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产业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4:16

企业的产业政策篇1

一、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1.落实所得税优惠政策。部级、省级龙头企业和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龙头企业遇有风、火、水、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经有权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办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省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后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技术成果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技术合同经登记后,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2.优化所得税抵扣和征返办法。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求改造项目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

%,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扣。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实行“免抵退”政策,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优先办理退税。龙头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按当年实际发生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不足抵扣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龙头企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允许龙头企业按规定加速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

3.完善农产品增值税管理。允许农产品收购发票在本省范围内跨地区使用,增加万元版农产品收购发票票种,简化操作程序。

4.支持龙头企业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龙头企业因市场价格下跌、按保护价收购而造成的价差损失,以及弥补农户因不可抗拒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由企业承担的部分,经有权税务机关批准后,允许在税前扣除。

二、加强金融信贷支持

5.放宽信贷业务范围。各级金融机构要将符合授信条件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为优先支持的对象,增加授信总量。人民银行要充分运用再贴现、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2-具,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投放。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对经济作物、园艺、畜牧、水产等特色种养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农业发展银行要在做好粮棉油贷款供应的同时,将业务范围向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拓展,重点支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及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银行和设在市、县的金融机构要安排一定的信贷规模和资金,优先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龙头企业。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依据龙头企业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同时要充分运用信用证、保函等多种金融工具,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对需要外汇贷款的龙头企业,外汇指定银行要积极给予支持。

6.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成立龙头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和支持市、县成立龙头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各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扩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担保。鼓励龙头企业直接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发展资金。工商部门要积极帮助龙头企业进行动产抵押物登记,有效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7.加大农业保险力度。鼓励由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农民参加农业保险,投保金由龙头企业和农户按一定比率的比例分担。

三、减免有关规费

8.取消地方自立的收费项目。政府性基金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中,对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取消财政统筹基金、科技发展基金、公路建设基金、地方事业发展基金、龙头企业发展基金、乡级综合基金、碧水工程费等市、县地方自立的收费项目。严禁向龙头企业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

9.免除和减半征收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免除市场物价调节基金、防洪保安资金、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费,其中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费按《产品质量法》由各级财政负担;治安联防费、人防建设经费、堤防占用费、劳动合同鉴证费、计量器具核定费等收费项目实行减半征收。企业生产用水和基地种植养殖用水,由所在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年度用水计划,计划内用水减半征收水资源费。

10.实施优惠电价。企业用电容量在315千伏安以上的,执行大工业电价政策。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规定的现代化或专业化种养业项目,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

四、适当放宽绿色通道政策

11.对部级和省级龙头企业运输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继续实行发放绿色通道通行证制度,增加通行证发放数量。对持证车辆免收所有普通公路(桥梁、隧道、渡口)通行费。

五.优先供应建设用地

12.对部级、省级龙头企业和有发展潜力的市、县级龙头企业建设用地,要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执行。龙头企业直接为农业服务的用地,作为临时用地办理,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简化手续,及时给予办理。支持龙头企业合理利用农村集体土地,按照“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保护收益权’’的原则,依法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允许农户在承包期内依法有偿向龙头企业转让土地使用权,或以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连片租赁、承包集体土地和参与土地治理。

六、支持农业产业化扶贫

13.加大对苏北地区以及黄桥和茅山革命老区的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将发展龙头企业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鼓励苏南地区企业到欠发达地区进行投资,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苏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培育和认定一批对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作用显著的扶贫骨干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14.扩大贫困地区龙头企业享受优惠政策范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跨地区进入苏北等贫困地区联营或独资创办农产品加Z-企业或分支机构,以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分公司和控股公司.享受省级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税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5.省财政逐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与农户形成产、供、销利益联结机制,能够通过定单生产、保护价收购、技木服务等形式,切实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发展。在项目立项、审批、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要与带动农民增收挂钩。市、县各级财政也要设立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本级龙头企业发展。

16.鼓励外商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多渠道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对新办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按税法规定享受所得税有关优

惠政策。对苏南、苏中地区投资者到苏北地区兴办龙头企业,以及苏北地区当地企业、个人、投资机构创办龙头企业的,以项目补助形式给予奖励。扶持有规模、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直接参股、控股或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对符合农业产业化要求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同等优惠扶持。

17.优先安排涉农项目资金。国家及省级涉农项目资金,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以及国家安排的各类科技开发项目,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平等竞标。省级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高效设施农业资金、外向型农业发展资金、农业三项更新工程资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都要向重点龙头企业倾斜。各级安排的技术改造项目要把龙头企业纳入支持范围。

18.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农业部定点市场、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成长型产地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改善交易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加强市场箔息网络、电子结算网络等系统建设,提高市场检验、检测、储运、加工、配送功能。强化龙头企业与市场对接,鼓励省级龙头企业名特优农产品进入苏果等超市销售。

八、努力提高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水平

19.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将龙头企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制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明确长远目标和阶段性工作重点,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工作水平。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监督考核力度,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并按照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的要求,逐步调整优化重点龙头企业结构。积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园艺、畜禽、水产品、特粮制品等出口产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龙头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牵线搭桥工作,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鼓励建立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商会),支持外向型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应诉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20.加强指导和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部门问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强化对龙

企业的产业政策篇2

关键词:包钢稀土;企业业绩;产业整合;政策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13-02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等,被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稀土资源虽然是国民经济中的小产业,却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战略。中国虽然是“稀土大国”,但不是“稀土强国”。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推动下,稀土产业正逐步摆脱混乱的局面。2014年是稀土产业发展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已经形成以包钢集团、中国五矿、中铝公司、广东稀土、赣州稀土与厦门钨业这六家企业主导的产业格局,基本完成六大稀土企业集团组建工作;这一年,国务院各部委联合加强监管执法,将以严厉的惩罚打击稀土违法违规行为;这一年,我国在稀土出口管制案中被世界贸易组织裁定败诉,这意味着稀土产品出口关税与出口配额即将取消。稀土,这只曾经广受资本市场追捧的“概念股”,再一次成为国人议论的焦点。做大做强稀土企业,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关心我国稀土行业人士的共同心愿。

一、包钢稀土产业整合历程简介

包钢稀土是由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直属包钢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1997年在上交所上市,2006年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并开始使用“白云鄂博”注册商标,2007年经过稀土产业资产重组后,股票简称变更为“包钢稀土”。在此,之所以选择包钢稀土作为案例,是因为它具有三大优势。其最大优势在于稀土资源,它所开发利用的白云鄂博稀土矿,约占全世界稀土储量的50%,这几乎是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次,它依托自身主导建立的稀土国际贸易公司,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稀土定价权;最后,它通过兼并重组已经逐渐形成从稀土上游选矿、冶炼、分离到下游科研、深加工与应用的完整稀土产业链。这些优势使得包钢稀土在产业整合领域牢牢占据主动位置。

包钢稀土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对稀土产业的整合。产业整合初期,它主要专注于初级稀土产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随着政府对稀土产业的日益重视,作为国有稀土企业,它逐渐承担起政府行政命令。其中,关于稀土企业统一排产、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的“五统一”政策,大幅提高了包钢稀土对北方稀土产业的影响力,使得冶炼分离企业从一百多家降低至三十多家,为产业整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包钢稀土不仅注重横向整合,也大力延伸稀土产业链,如通过组建国际贸易公司,进入销售领域;发起设立包钢天彩科技公司,进军发光材料行业;全资设立包钢稀土磁性材料公司,开发永磁材料;控股天骄清美稀土公司,生产稀土抛光粉材料等。此外,它还通过控股或参股的形式整合重组包头飞达稀土、金蒙稀土、红天宇稀土磁材、五原润泽稀土、新源稀土高新材料等公司。随着产业链进一步的延伸,公司实力不断壮大,为顺应国家稀土产业整合战略布局,包钢稀土于2014年底正式更名为“北方稀土”,完成了又一大历史跨越。通过兼并重组以及对深加工领域投资,包钢稀土基本实现了产业链一体化的产业布局,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包钢稀土在产业整合中业绩分析

(一)经营业绩分析

包钢稀土整合步伐始于2003年,但真正掀起兼并大潮是在2007年。当年,包括包钢稀土研究院、天骄清美稀土、瑞鑫稀土、昭和稀土在内的包钢集团内部稀土资产并入包钢稀土。图1显示,包钢稀土净资产收益率在2007年时达到第一个波峰。可见,包钢稀土整合当年业绩颇佳;2008年,包钢稀土最大动作在于收购和发稀土51%的股权,这被视作北方稀土产业整合的开端,但其净资产收益率却在下滑。2010年,包钢稀土南下收购赣州信丰新利稀土48%股权、全南晶环科技49%股权,并入股持有赣州晨光稀土9.25%股权,试图在南方稀土市场“分一杯羹”。事实表明,此次整合提高了包钢稀土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持续上升。2011年,它完成对华美稀土100%股权的收购,同时受国家加强产业监管、稀土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甚至逼近90%。这两年时间,包钢稀土在产业整合推动下,逐步形成跨地区、跨所有制、产业链完整的发展格局,提升了经营业绩。

然而,2011年末至2012年,受稀土产品价格暴跌等因素拖累,包钢稀土净资产收益率回到15%左右水平,2012年度净利润同比下降57%,面临着巨大的业绩萎缩压力,公司一度陷入停产状态。然而,包钢稀土的产业整合计划仍在继续。2012年底,包钢稀土与内蒙古自治区12家稀土上游企业签署《整合重组框架协议》,重组进行的并不顺利。更悲观的是,经营业绩依然萎靡,净资产收益率继续下滑。事实上,企业非但没能从产业整合的利好因素中提升业绩,反而带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包钢稀土已被工信部列入2014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预计淘汰1.02万吨。

(二)市场业绩分析

市场业绩以股票的购买持有收益率来衡量。图2反映的是包钢稀土从2006年以来每间隔一年(按250个交易日计算)的购买持有收益率(BHaR)。BHaR从2006年开始一直呈下降趋势,2009年触底后反弹,并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此后又迅速回落。这表明包钢稀土整体市场走势与大盘基本吻合,市场仅仅在2009年至2010年间表现出积极反应,持续上扬,此时正是稀土概念股受到追捧的开端。尽管包钢稀土兼并重组进程加速,国家也出台稀土产业扶持政策,但市场业绩仍然无法止住下滑趋势。事实上,这与当年7月份开始的稀土产品价格下跌密不可分,兼并重组的利好因素无法阻止或延缓产品价格下跌的不利,投资者的市场预期大幅降低,市场业绩不断下挫。由此推测,兼并重组并未有效整合企业资源,进而充分发挥整合效应。包钢稀土仍然面临着产业整合的挑战。

