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0:06

普通心理学内容篇1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该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学好这门课有助于学习心理学的后续课程,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教育理论和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知识、抽象内容比较多,对于“教”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相对说来难度更大。因此恰当的通过教学模式、方法、优化课程资源等,能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坚持的原则

1、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该学科的学习,应达到三方面目标:

(1)认知性方面。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学知识脉络,认识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识记理解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内容;学会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释现象;

(2)技能性学习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普通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提高学习管理心理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生活态度、求实科学态度、宽容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2、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原则

对教学内容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促进理解与应用。运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也包含讲练结合思想。理论与实际包括学生整理笔记、做习题、做小论文等。做好学生的体验活动。

3、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传授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处在“入门”的地位。所以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传授的原则,有利于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课程,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

4、坚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互动,发挥双主体的作用

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既不单纯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过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为此教师要系统、准确、有深度地掌握好教学内容,学生要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才能做好学习过程的主体。

5、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教学的原则

知识是无限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思维、记忆、强化规律、学习理论等促进教学。

6、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介绍

心理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个学科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成果,如情绪对认知与行为的影响、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进展等。

二、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质量,普通心理学课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讲授内容的不同进行教学。

1、在讲授中“分析、案例、互动”相结合教学模式与方法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重点是每一章的基本概念及规律等。所以要细致讲解分析概念与规律、分析概念与规律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学概念、规律、原理、理论有所理解。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直观性,所以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理解。

2、体验、讨论、教师导向结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叫学生进行讨论,对某种理论或某些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写课程小论文,既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理论地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能是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导向。

3、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扩大学生的视野,既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的机会。另外,每章讲授结束之后,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布置各种不同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评价报告等。

三、课程资源的建设

1、精选教学基本内容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张述祖著《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这几本书比较经典。 教师在仔细阅读基础上,形成一个有层次、有系统、有深度、有逻辑性的,既有实用性又有学术性教学内容。

2、增加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图画资料

为学生的学习增加有趣的与形象性材料。

3、关注新成果

增加反映学科新成果的内容。

四、课程考核体系构建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又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内容应注重考评学生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既要能够考评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评。

普通心理学内容篇2

本研究中评价指标的筛选主要采用特尔菲法。专家组由国内副教授以上职称的14名体育教育领域专家和14名健康教育领域专家组成,共进行了三轮专家问卷调查。第一轮发放问卷28份,回收问卷27份,有效回收率为96.4%。第二轮发放问卷28份,回收26份,有效回收率为92.8%。第三轮发放问卷28份,回收28份,有效回收率100%。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后,专家组成员对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评分形成一致意见。评分分为五个等级:“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较重要”为3分;“一般”为2分;“不重要”为1分。为了集中专家咨询的意见,并决定指标取舍的标准,我们对专家的评分进行了m(均值)、S(标准差)、w(一致性系数)、累计百分数的统计,并参照社会测量平均等级的方法,求出了各指标的平均等级me,四分位数Q。按照社会测量的基本准则,取me≥3作为指标筛选的标准。对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以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与建议。

终身体育与健康教育

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派生于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目前,关于终身体育的概念,较为公认的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1]。按人生长的顺序与经历的社会过程划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在职体育和职后体育4个阶段[2]。终身体育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龄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具体到高校体育阶段,终身体育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体育既要求衔接好中小学体育教育内容,又要求为学生毕业后终身参与体育提供必要的相关知识;二是高校体育知识模块要求既包括理论方面的又包括实践方面的内容;三是高校体育过程完成后要求学生既能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又能具备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进行自我指导。

健康教育。现代健康教育研究基于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三维健康概念做出的解释,即: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必须具备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完好状态。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3]。具体到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则要求高等教育阶段采用多种形式,使在校大学生获得必要的卫生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养成健康行为和良好生活方式,从而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4]。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与评价指标的构建

健康教育的目标。教育目标是决定课程内容和选择评价指标的依据。本研究综合“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和黄敬亨提出的学校健康教育三大目标,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平台建立全面的健康基础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日常运动和生活中常见疾病、运动创伤的防治及急救技能,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能运用所掌握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诊断、评价,并根据不同时期身体的健康状况制定和实施营养膳食、运动、身体保养计划,自觉改善健康状态,促进终身健康。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评价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根据“知信行模式”健康相关行为转变理论,分别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和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进行构建。知信行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简称。这一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改变行为的动力。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转变危害健康的行为[3]。知识、信念与态度、行为之间只存在因果联系,并不存在三者间的必然性。行为改变是目标,为达到行为转变,必须以知识作为基础,以信念作为动力。知识是行为转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只有对知识进行积极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才可逐步形成信念。当知识上升为信念,就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转变行为。态度是转变行为的前奏,要转变行为必先转变态度。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和习惯的总和[5]。在国内,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试行)》等确立的。主要内容包括:1)生理卫生知识教育;2)行为与生活方式教育;3)性与性卫生教育;4)环境与健康关系教育;5)自我保健方法教育;6)心理健康教育;7)卫生常识教育以及艾滋病、性病、吸毒的危害与预防教育等[6]。在国外,很多国家已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美国的健康教育课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和情感健康、性卫生、人体生长发育、不良行为对人体的危害、营养学、安全教育与意外事故预防、传染病慢性病预防等[7]。日本开设的“保健体育课”,将健康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系统地向学生提供健康知识,主要教育内容为:与身心发育、疾病预防、日常生活相关的保健教育,性及艾滋病教育,安全教育等[8]。在英国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物质的使用和误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健康锻炼、食物和营养、个人卫生、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及心理方面。在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主要依据以下基本原则:1)可衔接性原则。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考虑与中小学阶段健康教育内容的衔接,又考虑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上以后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2)可选择性原则。课程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以供不同需求的学生自主选择。3)可持续性原则。按知识的难易程度分水平进行设计,使处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4)可自学性原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是具有较强知识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的群体,健康教育内容中有部分内容是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的,在设计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时将必须通过教学完成的内容和可以自学的内容分开,让学生自学部分内容。本研究以相关上级教育指导文件为指导,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综合国内外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及问卷调查结果,精选符合大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健康教育内容,构建了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如图1所示)。

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的构建。评价指标是表明评价对象某一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9],是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是衡量、比较事物的基本依据[10]。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指标是依据教育评价理论,综合说明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本研究评价指标的构建体现以下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评价指标的统计范围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从国情出发,选择客观、简明的统计指标。2)简明科学性原则。在指标选择上力求适宜,尽量选取简明、概括并具有代表性的指标。3)全面性原则。指标的选择注意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各项指标能够从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上比较全面反映健康教育效果。4)代表性原则。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以具有纵向、横向可比性的相对指标为主。5)可操作性原则。充分考虑指标的具体计算数据能否得到,做到各项指标要在明确具体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基础上,具有可度量性、可操作性。可操作性还体现在操作过程的经济性,即在满足评估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评估的成本最小。本研究根据终身体育、体育教育、健康教育、预防医学、行为学、课程论和评价学理论和参考众多当前健康教育评价的研究成果,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目标为依据,按照指标选取原则,借鉴已有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标准,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工作实际,通过三轮专家问卷调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最终确定了由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见(表1)。

