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十篇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十篇

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6:15

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篇1

(一)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和报表附注)向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情况、现金流量等的信息。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特征的总和(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2006)。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两类: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是在公司制和企业产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会计信息要如实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决策有用观则是伴随着信息理论和决策理论的发展成熟而产生的,认为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投资人、信贷人和其他人士评价相关企业现金净流量的数量、时间和不确定的信息。本文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建立在决策有用观的基础上。决策有用观是在资本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背景下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和股份公司发展的条件下,股东和投资者不再单纯以“用手投票”的方式决定经理人员的去留,而更多的是通过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股票来实现自己的选择权。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现有和潜在投资者、信贷者、企业管理当局和政府)提供对他们的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决策是面向未来的,而前瞻性的信息同决策最为相关,所以,“决策有用观”除了强调可靠性外,更强调相关性,即会计信息有助于预测公司的未来价值。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作的具体描述或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规定(葛家澍,200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具有决策有用性的特征,即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定性约束,也是会计主体进行会计选择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准(杨金观、高永林,200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会计目标与会计实务的桥梁,妥善地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于实现会计目标、规范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构建合理的会计规范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郑安平等,2008)。我国财政部2005年5月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删除了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提法,首次明确使用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笔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表达相同的含义,不作区分。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历程与架构

(一)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历程根据刘仲文(2006)的研究,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历程分为七个阶段,包括:(1)以Sprouse和moonitz两人的1961年aRSno.1与1962年aRSno.3为代表的早期研究。(2)以apB1970年发表的Statementno.4为代表,对“财务会计基本特征概念”进行的探索性研究。(3)以1973年特鲁伯罗德报告为代表,对“财务报表目标”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七项标准”进行的首创性概念研究。(4)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SFaCno.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可靠性(包括反映的真实性、可检验性、中立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在满足决策有用目标的基础上,信息处理要服从两个约束条件:“效益成本原则”与“重要性原则”。(5)以1980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提出将“财务报表概念”加入其手册(FSC第1000节)为代表的响应性研究。(6)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其《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了会计信息的10个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并把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作为4个主要的质量特征。(7)以1999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为代表的深入研究。其中美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思想历史发展脉络比较清晰,其成果最有代表性。

(二)国内会计质量信息特征的研究回顾一是在有关会计法律和法规中阐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我国在1985年第一部《会计法》中就提出了“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律要求;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会计核算要遵循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历史成本计量、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全面性、重要性等十三项一般原则;2000年7月开始实施的《会计法》第三条提到“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列明了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清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历史成本计量、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谨慎性、重要性等十三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法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法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都是十三项规定,差别是一个有“可理解性”(1992),一个有“清晰性”(2000)。可以看出,这两项制度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较粗糙,而且前后两个制度基本没有变化。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删除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或“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采用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提法,提到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二是学者在相关文献中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杨金观、高永林(2004)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由会计信息用户、普遍适用原则、会计目标导向、质量特征类属、首要质量特征及其构成成分、次要质量特征和承认质量起端等部分构成。付磊(2005)认为,公正性是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特征,然后依次是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完整性和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2006)认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包括真实性、合规性及其次级质量特征(可理解性、可验证性、谨慎性)、公正性及其次级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完整性、连续性)、相关性及其次级特征(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栾盛元(2006)认为:在透明度的总体要求下,依次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设定为:可靠性,相关性,充分披露,可靠性应涵盖真实性与可比性的要求,相关性主要涉及及时性和重要性问题,而充分披露至少应包括完整性与可理解性。葛家澍(2007)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选择计量属性时,应考虑计量对象的特点,并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配合。

(三)三层次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的提出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在参照iaSB和FaSB的基础上,保留了重要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一致性、谨慎性要求,将明晰性改为可理解性,真实性改为可靠性,将实质重于形式纳入其中,突出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弱化了可靠性原则,形成了目前准则中的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各项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并没有明确的主次之分。杨金观、高永林(2004)指出:“在我国,从制度层面上并没有对会计信息特征体系作出明确和系统的规范,只是在会计制度中作了原则性规定”,“这样的规定,很难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而且这种松散型关系,未能体现出各质量特征间的主次之分和内在结构,不利于会计主体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同方面进行权衡,也不利于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总体把握。”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参照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财务会计概念第2号公告,以决策有用观为基础,对这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进行归类分析,提出图1所示的三层次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分为三个层次:门槛、决策者和使用者,门槛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的要求,包括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两项特征;决策者关注的会计信息质量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三项特征,而及时性和谨慎性分别附属于相关性和可靠性;不管是否是决策者,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可理解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使用要求。在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构成主要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及时性、谨慎性构成次要质量特征。

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解析

(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的门槛层次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的门槛层次涉及两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

(1)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应用非常广泛。这里的“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当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一致时,企业通常应当按照经济实质对其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重要性。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是指当一项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地表达时,可能会影响到依靠该信息的使用者所做出的判断。《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二)决策者角度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决策者角度的五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及时性附属于相关性,谨慎性附属于可靠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可比性是弱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相关性和可靠性共同确保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1)相关性与及时性。如果财务信息有助于决策制定,该财务信息就具有相关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对相关性的定义是:“为了信息有用,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通过提高决策者的预测能力或者通过为前期的预测提供反馈,财务信息对决策的制定产生影响。及时性是相关性的附属特征,是相关性的次级质量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财务信息必须在报告事件发生后不久就可以获得,这样才会对未来所采取的措施具有价值。及时性本身并不能使信息具有相关性,但缺乏及时性的信息会使该财务信息丧失应有的相关性。

(2)可靠性与谨慎性。如果财务信息可以证实、没有错误和偏差,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就可以说财务信息具有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对可靠性的表述是:“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忠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以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表现之一是使用相同度量方法所得出的独立结果与财务报表信息之间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谨慎性是可靠性的附属特征,谨慎性是指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尽可能地选择一种不虚增利润和资产、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谨慎性更象是会计人员在处理相关业务时的一种职业态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3)可比性。会计信息如果可以与该公司以前相同口径的信息进行比较,或者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那么这些会计信息在决策时就会很有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4)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相关性与可靠性孰轻孰重是一个两难的问题。FaSB在制定第2号概念框架时,就有意回避了“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产生冲突需要取舍时,到底应该优先考虑相关性还是可靠性”这个问题,这就充分说明相关性与可靠性权衡的两难选择(付六根,2011)。葛家澍、杜兴强(2004)指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将相关性与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的质量特征来并提,但对两者的抉择讳莫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FaSB更为侧重于“相关性”的意图其实一直十分明确。葛家澍、徐跃(2006)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孰轻孰重,若分两个层次来考查,那是非常明确的。第一层次注重相关性,即相关性显得重要;第二层次以相关性为基础,更关注其可靠性,即可靠性显得重要。第一个层次是准则和制度制定的层面,这一层面具体负责的部门是准则和制度的制定部门;第二个层次在报表(包括其他财务报告)的编制者、审计人员和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方面。付六根(2011)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大多数情况是一种协调一致的状态,具体表现在:提高了可靠性,也就加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这样相关性也就得到了提升;提高了相关性,必然要求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笔者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依照权变理论的观点,孰轻孰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看具体的情境而定。