三、稀土产业整合政策评价

对包钢稀土的分析表明,产业整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业绩,增强盈利能力与市场价值。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一方面,产业整合提升包钢稀土定价权的程度有限,它仍然面临着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另一方面,产业整合加剧了包钢稀土产能过剩的压力,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比较艰巨。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稀土产业发展的政策。2011年国务院的《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可以说是稀土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支持大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大幅度减少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企业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企业将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加快推进技术进步。2013年工信部等部门联合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把稀土列为重点行业,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组成战略联盟;鼓励企业参与全球资源整合与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更好促进产业整合,2014年国务院又《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明确要取消和下放部分涉及兼并重组的审批事项,改善对企业兼并重组的信贷服务,落实和完善财税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健全重组的体制机制。

稀土产业政策已经发挥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调整的空间。首先,稀土企业的整合积极性仍有待提高,当前的稀土企业整合主要由政府推动,让企业背上“要我重组”的包袱。正如包钢稀土董秘所言,包钢稀土并购步骤是按政府安排进行的,一年之后,可能会有整合失败的,但这和市场情况没有直接的关系,市场是市场,整合是整合。企业在被动的角色下开展整合,企业放不下担子,甩不开膀子,缺少市场机制约束作用。在整合过程中,政府要当好服务者与监管者角色,解决兼并重组的突出问题,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同时引导和激励企业自主自愿地参与产业整合。

其次,产业整合的资源集聚效应仍需要大力挖掘。兼并重组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我国稀土企业竞争力,包括技术水平的增强、环境污染治理的改善与国际市场话语权的提升等。然而,现阶段的产业整合效率仍然值得商榷,稀土企业往往实现了形式上的整合,规模扩大了,市场份额提高了,但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融合并不畅通,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的现象时常发生。因此,要加快建立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成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最后,稀土产业整合政策应当注重协调各方利益。稀土资源由地方政府主导,关系到地方政府利益,稀土企业也有自身的利益诉求。中央企业与地方政府、地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博弈,严重影响着产业整合的进度。因此,要加快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机制,解决好跨地区兼并重组障碍、民营资本市场准入与国有企业改革等重大问题。总之,正如包钢稀土的管理者所言,稀土产业整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整合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不断狠抓落实,切实解决问题,才能有效推动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辉.包钢稀土开打北方稀土“统一战”[n].中国经营报,2013-1-28.

[2]曹默.包钢稀土光环褪去[J].企业家观察,2012(6):54-56.

[3]蔡原江.包钢稀土:整合急先锋[J].中国外汇,2011(20):27-29.

[4]熊学慧.包钢稀土进退维谷[n].中国经营报,2012-10-29.

企业的产业政策篇3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技术基础和明显的规模优势。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自主创新的管理和经营体制,企业政策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阐明了企业决策在一个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然后概述了蕲春农产品加工业并针对蕲春农产品加工业的创新体系分析,最后再对进一步完善企业实施的自主创新政策措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企业政策;农产品加工业;自主创新;可行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02002

1企业决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的发展需要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协调,但企业领导者的决策对所领导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发挥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产业的形成需要企业的各级管理层次领导者集思广益,更需要技术员工在产品研发、原料取舍等方面的抉择;企业负责人为产业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培植带动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和完善配合产业发展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市场;加强产品品牌的建设等。因此,企业政策是我国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我国现代化的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各界为产业发展给予决策建议和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2蕲春农产品加工业成果及自主创新体系分析

近年来,蕲春县凭借其丰富的区域资源,优良的建设条件,充沛的电力及燃气供给,便利的交通优势,开明高效的政务服务和基础环境给县域发展创造出其投资优势和产业转型条件。金浪牌珍米、李时珍牌补酒及时珍牌紫苏油、李山茶叶等40多项产品获“省优”“部优”品牌。

蕲春县农产品加工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逐渐沉淀出其自主创新的精髓,我们从融资方式,产业结构配置,品牌化建设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四方面,在基础分析结论基础上提出相关企业的可信性建议和分析。

首先,融资方式的转变对企业发展与壮大的有重大影响。股份制改革是国有企业现代化的标志。因此,企业的发展必须依托时代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传统融资方式如信贷和银行贷款对于社会主义下的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和激励创新缺乏刺激和弹性;此外,发展远期期货交易和企业间借贷等方式,促成融资方式多元化,深度化发展与创新。

其次,产业结构配置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推动作用,通过产业结构优化配置对于推进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发展具有建设性作用,有利于产业结构和产品升级多元化发展,从而提升产业升级,由低附加值产品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业现代化。

然后,品牌化建设对于产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依托李时珍故里的人文医药文化氛围着力打造现代化名牌化的农产品市场,通过引进规模化大生产技术和构建现代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利用独特的人文优势和地理资源,着力于打造蕲春农产品市场的品牌优势和产业知名度。政府部门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支持一批重点示范项目,以人文氛围和集团理念带动整体产业优化结构配置。

最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产业资源整合和核心竞争力具有推动作用,通过加大推广应用现代化流通技术,以信息化手段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发展“农企对接”在线平台,开展并构建农产品网络电子商务物流平台和专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开展周期性农产品网购、团购营销策略和搜索引擎营销,在跨越县域、省域以及国域的多层次、多方面、多领域内,加大农产品种类、规模的营销比例,使农产品市场拓宽、扩大,从整体上综合建立与完善农产品相关配套服务体系。

3充分发挥整合资源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

加大技术进步力度,加快增长方式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实现技术升级是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础。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使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形成以政府、企业、民间投资的多渠道资金供给链,保证科技的投入。积极运用国家、省、市有关企业技术改造的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必须从多方面加以配合和努力。以下主要对企业决策者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设置“企业资源整合中心”。为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必须增设“企业资源整合中心”,并相应设置首席资源官(CRD)这职位。该职位的设置目的是加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主要部门的创新合作,实现部门之间创新资源优势互补,摄取并整合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企业外部创新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内外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

(2)研究制定激励创新的制度措施。激励创新的制度措施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企业要制定一套完整、系统、相互衔接、互相配套的激励创新的制度措施体系。它包括:加大研究和开发投入的财务制度,引进、培养或储备创新性人才的人事制度,发挥创新人才积极作用的产权(激励)制度,对成绩突出的创新人才重奖的制度,包括在技术发明的商品化、产业化之后,从其中所创造的效益中提成等。通过对这些激励制度、措施的贯彻实施,对企业组织资源与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健全企业社会关系网络。企业的社会资本含量的高低以及利用得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领导的经营理念和能力。而拥有更多社会资本的企业就有可能从企业外部获取更多的有形和无形的创新资源,如宝贵的商机和信息资源等。因此,必须高效率整合诸如企业家精神这一战略资源,健全企业社会网络关系,发展企业资本,这样企业就可获得其他企业不能获得的自主创新所需要的稀缺的创新资源。

(4)增强个体和组织的技术学习能力。创新本身就是知识再生产过程。知识是创新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又是创新的最终目标与产出。企业必须增强个体和组织的技术学习意识和能力,从实践中学习到新的经验、技能,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4进一步完善化工企业政策的建议措施

4.1企业转变职能,明确定位

一个产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当局从传统形式中解放出来,明确自己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并及时转变,避免企业行为的“越位”和“错位”等错误行为。产业在发展中,企业作为主导者,企业决策更是催化剂和剂,是研发产品、营销机构和生产规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产业的发展中,企业当局的决策作用主要体现在各企业高层管理者对相关产业的引领政策上。

4.2各企业管理者要加强银企、政企之间的交流合作

金融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在企业实现融资、发展企业生产规模中具有重要意义,各企业机构应提高运行效能,增进银企、政企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信赖,促进企业有效融资需求和银行机构信贷投放的有机结合。

4.3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建议各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单位领导人及政府之间加强企业与企业、政府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合作,加强在新产品研发和完善探究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各加工企业既要在竞争中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应在合作交流的层次上展开战略交流与合作互赢,将各自的领域和事业单位做大做强。

4.4技术研究和团队素质建设

企业生产的各部门应加强企业的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和效率以及加快技术引进力度,让自主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优化新产品研究的师资力量和团队素质教育,充分给予高技术创新人才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让高薪留住人才、成就企业辉煌。

4.5加快转变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努力尝试着国有化工企业向股份制形式转变,企业经济发展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上的分配。

4.6以机械化和信息化带动农产品加工业

要大力发展可替代人工生产作业的机器和信息电子化技术设备(如小型流水线生产作业的智能机器人等),以机械化和信息化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从而发展农产品纵向延伸产业。从企业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重点支持建设新型能源设备、关键集成电路等信息化设备,加快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企业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企业基础设施服务、企业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将机械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更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秀生,曾国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企业的产业政策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决策部署,有效缓解工业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生产经营困难,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根据《XX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政策措施》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以下支持工业企业复产达产的八条政策措施。

一、加大税收支持力度

(一)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可以按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扩大产能购置设备允许企业所得税税前一次性扣除。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延长至8年。疫情期间导致重大损失,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重大影响的中小企业,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企业,可依法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最长不超过3个月。(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财政局)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二)新发放贷款按政策范围内最低标准执行,续贷或展期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存量贷款,利率按原合同利率下浮10%;新增贷款利率原则上按基准利率下浮10%。融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且担保费率不超过2%的,政府给予担保费用补贴,在省财政承担50%的基础上,市、县(市)财政按30%、20%比例承担;市内跨县(市)担保的企业,由申请担保的中小微企业所在县(市)财政承担。(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金融工作局、人行阿坝市中心支行、阿坝银保监分局)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三)支持复工复产企业加大生产。对企业因疫情新增的防疫物资投入和医疗废物处理费用,按实际投入30%的比例给予补助;对企业在疫情期间实施的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按实际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以5%的比例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及时兑现2018年以来新升规企业升规补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统计局)

