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运维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8:37

数据运维管理篇1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工业生产自动化条件下,数字化油田飞速发展,并且得到了深度应用,油田数据中心是数字化油田的中心“枢纽”,承担着设备放置、网络核心、数据存储、通讯等,是信息化的心脏。数据中心的运维要实现一体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本文就数据中心运维管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数据中心;运维管理;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5.077

[中图分类号]F270.7;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5-0147-02

0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工业生产自动化条件下,数字化油田飞速发展,并且的到了深度应用,计算机系统及其配套设备的数量日益增多,数据中心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系统设备不断增加,数据中心做为单位信息交换及数据处理的核心,科学管理尤为重要。油田数据中心建设规划要体现先进性、前瞻性、实用行、合理性,可靠性、稳定性、安全环保性和扩展性。数据中心的运维要实现一体化管理,让机房管理人员实时了解机房运行的全面情况,对机房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1数据中心规划建设

数据中心规划建设要根据数字化油田发展的长远战略,围绕数字化油田业务和信息化建设要求及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按照先进性、前瞻性、实用行、合理性,可靠性、稳定性、安全环保性和扩展性原则设计,体现“满足现在、面向未来”的设计思想,对设备、机房环境、作业流程等做全盘性考虑、规划和实施,使得计算机系统能在最佳环境下运行,切实为系统服务器、网络设备及动力环境系统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运行环境,为工作人员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工作环境,为管理人员提供安全、高效的管理手段。

2数据中心一体化监控管理

数据中心的动力、环境等设备良好的运行是保证应用系统及网络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是数据中心高效运行的基础支撑、必要条件,一旦出现温度过高、湿度过高或过低、供配电系统不稳定等故障,会引发机故,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破会、丢失宝贵数据。为了保证应用系统和通讯设备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必须对机房里的动力、环境等设备进行现代化的自动监测和科学管理。机房一体化监控管理系统,能让机房管理人员实时了解机房运行的全面情况,对机房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是相关人员管理机房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数据中心建立一套一体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精密空调、UpS、温湿度监测、漏水检测、门禁、视频监控等环境设备及it设备,和消防系统建立联动,实现7×24×365的全面集中监控和管理,保障机房环境及设备安全高效运行,减少预防事故发生,实现无人值守,智能管控。系统要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等现代化技术,功能上实现对各个智能设备运行状态、运行参数的显示、存储等,实现故障自动检测与专家诊断功能以及丰富的报警功能,一旦发现设备隐患或故障,系统即通过多种方式语音报警、web端语音报警、电话语音报警、短信报警)报告管理人员,并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处理建议,指导值班人员解决问题。数据中心一体化管理在提高了机房环境系统的可靠性的同时提高了整个机房环境的运行效率,延长设备寿命、极大提高了机房环境运行管理水平,实现了对机房环境的科学管理。

3数据中心维护管理

3.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数据中心各项管理制度是良好运行的关键,做到有章可循,制度规定要对管理中的各个细节做到准确的描述,做到没有漏洞。根据日常管理,建立《数据中心管理规定》《数据中心应急预案》《数据中心进出人员管理规定》《数据中心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相关规定,强化责任意识,保障数据中心安全。

3.2安全管理

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数据中心的安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电安全,不私接乱拉线缆,使用合格线缆,任何一违规使用,可能造成设备损坏,甚至火灾和人员伤亡,做到标识清楚。二是网络安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病毒、攻击泛滥,数据中心各种应用系统及网络容易感染病毒,受到非法攻击。做到合理使用防火墙及杀毒软件,杜绝使用盗版软件,及时安装补丁、升级病毒库,不安装不明软件。三是系统安全,所有系统设置安全性比较高的密码系统,做好字母加数字加字符,定期备份数据,更新系统。四是人员安全,完善安全措施,做好工作人员安全培训,特别是突发事件下的安全事项,做到懂业务懂安全。

数据运维管理篇2

【关键词】数据安全运维管理平台建设

随着信息化建设中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应用,数据的安全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规范数据信息的安全管理,提高数据安全管理水平,有必要建立一套安全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对信息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使其能够有效的支撑业务系统稳定运行。

1数据安全风险分析

网络数据的安全是数据管理需要重视的问题,但是由于大数据库中数据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使数据安全会有各种风险产生。

1.1数据传输风险

由于数据的传输离不开网络,因此网络的缺陷都会为数据带来各种安全威胁,例如黑客入侵、非法操作等,数据会通过网络被监视或窃听,目前已经采用相关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或建立可靠的安全连接,但是这些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1.2数据存储风险

目前随着云计算的应用,许多重要数据都是存在云端,由云服务商对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以保障期安全。但是云服务商也面临对庞大数据的存储安全问题,因此要考虑云服务商对于数据的安全保障能力、企业信誉以及行业标准、国家政策等。

1.3数据使用风险

虽然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下,极大的有利于数据资源的传输和共享,但是同时也增加了数据被非法访问和使用的风险,由此可能导致知识产权等问题。一些云服务商可能利用法律的漏洞整合自己云端的数据,也有用羰褂霉ぞ叨允据进行恶意下载、复制以及扩散,这些都增加了数据的使用风险。

1.4数据终端风险

数据终端使用户能够更加便捷获取数据资源,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据终端也朝向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演变,逐渐发展出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终端,由于技术上受限,常见的终端上总会存在一些漏洞,这些漏洞也会严重的威胁终端数据的安全。

2数据安全应对策略

2.1数据存储安全策略

目前数据的存储大多采用虚拟化的海量存储技术,因此对其进行安全存储的必要环节是对其进行加密,通过安全套接层协议层(SSL)技术对其进行加密,可以在关键节点、数据上传下载以及应用程序中对数据进行移动保护,还可以利用隐私保护和外包数据计算屏蔽来自网络的恶意攻击。同时,还可以分离密钥和加密数据,将数据使用与保管密钥进行隔离。此外可以使用过滤器对数据进行监控。最后可以通过数据备份实现端对端的数据保护和安全管控。

2.2数据应用安全策略

可以针对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设计实时监测功能和历史查看功能的全流量审计方案,及时的发现隐藏病毒的应用程序;控制用户的访问,根据数据的保密程度以及用户的需求,对用户和数据设置不同的权限等级并进行严格的控制;为保证大数据应用安全,可以整合连接企业或业务线的工具,设计标准的数据格式整合流程,防止预处理的数据溢出;可以融合多个领域技术实现数据实时分析引擎,从而能够及时的检测出各类安全事件并发出预警。

2.3数据安全管理策略

对数据的安全进行管理也是关键的环节,首先是规范建设,建设一套标准的平台来促进数据管理的正规有序;其次是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安全系统,使数据管理者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后是融合创新,结合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技术进行融合创新,积极创造大数据技术融合平台。

3数据安全运维管理平台建设

数据安全运维管理平台,是集合了安全管理、日常业务以及服务管理的一体化系统,能够基于实际需求,以安全管理、资源管理以及服务流程管理为主的综合性管理,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提高日常运维管理效率。具体的功能如下:

