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策划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6:00

社区建设策划书篇1

关键字:社区图书馆发展对策发展模式

社区是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产物,是创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社区图书馆迅速发展,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和现代化程度达到相当的水平,有的已经提供网上借阅、新书介绍等服务,社区图书馆逐渐成为社区居民学习、娱乐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作用正在日益凸现。因此,探讨如何构建社区图书馆这一服务平台,丰富和创新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内容,提升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使之成为社区居民满意、社区管委会放心的公益服务场所,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1.1社区图书馆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现代文明应是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的主要文化场所责无旁贷。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会大大增强居民对本社区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增强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度和关爱度,社区图书馆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地。同时社区图书馆以其小型、分散、便利、快捷的优势,很好地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成为了市民家门口的公共图书馆。它所具有的地域亲和力和借阅便利性的优势是其他类型图书馆所无法替代的。

1.2社区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本身发展需要和职能所在,图书馆作为社区的一种文化功能有无社会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有多大的价值,归根结蒂是图书馆本身的工作,以及它对社会的服务决定的。为了履行它的职能,图书馆应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服务方式,开拓服务领域,以求进一步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社区图书馆繁荣,我国图书馆事业才算是真正的繁荣。

2、社区图书馆存在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居住地也由市中心向周遍地区延伸,新型社区逐步形成。可社区在文化设施建设上,特别是图书馆的建设上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就目前情况看,按照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服务人口在20~150万的,建设4500~20000平方米的中型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6~1.5册,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座席0.3~2个,这样的标准,单靠原来的国家、省市、地市、县市四级图书馆网的服务工作,是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3、完善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3.1明确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政府责任。从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来说,除了享受政府提供的学校文化教育之外,图书馆是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专业机构,社区图书馆是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实现方式,理应有制度和经费的保障。建议将社区图书馆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并纳入地区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从资金、政策、制度上推动社区文化的建设。各级政府和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审定部门要对社区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扶持,特别是对图书馆设施的建设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建设理念上要转变,要在社区建设规划上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以综合功能为本”的规划和建设原则。要把小区或社区的文体设施,包括图书馆馆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各级政府还要把创办图书馆、创办市民身边的图书馆、创办市民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运动的一个基本执政理念。

3.2理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管理体制。要建立社区文化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应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领导机构。从而达到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文化部门更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把社区图书馆文化建设列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使每个社区都有对图书馆建设的规划、目标和措施,共同把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搞出成效来。

3.3改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指导机制。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政府的职能应集中在文化活动指导和经费支持上。任何建设都需以必要的物质做支撑,社区图书馆也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鼓励和支持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可利用政策的杠杆来激活开发商的积极性,可减免部分小区建设的政策性收费,尤其是建设社区图书馆可减免一切政策性收费,使开发商轻装上阵,有钱可赚。也可用谁开发,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市场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当然这个收费不是为了单纯的营利,首先考虑的是社区的社会群体效益。尤其是对没有图书文化设施的小区或社区,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拨付一定的补偿资金,或由物业部门开发,把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搞起来。

3.4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文化队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对社区文化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议政府从人事政策和教育培训两个方面,专题研究社区文化人才建设问题,制订相应的人才建设规划和培训计划,帮助社区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专业能力的文化工作队伍。为了充分搞好社区图书文化事业,还要培训专职和兼职的图书管理人员。通过培训辅导考核达到一定水平方可上岗服务。

3.5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由于缺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社会资金和资源对社区公益性文化投入缺乏积极性。应出台相应的税费优惠政策,为了更好地发挥居民的积极性,可把居民手中散落的、有价值的图书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的阅读率和利用率,以满足社区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文化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文体场所和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4、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几种模式:

4.1分馆型

县以上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可以探索在社区建立图书馆分馆,这样可以将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直接延伸到社区,直接面向社区的居民群众,从而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深入到社区,深入到群众的家门口。由社区提供阵地、服务人员以及相关设备,图书馆提供书刊资料和专业指导,共同进行管理。公共图书馆根据社区图书馆的规模为每个分馆提供近千册书刊,定期更换图书,使读者就近可以看到最新的图书。

4.2物业型

随着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城市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日趋完善。政府应该通过城市规划和政策引导,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小区的设计中规划建设小区图书馆,并将其作为物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住宅小区的居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做为辅助方式对物业开办的社区图书馆给予帮助指导,提高物业型社区图书馆业务水平。

4.3联合型

社区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党委政府牵头,发动社区内的有关机关、团体、学校及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社区图书馆,让闲置在各单位的文献资料流通使用,既让图书为社区居民服务,也保证了社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短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4.5流动型

城市应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文化部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专门设计制造了一种汽车图书馆。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城市图书馆都应该拥有一台汽车图书馆,定时定点为社区居民服务。保证边远社区,没有建立社区图书馆居民也能享受社区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4.6存储型

“图书银行”是一个较为新鲜的社区文化活动方式。所谓“图书银行”就是社区居民把自己家里收藏的书籍存入社区图书馆,换取一个相当于“存折”的借书证,可免费借阅图书馆的所有书籍。

4.7交流型

引导社区居民以社区图书馆场地为平台,开展居民之间将自家的藏书与他人的藏书定期相互交换,这样既节省了家庭购买书籍开支,又融合了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满足因经费匮乏藏书不足的问题。利用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手段开展馆际互借来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加快了歌公共图书馆文献的流通率。同时各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如藏也等达到科学合理,避免了各自如藏相同类型的文献,也缓解了各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不足。

总之,社区图书馆是在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中蓬勃兴起的新生事物,它的建设和发展涉及到从政府到市民的许多方面,其服务方式和业务工作方法也有待于在实践中摸索和创新,并要接受时间的检验。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文化部门的努力下,社区图书馆建设一定会迅速发展,个个社区有图书馆、人人有书看的文化生活局面,不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关海燕《推进和深化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的思考》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8)第4期

[2]周筱萍《如何加强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图书馆工作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18卷第28期》

[3]黄秋梨《福州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研究——基于福州市社区图书馆设状况的调查》硕士学位论文

[4]田蔚蔚《中国社区图书馆发展途径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20期

[5]李禾《和谐社会的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思路》吉林省图书馆长春第8期(总130期)情报探索2008年8月

社区建设策划书篇2

关键词:张家口市社区图书馆建设对策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254-01

社区图书馆,简单的说就是为社区内居民服务的图书馆。它是一个文献信息集散场所,不仅具有公益性、教育性、休闲性等特征,也具有协调和沟通社区居民关系的作用。随着张家口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文化已成为创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对张家口市内164个社区中,已建成的114个社区图书馆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就张家口市社区图书馆建设对策和发展模式提出如下几点。

1张家口市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京、晋、冀、蒙周边地区有依托性的物流圈和北方现代物流业供应链中重要的节点。全市总面积36873平方公里(市区846平方公里),辖4区、13县、2个管理区和1个高新区,截止2011年,全市总人口465.9万,其中城市人口137.9万。张家口市社区图书馆起步较晚,始于2004年。当时,仅在桥东区和桥西区的19个社区创建了图书馆,这就是张家口市社区图书馆的雏形。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图书馆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2006年以来,在张家口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采取政府主导,基层单位协助,分步推进等有效措施,在全市114个社区建立了图书馆。至此,张家口市社区图书馆建设可以说初具规模。然而,经过几年的运行,尽管社区图书馆建设有很大发展,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张家口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河北省11个地级市里,GDp排名靠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区图书馆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这一新生事物降生这个地区,明显存在先天不足现象;二是社区图书馆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功能不健全。社区图书馆大部分是根据上级要求建设,建设完后期疏于管理,流于形式,有的关闭,有的成为室或麻将馆,而且后期缺乏经费支持,没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完善张家口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2.1出台符合张家口实际的政策和法规,为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保障

从文献和国内外经验来看,建好社区图书馆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法律的保障。美国早在1925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日本政府在1977年就颁布了建设社区图书馆的相关政策,我国台湾规定在人口满两万人的社区,应设立社区图书馆,而且社区图书馆必须为县(市)图书馆之分馆。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在20世纪80、90年代初就制定了社区图书馆标准。在国内,这些标准虽然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文件,但为我国的社区图书馆建设提供了量化指标和努力方向。当前张家口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再处于一种无序态,甚至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

2.2提高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并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社区图书馆的发展

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是建设社区图书馆的前提,合理的经费投入是建设社区图书馆的保障。经研究笔者发现,凡是社区图书馆建设得较好的城市,都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能使社区图书馆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使社区图书馆建设不再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笔者建议张家口市各级政府将社区图书馆的经费纳入当年的政府财政预算。根据社区图书馆等次,将经费作为员工工资和运行经费,经费由社区统一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动张家口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2.3加速网络化进程,实现数字信息资源共享

网络化是当前社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其优点显而易见。张家口目前正在建设互联网文化信息中心,社区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市公共图书馆联网或与高校图书馆联网,成为其一个节点,只需投入少量硬件设备的费用,就可以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4建设特色社区图书馆服务于居民

特色是吸引读者的有效手段,是社区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可以结合张家口市的历史、经济、文化的特点来考虑。如:可以建设“第二延安图书馆”、“堡子里图书馆”、“剪纸图书馆”、“二人台图书馆”等等,特色就是亮点,有了特色,就可以根据读者不同的需求,提供多种方式的服务。

3张家山市社区图书馆发展模式探讨

经过调研,笔者结合张家口实际,提出三种发展模式,常规型、联合型和网络型。

常规型:这种模式是指由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建设社区图书馆,为张家口市社区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模式。

联合型:是指社区与社区周围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社区图书馆。联合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具体可以根据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有场所的可以提供场所,有闲置图书文献资料的可以提供资料,有服务的提供服务,达到多家合作,资源共享。张家口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模式是我市社区图书馆发展的最佳补充模式。

网络型:另外,为使有限的图书馆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可以通过网络环境,利用网络技术,采用统一数字化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社区图书馆,形成一个以市馆为中心,社区图书馆为节点的图书馆网络,使公共图书馆效用得到最大发挥。

4结语

目前,随着张家口全面展开“三年大变样”活动,张家口市已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正努力打造市场、开放、绿色、数字、诚信、平安、文明、舒心的“八个张家口”,在城市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建设纳入城乡发展规划,作为新生事物,我们相信,张家口市的社区图书馆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晓媚.试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2):114~116.

