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先进个人表态发言材料十篇先进个人表态发言材料十篇

先进个人表态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8:09

先进个人表态发言材料篇1

1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材料在绘画中的地位已经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现当代绘画的语境下,大理石粉、沥青、土质材料、油彩、沙子、铁屑、铅皮、稻草、树枝等等更多的材料开始运用到画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材料混人到画面并被充分利用起来,材料开始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出现,寻求着自身本体的一种表达和述说方式。绘画者采用的创作方式也开始多样化,拼贴、综合材料、装置、影像等艺术形式变成了关注材料语言的艺术创作者的主要表现手段。材料开始转变为了画面的主体语言。正如刘晓纯所说:“在古典艺术中,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颜料、水、胶、笔、墙壁乃至涂色、勾线的工具、材料、色、线、点、面、体、光、空间、结构又是塑造人和物的手段、人与物又是为组成故事服务的,故事又是为宗教教义服务的。媒介物质在这里是手段的手段,‘仆从’的‘仆从’。经过近现代艺术的一系列变革,‘主人’的‘主人’一层层退位,‘仆从’的‘仆从’一步步升格。媒介物质终于在当代艺术中从‘仆从’上升为‘主人’。”“在材料的利用中,随着混人的材料越来越复杂和新材料越来越多地被起用,媒介物质一步步自主自立,从艺术语言的辅助手段上升为艺术语言本身,这里最重要的是生命与物质材料的对话,思想与材料物质的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最终留下的是注人了生命和思想的物质痕迹”。当物质材料广泛运用到绘画中所形成的语汇就变得极为广泛且多变,当物质材料完成了从为画面形体塑造服务到主体语言的角色转换时,其内涵便出现了多义性,从而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超越。

2材料作为主体语言运用到画面,是利用材料本身所具备的物质和文化属性来实现的

任何的物质材料本身都具备两种特性。一是材料本身具备其作为物的“表情”,也就是物质本身的材质感,材料首先就是通过自身的材质“表情”作主体语言参与到画面的组构上的。二是材料同时也具备其作为存在而具备的文化积淀。材料在存在的过程中必然会融合历史为它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木头、土、乳蜡、油脂具备的是暖性特质;钢铁、水泥、玻璃具备的是冷性特征;斑驳的铁锈和枯黄的稻草代表的是破败,国画书法所用的材料载体宣纸在经历了千年的沉积,其本身就成了中国东方传统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之一……,这些都是材料本身所具有的一定的文化指向。材料正是依托其本身的“物”性和所承载的文化内质与绘画者赋予的精神相结合,才实现着物质材料与精神的穿越与渗透。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基弗和他的老师博伊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觉到材料语言所带来的这种材料与精神的完美融合。基弗作为二战后崛起的德国艺术家,他对战后所造成的破坏和伤害有着极为深刻的感触。干裂的泥土、残破的废墟、荒芜的大地充满着他那巨大的作品中。在材料运用上,他把钢铁、铅、沥青、油彩、油墨、沙土、丙烯、稻草、水泥等等材料综合运用的画面,材料在画面上反复堆砌,让观者在视觉上就能感觉到画面物质的重量感和可触摸感。在他的作品《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中,基弗用腐蚀过的铅皮制作成一部部敞开的巨大书籍陈列在两个高大的书架上,他通过把材料进行重新制作和组合,同时保留着材料的符号特性,通过物质材料在视觉上所产生的喻示来描述着德国的历史和磨难。博伊斯是基弗的老师,他用毛毡和油脂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毛毡和油脂本身就具有暖性的特征,在作品《动物脂》中,博伊斯正是利用这种材料物性特征来完成他的艺术构想,实现着材料的艺术性话语转变。我国画家朱进在他的《时光》系列作品中,运用五色土、黄色土、褐色土质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由于土质材料本身就因为人和土的亲密关系而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量,他正是利用土质材料这种物质属性和亲和力来实现着自己的艺术诉求,来拉近作品和观看者之间的距离。在画面上,土质材料所独具的物质表情和文化内质成了画面的主体语汇,画面的形象倒是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观看者面对画面所产生的内心触动几乎都来自于这些涂抹、堆彻、龟裂在画面上黄褐色土料。从众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介人已经为绘画者实现其独特的绘画语言打开了一扇更为宽阔的门,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

3材料语言在绘画中的这种语义转变是有着自身的表述特征的

先进个人表态发言材料篇2

关键词:实验素描;创意;路径;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一、实验素描的概念与教学理念

实验素描是运用单色或多色、综合媒材及多种表现手段对物象的形态与结构进行创意表现的一种绘画方式,和传统素描相比,它更强调作品的视觉感、构成方式、观念性以及创意传达,是对传统素描形式的延伸和拓展。实验素描教学重视对物象形态概念的认知,并要求在形态肌理的表现、形态空间的解析、形态生成及创意表达方面进行系统的训练。它将绘画的材料、技巧、语言、观念融入素描创作中,转化为纯粹的视觉表达形式,并在作品中呈现其观念与精神属性。随着师范院校美术学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实验素描课程介入本科基础教学已成为趋势。以往的素描教学较重视课堂写生,通常以静物、石膏像、人像、人体等作为绘画造型的对象,在由易到难,逐步递进的技能训练中侧重于学生写实能力的培养。但长此以往,其弊端已显而易见,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的单一、教学思路的狭窄,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艺术个性的挖掘,更缺失对绘画语言进行探索的引导。而实验素描教学则注重启发学生在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去学习实践自己所需要的基本功和方法论,能在探索多样的绘画表现语言的过程中,打破基础训练与创作的形式壁垒,增强素描教学的创新意识。如何在素描教学中有效地植入实验素描课程,并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纠正以往的片面性认识,使学生形成对“实验素描”概念的清晰认知。这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形象、直观地阐释实验素描的造型理念,解析其创意表现的内涵。其次,通过课程训练,学生能了解并掌握实验素描的创作方法,发挥其艺术个性,使多样性、自由度与观念性在作品中得到呈现。再次,要引导学生在具象造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意象与抽象的素描造型形式,以拓展素描造型的理念。最后,还可将新材料和电子媒介等引入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思维同作品美感的有效融合。

二、实验素描课程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般认为,绘画材料是实验素描作品的基底,为了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务必使用各种材料结合手法来进行实验,只有将材料与技法融会贯通,才能使素描作品产生独特的审美意境。形式是素描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形态,无论是具象、意象或抽象的造型元素都要依托一定的形式,以此承载所要表达的内容与主题,也能更好地体现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表现语言通常是材料与手段的综合,对各种表现语言的探索不仅是对绘画基础语言的积累,也是通向成熟艺术语境的桥梁。针对实验素描教学的研究,可从绘画材料、形式构成要素、艺术表现语言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注重对材料运用及其相关技法的研究

实验素描所依托的材料一般有素描纸、卡纸、胶合板、画布等,材料底色与肌理的制作能丰富画底质感并增加画面层次。绘制素描作品的画材通常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固体画材有铅笔、炭笔、色粉、蜡笔等,液体材料有丙烯、水彩、单色墨水等。在现成品材料中,叶片、树皮、木屑、砂石、照片、旧报纸、布片、纸浆等也时常被采用。这些材料与固体、液体材质相结合构成画面,能呈现出多重的视觉美感。广泛而丰富的绘画材料可根据创意表现的需要应用到具体的创作中,将材料的质感有效融入作品的结构秩序中,就能实现画面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此外,绘画的材质自身又有其独立的形式美感,它在素描作品中的融入能使作品的精神性与审美意义进一步得到强化。因此,在实验素描的教学与创作实践中,针对材料及其技法的研究尤为重要,材料技法的合理使用可以提升素描作品的艺术表现高度。

(二)加强对素描形式构成要素的研究

实验素描的形式构成要素包含线条、形体、空间、明暗、结构、色调等多个方面。形式要素以一定的规律与秩序有效组合,其意义才能得到呈现。素描作品的形式感是创意素描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针对各个要素的呈现方式逐一进行探讨。首先,应认识到线条的魅力。线条具有丰富的情绪特征,它既有具象的意义,也富有抽象的意味。线条的运用更有其形态的指向,线条间的联结与穿插会形成凝练的形体空间效果;线条的排列、交叉、疏密关系可形成画面的调性。实验素描的创作也可将线形的成品材料与手绘线条相结合,增强画面的视觉表现力。其次,可用多种方式研究并探讨如何表现画面的空间与深度。如以物象结构的立体表现与透视深度原理的结合来体现画面的空间,建立虚拟深度的视觉幻象,或在二维空间中建立画面的秩序和结构,通过形象与形体在二维空间中的穿插、交错、叠加等手段来暗示与象征实体空间,创建多重空间的视觉效果。再次,对明暗关系的运用可根据画面形象的需要,从主观感受出发,结合其他绘画要素探究其表现手法。此外,在结构表现上既要研究物象自身的结构,也要研究画面的构成结构。结构是理解形体本质的出发点,也和空间、色调等要素相关联,研究与表现物象的结构特征是永久性的课题。最后,还要重视对画面调子形成以及色调感的研究,色调具有黑白灰的调性意义,也能有效地渲染作品主题,既传达意境,又体现审美。

