乡镇统计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1:57

乡镇统计分析篇1

【关键词】数据质量统计工作有效措施

一、乡镇统计工作现状

(一)乡镇统计队伍逐步稳定

从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看:全市16个乡镇、1个中心街道全部设置的统计站机构,同时配备了专(兼)职统计人员18人。从专兼职情况看,专职人员11人,占61.1%;兼职统计人员7人,占38.9%。从性别情况看:其中男11人,占61.1%;女7人,占38.9%。从文化程度看:18名统计人员全部为大中专以上学历,文化水平能满足统计工作需要,其中本科及以上7人,占38.9%。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7人,45岁以上11人,主要集中在30-40岁,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从统计工作年限看:5年及以下14人,5年以上4人。从人员身份看:公务员6人,事业人员9人,公益性岗位2人,事业人员所占比重较大。

(二)统计办公硬件设施逐步改善

为适应新时期统计工作的需要,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统计工作管理,将统计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时,不断加大对统计办公设施的投入。截止2015年末,全市17乡镇(街道)完成乡镇统计办公室规范化建设,市统计局为17个乡镇(街道)统计办公室配备计算机、文件档案柜、打印机等办公设备51台(套),全部实现统计报表及资料的网络上报,统计办公效率得到提高。

(三)乡镇统计工作管理逐步规范

根据乡镇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市统计局统一为基层单位制作了主题突出、内容实用、操作规范的乡镇统计工作制度。乡镇统计工作按照各种制度正常开展统计调查工作,统计数据来源资料逐步完整,统计管理逐步规范,统计服务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四)基层统计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为更加快捷地完成我市农业统计工作,我局自行开发了密山市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农业统计报表网上直报,全市16个乡镇、154个行政村7万多农户农业生产、种植、养殖等信息全部实现了网络化管理、查询,16个乡镇的农业统计报表网上直报率达到100%,基层单位统计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统计人员变动频繁,统计队伍不稳定。由于统计工作的繁重琐碎和统计人员的清苦贫寒,尽管各乡镇都配备了统计人员,但兼职比例还较大,且素质较高的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个别乡镇甚至一年几换。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造成统计工作不能很好的衔接,新接统计人员需要熟悉业务等,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从而影响统计工作的质量。

(2)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能力不强。乡镇统计任务繁重,统计员多数为非专业学历,加之兼职其他工作,学习专业知识时间较少,造成乡镇统计人员开展工作力不从心,统计工作质量无法保证。

(3)基层统计工作经费缺乏保障,统计人员待遇有待提高。乡镇统计工作经费未纳入乡镇财政预算,实行“实报实销”,而乡镇收入有限,统计经费相当紧张,对统计基础建设造成一定影响。乡镇、安全及纪检等战线上的人员都有岗位津贴,而乡镇统计员没有岗位津贴,有的乡镇统计员因身份原因没有车补甚至差旅费都无法足额及时保证,统计员工作热情不高,统计工作开展困难。

(4)统计人员身兼数职,不堪重负。随着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统计任务日趋加重,乡镇统计人员一人直接面对着上级多个部门多重任务,工作繁重可想而知。特别是近年来,统计调查任务不断增加,各普查、抽样调查任务接踵而来,给统计工作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压得基层难以喘息,特别是身兼数职的统计人员,除了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外,还要负责乡镇其他工作,工作非常辛苦,严重挫伤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

(5)统计人员更迭交接手续不完善,交接资料不完整。调查中发现,一些乡镇由于统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统计员之间交接手续不完整,致使统计资料丢失、损坏,出现统计资料断档问题。一些乡镇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按上级统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设置统计台帐,对统计资料的归档不够规范。

三、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强化管理。统计工作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应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提升统计地位,适当减轻其他工作量,保证统计工作正常运转。

乡镇统计分析篇2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统计工作;目标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7.12.309

1乡镇卫生院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卫生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管理机构的逐渐发展,乡镇卫生院的统计在医疗工作中的比重逐步增加。统计工作在管理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乡镇卫生院由于位置及发展相对落后,统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的管理班组和理念是统计工作的通病,多数乡镇卫生院由于患者原始资料保存制度不完善,统计工作中相关数据无法查阅,或者在统计过程中不符合卫生院报表制度要求,对员工进行划分时未参照具体工作目标,导致病人住院登记记录缺失、病区工作日志不完整等现象的发生。卫生院统计报表需要及时上报,各种医疗资料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关人员对资料进行核查时需要严格遵循相关规范,保证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领导的充分重视是完成统计工作的重要因素。管理人员需要提升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帮助卫生院在实质上解决统计工作中的难题,加快统计工作的发展,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另外,医务人员之间的良好配合是提高统计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医护人员承担了主要的统计资料收集工作。统计工作中,医务人员需要积极对待工作细节,按时完成相关医疗报告,为统计人员及时提供原始医护资料,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实施。端正统计人员的工作态度,是统计工作落实的基础。态度决定效率,统计人员需要秉持务实、严谨的工作态度,明确自身工作目标,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才能充分体现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职能。

加大检查和考核力度,确保统计工作规范化运行是另一个影响因素。管理部门可以将统计工作与医院等级评审、绩效评优等相关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统一纳入医院考核标准,定期组织员工对统计工作结果进行评比,依据评审结果对相应员工进行奖惩,体现出院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的同时促进统计工作的规范化运行。

提升统计人员专业水平是完善城镇卫生院统计队伍的基础,卫生院应当提升统计工作人员的选拔强度,组织录选人员在正式上岗前进行相关业务培训,确保从业者具备从事统计工作的技术能力,在工作阶段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与技能考核,考核结果与员工统计职称的评定相挂钩,达到提升工作人员责任心、激发员工不断进步的目的。

2乡镇卫生院目标管理方式

卫生院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需要工作人员明确相关医疗机构的基本设施与管理制度。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设施及体系主要由专职医务人员、分管科室专项人员、专用医疗器材构成。原则上,每个中心卫生院必须设立一名专职统计员,卫生院容许开设兼职,但该兼职人员同时担任职务数目不能超过两个。作为统计工作的核心部门,统计办公室具体人员安排应由卫生院长直接分管,室外须挂牌明示并配备相关工作器材。

统计制度主要分为岗位责任制度、统计工作制度和病案管理制度。统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主要用于帮助统计人员以及病案管理人员认识自身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目标。建立统计工作制度能够促进统计人员在资料收集。回档等过程中的规范化和细节化。病案管理制度则主要包括病案保管和相关病历资料借阅制度。

y计工作十分繁杂,多数医疗工作都属于统计范畴,例如预防接种、医疗设施配备、医务人员工作用品等相关内容。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核心部分,统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保证统计数据准确无误,加大审核过程的监管力度,仔细核查后按时将各类报表依次从上级、本院至科室三个层面进行填写,并绘制相关动态分析表,力求更直观的反映院领导及相关科室具体状况。为了保障统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参照度,统计人员编辑分析报告的最长周期应为半年一次,可采取因素分析、统计预测等实用方式,依据统计学理论科学分析相关资料,提高资料利用率,帮助加深院领导对本院卫生医疗数据的理解。医疗资料归档管理主要包括对院内各科室原始统计资料、账目报表等进行整理分类。病案归档要设置专用的封面,对特殊档案在其封面进行标注,力求整齐有序。