普通心理学内容篇3

关键词:辽宁省;普通高校;瑜伽;开设现状

1前言

瑜伽(Yoga)起源于古印度,是一种古老的健身术。当代瑜伽已经摆脱了宗教和苦行思想的束缚,发展成为科学的养生健体的健身项目。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包括调身的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20世纪80年代,美籍华人张惠兰将瑜伽通过中央电视台《瑜伽-自我身心锻炼方法》电视专题节目播出,让国人真正的认识并了解瑜伽,促使了古老健身术逐渐在国内迅速传播开展。90年代以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瑜伽进入中国的大、中、小城市的健身市场,成为中国女性追逐的新兴、时尚健身术。2014年12月11日由联合国第69/131号决议宣布设立每年的6月21日为国际瑜伽日,旨在提高全世界对于练习瑜伽可以带来诸多益处的意识。2014年主席访印时曾说,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人民数千年来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同为东方文化的精髓,追求的都是身心健康、和谐包容。瑜伽正以它独特的项目特色,在中国迅猛发展。

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快速开展,学生兴趣的泛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传统体育项目正面临着新兴、时尚体育项目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对辽宁省普通高校瑜伽课程开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瑜伽课程在高校顺利、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瑜伽课程在普通高校发展趋势,旨在为普通高校瑜伽课程更好发展提供参考,推动瑜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辽宁省普通高校瑜伽课程开设现状作为研究对象。以沈阳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渤海大学,辽东学院七所普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查询和检索期刊索引的方式搜索知网、万方信息数据库有关瑜伽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撰写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辽宁省普通高校的教师,主管领导,心理学、生理学有关专家就问卷的制作诚求意见,就瑜伽在普通高校开展的现状进行访谈,对社会知名瑜伽教练就瑜伽现在的发展趋势进行走访。

2.2.3问卷调查法

设计教师、学生问卷各一份。教师问卷共20份,回收到20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为100%;发放学生问卷共400份,回收到4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100%

2.2.4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5数据统计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教学目标的设置情况

辽宁省普通高校在开设瑜伽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身体机能的提高,心里,精神领域变得更加积极,健康,消除亚健康状态,缓解压力上。其次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强调学会瑜伽基本技术,技巧,掌握锻炼方法,促进学生瑜伽兴趣爱好的养成,使学生们喜欢上瑜伽课程并养成锻炼习惯。最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让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和谐,让他们以健康的体魄面对社会。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对目标的设定没有异议,完成教学目标较好。

3.2瑜伽课程设置情况及学时安排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辽宁省七所普通高校中有开设瑜伽课程的高校有6所,占到86%,开课率较高。辽宁省普通高校开设瑜伽课程均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教学时数在18~36学时之间。学期学时为36学时占总体的52%,学期学时为18学时占总体的30%。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教师认为瑜伽教学时数满足教学需要占87.5%,认为不满足的占12.5%;学生中认为教学时数满足自己需要的21%;基本满足的占49%;不太满足的占26%;不满足的占4%.当前开展的瑜伽课相对于大学生的需求来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还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在理论课方面,目前辽宁省普通高校在瑜伽课程教学中没有专门的瑜伽理论课教授,85%的瑜伽理论与技术教学同步进行,15%的高校没有瑜伽理论教学。这也造成了学生对瑜伽的了解程度不尽人意。调查显示7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瑜伽理论课,仅占2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对瑜伽理论领域教学的缺失,导致学生不能深入了解瑜伽运动的特点,功能,与锻炼价值,直接制约瑜伽课程在辽宁省普通高校的开展。

3.3学生学习瑜伽情况

3.3.1瑜伽学生男女生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普通高校选修瑜伽课程女生占89%,男生占11%。主要原因为男生对瑜伽的了解不深,印度瑜伽锻炼大多是男性参加,瑜伽大师也基本都是男性。瑜伽对男生的作用意义更强。加大宣传力度,让男生深入了解这个项目,因此,应加强对瑜伽健体强身作用的宣传力度,瑜伽不仅仅是塑造健美形体的手段,还有很多神奇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瑜伽运动的理解,使大学生们正确认识瑜伽。

3.3.2学生认知瑜伽的途径

通过问卷调查与走访学生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瑜伽,对瑜伽的了解很肤浅。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学生了解瑜伽的途径更加多元化。瑜伽馆、健身房在城市火热开展,让学生对这项新兴、时尚的健身术充满了好奇。70%以上的学生通过网络来了解瑜伽,有50%是依靠音像资料,有30%是的依靠电视,有20%学生通过健身机构了解瑜伽。有10%是通过老师和同学的感受了解瑜伽。可以看出目前辽宁省普通高校学生对瑜伽课程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他的独特的健身功能,哲学内涵,身心合一的了解较少,高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们有机会深入了解瑜伽健身的术的理论知识。

3.3.3学生学习瑜伽的动机和兴趣

在对大学生学习瑜伽的动机调查显示:“培养气质,放松神经、缓解压力”的动机位居第一,占70.35%。“塑造形体,培养端庄体态”的动机排位第二,占68%。“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排名第三,占66%。有50%的学生目的是为了得学分。不难看出目前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大都比较客观化,对瑜伽的健身作用,对身心的调节了解较多,但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形成上认识不足。动机过于功利性,主要集中在减肥塑形,提高身体素质,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方面。对学生瑜伽学习兴趣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男生对瑜伽不是很感兴趣,女生兴趣浓厚。

3.4教学大纲及教材实施情况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法上的要求。所有辽宁省普通高校瑜伽课程都有自己的大纲,大纲的编写都是具体负责课程的学科老师编写,由于对瑜伽了解程度不同致使大纲的教学目标,任务,尤其是教材内容差异很大。只有一所高校使用材,有三所高校自编教材、讲义,有3所高校主要是瑜伽有关音像资料为主,没有具体教材。瑜伽教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健美操、形体、体操、舞蹈老师,大都是自学成才,先买回瑜伽方面的书籍,影像资料,自学、编写讲义或自编教材,并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动作,自己学会、学熟,示范给学生,安排学生去练习。据调查30%教师认为教材完全满足教学需要,有50%教师认为教材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另外20%老师认为教材不太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3.5瑜伽课程教学内容情况

调查显示,辽宁省普通高校开设瑜伽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学时课时数,开课时长差异较大。瑜伽课程实践部分主要包括瑜伽法、呼吸术,冥想、休息术。教学内容大选择瑜伽教师大都根据教学大纲、计划,根据自己对动作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自编或根据自选教材、讲义来安排教学内容。编排内容丰富,安排较合理,针对性强,锻炼要点,锻炼方法,功效讲解较全面。有关瑜伽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较差。很多高校都是理论课蕴含在实践中,内容多是关于瑜伽的基础知识,锻炼注意事项。一部分高校没有理论课。

