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4:04

社区建设的原则篇1

关键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理论基础;战略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这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农村社区庞大系统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国外研究来说,在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主要分散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公益性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但由于各国在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以及国际环境上的明显差别,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依据自身特点,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国情、尊重本国文化发展规律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模式。为此,明确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理论基础及战略原则对于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关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和需求,因此,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说来,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传统,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在需求。公益性文化的精粹必然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农耕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化之根在农村”,其本根就是农业文化。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传统建筑等数不胜数,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中国最深厚最古老的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砥也在农村。“乡土社区文化”乃是“中国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之根”。如何挖掘、整理、利用和创新农村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农村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和崭新面貌,促进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实现农村文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笔者认为,以农村社区为合理切入点,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具体内容,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扎实推进,是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引导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整个社会与文化起到一种引导和教育作用,并对保持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公益性文化在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主旋律文化、凸显核心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无可替代的。在我国,公益性文化建设是突显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作为党的重要喉舌的报纸刊物,还是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从事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都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代表和宣传着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农村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舆论阵地,相对于政府的号召、组织的说教灌输来说,在农村社区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的舆论引导作用更具广泛性和日常性。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无疑是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建设文明农村、打造和谐农村的动力需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公益性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道德与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规范生产秩序与社会行为,特别是在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要注重发挥公益性文化软实力在农村社区的作用,使公益性文化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支撑,使村民在思想观念、人文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劳动形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整体改善或提升,既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能有效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推动农村社区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新农村建设,必然需要其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农民人文素养的追求目标。公民虽然职业、地位、身份和收入各不相同,但都有平等地无偿或少量有偿地享有知识,获取审美、文化,享受健康娱乐的基本文化权利。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它可以从一个侧面起到调节社会分配并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上的差别容易引起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差别却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在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中心化,农村农民的文化权益则边缘化,而且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深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深度聚焦农村社区,深切关注社区农民自身,深情倾注人文关怀,实施以人为本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刻不容缓。

(五)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文化力的迫切需求。综合国力的

竞争,根本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文化力的竞争。文化力是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公益性文化无论在精神还是在物质方面,都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作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可忽视其公益性文化的强大作用力:其一,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任何经济发展都是从理论突破开始的,知识经济的产生必须以知识、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作先导。其二,文化从层面上看,包括技术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在技术层面,新的技术在理论上有了飞跃,才有可能引发生产的进步和革新;在制度层面,经济建设离不开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先进的社会制度、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能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保障;在观念层面,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才能激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从社区公益性文化人手,只有不断提升农村文化力,才能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内在驱动力。

(六)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农村政治民主进程的内化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作为农村社会的新形态,已经成为社会矛盾酝酿、扩散和集中的敏感地带。农村的稳定和良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和政权的稳定。农村社区稳定需要依靠硬性的综合治理,也需要软性的文化建设。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公益价值,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和对执政党的认可度,也必然影响着农民对政治民主的热情与参与度。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观念的引导,在实现农民文化权益、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内化人心;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可以折射出文化民生意识。因此,坚持民生理念,切实解决好农民在文化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农村政治民主进程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历史有延续性,文化有不可割裂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我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核心,历来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注重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问题,其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思想。他们对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做的科学阐述,为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同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又提出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指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它们所产生的价值也不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肯定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作用同等重要,“作家”、“诗人”、“画家”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阶层”,他们进行艺术劳动的目的是创造在思想上、艺术上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精神产品。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公益性文化建设作为独特的文化艺术生产过程,它可以充分挖掘人们内心所固有的超越物质非功利性的一面,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深层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公益性文化给民众提供的是这样一种远离功利、回归精神的环境,也是对人们审美情趣的一种培养和熏陶,这正是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所承担的责任和具有的功能。

(二)中共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建设指针,也为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1.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端,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毛泽东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将新民主主义文化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鲜明突出了革命年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内涵。在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出文化发展“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的方针,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和毛泽东提出的先进文化理论,明确提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邓小平强调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强调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条件;明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四有”新人培养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指出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抓好“四有”新人的培养和塑造。这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思想,特别是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提出“先进文化”的概念,为新世纪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理论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思想,“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江泽民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任务、方针、政策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他们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全局出发,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了“四位一体”的整体建设思想,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确立了应有的战略地位与战略选择。就文化建设而言,要“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战略原则

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离开了它,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必须吸纳马列主义的相关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坚持政府主导、主体多元原则。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非功利性使其无法单纯依靠自营而发展,更不可能将其完全依靠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而必须紧紧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这就决定了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是至关重要、不可代替的;同时,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也是其有效开展的巨大动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也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应树立起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意识,通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和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引导社会资金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坚持以民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力军。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以民为本的原则就是以农民为中心,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衡量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尺度;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充分尊重村民个性、精神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倡导农村新型伦理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不断满足村民对居住环境、文化氛围的进一步要求,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坚持“双轮驱动”原则。尽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但仍可以借鉴市场经济的某些意识和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自己。经营性开发与公益性服务是文化的两大属性,但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应该贯彻“双轮驱动”的理念,既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又要重视经营性文化产业,以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公益性文化事业进步。通过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增加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的投入,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引导公益性文化消费,进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促使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互为补充、相互作用,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严重,落后的农村仍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进程面临着复杂与艰巨的任务。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必然举措,它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社区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还对于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针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视城市、忽视农村,导致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现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的倾斜力度,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促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社区建设的原则篇2

在全市社区居委会建设现场会议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酝酿研究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总结前段“村改居”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今后我市社区居委会建设的主要任务,进一步动员各级各部门,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工作中来,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加快全市社区建设步伐。刚才,我们举行了“×××山子社区居民委员会”揭牌仪式,参观了×××山子社区居委会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听取了×××山子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汇报和社区成员单位市国税局负责同志的发言。下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前段我市“村改居”工作情况为了理顺我市×××村居混杂、农村管理与城市管理并存的管理体制,打牢我市社区建设的基础,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了将×××三个街道所辖四环路以内的个村(居)民委员会全部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决定,并于月日召开了全市社区建设暨“村改居”工作动员会议。两个多月来,社区建设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动员会议后,市里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分管副书记、副市长为副主任,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并且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前段,市里先后多次召开调度会、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社区建设有关政策规定的制定出台打下了基础。各街道把社区建设列入“一把手”工程,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专门机构,确定专人分管。各有关单位迅速行动,扎实工作,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工作。截止到月日,根据《×××市×××村改居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规模适度、四至清楚、尊重习惯、便于管理等原则以及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等要素,科学界定各居委会的区域,在×××四环路以内设立了个社区居委会。可分为实体型居委会(即村改居的个社区居委会)、企业型居委会(金纺社区居委会、外贸社区居委会)、市场型居委会(龙城市场、密州商城、×××商贸城个社区居委会)、小区型居委会(东坡小区、金都小区、明诚园小区、福光花园个社区居委会)。整个辖区共有居民户、万人。人口最多的是密州街道兴华社区居委会,辖区面积平方公里,共有户,万人;人口最少的是密州街道瓦屋庄社区居委会,辖区面积平方公里,共有户,人辖区面积最大的是密州街道×××山子社区居委会,辖区面积平方公里,共有户,人;辖区面积最小的是密州街道福光花园社区居委会,辖区面积平方公里,共有户,人。

总之,经过上上下下共同努力,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村改居工作基本结束。

二、明确任务,把握重点,扎实推进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

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对于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功能,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做好建设城市、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加快城市化进程,保障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这项工作,从中央到省、(上级市)市都非常重视,年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加强社区建设,设立社区居委会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社区建设的高潮。年月,××省委办公厅下发了鲁办发〔〕号文件,对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我市刘德成书记、邹庆忠市长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多次指示要抓紧抓好。今天,我们举行了“×××山子社区居民委员会”揭牌仪式,市政府公布了个社区居委会的名称,这既是对前段工作的一个小结,又是下步工作的动员令。下步,我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将进入实质性阶段,各项工作任务仍很艰巨。各街道、各居委会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落实各项措施,把社区建设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一)明确社区居委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社区居委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发展社区经济为中心,以街居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繁荣社区文化为载体,以强化社区服务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居民的生活需求,发挥职能,加强管理,规范建设,为居民群众创造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确定我市社区居委会建设的任务目标是:合理设立社区居委会,加强社区组织网络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各项协管、监管职能,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力争通过至年时间,初步建立起“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分工科学、工作有力”的社区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坚持五个原则,保证社区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做到“民需我做、民困我帮、民忧我解”。二是坚持“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居民的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同时,使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最大限度地共享社区资源,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三是坚持“完善体制,有序管理”的原则。按照责、权、利一致的要求,着力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完善“一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能,理顺社区居委会与政府及街道相互间的关系,实现有序管理。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我市特色的社区居委会建设新路子。五是坚持“五不变”的原则。“村改居”后在过渡期内实行“五不变”原则,即:本村辖区基本不变,土地、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计划生育政策不变,涉农政策不变,户口性质不变。