3.1信息采集分析功能

该功能是采集不同类型的日志信息,并对采集到的安全信息进行性能、可用性、配置、风险以及全局态势的分析。其中,风险分析主要是对缺陷、资产价值、威胁和影响进行分析;全局态势是对业务的健康、热点和主要安全指标进行分析。该系统实现流程如下:首先是根据采集前从网络设备、服务器、数据库、应用等的安全资源、事件、信息以及配置等采集相应的安全事件,其次是将这些安全事件按照一定的标准转化为一致的描述形式,借助规则关联、情境关联、行文关联等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并将日志量及需要预警的时间显示在系统的拓扑结构图当中,使用户在点击该图时能够及时的查询和获取安全事件,并能够从可视化的视图展示出获取到安全问题的相关信息。

3.2数据安全监控功能

该功能能够对互联网路由的交换设备、安全设备、数据库、服务器、应用进程以及端口进行全面的监控,管理人员通过此功能可以及时的实时的监测互联网的实际运行,从全局把握互联网架构,最终对安全事件的关联性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处置流程。

3.3数据安全预警功能

该功能是在数据安全事故发生之间进行合理化的管理,包括对安全隐患的预警控制,对系统漏洞的扫描控制以及系统主动攻击和测试等,使用户能够借助该功能及时的得到预警数据信息,可以对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的数据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在对系统的漏洞进行扫描后,通过定期的攻击测试,将扫描结果和数据之间进行合理的匹配,最终协助运维管理人员建立安全配置体系,保障数据安全配置的标准化与自动化。

4结语

综上所述,数据安全运维管理平台能够有效的改善数据安全面临的风险问题,使各类用户能够对系统进行多维度的整理以及分析评估,从事后的处理逐渐转变为事前的防范,实现信息系统的持续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先哲.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管理平台建设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5(05):38-39.

[2]景义琼.基于itiL的网络运维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10:15-18.

数据运维管理篇3

关键词:电力;信息通信;运维管理;系统;应用

前言

运维管理系统是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简而言之,运维管理系统的主要工作就是对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是保证电力信息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由于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较为复杂,维护难度较大,因而做好运维工作,预防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尽快修复十分重要,做好运维管理工作,实现运维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是保证电力信息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一、电力信息通信运维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运维管理工作不规范

电力系统快速发展,对运维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运维管理中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运维管理工作不规范问题,运维管理工作不规范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影响了系统报告的准确性,使系统报告无法提供有效、全面、科学的参考依据,影响电力信息系统运行效果,阻碍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进步发展,其次,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工作质量,不利于运维管理工作的开展实施[1]。运维管理工作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未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工作处理流程不标准,致使运维管理工作存在不规范现象,影响运维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第二,涉及的知识不准确,技术较为落后,在运维管理过程中,对一些数据的分析主要依靠相关人员的经验,公式缺乏科学性,致使运维管理工作缺乏技术的有效支撑,工作缺乏可靠性,管理工作存在不规范等问题。

(二)电力信息通信中运维管理系统缺乏全程化管理

全程化管理是指一系列系统的管理,在电力信息通信中,对运维管理系统进行系统化管理至关重要,是保证运维管理系统管理效果的关键,但当前大多数运维管理系统还较为落后,无法做到全程化管理,严重影响了管理效果[2]。例如,在开展检修工作时,全程化管理要求各个部门都需要配合检修工作,对检修过程、检修处理进度、检修处理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与跟踪,不仅如此,还需要制定运维检修工作计划,保证检修工作的顺利实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检修过程、进度的记录工作、对检修计划的制定等工作都被节省掉,只有检修部门进行原因分析,以及维护检修工作,工作内容单一,系统功能单一,不仅运维检修效果一般,还影响了运维管理效率,为以后系统的检修以及维护工作增添了难度。由此可见,缺乏全程化管理,系统功能单一,影响了电力信息通信中运维管理系统的效率,不利于实现有效管理,降低了管理能力。

(三)电力信息通信中运维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电力信息通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运维管理能力以及运维管理系统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当前,电力信息通信中运维系统的服务模式较为单一,绝大多数系统只能提供故障检修工作,还不能有效进行预警,只能在发现故障后,才能够进行检修服务,导致出现了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等问题,并不能避免故障损失。由此可见,运维管理系统的管理能力以及服务能力都有待提高,是电力信息通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升运维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的措施,有效进行电力信息通信中运维管理系统建设,促进运维管理系统更好的发展与进步,使其不断完善迫在眉睫。

二、电力信息通信中运维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现

(一)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运维管理系统建设的关键,通过数据采集能够为运维管理提供信息支持。运维管理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是一个互相连接的全面系统,不仅包括设备检修、故障处理,还包括日常运维工作的开展实施,因而,做好数据采集工作十分重要。进行数据采集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统一的资源标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统一的资源标识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采集,保证数据采集的有效性,以便保证运维管理效果的准确性,达到理想的运维管理效果。第二,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建立健全的数据采集制度,通过明确的数据采集标准与流程,能够提高数据采集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保证工作计划的有序开展,为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数据资源,保证运维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运维管理能力[2]。第三,通过资源与业务特点,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业务具有关联性,资源具有相关性,根据此特点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通过智能设备进行配置,将信息自动进行匹配与导入,将数据信息导入数据库中,实现数据的有效采集工作。

(二)数据建模

数据建模工作的实施过程如下,首先,确定建模的对象,通过确定建模对象,确定时间维度以及物理存储内容,确定建模对象是数据建模的基础,需要考虑较多内容,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类,设备自身固有属性,网管、速率、生产厂家、容量等内容,第二类,设备管理属性,设备定级、维护单位、投运与退运时间等,第三类,描述设备的状态属性,缺陷、故障、告警以及性能等,第四类,设备的应用属性,信息通信方式、调度、设备连接,其次,建立各类记录规范模型,记录规范模型主要分为资源模型、业务模型、数据模型与表单模型,有助于实现模型的规范化,保证数据访问的规范化。

(三)运维管理系统功能

电力信息通信中运维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主要w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运维管理系统功能的实现,能够提高运维管理系统的管理能力,形成运维管理系统的功能图,有效进行运维管理系统的设计整理与分析。运维管理系统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检修计划管理,检修计划管理主要包括三项内容,检修计划上报、整体汇总、时间管理,通过检修计划管理,能够对检修工作进行有效的安排与协调,提高管理效果。第二,故障、告警管理,通过故障告警管理,能够对告警,故障结果进行有效的处理分析,保证检修工作的有效开展,告警、故障管理属于流程管理,是运维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功能,通过规范其流程,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运维管理系统的有效实施。第三,专家库,专家库是运维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家库,能够对信息通信网发生的故障进行统计与整理,有效进行分析报告,为运维人员提高信息资料,帮助运维人员总结经验,提升运维人员的维修能力。

总结

本文从电力信息通信运维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电力信息通信运维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现两个方面着手,阐述了电力信息通信运维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研究了更好实现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运行的措施,提高了电力信息通信中运维管理能力与水平,促进了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飞鹏,张旭,王佳佳.浅论新形势下网络技术在电力信息通信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6(20)

