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运输包装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0:35

食品运输包装篇1

一、食品物流配送体系的基本构成

食品物流配送体系主要由食品物流配送作业系统和食品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基础,是实现食品物资实体流动的核心部分;后者能够在整个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提供实时跟踪以及系统信息反馈,是整个食品物流配送体系的有力支撑。因此,辽宁省建设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的食品物流配送体系,就应着力加强食品物流配送体系的软、硬件建设与投入力度。

二、构建食品物流配送体系

(一)物流配送作业系统

食品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涵盖了食品从种植、生产、加工、储存、分拣、配装、流通、销售到供给消费者的全程网络系统,具体包括运输作业子系统、仓储作业子系统、装卸搬运作业子系统、包装作业子系统等多个作业环节。

1.构建高效的运输子系统。食品物流涵盖食品加工制造、生鲜食品、动植物鲜肉、蔬菜果蔬等多个方面,并且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食品的巨大需求量要求相应的流通与运输系统作为支撑。因此,构建高效的运输子系统要注重运输网络的合理配置,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运输节点设置在方便食品直送或运输线路的位置;同时结合食品自身养护的特性、运输距离长短,客户对需求时间的要求、企业的实际成本情况等因素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提高运送效率,使食品的物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防止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方式或运输线路的选择不当造成了时间延误或质量损耗,努力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率、装载率,避免装载空间的闲置。

2.构建完善的仓储子系统。食品本身具有易腐蚀性、鲜活性、保质性等物理特征,往往货物价值低而体积又很大,其中生鲜食品、果蔬、冷冻食品在食品消费中又占有很大比重,这些食品特性都决定了其在配送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冷链低温控制系统和供应链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来保持食品的新鲜与使用价值。此外,完善食品仓储系统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运输交通网络功能,将仓储节点设置在公路主干道与铁路站点、港会处,同时又要依据社会的食品需求总量、商品再生产的周期、物流交通的运输条件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控制食品商品的储存量储存结构和储存时间。

3.构建省力化的装卸搬运子系统。装卸搬运活动是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支撑和保障性活动,在此过程中应当防止无效搬运造成的多余装卸劳动,充分利用重力作用进行有一定落差的装卸,以减少装卸的动力,最大限度发挥搬运机械设备的装载能力,减少搬运次数,实现“规模装卸”;并通过托盘、输送带、车辆等设施提高食品“物”的装卸搬运活性,保持食品物流配送的节奏性和衔接性,提高整个食品物流作业系统的综合效率。4.构建现代化包装子系统。食品的包装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最后环节,包装质量的好坏与包装材料的选用直接关系到食品在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的作业效率。因此,要将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装方式等因素组合运用实现合理化,在选用包装材料的性状上实现轻薄化、单纯化,力求达到使用性和美观性相统一;简化包装的规格型号,使同类产品的包装相互通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符合标准化的要求,促进食品物流的作业效率和包装现代化水平,降低食品包装成本。

(二)物流配送信息系统

食品物流配送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准确传输并反馈食品流通市场信息以及其他子系统的运行情况,保证整个配送系统高效顺畅运作。因此,构建食品物流配送信息系统首先要在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和传输系统的基础上构建食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并且依托科学、高效的物流配送管理软件实现对食品配送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活动,达到食品物流、信息流协调顺畅,支撑物流基础作业活动以及中高层食品企业管理者的控制与决策。

三、食品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

(一)配送与流通加工一体化

食品流通加工主要是指在食品流通过程中根据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持续对食品进行生产性加工的活动。采用配送与流通加工一体化的策略,就是将先进管理科技和物流设备引入到食品进货、分割、加工、包装、拣选、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整个供应链条,使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过程中实现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保持并提高食品保存机能,提供给消费者新鲜满意的放心食品。

(二)低温冷链保鲜系统

生鲜食品按温度管理可分为冷冻型、微冷型、恒温型、温暖型等四种形式。对多种鲜活食品、生鲜食品的经营,可根据不同的温度来建立配送体制,对每一种形式的食品分别采用不同的运输工具进行运输,通过食品冷藏供应链使易腐蚀、易变质的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全过程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减少食品的损耗;同时降低物流配送运营成本,减少食品的库存量,降低食品在配送过程中的损耗风险。

