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十篇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十篇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5:52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篇1

【关键词】化学实验;以问题为中心;动机;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化学上第一节课时,某校一位名师以下面一组问题开头:①在初三化学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②最不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③你对高中化学教师的希望是什么?为什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大多回答化学实验新奇有趣,最感兴趣。而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却千奇百怪。正如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头所写:“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第三个问题,较多的学生希望高中化学教师能多做实验,尤其多让学生做实验,把课上得轻松又活泼。为什么学生化学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我国教育界,对化学教育的见解正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的焦点从教师教化学转到学生学化学,从教教材、学教材转到用教材教、用教材学。同时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积极探讨、共同发展的场所,一个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因此,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畴的基于问题式学习(pBL)在高中化学教学与研究中正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成了我国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路之一。

二、研究的三个阶段

1.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古人云:“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高于传道,解惑高于授业。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是什么样,更要教给学生为什么。所谓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来看教材,疑点应当很多。作为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去发现去思索教材中的疑点,切不可囫囵吞枣,等到做题时再炒“夹生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针对高一新生缺乏主动提问的习惯与能力的事实。

2.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教师告诉学生问题”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之间有着质的区别,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在第一阶段取得实效后,我们及时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问题,再去争取自己解决问题,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学生解决自己设计的问题

在化学问题情景下,“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设计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实实在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又为设计问题服务,从而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设计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得到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研究成果

通过系统、扎实的研究与实践,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与兴趣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探究意识明显提高

在学过钠与乙醇的反应后,学生都知道钠可以置换羟基中的氢。及至学到苯酚知道其显弱酸性时,学生纷纷提出钠与苯酚可以反应。苯酚通常情况下是固体,与同是固体的钠放在一起不可能看到反应的迹象。如何做这个反应呢?学生经过思考,提出把苯酚加热熔化后放入一小块钠,反应果然很剧烈,最后得到白色固体。还有学生把苯酚溶解在苯中,这时放入带有煤油的钠并不反应,用滤纸擦也不行,用水与钠反应产生的氢气洗去表面的煤油再放入溶液中,可以看到钠先沉在下面又浮上来又沉下去,伴随着明显的气体由少到多又到少的变化。

2.学生的探究能力明显提高

如用FeSo4与naoH反应制取Fe(oH)2白色沉淀时,往往出现绿色物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果学生能从实验中得到启发,并联想到白色的CuSo4与水结合显蓝色,蓝色的CuSo4・5H2o加热,又会变白了;白色Fe(oH)2在水中会变成绿色,而固体在空气中却不会变成绿色,这会不会是由于在水中生成了水合物的缘故呢?白色的FeSo4与水结合显绿色,那该绿色物质可能就是白色Fe(oH)2与水结合的结果吧。联想到至此,学生欣喜若狂,尽情体验成功的,通过类似的完整而又曲折的探究体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化学及实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四、研究感悟

1.给学生建议权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如果实验探究的题材来源于学生,则更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慎重对待学生的建议并合理采纳。

2.给学生解释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脑瓜中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耀。对于提出自己想法的学生,首先要鼓励,其次耐心倾听学生的解释,哪怕只有一点点正确,也要肯定。

3.给学生反思权

让学生在化学课堂及课后进行及时的反思,有利于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素质,不断完善自我。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发现”新知识,其效果远比通过教师而获得知识好得多。学生进行反思实际上是一种元认知过程,通过反思,他们知道了如何评判自己的学习方式,如何调节自己的认知策略。因此,我们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及时的反思。

五、结语

我们的研究表明,进行“基于问题式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7-8,33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篇2

关键词:问题链;初中化学;思维模式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是一门以实验为主要手段的学科。实验是人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必不可少的步骤[1]。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可以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初中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课堂实验,引导初中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本质。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验的演示单纯按照“教师按照教案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告诉学生实验结论”的流程进行。古板的教学实验使学生成为看客。学生只会麻木地记录实验过程与结论,丝毫没有体验到初中实验特有的乐趣。为此,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需精心设计问题链,既要设计预设性质的问题,也要设计生成性的问题。教师应通过师生之间不间断地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初中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化学理论课的自信心。

一、通过问题保持兴趣

初中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源泉。实验的魅力在于教师用各种化学器材做出让学生目瞪口呆、瞠目结舌的实验。它可以让学生知物明理、乐在其中。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自然事物的认识倾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链”是将一连串随意、零散,互相之间没有特殊联系的一般性问题串联成具有明确指向和密切联系的封闭环路[2]。对学生进行问题链式的提问,可以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在“制取二氧化碳”这个实验中,要达到同一个目标,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种类和规格的实验仪器或装置,通过实验对比,选出最佳实验方案。不同的实验方案会涉及装置操作难易程度、装置结构是否繁琐、各类药品用量大小、实验安全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为什么有的同学气体收集不满?”“当使用单孔塞时所用的反应容器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各自适用于哪种情况?”“使用双孔塞和单孔塞对比,谁能说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二氧化碳收集好后,反应仍在继续,这说明装置有什么不足,怎么改进?”等一系列问题,做到问题与实验步骤同步,让问题链与实验环环相扣。这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保持化学实验热情和浓厚兴趣。