(三)使用者角度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理解性,即会计信息是否能为信息的使用者所理解,是指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考虑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明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影响会计信息可理解性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1)会计信息的固有特征。财务报告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报告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从最初的简单几句话到后来的财务报表直至发展到今天涉及企业财务、管理、经营风险等各个方面,信息含量不断增加。财务报告既有定性的信息也有定量的信息,既有数字又有文字,越来越复杂的形式和内容都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财务报告所传递的会计信息。

(2)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财务报告的生成过程用到了诸多会计专门方法,如分配、摊销、折旧、减值等,不具备一定会计知识的人很难理解生成会计信息的真正含义。历史成本计量是建立在过去发生的真实交易或事项的基础上,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前提是存在假想的交易,在混合计量模式下,信息使用者要能够正确理解采用不同计量属性生成的会计信息的实质并据此作出适当的决策,这对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企业管理当局的印象管理行为。印象管理来自于社会心理学范畴,是指人们用来控制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财务报告是根据日常会计记录的数据,采用会计专门的方法,经过一定的程序分类、汇总加工而成并报告出来,从会计数据到财务报告这个过程本身就存在理解性的问题。程序和方法的复杂性决定了财务报告本身的复杂和难于理解,如会计的待摊、预提、应计、递延等程序本身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信息使用者并不易理解。而且,会计固有的程序、各种估计和职业判断都依赖于处理会计信息的信息加工者的人为判断和选择,这都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生成不可避免地带有信息加工者的主观色彩,甚至可以说,信息加工者在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信息加工者的一系列选择决定了信息使用者获得何种结果的会计信息。

(四)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以“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为导向,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认为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便于决策,相关性和可靠性则是决策有用性下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财政部《2010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认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另外,及时性还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企业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

四、结论

基于权变理论的考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有以下三点:第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程度。会计信息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的程度,通过该模型可以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满足使用者需求方面的层次、关系和地位。第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侧重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及不同的决策目标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不同内容和不同特征组合。第三,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要求,可以通过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分析来确定应提供会计信息的内容、数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整体把握能起到框架性的作用,有助于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整体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更有利于指导企业的会计工作,也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付磊、马元驹:《论会计信息质量的公正性特征》,《会计研究》2005年第9期。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认识》,《会计研究》2006年第1期。

[3]葛家澍等:《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国际比较、影响因素与对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4]葛家澍、占美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5]杨金观、高永林:《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张丽蓉:《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协调——基于我国会计目标的思考》,《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1期。

[7]刘仲文:《国外研究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历史演进》,《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8]蒋楠:《浅议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年第2期。

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篇2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认识

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它是确立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企业的理论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因此,投资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

2.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我国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客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和权责发生制等。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了国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应该坚持的会计质量要求,这一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将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要求之首,表明了其重要性。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规定可以看出,其内容有相同的部分,但也各有侧重点,这也与不同的会计环境有关。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上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应该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部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以及国内外会计权威机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不难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要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其他信息特征也是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我们将其称为次要质量。

1.关于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关于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相关性的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分析相关性,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满足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目前的会计财务报告都达到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但是,具体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在提供通用信息和特定信息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2.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要可靠并且相关,这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那么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之上。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在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必须对两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当两者不能同时兼顾时,是牺牲相关性还是牺牲可靠性?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某一时期突出对相关性的要求,而在另一时期则突出对可靠性的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信息披露信息质量

一、引言

会计准则的制定及有效地实施对规范市场经济有着很重要的意义。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了新会计准则,此次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新会计准则主要在计量基础、存货成本计算方法、资产减值准则计提方法、债务重组方法、所得税处理方法、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这些处理方法的变化将会对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和信息披露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情况。新准则实施后对这三个方面产生的影响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通过研究以期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参考。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文献回顾

(一)会计准则研究authur.Levitt(莱维特)(1997)根据美国的资本市场状况和经验,提出我们需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美国投资管理研究协会(aimR)认为,新准则应该能够改善对投资决策者有用的信息;新准则产生的信息应该与投资评价相关;信息反映必须真实;如果不考虑计量的可靠性,现行成本信息通常比历史成本信息更有用;广泛披露应该成为新准则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平滑化和正常化是财务分析而不是财务报告的职责。我国的学者也对此做过许多相关的研究。王娜、胡剑(2009)提出,新准则在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实行了双重标准,既要满足会计要素定义又要满足会计要素确认条件,这样有利于防止资产不实与虚增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新准则对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进行了变革,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标准,形成现在的质量要求指标,表现出的特征充分体现国际趋同性。中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是一个后起的国家,这使我们有可能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形成的会计准则体系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使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目标一开始就定位于“国际水平”。从中国已颁布的几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看,均具有与国际会计惯例较高的协调性。

(二)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美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较早,美国会计学会(aaa)(1966)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提出四项评价会计信息的标准:相关性、可验证性、超然性和可定量性,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之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也分别提出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林芍君等(2004)认为,所谓的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具备的内在品质,它由企业会计目标所决定,是对会计信息“能够满足特定投资决策需要”这一总体要求的深刻化、具体化和明朗化。会计信息质量是评价和衡量会计信息的重要标准,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又取决于投资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行业目标。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可归结为可靠性。葛军(2006)通过对中国当前的会计信息质量状况的分析,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对违反会计法规、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不够大;注册会计师没能完全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不强。曹庆华(2007)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研究分析,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企业委托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利益不一致、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注册会计师缺乏审计独立性、会计准则本身的问题。

(三)会计准则与信息质量的关系研究美国和iaSB认为会计准则是由权威机构颁布的有关具体会计实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的规范,所以会计信息质量应是会计准则的内在指导思想,制约着会计准则的制定。Hung和Subramanyam(2007)发现德国会计准则在向国际会计准则转换的过程中,很少有诸如秘密储备类似的与盈余管理相关的调整项目,而这些项目在德国原来的会计准则中比较普遍。Lang,Raedy,Yetman(2003)研究了在美国股票交易所跨国上市的公司的会计质量,其结论与Hung和Subramanyam(2007)类似。eccher和Healy(2003)把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我国B股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不比a股强的原因,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实施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环境。沈烈等(2007)从狭义的盈余管理为出发点,结合新会计准则体系,全面分析了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认为新准则至少在四个方面大大压缩了盈余管理可借用的空间:适当堵塞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的通道;缩小了死角;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了适当限制;完善了会计披露要求,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度。蒋玉珍(2008)通过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研究分析,得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信息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认为新企业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会计信息可靠性、会计信息相关性以及会计信息可比性。李青原(2009)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分别与公司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负相关,同时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过度的负相关性在具有较高审计质量的公司中更明显。