(三)创建绿色食品配送体系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出现,人们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更加关注,食品安全与环保意识的增强将推动食品流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而绿色食品的有效流通与绿色消费的发展正是通过绿色物流配送作为实现途径。因此,从运输绿色化、流通加工绿色化、包装绿色化等方面创建绿色食品物流配送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四)建立健全的食品配送质量管理系统

采用质量管理模式可以使食品经营企业更好地对食品配送过程实行全面有效的管理,推进食品品质标准化、食品规格标准化、食品包装标准化可以使食品物流配送作业更加规范、合理,使配送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建立健全的食品配送质量管理系统可以适当引入CmGp(食品良好制造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质量管理模式,建立食品顾客满意度标准,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变化,完善管理体制,从而提高食品经营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

食品运输包装篇2

食材的安全检验工作,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尤为重要,检验一般包括原材料的检验、包装检验等。俗话说,吃的好,才能干得有劲。员工的生活水平搞好了,项目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员工吃不好,不但会影响到情绪,更可能危及身体健康,尤其埃塞地处东非高原,日照强、昼夜温差大,不但绿色蔬菜少、瓜果少,维生素摄入少,一旦生病,思亲恋家的情绪会更浓,并进而直接反映在具体工作中:可能消极怠工,必然工作效率低下,最终影响的将是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在员工生活方面,项目要大大方方,舍得花钱,敢于投入。虽然境外工程环境不如国内方便,各种蔬菜、调料都比较缺乏,但我们采取每批次人员出国时带一点,当地中国市场订购一点,地方市场再采购一点,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提高并改善员工生活。尽最大努力,做到让员工吃着可口,干着舒心,始终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以积极良好的心情投入工作中。吃的好了,工作有劲了,积极性增强了,工作效率也会不断提高,做起工作来才能精心、细心。

二、食品的运输

食品的运输是指两个地点之间移动的暂时储存,表面上看来十分轻松,但在操作起来必须合理利用好现有的人力物力,才能达到运输的最佳效果,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食品的特性、类型、距离、运输季节以及产品贮藏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运输工具。2、必须清洗干净用来运输食品的工具(包括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在装载食品之前,必要时需进行常规性灭菌消毒,必须采用无污染的材料对有机(天然)食品进行装运。3、检查食品质量。在账单、标签与食品三者都相符的情况下才能装运。4、装运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必须清洁卫生。禁止含有任何化学物品,禁止携带有污染或者有潜在污染的化学物品。5、运输包装必须符合食品的包装规定,在运输包装上必须标明运输标志及相关信息,包括:数量、体积、品名、收发单位名称、起点站与终点站名称、以及食品标志等。6、必须严格分开不同种类的食品运输,禁止将互相窜味和性质相反的食品混装在同一个密闭车厢中。7、填写食品运输的单据时,必须项目齐全、内容准确和字迹清楚。8、食品装车之前,应仔细检查车体的状况。对不安全、不清洁、装过化学实验品或危险品的要从严杜绝。9、对未按合同规定提供车(船、箱)的必须严格把关,符合相关要求后方能装入食品。10、食品运输必须用专车。配备专业性的送货设备,尽量做到“专货专车”11、保质期较短和易腐蚀食品应在冷藏或者低温条件下进行运输,严禁与任何化学品或者其他有毒、有害、有气味的物品一起运输。

三、国际项目物资的现场管理

在国际项目工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风土人情,当地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情况,用以确定仓库的位置修建、布局以及防火,防盗,防水等安全措施的着重考虑。后勤管理人员应做好合理设置各类物资的台账工作,包括设备和原材料应该根据类型、用途、性质等分门别类建立相对应的明细账,并且使物品的存放合理安排。因此做好物资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降低物资采购的成本,是项目进度得以促进的又一有效措施。

四、结语

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工程施工市场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但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对国际工程项目保障工作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项目的顺利进展,项目管理者必须重视项目保障工作。

(一)计划性

国际项目的物资采购一般都会是集中采购,因此采购规模较大、周期较长,因而为了保证项目所需物资的及时供应,需要尽早考虑国际项目物资保障的相关特点,做到早计划,早着手,考虑周全,集中发货,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二)沟通有效性和责任心