二、敢于质疑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实验是化学课堂的“特色”。实验具有直观、生动、新奇、有趣等特点。实验过程中形形色色的现象强烈刺激着学生的好奇心。实验过程必然会有很多问题。有的是老师提出的预设性问题,有的是学生通过自我探索或合作讨论得出的生成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不断提升学生对实验研究的质疑能力和发现探究能力。例如,在制取氧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描述实验中的现象。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与老师一起探讨实验过程中的疑问和发现。老师可以通过预设性问题,如“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需要哪些仪器?”“用漏斗时,需用长颈漏斗还是普通漏斗?”“需要选用哪些仪器做反应器?”“怎样才能加快反应速率?”等,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索新的问题,如“用胶头滴管一滴、一滴加入液体,是否可以有效地控制反应速率?”“能否在长颈漏斗上加装控制开关控制液体的流速?”等生成类问题。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可以增强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质疑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问题情境;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151-02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实验不仅仅培养学生观察化学现象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还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实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实验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1巧用趣味性实验,创设概念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现象、原理、化学规律等,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去认识和研究。巧妙运用趣味性实验,把学生从看有趣的实验现象,变成油然而生地去研究,由质疑问题本质,自然而然地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把学生情绪高涨地引入化学的自由天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如在进行“原电池”的概念和工作原理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自制“水果电池”的小实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科学组合,制成“原电池”。具体操作是把长度、宽度相同的锌片和铜片插入西红柿中,要求插入的深度相同,并与日常的音乐生日贺卡相连接,构成“原电池”。这样引出概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富有趣味性,更为学生理解原电池两极的化学变化奠定基础,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时时处处与化学打交道,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2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实验,创设原理情境,培养学生解决身边化学实际问题能力

日常生活经验实验,学生都比较熟悉,也很好奇,但一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了解问题的表面现象,不能够深入理解问题本质。教师可以将那些与学生经验有关,能吸引并引起学生思考的现象,借助适当的实验呈现于课堂之中,并由此而创设原理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习化学。

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先请一位学生手持灭火器扑灭火焰。问题设置:Co2气体及白色浑浊物质说明al2(So4)3溶液和naHCo3溶液混合后发生反应,那么,这两种盐溶液混合后是怎样反应的?讨论并得出结论:盐溶液中的al3+和HCo3-分别与水中的oH-、H+的结合,破坏并促进了水的电离平衡,从而生成Co2气体和白色沉淀物al(oH)3,使反应得以充分进行。引导学生用方程式写出反应原理。这样不仅解释了泡沫灭火器的工作原理,而且能够顺其自然引出“盐类水解”,使整节课结构完整,环节流畅。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化学现象的产生原理,学会用化学原理去指导生活实践。

3开展探究性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演示性实验,一般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积极性不高,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因此,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边实验边探究。通过创设层次性问题情境,由简单到复杂,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打破砂锅问到底”,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一个逐步理解过程,便于他们对问题的接受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So42-离子的检验为例。

问题1:请学生根据So42-的溶解性,设计一种简便方法来检验待测溶液中是否一定含有So42-。学生甲:向待测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证明待测溶液中含有So42-。学生乙:甲不够严密,若待测溶液中含有Co32-,也有白色沉淀,还应向沉淀物滴加稀盐酸溶液,若沉淀溶解则无So42-,不溶解则含有So42-。

实验一:试管中取少量agno3溶液,然后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HCl溶液,沉淀不溶解。

问题2:实验一表明实验方案一还不够严密,因为ag+与Cl-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物,且不溶于稀盐酸,如何排除待测溶液中ag+干扰?学生丙:将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证明待测液中含So42-。

实验二:试管中取少量na2So3溶液,然后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HCl溶液,沉淀不溶解。

问题3:实验二表明实验方案二也不够严谨,因为白色沉淀物BaSo3在酸性条件下被no3-氧化成BaSo4沉淀,也不会溶解,如何排除待测溶液中So32-干扰?学生丁:向待测溶液中先加稀盐酸,然后滴加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

实验三:试管中取少量待测溶液,然后滴加稀盐酸,震荡试管,无明显显现,再滴加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问题4:此方案是否可行,说明理由?讨论得出结论:实验方案三可行,因为先加稀盐酸进行酸化,可以排除溶液中ag+、Co32-、So32-、po43-等离子的干扰;再加Ba2+,若此时产生白色沉淀,一定是BaSo4,根据物质守恒定律,从而推测待测溶液中也一定含有So42-。

通过层层设置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4开放自主性实验,创设个性化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性实验就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实验器材或者材料,亲自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过程。如设置问题:学生做na2o2与H2o反应实验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了氧气的生成情况,并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发现溶液先变成红色后马上又褪色,是什么原因呢?分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na2o2具有漂白性,使溶液褪色;有的学生认为是na2o2离子化合物溶于水电离出na+和o22-,o22-与H2o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H2o2所致。确实如此吗?

