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8:37

卫生保健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卫生保健;科学合理;规范

提高幼儿园内卫生保健工作不仅仅是保健老师的工作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幼儿园的重点工作内容,卫生保健工作能有效地保持幼儿营养的摄入,能提高其身体抵抗力,有效地让幼儿预防感冒等流行性疾病。

一、卫生保健工作有利于幼儿生活科学、合理

每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年龄段特点和生活作息习惯。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他们要有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保健老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保障幼儿们能够按照作息时间合理地生活学习。保健老师做好卫生保健工作不仅仅要让幼儿保持午睡的习惯,还要保持幼儿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在餐饮上保健老师要引导学生吃饭做到荤素搭配,不能养成偏食的坏习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餐前便后洗手。由此可见,卫生保健工作能让幼儿生活得更加科学、卫生,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对幼儿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二、卫生保健工作有利于我国幼儿园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在不断地发展前进,公立和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且不断地发展壮大。完善卫生保健工作有利于我国的幼儿园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幼儿园在卫生保健工作方面可以实行园长负责制,因为对于一个幼儿园来说,卫生保健工作尤为重要,它关系着幼儿的成长发育环境,因此,在幼儿园内,卫生保健工作要直接由园长负责,这样可以引起整个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卫生健康的高度重视。幼儿园在招聘卫生保健老师的时候要注重老师卫生保健知识的测验,要让幼儿园内的卫生保健老师真正发挥作用。幼儿园在完善幼儿园内的卫生保健工作时,要注重幼儿园内卫生设施条件的配置,完善幼儿园设施配置。

卫生保健工作对于一所幼儿园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幼儿园要重视起幼儿园内卫生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要能保障幼儿能在一个相对卫生、健康、优异的环境下学习、生活。

卫生保健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健康不平等影响因素卫生服务可及性

一、引言

健康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整体素质以及社会卫生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世界银行与世界卫生组织,一国的健康状况应该从健康水平和健康分布两个方面来评价。早期经济学界对于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健康分布,即健康不平等问题。阿马蒂亚.森(2002)的研究表明健康不平等比其他领域的不平等更值得关注,因为健康是构成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健康不平等可能会造成能力贫困和相对剥夺。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市场化转型,医疗卫生系统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制度变革,城镇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转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体、恢复又重新建立,医疗卫生体制以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变化。医疗卫生体系内外各方面的综合作用最终将折射到国民的健康水平以及健康分布的结果表现上,对人口健康和健康分布的平等性产生影响。那么,在中国体制转轨、经济快速增长、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民的健康水平及分布状况如何?关键因素是什么?本文以健康不平等相关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卫生服务可及性的视角,深入探究区域健康不平等及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我国区域健康不平等现状以及健康不平等产生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减少健康领域的不平等提供理论支持,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模型构建

鉴于我国统计数据不完善及统计口径变化等原因,难以获得全面数据支持,因此,本研究不追求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从卫生服务可及性的三个方面,根据指标的代表性、数据可获得性、可比性、同类研究经验选择卫生服务可及性指标。健康水平与卫生服务可及性指标体系建立如下:

其中,健康水平(H)由孕产妇死亡率(%)(H1)、高危产妇比重(%)(H2)、围产儿死亡率(‰)(H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H4)、5岁以下儿童重度营养不良比重(%)(H5)、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H6)、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率(H7)反映;卫生服务筹资水平由人均政府卫生支出(F1)、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F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元)(F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亿元)(F4)、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F5)、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F6)反映;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水平由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R1)、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R2)、卫生技术人员占卫生人员比重(R3)、设卫生室的村数占行政村数百分比(R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量(R5)、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量(R6)、妇幼保健院(所、站)数量(R7)反映;卫生服务利用水平由医院门诊人次(S1)、医院病床使用率(%)(S2)、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S3)、医疗救助人次占人口百分比(S4)、产前检查率%(S5)、妇女病检查率%(S6)、新生儿访视率(%)(S7)、健康咨询(次)(S8)反映。

三、中国区域健康不平等实证分析

在衡量健康水平的七个指标中,每一个指标仅仅反映健康状况的某一维度,考虑到模型构建、理论分析的可行性,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得到一个全面反映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用以评价地区之间健康不平等水平。在本文中,

■(1)

式(1)中,Fi是公共因子,C是因子得分,H是健康水平指标。

健康水平综合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2)

式(2)中,Fi是公共因子,Vi是公共因子贡献率。

应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运算,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607,Barlett球形检验的伴随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分析转轴后的因素矩阵,根据因子载荷量产生3个公共因子,其中累计载荷量为77.435%,表明大部分数据的观测方差可以由这三个公共因子,F1(孕产妇、儿童生发病率)、F2(孕产妇、儿童死亡率)、F3(传染疾病率)来解释。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健康水平综合指标如下,

F=0.3618F1+0.3529F2+0.2853F3(3)

本文将健康综合水平指标引入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理论,来反映区域健康不平等程度。横轴表示健康水平由低到高排序的人口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累计健康水平百分比,绘制出2011年中国区域健康洛伦兹曲线。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健康不平等。其中,传染疾病率不平等、孕产妇儿童发病率不平等低于健康综合水平不平等,而孕产妇儿童死亡率不平等程度明显大于健康综合水平不平等,这表明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改善妇幼健康状况,对消除区域健康不平等、提高健康平等性至关重要。

四、中国区域健康不平等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卫生服务可及性视角,本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健康不平等与卫生资源配置、医疗服务利用、卫生筹资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卫生筹资水平与健康

典型相关分析的输出结果表明,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六对典型变量中只有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是显著的,表达式如下:

U1=-0.984H1-0.272H2+0.502H3+0.444H4-0.227H5-0.144H6-0.022H7(4)

V1=-0.709F1-0.163F2+0.432F3+0.259F4+0.022F5+0.626F6(5)

在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中,H1与F1、F3、F6紧密相关,结果表明降低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农村居民医疗保健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区域健康水平提高,健康不平等程度降低。这可能与我国医疗卫生系统中卫生筹资结构分配有关,虽然政府逐年加大卫生事业经费支出,但卫生费用主要投向了城市,农村政府卫生支出明显不足,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异,导致区域健康不平等加剧。卫生筹资城乡差距也影响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保健消费差距。

(二)卫生资源配置与健康

典型相关分析的输出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第一、第二典型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余五个典型相关系数则没有。

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的表达式如下:

U1=-1.112H1+0.139H2+0.372H3+0.171H4+0.135H5+0.217H6+0.032H7(6)

V1=-0.296R1+0.142R2+1.161R3-0.137R4-0.346R5+0.223R6+0.203R7(7)

第二对典型相关变量的表达式如下:

U2=-0.692H1-0.384H2+0.731H3-0.165H4+0.350H5+0.309H6+0.042H7(8)

V2=-0.559R1-0.055R2+0.284R3+0.052R4-0.637R5+1.745R6-1.572R7(9)

在第一对典型变量中,U1是对健康水平有影响的各种指标的线性组合,其中H1的系数-1.112绝对值最大,表明反映健康水平的典型变量主要由孕产妇率死亡率%决定。因此,孕产妇死亡率越低,健康水平越高。V1是卫生资源配置指标的线性组合,其中R3、R5有较大的标准典型系数,说明卫生人力资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卫生资源配置的主要指标,它们在卫生资源配置水平中占主导地位。在第二对典型变量中,H3的系数最大,H1次之,表明提高妇幼健康水平是消除区域健康不平等的重要途径。在卫生资源配置的线性组合中,R6的系数为1.745,表明加大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会缩小区域健康水平差异。

从上面两对典型变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健康水平方面,妇幼健康状况对缩小区域健康不平等至关重要,相比之下,传染疾病率对健康水平的影响逐渐降低,这可能与我国近些年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绩有关。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医疗卫生系统中人力资本、基层、专业卫生机构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医疗服务利用与健康

典型相关分析的输出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仅第一典型相关系数(0.925)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的表达式如下:

U1=-0.236H1+0.141H2-0.049H3+0.680H4+0.195H5-0.050H6+0.114H7(10)

V1=-0.038S1+0.070S2+0.296S3-0.137S4+0.167S5+0.050S6+0.711S7+0.054S8(11)

可以看出,在健康水平方面,相比其他标准典型系数,H2、H4的系数较大;在医疗服务利用水平方面,S3、S5、S7的典型系数较大。这说明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产前检查率、健康咨询(次)越高,越能缩小区域健康水平差异,这主要反映在高危产妇比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这两方面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的改善。

五、讨论与建议

(一)改善妇幼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缩小区域妇幼健康水平差异

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相比传染疾病率不平等,妇幼健康不平等(妇幼死亡率不平等、妇幼发病率不平等)对区域健康综合水不平等影响更大,是造成区域健康不平等的首要因素。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提高政府卫生支出的同时,还应合理调整投入方向,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卫生资源,以保证孕产妇和儿童能及时获得基本的妇幼保健服务,提高妇幼卫生服务公平性,努力降低妇幼死亡率、发病率,缩小区域间妇幼健康水平差异,促进区域健康平等性。