数据运维管理篇4

【关键词】电子智能数据中心设计设备运维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电网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业务类型与日常活动也越来越复杂。为了提升电网企业的工作效率与运行稳定性,就需要对企业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因此,对电子智能数据中心的设计与运维进行一定的研究,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电子智能数据中心的设计原则

1.1实用性

实用性是电子智能数据中心相关功能设计的最主要特性,电子智能数据中心的相关设备设计,包括存储设备、主机以及服务器等众多设备的设计,都应该满足实用性的基本要求,并适应企业的使用需求。同时,还应该考虑最新技术的稳定性与实用性,保证系统在应用过程中不仅要实现性能的提升与功能的拓展,还要实现稳定的运行。

1.2安全性

对于电子智能数据中心安全性的实现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分别为硬件设施的安装、数据信息的安全以及系统应用性能的安全。数据中心要严格遵守安全性的相关原则,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设备故障而造成的系统停机现象,降低企业为此付出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在数据中心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增强信息安全制度的建立,提升企业内部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1.3可靠性

电子智能数据中心相关设备的运行应该是稳定、可靠的,其不仅需要满足企业运行过程中对于数据中心的工作要求,还要实现自身运行的可靠性。对于电子智能数据中心业务处理功能的设计不应该具有独立性,而是要保证系统整体功能的可靠性,例如:系统能否支持大容量的数据输入、能否处理复杂的业务工作以及在特殊环境下能够实现自身的运维与风险规避等,这是数据中心可靠性的具体表现。

1.4可拓展性

电子智能数据中心的建设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与方向,在设计工作中,应该保证功能的可拓展性以满足业务变化的需求。例如在数据中心需要处理更多业务的时候,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内存与CpU等,还可以通过增加处理节点以提升数据中心的性能,而不需要对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调整,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2电子智能数据中心的设备运维措施

2.1实现设备运维的精细化管理

要想实现对设备运维的精细化管理,就需要通过必要的先进技术对数据中心的全部环境、设备以及软件的运行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即实时掌握电子智能数据中心运行的全部参数,实现企业日常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尽可能做到在危机发生前具有一定的预报,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具有必要的预案,在危机发生后能够进行相关的记录与分析。而要想做到这些,就需要做到对数据中心的全面、集中控制,实现对数据中心全体设备的精细化管理。电子智能数据中心的精细化管理需要的运营数据包括环境参数、设备数据以及安全指数等。环境参数的种类数量不多,包括大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以及风向等环境数据。而设备参数则是指中央空调系统、冷风机以及水塔等电网企业基本设备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就以中央空调系统来说,其包括的空调设备数量就高达几十个,因此设备参数的管理数量是十分巨大的。安全参数则主要包括外来入侵监测、消防控制以及视频监视等。对于电子智能数据中心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就要实现对这些参数的全面掌握。

2.2构建数据中心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模式

在一般情况下,电子智能数据中心的使用时间都较长,在不同周期数据中心的管理内容与管理要求也大不相同。因此,对数据中心管理阶段的划分与管理模式的确定,是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在对数据中心寿命周期进行分析时,可以适当参考国外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国家的数据中心管理模式,然后根据我国数据中心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与修改,以满足我国数据中心的管理需求,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目前,我国的数据中心寿命周期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从工程的设计阶段开始,到运营维护阶段结束。该种类型的管理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而言具有很大的进步,传统的管理模式并未对项目使用期间的设备运维进行必要的管理,因此不具备对于设备运维的全面性。而新型的管理模式囊括了工程的全部阶段,实现了对于设备运维工作的全面管理。因此,构建数据中心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3增强对于设备运维工作的整体统筹规划

电子智能数据中心是企业运行的基础,是企业日常工作的支持,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近些年来,企业的相关部门只重视对于电子智能数据中心功能的拓展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却从未从整体角度对数据中心运维工作的质量进行必要的研究。而在日常的设备运维工作中,不仅可以利用成熟的技术、智能化的监控设备实现对电子智能数据中心的全面管理,并且对于数据中心的容量管理也可以进行一定的监控。对于容量的管理,需要对设备的数量、使用情况以及性能等数据进行全面的掌握,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的设备数据,才能为设备运维工作的整体统筹规划奠定一定的基础。除此之外,长期的设备监控与数据搜集能够为后期的数据中心管理以及运行情况评估提供必要的数据,保证运维工作筹划的可靠性与科学性。总而言之,增强对于设备运维工作的整体统筹规划对于设备运维工作质量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结束语

随着电网业务的复杂化,对电子智能数据中心的设计和设备运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已经引起了电网企业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我们应当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做到科学设计,保证设计的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及可拓展性,并在日常的设备运维工作中,加大管理力度,做好电子智能数据中心的设备运维工作,使电子智能数据中心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盖卫东.国网某数据中心机房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应用[J].智能建筑,2010(06).

[2]李瑞军,吕江,智霆等.现代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系统规划与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9).

数据运维管理篇5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it资源;运维安全审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5.050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5-0093-03

高校信息化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建成了大量的校务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对完善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成果在高校校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系统建设及运维经验,同时这些系统的充分应用集聚了大量的学生、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业务数据和工作成果。信息已成为高校组织业务至关重要的资产,信息的安全对高校的管理乃至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旦发生信息数据泄露和信息安全事件,将对高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保障关键信息的安全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新的挑战。

1高校运维安全审计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1高校高度依赖信息系统,必须杜绝信息安全事件发生

高校信息化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目前已进入成熟期,学校师生及各级管理层、各职能管理部门对信息化给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带来的变革及效应充分肯定,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热情高涨,摒弃原有落后的办公模式,全面基于信息平台开展日常办公,学校各个方面的管理业务都建设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特别是移动应用的开发,更是给师生带来全新的人性化服务和体验,所以高校已经对信息系统应用产生前所未有的依赖。一旦由于管理或技术原因发生信息泄露或信息安全事件,将对师生及学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高校的各种信息安全事故不断见诸报端,充分说明高校必须提升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水平。

1.2运维人员管理权限过高,内部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上海财经大学管理信息系统所有应用系统、数据库及服务器等it资源全部由一两个后台系统管理员集中管理,部分信息系统建设及运维采用服务外包模式,服务承包方技术人员也掌握后台服务器部分操作权限,包括应用服务及业务数据库操作权限。这种管理模式,势必导致来自单位内部的安全威胁日益增多,学校信息化管理层已经意识到综合防护、防范内部威胁的重要性,同时,信息化领域相关管理规范,如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等也对运维人员的操作行为审计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如何化解后台系统管理员过高的管理权限带来的内部信息安全风险,是高校信息化技术管理层必须解决的问题。

1.3粗放式it资源管理方式,导致安全事故责任难以追究

高校信息化的多年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各类软硬件it资源,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应用服务等,管理庞大的it资源库对后台系统管理员来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管理不善,容易出错,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手段不先进,容易造成管理漏洞。特别是运维服务承包方技术人员掌握着学校的相当一部分it资源的访问权,这些技术人员经常频繁流动,往往已经离开公司的技术人员权限不能及时清理,对学校造成极大信息安全隐患。同时,后台运维人员由于业务能力或责任心等原因导致误操作也时有发生。因此,对it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做到安全事故责任可追究,成为高校提升it运维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1]。