经常因信息的缺失导致项目窝工或者空运货物,为了提高效率,项目管理层办事处及后方保障者建立每周通信工具例会制度、信息及时反馈制度、奖励惩罚制度。每个人都要有责任心,把自己和项目捆绑在一起,和项目同进退,恪尽职守,努力保障海外项目发展。

(三)建立迅速响应机制

食品运输包装篇3

关键词: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

1我国生鲜食品物流现状

1.1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效性弱。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用于对生鲜食品的信息处理,来实现对生鲜食品物流的管理,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方式。

1.2我国生鲜食品在途运输中的货损率高是生鲜食品运输的一大缺陷。运输形态差、运送不及时等问题明显暴露。其中,冷链技术落后而引起的鲜活性的保值率下降尤其明显。一方面,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其落后状态严重影响着物流运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物流网络分布不合理也影响了货损率的程度。

1.3整个物流行业的标准尚未确立,第三方物流市场尤其是对于生鲜食品的冷链第三方物流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

2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的模式

2.1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的理解

本文所说的生鲜食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生鲜食品的价值而进行的生鲜食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它包括生鲜食品的生产、收购、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是实现生鲜食品价值的保值增值过程。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是围绕着生鲜食品物流这一主线,通过对物流、信息流的控制,从源头的原材料品质控制,到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直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配送中心直到最终消费者连接起来的,并入政府部门、监管、检查部门以及逆向物流的整体的网络的保障生鲜食品质量、新鲜程度的组织方式。

2.2生鲜食品保障机制的过程模式分析

生鲜食品保障机制结构上具有层次性,动态性和地域性等特点,而且在管理上也都涉及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和农牧民等业务实体。但是,整个保障机制的目标,运作过程和控制类别都是可以整体说明的。其过程流程如图1。

生鲜食品保障机制总体上分成四个阶段:生鲜食品的鉴定阶段,生鲜食品的信息处理阶段,生鲜食品的存储阶段和生鲜食品的运输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都贯穿着生鲜食品的全过程。存储阶段包括静态存储和动态存储两个方面。运输阶段则涵盖了生鲜食品物流的正向运输和逆向运输阶段。

生鲜食品的鉴定阶段包括司法部门对于生鲜食品的全程鉴定。也就是在整个物流流程中,每个环节对于生鲜食品的质量和新鲜程度的鉴定。这项措施可以借由法律的强制性手段和政府的行政措施以及食品安全检查部门的专业检查来实现。所有的相关方都要做好相应的收集、反馈和鉴定报告,尽力联合各个相关方对生鲜食品做出相应的措施。待信息后,生鲜食品才能做适时的流动。一旦食品质量未能符合标准要求,则生产厂家以及主管部门等应该作好及时处理措施,对食品做出回收处理。

生鲜食品信息处理阶段主要是针对生鲜食品的跟踪机制。实现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一方面,对于内部物流系统来说,它首先主要是对于服务信号的跟踪和反馈机制。服务信号包括对生鲜食品的质量和新鲜程度的信息检验,而反馈主要是说明生鲜食品的保持程度和对于有货损、货缺等状况的反馈。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准确的反映食品的在途情况。让企业能在第一时间把握整个产品的维持程度。在货损时候,提供信息处理,让企业可以对缺陷食品做好产品信息处理并制定相关的措施。其次是对于食品安全的操作。提高信息技术,提高食品本身价值度,如在途运输中对温度的控制方面。另一方面,信息处理主要是用于企业生产和物流整体系统的联系。两方面同步进行,消除不确定性对于物流系统的影响。信息处理应该包括在一定程度上质检部门和政府机关等相关协作方的信息操作,做到高效率、准确的信息把握。让整个物流系统处于一个信息操作作业当中,尽量让各个相关方都可以处在信息动态之中。

生鲜食品的运输阶段,将食品从原材料供应地到消费者之间的正向运输和当出现缺陷食品时候对于缺陷食品从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或者加工场所的反向运输。其中包括生鲜食品的运输形态和运输时间等。运输形态主要是涉及到动态存储中的技术控制和运输工具运输路线的选择等。运输路线与物流的整个操作系统的路线有关。其中主要涉及到采用自用物流设施体系还是第三方物流运作。运输路线的选择也就是整个食品安全机制系统的环节,也就是综合考虑生产、销售和协调性以求达到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的保值增值。尽量简化物流操作系统的节点,在最大的运输利润上采用最为优惠的运输路线而达到最佳的运输效果。运输路线上下游之间的选择可以通过整个物流体系的操作协调,供需方的共享形式来提高整个食品物流体系的运作。让食品能够货畅其流,加速周转,提高流通的效率。从而保障食品的质量与新鲜度。

