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思想素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1:38

初中生的思想素质篇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培养;素质

在过去的授课方式中,很多思想品德课老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新知识点的落实,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认为道德素质的培养,更主要是班主任的事情,而且道德素养的培养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许多老师没有了解到思想品德授课的关键性,人为分割知识点的落实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得很多学生并没有实现个人的整体发展。伴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思想品德授课需要认真地把握教育创新的机遇,落实教育精神,探索知识点的落实和道德素质的培养的双赢,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一、依据书本,找寻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课本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依据。在授课时,如果老师对课本的内容没有彻底关注,没有彻底阅读、使用,就会使得教学资源浪费,进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艰难。而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课本,它里面的知识覆盖了社会的所有方面,从实际日常生活到国家法律法规都有所涉猎。我们可以确定地讲,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本,基本上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运用好教材,基本能够形成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观。所以,老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要依据课本,从课本下手,查找素质培养的关键点,进而充实授课的知识点,展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

如,在进行八年级的《消费者的权益》的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依据课本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汇入人文精神教学,进而使得学生实现素质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首先依据课本内容对教学知识进行讲解。通过详细的讲课,使得学生理解社会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在这个模式里面,我们需要诚实、平等、自由等等。随后,老师可以突然问学生:“想象你们当前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而你们目前的任务就是把公司业务开拓到较为落后的国家去。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比较低下,对产品的监测要求比较少,这就表示你能够运用比较低的技术去实践,进而节省资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请问同学们是保障自己公司的利益还是用户的利益?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结果?”老师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还没有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老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接连播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等事件。而这些真实的事情也让学生展开了讨论,也使得他们对消费者权益的了解更加深刻。利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的知识,而且还具有诚信的认知,道德素质得以培养。

二、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以人为本,思想品德的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而相应的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性。老师在授课时,需要知道学生的差别所在,而且理解认可这种差别。思想品德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情操。然而,老师需要知道,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不可以要求学生思想一致,也不可以要求学生品行相似。在如今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自由民主的教学方式才是老师所应该追求的。在对思想品德的授课中,教育的方式因人而异是关键所在。老师要引领学生建立高尚的情操,同时也要认可学生之间的差别,不要要求一样的教学成果,那样只会背道而驰,同时也是不可能的。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全面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别,进而使得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在《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并不急于实施课本知识的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说一说自身的理想和自身对理想的看法。起初,没有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情况下,老师便首先说了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在老师营造的休闲氛围中,课堂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而学生也变得不那么紧张了。然后,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慢慢地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理想。有些学生的理想比较高远,老师便对这表示认可和肯定;有些学生没有实际的理想,只要求过安稳的日子,老师并没有嘲笑他们,而是表示充分的理解,而且引领学生对理想做深刻的分析。对于学生的大理想以及小愿望,老师并不要求学生都需要高远的志向,而是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同时认可他们的差异。在如此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变得勇于发言,也比以前更自信了,不仅对老师以后的授课内容印象很深,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规划,培养了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注重实际,整体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学生素质的培养、人生观的生成,都需要学生不断的实践操作。而以人为本的授课方式也需要老师从根本上实施,使得学生充分地理解实践,再结合实际对道德素质进行培养。所以,初中思想品德的授课,不单单是要结合书本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彻底理解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而且更要超出课堂授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使得学生就算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身道德素质,进而变成真正的国家人才。

相对于学生的成绩高低,学生的道德素质应该更加被老师和学生重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授课中,老师应该以人为本,切合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的教学兼有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所在。对初中生实施思想品德的教学能够使他们明白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且思想品德的教学也深刻地贯彻了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建立诚信、平等的社会体系,让学生成为优秀的祖国人才。学生作为祖国的重点培养对象,拥有高尚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施思想品德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学的机会,开拓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方式。

总而言之,在思想品德的授课过程中,老师不可以只知道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可以轻视具体的实践教学而只知道强化书本知识。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思想品德教学合二为一,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兴照.浅析加强当代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J].大观周刊,2012.