3.6教学方法与手段

辽宁省普通高校在瑜伽课程中教学方法让主要是现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语言提示法,纠错法。教学手段单一,室内场馆、镜子、把杆、瑜伽垫或体操垫及录音机、cD机等教学用具,场馆设施不是很充分,不利于瑜伽课程的开展,采用了录像教学和多媒体课件的学校极少,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太少,制约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效果不太如人意。

3.7教学评价

据调查显示,辽宁省普通高校瑜伽课程考核形式均为考试课。考核内容多数为固定瑜伽动作组合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少部分院校让学生自选动作,创编组合考试。都没有理论考试,和传统体育课程考核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存在重技术,轻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平时成绩重视不足,忽视了学生求知热情和进步幅度等隐性因素的重要性。这种“只注重单纯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使学生失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自己的机会,也不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不能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

4结论与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张贴海报,广播,瑜伽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大辽宁省普通高校瑜伽课程的宣传力度,使师生较全面的了解瑜伽健身术的内涵,作用与锻炼价值,促进瑜伽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4.2开展瑜伽课程理论研究

目前辽宁省普通高校在瑜伽课程的研究还处在萌芽期,对教学上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制约课程深入广泛开展。加大瑜伽教学领域的研究会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提高瑜伽课程的教学效果。

4.3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内容在瑜伽呼吸法,冥想术方面涉略很少,不利于瑜伽功能的实现,同时舍本逐末不能很好的实现瑜伽的健心作用,因此应该增加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陈碧清,吴龙.高校开设瑜伽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3):73-74.

[2]倪春玲.论瑜伽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27(3):103-105.

[3]廖玫.瑜伽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4]杨敏.北京市高校瑜伽选修课程设计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0.

[5]李勃.广州市普通高校开设瑜伽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教学与研究,2009,3.

普通心理学内容篇4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培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8.030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socialprogressandeconomicdevelopment,thelevelofscienceandtechnologysignificantlyimprovedandcomputertechnologytoachieve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basedontheapplicationofcomputeraidedputonghuaproficiencytestmakestheworkenteredanewphaseofimplementation,representsalreadysendstudentsearthshakingchangesofputonghuaproficiencytestform,testmethodfollowedtoachieveleapfrogdevelopmentofmodern.afteraseriesofcomputeraidedtesting,putonghuatrainingfacingenormouschallenges,urgentlyneedtotakeeffectivemeasures,deepenthereform,promotequalityofteachingofmandarintrainingsignificantly,andhasfar-reachingsignificance.inthis,thisarticlewillcarryonthebriefdiscussiontotheputonghuatrainingreforminthecomputeraidedtestenvironment.

Keywordscomputer;aidedtesting;putonghua;trainingreform

0前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计算机辅助测试这一大环境下,细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其应充分实现测试方式的优化转变,现如今,即使大众已然意识到普通话水平提升的重要性,然而真正用到普通话学习中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基于时间有限改革任务重的现实情况,优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亟待实施,势在必行。

1计算机辅助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相较于人工测试的变化

1.1测试形式以及测试周边环境发生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般由两名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应试者在测试时,全程都面对两名考官,一般测试都选在教室或相对安静的环境里进行,应试者根据分组在不同的教室进行测试,每组之间互不干扰。而计算机辅助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测试仪器上安装测试应用程序,根据程序按部就班开展测试。应试者全程面对计算机,无工作人员在场,全程自主操作,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对测试软件有一定了解。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水平通常都在机房进行,机房内有多台计算机,能同时容纳多人测试,由于在密闭空间内,且计算机间距有限,因而测试者之间有可能相互影响。

1.2应试者心理状况发生变化

以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者直接面对测试官,这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容易紧张、发音不准的应试者难以流利开口说话,影响应试者真实水平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测试能够减少应试者的紧张情绪,应试者只要对测试程序了然于心,就能缓解焦虑,保证真实水平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测试现场监考力度不严,容易产生作弊行为,比如根据题目自由发挥说话内容,许多考生测试前就已将说话内容准备好,带入机房内,测试时只要朗读出来即可,减少了思考时间,避免了语句重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试成绩。

1.3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发生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于是考官当场测试,因而当场就能给出评分,出成绩较快,此外,考官能够根据应试者现场形体表现、语音面貌等情况,直观地给出评分;而计算机辅助测试则是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前三题由系统根据应试者读音情况给出评分,而自由说话题目则是考官根据计算机上应试者考试时录制下来的语句单独打分,考官和应试者之间没有眼神、情绪等的交流,因而分数存在较大差异。当前,计算机辅助测试对于自由发挥题目新增了一些评分项目,例如,说话内容偏离题目、内容重复等均会扣分。

2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对教学造成的影响

2.1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普通话测试形式的变化,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认真学习研究,探究人工测试与计算机测试的区别,充分了解计算机测试特点以及新情况,根据其特征和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测试时更好的适应计算机测试程序。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应试时的心理变化,找出能够提起学生学习普通话兴趣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

2.2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更加公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由于基本不涉及工作人员参与,避免了人情因素以及走后门行为的发生,因而测试结果更加公平公正。正是因为这样,许多心存侥幸的学生才能下苦功学习普通话,尤其是那些发音不标准的学生,更要凭实力取得成绩,激发学生不断努力刻苦训练。

2.3应试者测试心理的变化

尽管计算机辅助测试成绩更加真实公正,能让学生发挥出真正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应试者作弊更加容易。由于缺少现场监考人员,应试者在机房内相对独立,无人监管时就会出现替考、携带自由说话资料入考场,或者不遵守考场纪律,在机房内随意走动,影响他人测试等。过于放松的考试环境,除了能够缓解应试者的焦虑情绪,同时也滋生出一些考生投机取巧的行为,使这些考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忽视普通话训练,怠慢学习。

3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下的普通话培训改革措施

纵观可知,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非是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的主要目的,然而其确是完成普通话培训教学任务的关键手段以及重要推动力量。在相关教育中,立足对可操作性及实用性教学的重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实施备受各方青睐,基于计算机辅助应用创新改革普通话测试手段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应用意义十分重大。

3.1努力强化测试员课前培训

通常而言,一般是由获得省级测试资格的教师任职普通话水平培训课程教学,测试评分与后期复审同样是通过测试人员所完成的,由此可见,应试者测试水平以及整体培训质量均会对测试员教学水平与评分水准产生相对较为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些测试员在专业以及学历、职称以及年龄等多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且多数属于兼职,所以,开始普通话培训课程教学以前,必须针对全部测试员认真开展相应培训工作,旨在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各项培训工作,完成相应的评分任务。具体来说,就测试员专业基础而言,需持续开展培训联系,针对其错误发音进行细化纠正,使普通话专业水平获得明显强化;历经讨论之后完善制定各项教学计划,结合国家语委以及省语委相关政策及工作计划,并参考历年来考生特征进行对应培训教学计划的优化制定,需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培训内容中全面加入计算机辅助测试这项内容;实现对测试员的评分以及听辨能力的全面训练,目的在于促进其测试能力水平的显著提升。