为了有效实现乡镇卫生院的目标管理,相关主管部门和院领导需要加强对与统计管理工作的关注度,稳定队伍结构,提升专职人员业务水平,降低工作人员流动性。其次,为考核结果优秀的统计职员提供深造平台,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对于相关统计设施实施规范化管理,统一配置工作器材并印制相关数据报表,为优秀统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统计工作更加规范。

良好的目标管理方式对专职人员职业素养的培育更加注重。乡镇卫生院管理部门可以定期制订科学化的检验及考核标准,参照考核结果给予相关员工奖惩,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及责任感,确保统计工作顺利开展。

3乡镇卫生院管理分析

完善乡镇卫生院管理制度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目标的一部分。目前,卫生院在多数乡镇已经成为主要医疗服务点。管理工作是否得到有效的落实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乡镇居民在医疗过程中能否得到合格的卫生服务,对乡镇医疗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对自身医疗水平认识不足、相关医务设备缺乏具体统计、卫生人员对于专业医学知识掌握不充分是当前多数乡镇卫生院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卫生院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监管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流程。管理问题的研究需要从实证入手,尤其注重对于动态变化的分析,多角度的剖析乡镇卫生院的工作机制及管理性能。我国乡镇卫生院在以下两个方面还有待加强:

3.1卫生院在筹资后的综合功能

多数乡镇卫生院在获取筹资或者人力资源之后,缺乏对医疗功能和人员配置等功能的具体分析。现有的服务功能是否能够满足不断更新的医疗目标,医务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都是完善卫生院管理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新医改体制的出台,针对乡镇卫生院的具体定位、功能界定等一系列相关政策陆续实施,新资源的介入对于卫生院原有配置以及综合功能的影响需要管理人员进行适当调控,促进院医疗体系的持续化发展。

3.2卫生院总体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乡镇居民在医务服务中的主要关注方面,也是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的最直接体现。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基本卫生服务的认识增加以及政府加强了乡镇卫生院相关政策的落实,我国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是在医疗供给和人员结构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部分乡镇卫生院对于上级医疗拨款以及药品零差率销售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国家给予的医疗保障资金到位不及时,医务设备匮乏,相关卫生服务缺少保障,影响部分医疗功能的正常开展。另外,卫生院人员结构未进行合理调整,医务人员缺乏相关专业培训和医疗实践,护理人员整体服务素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卫生院院人员编排机制不合理,降低卫生院医疗工作效率,影响了整体服务功能的提升。

当前,乡镇卫生院在医疗领域中的定位正逐渐转变,基本医疗的服务范围也随之扩大。相关政府部门开始加大医疗服务改进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乡镇卫生院管理体系的完善对我国开展符合自身国情发展的医务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提升管理人员对乡镇卫生院统计工作的认识,推动医疗机制健全化、持续化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汉双,何宜华.乡镇卫生院统计工作目标管理初探[J].中国医院统计,1994(3):182-184.

[2]王淑瑗.实行目标管理抓好卫生统计[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88(6).

乡镇统计分析篇3

关键词:乡镇统计工作问题措施

乡镇工业统计工作直接面向各基层企业,是区统计局与基层企业联系的纽带,是整个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的重点。乡镇工业统计工作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区工业统计工作。乡镇工业总产值也是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以2011年为例,全区4个乡镇(不含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35644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6,2%:所以,做好乡镇工业统计工作,确保乡镇一级工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保障全区统计数据质量,发展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乡镇工业统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乡镇一级工业统计工作情况愈来愈复杂,任务也愈来愈繁重,当前乡镇工业统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统计法律法规意识薄弱。首先,由于部分企业法人代表的统计观念淡薄,对统计调查工作配合程度不够,统计调查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其次,由于极少数乡镇、村委会领导对统计工作的性质和重要性缺乏必要的了解,依法统计的意识不强,造成统计信息的失真。再次,由于极个别乡镇领导对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学习不够,不重视乡镇企业统计工作,统计人员的工作时间得不到保证,致使统计报表迟报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2、统计人员素质低,队伍不稳定。乡镇企业统计人员素质低,是影响我区乡镇企业统计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综合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人才少:二是文化低,村(居)委会一级的统计员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程度:三是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熟:四是乡镇统计员更换频繁,大部分乡镇统计员一年一换,有的甚至一年几换:五是乡镇企业办统计人员虽然是专职统计员,但其职能未能真正发挥,什么中心工作都有统计员一份:六是有多数企业不设统计员,统计资料由会计负责填报等。

3、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统计职能难以发挥。统计信息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履行统计职能的必然要求,统计信息化决定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影响领导管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到目前为止,乡镇计算机设备只有陈庄镇达到人手一台计算机,其他乡镇计算机设备急需改进,成为“快、精、准”为领导及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的障碍。

二、解决办法:

1、正确划分“工业”与其他行业,建立完整的企业名录库。首先,乡镇统计人员应该根据工业普查的规定界定辖区内的工业与非工业:如碾米等农产品加工属工业,店铺型自产自卖的豆腐店等不属工业等等,这就要求统计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工业专业知识。在弄清如何界定工业之后,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各街道村委结合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名录库,名录库一定要分居委(村委)建立,指标要齐全,尤其是“工人人数”、“生产能力’等与工业产值有密切关系的指标。由于农村工业规模小流动大,单位名录变动也相应频繁,统计人员应该及时掌握企业的关停并转情况,新增企业情况,并调整名录库。

2、建立起完整的统计调查体系,抓好村级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乡镇工业统计工作量大、面广,尤其是一些面积较大,工业生产发展快的乡镇,如盐窝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3家,占全区规上企业的24%,每月要报统计局的好几张报表,仅仅依靠镇府统计员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居委(村委)的作用,做到每个居委(村委)都有专人负责工业统计,建立月报上报数据,半年报,年报上报企业名录库和分企业基层数据,要求居(村)委按照《统计法》的规定设置原始统计记录和统计台帐,建立健全统计数据汇总、档案管理制度。并抓好业务培训,提高居(村)委统计人员的素质。

乡镇统计分析篇4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卫生统计卫生院管理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枢纽,承担政府在农村医疗卫生行政职能。是基层公共卫生的服务机构。随着近些年新农合医疗制度的实施,农村卫生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受条件和农村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等的影响,乡镇卫生院仍然存在着管理观念旧、各项工作功能定位不清晰、缺少宏观把控和决策等漏洞。因而,作为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一部分,如何通过改善卫生统计工作的现状对提高整个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乡镇卫生院的管理现状与特点