初中生的思想素质篇2

1.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而言,传统的教育观念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运用,教学和考试成绩挂钩;教师满堂灌,初中生死记硬背,这些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从而出现了一部分初中生高分低能、高分低德,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有的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把思想品德课作为枯燥乏味的代表课,他们不爱听大道理。有的教师甚至上课只是勾勾画画,让初中生背背,对付考试而已,教法特别单一,教学模式死板,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勇于教学创新。

2.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从某种角度讲,初中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本身的思想品德,知识及能力是对初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唐代思想家韩愈用一句话概括了教师的责任重大及对初中生的影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是用自己的良好道德情操去影响、感化初中生,可见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主要有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改变教师自身素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不断追求。

2.1教师要坚持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去熏陶初中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去影响初中生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初中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教师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2.2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社会在发展,教育面临改革,思想品德教师不能局限于原有的知识,要坚持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只有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3.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品德课是向初中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教师要设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1加强对初中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教会初中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初中生学习的方法。根据初中生实际指导学法,善于引导初中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路,让初中生主动参与,培养初中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初中生的素质。首先,课前要预习,精读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其次,教师精讲时初中生认真听,大胆提出问题。初中生分组讨论,提高初中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把握好讨论的议题并加以引,然后总结。精练也是提高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手段。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初中生的素质。

3.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初中生的各种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适合本班初中生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发现法”“实践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利于激发初中生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丰富、幽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创设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交流环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初中生的主体性。激发初中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使初中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初中生学习效果。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教学活动要新颖、不拘常规;作业要精选、适量;题目要新颖,不采取题海战术,让初中生在快乐中学习。

4.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大德育工作力度

初中生的思想素质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然要肩负起初中阶段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重任。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应遵循的原则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科学性的原则。对初中阶段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亲切真挚的教学态度,采取既生动活泼又科学的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有耐心正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摒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特征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避免“成人化”和“一般化”。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即初中阶段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的和生理的特点。其次要具体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同一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由于不同学生的家庭、社会影响、个人经历不同,每个学生身心发展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在学习、能力、爱好、性格、行为习惯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表现出各种差异,因而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方式要因人而异。最后要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由于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学生的思想也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经常地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仅要掌握一个集体中的思想状况,使教育工作有针对性,而且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原则。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遵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原则。尽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因为只有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一个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气氛中得到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更不能用命令、训斥、体罚等方式去对待学生,而应学会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沟通,多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要重视学生的意见,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采纳他们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最后,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避免任何讽刺、挖苦或嘲弄学生的行为发生,不要揭学生的短,更不要将学生的秘密泄露给其他任何人。但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放任和迁就,不是说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就不能批评学生的各种错误行为。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应当及时指出并作严肃批评,只是要注意方式方法。遵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原则,旨在营造一种愉悦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的集体中,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健康成长。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及策略

长期以来,不少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品质培养混同起来,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纪律问题、作风问题来处理,致使教育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心理上去了解学生,比如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形成独立的评价能力,但又未能摆脱单纯、幼稚的一面,并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由于独立性、自主性与幼稚性、盲目织在一起,许多心理矛盾、心理障碍由此产生。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具体心理特征,加强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经常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当采取符合本学科特点的方法及策略。

1.设定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又该如何科学地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呢?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要科学,二要合理。具体说来,这种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是“辅目标”。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科本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科本身的任务为主线,以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为辅线,后者服从于前者,为前者“锦上添花”,绝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2)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性。在目标设定时应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科所蕴涵的心理素质教育资源,而不要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上去。

(3)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在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前应充分了解班集体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在符合内在规定性的前提下,力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本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和途径:

(1)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良好的心理氛围,可以使紧张、焦虑、忧郁、脆弱以及有孤独感等不良情绪有所减轻或消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素质教育的应有功能。

初中生的思想素质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民主素质;培养

所谓民主素质,就是指作为一个民主国家的公民,对于自己拥有的民利和义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积极地去行使这种权利,履行自己的民主义务,以国家主人翁的心态去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一种素质。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主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主素质便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作为思想政治的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义务去主动的培养学生这种民主素质,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民主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够

中学是学生培养民主素质的重要阶段,使他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首先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其次为学校的主人,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社会的主人,更对自己在班级和学校的言行负责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然而,传统教育根深蒂固,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局限于书本知识,对于学生民主素质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民主素质的培养也是泛泛而谈,没有落到实处。