(二)合理调整卫生筹资结构,提高农村卫生筹资水平

模型计算结果显示,降低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农村居民医疗保健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区域健康差异水平降低,表明地区个人与家庭承担的医疗筹资责任需要提高,这似乎与主流观点相悖,但也提醒我们降低家庭医疗健康负担的目标应该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变化。此外,政府卫生支出区域、城乡分配失衡,且主要倾斜于城市地区,农村卫生费用总体投入不足。可见,缩小区域健康不平等,提高卫生筹资公平性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政府卫生支出规模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关注政府卫生投入的有效利用。合理确定个人与政府医疗卫生筹资责任,适当提高地区个人与家庭健康责任有利于政府卫生筹资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卫生人力资本、基层、专业医疗卫生机构是衡量卫生资源配置水平的主要指标;提高卫生人力资本,加大基层、专业卫生医疗机构建设,会大大缩小区域健康差异水平。政府应该做好卫生人才培养和配置,鼓励引导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向基层、向农村卫生机构流动,注意卫生人员区域分配的公平性;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有效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促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四)完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缩小城乡保障水平差异

卫生保健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卫生保健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47-02

1建立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必须充分认识医疗机构的重要作用

医疗机构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中不可或缺的卫生资源,在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能够为全体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为体系为内容,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及内涵建设项目为重点,以完善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明显提高。一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强化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二坚持转变职能,完善内涵建设,医学创新运行机制,提高效能,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健康促进,努力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健康需求;四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多种所有制成分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五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为主体,政府投入与资源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六坚持面向社区人群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

2卫生保健主要工作

2.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和高质量的居民健康档案,配备必要的基本设备充实“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专业技术、社区适宜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培训,积极推广中医药服务,开展慢病防治、残疾人康复、健康教育等促进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2.2转变观念,更新服务模式,主动开展上门服务、延伸服务、连续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实施好社区卫生服务的优惠政策,具体落实开展爱心服务,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经济、优质、廉价的社区卫生服务。

2.3创新运行机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长效机制,深入社区、深入家庭,这次社区工作计划中要重点关注老年人、妇女、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提高慢病管理质量,开展好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做好社区医疗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全面落实公卫人员下沉,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加强工作衔接和资源共享,积极开展帮扶指导和双向交流,方便群众就近就医,确保医疗安全。

2.4加强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落实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岗位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严格执行名额培训计划,安排好各培训人员,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积极探索可行的工资分配方案,建立社区医生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岗位责任、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其考核结果与个人奖惩挂钩,充分调动社区医生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效率优先、多劳多得、奖勤罚懒。

2.5加强监督和业务指导,推行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压缩药品流通环节,降低药品成本,选择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基本医疗药物,使居民享受社区基本的廉价服务,医疗设备严格实行政府采购。

2.6继续加强社区卫生的宣传力度和与部门的协作,提高社区居民的知晓率;加强信息报送,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搭建社区信息平台,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接、信息共享的良好网络化,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社区卫生工作的全面落实。

2.7促成与上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对社区中重症病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过绿色生命通道,不通过门诊挂号和接诊直接护送如病房;恢复期患者及时转入社区康复,定期到中心进行器械训练,并在社区服务人员的指导下,由其家庭成员掌握保健,护理,康复,按摩等一些简单实用的技能,使患者在家中也能开展康复活动。

2.8推进人性化服务。该中心坚持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对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进行了健康状况动态检测和管理,并针对特殊群体的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

3卫生保健的重要性

在卫生领域中,卫生保健需要一直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无论从国际上看还是国内,只有在近些年来,卫生保健需要的重要性和意义才越来越真正为卫生政策拟定者和卫生管理者所认识,越来越在卫生计划的制定和卫生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传统上看,卫生保健需要的测量多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通过疾病普查和筛查的方式,由专业人员运用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手段,根据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指标来判断。这种方式所反映的需要通常是一种专业上确定的卫生保健需要。近年来,在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卫生服务访视调查为卫生保健需要的测量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卫生访视调查通过对一个地区有代表性样本人群的选择,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由专业人员对调查对象询问的方式,收集一定期间内人群患病率、失能率及其影响程度、对自我健康的评价及其担忧等信息,以反映人群的卫生保健需要。同时,还可以通过询问调查对象的卫生服务利用的状况,收集人群卫生服务需求的信息。现代卫生计划理论的发展已向我们揭示,一个好的卫生计划应该首先立足于了解人群的卫生保健需要,进而根据这些需要规划和配置卫生资源,组织卫生服务的提供,以更有效、经济的方式满足人群的卫生保健需要,最终实现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宗旨。

卫生保健对人的心理卫生保健也有更首要的意义,因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渐渐衰老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学和形态学方面的退行性变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日益下降,这是一个更加需要用功维持心身平衡的时期。卫生保健是随着社会的转变,对老人的思想、行径、生活等都会产生浓烈的影响,需要在观念上更新。

参考文献

卫生保健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健康权立法;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R19-0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1-032-03

StudyonindicatorsofQualityevaluationforprotectionLegislationHealthRightinChina

LvXueqiangDuanShuangxianiuHongjuantangXiaohuaShiJuhuaXiaoweihua

(theSchoolofpublicHealthofSouthChinaUniversity,Hunan,Hengyang,421001)

[abstract]Healthyrightisoneofnewsocialrights,protectionofhealthyrightreflectsonecountrytoprotectthedegreeofhumanrights.atpresent,Chinaisstrengtheninglegislationtoprotectthehealthyright.Howthequalityoflegislationtoprotectthehealthyright,wecanobjectiveevaluateitfromtheformofindiciaontheverticalintegrityofprotectionsystem,thecomprehensivedegreeofhorizontalprotectionandequitabledistributionofhealthresources,healthrightprotectiondegreeofpre-andpost-evaluation.inordertoguidethelegislativeworkinthefuture.

[Keywords]Healthyright;evaluationindicators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认为健康权是指人人享有所能达到的最高指标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权利。健康权作为新型的社会权利,要求国家建立综合和健全的卫生法律制度,体现了对其国民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权的尊重。目前,我国保护健康权的立法日益增多,但立法层次较低、质量不高的现状使我国对健康权保护的社会效益不理想,民众健康受益度不高。因此,建立健康权保护立法的评价指标,有助于评价现行的健康权保护法律制度,也有利于完善现行法律制度和指导将来的立法。

1建立健康权立法评价指标的必要性保护健康权的立法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公民健康权的实现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截止目前,虽然我国进行了大量的立法,但法律规范质量的良莠不齐导致现行法律制度似乎并不能为健康权提供周密的保护。建立一个合理的健康权保护的立法评价指标对于正确认识现行法律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立法的评价指标包含了法理指标、价值指标、实践指标和技术指标[1],相对于其他指标,法理指标更具有模糊性和指导意义,无疑应当受到特别的关注。

1.1建立合理的健康权立法评价指标是客观评价现行立法的需要,也有助于了解我国对健康权保护的程度任何指标的界定都为其所属的领域提供了参照系,通过这个参照系可以对此事物做出合理性评价。同样的,划定健康权保护立法的评价指标也意味着为理性评价现行的健康权法律制度提供了可参考的标尺,通过评价指标这个标尺可以从宏观上了解健康权保护立法的质量,对于质量较高的立法予以肯定并积极的转化为保护措施,对于相对不合理的立法予以修改或者废止,从而提高整个法律制度的质量,最终提高了保护健康权的水平。

1.2合理的保护健康权的立法评价指标可以指导将来的立法,为提高健康权的保护水平指明方向在划定保护健康权的立法评价指标的同时,也在事实上确定了立法的方向,这是对此指标从不同角度的理解。保护健康权的立法评价可以分为形式评价和实质评价,并分别有着不同的评价指标。形式评价指标表明了我国保护健康权立法应有的外在周密性和立法体系的协调度。对健康权的高质量保护必然有着完善的立法,而形式评价指标表明了何为完善的立法,进而促进健康权保护体系形式上的完整性和协调度。实质评价指标为合理评价我国保护健康权立法本身的质量提供了参照系。它表明即使我国有完善的健康权法律体系,但并不必然意味着对健康权有合理的、高标准的保护。欲对健康权实现理想的保护,除了在形式上具备完整性和协调性外,更要求立法本身是高质量的。实质评价指标的建立为提高立法质量指明了方向,也为逐步提高健康权的保护提供了途径。

1.3保护健康权的立法质量指标决定了健康权保护制度的质量高质量的保护健康权的立法必然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的结合。历史性指明了健康权保护制度必然反映了我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现实性则表明了此法律制度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性反映了广大居民的健康需求,可操作性反映了民众对健康受益的实现。而合理的立法评价指标直接影响到了保护健康权的立法质量,间接影响了保护健康权的整个法律制度的优劣。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对整个健康权法律制度的演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将健康权的内容分为健康权的范围和核心领域。对核心领域的认可为健康权的保护划定了一条“红线”,构成了一国保护健康权的实质指标。《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二条(一)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指标”;(二)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为充分实现这一权利而采取的步骤应包括为达到下列目标所需的步骤”。由此看出,这一国际公约在第十二条(二)规定了一国的对健康权的“逐步实现”义务[2]。虽然这条规定没有明确规定各国实现健康权的指标,但是却为我们评价一国国内立法提供了一个角度:“为充分实现这一权利而采取的步骤”确定的“逐步实现”义务至少表明以下两点,一是一国的国内立法要合乎保护健康权的要求,实为实质要求;二是对于保护健康权的立法不能停止在某一个程度上保持不变,更不能倒退,则为形式要求。据此,我国保护健康权的立法评价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界定。

