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交通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0:11

低碳交通报告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实验教学;低碳型教育

低碳型教育(LowCarbonKnowledgeteaching),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推进教学的各个方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费,加强环境保护。低碳教育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1]。

首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堃堡先生认为低碳经济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2]。结合高校和本校的实验教学特点,笔者认为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方法就是实现低碳消费。

一、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教学在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是衡量学校教学科研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主要的体现在高碳、差交互性和评分难度大这几个方面。

1.交互性差

目前,高校很多上机实验的教学过程通常是:老师布置实验—学生按老师的要求上机实验—提交实验报告—提交指定文档资料—老师给出相应的分数[3]。在老师布置实验前,需要根据课程设置编制实验大纲;在满足实际实验需要时,根据实验大纲和实验的需要微调实验项目;根据已经安排好的实验时间让学生根据实验大纲的要求完成指定的实验项目,在上机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答疑,或检查实验结果或在实验报告中检查结果;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根据书写的格式完成相应内容;老师对实验报告进行成绩的评定;最后,老师根据实验平时成绩、上机实验的到课率和实验文档综合给出实验总分数。实验教学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在工作岗位上对实际工作适应性较差,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内容单调重复,学生按照规定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去完成实验内容,验证课堂上的理论或定理等。这种实验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积极性不高,同学之间交流很少,得不到相互启发。这种做法,不仅与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实验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不利于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

2.高碳消费(与低碳消费相对应)

目前,南昌航空大学的上机实验报告格式如图1所示[4]。根据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学生的实验报告必须规范,完整以备教学检查、成绩评定和存档。

图1中,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体会学生往往一笔带过,而参考源代码的比例很重,评阅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查阅源代码,致使每份实验报告越来越厚,并没有取到相应的实验效果。

为了详尽和数据说明实验报告的高碳消费,统计了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实验大纲的相关数据,统计的数据如表1所示。

3.抄袭现象严重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报告,它固有的特征就是文档存在大量的源程序,这样,学生在做实验报告,特别是做综合实验的实验报告时,就存在着严重的抄袭现象,以2009年的070621、070622、070623班的编译原理综合实验为例,学生说综合实验报告手写的源程序太多,要求用打印机输出实验报告,到实验文档上交后,总人数为101人,上交的实验报告除了姓名、学号外,整个报告上交后甚至页的总数、每页的内容相同的都是一样的有78人,有的同学应用了小聪明,改变了字体的大小和排版的样式,其实觉大多数的文档都是从网上“Down”下来的。

二、低碳理念下的优化方法

1.提高交互性

改变了常规的上机实验的教学过程,首先将上机实验分成了三个控制阶段,即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且每个控制阶段中的角色各不相同。布置实验的角色是教师;查找资料的角色是学生;用ppt讲解的角色是学生,但是听的角色是老师和学生,完成了第一次交互,目的是:学生按题目分组,设计方案,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可行方案;上机指导角色是老师和学生,完成了第二次的交互,目的是:教师主要是解答问题,宏观调控,把握进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动手能力,同时使学生将各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及独立工作的能力;运行和完善实验的角色是学生;用ppt总结的角色是学生,但是听的角色是老师和学生,完成了第三次交互;上交实验文档的角色是学生;给出实验成绩的角色是老师。具体的上机实验交互模式,过程详见图2所示。

在这个交互型的模式当中,学生必须认真准备好必要的ppt,同时在讲解时必须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必要时要回答老师或同学的提问。在这个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了、文字组织能力。

2.低碳消费和避免了抄袭现象

在图2的模型中,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三次交互,那么与之相应的评定成绩模式也应做相应的改革。成绩评定中应增加与老师和同学交互的成绩比重,以南昌航空大学的上机实验分数的一般考核评定表,如表2(a)所示;优化后的考核评定表,如表2(b)所示。

通过表2(b),成绩的重心在于课内成绩,一方面加强了老师对实验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外有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完成实验,还将以前的ppt软件的应用、语言的组织、语言的表达都进行了锻炼;最主要的方面就是,由于实验成绩的评定主要在老师的课内完成,那么实验报告的内容就可以在图1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而形成新的上机实验报告表,如图3所示。

通过对图1和图3进行分析,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优化后的结果是:实验报告上的源代码基本上没有了,着重强调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验心得的描述。这样做产生的直接的后果是节约了资源,从实验的本身体会到了“低碳经济”。

以前,老师办公室桌上是一摞摞学生用打印机打出来的实验报告,通过实现优化后的老师办公桌上的实验报告只有原来的1/10~1/7。老师对实验成绩的评定也简单了不少,不用翻一沓学生的实验报告而得到一个分数,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三、结语

通过在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系实践表明,此改革方案不仅节约了纸张等资源,实现了低碳消费进入校园的目标;在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了完成实验本身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主动低碳消费的观念,提高了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与教师互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通过对大学生低碳生活观念的教育,促使他们自觉采取低碳行动,从而以点带面,辐射推广。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低碳型教育与云计算辅助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3(1):73-77.

[2]陆汝成.低碳教育与高校的实践路径探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编辑部邮箱,2010,3.

[3]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低碳交通报告篇2

我国既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也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虽然我国暂时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但我国的企业和碳减排的项目可以以碳减排额卖方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为了更好地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我国于2005年10月12日正式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2011年8月3日,对这一办法进行了修订。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要求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同时,也具体分配了各省二氧化碳排放和总能源消耗的下降指标。

2011年我国进行了GDp中国100问卷调查,100家市值最大的企业里有46%积极回应了GDp。其中,11家公司填写了问卷,35家提供了相关信息,另外39家没有回复,15家拒绝参与。从行业分类看,涉及的28个行业中仅银行、建筑工程、运输、煤与消费用燃料、石油和天然气、信息技术、汽车与汽车零部件7个行业填写了问卷,银行在绝对数量上居首位。贸易与经销、酒店餐饮与休闲、航空、建筑材料等行业在信息披露上仍保持观望的态度,工业领域没有企业对此做出积极回应。从披露方式看,71家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87%的报告明确提到了气候变化,其中73%的报告以专门章节论述气候变化,23%的报告提到了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从披露内容看,71家公司中有92%的公司披露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主要包括节能项目、新能源、碳交易、绿色投资、公益项目和绿色办公六个方而。其中,节能项目占63%,28%的报告提到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只有6家企业在披露相关量化信息时注明了数据收集和计算的方法,仍有企业没有对披露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第三方审核。

尽管我国早在1991年便开始了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工作,但碳排放交易仍属新生事物,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备,缺乏基本法律规定,相关制度和理念更多地通过政策、规范性文件和部分法律法规来体现,交易制度的系统性仍有不足。2012年6月,国家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自愿减排交易的交易产品、交易场所、新方法学申请程序以及审定和核证机构资质的认定程序,解决了国内自愿减排市场缺乏信用体系的问题。此外,在《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下,目前北京的《试点实施方案》已获国家审核通过,并于2014年率先启动了相关的试点工作。上海也于2014年7月3日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并计划于2014年年底出台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管理办法。这将为上海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在接下来的试点过程中,国家和相应部门也会适时提出新的改善要求和法规法则,为后续的碳交易发展提供保障。

二、我国涉碳交易企业碳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碳交易过程中的碳信息披露,意在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使利益相关者和广大消费群众都能清楚地了解到碳交易过程中必要的碳信息。随着发展,虽然有不少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碳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但是我国上市公司自主披露碳信息的意识和意愿仍比较低。企业碳交易中的碳信息披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成本损耗大。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碳披露为自愿披露方式,各企业在披露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披露项目和具体内容受到所在企业相关损耗成本的牵制,考虑到披露成本无法得到补偿,对碳含量的测量和披露需要企业自己承担费用,不但花费精力,更加损耗成本,这使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对碳披露的积极性不高。