[2]郑学仁.便利图书站——香港的社区图书馆经验[J].新世纪图书馆,2007(6):3~5.

社区建设策划书篇3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县(区)级以下的街道(乡镇)图书馆及社区(村)图书馆(室)等存在的法律地位依据、管理政策来源、管理现状,指出基层图书馆依存的政策不明确,各地运营管理形式传统与创新共存,探讨了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机制的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14-04

收稿日期:2014-12-20

作者简介:李英(1975―),宝安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1街道、社区图书馆主体地位依存的政策逐渐清晰

1.12008年起国家政策、规范性文件中公共图书馆表述延伸到县(市)级以下

2008年前部级政策、规范性文件中公共图书馆表述只延伸到县(市)级以上。“十一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逐年增加,到2010年,我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2,884个[1]。《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指出:“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分为部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地(市)级和县(市)级4个等级。”[2]

2008年出台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公共图书馆表述为“标准适用于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图书馆。街道、乡镇、新建居民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参照本标准执行。”[3]

2011年出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表述的延伸层级最具体,即“标准内容适用于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街道、乡镇级公共图书馆以及社区、乡村和社会力量办的各类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参照执行。”[4]

1.2省、市级政策文件中公共图书馆表述延伸到街道、乡镇级

部分省市文件对公共图书馆层级概念没有延伸。如2002年出台的《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三条指出:“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有的省市文件对公共图书馆层级概念较为模糊。如2012年2月27日起执行的《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管理办法》中“第一章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主管的并向公众开放的省、市、州及以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

大部分省、市文件对公共图书馆概念延伸到街道、乡镇一级。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第九条指出:“本市鼓励和扶持在社区、村兴办图书馆(室)。区、县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以区、县公共图书馆和街道、乡镇公共图书馆(室)为基础,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加强社区、村内图书馆(室)的建设。”

2002年11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8号修正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二条(定义)指出:“本办法所称的公共图书馆,……包括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和街道(乡、镇)图书馆。”

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八条指出:“公共图书馆按照行政区域分级设置。省、市、县(市、区)应当设立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应当在文化站内设立图书室,有条件的也可单设公共图书馆。……鼓励在社区、村设立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室)。”

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中,“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发展需求和人口分布、地域特点以及交通、环境等因素设置公共图书馆,并可以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其他人口密集区域设置公共图书室或者公共图书站。”

2各地陆续出台涉及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的政策文件

2.1省级文件明确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层级、人员配备和经费来源

《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对运营管理的经费来源给予了明确,第二十四条(经费保证)指出:“街道(乡、镇)图书馆的经费,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区(县)人民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

2011年9月出台的《浙江省文化厅关于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运营管理主体、人员配备非常明确。“乡镇分馆由县图书馆负责管理,当地乡镇派人协助管理、维护,每个分馆配备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村(社区)图书室由村(社区)派人进行管理,每个流通点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切实解决总分馆建设资金及日常运行经费。”

2012年2月执行的《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管理办法》对管理主体对应的行政分层进行了明确。“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中心)设备实行分级管理。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由所在地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2.2地、市级文件明确基层图书馆运营体制、经费来源及人员管理

李英:街道、社区图书馆政策及运营管理机制研究

李英:街道、社区图书馆政策及运营管理机制研究

2011年9月出台的《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运营管理的总分馆管理体制,界定了经费来源、员工管理的模式。“县级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运行管理方式:以各县级市图书馆为总馆,以镇(含撤并乡镇、管理区、办事处)图书馆为分馆、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中心为服务点、流动图书车为补充。县级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购书经费及免费开放等所需经费由各县级市财政给予保障和统筹。图书馆分馆工作人员应由总馆统一管理。”

3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的现状

3.1层级对应的行政管理主体承担运营管理责任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施“一级政府对应一级图书馆”的建设体制,最低一级政府负责的是街道、乡镇图书馆,社区和乡村图书馆没有对应级别的地方政府,也缺少相应的公益性建设主体[5]。同理,层级对应的运营管理主体亦如此。

3.1.1诸城模式为代表的乡镇政府管理模式。基层图书馆由市政府监督下的乡镇政府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建成后由乡镇政府维持运行,乡镇政府为每个社区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门承担公共文化,新增一定数据图书资源,可以通借通还,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专业化公共图书馆服务(讲座、咨询、读者活动等)难以实行[6]。但难以承载公共空间职能,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其投入与服务效益产出也有待继续加强。

3.1.2街道承担辖区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责任。2012年,深圳市宝安区创新了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新形态,由区政府出资,区图书馆负责建设,各街道提供场所,建成了30家社区阅读中心;统一的建设形态上采用了全区统一的服务标识、规范的建设标准。社区阅读中心工作经费由区财政承担,其所在街道负责运营管理。区图书馆作为监管与考核单位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和服务规范。

3.2运营管理职责随建设主体上移到区级以上图书馆

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突破层级对应的行政级别框架,基层图书馆建设主体上移到县(区)级以上图书馆,随之管理主体上移,承担了相应的运营管理职能,出现了多种创新的运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2.1嘉兴市政府主导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嘉兴市政府主导、制定了全面的总分馆建设方案,包括资金投入模式、分馆布局、分馆建设标准和运行模式、分馆管理制度、效果监测等。由市、区、乡镇三级政府按比例投入,资金由总馆支配,基层图书馆部分人员编制划归市馆,实现城乡基层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嘉兴模式的运营采用集中管理,是指任何一个分馆从立项论证到建设规划再到日常运行,全部由总馆统一操作和管理。[7]“嘉兴模式”的特点是由实施区域内的最高行政层级嘉兴市政府确认上述责任并产生了承担的意愿,由嘉兴图书馆完成制度和实施规程的设计,最后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责成予以实施。

3.2.2市级图书馆与基层政府合作的全委托管理模式。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是一种在合作基础上的全委托模式,即由建设分馆的合作方(各个区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供分馆的馆舍、装修、设备以及开放中的水电等费用,并每年向苏州图书馆支付一定的人员和购书经费。苏州图书馆向分馆派遣工作人员,负责分馆的开放服务。[8]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层级对应的体制障碍,彰显了总分馆在服务上的方便快捷和经济高效,但“政府主导”这一最基本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其后示范区的创建给苏州的总分馆实现政府主导和形成制度创造了条件,苏州进一步创新思路,设计了苏州总分馆的“新模式”,从政策文件制度上实现了政府主导。

3.2.3区级以上图书馆派出基层分馆馆长的合作式管理。南山区图书馆众冠分馆,由合作共建的股份公司负责日常运转的水、电、物业管理等费用以及三名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南山图书馆选拔业务骨干长驻分馆担任业务馆长。以合同约定形式有效解决了政府运营分馆所面临的经费短缺问题,而总馆委派业务馆长,大大提高了业务管理的规范性,基本解决了因体制障碍而带来的经费不足、人员不专等问题。[9]

3.2.4区级图书馆进行总分馆制管理。2006年8月出台的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由区财政对社区图书馆新建、日常运作进行补助,由福田区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管理。宝安区图书馆2008年起进行了总分馆直接管理,分馆建成后其运营管理费用由区级财政直接纳入区图书馆的年度预算。由区图书馆统一管理人、财、物,统一选派和管理培训工作人员,统一规章制度,统一宣传标识,统一提供文献信息及服务资源(含数字资源、讲座资源),真正做到了向读者提供与区图书馆同等水平的服务。这种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分馆后续经费无来源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保证了分馆建成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街道、社区图书馆的专业化服务水平。[10]2005年起建设的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在后续管理上也是类似模式。

4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机制的核心要素

4.1法规文件明确基层图书馆的定位

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启动了若干旨在覆盖全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等。于良芝老师认为,其核心功能由典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构成。

综上,部级的政策文件涉及县(区)级以下的街道、乡镇图书馆及社区、村图书馆(室)的公共图书馆的表述延伸还不及省、市级政策文件清晰,但是省、市级文件中又各自为政,表述不明确。因此,在现阶段,街道(乡镇)图书馆及社区(村)图书馆(室)的建设及运营管理,最迫切需要的是政策法规性文件的明确表述延伸,将最基层的公共图书馆基本功能定位清晰,提供哪些公益服务内容,辐射多大的服务范围。