2我国健康权保护立法的形式评价指标为了衡量健康权的实施状况,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列举了11个具体量化指标:(1)政府卫生支出所占GDp的百分比;(2)初级保健支出占政府卫生总支出的百分比;(3)患普通伤病时有机会得到经过专业人员治疗的人口比例;(4)有机会得到“基本药物”的人口比例;(5)妇女在怀孕期间有机会接触经过专业人员的比例和分娩时受到这些人员照顾的比例;(6)婴儿接受经过培训的人员护理的比例;(7)婴儿对主要传染病的免疫;(8)预期寿命;(9)婴儿死亡率;(10)获得安全用水的人口;(11)获得适当的排泄物处理设施的人口[3]。这些核心指标在评价健康权的保护中起着标尺性的作用,而作为对保护健康权的立法质量的评价,应当有其特殊性。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这个法律体系中,完善的、逻辑体系严密的成文法是法律的主要渊源。作为评价健康权保护立法的形式指标,则必然评价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个评价指标表现为纵向上的保护体系完整度和横向上的保护周全度。这里的保护体系是将现行法律法规中所涉及的保护健康权的内容进行抽取、整合而形成的保护体系。

保护体系的完整度,指我国保护健康权的法律体系在法律位阶上是否完整。我国的法律体系的外延包括宪法、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等形式,此外,还包括所参加的国际条约、国家认可或当事人选择适用的国际惯例以及司法解释等[4]。在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下,对健康权的保护在纵向上理应具有完善的体系,形成以宪法为根本法,以实体性的基本法为核心,以诉讼法为实现路径,同时,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细化为具体制度的完善的法律位阶体系。但是,在现行立法下,其一,虽然通过宪法将某些涉及健康权的内容写进了宪法,比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权等,但是在宪法层面上尚未正式规定健康权,意味着作为宪法的健康权尚未得到确认;其二,在基本法层面上,《侵权责任法》首次正式确认了健康权,从私法角度对健康权做了保护,但尚未制定卫生基本法对健康权进行保护。其三,在法规、规章层面上,虽然存在着大量的规范性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可操作性较差。因此,通过法律体系的完整度这一指标对健康权的立法保护进行形式评价,进而完善法律保护体系有重要的价值。

法律保护的周全度指在横向上形成从不同法律部门、不同角度对健康权的丰富内容进行的全方位保护的程度。我国法律制度根据不同的调整对象,分为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法律部门,不同的法律部门应该从其独立的角度实现对健康权的保护。宪法上应该确认健康权作为基本权利,为其他部门的法律奠定基础;然后制定卫生基本法形成保护健康权的基准法,完善、制定专门卫生法和卫生标准法等事前保障法,同时丰富民法、环境法、劳动法、行政法等事后救济法,以逐步实现对健康权的周全保护。

将保护健康权的立法在形式上是否完善作为评价其质量的指标之一,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法官的“造法”作用功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法律制度的完善性变得举足轻重。首先,立法体系的完善是评价我国对健康权保护程度的前提。没有完善的保护健康权的立法体系,很难想象我国对健康权提供充足的保护。其次,健康权的保护制度需要立法作为载体。无论健康权的保护制度多么的完美,最终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此形式在我国多表现为成文立法。如果没有成文法的形式,健康权保护的内容将失去依靠而变得模糊不定。因此,健康权保护立法形式的完善性构成了评价一国健康权保护程度的可参考指标之一。

3我国健康权保护立法的实质评价指标

3.1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健康权形式上要求国家建立一套有效和综合的卫生法律制度,因此它要求建立完善的和公平的社会制度以使每个公民都能机会均等地享有健康权益。然而基于卫生资源的有限性,一国难以提供使每个公民获得最大健康的卫生资源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可以无所作为。正如玛丽?鲁宾逊认为,健康权并不意味着人们必须健康的权利,也不意味着政府必须建立现有资源无法承受的昂贵卫生服务,但是,它确实要求政府在最可能的时间内实施能导致所有人都有可能获得并能得到的卫生保健政策和行动计划。

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因此,卫生资源的分配首先要满足正义的要求。罗尔斯认为正义的基本原则两个,第一个原则是每个人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是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者的最大利益;并且,(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5]。这两个原则结合了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其中第二个原则要求社会应该更多注意那些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使他们能够得到同样的机会享受社会资源。

然而,我国卫生资源分配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卫生资源丰富,而农村地区的卫生资源相对贫乏;东部卫生资源丰富,中西部卫生资源相对缺乏。例如,2009年,在城乡卫生技术人员的分布上,卫生技术人员数城市为6.03人/千人,县乡为2.46人/千人;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地理位置分布上,东部卫生技术人员数为334.87万,中部为247.81万,西部为195.47万[6]。基于以上认识,在我国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特殊背景下,卫生资源的分配似乎应该更多的要求实质正义。在设计我国的卫生法律制度时,如何适当地将卫生资源的分配倾向于弱势群体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在卫生立法分配卫生资源时,是否侧重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对健康权的保护程度。

3.2健康权的事前保障度健康权与其他权利最显著区别之一是健康权更多的要求事前保障。即便认为健康权是对国家资源分配的要求,也不能否认健康权的最直接的和最终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因为对卫生资源分配的目的同样是为了人们的健康。对卫生资源的分配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健康,比如可获得的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妇幼保健、传染病免疫等等。而卫生资源分配的指标一般用可供给性、可获得性、可接受性、质量安全来衡量[7]。

3.3卫生资源的可供给性卫生资源的可供性意味着一国在多大程度上为保护健康权提供卫生资源,反映了一国政府对健康权的重视程度。现代法理学普遍认为,立法是资源的第一次分配。在卫生法领域,对卫生资源的分配立法反映了对健康权保护的程度,也正因为如此,卫生资源的可供给性构成了反映健康权保护立法体系质量优劣的实质性指标之一。用可供给性评价卫生立法,要看一国是否有数量足够的、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和保健设施、商品和服务。没有保证卫生资源可供给性的法律体系,不必然是一部“恶”的卫生法律体系,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体系的质量。

3.4卫生资源的可获得性卫生资源的可获得性构成了反映健康权保护立法体系质量优劣的另一个实质性指标。卫生资源的可获得性表现为时间上的可获得性、空间上的可获得性和经济上的可获得性等方面。如果一国提供了足够的卫生资源,但却不能满足可获得性的要求,那么这个卫生法律体系就存在明显瑕疵。卫生资源的可获得性反映了一国公民能够实际得到卫生服务的程度。

时间上的可获得性表现为在一国公民需要卫生服务时,能够及时得到,不会因为时间上的不便利而造成对卫生服务的实质性不可得。空间上的可获得性表现为卫生资源的均衡分配,不因地理位置的差异存在相当的差距,要保证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健康服务设施,特别是脆弱群体和边缘群体。经济上的可获得性要求每个公民都有足够的健康保障承担购买健康服务所需的费用,并在不能承担这些费用时由国家救济和社会救助。

3.5卫生资源的可接受性一国向其公民提供卫生资源,应当尊重国内各民族的价值观。卫生资源分配制度与该民族价值观的契合度,决定了对卫生资源的可接受度,而卫生资源的可接受度越高,反映了该国对健康权的保护程度越高。“制度很少仅靠价值观来构建,或者完全脱离了价值观而构建。价值观如果不是构建了一个社会制度的特质,那就是给出了这个制度的外形。”“在静态脉络中,价值观虽不能决定医疗保健制度的细节,但可以决定其轮廓。在动态脉络中,价值观决定制度变化的大体方向。欲建立对全民健保的共识,须从建立与可欲实施的健保制度兼容的价值观开始。唯有具体建制与价值符合才能保证制度的成功”。因此,卫生资源的分配只有尽量的符合其国内各民族的价值观,充分考虑其可接受性,才能保证健康权法律制度的顺利实施。健康权立法的对卫生资源分配的可接受度反映了一国对健康权保护的态度。

3.6卫生资源的质量无论是卫生资源的可供性、可获得性,还是可接受性,都是在卫生资源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考虑的因素。卫生资源的质量控制要求卫生设施、商品和服务应当具有科学和医学上的适当质量指标。要求除其它外应有熟练的医务人员,在科学上经过批准、没有过期的药品、医院设备、安全和洁净的饮水和适当的卫生条件。如果一国没有足够的优质卫生资源可提供,其试图通过提供质量相对较差的卫生资源以保证公民对卫生资源的基本需求,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说也符合功利性的要求,但其必须保证此卫生资源的安全性。而一国提供的卫生资源的质量越高,越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的健康水平。

4健康权的事后救济“无救济便无权利”,之于健康权的救济要求保护健康权的实体法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程序法要提供高效、简便的程序。健康权的救济程度反映了我国法律制度对健康权遭受损害时的恢复健康权的有效性,因此,对它的救济程度表明了对健康权的保护程度。目前,在我国的立法体系中,作为民事权利的健康权已经受到了相对周全的保护,《侵权责任法》的颁布首次正式确认了健康权,并且通过民事程序法为其救济提供了完善的途径。作为刑法、行政法保护对象的健康权同样有着相对完善的救济手段。而作为社会权利的健康权之救济手段则相对落后,以及作为宪法权利的健康权无直接救济手段。

国家对健康权负有尊重、保护和实现的三大义务。各国的诉讼实践表明,国家对健康权的尊重义务是可诉的,比如在国家不得干涉公民获取卫生资源的自由、国家不得从事侵害公民健康权的行为等;国家对健康权的部分保护义务是可诉的,比如国家要采取措施保护公民的健康权免受来自第三方的威胁等;国家对健康权的实现义务是最难提讼的[8]。对实现义务提讼意味着要求一国分配更多的卫生资源,而对国家资源的分配权实际上是立法机关的权力。因此,无论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务层面上,健康权的可诉性一直饱受争议。如果我国在立法层面上为健康权的救济提供了可行性的途径,显然意味着我国保护健康权的立法体系更加完善,进而保证健康权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也为通过司法方式明确健康权的内容提供了途径。健康权的救济程度、救济方法和救济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国健康权保护立法质量和保护体系的优劣。

综上所述,为了更加周全的保护公民的健康权,完善我国的立法,同时提高保护健康权立法的质量,建立一些评价指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基于健康权的特殊性,事前保障的程度对其有着更加明显的作用。在未来的立法上,既要完善健康权的形式体系,也要注重保护健康权的实质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亚平.地方性法规的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指标体系[J].人大研究,2007(2):24-27.