(一)受自身环境与发展速度影响,经营管理观念相对落后陈旧

受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及自身发展缓慢的影响,由于乡镇卫生院多少年的发展都是由国家统一拨款、统一控制,因而乡镇卫生院形成了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等、靠、要”思想,普遍缺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激励竞争中的生存忧患意识,内部经营管理理念相对落后陈旧。具体主要表现在,很多乡镇卫生院普遍缺乏对将来本卫生院的发展谋划,不重视对医院管理模式的探索,甚至某些领导人员还将卫生院的经营管理滞后一味的错误归结为是因为设备不够先进。就拿统计工作来说,缺乏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具体工作,虽然引入了多媒体技术但仍以手工记录为主,多媒体只是简单的辅助,卫生统计工作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二)缺乏专业人才,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阻碍乡镇卫生院发展,致使卫生院管理水平不高的另一主要现状是各种专业人才的匮乏,技术水平的相对滞后。就拿统计工作来说,当前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兼职负责统计工作,而专职乃至专业的卫生统计人员缺失严重。因而,目前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卫生统计工作效率低,统计数据质量不高。

(三)卫生院缺乏清晰定位,运营计划缺失

目前,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还缺乏对卫生院的清晰定位,运营计划也相对缺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后遗症影响,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向来缺乏像企业一般对自身发展的具体谋划和清晰定位,而是依旧存在着“衣来招手,饭来张口”的惰性。在运营上缺乏对内部管理风险的准确预测与分析。就拿卫生统计工作来说,多数乡镇卫生院将所统计的数据放在一边不加分析或是寥寥几句应付检查的分析。这样就不能统计数据应有的作用,也不能帮助本卫生院管理与决策及时发现漏洞,排除隐患。

二、完善卫生统计工作提高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提起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面对目前乡镇卫生院管理观念落后的现状,要完善卫生统计工作就必须及时更新观念,提起对统计工作的重视。所谓态度决定一切,有好的态度加上好的方法做事情就会事半功倍。乡镇卫生院的统计工作亦是如此。由卫生统计工作大都由工作人员兼任足可以看出乡镇卫生院的各位员工及领导对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要加强对包括领导在内的每一位乡镇卫生院的员工的宣传和教育,使其更新观念,切实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卫生统计工作技术水平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拥有专业员工的数量和员工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对企业的竞争实力产生重大影响。乡镇卫生院虽然与其相比没有那么明显,但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各项工作的技术水平,对本卫生院的管理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应不断加强对统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卫生统计工作的技术水平。具体来说,应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卫生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做到查漏补缺。培训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请专家来卫生院培训,或与其他卫生院联谊共同开展,也可以采取短期培训和定期专题讲座等培训形式。同时各卫生院还应将卫生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逐步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的范畴,经过多次培训后努力使培训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对统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注重信息反馈作用

为保证各项措施和统计工作都能落实到实处,各乡镇卫生院还应组织有关卫生统计专家,如本市医疗机构的卫生统计专家,对本卫生院的统计工作进行定期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帮助卫生院及时发现深层次的统计数据和管理等方面的漏洞,促进卫生统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规范。需要注意的是,各乡镇卫生院应重视专家所反馈的信息,通过统计专家所指出的问题,经过认真研究,最终提出解决办法,并将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情况在此后的培训中加以补充和强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搞好卫生统计工作对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则为加强农村卫生医疗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结合当前乡镇卫生院管理现状的种种弊端与不足,各乡镇卫生院结合自身的统计工作实际,重视统计工作,完善统计工作,发挥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通过完善统计工作来促进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以期提高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更好的为农村人口提供良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杨雪琴,刁月华.基于乡镇卫生院现状的管理水平提升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

[2]吐鲁洪·依力牙斯.乡镇卫生院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健康天地,2010

乡镇统计分析篇5

背景介绍:新《统计法》已,其中规定在乡镇要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乡镇统计队伍是全国统计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是获取统计数据的重要窗口。基层统计工作的优劣决定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基层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又是统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市开始进行机构改革试点,至,乡镇统计站已全部并入财政所。为全面了解此次改革以来全市乡镇统计力量的变化情况,获取市乡镇统计力量的相关信息,借全市各县开展乡镇统计人员培训的契机,我们对全市98个乡镇,229名乡镇统计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总的印象是:人员整体素质较高,培训比较到位,工作经费较为紧缺,领导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机构改革中乡镇统计站撤并入财政所严重削弱了乡镇统计力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计工作。

一、市乡镇统计力量现状

根据对调查的229份《乡级单位统计基础情况调查表》的汇总分析,市乡镇统计统计力量基本情况如下:

(一)人员情况

全市98个乡镇(街道),统计岗位设置于财政所,共有统计人员229人,平均每个乡镇2.34人。按学历情况看,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2.67%,大专学历的占56.33%,中专以下学历的占31.00%。按从事统计工作的时间来看,以下的占25.33%,10-20年的占32.31%,20年以上的占42.36%。

(二)经费和办公设备保障情况

27.07%的人认为上报统计报表很方便,44.11%认为一般,28.82%认为不方便;上报报表时的费用39.30%可以报销,29.70%很少报销,31.00%不报销;0.87%的人认为所在乡镇统计工作经费多,17.03%认为一般,82.10%认为少;6.11%的人对统计办公设备很满意,49.78%满意,44.11%不满意;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电脑和打印机专用于统计的占40.17%,兼顾其他业务的占49.78%,没有用于统计的占10.05%。

(三)业务培训情况

参加过2次以上统计业务培训的占60.70%,一次的占22.72%,从未参加的占16.59%;认为自己对统计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水平熟练的占36.24%,认为不熟练的占42.80%,认为很不熟练的占20.96%;认为需要参加统计业务和计算机知识培训的占80.35%,认为一般的占16.59%,认为不需要的占3.06%。

(四)统计站合并影响

认为统计站合并到财政所后对统计工作有正面影响的占14.41%,认为无所谓的占23.58%,认为有负面影响的占62.01%;认为统计站合并后工作难度很大的占60.26%,认为一般的占32.31%;认为不大的占7.43%;认为统计站合并后兼职的其他工作量增加的占65.94%,认为不变的占33.19%;认为减少的占0.87%;对统计站合并后的待遇感到很满意的占2.62%,满意的占9.17%,不满意的占88.21%。

二、统计站并入财政所的影响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和与乡镇统计人员座谈后得到的建议,统计站并入财政所的影响主要有四。