(三)对素描的表现语言逐一进行研究

在实验素描的表现语言中,具象语言是传统的绘画语言。具象语言具有“自然符号”的再现功能,是对表现对象的审美模拟,也是真与美的和谐统一。而以意象语言来呈现的素描作品则具有较强的表现力,画者以抒写的手法来表现物象的形象、节奏、韵律、氛围感,传达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使观者感知作品的意象含义,强化表达主体的精神特征及情感内涵。在抽象表现语言的素描作品中,以点、线、面等元素结合笔触与调性形成的画面感,不仅能表达情绪,形成视觉上的张力,还能体现其精神内涵。抽象表现语言的平面性、概括性、象征性以及节奏、韵律、疏密、对比等要素,适合以综合材料及相关手段来体现创作者的创意思路。创作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中未必会限定某一素描作品表现语言类型,但在表现过程中我们要有相应的判断,使实验素描的艺术方法与手段紧随创意思维,让表现语言忠于人们的情感。

三、实验素描教学路径的探索实践

实验素描教学是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相应的训练方法来进行的。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要善于引导学生重视分析方法的学习,遵循材料与形式的定律,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一种直接的和即时性的视觉交流方式,选择合适的路径,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一)提供表现对象的选择

在表现内容上,要体现物象本身的“趣味性”,以发现和表现有趣的物、有趣的景与有趣的人为立足点,采用课堂和户外写生、写生和借鉴图像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索材料及艺术语言的表现规律。在以静物为表现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在选材方面要注意材料不同质感的搭配和对比,如选用废旧杂物组合的静物,大都具有残缺、变形、凌乱的特征,且不具常态的结构性,其表层的斑痕、锈迹、肌理与质感富有视觉吸引力,在摆放方式上也能提供给学生以多角度、多视点观察对象的空间,引发学生打破常规的观察方法与作画习惯。此外,针对风景、人物绘画,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视角选取、构图、整体与局部的取舍方面探索新的画面构成样式,提供出更大的经营画面的空间。

(二)教学中引导观察方法的调整

观看方式是绘画创作构思、构图的重要起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另类视角或新的思路来观察物象,注重诱发其个体感官的体验,以“你的发现、你的想法、你的方式”为基础来呈现对事物的独特观感。一般而言,绘画者观察事物的目的是观察其比例、形状、大小、体积、空间、明暗以及虚实关系等,从中获取常规的视觉经验,并加以客观地再现。而实验素描要求对物象的观察应侧重于从深度、精度、角度等方面进入,在对整体与局部关系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对相关视觉元素的运用能力,引导他们以多样的绘画语言对物象做出个性化的诠释。这也是改变观察方式的关键所在,如针对静物做片段式的局部构图,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强调局部特写的美感,重点呈现出物体丰富的质感;或用双联对比的方式组织构图,将同类器物中的黑与白、疏与密、润与涩等特征并列组合,体现出绘画者主动把握画面的能力。

(三)创作中开启创意思维的训练

创意思维训练是实验素描教学的重要内容。其通过课程实践使学生的想象力在写生中得到拓展,在体验中获得提高。创意思维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加强对写生语言个性表达的训练。写生是对表现对象的创造性把握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对表现物象进行夸张、变形、联想、置换、分割等手段获得新的视觉形感,赋予形象以新的特质,也可以从不同的观看角度或改变物象的质感去表现出新的形态,发现另样的美感。其次,构图和构思是画面形式感的基础。在构图与视角上,学生可根据视觉表现的需要打破常规的透视规律,通过精心的设计与经营、体会与揣摩以获取新颖或新异的形象。再次,要注重对画面情节的营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借用眼前的静物、人物或风景来想象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用浪漫画的手法处理并构建画面,甚至将不同时空里的物象组构在同一画面中,进行多维度多时空的表现。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绘画材质的运用与表现进行开发,在创作构思中发现与考量,做到独具匠心。只有将材料纳入艺术形式语言中,使材料与形式充分地融为一体,才能使材质发挥应有的审美作用,真正做到画面的视觉和艺术上的完整。

四、结语

实验素描课程介入基础教学在当今高等美术教育绘画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它立足传统的素描造型体系,吸取了传统素描艺术的精华,着眼于当代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富有实效性。学生通过了解实验素描艺术表现的物质媒材,探索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将材料的自然属性转化成作品的精神属性,其实践内容本身能挖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奠定他们探索个性化艺术发展的基础。实验素描的创意思维训练,能促进基础教学与创作相衔接,开启思维开放的发现意识,增强创新实践的能力,激励学生以满怀诚挚的热情去观察和描绘美好的生活与周围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米克迈斯伦,杰克萨瑟恩.英国创意素描工作坊———拓展创意思维造型训练[m].刘宁,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先进个人表态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多模态;德语视听说

2001年由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大学德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大学德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德语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其它的语言交际活动。要重视跨文化交际的培养。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对语言技能的培养和交际意向的理解和表达;不仅要重视句子层面上的语言训练,还要重视语篇层面上的语言训练。”i由此可见,德语的听说能力在德语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但是,如何在德语教学中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对现如今的德语视听说教学是一个挑战。

现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这个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单纯靠语言和文字已经远远不够,这就需要人们运用多模态话语来实现自我展示或与人交往。什么是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理论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所谓多模态话语就是指运用多种交流模式(如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表情,肢体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

20世纪90年代,一批学者以Hallidayii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将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的研究延伸到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并将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看作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意义表达资源,强调在话语分析中重视语言特征的同时关注图像、声音和动作等视觉、听觉和行为符号模态在话语中的作用。该研究领域由o’tooleiii和Kress&Leeuweniv开创,前者尝试将系统功能语法运用到视觉艺术的分析,后者系统解释了视觉语法,建立起视觉交流的多模态分析基础。v我国的多模态研究是以朱永生和张德禄等人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和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的。

在多模态理论的基础上,如何将实际的外语教学暨大学德语视听说课程与多模态相融合?

概括的说,是要求教师在大学德语视听说课堂上,除了借助视听说教室、多媒体设备及软件、教材,根据课程需要,借助网络资源中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影片,慕课等材料,设计大学德语视听说课程:除了播放相关课程ppt,还需要指导学生倾听、跟读、重复、模拟再现的训练,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完成老师分配的视听说任务,也可以拓展视听说课程,组织学生编排短剧等等。具体如下:

一,原有的视听说教材往往都少有相关主题背景资料的介绍,对初学者和教师来说,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往往有些困难,而且缺少过渡。运用多模态理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在书上和图书馆查找和每课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不仅能查找到相关主题的文字资料、还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利用。例如:教师和学生开始这一课“准备好过圣诞节了吗?”vi的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先询问一下学生对于圣诞节的了解,得到的答案大致有铃儿响叮当等圣诞歌曲、圣诞树、圣诞礼物、圣诞老人等等。此刻,学生们对于视听说主题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学生稍作列举之后,教师可以简要的介绍一下圣诞节的起源,例如利用ppt展示耶稣诞生的马槽;介绍德国人过圣诞节之前都有哪些准备,比如德国人会去圣诞集市转转;点燃圣诞节花环上的蜡烛等等。背景资料这一部分只是占用课堂很少的时间。背景资料,视听说教室,教师和学生此刻共同创造了一个教学情景,学生与这个教学情景形成了第一次的互动,获得了和教学主题相关的信息。多模态的背景此刻也为视听说的教学提供了辅助条件,提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开始进行视听说课程的主干部分,也就是学生倾听及复述、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和学生模仿的过程。教师将要点以ppt的形式呈现,通过文字、颜色、图片、动画等方法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使要点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得到强化,比如教师利用说话时的重音或是在ppt中对重点的词、重点句型或习惯用语采用彩色粗体大写形式,使教学要点更加突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听觉模态获取了信息,然后通过视觉模态使听觉模态得到的信息印象更加深刻、巩固。之后,学生对已经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最后,老师分配给学生若干的口语任务,学生进行回忆、思考、练习,同时也把自己带进了刚才建立的教学情景中,学生本身成为了教学主体,并融入进了多模态情景中,将信息进行提炼、重组、加工,使之更适合自己,为自己所用。多模态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教学要点,增强学生的记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被激发出来,提高了学习效率。以德国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一课为例:vii中国学生在听力材料中学到了德国人丰富业余活动的各种表达,以及围绕这些活动进行询问,具体的某项业余活动的描述,然后教师给学生分配口语任务,如两三人一组,一人扮演记者,其他人扮演德国大学生,进行一个简短的随机采访,将刚刚所学的要点活学活用,教师和学生完成了一个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过程。