三、会计信息质量定义与特征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要清楚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首先要了解质量的基本涵义。国际标准化组织1994年颁布的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这样认为,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内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美国质量管理协会和欧洲质量管理组织所认可的定义为,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内在特性和外部特征的总和,以此构成其满足给定需求的能力。英国标准BS4778《质量保证名词术语编汇》对质量下的定义则是,产品或服务的全部特征和特性,能满足给定要求能力的总和。这些定义较为宽泛,包括了会计信息实用性和符合性的全部内涵,那么,会计信息质量可以根据会计信息所具备的质量特征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我国的学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定义的探讨也有很多。张国建(2001)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作为构成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必然要求在任何情况下企业必须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应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经济内容的程度及真实性、中立性、可验证性、可比性与及时性的高低。综合前文对于质量以及会计信息质量定义的总结,对于衡量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盈余管理、信息价值相关性、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通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表现的。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按照决策有用性的基本目的而提出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对信息使用者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经济决策的成败。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明确了“可理解性、有用性、及时性、如实反映、可比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完整性、一致性”等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对于相关性和可靠性并不十分明确,从而形成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分级体系。笔者结合了美国、iaSB与中国的比较,如表(1)所示。FaSB以及iaSB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框架图,如下图(1)、(2)。

四、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

(一)盈余管理本文从总资产净利润率波动幅度、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波动幅度与盈余增量波动幅度来衡量。样本数据选取于至2006年至2010年浙江省上市公司的数据,剔除了报表信息不完整和2007年以后上市后的共110家。笔者将其进行统计整理后得到表(2)。其中的总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应计盈余=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总资产净利润率波动幅度、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波动幅度和盈余增量波动幅度都是以2006年的数据为基期进行计算得到的。这三个指标与2006年相比,如果波动的幅度越大,则说明信息质量就越高。从中很容易能看出,这三个指标的变化幅度都比较大,其中盈余增量波动幅度的变化最为明显。这说明在2007年新准则实施的同时也伴随着信息质量的提高。

五、总结

本文在回顾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2006年至2010年浙江省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我国新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质量做了分析。数据分析表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在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和信息披露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质量仍然呈提高的趋势。本文的分析过程以及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投资者,研究结论揭示出新会计准会计则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相关,特别是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信息的更具相关性。这些提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更加关注这三个报表间的相关价值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指标的选取尽量避免了非准则因素对信息质量的影响,但仍然不能排除其他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以后的研究如能深入探讨繁荣、萧条等不同市场周期下的信息质量动态相关性问题将会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1999年第5期。

[2]王娜、胡剑:《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思考》,《经济师》2009年第5期。

[3]林芍君、邰晓红、张丽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11期。

[4]葛军:《浅析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师》2006年第1期。

[5]曹庆华:《浅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财会研究》2007年第2期。

[6]谭洪涛、蔡春:《新准则实施会计质量实证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中国会计评论》2009年第6期。

[7]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8]蒋玉珍:《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探讨》,《财会研究》2008年第3期。

[9]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审计监督与公司投资效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审计研究》2009年第4期。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3)》,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张国健:《关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思考》,《现代财经》2001年第3期。

[13]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14]胡耀昆:《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综述》,《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3期。

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篇4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

一、概述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

2011年10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印发《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企业会计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意味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小企业会计准则具有如下特点:

(二)简化核算

相比《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特点是简化核算。首先,就计量方法而言,采用成本计量,舍弃了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和现值四种计量方法。其次,在业务处理上,大大简化,不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统一按照平均年限法进行摊销、不再核算递延所得税等等。再次,在财务报表方面,不再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利润表减少了每股净收益,综合收益等内容的核算,以净利润为终点。最后,在报表披露方面,披露内容减少,无需披露企业基本情况、会计政策变更和所得税调整过程等。

通过简化核算,《小企业会计准则》适应了经济业务内容简单的特点,大大减少了小企业会计核算的成本,更加符合成本收益原则。

(三)与税法协调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与税法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净残值考虑税法的规定,资产不再计提减值准备等。这些改进极大地减少了纳税调整。由于小企业资本结构简单,所有者能够很好地掌握企业内部的情况,而银行因小企业的风险较高很少给小企业贷款,所以绝大部分小企业最主要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是税务部门,与税法的协调,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实用性。

(四)与国际趋同

通过将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9)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据有关统计显示,在进出口贸易中,中小企业贡献进70%的份额,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国际趋同的必要性,有利于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贸易中的有用性。

总之,《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调整,规范小企业会计实践中的混乱场面,减少了小企业会计核算的成本,提供了信息的实用性。这些改进和特点也会给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带来重大的影响。

(五)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是会计主体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等向外界报表使用者传达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特征的总和。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会计信息需要满足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八个基本要求。《小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其信息质量做出要求,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要求对小企业也具有参考价值,又由于八项基本质量要求在实务界和企业界已经得到广泛认同,本文将这八项基本质量要求作为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参考依据。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众多,通过对文献中相关因素进行总结,笔者得出影响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会计相关规定、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会计主体内部相关人员意识三个方面,当这些因素失控后,会造成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本文讨论的即为其中的会计相关规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准则的出台必然伴随着规范统一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标。准则的出台作为一种进步必将能更好地适应小企业的经济情况,对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内在存在矛盾性,必然无法使所有方面都得到提高,也就是说也会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一)对小企业信息质量的积极影响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小企业信息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积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一方面,准则在制定过程中考虑到了小企业会计信息的最主要需求者,即税务部门,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与税法协调,增强了相关性。另一方面,在准则制定之前,我国小企业可以自由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准则或是企业会计准则,导致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准则的制定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通过与国际小企业会计相关规定的趋同,也增加了国内外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盈余操纵手段

盈余作为会计信息的重要内容,盈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准则剔除了那些小企业较少接触又容易作的业务,如资产减值、递延收益、递延所得税等等,挤压了小企业利润中的水分,通过提高盈余质量,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3、业务处理简单化,能够减少行为性失真

行为性失真是由于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或操作失误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准则业务处理简单化,对其会计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也会相应降低,因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也会随之减少。此外操作过程减少,出现失误的环节也会减少,导致的行为性失真也会减少。

(二)对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消极影响

伴随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新的问题也会出现,如新的操作手段可能出现,会计信息的实质性的注重减少,不能及时反应会计信息的变化等,具体解释如下。

1、对某些经济活动的实质的忽视

为了简化处理,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一些业务做了特殊规定,如对于使用寿命不限的无形资产,统一按照十年以上的期限摊销,就是对经济活动的简化。这些简化必然会让会计处理不能完全反应经济活动的实质。

2、会计信息不能及时反应经济状况的变化

不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再计提减值损失带来的就是会计信息不再及时反应经济现象,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挑战。

总之,从会计信息质量的八个方面的要求来看,《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对这些方面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和重要性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对实质重于形式、及时性的影响是消极的,而在谨慎性方面则几乎无影响。具体情况如下表1。总的来说,消极影响的两个方面,实质重于形式和及时性,是考虑小企业成本效益的必然结果,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在考虑到成本效益的基础上,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表1《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汇总表

[序号\&质量要求\&影响\&解释\&1\&可靠性\&积极影响\&通过盈余操纵手段的减少和行为性失真的减少,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2\&相关性\&积极影响\&注重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税务部门,与税法协调\&3\&可理解性\&积极影响\&剔除了不适合小企业现状的业务,更加简单易懂\&4\&可比性\&积极影响\&统一准则和与国际趋同,使得国内小企业之间和与国外小企业可比性增强\&5\&实质重于形式\&消极影响\&简单化,有些业务不考虑经济实质而统一规定。\&6\&重要性\&积极影响\&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对小企业不常见,不重要的业务简单化处理\&7\&谨慎性\&无影响\&谨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会计人员素质,与准则的关联性较小\&8\&及时性\&消极影响\&简单化处理后,对一些事项,不按照权责发生制处理,不能及时反应会计信息变化情况\&]