四、加大要素保障支持力度

(四)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工业企业,2月租金全免,3月、4月租金减半收取。在做好防控措施前提下,对复工复产企业原材料、生产设备等应急物资开辟物流“绿色通道”,疫情期间企业同期新增运输成本,按10%的比例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局)

(五)为缓解企业资金周转,疫情期间供电企业停止执行向生产用电企业预收电费的购电制模式,当月用电实行月结月清电费缴费机制。对防疫药品、医疗设备、物资器材等疫情防控生产相关企业,由企业注册所在地政府按销售目录电价的30%给予电费补贴,市财政按县(市)政府实际补贴额的50%给予补助。对规上绿色载能企业同期生产的用电增量按每千瓦时财政补贴资金1分钱(含税),单户生产用电企业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用电成本补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电力公司、岷江水电公司)

五、加大企业稳岗支持力度

(六)受疫情影响的参保企业按规定备案后,可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期限延长至疫情解除后的3个月内;对在缴费期内难以足额缴纳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的可按规定申请缓缴,缓缴期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2020年不集中开展历史欠费清收,暂缓执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过渡办法。失业、工伤保险阶段性降低费率政策延长至2021年4月30日。(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医保局)

(七)企业在停工期间组织职工参加各类线上职业培训的,纳入各地相关专项资金补贴企业职工培训范围,按实际培训费用给予全额补贴。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按6个月的当地月人均失业保险金和参保职工人数确定的标准,或按6个月的企业及其职工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50%给予稳岗返还。(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企业的产业政策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折旧抵税

一、引言

上世纪的美国和日本在经济转型阶段都曾经采用过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用来促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日本自1951年开始使用加速折旧法,包括对企业先进机械设备实行第一年50%折旧,研究用机械设备3年间90%折旧的制度等。美国1981年里根政府对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进行改革,折旧年限大幅缩短,对不同年代新增固定资产分别使用不同的加速折旧方法,配合其他经济政策最终使得美国经济走出滞胀。

我国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提质增效,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快技术革新,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因此,当前推行鼓励企业尽早更新技术过时的老旧设备,选用技术更先进、效率更高的新设备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利国利民的战略之举。

二、企业实施加速折旧的意义

(一)有效利用新政策有利于企业减轻税负,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是指根据税法规定允许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改变折旧率的办法,加速折旧,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从长期看,在固定资产的整个周期内,加速折旧与非加速折旧的总额是完全相同的,看似没有差异,实则不然。企业处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现金流量和企业利润迥异,投资机会和股利分配政策不同,选择购置固定资产的时机和规模对企业影响巨大,为企业运用加速折旧进行税务规划,获得更多税收利益,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和可能。加速折旧政策是国家与企业利益分配的重新调整,有利于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税收和就业岗位,最终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可以递延所得税纳税义务,节约资金成本。当然企业盈利状况不同,所节约的资金成本也会有所差异

(二)有效利用新政策有利于制造业转型的加快、企业结构的调整

新政策对计算机、信息服务、生物等新兴产业实行加速折旧方法,预示着政策在减税的同时,兼顾引导调整结构,加大支持技术改造和创新及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政策高明之处正在于此。相对于传统行业,只有投资研发设备才能加速折旧,加速折旧不适用于扩大产能的投资,这就是说新政策,一方面鼓励传统行业加快技术升级,而另一方面限制其盲目扩大产能。对高端制造、医药等新兴行业来说,对其所有固定资产投资全部放行,不管是研发投资还是产能扩大都可以加速折旧。因此,有利于改善传统制造业投资、加快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三、加速折旧新政策变化分析

国务院完善部署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政策、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升级、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新政策完善了现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推行减轻税负,加快制造业设备更新、科技创新,加大制造业投资,促进大众积极创业。这对于缓解传统制造产业的瓶颈时期,增加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和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新旧政策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一些的新变化:

一是对所有行业企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超过100万元的,可按60%比例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双倍余额递减等方法加速折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会计核算上,企业可以继续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采用直线法或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可以与税收折旧政策不一致。所谓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的利好,主要是作为税收优惠政策减少了税收利润,也就是应纳税所得额。

二是对所有企业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没有给出固定资产的价值具体规定,仅仅是给出了判断的特征和条件,所以,判断是不是固定资产的权利就交给了企业,但企业为了省去纳税调整的麻烦,大部分仍然执行单位价值2000元的标准。现在明确规定不管是什么企业,只要原价值少于5000元的固定资产,就能够执行税前扣除标准,相当于这些资产在会计上是按照固定资产入账管理,但在抵扣上按照低值易耗品的处理方法,可以一次性抵扣。

三是对于一些高科技创新制造业及医药等行业企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允许按规定年限的60%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双倍余额递减等加速折旧方法,促进扩大高技术产品进口。这是将加速折旧的利好政策进一步扩大到生物、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这意味着政策在改善企业现金流的同时,政府希望在稳增长的基础上对调整企业结构进行引导,使企业尽早收回投资,更新固定资产,加快淘汰落后的技术设备,提升中国先进制造业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

四、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现实选择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能够减轻企业所得税税负,但是企业也应该把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策和税收法律的相关规定结合起来,评估企业的经营现状,恰当地选择实施加速折旧方法的时点,力争把新政策用足用活。例如,如果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或者处于减免税优惠期,加速折旧不会给企业带来税收利益,有时还会有负面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使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法。

如果仅考虑折旧抵税因素,只要企业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就应选择加速折旧,但在以下两种特殊情况下加速折旧效果反而不好:一是企业处于税收优惠期。加速折旧与非加速折旧相比,固定资产在使用前期可以多计提折旧额,后期少计提折旧额,在正常情况下,加速折旧能够递延缴纳所得税税款。但是如果企业是处在享受税收优惠期,新政策对企业税额的影响是负的,也就是说不仅不能少缴税,反而会导致多缴税。二是企业处于5年弥补亏损期。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弥补以后年度的所得,但不得超过最长结转年限五年。如果企业在税法规定的亏损弥补年度内,能够使用税前所得直接弥补亏损,超过亏损弥补年限的,则不能作为纳税所得提前扣除,须适应税后净利弥补亏损。如果企业在弥补亏损期继续使用加速折旧,会使亏损加大,可能导致亏损超过期限也弥补不完。

企业是否加速折旧、何时加速折旧、选择何种加速折旧方法,应从企业整体利益考虑。财务报告是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最重要文件,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等报告使用者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发展能力、资产运营状况,并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如果选择加速折旧仅仅为了减轻税负,而导致企业产生亏损,让投资者以为企业的盈利情况不乐观,不再注入资金,会使企业失去发展壮大的机会。因而,企业在使用加速折旧时,要充分考虑税收优惠期以及5年弥补亏损期限限制,趋利避害;要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注意税收与非税收因素,进行统筹安排,为企业谋取利益最大化;着眼于长期规划,综合考虑企业整体的利益和长远发展战略目标,从而增大企业整体收益,进一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新政策“允许”纳税人使用加速折旧,因此纳税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而不是非要选择加速折旧方法。例如在纳税人存在税收减免税期、以前年度有亏损要在规定期限内弥补以及地方予以所得税返还等情况下,可能选择一般折旧方法比加速折旧更为有利,这种情况下,即便经济业务符合税法规定的加速折旧条件,企业也可以放弃采取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而选择更符合企业经济利益的一般折旧方法。

企业购入固定资产,不仅仅涉及加速折旧问题,还涉及其他税收优惠问题,需要统筹考虑。比如,企业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企业购置的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这些优惠需要统筹考虑,才能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另外,目前税务机关对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行备案管理,如果企业购入固定资产要采用加速折旧方法,需要及时到税务机关备案。J

参考文献:

1.戴德明等.财务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邹国金,张剀.用好加速折旧:利好当前惠及长远.http:///.2014-10-10.

3.马靖昊.具体解读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http:///.2014-09-26.

4.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2014-09-26.

作者简介:

企业的产业政策篇6

【关键词】宏观调控;房地产;高房价;博弈

我国过热的经济发展态势让经济调控部门和金融学者在欣喜背后看到了其潜在的危险。从2008年开始,国家不断推出防止经济过热的政策,房地产行业首当其冲。2010年以来,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实施了新一轮调控。这一轮调控除了信贷政策力度大大超过以往之外,与以往调控政策最大的不同点,是提出了“限购”。“限购”从销售遏制了企业的资金来源。除了限购政策,央行连续加息增加了房地产商的筹资成本。调控政策把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链两头夹断,房地产行业如果不能及时找到资金源,就会陷入贫血的困境。事实正是如此,在经过一系列国家调控政策后,很多中小房产企业因贫血而倒闭,大型房产企业由于筹资成本明显提高陷入高成本与房价受控制的矛盾之中。而国家经济调控的目的是明确的:打压房价,防止经济过热。而最求利润是每个企业最基本的生存目标。在现行经济条件下,这宏观调控机构与房地产企业的矛盾表面上似乎是无法调解的。

一、博弈双方状况

(一)宏观调控部门面对的压力

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是我我国宏观调控部门主要任务。2010年3月18日,由搜狐焦点主办的“新机遇新挑战――2010房地产变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有人把“高房价”比喻成中国调控路上的一只拦路虎,这个比喻就很形象的将中国的高房价和宏观调控对立起来。虽然我们的房地产GDp的主要支撑行业,也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在缓解经济危机影响的中,房地产企业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危机表面上是应付过去了,但是病源依然在那里。怎样去除病源是宏观调控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宏观调控部门主要运用价格、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来抑制房价。

(二)房地产商的利益驱动

2005~2007年世界商品市场的大牛市使得许多商品的价格都迅速上涨,这三年的我国房销售面积同比累计增长了81.7%,商品房销售价格累计上涨了34.3%。200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量在经历了小幅下降后,2009年商品房销售量同比上涨了50.9%,商品房销售均价同比上涨了20.75%,双双达到了历年之最。价格越高,销售量却越高。似乎违反供求原理的销售量使许多房地产商喜出望外,乘机大势发展自己的产业。至2010年营业收入前20强我国沪深上市房地产企业中,营业收入增幅超过100%的有9家,嘉凯城、华侨城、世茂股份、阳光股份、金地集团分列前五位,净利润超过100%的也有7家。