其一统计人员兼职任务加重。原统计站一般设两到三个统计岗位,专职从事统计工作。统计站撤销后,平均每个乡镇仍有2.34个统计人员,人员虽无明显减少,但65.94%的人认为兼职的工作量比以前有所增加。在统计工作任务也不断加重的前提下,难怪乡镇统计人员难以承受。

其二领导工作重心不在统计。现财政所领导一般为原财政所领导,工作重点一般放在财政方面,对统计工作并不了解,关心程度不够,因此统计工作均由统计人员自行承担,这样在工作协调、争取经费方面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其三工作经费得不到保证。市乡镇财政一般实行实报实销,工作中的花费能否报销,往往取决于领导的态度,由此造成统计人员的工作经费无从保障,报送报表、开会培训的花费经常无法报销,对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是极大的打击。有31.00%的同志反映上报报表时的费用无法报销。多数同志反映县局划拨的统计工作经费一旦通过财政所,就很难用于统计工作。而一些专项调查经费下拨到财政所后,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如接待费用,即使指明是给统计人员的工作补贴,也无法下发。

其四是工作热情受打击。乡镇统计岗位为事业编制,而同一科室的财政岗位为参公编制,待遇相差数百甚至上千元,可以说是同工不同酬,何况统计岗位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要远大于财政岗位。不满意是比较出来的,多数统计人员对于待遇的不满并非绝对待遇较低,而是相比财政岗位,他们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其工作热情当然要大打折扣。

三、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其他问题

(一)年龄结构、统计知识均趋于老化

现在市乡镇统计力量的主力来自90年代乡镇统计站筹建时招聘的工作人员,从事统计工作多在十年以上,部分同志工龄更在30年以上,虽然经验丰富,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已趋于老化,难以适应要求越来越高的统计工作。产生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统计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差,统计从业人员难以调往其他岗位;另一方面说明乡镇统计岗位待遇较差,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个笑话讲道:乡镇干部竞争上岗的时候,竞争最低的就是统计岗位。统计知识老化现象就更为严重。调查显示只有36.24%的人认为自己的统计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水平熟练,80.35%的人认为需要参加统计业务和计算机知识培训。这对于这支四分之三的人员均从事统计工作十年以上的队伍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在目前统计范围扩大,普查任务日重的形势下,对乡镇统计系统充实工作人员和开展相关培训,刻不容缓。

(二)统计对象配合程度差

统计对象为个人时:由于部分基层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而在乡镇一级,干部的工作都很具体,身为统计人员进入社区、村委会,群众也会将其视为乡镇领导,如果因拆迁、补偿等各种问题与政府存在纠纷,同样会对统计人员诉苦不迭,如果诉求得不到满足,可能统计工作都无法开展。

统计对象为企业时:企业,特别是私企,经常存在两套账目的问题。对银行使用一套账目以顺利获取贷款,对税务、统计等政府部门使用一套账目,隐瞒利润,以求避税。由于乡镇统计人员无统计执法权力,且专业知识有欠缺,难以对虚报统计数据的行为进行核查。

(来源:文秘站)(三)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本次调查显示,只有13.10%的人认为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很重视,仅有40.17%的统计人员经常与乡镇领导进行统计工作交流。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统计数据很多汇总不到乡镇,乡镇行政工作对统计数据依存度较小。这个问题应该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减少了统计成本;另一方面却损害了乡镇开展统计工作的积极性。如果能针对乡镇的需求,开展相关统计工作或相关数据的汇总工作,相信对加强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大有裨益。

其二:市县统计局与乡镇政府沟通不够,没有引起乡镇领导的足够重视。市县统计局往往只关注乡镇统计员,很少直接乡镇政府沟通。在当前统计工作越来越受各级政府重视的前提下,市县统计局多与乡镇领导进行统计工作方面的交流,相信会引起乡镇领导的兴趣的。

其三:乡镇领导大多工作繁忙,无暇顾及统计工作。实质上还是统计工作地位不高所致。乡镇领导的工作经常直接面对企业、群众,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对不太棘手的工作难以顾及。这就要求乡镇统计人员加强统计分析,定期向领导做统计工作、统计数据汇报,使领导认识到统计工作的意义。

四、对策建议

(一)县级统计局直管乡镇统计人员。乡镇统计机构(或人员)是乡镇政府的组成部分,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必然会影响乡镇统计工作的稳定,而在机构改革中,乡镇政府规模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地位较低的统计机构遭裁撤的命运难以避免。而财政系统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全省财政系统将由省级直管,统计岗位将被清出财政所,这是否能作为一个契机,将乡镇统计人员划归县统计局直管?由县级统计局直管乡镇统计人员,无论采取派出机构或是派出人员方式,均可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增强工作独立性。据了解,北京市统计局在就已开始试行乡镇、街道统计机构“撤科建所”的统计管理体制,原乡镇、街道的统计机构和人员剥离出来成立统计所,由区县统计局直接管理,街道、乡镇政府对统计所的管理也由原来的直接领导变为协助管理。对各地都是一个启示。

(二)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资金用途审查。调查显示,82.10%的人认为乡镇统计工作经费少。乡镇统计工作经费缺乏的问题由来已久。甚至存在乡镇统计人员报送报表、参加培训的交通、食宿费用都无法报销的情况。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也有必要加强资金使用巡查,做到专款专用,严禁统计经费挪作他用。而各级政府布置的专项调查必须配备相应的工作经费到乡镇一级,宜由县级统计局直接发放给乡镇统计人员。

乡镇统计分析篇6

关键词: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 制度变迁 垂直管理

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以及wto和gdds的加入,我国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明显滞后,特别是县乡镇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滞后已严重制约着政府统计的整体水平,也使乡镇统计面临前所未遇的困难。为此,近年来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对策,其中大量对策侧重于乡镇统计本身,如乡镇统计人员如何提高素质、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赢得党政领导的重视、改善乡镇统计人员的待遇、配备先进的统计手段等,这些对策的提出本身没有问题,但欲通过上述对策改变乡镇统计所面临的问题只能是局部的,也是暂时的。因为,体制问题是乡镇统计陷入困境的根源,换句话说,乡镇统计面临的一切问题皆来源于县乡统计管理体制。为此,改革现行僵化的县乡统计管理体制是解决乡镇统计困境的根本出路。然而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是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大系统谈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本身意义不大,只有从现行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运行特征的分析中,才能很好解释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以及改革路径。另一方面,理论解释只有与客观现实状况相对接,才能使理论化作行动的指南。

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属于制度的一种,即正式制度。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属于制度变迁问题,而制度变迁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透视我国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演进过程可以看出,诱致性变迁占主导性,具体表现为我国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呈现出随客观环境变化而自然演进的痕迹,如政府统计管理体制随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而变迁,最终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当然在特殊时期,也曾出现过强制性变迁的现象,如文革期间,强行取消各级政府独立的统计组织机构,从而形成政府统计依附计划部门而存在的管理体制。