(二)商业信息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对资料分析不难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碳披露的意愿并不强烈,并呈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也有些学者认为行业碳排放量大小与披露比例高低呈正相关关系,银行业的碳信息披露比例较高,但其属于低碳行业,而高排放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在碳披露中都比较谨慎,只公开少量的碳信息,而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怕泄露过多的商业信息,碳披露可能引发潜在的管制风险,甚至诉讼,披露后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企业收益下降等,考虑社会影响和国家监管等问题都不愿意披露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因此各上市公司碳披露自愿披露意愿差、参与度低,这是目前碳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缺乏相关部门有关碳披露的标准和规则。由于缺乏独立统一的披露方式,企业对于碳披露的相关事宜无从下手,以至于无法进行详细有效的碳披露。从GDp报告中来看,在内容上,文字性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要远远多于数据性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我国上市公司对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具体行动披露的居多,而对气候变化风险及机遇披露的样本数较少。说明样本企业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仍停留在概念陈述层而,对风险和机遇等预测性信息的认识不足。在披露方式上,选择以独立报告进行碳披露的上市公司较少,多数在董事会报告中合并进行披露。在董事会报告中上市公司主要对国家政策、碳排放情况及低碳技术进行文字性描述,而数字性描述的样本数较少。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了独立的CSR报告,但相关低碳信息包含在CSR报告中,所以碳信息方而并未形成独立统一的报告方式向外界披露。有些上市公司尽管披露了相关信息,但也是择轻避重,且披露方式不统一;有的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碳信息,而有的则独立于财务报表披露,给使用者查看信息带来麻烦。

(四)缺乏碳数据审计工作。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碳排放信息的披露比较随意,很多上市公司所提供的碳数据的准确性尚待讨论,由于国内没有独立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对公司碳披露数据进行审计,使得企业碳披露数据的有效性无法验证。缺乏审计工作的碳信息无法为利益相关方和广大消费群体提供准确有效的商业信息,阻碍碳交易市场有效运作。

(五)碳披露缺乏动力。我国上市公司碳交易过程中的碳披露行为方式为自愿披露方式,致命的从众行为使大部分上市公司选择了做不自觉的一方。免去碳披露的过程,对于各类企业来说,既保护了他们的商业秘密,又维护了经济权益,由此看出缺乏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的后果的严重。积极性强的上市公司即使重视环境变化对自身生产的影响,想要进行碳信息统计,但由于缺少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无法完成此项工作。

三、改进我国企业碳披露的措施

(一)构建上市公司碳信息的披露框架。我国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则,从自愿性、鼓励性披露逐渐转为强制性披露,并对披露指标提出更清晰的要求。完善碳披露标准,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市场的碳排放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和数据统计目径。监管机构要加强相关培训,让更多公司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量化方法,并通过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指南进一步普及碳排放信息披露的方式和方法。

(二)加强国家监管。政府就上市公司碳披露的问题进行干预和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政府制定相应的规范来进行干预,可保证碳交易持续有效进行。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讲,为了在碳交易市场上有更高的竞争地位,企业必须适时制定有关碳信息计划,适当调整生产模式,以进一步节能减排,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在企业内部储备专业人才。在我国企业内部培养众多的相关专业人士可以保证在碳交易过程中碳披露的有效进行,对于上市公司碳交易中的碳披露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完善的保障机制可以保证企业关于碳披露的合法权益,使企业放心的进行碳披露,免受戒备心理的恶性诱导。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碳披露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激励机制。我国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的方法来增强上市公司对于碳披露的积极性,比如设立考核目标,企业碳交易中的碳减排量达到一定标准后,政府给予相应的奖励等。以此来调动企业碳披露的积极性,使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参与其中,有效增强监管部门在碳交易过程中对碳披露的管理与控制。

四、结论与启示

低碳交通报告篇3

关键词:碳交易碳审计iSo14064标准碳交易审计

一、引言

随着国际社会上低碳经济的不断推行,碳交易也在不断发展,随之对企业碳排放量核查、鉴证业务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审计因其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及审计从业人员的良好专业背景,被认为是现代经济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在碳交易审计过程中发挥自身的鉴证技术优势以及检查资金和管理的专业优势。因而,在企业低碳经济和碳减排的要求下,碳审计这一新兴概念应运而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碳审计的新分支――碳交易审计投入了关注。碳交易审计是在碳审计与碳交易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碳交易审计的审计客体是参与到碳交易市场的企业,第三方审计机构运用审计方法、依据相关审计标准,对企业提交的碳排放报告进行独立客观的审计与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推行碳交易审计的意义在于响应了国务院“十三五”规划对碳交易市场中的重点企业碳排放情况的核查要求,促进节能减排;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进程,保证碳交易活动的有序进行;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言,能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胜任能力和专业优势,进一步拓展审计鉴证业务范围。而保障碳交易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关键的就是统一的碳审计标准的支持。而目前,我国碳交易审计标准还未统一,审计结果缺乏可比性。这有可能对构建全国范围的碳交易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日后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入到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竞争与交流中时,缺少与国际接轨、统一的碳交易审计标准的支撑,我国的碳交易产品将很难与其他国家的产品和交易平台接轨。所以,研究碳交易审计这一课题,就务必结合当前国际碳交易市场上公认的审计标准进行研究。iSo14064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了环境管理标准化所制定的测量和控制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指南,可用来服务于碳排放交易,指导碳交易审计的鉴证工作。因此,本文是在分析iSo14064-3标准的基础上对碳交易审计展开研究的。

二、碳交易审计及iSo14064系列标准

(一)碳交易审计

国外最早提出“碳审计”这一概念的是JessieFrancois,他于2003年提出碳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个分支,碳审计将成为环境审计中致力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第一步。Susiemoloney(2010)认为碳审计是审计主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运用审计方式与方法对有关地区、组织或个人在生产经营或生活过程中消耗含碳元素为主的自然资源,因碳排放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审核、鉴证或第三方评论,并出具碳审计报告的一种经济监督和经济控制行为。

碳审计最初存在的形式是企业低碳审计(李兆东,2010),内容主要包括:低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低碳财税资金的审计监督、低碳行为和产品的审计认证(王爱华,2015)。经统计发现,国内的学者主要将碳审计产生的动因归结为以下几点:企业低碳生产经营的需要(陈小林,2012)、企业受托减排责任的催生(王帆,2013)、碳交易市场对碳审计鉴证业务的要求(李欧洋,2014)、企业碳信息披露需求的增强(危英,2015)。因产生的动因和需求不同,碳审计划分为企业低碳审计和碳交易审计两大类型。

近年来国际社会将碳交易市场作为应对碳排放问题最好的经济手段之一,而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碳信息的量化与公开,这向碳交易审计的开展传递了信号。碳交易审计的对象是碳交易市场中企业的碳排放活动,记录企业碳排放活动的依据是企业的碳排放报告。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审计制度能够从第三方角度为碳交易过程和碳排放报告提供监督,能够保证碳交易过程的公正与公允,维护碳交易参与者的利益,并为政府更好的构建碳交易市场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在碳交易过程中,必须有碳交易审计的参与(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碳交易审计主要从两个角度参与到碳交易过程中。其一,当企业申请注册进入到碳交易市场时,需要向政府报送阶段性(3―5年)的已经审计的碳排放报告来申请初始配额。其二,企业在初始配额的范围内进行碳排放,有剩余配额的企业可用来在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交易,配额不足的可以从碳排放交易市场购买配额。当企业参与到碳交易市场的配额买卖时,需要凭借已经审计的碳排放报告来证明企业碳排放信息的真实性,以此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碳交易审计是碳审计与碳交易市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对碳交易等经济活动的新型管制行为。因此,对参与到碳排放交易市场中的企业进行碳交易审计将成为市场趋势和基本要求。

欧盟为了帮助其成员国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盟排放交易机制(eUetS),采用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模式并明确规定在碳交易过程中需要提交已经指定第三方审计的碳排放报告。

2009年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eaC)提出了对诸如碳的收集与储存、减少运输排放、减少采伐森林造成的排放、碳交易市场、碳收支等低碳问题进行的全面审计《2008―2009年度工作情况报告》,成为全面碳审计的应用典范。

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地区的碳交易市场,将安永、普华永道、毕马威等国际知名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纳入认证的第三方核查机构,由注册会计师对碳交易活动提供审计鉴证服务。

从2010年碳审计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到2013年碳交易试点的运行,再到“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建立全国范围的碳交易市场,我国碳交易审计实务一直处于积极探索阶段。2009年年底,四川中熹会计师事务所在事务所内部成立了碳排放审计课题组,完成了国内首份碳排放审计报告的编制工作,也标志着国内的碳排放审计进入实务操作阶段。2012年,中注协了《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2012版)》,明确提出碳交易审计的属性为其他鉴证业务,指明注册会计师需要利用专业知识对碳排放符合标准及影响进行专项审计,并要求其根据碳交易市场需求和政策变化大力开展碳交易审计。在碳交易市场层面,国内也在积极规范碳交易审计业务。以北京碳交易所为例,在规定的第一批北京碳交易所核查机构名单中,除众多环境质量认证中心之外,中准会计师事务所赫然在列。在政府、社会以及行业等各方的强烈要求下,碳交易审计在我国正逐步兴起,并将成为今后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