(三)经济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的影响

一方是处于主动国家调控部门而一方是被调控的房地产企业,从博弈双方的政治地位而言是不平等的。但是从经济地位看,房地产行业的过热发展尽管给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但是它依然并且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支撑国内经济的主要力量。如果过度的打压房地产价格或者利用信贷政策给房地产企业资金截流,这个支柱也可能在新的支柱形成之前倒下去。

1、调控政策对企业筹资成本影响。资金常常被比喻成企业的血液,即使是四体健全的人,缺血也可能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房地产行业虽然是一个高收入的行业,但是资金营运的周期却高于一般企业。从占用地的竞购、材料采购、建筑工程、房产销售,无论是哪个环节都是需要大量时间和大量的资金占用。这样,筹资就成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倍受重视的环节。从2010年10月以来,我国贷款利率连续几次大幅度调整使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成本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各大银行也紧跟央行政策开始锁紧资金,对房地产企业贷款审批更加严格。很多小型房地产商根本无法从各大银行得到贷款,即而转向高额利率的民间贷款。高额的资金成本让房地产商苦不堪言。大型房地产企业凭借自己雄厚的资产实力尚能支撑,但是小型房地产企业却因为这些高额成本而纷纷倒闭,即使很多小型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尚未达到100%。

2、调控政策对企业资金营运方面的影响。高房价由高物价而生,高房价又推动物价不断攀升。物价上涨带来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的增加又相对缩小了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空间。房地产企业为了获得高收入自然不希望干预房价,并希望房价的增长速度能超越成本的增加速度。正是这种对高利润的攀比让国内的Cpi不断提高。而对于宏观调控部门来说,过高的Cpi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而控制房价是调整物价的第一选择。但是每次调控都需要时间,房地产商唯恐房价被控制了,成本却没降下来。如图一所示,当单位面积的房价低于单位面积的成本时,房地产商将会面临亏损。

二、房地产商的博弈策略

对于宏观调控的政策,房地产企业是被动的。盲目对抗,其将收到国家法律及经济制裁。但是消极接受,势必对以后的发展造成极不利的影响。所以企业必须从自身出发,找到走出困境的思路。

(一)加强销售价格与成本控制

房价涨跌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过高的房价确实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机构进行适当干预。但房价如果真的迅速下跌,不但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还会使经济迅速走向萧条。最先受其害的还是底层民众,因为经济萧条会导致大量失业。对于房地产企业者管理要相信国家政策制定的睿智的同时,更要利用管理能力配合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这里本文从销售价格和成本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居高不下的房产价格一直是老百姓讨论的热点话题。虽然高房价可以带来高利润,但是高价并不是决定利润唯一因素,另外两个因素分别是销售量和成本。但是从现行调控政策看,都是从供求方面影响房价,这样也限制了房产的销售数量。由于调控政策的普及范围大多是一线城市,于是很多房地产开始向二、三线城市发起进攻,寻求继续发展的空间。虽然二、三线城市的房产价格低于一线城市,但是其成本也同时会低于一线城市。“以退为进”的销售策略是当前房地产商的明智之选。一方面扩大了自己的利润空间,一方面可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

(二)寻求资金筹集渠道,灵活筹集

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周转时间长的行业。特殊的行业性质带来特殊的管理难题:资金需要量大、资金成本高、筹集风险高。所以房地产企业需要稳定发展必须有稳定的资金来源。2010年,随着新的房价调控政策不断出台,各银行信贷部门一改往日对房地产座上宾的恭敬态度。房地产企业贷款的审批更加严格,可贷款的数额也明显降低。很多小型企业根本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开始转向高额利率的民间借款,面临巨大的筹资风险。2011年,央行货币紧缩政策出台,随着贷款利率几次提高,银行贷款资金成本也相应增加。怎样用较小的资金成本筹得更多的资金,成为现行房地产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企业的筹集资金渠道有很多,银行借款和民间借贷仅仅是负债筹资的两种。根据财务管理理念,当企业息税前利润不高时应避免选择负债筹资方式,采用股权性质的筹资方式。以下引用广东房地产开发企业碧桂园集团(简称:碧桂园)的一些筹资案例。

2007年4月3日,碧桂园集团在香港交易所公开招股。每股定价5.38港元,集资129亿港元。4月20日正式在香港挂牌上市,碧桂园成为在港上市的第一个国内企业。其实碧桂园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刚起步时就遭遇重大挫折。1993年的宏观调控让当年一轮房地产热迅速烟消云散。碧桂园亦是如此,4000套房只卖出了3套,几成烂尾楼。碧桂园却提出兴建一所贵族国际学校,吸引有钱人的儿女就读,并以此带动学生家长到穷乡僻壤买楼定居。不仅如此,碧桂园学校还向每名学生收取30万元的教育储备金,并规定学生在毕业后才能取回。这个零息融资的方法为当时陷入困境的碧桂园带来一笔不菲的流动资金。

在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之下,房地产企业是否可以采用当年碧桂园的成功之举。当然在现行股市行情下,发行公众股来筹资并不可行。但是企业可采用发行职工股向内部职工等方式筹得所需资金。一方面降低现行筹资成本,一方面又能稳定企业经营状况。

(三)谨慎投资,合理经营资产

房地产是一项投资时间长、风险大的行业。在经济形势好时候,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收益可得到保障。经济形势出现转变时,风险收益将会变成亏损。宏观调控是国家调整经济模式的一个手段,而房地产企业也应顺应潮流、调整自己的投资模式与经营模式。外向扩张不再是现行条件一个房地产企业的理性选择,其应在现行的资产规模下寻求特色发展、精细发展,以优质的售后服务打动顾客。据新华社披露近几年,全国法院受理房地产案件以大于一成速度增加。这不仅让房地产商承受高额的诉讼成本和法律风险还严重影响企业公众形象。所以,房地产企业不能仅仅将房产利差作为自己经营的唯一目的,而应该逐渐向服务靠拢,实现多样化经营。一方面培养在同行之间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结论

虽然表面上看,房价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企业是不利。但是经过分析后发现,两者的矛盾不是绝对的而是动态的博弈过程,而且在博弈过程中可以不断找到互利的平衡点。不单是房地产企业,各行各业都会遇到不利与自己的调控政策。为了在困境中修身养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学会正确与调控政策博弈。博弈的结果不在与谁输谁赢,而在于寻找博弈中的平衡点,找到既能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又能发展自我的方法。当然,房地产商的博弈不仅限于与政府调控部门之间还有与消费者之间、房地产企业之间等等。但是不管是和谁之间博弈,房地产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博弈目的不过是在最求利润最大化下的共赢。而高房价也不是谁的错,其是在特殊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中共生的一种结果。

参考文献

[1]鲍蔚,黄萌.我国房地产市场博弈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

[2]陈劲松.房地产界弄错了三件事[J].商界:评论,2011(5).

企业的产业政策篇7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129-01

出口货物退(免)税是国际上通行的一项税收减免措施,世界贸易组织(wto)对此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为了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相关法律,政府依据法律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对出口退(免)税有详细的规定。因此,认识并掌握出口货物退(免)税,正确计算出口货物退(免)税,是生产企业在出口核算中的重要工作。

一、出口货物退(免)税的基本概念和政策规定

(一)基本概念

出口货物退(免)税,是国家为了鼓励本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竞争力,而采取的税收退还或免征制度。出口货物退(免)税退还或免征的税种主要指的是在本国生产环节或流转环节产生的增值税或消费税。

(二)政策规定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关文件规定,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者外,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

二、出口退(免)税的纳税人类别与货物类别

(一)纳税人类别

我国将出口企业分为两大类,一是进出口贸易企业,二是执有外贸加工订单的生产性企业。此二者都需要获得商务部授权或批准,若再作细分,可分为八种。

经国家商务部授权或批准的、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具有进出口经营权和生产权的企业。经国家商务部授权或批准,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或经省商务厅批准的具有进出口权登记制的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委托外贸企业出口自产货物的生产企业。经国务院批准,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中外合资企业。经批准,允许退还或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的企业。其他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其它组织、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个人等。

(二)货物类别

除了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予退(免)税的货物;除了出口企业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进并持有普通发票的货物。对于其余类别的出口货物,企业都可向税务机关申请退(免)税。享受退(免)税待遇的货物需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必须属于增值税、消费税征税范围。二是必须是报关离境。三是必须是在财务上做销售处理。四是必须是出口收汇并已核销。五是必须是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或视同自产货物。

外贸企业的出口货物需同时满足前四条,生产企业的出口货物需同时满足全部五条,才能办理退(免)税。

三、计算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

生产企业给满足退(免)税的出口货物办理“免、抵、退”税,以“离岸价(FoB)”为价格依据。离岸价(FoB)以出口发票为准。若以其他价格条件成交的,应扣除允许冲减的运费、保险费、佣金等。

企业在当期期末所留存的留抵税额,应该根据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期末留抵税额”项目进行确定。“期末留抵税额”是计算并确定应退税额、应免抵税额的根本性依据。

生产企业在计算免抵退税额时需注意以下事项:一是出口货物销售收入的记账时间是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的。二是出口货物的销售收入是入账依据,统一按照离岸价(FoB)作为入账基础。三是出口货物销售收入记账,必须使用本国货币。

四、出口退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一)出口退税政策的优点

1.盘活企业资金。出口退税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获得了产品销售的价格优势,从而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销售手段,提高产品的销量,加快企业资金的回笼,提升资金的周转速度。对一个企业而言,资金流的周转速度越快,企业获取利润的途径和速度就越好,企业生存空间越大。

2.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出口退税可以有效避免商品在国际范围内流动的重复缴税,可以降低国际贸易的门槛,弱化国际贸易壁垒的阻碍作用,促进国际商品的流通与国际间企业的合作,有效实现双边或多边贸易的共赢。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利用这笔资金,在开展技术革新、扩大市场份额、铺设服务网点等方面进行强化,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二)出口退税政策给企业带来的弊端

1.政策不统一,企业难以适应

出口退税政策不统一表现为:①自1994年新税制施行之后,二十年来历经多次调整,始终没有固定为相对稳定的完整法案,各地在不同时段执行的标准并不一样;②纳税税率档次过多,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有三档,出口退税的税率有六档,造成缴税与退税差异大,分歧多,容易出现因为分类混淆等产生的骗税行为,容易产生企业财务管理漏洞。