一、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

1、从制度循环阶段看,现行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处于非均衡状态,其特征表现为利益分配在乡镇统计部门与县以上统计部门之间失衡

诺思认为,制度变迁具有周期性,是从不均衡—均衡—不均衡—均衡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制度变迁都是从效率较低的阶段起步的。因此,制度变迁的周期性,并不是制度简单的轮回,而是由低效率制度向更高效率制度改进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周期性说明了任何一种制度只能适应特定的时代,不可能一成不变。正如哈耶克所言,相对于复杂的社会演进,个人的理性是非常有限的。与此同时,制度周期理论说明制度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当一种制度处于僵滞阶段时,必须对该制度创新,使制度达到均衡状态,进而使该制度满足各方的利益(既能够满足极少数利益集团,也能满足大多数利益集团),制度的效率达到新的最大化(相对于原有制度来讲)。

从制度循环的阶段看,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处于僵滞阶段,即低效率状态,体现为受益最大者是少数集团,即国家统计部门,其次是省、直辖市、区统计部门,最后是市县统计部门,而处于基层的最大利益集团乡镇统计部门几乎没有利益可言。在该体制下,利益从上往下依次递减,而承担的任务从上往下依次递增,整个系统投入与产出明显错位。其次,该体制伴随着较大的道德风险,体现为系统内部虚报以及瞒报现象时有发生。再次,该体制产生了逆向选择,体现为无需承担较大成本而获取较大利益的虚报以及瞒报行为,使合法行为的统计主体向其靠近,从而使虚报浮夸现象不断蔓延。正如奥尔森所言,一个不好的制度是由于利益不能均衡,不能为整个社会所分享,处于极少数利益集团剥夺大部分人利益的状态。一句话,现行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处在低效率状态。依制度变迁周期理论而言,当制度处于僵滞阶段时,必须对其进行创新,才能焕发新的生机。

上述理论分析,对现行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所处的阶段进行了定位,即处于僵滞阶段。具体表现为该制度未能体现利益分配的公平性,系统内投入与产出错位,效率低下。从而为我国县乡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口的选择提供了理论线索,即为变目前非均衡型利益分配管理体制为均衡型利益分配管理体制。

2、为什么非均衡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能够继续存在

为什么一种低效率的制度能够继续存在,按路径依赖理论、公共性解释以及封闭系统解说原因有四方面:一是个人或利益集团对制度的初始选择具有依赖性,即人们一旦选择了一种制度形式,制度的发展就会有自身运行的惯性,从而可能强化一种不好的制度;二是制度本身是一种公共产品,制度收益的分享相对而言是不排他的,因而大多数人没有积极性去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另一方面,虽然某一制度不合理,但分摊到个人身上的损害相对较小,于是人们愿意忍受这个不合理的制度,而不去创新一项从整体上讲效益更大的制度;三是尽管人们选择的制度不好,但由让个体去耗费成本,收集信息设计新的制度可能得不偿失;四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制度停滞极易存在。因为与外界的隔绝使制度的优劣缺乏比较,从而使一种不好的制度也能够存在下来。

尽管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能够持续存在的原因,上述解释并不全面,但如果撇开该体制受制于我国“条块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因素之外,上述解释基本符合该体制继续存在的原因。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的一大特征就是所有的制度(包括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均来自政府,无论个人,还是利益集团寄希望自身利益的改善于政府所制订的各项制度,期盼好的制度成为各级、各类利益集团(包括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共同愿望,从而强化了对制度选择的依赖性。与此同时,受计划经济体制一大二公思想的影响,包括政府统计体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制度收益的分享不具有排他性,包括乡镇统计部门在内的各级、各类利益集团对制度创新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运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对外交流领域狭窄,缺乏包括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在内的各项制度比较的平台和机会。最后,制度创新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包括乡镇统计部门在内的小利益集团显然无能为力。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施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但在制度的安排上仍具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从而延缓了制度创新的进程。

上述理论分析,对现行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能够长期存在的作了合理解释:即依赖性、公共性以及封闭性。从而为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找到了具体的路径:加大市场机制在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介入,建立各级政府统计部门产权的边界,广泛吸收国外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先进经验。

3、对乡镇统计部门实施垂直管理是县乡(镇)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理性选择,也是实现整个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均衡的逻辑起点

制度从非均衡向均衡的演进过程是各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博弈有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两种。显然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与乡镇统计部门之间的博弈是非零和博弈,即利益分配均衡制度的安排不利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非均衡阶段较大受益者),而有利于乡镇统计部门(非均衡阶段最少利益获得者)。但需要强调的是拥有较大行政权力的政府统计部门在博弈中处于有利地位。同理,市以上政府统计部门在与县统计部门博弈中处于有利地位。依次类推,处于政府统计最高层的国家统计部门在博弈中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因为其行政权力最大。由此可见,要使现行非均衡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向均衡性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全面转型将受到权力结构的严重制约,也就是说乡镇统计部门根本无法在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博弈中获得均衡利益,除非采取集体行动,但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乡镇统计部门只有被包容到行政权力相对较大的利益集团即县统计部门(县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部门的垂直管理)才能获得相对利益的提高。但企图将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均包容到拥有最大行政权力、最大利益集团的国家统计部门,实施垂直管理,使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完全均衡并不现实,因为制度变迁是有成本的。基于此,笔者认为,走逐级均衡的道路比较现实,即首先实现县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部门垂直管理,其次,实现市对县统计部门的垂直管理,再次实现省统计部门对市统计部门的垂直管理,最后实现国家统计部门对省统计部门的垂直管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即县对乡镇统计部门实施垂直管理是县乡(镇)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理性选择,也是实现整个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均衡的逻辑起点。

二、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模式选择的现实分析

现行财权和事权相分离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导致系统内部缺少了财权和事权的相互制衡机制,从而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创造了天然的温床,也为拥有行政权力的县以上统计部门成本外溢打开了方便之门,于是属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统计的调查任务大批转嫁于乡镇统计组织。目前,乡镇统计部门不仅承担来自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的各类调查任务,而且要承担来自县以上其他部门的调查任务,还要承担乡镇政府的调查任务。尽管按照基层统计现有资源存量不可能完成过量的统计任务,但迫于行政压力,只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强迫完成。与此同时,由于县以上的任何一个职能部门均对乡镇政府拥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因而乡镇统计部门成为政府统计系统最大的事权承担者。由此可见,乡镇统计部门承受多方压力(见图一)。