三,多模态下的大学德语视听说课程实现了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教材,不仅仅局限在听和重复,还实现了视、听、说多模态的教学拓展。使学生的学习不只围绕课本进行。首先,在多模态下的大学德语视听说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学习类型的尝试,比如就一个话题,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课堂上欣赏德语电影片段,然后学生模仿影片对白;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辩论;将视听说课程编排成短剧,每个同学分到一个角色,充分调动起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将德语游戏编入进德语视听说课堂,引入游戏环节,使教师和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等等。其次,教师与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视听说的文字材料,音频和视频材料,比如德语影片、德语学习网站、介绍德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等视频资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对两者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剪辑与教学相关的视频材料,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共同作用下学到了尽可能多的表达。除了语言上,还有不同于中国的动作、手势、语气等等,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和德国是不同语言,不同的文化;不同语言,相似的文化。

总而言之,处于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大学德语视听说教学,在多模态教学理论的引导下,对德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于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样对学生也提出希望: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多模态理论下共同创造:教师耐心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环境,实现大学德语视听说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

[3]韩颖.多模态互动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基金项目

先进个人表态发言材料篇4

关键词:材料;材料语言模式;作用

一、材料物理属性与“物性”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中,材料是指可以制作成品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118),即是物质,实体,成品。如果需要再具体考查材料,一般是居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从科学层面上是指大自然客观存在的一切物质,物质的本身具有独特的物质属性。这些属性可能来源于自身的物理形态,质感,肌理,也可能来自物理特性,如软硬、强度等。另一方面是人文层面,在漫长人类文明史发展中,人们不断改变自然改变材料,同时又会对材料赋予文化上的意义或象征,因此材料具有两重属性,即“物理属性”与“物性”,物理属性是物质的外观,表象、功能。“物性”是一种精神价值的抽像关系。

二、运用模式及成因

材料是予以艺术的形式化的基础,艺术创作离不开材料。首先,面对艺术品时,人的视觉器官一般先接收事物的表象,即色彩、结构、体积等、空间及诸因素之间的整体作用。我们从这些因素的的关系中得知这一艺术品的“意义”。因此,我们视觉不止看到其物像,并且通过这些形象理解到其“意义”,而“意义”和“态度”是否比较完整的传达受限于艺术家的技巧及对材料属性的运用上。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历史悠久,阿尔塔米拉洞窟出土的壁画《公牛大厅》表明早在旧石器时期,材料就以应用于艺术品创作中了。至传统艺术时期,矿物和化合物为原料的颜料以及对各种粘合剂、底子和载体的发现加快了材料的艺术化应用,艺术迅速发展。但在材料的应用方法上,传统艺术时期对材料的应用模式单一,主要将材料的物理属性作为主要考量因子,并没有深入发觉材料“物性”蕴含的艺术价值。不同时代背景下艺术家进行创作时对材料的运用各有特点。传统艺术时期,材料在艺术活动中的运用是单一的。材料包含物理属性与物性两方面,而艺术家在创作时忽视了材料“物性”蕴含的意义,仅运用材料自身承载的物理属性(比如油画作品中的色彩语言或造型语言)进行创作压制材料的“物性”正是传统艺术时期艺术创作的模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往往与当时艺术家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有直接关系,艺术创作活动中材料的运用模式是在模范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艺术家主体性和主流艺术观念。前者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艺术家借助作品的图像向他自身或其他人诉说其“态度”,也可以说是主题或目的。把单个没有意义的形象进行拼贴,形成具有意义的图像时,材料之间的联系及意义也会发生改变,是具有不可控性。但是在传统艺术时期艺术家的主观性弱化材料的“物自体”的意义。它们将会削弱或弱化材料的“物性”,而将材料的“物性”塑造成为符合当时审美潮流,导致“物性”被遮蔽。后者主流艺术观念主要是“模仿”,而“模仿”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模仿”(mimesis)在希腊语中有两个含义:(1)表现或表象(represent);(2)模仿(imitation)。1我们一般先选择后者,“模仿”不同时期有不同体现。模仿在材料的运用模式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模仿”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柏拉图在《国家篇》中以模仿说来解释对床理念的模仿,即神(理念)、木匠是床的制造者,而画家是却不是制造者。他是对前两者所造的床的模仿者,画家的床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事物的影像。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在其著作《古代美学》中提到前者柏拉图对艺术的观点———模仿艺术,即“制造相像的艺术看做是模仿艺术的其中一种,但他认为这种模仿艺术是形而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在自然的基础上,艺术完成自然所不能实现的东西,或是模仿自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把目光转向人自己和对自然进行审视。达芬奇的镜子理论“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永远把它所反映的事物的色彩摄进来前面摆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事物••••••用这种办法,她的心就会像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面前的一切,就会变得好像是第二个自然。”2可知绘画是对自然模仿,自然事物无穷无尽,复杂多变,要求画家的心要像镜子一样再现自然。我们从上可知道模仿的“像”或“不像”作为艺术品成功与否有直接性的关系。到古典主义时期,人们的认识发生巨大变化,在宗教改革与科学进步的浪潮中,大众的理性回归,艺术同样回归理性,“美”、“神圣”和“和谐”成为该时代的艺术主题,虽然该时期艺术仍然有“模仿”方面,但并不是单纯模仿对象,艺术家不再以对象的相似程度作为判断标准,更多的是从观念上以理性的角度建构审美框架。费奈隆认为“绘画应该努力做到近似,当人们在绘画中看出“真”的时候他才是好的作品。艺术一旦过分,就是不完美。”3这意味着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艺术家心中应该有个“度”。而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方面,在《西方美术史理论文选》中提到普桑主张“样式”这个词意味着我们创造过程中所奉行的比例、尺度和形式,它不允许超越,它迫使我们着手一切事情时,要奉行某种标准和有所节制。”“美在绘画中是眼的诱饵,如同在诗歌中美对圣诗是一样的”。在《达维特》中大卫提到“马拉死的前夕••••••我认为把他描绘成我的看到他的那种姿态———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写作的姿态,是很有意义的”等。上述都体现了对创作规则和审美标准。材料受到艺术家主观意识的影响,服务于艺术家的创作规律中。其自身的“物性”被简单化和单一化,有材料自身属性被有规律和秩序的被塑造为另一种东西。为主题或故事情节服务。现实主义艺术时期,艺术家更多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但不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艺术作品形式力求真实反映客观的事件和形象,不加美化或虚构。《罗丹艺术论》中提到“但愿“自然”成为你们唯一的女神,对于自然,你们要绝对信仰。你们要确信,“自然”是永远不会丑恶的;要一心一意地忠于自然。库尔贝也曾有过相关的主张“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创造活的艺术便是我的目的”等,我们能看到“模仿说”仍然存在,只不过是程度不一样。