2.长期拖欠退税资金,降低了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企业的产业政策篇8

[关键词]固定资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中对会计政策作了如下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准则未对会计估计作出明确定义,只定义了会计估计变更:“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以上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我国未对会计估计作出定义,而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估计的描述是:“由于商业活动内在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许多财务报表项目不能精确地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

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计政策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的立场或者角度,这一立场或者角度相对稳定;一旦变化,应视同从一开始就采用变化后的立场或者角度,否则会计信息就失去了变化前后期的可比性。理论上,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实务中若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可采用未来适用法。会计估计是对结果尚不明确的交易或事项,预先依据一定的基础所做的金额估计;一旦赖以估计的基础发生变化,估计自然应发生变更,而这一变更逻辑上不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不必调整以前估计的金额。理论上与实务中,会计估计变更均采用未来适用法。

本文就与企业固定资产有关的会计政策与估计的制定与变更问题进行探讨。

一、与固定资产的确认与分类有关的会计政策与估计

固定资产的确认与分类体现了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的立场与角度,属于会计政策范畴。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固定资产准则”)第三条和第四条规定了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首先必须满足固定资产的定义,其次必须满足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和相关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两个条件。准则第三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这个定义体现了固定资产的特点:有形资产,在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期限内带来经济利益,从而明确地将固定资产与存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其他资产区分开来。但是无论定义还是准则第四条规定的两个条件,都仅仅是原则性标准。企业必须在这些原则性标准的指引下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具体标准。

企业所制定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价值标准,二是固定资产的类别。在确定价值标准时要遵循重要性原则。由于固定资产的会计估计和账务处理相对低值易耗品复杂,纳入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资产的单位价值相对该企业而言应是比较高的,在进行固定资产分类时,应本着同类资产同质性原则,与新准则中基本准则的思想一脉相承。既然基本准则中将资产定义为未来的经济利益,那么不同的资产就应该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时间、金额和风险不同的资产。归入一类固定资产的,或者使用寿命相同,可以采用相同的折旧率;或者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相同,可以采用相同的折旧方法。正如固定资产准则第五条所规定:“如果一项资产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

二、与固定资产计量有关的会计政策与估计

固定资产的计量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计量时要使用会计估计,尤其是在后续计量阶段。

(一)初始计量

一般地,固定资产初始计量金额相对较为客观,某些特殊企业情况例外。海上石油开采企业、核发电企业等,受环境保护法的约束,在其固定资产报废时必须发生大量支出使周边环境恢复到该企业开始经营前的水平。这类支出的金额甚至可能超过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固定资产准则第十三条将这种支出定义为“预计弃置费用”,并要求将这部分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弃置费用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时是估计的。

(二)后续计量

后续计量包括计提折旧和期末固定资产二次计价两个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折旧中的会计估计。

影响每年折旧额的基本因素有四个:原值、预计净残值、使用寿命和折旧方法。其中原值的金额就是上文讨论的初始计基金额,其余三个因素也要在企业取得固定资产时加以明确,以便进行应计折旧额的系统分摊。这三个因素都是企业以现有资料为基础对未来可能情况的估计与判断,属于典型的会计估计。按照准则规定,每年年度终了要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复核,若出现差异要进行调整。

第一,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准则第十四条规定,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预计净残值要考虑三个因素:预计处置收入、预计处置费用、折现率。预计处置收入和预计处置费用根据企业过去处置相同或者相似资产的资料获得,如果从未处置过同类资产,就要参考其他企业的资料。折现率是本准则新增加的一个因素,一般选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如果在资产的后续使用过程中又得到了新的资料,就要调整原先估计的净残值。

第二,使用寿命。使用寿命是指固定资产预计为企业服务的期限。这一期限不仅受到固定资产物理使用寿命的影响,还受到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的限制,是企业预计能够从固定资产中受益的期限。很多企业采用制造商提供的设计使用年限或者设计工作量,还有些企业直接采用税务部门核定的使用年限。这种做法适用于初始估计。在资产使用的后续阶段,还要根据资产的维护状况以及无形损耗情况,对使用寿命重新估计,若与原估计不同,要调整使用寿命。

企业的产业政策篇9

关键词:企业政策性破产;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思考

对资源枯竭矿井实施政策性破产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也是企业轻装上阵、实现第二次创业和长远发展的现实需要。由于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很大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及时准确地掌握职工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确保政策性破产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企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庄矿自2006年实施政策性破产,2010年7月破产终结,四年多的时间跨度,企业不但实现了重组,走上了二次创业的新路,而且做到了职工满意,矿区和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活血化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一、为什么要实施政策性破产

高庄矿位于平顶山市石龙区境内,韩梁矿区中部。矿井于1958年9月初步设计,同年11月动工建设,期间因勘探程度不足在压缩基建中停建。1965年6月由武汉煤矿设计研究院重新设计,同年7月开工重建,1968年12月投产。井田勘探面积12.5平方公里,含煤面积9.6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002万吨,可采储量2179.8万吨,年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属有限资源矿井。

在平煤集团的奋斗史上,高庄矿曾是主力骨干矿井之一,为国家的能源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也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创造过辉煌业绩,曾被喻为平煤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加上周边小煤矿越界侵采,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生产经营陷入艰难困境。自2001年以来年年亏损,负债累累,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境地,企业发展难以维继。突出表现为:一是产量下降,困难重重。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长期开采再加上周边小煤矿的侵采破坏,使地质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储量明显减少,煤层薄且断层多,只能靠开采边角煤、残余煤维持生产,产量极不稳定,成本极高。另外,长期开采,还造成了井下工作面顶板压力大、隐患多,部分运输巷道受压变形严重,运输、提升系统受阻。同时,小煤矿泄水露风点较多,扰乱了正常的通风系统,给“一通三防”造成严重隐患,危及矿井的安全生产。二是资不抵债,扭亏无望。在资源枯竭情况下,煤矿维持生产的费用越来越高,一方面企业生产过程中必要的安全投入和正常的设备维护与更新,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煤炭产量逐年减少,煤层薄煤质不高,售价降低。一边是需要大量的支出,另一边却是收入在不断减少,这两方面因素造成了矿井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经营十分困难,亏损严重。据统计,2006年,高庄矿的吨煤销售价格为338元,吨煤成本却高达638元,吨煤亏损达300元。截至2007年12月底,企业累计亏损达4.8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313%,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境地,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根本无法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

面对这种状况,高庄矿在集团公司领导下,抓住国家对“资源枯竭矿山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的政策机遇,于2003年底申报政策性破产的计划和预案。2006年7月18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关于下达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白源煤矿等17户企业破产项目的通知》,将高庄矿列入政策性破产计划。2007年11月13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关于同意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八道壕煤矿等10户企业进入破产程序的通知》,批准高庄矿进入破产程序。2007年12月10日,高庄矿第十五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平煤集团高庄矿有限责任公司政策性破产实施方案》、《平煤集团高庄矿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安置方案》和《平煤集团高庄矿有限责任公司企业重组方案》。2008年1月18日,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裁定,宣告高庄矿进入破产清算程序。2008年3月7日,清算组进驻企业召开破产清算启动大会,全面展开破产清算工作。2008年9月25日,召开破产清算第一次债权人会议。2010年7月底终结破产程序。

二、实施政策性破产的意义

我们用一个实例对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的前、后情况进行一下对比说明。

七星公司作为平煤集团公司第一个成功实施政策性破产的矿井,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了解和掌握。在实施政策性破产前,七星公司经过近五十年的开采,资源严重枯竭,产量大幅下降,破产前几年一直是用30--50万吨左右的产量,养活着大约120万吨左右矿井才能负担的人员,生产经营压力巨大,职工收入一度排在集团公司原煤生产单位中倒数第一,且连年亏损,负债累累。2002年其财务决算报表显示,七星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147%,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境地。

2001年,集团公司抓住政策机遇,积极申报对七星公司实施政策性破产。2003年,全国关闭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列入煤炭行业“1660工程”计划。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政策性破产工作已按照既定目标圆满终结。通过实施政策性破产,七星公司甩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争取到国家财政补贴资金3.3842亿元,去掉了近2.6亿多元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老、弱、病、残人员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利用国补资金和有效资产进行了重组,淘汰了落后生产能力,解决了企业的未来发展问题。同时,新七星吸纳5200多万元股金,解决了企业下一步发展的资金问题。从破产前后的生产经营情况看,原煤产量由2003年60万吨,提高到2006年100多万吨,增幅达68.3%;遏制了连年亏损局面,实现利润3147万元;职工收入也由2003年的8011元提高到2006年的19092元,增幅达138.32%。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还涌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白国周以及在全国煤炭系统推广的“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等一批优秀典型人物和先进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可以说新企业从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高庄矿同七星公司破产前一样,都曾作为平煤集团公司主力矿井之一,为集团和国家做出过积极贡献;都面临着资源枯竭、资不抵债的严峻局面;都需要通过破产重组,减轻企业负担,解决未来发展问题。七星公司的成功经验对高庄矿来讲有很好的借鉴和参照价值,同时也用事实证明了政策性破产有利于企业,惠及于职工。

(一)企业可以卸掉沉重的历史包袱。政策性破产可以依据政策规定,核销企业历史上因各种原因形成的难以偿还的债务;可以通过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使不良资产得到准确估价和合理处置,从而提高企业资本质量;企业办社会的职能部分,具备条件的可以向当地政府移交,有利于重组企业轻装上阵;政策性破产后,企业债务负担消除,历史负担丢掉,富余人员减少,资本结构趋于优良,有利于重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人员重组和机制转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大大增强重组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组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职工生活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职工可以从中得到实惠。利用国家财政补贴,可以解决离退休人员、工伤残职工和因工死亡遗属的医药费、伤残补助金、抚恤金等实际问题。政策性破产照顾一批年龄偏大的职工提前退休,纳入社会统筹;对不符合提前退休的职工,给予一次性安置费或一次性经济补偿,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为这些职工提供了重新选择出路的机会;给愿意进入重组企业的职工提供了新的工作岗位,而且在企业重组过程中,职工可以利用国家财政给予的经济补偿金或安置费投资入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股东,在获得劳动报酬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分红等等。