三、进一步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措施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但是这还存在一定的提高空间。

(一)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保证《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使用的小企业范围内实施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下列三类小企业除外: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财政部门应该做好做好宣传工作,同时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年检等手段将强对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此外财政部门也应该对小企业实施准则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税务部门作为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由其统一要求小企业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更具有引导性。因此应该加强税务部门在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利用税务部门的优势,做好准则制度的过度工作。

(二)鼓励小企业自愿信息披露

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潜在动力,通过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可以向外界展现自我,获得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树立自己的品牌,甚至可能是为了获取外部资金的支持。而且小企业信息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不仅仅限于税务部门,还有风险投资者、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等等。为了获得更好地发展,小企业有进行信息披露的需要。同时,信息披露是防止盈余操纵的重要手段,鼓励小企业自愿进行信息披露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会计信息意识

意识是人们行动的根本指引,而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也是管理者、财务工作人员的意识不够。管理者通常会为了某种利益而对会计信息进行选择性处理,为了融资需要,小企业管理者可能会要求会计人员以资金提供者的要求为准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为了减少纳税,管理者可能会刻意将利润做低。意识必然成为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进一步提高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的会计意识。

(四)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处罚是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后保障,通过处罚,能够增加小企业违规的成本,考虑到成本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违规,保证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指出的是,加大处罚力度需要从制度规范和执行力度两个方面进行。做到处罚有据可依,有据必依。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在考虑小企业适用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小企业的信息质量,需要加强宣传和监督、加强自愿披露、加强意识和加强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篇5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下简称“概念框架”)“是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paton和Littleton,1966)。一些主要国家的概念框架均以理论性文件而非会计准则存在。考虑到现时的实际情况,葛家澍教授(2005)提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建设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修改、充实现行基本准则;第二步,等到时机成熟,基本准则可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一设想,并非保守,而是实事求是”。另一方面,我国准则制定机构正在考虑《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基本准则》)的修订,并将其定位调整为规范具体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上述思路与做法可以归纳为我国概念框架建设“理论共识-基本准则-概念框架”这一两阶段形式转换策略。

显然,两阶段形式转换策略既有会计环境的诉求,也有现实的客观需要。

但概念框架的理论本质与其表现形式具有天然的联系,若以基本准则来展现概念框架的阶段性设计,可能导致其实质和形式的内在冲突。本文的主旨是分析这种冲突形成的根源及其影响,并在关注现实国情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缓解对策。

一、冲突的由来及其根源

1.概念框架的理论本质

直到今天,著名会计学家:paton和Littleton在其经典名著《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提出的“会计理论的框架应当成为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的观点不仅得到了理论界的高度认可,也得到各国以及国际准则制定机构的积极认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80年发表的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2)指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连贯的理论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导致前后一贯的准则。通过制定财务会计和报告的结构与方向,促进公正的财务会计信息和有关信息的提供,以便有助于协助资本市场和其他市场的有效运行。该框架将能为公众利益服务。

确定目标和识别基本概念并不是为了直接解决财务会计和报告中的各项,而是要求目标指出方向,用概念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自FaSB发表SFaCno.2之后,理论界关于概念框架本质的认识还形成了一些新的观点,包括“宪法”和“章程”观点:“法”和“理性编纂”观点:“结构化的理论”观点;观点:“自圆其说的文件”观点等。总体而言,概念框架是一种具有指南作用的共识性的会计理论(孙铮,朱国泓,2004)或实用性理论(葛家澍,2005)的观点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因此,最符合其本质的表现形式只能是会计理论和共同的会计理念。

2.概念框架的适用形式及其国际实践支持

概念框架的理论本质要求有其适用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框架除了深入、系统地揭示事物本身的内在性外,还需要相应的表现形式来加强其理论效果,这些表现形式包括理论的推理、结构图形的巧妙运用、类比与比喻的措辞选择等。从其载体来看,iaSC、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尽管将其归集于国际会计准则或各自的权威手册中,但都强调了概念框架的非准则性质。

3.概念框架理论本质与会计法规形式的冲突

两阶段形式转换策略的第一次转换实际上是通过基本准则吸纳概念框架的部分内容,力图实现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对概念框架而言,它经历了一种形式上的转换,即不再是理论性的权威文件,而是内化于我国基本准则的会计法规。法规的表现形式是条文化的,重结果,只规定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一般不讲究条文之间的内在逻辑推理,更不可能采用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层次结构图。为保证法规的严肃性,一般不会采用通俗易懂的比喻、类比措辞等。概念框架的理论本质与会计法规的条文形式之间难免存在冲突。其结果是,一个缺乏内在逻辑的条文很难成为使用者的共识,不利于准则制定过程中的有关主体在充分博弈的基础上更好地制定或修改准则,也不利于会计人员更好地做出职业判断。

另一方面,第二次转换若以基本准则为出发点的话,更有可能偏离概念框架理论本质所需要的表现形式,最终影响概念框架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

4.冲突的主要根源

概念框架形式转换过程产生的冲突根源可以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进行挖掘。从供给方面来看:(1)概念框架权威文件的推出首先需要有系统、成熟并得到公认、能形成共识的概念框架理论。截止,既反映我国具体国情,又体现其内在规律性的会计理论体系并未形成。(2)会计理论、规范制定的政府导向比较明显,会计理论研究独立性较低,加上概念框架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概念框架的推出面临众多困难。(3)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通常会促使准则制定机构偏向于以《会计准则》这一法规形式表述国外对应的理论性文件。(4)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思维与语言体系,学科之间的沟通通常会制约法律法规的出台,概念框架必然面临法律的程序困难以及准则制定机关和法制部门的沟通问题(葛家澍,2005)。

另一方面,现实对概念框架的形式转换提出了需求:(1)我国1992年出台的《基本准则》经过实践检验,在对具体问题的指导上,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又要求《基本准则》与时俱进,以更好地满足各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概念框架在现时部分地进入会计法规已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2)人们很难挣脱的路径依赖习惯使我国概念框架要在“只认法律、法规或规章”的会计环境下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并起到指导人们实践的作用存在着相当的困难,所以采取《基本准则》这一法规形式是比较合适的权宜之策。

现阶段我国的概念框架建设必须进行相应的形式转换,概念框架的理论本质与会计法规的表现形式之间的冲突由此形成,并在当前这一特定阶段内无法回避。

二、冲突的可能影响及其经济后果

1.表现形式制约其实质作用的发挥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新增加的第二条“本准则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是本次《基本准则》修订中最大的变化和亮点所在,它界定了《基本准则》所追求的目标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但《基本准则》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原因是,作为会计法规的具体表现形式,《基本准则》存在众多局限性,比如法规的强制性、封闭性,法律条文为迎合法律的表述形式可能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以及它与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协调的现实要求都可能影响作为会计理论共识的概念框架的开放性与独立性,此外法规所要求的结论性文字表述,以及比喻、类比措辞的极少使用都可能影响准则制定者、参与者及具体人士对它的理解,和它的被接纳程度。