目前,在我国启动的七个碳交易试点市场运行的过程中,各试点尽管了各自的地方核查标准来指导碳交易审计工作,但由于各地区的碳交易审计标准未能统一,对碳交易过程中碳排放量的审查不规范,导致审计结果缺乏可比性,不利于构建国家层面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尤其是当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入到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竞争与交流中时,如果没有与国际接轨、统一的碳交易审计标准支撑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我国的碳交易产品将很难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产品和碳交易平台接轨。因此,推行碳交易审计工作的关键落到了审计核查标准的确定上面。

(二)iSo14064系列标准

2006年3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64系列标准。该标准是由来自45个国家和175位专家以及商业、发展和环境组织共同努力来完成的。作为一个实用工具,它严格按照mRV(measurable,Reportable,Verifiable)要求制定,使得政府和企业能够测量和控制温室气体(GHG)的排放,并且可用来服务于碳减排量交易和碳交易审计。

iSo14064(2006版)系列标准主要包括以下3部分:iSo14064-1: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清除的量化与报告规范及指南;iSo14064-2:项目层次上对温室气体减排或清除增加的量化、检测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iSo14064-3:温室气体声明审定与核查的规范及指南。

下页图2展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iSo14064系列标准的有助于帮助企业减少温室气体管理的风险,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营运成本,并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在碳交易过程中,可以协助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独立查验鉴证,建立可供认证的线索和标准,维护碳交易市场的稳定运行。值得一提的是该标准中iSo14064-3核查标准制定了具体环境目标与对应核查指标供企业参考,从而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在碳交易市场中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是紧密关联的。所以该核查标准以来,获得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青睐,已经成为了大部分碳交易市场公认的核查标准。

总之,iSo14064标准制定了企业和组织对碳排放进行监测、计算、报告和核查的国际标准。该系列标准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和组织建立起碳交易管理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做出碳减排措施,为碳交易审计工作提供了规范的核查与鉴证标准,为构建碳交易市场提供了制度和物质保障。

三、iSo14064标准与碳交易审计的比较与结合

碳交易审计的审计目标是通过碳审计确保被审计单位对于碳排放量的测算、计量和披露符合国际组织规定的准则或标准,具备必要的国际规范性、一致性和可比性,从而保障碳交易过程的合规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碳交易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整理核实碳排放报告的数据资料;二是按照相关核查准则完成实际碳排放量的计算;三是形成碳交易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核心内容是利用核查准则对实际碳排放量的重新计算并与企业提交的碳排放报告进行比较。因此,保障碳交易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最关键的就是准确合理地对碳排放量计量过程进行核查。这就需要考虑碳排放的规律和被审计企业的特点,结合具体的、统一的核查标准进行碳交易审计。

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64-3标准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如何对参与到碳交易的企业进行碳排放量的核查,iSo14064系列标准的第三部分iSo14064-3制定了详细的规范与指引。该部分标准规定了碳排放清单核查原则和要求,说明了核查过程及具体内容,如审定或核查的计划、评价程序以及对组织或项目的碳排放报告评估等,第三方独立机构可根据该标准对碳排放报告进行审定或核查。

将iSo14064-3标准与碳交易审计在内容、目的、方法、范围等方面进行比较。具体比较见表1。

通过比较和梳理可以发现,iSo14064-3标准与碳交易审计业务结合程度很高。两者在基本内容、对象范围等方面都保持了一致,均是需要借助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的力量,针对参与到碳交易活动的企业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核查与鉴证。而碳交易审计的目的是建立在明确iSo14064-3核查标准的基础上的。对于碳交易审计的短板――审计计量方法方面,iSo14064-3标准运用了燃料守恒法及排放因子法,通过能量守恒定律及元素守恒定律可以推算出被审计单位在监控期g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以,在碳交易审计中,iSo14064-3核查标准最大程度地弥补了碳交易审计在审计标准方面的缺陷。我们可以借鉴iSo14064-3的方法及标准,对企业具体该提供哪些资料与信息、审计对象的范围以及碳排放量的核算等方面进行充分规范,明确量化过程。

四、碳交易审计案例研究――以电力企业为例

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承担着提供稳定可靠电力保障的任务。我国电力行业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煤炭,无论是能源消耗还是气体污染物排放,电力行业都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随着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建立,电力行业必然成为重要的市场主体。

在对电力企业进行碳交易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借助iSo14064-3核查标准的内容,对其风险性较高的碳排放量的计量过程进行重点审计。所以,本部分将对电力企业碳排放源种类的确定、碳排放量的计量方法、企业需要提供的佐证资料及审计要求等内容展开讨论,尝试将iSo14064-3标准的量化方法学应用到碳交易审计中,采用传统审计的风险导向理论做出分析,明确碳交易审计重点。

(一)温室气体排放源识别

燃煤电力企业典型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包括锅炉中煤炭的燃烧、锅炉启动阶段燃料油的辅助燃烧以及外购电力。电力行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其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电力企业的典型温室气体排放源如表2所示。

(二)碳交易审计中的量化方法学

按照电力企业碳排放源的类型,可以将碳排放的量化过程拆分为化石燃料燃烧过程和外购电力两部分。运用到的量化方法包括能量守恒法及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法(指根据Co2排放的系数推算出某耗能过程产生Co2量的方法。比如发电过程,发1度电涉及到的能耗折合的Co2量,就是发电过程的Co2排放系数)。Co2化石燃料燃烧是燃煤、燃油和燃气发电企业最主要的排放源。包括锅炉启动阶段的辅助燃料和运行阶段的燃料。

1.化石燃料。计算方法见式1:

effCo2=(Qff×Cff-Qash×Cash-Qcinder×Ccinder)×44/12(1)

式1中:effCo2表示检测期内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Qff:检测期内煤的消耗量(t);Cff:检测期内煤的含碳量(%);Qash:检测期内燃烧后灰的产生量(t);Cash:检测期内燃烧后灰的含碳量(%);Qcinder:检测期内燃烧后渣的产生量(t);Ccinder:检测期内燃烧后渣的含碳量(%);44/12:燃煤燃烧转化成二氧化碳的排放因子系数(碳元素占Co2的比例)。

2.外购电力。ee=eG×eFgrid(2)

式2中:ee表示检测期内企业外购电力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tCo2);eG:检测期内企业从当地省级电网购入的电量(mw・h);eFgrid:检测期内企业所在省级电网提供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tCo2/(mw・h)]。

(三)对相关检测参数的审计重点及要求

1.检测期内化石燃料的消耗量(Qff)。审计人员应重点审查该数据是否通过企业定期校准的重量或体积检测仪器测得或供应商提供,是否优先选取检测期内的入炉值。对该数据的记录频次必须要重点关注,保证记录频次应与企业的管理要求和电力行业的常规要求一致。

2.检测期内煤的含碳量(Cff,%)。审计人员应审查该数据是否由经过定期校准的分析仪器测得,应重点关注企业是否选择使用检测期内的加权平均值,加权平均值相较于算术平均值准确度更高,更符合标准。以及Cff的取值来源是否与Qff的取值来源一致。

3.检测期间燃烧后灰的产生量(Qash,t)及渣的产生量(Qcinder,t)。审计人员应审查测得燃烧后灰和渣产生量的仪器是否经过定期校准。关注该数据的记录频次应与企业的管理要求和行业要求一致。当发现实际上的检测频次低于规定要求值时,项目组应首先要求企业说明原因,同时利用企业的能源平衡表、日常运行记录和其他证据证明所检测频次降低阶段产生量的合理性。

4.检测期内燃烧后灰的含碳量(Cash,%)及渣的含碳量(Ccinder,%)。审计人员首先应审查企业是否经过定期校准的设备测得,如企业没有测定,可以依据《飞灰和炉渣可燃物测定方法》测得的飞灰及渣中可燃物含量数据进行确定。审计项目组如发现含碳量部分数据缺失,首先应要求被审计单位说明原因,同时提供其他证据佐证,可以采用通过离缺失期最近的同时段发电量或耗煤量推算出灰或渣的含碳量作为代替,详细的替代过程需要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