三、实施政策性破产离不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实体性要素构成的。而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根本的要素,只有人和其它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形成生产力。那么对企业而言,实施政策性破产从表面上看是厂房、设备、财产、物资的重新组合,但是政策性破产中的各项工作都要由人去操作和参与,人的素质状况如何,决定破产重组的结果如何。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优势,保证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帮助职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破产重组,首先是思想重组。长期以来,国有煤炭企业的职工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铁工资、铁饭碗、高福利、高保障的观念根深蒂固。政策性破产在企业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势必要打破这些旧观念、旧体制,总要触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同时,面对破产重组这一深层次的改革,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影响也不同,因而思想上造成了各自不同的观念意识和利益要求,必然会产生许多模糊认识和思想阻力,一时难以接受,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企业和社会的稳定。正是由于职工在破产重组中思想的复杂性和尖锐性,更加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才更加需要依靠有效地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宣传教育、正面引导等各种方法,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帮助职工认识到改革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是大势所趋。

(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带动职工学习政策,领会精神。政策性破产是国家针对国有企业历史上的特殊性实施的一项特殊政策,它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核销企业债务、安置职工方面有着相应明确、严格的标准和规定,这也是政策性破产与依法破产的主要区别之一。但是,这些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广大职工基本上是不熟悉的,甚至是不了解的。遇到新出现的问题,他们往往习惯于按企业破产前原有的政策去对待,期望按原来的方式去解决。一旦问题的解决与自己的要求有差距,就容易在思想上产生疑惑、情绪上出现波动、工作中出现抵触,更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带动职工主动加强学习、了解有关规定、领会精神实质,不厌其烦地反复做解释工作,让职工在思想上接受政策,理解政策,循序渐进地达到自觉主动执行政策,按相关政策办事的目的。

(三)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引导职工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实施政策性破产的国有煤炭企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源严重枯竭,经营困难、资不抵债、扭亏无望。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这种局面,一方面会使职工心态严重失衡,信心下降,造成人员调动频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在重组过程中,机构设置需要健全,管理制度需要完善,新的体制需要职工适应,诸多不稳定因素也会不断显现。比如,在岗职工因惧怕竞争而存在畏难情绪,因生活困难而有怨气;工伤、工残人员因能否得到妥善安置而不放心;退休职工因退休待遇能否落实而担忧等等。处理好这些问题,同样也要依靠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职工正确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事物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过程,应该看到企业改革所带来的更多摆脱困难的机遇,从而引导职工正视现实,正视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四、如何做好政策性破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国有煤炭企业政策性破产的特殊性与破产期间职工思想的复杂性、矛盾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高庄矿党委在几年多破产工作中,始终坚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提出了“以确保矿区稳定为中心,以维护职工利益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并结合破产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注重把握规律,坚持稳中求进,有效地保持了企业稳定和破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调查研究,摸清职工思想脉搏

调查研究,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矿党委高度重视,先后组织了3次调研和1次问卷调查活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职工思想状况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困惑不解期。初听到企业准备申报政策性关闭破产的风声时,职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对政策性关闭破产目的意义不清楚,他们对破产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产生怀疑。有的职工认为企业的日子还过得去,效益还可以,为什么要关闭破产;有的则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煤矿工人曾经为了国家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国家不会不管,干嘛非要走破产这条路。因此大家心理上不平衡、不理解,思想上一时难以接受,出现躁动、抱怨、悲观的情绪,其表现是聚众议论、四处打听、工作消极等等。

2.忧心忡忡期。当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消息得到证实后,职工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对政策性关闭破产的含义和破产方式不了解,抵触情绪大。毕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干了几十年的“公家活”,不少职工几代人都在矿上工作,对企业有强烈的依附感,难以接受企业破产的现实。在岗的职工不想离开现岗位,担心破产后还能不能再就业,再就业谁来管,开始为今后的出路和生活担忧;老弱病残的担心破产后看病吃药无着落,生活无依靠,希望哪怕继续苦熬也不要走破产这条路等等。同时,确定不确定的消息纷至沓来,各种流言、传言混淆视听,使职工心态失衡日益加剧,职工思想处于不稳定时期,容易引发矛盾。

3.等待观望期。当企业进入实质性破产前的准备工作时,这一时期职工的思想情绪相对较为平和。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教育后,多数职工对政策性破产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认识到政策性破产是大势所趋,也看到或听到集团内部其他单位破产后,职工的待遇和企业发展都比现在要好,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了一些慰藉。特别是一些年富力强、有技术或业务专长的职工感觉到这是一次机遇,希望早破早安心。因此,多数人表现出随大流、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紧张、抱怨和疑虑情绪有所缓解,职工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起政策性破产到底有哪些优惠政策。

4.复杂多疑期。当法院宣告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清算组进驻企业开始清产核资后,职工思想表现的比较复杂、矛盾、多疑。这一时期出于对害怕破产的本能心理反应和个人利益的考虑,职工的思想比较活跃,提出的问题也更加具体。有的提出自己工龄不对,有的要求评残;合同制职工要求与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工亡病故职工遗属说补助太低;就连某些已经调出企业的人员,也要求返回原单位享受破产安置待遇等等。然而,当他们的要求与政策规定相抵触而实现不了时,有共同利益的职工开始聚集在一起相互鼓动到矿上访,甚至越级上访;没有共同利益的职工,则心里上总是怀疑自己吃亏,相互对比,情绪偏激者有的围攻领导,有的威胁谩骂,有的哭闹。虽是少数,但多数职工抱着“反正已经破产了,现在不说白不说、不争白不争、不闹白不闹”的态度,都想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多争取点利益,因此明里暗里同情、支持、放任的人却为数众多。这一时期,是群体性事件的易发期、高发期。

5.平稳缓和期。当清算组开始按规定向职工发放一次性安置费,企业政策性破产程序即将终结时,多数职工心态逐渐趋于平稳。

有的已经作为股东在新企业工作,他们开始关注今后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希望企业保持稳定;有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同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拿到了一次性安置费或补偿金自谋生路。此时,除了极少数不符合条件的职工还在要求享受政策性破产有关安置政策外,原来情绪偏激的职工都觉得再折腾也没有意思了,还是要面对现实,开始新的生活。

(二)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方案

通过上述调查我们认为,在政策性破产期间职工思想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时段性,即职工思想动态可分为三个阶段。二是转化性,即职工思想在“经济”与“政治”之间变换。

在第一阶段或破产初期,职工思想上表现为困惑不解、忧心忡忡。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思想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主观上观念相对滞后;二是客观上职工收入长期偏低,养家糊口面临困难。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在宣传发动、引导教育上下功夫。主要是从国家改革的大政方针,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入手,向全矿干部职工和家属宣传实施政策性破产的重要意义。讲清政策性破产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讲清政策性破产后职工所能享受到的优惠政策,讲清政策性破产后企业的前途和职工可选择的就业渠道,讲清政策性破产工作的实施步骤;重点宣传、反复宣传政策性破产的目的,使干部职工明白为什么要政策性破产,政策性破产有什么益处,最终要会达到什么效果。

在第二阶段或破产中期,大部分职工思想表面上较为平和,但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这是因为,随着企业进入实质性关闭破产前准备工作,职工们开始更多地关心政策性破产中的特殊政策,大家都在等待观望。由于职工心里多疑和不信任的特点,这一时期如果引导得好,不稳定因素可以减弱;引导得不好,不仅易引起矛盾,而且问题还可以渗透于关闭破产的全过程。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必须使职工充分了解破产程序和破产政策。思想政治工作应将这一内容作为工作重点,一是制定宣传提纲,着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办法,使之家喻户晓,引导职工彻底转变观念,彻底抛弃观望、等待等不切实际的想法,消除抵触情绪,积极投身到这场变革中去,从心态和行动上增强人们对现实的承受能力。二是进行摸底调查,认真分析各类人群的想法和议论热点,根据政策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和思想疏导工作。三是对一些“重点人物”和有代表性人物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认真、细致、主动地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帮助职工排忧解难,消除顾虑,使广大职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在第三阶段或破产后期,是企业关闭破产的实施阶段,职工思想表现的较为复杂、矛盾,甚至尖锐。这是因为,人员安置、资产重组工作都要在这个阶段完成,各种安置政策、办法都要一一予以兑现。每一个人,从领导至普通职工,都面临着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别的问题,各种矛盾完全浮出,交错繁杂,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在此期间,思想政治工作要随着中心工作的转变而转变,切实起到服务和保障作用。要组织专门机构、配备得力人员,负责群众的来访接待工作,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共性问题召开有关会议进行解答,说明情况,将政策交给群众。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千方百计为职工排忧解难,尽力帮助职工解决政策范围内的后顾之忧,使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围绕中心,凝心聚力分步实施

在推进破产工作中,高庄矿党委针对职工思想上述特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始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了大局稳定。

1.完善工作体系,全力构建长效工作机制

破产初期,在借鉴集团公司其他单位政策性破产经验的基础上,矿党委坚持“超前引导、积极预防”的工作方针,确定了政策性破产思想政治和信访稳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体系。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矿长为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党委、行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在层次上形成矿——战线——区队三级责任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一是构建覆盖全矿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网络。成立了高庄矿“破产政策咨询站”和基层区队“信息反映室”;二是实行代言人制度。把党支部书记和工会主席确定为职工群众的代言人,具体负责收集职工反映的问题,代表职工统一向矿上反馈信息,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三是规范工作方式。在对待职工关心的敏感问题上,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阳光”操作制度,在对待职工疑虑的问题上,实行“统一政策口径,统一工作方法,统一回复意见”的“三统一”工作机制,保证了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较好地维护了职工群众的利益;

2.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平心而论,无论从那个角度讲,职工群众对企业破产存有疑虑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为此,我们把加强政策学习和宣传教育放在破产工作的首位,运用多种工具,采取多种形式,把有关政策给职工讲清楚、讲透彻,为我矿政策性破产工作提供良好氛围。