图一乡镇统计压力来源

显然,在上述客观现实面前,欲理顺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实现乡镇统计部门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具体而言,无论乡镇统计办设在乡镇何处,乡镇统计的压力是乡镇政府无力消除的。因为,乡镇政府本身就受到多方的压力,而乡镇统计又是各种体制综合压力的承担者。而通过统计事务所来解决乡镇统计困境的方法必须以连续性、高成本的《统计法》检查为代价。从长远角度看,仅仅依靠为隶属乡镇企业帮助提供统计数据筹集的经费并不能满足统计事务所所需的经费,而且对乡镇企业较少的中西部地区来讲显然不适应。为此,笔者认为,乡镇统计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为:县统计部门对其实施垂直管理。其相关理由如下:

1、我国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总体趋势,要求乡镇统计活动由县(区)统计部门完成

长期以来,由于乡镇政府运行成本过高,导致农民负担不断加重,为此,理论界有大批学者主张取消乡镇政府,设立乡镇公所。尽管乡镇政府未取消,但是全国范围撤并乡镇的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份基本完成乡镇撤并,乡镇总数由撤并前的46400多个减少到39000多个,五年共撤并7400多个乡镇,平均每天撤并4个乡镇,而且乡镇政府内设机构普遍减少。乡镇统计组织属于乡镇政府组织的组成部分,乡镇政府改革自然会左右乡镇统计将后的发展。显然,从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总体趋势看,企图加强乡镇统计组织建设,充实乡镇统计队伍会越来越困难,因为,减少层级行政组织是改革的总体趋势,取消乡镇政府是历史必然。尽管乡镇统计任务不断增多与乡镇统计资源短缺的矛盾决定了必须加强乡镇统计组织建设,但客观环境无法实现加强乡镇统计组织建设的目标。而解决矛盾的理性的方法就是尽早实现乡镇统计活动由县(区)统计部门接管,接管越早,既有利于基层统计活动尽快摆脱困境,更有利于解决基层统计的被动局面。

2、政府统计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基层统计定位于县(区)一级

受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乡镇统计资源分布在计生办、农委办、乡企办、乡镇统计办等部门。这不仅导致数出多门、重复统计、口径不一,而且导致统计力量分散化,不利于形成合力。由于乡镇统计活动分散化,导致乡镇统计标准不一;由于乡镇统计活动分散化,导致乡镇统计办无法调度全部乡镇统计资源,也无力统一协调全乡镇统计活动,其结果是“数出多门,门门不同”。一句话,乡镇统计活动的分散化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而要实现政府统计标准的统一化以及要消除乡镇统计活动的分散化,有效的途径就是对调查活动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其前提是对乡镇统计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显然,在条块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欲在乡镇一级对乡镇统计资源实施统一集中管理,进而实施统计调查活动的归一化管理不现实。而可行的做法是在县一级实施统计资源的统一管理,即基层统计定位于县一级。

与此同时,县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活动垂直管理之后,可以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实现乡镇统计资源乡镇之间自由调配,而且能够集中统一培训,优化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现有统计资源的作用;可以减轻基层统计的负担,县统计部门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会积极优化调查内容,减少重复调查;可以在经费、人员方面确保抽样调查的组织实施,而抽样调查的全面实施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参考文献:

乡镇统计分析篇7

【关键词】乡镇财政;“零户统管”;制度

所谓的“零户统管”主要在乡镇财政体系中得到应用,是对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以及资金使用加以规范的一种策略,从整体角度分析,“零户统管”的应用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乡镇部门以及单位依法理财,能够起到监督与管理的作用,杜绝各类与贪污犯罪现象的发生。尤其在2005年我国将农业税取消之后,“零户统管”应用更加广泛,在新形势下对“零户统管”加强探究与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镇财政实施“零户统管”制度的重要现实意义

1.实现对乡政府的宏观调控

从整体角度分析,从单位银行账户取消之后,在管辖之内的单位从各个渠道所获得的资金均需要积极纳入到“零户统管”体系之中,除此之外,这种发展趋势下各个单位对于暂时闲置或者分期支出的资金均需要纳入到“零户统管”的统一账户之中,如此一来则可以为政府统筹管理奠定发展基础,为资金运作提供保障。当然还可以实现资金的“捆绑”,长此久往可以将资金分散所引发的资金困难现象进行解决。

2.促进单位财务活动的有效监督

众所周知,在传统模式下主要采取了“分户多管”的模式,这种模式下不仅单位银行的户头比较多,且收入以及支出的渠道比较多,财政部门并不能对其加以掌握,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各项资金的有效应用。但是从实施“零户统管”一来,不仅将单位银行户头取消,并且还将所有的资金进行全部归纳,这样能够从本质上克服资金分散现象,所有的支出资金均需要经过财政部门的审批,在监督资金的同时保证资金使用率得到增大。

3.实现乡镇会计的规范处理

在传统模式下,因为各个单位资金比较分散,并且相关的财务人员素养比较低,导致乡镇财政工作效率比较低,甚至无法满足《会计法》以及相关规定制度的要求,导致会计工作呈现出混乱的局面。而自从实施“零户统管”之后,大多数单位均设置了报账员,并用来对日常资金收支结算业务进行审核,且财务人员的素养得到提高,在报表编制等方面更加规范。这样一方面不仅建立了相对应的财务管理体系,符合《会计法》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财务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保证了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以及效率。

二、现阶段“零户统管”制度在乡镇财政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

从全局出发分析,在当前乡镇“零户统管”的应用中最为主要的问题便是规章制度的不完善,这种情况会导致各类不良现象的发生,并且主要表现在两点:其一是会出现各种乱收费现象,据笔者调查与分析,有非常多的部门在收取保证金之后并不退换,且各类培训费用等肆意收取,不合法,对乡镇财政而言形成了负面影响。其二是比较严重的现象,即乱支乱补,严重影响了资金的总体使用。

2.财政监督的作用未发挥

在乡镇财政体系中财政监督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财政监督的主体是各个财政部门,进行监督的作用便是杜绝各类与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并主要表现在三点:其一是在很大程度上财政监督往往会受到个人意志的支配,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部分单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并没有对财政监督的作用有所认识。举例说明,在按照规定将银行账户取消之后,有的单位没有根据规定要求,自行开设银行账户。其二是财政监督方法比较落后,呈现出单一性,在很多情况下财政监督主要以事后核查为主,并没有实施事中核查与事前核查,缺乏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会将会计科目核算的意义失去,也会超出会计制度的范围,严重制约乡镇财政工作的发展。其三是在财政监督力度方面比较薄弱,很多监督工作比较松散,如果遇到问题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三、乡镇财政“零户统管”制度的实施策略

1.健全规章制度

在新时期乡镇财政要想得到有序发展,那么则需要积极健全规章制度,并且要做好各项培训与管理工作,要对新出台的各项财务制度以及规定弄懂。另外,对于年预算在10万元以上的需要实施民主理财小组,采取民主理财,并自觉接受监督与管理,在经过小组以及财政部门审核之后才能进入到统管核算账户。另外,还需要选择有能力的人员作为管理人员,从根本上改变乡镇资金调节器的现象,其中主要的做法是财政所需要向总务室选派会计人员,并且要对单位举债锁定管理,对于在实施“零户统管”以前的债务,则需要采取比例消化的方式,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发挥财政经济自身的作用,如果旧债还没有还清,那么不得建立新债,如果建立新债,那么则需要采取报告审批制度,将资金的使用情况加以分析与了解。

