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供应链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3:13

数字化供应链计划篇1

航空装备制造具有单位价值高、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大、制造装配所需资源多、生产周期长、质量控制严格等特点。飞机制造对过程质量严格控制要求其物流过程的透明性、可跟踪性和可控性。但是,由于环境、体制等原因,尽管我国在飞机制造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就民用飞机制造而言,我国飞机制造企业与波音、空客等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飞机制造物流管理方面,企业不但面临大飞机研发和制造的生产任务,同时面临劳动力成本、汇率变动等压力,更重要的,建立和完善飞机制造物流管理体系是目前和未来提高我国飞机制造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因而,在深入剖析我国飞机制造物流管理面临的挑战之后,本文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以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为核心的民用飞机制造企业物流体系。

二、飞机制造物流管理面临的挑战

飞机制造物流管理是一个涉及采购、配送、生产、仓储、发运等过程的系统性工作,尽管我国的部分飞机制造企业也参与了一些国际大型飞机的生产工作,但是,由于长期的封闭式管理,在人员素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信息采集、管理模式等方面仍面临不少的挑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中心的运转效率,主要体现在:

1.流程信息采集和处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在物流中心的各个环节上还未真正的实现信息化,处理方法还主要依靠在卡片、表格等方式,没有做到数据一次生成和有效管理。

2.缓冲区内库存过多,物料的流动性比较低。在飞机制造和装配等环节普遍存在由于上下工序节拍不一致,当半制品流到下道工序时,必须停留在缓冲区内等待较长时间。同时,由于人机配合、人员配备等各种原因,工序间物料流动断断续续,时紧时松。此外,大量工装夹具的使用、存放、流转、日常耗材的管理等也给飞机制造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生产过程中物流管理与控制不合理。目前飞机制造企业虽然更加重视物流运作的结果,但是常常忽视了生产物流过程,对事中没有进行实时监控导致多余库存、多余搬运和操作、停工待料等,存在现场管理无序、管理流程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员工对标准化管理的意识较差的等现象。

4.物流成本较高。由于生产物流管理理论应用水平低,不合理运用,造成在各个环节物流成本的增加。同时我国现有的会计项目对物流费用的核算和管理,不能解释物流费用的分布,掩盖了物流费用的真面目。

5.主制造商与供应商、客户的沟通不畅,特别是对供应商的管理有待加强。由于长期的封闭式管理,主制造商与供应商的交流、供应商管理与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客户关系管理数据支撑,降低的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不利于降低供应链成本。

6.缺乏物流体系的统一规划和实施。尽管目前一些飞机制造企业也在积极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但是由于缺乏从供应链的角度来构建和规划整个物流管理体系,一方面制约了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物流资源的整合、流程变革和组织架构的完善等带来隐患。

三、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体系设计

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是是面向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体系,它涵盖了从采购、库存到销售等环节的物流过程,整合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产品物流这三个方面,其基本功能包括生产排程、材料采购、订单处理、存货管理、配送、仓储及客户服务等,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1.生产排程

(1)制定年度计划,年度计划是整个生产经营的前提,按照、生产任务及公司规划编制年度生产规划大纲。

(2)在数字物流管理系统中定义需求,对各设备、部件、零件定义确切的产品信息定额。(3)通过定义需求,做出准确的年度预算,并将年度生产计划列入大纲及年度预算。

(4)将生产规划、预算信息下发至各个相应的部门、车间、工位。

2.材料采购

(1)确定采购需求,按照年度生产计划和建设规划,主动进行采购计划安排。

(2)将产品进行分类,设定合格供应商清册,以此作为供应商选择的标准。

(3)按类别、材料划分向不同种类的供应商进行询价,并通过系统进行实时比价,保证了采购的公开、公正。

3.供应商及订单处理

(1)汇总各类订单的信息。

(2)统计费用发生及支付情况。

(3)统计货物交付及质量情况,及时反应逾期的交付情况,以保证所采购产品能够准时准点到达。

(4)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包括供应链选择与评价、供应商日常质量监控、供应商协同设计与质量改善等。

4.存货管理

(1)将各类设备、产品、零件数字化,统计各类库存信息。

(2)通过前期在数字物流管理系统对产品的定义,自动比对生产计划,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至相应的部门、车间、工位及采购员,及时补充缺少零件。

5.配送

(1)不仅仅局限于主制造商,同时把业务扩展到各个地区的合作供应商。

(2)将配送信息及时的反应到库存系统,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

6.仓储及客户服务

(1)将日益扩大的仓储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保证对货物的控制。

(2)通过数字物流管理系统。可以为引进先进的物流视频监控解决方案进行链接,保障货物的安全性,降低仓储安全的使用成本。

四、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意义

飞机的研制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个专业子系统综合和协调的结果。各子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传递和依赖关系。一个恰当的信息化平台有利于支持这些子系统之间的信息的交互和连接,使它们可以集成和协调起来共同完成整个飞机的研制、生产、销售和客户支持等工作。由于民用飞机制造有大量的进口零部件,通过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与保税仓库进行链接,加快清关、报关的速度。通过数字物流管理系统加强与各供应商之间的联系,规范供应商的供货习惯等,以达到提高整个物流流转速度,降低时间成本。因此,通过建设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体系,可以实现:

1.功能内的协调,即企业内部对作业、流程、信息的管理,以提高作业效率和资源效益。

2.功能间的协调,即指企业内各个部门间的整合,以降低可能的目标冲突,诸如后勤与财务部门或后勤与生产部门等的协调。

3.组织间的协调,即从整体供应链协调的角度,组织与其他组织间通过协同规划和管理,实现低成本、高效益、无缝协作,如根据生产状况实施的自动补货系统或及时生产等。

数字化供应链计划篇2

在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将客户要求、企业内部资源、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等整合到企业整体的价值链中,以此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数字化管理超越了企业原有的管理框架和运作模式,是对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等管理系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

一、数字化管理是基于价值链的管理系统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中说:“在下一个年代里,成功的企业将是使用数字工具重新创建其工作方式的企业”。数字化管理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视为建立在企业管理系统上的价值链,可以对价值链上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维护、财务、人事等进行有效管理,强调动态监控经营状况,即时掌握信息。数字化管理表面上是一种新型信息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一场对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等管理系统的革命性变革,已经超越了企业本身固有的框架和模式,体现为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系统运作能力和新的竞争优势。

1.数字化管理的核心是优化企业价值链

外国学者德克雷申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我们只有互相拥抱着才能飞翔。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认为价值链为一系列连续完成的活动,是原材料转换成一系列最终产品的过程,即“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将原材料和顾客均纳入价值链当中,价值链管理就是将企业的业务过程描绘成一个价值链(valuechain),具体地说,怎样将企业的订单、采购、生产、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真正按照“链”的特征实施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各个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使企业的供、产、销系统形成一条珍珠般项链“价值链”,这就是价值链管理系统实际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价值链就是从供应商开始、直到顾客价值实现的一系列价值活动和相应的流程。价值链管理还强调了价值链的各项业务活动间的联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而且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渠道的价值链之间。

2.数字化管理是基于价值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广泛应用的过程。具体而言,信息化在技术层次上体现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知识层次上体现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产业层次上体现为信息产业的增长。具体而言,企业信息化过程是企业在科研、生产、营销和办公等方面广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筑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全方位改造企业,以降低成本和费用,增加产量与销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过程。在这里,科研是指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生产是指有关产品的计划、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制造以及营销、广告、销售、库存管理和市场分析。

3.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判断标准

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参照标准是将企业的产品、服务和其他业务活动与自己最强的竞争对手或某一方面的领先者进行连续对比衡量的程序。对比衡量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或找到行业领先者之所以领先的内在原因,以便使企业能够制定恰当的目标和发展战略。根据施乐的经验,参照几乎可以用于企业的每一个领域,不仅可用于产品和服务的对比衡量,还可以用于制造程序、营销活动,以及企业支持系统等。

二、企业的数字化管理的应用领域

1.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产品的设计、生产控制等环节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将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信息不断地发掘、整理、传输、存储和应用,使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都属于此范畴。

2.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

企业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将物资、财务、计划、销售、库存等管理信息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处理,使企业管理科学化和最佳化,如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专家系统(eS)、制造资源计划(mRp)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都属此范围。