破产初期。首先,加强党的领导,做通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在关闭破产中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明确提出,在实施关闭破产过程中,党的组织不能散、党的工作不能停、对党员的管理教育不能放松。打好企业关闭破产这场攻坚战,领导干部是关键。矿党委首先从做通中层干部的思想入手,多次召集他们开会、个别谈话、采取办轮训班的方法,反复宣讲破产的意义和中央的方针、政策。耐心听他们谈看法、提意见、发牢骚,并因势利导,平等交流。其次,采取先上后下、先党员后群众、先骨干后一般的方法,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结合专题讲座、培训班、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闭路电视、宣传栏、黑板报、电子显示屏等工具的作用,把破产政策和法规广泛宣传贯彻到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及离退休职工中去。以党员领导干部和先进骨干带头宣讲和层层宣讲为基本形式,把形势任务讲清、目的意义讲准、政策法规讲透、历史机遇讲实、发展前景讲明。

破产中期。一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以“应对挑战抓机遇、坚定信心促发展”主题讨论实践活动为主线,利用活动简报、电视广播等宣传载体大力开展矿情形势任务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宣传舆论工具,紧密结合不同时期矿党政工作重点和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实际,采用事实说话,典型引路,广泛宣讲关闭破产的意义和相关的政策,把政策规定原原本本地交给职工,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二是积极组织培训学习。采取举办破产政策培训班、召开各类座谈会等形式,分层次培训包括矿、区队(科室)、党员干部在内的工作骨干。三是开好职代会,统一思想。全面落实“依靠职工办企业”方针,积极实施“阳光工程”,通过厂务公开栏、职工代表联席会等多种形式,及时公开职工群众较为关心的各种矿务活动。

破产后期。一是运用了“一人一策”的工作方法。煤炭企业不少职工几代人都在矿上工作,亲属关系错综复杂,一个人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就会影响和牵动一大片人。二是畅通了职工诉求的渠道。建立了党政领导接待日制度,轮流值班,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和要求;成立了接待小组,随时随地解答职工提出的问题。三是积极消除不稳定因素。矿党委除定期召开信访例会,通过会议对稳定工作进行认真细致的部署外,还大力实施“三讲五抓”工作法(讲感情、讲原则、讲实效;抓预防、抓排查、抓疏导、抓重点、抓追究),教育职工遵守法律法规,通过合法、正当渠道和方式反映问题和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建立健全稳定预警工作机制,加强稳定信息交流和反馈,各党支部每天坚持向矿咨询站、信访科汇报信访稳定情况,对可能产生的一些不稳定动向,及时汇报并采取措施超前做好工作,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队、大事不出矿、矛盾不上交、事态不扩大”。转贴于

3、强化服务意识,真心实意为职工排忧解难

以人为本,完善制度。为了使职工反映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制定了《高庄矿民情信息办理考核办法》,建立了民情快速反应机制。如有职工反映劳保用品存在质量问题,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当场就得到了解决;根据特困职工分布点多面广,不易于集中帮助的特点,建立了领导帮扶特困户制度,采取以“结对子”为主要形式的定点联系制度,规定领导干部每人要帮扶2至3名特困职工,定期深入职工家中,了解特困职工的思想及生活状况,做到“七清”,即家庭住址清、人口清、收入清、困难原因清、思想状况清、技术特长清、解困诉求清。

积极组织生产自救。煤矿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破产清算期间停产,会造成大量职工没活干,生活更加困难。为此,我们在实施破产清算期间积极组织了生产自救,制定了《高庄矿政策性破产期间生产自救方案》,按照确保安全生产、确保收支基本持平的原则编制生产自救预算,制订财务核算办法和工资分配办法。

高度关注民计民生。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八百多万元新建经济适用房4栋、山上花园小区平房3栋、矸石山灌浆站平房5栋,解决住房困难职工171户;改造了职工旅馆化七、八、九号楼,对家属区道路、矿区道路等进行了扩建,对矿院内三栋楼家属区及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了环境美化和亮化;实施了职工工作服公管项目,成立了工作服公管服务中心,结束了历代煤矿工人工作服自管的历史,极大地改善井下一线职工的工作条件;加强了医疗卫生管理,开展了对外宣传及发放惠民卡活动,优化了医保报销程序;购置了两辆新客车,进一步缓解了职工乘车难问题等等。这些好事实事,不仅让职工分享到资产重组等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而且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信心。

认真落实“三不让”目标。“不让一名困难职工生活过不去,不让一户困难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患大病职工看不起病”,这是矿党委始终坚持的目标。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大力开展“走千家,访万户”、节日慰问、金秋爱心助学和困难捐助等活动。三年来,共发放慰问金和困难救济金90万余元,慰问救济困难职工2819人次;筹集金秋助学金15万余元,帮助102位职工子女圆了大学梦;组织896名井下辅助岗位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安排305名职工进行荣誉疗休养。同时千方百计地帮助职工遗属、伤残人员、特困户等及时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并通过“送温暖”、“扶危济困”等方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程,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渗透于破产重组始终,单独依靠某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政策性破产期间,高庄矿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在矿党委的领导下,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凝聚合力”的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和思想疏导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五、破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体会

从2007年国家批准高庄矿进入破产程序,到2010年破产程序终结。几年来,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一直保持了安全稳定的局面,不仅经受了国家举办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等大环境的考验,而且也为平煤、神马重组融合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取得了逆势发展的好成绩。特别是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疲软的背景下,主要经济指标仍创出近几年来最好水平。全年原煤产量42万吨,同比增长29%;掘进进尺6050米,同比增长15%;完成营业收入22953万元,同比增加1850万元;非煤产业实现销售收入9196万元;实现了职工收入稳中有升和经营不亏损的目标。被集团授予2009年度安全工作先进单位,连续2年被集团授予信访稳定先进单位,连续3年被评为平顶山市级平安建设先进单位,连续16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改革发展的至关重要性。

(一)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企业政策性破产,决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工作,而是一项事关社会稳定大局的政治工作。破产期间,由于职工生活困难,人心浮动,各种社会势力和思潮都会乘虚而入,影响职工的思想和社会稳定,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激化矛盾,引起争端。实践证明,在实施政策性破产企业中加强党的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转变择业观念,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教育管理,是保证企业破产工作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实、真、活上下功夫。“实”,即工作中实实在在。“真”,即感情上真心真意。“活”,即方法上灵活多变。

(三)建立动态教育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由静态型向动态型转变。破产重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突变性。在工作中需要不断研究破产各阶段、各层面职工思想的动态变化,针对破产推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实施贴心教育,坚持有情操作。例如,起步时讲清意义,实施时领导带头,按章入股,对困难职工开展“献爱心、送温暖”工程和提高本领技能等一系列工作,有先后地解决一些不良心态和不良情绪的困扰。

(四)把握好个人之间的利益调整。破产重组不仅涉及到企业利益的调整,也涉及到干部职工个人利益的调整。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在破产重组后,是升还是降,是留还是走;其次是各类管理人员、职工的工资、工作调动;还有工伤、离退休职工的待遇等问题。人们对这些关系到切身利益的问题往往比较敏感,而这种敏感性大部分是通过纵向对比(上下之间)和横向对比(相互之间)产生的。因此,必须增强协调、服务力度,采取一定措施和计划及细致的思想工作,逐步缓解对比度带来的矛盾,使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落到实处,保证破产重组有一个安定的环境。

(五)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以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以集中的群体教育为主。破产工作中,职工处于大的变动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转变为个体分散为主,这时如果没有一支熟悉本单位职工情况的骨干力量,仅靠原来少数的专职政工干部,万一发生突发事件,就很难快速处理。因此,首先必须结合各自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以单位党、工会干部为主体,熟悉本单位职工情况的党员干部为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其次,必须加强领导,建立必要的岗位责任制以及考核办法等制度和措施,才能使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结束语

综观高庄矿政策性破产历程,思想政治工作在维护职工权益、保证企业稳定、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中,我们也深刻的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聆听职工心声、了解职工诉求、解决职工实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持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祝建华——关闭破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调查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年08期;

[2]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政研会——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关闭破产中的保证作用;《企业文明》,2005年09期;

[3]高立军——关闭破产企业职工思想动态浅析;《中国核工业》,2004年02期;

[4]魏哲——积极探索破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路;《理论与当代》,2003年07期;

企业的产业政策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D922.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6-0115-006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中,融资始终是需求迫切但又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的难题。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购置厂房与设备、扩充产能等方面急需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有形的实物财产提供担保,而拥有的知识产权用于质押担保时又难以被银行接受。虽然我国1995年《担保法》就将知识产权纳入可以质押的权利范围,但该制度实施十多年来进展缓慢,收效甚微。从制度设计上看,知识产权质押担保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有效契合的,但在实施效果上却产生了巨大落差。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

现实选择与政策目标实现

(一)知识产权质押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有机契合

运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担保,既是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财产结构的现实选择,也是金融机构针对不同市场主体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内在要求。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产结构决定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现实选择

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的财产构成中,房屋、设备等有形财产普遍较少,难以用不动产或动产设立抵押或质押作为融资担保方式。与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拥有商标权、专利权、版权、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多从事技术的研发、转让、咨询与服务等活动,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财产的主要甚至全部组成部分。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产结构,决定了以有形物的不动产、动产为客体的抵押、质押难以适应其融资担保需求,而以知识产权为客体的权利质押,有效地契合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和财产构成。因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可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身定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现实选择。

2.国家信贷扶持政策的实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了契机

基于产业政策考量,为切实缓解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政策,明确金融机构对小型企业的信贷规模要求。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要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完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度,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2012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继续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应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小型微型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此外,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纷纷出台规定,细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措施。2008年3月,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发出《关于在从紧货币政策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对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要把对小企业的信贷倾斜作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具体措施,在年度信贷规模中单列计划、单独管理、单项考评。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扩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作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经营业务的重要战略,确保小企业信贷投放的增速要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要高于上年。2011年5月,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出,引导商业银行继续深化六项机制(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按照四单原则(小企业专营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业务条线的管理建设及资源配置力度,满足符合条件的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努力实现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2011年5月,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提出,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投放,努力实现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并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由此可见,虽然中小企业融资时普遍存在有形财产担保不足甚至缺失,但国家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的信贷规模逐年增加,这就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了契机。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支持的目标实现

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给予政策支持,不仅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银根紧缩给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资金需求所带来冲击的重要举措,更重要的是在于,基于国家的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等需要,通过扶持政策的出台及其推行,实现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切实发挥其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明显的政策目标。