三、材料在观念的影响下的的运用方法

在传统艺术时期,材料属性主要服务于造形语言和色彩语言。造型语言一般指比例与秩序。素描是训练造型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当进行素描创作中艺术家把对物质模仿,在意识中转化为直观感觉经过处理后予以形式化,形成相似的形象。在此过程中,素描是训练造型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因为只有比例准确,轮廓的准确,才能制造出相似的形象。那么这些用于绘制素描的材料的“物性”则被形象所削弱。如鲁本斯素描作品《三个女神柱》,用铅笔或者炭笔按比例勾勒轮廓,用线条形成面来表示皮肤,用颜色深浅制作体积关系。艺术家为了突出这些关系,把材料自身“物性”压制,再强制性变为组成形象部分,线条的自由、粗细等变化的价值被削弱。在色彩语言方面,在传统艺术时期,色彩为形体塑造和空间推移服务,画家在绘画理念上追求物体的所具有的内在的、永恒的、单纯的色彩属性,追求造型中物体的质感(质感成为画面的主旨)。4艺术家会把颜料的属性——色彩———变为形象的组成部分,弱化色彩的自身的表现力从而服从“模仿”的到形象。在15世纪绘画材料主要以矿物质颜料为主。扬•凡•艾克的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中是主人翁是阿尔诺芬尼和他的新婚妻子在卧室,画面的颜色主要红、绿、黄,里面还有桌子和灯饰等。整幅画比例和秩序相当准确,手法十分细腻。几乎与现代的照片相似。在此,矿物质颜料所呈现的颜色被填涂在计算准确的方格上,这些方格中颜色是这个两个“人”的形象组成部分。如画中新娘绿色的衣服。绿色的矿物颜料被束缚在衣服的轮廓中,材料的物性被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所削弱,强调的是形象的质感和故事情节。此外,在雕塑方面也有相同案例,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卫》取材于一整块大理石,米开朗琪罗根据<圣经旧约>中的犹太王进行创作,大卫左手上举,握住搭在肩上的“甩石带”,右手下垂,似将握拳。头部微俯,怒目裂眦地直视前方,处于迎接战斗的状态,米开朗琪罗把材料自身的物性弱化,把大理石改造成人的形象,虽然这个形象有些“变形”,但米开朗琪罗不断的往人的形象上靠拢,通过不断的打磨雕琢。我们可以观察到大卫的皮肤光滑给人以真人一样的感觉,手上的血管清晰可见,明显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大理石自身的物性被创作者的主体性所遮蔽,如大理石的纹路、颜色和赋予它的象征性意义。把大理石的材料物性强制造成服从“人”的形象,在此,它只起到作为原材料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家创作中材料物质属性以一种规范化、单一化的模式被运用,在艺术品中造型语言与色彩语言被强化,材料的语言被弱化,服务于形象或主题,原因居于艺术家在“模仿”观念的影响下,强调如实的反映所观察到的物质或事件,致力于做到与物体相似的影像,正是这种运用模式使得材料语言退居幕后,艺术语言相对单一化。在创作中材料的物理属性和“物性”是同等重要,敏锐的艺术家开始不断的挖掘材料“物性”,如色彩自身就具有独立的价值,自身就是主体,可以与人的文化、精神、心理和象征等联系起来,不在单一的作为颜色被运用服务于形象。材料的复杂物理属性和“物性”对艺术的补充,材料成为艺术的主体性之一,使得艺术语言多元化,进入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古希腊罗马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张元.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陈璐.材料•观念•艺术语言[J].现代艺术与设计,2005.

[5]杨立勇.物性的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08.

先进个人表态发言材料篇5

材料的造型指材料特有的点、线、面、体的形态。[1]物质世界的材料本身的造型多种多样。材料形态包括材料物体自身的轮廓、形状或结构,材料形态也指材料作用于艺术作品,组织出新的三维体态。形状在运用于三维上,可能涉及一个正面的或负面丰富多变的空间。艺术设计中的材料作为一个集合的点、线、面、体的构成的综合形态,通过重复、均衡、突变、疏密、发射等构成方法,使材料本身的物性被放大,甚至变异及延展多义,所以材料的形态要素会隐含新的语义,构成一个整体的视觉语境。正是由于材料组合可以形成新的不同的视觉语境,各材料形态之间的距离、疏密、开合、高低等因素会随着不同的组合方式而传递出一种材料独特的感知维度。对于艺术设计中的材料的形体,可以从形与体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材料之形

材料的形主要是指材料的形态和表现,是材料存在的概念和特征表述,会在人们的意识中建立清晰的形的概念,它们都是对事物表象特征的一种描述。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质都是以自身独特的生存形态及存在环境来显示其存在而区别于其他物质。正是由于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形态和表述不同,人们才能建立完善的认知系统。艺术设计中的材料也是如此,它首先是以形的概念来构建,是以自然形或者抽象形作为造型思维的出发点,并给设计作品风格和所蕴涵的精神基调以明确的界定。由于不同特征的形具有不同的精神和情感内涵,如造型中的几何形具有冷静、理性和分析的精神特征,曲线形则具有柔美、感性的特征,而有机形象征着生命的成长过程,具有时间的延时性和历时性的自然特征。所以形的特征表述,直接关系作品的风格和表现基调。

(二)材料之体

材料之体是指占据空间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物质的空间形态,按几何学定义,材料的体是面的移动轨迹,又可称为多个面的集合。在物质世界中一切物态都是存在于一定的体积之间,艺术设计中材料是以形和体来传达精神内涵的,是以有着体感和量感的具体物质形式占据空间来传情达意的。形与体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形的精神内涵或者作品主题是依附于物质的体来表现,反过来体的量感变化和体积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形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及情感精神。总之艺术设计中的材料是形与体的结合,是具有三维空间属性的物质存在。自然界中万物都是以各自不同的形体特征呈现的,它们的形体的表象因素是由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产生的。艺术设计中材料的引用不仅具有物体材料的外在特征,同时还包含有因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积累和历史积淀所赋予的地域、时代和民族的文化因素。[2]

二、现代艺术设计中材料的语言

(一)材料的质感

质感指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化学属性在视觉上的呈现,在造型艺术中则把对不同物象用不同方法所表现把握的真实感称为质感。[4]不同的物质其表面的自然特质称天然质感,如土、岩石、竹木等;而经过人工的处理的表现感觉则称人工质感,如砖、陶瓷、玻璃、布匹、塑料等。不同的质感给人以软硬、虚实、滑涩、韧脆、透明与浑浊等多种感觉。视觉质感有赖于人的具体视觉经验。形状、色彩的感觉外在而强烈,而视觉质感则含蓄、微妙而模糊。通过质感的制作可以丰富视觉的表情,增加作品的可读性。

(二)材料的肌理

有机形态是强调内力变化的形态。在艺术设计中的材料中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作者依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对物象特质的感受,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技巧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其特定的纹理变化,这种特定的纹理变化呈现出独特美学特质。肌理在艺术设计中的材料中的运用,不但能丰富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而且还能增加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材料的表面肌理是它的外貌特征,这些特征是为了能强化视觉和触觉的初始感受,对于艺术设计中的材料作品而言,肌理是视觉上最初的“物化”体验,这种产生于材料的“物化”体验对于作品的完成有着方向性的物质暗示作用,艺术设计作品会沿着这一方面增加它的精神高度和语言深度,通常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艺术情感。[6]

(三)材料的色彩

自然界中的千姿百态的物质材料由于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不同,对于光线照射而产生的不同的波长反射和折射光,从而形成自然界丰富美丽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人对色彩的视觉感受是最强烈的,人们对自然物质材料色彩的认识和应用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彩就内化为人们内心的概念和认知。色彩在三维的现成物的运用规律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其色彩运用不仅只有审美标准,还必然包含文化意义、思想观念、材质美感和空间造型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并且材料的颜色在不同的空间、光线和角度下会产生一定的色彩变化,甚至会使观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甚至使观者融入到作品本身,与作品产生一种互动的新关系。[3]材料色彩在现代设计里主要指运用材料本身的质地进行艺术表现,不同质的自然物以及不同颜色的现成物,材料色彩与材料造型是相互呼应的两个概念,现成物进入现代设计作品并综合常规设计材料形成新的艺术语言体系,因此对不同质的色彩现成物和颜料本体之间所构成的色彩关素的认识尤显必要。材料作为现成物的自身特有的色彩在设计艺术作品中被重视,是现代设计理念对自然本真的回归。自然物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缓慢的改变,合理的把握和使用会在视觉效果上因时间的张力而给观者带来极大的意外和震撼,如对一块破旧风化的木板可直接呈现出沧桑、粗犷的时间感和历史感。艺术设计中的材料应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改变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而材料中的质感、肌理、色彩有极强的时代烙印,它所体现的审美也具有时代感。因此设计师对于材料中的质感、肌理、色彩运用选择更多,选择时考虑的因素也会更复杂,需要综合的考虑材料在材质、造型、色彩等方面与作品所要传达的内涵相关联。

三、现代艺术设计中材料的构建

对材料作视觉本体语言研究时,必须注意材料本身的形式感,因为在我们将材料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来解析时,就不能忽略材料本身的形式节律,把材料本身的形式感纳入设计作品的整体视觉中来。形式感是材料构成语汇的重要特征,突出自然,强调表现,采用抽象和意象语言,重“似与不似之间”。

(一)强化材料本身存在的秩序化、格律化的视觉或触觉因素

程式化是材料形式感的重要方法,在艺术设计中的材料中,经过变形处理后的加法与减法通常被纳入某种范式之中,对不同材料的组合适用不同的程式,如重复、交集、辐射、散布等。重复最常用的图式是同一图案的对称分布。交集则是用多种材料构成的纹样,通过反复、排叠、辐射等程式构成一种复杂、变化丰富的装饰效果,集中体现材料的节奏感、秩序感和韵律感。