5.检测期内企业从当地区域电网购入的电量(eG,mw・h)。审计人员重点关注企业是否通过购入当地区域电网的电表获取数据。当审计过程中,发现电量部分数据缺失,购入电量数据不完整时,需要要求被审计单位说明原因,同时提供电网公司的最终结算数据或者对账单作为替代,替代过程需要详细描述并记入审计工作底稿。

6.检测期内企业所使用的省级电网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eFgrid,tCo2/(mw・h)]。审计项目组查询并判断该数据是否来源于国家发改委的《中国区域及省级电网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中省级电网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数字。审计项目组应在该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采用记录数据的时间与真实检测期间是否保持了一致。

五、总结

综上所述,审计人员在碳交易审计过程中,应依照iSo14064-3提供的审计标准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对以下三大方面进行重点审计:一是企业内部对于碳排放的量化方面,如量化方法的选择是否正确,数据的量化是否合规,排放因子的选择是否合理等;二是对排放数据的检测方面,企业是否有完善且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明确的数据和信息管理系统,是否保证检测体系有效执行,企业是否根据检测的数据进行计量与报告等;三是对排放量的计算过程及结果方面,检测期间是否有可用的完整稻荩排放量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计算过程是否可验证并且重复计算。只有在统一碳交易审计标准的基础上,完善对企业碳排放量的审查过程,才能保证碳交易审计的顺利进行,从而推进碳交易在我国的进程,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Z

参考文献:

[1]梁春.注册会计师在低碳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2).

[2]王爱国.国外的碳审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12,(05).

低碳交通报告篇4

一、碳排放会计定义及相关内容

(一)碳排放会计定义 碳排放主要是温室气体中碳化气体(61%)的排放,这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在碳排放会计没有正式提出之前,其相关的概念,如排污权、碳汇、CDm等已有学者进行研究。

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碳排放会计进行定义。tristramo.west,Greggmarland(2002)对与碳排放会计密切联系的净碳通量(netcarbonflux)会计进行说明,指出认清“净碳通量是指源头排放和汇清除(emissionsbysourcesandremovalsbysinks)”是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净碳通量会计的重要一步。ClimateChangeinformationCenter(2003)通过说明CDm,对碳排放会计进行了定义,认为碳排放会计是通过源头和汇清除的方式,由碳会计记录、总结和报告碳排放量的过程。这些定义只就碳排放本身独立而言,还未形成系统的概念。JanekRatnaunga,StewartJones(2008)提出了碳排放会计的体系概念:“一般将碳排放会计和碳固会计合称为碳会计,把碳会计作为一个企业实施碳排放管理的体系,即碳会计体系”,认为碳排放会计是构成碳会计体系的一部分。该研究不仅指明了碳会计体系研究对碳排放会计研究的有利之处,而且对构建碳会计规范给出两种主要思路:一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框架下,与ipCC原则相协调的碳信用的会计规范;二是在温室气体协定书内(GHGprotoc01)对Co2排放分别进行计量和报告的相关会计问题,成为目前研究碳排放会计问题最具系统、全面的文献,也可作为我国学者初始研究碳排放会计问题的参考,如周志方、肖序(2009)对StewartJones(2008)的总结,以及LiuQiang(2009)对中国碳会计发展的基本情况介绍与基于“只有在分清排放源的基础上,实施碳排放会计才是有用”的论断。可以看出,学者们一致强调碳排放其排放源头的重要性,这是碳排放会计客体研究的重点。综合而论,笔者将碳排放会计定义为:碳排放会计是以碳排放量作为客体对其进行确认、计量、报告,用以传递企业碳排放过程和减排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

另外,由于缺少对碳排放会计的权威界定,导致目前一些研究将碳排放会计与碳会计概念混淆。碳排放会计与碳会计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碳排放会计侧重于对碳排放所引起的会计内容,包括碳排放的分类、碳排放存货、碳排放计量、碳排放报告等。而碳会计其范围更广,除了碳排放会计的内容外,还包括碳固,以及一些涉及到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碳问题,如碳信用等。

(二)碳排教会计目的及实施步骤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实施碳排放会计,都需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指引,激励全员为减排管理而努力。CCiC(2003)对企业实行碳排放会计提出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建立有效战略管理GHG排放提供信息的需要;二是为企业参与到GHG交易市场做好相应准备的需要;三是企业服从政府在碳减排方面的相应管理。此外职业界的呼声也很高,aCCa(2009)政策执行总监罗杰·亚当斯基于对未来碳排放会计和报告准则的期望,指出建立碳排放会计准则可以让投资者、股东、员工和其他相关各方更容易地进行碳排放和温室气体测量,以了解企业经营表现。可见,企业碳排放会计的目的不仅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要履行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实行碳排放会计,承担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进行有效管理的责任,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对减排信息的需求。

现有文献主要从企业排放目标设定、边界划分、排放量计算、排放记录和报告的真实与公允性这四个方面予以阐述。其中最权威、最系统的实施步骤指南是2004年wBCSD&wRi联合的《温室气体协定书——企业会计和报告准则(修订版)》。这份指南就GHG存货的核算和报告进行详细阐述,概括为五步:识别边界;识别所覆盖的排放源;选择一个碳排放计算的方法;收集活动数据并选择排放系数;应用计算工具估计排放量。对此指南规范划分了GHG排放的范围:直接GHG排放;电力间接GHG排放;其他间接GHG排放的划分。在计算企业GHG排放方面,指南将GHG排放予以量化,即GHG=a×eF,其中a指活动数据(activitydata),eF指排放系数(emissionfactor)。该公式简化了碳排放定量的研究困难,但也带来了另外的问题,即公式的构成因子如何确定、确定的标准、数据的来源等。这些都可能存在主观估计的偏差,而指南中并没有给出说明。但不可否认的是,指南的颁布为目前企业GHG排放会计(主要是碳排放会计)提供了实务依据,如澳大利亚Carbonreductioninstitute、Garyotte(2008)、Jolinwarren(2008)等的论述,其中Jolinwarren通过对苏格兰碳会计指南的收集、总结,不仅提出借鉴GHG协议的企业碳排放会计实施步骤而且强调全员为企业碳排放会计实施服务的必要性,指出只有整个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经营目标向低碳经营转变,碳排放会计才能真正落实到企业中。

二、碳排放会计的不确定性问题

(一)不确定性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对会计的不确定性,进行研究。奈特(1927)、科斯(1937)和哈耶克(1945)一致认为不确定性对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大影响性。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1965)提出会计不确定性的两个主要来源:一是与会计信息在未来持续存在的实体有关的不确定性;二是由会计在计量未来不确定事项时产生的估计不确定性。我国学者林长泉(1997)、李学峰(1998)、林斌(2000)、陈红,周映群(2004)、田建芳,丁君风(2005)等,对不确定性定义、分类,不同学科下不确定性表现,以及会计信息稳健性、会计假设与不确定性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承认会计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将不确定性归纳为概率事件和非概率事件。他们的研究立足于传统财务会计,对会计信息系统内外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但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兴会计分支——环境会计逐渐发展,其会计客体上的不确定性日益突出,碳排放会计作为环境会计中的一个新领域,将这一不确定性表现为当前碳排放对未来影响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碳排放会计的不确定性,可以说具有双重性:一是会计学科自身的不确定性,即会计程序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由会计估计、判断带来的不确定性;二是来自于会计对象(客体),即不确定性经济事项(碳排放本身)导致的不确定性。

(二)碳排放会计不确定性的研究现状 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核心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碳排放会计核算和报告的基础。但由于碳排放检测技术、标准的研究滞后,目前,碳排放会计还无法全面实施,wRl2009年的报告指出:如今世界500强企业中有60%采纳了温室气体协议下企业会计和报告准则所要求进行的GHG存货(主要是碳排放)核算、管理和报告。然而碳排放会计的不确定性主要还是因碳排放自身的不确定性所致。且目前的研究也以机构、组织为主。

加拿大环境咨询公司(2001)以林木业碳排放的管理为例,将碳排放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并量化不确定性所导致的企业碳排量差量,包括对基年的碳排放量和项目碳排放量比较分析,研究不确定性影响下,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利润。同时对木制品企业可能存在的9种参数依据不确定性类型划分,依次进行不确定性敏感测试,判别不同参数的不确定性敏感程度,为管理不确定性提供参考。RichardClarksonandKathrynDeyes(DeFRa,2002)从估计碳排放社会成本的角度来分析不确定性,认为不确定性是由于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和边际成本法所致;并将不确定性分为两大类: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和与经济价值相关的不确定性。另外,wBCSD&wRi(2004)在其联合的《温室气体协定书——企业会计和报告准则》中提供了企业GHG排放(主要是碳排放)数据的计量、估计中不确定性解决的工具,将GHG排放存货的不确定性分为两类: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和估计的不确定性,其中估计的不确定性包括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参数的不确定性,通过原则导向提供了各类不确定性相对应的解决方法。转贴于