[2]胡玲.论健康权[D].吉林大学,2006.

[3]龚向前.众善之首:健康权析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3):20-23.

[4]韩爱琴,薛静.论法律体系的和谐构建[J].构建和谐社会法治论坛,2009,4:23.

[5]王少明,井文豪.罗尔斯分配正义论对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启示[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2:50-52.

[6]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S].2010.

卫生保健的重要性篇5

一、总体目标

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农村卫生资源,完善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构建以县、镇、村为基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引入保险机制,建立以农村居民大额费用合作医疗保险为主体,鼓励发展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控制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牙病综合防治,提高全镇预防保健工作水平;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到2*0年,我乡农村卫生服务的绩效处于*县前列,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要求水平,其中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农村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

二、主要任务

(一)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各项措施。扩大计划免疫接种范围,大力推行儿童计划免疫保健保偿制,稳定计划免疫接种率。重点预防和控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人口覆盖率,遏制性病疫情的上升势头,力争把主要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为重点,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止各种意外伤害,做好老年保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开展牙病防治和防盲治盲工作。

(二)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拓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根据农村公共卫生工作需要和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合理调整村级卫生机构布局,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以现有乡、村卫生机构为基础,组建规模适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广适宜技术,培养全科医学人才,转换服务模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水平,为农民群众提供价格低廉、质量可靠、服务优质、连续性、可及性的综合卫生服务。

(三)认真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大力推行妇幼保健保偿制,逐步扩大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覆盖率,确保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稳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积极宣传婚前医学检查,不断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四)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结合创建卫生村镇活动,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县级改水规划,加快农村自来水普及进程。建管并重,抓好水厂运行管理,发展水厂规模经济,确保农村居民饮用安全卫生水。结合村镇规划和卫生乡创建工作,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严格把好农村新建住房审批关,坚持卫生户厕与农民住房建设同时审批、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对已建不符合卫生厕所要求的农村户厕、公厕和单位厕所,要制定改造计划,逐步加以改造。

(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教育和宣传等手段,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大力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提高卫生知识进村入户率,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把卫生宣传同科普宣传相结合,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人群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

(六)加强农村卫生监督工作。卫生院要加大对村卫生所的监督管理力度,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其他危害公共卫生的违法行为。控制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抓好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职业卫生等工作。

卫生保健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保健工作妇幼保健院建设

妇幼保健工作是降低母婴死亡,减少出生残疾、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民族素质的基础工作。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卫生工作状况的三大主要指标(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中,妇幼卫生指标就占了两项。妇幼保健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妇幼卫生投入和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母婴生命安全和出生人口素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关注妇幼保健工作,重视妇女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政府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长远规划。做好妇幼保健院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妇幼卫生保健工作人员的素质。要不断加强和稳定我县的妇幼卫生保健队伍,合理解决各式各级妇幼卫生防保人员的报酬和待遇问题,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妇幼卫生保健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采取学习、下去指导的培训方式,提高妇幼卫生工作人员的技能知识和保健救护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做好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人员组织保障。一是注重发挥县妇幼保健院的业务指导作用,调整和充实妇幼保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和选拔年轻力壮的中青年业务骨干担任保健学科带头人,保健人员由大专以上学历并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二是加强县、乡、村三级保健队伍的业务培训。针对孕产妇急救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妇幼保健工作实践需要,该院每年都要多次组织基层妇幼保健人员的培训,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强基层妇幼人员的管理。加强培训考核,严格人员资质准入,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对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严格进行资质考核,通过考核和资质准入,提高了产科急救知识及产科技术水平。

二、坚持妇幼卫生公益性,加强其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妇幼保健机构的公益性质,妇幼保健机构是由政府举办,专为妇女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提供妇幼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它以群体保健工作为基础,面向基层依法为妇女儿童提供预防保健、妇女病普查普治、儿童常见病筛查、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因此,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三网监测”工作。在政府和社会支持下,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保健网络体系。完善县、乡、村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卫生保健管理系统。各乡镇和企业医院必须建立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报告制度。逐步完善和加强“三网监测”工作,切实收集整理有关数据,统一制定各种报表,并及时、准确、完整地分析反馈妇幼卫生保健信息,为做好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

三、加强三级预防,着力解决严重威胁妇女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

掌握出生缺陷相关知识,开展孕前、孕期遗传的优生优育咨询服务和健康检查,筑牢妇幼保健第一道防线(一级预防),防止出生缺陷的发生;开展孕产期系统保健,全面实施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及时发现胎儿有无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并及早采取措施,筑牢妇幼保健的第二道防线(二级预防);加强产时处理,强化产后访观,加强儿童系统管理,全面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减少儿童智力低下,降低残疾儿出生,筑牢妇幼保健的第三道防线(三级预防)。各级重视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提高普查覆盖率,降低年轻妇女宫颈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

四、转变观念,突出工作特点和专科特色

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和《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调整业务范围,转换工作模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健康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针对妇幼儿童不同时期生理特点,开展系统的妇幼卫生保健服务。

卫生保健的重要性篇7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农田到餐桌,其中哪个环节失控,都会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在监管食品安全的部门中,卫生监督部门有一个重要的法律武器《食品卫生法》,虽然食品卫生不等于食品安全,但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主要内容,所以卫生监督部门成为监管食品安全的最重要职能部门。近几年,卫生监督部门虽然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卫生监督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现将这些问题报告如下。

1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病的管理存在严重问题,食物中毒发生率逐年上升,食源性疾病也未得到有效控制

1.1有关食物中毒的法规和标准不完善。我们现在使用的《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有些内容与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不配套,增加了基层卫生监督人员的操作难度。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将重大食物中毒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却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是重大食物中毒,如果我们使用现行的重大食物中毒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地大量增加,处理机构的级别也会随之增高,显然不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者的本意。

1.2未建立起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食源性疾病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疾病,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除了微生物性危害外,化学性危害也是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来源,化学性危害可对人体产生致突变、致癌、致畸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但卫生监督部门对监测食源性疾病的工作一直重视不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对食源性疾病的相关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影响了对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工作。

1.3卫生监督工作片面追求监督覆盖率和监督频次,对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防范工作没有重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卫生监督任务日益繁重,卫生监督人员相对不足,而卫生监督工作又片面追求监督覆盖率和监督频次.造成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食品监督监测力度不够,这是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率长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卫生监督模式过于陈旧

一方面,以往的卫生监督侧重于经常性卫生监督领域,对预防性卫生监督重视不够,各地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普遍做得不好,造成一批不完全符合卫生准入条件的食品企业能够得到卫生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和经营,为食品安全埋下极大隐患。另一方面,对食品的卫生质量控制侧重于对终末产品的监督和检验,不重视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终末产品卫生质量稳定性较差。

3卫生监督中的收费行为影响了卫生监督工作的质量

各地卫生监督部门根据一些规范性文件向食品企业收取有偿服务费,这样做虽然缓解了卫生监督部门的财力紧张,却严重影响了卫生监督工作的质量。由于监督员头脑中收费意识作崇,只收费不监测和监测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虽然进行了监测,对不合格的也不能按照规定依法做出行政处罚,仍然在食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流通,被消费者使用.失去了卫生质量监测的目的与意义。收费行为造成的利益驱动心理也影响了打击地下非法食品企业的积极性。

4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不规范,保臂食品市场混乱

4.1由于利益的驱动,各地争审争批。《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卫生部是审批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的唯一机构,对申报的食品须进行严格的功能评价、检测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而实际情况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超越权限.争审争批,致使大量带着各省批准文号的所谓保健食品流人市场。

4.2有关保健食品的法律和规章不健全影响了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食品卫生法》及《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对保健食品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并不十分明确,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利用中医理论、营养科普知识来宣传非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欺骗和误导消赞者。大多数消费者根本无法区分什么是食品,什么是保健食品,什么是中药。法律规章的不健全影响了卫生监督部门对保健食品市场秩序的监管。

5对策

5.1加强对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管理,降低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完善食物中毒的法规和标准,使之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相配套,增加可操作性。加大投入,不断完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体系,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食品监督监测力度。建立食物中毒预警机制,收集各方面信息,科学评估,掌握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展趋势,及时发出预警,指导人们采取措施,减少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5.2改变以往的卫生监督模式,将卫生监督的重点前移,加强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依据卫生准入条件严把卫生许可证关,井逐步在有条件地区的食品企业建立HaCCp(危险分析关键控制点)系统。HaCCp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食品安全卫生的保证体系,它强调对食品生产加工的整个过程中危害食品安全的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性危害进行分析与控制,是保证食品安全性的有效途径。

卫生保健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疾病预防;社区;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088-02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服务的供给主体为全科医生,客体是相对固定的社区人群,重点是认真落实一级预防。

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欠发达,要想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解决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口的基本卫生问题,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疾病预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新发重大传染病的双重挑战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应当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人民的健康需要,由政府保障实施的卫生服务,其最终目的在于确保社会全体成员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之能平等地获得基本的健康权利。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有了改变。过去威胁人们健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不良性疾病由于抗生素、杀虫药和疫苗的产生已基本得到控制,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退行性