4.2出台管理层级清晰的运营管理文件

通过政策法规层面出台涉及明确运营责任主体,界定运营管理目标的政策,保证运营经费来源、使运营管理层级清晰、可操作,保持可持续发展,如苏州模式、嘉兴模式等。

公共图书馆的运营管理资金也可以多渠道筹集。管理主体联合多个部门切实出台鼓励单位、个人和公益基金等向公共图书馆捐资、捐书的可执行文件,如免税减税等措施。通过完善公共图书馆理事会治理制度,引进社会监督、社会资金和社会化运作,从而实现公益文化服务机构的独立运营管理。

4.3总分馆制是一种有效运营管理模式

由于县级以下的基层政府或基层组织建设公共图书馆的能力普遍薄弱,其运营管理的能力更加薄弱,因此县级以下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11]苏州、东莞、佛山、深圳等的总分馆建设及管理,创新衍生出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同步上移,与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相适应。总分馆制管理在降低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本,规范和维持基层图书馆发展方面体现了专业化管理和服务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是一种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

4.4鼓励探索服务外包

以总分馆制的管理思路和模式,依托服务规范和考核办法,可以将基层图书馆在专业监管与指导下进行独立运营管理或者项目服务外包。

2013年,宝安区图书馆在总分馆运营管理成熟的基础上,从规范管理和业务监督角度,出台了《宝安社区阅读中心服务规范》、制订了《宝安30家社区阅读中心考核办法》,并于2014年初进行了全区社区阅读中心考核,这也是基层图书馆将总分馆专业化管理思路与较成熟的实践经验转移给街道、社区运营管理的有效尝试。

2013年7月1日起,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总馆尝试采用项目服务外包的购买服务式管理分馆,按项目外包给人力资源公司,南山区图书馆只负责业务考核。

4.5建立并实施运营管理评估制度

建立并实施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完善的运营绩效评估制度涉及评估组织设立、制定评估标准、建立统计体系、定期评估考核及制定奖惩措施制度等。评估考核包括:确定评估内容范畴、评估措施与频次、评估的后续发展及改进措施等。评估的主要手段包括:数据统计、建立数据通报及、数据分析与改进措施。评估

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服务、质量、效益等[12]。

参考文献:

[1]于良芝.我国基层图书馆的专业化改造――从全覆盖到可持续的战略转向[J].图书馆建设,2011(10):7-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5]于良芝等.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31-40.

[6]臧运平等.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9):5-15.

[7]李超平.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1):10-16.

[8]邱冠华.示范区创建中深化“苏州模式”的制度设计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20-25.

[9]余子牛.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2006(3):16-20.

[10]周英雄.深圳市宝安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未来发展[J].图书与情报,2011(1):86-90.

[11]于良芝等.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法律保障:法定建设主体及相关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8(7):6-11.

社区建设策划书篇4

按照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党支部制度建设专题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现就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方面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方面

(一)工作成效

一是抓基础,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按照合理配置资源、便于管理和方便党员群众的原则,打破隶属界限,灵活设置党组织,实现基层党组织联建。按片区设置党组织。根据片区、楼栋划分和党员分布情况设置党支部、党小组,形成社区小网格内片区型组织网络。按产业设置党组织。

根据“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行业协会及商务楼宇上,形成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产业型组织网络。按功能设置党组织。根据社区党员爱好特点、专业特长等,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文体活动宣传队、夕阳红党支部等,

形成功能型组织网络,在全区形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灵活多样、功能明晰”的组织网络体系,为党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奠定坚实基础。例如,×社区在楼院建立了党支部,结合辖区企业党员实际情况,在商业门店中建立了创业联盟党支部,在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建立了功能型党支部,实了党组织的合理设置,促进了党支部作用的发挥。

二是抓创新,丰富为民服务载体。对党员服务岗、“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流动居委会、预约服务等特色服务进行规范提升,并打造以个人命名的特色工作站,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今年以来,先后打造社区党建特色内容×个,如×社区的×、×社区的×、×社区的×、×社区的×、×社区的×等,形成了“一社区一特色”的服务新模式,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是抓保障,强化基层制度建设。通过夯实制度、思想、组织“三个基础”,建立了督促考评、责任追究、群众监督“三项机制”,注重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与实行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与提高议事能力、大力推广与创新完善“三个结合”,在城市社区推行了“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民主监督等×项配套制度,编印了《×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1+n”工作法制度汇编》,

把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穿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民主自治机制更加完善、决策更加科学、社区更加和谐、群众更加满意,先后解决公益性、社会性重大事项×件,涉及金额×余万元。通过“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推行,把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贯穿到党组织工作的各个环节,推动了党的领导与群众自治的有机统一,党领导下的社区民主自治机制更加完善。

例如,×社区内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居民意见较大,社区党组织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纳入“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程序,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前提下,对小区空地进行改造,有效解决了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用新办法解决了老问题,居民群众十分满意,社区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度明显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挥“引擎”作用不够突出。虽然绝大多数社区党组织发挥作用比较好,但也存在少数村改居社区党组织习惯于用老思想、老办法办事,与新时期党建工作和党员对党组织的要求有差距,缺乏创新精神,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发挥“引领”作用不够积极。

村改居社区党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有劳动技能、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带头人还比较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三是发挥“融合”作用不够主动。部分基层党组织开展社区事务性工作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得不够紧密,融合度不够高,少数基层党组织找不到以党建促服务的抓手,把抓社区建设与基层党建工作相分离,就社会事务抓社会事务,就党建抓党建,导致资源整合难,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三)下步对策

一是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制度。把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作为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的重要抓手,深化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的“三四五”工作法,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公开党员身份、参与社区活动、发挥模范作用。

一是按照“建立详细档案、分类设岗定责、搭建服务平台”三个步骤组织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并根据机关党员的职业特点、个人特长和群众需求,认真筛选、梳理、划分、制定服务项目,为在职党员进社区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二是通过开展“结对式”服务、“菜单式”服务、“拉手式”服务、“组团式”服务,使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更加务实高效,切实做到“党员身份进社区、作用发挥进社区、监督管理进社区”。

三是实行“党员自评、领导点评、群众测评、社区参评、组织考评”的“五评议”制度,多层面监督、多元化评议,扩大群众对在职党员服务成效的评判权,保障在职党员到社区为群众服务常态化。

二是建立“固定组织生活日”制度。把“固定组织生活日”作为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载体,以区为单位,统一设定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二为“固定组织生活日”。坚持将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贯穿始终,做到每次“固定组织生活日”都要组织学习,每项重要工作安排都要先组织学习,在集体诵读党章、重温入党誓词、按月交纳党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专题学习讨论、讲党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等规定动作和创新措施,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将“三会一课”和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抓严抓实抓好。

三是建立“开放式组织生活”制度。按照“党委主导、部门联动、资源共享”的原则,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组织基础,探索开发以“党性教育+素质拓展+互动实践”为主的创意组织生活项目,利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区党员领导干部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和长安路×党建展厅等建立×区示范性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创新党员组织生活形式,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强化党性修养,释放党员正能量,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方面

(一)有效做法

一是配强党组织“领头雁”。以城市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将素质高、能力强、群众拥护的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有效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尤其是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整体素质。为每个社区配备了专职书记,进一步加强了党组织工作力量,使社区书记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加强对软弱涣散村的整顿力度,对不适合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及时予以调整,逐步探索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常态化机制。按要求落实了村改居社区干部待遇,调整后,村改居社区书记工作报酬由原来的×元/月提高到×元/月,增幅位居全市前列,进一步提升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后备队伍建设。按照每个社区×至×名的标准,注重从社区工作人员中的大专以上学历,综合素质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人员中培养社区书记、副书记后备干部。同时,有意识地安排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参加一些重大活动,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分配一些急、难、复杂的任务和群众工作,让他们熟悉各方面的情况,在实践中经受锻炼,锤炼党性,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并通过换届选举和任中调整,进一步优化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

例如,×社区党总支书记×,大学毕业后进社区工作,×年将其培养发展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由于工作突出,将其作为社区书记培养对象,×年当选为社区书记,×年×月被×省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同年×月被选为×市第×次党代会代表,×月被推荐为×省第十次党代表会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

三是注重综合素质提升。为进一步提高全区基层党组织书记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建立“重点培训+普遍培训”机制,先后组织对全区×名社区和“两新”党组织书记、副书记进行集中轮训。并且在培训中打破过去“灌输式”的培训模式,通过采取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专题讨论等方式组织“大家讲、共同学”,实现培训方式由讲解式向探究式、静态式向动态式、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真正达到了用深刻的理论武装人、用鲜活的事例感染人、用现场实景启发人的目的,使全区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工作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存在问题

一是综合素质存在差距。部分村改居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中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老化等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发展思路不清、办法不多、能力素质需进一步提升。

二是后备力量储备不足。当前,社区中的青年新生力量大多处于分散、流动状态,党组织无法对其中的优秀分子实施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近年来招录的高学历大学生社工,由于对基层情况不清、工作经验不足,短期内难以担当重任,况且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压力大,待遇低,造成人员流动性大,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后备力量有些青黄不接。