3.2完善普通话培训改革措施

在普通话培训教学工作开展进程当中,测试员作为此项工作的实施者,占据着十分关键应用地位,其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自身仍然需要不断学习进步。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深化实施,要求普通话培训应致力于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增加,使得传统意义上以讲课为主的培训模式积极转变为教学练三合一,为学员实践练习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在培训中尽可能增设讲故事以及念绕口令等练习任务,促使学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大大增强,培训教学质量水平明显提高。立足内容来看,需把计算机辅助测试相关的内容以及程序、注意事项等当作要点进行具体讲解,使之能够在整个培训进程当中均有贯穿,在此注意,尤其需要多次重点讲解测试注意事项以及评分标准所发生的改变,合理规避在实际测试中出现多人测试失败或者是多次测试失败的情况。在日常培训时,督促学生多听计算机辅助测试中涉及的典型扣分音频,同时将此穿插于评分标准扣分细节中进行细化解释分析,力求让学生在日后测试中避免犯相同错误。

3.3加强机辅测试技巧的指导

在实际的机辅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总共需要做完四道测试题,其中,前面两道测试题主要是针对被测者语音发音基础进行考查的,包括儿化音以及轻声等类型词语的发音,测试时必须重点关注读音技巧,与此同时,还需重视语速控制以及横向朗读,第二题参考所出现的儿化音及轻声的次数立足发音不确定情形下就词汇发音进行猜测,结合详细的评分标准明确知晓是会如何扣分的,如此一来,方能在阅读中做到有力取舍,尤其应注意,在第三道测试题目中,回读跟读错所需朗读的短文对应扣分点是各不相同的,在实际朗读中,能够在脑海中快速计算一下是直接跳过还是决定回读。

3.4重点关注学员说话练习引导

在日常培训工作实施中,需努力强化学员对测试中说话这一题目的正确练习,此测试题设置的目的主要在于针对应试者语言水平进行全民考查,与此同时,这同样也会考验应试者自身心理素质,在无文字凭借情形下,使得学员思维内部语言可以积极转化成准确且自然流畅的语言。所以说,开展培训教学时,需强化学生说话练习,锻炼其心理素质,使之在测试中拥有良好心理状态,唯有做足应试准备,方可尽量避免照读或者是重复网上下载文章等作弊被扣分情况的出现。

4结语

综上可知,普通话培训工作开展中,需立足对计算机辅助测试自身特性的全面认识,改革相关教育进程,完善培训并认真进行练习,使得学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普通话学习,并在日后机辅测试中获得较佳成绩。

参考文献

[1]杨蒙霞.浅谈计算机辅助测试下如何增强中职学生普通话说话训练的课堂效果[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7).

[2]曾玲.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思考――基于三明学院普通话测试改革试点案例[J].三明学院学报,2012(3).

[3]杜建军.关于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几点思考[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4]马彦芳,马美茹.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利与弊[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

普通心理学内容篇5

广东省科学中心作为亚洲最大的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一直没有停止科普惠民前进的步伐。特别是怎样提升现代青少年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一直是科学中心研究的重点课题。现代科普教育强调科普是提升现代人整体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那么,什么是人的整体科学素养呢?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呢?当代科学教育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把握,更体现在对科学精神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科学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探索精神、团体精神、献身精神,以及辩证的、开放的、多维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呢?包括三大领域:一,科普场馆;二,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这主要包括青少年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学习的初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虽然在地域上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大同小异;三,各种媒体的科普教育,比如电视、网络、报纸等播出的科幻片、记录片等。在此,本文作者主要以广东省科学中心为例,介绍科技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馆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做的探索。

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广东省科学中心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以体验科技为重点。体验的范畴包括经典的和前沿的科学知识、重要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各种社会课题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等。因此,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研究有两个重点,一是给参观者哪些科学问题的体验;二是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来体验科技。

(1)广东省科学中心作为广东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之一,是围绕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来进行建设的,它是中外一流的科技文化设施,这一亚洲最大的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位提升广东省青少年的整体科技文化素养贡献一份力量。广东省科学中心一流的文化设施主要通过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展现。一是科学内容上,各个展馆、展区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感知与思维、信息、电子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与健康等与广东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在基础科学的知识上,既展示了经典,又展示了前沿科学发展的现状,同时又展望了未来。二是在科技素养提升上,不仅要关注青少年对知识的获取,更关注公众的心理需求、社会需求,注重与公众的有效互动,同时注重青少年对科学思想方法的认知,关注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在于观众的有效互动、有效沟通方面,主要通过现场咨询、调查问卷、科普知识有奖问答、科学趣味实验、机器人表演等等形式进行。这些形式受青少年的喜爱和欢迎,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极大兴趣,获得了一致好评。

二、明确的价值定位

广东省科学中心的建设者们从建馆伊始,就为科技馆定好了价值定位,有明确的价值思考定位。把科学中心定位为广东省重要的科技发展成果展示的窗口,泛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普教育平台和科技资源中心。目标明确,价值定位准确,这对于展示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明确的价值定位,使得科学中心迅速成为一个系统体验学科原理的场所,成为青少年了解当前科学发展所需要认识的前沿问题的场所,一个展示最新科技成果的场所。另外,它的价值定位本身具有发展的特点,对于实现科学中心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明确的价值定位对于广东省科学中心以后的发展具有价值导向作用、指导作用,科学中心以后就可以根据自身价值定位制定以后发展方向、发展计划。

三、科学的科普教育方法

广东省科学中心的科普教育方法主要以公众体验科技为主,采用sts方式的展示强调的是对课题的认识,同时也强调支持对课题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不仅可以通过展品的体验,以及展品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体验来认识课题,还做到了对支持每一个展项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作出必要的解释。在方法上把握了两点,一是把展区作为整体的系统来认识,不仅有体验性的展项,有身临其境的环境氛围,还有表述清晰的图文系统来揭示基础知识和原理;二是把展示服务看成是教育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公众理解展区的整体性,培养了一支智慧义工的队伍,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还具有对不同参观者进行讲解服务的技能。

普通心理学内容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块化

[作者简介]金春寒(1977-),女,四川眉山人,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管理。(重庆40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模块化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SKG09)和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模块化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203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88-03

随着被社会称为“幸福一代”的“90后”大学生逐步开始进入社会,社会对其专业能力、心理素质和责任感等方面存在诸多质疑,质疑背后也饱含期待。本文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完善人格特质。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相较而言,“90后”大学生具有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个性普遍更鲜明,思想更加独立和开放,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网络信息敏感,追求时尚,更懂得享受,对待规则更加灵活,权利意识增强。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正处在心理叛逆期和断乳期,人格表现不成熟和不稳定,自我中心明显;耐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心理弹性不足;人际关系比较被动,更依赖网络工具,崇拜成功者,成就动机强,但是认知和行为脱节严重。