2.教学方法落后

在初中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中,主流的教学方法便是老师讲解课本知识内容,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法也因此被称为“填鸭式”教学。这种“填鸭式”教学可以说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沿用了几千年,至今依然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再加之当前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的任务不是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民主素质,对学习的内容也是按照考试的要求,尽可能的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成绩,这才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初衷。

3.缺乏实践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民主素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民主素质的认识还不到位,导致中学生缺乏民主实践。中学生受到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压力,关注点放在学习成绩上,其他的问题几乎不涉足。在学校举行为数不多的活动中,中学生得不到任何的利益,犯错误时也没有承担相应地责任,使得中学生在进行民主管理时,责任意识淡薄,不考虑这样做的后果。这也是“填鸭式”教育所带来的后果,这就导致在培养学生民主素质方面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缺乏针对性教学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民主素质方面,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中学生凸显的问题没有采取对应的策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书本知识,没有与时俱进,适应不了中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更应该指出的是,对于中学生的评价依然以成绩论“英雄”,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比较消极的影响。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民主素质的策略

1.提高认识

中学阶段,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民主素质的重要性,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以及自由选择的空间,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对提高、培养民主素质有积极作用。

[案例]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中第三讲“未来道路我选择”:①教师发言:选择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在我们的一天中,都会有哪些需要进行选择,学生可以发表自由发言。②适当给学生指引、思考的时间:平时都面对过怎样的选择、选择之后有什么影响、现在又面对哪些重要的选择、怎样面对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成为自己的主人、自主选择的重要性。③教师发言:中学阶段很快结束,中学生面临重要的选择:升学或者是就业,若是升学,应该选择怎样的高中实现自己的学业梦;若是就业,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全班进行交流。④学生交流总结后得出结论:面对选择,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有一定的计划、打算,对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然后做出相应的选择。

2.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学老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使学生对民主素质进行理解。

[案例]讲解“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教师首先给学生几个问题:①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②对自觉承担责任怎么理解?③如何才能实现自觉承担责任?教师规定时间,同时学生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宣布时间到,进入竞赛状态,等比赛完毕教师进行总结。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准备一些培养中学生民主素质方面的书籍、音像资料等,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上课时和大家共同分享。这种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在培养学生民主素质方面最大的作用便在于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够使得学生较为形象的了解民主、认识民主,从而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去使用民利。

3.注重实践教学

在民主素质的培养方面,注重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正所谓“学以致用”,对于民主素质的培养来说,也是如此。事实上,在民主素质的培养方面,进行实践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进行情景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观摩、游戏教学法、班级民主实践等等。

4.开展针对性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时社会凸显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有深切体会。

[案例]讲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师首先引出生活中的某些情景,紧接着让学生进行填补:①公共场合有些人为小事吵吵闹闹;②上公交车无秩序、推推搡搡;③有人跌倒,过路人熟视无睹……这些都是极不文明的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学生应该怎样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不是只有通过考试这一种手段。

结论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民主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这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当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对于学生民主素质培养不重视、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实践教学等问题。为了提高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民主素质培养,就应当积极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这对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尹德新.浅析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3,78:127.

初中生的思想素质篇5

一、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的价值:基本素质

这是一种理念层面的思考。从学校教育的本质来看,各门课程教学基本的价值追求应该是一样的,即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素质追求体现为:“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具体来说,这一追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1)品格价值:即本课程分类目标中所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摆在第一位的基本的价值追求。良好的品格,是立人立德之本,所以,对待自己、他人、集体和社会,对待自然,具有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2)能力价值:即本课程分类目标中所列的能力内容。它包括保护环境的能力、社会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会选择的能力、自我调控与保护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落脚点是运用能力,最高的层次或境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呈现出来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是本课程教学摆在第二位的基本价值追求。

(3)知识价值: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包括传授知识,包括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背诵、模仿和运用,知识作为基础或载体,是学生终身必备的。依据现行课程标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个性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我与他人、社会、自然的道德规范;基本的法律知识;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二、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现实的价值:引领体验

(1)引领思想,重视灵魂塑造。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最主要和根本的特性,所以在体验性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和灵魂的塑造。引领的策略,主要是运用先进的理论、优良的传统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好典型等来进行正面强化,从而形成学生思想的主流;其次是要联系真实的生活,引领学生在体验中比较,在比较后取舍和选择。若从精神层面来审视,未成年人的思想如果没有根基,没有主流,没有向上的冲动和高尚的灵魂,那将会形成一个糟糕而可怕的社会。