三是岗位的吸引力不强。目前,大量事务性工作涌入社区,社区干部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加之来自上级和群众等方面种种压力比较大,社区书记出路受限,缺乏向公务员岗位和事业单位选拔的政策的渠道,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的吸引力不强。

(三)下步对策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将学历高、素质高、能力强、热爱社区的人员选到社区工作,并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进行培养。要加大基层党员发展力度,广泛开展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双向培养”活动,进一步充实基层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队伍。在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建设的同时,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广开言路,把群众公认的能人“谈”出来,通过问卷调查,全面把握德才表现,把公道正派的能人“问”出来,通过全面考察,真正把“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能人“定”下来,通过组织换届选举,把有真才实学的能人“选”出来。

社区建设策划书篇5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科学规划发展策略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具备社会的各种功能和多样性,其文化发展程度直接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状态。而社区图书馆(室)作为社区文化建设重要内容,是社区居民阅读休闲、增长知识的场所,对满足当地社区居民的文化信息需求起到一定的作用。有鉴于此,深入研究社区图书馆(室)发展思路,是文化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社区图书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起步较晚。社区图书馆(室)发展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人们尚未对社区图书馆建设达成共识。最早建成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公共图书馆网络城市的上海,街道图书馆建成比例也只占一半;深圳市初步形成市、区、镇、社区(村)四级图书馆网络,北京地区陆续将建成第二批、第三批分馆。

2、数量少、地区发展不平衡。在我国由于综合国力还不够强大,加之重视不够,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相对较少,所以社区图书馆建设还存在着数量少、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大部分城市的社区图书馆发展缓慢,还不具备标准社区的条件。据统计,90%的小区没有文化或图书阅览室,极个别有设施的也是空馆,没有图书,无人管理,流于形式。

3、社区图书馆藏书少、质量差。很多社区图书馆馆均藏书不足1万册,大多比较残旧,且复本量大。图书馆藏书陈旧,可读性差,新书率不足30%,对读者缺乏吸引力。

4、社区图书馆人员缺乏。社区图书馆大多没有专职管理人员。据调查,绝大多数社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是临时聘用人员,工资由社区居委会统一发放。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工作人员队伍极不稳定。

5、电子阅览难以开展。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没有电子阅览室。一些社区在各级政府及挂点单位的大力地支持下,设有电子阅览室,但由于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电子阅览室的使用和维护存在困难;电子阅览室日常使用费用巨大(电费、网络费、维护费等),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电子阅览室的正常开放使用。

6、对社区图书馆的认识不到位。社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基层阵地,是开展教育、传播文化、终身学习的场所,是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增进社区成员的交往与联系的场所,是推动社区进步、促进社区和谐的场所。而一部分社区干部和员工缺乏对社区图书馆的认识,认为“社区居民中喜欢阅读的人较少,社区图书馆所起的作用不明显”。

新形势下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发挥社区图书馆功能与作用,涉及到提高社区居民的图书馆意识,科学规划,完善保障,确保社区图书馆运行经费,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以及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图书馆意识

社区图书馆建设是社会整体文化事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把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列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只有将社区文化图书馆事业做实、做强、做好了,大文化也就有了内容和灵魂,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因此,文化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把社区图书馆文化建设列入自己的日常工作,对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要有规划、有设想、有目标、有措施,并会同规划设计部门,把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搞好、搞扎实、搞出成效来。

2、做好科学规划,规范统一标准

在制定城市社区建设总体规划时,应把社区图书馆建设纳入社区文化事业建设的视野,统筹安排,科学布局,形成分布较为均衡和规范的基础网点,社区图书馆的选点,应与社区其他服务设施特别是文化设施统筹考虑,有利于节约财力、物力,方便进行管理和形成集聚效应。同时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好社区图书馆(室)规划和标准。由于各社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所以要尽量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3、完善法律保障,建全激励机制

为促进社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应学习国外的学验,实行立法建馆。通过立法,将图书馆纳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定社区图书馆的公益性质,服务方向、办馆模式和考核标准,明确人员编制,学费来源等保证措施。每年邀请有关专家和社区居民组成评估组,对社区图书馆进行绩效评估,对社会效益好的社区图书馆给予适当奖励,对社会效益差的社区图书馆提出限期整改意见。社区图书馆绩效评估,既是对社区图书馆各项业务的检测,也是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检测,可以提高各方面对建设和完善社区图书馆的积极性。

4、拓展各种渠道,加强硬软件建设

社区图书馆(室)的硬件建设主要是指馆(室)舍的建设和图书的配置(购置),它是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和企业赞助,多渠道筹措社区图书馆建设经费,加大资金投入。如利用市、区图书馆的下架书,建立社区图书的流动网点等,也可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开展社区捐书支援活动,有条件的社区也可自身购置一些新而实用的图书。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图书馆(室)的管理上,在人员管理上必须配置专、兼职人员,制度建设,业务管理可参照区图书馆的模式,在业务培训和辅导上要了取得社区大学、市、县、街道办事处等图书馆的支持帮助,充分发挥各种积极性,利用各种渠道,加强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

5、解决员工待遇,提高业务水平

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必须合理解决社区图书馆人员编制问题(职员、雇员或聘用等)。只有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只有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有利于社区图书馆业务的开展。另外,还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训(如图书馆基础业务、礼仪等),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

6、利用社区资源,妥善解决电子阅览室问题

充分利用社区大学办学系统和网络资源优势,加大社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资金投入,维持电子阅览室的正常运作,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社会效益。一方面,需要配备一定的数量的技术人员,保证电子阅览室的日常管理;还需要配备计算机维修人员或购买维护服务,保持计算机及其设备正常运作。另一方面,电子阅览室的日常使用费用相对较高,也需要得到经费保障。电子阅览室正常开放,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扩大信息资源利用范围。

7、转变服务观念,拓宽服务范围

促进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不断满足大众的文化需要,是社区图书馆创立的初衷。目前国内许多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多采取了开放式为特征服务措施,改变封闭的模式,从简单的的借还和简单的信息咨询服务转向重视自身的教育职能。但这还不够,社区图书馆还应根据社区特点和民众的特殊需求来策划图书馆服务工作。如结合社区的居民素质特点,安排一些旅游经济,历史名城的文化古迹及服装、饮食、果园、水产等适合大众需求的图书。同时联合社区内文化场馆、企事业单位的图书资源,努力构建社区公共图书馆网,以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向区域中心、社区街道延伸布点,构成全区每个角落的广泛辐射网络,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享受这一文化成果,让更多的人受到社会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淑华.关于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2(02).

[2]冉.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发展概况与发展思路[J].图书馆论坛,2003(6).

社区建设策划书篇6

去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市委决策推行的村庄合并、社区建设工作顺利完成任务,全市由8319个行政村减少为3339个,减少了4980个,每个行政村由527人增加至1353人。这项史无前例的农村重大改革,在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省委姜异康书记有明确指示,姜大明省长、刘伟副书记都作了重要批示,近期回良玉副总理也作了重要批示。有来自省内外的10多个党政考察团前来参观考察。1月9日,市委、市政府不失时机地召开了抓规划、抓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雷建国书记、吴翠云市长都做了重要讲话,我也讲了具体意见。会后,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广大农村党组织和社区村委会形成共识、积极响应,采取各种措施抓落实,农村规划和社区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截止目前,全市3339个行政社区重新规划为2144个并建社区,其中有1109个完成了新村选址和建设规划,已开工建设的并建社区205个,涉及656个自然村。在86个部门帮扶的社区中,有79个完成了用地规划,其中17个已审批;50个完成了建设规划,其中32个社区已启动建设。各工作组派出单位的一把手多数都到所帮扶社区调研指导工作,市几大班子领导和市法院院长尚洪立、检察长丁福祥、公安局长匡兴华、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杜深江、*学院书记任运河、院长贺金玉、职业学院书记郭保庆、院长李炳勇都先后做出批示和到帮扶点指导工作。市委统战部、工商联还组织了百名优秀建设者与社区联建,*学院成立了合村并建研究会,百企连百区中的企业有20个已与村庄携手开发建设。