2.理论准备不足影响其权威性和可接受性

会计法规的表现形式影响《基本准则》实质作用的展开,实际上有一个暗含的假设,即我们的概念框架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高度共识,并成为指导人们准则制定、职业判断的共同理念。在概念框架理论尚未形成共识时,通过基本准则这种形式加以转换,以实现“实质重于形式”的目的,会面临更多难题。对于《基本准则》而言,在概念框架理论尚未达成共识时仓促修订《基本准则》很可能影响《基本准则》的权威性及其被接受程度,并进一步影响其所追求的实质性目标。尤其是当第一阶段转化后,若理论界和准则制定机构放松概念框架理论研究,《基本准则》的适时修订及其权威性保障就可能面临重大的危机。

3.形式转换降低效果

国外概念框架权威文件所蕴含的理性精神及其对认知规律的强调通过人们对相关共识的认可而对其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并不具有强制性,但其影响之深远往往是法律法规、准则、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它的影响范围之大,受众对象之多,也可能是已有会计规范无法比拟的。它的构建与合理表述还使它具有非常典型的、深远的教育含义。这种教育含义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正规教育、会计职业教育,而且还体现在那些对此问题感兴趣的人群的自由阅读中(孙铮,朱国泓,2004)。一旦让概念框架的某些内容进入《基本准则》,由于上述表现形式的约束,必然导致其教育效果的降低。

4.路径依赖造成概念框架出台的拖延乃至偃旗息鼓

国内理论界及准则制定机构试图将概念框架的某些内容内化到《基本准则》的修订稿之中,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和认识: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只有法律法规才具有相应的权威性。很显然,上述思维更多地认同了路径依赖对规则制定的影响。如果不能对此进行系统思考,这一权宜决策可能会加重这种路径依赖——人们更多地关注《基本准则》具体条文本身,而忽视整个《基本准则》所依托的概念框架理论及其背后的会计理念。可能的结果是,概念框架理论研究被延缓乃至偃旗息鼓。路径依赖的增强很可能造成未来概念框架权威文件出台的久拖不决。

5.权宜决策影响会计国际化的方向与节奏

作为一种建立在经济理论逻辑基础之上的实用性会计理论,在不同国家之间仍然具有典型的相同相通性。尽管各国的会计环境存在差异,并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强调重点的差异,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与会计实务的差异相比,终究是比较小的。所以,概念框架有助于一国会计国际化方向与节奏的整体把握。作为一种权宜决策,将概念框架的部分内容置于《基本准则》之中,由于法规自身的形式要求,以及上述的路径依赖,有可能影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方向与节奏。

6.可能的经济后果

尽管概念框架的形式转换(《基本准则》)并不像具体准则的经济后果那样直接和具体,但它对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评估及修改以及为人们提供相关的背景共识使得它在经济后果方面具有极强的杠杆特征。其经济后果可以从直接经济后果和间接经济后果两方面加以分析。就前者而言,上述形式转换所产生的冲突将增加《基本准则》的修订成本,包括人们与应用《基本准则》的成本、具体准则的制定及修订成本、为达成具体准则的讨价还价成本等。至于后者,则是因具体准则试错和频繁修订所导致的一系列经济资源的不当配置及其财富的漏损造成的。

三、冲突的缓解:《基本准则》修订的若干基点及其两难的排解

1.修订《基本准则》的若干基点

在概念框架尚未取得广泛共识前,为《基本准则》修订设置合理的基点尤为必要。

第一,关于《基本准则》的定位。征求意见稿第二条将《基本准则》的作用定位在“规范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规范时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由于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信息的生产,更需要以合理的方式加以及时的传递。

上述定位应修改为“……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信息的列报与披露”。

第二,关于会计信息的总体质量目标。我国主义市场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要求我国会计信息的总体质量目标是“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的信息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所以,应坚持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兼顾的观点。

第三,关于《基本准则》的模块设定。现行《基本准则》包括“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告”和“附则”共十章。若将概念框架的有关内化到《基本准则》中,上述模块结构必须加以调整。为更好地体现概念框架的实质,建议国外概念框架的体例:首先强调《基本准则》的重新定位;其次列明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再次就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做出规定;随后分别对六大会计要求加以简单的定义,并就其确认与计量提供简明标准;最后就会计信息的列报与披露做出相应的规定。

2.《基本准则》修订的两难及其排解: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例与现有的《基本准则》相比,征求意见稿专列了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该说,这种安排更好地体现了概念框架的精神实质,有助于实现其目标定位。

但是,会计法规的形式要求与基本准则所追求的实质性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再加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共识,使得《基本准则》修订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修改同样面临着两难困境,必须及时排解。

(1)“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合与分”。征求意见稿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仍然沿袭了现有《基本准则》中“原则”与“质量要求”不分的体例。但二者混为一谈,必然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充分理解。所以,建议将“权责发生制原则”、“成本原则”、“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等四大基本原则放到“总则”会计假设之后,更加突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2)会计信息质量的“多与寡”。现行《基本准则》谈到了“如实反映”、“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等质量要求。征求意见稿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和“反映受托责任”的基础上提到了“如实反映”、“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相关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充分披露”、“及时性”、“可理解性”、“重要性”等信息质量要求。二者相比较,征求意见稿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实现了“大扩容”。按照法规表述,这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只能采用罗列式表述,而不太可能采用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图。其结果是,不便于阅读者理解这些质量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为什么是这么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而不是更多或更少?哪些质量要求是主要的质量要求?哪些质量要求是主要质量要求的构成要素?可见实质与形式之间存在着两难问题是不言而喻的。要排解这一两难,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首先确定哪些质量要求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的子要求。建议借鉴英国aSB(1999)的最新成果,将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与可理解性作为最主要的四种质量要求,然后分别就它们的子要求加以规定。

(3)会计信息质量的成本约束与重要性权衡。现行《基本准则》和征求意见稿都提到了重要性,但为什么要提重要性,并没有相应的解释。实际上,之所以会计信息的生产要有重要性标准,其根本原因在于,会计信息的生产存在成本与效益的平衡约束。就会计法规而言,它不太可能讲述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约束条件。另一方面,它也不会解释为什么会计信息要讲重要性。要解决这一两难问题,《基本准则》必须在揭示会计信息局限性的基础上展开重要性的基本内涵及其适用情形。

(4)各质量要求之间如何进行权衡?通常而言,会计法规只可能罗列各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而不可能讲述各质量要求之间的权衡问题。然而,在准则制定和评估以及职业判断过程中,各质量要求之间的权衡取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准则或者职业判断的优劣。要排解这一两难问题,理论界和准则制定机构首先要在质量要求之间的权衡上达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表述。

四、冲突的缓解:配套支撑系统的建构

要使《基本准则》部分地起到概念框架的作用,除了《基本准则》按概念框架的实质修订之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支撑系统。

1.舆论的引导

尽管概念框架的地位和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实践所证实,但理论界仍有部分人士在概念框架的认识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因而有必要通过主流媒体和会计类报纸、期刊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目的是不仅要让会计界知道概念框架的积极作用,更要让社会各界关心会计的人士知道概念框架的本质、作用及其基本构成等。