【方案一】试管中加入一定量na2o2粉末,再加入少量水,直到na2o2固体完全反应为止,然后滴加酚酞试剂。实验现象:先变红色后马上有褪色。

【方案二】取少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加入少量30%H2o2水溶液。实验现象:先变红色后马上有褪色。

【方案三】取少量na2o2加入到试管中,加水到na2o2反应完全,并且无气泡产生为止,再加热该试管,经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实验现象:变红色且不褪色。分析讨论,得出结论:na2o2与H2o反应后,加入酚酞变红色后褪色的根本原因是溶液中未分解的H2o2所致。

通过自主性实验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亲身体验到类似于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个体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迪学生思维与智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为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篇4

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危险也能变为安全。反之,安全也变得不安全。但也不要害怕,也不必满腹恐惧不敢动手实验;要熟悉操作规定,了解反应规律,不懂要问,不可蛮干。否则,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危及师生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且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事关重大,务必高度警惕。

一、造成化学实验事故常见的原因:

1、实验仪器使用不当

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一定要注意其自身的使用条件和要求,遵循其适用原则,否则很容易造成试验事故,如启普发生器不能用于粉末状固体与溶液的反应,量筒等仪器不能用于加热,烧杯等仪器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群些倾斜,不能再细口荣其中进行稀释和溶解等,如果不加以注意,很容易导致试验事故的发生。

2、实验操作不当

例如,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可是,如果你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这是因为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实验过程中打开塞装锌粒跟实验开始时装锌粒相同,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又如,在制乙烯时,在大试管里倒入酒精和浓硫酸,加热时,就会发生液体喷出事故。为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在加热液体制取气体时,应加入瓷片以防爆沸。还要注意,如果你用酒精和浓硫酸加入瓷片加热制乙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完毕时,先撤去了酒精灯,冷水就会沿导管流入盛浓硫酸的烧瓶,以致引起烧瓶炸裂。这是因为你违背了实验操作而引起的。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上面的操作正好颠倒了,先撤去了酒精灯,还没来得及取导管,水就沿导管流入反应器,引起仪器炸裂,溅出硫酸。

3、实验药品使用不当

首先,药品的用量要适合实验本身,不能人为的加减用量。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如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反应很剧烈,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在做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不得随意用药,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又如:用小苏打和浓硫酸反应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如果小苏打和浓硫酸用量大,产生气压过大,会冲开胶塞,喷出酸液。像这样,也曾发生过烧坏衣服,腐蚀操作者的手的事故。再如:配制银氨溶液时,如果加入过量的氨水,且不随配随用,久置后再用,溶液中生成了容易爆炸的物质,用时就会引发爆炸事故。此实验要防止加入过量氨水,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能久置。

其次,使用药品前一定要检验药品是否纯净,如果药品中混入杂质也容易导致试验事故。如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错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使得药品中混入了杂质,造成了爆炸事故。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从事。又如:做甲烷的演示实验时,有人没有把空气排净就点燃甲烷气体,产生爆炸事故。此实验应先做甲烷的性质实验,再点燃甲烷气体,以防空气的混入,保证甲烷的纯度,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另外,药品用错也是导致试验事故的重要原因,如使用失落标签未经鉴定的试剂就很容易导致试验事故,例如,在配制溶液时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伤害事故。凡失落标签的试剂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4、实验环境使用不当

有些试验一定要在通风设施良好的环境中完成,如果试验环境不具备而进行一些危险性的实验很容易导致试验事故的发生,如在演示氯气、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实验时,或进行可燃性气体(如氢气、乙烯、乙炔等)实验。,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必须做到实验室空气流通。

二、防止化学实验教学事故发生的措施

为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准备,熟悉操作

一切实验一定都要在预备室准备好,做到实验无误,方可拿到教室或实验室做,没做过的实验要向能者请教或查清资料再做,不要冒然实验。步骤多的实验,操作顺序要记熟,不可看一步做一步。

2、严格要求,谨慎操作

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按要求操作,做到谨小慎微,以防出错,如做有毒、可燃性实验时,一定要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有可燃性气体参加的实验,在点燃或加热前切勿混入空气或氧化剂。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3、熟悉事故处理方法,做到“四防”