当前,这项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一是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平衡,多数农村干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尽职尽责,迎难而上,而有的左顾右盼、畏难发愁、应付拖延,怕麻烦不想抓、怕出乱子不敢抓。二是在方法上存在着不平衡,多数领导班子思想解放、办法多,措施得力、工作效果好。而少数干部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工作迟迟没有进展。三是进展上存在着不平衡。多数县乡镇不但完成了土地修编和建设规划,部分社区开工建设,而有的土地利用规划还没和市国土局对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结合下一步开展的创先争优、做兴德先锋活动,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做到知难而进,齐头并进,尽快掀起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4月19日,雷建国书记主持召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座谈会,要求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加快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面内容很多,但最重要、最有效、最该下气力抓的是统筹城乡住房建设。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市农村工作,由去年的以合村为重点,转为以并建为重点。去年工作重点是合村子、选班子,今年上半年重点是搞规划,从下半年开始要全面启动新农村社区建设工程。所谓全面启动,就是每个县市区都要启动,每个乡镇街道办都要启动,每个合并的社区和没有合不需要合的大村都要启动。全面启动指的是每个社区、每个村庄都要搞好规划,然后按照规划,每年安排一部分有意愿、有需求、有经济实力的农户到指定和规划的地方进行楼房建设,而不是要求一哄而起,一拥而上,要求分期分批、逐年安排、循序渐进。条件好的社区、村庄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大部分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条件差的可能要20年左右才能完成。用句话形容就是强调村村点火、但不提倡户户冒烟。我们一直强调,规划慢不得,建设急不得,不抓紧规划不行,但建不建房农民说了算,不能急躁冒进、强迫命令。为什么要全面启动?第一,省委有明确要求。省委书记姜异康2010年8月21日在*调研时指出:村庄合并社区建设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共同繁荣的需要,不但行政上要合并,更要在发展中逐步融为一体。姜书记的这句话,我的理解有三层含义:一是从领导班子组织上、干部的思想上、工作配合上都要融为一体。要研究制定开展工作、社区班子如何运作的规章制度和机制。二是合起来村庄群众的关系、感情要融为一体。三是群众的居住要逐步融为一体。合并村庄我们是全面动员、全面展开的,组建的2233个农村社区,涉及到了6000多个村庄。所以,抓规划、搞建设也必须全面发动。第二,抓并建是巩固合村成果的现实需要。如果合村之后不抓并建,长期几个村分散居住,干部不便于开展工作,时间长了出现矛盾,可能会再分开,我们去年抓的合并村庄工作就会是前功尽弃、半途而废。第三,各级党政有责任。抓并建是对老百姓高度负责的表现。如果不抓并建,老百姓就会对我们的合村工作产生质疑,就会失望,就达不到改善群众生活居住条件、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第四,老百姓有需求和期盼。据调查,每年大约有5%的农户有建房需求,停止零星宅基地审批后,如果不抓紧启动并建工作,长期不批就会给群众生活带来不利,引起群众的不满。新农村建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如果现在不抓规划,不按规划建设,将来再抓,每晚抓一年就会造成5%农户的浪费,所以早抓就主动,晚抓就被动。

如何全面启动?工作中要重点抓好“四个一”。一是每个社区都要有一张图,就是有一个好的规划。规划是龙头,规划是法规,有了规划才能搞建设,规划的好才能建设的好。搞规划要本着居住楼房化、服务设施城市化、村庄绿化美化的原则,做到三定:首先是定好位。一个社区由几个村合起来,新住宅区建在哪里,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驻村工作组要在结合宅基地修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与社区干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尽快确定下来。其次是定住型。每个社区是建高层楼房还是二层楼,建什么风格,前面留院,还是前后都留院,要从实际出发,征求群众意见,取得多数群众的认同。第三是定住内容。道路、电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办公室、幼儿园、学校、卫生室、便民超市、饭店、洗澡堂、文化大院、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都要全面规划好,确保规划一次到位。6月底前制定好社区规划,由县市区审批后实施建设。二是研究一套工作措施和政策。启动合村并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和优惠政策,市委、市政府正在起草一个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合村并建工作的文件,各县乡村要大胆地创新探索、总结完善,对好的典型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三是组织一批建楼买楼带头户。对有建房意愿和建房能力的农户,要及时帮助他们按照新规划建设,让一部分人先住上楼房、先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让更多人从中看到合村并建的好处,形成建楼房买楼房住楼房先进、光荣、自豪的气氛,引导楼房建设。四是每个乡镇要组建一支执法检查队伍。停止零星宅基地审批,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群众私自乱建住房的现象。因此,各乡镇都要组建一支执法队伍,配备专人专车,经常深入到各个社区村庄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和制止个别群众不按规划建房问题,提高规划的约束力、权威性,同时提高群众的法规意识。

据了解,启动新农村社区建设有三大难。一是选址难。原来的几个村要合建在一起,各村意见可能有分歧,这要请乡镇(街道办事处)党委政府出面加强领导、加强协调。只要工作到位,形成一个各村都能接受的方案是完全能办到的。二是取得宅基地难。如果像德城区第三店那样,从村的一头开始起步、滚动建设、不占耕地就不难,也不用上级审批。如果几个村庄选择新址占用可耕地并建,乡镇写出申请报告,由县市区国土部门帮助解决。三是资金难。新农村建设资金要从三个方面去解决,政府负责道路、通水、通电、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市场的办法筹措资金进行公用设施建设;农民的钱用于楼房建设,三马拉一车,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策划书篇7

关键词:东莞;文化设施建设;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76-02

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以及纪念馆、美术馆等建筑物、场地和设备。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情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

近年来,笔者就如何加快东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查阅资料、参加专题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等形式,在深入了解现状、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东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了一些思路和对策。

一、东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现状

目前,东莞全市现有市级群众艺术馆、大剧院、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各1个,公共图书馆1个(含少儿图书馆),分馆48个,镇(街)村(社区)公共图书馆(室)509个(总藏书700万册,电子图书30万种,电子杂志9000余种,学术期刊论文1600万余篇),各类博物馆30座,文化广场511个,文化设施占地总面积2816万平方米,人均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160万平方米,人均1.65平方米。平均每十平方公里有图书馆(室)2.2座,文化广场2座。从总体上看,目前东莞的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规模大、档次高、覆盖面广,在珠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城市中均处于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东莞更注重在“管好”、“用好”公共文化设施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运作效益。如:东莞图书馆推行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全国首创24小时自助借还服务,推出全国第一个自助图书馆和第一台图书馆atm,与32个镇街共同构成了时间全天候、空间全覆盖的图书馆网络,2005年开馆以来入馆读者已超过千万;玉兰大剧院采用政府补贴、限价经营的模式,每年上演高雅演出100多场,平均票价仅200元左右。开业5年来,举办国内外各类高雅艺术演出530多场,引进了世界著名音乐剧《猫》、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等高档演出,接待观众55万多人次,平均每周两场以上的演出,让东莞市民在家门口便可以用较低的票价,欣赏到国家乃至世界级的精彩演出。

二、东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东莞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从总体上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人均占有量偏低,规模偏小、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与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尚欠完善。目前,东莞市广播电视中心、市民艺术中心、粤剧艺术馆、工人文化宫、城市展览馆、虎门威远炮台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等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尚未开工或尚未完成,与东莞的城市地位极不相称,与文化部等有关部委的规定和东莞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需要不太相符,与实现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基本要求不尽一致。二是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甚均衡。首先表现在镇(街)之间不平衡。比如,截止2009年10月,虎门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已达到341211.7平方米,而同期的谢岗镇仅有79440平方米,后者仅是前者的23.28%。其次是城乡之间不平衡。目前,东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主要集中在城区、街道,相比之下,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明显不足。此外,社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与镇(街)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存在低效率叠合现象,部分区域的公共文化设施过于集中,而另外区域的公共文化设施又相对不足,文化设施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三是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部分已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运行状况不甚理想,公共文化设施作用的发挥不够充分。相对而言,村(社区)在这一点上比较突出。调查显示,有的村(社区)在创建东莞市文化建设达标村(社区)、先进村(社区)、标兵村(社区)后,后续投入乏力,管理不够到位,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仍然存在,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总体使用率有待提高高。一些村(社区)图书室不但藏书量少,而且少有更新,借阅人数寥寥,社会效益难以发挥。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形成,财政投入力度在总体上不足。二是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城市轻乡村、重标志性设施建设轻基础性设施建设、重一次性投入轻后续跟进等现象。三是统筹兼顾、均衡发展不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及乡镇、村落规划配套不足。四是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短缺,业务水平和创新意识都有待加强。

三、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进一步加强东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把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从调研情况看,除莞城街道外,大多数镇(街)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上还处于“见子打子”的状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成为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当务之急。各镇(街)、村(社区)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站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树立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均衡发展的思想,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切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当前,应特别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公益性与社会化的关系,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责任。二是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重点做好基层及相对薄弱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对已基本普及的地区,应着重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三是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积极探索与时代特征相符的、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二)加强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议政府部门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东莞市文化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要根据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城乡特点、区位优势,科学规划,优化文化设施布局。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城市新区开发、小区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一方面,争取逐步按人口比例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另一方面,在区域配套建设中,明确文化设施的布点,确定项目用地,控制预留规划用地,切实做到城乡开发到哪里,公共文化设施就建设到哪里。要真正做到功能性与特色性相结合,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地域标志和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集聚地,实现“城乡一体化”基础上的较大范围的共建共享。同时,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要坚持基层优先、城乡统筹推进的原则,实行向农村倾斜的政策。通过加强和完善东莞市文化建设考评工作,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分级责任制,切实强化镇(街)、村(社区)的责任,把镇(街)、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置于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同等位置,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逐步改变城乡之间、村落之间不平衡建设的问题。

社区建设策划书篇8

何谓生态规划?生态规划就是“运用生物学及社会文化信息,就景观利用的决策提出可能的机遇及约束。或者如伊恩·麦克哈格定义的,'某一地区借此而得以在法规及时间的运作中被解读为一个生物物理及社会过程。它也可以被再解释为就任何特定的人类使用方式明确地提出面临的机会和约束,调查能够揭示出最合适的区位与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于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0lmsted)、乔治·珀金·玛希(Georgeperiknsnarsh)(1864)和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为代表的规划师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认识到景观、生态是一个自然的系统,并开始了生态规划的初步尝试。从二十世纪初至中叶,出现了大量涉及开放空间系统、城市公园及国家公园的规划。在思想上,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Leopold)、芒福德与本顿·麦凯(Bentonmackaye)等人先后倡导了规划的“生态理论”。而在技术上,沃伦·曼宁(warrenmarnning)和派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Geddes)等人则创造并改进了生态规划的方法。此时生态思想已经渗入到规划领域,为规划注入了活力。到20世纪70年代,生态与环境已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景观规划的伦理基础、工作理论、理念、技术等构成的范式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其中伊恩·麦克哈格(ianmcHarg)等更是建立了生态规划框架,成为以后生态规划的一个基本思路。直至今日,在无数规划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生态规划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目前生态规划已成为世界各地规划研究的热点,一系列专著也相继问世,《theLivingLandscape》便是其中一部获得高度评价的著作。