(三)把握四个关键环节,促进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一,抓紧进行社区居委会挂牌工作。今天,×××山子社区居委会进行了揭牌仪式,为其它社区居委会的挂牌工作提供了一个样板。各街道要实行领导包靠居委会责任制,具体安排好这项工作。在举行挂牌仪式的同时,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一次再发动、再宣传、再动员。挂牌仪式主要由社区居民代表、驻区单位负责人以及社区内的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参加。为了使挂牌仪式不走过场,每个街道都要拟定统一的主持词,下发到每一个社区居委会。整个挂牌工作要在九月上旬完成。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公章也要在十月一日起开始启用。

第二,选好配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居委会要正常开展工作,必须有一支素质高、能办事的工作队伍。因此,在人员配备上一定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村改居”的社区居委会,继续使用原村委会班子;“市场型”社区居委会班子组成由街道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商定,承担市场管理的人员,可优先聘用;“企业型”社区居委会班子组成由企业与所在街道共同商定,可先由企业推荐组成人员名单,并上报街道备案;“小区型”社区居委会班子组成由所在街道负责,居委会主任由街道直接下派,其他成员通过招考聘用。新设立的社区居委会,实行社区党支部书记与居委会主任“一人兼”。其他需要的干部(治安协管员),由人事部门从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富余人员中安排,不足部分面向社会招考录用。这项工作要在九月底完成。同时,街道办事处和市民政局要加大对街居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对新任职的社区居委会成员要进行岗前培训。

第三,切实抓好社区党组织建设。在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工作中,要坚持以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管辖范围确定后,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要结合社区内的党员情况,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直接管理的党员在人以上的,成立党的委员会;人以上的,成立党的总支委员会;在人以下的建立党的支部委员会。社区党组织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对社区内暂住人口中的党员和没有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党员,以及与原单位已脱离劳动关系的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党员,原则上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社会组织的党员既要接受所在单位的组织领导,又是要积极参加居住地社区党的活动,尽快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各类基层组织共同参与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第四,建好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场所和服务场所。各街道办事处、各居委会及有关部门要集中力量搞好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和服务场所建设。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每个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场所原则上不低于平方米,拥有“四室、两站、一校、一场所”,即党支部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计划生育服务室、阅览室,社区服务站、卫生保健服务站,社区人口学校,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并配齐办公桌椅、办公电话、档案柜、电脑等必要的办公设备。“村改居”的社区居委会,原则上在原村委会的办公地点办公,确需新建的,由街道办事处负责选定地点,并组织建设。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不符合标准的,要按照要求进行改建扩建。新设立的社区居委会,可暂时与小区物业公司合署办公,挂两块牌子。各居委会要立足现有条件,逐步建设,逐步完善,力争利用至年的时间,将社区居委会建成机构健全、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居民自治组织。

(四)落实五项保障措施,健全完善社区建设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社区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是全市社区居委会建设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居委会建设的规划、重点项目的决策、政策法规的制定、社区居委会建设目标考评和相关问题的指导。其下设的办公室负责对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检查,研究新情况,提出新对策。社区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要从各自职能出发,积极支持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进社区”活动,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各街道办事处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本街道社区居委会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社区居委会要强化大社区、大服务观念,主动密切与驻区单位和居民的联系,以真诚服务赢得社区成员的理解和支持。驻区单位要树立“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意识,自觉把本单位的发展和管理纳入社区建设、管理之中。

二是营造社区居委会建设良好氛围。要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大张旗鼓地宣传社区居委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上级和我市有关的政策规定。要注意抓好典型宣传,市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要及时反映我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动态和工作经验,宣传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组织和先进个人,以发挥典型带动效应。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推动各级干部理直气壮地抓社区建设,把社区居委会建设作为加强城市基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有效地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进一步形成全党重视、全社会关心支持的良好氛围。

三是切实搞好社区各项管理工作。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主体组织,社区居委会要切实负起责任,动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做好稳定工作。在这方面,干部的稳定和人心的稳定是关键。对于干部配备使用问题,要严格执行市里的有关规定,保持干部队伍的稳定。对社区的群众,要坚持“五不变”原则,向他们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尤其要做好划归新的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居民户的工作,向他们说明白,在新的社区只是在社会事务和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接受社区的管理,并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在经济关系、待遇上仍然在原社区居委会享受,以打消他们的种种疑虑。另一方面要做好与社区居民有直接关系的户口、治安、计划生育、环境卫生及物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要严格执行《×××市社区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计生管理体制基本不变,驻区单位仍管理所属人员的计划生育工作。对进入社区的流动人口、务工工商户,社区居委会要协助计生部门摸清底数,纳入管理;户籍管理,公安部门要抓好试点,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即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及时进行户口整顿,切实理顺好社区户籍关系;环境卫生除市环卫部门管理的路段外,由社区居委会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搞好卫生清洁工作。卫生管理费经社区共建委员会协商同意,在街道的指导下,根据需要由街办城管所和社区居委会负责向辖区单位和居民收取。社区居委会要依据有关标准及时向建设部门交纳垃圾清运和处理费,防止双头收费。社区居委会可以采取公开招标,市场化运作方式将各路段、街巷承包到人,落实责任,并加强监督管理。

四是建立共建机制。社区居委会挂牌以后,要成立社区共建委员会,吸收辖区内所有单位参加,制定共建章程或共建公约,定期召开会议,共商社区建设发展大计。各共建单位要树立“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全局观念,按照“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社区建设原则,主动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把工作重心放在指导、扶持和帮助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上,坚持服务社区,保证“社区自治”,形成齐心协力建设社区的良好局面。

社区建设的原则篇3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党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整合社区的政治资源和组织资源,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增强党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促进社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根据《中国共产程》和中央、市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制度是以街道党工委(含镇党委,以下同)为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辖区社会单位党组织为参与主体的社区党建工作共建机制。

第三条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党管社区的原则;(二)权力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三)共同协商、民主决策的原则;(四)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

第二章会议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第四条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代表一般由30至50名组成。代表名额的分配及产生程序,由街道党工委商辖区社会单位党组织后研究确定。

第五条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代表在辖区内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主要在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和辖区社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中产生。规模较大的社会单位党组织可单独推选代表,规模较小的社会单位党组织可按地域相邻、或行业相近的原则,由辖区社会单位党组织联合推选代表。

第六条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开一次;一般每季度开一次工作例会;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会议。

第七条会议实行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的轮值执行主席制。执行主席由参加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的辖区社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轮流担任。执行主席设一人,任期一般为半年。

第八条执行主席在任期内,具体负责组织好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的日常工作;按时召集和主持开好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及相关会议;组织、协调辖区内各社会单位,认真落实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议定的事宜;收集、整理社区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反馈代表单位的要求、意见和建议。

第九条执行主席任期满后,应向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汇报任期内的工作情况,及时做好工作和相关文件资料的移交。新一轮执行主席由街道党工委提出新任人选,经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讨论通过。

第三章会议的工作职责

第十条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任务是:

(一)组织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传达市委的决议、决定及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精神,保证政令畅通。

(二)协商确定辖区内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重大事项;对辖区内社区建设和社区党组织工作的共建、共管事务,在共同协商、民主决策的基础上明确责任和分工。

(三)听取和审议本街道党工委关于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的报告;对辖区内社会单位党内和各项社会事务“创先争优”活动进行评议并提出意见。

(四)负责组织、协调辖区社会单位党组织,广泛参与社区的各项事务及活动;积极支持和配合街道党工委,抓好以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和社区治安为重点的社区建设。

(五)加强党(团)员、职工教育管理,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不断强化党(团)员、职工的社区意识;积极构建以社区党(团)员为骨干的志愿者队伍,在社区服务中开展党的活动,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六)加强代表单位之间的工作联系,及时通报和交流社区建设、社区党建和单位自身建设情况;组织代表单位对辖区内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进行指导、巡查和督促。

第四章会议的议事程序

第十一条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在议事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一)街道党工委应在征求代表单位党组织意见的基础上,经收集整理,将拟讨论的有关议题,在召开会议10日前,书面通知代表单位党组织。

(二)代表单位党组织应对拟讨论的议题认真研究,并在召开会议的前5日,与街道党工委和执行主席进行会前协商。

(三)正式召开会议时,代表单位党组织的负责人,代表本单位表达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意见或建议,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就有关的会议议题协商决定。

(四)会后,街道党工委要将会议议定的有关事项,以书面的形式下发各代表单位党组织。参会人员应及时将会议有关情况,向本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汇报,并提出落实的具体措施。

(五)代表单位党组织要认真落实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议定的有关事项。落实中的具体问题,应及时与街道党工委和执行主席进行协商沟通。

第五章会议的组织领导

第十二条区(县、市)党委要加强对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的领导和指导,切实保证社区党建共建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建立区(县、市)党委常委联系社区党组织制度,力争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

第十三条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要根据本《细则》,制定落实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的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明确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具体牵头的部门和负责人。

第十四条辖区社会单位党组织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所属单位党组织参与辖区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要建立相应的考评标准,将此项工作纳入本系统的年终考核评比内容。