(二)重构材料作为主题相关的独特的形式语汇

设计师在使用材料时,要更多的关注设计作品的主题,以及材料与主题的呼应关系,一切设计理念均要赋之于实体性材料之中,运用材料展现出设计的内涵。在当代设计艺术的实验中,设计师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倾向于发挥材料语言,以材料的不同形态语言作为呈现的方式,不断追求材料本体语言的分化与重新构成,选用并保留原有几何形态的材质构成艺术造型便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取材多样化是材料语汇的重要表征,由于综合材料的种类繁杂,材料的使用并没有限制,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合成的新材料不断出现,它们具有独特的反射折射等物理形态,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可积极探索新的材料。在当今跨界的设计作品中,既包括单一的材料运用,又包括复合的材料组合。不管选用何种材料,基本的原则是要每一种材料都能呈现出本源性的基本形态,让这种自然的形态产生形式上的对比以凸显材料的物性特征。大多数情形下不同形态的材质处于混合运用的状态,对于设计师的创作而言,研究不同形态的形态材料的综合构造,探寻各种造型元素的特点,将其物性挖掘出来,置于设计主题的统一风格下,才能充分表达综合艺术设计中的材料的魅力。

四、结语

先进个人表态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材料;设计语言;表现力;感染力

在现代艺术设计创作中,人们寻觅材料,利用材料,并积极地发现和尝试着运用各种方式去改变材料原有的特性。当我们采用某种物质作某种用途时,我们一般称其为材料。材料本身是物质性的,应该只有其物理属性和化学性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无论在纯艺术或设计艺术中,材料是强加于它的形象的载体。人物形象的铜雕塑、动物形象的石刻、抽象形态的纤维织物艺术壁挂等等,当作品完成了,如铜、石与纤维这些原本有个性的材料在形象中隐退了,在这种情况下材料是一种物理属性,是承载另一种形态的载体,而材料的个性本质和特质被另一种强加于它的形象或者形态所淹没。

但是由于人的“有情”,材料最终并不仅仅只代表材料本身,只要我们提及到它们,便总会带有着某种感受,人类通过材料本身的视觉形态和触觉性,都对其产生了自身相应的心理反应。而材料的意义又是在人类多年来生活经验的积累、发现和创造中得以显现,在研究和探索中得以升华的,材料的背后是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

现代艺术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工业的发展导致艺术上的革命,从而也解放了被禁锢的材料。科技的发展导致了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美术在抽离了对色彩、造型最真实的模仿以后,笔触、结构、各种材料的运用和表现力独立的显现出来,从而迎合了人们多元化的审美标准,所以综合材料表现是适应现代艺术发展的,是现代生活对艺术需求的一种表现。

从20世纪至今的各个艺术运动来看,虽然主导思想和艺术潮流各有特点,但在综合材料的运用上和探索作却受到了广大艺术家的青睐,艺术创作中材料主体性在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中材料的巧妙应用可以创造新的艺术形式,给人一种新奇的视觉感受。这种方法的应用,是对材料隶属地位传统艺术观念的一种突破,无形中深化了艺术家对传统艺术观念的认识,给传统艺术增添了新的活力。与后现代美术思潮艺术形式多样性和多维性相融合,强调了材料综合性和多重性,艺术形式也因此模糊了明显的界线。

材料,在现代艺术创作中指的是世间一切存在的事物。比如,石头、木材、金属、花草、流水、纤维、毛发、灯光等等,这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多元的、变化的概念。当前,材料的运用在现代艺术设计创作中运用得相当广泛,由于综合材料的介入,现代设计创作得到更广泛,更强的延伸和表现,日渐成为现代设计的一种新形势。而材料作为一种艺术表达语言是建立在设计师以视觉艺术为基点,充分掌握了材料的特性,将材料作为创作元素,作为一种可以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

材料的综合也为艺术家们带来了选择的综合,艺术创作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具个性。综合材料可以看作是立体的,与雕塑或装置有共通之处,它不是平面的艺术,人们可以看见它、感觉它、触摸它。艺术家通过材料来创造内容,设计的结果由加工后的特定的材料得以保证,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固有特性。材料本身具有极为复杂的特性,在探讨造型的时,设计师必须了解掌握材料特性,正确评价材料特性,从材料本身推演出产品所需的结构和形式,能动地使用物质技术条件,将材料特性发挥到最大极限。

许多综合材料的创造性使用拓展了作品的表现力、想象力和感染力,将各种材质的可能性充分发掘出来,并不断加深与设计直接相关的材料认识。有时,材料体现美的感受是最直接的,最具吸引力的,因为丰富的材质、肌理美感具有非常丰富的变化,当材料的大小、面积、色彩、份量、比例、种类等发生变化时,艺术设计的形式和形态可能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材料的探索魅力所在。

但是材料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将它运用在艺术创作或设计中才存在,其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惟有把材料作为艺术创作和设计创作之用时才存在着材料语言,其存在的状态又是非常多样化的,并应建立在材料的抽象表达、基于人们对材料的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材料语言是设计师对材料的选择性合作,这种语言产生于创作的最初阶段,也可能会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当我们运用材料作为设计语言去思考设计创意的时候,需要我们打破材料语言习惯、常规、传统的有序性,去努力寻求一种时代感的无序、差异性的时代个性,寻找新奇、异特的新形式美,从材料语言的各方向思维寻找创作灵感及视觉形式,以达到更独特、更标新立异、更个性地表达我们的设计主题的目的。

在材料艺术中,无论是传统的平面设计作品还是立体的包装设计作品或者其他形式的设计,都是以材料为创作元素,通过各种技法来表达艺术思想。材料艺术并不是简单量的堆砌,而是根据主题需要,结合材料的相关特性,改变其外部特征,以重组、解构等手法赋予新的内涵的形式,产生新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感受。

包装设计中,材料作为包装载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装首先是一种材料艺术,广袤的自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材质,从自然材料到人工材料,都蕴含着独特的美。在设计时,根据产品的特性,精心选择包装材料,并在配饰方面有所讲究,可以展现出商品新的面貌,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例如:食品、烟酒茶等产品,将其放置装进精心设计的自然材质包装内,配以精美的装饰,突显出包装高贵和产品的档次。整个设计过程中,天然材料或是人造材料,所展现不是外在的材料属性,而是内在精神内涵。综合材料的应用不仅是对设计师创作手法的扩展,还是一种对新的设计方法的探索,增加了材料美的表现力,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材料表现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手法。它将某产品或主题直接如实地展示在广告版面上,充分运用摄影或绘画等技巧的写实表现能力。细臻刻划和着力渲染产品的质感、形态和功能用途,将产品精美的质地引人入胜地呈现出来,给人以逼真的现实感,使消费者对所宣传的产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这种手法由于直接将产品推向消费者面前,最容易打动人心,使产品置身于一个具有感染力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比如伏特加酒系列广告素材完全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材料,其中一则广告画面是设计师很巧妙对柠檬的高光部分作了更改,把酒瓶作为柠檬的高光部分处理,而典型的伏特加瓶形在画面中独特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它将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既延续了以瓶子外形作为创意出发点的一贯风格又把一个光亮新鲜将要喷射出果汁的柠檬呈现出来,似乎大家已经品尝到伏特加中那股清新香醇的柠檬味道了,最大程度上的把消费者的视觉和味觉器官调动起来,并一次又一次地注入新鲜的灵感。

如海报设计作品《带拉链的香蕉》,撕开相邻的香蕉皮竟然用一条拉链连接,可以灵活的上下拉动,这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它却真实地呈现在你眼前,简直让人不可思议,这种运用材料语言的创意体现不能不让你惊讶、信服并感叹创作者的才智。又如:马桶意外地被当作电脑机箱外壳;保鲜的冰块里竟然冰冻着一个地球;用无数的一次性卫生筷做成的鸟巢;盛食物的瓷盘只能盛着一条草编鱼……这些在人们的视觉中产生了冲突、疑问的作品,与此同时也让人产生了新奇和兴趣,吸引人们的眼球,触碰观者的内心,并引发深思和反省。依据材料语言来表现设计主题,可以形成自我独特的设计风格,从而寻找出闪光的创意表现,人们在面对这样的材料表现作品时会惊讶、会思考、会欣赏、会由衷地感叹。所以说材料语言在设计创作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另外一种奇妙而神奇的视觉感受,

设计师了解材质种类的同时,还追求材质的审美感受。由于材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自身语言内涵的差异性,带给人视觉和触觉上的感受也不同,如厚重材质,给人稳重之美;轻薄材质给人柔软之美;粗糙材质给人原始之美;光滑材质给人华贵之美。材料在设计师的眼中是充满感情的,设计师根据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人工处理使其表面质感更为张扬、突出,比如让光滑的材料具有流畅之美,粗糙的材料有古朴之貌,柔软的材料有肌肤之感……不同的材质的物理属性所构成的审美特性,从色泽、肌理、质地等视觉或触觉的语言中显示出材质的独特个性和内涵,不同材料的运用呈现出多元化的追求,它给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这种联想足以引发优秀的设计作品诞生。