2、弗雷德里克·斯坦纳与《theLivingLandscape》

《theLivingLandscape》一书的作者斯坦纳教授具有丰富的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参与了大量的社区和区域规划项目。该书从规划师如何开展生态规划、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生态规划出发,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总结了规划技术与规划应用的经验。这本在今天和未来都实用的生态规划动手册,介绍了如何从无到有地开展生态规划,以及如何确定规划问题、规划目标的步骤、方法和原则。这本书还包括区域尺度的景观分析、地方尺度的景观分析、细节分析、规划区域概念及方案、景观规划.社区参与与市民教育、设计方案、规划设计的实施等内容,以及涉及城市、郊区、乡村,国内外环境等各方面的20多个案例研究。此外还有详细的工作流程、环境影响评价的详细资料及各种分区、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控制文件。

《theLivingLandscape》是一本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适于职业设计师使用的参考书,同时也是一本适用于当今城市和景观规划设计的课程。书中介绍了多位生态规划创始人及当代生态规划师的工作成果,理论。如麦克哈格、芒福德、卡尔·斯坦尼兹(CarlSteinitz)等,而本书的作者亦是生态规划界的杰出学者。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斯坦纳教授本人的思想,还可以了解生态规划最经典及最先进的理论、技术,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为美国多所大学相关课程的指定参考书,并被评为“该领域的杰出著作”。该书第一版(1991年出版)即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meritaward奖,该书的第二版(2000年出版)更将当前的规划实践与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较好地结合起来,获得了读者的高度评价。

3、生态规划过程详解

如前所述,麦克哈格最早建立了生态规划框架,“麦克哈格式的环境分析……(已经)几乎成为进行任何形式的地方规划都必须遵循的通用方法步骤”。不过有些学者还认为,尽管这些分析“非常重要……但仍需要一种更为全面和整体的方法”。因而,斯坦纳教授在这本书中试图提供更为全面的步骤与方法。

斯坦纳教授认为,现实中的规划过程往往不是依据现行与理性的模式开展的,但为了将问题说明清楚,仍可把规划过程表述为简单的组织框架。于是,他把生态规划划分为下列11个步骤,详述每一步骤可能开展的工作,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了解如何开展生态规划,从而使规划步骤更为清晰。同时他也指出,步骤之间存在反复过程,即后几步的工作也可能导致前面步骤的修改,而这种修改又会影响到后面的步骤,需做出新的调整(图1)。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斯坦纳教授在书中为每个规划步骤插入了北美的一系列实际案例并加以详细阐述,十分生动形象。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vspace=5border=0>

(1)明确规划问题与机遇。人类面临着许多机遇及环境问题,而问题与机遇则导出了特定的规划议题,如郊区的发展常常占用最优质的农田,土地利川的冲突引发了许多问题。又如,海滩因其优美的风景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而关键的挑战在于如何在适应新发展的同时,保护那些吸引人们来此的自然资源。

(2)确立规划目标。在确认了所有的问题后,针对这些问题确立规划目标,而这些目标应该是规划过程的基础。所有受此目标影响的人都应该参与到确立目标的工作中来。

确立规划目标的公众组织包括市民咨询委员会、技术咨询委员会、邻里规划委员会、名义团体研讨会等。这些方法也会在后面的规划阶段被用到。而且,这种公众参与是持续性的,即人们能够继续参与其后的规划过程。

(3)景观分析,区域尺度。斯坦纳教授指出,规划工作涉及环境的不同尺度,包括相互联系的各种尺度等级,如区域、地方及特定场地(强调地方性),而每个等级的整体都是更高等级的组成部分。故规划应从不同尺度有条理地层开分析。

流域被认为是对景观

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很有用的分析等级。许多规划案例是以流域盆地为基础的,如水土流失控制规划。

(4)景观分析,地方尺度。规划应对更为具体的规划区域上发生的过程进行研究。地方尺度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获得对自然过程、人类计划或活动的认识。

生态规划过程中的这一步骤类似于前面各步,包括对构成规划区域的物理、生物及社会元素的相关资料的收集。由于成本与时间在许多规划过程中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故现有的已出版或绘制的资料是最容易、也是能最快地获取的。如果预算及时间允许,在开展景观分析时,最好组织跨学科团队收集新的资料。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个步骤都是跨学科收集资料的过程,包括搜寻、汇集、调查、绘制。

在这一阶段,土地分类系统能让规划师将各种资料归纳到一般的组类中,因而非常有价值。

先收集上述(3)、(4)两步骤所需的生物物理环境要素(包括:区域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微气候、植被、动物、土地利用现状等)。然后弄清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在人文社会要素调查方面,不同的规划项目需要不同的社会信息,最后综合所有资料,建立景观格局。

(5)详细研究。将问题、目标与资料调查、分析联系在一起。典型的详细研究,如适宜性分析,是基于生态调查及土地使用者的价值观念,以确定某一特定地区对多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详细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为了理解人类价值观、环境的机遇与约束及正在研究的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要完成此任务,关键是要使研究与当地现状联系在一起。

地理信息系统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作者在该书第二版中为适应规划发展的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量补充,介绍了当前生态规划的应用技术与工具。

(6)规划区的概念及多解方案。在适宜性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普遍性的概念模型,以及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预景分析。提出的模型必须能够保证目标的完成而不应偏离规划目标;预景分析(即未来可能的选择)确定了未来对区域进行管理的可能方向,因此可以作为讨论的基础,而由社区来选择其未来。在此当中,实施的可能性也应当予以考虑。

规划选择的组织有专家研讨会、特别工作组、市民咨询委员会、技术咨询委员会、公众听证会等。规划选择的技术手段包括公民投票、同步调查、“目标一实现”矩阵等。

(7)景观规划。景观规划将最优的概念和待选方案综合在一起,并考虑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在地方尺度上提出发展战略。它为政策制定者、土地管理者及土地使用者提供了灵活的导则,以指导对某一地区进行的保护、恢复或开发。在这种规划中,必须留有足够的自由度,便于地方官员及土地使用者针对新的经济需要或社会变化而调整其行动。规划应该包括对政策及实施战略的书面表述,以及一张表现景观空间组织结构的地图。

这一步是规划过程中关键的决策点。

(8)持续的市民参与及社区教育机制。一个规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民众参与到其决策过程中。例如,政府突然公布某规划方案,但该规划事先并未与相关群众协商,尽管规划将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结果很明显——该规划将受到民众反对。可行之策应是使民众参与到规划过程中,征求民众意见,并将意见融入规划中。虽然这么做可能会使规划周期加长,但会获得地方民众较高的支持率,从而加强对规划的监督力度。

斯坦纳教授自始至终都在强调,生态规划是一动态的过程,必须考虑规划项目涉及到的各方利益主体。只有这样,规划才能真正解决所面临的迫切问题,获得大众的支持,从而便于实施。因此,公众参与应贯穿整个生态规划过程。斯坦纳教授认识到这一点,是与他多年的工作经验分不开的。

(9)设计探索。规划师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详细设计,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其政策的后果。设计代表了对前面所有规划研究的综合。在这一阶段,设计也应是生态的设计。只有这样,决策者才能认识人类生活的生态背景,正确评价各种事物。

设计可以通过图形模拟、建设示范项目等来表达。专家研讨会是产生设计思想源泉的良好平台。

(10)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无法实施的规划是毫无用处的。因此,本书在最后用较大篇幅阐述了规划的实施策略及其管理措施。

实施是采用各种战略、战术及程序,实现生态规划中确定的目标及政策。斯坦纳教授详细介绍了美国政府实施规划通常采用的4种权力(管制权、征用权、支付权及税收权)及具体内容(自愿达成契约、地役权、土地购买、开发权转移、分区制、设施推广政策及执行标准等)。斯坦纳教授指出,采用的方法必须适应此地区的实际情况。例如,在某些地区,传统的分区制可能是行之有效的,而在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发现分区效果并不理想,而不得不寻找其它的实施措施。

(11)管理。生态规划的最后一步是对规划进行管理。管理包括对规划实施的全程监控及评价。由于现实情况会不断发生变化,会不断出现新的信息,因此对规划的修正,调整或管理无疑是必要的。管理可以由市民委员会通过监督当地法令的执行委员会及评审委员会等形式来完成。