此外,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仍是大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普遍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一项2010年的调查表明,9.7%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24.5%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预防自杀的心理健康教育;69.7%的学生认为需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此外,根据重庆交通大学2009―2013年的心理健康普查统计表明,每届新生心理普查的异常心理有效检出率为8%~12%,这部分学生遭受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严重困扰,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心理困扰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不愿被提及自己遭受心理问题的困扰,更别说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了。还有调查发现,有16.8%的大学生认为在有心理疾病时才需要心理咨询,甚至有19.3%的学生认为如果心理问题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就不需要咨询,仅有5.6%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个体心理咨询。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20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兴起,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家长的网络化系统工程,已经形成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一是心理健康主体力量不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基本难以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13000的师生配比。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中国每5000名大学生还分不到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且许多心理辅导员其实是思想政治辅导员,根本不具备开展专业心理辅导的能力。此外,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存在较大差异,有相当部分的心理老师属于“半路出家”,甚至普遍存在非专业人士从事专业工作的问题。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置缺乏标准化体系,教育手段不规范。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不同,软硬件配置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教育目标不明确,甚至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缺乏系统的内容体系和规范的实施途径,普及率和有效性还亟须提升。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识还存在很多误区。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危机干预”轻“普及发展”,重“问题学生”忽略“广大学生”,重点工作放在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身上,而缺乏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发展的普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消极应对出现问题的状态,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指导,因而,学生长期缺乏预防和应对心理问题发生的能力。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构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内涵

基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高校心理健康普及化教育体系需要构建标准化的内容体系、规范化的教育手段和有效的评估机制。模块化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基于模块化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克服师资资源不足的问题,增强教育规范性,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和有效性,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骨干,强化朋辈心理互助功能。本文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内涵界定为:以“90后”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发展为教育导向,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重点内容分成内在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模块,包括适应性、发展性和干预性模块,利用课堂教育、班团建设、团体辅导、网络多媒体教育、社会实践等教育路径,开展模块化教育,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不仅重视大学生的普遍性教育,也强调“90后”大学生重要心理成长任务和重点学生的针对性心理疏导。通过利用现有教育途径、班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通过不同模块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改善新生适应性、增强大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推动班团组织建设、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动力、加强特殊学生(比如抑郁、焦虑情绪严重)心理干预的目标,从而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与危机防控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按照大学生个性成长的不同层次目标分为适应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治疗性目标,以此对应的教育模块包括适应性教育模块、发展性教育模块和干预性教育模块,每类模块对应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如图1所示。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化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化以大学生普遍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发展为目标,最大化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师资条件和教育平台,通过教育内容模块化提高教育针对性、深入性和实际效果,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意义。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开展的诸多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鲜有高校将大学生成长发展和问题干预系统化。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体系,基本涵盖了大学生面临的心理成长发展任务,并且对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做到了既有普及,又有侧重。

2.实践意义。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体系基于系统论,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主要目标将教育内容分成不同模块,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实现从内容到实施方案的标准化。在方案设计中尊重学生发展性和主体性,立足现状,充分挖掘高校现有平台和资源的利用率,普遍采用心理辅导特有形式,如团体辅导,构建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

3.创新意义。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体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为适应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干预性目标,将新生适应、积极自我发展、人际关系改善、情绪调控等内容融入相应模块,利用高校现有平台和途径,最大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和有效性,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运行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运行原则。首先是现实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大学生实际发展现状和高校现有条件,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实际,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中更好地学习、生活和交往,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环境,教条极端的理想式教育。其次是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原则。心理发展不只存在于大学阶段,更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发展性原则,以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和提升自我,塑造优良品格,实现理想,丰富生命,收获幸福。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实施途径。一是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应按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内容课堂实施方案通过课堂教育开展。心理学通识教育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育平台,通过启发、体验、实践、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从生动翔实的案例到由浅入深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从人物榜样的心理成长感悟到大学生对自己心理成长历程的反思、评价及其目标规划,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实现心理健康的适应性和发展性目标。

二是班团活动。高校班团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也可以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以班级团组织为单位,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专题普及、班级凝聚力训练、心理健康筛查和干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班级凝聚力,加强对心理异常的监控和干预。以班团组织为路径,实施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化和普及性,大大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培养优秀学生工作骨干。

三是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对优化大学生人格特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团体中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认识他人的机会,强化自我反思,有利于建构积极自我。此外,团体辅导有助于纠正心理偏差,培养健全人格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模块化体系中,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新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自信心训练、学习动力训练、人际交往障碍干预训练和情绪调控辅导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是网络平台宣传教育。“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率非常高,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资源,可以通过利用校园网和已有的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开展模块化教育体系实施。重庆交通大学“心灵之约网络平台”不仅实现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功能,而且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助人自助,互助共赢。网络教育平台开发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朋辈互助功能。

五是个体咨询与危机干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中,要重视普及教育和个别干预结合,对重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是体系运行的保障。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应实行特殊的干预和教育过程,比如对于遭遇重大生活挫折的学生、成绩严重落后的留级生、家庭关系存在异常问题的学生、情绪特别抑郁的学生以及已经出现精神障碍的学生应进行实时监控,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严防造成严重后果。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化体系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运行以教育主体(目标)、教育中介(途径)和教育模块(内容)三要素为核心,遵循“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将心理健康内容模块融入课堂教育、班团活动、团体辅导、网络教育和个体咨询等教育和干预途径中,通过标准化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和再实施的动态运行,实现改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提升心理素质和成长动力,优化个性品质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丽清.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与方法[J].教学与管理,2011(8).

[2]李光英.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5).

[3]刘伍梅.探索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体系析[J].教育与人才,2012(7).

[4]李文霞.试论当代大学生健全社会人格的塑造[J].教育与职业,2007(11).

普通心理学内容篇7

关键词:河北省;普通高校;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

0前言

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高校体育课程改名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后,各种版本的《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教材上都增加了健康教育篇(章),体育课与健康教育成为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教育过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河北省22所普通高校的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的相结合情况。

1.2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

在查阅有关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基础上,采用随机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北省22所普通高校的220名体育教师和12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208份和1057份,对回收数据用SpSS16.0统计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1.河北省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均对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1]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动下,高校体育课自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后,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问题曾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调查的208名教师和1057名学生中,分别有50.48%教师和63.95%的学生认为高校体育课内容融入健康教育知识“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32.21%的教师选择了“一般”,还有17.31%的教师认为高校体育课增加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没有必要。说明调查的1057名普通高校大学生中,有63.95%的人渴望得到健康教育知识,大部分教师也认识到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教师多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健康教育等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在大部分学生对每周2学时体育课的向往和对体育教师的崇拜条件下,体育教师结合体育运动实践教授健康教育知识效果会好于室内课堂讲授,所以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相结合具有一定必要性和可行性。

2.1.2.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开展的现状分析

在调查的208名教师中,只有36.06%的体育教师选择在“经常”体育与健康课上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有关内容的介绍,绝大多数教师则是“偶尔”或“从来没有”讲授过健康教育知识或进行健康教育能力锻炼;调查的1057名学生中更是有53.07%和37.65%的学生认为体育与健康课上老师只是“偶尔”和“从来没有”介绍过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分析认为,教师和学生所反映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原因可能具有多方面的,但总体上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情况不太乐观。