第十五条辖区社会单位党组织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落实措施。一般每半年应听取一次工作汇报,及时总结工作情况,研究工作安排,提出改进意见。

第十六条辖区社会单位党组织及主管部门在干部考察考核、党员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及评比时,要主动征求和听取所在街道、社区的评议意见。

第十七条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成员单位代表,要加强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能力和水平。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细则适用于*市街道(乡镇)、社区和辖区内内社会单位。

社区建设的原则篇4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社区党建思路,明确社区党建目标。

**市社区自2002年9月份开展以来,紧紧围绕组织建设开展工作。根据**市委《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意见》的精神,明确**社区党建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以社区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为宗旨,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文明社区。围绕党建目标确立社区党建五个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原则;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原则;扩大民主,社区自治原则;管建并举,重在服务原则;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原则。一个目标,五个原则成为今后社区党建的主导方向。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

社区内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要树立“立足社区、关心社区、共建社区”的新观念,主动参与社会性、地域性、群众性、公益性的活动;在开展区域性的党建工作中,应当服从和尊重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和安排,要与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加强联系、沟通和协调;要把积极参加社区党建工作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本单位党员主动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并将其作为考核内容,切实做到深入社区,深入居民,单位与社区实现联防联控,共同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贡献力量。**社区共有共建单位16家,但党组织实际参加共建只有10家。特别是有些企业,本单位党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却忽略了周边环境,没有加强协调,对参加社区党建持无所谓态度。在这些方面,市人大办在“七一”前夕与社区党组织开展“党组织共建座谈会”,榜样作用很大,通过沟通、协调,一些企业党组织纷纷加入社区党建队伍之中,形成了社区党建的合力。给其它共建单位带了好头。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切入点,全面推行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在职党员是我们国家各项建设的主力军,社区建设和管理离不开这支坚强力量。发动和组织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这是党的资源向社区集聚,它有利于发挥党在社会活动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使党在社区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更加巩固;有利于加强对在职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在职党员在单位是个好干部、好职工,在社区是个好居民,真正成为“全天候”的党员。今年四月份,市委组织部推行在职党员到社区登记制度,**社区共报到99个单位,登记党员204名,参与帮困结对、打扫卫生等24个服务项目。社区先后组织在职、在册党员开展活动8余次,成立了社区帮困服务队、环境卫生服务队等服务组织,并得到爱心捐款1950元。这些工作作用大,意义深,不仅对改进党员的管理发挥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而且深入居民,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同时也为普通居民作出了表率,树出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找出党建工作差距,进一步改善和加强社区党组织工作。

社区建设的原则篇5

自90年代中叶开始,社区建设开始在中国大陆部分大中城市展开,至1999年末,主管机关民政部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青岛、沈阳、武汉等城市设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目的是通过实验区的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得出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操作原则和程序,在全国进行示范和推广,以推动城市社区自治。各实验区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下列四种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或经验。

(一)社区建设的代表性模式及其主要特征

一是沈阳模式。沈阳模式最鲜明的特征是组织构建。即模仿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及相互关系,创造性地在社区内设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下称社代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下称议事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下称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并通过建章建制,明确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详见下文)。就推广的程度和地域而言,沈阳模式的影响最大,目前对沈阳模式的借鉴除了辽宁全省外,在全国范围内还有海口、武汉、哈尔滨、西安、合肥等地。

二是上海经验。其最大的特点,是将社区建设与1995年上海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结合在一起,将社区定位于街道,形成街道社区,并强调依靠行政力量,在街居联动的过程中发展社区各项事业。上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改善社区环境,在社区建设各类服务设施,创造文明小区、营造社区氛围。由于上下联动,社区建设空前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文明社区、文明小区、示范街道和示范居委会。与上海做法类似的有北京西城区,但北京是在街道和居委会之间增加了功能社区,作为推进社区建设的刚性组织,且高度行政化。

三是青岛经验。青岛社区建设的重要特点是以社区服务为龙头,提升社区功能来发展社区。青岛市强调将社区服务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好。全市四个实验区都确定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统一部署,统一行动,集团作战,形成联动,在青岛掀起社区建设的热潮。同时将社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区街居四个层次,一把手抓一把手,一级向一级负责。与青岛以社区服务为龙头,推动社区建设做法相类似的城市还包括南京、天津等地,并各有特色。

四是江汉模式,这是指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的经验,它以主动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特征。江汉区在依照沈阳模式建立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后,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社区自治。其核心内容包括1)明确提出自治的社区建设目标。2)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转变政府职能和培育社区自治。3)建立新型的政府行政调控机制与社区自治机制相结合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江汉模式转变职能的主要内容是:1)理顺关系。明确居委会与街道、政府部门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不是行政上下级的关系。2)明确职能。政府部门负责行政管理,承担行政任务,居委会负责社区自治,不再与街道签目标责任状。3)政府部门面向社区、实现工作重心下移。4)费随事转,责权利配套。5)建立评议考核监督机制。为保证以上五条基本内容落到实处,江汉区率先在9个职能部门进行体制改革,并创造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除了上述四种代表性模式外,其余实验区也各有特色,都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二)通过26个实验区的试点,社区建设的一些基本经验已经形成:1)社区的定位:小于街道,大于原居委会;2)单位应参与社区建设及参与机制;3)构建完善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及选举规则;上述经验主要由沈阳模式提供。4)完善社区服务,提升功能;主要由青岛、天津、南京等地提供。5)政府应主动推动社区建设及领导机制;主要由上海、青岛、沈阳等地提供。6)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社区自治;主要由江汉模式提供。此外,民政部综合各地做法,还得出:7)社区建设的历史必然和意义;8)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9)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10)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五大项目)等。

(三)在社区建设得出基本经验的同时,也要看到,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组织构建的法理思考、直接选举和民主参与、行政权力侵入、居委会负担过重、《居组法》修改等。

二、组织构建与直接民主

上述诸模式是就社区建设的思路、方法和做法总体而言,而涉及到组织构建、转变职能、社区服务、社区自治等具体的问题,各模式之间又各有交叉,互有异同。例如,江汉模式的组织构建就基本是模仿沈阳模式的,各实验区关于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项目也基本一致。

(一)目前社区建设中自治组织构建的主要做法。所谓组织构建主要是指由社区主体组织的机构设置、来源渠道、相互关系、角色功能四个要素所形成的完整的刚性组织的制度安排。目前全国26个实验区自治组织的构建可以主要概括为三种做法。

第一种以沈阳、海口、武汉等城市为代表。在这些城市的社区中,进行了社区组织体系的创新,即通过民主选举,建立社代会、社区委员会(社区居委会)、议事会作为社区自治的三个主体组织1。居委会由社代会依法差额选举产生。而社代会的代表由居民选举产生。议事会则由社代会推选产生。在三个主体组织间,社代会属于决策层,是社区最高权力机构,职能包括选举、决策、罢免、评议监督等。议事会是议事层、监督层,职能包括建议、议事、协商、评议等。社区居委会属执行层,负责自治事务的处理,职能包括执行管理、组织活动、日常事务决策等。居委会是社区法定代表组织,对社代会负责。社代会有权罢免居委会成员。而议事会则行使议事和监督权。社区居委会讨论社区重大事项时,要提交议事会进行民主讨论,并取得一致意见方可提交社代会决策。从这种模式的机构设置中可以找到国家政权机构设置的影子。例如,社代会被群众称为小人大,议事会被称为小政协,居委会主任则成了"小巷总理",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沈阳、海口、武汉三地总的模式大致一样,但也有些微不同。例如,沈阳的单位代表不能选举居委会成员,而武汉则可以。沈阳提出议事会可以作为社代会的常设机构,武汉则没有这种说法。海口的做法与沈阳一样,但在居委会成员的待遇和养老保险等问题的探索上更有特色。

第二种以青岛、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为代表,主体组织为居委会、居民代表会议和居民区党支部(部分城市也有民主议事会,但并非刚性组织)。居委会通过全体居民直接选举产生,而居民代表会议的产生途径则与《居组法》中规定的相同。严格地讲,这种模式并没有进行社区组织的创新,只是沿用以前的做法,但青岛、上海等地开展的社区民主政治很有特色。

第三种主要是北京市西城区的做法。这种做法可以概括为两个体系(议事决策体系和执行落实体系)、四级机构(社区建设协会、社区中心、社区分中心、社区工作站)。在街道建立社区建设协会,作为议事决策体系。下设社区中心作为其执行机构,再以若干个居委会的辖区为管辖范围,建立"地域功能社区",作为社区自治联合体,冠以"社区委员会"的名称,成为社区分中心。"委员会"下设社区工作站即居委会,作为工作执行层,是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实体。社区中心人员并不是由居民选举产生,带有高度行政化的色彩,对于以自治为取向的社区建设来说,这种组织构建的路径选择可能在方向上有一定的偏差。