1.4完善运维安全技术体系,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上海财经大学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管理规范,组织体系方面设立了具有一定层次关系的信息安全虚拟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负责全校信息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技术体系方面虽建立并加固了安全防护网,初步开展了一些安全常规工作。但新形势下,国家、教育部及上海市等上级主管部门在信息安全方面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美国斯诺登事件之后,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学校需根据这些新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运维安全软硬件建设,完善相关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据此,建设并实施运维安全审计系统作为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与技术体系的手段之一,显得尤为重要[2]。

针对以上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历时几个月,经过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在全校层面设计并建设了运维安全审计系统,从而达到监控正在运维的会话及后台资源被访问情况,实时监控在线运维操作,实施细粒度的安全管控策略,实时告警与阻断违规操作,拦截非法访问、恶意攻击,阻断不合法命令,过滤所有对目标设备的非法访问行为的目的。

2运维安全审计系统解决方案

上海财经大学运维安全审计系统的整体建设目标是通过构建统一的运维安全审计平台,集中解决敏感it资源及数据安全问题,同时为后期统一安全管理平台建设打好基础。

2.1系统审计原理

运维安全审计系统之所以能够达到审计目的,主要是依靠截获运维人员的操作,并能够分析出其操作的内容。特殊的部署方式,确保系统能够截获运维人员的所有操作行为,分析出其中的操作内容以实现权限控制和行为审计的目的。同时该类系统还采用了应用的技术,对于运维操作人员来说运维审计型系统相当于一台服务器(proxyServer)。因此,运维安全审计系统访问的基本原理是,运维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首先连接到审计系统,然后向审计系统提交操作请求;该请求通过系统的权限审核后,系统的应用模块以用户身份连接到目标设备并完成相应操作,随后目标设备将操作结果反馈给审计系统,最后系统再将操作结果反馈给运维操作人员。

2.2系统角色功能

运维安全审计系统的使用对象包括3类人员,审计系统管理员、系统运维管理员及审计人员。审计系统管理员主要职责是根据安全策略和系统运维管理员所需的操作权限来配置系统的安全策略。审计系统通过“策略管理”组件与审计系统管理员进行交互,并将审计系统管理员输入的安全策略存储到系统内部的策略配置库中。系统运维管理员的操作请求通过系统审核后,系统的应用组件负责完成相应操作,并将操作结果反馈给运维管理员,同时操作过程被记录至系统审计日志数据库,备日后调阅。审计人员则可在需要调查运维管理员的历史操作记录时,读取审计日志数据库,开展信息安全审计工作[3]。

2.3系统实施方案

2.3.1it资源访问操作管理

当运维系统管理员对操作系统、数据库、防火墙、交换机、应用服务等操作进行命令和图形界面操作时,运维安全审计系统全程对所有操作界面进行文字记录和视频截图,便于出现问题后进行追踪。针对上海财经大学的情况,该审计系统可通过操作命令记录和录屏的方式对现有Linux、Unix、windows操作系统、oracle数据库、oracleaS等相关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服务的操作日志进行记录。实时监控通过SSH、SFtp、RDp、VnC、telnet、Ftp等协议的操作行为,对监控到的非法操作,可实时手工切断。可以对使用pLSQL、toad等数据库客户端的应用服务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数据操作和数据库对象操作进行记录,同时,可以记录服务器管理员对Linux、Unix操作系统的命令操作,同时可以对windows操作系统、负载均衡、虚拟化平台客户端、交换机、防火墙等服务器操作界面进行视频截图,做到任何操作事前权限可分级,事后可追踪[4]。

2.3.2it资源访问权限管理

针对学校it资源庞大,管理网络复杂,安全事故责任难以追究的问题,建设完成的运维安全审计系统,可对各类it资源对象权限进行精细管理。对用户有权限管理的目标设备,可按部门、设备类型、业务类型等分组管理,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如可限制数据库管理员对特定数据库对象的数据操作权限,避免数据库管理员的越权操作,同时可记录数据访问情况,从而真正提高资源访问安全。

2.3.3it资源访问账号管理

以往的操作中,经常存在多人共用一个it资源访问账号的问题,如应用系统数据库账号,一旦操作失误,系统管理员将无法确定具体操作人员,无法追究相关责任。建设完成的运维安全审计系统则可向不同数据库操作员发放不同动态口令卡,做到用户与口令卡唯一对应,从而识别数据和数据对象的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只有同时输入静态口令和动态口令,才能访问数据库对象和数据。一旦出现失误操作,可准确定位到具体操作人员。

2.3.4it资源访问密码管理

服务器密码重置是一项运维常规工作,以往一直只能通过人工操作或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存在操作不稳定和误操作的风险。通过该审计系统的实施,可设置自动定期修改目标设备密码,且非专业的密码管理员不需要掌握修改后的具体密码。运维安全审计系统会自动代填服务器密码,所有服务器管理员都通过审计系统统一入口直接访问服务器资源,提高密码重置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服务器管理员访问操作的效率,也避免了服务器密码人为泄露的风险[5]。

运维安全审计系统的实施,特别对外包型项目的公司方技术人员访问系统数据库和应用服务操作的审计,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人员仅能通过统一入口访问权限内的数据库及应用服务资源,且校方不会告知其具体用户和密码。

运维安全审计系统从密码管理相关角色可分为普通运维人员、密码管理员和权限管理员。其中普通运维人员只能访问有权限的资源,且不掌握该资源密码;密码管理员只掌握所有服务器密码,但无操作服务器权限;权限管理员负责向不同运维人员分配不同资源,但不掌握具体密码。通过以上角色和权限的设置,可以达到相互制约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服务器人员操作层面的安全。

3建设成效

通过运维安全审计系统的实施,上海财经大学it运维部门实现了对各个业务系统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等各种it资源的账号、认证、授权和审计的集中控制和管理;实现了集中化、基于角色的主从账号管理,实现了角色属性级别的细粒度权限分配和管理;实现了集中化的身份认证和访问入口;实现了集中访问授权,基于集中管控安全策略的访问控制和角色的授权管理;实现了集中安全审计管理,收集、记录用户对业务支撑系统关键重要资源的使用情况。

4结语

高校信息安全和信息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无止境的任务,实施运维安全审计系统是信息安全管理手段的延伸,是安全技术体系的有益补充。通过该系统的建设,上海财经大学it运维部门有效控制了技术维护工作中的越权操作、误操作、恶意破坏等安全风险,实现了对维护操作的控制和约束,并做到了在问题发生后能够定位追查和取证定责,提升了it运维管理能力与水平,为学校信息资产筑起一道安全屏障,同时也为其他高校信息资源安全防护提供有益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曹伟峰.高校服务器运维安全审计系统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

(16):3734-3736.

[2]王延明,许宁.高校信息安全风险分析与保障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

2014(10):134-138.

[3]宗波.浅析堡垒机概念及工作原理[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8):

124-126.

[4]张顺喜.运维安全审计系统[J].无线互联科技,2013(7):10.