3.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

企业通过管理系统(miS)、电子订货系统(eoS)、商业增值网(Van),及企业内部网(1n-tRanet)、外部网(eXtRanet)、因特网(1nteRnet)等,使企业的商业活动实现交易无纸化、直接化。

传统商业企业注重的是物流与资金流的运动规律,而未来的商业企业将更加注重信息流的运动规律。中国企业在进入国际竞争序列之后,能否在国外同业的竞争压力之下,保住自己在本地的市场份额,将取决于能否在信息争夺战中掌握主动。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将由于技术的进步转化成为一种竞争优势,如果无视这种转化的进程,将会使企业在竞争中陷于被动。

与资金实力和经营模式相比,企业信息处理能力将在未来的竞争中显得更加重要。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管理理论更加注重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商业企业的组织规范、经营规范和市场行为规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采取怎样的商业模式进行经营已经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企业能否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三、企业管理从“模糊管理”向“精确管理”转化

1.物流管理的精确化

目前国际商业管理正在从“模糊管理”迅速向“精确管理”全面转化。传统商业的批次管理将被单品管理所取代,而这种转化是建立在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由于技术的进步,企业经营数据信息的收集越来越细,处理方式已经由静态处理变为动态处理,信息的集成、整合更加趋于实时化。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企业在提高市场反应能力方面,提供了管理手段上的可能性。因此,能否高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2.物流管理的“扁平化”

海外商业对于国内商业的突出优势,在于它们的企业商业信息的处理能力。完善的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渗透到了供应链的末梢,使得系统的信息流达到无缝连接的理想境界。只有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无缝连接方式,才能对远在数百公里之外的销售网点,进行实时、准确的商品存量监控。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平台并以此为支撑构架信息处理通道,无疑等于缩短了整个供应链在实际空间中的距离。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改变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企业“二级核算、三级管理”的结构,最终实理管理的“扁平化”。

3.物流发展的趋势是电子商务化

电子商务无疑是商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任何企业都不能无视它的发展。但是,任何商业化、规模化的网络营销都应该是建立在完整的信息交互平台之上的。没有高水平的信息处理平台,任何电子商务只能是有电子而无商务。没有信息处理基础的电子商务,最终有可能导致整个商业投资计划的失败。国内商业企业与其热衷于有名无实的电子商务,不如踏实地根据未来竞争特点建立符合本企业商业运作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商务信息处理能力,以迎接现实挑战。

四、迎接数字化管理时代的到来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要求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弱性化,促使企业以更快和更灵活的方式满足市场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要。与之适应,原来金字塔式的职能型层次组织结构已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而将由新式的扁平化流程型组织替代。管理系统必须不断发展和改良,建立具备高度弹性的、可支持随时调整的组织结构。企业需要建立更富有弹性的流动性组织,其组织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门,也可能是企业外部门专家和顾问。企业管理已超越企业本身固有的模式。

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中国企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开展跨国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实现全球范围内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必然需要良好的资讯管理工具,以即时且精确地掌握各地的生产进度、发货状况与财务资源状况等,以最快的速度满足顾客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也纷纷提出“柔性制造”,从单一的生产向混合型生产发展,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这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制定生产经营计划。

企业越来越发现在日趋分工细化和开放合作的年代,仅仅依靠自己的资源参与市场竞争往往显得很被动,必须把同经营过程有关的多方面资源纳入一个整体的企业价值链中。基于价值链的数字化管理要求在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思想,除了注重产品的研究开发、营销扩张和售后服务等之外,还要将客户、企业内部资源以及上游供应商资源和下游的客户等整合在一起,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现代企业管理强调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监控,以达到系统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数字化供应链计划篇3

关键词:电力营销系统信息管理模式

1、引言

电力营销是电力市场营销的简称。大致来说,其是基于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它研究的目的是以满足消费者对电力公司的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的过程。它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研究,包括电力市场营销理论、电力市场研究和市场需求分析。通过一系列的相关业务提供必要的服务,来满足客户对电力消费需求的目的,并实现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目标。

2、信息管理的特征

信息管理是以管理理论和决策理论为基础,其吸收了两个科学理论的决策模式、模型和方法,在系统吸收理论科学的思想和行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之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和最新的技术来解决管理问题。信息管理是紧随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现的,所以其具有知识经济的特点:

(1)量化。该模型是依据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设计,以不同层次实现量化,从而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

(2)智能化。运用大量的管理手段,是以数字化的管理方式模拟人脑的能力。

(3)综合化。注重综合应用多学科的方法。除了运用管理学、信息论、统计学、经济学、数学、系统论和计算机知识以外,根据具体对象的不同,仍然需要运用不同的行为科学、社会学、会计、物理、化学、控制理论,以此消化成为专业技术知识。

(4)集成化。混合创造性思维和其他智力因素,良好的管理做法加上各种精华的所在,以实现系统集成和技术集成的管理功能。

(5)动态化。在信息管理过程中,根据内部和外部形势的变化,不断优化数字输入的信息,从而获得最优数字信息的输出。

(6)系统化。注重运用系统全面的观点来研究和解决所有不同功能的关系问题。

3、信息管理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3.1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各个阶段:

3.1.1信息化管理点

信息化管理点即数据级的企业信息管理,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数字化(数据采集),以便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准确快捷地进行信息查询、沟通相传递,从而实现生产经营数据的共享,更加科学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3.1.2信息化管理线

信息化管理线即流程级的信息管理,在实现生产经营信息,数字化基础上,对企业的组织管理、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的管理流程,实现信息管理,从而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制度性、科学性,同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使管理活动更加具有实时性和有效性。

3.1.3信息管理面

信息管理面即决策级的信息管理,在生产经营数据数字化和管理流程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决策支持、知识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生产经营的数据和管理流程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及时地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指导,同时能够实现同类知识的智能借鉴和共享。

3.1.4供应链的企业信息管理链

供应链的企业信息管理链即企业间的供应链管理,包括上游供应商、策略联盟、本企业购销、下游分销商、顾客等,在供应链级别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3.2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信息管理必然要适应这些变化,实现面向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企业信息管理。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拉动企业的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系统,进而拉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企业在最快的时间内生产或者组装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者服务,并且按照规定的数量和质量,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供应链系统送到顾客要求的地方。而且对顾客的使用情况和建议进行跟踪调查,为产品研发提供参考。因此,企业信息管理将向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发展。

传统的企业市场营销是“推式”系统,企业根据以往的历史销售数据,结合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并按照自己的产能,制定年度、季度和月度销售计划和生产计划;然后进行市场宣传和推广,销售产品。但从以后的市场发展趋势来说应实现“拉式”营销策略,以达占领市场的目的。

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必须适应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不断优化生产和业务流程,进行流程设计和重组,以及相应的组织重组。

4、电力营销业务中信息管理模式的系统分析

如上所述,电力行业的营销管理,必须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满足发展现代电力市场的需求。根据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的结果和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同时考虑到数字营销管理系统设计的方案,努力克服过去的这种系统的缺点,根据业务逻辑层划分为客户服务、营销质量管理、营销业务层、市场管理决策支持层。这可包括4个内容管理系统的所有数字电力营销业务水平。

数字化供应链计划篇4

   航空装备制造具有单位价值高、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大、制造装配所需资源多、生产周期长、质量控制严格等特点。飞机制造对过程质量严格控制要求其物流过程的透明性、可跟踪性和可控性。但是,由于环境、体制等原因,尽管我国在飞机制造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就民用飞机制造而言,我国飞机制造企业与波音、空客等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飞机制造物流管理方面,企业不但面临大飞机研发和制造的生产任务,同时面临劳动力成本、汇率变动等压力,更重要的,建立和完善飞机制造物流管理体系是目前和未来提高我国飞机制造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因而,在深入剖析我国飞机制造物流管理面临的挑战之后,本文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以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为核心的民用飞机制造企业物流体系。

   二、飞机制造物流管理面临的挑战

   飞机制造物流管理是一个涉及采购、配送、生产、仓储、发运等过程的系统性工作,尽管我国的部分飞机制造企业也参与了一些国际大型飞机的生产工作,但是,由于长期的封闭式管理,在人员素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信息采集、管理模式等方面仍面临不少的挑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中心的运转效率,主要体现在:

   1.流程信息采集和处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在物流中心的各个环节上还未真正的实现信息化,处理方法还主要依靠在卡片、表格等方式,没有做到数据一次生成和有效管理。

   2.缓冲区内库存过多,物料的流动性比较低。在飞机制造和装配等环节普遍存在由于上下工序节拍不一致,当半制品流到下道工序时,必须停留在缓冲区内等待较长时间。同时,由于人机配合、人员配备等各种原因,工序间物料流动断断续续,时紧时松。此外,大量工装夹具的使用、存放、流转、日常耗材的管理等也给飞机制造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生产过程中物流管理与控制不合理。目前飞机制造企业虽然更加重视物流运作的结果,但是常常忽视了生产物流过程,对事中没有进行实时监控导致多余库存、多余搬运和操作、停工待料等,存在现场管理无序、管理流程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员工对标准化管理的意识较差的等现象。

   4.物流成本较高。由于生产物流管理理论应用水平低,不合理运用,造成在各个环节物流成本的增加。同时我国现有的会计项目对物流费用的核算和管理,不能解释物流费用的分布,掩盖了物流费用的真面目。

   5.主制造商与供应商、客户的沟通不畅,特别是对供应商的管理有待加强。由于长期的封闭式管理,主制造商与供应商的交流、供应商管理与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客户关系管理数据支撑,降低的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不利于降低供应链成本。

   6.缺乏物流体系的统一规划和实施。尽管目前一些飞机制造企业也在积极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但是由于缺乏从供应链的角度来构建和规划整个物流管理体系,一方面制约了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物流资源的整合、流程变革和组织架构的完善等带来隐患。

   三、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体系设计

   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是是面向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体系,它涵盖了从采购、库存到销售等环节的物流过程,整合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产品物流这三个方面,其基本功能包括生产排程、材料采购、订单处理、存货管理、配送、仓储及客户服务等,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1.生产排程

   (1)制定年度计划,年度计划是整个生产经营的前提,按照、生产任务及公司规划编制年度生产规划大纲。

   (2)在数字物流管理系统中定义需求,对各设备、部件、零件定义确切的产品信息定额。(3)通过定义需求,做出准确的年度预算,并将年度生产计划列入大纲及年度预算。

   (4)将生产规划、预算信息下发至各个相应的部门、车间、工位。

   2.材料采购

   (1)确定采购需求,按照年度生产计划和建设规划,主动进行采购计划安排。

   (2)将产品进行分类,设定合格供应商清册,以此作为供应商选择的标准。

   (3)按类别、材料划分向不同种类的供应商进行询价,并通过系统进行实时比价,保证了采购的公开、公正。

   3.供应商及订单处理

   (1)汇总各类订单的信息。

   (2)统计费用发生及支付情况。

   (3)统计货物交付及质量情况,及时反应逾期的交付情况,以保证所采购产品能够准时准点到达。

   (4)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包括供应链选择与评价、供应商日常质量监控、供应商协同设计与质量改善等。

   4.存货管理

   (1)将各类设备、产品、零件数字化,统计各类库存信息。

   (2)通过前期在数字物流管理系统对产品的定义,自动比对生产计划,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至相应的部门、车间、工位及采购员,及时补充缺少零件。

   5.配送

   (1)不仅仅局限于主制造商,同时把业务扩展到各个地区的合作供应商。

   (2)将配送信息及时的反应到库存系统,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

   6.仓储及客户服务

   (1)将日益扩大的仓储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保证对货物的控制。

   (2)通过数字物流管理系统。可以为引进先进的物流视频监控解决方案进行链接,保障货物的安全性,降低仓储安全的使用成本。

   四、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意义

   飞机的研制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个专业子系统综合和协调的结果。各子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传递和依赖关系。一个恰当的信息化平台有利于支持这些子系统之间的信息的交互和连接,使它们可以集成和协调起来共同完成整个飞机的研制、生产、销售和客户支持等工作。由于民用飞机制造有大量的进口零部件,通过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与保税仓库进行链接,加快清关、报关的速度。通过数字物流管理系统加强与各供应商之间的联系,规范供应商的供货习惯等,以达到提高整个物流流转速度,降低时间成本。因此,通过建设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体系,可以实现:

   1.功能内的协调,即企业内部对作业、流程、信息的管理,以提高作业效率和资源效益。

   2.功能间的协调,即指企业内各个部门间的整合,以降低可能的目标冲突,诸如后勤与财务部门或后勤与生产部门等的协调。

   3.组织间的协调,即从整体供应链协调的角度,组织与其他组织间通过协同规划和管理,实现低成本、高效益、无缝协作,如根据生产状况实施的自动补货系统或及时生产等。

数字化供应链计划篇5

关键词数字化网络大学出版社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传播开始实现向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传播方式的嬗变,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行业融合特点。在新技术下,传播业日益成为开放的行业,传统传媒业与相关行业,如电信等行业有机结合,催生出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动漫、数字出版等。目前我国正加快推进的“三网融合”就整合了此前泾渭分明的互联网络、电信和电视这三大产业。

二是全球化特点。当今,不论是报刊图书,还是广播、电视等都大力借助卫星以及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努力实现了全球传播,以获取最大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媒市场份额。

三是传播者与传播对象的角色模糊化特点。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中,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不再是截然不同的两端,信息也不再是单向流动,而是在两者之间形成互动。原有的传播对象,即接受者摆脱了过去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被动地位,同样可以成为信息的者。

顺应这些变化,传统媒体在内容的采集、处理、存储、利用、发送等各个环节也都进行着重大的调整和创新,并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努力建立新的运营机制。大学出版社以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为主要出版物,以大学及以上学历为主要读者群,承担着服务教学、服务学术的重任。站在理论的前沿,大学出版社具有在推进出版社产业升级,实现内容与技术的高效结合上走得更远更好的先天优势。但是,囿于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大学出版社在应对数字化的挑战上似乎慢了一拍,使原本就不是很强大的大学出版社在体制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双重变化中,难以迈开大发展的步伐。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以数字出版为目标,探析大学出版社的振兴之道。

一、转变观念:数字化时代振兴大学出版社的前提

对数字出版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观念和思路来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出版业变革。目前学界对数字出版并无统一定义。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室主任张立认为,“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阅读消费的数字化。”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17届国际数字出版会议上,澳大利亚学者认为,数字出版是依靠互联网并以之为传播渠道的出版形式。其生产的数字信息内容建立在全球平台之上,通过建立数字化数据库达到在未来重复使用的目的。两种定义方式,前者强调从技术层面解析数字出版,后者强调从渠道层面解析数字出版,虽然都说出了数字出版的部分特征,但都未能厘清数字出版与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的差异。

在笔者看来,数字出版是指以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为手段,以统一的二进制数字化形式将信息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的出版形式;电子出版是指利用电子手段创建、管理、传播出版物的过程和行为;而网络出版则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流通渠道,创建或将已获得授权的现有素材经过编辑加工,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网络用户提供信息产品和内容服务的数字出版行为和传播过程。三者的内涵和外延均有明显的差异,三者之间是一个递进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中,数字出版最为宽泛,电子出版次之,而网络出版则最为狭窄。

应当说,正是在网络的强力助推下,数字化技术在消解相关产业边界的同时,也在消解出版物的作者和读者的边界。有鉴于此,大学出版社必须改变传统的出版思想和出版理念,对自身的地位和功能及运营模式进行再认识和再构建,要树立“内容为本、科技支撑”的,以数字化为基础、以全媒体出版为主要形式的“大出版”观念。在内容上,数字出版并非简单的内容数字化,而是针对不同终端,对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编辑,以实现用户多层次、多功能的阅读需求。②在技术上,强调依托新媒体和新技术实现内容传送的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所以,大学出版社将向以原创内容和信息增值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出版转型,逐步实现内容采集、编辑、分类、存贮、、衍生和版权管理及交易等的数字化,在出版纸质出版物的同时,实现数字出版物的同步或异步出版和发行。