另外,在调查的208名教师中,对于在目前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侧重点认识上,选择率从高到低排在前7项的依次是:(1)身体素质(100%)、(2)运动技术、技能(85.58%)、(3)心理健康(72.12%)、(4)运动安全、损伤与康复(70.67%)、(5)人际交往(50.48%)、(6)营养与饮食卫生(11.06%)、(7)养生保健(26.92%)。说明,调查的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上,依旧以身体素质练习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为主,而忽视健康教育内容。

2.1.3制约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因素

第一,学校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的健康教育观念依旧淡薄,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始终束缚着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二,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只在大一、大二年级的部分学期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特别是理论课学时又较少。

第三,目前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知识的积累不足,不能很好的适应和满足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目前高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利于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多数侧重于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因此,很大程度上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结合。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对于真正实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意义重大,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3.1.2目前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情况不太乐观,教学中存在以身体素质练习和运动技术、技能掌握提高为主要教学目标倾向,忽视健康教育内容。

3.1.3制约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合的因素有:传统的办学、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健康教育知识积累情况不能满足高校学生需求的影响,体育与健康课学时有限和体育与健康课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合理等因素。

3.2建议

3.2.1进一步转变领导和教师的办学、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在校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上实践健康教育内容,使体育课教学和健康教育融为一体。

3.2.2注重对高校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注重对健康教育效果的考核和监督管理;针对残障学生,区别对待,重点开设专门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

3.2.3实行“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与健康教育途径,注重营造校园体育与健康教育文化氛围,设置专门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及时更新内容,每周一天健康教育知识校园广播日的开展等。

参考文献:

[1]孙立海,赵,王晓等.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50-52.

普通心理学内容篇8

[关键词]教师普通话学习教学策略

一、教师普通话学习的特点

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因素,而教师又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教育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也呼唤教育与时俱进。教育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必然要求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特殊性使得教师教育无法一次性完成,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成长。普通话的学习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国家三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试行)》及《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等文件后,全国各省市加大推普力度,加快推普进度,举办推普培训班,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尤其是对在职教师,由此而掀起了学习普通话的热潮。通过测试我们发现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学历与水平倒挂的现象: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中师生;大学教师不如中学教师,中学教师不如小学教师,小学教师不如幼儿教师。为什么学历高的不如学历低的,学得多的不如学得少的,难道是他们的学习条件差,语音天赋低吗?调查发现,这与各地各级学校重视的程度和个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

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语言环境、社会背景、学习者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语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策略等个人差异;教学大纲、教学条件、测试机制以及教师的语言水平与认知能力、教学态度与方法等客观因素。但近年来人们对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自信心或过于焦虑会阻碍语言输入到达学习者的内部学习机制,从而影响语言的习得。

就普通话学习而言,影响教师学习的情感主要是对普通话学习所持态度的主观体验,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动机是影响学习的直接动因,它从整体上决定着学习的“意义”;兴趣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精神体验,从微观上决定着学习的“意义构建”。笔者从事普通话教学近10年,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较深入的了解。就教师来说,学习普通话的动机分为三类:一是生存需要:国家语委有关文件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其中语文教师和对外汉教学教师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普通话教师和语音教师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一级乙等水平。普通话等级证直接关系着教师的上岗、教师资格证的办理、职称评定等等。为了过级而学习,是教师中的多数。他们把普通话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一部分人(尤其是农村年纪大的教师)甚至感到是一种痛苦。但为了“生存”,负担也得承担,痛苦也得忍受。虽然在普通话的学习中也有乐趣,但面对浓重的方音、别扭的发音方法,乐趣总是断断续续,稍纵即逝。为了“生存”冲力十足,“生存”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习普通话的动力就较快衰退。二是发展需要:这类教师以普通话基础较好的教师为多,他们学习普通话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更多的发展机会。负担感、痛苦感减轻。学习中的乐趣增多,学习动力比较持久。三是成就需要:这类教师把普通话作为增进人际交流和提高自身素养的工具。他们对普通话学习没有了负担感,更多的是一种乐趣。他们积极利用一切机会来主动学习普通话,主动与他人交流,自觉地担负起普通话宣传推广的责任。

不同的动机,不同的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可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这样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二、普通话教学的策略

1.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立足于教师的发展。普通话教学是综合运用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学习者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口语使用问题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这门学科看似只是解决学习者的语言使用问题,实质上却是学识与修养的综合培养。根据教师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普通话训练的目标定位在――立足于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具体包括: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培养用普通话交际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语言素质等综合素质。

(2)理论、实践、方法三者结合。教师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究训练方法,将理论、实践、方法结合起来。普通话理论知识系统是通过传授自学获得的,要求掌握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的规范。普通话技能是指应用操作的一种能力,需要通过大量语料的实践才可能得到巩固。巩固技能需要有切实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有了理论指导,还需要总结一套理论和实践能紧密联系的方法,有了有效的方法才能避免盲目随意、低效无序的实践。

(3)语音、词汇、语法三位一体。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对普通话的认识似乎存在着某种误区:认为语音标准了,就等于学好了普通话。其实不然,因为普通话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只有这三方面都合乎规范,才是纯正、标准的普通话。诚然,把方言和普通话作一下比较,不难发现分歧最大的是语音。所以学习普通话,语音是重点。但是纠正方音不应成为学习普通话的全部内容,因为我们把夹杂方言词汇、方言句式的语句用标准音发出来,仍然不是纯正的普通话。只关注语音,忽视词汇、语法训练会严重影响学习者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教师,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

语言进入交际包括五个环节:首先说者根据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适当的词语组成话,用信息论的说法即“编码”。话语组织好后用发音器官说出,是“发码”。发音器官把话说出后,通过声波向听话人输送,是“传码”。听者用听觉器官接收对方发出的言语声波,是“收码”。听者根据特定的语境把接收到的信号经大脑思考辨识还原为思想内容,是“解码”。因为口语表达具有即时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即要现想现说,来不及仔细思考,要随时根据听者的反应,调节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这就要求说话者词汇量丰富,用词准确,句子合乎语法规范,而缺乏语汇、语法的训练,会直接影响口语交际。因此,学习普通话不仅要抓语音,而且还要抓词汇、语法的训练,要做到语音、词汇、语法三位一体。

(4)听、说、读三项并举。教师在普通话的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于书面语,依赖于朗读。注重对普通话书面语的摄入与输出,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这是不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起源于发音,而后才有文字。从人们习得母语的过程看,也是先听说后读写的。当然,普通话教学不一定照搬习得母语的模式,但必须意识到听说训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普通话的教学就是通过具体的音形的刺激,在学习者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与兴奋中心的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普通话知识的体系。语言的内化需要有一个过程,感知不等于已充分理解,更不等于完全掌握。没有内化为思维工具的语言不属于个体自己的第二号系统,因此,也不可具有交际工具的全部职能。所以,语言的输出远远滞后于并小于摄入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意味着摄入在时间上要先于输出,在数量上要大于输出。具体地说,就是坚持听说领先,读写随后的原则。心理语言学也证明这点,而我们的教法却本末倒置。因此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普通话表达水平要做到听说领先,听说读三项并举。