通过食品安全保障机制模式,可以加深理解食品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正确认识食品安全控制的运作过程。从而,为企业建立合适的运输提供参考,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和业务流程来选择最优的食品运输网络。不仅仅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指明了方向,而且可以通过以该模型原理来对我国的整个食品安全网络做好逐步的完善工作。

3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关键问题分析

3.1技术的提高

3.1.1信息技术操作

①生鲜食品流程途中可实行货物追踪。打造“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全程管理”的全程运作体系。让相关信息渗透在整个食品安全机制中,以生鲜食品作为贯穿整个食品安全机制的一条线索,构建信息系统让其成为控制食品质量、新鲜程度的一种衔接、协调的手段。食品的品种多,货物集散幅度大,需引进先进信息系统对产品的安全度进行管理。运输公司的发运单与生产企业的发运单编号必须一致。整个物流环节的信息系统,管理表格基本做到统一。其中,每一个单号都分别对应着货源地、发货清单和发货地点等。这样,不管在哪一个环节,想追踪食品,只要进入公司的网站就可以查询到食品的具体流程了。若有食品的损失,食品的腐烂等状况出现,可以随时追踪食品并对其作出处理。

②高科技的应用。高效率、费用经济的信息传输系统可以为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本文认为,我国物流企业可以逐渐引进诸如日本物流企业中使用的可拆卸式货架、移动式商品条码扫描设备等实用的物流工具,普遍应用物流商品条码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商品入库、验收、分拣、出库等物流作业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与控制。既提高了效率,又加强了管理。同时,加强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冷链方面的应用。逐步实现与电子商务的紧密合作。

3.1.2冷链技术

①冷链接洽环节。生鲜食品运输中最常使用的是公路的冷冻车、海运和铁路的集装箱。从冷库到车到箱的过程一般只要严格操作就不会有问题。就公路冷冻车而言,基于生鲜食品的集散地不集中,冷冻车主要是在途中的卸货、温控控制的不确定性,导致的食品腐烂变质问题。可在车上加入温控仪,在车门加入扫风机(见图2),在此基础上的车上货物追踪仪器也可以看到清楚冷冻车的温控情况。而对于海运、铁路运输,集装箱的温控主要是通电制冷。

②提高生鲜食品的包装技术。充分让包装技术的保护、定量、标识等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以防止污染和腐烂变质。辅助好动态存储功能的发挥。目前生鲜食品的运输包装等等技术还不够成熟,在运输、存储过程中包装不当而引起的食品变质的比例很大。在保质、保鲜、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中,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急需解决。

3.1.3运输技术

即产、销、储;点、线、面的结合。也就是结合生鲜食品的特殊性质,采用不同的运输方式,运用不同的运输网络设计,以求达到运输形态上的提高。综合把握各个节点之间的运输。物流商要有很强的运输送货能力,这不仅要在时间上把握,在规模上也要占优势。把生鲜食品从源头的资料供应到最终消费的全程运输看成一个系统的操作过程。以最大限度的节点,最优的路线来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统一。构建生鲜食品物流的全面管理战略。针对生鲜食品特殊性、在运输途中损耗量大、多品种、小批量等特点应采用不同的措施,提高生鲜食品的物流水平。如针对生鲜食品的多品种、小批量特点可以发展专门的散装车,自卸车,针对生鲜食品的易腐性改进冷柜。如低温保鲜食品范畴的食品:牛奶。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在物流上可采取“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原则。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达到统一。

3.2完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综合运作功能

发展第三方物流的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物流服务方式已成为必要。针对我国目前行业的现状,快速的提高到综合性不大现实。

3.2.1分散式第三方物流

即生产企业的物流外包合作方可以有多家企业形成。可以在仓库、配送、冷库、冷冻车、运输中心等等环节都采用不同的合作方来实现。但要求有专门的独立的冷链物流部门,统筹规划冷链物流业务,如提供专门的冷库、冷藏车,以实现垂直一体管理方式。这种方式要求第三方面物流要有紧密的合作方案,有完善的网点布局,有系统的信息操作。