(2)激感,重视生命体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自然,重视生命的价值,焕发生命的活力;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使珍爱生命、自尊自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等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多彩和人生的幸福。

(3)联系实际,重视能力培养。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升华为一种追求,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思想倾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种有机联系的过程,正是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

(4)关注问题,重视行为矫正。长期以来,初中思想政治或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不少老师回避问题,脱离现实,造成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现象。从育人的角度来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对于学生其实就是一种问题的防范。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在思想或行为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正常和必然的,但是教师不能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而是应当关注、研究、引导和防范。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初中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引导学生在与社会现实的互动中获得理想和视野,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信念。

三、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终极的价值:和谐发展

这是一种目标层面的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全部活动的终极价值,就是在造就学生成才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它所涉及的四个领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的学习内容,使它较之其他课程,更能使学生的发展体现出“和谐”的特征。

初中生的思想素质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需求;学习方法;创设情境

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初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应落实素质教育。语文学科这个基础教育的基础,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工具和媒介,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本民族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回复它那里去。"显而易见,初中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意义重大,它落实素质教育情况如何,不仅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自身质量产生影响,而且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试以自己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心得及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谈一谈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作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这样一来的观念:人人应当学习语文,人人应该学好语文。因为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我们既不能把语文教学单纯地为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妨碍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也不能单纯地为培养少数几个"尖子",让大部分学生成为陪读者,而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

这种"一切为了学生学好语文"与"为了一切学生学好语文"的素质教育观念的树立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制订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

要使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要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现行浙江版初中语文教材这方面做得较好,教学目标制定就鲜明地体验了上述思想。如第三册写作训练课《松鼠》一文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知识教学掌握"缨、兽、窝、杏、榛、栗、舵、杈、苔等9个字。了解文艺性说明与平实性说明的区别。

能力训练注意积累和运用下列词语:驯良、机警、乖巧、敏捷、狭窄。通过实践,初步抓住特点说明事物。

思想感情教育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这样教与学目的性明确,可操作性强,贴近学生实际,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基本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当然,教师还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作适当、灵活调整,降低或提高要求。如在听说训练课文《人民的勤务员》这一课,其中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听两遍课文,能复述课文大意,这对几个智商较差的学生目标显得过高,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把目标调整为听三次复述课文或改为复述一件事。这样,降低了目标要求,使稍差学生能接受所学的内容,也能达到教学目的。要求

2、要重视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通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用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这样能做到"顾两头,促中间",使基础好的学生保持稳步上升,基础差的学生能有明显的提高,使全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所进步。

3、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

一方面,教无定法,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如可采用设疑激趣"法,因为""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例如在教《春笋》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其一:本文所写的主要人物是放牛娃,给题目添一个副标题--《一个的放牛娃》。要求用一个能表现放牛娃的品质词语填空,并说说根据。"此疑一出,激起千尺浪,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仔细看课文,认真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说"热爱科学"的;有说"脚踏实地"的……并引用课文内容,说得头头是道、又跟邮局,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稍加点拨,就顺利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教师接着顺势再设疑:其二"本课既然主要是写放牛娃,那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放牛娃’作为题目,而用’春笋’呢?此问一出,再次激发学生兴趣,第二个教学目标--题目的含义、作用及文章的主要写法由此顺利展开……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例如要培养学生养成以下良好语文学习习惯:

1、读书的习惯。通过三个要求培养,一是不动笔墨不看书,指导学生勾画、批注。二是讲效率,包括翻书、拿笔、阅读、书写等。三是作摘录。

2、做笔记习惯。第一步老师教,新学的知识,反复探讨的问题,教师小结的总问题、板书、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做笔记。第二步教师导,在应该记的时候,老师给以提示……。

思考之二:应注重语文教学法的德育功能。

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利用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活动、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所有学科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和渗透至关重要。不言而喻,初中语文的教学是其中主要的阵地和渠道。所以强化德育功能,为提高人的素质服务,这是语文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给初中语文教学法带来的又一个思考。德育教育内容丰富,现仅就如何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试作论述。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本身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学语文科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目的就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是维护民族尊严、民族酌情的表现。