与此同时,政府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如俄罗斯政府联合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2004)通过使用完全碳会计(FCa)计算1988~1992年俄罗斯陆地的碳通量,指出基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会计方法比纯粹的自上而下会计方法更能缩小碳排放存货估计的不确定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的报告一技术摘要(2007)在阐述决策、风险和不确定性三者关系时,以一致性程度和证据量(独立来源的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对不确定性进行定性定义。虽然目前碳排放会计的不确定性研究还处在定性分析的阶段,但是仍有进步,如发现明确排放源头以及不确定性根源是不确定性解决的依据,故JanBebbingtonandCarlosLarrinaga-Gonza'Lez(2008)对气候变化的内在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时,指出温室气体排放的不确定性是温室气体本身的独一无二性所导致的,组织很难将其处理但可以通过“风险窗口”致力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同时指出研究者要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碳会计与会计责任共同研究的方法以及与碳账户设立相协调的规范研究来进行。Greggmarland等(2009)在结合碳排放自身的不确定性与人为估计的主观偏差引起的不确定性基础上,认为不确定性在于对碳排放的估计,其中不确定性来源有两方面:排放形式的动态性以及全球排放影响的巨大、扩张性导致的不确定性;理解、估计全球碳排放、碳循环所需排放数据的数量不确定。此外,Gray(2002)、ipCCGoodpracticeGuidelines、Stem(2006)、周志方,肖序(2009)等也就碳排放不确定性产生的源头进行说明与分类,以便于披露碳排放不确定的信息,包括有益于不确定性的表内、表外披露,有助于不确定性在报告中的要素披露以及披露方式。综合而言,这些研究都还处在定性分析阶段,且更多地侧重于不确定性基础概念的辨析,而没有涉及如何解决碳排放的量化。这是目前碳排放会计研究的难点。

三、碳排放会计报告与鉴证问题及评析

(一)碳排放会计报告与鉴证问题 目前关于碳排放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披露的信息质量要求、报告准则和审计、鉴证准则的标准化问题等方面的建议。

wBCSD&wRi(2004)指南提出了碳排放报告的五个信息质量要求: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透明性、准确性。并指出由计量、估计或计算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需要减少到切实可行的范畴内,但对于什么程度是“切实可行”的,指南中并没有说明。英国aldersgateGroup(2007)在对英国企业进行碳排放披露动因(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缺乏对碳排放披露的清晰定义和相关协议,特别是一致和可比的披露框架的缺失,影响了企业碳排放披露的发展。在这方面,报告列举了英国具体5项缺失的披露框架内容。为此,aldersgateGroup认为政府在促进企业碳披露方面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努力:标准化的披露准则、所有部门均使用的披露准则、政府的披露榜样、各机构在计划制定安排时对碳排放交易财务重要性的考虑等,体现了最早低碳发展的英国对规范化碳排放会计信息的努力。ansKolk,DavidLevyandJonatanpinkse(2008)以碳披露计划(CDp)为例,从制度方面,阐述温室气体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对CDp制度建立、披露所采用的方法和数据、投资者压力、碳披露报告通约以及碳会计通约进行详细说明,指出由于缺少披露的类型、排放数据以及可靠性检查(第三方鉴证),碳披露仍然存在争议、受到质疑,从而很难对已报告的排放进行检验,更不要说企业自身的实际排放效果。因此,碳披露体系存在的不足间接影响到信息的使用效果,即有用性。此外profRogerSimnett,theinstituteofCharteredaccountantsinaustralia(2008)、CBionclimatechanges(2008)、RachelJackson(aCCa,2009)、《aCCa&GRi联合报告——重要行业:面对气候变化报告的挑战》(2009)等都提出颁布全世界适用的碳排放报告标准化指南及第三方认证准则的迫切需求,以助于所披露信息的可比、一致,并将其通过立法化的方式得以实施。转贴于

低碳交通报告篇5

【关键词】碳会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冰层融化、极端天气、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现在人类正在想尽办法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最大制造者是工业企业,怎样才能制约企业的不合理行为,避免企业对环境破坏,成为关键点,由此出现了环境信息披露制度,2003年的原国家环保总局了《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旨在使民众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2006年国资委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上海证券交易所2008年8月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2009年深交所要求纳入“深证100指数”的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同时,全球开始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各国纷纷开始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条约”被环境组织提出。2005年《京都协议书》正式生效,该协议标志着人类第一次通过约束的方式规定每个国家的减排量,之后发达国家率先建立了地方性质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例如美国芝加哥成立的芝加哥交易所。我国在2008年在北京市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之后又在上海及天津设立了能源和碳排放交易所,2012年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形成“6+1”试点。

这些规范与制度,使得碳会计信息披露有了依据,企业更愿意或者说在大环境下被迫愿意披露碳会计信息。

二、相关理论概述

在环境恶化的原因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物质,特别是二氧化碳,其含量最高,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因子,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有关研究指出,如果全球气候温度升高超过2.5摄氏度,那么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碳会计、低碳出行、低碳消费等概念也相继出现。

(一)碳会计

要了解碳会计信息披露,首先要了解何为碳会计。

当代会计的概念认为,低碳会计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计量、报告企业节能减排的效果,发现新的节能减排方法,目的是实现企业低碳发展,并最终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碳会计信息

碳会计信息涵盖的内容广泛,通常是指通过各种独立报告或者年报信息,向企业相关者提供企业节能减排的效果,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资料的综合,可以是货币信息,也可以是非货币信息,可以是内部碳会计信息,也可以是外部碳会计信息。

(三)碳会计信息披露

碳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将对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披露的过程。

三、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一)环境保护的需要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现在只有进行可持续发展才是出路,不能再以环境为代价进行经济发展。表3.1揭示了煤、天然气、石油对二氧化碳的贡献能力,可以看出,煤对二氧化碳的贡献数最大,同时,2030年比2010年产生二氧化碳增加了145亿吨,比例高达27%,其中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加达到了40%,比例最高。详见表3.1。

表3.1全球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按燃料统计)

单位:十亿吨

我国现在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发展中国家,据《2010年全球Co2排放趋势报告》显示,我国在2010年碳排放量已经高达21亿吨,2030年估计有32亿吨的排放。2025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我国碳排放形势严峻,因此,必须进行碳排放管理,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相关的规范,引导企业进行碳会计排放信息披露,制约企业的不合理行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需要

目前,各国纷纷建立了碳排放交易所,碳排放权已经可以作为货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交易。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形式不容乐观,如果发达国家以我国碳排放超标为借口限制我国出口,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我国必须健全碳会计体系,规范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为我国经济在国际中崛起保驾护航。

四、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会计的作用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我国会计在决策有用观的指导下,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有可靠性、重要性、可理解性、可比性、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及时性。由于碳会计信息披露也属于会计信息披露的一部分,所以碳会计信息披露也要遵守以上原则。

五、碳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标准

目前,碳会计信息披露还没有准确统一的标准,有的在年报中披露,有的随着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有的则作为单独的报告进行披露,所以研究碳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衡量标准是必要的。

现在,最具权威的便是碳信息披露项目(CarbonDisclosureproject,简称CDp)。CDp是在伦敦成立的一个非盈利组织,2000年成立,2003年开始向全球符合要求的公司发放问卷(通常称为CDp问卷),调查企业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数据和信息。问卷主要包括五个部分:治理、风险和机遇、战略、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沟通。

这一衡量标准最具权威性,可信度最高,且披露制度最为规范,这是其他衡量标准的基础,其他标准大多在CDp问卷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但是参与CDp问卷的企业还是少数,范围太小,应用领域受限。

其次,内容评价法也经常作为衡量标准之一,这种方法是从企业的文件中找与碳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文字,计算其字数、句子或者段落数,以数量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标准,这种方法应用范围广,实用性高,但工作量大,且主观性强。

低碳交通报告篇6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雾霾污染的加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全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并在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将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采取“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在会计核算上没有专门的制度约束,在财务管理上更是以补偿思维来进行后期支出,且企业收益和贡献严重失真,社会责任被忽略和曲解。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建立一套适合低碳经济条件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财务会计制度促进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以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社会责任和相对高度,这是一个关系到企业低碳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和实际操作中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才能对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判,找出其在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校正企业发展方向,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碳会计应运而生。