2.实现预算编制改革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

现阶段部门预算制度主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要将预算编制中的“细”与“准”的问题,其中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决财政资金支付环节问题。对于乡镇财政而言,其一需要将财政监督融入到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并且相关的财政部门还需要加强对会计核算中心的应用,要对各个环节的情况有所了解,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如此一来才能真正提高资金预算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其二,在财政资金进行下拨之后,相关的会计核算中线则需要针对资金的使用环节以及财务管理环节进行监督与管理,尽可能的提高预算约束,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总而言之,要实现预算编制以及财政国库管理的衔接,使其形成合力,提高乡镇财政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蓝文永,林琳.广西乡镇财政实施“零户统管”制度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2,70:30-32.

[2].关注乡镇财政实施“零户统管”中存在的问题[J].审计与理财,2004,01:35-36.

[3]李芳.论荔浦县乡镇实行“零户统管”的难点及对策[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S1:71-73+77.

乡镇统计分析篇8

我国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我国乡镇基层人口统计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总体来讲,我国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与经费不足

在乡镇地区中,个别乡镇领导在对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上认识不足,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在工作人员的安排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有些乡镇政府仅仅注重经济水平的发展,却忽略了与经济水平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统计工作,没有将此项工作纳入到重要规划议事日程中,一些乡镇地区的基层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人员由于受到领导与管理者思想的影响,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到村组中了解相关情况,导致基层信息数据的掌握不全面、不充分,在报表中呈现出来的相关数据信息也就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不实之处。另外,由于乡镇领导没有对基层人口和计生统计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因此在开展基层人口和计生统计工作中,并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工作开展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2乡镇干部调动频繁,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下

一些乡镇并没有对基层人口与计生统计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此工作的开展缺乏连续性、合理性与科学性。乡镇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讲,干部调动较为频繁,而由于干部调动频繁,一些曾经参与过计生工作的干部在调离岗位时,并没有做好交接工作,导致计生工作再次开展时,制订许多不必要的措施来弥补交接工作的空白,同时又有乡镇人事调动频繁,导致档案资料管理不够规范,总体乡镇基层人口和计生工作十分被动。

3乡镇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较差,效率较低

我国乡镇地区不同于其他地区,乡镇地区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并且很多乡镇基层人口计生干部并没有正确理解计划生育的相关概念,同时业务水平较为低下,一些从事统计的人员,平均年龄较大,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够熟练,而年轻统计人员缺乏相应统计经验。另外,在乡镇地区,当基层人口和计生统计完成之后,多数乡镇地区的计生统计员都仅仅是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到我国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作用的发挥。

4计划生育制度管理水平较低

在我国整体网络平台反馈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乡镇报表不及时、制度不健全、无法对计划生育统计进行及时的更新补充等情况,这些问题在处理过程中,也往往由于没有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和制度,账册表没有及时填写等原因,导致统计数据和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出实际情况。另外,我国乡镇地区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奖惩措施,严重影响到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不主动积极地学习计算机相关技术与应用等。

加强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建议

1优化统计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水平

各个乡镇地区的计生中心必须要建立起专门的档案资料室,并未派专人进行管理,计生中心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网络资源权限,这样既能够增强资料数据的安全性,同时还能够提高数据资料的有效性。乡镇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统计队伍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其能够满足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需求,跟得上形势的需要。通过讲座、培训等手段,提高乡镇干部对基层人口与计生统计工作的重视,同时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每年对乡镇统计人员进行一次培训,每季度对村级计生专干进行一次培训,提高培训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切实提高人员素质水平。

2加强监管与核对

乡镇地区应当加强部门月核对工作,不论是镇计生干部还是村计生干部,都要加强对统计数据的核对,保证统计数据是真实的、可靠的。同时要建立起信息反馈机制,加快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信息化进程,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建立起合理的检查制度,从实际出发,下达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各项指标,并根据每个月的信息变动情况,随时调整指标。

3提高统计人员待遇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统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严重影响到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待遇。乡镇地区相对于其他省市地区的人员工资本身就相对较低,但是乡镇地区的统计工作丝毫不比省市地区的统计工作简单,因此必须要适当调动统计人员工作性。通过建立起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从本质上激发起乡镇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确保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统计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统计工作必然的发展趋势之一,在乡镇地区,由于科学水平较为滞后、人才缺失等因素,本身信息化建设都相对困难,因此必须要对乡镇地区的统计信息化建设给予重视,并适当给予鼓励和扶持。

乡镇统计分析篇9

(一)认真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集中力量搞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是2010年的工作重点。10月底之前完成各个阶段的准备及组织实施工作,为普查登记做好前期准备。在此基础上,认真组织普查登记培训工作,全面、准确把握好普查登记方案;认真做好普查登记组织工作,做到调查全面准确。

(二)进一步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乡镇统计机构,继续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乡镇统计办考核制度,使乡镇统计办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实施静海县居村委会兼职统计员工作职责及考核方案,相关工作向村居委会延伸;就建设乡镇统计专网提出方案,进一步提高全县统计系统信息化水平。

(三)努力做好统计优质服务。继续拓宽统计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一是坚持每季度的经济分析会制度,并将范围扩大到乡镇及相关部门。二是建立乡镇统计工作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乡镇分管统计的领导和综合统计员参加的例会,就本乡镇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交流,有效地提高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知程度和基层统计人员干好统计工作的热情。三是强化乡镇统计员为本乡镇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为领导提供信息、分析、主要经济指标等。

(四)进一步加大普法、执法力度。一是继续扩大统计法律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统计法和统计执法工作,编印下发《统计违法警示录》,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统计法,进而扩大统计的影响,增强统计法律法规的震慑力。二是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法制科和其他科室例会沟通制度,及时掌握拒、迟报等违法违规行为,积极配合各专业的年报、月报工作,严厉打击拒报、迟报等违法现象;坚持日常执法检查与查处重大统计违法案件相结合,争取县人大常委会对统计法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视察或执法检查,以推动统计法制的进程。

乡镇统计分析篇10

关键词乡镇统计工作信息披露信息公开

在“郭美美”事件发生以后,民众对于统计信息公开的要求日益提升,统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居民对于政府的信任程度,所以我国各级乡镇政府已经开始关注统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开展,但由于资源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乡镇单位统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开展还存在较多问题。