二、打造竞争力:数字化时代振兴大学出版社的保障

近年来,竞争力的缺乏已严重阻碍了大学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导致大学出版社竞争力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缺乏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大学出版社长期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出版社缺乏独立的人事权和经营权,难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应对市场变化。二是缺少明确的市场定位。对出版产业来说,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存在明显的市场异质性。任何一家大学出版社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出版领域保持领先,即使像牛津、剑桥那样的大学出版社,也有比较明确的市场定位。然而目前我国就整体而言,大学出版的同构化和同质化现象非常突出,大而全、重复出版、雷同出版等问题不同程度困扰着大学出版社。从国内外大学出版社的成功经验来看,重视专业出版并且取得突出成就才是大学出版社兴旺发达的重要法宝。③即使在国内,也不乏通过强化专业出版取得成功的出版社,如外研社就结合专业特色,准确定位,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因此,在强化市场主体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细分的原则,从自身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专业化出版之路,打造一个乃至更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化出版品牌,是当前大学出版社走出困境,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的重要路径。

走专业出版之路,对大学出版社而言,就是立足大学的学术需求出精品、出上品并以此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大学出版社要在出版资源上盘点自己的“家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科学定位,优化出版物的结构,发挥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选题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突出重点,而不是到处出击,四面开花。抓住学科优势,适当铺开,在多学科、多领域中寻找创新点,做出特色,而不是靠重复出版、跟风出版和品种的增加去换取码洋规模的扩大,否则就既是对资源的浪费,也会逐渐弱化出版社创新能力。

走专业出版之路,还需要加强与数字技术的对接。客观地说,无论是在内容、人才方面,还是在品牌方面,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出版上都有独特优势,学生群体又是数字化阅读习惯相当高的群体。所以,大学出版社应抓紧时间把握机遇,从以下几个方面倾力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选题策划力。数字化技术背景下,读者对出版物内容的个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使选题策划作为出版社生命线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选题策划作为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来开发出版资源、设计出版物的创造性活动,具有把握出版工作方向、落实出版工作方针,保障出版生产秩序,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以及塑造出版品牌形象等重要作用。更为关键的是,选题策划能力体现了出版社一系列创造性活动所形成的合力,理应成为大学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二是出版运作力。出版运作是出版企业将选题运作成出版物过程中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包括编辑、印刷各环节对出版物质量、进度和成本的控制,资金筹措,投资分析以及库存积压控制等。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当下,出版业的市场竞争是全方位的,强调高效率和低成本。出版社不仅要有好的选题,为读者提供超值的阅读内容,还要有好的印刷质量、快速响应读者需求的能力和较低的价格。这就要求出版社要积极融入时展的潮流,加快与数字新技术的融合,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优势,对内部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流程再造和科学调配,使出版的数字化制作、网络化传播和销售等工作有效运作和良性循环起来。

三是整体创新力。大学出版社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内容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大学出版社只有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不断创新,不跟风,不机械重复,才能形成和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保持自身的活力。

四是市场营销力。出版物市场营销,主要包括市场调研、营销计划的制定、市场开拓、出版物定价、销售渠道控制管理等。大学出版社要通过营销能力的提高,有效扩大市场份额,大幅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营销能力,首先要做好市场调研。出版社要通过读者调查和市场调查等途径,深入、系统了解读者对出版物的类型、内容、数量、价格等需求状况。二要做好营销计划。根据读者对出版物市场需求的状况,从出版物的定价、销售方式、数量、促销措施等方面制定一个全面的营销实施计划。三要做好市场开拓。一方面,出版社要进入新的出版市场,如新地区市场、新出版物市场等等;另一方面,出版社要在己有的市场中进一步开发读者消费潜力或与同业竞争争取更大市场份额。四要科学定价。根据读者市场状况,制定合理的出版物价格。五要搭建立体销售渠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出版社对不同地方、不同出版物类型的经销、以及零售渠道的管理。合理利用现代传媒和网络平台,开展网络营销,通过出版社网站建设,搭建出版社与市场的信息互通桥梁,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网购平台,覆盖传统营销的盲点。

大学作为知识和人才的集中地,许多前沿的观点、新的发明创造都会首先从大学由内向外扩散。大学出版社依附于所属大学就相当于守着一座挖掘专业出版资源的“金山”。将这一独占性资源置于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大出版思维之下,再加上良好的选题策划力、出版运作力、整体创新力和市场营销力,可以为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整合产业链:数字化时代振兴大学出版社的路径

从产业的角度看,数字出版的产业链应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其中,上游由作者、传统出版机构组成;中游主要由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组成;下游主要由网站组成。在三者构成的产业链中,上游主要作为内容提供方,提供书、报、刊等已经出版或未被出版的内容,其核心优势是内容;中游主要是数字出版技术、网络技术和终端阅读设备技术,其核心优势是技术;下游主要是网络运营方,主要提供网络运营和网络渠道,其核心优势是网络渠道和网络用户。这样,上游、中游和下游基本组成了一个数字内容产品生产、出版和销售的供应链条。

从传统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整合的趋势看,原来严格划分的行业和竞争边界正在趋于模糊,业务、产品也在相互渗透。④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所有产业环节。这也就意味着,在产业链内部,不仅包括原有的传统出版流程,新的数字出版流程,还包括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相互转换的环节。它们组成一个动态系统,每个环节都执行不同的程序,并与其他环节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形成一个运行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否有能力满足客户需求,关键在于这个产业链是否具有协调能力。

现状告诉我们,由于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相互作用,现行的出版产业链亟待优化。传统出版相对于数字出版在载体上的差别,大幅限制了其传播的时效性和空间性。而现代数字出版,以载体的多样化和传播的网络化,以及终端接收的方便快捷等诸多优势,正瓜分着传统出版的市场,甚至威胁着传统出版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数字化环境下,大学出版社应抓住数字出版的机遇,有效整合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产业链,通过实现实体产品虚拟化或反过来虚拟产品实体化,打造新的产业业态。

整合产业链,目的是创造新的赢利点。提高产业链整合度,把传统产业链上分离的作者、出版社、销售者、供应商、读者融为一体,使出版社可以根据客户需要,灵活提供多种服务模式。比如在客户在网上订购某本书或学术杂志,大学出版社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这本书数字化,在网上直接传输给订购者,由读者在计算机等终端上直接阅读。这种营销模式,对大学出版社来说,实现了实体图书虚拟化,对阅读者来说,实现了虚拟图书的实体化。整合产业链,手段是流程再造。在数字出版中,通过内部产业链整合和优化,大学出版社可以了解到各环节价值、各个赢利点之间的协同性,并且可以辨别出组织内部的核心流程,据此改变组织的流程设计,增加利润创造能力;通过对外延产业链的整合,大学出版社可以了解在数字出版市场中,自身处在怎样的位置上,市场势力最大的是谁,市场权力的转移动向如何,从而决定自己的行动方略。

注释

①张立:《数字出版的相关概念比较与分析》[J],《中国出版》,2006年,第12期。

②代杨:《新技术环境下出版企业的数字转型》[J],《出版科学》,2008年,第5期。

数字化供应链计划篇6

供应链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此向前直到最初的供应商,以及与其销售商、销售商的销售商,按此向后直到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网链。供应链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能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因此,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市场渠道各层之间的一个联接,是控制供应链中从原材料通过各制造和分销层,直到最终用户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技术。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强调供应链上各参与成员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它把不同企业的目标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给客户增值。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费用有效性,使系统总成本达到最小,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在于采用系统方法来进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和实物分销以外,还包括以下问题: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战略供应商和用户伙伴关系管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管理、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企业间资金管理、内部与交互信息流管理等。

2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重点

供应链中的财务问题,应该说是以物流为载体的资金流问题。财务供应链与物流供应链是同时发生的,不过前者表现为资金流,后者表现为物料流动。财务应该涉及在公司控制下的有关资本投资、借款、利润等方面的决策。人们研究了公司财务计划优化模型、资产负债优化模型、跨国公司财务规划模型、金融流量模型等等。基于供应链的竞争财务管理是一种与环境变迁相适应的、动态的、战略的财务管理,它要求企业结合网络信息经济发展的现状,以it为基础选择适合本企业创新发展的财务竞争战略,从供应链发展的趋势中把握方向,确立其持久的竞争优势。

由于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特征,规定了它在各种供应链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基于供应链思想的企业管理仍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它将呈现出诸多方面的缺陷和不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形成的重心前移,如制造企业产品的75%的成本因素已在产品研发阶段确定,这样,以事后管理为主的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就难以达到优化控制整体供应链系统的目的。