实验室要有一定的安全设施。教师一定要熟悉实验室事故的急救方法和处理措施并做到“四防”:防毒、防火、防爆、防灼伤。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要设计好实验安全装置,如防倒吸安全装置、防堵塞安全装置、防倒火安全装置、防污染安全装置等。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篇5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安全问题分析

近几年由于过多宣传化学药品的毒性、危害性、危险性,学生对化学实验望而生畏,而部分学校为学校安全,为师生安全,甚至因噎废食,不允许师生做化学实验。采取的方法是:对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在黑板上画实验,考试时让学生背实验代替课堂内外的所有实验,这样就使学生失去了很多动手的机会。基于以上考虑,我对实验的安全性问题作了几点分析。

一、违反操作规定

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在做实验前,老师或者实验员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实验操作要求,否则就可能发生危险。

例如: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如果你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开始放的锌粒量少,反应过程中你发现锌粒量少时,再打开反应器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这是因为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实验过程中打开塞装锌粒跟实验开始时装锌粒相同,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

配置稀硫酸时,应该把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因为浓硫酸的稀释过程要放出大量的热。如果颠倒顺序,就会有硫酸溅出伤人,发生事故。

用酒精和浓硫酸加入瓷片加热制乙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完毕时,先撤去了酒精灯,冷水就会沿导管流入盛浓硫酸的烧瓶,以致引起烧瓶炸裂。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上面的操作正好颠倒了,先撤去了酒精灯,还没来得及取导管,水就会沿导管流入反应器,引起仪器炸裂,溅出硫酸,发生危险。

二、实验用药过量

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用药量宁少勿多。

例如: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反应很剧烈,很危险,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在做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不得随意用药,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

做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钠、钾在水中反应的现象时,如果钠、钾的量过大,就有可能因反应剧烈发生伤人事件。

用小苏打和浓硫酸反应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如果小苏打和浓硫酸用量大,产生气压过大,会冲开胶塞,喷出酸液。如果这样,就会发生烧坏衣服,腐蚀操作者手的事故。

三、药品不纯

在做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反应物的纯度和反应过程中生成物的纯度,如果粗心大意,可能造成危险。

例如: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如果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使得药品中混入了杂质木炭粉,加热就会发生爆炸事故。

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时,必须把空气排净才可点燃气体,否则,就可能发生气体爆炸。所以在点燃这些气体之前,必须验纯。防止气体中有空气,保证气体的纯度,杜绝爆炸现象的发生。

四、使用标签失落的试剂

在实验中对标签失落的试剂,凭主观认为,没有经过检验确定就使用,可能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

例如:配制溶液时错把浓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液体沸腾溅出伤人。

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如果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加热就会发生爆炸事故。

五、实验室通风效果不好

在演示氯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时,或学生实验可燃性气体。如制氢气、乙烯、乙炔等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必须做到实验室空气流通。

以上发生的事故看起来很可怕,其实化学实验并不可怕,安全实验的关键是熟悉操作步骤,了解反应规律,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危险也能变为安全。反之,安全也变得不安全。在做实验中必须做到不懂要问,不可蛮干。否则,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危及师生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实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一切实验一定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一定要在预备室准备好,做到实验无误,方可拿到教室或实验室做。

2.做有毒、可燃性实验时,一定要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

3.有可燃性气体参加的实验,在点燃或加热前切勿混入空气或氧化剂。

4.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5.没做过的实验要向能者请教或查清资料再做,不要冒然实验。

6.步骤多的实验,操作顺序要记熟,不可看一步做一步。

7.实验室要有一定的安全设施。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篇6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化学工业;工程思维;教学改革

伴随着21世纪工业化的进程,化工类企业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样就更好为化工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平台。《化工原理》是一门化工类专业综合性的课程,涉及到的实验原理也是极为丰富,化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实验的研究,实验在工程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适应化学工业的发展,学生不仅要在实验中掌握基本简单的操作,更要学习设备的原理。为了培养知识广且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化学专业人才,化工原理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需得到适应工业发展的同步创新.而对于工科职业院校来说,形势较更为紧迫。改革创新后的课程体系应适应学生的学习与掌握,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这对于实验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小的“任务”。只有做到这些,化工原理实验的学习才能不局限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可以提高学生创新科研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化工专业学生的就业,促进化学工业的发展。以下总结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对这一课程教学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化工原理实验现有教学问题

1.1学生积极性不高。

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化工原理实验仅仅满足生产中的一些简单操作技能,不必要更深层次去了解实验的设备和实验原理;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内容均为配合理论教学的单元操作来进行实验,大大限制在满足课堂教学、了解单元操作原理、熟悉操作技术等方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但不能得到提高而且偏离了实验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1.2教学方法、内容相对滞后。