2.理论准备与应循程序

我国设定的概念框架两阶段形式转换策略选择的根本瓶颈在于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为此,理论界要加大研究力度,积极寻求符合我国会计环境的概念框架。准则制定部门应积极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公开讨论,在逐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备忘录,有序推进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为形成共同的会计理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上述研究成果加以集中整合,形成的概念框架草案。随后组织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业内人士就草案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形成概念框架的征求意见稿。最后,就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终形成符合中国会计环境的概念框架。

3.方式的创新

《基本准则》是会计法规。除了这种表现形式外,准则制定部门和会计学术界仍有较大的伸展空间和多种具体表现形式来缓解概念框架形式转换所带来的内在冲突。比如,在《基本准则》(修订稿)时,拟订发行相应的“指南”和“基本准则讲解”,为每一个对会计特别是对基本准则感兴趣的人士讲述《基本准则》背后所隐含的会计理念。其二,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印刷“基本准则修订的背景、重点及其理论说明”单行本,让会计职业界人士理解《基本准则》的实质性目标,促进《基本准则》实质性目标的真正实现。

4.的深化

要缓解我国概念框架形式转换所带来的冲突,必须通过会计教育加以弥补。从教育的具体形式来看,无论学历教育还是职业化的继续教育都需要加入概念框架方面的理论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关于中国概念框架的教育内容。在中国概念框架还不成熟之时,可以采取上述创新所形成的具体载体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会计教育的对象是多元的,它针对的应是关心会计、与会计有着切身利益关系的所有人士。

5.修订的动态化

由于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更好地发挥其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基本准则》必须随着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和会计共识的渐次形成进行积极的修订。如果概念框架理论研究取得全面突破,那么出台概念框架理论性权威文件就应该是—个正确而重要的战略决策。

五、结论与建议

首先,在当前环境下通过《基本准则》吸纳概念框架的内容与基本精神,实现“会计理论一基本准则”的第一阶段形式转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现阶段《基本准则》对概念框架实质性作用的追求与其法规形式之间的冲突无法回避。在当前概念框架形式转换的过程中,概念框架理论研究不仅不能松懈,反而应该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框架理论研究-概念框架”的成功转换。

第三,《基本准则》要实现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在修订过程中应设定合理的基点,并按照“基本共识先行进入基本准则,更多共识陆续进入基本准则”的原则进行动态化的修订。

第四,要缓解上述冲突,有必要建立起包括舆论引导、理论准备、方式创新、教育深化与动态优化在内的配套支撑系统。

最后,《基本准则》不能取代概念框架,更不能取代对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尽早推进适合我国具体环境的概念框架理论性文件的出台是我国未来会计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出版社,2001.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Z].2005.

[3]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翻译)。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欲速则不达——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2005,(6):3~9.

[5]孙铮,朱国泓。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验证与暂行结论(财政部重点课题研究报告)[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4.

[6]aaSB.qualitativecharacteristicsoffinancialinformation[Z].1990.

[7]aSBofUK.Statementofprinciplesforfinancialreporting[Z].1999.

[8]CiCa.Financialstatementconcepts[Z].1991.

[g]FaSB.analysisofissuesrelatedtoconceptualframeworkforfinancialaccountingandreporting:elementsoffinancialstatementsandtheirmeasurement[Z].1976.

[10]FaSB.thequalitativecharacteristicsofaccountinginformation[Z].1980.

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可靠性高质量

一、引言

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哪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最重要的,是否应有先后顺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否需要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环境和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都在发生微妙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若干思考。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组成

国内外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大致相同,但在表述方式上略有差异。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给出了八条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国际上,2010年FaSB发表第8号概念公告,iaSB也发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两者都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归纳为基本质量特征和增强性的质量特征。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relevance)和如实反映(faithfulrepresentation):相关性应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如实反映应具有客观性、无偏性和无误性。增强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一致性)、可稽核性、及时性、可理解性。

三、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思考

在构成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中,相关性和可靠性(如实反映)是主要的两种,各国会计界对此似乎并无异议。但对比GaS和FaSB/iaSB给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表述,笔者发现在表达顺序上我国将可靠性列于首位,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将相关性列于首位。在实务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总有冲突或不一致之处,究竟应优先考虑谁?这就要依据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讨论。会计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其反映和监督职能,帮助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加强经营管理,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应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1]这一目标反映了财务报告“决策有用观”,似乎更强调了“相关性”,但这并不能挤压“可靠性”的重要性。因为不同的决策者对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并非一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往往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作出判断。

基于以上矛盾,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梳理。一方面是指导性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是制度的执行者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2]企业在制定指导性、纲领性的会计制度时,应当更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各个会计信息应包含哪些内容,能为决策者提供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3]另一方面,制度的执行者即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应当以相关性为基础更加注重可靠性。

四、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补充思考

上世纪末期,美国SeC主席Levitt首次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应当增加“高质量”和“透明度”,当时在美国会计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认为“高质量”是“凡当年反映的交易或事项,既不提前也不推后,不预提未来风险准备,不平滑收益”,[4]“透明度”是高质量信息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定义,但是他通过对美国证券市场中大量的财务造假案件的指责和反思,认为隐蔽的会计造假手段和晦涩难懂的会计语言给企业高管提供了舞弊的机会。他还曾预言一场由这类财务舞弊和造假行为引发的危机正在酝酿,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随后安然事件爆发,人们开始反思会计信息特征,而FaSB认为“高质量”难以定义,并没有将其写入准则。[5]

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是引起了广泛争议,许多人将危机的爆发归责于会计人员提供了虚假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质疑。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已与Levitt时代不同,但我们认为定义“高质量”和“透明度”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我国,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公开度和可信度低、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会计和审计技术不成熟等问题,资本市场不完善,市场有效程度较低,市场对金融危机的反应也略滞后于西方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和“高透明度”。将这两者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助于提高目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更有助于将会计这一专业语言“普及化”,让更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看懂会计语言,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葛家澍,占美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J].厦门大学学报,2007.6:77-81

[3]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J].会计研究,2006.3:3-6

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篇7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具有真实性)”与“失真(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反映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

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

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程度”问题与“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2006版的《企业会计准则》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借鉴国外会计惯例。同时总结了我国会计工作实践,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作了全面的,系统的原则规定。这些规定是:真实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懂慎原则、重要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原则,用以指导我们会计实践工作。为此,笔者对会计信息的结构和其在会计工作的作用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会计信用质量特征的二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1.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共有八个特征指标,可根据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将其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特征和其他特征。

   (1)基本特征

   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包括真实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和可比性。之所以称其为基本特征,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会计信息的实质。会计信息必须拥有这些特征才可能有用。

   ①真实可靠性。它要求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事项与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保持一致,同时要求会计数据在加过程中没有差错。并且具有可验性。真实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将会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这样会计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②相关性。它要求会计信息反映的内容(如企业财务状况,经济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与其使用者的经营决策相关联。相关系数越大,其价值也越大。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必须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能为其使用者预测未来年度的决策提供依据。反馈价值是指通过反映上期的经营状况影响将要作出的决策。

   ③及时性。它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及时呈报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具体来说,在会计核算中,对当期发生的会计事项应当在当期内及时地进行会计处理,不能拖延;会计报表也应在会计期间结束后及时编制和呈报。其实及时性是相关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会计作为一种信息同其他信息一样具有时效性。要是会计信息不及时,就是再好的信息也失去了影响决策的能力,便与决策无关了。