数据运维管理篇6

对于当今的大型化、现代化工厂,其设备数量庞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高,如何对这些设备进行可靠、有效、准确地管理,是工厂安全、可靠、经济运行面临的首要条件。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asp+access平台、架构于企业内部网intranet的网站,该网站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中与设备相关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即时、深入、全方位地了解工厂现有设备的相关参数和运行状况,同时还能为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提供便利、高效、实时而且安全的数据渠道。

关键词:工厂设备管理

目录

一、概述1

二、工厂设备管理相关部门与流程模型2

(一)工厂设备管理相关部门模型和用户角色2

1.设备管理人员2

2.运行人员2

3.维修人员3

4.运行领导3

(二)工厂设备管理流程模型3

三、工厂设备管理系统的构成5

(一)工厂设备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块5

1.设备管理人员模块5

2.运行人员模块5

3.维修人员模块5

4.运行领导模块5

5.身份验证模块6

(二)工厂设备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表6

四、工厂设备管理系统的实现8

(一)网络服务器的构建8

1.iis6.0的安装8

2.iis6.0的设置8

(二)建立数据库10

(三)与数据库建立联系10

1.设置系统数据源10

2.在dreamweaver中使用dsn连接11

(四)用户界面设计(ipo设计)11

(五)数据库基本操作的实现11

1.登录验证12

2.增加数据库记录14

3.数据库浏览15

4.数据库更新16

5.数据库删除17

6.数据库自定义查找17

7.查询指定记录18

五、结论20

参考文献21

附件a

一、设备总表字段设置a

二、工作单表字段设置b

三、自定义查询相关的核心代码及简要分析c

概述

对于工厂而言,如何对现有设备进行可靠、有效、准确地管理,是实现工厂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工厂设备管理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够对工厂现有设备的相关参数、运行状况有着全方位的了解,并以此制定各个设备的运行、维修、更新以及退役的计划,使得整个工厂的各个不同系统和设备能够在最佳状态协调、稳定、有效地运行,以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的工厂越来越多的倾向于集团化、大型化、多样化,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大型化工厂设备繁多、设备之间关系复杂、数据量大而且更新、交换频繁,传统的以纸质报表记录为主的设备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数据库软件在现代工厂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再加上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互联网internet和企业局域网intranet的进一步发展,许多不同的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工厂管理系统和软件应运而生。这些软件充分发挥了数据库容量大、操作方便、可靠性高、查询便捷、处理高效等优点,并将其与网络的实时性强、数据交换高速方便、远程管理等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适应了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在企业运行和管理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厂设备管理也是其中之一。

工厂设备管理相关部门与流程模型

开发一个工厂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首先必须对用户(工厂)的部门构成、人员分工、工作流程、数据流程、用户需求等等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保证所开发的产品在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的基础上,具有最大的稳定性、高效性、灵活性和适用性。我们把这个系统开发先期的调查研究过程称为“先期调研”。

在现实生活中,为特定用户(尤其是大型工厂)开发所需要的信息系统,其“先期调研”是一个长期、专业而又庞杂的工程。在本次“工厂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对这个过程进行了简化。首先,我们在用户模型中删掉了一般工厂中与设备管理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门,仅保留了四个用户角色;其次,我们的流程模型只选取了与设备缺陷发现与处理相关的“报告缺陷-报告审核-工单下发-维修反馈”流程,用于演示在“星形架构”下集中型数据库权限划分和数据共享的模式。

工厂设备管理相关部门模型和用户角色

该模型用于归纳和简化工厂中与设备管理相关的部门,在系统中为其分配相应的用户角色并划分各自的职责。该模型设置了四个用户角色:

设备管理人员

设备管理人员对应工厂中的设备管理部门(例如设备管理处),该部门主要负责对工厂里面的所有设备进行全局性的统筹管理。例如:根据工厂运营的需求,购置新设备;根据设备寿命周期和故障情况,决定设备退役;根据设备维修情况和运行性能,添置和准备新设备备件;设备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等等。

在本次论文的部门模型中,对设备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了简化,将其职责主要集中于对设备数据库的维护方面。设备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设备的新增、更新、退役等情况,对设备数据库进行新增、修改、删除等操作;同时,设备管理人员可以查看相关设备的维修反馈记录和运行性能记录,以作为设备管理的参考和依据。

运行人员

工厂的运行人员是工厂设备的直接使用者和操作者,负责设备日常运行和检查。因此,运行人员是工厂设备管理数据链中最直接的“第一数据采集者”。由于本系统着重用于体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因此在系统中,运行人员的职责是上传工作中发现的设备故障和缺陷,并根据反馈回来的设备维修情况,对设备进行确认和试验。

维修人员

维修人员的职责是根据维修工单,负责对指定故障设备进行维修,并且反馈维修结果;在本系统中,维修人员接收经过运行领导审批并下发的维修工单,并将维修结果反馈给运行领导。

运行领导

运行领导角色是上述三个角色的中转点,负责他们之间信息交流的统筹和协调。在本系统中,运行领导的职责是:审核运行人员上传的缺陷报告,保证缺陷报告的质量和准确性;根据缺陷情况、当前工况和生产计划,制定维修工单并下发相应维修部门;接收维修报告,安排运行人员进行维修后检查和试验,保证故障设备已恢复正常;将设备故障和维修信息提交设备管理部门,供设备管理部门参考。

在“工厂设备管理流程模型”里面,我们将介绍上述四个角色之间是如何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换。

工厂设备管理流程模型

在部门模型的基础上,工厂设备管理流程模型用于简化和描述不同用户角色的工作流程,着重体现不同用户角色在工作中的信息交换。

本系统采用的流程模型框图如下:

工厂设备管理系统的构成

工厂设备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块

针对相关部门模型和用户角色的设置,本系统由4个对应的基本模块组成,通过各自的模块为不同的角色提供不同的功能和权限,以实现工厂设备数据库管理、设备数据查询、设备缺陷报告、维修工单生成、设备缺陷统计、维修结果报告等基本功能。

四个基本模块各自的功能如下:

设备管理人员模块

具有对全部数据库的全部字段进行新增、删除、修改、查询方面的权限;

运行人员模块

新增数据库中设备缺陷相关的字段,并发送给运行领导;

查询指定数据库中的指定字段。

数据运维管理篇7

一、建立标准规范的运维机制

一是制定、完善营销业务运维、厂商管理、运维评价等相关办法,明确岗位职责,规范运维管理内容,使运维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营销运维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二是建立、完善运维客服机制,设立统一营销系统运维客服电话,统一问题入口,严把入口关,采取“堵疏相结合”方法做好各基层单位、省公司服务支撑;三是规范问题、需求、测试、操作流程,加强问题合规性把关、需求合理性审核、测试通过性验证、安全性审查,同时做好各环节记录存档,真正实现运维全过程闭环管理、有迹可循;四是采取省市两级审批,针对重复类问题开展专项整改,不断提高问题质量;五是建立运维建议及投诉流程,及时受理市县公司反映的建议及意见,不断进行改进,使运维服务更加优质、顺畅。