3.2.2集中式第三方物流

对于生鲜食品来说,主要是集中第三方冷链物流。在分散式第三方物流运作成熟后,应考虑集中式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业务。即对于存储、配送、运输、冷库、冷藏车运输等环节都采用同一家企业一体化服务。这样三者同一,可以管理轻松,减少了物流的复杂性。对于网络货物信息的掌握比较有可控性。这是物流行业的高级形式,必须以第三方物流的充分发育和完善为基础来达到高效节约的效果。它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到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企业物流最终要达到的也就是一体化的物流。

3.3搭建社会化生鲜食品物流网络

完善物流体系化操作。生鲜食品从原材料到最终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流通,每一个环节的把关都至关重要。各个相关协作方,包括政府部门、相关的生产企业等都是这个机制里面的重要因素。对于机制的综合运作也就是对于生鲜食品物流的网状结构的操作要实现系统化,让食品行业针对食品的特征来对食品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细分,尽量精简网络结构分级。按照食品的特性规划,合理的布局网络节点,避免盲目的低重复建设。这是一个很长的网状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努力管理和完善。其中包括鉴定系统、信息系统、存储系统和运输系统等。尤其主要关于第三方物流特别是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与完善。系统化的操作能够实现食品的多样、快捷化要求,能够达到食品的安全控制可行性简单化,能够实现食品安全的规模效益。各相关方应该共同努力搭建关于食品安全机制的控制平台。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控制机制。让食品物流保障机制朝着网络结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健康有序地发展。政府、质检部门等相关部门要尽力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各相关企业也要注重对于自身的质量把关,尤其是冷链物流方面的把关,生鲜食品对于动态存储形态要求极为重要。

4总结

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企业提出了一条解决生鲜食品在物流方面的关于鲜活性、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所构建的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模式以及其过程的分析,可为生鲜食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提供一些价值性参考。同时,就本文所构建模式中关键问题分析,是促进该模式达到最佳运行状态的手段。可以说,技术的支撑、第三方物流尤其为本文所提到的冷链第三方物流的正确之举、社会化网络的明智选择,对整个保障机制乃至未来的物流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实现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的经济效益,实施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时,我们还应从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物流战略框架,结合相应的技术,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逐步完善物流行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军.从食品安全看冷链技术的应用[n].现代物流报,2007-

07-17.

[2]代文峰.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对策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7(1).

[3]万寿桥,李小胜.农产品物流的改善[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34-35.

[4]汤晓丹,娜仁图雅.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及优化[J].物流管理,2008(2):5-7.

食品运输包装篇4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因应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3]。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4]。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

三、舒缓与化解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的因应对策

(一)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

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增加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在食品供应链中大力推广应用冷链技术,完善和优化冷链的运作和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尤其要在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运输和配送环节,增加冷藏冷冻运输工具和车辆的投放和使用。与此同时,加快港口冷藏设备、专用冷藏冷冻仓库等仓储设施的建设,为食品供应链的冷冻冷藏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建立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在“十五”期间对冷链的建设投入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肉类协会在“十五”期间,曾力推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配套发展能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流通需要的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计划,提出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扩大社会服务面;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则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销产品的新形式。这些举措的推出和逐步实施,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食品业界内外和上下的一种共识。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也使得食品供应链渠道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经销、直营、代销、卖场销售、高档食品的酒店销售和快速食品的加盟连锁业务等发展迅速。食品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以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竞争的关键也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工具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5]。沃尔玛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和光明乳业的信息化、低成本配送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信息化对食品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以鲜度维持为例,即使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店销售阶段,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终端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很难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有效管理。相反,若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可将每种食品的主文件设定为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生产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对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还可以对将接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预警功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鲜期。