   ④可比性。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要求会计信息不仅在同一空间的不同时间里会计采用的核算方法相对一致,使其具有纵向可比的价值,而且在不同空间的同一时间里采用的会计方法也是相对统一,使其具有横向比较的价值。其实可比性是相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一些文献将可比性列为会计信息的次要特征,本文认为如果没有可比性,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就要大打折扣,所以将其列为基本特征。

   (2)其他特征

   它包括明晰性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等。之所以将其列为第二层的特征以为它们是会计信息应具有的特征但不如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重要而已,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除了具有上述两大类特征外,还应做到会计信息反映的内容容易被使用者理解;对于一些不确定会计事项,要以谨慎的态度予以反映,避免信息使用者产生过于乐观的态度;对以重要事项要加以重点说明,以引起信息使用者的重视。

   2.基本特征与其他特征之间的关系

   基本特征与其他特征都统一在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旗帜下,它们之间是一种主次的关系。基本特征从主要方面描述了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其他特征从次要方面描述了会计信息的其他要求。基本特征是事物存在的只要方面,占统治地位;其他特征是事物存在的次要方面,起到辅助的作用。两者相互依存,共同为会计信息有用性服务。

   二、会计信息特征的两个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1.现有企业会计准则中八个信息特征指标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会计的信息特征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

   (1)真实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如果会计信息不真实可靠性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会计准则》制定了一系列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真实可靠性原则、明晰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些原则以不同的层次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进行规定,以确保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的使用。

   (2)相关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回答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的问题。《会计准则》制定了一系列的原则,包括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这些原则以不同的层次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会计信息满足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2.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是统一辩证的关系

   (1)二者统一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尽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相关性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要求但它们都统一于会计信息有用性之下,缺一不可。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同构成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坚实基础。如果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即使信息再相关也只能给使用者造成错误的决策并带来损失;如果会计信息与使用者需要不相关,其信息再真实也是没有用的。可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二者的矛盾性

   从上表我们知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统一在会计信息有用性下,但这是它们的一个方面。然而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又存在矛盾,有时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联动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当想提高信息的可靠性时,可能会损伤信息的相关性,例如,企业的应收账要等到真正收到了款才报告,这时信息的真实性加强了,可相关性却削弱了;反过来说,当想提高信息的相关性时,可能会失去可靠性为代价,如披露不确定事项时,这无疑增加相关性,但信息不一定真实可靠。

   三、会计信息特征要求在会计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1.可以说整个会计活动要回答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谁需要会计信息,二是会计活动能提供何种会计信息,三是以何种方式提供会计信息。谁需要会计信息其实就是会计目标,即为投资者,债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方面的会计信息;会计活动能提供何种会计信息就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即为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与其经营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如何提供会计信息就是会计核算方法,它包括会计确认方法、会计计量方法、会计记录方法和会计报告方法等。

   2.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处于会计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1)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

   实际工作中只有按照质量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地进行经济决策,实现会计目标。

   (2)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统领整个会计核算工作

   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实现会计目标,会计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披露等方面的工作。

   ①会计确认就是对会计初始信息的定性,即按会计信息发生的时间认定它们属于那类会计项目。这里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阶段。前者是指对经济数据是否进入会计处理系统的识别;后者是指会计数据从凭证、账簿到报表的整个过程中还需要一步行识别。

   ②会计计量就是以统一的计量单位、按规定的计量模式和计量的时间坐标给各类经济业务以特定的数值。

   ③会计记录和会计披露就是经济数据进入会计系统后,经过凭证、账簿对其进行处理,然后以报表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其使用者。

   上述任何一项工作出现差错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也就制约着会计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的生命所在,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会计工作奋斗的目标,它处于会计工作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篇9

会计信息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通用语言,无论是对于企业的微观管理,还是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经济信息,除了具有经济信息的一般特征外,还有自己的质量特征。一般认为,会计信息质量是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所具备的各种特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亦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指会计信息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看,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非常差,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1999年起,财政部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活动,至今已连续了11份会计信息质量公告。从每年的公告结果看,会计信息失真涉及面之广,金额之大,令人触目惊心,虽然连续整治了这么多年,但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拟从新会计制度的角度探讨新会计制度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概述

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部门,还会影响到宏观经济决策,从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可以看出,该委员会认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是相关性和可靠性,次要的质量是可比性,针对用户的质量是可理解性。

1、相关性。它是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部门或人员所做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有关。相关性的具体标志主要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2、可靠性。它是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使决策者足以信赖。它要求会计信息要避免错误并减少偏差,忠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靠性可用三因素加以衡量,即反映真实性、可核性、中立性。

3、可比性。它是指经济情况相同时,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同。如果经济情况不同,会计信息应能反映其差异。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之间的信息应能够进行对比。

4、可理解性。它是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对于那些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而且自身又愿意用适当的精力去研究会计信息的人士而言,应当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使会计信息有用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是否具有可理解性,一要看信息提供者对会计信息的表达方式;二要看信息使用者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会计信息四项主要质量特征依次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可理解性是财务报表内所提供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之一,目的是为了便于投资者理解。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相关性和重要性联系在一起,认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受到其性质是否重要的影响。一项信息的可靠性与否则由真实性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性和完整性等要素共同决定。另外,可比性也被认为是财务报表质量特征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我国于1993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单独规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2000年《会计法》第九条强调的只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未进一步解释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同年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则以会计基本假设为逻辑起点,详细罗列了13项可能影响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性原则,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一贯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性、历史性、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重要性。从该准则的相关规定看,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并不等价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的属于会计基本假定,有的属于众所周知的会计知识,有的属于会计计量属性;其次,这些原则并未形成一定的层次。2006年2月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改进,第二章专门讲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填补了我国对严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规定的“空白”,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和管理具有深远影响。

2006年2月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修订后的基本准则提出了八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即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相比旧准则而言,删除了旧准则中关于会计核算工作一般原则的说明,修改为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表明我国会计理论开始区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核算原则的界限。

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虽然没有列出层次,但从排列的顺序看,可靠性和相关性位于最前面,表明两者是主要质量,其中又把可靠性排在相关性之前,说明可靠性更重要。在39个会计准则中86次出现“可靠”二字,再一次表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倚重。众所周知,会计信息区别于其他信息的突出特征是可靠性,这也是会计信息生命力的源泉。不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是无用的,有用的会计信息才是相关的,相关性是建立在可靠性基础之上的。也正因为这样,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成为投资者和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普遍关注的焦点。如实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真相,保持信息的可靠与完整,必须成为会计最基本的信息质量。

四、新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分析

新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对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对公允价值的全面运用。过去,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国家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是谨慎的,新准则适时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收入、企业合并、租赁、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石油天然气开采、金融工具列报等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新准则体系对于公允价值的全面应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对稳健性原则的适度运用。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充分体现了稳健性原则,但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稳健性原则的运用进行了限制。《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要求换入资产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而不再坚持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再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虽然规定对于各项资产应该计提减值准备,但同时也明确规定资产减值不能转回。又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对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应付现金金额之间的差额,不再计入资本公积,而是计入损益。