基本上所有的化工专业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如出一辙,采用一直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教师在实验室中先将需要进行实验的设备和相关仪器摆放整齐,学生不加思考地进入实验室后,将从未进行过本次实验且未见过实验设备的情况下写下预习报告上交,再接着学生按照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好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很明显,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该想的要做的,大部分已经被教师给“扼杀”了,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样下来,学生连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都无法掌握,更谈不上要培养科研和创新的能力了,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解读和吸收的能力。

二、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2.1改变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明确培养目标。

化工原理实验属于工科化学工程领域的实验,而工程涉及的都是实际生产的情况,因生产中往往出现的问题都是复杂多样的,需要有清晰的工程观点才能迎刃而解,所以在培养目标上与其他基础化学课程有很大不同,着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产中的工程思维、创新和改造的能力及深刻的安全观点和经济观点,是其他课程实验所不及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切切实实地训练学生在实际生产操作时解决方方面面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及时创新,例如,教师在实验课开始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现有的先进的多媒体投影,先联系现有的实验设备和实际生产中对应的设备对学生进行图例讲解,用让学生对工业生产的设备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开拓了学生视野,学生通过相互讨论来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让每位学生写下总结要点、经验,在理论课堂上再进行一轮讨论,相互分享所学,相互促进,完成化工原理实验课培养人才的目标。

2.2改进化工原理实验装置。

化工原理实验原有的都是实体设备,实验设备占地面积大,每个单元操作实验往往仅配套1―3套实验装置,实验室面积很有限,每次只能安排1―3组学生进行实验,若要安排完全部学生都完成实验,就明显增大了实验的周期性,也无法保证集体讨论的效果,实验的效果很显然不够直观和充分。如果引进dcs(集散控制系统)仿真软件,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名学生就可面对一台计算机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实验周期,同时可以解决试验装置占地大的问题,同时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学生在试验中能更加直观更加清晰地感受生产工艺的设备,更有效率地完成实验,理解并掌握在课堂理论学习中得到知识,增强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课上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引进新设备,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释放,开拓了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宽了知识视野。

2.3拓宽化工原理实验内容,注重工程观点的培养。

化工原理实验内容不能再由教师去主导,这样会严重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工程观点的培养是对化工过程工艺体系的培养,要豪不放松地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讲解并开展课堂实验过程演示,演示不能过于具体,学生到达实验室后凭借回忆―分析―判断自行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步骤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把控的综合能力;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行贯穿整个实验内容,独立建立实验流程,实验步骤如果错误,有时会严重影响和干扰实验过程,最终影响实验结果,学生在分析实验步骤利弊后,再去施行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培养就显而易见了。

三、化工原理实验应加大实验投资和实验管理

为了适应职业院校发展及学生就业的工作适应性,化工原理实验设施的不断完善是关键因素,这关系到本门实验能否实现持续教学成功。学生思考、创新、联系实际、科研的保障都依赖于实验室,因此实验室的建设应放置到更高的发展战略地位,且应努力建设成一个学生展示实验成果的平台,这样的平台使得学生能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在竞争中增加学习动力,学生在大胆实践、团队合作、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挥和锻炼,因此,实验室的持续打造也是打造学生持续进步保证。持续的投资不是要一步到位,即使实验室的投资不大,获得设备的资源也很有限,只要科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也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总而言之,化工原理实验室的教育设施不能停留在“不变”的局限中,应尽力完善,设施投入与管理体系的完善要做到同步,使得实验室建设做到投入少,效益大的效果。

总而言之,化工原理实验室存在问题将随着课程发展体系的需要、实验室设施更新需要、科研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出现,这些问题都等待着教育者去研究和解决,我们将继续深入地研究,努力为学生学习创早更优越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姚玉英,黄凤廉,陈常贵,等.化工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赵小军,等.化工基础实验课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1,(5).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与对策

初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课程的窗口,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但是,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存在的问题

首先,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实验,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恐惧感。

其次,在初中实验教学时,教师较为注重要求学生记忆实验目的、现象,忽略了对实验本质的教学,导致学生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解决问题能力差。

第三,有的学生在做实验时,存在“舞弊”状况,不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实验,对于实验缺少探究精神。

2.实验内容的选择存在问题

由于初中化学教材版本多、实验内容多种多样,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的同时,也为教师带来了如何正确选择实验的烦恼。例如,在鲁教版教材中,涉及到32个分组实验、29个演示实验、1个课外实验。教师对于这些实验要做好规划,否则就会造成主次混乱,缺少重点,就不能通过实验教好化学知识。

3.实验中存在安全问题

首先,仪器和药品的本身安全。在各种化学实验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玻璃仪器。虽然玻璃仪器具有耐酸碱腐蚀、易加工等优点,但骤冷或骤热容易碎裂,导致学生受到伤害。此外,很多化学药品有毒,不能品尝或与皮肤直接接触,故要加强药品管理和使用规范。