疾病和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西方的总体经验和早期趋势已经证明:单纯临床治疗往往徒劳无效,最重要的是通过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广泛的一、二级预防保健计划,这样可使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卫生工作面临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新发重大传染病的双重挑战,更需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传染病为主的年代,社区防保在病人管理、随访方面承担了重要职责,而随着疾病谱转变,慢性病防治的作用越显重要,需加强这方面的服务。对于常见病、多发病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足够的诊治能力;对缺乏条件、难以确诊的疾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现了“基础筛选”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指导病人到上级医院专科诊疗。依托社区开展健康教育,以健康促进、群防群控为基本策略,以普及基本卫生知识为切入点,以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目标,使很多“小病”在社区得到及时救治,而不至于发展成为“大病”;个别人发生传染病,在社区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不至于出现传染病的大面积扩散,才能抵御双重疾病的威胁。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2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逐步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期望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60岁以上老年人系数为8.59%,属成年型国家,但上海、北京、江苏、天津等5个地区老年人口系数为10.21%~13.86%,为老年型地区。199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1.1亿,占我国总人口的9.8%,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200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91%;从现在开始到21世纪30年代,老年人将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即至2025年将为2.8亿,占17.63%,可能成为“超老年代国家”。那时,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在这样一个老龄化的社会里,高龄、病残、老人卫生保健护理和生活必将日益繁重。人口老龄化这个必然趋势无法改变,但可以抓住疾病患病率作用的滞后性,加强疾病的预防,减少相应疾病的发生,推迟或缩短疾病的危害。况且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亦有所改变,不仅希望延长寿命,更注重生命质量,因而人们除了要求优质的医疗服务外,越来越意识到预防保健的重要性。疾病预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3健康观念的变化

卫生保健的重要性篇9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面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开创卫生工作的新局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卫生大会讲话稿三分钟范文,给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卫生大会讲话稿三分钟范文1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党的胜利召开、卫生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副同志的重要批示,听取了陈竺同志的工作报告,对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等进行了表彰。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工作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报告着眼卫生工作全局,求真务实、振奋人心,是指导全国卫生系统做好今年工作的重要文件。大家还针对当前卫生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会议开得很好,达到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的目的。

下面,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大家讨论情况,讲三点意见。

一、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党的明确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目标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指明了卫生工作目标方向。全国卫生系统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准确把握对卫生工作的新要求,把精神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做好卫生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我讲几点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坚持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根本方向。

提出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重要判断,顺应了广大群众对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显示了健康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把实现人民群众健康新期待作为我们的神圣职责,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检验工作的最终标准,把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着眼于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出了进一步的制度安排。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就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并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从资源配置、体系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领域、多层次继续深化改革,不断破除地区和城乡差异,不断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三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

针对当前居民健康和卫生工作形势,强调指出要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这就要求我们适应疾病谱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进程,采取有效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措施。不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让农村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的特色和优势,让祖国传统医学不断造福百姓健康。

四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深化医改的基本原则。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保基本,就是保障全体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合理确定保障标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全覆盖、可持续;强基层,就是要把服务重点放在基层,把更多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人才技术引向基层,使基层机构成为群众就医的首选;建机制,就是要继续致力于建立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确保可持续的体制机制,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激励和约束等关系,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五坚持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和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提出要统筹推进五个重点领域综合改革,为深化医改指明了方向。要健全全民医保体系,逐步缩小制度间、地区间差异,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要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分工协作和上下联动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转变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整体性、连续性、协调性服务。要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各项任务,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爱国卫生运动。要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基本药物的生产、价格、流通、使用、报销等各项政策。要深化监管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卫生行政管理体制。这五个重点领域紧密相关,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全国卫生系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的丰富内涵、理论基础、制度安排的理解和把握,在党的领导下,实践好、发展好、完善好这条符合国情、独具特色的卫生改革发展之路。

二、以改革发展统揽卫生工作全局,着眼长远制度建设,突出研究解决好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党的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党的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副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座谈会上强调,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必须靠改革开放。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勇气,不往前闯,改革就会停滞。不干事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我们一定要全面领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我们要认真总结三年医改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增添动力。第一,改革要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卫生事业获发展的目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就是为人民而改革;改革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尊重人民的意愿,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医务人员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用改革的最大红利让群众受益。第二,改革要着眼于创新体制、建立机制。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更要在体制机制上做文章、向改革要效益,才能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第三,改革是渐进的,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畏难不前;既要整体推进,也要突出重点;既要加强顶层设计,也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应当看到,相对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不仅发展滞后、改革也滞后。特别是卫生事业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尚未根本改变。医改是世界性难题,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推动医改,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改革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面临新挑战,必须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难题、推动改革。下面,围绕今后一段时期卫生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和突出问题,我再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强调几点。

一以提高实际保障水平为目标,推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十二五”期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要从扩大范围向提高质量转变。当前重点是筑牢新农合常规保障、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着力提高实际保障水平。要推动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机制,实现筹资水平可持续增长。要积极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提高抗风险能力。要加快推进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减轻重大疾病患者高额医疗费用负担。要做好各项保障制度间的有效衔接,方便群众及时获得补偿。要推进按病种、床日等多种支付方式改革,合理控制诊疗费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要发挥商业健康保险补充作用,规范商业保险经办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服务。

二从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着手,巩固好、稳定好、发展好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有极强的社会公益性。“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切实落实政府责任。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项补助经费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足额落实,采取多种补偿方式落实药品零差率政策补助。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动态调整机制,并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二是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成效。有序推进村卫生室、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其他医疗机构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三是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合理核定编制总量,实现区域统筹。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实现人才柔性流动。四是提高服务能力。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着力推进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各项任务。

三以维护公益性为核心,推动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公立医院改革仍然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要以维护公益性质为核心,降低费用、增进效率、提升群众满意度。一是积极稳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各项便民惠民措施制度化、机制化。二是健全多渠道补偿机制。要全面落实公共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补助政策,解决政策性亏损和负债。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降低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和检查价格,合理提高技术劳务价格。三是健全监管评价机制。要强化卫生行业监管和基本医疗保障监管,实现对公立医院运行情况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实时、全程监管。健全以服务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与财政和医保资金拨付挂钩。要创新监管模式,健全监管标准,充实监管力量,将服务、质量、费用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

四以改革促发展,全面落实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必须妥善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将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各地要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着力推动以下工作:一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要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等薄弱环节,保证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二是大力发展康复、护理等延续性医疗服务,推进分级诊疗、急慢分治。三是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使90%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重症在县域内得到救治。四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发展健康服务业,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依法开办诊所,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五是以政策、资金、人才支持为抓手,以提高能力水平为重点,继续做好卫生援藏、援疆和卫生扶贫工作。

五以保障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立符合人才发展规律、充满生机活力的卫生人才制度。

人才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卫生改革发展的瓶颈。要实现卫生人才队伍全面发展,必须抓住以下重点环节:一是健全卫生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加强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加快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二是推动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推行基层全科医生特岗计划。推行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招村用等做法。加大对长期服务基层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积极推动医师多点执业。三是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用人机制。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问题。乡村医生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基层卫生队伍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保障待遇和提升能力相结合,研究解决补偿和养老保障等基本待遇问题,加强培养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健全和巩固基层卫生服务网底。

六以信息化为手段,创新管理方式。

卫生信息化日益成为发展卫生事业、维护群众健康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手段。要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要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起包括药品供应使用、健康管理、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发展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要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诊疗行为管理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信息系统。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医药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统筹管理卫生统计、疫情报告、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医疗服务监管等信息,由单项管理逐步转变为实时监督、综合管理。

三、加强卫生队伍自身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强劲内在动力

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医改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任务已经十分明确,关键在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卫生系统要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自身建设入手,努力做到思想正、作风实、能力强,确保卫生改革发展持续健康推进。

一要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改革永无止境,必须不断探索。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清醒认识深化医改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紧紧抓住卫生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既不能消极观望、畏难退缩,也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充分运用已经具备的良好工作机制和丰富工作经验,拿出一股子拼劲闯劲,敢于碰硬、大胆实践、锐意改革,更要始终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决策、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另外,今年各地进行政府换届,要重视做好新任卫生领导干部培训,确保工作承上启下、连续推进。

二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近期,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勤政为民、高效务实的执政理念。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八项规定,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政为民思想,坚决治理文山会海、迎来送往、铺张浪费等问题。要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虚心向群众学习。这次会议,代表们对部里的工作作风提出了一些意见。主要有部内有些司局工作协调不够,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下发文件有交叉重复甚至相互矛盾现象;各类会议、督导和检查过多,针对性不强,到一些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过于集中,造成地方接待任务繁重;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扎实,与一线医务人员、患者和群众接触少,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研究不深,通过视频等方式组织地方经验交流不充分、信息沟通少。部党组高度重视这些意见,我们正在研究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要充分反映和体现大家的建议。在改进作风方面,党组成员要作好表率,部机关和部直属单位领导干部要自觉带头,希望各级卫生部门对我们进行监督。

三要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20--年,卫生部组织开展了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积极参与,取得初步效果。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体现的是医疗卫生行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卫生系统的具体化,是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而积淀形成的,富含历史传统、职业特征和时代内涵。当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集中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是恪守宗旨、救死扶伤。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秉承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把呵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最高使命,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尊重生命、崇尚医德。要尊重患者,将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仅提供最佳的治疗技术,还要给予高度的人文关怀,对患者满腔热情、认真负责,视事业如生命,待患者如亲人。三是尊重科学、精益求精。这是医学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医务人员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和理念,不断挑战医学科学难题和未知领域,努力提高医学水平和医疗质量。我们要通过全系统共同努力,把这种职业精神根植于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实践中,努力展现卫生行业新风尚。