(三)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加强。在新准则体系中,扩大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范围,使反映的会计信息更可靠。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的列报》中,对于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的确认,不再仅仅以是否超过一年或者一个营业周期为根据,而是明确要按其性质分类列示。再如《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对于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规定了一项前提条件:“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企业会计准则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处理,关注于交换的“商业实质”,并根据其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四)加强会计职业判断。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一系列会计规范体系无法对所有企业可能发生的所有交易事项进行详细的规范,会计职业判断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更受重视。新准则扩大了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如会计政策的选择及会计估计,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资产的期末计价及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及净残值的确定等。

五、新企业会计制度下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会计准则的变化,来自于国际会计趋同的客观需要,但会计控制环境的客观差异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会计准则发生预期的作用。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健全的公司治理可使会计准则得到有效执行,防范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可靠。当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时,会计系统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

(二)加强监管。新会计制度相比旧会计制度,做了很多改进,使会计信息质量更可靠,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引入公允价值,在现有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所以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提高社会审计质量、强化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基石,社会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力保障,政府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坚实后盾。

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影响因素

abstract:theaccountinginformationtosatisfytheusertoneedtohavemanykindsofqualitycharacters,whatismostmainistherelevanceandthereliability.analyzesitsrelevanceandthereliablecharacteristicthoroughlyandunderstoodfullyitrelationsregardingimprovethe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tobeveryimportant.inaffectsthe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heightinthefactor,suchasmonetaryvaluechange,accountantfuzzinessandsoonpropertythefactorsareunabletoeliminate,onlythenunderstandsandreducesitsinfluenceiswitheveryeffortfullycorrectandtheobjectivechoice.

keyword: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character;influencingfactor

前言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认识

比较并分别认识中外会计权威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是全面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种常规方式,下面我们将在初识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上的认识及分析。

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它是确立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企业的理论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因此,投资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他们都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决策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在感性认识到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的前提下我们比较一下国内外对其所进行的制度性规定。

2.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我国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客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和权责发生制等。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了国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应该坚持的会计质量要求,这一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将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要求之首,表明了其重要性。

3.国外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从规章制度上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对规范和确切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总结了各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财务报告目标区分开,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贯性)等,另外把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两个主要限定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于会计信息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与完整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作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另外把及时性、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作为两个限制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国外会计组织所共识的重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规定可以看出,其内容有相同的部分,但也各有侧重点,这也与不同的会计环境有关。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上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应该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部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以及国内外会计权威机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不难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要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其他信息特征也是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我们将其称为次要质量。

1.关于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关于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相关性的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分析相关性,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满足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目前的会计财务报告都达到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但是,具体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在提供通用信息和特定信息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2.关于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对于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其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可就其三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对于可靠性,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的前提。会计信息只有可靠才相关,相反,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3.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

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要可靠并且相关,这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那么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之上。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在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必须对两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当两者不能同时兼顾时,是牺牲相关性还是牺牲可靠性?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某一时期突出对相关性的要求,而在另一时期则突出对可靠性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在决策主体主要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情况下,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并不是很高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直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重要标准,而多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总是在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我国现行会计财务报告的改进应以提高可靠性为主。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固有性因素分析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会计信息本身普遍的主要质量特征却是相同的,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信息只有满足可靠性的要求,才有助于使用者正确决策。可靠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我国会计界,影响国家宏观管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问题。为此,会计界提出很多种对策,但仍不能彻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的,但是部分存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的影响因素却是不可更改的,对此,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这部分原因,我们只能努力降低其影响范围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辩证原因,使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所服务。以下就几类特殊会计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影响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社会经济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所以会计工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活动,同样道理,会计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必然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人员。现阶段,社会上种种不良的思想倾向,社会整体修养素质由于受文化水平、传统思想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普遍达到一个较高的水谁,思想觉悟千差万别,在这种状况下,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然的。既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会计工作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受到种种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响,如业务经办人提供无法核实的虚假原始凭证,领导在会计审批中带有倾向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不可能仅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达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只有通过提高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觉悟,重视整个社会道德修养,净化整个会计道德环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可能降低会计信息受到此种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这种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

(二)会计工作的惯性和会计改新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尖锐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合并、收购、兼并等形式将会形成一种潮流,公司向集团化、巨大型化方向发展又使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在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和搜集人才的竞争中会因为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导致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受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的会计不能很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动而变更,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手段、核算方法、报告方式都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经济情况而不适应,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会计改革也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商品,也应该适用于商品的供需规律。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社会资源———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供给方和需求方,会计信息商品的载体为现行的会计财务报告;供给方为提供会计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是单一的;需求方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广泛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从数量上划分出成千上万个团体和个人。所有需求者都试图从财务会计报告中获取所需的信息,用于决策,因此需求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广泛的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资料。供给者却不能提供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实情况。因为供给方的情况如下:(1)会计主体只能对外报送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通用会计信息。(2)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都不愿披露诸如产品成本资料、企业未来财务计划等有关商业秘密的信息。(3)企业在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下降、暂时财务困难时往往希望回避披露真实情况,维护企业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从供给者角度难保其真实性和全面性,是质的低下;从需求者角度会计信息还难以达到满足需求的量,是量的不足,所以会计信息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相对性的不足。

(四)货币价值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一切价值资源的尺度,货币对会计的影响是彻头彻尾的,因为货币的计量属性构成会计计量的核心,会计离不开货币计量,货币为会计提供了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尺度,在许多经济业务中,货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计量经济事项的特征,因此,货币是会计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既然会计计量实质上是货币计量,把货币单位视为会计计量的尺度,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否稳定。从理论上讲,要得到正确的计量结果,用作计量的尺度,其本身应当是不变的。不幸的是,虽然货币单位被人们普遍地用于会计计量,它的价值实际上是不稳定的,长期不变或较小变动是极为罕见的,多数是变动的,有时甚至剧烈变动,在这种条件下,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用价值变动的货币计量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是不准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状况(即通货膨胀),会计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这是还未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样由于货币变动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仍具有长期性。

(五)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对象作量和词语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和不准确性。由于会计对象在形式上千差万别,在类型上种类繁多,所以在质和量上都难以用完全客观和精确的词语或数字来表示。鉴于此,会计上往往通过假设、估计、预测来解决,加之会计核算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程序上的可选择度等等,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模糊性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具体说来,其产生的原因:(1)会计对象是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借助于种种物质形式,会计对于资金运动采用货币计量方法,计量往往以物质价值为轴心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以价格为基础以货币为尺度记录的物质形式下的资金运动不是价值量的准确运动,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2)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是会计主体产生后持续的绝对性连贯,而反映资金运动的会计形式———会计信息却是期末的汇总在时点上的连贯,会计信息的连贯性是相对的,间断性是绝对的,由此而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3)对于某种经济业务或会计要素项目理论上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实践上应用着多种核算选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4)经济业务发生与会计核算处理时间上的差异,导致核算滞后于实务,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决定了会计信息不可能存在绝对精确,当然我们应该辨证看待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既然会计信息的绝对性精确不可能存在,那么采用相对正确和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段、形式来核算、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其正确决策,而不在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绝对精确性。由此看来,只要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相对精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但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出现形而上学观点,搞烦琐哲学,反而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葛军。浅析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师,2006,(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