二、实行三线客服模式

建立三线客服模式,一线客服负责受理用户电话或RtX咨询类问题,指导用户操作;二线客服负责处理常规问题或功能需求类问题;三线客服负责处理系统缺陷、功能需求类问题。同时开展营销业务运维7×24小时无缝隙电话受理服务,全天候受理各单位反馈的问题,有效避免用户因购电、业务办理等紧急问题引发的社会投诉事件。

三、搭建运维支撑平台

营销系统运维支撑平台作为营销系统统一运维体系中重要的支撑工具,从技术方面减轻了维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压力,有力地支撑了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建立起全省统一的运维支撑平台,以数字化的手段实现全省营销自动化的统一咨询、统一维护、统一升级,从而实现横纵一体化的运维支撑体系。

四、建立营销运维知识库

建立营销运维知识库,梳理运维常见问题,整理典型案例,总结、提炼全方位运维知识点,整理成标准式答复,不断充实、完善运维知识库,供一线人员学习;对运维知识库中点击量较多的问题,定期开展系统操作或业务培训,提升运维技能。

五、建立运维问题常态分析与专题分析机制

定期开展常态分析,找准实际工作中影响指标问题点、风险点,制定可行性措施及时进行纠正。多维度开展运维事件专题分析,及时发现市县公司专业薄弱环节并进行专业指导,支撑营销专业管理;加强后台操作管控,每月开展专业后台操作需求综合分析,固化共性操作为前台功能,实行多部门协作、全过程记录的管理模式,彻底杜绝后台对重要信息的直接操作,提高系统安全性和业务执行效率;针对重复类问题开展专项整改,进行系统优化或数据整改,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及数据准确性。

六、建立运维监控质检机制

为做好工单处理时限监督,提高营销运维效率、质量及满意度,在运维平台现有基础上增加运维问题超期预警及质检功能,同时建立营销运维监控质检机制。每天对工单处理时限超期情况进行监控,督促即将超期工单及时处理;以月为单位对超期、满意度低、重复回退等问题进行质检、分析,挖掘潜在问题原因,制定相应处理措施。

七、建立运维评价体系

营销系统运维是一个完整全面的、不断提升的过程,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提高运维工作的水平,体现运维工作的价值,实现运维工作的动态与闭环管理。健全基层单位、运维厂商、系统全过程评价体系,深入开展营销系统运维全流程评价,加强问题处理质量管理。及时跟踪问题各环节处理及时性,加大问题处理质量及超期工单考核力度,定期对运维问题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形成运维评价报告,作为评价运维工作质量的依据,推动营销业务整体水平提升。同时,深入挖掘系统、管理、操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改进及培训建议,为营销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支撑。

八、加强数据质量及安全管理

加强营销数据质量管理。对运维过程中问题较多业务数据异常类问题进行分析,制定详细整改方案,并开展专项数据整改;同时增加校验规则,从源头上彻底进行解决。加强营销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安全主要是对电力营销过程中具有的行业特点、营销数据的信息安全、电力营销管理权限的保密信息等进行安全运维管理[2]。加强后台数据操作审批,建立数据导出及修改分级审核标准,有效杜绝违规操作和用户敏感信息外泄;加强营销数据库后台操作合规性监管,搭建营销数据库审计系统,借助有效的数据库审计技术,及时发现、制止违规操作,整体实现事前审核、事中预警、事后审计;定期开展系统账号专项治理,对废旧账号、大权限账号及人员变动账号进行梳理,并及时组织相关单位完成整改,最大程度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

九、加强系统安全管理

加强系统管理,对于因系统缺陷或需求进行的程序调整、补丁等操作严格程执行报批制度,按照所涉及部门进行分级审批,同时严把测试关,确保系统安全性;建立营销业务系统服务监控功能,实现服务器和网络状况在线监控和短信自动预警;定期开展系统运行状况评估,有效避免各类事故发生;远程在线监控自助、poS终端等相关外联设备,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联系市县公司进行抢修,切实保障营销系统设备安全。

十、应用成效

数据运维管理篇8

关键词:数字化管道天然气管道优势

中图分类号:tp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7-0210-01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成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数字天然气管道概念的产生是源于数字地球、数字图书馆等。随着天然气市场的逐步扩大,长输天然气管道的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传统的管道建设理念、手段和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管道建设和运营的需要,同时对管道的维护管理和环境的保护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字化管道建设势在必行[1,2]。通过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大量的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地理信息等进行采集,然后传输到信息中心,统一存储在数据库中,同时在相应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可以随时获取相应的各种信息,进行查看和分析,为天然气的运营提供重要的依据。实现天然气管道数字化是我国管道建设、运行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确保管道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内高效、安全运行的保障。

1数字天然气管道的概述

数字天然气管道[3]是指以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为基础,在多尺度、多种类的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支撑下,以管道建设和运营管理为核心,将各种数字技术,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以及数字通讯等综合运用于各个环节,在管道的全生命周期内通过对管道资源、地质资源、周边环境、人文环境等各方面有机整合,然后在三维地理坐标上展示,为管道建设、运营和维护管理提供一个信息化、数字化平台。

从狭义上讲[4],数字化管道实际上就是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将管道勘察、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的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数据、文字、图片等)进行采集、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加工并保存,为管道的建设、运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业务需求开发相应的系统,达到信息化动态管理的目的。

2数字化管道在天然气管道建设、运营、维护期间的优势

数字化管道不仅仅能为决策提供依据,还能全面提升管道规划建设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数字化管道在管道建设、运营、维护、管理方面对比与传统的管道具有明显的优势。

2.1数字化管道在天然气管道建设期间的优势

数字化管道技术对于管道建设来说,将会使得管道勘察设计中线路更优,管道施工组织及部署更为科学、快速有效,管道建设效率更高、更安全,更规范。

(1)在勘察设计方面:利用卫星遥感与航拍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相结合进行线路选择,获取管道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通过对综合信息的分析,多角度的对管道线路和施工设计进行优化,减少了由于线路选择或者设计不合理引起的施工困难,有效地保证了施工进度,降低了施工成本。(2)在施工方面:施工单位和检测单位对施工现场的线路、穿越、站场、通信、水工保护等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和录入,通过数字化系统的数据校验及自动比对功能,可以及时检查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一致性,从而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与实际情况不符、管道线位不准、管道技术数据错误等问题,提高管道建设的质量。

2.2数字化管道在天然气管道运营期间的优势

采用数字技术在提高管道建设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为运营期提供了数据基础,对于管道运营来说,可以通过自动化管理、信息共享等提供及时、准确的资料和决策支持,保障运营高效、安全。

(1)自动化管理:为了保证管道能够安全、可靠、平稳地运行,数字化管道建设中都采用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可对管道可实现监视控制及调度管理、站控制室远方控制、就地手动控制等功能。运营人员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远在千里之外的管道运营情况。(2)运营信息管理:传统管道运营数据的不能实现实时采集、更新,并存在数据丢失的现象,信息不能共享。数字化管道使运营信息、管理文档等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运营阶段可以实时更新管道属性数据和运营维护数据,还能通过互联网进行检索、查看运营情况,每个环节都有可逆性数据跟踪,这是传统管道无法实现的。