(二)前两种组织构建的模式在实际的工作中各有弊端。第一种模式的缺点主要体现在:1)机构设置机械模仿政权机构设置,小小的社区就设置了三个自治组织,加上其他群团性组织,机构过多,不符合精干高效的原则。2)议事会能否作为社代会的常设机构尚待严密的法理论证。社代会与议事会的功能有重叠之处,议事会的功能,社代会都可以行使。如果硬要增设议事会作为刚性组织,容易使社代会的功能发生萎缩,失去其作为权力机构存在的组织功能和定位,按照这种模式构建的社区,在实际运营中,社代会的作用发挥非常有限,不能不说与此有关。3)三个自治组织都是间接选举产生的,居民直接参与社区民主和社区选举的机率较小,很大一部分居民失去了行使民主的机会,得不到民主意识的薰陶,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民主参与意识。

第二种模式通过居民直接选举居委会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存在缺陷:1)居民代表是间接选举产生,代表性仍然略嫌不足;2)居民代表会议没有吸收辖区单位参加,不利于调动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3)居民代表会议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及职能的运作机制尚不健全。

(三)总而言之,对于组织构建两种模式的深层次检讨实质上是基于民主的价值取向和自治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我们衡量组织构建应以能否达到与组织构建这一行为目的-推

动民主,实现自治为标准。民主有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之分,二者都是其表现形式,既无高下优劣之分,也无对错是非之别,而是各有适用范围。决定其适用边界取决于政治生活的规模。一般来说,以代议制为主要内容的间接民主适宜在国家层面上进行,而直接民主则更适合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开展。

自治指由行为主体直接行使管理自身事务的权利。直接民主是体现自主,实现自治的必须具备的前提。社区自治是一种最基层的政治生活,因此,在社区范围内更宜提倡直接民主,包括直接选举、居民公决、适时监督等各种形式,这样更能增进社区民主政治生活,促进自治。

三、行政权力扩张与社区负担

众所周知,以前的城市居委会曾被群众形象地称为政府的"腿",是作为行政部门在最底层履行行政事务的准行政组织存在的。在以体制创新为重点的社区建设开始以后,各地都提出来要变政府的"腿"为居民群众的"头",也就是要还社区居委会以群众自治组织本来的面目。应该说,这一思路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实践工作中,这一转变可能还尚待时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体制创新在时间上的渐进性和空间上的延展性,很多社区的行政负担仍然很重,大部分职能部门仍然把他们当作政府的"腿",甚至变本加厉,社区的行政性负担比以前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增加了。

社区的行政性负担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1)以前的下派任务继续要居委会去承担。2)政府在社区设立办事机构和人员,直接侵占社区的办公空间和财政空间。3)政府部门加大了社区的行政性任务,只派任务,不给钱也不给人。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这种全国性的行政任务应该由统计部门主管,社区居委会进行协助。但我们在社区调查时发现,各级政府指定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口普查,不但占用了居委会的大部分精力,有的居委会甚至还要垫进很多经费。某市p社区每月要负担10个普查员的工资,共2000元,据他们测算,全部普查搞完,社区要花1万多元。而实际上,国家对于人口普查是有专项经费的,如某区统计局掌握的普查经费就达100万元,但这些资金迟迟难以下达到社区。此外,像最低生活保障调查、户籍调查等本应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的工作都推给了社区,直接增加了社区的负担。很多部门还要求社区居委会到居民中去帮助收计生费、治安费、卫生费等等。这些本该属于行政部门自身完成的任务不仅占用了居委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居委会在群众中的形象,群众气愤地称居委会为收费会。长此以往,居委会怎么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谈何自治,社区建设不又成了空话一句。

除了前面所说的工作负担以外,社区的经济负担还相当沉重,例如:每年的十一月份是订阅报刊时间,今年在居委会调查,很多居委会的书报费少则两千元,多则四五千元。为什么,很简单,社区由原来的居委会合并而成,去年一个居委会承担,今年就要承担原两个居委会的订报指标,此外还有递增。而且这些任务基本上都是非完成不可的政治任务。

《居组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居委会的资产,但在很多地方,街道对社区的资产收入提取管理费,少的40-50%,多则100%。上级部门用于社区的办公经费和居委会成员的生活费补贴也被层层克扣。很多社区一算账,不但不能按规定从政府部门去拿钱,每个月反而要倒贴很多钱给街道。例如,按照规定,街道每月应该拨款2800元给p社区作为干部补贴,900元作为办公经费,合计应该是3700元,但9月份实际只拨款1000元;相反,街道办事处以管理费的名义收取p社区的资产提成费1300元,(社区资产完全是居委会这几年自我积累发展起来的,与街道没有任何产权关联),居委会一算账,不仅没有得一分钱,还被街道拿去300元。由于街道使用各种手段侵占社区资产,使得社区的财力支撑体系非常薄弱,社区用于硬件建设的投入相当有限,举办文体活动的经费也是提襟见肘。对于大部分社区来说,财力紧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哈尔滨市政府规定,每个居委会设主任、副主任三职,每人每月260元补贴,其中180元由市、区、街三级财政负担,其余80元由居委会自筹。但一年多来,仍有三分之二居委会补贴达不到标准,同时,仍有40%居委会无办公用房,办公设施也无保障,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1](p28)在一些比较穷的社区,居委会成员的生活补贴都成问题,很多办公活动经费都是由成员自己私人掏钱垫支的。禁止居委会办经济后,居委会的资产进入街道托管中心,居委会的收入来源基本上固定在以下三个渠道:财政拨款、社区自筹和社会资助。但实际上,在目前阶段,社会资助非常有限,甚至没有,财政拨款也经常是"肠梗阻",社区只能自谋生路。

在目前的社区建设中,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体制性原因,社区得到的支持与付出是不平衡的,行政组织仍然习惯于将社区作为自己的一级办事机构,对于社区的要求太多,很多要求超越了社区的自治权限,也超过了社区可承受的范围,同时,给予社区的支持太少,这些支持包括人力、物力、政策、权力等各个方面,从而存在着使社区在自治的方向裹足不前甚至使社区系统崩溃的危险。

行政权力过分侵入的危害在于:1)侵权行为过重,超过其应有的限度,就会破坏社区内行政调控机制和社区自我调控机制的平衡,使之处于失衡状态,使这一机制失去存在的价值。2)导致社区发展机能萎缩。社区自治组织存在的关键在于能够对社区的资源和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但如果社区自治组织长期将大量资源用于完成行政任务方面,就难以从事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将使社区的发展停滞不前。3)社区自治组织将重新沦为新的准行政组织,失去自治的方向。社区自治组织将主要精力用于应付行政性要求,无暇顾及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对于社区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社区公共资源主要用于行政事务,社区自身的公共事务难以开展,公共生活不能正常运作,作为社区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的共同体感就难以在个体间频繁的行动与感情的互动中产生,社区就会只成为一个地理性概念,失去任何自治的意义。

四、政府主动性与制度供给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挥体制优势,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与政治动员,扩大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政治参与程度。(2)对于社区建设的实际进程进行政策导引、过程监控、经验总结和示范推广。(3)提供财政支持,特别是选举经费、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和成员生活补贴。(4)进行制度化运作,通过各类文件、方案、办法、会议等政治行为,使社区建设的模式和价值取向获得合法性的政治程序和政治存在。

政府的主动性最集中表现在使社区自治制度化,制度化的最高层次表现为提供法律供给。显然,于1990年开始实施的《居组法》已经在很多方面落后于目前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且很多新的已经被农村村民自治实验所总结的价值理念尚未被反映在其中。先让我们来对《村组法》和《居组法》的部分内容作一简要的对比:

《村组法》《居组法》

一、选举问题(1)明确规定全体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成员(2)明确规定村委会成员后选人提名问题及程序(3)规定了选举中的几条关键性的原则如双过半,差额选举,公开计票,无记名投票,当场公布,秘密投票,正当选举等。(1)规定居委会成员既可由全体居民选举,也可由居民代表或户代表选举。(2)除双过半原则外,没有规定候选人提我及程序问题(3)没有规定选举中的具体原则

二、组织问题(1)规定了村民会议的直接组成的全体性问题(2)规定了村民会议与村委会的关系(3)村民会议的决策范围(1)居民会议组成(非全体性,可以由居民小组选举代表)(2)居民会议召开问题(3)居民会议与居委会关系(4)未规定居民会议决策范围

三、管理问题村务公开及内容没有规定居务公开

四、经费问题(1)没有规定办公经费问题(2)规定了村委会成员可以享受补贴(1)规定了经费及办公用房问题(2)规定了村委会成员可以享受补贴

五,与政府关系(1)指导、支持、帮助、不干涉自治(2)协助、反映意见、提出建议(1)指导、支持、帮助(2)协助、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六、与党组织关系支持、保障无

七、法律实施主体地方各级人大、县以上人大常委会无

随着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居组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综合各地社区建设中的经验,我们认为,新的居组法在坚持上述既有原则和条文的前提下,应在以下方面引起重视:

1、规定社区的范围和边界,确定其划分原则。应该说,沈阳模式将社区定位于小于街道而大于原居委会是科学合理的,既有效整合了资源,实现了规模效应,又与最基层的行政组织进行了对接,有利于执政党和政府领导下的社区自治在实际工作中的顺利开展。

2、明确社区自治组织的个数及相互关系。如前文所述,对于社区自治组织的设置应该本着精干有效和发扬基层直接民主的精神,合理确定。这方面可以参照《村组法》,规定设置居委会、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其他自治组织应不予承认。同时对居委会与居民会议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

3、明确社区自治组织特别是居委会产生的原则、程序等细节问题。目前各地居委会既有间接选举产生,也有直选产生。但从有利于社区自治和直接民主的原则出发,应该与村委会的产生一样,规定"两个直接":即由社区全体有选举权的成员直接提名、直接选举产生,并规定若干程序细则。同时,结合城市高度分工的特点,在居委会成员来源上可规定得原则一点,允许先选后聘。

4、明确居委会的财政支持问题。《居组法》对于居委会的经费来源应该明确规定由市、区、街三级财政分级承担及比例。

5、细化社区居委会法律地位和自治权利。可通过列举方式细化社区拥有的自治权利,从而保证社区自治的实现。

6、明确居委会与辖区单位的关系。规定辖区单位必须派成员代表参加社区公共活动,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社区各项工作,与社区共驻共建。

7、明确政府部门与居委会关系及实施细则。明确划分政府职能部门与居委会各自的行为边界和权利范围,通过列举的方式细化行政组织在社区的权利和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任务。

8、增加社区成员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的内容、范围。

9、明确社区党组织与居委会关系、权利范围及实施细则;

社区建设的原则篇6

第二条主要目标:建枰桓稣渭岫ā⒚芮辛等褐凇⑼沤峒崆俊⑹煜こ鞘泄芾砗蜕缜ぷ鳌⒎芊⒂形纳缜斓及嘧樱唤ㄉ枰恢б陨缜刹亢凸膊吃薄⒐睬嗤旁蔽歉傻母咚刂实纳缜ぷ髡叨游椋惶剿饕惶跫忧可缜车慕ㄉ琛⑼平缜ㄉ琛⒎裆缜褐凇⒎比偕缜玫有效途径;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创建一个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和一个安全、文明的社区环境。努力构建以街道党工委(镇党委)为核心,以社区党支部为基础,以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以社区党组织的联动为网络,以社区内各单位工、青、妇、学校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其他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新格局

第三条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组织建设的领导核心,在街道党工委(镇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党组织的设置

第四条党员人数超过人的社区,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可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党员人数超过人的社区,应建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以下简称党总支);党员人数不到人的社区一般设立党的支部委员会(以下简称党支部),因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也可以设立党总支。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就近就便的原则,党总支下设党支部;为方便党员活动,部分党员人数较多的党支部可建立党小组。

第五条社区党总支(支部)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上级党组织认为有必要时,也可调动或指派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总支(支部)一般由~人组成,每届任期年。

第六条本着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党组织活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调整居民区设置,新建的居民小区,要在居委会筹建过程中,同步建立社区党组织,以党建促筹建。大力加强社区内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党建工作,凡是具备条件的单独建立党支部;不具备条件的建立联合党支部;没有党员的,通过群团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中的党员,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并开展党的工作。

工作任务

第七条社区党组织要对党员进行政治理论、党的基本知识、科学文化和法律知识等教育,提高党员素质。落实“”、党费收缴、外出党员管理、党员电化教育等制度,积极探索社区党员的管理方式,区别不同对象进行分类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员管理的各项制度。

第八条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作用。

开展“结对共建”活动。要本着“共建互惠,共同提高”的原则,街道、社区党组织与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广泛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可采取文明小区共建、“双拥”共建、厂街共建、校企共建等形式开展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双向获益。

要按照“管好自己的,管活驻区的,辐射外来的”原则,发挥党员在社区的作用,实现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党员“三权”的落实。即:关系在社区党员的直管权、生活在社区但党组织关系不在社区党员的参管权、驻社区单位党员的协管权。

在职党员持本单位党组织开具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证明信》,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社区党组织建立完善活动制度和向所在单位通报制度,以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与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填写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与服务活动记录卡,并及时向在职党员所属单位通报其表现情况。

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按照“自愿参加、无偿服务、志在奉献”的原则,根据各人专长,把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组成多种类型的志愿者服务队,走进居民小区和居民家中,向社区居民开展医疗保健、义诊、修理、治安防范、法律热点问题咨询,帮助困难户、孤寡老人排忧解难活动。逐步唱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型社区主旋律。

组织党员开展共建五好文明家庭、党员文明户、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活动、文明社区等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带动和促进社区整体文明水平的提高。

开展党员奉献日活动。结合党的重大节日和市、区(县)重点工程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广大党员参加义务劳动,为社区建设和经济发展作贡献。

开展“民心工程”活动。社区党组织要广泛开展一个党支部或一名社区党员帮扶一个困难户的“民心工程”活动,主要解决社区群众在就业、生活、教育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通过实施“送温暖工程”、“再就业工程”、“政策宣传工程”,有效解决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消除部分职工的思想疑虑,缓解企业改革和下岗职工之间的矛盾,为社会稳定、改革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的干部党员退休后,凡党的组织关系转移到居住地的退休干部党员,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使退休干部党员在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中能够老有所为,发挥余热。

第九条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发展党员工作;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把符合入党条件的年轻、优秀人才及时吸收到党内来。

活动原则、方法和要求

第十条社区党建工作要遵循以下活动原则: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要依靠社区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凝聚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活动,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动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少而精、突出重点”的原则。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努力为发展社区经济服务。活动不易过多过频,而要精,有影响、有效果。

“就近、灵活、实效”的原则。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防止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第十一条按照“以群众为主体、以社区为载体”的工作思路,积极拓展社区党建工作的活动方式。

社区党建应与社区产业化相结合,与社区管理服务相结合,与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相结合。

社区党组织应定期向辖区单位通报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情况,定期请辖区单位领导参观、视察社区建设的工作成就,定期总结、上报社区党建工作好的做法与经验,定期与辖区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定期开展生动有效的党日活动。

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紧紧依靠辖区单位,发挥社区整体优势,促进社区建设的发展。在社区党建和整个社区建设工作中,都应当坚持平等、协商、自愿、互利的原则。多采用宣传鼓动、表彰先进、典型示范的方法,调动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服务设施如操场、食堂、礼堂、多功能厅、停车场、健身房、卫生室、计算机室、浴室、图书室等和人力、智力资源优势,为居民群众提供低偿或者无偿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第十二条街道党工委(镇党委)、社区党组织在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时,应注意做到:

夯实基础。建立落实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摸清基本情况,建好各种活动台帐,健全各种活动资料。建立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流动党员、新经济组织党员名册等基础资料。

建好阵地。各社区应有党建活动阵地(可以一室多用),做到工作制度、工作目标上墙。完善党员电化教育制度,抓好播放点建设、要有必要的学习资料和硬件设施。

注重实效。各街道党工委要把社区党建工作与深化“六个好”街道党工委、“五个好”社区党支部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社区党建工作与两个文明建设一起纳入责任目标管理,一并考核、奖惩。

讲究特色。各社区要抓好特色活动,逐步形成“一区一策”、“一区一计”、特色鲜明的社区党建格局,把社区党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善于总结。开展社区党建活动,要善于总结经验,宣传先进。在做好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把一些操作性强的做法,从理论上归纳出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

第十三条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社区党建工作。

各区委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工作计划,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定期研究社区建设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工作职责。街道党工委(镇党委)要进行分工负责,每人负责一个社区,经常深入社区,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抓点带面,及时总结经验,上下互通情况,与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好党建工作涉及的实际问题。

街道党工委要针对社区党建工作责任重与现有组织设置不配套之间的矛盾,建立各种新的组织载体,如:社区党建工作委员会、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社区党员联动站、行风廉政监督站、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社会服务志愿者协会、社区业余党校、各类社区服务中心等。

辖区单位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和管理。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组织党员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并作为密切联系群众,转变机关作风,加强机关党组织建设的一条重要措施来抓;各部门、各单位在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同时,还要督促下属单位支持社区工作,主动参与社区共建活动。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从各自的职能和特点出发,做好街道、社区的工会、青年和妇女工作;通过制定、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理顺社区党组织与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在依法发挥各类组织积极作用的过程中体现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十四条不断改善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结构和素质,加大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要坚持集中培训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对社区干部在政治上、生活上和待遇上要关心。各区委组织部要从党费和党员活动专项费用中下拨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以保证社区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

社区建设的原则篇7

关键词:武陵山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1)06005705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8YBa055)

作者简介:肖映胜(1977-),男,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民族地区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社会和谐是重要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一般概况为六个方面,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到不同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点会有所区分:有的地方彰显了公平正义,却缺乏创新活力;有的地方经济过于活跃,殊不知影响了社会稳定;有的地方人际诚信友爱,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比较糟糕,等等。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思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但不能以“大一统”强加于不同地区的和谐社会(区)构建,必须尊重各个地区的实际,区分对待,扬长避短。民族地区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其和谐社会构建必须采取一般与个别相统一的方法与思路,尤其在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选取、设计以及应用中要充分彰显其特殊性。本文主要根据武陵山民族地区实际,对该地区的社会和谐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希望对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以及推广应用价值。