四要重视做好基础工作。

医改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很多基础性工作影响科学决策、决定改革成效。这方面我们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如何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让群众见到更多实效;在医院便民惠民措施方面,如何通过流程规范,改善群众就医感受;在信息管理方面,如何确保各类数据真实、准确、及时,为政策制定提供良好基础。

五要加强党建和反腐倡廉工作。

要落实提出的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继续巩固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活动成果。要发挥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卫生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扎实工作。要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严肃查处和治理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对权力运行、干部选拔任用以及资金和项目的监督制约,加强对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监管,加大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力度。

借此机会,我要特别强调维护医疗秩序问题。近期连续发生了多起医务人员受暴力侵害致死致伤的恶性事件,不仅危害了医务人员人身安全,也危及患者就医安全。各级卫生部门要主动加强医患联动、警民联动,强化医疗机构治安保卫工作,严密防范恶性事件发生。加快推广建立规范、公平、有效的医患纠纷调处机制,及时排查问题、化解矛盾,切实维护好医患权益。春节将至,各地各单位要全面做好节日期间的安全生产和走访慰问工作,有效防范、妥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最后,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提几点要求。一是要及时向党委、政府领导汇报会议精神,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和相关部门支持。二是要尽快召开本地区卫生工作会议,传达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实际部署好今年各项工作。三是要根据会议要求,抓住重点工作任务和本地区薄弱环节,逐条逐项提出具体落实意见,抓紧春节前这段时间,早部署、早起步、早落实。

卫生大会讲话稿三分钟范文2同志们:

这次全市卫生工作会议,是经过市政府研究同意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会议对20--年度全市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对各县市区的典型工作经验进行了书面交流。这些经验都很好,希望大家在今后工作中学习借鉴。刚才,彦彬同志对20--年全市卫生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对今年的卫生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讲的很好,我完全同意,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年,是全市各级政府全面加强卫生工作的一年,也是全市卫生系统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能力得到充分展示的一年。一年来,全市卫生系统紧紧围绕推进衡水社会经济超常发展、建设现代“水市湖城”这一重大战略,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卫生惠民力度不断加大。新农合参合农民312.51万人,参合率达到89.51%,共发放补偿资金3.024亿元,涉及参合农民162.13万人次。“百万贫困患者复明工程”完成1200例贫困患者复明手术,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项目为全市42425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696万元,“博爱燕赵行”活动使79名先天性心脏病特困儿童得到成功手术救助。二是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市始终坚持关口前移、联防联控,加强疫情监测和疫苗接种,强化重症识别和医疗救治,有效遏制疫情向学校、社区和农村扩散蔓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是医疗卫生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争取新增中央投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3个,总建筑面积14.342万平方米,总投资2.791亿元,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卫生监督执法、爱国卫生、农村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行风建设等工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也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卫生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分不开的。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及关心支持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

下面,就做好今年的卫生工作,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把握大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卫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卫生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综合分析当前我市卫生工作形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委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建设“五宜”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型现代“水市湖城”的战略决策,解决了影响衡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难题,启动了衡水科学超常发展的新进程。如何更好地肩负起服务发展的重任,为“水市湖城”建设保驾护航,是对今年卫生工作的新考验。二是卫生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地位逐步提高。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20--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来,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政府财政支撑和保障卫生的能力明显增强,一些多年困扰卫生事业发展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卫生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三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为卫生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当前,人民群众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不断增加。但长期以来,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局面尚未得到扭转,看病就医问题已成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民生问题。如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传统医疗服务方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课题。四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疫情不断增多。伴随城际间交往的广度、深度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从近些年情况看,先后发生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麻疹等重大疫情,对我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同时,生活方式及疾病谱的转变,传统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生活方式疾病、生态环境疾病和一些职业病的危害也愈来愈重,这些都为卫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总之,今年卫生工作可以说是困难和希望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卫生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加快“水市湖城”建设,切实增强加快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使全市卫生工作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推动卫生工作健康深入开展

一统筹安排,坚定不移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一定要把医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按照“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为全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指导原则,统筹安排、扎实推进。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和受益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二是积极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今年全市要有60%的县市区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医疗机构由此减少的收入,各级财政要给予补偿,并保障补偿经费及时到位。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让群众能够享受到方便、快捷、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五是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我市虽然不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但要未雨绸缪,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精心研究部署,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维护公益性与提高效率的具体实现形式,为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二提线扩面,扎扎实实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是扩大新农合保障面和受益面。各级政府和卫生、民政等部门要加强组织推动,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最高支付限额由3万元提高到4万元,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筹集基金的25%。要对筹资困难的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等特殊群体给予资助和帮扶。二是加强基金使用监管。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新农合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三是简化群众就医补偿程序。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今年要全部实现出院即报,武强、阜城、枣强、安平要积极做好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工作,真正让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受益。

三预防为主,毫不松懈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一是抓好甲流感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局部地区出现暴发的风险仍然存在。据有关部门监测,在我国个别地方已发现少量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变异株,病毒变异的潜在危险不容忽视。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把甲流感防控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不可有丝毫懈怠和麻痹。要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控和实验室检测,科学调整防控策略,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二是抓好其它重大疫情的防治。每年春季,是手足口病、麻疹等传染病流行和暴发期,各级要全力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定点医院救治水平,着力降低患儿死亡率;加强艾滋病防治,积极实行高危行为干预,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进一步巩固结核病防治成果,认真落实“七率”要求,确保全年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70%以上,病人治愈率达85%以上。三是抓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落实。进一步完善预防接种服务网络,逐步提高接种率,构建覆盖城乡的免疫接种服务体系。四是抓好卫生应急管理。巩固和完善部门间卫生应急工作联动机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培训、演练,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依法管理、科学防控水平。五是继续深入开展“清洁城乡、保护健康”爱国卫生运动。要重点搞好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工作,强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确保20--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2%的目标。积极开展省级卫生城市、卫生县城镇、卫生村的创建活动,确保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四重心下移,全力以赴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一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是国家“4万亿”计划的最后一年,国家发改委原定于去年四季度下发的第五批2000亿元中央投资,有可能结转到今年执行。据了解,今年中央投资卫生事业的资金规模将高于去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精心谋划,积极跑办,全力争取更多项目在我市落地开花。各项目建设单位,要紧紧抓住当前施工的大好时机,提早动手,尽快开工,加快进度,尤其是哈院扩建综合楼、市中医院新建综合楼等重点工程的建设,要争取尽快竣工、尽快投入使用、尽早发挥作用。发改、建设、财政、卫生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把工程质量、项目进度和资金安全作为监管的重点环节,共同做好项目的监管工作。二要抓好基层卫生队伍建设。继续做好“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完善城市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帮扶、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到城市医院进修的管理机制,提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三要完善补偿机制,抓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今年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绩效工资改革。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良好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转变作风,深入细致开展“医疗窗口亮起来”活动。“医疗窗口亮起来”活动是“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细化和延续,是医疗卫生行业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有效抓手。各级医疗机构要以深入开展“医疗窗口亮起来”活动为契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围绕“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大力便民惠民、促进医患和谐,优化服务环境、塑造良好形象”等五个方面的要求,进一步落实责任,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加强行风建设工作,让广大群众切身体会到热情、高效、优质、规范、价廉的医疗服务。

六深化改革,不遗余力确保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平稳过渡。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春节前,市政府召开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对部分部门职能进行合并和调整。其中,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省以下垂直管理改为由市政府管理,市卫生局增加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综合监督、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职能。同时将属于卫生局职能的食品卫生许可和餐饮消费环节、保健食品监管划归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目前,市编办正在审核各部门“三定”规定草案,预计3月底完成。在机构改革、职能调整的过渡时期,要注意三点:一是要确保职责平稳衔接。要切实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化解各类矛盾,切实维护单位稳定,确保职能平稳过渡,保证机构改革顺利进行。二是要严防出现“食品安全监管”空白。各部门在积极推进机构职能调整的基础上,坚持调整、发展、稳定并重的原则,周密制定各项配套政策,保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减、水平不降。三是要明确各自责任。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积极探索履行职责和强化责任的途径及办法,全力保障全市人民饮食安全。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今年工作目标圆满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把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协调督促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妥善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共同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改、财政、人事、卫生、药监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权责明晰、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卫生工作新局面。

二加强政策支持。新医改强调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各级政府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强化地方政府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确保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各项医改的支出,保障各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落实。要积极探索,采取政府投入、社会集资、个人捐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及合资合作、股份制改造等多种途径,多方面争取资金支持,为加快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强队伍建设。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履职尽责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协调发展卫生事业的能力。要倡导先进的人才理念,鼓励科技创新和岗位成才,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各级医疗机构要以医德医风建设为主题,以提升行业文明程度为目标,全面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全力塑造医药卫生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同志们,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更是我市推进“水市湖城”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坚定信心,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卫生工作新局面,为建设“五宜”型现代“水市湖城”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卫生大会讲话稿三分钟范文3同志们:

刚才,倪玉民同志系统总结了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全面部署了推进健康商丘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讲得很好、很全面。夏邑县、梁园区、柘城县、睢县分别就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施“369人才工程”、推进健康扶贫、推动县域综合医疗改革等方面作了大会发言,介绍了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希望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改进工作。战营同志就贯彻全国、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推进健康商丘建设等重点工作做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了需要把握好的重大问题、关键环节和方法举措。战营同志的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既贯彻中央精神,又切合商丘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为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根据会议安排,就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和工作中需要把握的重点,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我市卫生与健康工作形势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卫生计生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医疗卫生战线广大干部和医务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市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区域性的矛盾和问题给我们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一是从疾病变化来看,通过分析全市的疾病谱发现,传统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新发传染病与传统传染病相互叠加,特别是艾滋病等一些传染病的防控难度很大。同时,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全市人民健康幸福的突出矛盾。我市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人均预期寿命为什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关键问题就是慢性疾病。我市这些年慢性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80%,已经成为导致死亡的一个主要因素。二是从健康环境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农田污染的问题尤为突出,对我们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如果我们长期呼吸不上新鲜空气、饮用不了安全水源、吃不上放心食品,怎么能保证卫生与健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先生通过分析大量的病例,认为现在肺病发病率的上升主要与大气环境的恶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很多河流断面的检测分析显示亚硝酸严重超标,一些地方的肿瘤发病率偏高与当地水源污染有直接关系。这些都说明,我们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努力为人民健康构建起生态安全屏障。三是从服务供给来看,尽管全市医疗卫生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不足、人才不够、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农村地区和基层人口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相对更低,这些都是我们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中的短板。

二、明确我市卫生与健康工作重点

(一)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去年8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这是进入新世纪我国第一次召开的卫生与健康大会,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健康中国进入全面推进之际,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尤其是这次大会提出的“坚持预防为主,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全生命周期、全健康过程”,也就是从治病到防病,把卫生与健康贯穿到生命全周期和治病的全过程来推进。这是我国卫生与健康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必将带来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和具体工作的重大改进,带来体制机制、工作方法的改革创新。我们要认真学习,广泛宣传,使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形成共识、深入人心,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大卫生、大健康的格局。要坚持用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统筹社会事业建设与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如在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我们提出全民参与、全民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就是践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具体举措。要以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系统建设、健康步道建设、社区建设、全民健身运动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前,我市的医疗体系不健全,从农村到基层、从中心到医疗点,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还有一些欠缺,要逐步建立健全医疗体系,有序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使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有载体。一要抓好县域综合医改工作。睢县作为全省10个试点县之一,县域综合医改工作已初见成效,下一步要认真总结,完善方案,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要通过县域综合医改,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以及引导分诊等服务,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二要抓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减少老百姓支出,让老百姓少跑冤枉路、少花冤枉钱,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一项惠民举措,也是处理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我市在签约服务方面起步较晚,去年开始在睢县、梁园区和睢阳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在医保支付、竞争激励、协作联动、用药衔接、队伍建设、信息支撑等方面进行了制度性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希望把这些经验规范化、系统化,加以复制、推广。今年要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按照“家庭签约、分类管理”的办法,采取“签约医生+服务团队+支撑平台”的服务模式,重点围绕签约内容、平台支撑、考核激励等方面进行实践创新,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政策,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方便、省钱、放心、舒心的健康服务。三要抓好全民医保体系建设。要按照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要求,加大推进力度,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要着力提升基本医保运行质量和效率,巩固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覆盖面,稳步提升基本医保保障水平。要充分发挥大病保险的作用,认真做好各项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全面开展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进一步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四要抓好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积极借鉴洛阳等部级试点市的经验做法,尽快研究出台我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指导意见。要认真落实政府办医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按照区域医疗卫生体系规划,明确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设备配置标准,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严格控制医院规模无序扩张、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五要不断深化药品供应保障改革。要加快推进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实现药品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供应充足。要以治理药品耗材利益链条为突破口,推行“两票制”等集中招标采购方式,切实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要规范用药行为,严格实施处方负面清单管理和处方点评,建立重点药品监控目录,控制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要加强特殊人群基本用药保障,促进基本药物公平可及。

(三)提升区域医疗水平。近期,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商丘市医疗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商丘市中心城区医疗卫生实施布局规划等。在建设目标上,就是要围绕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加大开放汇聚资源,创新机制激活资源,积极推动省市共建、市县共建、主体医院与合作医院共建,形成纵横联动、合作共建机制;以优势学科集群为突破,以优质资源汇聚为支撑,以学科-医院联盟-医疗中心建设为载体,积极推动市内优质医疗资源整合重组,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联合汇聚,确保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实效。在建设内容上,要优先建设三级甲等医院、专科医院、区域综合医疗中心,加快推进心血管、脑血管、儿童医疗、妇幼保健、中医骨伤、康复等特色专科医院建设;引导妇产科、眼科、传染病、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优势学科发展,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市医疗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特别要注重培育培养全科医生,大力引进全科医生,解决我市医疗人才不足的难题。

(四)加快中医药建设步伐。要突出特色优势,推进中药事业发展,发挥好中医药在防治疑难杂症方面的独特作用、在全生命周期以及身体保健中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完善的中医药医疗、教育和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全省领先的重点专科和优势学科,提升商丘中医药在全省的影响力。把商丘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大做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中医药企业。持续传承创新,提升中医队伍素质,培养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物。建设好市、县二级中医医院,支持民营中医机构规范发展,将我市中医药资源与养老、体育、旅游、文化、餐饮等行业有机融合,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五)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加强城乡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医疗与养老融合,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支持养老机构优先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新型医养结合机构等。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健康服务业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三、落实卫生与健康工作会议精神

这次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是在我市决胜全面小康、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各县(区)、各部门一定要把今天的会议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一要全面学习领会会议精神。会后,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理解大会精神,特别要深刻领会王战营同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推进健康商丘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抓好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二要做好宣传引导。要利用各种媒体、多种方式,全方位地宣传大会精神,宣传建设健康商丘的新理念、新要求,让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广泛普及、深入人心,始终凝聚精气神,持续传递正能量,汇集起推进健康商丘建设的强大合力。三要抓好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会议要求,结合当地和本部门工作实际,对照《“健康商丘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和要求,谋划和推进当地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特别是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制定好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把健康商丘建设任务本地化、具体化,不折不扣地部署到位、落实到位。

同志们,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描绘了健康商丘的美好蓝图,明确了今后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持续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进健康商丘建设,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卫生大会讲话稿三分钟范文4市委、市政府确定召开这次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通报2016年度人口计生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安排部署全市卫生与健康工作,扎实推进健康东营建设。

刚才,3位县区和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长友同志作了讲话,对扎实推进健康东营建设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五点具体意见。

第一,要坚决打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攻坚战我市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省级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要认真落实好上级的工作部署,以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分级诊疗、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5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快落实各项医疗改革任务。在现代医院管理方面,要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抓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根据上级要求,7月底前全市公立医院都要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并按照新的体制机制运行。要加快推进公立医院工资总量核定,12月底前制定出台公立医院工资总量核定办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合理提高医务人员的收入待遇。在分级诊疗方面,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8月底前研究制定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确保今年年底前签约服务人群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并把所有的贫困人口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在药品供应保障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医药流通秩序,建立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确保今年年底前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执行“两票制”(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尽快建立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的价格补偿机制,与财政补助、医保政策搞好衔接,8月底前市、县两级必须完成各类医药服务价格调整并实施运行。以上各项工作,都属于改革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加紧工作,确保按时顺利完成。

第二,要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疾控中心设施能力建设,配齐设备、3年内,市、县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统筹用好胜利油田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医院转型改制,增加医疗服务有效供给。

第三,要加快发展壮大健康产业培育壮大健康产业,增加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既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各级要把健康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进一步完善支持性配套政策,积极培育壮大“健康+”新业态,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健康企业、健康品牌。要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推动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向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转变。要利用我市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开发高附加值的营养食品、保健食品、疗效食品、机能性食品,培育壮大“健康+食品”产业。要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打造全国体育运动示范城市。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完善并开放公共体育设施,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争创部级体育旅游示范区。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健康”模式,建设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施市民健康一卡通建设,实现全市范围内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一卡通,提高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第四,要创造优良的城乡生活环境健康的生活环境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前提,是健康东营建设的基础保障。要结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突出抓好中心城森林湿地公园、白鹭湿地公园、东营河等重大生态片区打造,加快实施“三年增绿”计划,加大水气土污染整治力度,用“绿水青山”筑起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生态屏障。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和扩大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成果,推动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利津县要力争用两年时间建成国家卫生县城,使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要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拆违治乱专项行动,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和管理,加快农村旱厕改造步伐,加快天然气村村通工程建设,努力使东营成为最干净、最整洁的城市。要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加强执法监管,确保食品安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化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加强职业健康保障,夯实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近年来,我们东营相继开展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一系列创建活动,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方式、各种标准来提升我们城乡的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改善生活条件。下一步,要继续提高标准,开展更多的创建活动,不仅要荣誉,更重要的是通过创建提升我们各个方面的工作、提升各个方面的水平。医患纠纷不同于其他纠纷,不仅破坏了医疗环境、损害了医疗环境,而且对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上的、工作上的损害,最终受害的是我们的医患关系,最终受害的是我们的群众。医疗事故的发生不可避免,但决不能发生医闹,不能发生打砸事件。医患纠纷一旦发生,必须及时处置,保护医疗环境,保护医务工作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坚决防患于未然,决不能等发生了再去调查、再去处理。市公安局和卫计委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防范医患纠纷的具体措施,要专门研究、专门安排,抓好落实,落实情况要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报告。

第五,要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有关规定精神,扎实推进计生工作转型。要适应生育政策调整的新要求,深入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加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好政策配套、执法协调、信息共享等问题。要加强基层计生网络建设,抓好农村、城市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计生责任制落实,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促进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

卫生大会讲话稿三分钟范文53月20日下午,四川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在成都召开。

省委书记王东明出席大会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主持。

会上,副省长杨兴平宣读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表彰四川省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的决定》,省领导为获奖者代表颁奖。泸州市、广安市、环境保护厅、省疾控中心、成都市体育局等单位负责同志,分别作交流发言。

集中反映了我们党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是指导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卫生与健康工作放在事关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推进,围绕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和健康问题,着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全省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绩。