在此阶段,还可对项目做出影响评价,以衡量项目的效益。这些影响评价包括环境、经

济、国家财政、社会等多个方面。

4、对中国规划界的参考意义

总的来说,《theLivingLandscape》通过对规划过程的详细描述,以及对众多案例、图表的列举,向读者阐明了有效开展生态规划的方法。对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规划及自然资源管理行业的学生与从业者来说,《theLivingLandscape》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对于中国目前的生态规划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斯坦纳教授在书中指出,美国在土地共享上正面临着一个特别困难的时期:虽然保留了许多壮丽的自然景观,但又用过份俗丽的符号、无聊的作品或平庸丑陋的建筑毁掉了其它的美景;人们希望在乡村居住,而一旦在农村定居,又会要求农民们摒弃其正常的农业活动。人们不希望政府来告诉他们该如何处理他们的土地,但是在遭遇灾害时,却又希望能从政府那里获得帮助……而生态规划,正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类问题。

然而中国又何尝没有这类问题?甚至于此类矛盾也许更多。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快速城市化的压力,使得当代中国面临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倘若没有正确的规划、管理理念引导,此类问题将日趋严重。因此,如何在对人类社区的规划中融入生态的理念,已日益为中国规划界所关注。美国开展生态规划已有多年历史,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才刚刚起步。尽管不少人已有了生态规划的思想,但并不清楚如何具体开展生态规划,因此迫切需要了解开展生态规划的正确、完整的步骤

。目前,生态规划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但由于生态规划在中国并个成熟,产生了—些误区、如一些人仅从字面来理解生态规划,误以为生态规划就是狭义的绿地规划,这些误区亟待纠正。因此,有必要引进国外成熟的生态规划理念与方法,来指导我国的生态规划工作。而正在此时,《theLivingLandscape》—书再版并被译为中文《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即将发行,实为一件幸事。

这本书将使人们知道如何从环境与自然中获得知识与信息并将之运用到规划当中,从而在规划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亦保护自然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本书将使人们系统地看待整个区域,用生态的眼光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用更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该书对中国规划师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B][作者简介][/B]

李小凌,女,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硕士生。

周年兴,男,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博士生。

参考文献:

[1]FrederickSteiner.thelivinglandscape:anecologicalapproachtolandscapeplanning[m].newYork:mcGraw-Hill,2000.

[2]查尔斯·a·伯恩鲍姆,罗宾·卡尔森著,孟雅凡,俞孔坚译.美国景观设计的先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教训(上、下)[J].中国园林,2000,(1):27—33;(2):32-35.

社区建设策划书篇9

建设城乡一体化新型社区

             黄岛区农村社区建设汇报材料

 

黄岛区274.1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28个城市社区、176个农村社区,常住人口31.7万,农村户籍人口15万,具有明显的城郊地域特色。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规律,躬身实践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活动,着眼于“一体化”发展,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环境品位,努力争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区,推进了城乡社区均衡发展,缩小了城乡社区差距,打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新型社区。2006年首创《和谐社区标准》,城郊特色社区自治组织建设被民政部誉为“黄岛模式”,荣获山东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中央新闻联播连续3期进行了宣传报道;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2008年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在全国会议交流;2009年被评为七个“全国农村社区实验全覆盖示范区”之一;2010年被评为全省居务公开示范区越。

一、着眼城乡一体,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一)建立与“一体化”相适应的领导机制

从2005年起,我区就构建了城乡一体的区、街、居三级社区建设领导机制。一是联动机制。成立了区委书记为主任,五大班子领导为副主任的社区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社区党建、文化、自治、财政等10个社区建设专业指导小组;街道成立了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社区建设指导小组;社区成立了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社区建设工作小组。二是考核机制。以“六型社区”(管理型、自治型、服务型、物化型、平安型、文明型)和“八个民心工程”(民治工程、民强工程、民基工程、民健工程、民聚工程、民安工程、民乐工程、民舒工程)为重点,对41个部门、单位实行年度考核制度,设置党组织建设、自治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建设、规划建设、环境建设、卫生计生建设、财政保障、综合治理、经济体制改革等14项内容79条指标,季度督查,年终考核。三是奖励机制。区财政投资10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激励农村社区建设,对达到和谐社区初、中、高三级标准的社区,分别给予5万、10万、20万元的奖励,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互动自觉、联动有力的社区建设新格局。目前,全区有126个达到了初级和谐社区标准,40个达到中级标准,3个达到高级标准,农村和谐社区达标率80%。

(二)建立村居合一的发展体制

在深入调研和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依法将176个村委会改制为社区居委会,实现了村居体制合一。一是构建村居合一的社区设置模式。结合我区城郊社区特色和多年来城乡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确定了“一居一社区”的城乡社区建设模式。适应我区农村城市化发展需要,积极推行大社区制,以每个社区2000-3000户为标准,结合地域性、认同感、历史现状等社区构成要素,推行了农村社区之间、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城市社区之间的范围调整。二是构建城乡兼容的社区体制模式。实施了农村经济合作制、股份制、协会制等多种类型的社区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因居而异,创立模式,形成了农村社区旧城改造、组团建设的“薛家岛模式”社区37个,城乡交叉社区兼并融合、一体发展的“丁家河模式”社区54个,城乡社区资源整合、优势发展的“高岛路模式”社区26个。三是构建城乡一体的愿景发展模式。目前,全区59个正在或计划改造的城乡社区,既参照已有模式,又不囿于模式限制,着眼特色逐步探索。城郊自治组织建设的黄岛模式荣获国家民政部理论成果一等奖。

(三)建立城乡共循的自治机制

把建立城乡共循的自治机制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按照“两推一选”办法建立社区党组织;实行民主选举,完善社区居委会、居民会议、居民议事会议等社区决策协商机构,以4到5个社区为一个片区,由街道党政成员包片指导,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社区自治体制。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意见》和《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基本程序》,在城乡社区设立了居务公开监督小组、理财小组,实行社区财务“六笔会签”入账制度,采取公开栏、明白纸等方式定期公开居务项目,使社区政务、财务、事务等置于广大居民的知情、参与、表达、监督之下,从而理顺管理程序,实现了民主听证。三是完善决策内容。将城市和农村社区民主决策内容相结合,把社区发展规划、公共事业建设、土地征用、公益性岗位开发、福利待遇等12项增补为决策事项,还权于民,听计于民。凡社区自治的事情,由大家说了算,居民心平气顺,参与事务热情高涨。2010年,我区204个社区“两委”换届率100%、一次性成功率100%,实现了无群体访、无越级访、无重复访的“三无”目标。

二、着眼城乡均衡,构建社区服务体系

(一)同向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打破城乡差别,整合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资源。一是全面实施为民服务。出台了《关于在全区推行为民服务制的通知》,开展“温馨港湾”服务品牌创建活动,社区为民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全面实施居民医疗保险。出台了《关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40元;在全省率先建立城镇非医疗保险人员医疗保险制度,户籍人口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三是全面实施居民养老保险。出台了《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推进区域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解决了15万农民的养老问题,参保农民达到社会养老年龄每人每月养老金最少322元。四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出台了《关于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意见》,开展了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实现城乡大龄就业困难群体政策扶持就业90%以上,有就业需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率80%以上。五是全面实施城乡社会救助。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符合条件的城市和农村低保人员全部实现应保尽保。为保证城乡低保居民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实施了包括农村低保居民在内的物价上涨与低保居民生活补贴发放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水平增长制度,稳步提升保障水平,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70元和230元。

(二)同幅改善社区基础设施

打破传统7:3的城乡投资比例结构,按照社区实有人口比例进行投入。一是改善文化活动设施。2007年以来,累计投资19亿元改造农村社区,建设了市民文化、健身、娱乐等10个大型文体场所,实施“西海岸文化家园”工程,以奖代补200万元专项资金,每年建设一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形成了以区文化艺术中心为龙头,以街道办事处文化中心为骨架,基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依托的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二是改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投资5000万元规范城乡社区“四室三站一校一场所”即:社区办公室、警务室、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站、社区社会保障站、社区学校、群众室内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改建3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4个市规范化社区卫生室、43个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70%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三是改善就业培训服务设施。投资900余万元,建成总面积7800余平方米的第一、第二公共实训基地,财政每年补贴培训经费700余万元,实现了城乡社区居民就业免费培训。

(三)同步充实社区服务内容

完善城乡社区为民服务制度,构建政务、事务、服务3大服务功能板块,将低保救助、老年人优待、残疾人帮扶、家政服务等58项内容纳入服务范围,使居民85%的服务需求在社区内得到解决。一是拓展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将22600余名退休人员纳入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认真落实《***市社区居委会十项服务承诺》,切实满足居民在家政服务、就业指导、文体活动、健康保健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二是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发展农村便利连锁店137处,打造了10分钟社区服务圈,方便城乡社区居民生活。三是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公开招聘素质好、能力强、热爱社区的1800名协管员到城乡社区工作;发展培育以“两站两所两队”为主的社区民间组织1000余家,社区专业服务人员1000余人,开通了中国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招募1万名在校大学生和1000余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进入社区,畅通了群众参与、诉求、服务渠道。

三、着眼城乡共融,营造社区生活环境

(一)建设相同的生态环境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权衡政府、社区和居民整体利益,统一按照“精品化、人性化、景观化”要求,努力营造城乡共融的社区生态环境。一是科学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多元整合、组团开发”的方针,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将全区176个农村社区整合为20多个居住片区,实行成片开发建设,从建筑设计、经济测算和补偿安置等各方面进行控制和指导,确保每个改造项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二是综合配套。注重建筑工程质量、室外生态环境和设施配套建设,道路、水、电、气、热、数字电视、互联网、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三是强化治理。投资1.2亿元,开展了以“亮化”、“硬化”、“净化”、“绿化”、“美化”等“五化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使新建小区生态优美,原建小区清洁舒适(注:此部分为2009年农村“五化”情况)。10多万农民住进花园式小区,社区绿地率33%、楼前硬化率95%、垃圾收集率99%、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率96.5%。