一、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

武陵山民族地区是我国西部的一片特殊区域,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交界地区,从行政区划上包括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渝东南民族地区、贵州省铜仁地区,面积逾1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00万,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3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近1000万,占该地区总人口的68%左右,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地区。总体而言,武陵山区构建和谐社会利弊兼备:一方面优势明显,如民族关系长期和睦、生态资源博大精深、人际关系相敬如宾等;另一方面劣势也突出,如观念守旧阻碍创新活力,人对自然过度依赖导致对自然的肆意开发,知识水平不高约束了民主法治的推进等。因此,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指标选取原则以及指标体系设计必须体现武陵山民族地区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特殊因素。结合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的实际,其指标选取原则主要包括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一般原则指设计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共同、相通原则,如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以人为本、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等;特殊原则则主要结合武陵山区社会发展程度、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主体民族等情况,确立社会优先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原则、民族自我发展原则等。

科学性原则,即设计的指标和指标体系必须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科学内涵与发展要求,指标含义明确,计算方法规范,功能相对独立。

全面性原则,即要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构建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与反映,设计出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和谐在武陵地区具体化的各项指标,主要涵盖民族关系、民族主体、民族社会事业以及民族生态环境。

层次性原则,即设计的指标和指标体系能够从不同层次上反映武陵山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程度和结构性特征,既有反映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综合实现程度,也有反映和谐社会中某一类指标的实现程度,还有反映和谐社会中某一项具体指标的实现程度,且不同层次的指标即具体指标、类指标与指标体系逻辑关系严密。

以人为本发展原则。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最终应以人的生活改善为衡量标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四大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无一不与“人”息息相关。因此,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原则,充分体现人的发展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即评估指标体系以定量评价指标为主,尽量选取客观数据构成的指标。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被描述对象的性质,适度采用定性指标来描述,然后通过数学变换转换成可用数值表达的指标。

社会优先发展原则,这是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第一个特殊原则。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和谐之所以首先要坚持社会优先发展原则,原因在于:一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最终要体现共同富裕,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尤其要注重社会的公平公正,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二是从纵向而言,当前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经济均获得飞速发展,尤其是各地人均GDp在近年来得到大幅提高,在此基础上突出社会发展优先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做法;三是从横向而言,民族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社会差距过大会制约民族地区的后发赶超,容易引起少数民族的不满,引发区域矛盾与冲突;四是民族地区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之间关系更为敏感与复杂,民族发展不平衡容易破坏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根据胡鞍钢对民族地区设定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即“社会发展优先阶段、加速经济起飞阶段和促进人类发展阶段”以及“由于民族地区内部差异性较大,各省区缩小发展差距的路径类型各不相同”。[1]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应先缩小社会发展差距,进而缩小经济发展差距,最后再缩小人类发展差距。

因地制宜发展原则是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第二个特殊原则,事实上也是各地区尤其民族地区的共同原则。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武陵山区必须结合自身的包括区位、族别、文化、资源、社会发展程度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来设计农村社会和谐的指标与指标体系,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因族制宜的和谐社会发展道路。

民族自我发展原则是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第三个特殊原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坚持民族自我发展原则,包括民族自我发展权、民族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民族发展成效,这是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尤其是民族自我发展权,因为它“是基于民族生存的需要,是具有独立价值的权利,是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需要”。[2]正如所说,“所有的民族都是优秀的、勤劳的、有智慧的,只要给他们发展的机会;所有的民族都是勇敢的、有力量的,只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世界上所以有些民族比较落后,这是环境造成的,是因为没有给他们发展和锻炼的机会。”[3](p263)

二、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依据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与基本特征,参考国际统计部门及一些专家对和谐社会的指标设计,结合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实际,从4项一级指标即环境生态指数、社会事业指数、民族关系指数与民族主体指数,24项二级指标建立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指标体系(考虑到篇幅,24项二级指标文中没有具体展开),基本涵盖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期达到评价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一)环境生态指数(人与自然)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体现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程度,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过去,民族地区的发展意识与思路经常忽略环境生态指数,过多地强调民族关系与民族经济,在求发展的同时殊不知破坏了生态环境,还误以为上天、神灵、鬼怪的惩罚,难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事实上,生态环境的好坏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少数民族生活质量的高低、少数民族居住整体环境的水平、民族地区资源利用率等。从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实际而言,其环境生态指数主要包括森林覆盖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农村社区环境(卫生)达标率;少数民族资源保护率(主要包括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生态环保工程开发率等5项二级指标。

(二)社会事业指数(人与社会)

社会事业指数直接体现社会建设发展程度,体现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存在差距的不同区域间的合理协调发展。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民族特性很明显,发展程度比较低,是该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艰巨任务。因此,其社会事业指标体系中既要体现一般的社会事业指标,更要体现符合武陵山民族地区实际的特殊指标,具体包括民族地区自治权保障指数;财政转移支付指数;对口支援指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销售指数;恩格尔系数;城乡一体化率;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农村居民合作医疗覆盖率;刑事犯罪率。其中,恩格尔系数、城乡一体化率、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农村居民合作医疗覆盖率以及刑事犯罪率这5个指标是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一般指标,但这些指标在不同地区的应用过程中也应体现出差异性。武陵山区在发展社会事业尤其实现民族地区稳定与繁荣时要在各项指标上达标。除此以外,武陵山民族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发对象之一,其社会事业指数的具体指标中还应包括特殊的指标,即“民族地区自治权保障指数;财政转移支付指数;对口支援指数;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销售指数”。[4]

(三)民族关系指数(人与人)

民族关系指数直接体现社会的稳定程度,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地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就是民族关系,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不同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因此民族关系的逻辑起点体现在整体意义上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协调相处,体现在个体意义上则是民族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调相处。结合武陵山民族地区的实际,民族关系指数具体包括民族安定、族际关系、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相互尊重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4项指标。

(四)民族主体指数(人自身)

民族主体指数直接体现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概况、素质、能力,体现人自身的和谐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的主体要求,是和谐社会实现的人力资源保障。民族主体指数应突出武陵山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具体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民族人口健康指数、民族教育公平、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指数、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以及民族主体自我发展7项指标。

三、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

(一)指标体系的功能

(1)导向功能。和谐社会不是一个直观的、静态的美好蓝图,其涉及的面以及包含的诸多要素都是动态的,因此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首要功能是导向功能。其导向功能在于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朝哪个方向、什么目标构建。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指标体系正是结合武陵山该地区、本民族的具体实际,从民族关系、民族主体、社会事业、民族生态4个方面、24个指标指导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奋斗目标。

(2)描述功能。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不仅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导向,更是对当前发展状态的描述,从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数、各个指标进行对照,可以得知当前的发展状况与和谐程度。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指标体系从4个方面、24个具体指标予以设置,可以全方位地检查武陵山区当前社会发展情况与和谐程度,既对武陵山农村有了一个整体的、深入的认识,也可以就发展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发展针对性很强。

(3)评价功能。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更是一个全面的、严格的评价体系,以目标导向为理想标准,根据各项指数、各个指标的具体要求,对当前状态的定位、检测,查找问题、探究原因、寻求方案。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数、各个指标正是检测武陵山农村当前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参照,判断武陵山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现状,以此来评定武陵山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程度。

(4)监测预警功能。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也是一套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以指标目标为报警器,一旦某个方面、某一环节出轨甚至与指标要求背道而驰,马上作出预警启示。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就是对该领域的一个预警器,尽管有个别指标是模糊值,但也同样起到参考作用。武陵山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如果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环境生态指数中的相关指标则会亮起红灯,如果社会发展中无视民族政策或有损民族利益,社会事业指数中的相关指标则作出同样反应。因此,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指标体系充当着武陵山建设的监督角色。

(二)基准权重的设置

权重是用来表明各评价指数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的。为了方便统计和适用习惯的比较方式,设定权重的总值为100。各评价指数的基准权重,表示该指数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指数基准权重的设置方法主要有平均赋值法、主观赋值法与专家咨询法。根据一般的均等赋值原理:

100÷24=4.17

4.17为每个指数的均等权重。在此基础上,按照对各评价指数在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中的重要程度,进行每个指数的基准权重设置。指数基准权重的设置原则:一是既考虑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的一般性指数,如恩格尔系数、森林覆盖率等,更突出其特殊性指数,少数民族资源保护率、财政转移支付、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使用、民族主体自我发展等。在权重赋值上更强调特殊性指数,这并不意味着一般性指数不重要,而是为了更好地反映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独特性。二是既考虑民族地区的既有成果和现实条件,也考虑构建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理想追求和实现过程。三是既参照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参考相关行的行业标准,更注重民族地区的实际。四是既进行全国、相关地区、相关行业的横向比较,也进行武陵山民族地区的纵向比较(具体设置见上表)。