王东明强调,健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当前四川正处在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卫生与健康事业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坚定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尤为迫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转变卫生与健康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推进我省“两个跨越”、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打下坚实基础。

王东明指出,要坚持把预防为主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全面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树立“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全民健康体检,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强化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王东明指出,要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要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合理划分和落实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职责,加快培养基层全科医生,大力推行远程医疗,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完善医保支付、价格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推动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秩序。要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系统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医药价格、药品采购、人事薪酬等综合改革。要建立完善全民医保制度,按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的原则,健全完善以基本医保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动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与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要建立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深化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改革,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基本药物公平可及。要加强全行业综合监管,促进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严格自律、诚信服务、规范发展。

王东明指出,要坚决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精准实现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着眼“看得起病”加强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扶持,建立完善动态管理的因病致贫返贫数据库并实行精准分类救治,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机制,全面落实医疗扶贫“十免四补助”、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八个100%”等政策。着眼“看得好病”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大对贫困地区卫生与健康事业投入,推进县级医疗机构提升水平,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引导卫生人才下县下乡,更好服务农村和贫困地区群众。着眼“少生病”引导贫困群众养成健康习惯,结合“四好村”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全面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素质。

王东明指出,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健康产业,更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着力深化卫生与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健康旅游产业、智慧健康产业、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健康食品产业。着力壮大中医药产业,落实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引进中药材龙头企业,打造更多有市场影响力的川产中药品牌,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着力以先进科技武装健康产业、以改革创新推动健康产业,加快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为健康产业成长注入动力活力。

王东明指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必须着力夯实人才支撑,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卫生与健康工作队伍。要健全医务人员培训培养制度,注重加强对基层全科医生、护士等短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加强对医疗卫生领军人才、学科骨干、中西医地方名医的引进培育,加强大健康相关领域人才培养,整体提升全省卫生健康队伍的能力素质。要进一步畅通职称晋升渠道,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合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营造全社会尊重医生的良好风气。广大医务人员要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医德医风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卫生保健的重要性篇10

【中图分类号】R179G479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9-0769-02

【关键词】卫生;经济学;中小学卫生保健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发展,卫生事业的改革也日趋深化,人们在卫生服务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卫生服务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学校卫生工作是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学校卫生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从而引起卫生服务经济需求的改变。

儿童青少年既是卫生经济关系中的主体,也是学校卫生工作的服务对象。学校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身心健康成长,体质不断增强,提高整体素质。学校卫生服务的对象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其数量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且生活在学校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各种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

1关注儿童健康,提高健康投资效益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目标

健康投资广义地讲,是社会为恢复和提高人民的健康、发展各种有利于人民健康事业而投入的全部经济资源,包括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教育、卫生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济投入;狭义地讲,主要指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经济资源。健康投资的效益主要包括货币化的经济效益和非货币化的社会效益2个方面,社会效益即指非货币化的健康指标值。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政府健康投资可以大幅度降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疾病或亚健康所引起的疾病负担,也是为成年甚至老年健康奠定基础的关键。

建国以来,特别是近10a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健康投资力度,我国儿童的医疗卫生和保健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广大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计划免疫实施多年来有效地减少了儿童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儿童死亡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1991年的50.2‰和61.0‰降至2002年的29.2‰和34.9‰,5岁以下儿童重度营养不良率下降到2.83%;全国碘盐覆盖率为95.2%,基本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性目标。当前,我国儿童的主要健康指标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处于全球中等水平,健康投资产生了巨大的效益,有效地提高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2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wHo提出的“全球疾病负担”理论框架较全面地反映了疾病对人群造成的负担,在实践中比较客观地描述了人群的健康状况,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掌握着健康投资的主动权。从全球来看,用于医疗卫生的总支出已经占到全世界收入的8%以上,其中60%为政府支出。政府通过对卫生事业的支持和对健康项目的扶持来减少疾病的负担,增强人民的体质。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儿童青少年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社会人群,易受到传染病和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困扰,发育状况和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其未来成年期的健康水平。生命的早期阶段和青春发育的早期是人体许多重要器官和组织的关键生长期,若此时的正常发育受到干扰,往往会造成个体永久性的缺陷或功能障碍,进而加大了社会人群的疾病负担。

纵观我国近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和监测的资料,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和特点:(1)学生的爆发力、耐力素质指标总体上处于停滞和下降状态,将与成年期大量发生心血管疾病和过早丧失劳动能力有关,无论是个体和政府都将付出极为高昂的物质和精神代价。(2)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居高不下,近视、龋齿、脊柱侧弯、下颌骨发育不良等一些与现代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的学生常见病的患病率有增无减。如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7~22岁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2.5%,59.4%,77.3%及80.0%。(3)除营养不良外,肥胖及超重儿童比例的快速增高,已成为大、中城市学生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形成了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比例增多的“双峰”现象。(4)随着社会变革的日趋加速,我国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一些早己在发达国家流行,与心理、情感、行为问题有关的“现代文明病”开始在中国蔓延,导致诸如抑郁、焦虑、自闭、退缩、品行障碍以及对立违抗障碍等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增多,个别学生甚至出现逃学、离家出走、行为、吸毒、暴力和自杀倾向等。(5)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意外死亡已取代传染病成为死亡原因的首位(0~14岁),因此,对意外死亡的监测及预防措施的研究已经被列入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6)许多成年期疾病有儿童期发生的基础,进行高血压、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成年期疾病的儿童期早期预防,也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7)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如青少年吸烟、饮酒、网络成瘾、校园暴力、自杀等,不仅对青少年产生各种身心伤害,而且势必妨碍和谐社会的营造。上述问题的出现,对儿童青少年一生的健康危害非常严重。父母为了孩子获得疾病的治疗而承受的经济负担也明显加重,同时,父母的误工又给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这一系列问题都属于由疾病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也足以使我们认为: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不仅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效降低疾病负担的良好途径。

3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善学校和教学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良好的学校建筑设备和教学卫生环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学习生活和教学环境,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校址的选择、学校教室内课桌椅和各种教学用具、教室的采光、照明和通风采暖等是否符合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能力及全面发展,增加其人力资本,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发育和身心健康的大事。以上这部分的健康投资表面看属于教育事业投资,可从长远意义上来说,也是属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性健康投资,说明学校卫生工作中所进行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的极端重要性。而且,在考虑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中,应当对农村和预防保健实行倾斜,同时坚持合理统筹的原则,使学校卫生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只要在基础投入时认真考虑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需要,就可以实现区域性卫生规划的合理配置。也就是说,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应将社会、经济、文化、卫生等因素综合分析,体现“大卫生”的观念,力求在政府的组织下使区域社会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综合有效的利用,从而确保学校环境卫生的不断优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4保持卫生服务供给的相对稳定,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的预防

卫生服务的供给不同于其他的商品服务,它的真正目的并非是获得产出最大化,或者利润最大化,而是要承担起保护生产力和人们身心健康的社会职能。所以,在一个国民健康水平较高的国家,当卫生服务的供给价格提升时,通常不会产生很大的供给弹性。但在一些传染病、流行病的流行期间,这种供给弹性则突显出来。如在“非典”流行期间,板蓝根、过氧乙酸甚至白萝卜都一度价格暴涨。学校是传染病、流行病的高发区,目前学校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特别是农村学校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学校。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流行事件,尤其是一些寄生虫病、呼吸道传染病以及食物中毒等,且传播速度较快。如果没有很好的应急及预防措施,则可能会发生大面积的传染和流行,其后果不堪设想,给国家经济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鉴此,不断调整和适时增加卫生服务的供给,使学校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真正落到实处,实为健康投资的重要渠道。

5做好学校健康教育,推动学校卫生工作的全面发展

健康教育是一种健康投资。身体健康是人力资本的内涵之一,人们花费在身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健身锻炼上的费用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可以增加人力资本的资本量,从而提高资本收益率。这种投资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等多种形式,所有这些投资都提高了技术、知识或健康水平。学校是专门生产人力资本的机构,学校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学校健康教育就是从预防为主和促进健康的观点出发,有计划地将有关的健康知识传播给学生,并使学生参与活动,产生健康行为,达到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倡导“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社会行动”,即是将健康带进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健康促进学校是实施学校教育和干预的良好平台,不仅有助于防治各种学生常见病,而且对促进学生健康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发展、预防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学校的健康教育已被列入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根本性措施,目前,健康教育已被纳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全国各省市都已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然而,各地区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并不平衡,其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占全国学校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基础卫生条件比较差,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如一些学校的食品和饮水安全令人担忧,食物中毒和饮用水导致的疾病时有发生;许多学校缺乏相应的卫生保健人员,现有的卫生保健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学校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学生、家长普遍缺乏健康知识,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疾病谱、死亡谱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此外,有研究显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约3000万,心理与行为问题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到2020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25%。儿童行为问题、学生心理卫生问题、药品滥用、自杀以及重大灾害后心理危机等问题也明显增多,日益突出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因此,学校卫生工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充分发挥学校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一级预防作用,减缓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上升趋势,已成为新世纪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6实行中小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拓展新时期学校卫生工作的内涵

医疗保险是医疗筹资的渠道之一,是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医疗保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学生医疗和意外伤害保险已普及到各级学校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医疗保障。因为疾病的风险是普遍性的,也是不确定性的,这就决定了医疗保险应当是社会性的。而学龄儿童作为社会和卫生经济的主体成员,应是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的受益者。因此,学校各级卫生组织和学校卫生工作者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定期做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监测,也要做好医疗保险工作的动员工作,与保险部门通力合作,切实做到“钱跟着病走”,从而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医疗保障,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