(二)打造相同的安居环境

城乡社区警务与社区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进驻同步。一是跟进硬件。投入5000余万元改善社区警务室、封闭小区和安装小区电子监控设施,在小区附近的商业区、繁华街道、重要路口设立治安监控摄像头480余个。二是跟进软件。社区均完善了社区“打、防、控”机制,深化“平安社区”创建、“法律服务进社区”等活动,实施“联控互动、平安三包、有效监控、快速应急”安全措施,确保居民生活安全。三是跟进队伍。健全群防群治组织,设立社区联防岗哨,组建社区巡逻分队204支,每年举办社区治安讲座300余场,动员群众参与社区治安并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营造美好家园自我保护的良好氛围,形成了良好的社区安全局面。

(三)构筑相同的文化环境

制定实施了《城乡社区和谐文明公约》,开展促进社区文明进步活动。一是开展多种主题相衔接的精神文明活动。以“新区发展我受益、我为新区做贡献”、“同迎奥帆赛、共建文明城”、“争创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等为主题,在城乡居民中开展各种规模的演讲比赛、征文评比、书画会展、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了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凤凰岛文化旅游节”等全区性大型文娱活动为载体,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开展“文化进楼院”、“健身进社区”等活动,打造了一批“科普社区”、“巾帼社区”、“文化社区”等特色社区。全区培育社区腰鼓队、秧歌队、拳剑扇、茂腔剧团、协会、书法团队等文体队伍500多支,队队有绝活,居居有特色。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评比活动。援建社区图书室110个、图书30余万册,带动社会向社区捐书8万余册。开展“书香社区”、“书香家庭”评选,举办“市民读书月”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区学习氛围,居民受教育面达95%。高岛路社区被评为“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我区被评为“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先进区”。全区60%的社区城乡融为一体,催化了城乡居民在价值取向、民俗理念、文化品位等方面相互融合,认同相处,邻里和睦率达到99.8%。

 

社区建设策划书篇10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全民参与、开放创新,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全区“3451”工作方略和“1343”发展目标,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新需求为主要任务,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文化繁荣环境,加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促进文化与经济、环境、社会的大融合,形成和塑造区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形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区的文化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在重视满足人民群众大众化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精品生产和人才培养;在重视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重视政府推动的同时,更加注重深化改革,运用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建设;在重视发挥财政投入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努力开拓文化发展多样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新路子。

根据区域文化发展趋势和条件,区到“十二五”末期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文化建设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在安徽省位居前10名,在全市县区中名列第一,实现“四个一批”:

----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努力推进“三个一”文化工程,积极扶持培育民间艺术团体,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鼓励艺术创作,推出10部在全国、全省获奖的文化精品和10个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建成一批高质量、广覆盖的文化设施。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建设,街道、社区(村)文体活动中心(室)建设全部完成。区、街道、社区(村)三级文化网络全部建立,提升社区文化服务水平。

----培育一批有竞争力、有规模效益的文化产业。大力支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以软件、印刷、旅游为主导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提升,占GDp6%以上。

----培养一批素质高、水平高的优秀文化人才。建立合理、规范、科学的文化人才选拔任用机制,通过培养和引进,逐步形成100人左右的专业文化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队伍,培养出1000人左右的群众性文化骨干队伍。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塑造文化品牌形象

彰显人文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结合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全区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荣辱观。大力弘扬“敢做善成,幸福”的精神,形成志存高远、敢做善成、脚踏实地的社会风气,提振社会各界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为区新一轮大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培育文化活动品牌。立足实际,进一步办好一年一度的区社区文化节,让大众文化、群众参与成为主流,使之成为我市较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品牌;推进区东方艺术团、民间艺术团的公益性演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大餐”;发挥区书法美术家协会作用,加大对区民乐队、电子乐队的扶持力度,推出更多艺术人才和作品,更好地服务于民。扶持培育各街道“三个一”文化工程,成立一支素质高的文化队伍、建设一个稳定的文化阵地、打造一个“叫得响”的文化品牌。按照“一社区一品牌”的工作思路,积极扶持东苑社区、师苑社区文化特色创建工作。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规划建设“五担岗”文化主题公园和小型博物馆,营造历史文化景观。加强烟墩山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链枪、采茶灯等民间民俗文化的扶持工作力度。开展区域文化交流,推进文化传承。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繁荣文艺创作,每年创作生产出1-2部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精品力作。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功能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2012年的重点工作,我们将根据《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意见》,对标达标,补缺补差,确保在明年10月底完成创建任务。完善现有文化设施功能,提高档次。加快区综合文体中心、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中心(室)建设。区综合文体中心选址已定,规划方案正在论证,功能涵盖“两馆四中心”,即区文化馆、区青少年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工会职工活动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区文化标志性建筑。到2015年,全区城乡平均每百人文化设施面积超过10平方米,区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平均每人3册以上,图书借阅量每年达5万册。

大力推进群众文化开展。发挥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和街道、社区(村)基层服务点的作用,充分发挥区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街道、社区(村)文化阵地的作用,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歌咏、读书、书画、朗诵、歌舞表演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机关文化、社区(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机关、社区(村)、企业、校园文化特色化发展。坚持开展文化“四下乡”、“四进社区”活动,逐步形成以节庆假日为抓手、以广场社区为阵地、以城乡群众为对象,群众文化活动全面活跃的局面。

大力推进文化艺术普及工作。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水平、文明素养水平,树立以文化人理念,普及文化工作。

(三)谋划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重点围绕雨山湖、秀山湖和濮塘风景区,全面展开文化产业功能布局,重点发展运动休闲、影视制作、文化旅游、软件动漫、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商务会展、印刷广告等主导产业,着力推进文化与商业、文化与旅游、文化与软件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

大力推进文化与商业的融合。一是打造环雨山湖(片)商业休闲文化产业带。强化解放路与湖北路文化广场周边的商业休闲文化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和建设雨山湖东岸文化景观,升级改造湖东中路图书电子一条街的文化品质。二是打造印刷、广告产业园,重点发展广告业、商标印刷、包装印刷等较高附加值的广告印刷业,实现集群发展、集约化经营。三是结合旧城改造,兴建马鞍山国际文化体育广场,建设文化娱乐一条街(影视、KtV、电玩等)、文化用品一条街(图书、电子出版物、文房四宝、古玩字画、各类乐器、花鸟虫鱼等)、地方小吃一条街(各地特色小吃、酒店、茶楼、文艺会所等)。四是培育打造团结广场、解放路商业街、宁安城际铁路广场等文化商业中心,形成文化味浓、市场旺、人气旺的文化商业圈。

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一是在霍里街道凤山村打造仙人坝生态农业文化产业园,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文化项目、植物园项目、影视基地于一体,发展健康休闲和演艺文化产业。二是利用濮塘风景区自然人文资源和革命传统文化优势,规划濮塘产业项目。打造部级体育运动基地及长三角知名休闲度假基地;打造龙湾生态农业休闲度假示范基地,建设温泉度假村及配套设施;打造濮塘•印象影视基地,建设影视基地、传媒学院、演员度假村、会议中心等,同时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大力推进文化与软件的融合。区建设的马鞍山软件园已具规模,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优势,打造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创意产业基地,让创意产业基地成为我市新兴服务的重要支撑和创新城市的重要载体。基地共规划设立软件产业园、服务业外包产业园、创意设计和研发产业园等专业功能园区,形成科技服务、人才培训、会务会展、文教培训、新媒体研发、文化出版、图书发行、电子商务、商务办公、文化艺术、国际外包服务和配套商住设施于一体的、功能完善、独具特色、创新能力强大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一是着手开展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各项工作,把发展服务外包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形成产业特色;二是促进与动漫游戏产业的互动发展。积极引进知名软件、数字娱乐研发制作企业入驻,着力构建软件技术支撑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生物芯片等主导产业,发挥吸附和集聚效应;三是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把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注入到动漫产品之中,为动漫产品赋予价值观念、道德情感,让更多的动漫产品成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彰显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活的符号,形成创意文化产业集群。

(四)建设文化人才精英队伍

大力培训现有文化人才。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与国内高校、培训机构联建培训基地、举办研修班。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现有人才,让人才在文化建设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发挥主力军作用。

大力引进紧缺文化人才。坚持按需引进的原则,重点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创意产业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构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管理机制。

大力激励优秀文化人才。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允许知识产权、创作成果和科研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为高层次文化人才创业提供支持,对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点人才、文化工程,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文化人才工作制度。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扶持力度,把文化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区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文化管理部门职能作用和文化社团的桥梁作用,为文化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注重区、街、社区三级文化组织网络建设,实现上下贯通。加强区直有关部门、单位之间交流和配合,积极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协调服务,实现区域文化工作的协调联动。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的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扶持。在城市规划中注重抓好中长期、近期文化规划和建设项目,对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做到先考虑、先预留、先规划。政府在土地收益中确定适当比例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