(三)实际权重值的计算

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这其中有些指数可以通过武陵山各地区统计年鉴和相关报告直接查取获得,有些指数则要通过大量的调查、整理、分析、综合才能得到。根据基准权重设置依据的不同,实际权重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4]:一是对于依据全国平均水平设置的,以民族地区人均占有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差距越大,实际权重低于基准权重就越多,如指数(5)、(10)、(11)、(12)、(13)、(14)、(19)。二是对于依据全面实现设置的,以当前实际所处的状态与实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之间的差距比较,差距的多少,决定实际权重低于基准权重多少,如指数(1)、(2)、(3)、(20)。三是对于依据上年实际状态设置的,以当前的实际值与上年的实际值之比的正负关系,确定实际权重与基准权重之间的正负关系,如(6)、(7)、(8)、(9)、(19)、(20)、(21)。四是对于依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情况设置的,以特色程度确定实际权重值,如(4)、(6)、(7)、(8)、(9)、(15)、(16)、(17)、(18)、(22)、(23)、(24)。五是对于依据相关行业标准设置的,以当前的实际数值与行业标准进行比较,根据差距确定实际权重值,如(1)、(5)、(12)、(13)、(14)、(21)。六是对于不易量化的指数,以当年实际发生有利于或不利于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事件的多少、造成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实际权重与基准权重的差距,如(6)、(15)、(16)、(23)、(24)。

参考文献:

[1]温军,胡鞍钢.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及政策建议[J].民族研究,2003(3).

[2]曾宪义.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民族发展权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社区建设的原则篇8

一、充分认识加快县城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快县城建设有利于拉大城市框架,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和提升城市品位。根据《县城市总体规划》,县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北改南拓、东西推进”的发展战略,即北部改造县城老城区,南部开发建设新区,向东、西两端推进;加快县城建设有利于增强县城的吸引力、聚集力和辐射力,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加快县城建设有利于塑造对外开放形象,为招商引资、对外开放提供平台和窗口;加快县城建设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我县平均城镇化水平约为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加快城镇化建设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加快县城建设,全县上下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政府对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开拓创新。要以敢为人先、敢于碰硬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形成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强大合力。要树立“一盘棋”的观念,做到“一个声音说话,一个步调前进,关闭一切杂音,排除一切障碍”,将县城建设纳入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一部署,重点推进,确保县城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二、明确县城建设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北改南拓”的建设战略,重点加快县城南部新区的开发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县城旧城区拆迁改造。以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滚动筹集资金,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和人口的聚集为支撑,以行政中心的转移为拉动,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把新区建设成为我县对外开放的窗口,把旧城区改造成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商贸繁荣的和谐社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发展县城南部新区,适度推进北部旧城区拆迁改造。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区建设必须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互相统一。

——坚持“两手抓”原则。一手抓开发建设,一手抓产业聚集,通过开发建设促进产业聚集,通过产业聚集带动开发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统筹开发”的原则。通过政府的引导、指导和协调服务,根据新区的建设规划和功能定位,运用市场机制充分优化配置新区资源,实现新区开发效益最优化、最大化。

——坚持“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建立廉洁高效、透明的新区建设运行管理体制。

(三)目标任务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将县城建设成为全县的政治、商贸、文化中心,以煤电产业为依托,主要发展第三产业,把县城建设成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体现以丘陵为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近期:

全面完成1平方公里城市设计范围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级行政中心向新区迁移,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投入使用。老城区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居住质量和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中期:

全面完成新区核心区建设,建成规模达到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到3万人,城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一桥飞架居仁、两翼东南扩展”的城市空间骨架形成。新区内商业金融、行政办公、文化卫生、休闲娱乐、居住等城市元素得到综合体现,城市形象得到大幅度提升。

远期:

城市规模达到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万人,城市道路、供水、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北部旧城区、南部新区、东部新区建成,体现以丘陵为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形成,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城市品位全面提升。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确保城市建设高效运转

成立县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政府分管县长和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单位、雍熙镇等单位领导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任务是: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新区发展规划、开发建设规划;组织实施新区各功能区的项目开发建设;制定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招商引资、投融资、土地经营、产业发展政策,协调解决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四、高起点规划,确保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一)新区规划建设方案和各专项规划要体现立意高远、节能、节地的规划设计理念,使各种要素布局合理、和谐,整体功能协调配套,体现现代化城市形象;新区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城市规划,原则上要求乙级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编制,并要求提供两个以上的规划方案供领导小组和专家审查,并向社会公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扰、破坏城市规划的执行。对规划、建设中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和管理不力、失职渎职等,按照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的规定,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和党纪、政纪责任,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确需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由县城规划管理委员会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提出调整理由、修改意见,报原规划审批部门批准实施。

(二)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编制,充分考虑旧城改造的难度,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旧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原则上由开发业主自行编制,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三)旧城区规划原则上以居住、商贸为主,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建筑、国债资金项目,以及新增建设项目要规划进入新区。停止旧城区私人建房审批,严格控制单体建筑和小体量建筑审批。要通过规划的调控引导,促进新区产业集聚和土地增值。

五、加强新区土地管理,严厉打击非法买卖土地、违规建房行为

(一)新区开发上,政府要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收储制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分批次拍卖”的原则进行土地收购、储备、出让,促进土地增值,实现“以地生财、以财建路、以路带房、以房养城”的开发建设模式。

(二)强化用地管理。党政机关行政办公用地,医疗、教育、文化用地,公益设施用地,公共道路绿化用地等,原则上实行行政划拨。商业、娱乐、居住等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凡依法取得土地审批手续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出让合同时要约定开工时限,未按时开工的要依据有关规定依法收回,避免非法圈地或变相买卖土地。建设、国土部门要严厉打击县城规划区内违法用地、非法买卖土地、违规建房等行为,确保各项建设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六、依法征地拆迁,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和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

国土部门要抓紧调查研究工作,制定新区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和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扶助措施,以及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补偿规定,加快完成县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保证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统一,为征用农用地创造条件。建设部门要严格执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贵州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县城镇房屋拆迁管理暂行规定》及相关配套的拆迁政策,做好《县城镇房屋拆迁中长期规划》报批备案跟踪工作,并按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拆迁年度计划组织实施房屋拆迁工作。社保、民政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救助制度。在新区征地中要预留一定比例的用地给被征地村发展集体经济,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新区开发建设投资融资渠道

(一)盘活新区土地资源。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合理配置新区土地资源,促使新区土地增值,采取公开拍卖土地使用权,将土地拍卖收益作为新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二)鼓励各种资本进入新区参与各类项目的开发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区基础设施和体育、卫生、文教设施建设,推进项目社会化运行。

(三)盘活旧城存量资产。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要率先搬迁进入新区,将原有固定资产、土地资源进行拍卖、置换,筹集建设资金在新区建设办公楼,营造新区开发建设的大气候、大氛围。

(四)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建设、交通、水利、发改、林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部门要以项目投入的形式向上级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国债资金用于新区园林绿化、市政道路管网、消防设施、垃圾污水处理、学校、医院、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等设施建设。林业部门要将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向县城规划区倾斜,对规划区内的荒地、坡地、渠地进行绿化、美化。

(五)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建设、发改等部门要抓紧进行新区开发项目储备,打捆包装新的贷款项目,争取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新区开发建设。

八、全面扶持,加快出台县城建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一)在新区建设上,政府每年收取的城市建设维护费原则上用于新区建设,新区开发收取的各项规费、税费原则上用于新区建设。

(二)在旧城改造上,对开发企业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金地方所得部分全部返还给开发企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部门收取的费用除上交部分外,只收取工本费。

(三)在新区投资的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权限,各部门的审批事项一律优先办理。

(四)大力引进新区开发建设中急需的各类人才,建立人才进入新区的“绿色通道”,为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九、强化领导,加快新区开发建设步伐

(一)建立新区开发建设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新区开发建设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开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人大要经常开展检查、视察活动,监督各项工作依法开展。县政协要积极建言献策,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在新区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建立激励和奖励机制。要对新区开发建设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细化分解各级各部门涉及新区开发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形成重激励、严考核的工作机制。县委、政府督查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对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县委、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甚至给予组织上或纪律上的处分。

社区建设的原则篇9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而推动全民阅读、营造读书氛围、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建设原则

坚持“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居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原则,把“社区书屋”工程建设纳入我区“十件惠民实事”之中,整合、利用现有的社区文化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三、建设目标

从2008年起,在全区启动实施“社区书屋”建设工程,年底前完成5个街道的“社区书屋”示范点建设。到2015年,“社区书屋”基本覆盖全区社区和行政村,基本实现书屋阅读条件完备、运行机制相对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形成覆盖全区广大社区居民的出版物公共借阅网络体系,真正解决社区居民和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问题,促进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建设标准