其次,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安全问题。实验操作不规范,容易造成仪器损坏、药品中毒、失火爆炸、废物污染等问题。

第三,实验室设施的安全。实验室门窗要坚固,要具有防盗、防撬、报警等功能。药品管理要规范,消耗、报废等要实时记录。关注水路、电路以及通风设施、消防设备的使用状况。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1.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初三学生初次接受化学实验,对各种玻璃仪器、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产生情趣,容易被化学实验所吸引,进而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借助这个机会向学生讲明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讲授基本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强化化学实验教学。中学化学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实验过程中的声音、图像、文字等集于一体,使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提取有关实验数据,使化学学习从被动的摹仿转变成主动参与,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实验机会,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课程时,改变以往由教师展示蜡烛熄灭实验和饮料瓶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的教学方式,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在一旁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学到的知识比教师简单说教效果好。此外,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经科学抽象和逻辑思维,得出实验结论,形成理性教学的模式。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3.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践活动,养成一种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科学态度。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执行药品使用规范、实验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应该对实验中学生的一些不正确态度及时纠正,并以此为素材,加强对学生科学态度的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及其整体素质的目的。

4.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手段,使实验简便、易行,以获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借助化学实验幻灯投影,使学生能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例如,镁、铝、锌、铁分别与酸反应速度的比较,就可以将镁、铝、锌、铁置于表面皿中,加入稀盐酸,使盐酸同时与镁、铝、锌、铁反应,投影出的现象明显,效果非常好。

参考文献:

[1]苗元振,王欲晓.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泰安师专学报,1999,(06).

[2]朱玉霞.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科建设,2012,(10).

[3]姜金霞.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方法和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1,(23).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拓展性问题;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84-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2

化学教学很大部分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加强拓展性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本人在十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该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促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更多地动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探索,真正形成完善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精神。教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拓展性问题。

一、从实验操作角度设计问题

从实验操作角度入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这个实验的操作步骤比较简单,主要分为:计算;称量溶质、溶剂的质量和体积;进行溶解;转移装瓶这几步。实验操作虽然简单但学生却很容易出错,对实验操作失误所造成的影响也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实验之中,我设计了以下拓展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结合实验操作进行分析探讨,带动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教学的学习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对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拓展。

[问题设计]

(1)要配置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溶剂和溶质的量分别是多少?选用什么仪器可以获取?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让学生要学会物质组成的相关计算,还要求学生自己去选择合适的仪器,考虑哪种更加简单和方便,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在称量操作中哪些操作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考察学生实验误差的分析,同时又进一步巩固了实验操作中的规范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溶解时又有哪些操作方法可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速率?该问题的设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在学生搞清楚什么叫做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碰到溶液的“浓”和“稀”的情况,例如,在使用农药的时候,太浓的农药可以杀死害虫,但是却也伤害了作物,太稀的农药却达不到杀虫的效果,那么在实际的配制农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溶液的组成应该是怎么样才是合理的呢?这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在学生进行完这个实验之后,我又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在原来50g的naCl的溶液中再加入20g的naCl固体,并提出问题:在溶液中,如果溶质、溶剂或者溶液的量发生了变化,那么溶液的浓稀程度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20g的氯化钠能全部溶解吗?这又将知识点引入到更高的领域: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上去了。这些拓展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自己通过计算的方式进行对比,拓展自己的科学思维,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深化。

二、观察实验现象设计问题

从实验现象入手来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更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分析。化学实验的现象总会产生许多新奇的东西,教师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之中应该利用这样的内容去进行问题的设计,而不应该让化学实验教学就停留在实验之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知识的延伸和教学内容的展开,化学实验应该围绕教学这一内容,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这一目标来进行,因此,在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时候,还需要进行相关的问题的设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更为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例如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燃烧燃料》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的现象设计一系列的拓展性问题。

首先在一支燃烧的小蜡烛上罩上一个大集气瓶,小蜡烛一会便熄灭了。

[问题设计]

(1)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呢?很多学生回答说是因为杯子之中的氧气消耗尽了。继续提问:实际是这样的原因吗?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进行了反思,让学生学会更深层次地去研究问题。

(2)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又分别以一个长蜡烛和短蜡烛来进行对比实验,当用两个同样的集气瓶罩住它们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哪只蜡烛会先熄灭,结果学生看到短蜡烛熄灭了之后,长蜡烛又燃烧了一阵才熄灭,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明显不是氧气消耗尽的原因,教师借助这样的现象提出了问题:①两只蜡烛不同的时间熄灭说明了什么?②是什么导致了短蜡烛先熄灭?