也应使学生明白:我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算起,三千多年一直保持统一、稳步演变,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我国的语言文字使用广,占人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语言文字就直接受到汉语文的影响;汉语又是世界上最发达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的优越性为世界所公认,是联合国的五种语言之一等等。通过语文教学渗透这些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如果说语言是祖国的声音的话,那么祖国的形象则是以河山的面貌出现,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祖国河山在初中语文所选教材的作者的刻画下显得景色绮丽,风采诱人,美不胜收:范仲淹笔下的春和景明的"洞庭湖",烟波浩淼,岸芷汀兰,让人心旷神怡;刘鹗摄下的澄明如镜的"大明湖",湖光山色,芦花摇曳,使人叹赏不绝;老舍描绘的鲜花遍地的"五月的青岛",鸟语花香,眼明神爽,令人陶醉其中;宗璞勾勒的绿意逼人的"西子湖",山色空蒙,水光潋滟,叫人留连忘返……一幅幅烙上"中国心"的画卷印入学生的脑海,影响他们,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人。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学习祖国的英雄人物。

我国从黄帝算起,已有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来自古典名著,它们真正地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史实:如《活板》中记载的"活字印刷术"为我国宋代毕升首创,它对世界文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石拱桥》中"长虹卧波"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拱桥,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口技》中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表现了我国人民的精湛的表演艺术……至于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的古典文学艺术中那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让人一唱三叹,荡气回肠,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情操的熏陶。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涌现了大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伟大人物,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用英雄之魂塑造学生的灵魂,发扬榜样的无穷力量,鞭策学生走上爱国主义道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处理国事,尽心尽责,报国之心何等忠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之心何等诚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面对诱降,视死如归,爱国之心何等壮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远渡重洋,寻找真理,救国之心何等崇高……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教学主这些英雄人物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思考之三:加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要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语文教师应通过语文教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思考之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自觉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一般认为,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教学法要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素质,也就是发展他们的思维力。思维的种类很多,结合语文教学法的特点,语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其一,想象思维能力,也叫想象能力,想象力。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纵观古今,众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精神世界。所以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法中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教材中多彩多姿的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不为旧的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象是大有可为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如续想,我们可以利用有些课文的结尾,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在学完《皇帝的新装》课文后,教师用皇帝游行回来后故事情节如何发展作为想象力训练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续想,竟发现学生能想象出多达几十种不同结尾,着实让人赞叹。

其二是创造性思维,它是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我们初中语教学也应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为他们思维的发展、素质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变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新向思维等,下面仅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作之初步的探讨:

关于发散思维。它是一种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沿着不同方向去寻求事物的多样性的能力。要求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寻找多种方法,不拘泥于常识,善于求"异",善于求"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内容很多,试举两例:如用作文题象《"0"的联想》、《"?"的联想》、《习惯》等,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去写作;如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方法对同一人物进行外貌描写等。

关于逆向思维。要求以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这思维能力培养要求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同样可以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象用《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勤能补拙与勤未必能补拙》等题开展辩论赛、议论文写作训练等。当学生思维一旦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初步培养。

思考之五:强化语文的社会功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

叶老曾说过,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说,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优劣不看他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应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习新的知识的能力如何。前些年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紧紧围绕着中考指挥棒转,这上点往往受到忽略:重阅读,轻听说;重语文知识掌握,轻语文能力培养;重"大作文",轻"应用文"。导致的恶果是有的学生考试能得高分,但写不成文章(指运用语言生吞活剥、套话多、学生腔重等),讲不好话,缺乏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落实素质教育,人们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中考中也加大了出语文应用题力度,把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引入中考,不能不说是对初中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成功尝试。当然在平时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初中语文教学法应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法走向社会,以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总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刻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了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细读语文新课标,读透新课标,把握新课标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不能顾此失彼,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反思课堂教学,努力为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找到一条阳光之路。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初中生的思想素质篇7

1.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人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特长基础素质、心理素质、交往素质等.其中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是培养其它素质的关键,有良好思想品行的人才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条件.