一、我国碳会计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2002年后,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及排污权交易制度等的发展,研究学者开始广泛关注企业碳排放交易及节能减排等问题的会计处理问题。国外学者对碳会计的研究主要涉及碳排放配额的会计处理、碳排放相关风险核算与报告、碳排放相关不确定性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管理等。而我国碳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2009年才出现完整的介绍国外碳会计进展的文章[1]。此前在讨论环境会计时也有涉及到排污权会计的研究,近几年研究者逐渐增加,主要集中在碳会计的确认、核算体系、计量和披露等方面。本文就典型观点梳理如下。

碳会计是对会计领域的拓展,将企业或有关组织涉及对碳的能源消耗和排放以科学的、量化的计量方式予以反映,从而来评价企业或组织的应当履行的环境责任,由此来规范企业或组织的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行为。它是以碳预算、核算和绩效为核心内容,通过建立以计算社会、企业和团体的碳足迹,实施“碳预算”制度、保障“碳交易”模式、核算“碳排放”要素、解析“碳解锁”成本、支撑“碳金融”运作、披露“碳相关”信息、评估“碳风险”状况,以及考核“节能减排”绩效的一种专门的核算工具、信息系统。碳会计的基本假设相较于传统会计来说更加丰富,需要特殊的会计原则进行指导。在传统财务会计框架内,碳会计主要涉及碳汇的资产确认和碳源的负债确认问题,如碳信用或碳排放配额表内记录和披露问题。此外,针对其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引致的收益和损失作出反映即核算和报告,这种不确定事项需要会计人员在概率估算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以负债或其他方式在报告内客观及时地进行反映[2]。在账务处理上,可根据不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企业取得碳排放权的不同用途进行有区别的会计处理,把企业从政府免费取得的碳排放权按公允价值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设置“碳排放权”账户,设“自用”和“出售”两个明细科目[3]。碳排放权应该确认为资产,把与碳相关的资源与支出都归结到碳的排放权,与碳相关的资源与支出都归结为碳信用,采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的方式计量[4]。目前适合我国的披露方式为建立独立的碳会计报表以及低碳报告[5]。

通过梳理当前理论界对碳会计的研究,本文总结如下几点。一是与碳会计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其学科基础尚未明确,因此有关碳会计的分析深度不够。二是构建完善的碳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体系,需要有完善的测量机制和开放的碳交易市场为前提的,然而如今碳会计所需要的完备测量机制和碳排放权市场都还未形成,这大大限制了学者的深入研究。三是碳会计的核算、确认还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在对排污权交易的计量上,究竟是以历史成本、现行成本还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尚存争议。四是碳会计核算所反映的信息以哪些内容、何种形式披露还没有统一。综合来说,这项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二、我国碳会计发展的启示

碳会计属于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在理论和实务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理论与实务差距较大。因此,在推行碳会计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性的碳会计准则、计量属性的选择尚无定论、外部支撑缺失、碳会计专业人才缺乏等等。基于此,本文提出几点启示。

1.充分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外对于碳会计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实践,而我国对于碳会计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在理论探讨层面,企业、社会团体包括政府对“碳会计”这一词汇还很陌生。我国应在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我国实情,加快实现环境财务会计体系与FaSB、iaSB的逐步趋同,为中国碳会计的体系构建奠定相关基础。

2.尽快制定可操作性的碳会计准则

制定和健全碳会计准则能从制度层面上确立碳会计的地位和作用,督促全社会以减少碳排放而自觉增加相关的支出,使会计确认、计量、信息披露有规可依。

3.加快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

我国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推进符合我国的碳会计交易的试点,加快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4.建设碳会计实施的外部支撑条件

国家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碳排放的标准,从制度上促使低碳经济意识深入人心。调整税收制度,对企业的低碳行为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向高碳排放的企业征收碳税,激励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交通报告篇7

xx县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由县节能降耗工作领导组组织,县经济和商务粮食局、县发改局、县委宣传部、县教育科技局、县环保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广电局、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县总工会和团县委等12家单位及相关企业联合主办。县节能降耗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负责活动具体实施,各主办单位按照各自职能,明确分工,在各自领域做好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的各项工作。节能宣传周活动由县经济和商务粮食局牵头,低碳日活动由发改局牵头,其他有关部门、单位协同配合。

二、时间安排

时间:2018年6月11日至17日节能宣传周

6月13日为低碳日主题宣传

三、主要活动

(一)电视媒体宣传

在xx电视台等媒体重要时段播放节能降耗公益广告,在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期间推出节能低碳宣传专栏节目,进行节能降耗系列专题报道。

(二)报纸媒体宣传

在《xx报》开辟节能降耗专版,重点宣传节能降耗政策法规、节能降耗先进事迹、日常节能降耗知识等。

(三)发送公益短信

中国移动晋中分公司、中国联通晋中分公司和中国电信xx分公司,向全县手机用户发送节能降耗宣传公益短信。在公共交通工具的LeD显示屏上滚动播出节能宣传周主题口号。

(四)低碳日活动

6月13日“全国低碳日”当天,定点布设节能低碳宣传展板,发放低碳宣传科普读物。倡导社会各界开展“低碳体验日”活动,践行低碳办公、绿色出行等低碳工作和生活方式。

四、宣传重点

低碳交通报告篇8

【关键词】碳信息披露CDp问题建议

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科学研究表明,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碳排放和碳管理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碳信息是进行碳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信息。有关碳信息披露的研究实践中,国际性的非盈利组织――碳信息披露项目(CarbonDisclosureproject,简称CDp)从2008年开始,对我国流通市值最大的前100家上市公司(以下简称中国100强)发出问卷调查,收集中国上市公司温室气体排放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行动等信息。

一、中国100强碳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

根据CDp的2014年《中国100强气候变化报告》,中国企业在低碳排放领域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是,由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中国企业在气候变化认知水平和管理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潜在风险认知和整体绩效水平方面。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1、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意识提高

企业逐渐意识到披露环境信息的重要性,披露的企业数量和回复质量也随之上升。2014年CDp问卷回复情况进一步改善,2008年回复企业只有5家,2013年是32家,到2014年是45家,回复企业数再创历史新高。42家企业还通过其他途径如企业年报、其他合规性文件等披露其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表现。CDp问卷涉及超过80个问题的回复质量比往年有了较大的提高,体现在披露信息数量更多、更准确、更全面、更系统和结构化,与公众和投资者的沟通越来越积极。

2、企业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性提升

企业从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与战略、风险与机遇和排放数据等3个层面披露相关信息,从回复企业数量(45家)和回复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直接反映了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对内,71%(32家)企业有董事会指定的个人或委员会总体负责气候变化事宜,80%(36家)企业把气候变化风险整合到公司综合风险管理流程中,近90%(40家)企业把气候变化整合到公司商业战略,从组织结构和战略制定层面,把气候变化放在了突出位置。对外,企业加强与政策制定者、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的沟通,提高自身政策影响力和竞争优势。

3、企业碳管理体系有待优化

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不断深入,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政策变化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竞争优势。从战略层面整合资源建立一个有效的碳管理体系,系统化制定碳目标,管理节能减碳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企业转风险为机遇的前提。回复结果显示,虽然节能减排项目和应对气候变化举措在减碳结果上一致,但绝大多数企业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在目标、组织结构和战略层面上并未统一。少数企业正尝试把这两个目标及其应对措施统一起来,但现阶段结果并不理想,企业仍需做出更多努力。

二、中国100强企业碳信息披露的问题分析

经过对CDp报告的分析发现,中国100强在公开信息、与利益相关方沟通方面表现出了积极与透明的意愿,但在企业具体的碳数据披露方面则相对含蓄。

1、从披露比例看

在2014年,全球共4540家企业向CDp披露了气候变化数据。中国企业100强中,有45家对CDp进行了回复。虽然联交所样品总量不到上交所样品总量的一半,但是回复数量却仅比上交所少7家,占联交所样品总量63%,而上交所回复数量仅占其样品总量的37%。同样,42%的H股回复企业愿意公开其向CDp披露的信息,而a股企业低于8%。这说明了,联交所上市企业对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比上交所高,也从侧面反映了联交所监管力度和投资者影响力较上交所大。