(3)为了进一步探究氧气是否耗尽的问题,我再次进行了演示实验:步骤一如图所示取一小块白磷(着火点40℃),放在一铝箔制的小盒中,然后放入装有生石灰的锥形瓶内,点燃蜡烛。同学发现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根据现象提出问题:①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步骤二待冷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水,立即关闭活塞。同学们发现铝盒中的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同时产生了大量白烟。再次根据现象提出问题:

②白磷为什么会燃烧?是哪些因素使它燃烧?

③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让学生进行思考之后,相互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得出了结论。蜡烛会熄灭是因为氧气浓度低了,但并不是消耗尽了,否则白磷不会燃烧起来。通过这一系列层层相扣的拓展性问题的设置,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可燃物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分析实验结果设计问题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些化学实验所消耗的时间较长,所以只能从实验最后的结果来得出结论。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金属与矿物》中金属的防护和回收这一节,我在课前先取来了四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a、B、C、D。其中a中盛干燥的铁丝绒;B中盛用食盐水浸过的铁丝绒;C中盛用水浸过的铁丝绒;D中盛完全浸没在新制蒸馏水中的铁丝绒,且水上有一层植物油。然后装配成如图所示的四套装置。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水面上升的高度/cm)。

由于铁生锈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只能通过实验结果提出一系列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铁生锈的条件。

[问题设计]:

(1)烧杯里导管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2)请分析上表的实验数据,归纳影响铁生锈的因素。

(3)分析哪些物质的存在能加快铁锈蚀的速率?

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表中实验结果的分析很快就得出了影响铁生锈的几种因素。

这时进一步提出问题:①结合生活实际,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又有哪些?②保护金属资源又有哪些方法?这两个问题的设置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拓展性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教师利用各个方面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来,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积极实践去分析和解决在化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篇9

摘要: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类学科,对于学生今后无论是高考还是学习生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中化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培养与开发。同时高中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类学科,在实际的高中教学中非常重视实验内容的安排与课程的开展。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由此本文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法;问题;解决措施

所谓实验教学法,就是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穿插特意的实验内容,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学生形成对于高中化学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框架,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验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正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自学能力,符合新课标下的教学目的,但是从目前来看,教学效果还不能达到起初的教学目的,因为在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下面我们便做出分析与探讨。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有: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我们不论是今后的学习还是今后的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理解更是意义非凡,思维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就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大量的证据表明没有正确的思维能力就不能真正的得到科学的研究成果。而探究能力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动力同时也是方法,没有探究能力我们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更没有知识的增长了。然而在现今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法不能很好的达到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目标,在实验中老师仅仅是演示给同学们实验现象,而同学们却没有开动自己的思维,这样思维能力就无从锻炼了,之后在观察时学生们也是无目的性的进行观察,对于学会观察能力的锻炼力度也不够。更有甚者,在实验之前同学们早就把实验报告写好了,对于一些现象早就了然于胸,这样就完全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在做实验时就草草了事,对于一些细节也不重视,也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对于一些一样现象更是视而不见。这样实验课对于学生能力的锻炼就微乎其微了。其中这种状况存在于我国广大的教育体系中,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实验课同样如此。

2.学生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积极性不高

尽管是进行了教育改革,同时也在要求老师们在课程安排上多加用心,但是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任然不是很高,教学质量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归咎其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于老师对实验内容安排的不合理,对学生兴趣的把握不准确。现在的实验内容在安排上依然沿袭了以往的实验安排方法,即为按照每一章节进行实验内容的安排,并且在实验之前讲解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现象。这种方法之所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于学生在了解实验现象以及实验内容之后,就失去了对实验的一种好奇心情。在实验时也就没有积极性可言了。

二、基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措施

1.利用可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性学科,同时化学也是充满了五颜六色、绚丽现象的一门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化学世界里的绚丽现象是非常理想的。对于高中课堂教学来说,大部门的教室都已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因此利用多媒体系统便可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意义。例如在讲述雷雨发庄稼和人工降雨等方面的内容是,如果仅仅凭老师的讲述,很难让同学们很好的理解发生过程。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讲述时效果较不一样。详细情况可以为在课前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寻找有关闪电与大气反应产生氮肥的过程的动画或者课件内容。下载好后老师可以根据动画效果组织课上的语言。在课上时首先老师提问:“为什么说雷雨发庄稼呢?大家开动脑筋,集思广益。”之后学生在讨论中出现各种奇思妙想,然后再给学生们播放下载好的视频,在播放到中间的时候再设置问题,最后播放下边的视频。学生们一直保持着好奇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今天的课堂内容。

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我们还可以通过在教室里准备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季节约课上时间,又有利于加深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理论现象。例如我们在学习钠在水中翻译的这个是反应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准备课堂小实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上时老师准备一个乘有四分之一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小块钠放在水中,有同学们自由观看现象。通过这种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可以很好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兴趣盎然的学习这个反应式。