2.品德教育是新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之一

实际上,历次数学大纲都把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摆在比较突出的地位.新大纲规定初中数学教学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掊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3.品德教育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九年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后进生问题.一般来说,解决后进生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应首先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实践证明,只有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才可能学好数学.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来自于《初中数学教与学》杂志。《初中数学教与学》杂志简介详见.)

4.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世界观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这一数学原则的要求.另外,从数学的育人功能、辩证法和数学的关系、数学与实践的关系等方面来看,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材编写者对于数学教材中如何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采取了隐形的方式,以列举事实为主,做到了引而不发,含而不露.在教学中可以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这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1)促进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从数学内容和方法中发掘辩证因素,特别是分析数学内容中的一系列辩证因素以及辩证法在数学教学研究中的运用,促进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例如,通过数的产生和扩充,说明数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日常生活.通过正数和负数、加与减、乘与除、数与形、直观与抽象、分析与综合、公式的正反运用、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等,说明世界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祖国数学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促使同学奋发图强,为将来挖掘祖国数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推动我国现代数学的发展,早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3)陶冶爱美的思想情操美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美以辅德,德以促美,实施美育教育也是时代的要求.数学美具有简单美、和谐美、奇异美的特征.数学美除表现在它特有的抽象符号、严格的语言、流畅的曲线、新颖的图形、奇特的表达方式、对称的关系等外,还深深地蕴藏在数学对象的相互联系之中、数学方法的共通之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直觉,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陶治爱美的思想情操.

2.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可通过概念的引入、定理的论证、习题的解答等各个环节,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有条不紊的思维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拨的意志毅力、忠诚正直的高尚品格.

3.通过数学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初中生的思想素质篇8

关键词:人文精神;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渗透途径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本身价值的尊重与追求,强调的是对人自身的一种认识和培养,关键是以人为本,即通过相关途径来开发人的潜力,提高人多方面的潜质,使其自身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重新并列地走到了一起,成为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的抓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独立个性是学科的教学目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思想品德课,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责无旁贷。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我国的素质教育开始日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其就是希望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促进其能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受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潮和价值观的影响,如果在教学中不加以正确引导,易致使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健全人格。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发展,我们在注重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注重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以期培养出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的学生。

二、人文精神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本,最大限度地开掘、发展学生的潜能,学生的个性发展得越充分,自信就愈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就越高,自觉性也就越强,也就越能充分激发出他的潜能。从教师角度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教会学生做人,健全学生人格。从学生角度而言要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内化。

2 构建人性化的教学过程

构建人性化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渗透人文精神,则须做到: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一种尊重的、人道的、民主的、和谐的、互动互惠的新型师生关系,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大胆质疑、批判、创新。其次,思想品德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引导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形成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其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学习作风,同时又能学到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最后,在教学中要把大量能体现现代人文精神的时事背景和社会热点引入课堂,讲解其所包含的“人、自然、社会”等人文精神的内容。在教学和讨论过程中,学生会无形中接受到怎样观察和分析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方法观和价值观教育。同时教师也需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事”,随时随地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3 挖掘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人文素材,为教学服务

教材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载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知识充分体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性,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紧扣教材,善于抓住人文精神的升华点,及时地把课文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深入挖掘和领会教学内容本身蕴涵的丰富资源,并从中过滤、升华出人文精神的闪光点,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4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老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学生活的榜样,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文素质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须在掌握思想品德理论的同时加强对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诸如文学、历史、哲学、地理等,以期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另外,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学习过程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与道德品质的提升,并且在学识和学风上要率先垂范,能较好地将人文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好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 实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

初中生的思想素质篇9

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作为初中语文教育工必须树立这样一来的观念:人人应当学习语文,人人应该学好语文。因为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我们既不能把语文教学单纯地为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妨碍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也不能单纯地为培养少数几个"尖子",让大部分学生成为陪读者,而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

1.制订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要使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要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2.要重视教学效果。初中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通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用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这样能做到"顾两头,促中间",使基础好的学生保持稳步上升,基础差的学生能有明显的提高,使全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所进步。

3.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一方面,教无定法,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如可采用设疑激趣"法,因为""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二加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要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语文教师应通过语文教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三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自觉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一般认为,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教学法要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素质,也就是发展他们的思维力。思维的种类很多,结合语文教学法的特点,语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其一,想象思维能力,也叫想象能力,想象力。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纵观古今,众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精神世界。所以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法中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教材中多彩多姿的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不为旧的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象是大有可为的。