2.教学方法的选择

(1)比较法。比较法学习普通话,就是运用汉语演变规律,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学习普通话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一门将语言学概论,普通语音学、汉语音韵学、比较语言学、方言学和教学法等有关理论联系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用比较法学习普通话,对于教师,尤其是了解语言学、语音学、音韵学等有关理论的语文教师来说,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加强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加强学习的针对性,节约学时,提高实效。教师要先了解普通话的结构系统,然后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了解自己所说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能够举一反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互动法。互动,是指在口语交际中交际双方的积极参与和相互作用。听说的互动形式是构成口语交际活动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口语交际必须具备至少一个说话人和一个听话人,即当一个人说出一段话的同时存在另一个人在听。听说的互动存在于口语交际的各个环节和话语理解的各个层面。教师普通话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使教与学之间、学与学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中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理解得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语言学习本身偏于理性思维,容易令人枯燥,如果在教学中以生活、职场中的口语话题为主线多采用听说互动的训练方式,将会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

(3)情感法。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有机统一。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完整的教学。普通话教学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复杂的、受诸多因素影响的过程。就普通话本身来说,作为一种语言,它的使命就在于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情感因素就显得极为重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仅对学习者行为及个性方面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而且能促进教学关系的协调发展,为教学营造一个愉快的环境从而推动教学效果。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选择那些贴近现实生活,并对目标文化肯定态度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意义性、趣味性会使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在授课中应多使用现代化的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唤起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参与欲,融普通话教学于情景之中,刺激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增强普通话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叶竹均.懂・通・传・到――试论普通话科教师研修教学的四个境界[J].语言文字应用,2004,(2).

[2]陈才佳.方言区普通话教学低效的成因初探[J].广西教育,2005,(5).

[3]刘玫.推广普通话应三位一体[J].中学语文教学,2001,(12).

[4]宁方民.普通话训练应全方位进行[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普通心理学内容篇9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策略

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自1994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对全国的高职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pSC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pSC是衡量高校规范用语、用字教学水准的重要手段,与高校的汉语言教学密切相关,它标志着国内应用语言学科实践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高职学生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已不陌生,但将其真正视为重要考试科目的寥寥无几。大部分考生希望高校不断丰富普通话教学形式,通过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普通话培训取得时效性的进展。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高校普通话教学与测试工作经验,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思路。要搞好高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重点在于持之以恒,就是要在长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探索进程中,逐步构建一个涵盖普通话教学、培训和测试三大模块的综合教学体系。

1pSC及其性质、目的、意义

pSC的提出是国内普通话推广应用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具体考察应试人普通话运用过程中所用语音、词汇、语法是否准确规范,是否能熟练运用普通话进行表达。pSC检测就是在应试人用普通话表达过程中,考察其词汇、语法和语音是否准确、规范,基于考察结果衡量应试人普通话能力等级。普通话口语能力测试是由国家语委和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发起,以深化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程度,提高全社会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口语测试项目。pSC不仅应用于高职院校普通话能力训练中,同时也是教师、主持人等职业语言人资格认证的一个单项鉴定。单就普通话教学而言,我们首先要需要厘清一些概念:pSC是针对应试人母语(汉语)标准语水平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它并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测试,也不是外语测试,而且与文化考试也有一定差异。pSC是基于个体测评情况来整体评价群体推广普通话的效果。它的目的是参考标准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范,通过测评对应试人普通话能力等级进行评定与认证,这是本国普通话推广和普及工作逐步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pSC的全面开展能够促进全社会语言规范化建设,而且会对全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2pSC的内容简介

根据现阶段国内最新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基于本省普通话推广应用的工作要求及其百分制的测评要求,可按pSC的内容将其细化为读单音节字、读多音节词、朗读、说话四个模块,以便综合测评应试人的普通话应用等级,提高测评工作的科学性。声、韵母及声调的发音能力的测评是读单音节字模块的测评重点。读词语是基于声韵调测试,进一步考察轻声、儿化、变调的发音,难点音、主要音变的辨别能力是重点考评项目。测试员基于单音节字和多音节字的测评能够对应试人的语音概貌有概括的认知。朗读模块除了考察应试人通篇朗读是否流畅、速度把控是否得当以外,还考察语气、语调、声韵调读音、连续音变、停顿、断句等内容;说话就是应试人在不参照文字的情况下考察其普通话表达是否规范、流畅,其中,说话者词汇语法规范度、言语流畅度和语音标准度是该环节重点测评项目。

3pSC的培训策略创新思考

3.1普通话培训的基本原则

3.1.1针对性强,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培训前结合受训学生所学专业和成长地域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步骤、内容、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训练中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辅导的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力求在规定的课时内达到强化学生普通话能力的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普通话能力等级。

3.1.2教学内容安排得当。教师应该根据课时数量和学生的语言能力科学规划普通话培训内容。重点讲授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点,注重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训练,提高课时的利用率。普通话训练需要长期坚持才见成效,培训的目的在于入门训练,使之成为继续训练的起点。

3.2普通话培训的具体方法普通话培训是一个短期集中组织行为,因此,普通话教学所面临的对象复杂性、时间紧迫性、任务艰巨性都比较大。笔者认为,在培训实践中不妨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3.2.1端正态度,激发兴趣。在普通话教学培训中,学生往往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老师讲授的都是以前小学拼音知识的重复,所以多数人最初的学习态度并不端正。语音面貌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容易对测试产生轻视和自满情绪,不能认真对待测前培训,其结果是在测试中不能突破自我,难以发挥最佳水平。而有部分学生因为根深蒂固的方音影响而导致语音面貌较差,因此在培训中表现出羞涩和自卑情绪。这些心理状态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不能主动参与训练,从而影响培训效果。针对这些情况,培训教师要用生动、贴切的语言巧妙地导入课程,同时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视频音频文件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更要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多采用顺口溜、方言与普通话对说、绕口令接力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无形中融入到课堂中来。

3.2.2精讲多练,实践为主。培训阶段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的发音和正音。①基于语音理论,对普通话的声、韵、调和各种音变进行全面概括的分析。培训时,先让学生对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有整体的认知,而后由浅入深,通过有关发音的讲解和示范逐步接受声、韵、调的发音训练。②找出母语方音和普通话语音之间的对应规律,能使普通话学习事半功倍。发音训练时,教师应着重讲解普通话中的声、韵母与母语方音的差异,并借助常用字举例来讲授个别难点音,以强化记忆,增进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知程度。③针对常见的轻声词、多音多义字、难读字和儿化词等特殊字词,在培训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强化的训练。