艺术美感正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设计中材料的创造性和独特艺术魅力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已不容忽视。艺术观念的不断开拓,艺术创作的材料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设计作品中,选择恰当的材料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表现形式,对于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选择、利用、发挥材料的地质特征,因材施艺,展现其艺术价值,让设计体现出与特定造型相适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探索在视觉艺术中不断用作新型材料,提供了新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可以说,材料的恰当运用,不仅能强化设计的艺术效果,而且也是体现设计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①王珠珍,陈耀明.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②谢大康,刘向东.设计基础―综合造型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③戴云亭.材料与空间展示[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④池灏.应运而生的综合材料艺术

[J].美术报.2005(9)

⑤李丽华.多元构成在酒包装材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

2007

⑥王帅.油画与图片综合运用的探索[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先进个人表态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服饰形态民族品牌差异化

我国休闲服品牌的发展历经了“资本原始积累”“企业规模扩张”“产业转型升级”三个时期,已形成福建、浙江、广东、江苏为核心板块的庞大的品牌群落。广东省是品牌比较集中的地区,在中国十大休闲服品牌中,沙溪就占了8个。沙溪镇集聚了制衣企业1000多家,70多个休闲服装品牌,200多家上下游产品配套企业。休闲服装种类涉及夹克、棉衣、t恤、衬衣、毛衣、牛仔等全系列共20多种品类。为了进一步促进服装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品牌差异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差异化策略是品牌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服务优势,设计并生产出在性能、质量、性格、形象等方面不同于市场同类现有产品的产品,以便于消费者识别和判断,并在心中树立良好形象。建立起品牌特色,树立个性化特征带来的附加值重点是通过服饰形态上的研发与设计,注重色系、面料、款式之间搭配的多重组合,能满足更多的细分市场,使市场渠道格局更加密度化、多元化,提升品牌的综合竞争力。

成功休闲服品牌必然产生其特有的服饰形态,从而在公众心目中形成品牌的差异化形象。因种类差异大体现出四大发展趋势的不同特征:第一,经典休闲时尚理念,正装和休闲相结合。针对30至40岁,追求成功、讲究格调、向往经典的高档消费群体提供物超所值的产品,款式简约而不简单,注重高品质的面料和精细的做工。第二,商务休闲是时下的主流。以自信睿智、彰显个性、敢于拼搏为品牌形象。第三,动感休闲。动感潮流与休闲相结合,针对大学生或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款式以清新、自由、个性、潮流为概念。第四,城市休闲,以“自在由我”为主题。目前,中国的服装产业处于由制造商品牌向零售商品牌转型的阶段,从服装行业上中下游价值链角度分析,休闲装正经历着正装休闲化的流行风潮,商务休闲成为中高档品牌市场竞争焦点之一。商务休闲不同于运动,休闲化是有限度的,亦庄亦闲,寓庄于闲。设计围绕“尊重”和“信任”两个关键词,通过高品位展品传导“开拓、创新、活力、健康”的休闲方式,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和自我显示等的需求。

一、服饰形态的语言结构

任何一件可视可感的服装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产生的品牌感应效应都以某种款式或样式而存在,被称之为服饰形态。服饰形态是形式和空间在对立与共生基础上建立起的视觉语言组织。形式指外轮廓与维度之间的显性关系,款式造型起主导作用,基本元素有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等,决定着服装整体的风格取向,提供了结构技术性保障;空间指内部结构的隐性空间,包括人体、人体基本活动以及基于生理、心理需求的空间范围,基本元素有省道、褶裥、分割线等,能使款式造型呈现多姿的变化,拓展新的思路和设计灵感。

服饰形态设计的基础是要了解款式造型与内部结构之间的积极性和功能性,掌握形态与功能、形态与美学的功能及其变化规律。外部物质形状造型的合目的性,要内部各部位的结构组合去验证,为结构的内部界定带来了制约性。除此以外,形态变化靠的是“飘动”,表现为依附于形态的分割线条、色彩、肌理等感性外观“似是而非”的视觉艺术。

服饰形态必然要明确自身的消费特点,这是形成品牌消费群忠诚度、制定营销策略的关键。笔者在这里详细分析其主要的因素:1.以智能型重塑,多为智能纤维开发和应用。例如,香味内衣可以调节人的情绪,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2.以舒适性追求便利性。面料物性有良好的触感,人体各部位与服装形态、工艺结构与人体运动活动自如,扩大到补正优化人体体型。例如,运用条纹产生视错心理,提高主体的视觉中心。3.以健美体型展示奇异、潮流。借助多样的裁剪结构设计、特殊的缝制工艺调整、修整体态。4.以健康、保健的内涵提升品牌形象。虽款式不赶潮流,但重视抗菌、防臭、抗静电、红外线技术等优势。5.以开放型指示人们行为习惯方式。大胆接受性感、奔放的风格增加自信,关注品质,懂得生活。6.以功能说明精神层面性,即对文化、品位、习俗等方面的要求。例如,t恤衫印上“烦着呢”“别理我”“我没有钱”等调侃的文字,作为年轻人标榜自我、表述思想的工具。

二、品牌差异化以服饰形态作直接语义交流

品牌差异化,首先要有服饰形态差异化的特征,其包含了某一群体的共性,如年龄层、消费层和性格特征,还不断为品牌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服饰形态注释民族品牌差异化定位。一方面,要与品牌个性体系及产品相匹配,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品牌的性格;另一方面,定位概念,消费者应有明确的感知。

1.以风格反映客观形态

服装语言的形态元素具有暗示或象征某种时尚或某种风格的特性。深具本民族文化内涵的服装品牌,能够象征财富、证明品质,文化精髓贯穿于服装设计的各个环节,更体现了民族形象、精神的呈现。国际时装之都各有其文化背景与民族特色,例如,纽约的简约多来自于美国生活中最具特色的两大元素――舒适的运动、前卫的摇滚;巴黎的奢华以法兰西民族浓郁的文化艺术作为后盾和基础;伦敦的前卫总是与英伦经典优雅配合得天衣无缝;米兰的高雅在遵循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致力于科技研发与创新。国际一线服装设计大师也以十分考究的民族特色确立了其国际地位。可以看到,现代服饰设计创作的灵感并不是所处时代仅有的和自发的创造,而是传统文化至善、至真、至美的延伸。

“连体裤”是时尚发展潮流中的一种服饰文化现象。其继承了吊带工人服的塑身,风格童趣、俏皮,缓解了对连衣裙的审美疲劳。“芭比”风拥有可爱甜美的外形、精致的装饰细节、浪漫的服饰元素,这便是“娃娃装”风格的宏观概括。

2.以材料的感知性展现物质形态

衣服的外观弯曲、延伸等动作展现出千姿百态的形态,要靠材料来体现。材料元素具有表达形态的视觉和触觉的感知特性,如树脂材料、硅胶材料以及纸质材料等都纷纷加入了造型服装的行列,为赋予各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现代纤维艺术十分关注现代技术的运用,因而注重对纤维材质的选择和后期的改造加工。

对材料再造的表现手法非常多,常用的材料再造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材料的单一形式再造。从材料中去掉非主流表现成分,保留核心的成分,使之更鲜明、更简化。百家衣是在原本平淡无奇的布上经过剪裁、拼接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服装的结构语言。第二种是单一形式的材料复合再造。各种面料有着不同的强韧度、伸缩性、厚重性、光泽性、温暖性、通透性,缀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构成一个新的形象外观。第三种是复合形式的材料再造。花形图案突破织造物的束缚,发展为非织造物创新。组织纹理夸张变形,增强人为质地的艺术感染力。各类花边、宝石、珠片、拉链等的混合搭配,表现出对面料形态的重塑。第四种是材料上的物理性能再造。经过化学腐蚀产生缩绒、起球、变色和纳米技术处理增强防污、防缩、固色,以及经过电子技术表现喷绘、绣花等。还有利用酵素石磨水洗、砂洗、磨毛产生磨旧的艺术风格,通过纺、织,染色产生软性感染力。

服装材料再造不能单纯考虑其肌理、层次、色泽所产生的美感,更要注意与有益健康的美结合成一体。贴身内衣不选用化纤衣料;毛绒针织宜做儿童服装;真丝能增强表皮细胞活力,防止皮肤老化。此外,特殊服装材料的保护功能、服饰性能,也是改良后整理要实际考虑的内容。