(2)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难以满足多目标要求,从而使得企业再造(BpR)、增值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以及现金流量管理(Cashflowmanagement)等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3)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1~12个月)。它反映的是企业短期的收益、成本,这种将固定成本简单作短期化处理,淹没了大量企业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信息,使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绩效难以真正体现。

(4)现行财务管理系统与现代管理观念相抵触,比如与“零缺陷”的管理潮流相抵触等。

(5)供应链各节点的财务信息不准确。

(6)供应链诊断和改进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的支持。

供应链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使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面临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重构财务管理体系,即借助于信息技术(it)、电子数据交换(eDi)、产品数据交换(pDi)、internet、intranet的应用发展,创建以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财务管理体系。

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财务管理系统

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循环虽然是各自独立的循环系统,但它们又是密不可分的。物流循环和资金流循环相互配比,信息流的前期形成基础来源于物流和资金流,这“三流”保持者互动促进和互动修正的关系。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在开发设计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三流”循环的成分,以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企业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光靠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是很难做到的。资金占用不明,成本构成不清,消耗定额不准,考核、决策无依据等问题,使原有的财务管理系统无法满足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面向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应以基于web平台的文本信息处理手段为依托,从企业的日常业务入手,面向未来,面向控制,从而实现基于价值的管理。

供应链架构下的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企业控制系统和信息决策系统。

3.1财务会计系统

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严格遵循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科学、快捷的处理技术和手段,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会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系统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并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形成无缝集成。从而使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加强对资金流的全局管理和控制。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包括总账系统、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应收款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报表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其中,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分别用以处理企业的现金、存款、票据管理、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折旧等业务,并生成凭证,这些凭证与总账管理系统相集成,可以直接在总账中进行查询。应付/收款管理系统对业务、结算、坏账、合同、分析等业务进行管理。

报表系统对总账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类调整、汇总,按照一定的表格形式编制会计报表,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有关方面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财务分析系统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解释,揭示报表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它们的变动趋势与金额,从而提高报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管理会计系统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针对企业性质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管理与控制,它主要有决策和控制两部分组成,其中决策包括销售预测、销售定价、产品生产、成本和投资决策,控制包括全面预算、存货控制和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系统通过责任中心的定义,根据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确立预算方案,制订预算审批流程,明确责任预算编制内容,进行责任预算的编制、审核、审批。实现对责任中心的控制、分析和绩效考核。此系统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出发点以销售预算为主导,进而延伸到生产成本和现金收支等其他方面的预算,最后编制预计财务报表。在此系统中,预算的每一部分都紧密围绕企业的目标利润来制定,从而保证目标利润得以实现,同时提高企业在预算期内经营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会计系统中的销售预算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生产预算则为材料供应、人力支出、制造费用和现金收支预算及各种财务预计报表提供依据。最后,各项预算的数据经过处理编制成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3.2企业控制系统

企业控制系统是指采取人工和自动化相结合的措施,保护财务管理系统,确保资料的准确可靠和系统的正常运行。此系统把管理软件和internet有机地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异地数据实时快速传递,是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及分支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的桥梁,为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同时,它采取网络安全保护性措施,防止传输数据外漏。控制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整个数据库,也可以明细到具体的业务凭证,这样,总部可以很方便地对企业内部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实现各部门往来业务的自动抵消和分类管理。

3.3企业信息决策系统

供应链中信息的作用和价值,直接对于供应链绩效产生作用。信息作用和价值主要问题是成本和效益优化分析。信息决策系统是一种建立在集成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之上的信息处理和决策系统,它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复杂的决策问题,辅助中高层决策者决定活动的,具有一定智能行为的人机交互系统。近年来,微机的普及和应用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信息存储、查询、数据处理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的发展更是以极低的消耗,完成了以往需要付出成倍的代价才能完成的工作。企业的领导阶层在做出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时,必须对现有的及以往的企业发展状况做一番全面的了解。企业信息决策系统的作用就是对各种报表和那些看似整齐但却不能及时反映实际状况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使其成为对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依据。同时,信息决策系统还要满足领导阶层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现阶段企业的信息决策系统大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内层的核心信息系统,一是围绕在其外部的数据库。内层信息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主要记录企业中所有与资源流动有关的信息资料,提供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会计信息资料。外层数据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中各层管理人员,它可以由这些管理者根据需求自行安排信息种类,其范围可以随着各层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而扩大或缩小,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管理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JamesC.VanHorne,Johnm.wachowiczJr.财务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冯巧根.财务范式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3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数字化供应链计划篇7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此向前直到最初的供应商,以及与其销售商、销售商的销售商,按此向后直到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网链。供应链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能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因此,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市场渠道各层之间的一个联接,是控制供应链中从原材料通过各制造和分销层,直到最终用户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技术。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强调供应链上各参与成员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它把不同企业的目标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给客户增值。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费用有效性,使系统总成本达到最小,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在于采用系统方法来进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和实物分销以外,还包括以下问题: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战略供应商和用户伙伴关系管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管理、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企业间资金管理、内部与交互信息流管理等。

2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重点

供应链中的财务问题,应该说是以物流为载体的资金流问题。财务供应链与物流供应链是同时发生的,不过前者表现为资金流,后者表现为物料流动。财务应该涉及在公司控制下的有关资本投资、借款、利润等方面的决策。人们研究了公司财务计划优化模型、资产负债优化模型、跨国公司财务规划模型、金融流量模型等等。基于供应链的竞争财务管理是一种与环境变迁相适应的、动态的、战略的财务管理,它要求企业结合网络信息经济发展的现状,以it为基础选择适合本企业创新发展的财务竞争战略,从供应链发展的趋势中把握方向,确立其持久的竞争优势。

由于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特征,规定了它在各种供应链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基于供应链思想的企业管理仍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它将呈现出诸多方面的缺陷和不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形成的重心前移,如制造企业产品的75%的成本因素已在产品研发阶段确定,这样,以事后管理为主的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就难以达到优化控制整体供应链系统的目的。

(2)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难以满足多目标要求,从而使得企业再造(BpR)、增值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以及现金流量管理(Cashflowmanagement)等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3)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1~12个月)。它反映的是企业短期的收益、成本,这种将固定成本简单作短期化处理,淹没了大量企业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信息,使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绩效难以真正体现。

(4)现行财务管理系统与现代管理观念相抵触,比如与“零缺陷”的管理潮流相抵触等。

(5)供应链各节点的财务信息不准确。

(6)供应链诊断和改进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的支持。

供应链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使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面临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重构财务管理体系,即借助于信息技术(it)、电子数据交换(eDi)、产品数据交换(pDi)、internet、intranet的应用发展,创建以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财务管理体系。

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财务管理系统

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循环虽然是各自独立的循环系统,但它们又是密不可分的。物流循环和资金流循环相互配比,信息流的前期形成基础来源于物流和资金流,这“三流”保持者互动促进和互动修正的关系。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在开发设计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三流”循环的成分,以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企业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光靠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是很难做到的。资金占用不明,成本构成不清,消耗定额不准,考核、决策无依据等问题,使原有的财务管理系统无法满足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面向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应以基于web平台的文本信息处理手段为依托,从企业的日常业务入手,面向未来,面向控制,从而实现基于价值的管理。

供应链架构下的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企业控制系统和信息决策系统。

3.1财务会计系统

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严格遵循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科学、快捷的处理技术和手段,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会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系统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并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形成无缝集成。从而使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加强对资金流的全局管理和控制。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包括总账系统、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应收款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报表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其中,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分别用以处理企业的现金、存款、票据管理、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折旧等业务,并生成凭证,这些凭证与总账管理系统相集成,可以直接在总账中进行查询。应付/收款管理系统对业务、结算、坏账、合同、分析等业务进行管理。

报表系统对总账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类调整、汇总,按照一定的表格形式编制会计报表,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有关方面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财务分析系统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解释,揭示报表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它们的变动趋势与金额,从而提高报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管理会计系统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针对企业性质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管理与控制,它主要有决策和控制两部分组成,其中决策包括销售预测、销售定价、产品生产、成本和投资决策,控制包括全面预算、存货控制和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系统通过责任中心的定义,根据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确立预算方案,制订预算审批流程,明确责任预算编制内容,进行责任预算的编制、审核、审批。实现对责任中心的控制、分析和绩效考核。此系统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出发点以销售预算为主导,进而延伸到生产成本和现金收支等其他方面的预算,最后编制预计财务报表。在此系统中,预算的每一部分都紧密围绕企业的目标利润来制定,从而保证目标利润得以实现,同时提高企业在预算期内经营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会计系统中的销售预算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生产预算则为材料供应、人力支出、制造费用和现金收支预算及各种财务预计报表提供依据。最后,各项预算的数据经过处理编制成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3.2企业控制系统