2.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落实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目标,利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最好不过了。例如在对学生记忆能力进行加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实验演示的方法记性培养。首先记忆能力对于化学学习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只有当对化学公式有良好的记忆的情况下,才能对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升。例如我们在学习一个置换实验时,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铁与铜。这个实验是有明确的颜色反应的一个实验。在课前老师要准备好一个烧杯,里边上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之后在准备一个用砂纸打磨好的铁丝,等到课上老师便可以给同学们展示这个化学反应的现象。同学们看到白色的铁丝变成了红色,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置换出来的铜。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很明确知道等号之前有铁Fe,之后有Cu,其中我们还有知道有硫酸铜,很容易我们就可以记得这个化学反应式。

三、结语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且来到我们实际的教学中,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的不好,因此为了更好的通过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做出正确的改良措施。

参考文献:

[1]陆建源.新课标下化学分组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J].化学教育,2010(02)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篇10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是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的根本前提

一些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因资金、设备等因素,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开展。再则,多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积弊,部分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较欠缺。一些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习惯于“画实验,讲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极大地影响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化学变化的观察思维能力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培养。故而,转变思想认识、想方设法地、有序有效地开展好化学实验教学是一些农村中学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极其重要的关键措施。我校领导及化学教师较为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在人手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配备了一名化学实验员,以保障新课程教学中化学实验的足够开展。

二、做好演示实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

每个演示实验,教师必须明确向学生展示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明朗操作规范及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如何更好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杜绝在课堂演示实验中顾此失彼,或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明确。

2.严格演示实验操作,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的演示操作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演示实验中教师必须操作规范、步骤正确,药品取用、试剂滴加、仪器放置合理得当,切勿粗枝大叶,草率了事。

3.注意演示实验改进,增强实验直观性

例如,新教材上册有关于面粉爆炸的实验,教材上提供的方法由于对纸盒的大小、蜡烛的长短、面粉的干燥程度以及口吹气流量的大小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所使用的纸盒往往又是不透明的,实验现象也不易观察,而极大影响着实验的效果。因此可以这样来做:取一个易拉罐,在一端打上几个小孔,放上适量面粉,另一端也打一孔与脚踩的气筒相连,在易拉罐旁边点上一支蜡烛,再在外面罩一个带橡皮塞的大塑料筒(可由盛2.5L色拉油的油桶或其他塑料筒改装而成)。当面粉爆炸时学生可观察到火光及橡皮塞被冲掉的现象。此实验的优点是效果明显,且成功率高。

三、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保证学生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

1.提前试做实验,不仅演示实验需如此,分组实验亦如此。在试做的过程中,仔细考虑每一步操作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比如在做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的实验时,把二氧化碳往烧杯中倾倒,有的同学可能会顺着高的蜡烛直接倒下去,结果造成实验现象相反。

2.坚持亲自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首先根据实验目的,选用合适的器材,我们可以根据身边的条件许可,在不影响直观效果的前提下做一些改、替。所谓改即在选择器材时,发现现有的器材使用不方便或效果不明显或组装困难,教师对其进行的或删繁就简,或增其功效或重新设计,使器材的功能更趋完备化,效果理想化。比如,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大玻璃管没有,我们可取大试管,去掉底部改装成大玻璃管,效果一样。所谓替,即实验室中的器材不能满足实验需要,选用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或废旧材料来代替,即就地取材。比如,做氢气燃烧实验,书上说氢气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而实验室用的导管均为玻璃导管,由于钠元素的存在使火焰呈黄色,于是我们想到利用学生手中的圆珠笔或活动铅笔的外壳,也可用铁、铝质的圆管来代替玻璃导管,便可看到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有时根据需要,教师也可大胆创新,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所需器材,以满足教学需要。比如检验碳酸盐的存在,可让学生捡一些各种各样的小石子或从家中带一些常用物品,如珍珠、鹅卵石、贝壳,甚至生粉、味精等来检验,既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积极性,又达到实验目的。

四、落实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措施。确保学生实验效果

为了使农村学生在有限的一些实验中能获得良好效果,必须抓好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学生每次实验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填好教师提前印发的实验预习单。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的阅读思考、讨论或笔写实验预习单,使其实验内容更成竹在胸。避免实验盲目性,又可以克服学生边看书边做实验的陋习。在进实验室做实验前先按实验预习单,检验实验用的器材、药品是否全备。

五、优化实验形式。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

1.突破人为的实验界限,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初中化学实验一般被分为演示实验、边学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等。实验分类的自身并无不妥,但实际教学中常易导致观念上的障碍。过分地强调课外实验课外做,课内实验课内做;学生实验学生做,演示实验老师做,学生就会失去许多动手机会。为此我们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实验或学生随堂实验,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引导、协助和点拨的作用。同时也可将一些实验改为家庭小实验或课外实验,比如“蛋白质的变性和盐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