2.3数字化管道在天然气管道维护期间的优势

数字化管道平台对于管道维护来说,可以通过管道巡检、风险分析、安全防范、应急预案等,为管理部门提供新的维护手段,实现快捷高效的维护。

(1)管道巡检方面:天然气管道置于野外,没有人维护,容易遭到破坏,需要定期进行巡检。数字化管道智能巡检系统能够运用卫星通信、GpS、GiS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对天然气管道的实时巡检维护,准确及时地定位发现事故点位置,提高维抢修反应效率,为天然气管道设备维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管道更新维护方面。通过管道更新维护系统对与管道有关的各类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维护,使其在管道整个生命周期内为管道安全高效地运行服务。(3)应急风险管理方面:通过管道安全、风险评估技术、预警技术、管道内检测及泄漏检测技术、管道缺陷修复技术及管道维抢修技术等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3结语

数字化管道的概念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对管道勘探设计、管道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的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实现管理的数字化,不仅确保了管道工程的安全、优质、高效,而且确保了科学、规范的管道运营维护。实现管道数字化对于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晓利,文斌.天然气长输管道数字化建设的相关问题[J].油气储运,2010,29(8):579-581.

[2]梁晓龙.数字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与管理初探[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0,2:20-22.

数据运维管理篇9

关键词:地铁;故障管理;维修;多元信息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安全可靠、高效节能的特点,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国内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人口流动速度成为决定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地铁发展速度迎来新的爆发期,同时对地铁运行的安全性、高效性、低成本、网络化、智能化程度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地铁运行车辆是运载乘客的直接载体,是安全运输、舒适乘坐的最直接呈现载体,其运行成本与维修成本是运营单位管理水平与运维水平的直接体现。在保障地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上,科学、智能的提升管理与运维水平,降低运行与维修成本已然成为轨道交通行业广泛关注与重点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车辆制造水平显著提高,车辆状态修模式管理体系较为完善,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设备检测技术的发展,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车辆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正被不断推广应用。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依托大数据技术支持,结合车辆运行设备历史数据与运行参数,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车辆状态与设备故障进行分析与诊断,预测设备寿命,并以此指导现场维修作业。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的成功应用需要以车辆故障的分析与研究为基础,特别是关键运行设备,因此,本文首先对车辆故障管理的分析与关键难点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车辆智能维修管理体系进行合理优化,使之能够在更多实际场景进行应用,改善维修管理水平,提升维修质量与效率。

1地铁车辆故障管理现状

地铁车辆故障管理重点依靠数据采集系统与诊断分析系统,通过对车辆现场中的质量检验、运行操作、故障与缺陷检测记录,完成车辆运行状态的动态数据收集,依托新型传感技术、智能仪表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高端芯片激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实现地铁车辆在线监测、诊断等功能,能够为用户提供系统故障预测与车辆运行状态分析数据,为智能检修提供重要参考。地铁车辆故障管理归属于运维单位中心领导决策层面,目前国内地铁公司与运维单位多采用状态检修,在平衡保障车辆运行状态与车辆过剩维修时均面临较大困难。

1.1车辆关键部件故障调试数据不完整

我国地铁规模发展与车辆技术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地铁车辆为满足飞速发展的地铁运行规模,造成车辆种类繁多,车辆信息化建设不足现象尤为严重,很多运行车辆的前期可靠性报告不足,诊断与维修资料缺失或者停留在纸质材料中;车辆维修人员水平较为单一,故障处理过程中难以将参数信息进行较为完整的保存,且维修水平参差不齐,数据可靠性较低,因此地铁车辆故障管理前期数据不足,后期需要通过大量的时间与维修经验的积累。

1.2车辆对关键部件预测精度要求与预警技术存在矛盾

车辆运行状态主要取决于关键部件的运行状态,为了迎合新时代地铁发展,对车辆关键部件的预测精度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细,需要对车辆关键部件运行状态通过多渠道进行采集,并对预警阀值做出科学划分与准确定位,并能够对超出预警阀值的数据进行自动识别与有效分析;然而传统的维修管理与技术尚未达到要求,传统维修管理对预警阀值的设定与划分无明确的界定,需对现有维修管理方式进行科学升级。

1.3车辆故障管理一体化程度要求高

车辆故障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涉及到故障采集、编码、记录、传递,故障信息流转需要统一、规范的流程,维修效果需要对维修计划、成本、备件成本以及管理制度进行量化评价,维修现场需要对故障进行再次检测、维修效果评测等一系列流程均需统一、规范的流程,对车辆故障管理一体化要求程度较为严苛。

1.4车辆故障管理分析过程复杂、信息化要求程度高

车辆故障管理分析对车辆关键部件以及典型故障完成模型建立,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学习,计算出特定部件特定故障的评价指标参数,引入现场维修流程与管理策略,确定价值系数,最终得出维修指导建议,并对系统维修效果进行后续记录,进行自身参数修定;分析维修过程中涉及的每个部件的参数均需要数字信息支持,然而车辆系统复杂、原始信息杂乱无章、资料格式不统一等现象突出,对效率提升、成本较低的信息化需求高,建设过程较为困难。

2车辆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建设

2.1车辆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功能需求

针对传统检修模式模块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因此在车辆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建设时,需要对体系功能进行需求分析,主要应包括以下功能.(1)车辆运行数据显示功能,主要对线路编号、车辆编号、运行线路长度、换乘站点信息、车辆行驶里程、车辆预约检修时间等信息进行显示。(2)车辆检修计划拟定功能,基于车辆运行数据与设备检测参数、人工检测参数等车辆运行数据,拟定该车辆针对特定部件的、科学的检修计划。(3)车辆检修调度指令拟定功能,基于车辆检修计划,在完成对检修基地冗余能力采集的基础上,在车辆调度中心通过对车辆上线、备用车辆等信息分析,拟定车辆检修调度指令。(4)车辆检修工单派发功能,在拟定的车辆调度指令基础上,利用检修工单调度管理模块合理安排检修工作,排定检修工位、检修线路等,另对检修工单进行下发。(5)车辆数据查询功能,建立车辆信息数据库,实现车辆历史故障信息、检修计划、运行状态、检修调度计划等的一键式、分组查询。

2.2车辆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构成

车辆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基于智能化、模块话设计理念,构建主要有以下体系组成:(1)智能化检修管理体系。该体系以检修现场工作以及车辆参数为依据,统筹车辆维修计划、调度计划、维修质量以及部门合作等方面,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覆盖车辆维修以及部门合作,同时能够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便于数据查询的终端,便于车辆信息及时查询与更新。(2)智能设备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针对车辆以及车辆关键部件的故障信息收集、状态监测、在线分析等方面,对车辆以及车辆关键部件收集的运行参数铜鼓在线分析,以体系中预警阀值为基准,能够给出车辆以及车辆关键部件的状态,提醒检修人员及时对车辆以及车辆关键部件进行针对性维护,消除安全隐患。(3)检修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对检修现场安全把控,借助检修现场安全管控制度与设备对检修过程中检修人员人身安全进行有效保护,例如隔离开关、远程接地、门禁连锁等设备以及图像智能告警等手段,保证检修各阶段标准化、可视化以及智能化,确认人员安全。