3.以解构再创造新形态

低碳设计是指通过拆分、重组等解构手法,以人体舒适感为首要原则,使服装造型具有多变的属性,满足多种穿着形态和功能,提高服装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符合当今社会倡导的节能低碳理念。其意义在于再应用。

(1)基本形分解组合

以服装原有造型作为最基本的形态,通过折叠、翻转、拼合,提炼抽象的新外观形态。如对一条短裙造型的再造,可随意扩大口袋、纽扣等功能性部件,在丰富原有属性的同时,使服装具备更多的使用功能。

(2)形体分解组合

按照形态的组成部分进行合理的重组。如“一衣多穿”的连衣裙,在上衣和下裙、袖子和衣片的连接处装拉链,方便拆卸、简单易行。拆卸后上衣和下裙可作为单品使用,无袖上衣和无袖连衣裙为新形态增添了趣味性。

(3)结构分解组合

注重部件的加减构成。某个部件可以根据需求移动位置,作为另一部件的装饰。如牛仔裙的腰带移动到领子部位时,呈现的新形态是一件宽领上衣。省、褶、裥、衣缝是新形态二次设计空间结构的主要工艺方法。省方便了合体,褶裥增加了层次感,衣缝完善了外形轮廓。

4.以文化价值构建主体

文化差异的竞争优势营造出一种无法模仿和复制的独特魅力与个性特征,能带给消费者最舒适的体验,更易获得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Gap向消费者提供的是“衣柜中永远的基本款”,首先保证在顾客消费时特别容易找到搭配;ZaRa宣扬“时尚、流行”,以喝到的永远是“头啖汤”的策略迅速回应顾客;C&a带来“时尚你选择”,以裁剪技术为先导,形成“先动优势”;H&m重新定义了“平价流行”,保持新鲜、流动的更新,形成短期的垄断;iZoD实现“大众都买得起的高档”,提供了“随性选择和自由搭配”。品牌差异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塑造出不同于具有先发优势品牌的亲民品牌文化,“真诚服务到永远”已经是一种深层次、高水平、智慧型的现代企业竞争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

5.以细节冲击视觉形态

细节具有明确的含义、精练的视觉造型,将品牌特征、精神面貌、文化内涵等充分地表现出来,影响到同类产品的竞争与销售业绩,成为市场的开路先锋。服装LoGo具有良好的排他性标志,体现一定的民族符号,表露出品牌战略发展方向是“亲民”倾向,更加接近个人消费者。汉字元素的应用比较有针对性,一般会应用在民族风格服饰的品牌标志中。例如,“渔牌”女装的标志设计就采用了中国民间篆刻的形式,与其产品注重刺绣的设计风格相一致。“江南布衣”的标志设计采用印章形式,字体随意、圆润光滑,推崇“自然、健康、完美”的生活方式,从其造型就可以感受到品牌的设计风格:不盲从流行但始终坚持时尚的沉稳雅致的都市知识女性。“天意”的标识符号以苍劲写意的毛笔字为基本形式,融合了文字手写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是对现代职业女性温婉干练形象进行比喻和象征。

新时代休闲服的影响逐渐向其他种类的服装辐射,构建起一种新休闲文化观。此外,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至善、至真、至美的文化内涵成为形式表现的一个重点。蜡染工艺图案、藏族饰品、纳西族象形文字、景德镇青花瓷,经过世代传承、沉淀、深化和扬弃,更突出“顺于心”“容于外”,同时与服饰形态相切合,可以更好地发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注: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省休闲装转型升级背景下民族品牌的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D12CYS03)

参考文献:

[1]梁军,包阔.论服装教学中的原创性设计造型与结构[J].艺术百家,2012(S1).

先进个人表态发言材料篇8

关键词:原生态习作写前指导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67

自从今年我们学校开展了省课题“小学生原生态习作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以来,对原生态习作课堂教学笔者比以往更多了一些思考,觉得要让学生不再为习作苦恼,就要重视习作课堂教学时的写前指导。

1写前阅读

儿童都是有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读到写的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写前阅读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习作前阅读与习作主题相关的材料,是引导学生从仿写到创作的起步。仿写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有效,如果经常借鉴或模仿优秀片断、篇章,并加以消化运用,就会使学生在迁移性的练笔中,感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学生就不会再为习作难而烦恼。

1.1写前阅读,激发学生搜索原生态习作素材的兴趣

兴趣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也是学生作文的强大动力。“写前阅读”能激发学生搜索原生态习作素材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一种新的体验,这种与习作主题相切合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捡拾和追寻,引发他们对作家语言的趋同,唤起他们表现自我的欲望。在这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进行阅读,表面上教师是没教,实际上对学生已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作文“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在写这篇习作时,笔者就让学生阅读回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让学生从阅读回顾中得到新的体验,从阅读课文中感悟到父母的爱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并在大脑中搜索自己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关爱的事,以及自己心里的感受重现在脑海。因为每个学生家长对孩子的爱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个人的感受也不一样,所以选取的材料也就不一样了。这样把习作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加强学生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了家庭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又为生活服务。

1.2写前阅读,让学生知道如何选取原生态素材

“写前阅读”能帮助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选材,而自己也要像作者那样以生活为源泉选取贴近自己生活的真实材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还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作文“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学生在进行写前阅读之时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搜索有关父母之爱的事,然后把自己这些事进行权衡选择,最后把自己最熟悉的,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素材作为本次写作的素材。

1.3写前阅读――让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写前阅读能让学生从品读优秀作品中感悟到写作方法、技巧,优秀的作文不仅是选材原生态――写身边的真人真事。而且运用了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如:《老人与海鸥》抓住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描写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跑进家来的松鼠》则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最后一头战象》对动物嘎羧动作、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金色的脚印》则是通过对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事让读者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学生“写前阅读”的潜移默化中懂得了作文要如何写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在谋篇布局、运用修辞方法等方面也各有不同。这为他们写作提供了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学生写作时也就能更好地博采众长。

2写前“聊天”,把生活经历转化为口头语言

原生态习作倡导内容从生活中来,语言从自己心中来,真情表露自己的心声,以“聊天”的方式说自己想说的话,和同学交流见闻,沟通看法,用平常的话说平常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课堂上,让学生敞开心扉“聊聊天”,把生活经历转化为口头语言,说得顺了,写得也就顺了。叶圣陶先生的儿子叶至善先生曾说,自己童年很调皮,喜欢做木匠活,不喜欢写作。叶圣陶先生就说:“也好,至少今后你能养活自己。”可是,学校里的作文还是要写的,父亲是大作家,很多人打听叶圣陶先生指导习作的方法,叶至善先生说:“方法无他,聊天而已。每当子女回家,叶老端从院中,逐一与子女聊作文,其间夹杂一些指导,谁说通顺了就休息,不通顺的排到队伍后面,准备好再说。”

课堂上,作为执教者应该创设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乐于表达、交流,激发童心,促进表达。并且要维护学生的真情实感,及时鼓励和肯定,使言者自信,听者有方向。

当然,学生写前“聊天”不是漫无边际地聊,教师要怀揣“课标”,化课标于轻松的聊天中,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使“教学无痕,润物无声”,使学生的话题更鲜明,角度更新颖,视野更开阔,价值取向更明确。一到六年级都是有关于动物话题的写话、习作训练,可是每个学段的目标是不一样的,第一学段只是说话、写话训练,只要“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就是要“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到了第三学段则要通过习作,把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人与动物如何相处的问题表达出来,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把准了目标,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与动物相处的事例中选取材料“聊天”表达真实感受,又能从“聊天”中学会该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并把生活经历转化为口头语言,为书面表达奠定了基础。

先进个人表态发言材料篇9

关键词:油画语言综合材料新科技新手段艺术思潮革新与继承人体艺术后现代艺术写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

关于当代油画语言,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那是在历代大师所倾注毕生心血的温湿土地上丛生出的簇簇馨香。下面,我就油画的语言表现说一些个人看法。

我认为,一般来讲,不管以前何种语言(或材料)能在油画表现领域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联系时代弹奏时代之音,描绘时代之貌,引导时代之潮流,皆是对油画语言发展之贡献。下面我们从不同方面阐述油画语言的革新与继承。

一、综合材料的应用

在七届美展中有幅《新白娘子》的油画作品,作者将白色衬衫和几双袜子以油画颜料贴在画布上,那折折叠叠的痕迹和飘洒的态势,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人去衣空的故事。这里曾有一段人间奇遇,浪漫而悲凉。此外,还有一些画家以纸张、布匹、木器、绳具、铁丝等实物和油画颜料一同作为开启新艺术思潮闸门的钥匙。