企业控制系统是指采取人工和自动化相结合的措施,保护财务管理系统,确保资料的准确可靠和系统的正常运行。此系统把管理软件和internet有机地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异地数据实时快速传递,是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及分支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的桥梁,为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同时,它采取网络安全保护性措施,防止传输数据外漏。控制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整个数据库,也可以明细到具体的业务凭证,这样,总部可以很方便地对企业内部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实现各部门往来业务的自动抵消和分类管理。

3.3企业信息决策系统

数字化供应链计划篇8

1区块链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1区块链技术

2008年10月31日,化名中本聪(Satoshinakamoto)的比特币创始人向世人公开了《比特币白皮书》,标志着区块链技术问世。目前尚未形成行业公认的区块链定义,一般认为:区块链技术则是利用加密链式区块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各种新名词,现在人们经常用币圈、矿圈和链圈来表示区块链技术的三个层面。“币圈”就是指一群专注于炒加密数字货币,甚至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筹资(简称iCo)的人群,业界俗称“币圈”;“矿圈”就是一群专注于“挖矿”的“矿工”,这些矿工大多出生it行业。中本聪总共发行了2100万个比特币,最开始挖矿的人不多,一般的pC电脑都可以挖矿,但是随着挖矿的人数增多,必须要用具有高算力的专业服务器来挖矿了;“链圈”就是一群专注于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应用,甚至从区块链底层协议编程开始做起,业界俗称“链圈”。区块链底层协议相对较为晦涩、语言欠丰富,导致其应用门槛高。因此,开发者工具项目成为区块链项目生态中最核心的一环。“链圈”是?^块链技术的重点。

1.2区块链的发展

区块链技术是具有普适性的底层技术框架,可以为金融、经济、科技甚至政治等各领域带来深刻变革。但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存在不少技术瓶颈,妨碍了各行各业的“区块链+”的实现。按照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脉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区块链1.0版本――数字货币。典型特征包括:以区块为单位的链状数据块结构、全网共享账本、非对称加密、源代码开源。典型案例-比特币。

第二阶段:区块链2.0版本――智能合约。典型特征包括:智能合约,区块链系统中的应用,是已编码的、可自动运行的业务逻辑,通常有自己的代币和专用开发语言;Dapp,包含用户界面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加密货币,如以太钱包;虚拟机,用于执行智能合约编译后的代码,虚拟机是图灵完备的。典型案例――以太坊。

第三阶段:区块链3.0版本――可编程服务于社会。区块链3.0是价值互联网的内核。区块链能够对于每一个互联网中代表价值的信息和字节进行产权确认、计量和存储,从而实现资产在区块链上可被追踪、控制和交易。区块链3.0主要应用在社会治理领域,包括了身份认证、公证、仲裁、审计、域名、物流、医疗、邮件、签证、投票等领域,应用范围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区块链技术有可能成为“万物互联”的一种最底层的协议。典型案例-eoS嵌入式操作系统(embeddedoperationSystem,eoS)。

2区块链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意义

1)可信互联网。实现网络中身份可靠、内容可信、行为可信可生存性和传输可信任的互联网,称为可信互联网。

在互联网传输过程中,由于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薄弱、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可靠性差、黑客与漏洞、数据恐怖主义以及法律的缺失与滞后,加剧了数据风险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被攻击、被泄露、被窃取、被篡改、被非法使用,数据安全已成为大数据时代最为紧迫的核心问题。区块链技术用分布式系统、加密和共识算法建立了信任机制,让抵赖、篡改和欺诈行为的成本巨大,保证了数据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实现了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一致性。依托区块链有助于构建可信互联网。

2)价值互联网。在主权区块链架构下,通过广泛共识和价值分享,重构社会在线上和线下价值信用体系,让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互联网上自由安全的流动,实现价值流通、分享及增值的互联网。

今天,我们广泛使用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以及网银支付,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数字化的支付系统,只是一个数字化的支付信息系统。信息的往来是及时的,但是资金的清算结算不是及时的,还要在当天或者某一个时间段才做结算。比如:拿工行卡去超市刷卡消费,poS机、发卡行、消费端、银联等之间的信息交换总共要经历8个步骤;微信、支付宝大额提现需要2--24小时。依托区块链,引入数字货币和数字支付网络,就可以记账交易――清账结账的,它直接把现在的支付和价值传输系统变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系统。我给你的账号打了价值1000人民币的数字货币,支付和清算就同时完成,背后所有的清算和结合都综合在这一步骤当中。所以区块链传输的并非简单的信息而是价值,这个数字支付网络就是价值互联网。

3区块链应用场景

2016年,全球知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了一份报告《25个顶级区块链应用案例》,详细记录了目前各个公司正在探索的120个区块链项目,并列出了25个顶级的区块链应用案例(如表1)。

4中国区块链行业发展迅速

4.1区块链技术创新加速

中国从比特币开始认识区块链,但以2014年到2017年中国及美国区块链领域公开专利数量为例,美国公开专利数量从2014年的150件增加到2017年前7个月的390件,中国公开专利数量从2014年的2件增加到2017年前7个月的428件,中国区块链专利公开数量增速超过美国。

4.2区块链应用广泛

区块链应用在中国也呈现出多元广泛、积极活跃的特点。2014-2017年7月,中国区块链领域私募股权投资共计投向挖矿、钱包、虚拟货币、基础设施、底层技术、交易所、相关服务、区块链应用8个领域,中国区块链产业链可谓基本成型。从占比最高的区块链应用来看,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又可分为数据服务、金融、认证确权、文化娱乐等10个领域,其中数据服务、金融和认证确权三个领域占比较高,三项累计占比达79%。

4.3区块链行业组织竞相成立

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落地离不开行业生态的构建和完善。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末,中国成立区块链相关的行业协会、联盟近20个,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GBBC中国中心,中关村(000931,股吧)区块链联盟、中国电子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中国信通院可信区块链联盟等一大批区块链专业组织为行业机构和不同背景的人员提供了一个专业领域的交流及合作平台,对于中国区块链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发挥极有益的作用。

在区块链技术的教育和培训方面,中国各地区相关高校也在积极开展,开设相关科目、课程,以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项目,为中国区块链行业创新发展输送人才。例如,清华大学iCenter、同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北邮在线区块链教育与研究中心等。还有各种区块链培训也在蓬勃发展,其中,由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联合GBBC组织的区块链应用培训目前已为中国区块链行业培训认证了近千名专业人才。

对于区块链这一最新领域,成长在数字社会的80、90后有着超越其他时代人的认知能力,这一认知能力又转化为“认知红利”。位于北京的互联网金融博物馆(themuseumofFintech)每季度评比金融科技与区块链创新企业,超过200家公司的区块链创业者都是90后。

5加快城市上“链”,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

2017年5月12日,在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无锡市经信委、无锡市金融办等机构支持举办的2017首届中国(无锡)物?网与区块链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无锡软件行业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暨物联网与区块链联合实验室正式对外揭牌,无锡成为又一个宣布进军区块链领域的城市,并且提出了物联网+区块链的实际愿景。

2018年的全国两会,区块链成了最为火热的话题,从商界大佬到政府官员,纷纷发表自己对区块链的看法。虽然国家在政策层面尚未出台正式的区块链政策法规,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区块链的发展,正从商业层面向政府层面推进。城市“上链”正成为一种共识。贵阳市最早推动区块链发展的城市,也是最积极的城市。2017数博会期间,贵阳高新区《贵阳国家高新区促进区块链技术创新及应用示范十条政策措施》(简称“区块链十条”)。杭州市已将“区块链”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也了《关于加快区块链产业培育及创新应用的意见》。从当前正准备“上链”和已经在“链上”的城市来看,各城市都在加快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按照当前形势来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上链”行列中来。