3基于多元数据的智能检修管理体系

3.1多源指标运行状态评估指标体系

地铁车辆运行状态评估的首要环节为评估指标的选取,这是运行状态评估的基础,评估指标的全面、合理、客观对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可信度至关重要,本文构建了图1所示的地铁车辆综合状态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设备性能因素、环境影响因素、运维管理因素、人员素质因素等四大类,在各类指标值中拓展二级影响因素,二级影响因素具体到设备结构、环境条件、管理细则、人员技能等实际状况,能够全面包括设备状态,同时考虑检修维护等后期可变因素,保证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与准确性。

3.2多维度指标评估集

在建立地铁车辆综合状态评估指标体系之后,需要建立地铁车辆多维度指标评估集,并对其评估结果做出相应解释,本文结合地铁车辆的实际运行情况。将地铁车辆综合状态划分为如表1的7个等级。对地铁车辆系统综合状态进行1-7维度划分,可以为运维检修人员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便于以此为基础合理安排检修计划,保障地铁安全运行的同时节省人力与运维成本。

3.3融合多源信息的地铁车辆运行状态评估

(1)隶属度函数的确定。隶属度函数中参数的确立为经验参数,通常以专家经验为主,而隶属度则代表地铁车辆中隐含状态与各评价等级的关系,即归属于某评价等级的可能性,隶属度函数的输出形式为集合,本文给出4个评估等级的隶属度函数。(2)确定运行状态分值。通过LStm的深度数据挖掘,为得到更加精确的状态评估结果,采用百分制加权方法对地铁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打分,得到状态等级对应的评分值,如表2所示。基于多元数据的智能检修系统具备规范化记录、规范化统计、智能化分析、信息管理、过程管控、防错管理与控制,能自动生成检修结果,以供用户调阅,能智能识别部件的“过修”和“欠修”状态,定期据提出更科学的修程调整建议,实现部件维修周期的科学化;能科学地延长部分部件的修程,避免欠修和过修;能有效提高检修效率和效益。

4结语

数据运维管理篇10

关键词:大数据;自动化;运维关键技术

1大数据平台面临的挑战

面对领域大数据,在全生命周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到领域来看,大数据的生命周期面临如下难题:(1)采集类问题。如何将大数据精细化,即如何有效地处理大数据;如何从单一角度的大数据中提炼出对应知识和应用数据。(2)大数据面临的储存问题。对于结构明细的数据列,海量数据的更新时间周期更长、效率低下;对于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存储、分析需要转化为结构化数据难度较大。

2大数据平台涉及的关键技术

大数据建模、大数据分析处理等几项关键技术在大数据平台的有效支撑性方面有重要建树。

2.1大数据平台体系架构

大数据平台进行系统的研究集成性问题,在有针对性的分析后,对其应用领域中,具有规模庞大、数据关联性密切的特点,大数据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倾向于将其作为商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2.2大数据的建模和存储技术

(1)大数据建模技术。要解决大数据的统一存储、管理及高效分析处理,需要解决多源、分布和异构数据整合问题。层次、关系网状联通和对象的面向性,是现行阶段下数据建模的主要讨论点。在这些应用了本体大数据建模方法形式中,大数据管理中的困境更容易体现。大数据特征为出发点,统一归纳,总结关系,将数据抽象画处理,最终实现大数据的建模完整,是大数据统一建模的几个步骤。具体有三类信息是大数据分析过后,需要被定义的三类关键信息:大数据的根本信息、功能性问题信息、协调联动机制信息。大数据的特征不同会引起分类聚合的效果,在顶层数据信息的结构化中,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均有较大差异,对数据的研究一般会按照一定条件如时间、而后进行分析应用。

(2)自动化运维模型的接口。在各类分类索引、储存索引和树形索引中,统一接口的综合构成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用户通过该接口能针对多源大数据建立管理和关联。自动化运维管理平台功能涉及数据中心日常巡检、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等,在企业运维的日常管理中,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便于提高运行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并且在面向意向对象设计过程中,提出一种多行业信息部门均适应的系统设计目标,并进行阐述。

2.3自动化运维功能设计

企业级深层次信息化运维流程中,自动化运维平台会将以下三类的数据统一监管并给予综合展现。在运用设计思想对运维资源进行对象化、功能化划分后,在设计目标的同时,可以在细分领域中,将平台分为六个功能区。

(1)巡检管理。以表单汇总的模式下,所有数据及系统常规检查工作均由中心值班人员完成。

(2)运维监控。以图形化的方式实时监控数据库的可用性。

(3)设备管理。通过集中化的平台和流程细化物理设备信息,在业务系统管理人员和服务器查询设备的支持下,查询服务器的信息。

(5)知识库管理。为了供维修人员方便查阅各类技术运维稳当,此类知识库需要统一的管理和归档。

(6)第三方平台接入。依照现有的运维管理工具现状(比如系统监控、itSm流程监控管理系统、堡垒极端服务器等),在账户信息简易流程配置的前提下,自动化运维系统到第三方平台的单点登入嫁接通路可以便捷实现。

(7)信管中心。基于企业内部的运维条例、体系、信息化处理及监控问题经充分结合后,精准。

3数据处理因素

3.1数据的匹配安全性

对于媒体流的精准控制,是数据安全度的重要实施方法,在国家密码局对于密码管理系统的前端进行信息硬件加密,完成对网络高清流媒体的加密;在后端解密时,除了软件解密,还必须通过硬件才能防止单一软件加密方式可能被破解的风险。

3.2数据的监控处理

对于可视化视频的分析处理及定向信息挖掘,是大型监控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

3.3监控系统的冗余问题

传统系统的一大弊端便是对视频数据的储存和处理流程繁杂,过程中能量损耗较高。虚拟化计算机的精细化运营管理,提高可靠性和贴合度的同时,减少了差错率,降低了繁杂度。

3.4大数据平台的技术优势

高清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支撑下,技术优势凸显。

3.5大数据平台的整体扩展性

存储架构的分散是大数据流程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在系统后台灵活处理各项任务。

3.6降低投资成本

硬件匹配性是大数据技术架构的基础,可以根据价格低廉的投资成本,由系统软件技术提供全方位保障。

3.7视频的高处理度分析

视频储存渠道分布广泛,大数据架构是视频分析处理的基本依据和保障,实现了大范围数据的关联挖掘,并且提高了效率。

4结语

本文提出的,大数据平台能够面向多领域应用,具体而言有如下应用:1)提出面向海量信息资源、空间信息、图像资源以及广泛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度整合和应用的手段。

2)随着web数据、pGiS等数据逐步纳入大数据平台的应用范围,自动化运维平台为企业日常信息化运维工作保证了高效、稳妥等基础设施监控、预警联动、实时监控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影响。在大城小巷均遍布着监控的平安城市范围内,作为越来越庞大的视频海量处理体量,处理智能化、落实高效化是视频处理发展的必经方向。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2.

[2]万至臻.基于mapReduce模型的并行计算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杭州:浙江大学,2008.

[3]戴炳荣,宋俊典.云计算环境下海量分布式数据处理协调机制的研究[m].上海: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