总体上2014年我国对CDp的回应率为45%,回复率再创历史新高,提供信息的企业呈上升趋势。但仍然不足总体比例的一半,可见披露的比例总体偏低。

2、从披露行业来看

作为高排放企业,公共事业、基础材料、工业和消费者非必需品等4个行业的回复率持续走低,不利于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消费者了解其应对气候变化情况。而虽然2014年金融行业企业样本量略微下降(6.45%),但回复量却是2013年的1.7倍(17家)。这些金融企业主要包括银行(10家)、保险业(3家)、房地产(3家)和综合金融企业(1家)。他们直接参与了中国企业环境投资及服务的过程中,如绿色信贷和环境相关保险产品开发和提供,对应对节能减碳政策变化和企业需求更加敏感,也更强烈地意识到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在中国的重要性,因此积极参与CDp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披露项目。

3、从披露的内容来看

文字性信息披露较多,定性描述多,数据性的、涉及实质性具体行动的内容较少,传递的信息量不够充分。如回答问卷中在管理与战略、风险与机遇两个部分,企业回复率较高,但在排放情况披露模块,企业持保守态度,回复率小于20%,愿意公开数据的企业数量则更少(仅3家),披露和公开数据的公司也主要为低排放企业。这主要因为,上市企业普遍认为具体排放数据很有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决策,尤其是工业、能源、基础材料等行业的高排放企业,由于其单位产业增加值能耗和排放量数据较高,在能源成本、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方面存在较高风险,在披露相关数据是会更加谨慎。而对于信息技术、金融等低排放行业的企业来说,数据披露的风险相对较低。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哪些企业对自身应对气候变化成效(主要体现在减排量和排放强度上)、风险控制能力和投资者沟通等能力更有信心。

三、改进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建议

由CDp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调查以及对我国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些年来,社会公众和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步提高,在环境保护、证券监督管理等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环境信息披露的机制、尤其是碳信息披露的机制还不完善,存在诸如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不规范;政府信息缺乏强制性和法律保障等等。参照国际碳信息披露(CDp)制度,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

(1)建议环境保护部、中国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尽快共同制定出台《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在该《办法》中进一步明确碳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2)修订《环境保护法》、《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法律的相关内容的规定,通过法律确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制度,特别是对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地位和作用给予重视,使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有法可依。

该办法除了统一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方式、范围、内容,以及强制性公开和自愿公开、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的具体内容外,还可对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管理事务,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环保机构、证券监督机构以及媒体等相关方的权利和责任,公司内部和第三方核查程序,监督管理与责任追究机制,奖励处罚措施等作出具体要求。

本人通过研究港股上市公司香港利丰集团(股票代码494)2014年年报发现,其辟有专门章节披露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用电、用水、用纸的总量,从2009年起落实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每年确定减排各项目标。因为,2008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香港建筑物的GHG排放及减除的核算和报告指引》,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碳信息。

我们高兴地看到,上交所金融创新实验室2014年了《沪市上市公司碳效率分析与产品开发研究》,报告建议监管机构尽快出台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规则,从自愿性、鼓励性披露逐渐转为强制性披露。

总之,办法应同时具有自愿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节能减排不力的上市公司给广大投资者带来的资本风险,推动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向更透明、更公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建立碳管理的合作机制

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监管具有跨部门性,无论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还是监管工作的具体执行都需要环保、发改与证券等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监管工作主要由证监会负责,但碳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环保部门、发改部门作为碳管理的政府监管部门,在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监管工作中也应当扮演重要的角色。

为保证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环保部门、发改部门与证券监督部门应加强合作,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监管工作,协调部门间的相关信息通报,协同进行核查,协同做出决策,并执行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措施。

3、建立有效的碳排放数据收集及核算体系

碳信息的披露要以准确可靠的数据为基础,没有数据,量化就无从谈起,碳信息的披露更是难以实现。从部分上市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即使同一行业或相近行业,碳信息的披露口径也尚未统一,这就造成了不同企业之间披露的碳信息缺乏可比性,信息价值大打折扣。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企业的数据收集及核算体系。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碳排放数据收集和计量的方法,主要来自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标准和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我国企业可以参考国际上通用的方法,结合国内现状,摸索建立适合中国企业的碳排放数据收集及核算体系。

4、加强碳核查和碳审计

为确保所披露碳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上市公司除了对将要披露的碳信息进行内部审核外,还应邀请专业机构对相关文件和信息进行“第三方”审核。建议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和环保部联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单位,尽快制定中国碳审计的规范准则,作为上市公司碳审计人员执行相关工作的依据和指导,并加强碳审计和核查人员的培训,为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制度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艳华: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建议[J].商业会计,2013(18).

[2]吕能芳: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

低碳交通报告篇9

[关键词]企业价值;碳信息披露质量;碳排放量;监管环境;碳减排;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

从国际视角来看,碳减排议题具有环境、政治、经济三重属性,这或将重塑世界经济格局。欧盟、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强制要求企业报告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简写为ghg)排放情况:欧盟要求其成员国采纳《温室气体监控与报告指南》(monitoring&reportingguidelinesofgreenhousegasemissions);加拿大了《温室气体排放报告》(thegreenhousegasemissionsreport);澳洲政府了《国家温室气体和能源报告法案》(nationalgreenhouseandenergyreportingbill2007);美国环保局了《温室气体强制报告制度》(mandatoryreportingofgreenhousegasesfinalrule);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了《关于气候变化信息披露的解释性指南》。为谋求“合法”的社会地位,自愿披露碳信息的企业越来越多。然而,资本市场是否意识到企业碳排放量及碳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性?高碳排放企业是否受到资本市场更严厉的惩罚呢?本文拟通过实证检验对这些问题予以回答。

一、文献回顾

从广义上讲,碳信息披露属于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研究范畴,但碳信息披露属于新兴议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碳信息披露框架的研究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碳信息披露框架有碳披露项目(carbondisclosureproject,简写为cdp)的调查问卷、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改进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关于气候变化的披露》、气候风险披露倡议组织的《关于气候风险披露的全球框架》、气候披露准则委员会的《气候变化报告框架草案》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信息披露指南》[1]。上述披露框架从不同角度指出了企业应披露的碳信息内容,其中cdp主要调查企业管理者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风险和机会的认识、企业关于ghg排放的核算和ghg减排情况,以及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措施。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投资者关心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关注企业面临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有形风险、管制风险、声誉风险以及企业ghg排放可能带来的财务影响,建议企业通过“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上述相关信息。气候风险披露倡议组织认为,企业应披露历史、现在、预期的ghg排放信息和拟采取的排放管理战略,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有形风险以及与ghg管制有关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该组织强烈建议企业将其所倡导的框架与强制财务报告、cdp项目、全球报告倡议及其他披露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气候披露准则委员会的披露框架涉及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分析、源自气候变化的监管风险、有形风险、ghg排放信息等内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建议企业根据所适用的监管路标来确定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信息披露的内容。在国内,张彩平等人和谭德明等人从碳排放核算、碳排放管理、碳减排审计三个维度提出了我国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框架[23]。张巧良认为,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可比性是决定信息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但cdp(2003—2010年)所提供的资讯在这三方面却不够理想,而且不能反映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以及ghg减排措施与企业财务业绩之间的内在联系[45]。

(二)关于已披露碳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研究

doran和quinn认为,由于缺乏统一的碳信息披露规范,投资者很难获得有用的决策信息[6]。stanny认为,强制性信息披露更有利于利益相关者评估碳管制对企业的影响[7]。hesse和kolk等认为,签约机构投资者的压力对cdp问卷的回收有着重要作用,但投资者很难据以评价碳减排措施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影响[89]。

freedman和jaggi认为,母公司所在国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企业所披露的碳信息不利于股东了解投资对象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欧盟国家的公司对与气候变迁有关的信息披露明显劣于日本和加拿大的公司,碳排放的变化与信息披露之间并无内在联系,现有的披露并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碳排放管理业绩[1011]。

(三)关于碳排放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

matsumura等的研究表明,碳排放量与企业的市场价值负相关,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与债务资本成本正相关[12]。chapple的研究表明,相对于低碳排放企业而言,高碳排放企业将受到市场更加严厉的惩罚,这一处罚力度预计将达到企业总市值的6.57%[13]。johnston等以美国电力企业持有的二氧化硫排放配额为替代变量,就资本市场对企业持有排放配额的定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排放权配额具有资产价值和实物期权价值,但资本市场更看重排放权配额的资产价值[14]。