1)区块链+物联网

物联网是一种通过网络技术将传感器、控制器和机器设备等连接起来,通过物物相连实现机器设备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的目的。遗憾的是,物联网几何级扩张后数据的运算能力和数据安全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区块链的出现,恰好“拯救”了物联网。区块链在物联网这个场景上能极大可能“秀”出自己。首先,去中心化的架构直接颠覆了物联网旧有的中心架构,不但大大减轻中心计算的压力,而且释放了物联网组织结构的更多可能,为创新提供了更多空间。其次,记录的准确性和不可篡改性也让隐私安全变得有据可循,而且在安全方面更易于防御和处理,在一些架构中,分布式区块链物联网节点不会被传统的DDoS所攻击。最后,由于公信力的存在,主体参与物联网的协同变得更为容易。区块链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成为当前一大发展趋势。目前oakeninnovation采用物联网硬件设备与分布式软件平台相结合,试图完成机器的自动控制,以实现真正的价值传递。

2)区块链+医疗

医疗数据意味着更精确的诊断,更有效的治疗,以及提升医疗系统提供经济划算的医疗服务的整体能力。区块链技术可以让医院、患者和医疗利益链上的各方在区块链网络里共享数据,而不必担忧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初创公司Gem了Gem健康网络――提供了一个实现多重签名和多因素验证技术的以太坊平台,去创造出一个安全通用的数据结构。

3)区块链+教育

一是保护课件版权,维护创作者权益。淘宝有大量“1元课件”,百度网盘充斥着各类盗版资源,成本低、难追溯、监管弱是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教师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教育平台首发其作品,并加盖时间戳,作品在交易和流动过程中,每个节点的信息都是透明的、不可篡改的,当发现剽窃、盗版时,即可迅速追溯、取证。

二是教培市场。教培机构的涉嫌合同欺诈、违约的司纠纷屡见不鲜,还有很多闻所未闻的合同陷阱。可以运用智能合约构建全国教培市场管理区块链系统,自动触发。

三是学生教育经历认证。假证、假学历泛滥,造假成本低,几百块就能定制一个大学毕业证书,对企业识人用人造成了严重困扰,也对名校声誉造成了恶劣影响。构建教育区块链证书平台,以该平台为起点形成一个去中心化、难以被篡改的颁发、管理、认证的体系,且该体系将伴随其整个职业生涯,数据将永久安全地储存在云服务器中,后续用人单位可直接在该区块链证书平台查询、验证,并更准确的评估应聘者与待招岗位的匹配度。可以降低各方、各环节成本,提升了效率,同时,也会促进良好的招聘就业生态的形成。

4)区块链+政务

近十年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应用发展,成果斐然。但该技术也凸显它的局限性,中心化系统同样存在信息泄露,存储丢失等风险,而且中心化系统的建设、维护成本非常高,无法交互验证,无法实现各个部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共建。区块链技术具有信息共享、信息透明、难以篡改的优势。利用该优势可打破原有信息传递的壁垒,实现电子证照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在南京政府多部门的支持下,全国第一批基于区块链接技术的电子证照共享平台已经落地。市民可通过“我的南京”app进行政务的办理,“我的南京”app是该电子证照共享平台的数据访问终端。电子证照共享平台由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电子证照区块链网络,建立起政府部门之间点对点的可信网络。采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同步记账、交易身份认证、数据不可篡改、以及数据加密等多种技术手段。

5)区块链+供应链

供应链就是一系列交易节点,它连接着产品从供应端到销售端或终端的全过程。如果产品能够通过区块链技术让消费者清楚这个产品从它出生的每一步都经过了什么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被记录的轨迹,包括具体的时间,经过母端的查询,整个数据链非常清晰,并将数据提供给打假方。尤其是酒、食品和药品就能自证清白,假货就没有了躲藏的死角。海淘商品用支付宝扫一扫,就能知道是不是正品,原产地在哪里,是谁经销,经过哪些环节。

6区块链技术时代的新思考

6.1加快区块链技术人才培养

区块链已成了2018年最热门的就业方向。移动招聘平台BoSS直聘的《2018旺季人才趋势报告》可以直观地看到区块链人才市场的需求,报告显示,2018年前两个月,区块链相关人才的招聘需求已经达到2017年同期的9.7倍。除了需求旺盛外,区块链行业人才的平均薪酬也相对较高,达到2.58万元,区块链公司相关的运营、公关等职位的薪酬平均起薪超过1万元。区块链相关岗位的地区高度集中,北上杭深占比超八成,其中北京招聘相关岗位占比达44%。更有甚者,近日北京一则区块链招聘广告刷爆朋友圈,要求应聘者对区块链技术和密码学有深入研究,给出的年薪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并且上不封顶。

现在美国、英国一些大学都开设了区块链课程,讲授《区块链技术基础》和《区块链技术应用》。2018年3月4日,人民网旗下人民创投已经增加区块链频道,共分为资讯、观点、深度、活动四个栏目;3月15日,人民网创投频道正式上线人民创投区块链官方微信公众号。我市相关大专院校也应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增设多种形式的讲座和课程。

6.2成立区块链技术开发、应用相关机构

自2016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及2016年12月区块链首次被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写入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以来,区块链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截至2017年11月底,国内共有浙江、江苏、贵州、福建、广东、山东、江西、内蒙古、重庆等9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就区块链了指导意见,多个省份甚至将区块链列入本省“十三五”战略发展规划。

2017年5月12日,无锡市“物联网与区块链联合实验室”正式对外揭牌,成为宣布进军区块链领域的城市。但还缺乏进一步的规划,除了井通科技外,从事区块链技术开发应用的公司寥寥无几,缺乏产业联盟。无锡市应制定区块链技术及产业发展专项战略规划,推动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相结合,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相互融合发展。

工信部近日透露,将筹建“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下,我国区块链技术有望形成一整套涵盖基础研发、技术应用等的行业标准。

数字化供应链计划篇9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区块链;数字乡村;农产品供应链

1引言

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同时,《建议》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通过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增强农产品抵御风险能力,以形成稳定农村产业链。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区块链自出现后广受人们关注,通俗地讲,它可以作为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还具有数据库的功能,自身带有一些很好的性质,比如,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这些性质确保了区块链内容记载真实可信,使人们更加相信区块链上记载的数据。当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相结合,有效改善了整条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各节点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防伪溯源,分配利润公平,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大数据农业”。本文立足于数字乡村背景下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这一主题,指出当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区块链技术与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模式描述,指明这一模式对建设数字乡村的帮助。

2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在当下被提到显著重要的地位,保障粮食供给,减少粮食浪费是我们当前迫切的任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由于耕地的原因,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只有91%,剩余不足的部分就要依靠进口来解决。受外部现实因素影响,粮食进口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应将视角转到国内供给上来。目前国内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问题。就农产品需求角度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更倾向于挑选绿色、安全、健康、多样的农产品。但就农产品供给角度讲,由于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不足等情况,农户为了农产品能够进行远距离运输以及具备更长的新鲜保质期,会采取农药或者其他添加剂对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这些手段均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自身风险因素。另外,传统的国内农产品供给模式很难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由于农产品种植需要成长期以及种植方法差异化调整,市场上的农产品供给不能够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变化。随着建设数字乡村之势,运用农产品供应链与区块链结合的方法解决农产品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实现农业大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3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结合

3.1双链整合模式描述。将区块链应用到农产品供应链上,能够使农产品来源可追溯,人们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查找购买的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到销售的全过程,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区块链技术不仅只是提供全程可追溯的采购、生产、物流、销售数据,而且还可以把这些数据转化为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信用信息,这些信用信息可以为经营者提供必要的信用支持。由于区块链具有电子账本和信息共享的特点,它既可以监督交易的实施,又能够有效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只要加以运用,便能够在各个环节上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节点和路径选择上做到优化。3.2双链整合的应用设想。将供应链与区块链进行整合,设计出一个针对农产品的区块链应用软件,以提高信息流的传递速度,使农产品市场更透明即时,促进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的良性竞争。此应用程序包括以下两个系统。3.2.1多点实时上传系统。根据区块链“共享账本”的特点,交易记账可多点上传,由不同主体共同完成。农产品供应链节点繁多,从生产至销售,链条长且分散,不易于统一沟通管理,因此农产品区块链平台将设计不同主体的上传界面,包括农户、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大型商超等,从而使获取的信息更有针对性与区分性,在同一个系统中,可以查询到产品在不同生产经营环节的流通轨迹。3.2.2即时信息共享系统。根据区块链“信息共享”的特点,区块链各个节点的信息完全一致,且系统内数据能够自动更新,能够即时反映出当下的农产品信息、相关企业信息、流通运输状态等。因此农产品区块链平台将设计使用者的功能界面,包括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面向普通消费者,从而使区块链发挥最大效用,惠及更多群众。此外,供应端即生产者也可以通过信息的及时共享,获取市场运营反馈,调整生产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跨部门、跨系统的协调运作,也使得传统农业发挥规模经济,提高合作效率,焕发新的生机。