1.配置标准。在2008年底,各街道各建设1个“社区书屋”,书屋场地不少于20平方米。书屋应具备书架、阅览书桌、座椅、电视机、电脑等配套硬件设备。

2.管理人员。“社区书屋”应配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应选择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热爱文化公益事业、有固定收入的人员担任管理员,可引进聘请离退休教师、医生、干部、工人及往届社区干部等人员。

3.选点合理。“社区书屋”要优先放在阅读人群集中、便于居民借阅、有利于“社区书屋”长远发展的地方。可建在社区文化小超市、社区居委会、学校、文化室(文化大院)等地方。

4、管理机制。“社区书屋”工程建设要立足长远,注重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要把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在符合条件的“社区书屋”设立发行网点,开展出版物经营业务,届时市新闻出版局免费发放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但获得的经营收入要按规定比例用于购买新书刊,不断扩大提高书屋的规模和标准,满足社区居民多样性、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各街道、社区要积极探索,逐步建立健全“社区书屋借阅制度”、“社区书屋图书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员责任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鼓励支持书屋之间开展图书交流交换,形成合作互动关系,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

五、建设要求

(一)坚持科学规划。“社区书屋”工程由区政府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实施。原则上将“社区书屋”工程建设纳入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室的建设一并实施,实现资源共享。各街道选点要按照“条件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文化基础设施好、有单独书屋的社区建设“社区书屋”。

社区建设的原则篇10

一、构建和谐文明社区的意义

(一)加强文明和谐社区建设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年2月19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也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协调,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社会;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建设和谐社区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这是对社区工作在城市基层所发挥作用的充分肯定,我们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从巩固党的基层政权和提高党的基层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重大意义。

(二)加强文明和谐社区建设有利于筑牢党的基层执政基础,提高党的基层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国家对城市公共事务实施有效的管理。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人点。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社区已形成城市基层的社会共同体。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社区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接,这一方面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它的内容,拓宽了它的工作面,但也使它从微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成了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

社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我国现在既是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社会转型必然要造成利益格局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地位的下降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收入的悬殊会使人们暴露出不满的情绪,工作的紧张会增加人们精神的压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会给人们带来许多的不适应,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会使城市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社会上消极的东西会给人造成负面的影响,再加上突发的天灾人祸,这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所有因素虽然都反映在社会,但却都发生在社区,所以社区处在所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社区只有防范好了,提前做好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各种问题消化在基层,才能够防患于未然。

社区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演兵场。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对社区事务的直接管理,这些年,通过社区建设工作的推进,社区也成为基层民主自治的一个坚实的平台,社区也成为居民从参与管理社区事务走向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的起点。

二、文明和谐社区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一)文明和谐社区的五个基本功能。文明和谐社区首先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一是自治功能。主要体现在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加强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和服务。二是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社会利益的调整和社区资源的整合,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融洽社区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亲和力和归属感。三是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社区居民各方面的生活需求提供服务和资源,包括生活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咨询服务等。四是保障功能,也称稳定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挖掘社区资源和实行社会互助,协助政府承担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务。五是监督功能。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对社区自身日常工作的监督和对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监督,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社区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力,促进政府部门工作的务实、规范、廉洁、高效,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上述五个方面的功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之日,既是文明和谐的社区建成之时。

(二)文明和谐社区的基本特征。么是和谐社区?我认为和谐社区应该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发展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促进各构成要素自身的发展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统一的社区”;是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全体社区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区各要素健康发展、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的社区;是组织和谐、文化和谐、利益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的新型社区;应是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

(三)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从全国各地建设和谐社区的情况来看。从文明和谐社区的建设内容看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把“坚持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主要内容。二是把社区建设分为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这就是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风尚、社区管理,这六个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各地社区建设实际进行量化管理。三是可以把“基础设备完备,居住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治安状况良好,社区服务一流,社区管理规范,文体生活丰富,居民行为文明,人际关系融洽,广大群众满意”10个方面作为和谐社区建设内容。四是建设自治型社区、促进自我管理的和谐,建设服务型社区、促进居民各类需求的和谐,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创新发展的和谐,建设生态型社区、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建设平安型社区、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建设充分就业型社区、促进就业结构的和谐,建设共同富裕型的社区、促进社会群体关系的和谐,建设文明型社区、促进居民素质与时代要求的和谐,建设诚信型社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建设先锋型社区、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这种模式的要求非常详尽,措施制定的也很严密。上述这些模式和社区建设内容各有各的特色,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在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地可以结合本地实际,以开拓创新精神建设更加和谐的社区模式。

三、构建文明和谐社区的对策。

(一)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条件已经成熟。我国社区建设已有十多年的基本经验,全国各地基层社区已经探索了和积累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在基层建立和谐社区的条件也是完全具备的。首先,社区地位提升了,社区工作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次,社区的对象增多了,功能扩展了,组织加强了,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了,在基层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单位和居民对社区事务越来越关心了,在群众中有了认同感和凝聚力;第四,社区内外关系在不断理顺,社区的制度建设在不断健全,社区工作出现了良性运行的好势头;第五,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结构有了很大改善,而且还在不断向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方面发展;第六,社区的硬件设施不断达标,软件也在不断提升,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能为老百姓做的事也越来越多;第七,加强了党对社区工作的核心领导,巩固了党在城市的这个执政基础;第八,特别是党和国家对社区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为社区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有力条件。

(二)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为依据,认真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因此,我们的和谐社区建设也不是三年两载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和构建和谐社会一样,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和谐社区建设是今后社区建设的中心和主题”是非常恰当的。我们在制定目标时,既要立足目前,又要着眼长远。近期可从社区环境入手,从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困难群体需要提供帮助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长效管理,消化社会矛盾,创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的生活环境,促进人居环境和谐,让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这需要三五年的时间;第二阶段的目标。通过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协调机制和社区民主自治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大部分社区建成服务完善、文化繁荣、公平有序、安全稳定、和谐融洽的现代新型的和谐社区,这也需要有三五年的时间;第三阶段的目标。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公共利益为纽带,以各种社会组织为载体,以资源整合为保障,构建起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体通体合作的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以促进政府、社区、居民、社会、企业、生态各方面关系的和谐,从而营造良好的社区自治环境,提升社区民主自治能力,激发基层社会活力,进而提高构建整体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时间跨度讲,这个目标将贯彻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四)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社区的所有工作都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为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为准则,为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得到实惠,在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二、围绕大局,着眼发展的原则。和谐社区建设要有利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区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基层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有序改革,逐步推进的原则。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目标坚实,又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一步一个脚印,打牢基础,巩固成果,然后再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四、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学校、部队、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和共享,努力营造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五、注重公平,相互兼顾的原则。只有公平,社会才能和谐,这说明差距、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超过了警戒线就可能使社会走向失衡。但是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适当有些差距,这是社会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表现。所以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差距,正确看待公平,学会互助互爱,学会同舟共济;六、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原则。民主的第一个目标是要获得权力,第二个目标是能够防止权力的滥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但中国的民主不同于西方式的民主,要在党的领导下和法制的范围逐步向前推进,任何把民主同政府、同法治、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民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五)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容。

从大处着眼,可分为软件和硬件两大类。

(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文明和谐社区提供了物质基础。加强功能齐全的社区硬件建设是开展社区活动必要条件,是增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群众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休闲娱乐场所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建应包括: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的基本教育设施,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社区门诊到能够能够承担较为重要治疗服务医疗设施,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各种生活必须品的商业服务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人生安全保障的公安、消防、物业等设施、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水、电、暖、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高起点、高标准的工作理念,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对加强文明和谐社区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健全完善的软件设施建设是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必要条件。

1.建设文明和谐社区首先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基层一项关系到全局性的重要工作任务,要按照中央关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要求,认认真真抓好落实。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区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发挥领导核心和龙头带动作用。民政部门是各级政府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具体规划、部署和落实好这项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自己的工作纳入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社区这个大局,立足自己实际,找准进入这项工作的切入点。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基层的各种社会组织,要同社区广大群众一起,当好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者与执行者,当好和谐社区建设的排头兵,站在和谐社区建设的前列,为和谐社区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要抓好规划。制定好和谐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对此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要服从全党的大局,按照国家“**”计划纲要和在明年通过的“**”计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认真制定好本地区和谐社区建设的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只有这样,和谐社区建设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与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

3.建设和谐社区,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以整合社区资源为保障,构建起政府与社会组织及居民通力合作的社区服务体系,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体现。要建设和谐社区,建立健全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应重点把握以下原则。一是以民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社区的所有工作都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以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为准则,以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得到实惠为目标,使居民在参与社区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二是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以服务居民为宗旨,推动经费、服务“两个下移”。经费下移,就是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依照当地财政增长状况,逐年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将必要的费用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服务下移,就是在社区服务站设立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能够满足居民群众多元化需求的服务项目,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最大程度地为最多居民服务,使居民的各项需求不出社区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三是坚持服务社会化,运营市场化的原则。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针对这一特点,就要突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在建立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过程中,应遵循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按照服务有偿、低偿、无偿的原则,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在服务中发展社区经济、壮大社区经济,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社区服务的生命力,才能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