二、充分利用新科技新手段丰富油画语言表现力

当今时代许多画家开始尝试用现代的仪器设备与工具材料作画。如投影仪、显影粉、喷笔等,使画面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法国油画大师依维尔就曾用幻灯造型,加上他对媒介剂的很好利用,使自己的作品独树一帜,具有“欺骗人眼睛”的神奇魅力。我国青年画家冷军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较大成绩,他创作的《世界风景》获八届全国美展金奖,《红五星》获九届全国美展金奖。这充分表明了他在传统超级写实油画语言的革新与发展中的极大成功。象冷军这样的超级写实主义画家们能在毫发间寻找到逼真形象的轨迹,除了其本身极高的天赋外,也和其巧妙利用现代科技仪器材料密不可分,可见艺术与科技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衣带水的关系。

三、传统油画语言的继承与发展,以当代艺术思潮的进步为先导

1、人体艺术的确立

艺术的进步以思想进步为先导,为艺术的真谛敢冒天下大不讳的靳尚谊先生为第一人。融西方古典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于一体的画家靳尚谊先生为促进中国艺术思潮的转变和正确的吸收西方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2、后现代艺术的吸收与借鉴

油画家詹建俊对于西方后现代艺术作了很好的吸收与发展,他的作品《舞》以粗犷的线条简洁生动的表现了一种舞的永恒,使油画语言的概括性、典型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作品《风》则以概括到几乎平面的色彩和流畅简洁的笔触把一个阵风吹拂下的少女形象表现的生动鲜明,一种在时代大潮中搏击风浪的青春激情开始在胸中涌动。这种简洁而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作品中是那么的朴实有力。詹建俊先生对于后现代油画语言的探索是卓越的,本质的,后来的许多年轻画家皆以他为领路人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

3、写实主义的当代形式

当实画家们常以单纯而朴素的油画语言去描述现实中的各种主题。如画家杨飞云在作品《爷爷的椅子》中,以一个暗暗的色调逼真的向人们述说了一个女孩童年的回忆。爷爷的微笑依稀在眼前。画中椅子上那女孩微低着头,出神的双眼,交错的双手,向人们提示着一段感人致深的亲情故事。

4、写实主义的表现意味——夸张、变形的力量

九届美展银奖、十届美展金奖获得者忻东旺先生在当实油画表现语言的探索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首先,他对于当代人的心态做了很深刻的剖析,如作品《诚城》中,他表现了进城的民工他们那渴求富裕,满怀希望与憧憬的情怀,同时刻画了他们那忧虑和茫然的眼神,前途未卜的心态。

忻东旺先生常以近似写意的造型手法,以一气呵成的表现激情将各种形象刻画得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他的画几乎从不起稿且画完很少改动,他从造型到深入总是一气呵成,一挥而就,这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里“写意”的笔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有时甚至得其形而忘其象。这样他的作品中也许会有些夸张、变形的成分,但恰恰因此他的作品才更有张力与感染力。对忻东旺来说那些形象绝对是真实的生活中人,他们有血有肉,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是,他们都是在一个时代背景下生活着,他们的形象上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如当代民工的艰辛、渴求、甚至迷茫。他以那刮墙般的畅快刀法,以刷房般的淋漓用笔表现了当代民工率真、朴实的可爱性格并同时寄予了画家的无限关切。这为中国当代油画添上了社会化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绘画语言也成为当代油画中一个显眼的符号。

5、超级写实主义的发展

先进个人表态发言材料篇10

关键词:雕塑艺术语言空间语言形体语言材质语言改造方式语言

前言

艺术语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如创作艺术所使用的材料、媒介、表现手法等,其不仅是艺术作用构成的重要材料,也是将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的理念、艺术观念、审美观点、个人情绪等充分表达出来的方式或者工具。艺术语言具有较多突出的特点,如内容丰富、灵活性高、流动性强、变化性大等,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于是俱进的一种观念,在时代的进步中会涌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语言。而雕塑艺术作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语言也有不同的体现,主要包含了四种,即空间语言、形体语言、材质语言、改造方式语言,雕塑正是通过艺术语言变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传达出美的信息[1]。

1.空间语言

一般人们对于空间的理解即为物理学上的定义的长度、宽度、高度、广度等,以该类特性展现出物质的实际存在。艺术对于任何概念的定义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雕塑的艺术语言对于空间的定义为通过对某一平面范围的限定及围合而表现出的一种虚空状态,平面内的范围、形状、布局、开合度等,都会对空间给范围的限定产生较大的影响效果。雕塑的设置需要占用或者掌控一定的空间,为雕塑艺术提供存在的基本范围保障。另一方面,其与外部环境整体空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决定了其需要一定的环境空间,因此可以总结出雕塑空间语言的双重含义,即本身的空间性和雕塑与环境空间的关系。前者表现为实体所占空间和虚空的空间关系,包含围合、渗透、穿插、贯通等;而后者则表现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其对于环境空间的影响,和谐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空间语言是雕塑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没有具象化,而知识抽象的表现,艺术张力的变现方面,其也是雕塑艺术的魅力点之一。只有将空间及创造空间转却把握,灵活运用,才能使雕塑艺术语言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形体语言

形体是指雕塑的形态、形状以及体积等,其是雕塑艺术最为朴实、最基础的语言。雕塑者根据桩基的艺术理念、创作要求、审美观点,运用点、线、面、形态等各种材料制作或圆或方、或大或小、或软或硬、或简单或复杂的个图或者组合,从而构建出不同形式的形体,如写实注意形体、抽象主义形体、浪漫助于形体等,将艺术包含的意义展现给观众,达到一定的艺术渲染效果。另外,变形也是形体的一种表现形式,雕塑者先对客观事物的特点、结构、性质等有全面的了解及研究,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将客观事物的外形通过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对于线条进行处理、轮廓变化、组合错位等方式改变其常见的形态,以夸张的形式展现出事物的另类的魅力,既不脱离客观事物的本质,又具有虚幻的艺术变现力[3]。

3.材质语言

雕塑使用的材料是该项艺术创作的载体。雕塑艺术将材料与技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没有材料,艺术失去依托,成为空洞虚无的理论,而没有艺术,材料则无法展现出独特的气质,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因此材料对于雕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雕塑使用的材料较多,如石材、木材、金属,该类材料中与可以细化为许多的小种类,大理石的坚硬、冷峻、高贵;木材的松软、亲切、温暖;金属的质感、沉重等,每一种材料体现出的艺术魅力及艺术感受是大不相同的。雕塑材质的语言还存在另外一种美的具象化表现,即肌理。各种材料在自然界中经历风雨打磨、成长历程,会形成特有的纹路,如树木的年轮、结节,石材在风化作用或者自然界的雨水侵蚀后留下的痕迹。该类特殊的印记是其他任何事物都不雷同的,也给予了雕塑者无限的创作灵感。雕塑者也可以根据该项特征充分发挥无限的想象力,运用各种艺术的手法,如多石材进行锤击、打磨等,留下人工加工的痕迹,展现出独特的材质之美。

4.改造方式语言

各种适合作为雕塑

材料,均需要通过雕塑者的加工、处理、改造才能最终成为具有内涵及独特魅力的雕塑艺术品。该加工处理的过程,包括改变形状、分割、独立、添加、消减等方式,即被称为艺术创作。各种材料都具有一定的特性,因此对其的加工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相同的材料,根据不同的创作要求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最后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艺术变现力也是各有千秋。因此需要对材质的特性有着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能熟练的运用相应的创作工具,严格根据一定的创作方式及流程进行加工处理,才能使最后的雕塑成品真正的成为艺术作品。该过程作为将艺术理念具象化的最后一部,对于艺术表现的效果是极其重要的[5]。

5.总结

在艺术发展的历程中,雕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表现内容由原始艺术逐步转变为宗教艺术,表现手法由传统的写实主义逐步蜕变为现代抽象主义。传统雕塑逐步进化为现代雕塑,从本质上讲即是雕塑艺术语言有初级变化为成熟、由笼统变为具象化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方面看,雕塑艺术的发展是一段辉煌的发展历程。艺术没有时间性、国界性等规则的限制,在其达到一定的高度后,都可以创造出无以伦比的魅力。雕塑艺术则需要雕塑者对雕塑语言有充分的了解、全面的研究并熟练的掌握,并能够灵活的运用于雕塑艺术创作中,发挥出独特的创造性,变现出鲜明的特点,表现出更多的内涵及意义,带给人们更多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苏立群.寻找自己的雕塑语言——谈雕塑家对形体语言的个性追求[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06):10-11.

[2]张顺.浅析传统雕塑语言与现代雕塑语言的对应关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5):269.

[3]郑淼.中国状态下具象雕塑语言当代性研究[j].美术大观.2009(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