3.2.3传授技巧,培养语感。依据笔者多年测试经验,大部分普通话水平在临界状态(三甲至二乙段、二乙至二甲段、二甲至一乙段)的应试人由于不了解测试评价依据和应试技巧,往往难以发挥出最佳水平从而取得应该取得的等级。因此,在普通话培训教学内容中应试技巧的讲授显得尤为重要。培训课上应详细讲述应考时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进入预备备考室的15分钟内,如何突出重点,做好临考前的最后准备。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仅仅把读准单个音素或音位作为学习目标,而应该建立习得语言语感,形成良好的语音面貌。在普通话学习中,包括轻声、儿化、变调在内的语流音变,是形成语感的重要因素,是普通话的特色。培训中,教师要加强普通话语流音变的训练,通过不断的模仿和演练,使学生养成读轻声、儿化、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及“啊”音变的习惯,不断提高普通话语感,从而全面提升语音面貌。每个人的有声语言(外部语言,即“读”与“说”)都是内部语言的自然流露与外化。如果学生内部语言是方言,那么测试中的“读”和“说”就是方言而不是普通话的一种自然的流露与外化,因而测试时难免出错。普通话测试测前培训课程的课时有限,更多的训练必须由学生自己在课后去自发完成。因此,在培训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课下要坚持用普通话思考、表达或处理语言信息,不断强化能力训练,逐步实现方言向标准普通话的转变,从而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同时树立语言规范意识,进而达到规范整个社会的语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合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刘照雄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仲哲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a].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刘兴策.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指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贺桂兰.普通话课程的教与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37.

[7]张志伟.建构主义理论与语言教学[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117.

[8]罗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中心开拓普通话教学新思路[J].陕西教育(高教),2011(3):4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高职院校pSC培训课程教学理念及实施模式创新研究”XJK012BYw009。

普通心理学内容篇10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

[作者简介]梁平安(1980-),男,河南周口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47-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健康。大学体育作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最后一站,应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本文从广西普通高校体育课的评、教、学现状开展研究,力图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工学院、钦州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河池学院、梧州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13所普通本科院校的115名体育教师和1200名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调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共发放1200份学生问卷,回收1200份,有效问卷1169份,有效率97.4%;发放115份教师问卷,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课课程内容

1.开设的运动项目。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开设项目主要以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为主,教师选择率均大于75%。其次为气排球、散打、跆拳道、网球,教师选择率不足50%。作为女生喜欢的形体舞蹈和瑜伽项目开课情况不好,选择率不足30%。新兴体育项目轮滑、桌球和定向运动则在高校鲜见。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珍珠球和板鞋竞速项目开课情况也不好。可见,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开课主要是以球类项目为主,其他项目的开展受到师资条件、场地器材等的影响,不便开展。

2.开设项目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通过调查发现,体育教师和学生认为体育课开设项目不满足和很不满足学生学习的均占65%以上,说明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开设项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由于公共体育课以球类项目为主,球类项目多是室外课,广西气候比较炎热,多数学生不愿意上室外球类项目课。

3.体育实践课教学内容。在高校体育实践课教学中,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是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同时,穿插少量的组合技术和战术练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基本技术,提高课余时间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实践课教学内容为基本技术为主,穿插一定组合技、战术的较多,占39.1%。实践课教学内容为自由活动的占13%,这表明部分体育教师在实践课教学中仍采取“放羊式”教学。

4.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理论课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有很多目标要通过理论课教学来实现。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中78.4%的学校未开设体育理论课教学,只有小部分院校体育课开设理论课教学。

5.体育课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过难易造成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内容过易则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得不到满足,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所以,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教学内容适中,占总体的77.8%,大多数学生反映教学内容难度适中,适合自己学习。

(二)体育课教师教学

1.教学方法。体育课教师教学方法运用比较复杂,运用过程中还存在对运用方法把握不准、运用目的不明确的现象。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方法是每个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

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近80%的教师主要采用“讲解法、示范法、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不到50%的教师采用“情景教学、发现式教学等方法”。这表明,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技术,忽视了学生独立学习、探索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普通高校多采用选项课教学模式,依据学生意愿、时间段安排学生进行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习的效果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教学模式为“选项班教学模式”的比重最大,占总体的54.8%;男、女分班模式的比例较小,占总体的19.1%;仍有46.1%的学校采用传统的自然班教学模式。

3.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要求松紧有度,过于松散,即“放羊式”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不思进取,一无所获;要求过于严格,形成了灌输式教学,学生易形成逆反心理。课堂教学要求过松或过紧,都不利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形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课堂要求为“非常严格”和“比较严格”的比例最大,选择比例为61.7%,学生选择的比例均超过60.1%。这表明一半以上的教师在体育课时对学生要求太严格,应注意把握好松紧度。

4.教学重点。体育课教学重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不同,授课时需要考虑较多学生的不确定因素,教学重点还是应归结到体育课程的五个目标上,根据目标来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难度。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认为教学重点应放在“基本技术技能、健身方法和习惯、增强体质、培养拼搏和团体精神,意志品质”方面,选择比例都超过了60%,而“学习裁判方法和享受课中的乐趣”的比例为30%左右。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学好基本技术、简单的健身方法和拼搏精神就可以了。但笔者认为,现代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是最重要的。另外,学生掌握一些裁判知识并能组织运动竞赛,能够更好地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运动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

(三)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

1.评价内容。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内容以“技术水平掌握程度、出勤率和日常课堂表现”为主,分别占总体的85.2%、76.5%和73.9%,其他评价内容采用得较少。这样的学生成绩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技能,忽略了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教师的评价没有以学生为主体,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势必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评价形式。通过调查,评定体育课成绩的形式以教师评价为主,占总体的68.7%;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采用较少。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形式较单一,且传统,忽略了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学生成绩时,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评价,充分运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准确评价学生成绩。

3.评价方法。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评定学生体育课成绩的方法运用较多的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但是占总体的比例不是很高,为48.7%。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教师也有不少。采用终结性评价也就是对学生成绩的甄别性评价,对于运动能力差、基础差的学生影响较大,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采用多样性、综合性的评价方法。

(四)学习动机和态度

1.体育课学习动机。体育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部动力,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锻炼的心理活动就是体育课学习动机。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让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体会到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课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学习体育课学习动机中“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和“娱乐身心、健美形体”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79.0%和46.4%。而选择“随大流、上课好玩”“毕业需要,没兴趣”“应付考试”所占比例较小。大部分学生上体育课的动机正确,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增强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还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是广大体育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2.体育课学生态度。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是培养其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最关键的一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兴趣,养成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将成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消极的学习态度则不能体会到体育课的真正乐趣。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乐学、乐练,以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72.8%的学生选择“非常积极”和“比较积极”,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体育课堂中;还有24.4%的大学生选择“一般”,这部分学生很可能对体育课的学习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生这种无所谓的学习态度。

三、结语

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的开设,教学内容以球类项目为主,开展的新兴体育项目较少。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合适,但理论课教学时数少。多数学校未采用选项课教学,教学方法仍以“传习型”为主。体育教师评定学生成绩的标准合适,但多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和互评运用较少。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院校应尽量开设较多的体育项目,丰富体育课的学习内容,并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教师在评价学生成绩时,评价内容、方式、方法的选择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重点应让学生感受到乐趣,通过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上多采用选项课教学和男、女分班教学。另外,院校教师及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应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积极引导,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费投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祁团结.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调研[J].教育与职业,2006(21).

[3]夏云建.大学体育课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院学报,2002(6).

[4]曾红卒.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