一、信息公开角度下乡镇单位统计信息披露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信息披露内容较少

在信息公开角度下,对乡镇单位统计信息披露内容的要求有所提高,除涉及机密信息以外,信息公开要求乡镇单位统计部门将统计信息完整、全面的进行公示,除传统的经济增长指标如人均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各项费用以外,还应该包括原有没有公示的表外信息。例如,一些社会救助费用,公益活动支出等都是民众日益关注的统计信息。但是现阶段乡镇单位的统计公示内容中对于相关信息的公示不够完整,传统经济指标虽然能够表现出乡镇经济在一段时间内的经济运行情况,但是在“郭美美”等事件发生以后,民众对于社会福利资金的流向关注程度提升,在信息公开的要求下,乡镇统计的信息披露工作应该能够满足居民需求,增加信息披露内容。

(二)披露周期相对较长

由于乡镇统计工作固有的特殊性,统计所涉面积相对比较大,而且统计工作人员的配置数量相对较少,所以统计信息的收集与报表的编制工作相对困难,造成统计信息披露周期相对比较长,在信息公开角度下,统计信息一般每月进行披露,在年度形成综合性报表,便于相关单位进行信息的综合分析或满足居民的信息需求。但是我国的乡镇统计信息披露周期往往每年才进行一次,而且信息的查阅往往要在第二年第一季度末才能够实现,这就给一些地区进行统计信息粉饰创造了条件,在信息公开角度下,信息披露应该有固定的周期,披露的时效性应该得到保证,这样才能够满足信息披露需求,同时也为各季度完整的统计报表编制工作打好基础。

(三)信息查阅相对困难

与城市相比,乡镇统计信息的查阅比较困难,由于部分乡镇地区并没有搭建相对完善的政府信息公示网络平台,而且网络的覆盖率也比较差,乡镇居民查阅信息比较困难,只能到乡镇统计局或相关部门进行查询,而我国乡镇单位一般也不主动进行信息公示工作,部分乡镇统计信息只能在管辖地区政府网站进行查阅,而且也只能够查询到基本信息。如某乡镇当年总经济收入、各项指标增减率等。随着我国乡镇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法律意识和自身维权意识的不断提升,在信息公开角度下会有部分居民主动去进行信息查阅,而困难的查阅渠道不但会阻碍居民进行统计信息的查阅工作,也会对政府部门的服务产生抵触心理,对统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阻碍。

(四)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乡镇地区统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一般由政府指派几名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信息的收集、报表编制等,该类工作人员因缺失丰富的统计工作经验与业务操作技能,在统计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影响统计工作效率的提升,报表设置的合理性,表外信息披露的完整性都受到消极影响。而且工作人员对于统计工作的态度也不够积极,统计工作敷衍了事,信息披露也经常出现不及时的现象,部分地区甚至干脆出现不公示的情况,为了推动乡镇统计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提高乡镇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设立独立的统计部门,为统计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二、信息公开角度下乡镇单位统计信息披露工作地发展途径

(一)推动披露信息日益完整

为了实现乡镇统计信息披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实披露信息应该作为乡镇统计工作的重点。首先统计工作部门应该进行民意调查,在信息公开角度下,居民对于统计信息的需求应该成为统计工作部门首先考虑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居民对于关系自身生活的指标关注程度比较高。例如,人均收入、社会福利支出等。所以乡镇统计部门在进行信息披露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上述统计信息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居民也能够了解到乡镇统计工作的开展也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求,这样居民能够更积极地提出关于充实完善统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建议。披露信息的完善工作还应该注重表外信息的补充,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现阶段,乡镇经济水平迅速提升,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规模与类型都迅速增长,传统的统计报表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所以统计部门可以制定统计报表以外的专项统计报表,使信息披露工作更具专业性与完整性。

(二)制定合理的信息披露期

虽然乡镇统计工作相较于城市开展比较复杂,资源情况也不如城市丰富,为了实现披露周期的合理性,乡镇统计披露周期可以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进行,并与当地居民或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协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统计工作资源充足的地区披露间隔相对较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统计工作开展相对复杂的地区则延长披露间隔。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完善统计工作的相关制度,保证乡镇统计工作的开展有明确的制度保障,定期开展信息披露相关工作,对于任何阻碍信息披露工作开展的单位或个人予以严厉惩罚,如统计工作部门能够按时、准确的进行统计信息披露工作则予以奖励,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乡镇单位统计信息披露工作的积极性,也在乡镇地区形成按时进行信息披露工作的良好习惯。最后,信息披露期的制定应该与乡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动进行完善,保证统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开展能够服务于乡镇经济水平与居民实际需求。

(三)搭建适宜信息披露平台

针对乡镇地区信息披露查阅比较困难的现状,统计工作部门应该致力于搭建适宜的信息披露平台,让更多的乡镇居民能够比较方便的获取所需要的统计信息。信息披露平台首先可以在证券交易所进行搭建,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乡镇居民也将证券股票市场作为投资的首选,而相关经济统计信息对于证券交易者进行市场分析将产生帮助,其也是统计信息披露需求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在证券公司设置相应的信息查阅平台有助于信息查阅。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的地区,信息披露平台的搭建可以在集市及周边地区的邮局、银行、交易大厅(或市场)进行,对于乡镇居民来说,集市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区,在该地设立信息披露平台能有将统计信息有效传播。最后,乡镇地区也应该逐渐完善乡镇网络覆盖与独立的网络信息公示平台建设,让更多的乡镇居民能够在网络方便快捷的进行统计信息的查阅,同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也能够与周边地区进行统计信息的备案与综合分析。

(四)提高信息披露人员素质

提高信息披露人员素质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乡镇政府应该建设独立的统计工作部门,统计部门的工作不被其他部门所干涉,同时应该聘用专业的统计工作人员进行信息数据的收集、相应报表的编制工作,保证统计工作的专业性与效率,同时信息披露的周期、方式也应该由专业人员进行,保证信息披露工作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其次对于信息披露的服务工作人员应该要求其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相关服务,对于前来查阅相关统计信息的需求者应该及时提供其所需要的统计信息,对于居民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记录并反馈给统计部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服务标准与考核方式来规范信息披露服务工作人员的相关服务,并提供给居民能够进行信息披露服务投诉的渠道,从多个角度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与态度,逐步拉近乡镇统计工作与城市统计工作水平的差距,为乡镇经济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结束语

乡镇经济的发展给统计工作及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公开角度下,统计信息披露应该能够保证服务于利益相关者,为相关投资活动、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等工作做出贡献。完善信息披露工作是一个相对长久的过程,需要政府、统计工作部门与利益相关者协同进行,逐步提升统计信息披露工作的水平。

(作者单位为青岛市黄岛区王台镇人民政府)

[作者简介:陈洪珍(1973―),女,山东青岛人,本科,统计师,研究方向:统计。]

参考文献

[1]李春月.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县乡统计数据质量[J].创新科技,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