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如续想,我们可以利用有些课文的结尾,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在学完《皇帝的新装》课文后,教师用皇帝游行回来后故事情节如何发展作为想象力训练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续想,竟发现学生能想象出多达几十种不同结尾,着实让人赞叹。

其二是创造性思维,它是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我们初中语教学也应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为他们思维的发展、素质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变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新向思维等

四强化语文的社会功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

叶老曾说过,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说,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优劣不看他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应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习新的知识的能力如何。

初中生的思想素质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6-026X(2013)04-0000-01

一、素质、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

素质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将所学的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的东西;它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指所有外部事物、知识文化等内化于人的心灵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因此,人文素质是指个体把人文知识与思想品格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素养。它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的总体表现。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生活技能修养,即教学生做怎样的人、如何做人。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致力于用人类历史中的智慧和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真美善的理解,引导学生求真、从善、爱美,使学生洞察人生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制约初中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日益凸显出人才和教育的重要性。科教立国战略已成共识。同时,科技的负面作用、人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等的出现,反思以前的重理轻文的功利主义以及应试教育,提倡素人文素质教育成为我国重点。但是,因应试教育仍有存在的空间,升学率和中考的压力,多数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漠视。初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文科理科尚未在理念上的统一。初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由文科教师(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来承担的。因此,理科教师就有一个意识(部分文科教师中也存在):人文素质教育应由文科教师担当,与理科教师无关,甚至认为只有数理化才是真才实学,人文知识只是虚无的“乌托邦”。为了应试造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脱节。

其次,文科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仍偏少。在初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文科相对于理科承担的任务多一点。但因每周的课时量一定,教学知识点又多,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展开和拓展,因而质量欠佳。

再次,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的主动性和自由性为尺度的教育。提倡主动学习、自我意识、人的主体能力。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轻视学生的精神问题,一般都是“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默默地听”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后也不与学生接触、谈心。学生即便是接受了人文素质教育课但也是“身人而心不入”、不能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精神并外化为实际行动。

最后,初中师资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是开展初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力,是“导演”也是“演员”。因此,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1999年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开始增加,受过人文素质教育的进入教师岗位的大学生开始增多,这对提升初中的人文素质素养是有利的。但是在县镇乡村,初中教师仍是应试教育下的60后、70后,这需政府部门对他们的人文素质继续教育的培训。

三、初中语文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优势

俄国乌申斯基说过,“民族语言不仅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总之,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语言里。”通过语文课本的语言文字,人们可以通古博今。语文作为初中的文化课程,由于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在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方面有优势。

首先,初中语文具有德育功能。初中的语文教材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剧本、小说、文言文、国外小说等。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把文中的人物、情境等通过绘声绘色的教师语言和直观的多媒体视频或图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与作者共鸣,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在春风化雨中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力量渗透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高尚的人格。

其次,初中语文具有审美功能。课文中包含了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的美,例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初中语文同样具备这些美。通过生动的形象,情境交融的意境,健康向上的情趣,优美的文章结构和形式等等,把一个个的人物、自然、社会、情感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例如,李白、杜甫、嫦娥、长江、黄河、地球……,都以它们丰富多彩的意境,给学生意境美、意象美、语言美、情感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愉悦、净化、提升。

最后,初中语文具有培养创新思维的功能。初中语文的各种文学形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有利的。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经过体验品味,达到对形象的深刻理解。因此,在阅读时,学生的想象力极其活跃,心灵空间特别开阔,可以达到“心游万仞”的境界,从而在锻炼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写作时,更需要创新思维来探讨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外化出来,不受固定模式与规则的制约。

因此,初中语文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它担负着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趣等多方面功能,更利于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初中语文在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举措

在初中课堂上发挥初中语文对初中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发挥主体和客体的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从教材、课外阅读、写作等三个方面人手。

首先,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文中的人文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在讲解古文《爱莲说》时,可以启发学生在新时代如何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如何做人等问题,同社会上的种种人性的扭曲等社会问题进行联系。在挖掘语文教材中人文素质时,要注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全新的认识,把零散的想象变成完整的美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