4双链整合与数字乡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数字经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随着历史大变革,技术大发展与大融合,数字乡村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重大机遇,催生新的农业产业形态与经济格局,助力实现振兴乡村。4.1数字乡村。数字乡村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将网络以及新型数字技术应用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当中,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知识水平,让科学技术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在农业生产当中,让科技更好地惠及各方。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当下数字农村发展主要形势是: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4.2双链整合对建设数字乡村的帮助。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农村的发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实体市场。数字乡村的建设能够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网络虚拟市场,扩充农产品销售渠道。但单一互联网销售的背景下,会存在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降低消费者信心,让消费者不敢买,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区块链凭借其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等特征,与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结合,让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能够实现农产品溯源有效;区块链所储存的大量数据,可以为农户或经销商进行分析决策提供基础,降低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根据区块链各个节点运行状况,合理分配各环节利益,剔除中间商的交易平台,直接面向销售者,让农户利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通过双链整合这一模式,结合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的优势,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直接反馈给生产主体,拉动内需,实现定制农业,解放农村数字化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4.3双链整合在建设数字乡村中所面临的挑战。区块链与供应链的整合,是信息化前沿领域的新应用,是可以让农业大发展迈向新台阶的重要一步,对于数字乡村也意义重大。经调查研究发现,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一些落地应用,但农业区块链应用普及之路尚远。区块链技术和农业的融合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农业数字化程度较低,区块链发展“土壤”不充分。数字化是区块链发展的前提,区块链提供了新的数据记录方式,但只有拥有数据才能让数据记录方式发挥作用。目前,农业数字化发展总体滞后,发展过程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此外,区块链技术发展尚未成熟,许多技术层面的难题还尚未解决,相关投入成本较大,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区块链+数字农业”领域复合型人才缺失。当前农村很重要的一个现状就是人才外流,青壮劳动力以及高科技人才外出务工,农业的经营主体大部分是年龄偏大、知识水平有限的群体,他们对互联网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尚处于较低水平,对区块链等新型数字技术更是了解有限。因此,要实现区块链在数字农业领域的发展,专业的人才储备是关键。区块链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虽有所欠缺,但区块链与农业结合的这一新领域正逐渐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未来,随着农业数字化程度的加深,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规模、应用场景等将逐步扩大,发展模式也将进一步改变。

5政策意义

2020年5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支持先进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与融合,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建立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业方面加快开发,有助于促进和深化农产品价值链与供应链,提升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对于国家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5.1构建区块链农业应用平台。组织科技人才,搭建适宜的区块链平台,帮助农户、经销商以及消费者使用该区块链平台,发挥该平台最大的效益。农户方面,及时准确上传农产品信息,使得农产品能够直接追溯到源头,提高农产品安全性;经销商方面,正确上传农产品销售情况,以及销售价格,及时给农户以反馈,增强农产品供应链活力;消费者方面,可以根据该平台上传的信息,确定农产品质量以及价格等情况,使消费者更加放心,减少购买到以次充好的农产品的情况,有助于扩大内需。5.2应用推广。将储存的数据加以应用,给农户以反馈,引导农户及时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调节供求不匹配,减少资源浪费;该平台不仅可以应用在农产品供应链上,而且还可以与物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应用在物流方面,减少物流等因素对农产品质量产生的影响,合理配置物流资源,优化各方利益;该平台与互联网直播带货相结合,凭借平台优势,减少消费者心中顾虑,同时扩大农产品销量,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结合,将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并成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领域。实质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自治溯源的封闭体系,实行“区块链+农业”的战略组合,打开“大数据农业”的新大门,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深度优化改造,促进农业向信息化、科技化转型,不仅优化农业供给侧,而且也提升了农业运营效率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景娥.区块链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化动力机制与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125-128.

[2]干梓悦,林欣瑶,周东.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溯源机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1):118-122.

[3]陈炳才.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建议[D].开放导报,2020-12-08.

[4]何宛昱.陈翰笙与托尼的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20(01):24-38+158.

[5]刘建平.后疫情时代提升农村贫困治理能力的路径探索[J].西部学刊,2020(11):13-16.

[6]景娥.区块链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化动力机制与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125-128.

数字化供应链计划篇10

以制造业为例: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制造商的机器是独立的,软件也只是用于实现单个独立机器的自动化。而在数字化商业模式下,包括销售、生产计划、生产控制、原材料计划和服务在内的所有环节将实现自动化,并互相联系,为客户所熟知。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客户受益于高度的透明度和实时信息,制造商则可以轻松地优化和改进工艺。更重要的是,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将会大大提高企业效率。

由此可见,工业4.0并不仅仅是炒作。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应把工业4.0纳入到Ceo的议程之中。

工业4.0将对企业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事实上,无论在世界何地,几乎任何一个制造企业都会受到工业4.0的影响。它将对企业战略产生影响,并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运作模式。对于整个公司来说,为工业4.0做好准备将是一个漫长而昂贵的旅程,并且没有人敢忽视它。

但数字化可以使工业企业保持先进多久?在未来五年又有什么会发生改变?数字化又能为制造企业带来哪些具体的好处?在向工业4.0企业转型过程当中这些企业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又有哪些?这些问题在我们拟定一项有关德国235家工业企业的调研报告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工业制造商愿意投资且是大投资

根据调查,在未来5年的里,德国的工业企业将每年投资平均营业额的3.3%用于工业4.0方案,一年投资总额将达到约400亿欧元。在整个欧洲,我们估计年度投资将达1400亿欧元。很显然,德国的工业企业非常重视行业4.0。当然,如果没有董事会的许可,是实现不了这样大的投资规模的。

数字化传播速度迅速

观察调研结果,我们完全惊呆了,在下一个五年里,供应链将很有可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数字化。目前,24%的工业企业自称已经具备很高的数字化水平。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至少翻两番――80%的企业将使其整个价值链实现数字化。这一趋势意味着巨大的变革和商机。

工业4.0的愿景是提高效率和收益

如果有客户问我为什么应该投资于工业4.0,基于我们的调查,我现在可以给出更为具体的数据。工业4.0将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主要进展。我们预计,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数字化生产将以年均18%的速度提高企业效率;到2020年,数字化解决方案还可以帮助制造企业降低约14%的成本。

工业4.0以客户为中心

要把工业4.0纳入到Ceo的议程中的另一个原因是:工业4.0改变了整个价值链,将以客户及其快速变化的需求为核心。通常情况下,当企业和客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时,企业将能够更好地满足个别客户的要求。事实上,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为什么企业要与工业4.0共同协作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今天,要协调和优化在各种不同合作伙伴价值链中的产品或流程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往往是那些诸如零件或产品标签的不连贯或缺乏标准等小细节阻碍了合作伙伴们实现价值链的充分整合。而在工业4.0的应用之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会变得容易很多。基于云的应用程序可使企业能够完美地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共享数据。这将使端对端流程变得更为和谐。当然,这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信息交换是安全的,并基于通信标准的。

那么,在工业4.0的发展中,谁将受益最多?客户。他将从供应链中收益,因为这条供应链可以根据他的需求变化作出更为快速地响应,根据客户的需要迅速作出改进并达成共识,为客户量身打造更好的服务和产品。以机械制造商为例,由于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增加,公司能够更好地了解其终端客户,将了解到的最新需求信息应用到研发之中用以改善其产品,这为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开辟了新机会。

虽然,工业4.0给工业企业带来了许多挑战:所需的投资是巨大的,但公司的业务案例尚且不清晰;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这使得长期投资尚存风险,企业理所当然地担心数据安全、隐私和ip安全,同时也为能否为找到能完成任务的熟练员工而感到忧心。但我们相信,这些问题都及不上工业4.0所带来的机会让人更觉得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