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已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视,但专门针对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还相对缺乏,而关于碳排放强度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不能满足本文研究的需要,因此笔者随机选取2010年入选s&p500指数的85家企业,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企业的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同时,以是否受到美国环保局(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简写为epa)《温室气体强制报告制度》的管制为标准,本文将样本企业分为高碳排放企业和低碳排放企业两个亚样本,研究政府管制对企业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

随着碳减排监管制度的日益严厉,企业的碳排放量将逐渐成为利益相关者最为关注的环境信息,供应链厂商、普通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劳务的碳足迹信息的需求将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任何碳减排措施都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但企业如果不能有效地实施碳减排措施,就要购买碳排放配额并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因此,企业的碳排放量不同,企业所面临的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水平也将有所不同,资本市场对企业碳排放风险进行定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并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与企业价值负相关。

(二)监管环境、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

相对而言,高碳排放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和更严厉的监管环境。对于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企业真实的碳管理绩效具有不可观察性,他们只能凭借所搜集的碳管理信息分析被投资企业可能面临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和机遇,据此来预测被投资者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和评估投资对象的价值,从而决定自己预期所要求的投资报酬。从实施碳信息披露企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碳信息披露质量通过作用于资金成本而直接影响企业对自身投资项目的评价标准,间接地影响企业预期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碳信息披露可能被资本市场看做是企业将碳减排纳入其长期战略规划和运营系统的一种“承诺”,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2: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假设3: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质量对高碳排放企业价值的影响更大。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企业价值,由于cdp报告于每年8—10月份,资本市场对该信息的反应预计会持续到年末,因此,本文以企业年末的公司股票总市值作为企业价值的近似值,记为mkt。根据提出的假设,本文将碳信息披露质量(cdlit)、企业年度碳排放总量(temitt)作为解释变量,将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程度(epat)作为分组变量。由于碳信息披露仍属于环境信息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范畴,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选择企业规模、企业当年的盈利能力、企业年末的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如下研究模型,模型中相关变量定义见表1。

(三)回归分析

模型的拟合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在表5中,调整后的r2为0565,这说明本文所构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dw统计量为2122,样本量为78②、解释变量为5的dw检验上下界分别为155和175(由dw检验上下界表所得),由此可知自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关系。

表6为回归系数表,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的值都小于10,这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碳信息披露质量得分(cdli)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48,但伴随概率为0.529,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不显著。碳排放总量(temit)的回归系数为-0.171,伴随概率为0.032,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说明企业碳排放量的增加会降低企业价值。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在碳约束环境下,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决定了企业所面临监管风险的大小,碳信息披露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桥梁。本文通过对2010年入选s&p500的85家企业的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质量、监管环境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后,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

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这与本文提出的假设1相吻合,表明投资者对企业的碳排量信息比较敏感,并认为碳排放量多会使企业承担更多的排放成本和面临更高的管制风险,最终可能导致被投资企业的企业价值下降。

2.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价值相关性不高

碳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与本文的假设2相悖,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第一,cdp不属于主流的信息披露渠道,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广泛关注。第二,cdp调查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cdp调查问卷处于不断完善中,企业向cdp的碳信息披露属自愿性披露,cdp信息难以实现从定性向定量度量的转变,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可比,等等。第三,cdli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dli的信息来源仅为企业回答的cdp问卷,未考虑企业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年度报告及其他渠道披露的碳信息,因此cdli的评分依据本身也处于不断完善中。

3.监管环境对碳信息披露质量、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影响较大

虽然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但两者在高碳排放企业中是负相关关系,在低碳排放企业中呈现正相关关系,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高排放企业面临的监管风险较大,在缺乏强制性披露规范的情况下,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越充分,对企业价值越不利。在高碳排放企业中,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且相关程度比总体样本的要高;在低碳排放企业中,企业价值与碳排放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

(二)政策建议

国际上的碳管理趋势正透过国际产销供应链,由国家、区域层级扩展至企业层级,以公开披露排污信息为手段的管制是污染排放管制的第三次浪潮[16]。基于所得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制定标准的碳信息披露规范并将其写入主流报告

我国现有的碳排放考核指标仅适用于钢铁行业,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此,应当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碳信息披露报告中的评价指标,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一个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框架,并将其作为企业年报的一部分纳入财务报表附注中,这可以帮助企业按照投资者及政府的需求来披露碳信息,从而避免公司自主制定碳信息披露内容成本过高且针对性不强的弊端。同时,与年报相结合的披露方式便于投资者及政府部门进行碳信息的搜集,可以避免非传统信息披露方式对企业碳信息披露信号传递效果的削弱。

2.制定和实施全面的碳信息强制披露政策

目前,我国的企业碳信息披露政策只针对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这些企业按规定每年要向主管机构披露其当年的碳排放量。然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一旦试用成功将推广至全国,碳信息是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评价的依据,因此国家应当制定企业碳信息的强制披露政策并将其使用范围扩大到全部上市公司。这项强制性披露政策一旦实施,企业将会关注自身碳排放量对企业信誉的影响,从而会更加注重对低碳排放或无碳项目的投资,这样可以从源头上遏制我国碳排放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17],同时也将为推广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打下良好基础,为我国碳排放权的定价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巧良,张华.碳管理信息披露:低碳经济时代的挑战与价值再造[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彩平,肖序.国际碳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务与金融,2010(3):7780.

[3]谭德明,邹树梁.碳信息披露国际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信息披露框架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11):126128.

[4]张巧良.碳排放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差异化研究[j].当代财经,2010(4):110115.

低碳交通报告篇10

一、企业碳排放会计存在不确定性的表现

(一)碳排放过程存在的不确定性碳排放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反映,然而,企业的碳排放过程本身就是难以精确控制的,存在着不确定性问题。首先,碳化气体是动态运动的,难以进行精确计量,即使从技术上实现了精确计量,成本也非常高;其次,碳化气体是不断扩散和流动的,企业难以将其自身产生的碳化气体与外界产生的碳化气体完全区分开来,碳排放会计也难以对其进行精确计量。因而,从碳排放过程本身来看,碳排放会计面临着不确定性。

(二)碳排放会计报告内容与计量方式面临的不确定性碳排放会计本身就是一个新兴的环境会计分支,不论是其会计理论还是会计实务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碳排放会计的报告内容和计量方式也存在着不确定性。碳排放会计的报告内容应该是对企业碳排放情况的披露。但是,碳排放量是否为资产或者负债,应采用哪种计量属性对其计量?这些都是问题。

二、企业碳排放会计不确定性问题出现的因素

(一)宏观维度具体包括:一是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导致碳排放会计存在不确定性问题的首要宏观因素。目前,国家政策号召企业减少碳排放量,也从法律法规、优惠政策等方面出台了具体措施推动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这些政策的导向都给碳排放会计带来了不确定性。二是行业因素。行业特征也是影响碳排放会计存在不确定性的重要宏观因素。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实际情况差异非常明显,例如水泥行业、钢铁行业等制造行业,由于生产需要,碳排放总量必然大于金融行业、it行业,这是由行业特征决定的,也为碳排放会计带来了不确定性。因此,碳排放会计也应具备行业特殊性,制定行业标准。

(二)微观因素企业是碳排放的主体,企业的发展战略、资源构成不同,碳排放量也明显不同。(1)发展战略因素。碳排放会计实施于企业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个理念——战略——实施的过程。在第一阶段,企业管理层认识和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建立起低碳经营的理念;在第二阶段,企业制定低碳经营的战略,对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外部公关、产品和服务定位、生产管理进行改造或重新定义;第三阶段是低碳经营战略的实施阶段,各个职能部门通过分工和沟通合作实现战略目标。研发部门致力于对产品和服务的性能进行改造,生产部门在生产中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市场营销部门充分了解市场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并抢占目标市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强化企业的低碳文化等。通过这种对战略的有效分解和合作,提高企业在低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低碳经营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以及低碳市场的变动,因此,企业的战略目标可能会随着环境进行调整,也会给碳排放会计带来不确定性。(2)资源限制因素。企业的经营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优化配置资源的过程。企业实现低碳经营战略的过程也是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厂房、原材料等有形资源,专利技术、企业文化等无形资源和组织资源。碳排放会计在核算过程中也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计量,对厂房、原材料等有形资源的计量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然而,企业所拥有的企业文化、在低碳市场的顾客资源以及企业的组织资源等无形资源则很难精确计量,这就给碳排放会计带来了计量上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