就一般意义上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本是企业与银行间的市场行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直接参与。但基于应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尤其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从政策层面上看,政府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不能仅仅是鼓励,而是要积极引导和推动。2007年修订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18条规定:“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信贷等方面支持科学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作为战略重心之一,并提出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提出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完善财产抵押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等。2012年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支持小型微型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商铺经营权质押、商业信用保险保单质押、商业保理、典当等多种方式融资。由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不再纯粹是企业与银行双方作为私主体之间的一种商业化市场交易活动,而成为一种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具有显著政策目标因素的活动。[1]

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予以政策支持,有助于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真正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与有形物的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相比,知识产权质押具有更大的风险性,突出表现在价值评估与变现等方面。银行基于信贷资产安全性考虑,对知识产权质押持审慎态度。这正是知识产权质押“叫好不叫座”的关键所在。因此,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予以政策支持,是实现国家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战略等多重目标的具体举措。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

政府角色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政策支持措施

1.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

为积极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知识产权运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自2008年12月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已先后批复了3批16个城市开展此项工作。2007年以来,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各类企业已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贷款160亿元人民币,为前11年总额的3.2倍。[2]

2.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相关机制

为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管理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于2010年8月《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提出建立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协同推进机制、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管理体系、建立有利于知识产权流转的管理机制。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定了具体的推进与管理办法,将国家政策与措施具体化。

归纳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所出台的规定,在促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支持方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策目标上,从鼓励、引导发展到促进、推动;二是适用区域上,从试点城市发展到几乎覆盖全国各地;三是推进机制上,从单一部门推进发展到多部门的协同推进;四是内容上,从原则性规定发展到具体乃至量化规定。例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2010年8月通过的《关于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的意见》规定,金融机构在向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时,原则上知识产权质押所占贷款规模的比例应不少于30%;根据企业信用等级不同,政府部门实施20%至40%的差别化的贷款贴息政策;凡符合中关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条件的,对获得贷款支持的企业给予20%至40%的利息补贴等。

(二)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责任与定位

从国家层面上看,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到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再到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虽然主线都是破解融资难这一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但政策支持的对象越来越明确,措施越来越具体。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制定乃至实施的关键在于政府,明确政府在其中的责任,准确定位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是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核心所在。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地方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其典型模式有四:一是政府创造环境推动型,政府部门为银行推荐优质的科技企业,由银行遴选接受知识产权质押,并承担贷款风险;二是政府补贴融资成本型,政府主要提供贷款贴息支持,贷款风险主要由商业性担保公司承担;三是政府出资分担风险型,主要以政府为背景的中介机构行使担保职能,引导银行贷款;四是政府行政推动型,受贷企业与放贷银行均由政府指定,贷款行为是完全的政府指令行为。[3]上述四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中,市场化运作程度、政府所起作用、风险承担主体等明显不同。

1.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责任

就法律层面而言,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不存在缺失与障碍。一方面,在《担保法》、《物权法》所规定的权利质押中,知识产权是依法可以质押的权利类型;另一方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在原有知识产权质押登记规定的基础上,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制定了《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程序规定》、《专利权质押登记办法》和《著作权质权登记办法》,以规范知识产权质押登记,保障债权实现,促进知识产权的运用和资金融通。

企业与银行的信贷行为本为商业化的契约行为,适用于契约的制度安排。但基于契约的有限性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的考量,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给予产业政策支持又是必要的。即使经济发达国家,基于产业政策等考虑,对中小企业也存在不同形式的政策支持。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设专章规定了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要求中央财政预算应当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将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写进法律文本中,有助于强化政府责任,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2012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2012年,将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总规模由128.7亿元扩大至141.7亿元,以后逐年增加;中央财政安排中小企业发展基金150亿元,分5年到位,其中2012年安排30亿元。虽然中央政府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但上述基金都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针对性,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仍有较大缺口,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基金需求尚需通过商业模式从金融机构获得,知识产权质押担保的政策支持仍显必要。相对于有形财产担保,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完善其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无疑是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关键与难点。财政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提出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构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特点的风险补偿机制。这些政策精神需要地方政府加以落实,强化责任意识,以切实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

2.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定位

在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普遍现象、严重制约其生产经营乃至科技成果转化的背景下,政府基于实现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和实施产业政策的需要,通过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组织、推进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是非常必要的。但就经济活动而言,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服务,作为信贷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的企业与银行都是商事组织,二者从事商事活动的成本与风险负担自应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在服务乃至推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政府不能因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而忽视银行的合同当事人地位,乃至干预其经营自。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银监会不仅要求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要达到一定比例,而且要求中小企业贷款的年增长率不得低于所有贷款的年增长率。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做出如此规定是其权力与职责所在,而政府在推行此项金融政策时应谨慎行事。2011年3月财政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办法》第5条明确规定,担保机构应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照规定程序对担保项目自主进行评估和做出决策。担保机构有权不接受各级行政管理机关为具体项目提供担保的指令。

政府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除给予贴息等资金外,更多是营造环境和构建机制等政策层面上。政府财政设立科技专项资金,用于包括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内的中小企业融资的贴息等。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科技担保公司,以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我国目前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业务的是商业银行,即使为国有控股银行,发放贷款的对象、规模等也应由其独立选择和判断。政府部门不可能对某个企业、某笔具体贷款业务对银行发出行政指令,而是通过政策支持和搭建平台,引导乃至推动银行对一定类型的企业予以贷款支持,以实现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目标。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

融资中政策支持的完善

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支持方式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对企业的融资成本包括贷款利息和其他融资费用的补贴政策,另一类是对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的贷款风险分摊政策和促进融资积极性的奖励政策。但除北京、上海和广东外,大部分地区呈现政策目标单一、支持标准和力度不一、规范性不足、支持前景不甚明朗等问题。因此,现有的政策支持措施虽然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实际效果,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诸多不确定性及其风险性,仅靠现有的政策支持尚显不够,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1.降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

中小企业虽有融资之内在动力和紧迫需求,但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实际成本也是其选择实施的重要考量因素。与有形财产的融资担保相比,即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能够被接受,但也存在诸多现实困难,企业面临诸多压力。一是融资期限较短,企业还款压力大。以专利权质押为例,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统计简报》对2009年我国专利权质押登记情况的统计分析,专利权质押期限不足1年的占6.5%,达到1年不足2年的占47%,达到2年不足3年的占16.7%,即专利权质押期限不足3年的占总登记量的七成。二是授信额度小,融资比例低。发明专利权的授信额度不超过25%,实用新型专利权不超过15%,商标专用权不超过30%。三是融资成本过高,企业负担重。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成本除利息外,还包括评估费1.25%、律师费1.25%、担保费1.5%等。[4]政府虽然出台中小企业贷款的贴息政策,但金融机构在接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时,往往上浮基准利率,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仍然较高,负担过重。为此,中小企业在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时,政府在政策层面不仅要有贴息措施,而且在中介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中介服务时,也要给予税收减免、补贴等政策,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的实现。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将规范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融资服务作为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措施之一,规定除银团贷款外,禁止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开展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检查。严格限制金融机构向小型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

2.化解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质押中介机构的风险

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评估、律师等中介机构发挥重要作用。2006年年底,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在全国率先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这款新金融产品由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联合北京市经纬律师事务所、连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等设计出的一套知识产权贷款模式,评估公司需对用于质押的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律师事务所对用于质押的知识产权的合法性进行评估。虽然评估等中介机构在从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活动中也收取手续费,但与其在办理此项业务中的成本付出以及负担的风险相比,收益与风险不成比例。鉴于中介机构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承担的风险与取得的收益失衡,一些有能力的中介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意开展此项业务,使得这项业务的推广遇到障碍。有学者认为,作为公益事业风险的承担者,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应当首先是由政府财力支撑的非盈利性组织。[5]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质押涉及中介机构较多,完全由政府财力支撑并非可行。从现有政策支持看,对科技担保公司的担保补贴已有规定,但其他中介机构的政策支持尚未涉及。有学者主张,对中介机构的政策支持不应仅限于担保机构,还应包括评估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等。[1]

3.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应有作用

中小企业融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出于产业政策等考虑,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扮演重要角色,负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美国1953年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SmallBusinessadminister,SBa),其不直接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仅向放贷者提供担保。因此,从本质上说,SBa为政府担保机构。[6]日本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主要是以“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为代表,单独由日本商业银行进行的融资比例较少见,具有鲜明的政策主导的特点。有学者指出,我国要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担保融资的发展,可以通过政府另设专门“政策投资银行”来处理知识产权融资。[7]

从知识产权融资质押的实施效果看,政府对申请贷款中小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奖励和风险补偿以及对评估等中介机构的奖励和补助政策固然必要,但从长期和可持续性来看,应当注意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要求各级科技部门、国家高新区应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的科技担保公司,已设立的地方可通过补充资本金、担保补贴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担保能力,推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多方分担机制。除此之外,国家还应通过拓展政策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并积极发挥其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应有作用。与商业信贷相比,政策性银行贷款利率较低、期限较长,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其放贷支持的主要是商业性银行在初始阶段不愿意进入或涉及不到的领域。而我国目前的三大政策性银行尚未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面临传统的职能定位已不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要求以及业务领域未能按经济发展的需要作相应的动态调整等问题。我国的政策性保险包括社会政策保险和经济政策保险两大类型,其中经济政策保险是国家从宏观经济利益出发,对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实施保护政策而开办的保险,目前尚未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对此,有学者提出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国家担保制度,由国家设立政策性的保险机构,对于进入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的风险予以承保。当企业到期不能清偿债务时,金融机构通过处置质物未能充分实现债权时,由该保险机构给予未实现债权的补偿。[8]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在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困难方面,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提出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加快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创新型小型微型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执行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政策,加大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支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高小型微型企业担保业务规模,降低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担保收费。改善信用保险服务,定制符合小型微型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扩大服务覆盖面。推动建立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间的风险分担机制。这些配套政策的实施,将极大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环境,有力缓解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1]陶丽琴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政府支持政策的实施与完善[J].法学杂志,2011,(10):40-43.

[2]赵建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第三批名单确定[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7-9.

[3]陆铭、尤建新.地方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6):92-96.

[4]赵永新.知识产权质押叫好如何叫座?[n].人民日报,2009-9-3.

[5]余丹、范晓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担保融资的风险防范[J].科技与法律,2010,(2):66-69.

[6]左玉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热的冷思考——基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与美国SBa模式比较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10,(1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