(二)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

众所周知,食品供应链的流通加工环节可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从而使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因此,要注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冷冻、农副产品分选、食品分装、食品精制等流通加工作业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和效益。所谓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就是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如生鲜食品要求低温保鲜,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其配送策略应遵循“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通过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集成化。这种供应链组织形式无论是对食品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食品供应链改进与完善的核心还在于大力发展以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物流为主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装卸搬运、保管储藏、运输配送和消费过程的安全化、绿色化。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和经济合理和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动运输系统;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加工、物流生产配送基地,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辅助加工等。与此同时,注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实行集中处理,以减少分散生产和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三是促进食品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使食品供应链全程都尽可能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在食品包装物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也应尽量做到规范并合乎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食品包装材料,直至实现循环使用各种包装材料的目标。

食品运输包装篇5

速冻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一、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企业申请使用粮食、畜禽肉、水产品、果蔬等为主要原料,采用热加工后快速冷却工艺生产,经预先定量包装或者预先定量制作在密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中,并在低温条件下贮存、运输及销售的提供给消费者的经加热后可直接食用的冷链食品(包括主食菜肴类、其他类)。

已纳入餐饮服务环节管理的盒饭不适用本细则。

冷链食品的申证单元为1个,其产品类别编号按其他食品类别进行编制。生产许可要注明相应的产品品种,即其他食品[冷链食品(主食菜肴类、其他类)]。生产许可证附页须注明获得许可生产的冷链食品包括主食菜肴类、其他类的具体品种明细。

本细则中引用的文件、标准通过引用成为本细则的内容。凡是引用文件、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细则。仅有包装场地、工序、设备,没有完整生产工艺条件的,不予生产许可。

二、生产许可条件审查

(一)管理制度审查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及《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的规定,对企业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审核。主要审核以下内容: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主要生产原料管理制度,原辅料采购制度,技术标准、工艺文件及记录管理制度,过程管理制度,检验管理制度,产品防护管理制度,物料储存和分发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运输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产品追溯及召回制度、产品留样制度、企业食品安全风险自查制度、问题报告制度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二)场所核查

按照《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执行的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对照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现场核查以下场所要求。

1.企业厂房选址和设计、内部建筑结构、辅助生产设施应当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要求总使用面积应不少于4000平方米。

2.有与企业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车间和辅助设施。

生产车间一般包括原料处理车间(清洗区、解冻区、切配区、洗蛋间等)、原料贮存间、热加工车间、冷却车间、内包车间、外包车间、工器具清洗间(用于清洗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工具、用具和容器,有明显的区分标识,存放区域分开设置)等,辅助设施包括检验室、原辅料仓库(冷冻库、冷藏库、常温库等)、包材仓库、成品冷库等,生产车间和辅助设施使用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

原料处理车间应分别设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水产品食品原料的清洗槽和加工台案,清洗槽和加工台案的数量或容量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并应明确标识。

3.生产车间和辅助设施的设置应按生产流程需要及卫生要求,有序而合理布局。

应根据生产流程、生产操作需要和清洁度的要求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污染。各加工操作场所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处理、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顺序合理布局,并能防止食品在存放、操作中产生交叉污染。冷却间、内包装车间及外包车间应有温度控制及监控设施。

4.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

生产区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排油烟、排水等条件,有低温要求的加工场所应配有降温设施,生产区应配有排污、杀菌、防蝇、防虫、防鼠等设施。

5.车间内应区分清洁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区域的划分要明确,且应相互分隔,并有显著标识加以区分。

清洁作业区,即清洁要求高的作业区域,包括内包车间、冷却车间等场所。准清洁作业区,即清洁要求次于清洁作业区的作业区域,包括热加工车间、工用具保洁车间等。一般作业区,即清洁度要求低于准清洁作业区的作业区域,包括原料加工车间、外包装间、工用具清洗消毒场所、原料贮存场所等。

6.企业应定期对清洁作业区进行空气质量监测,每年应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查。清洁作业区内部隔断、地面应采用符合生产卫生要求的材料制作;空气应进行杀菌消毒或净化处理。日常运行中,清洁作业区的空气洁净度检测和监测按照下表进行。

冷链食品生产清洁作业区动态标准控制表

7.企业应保证全程冷链条件,包括冷藏贮存、冷藏运输、冷藏销售条件。

(三)设备核查

应核查《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书》中申报生产能力和企业拥有的生产设备数量、参数的适应程度。

1.必备的生产设备(根据生产工艺需求)

(1)原料清洗消毒设备(如清洗槽、洗菜机、去皮机等)

(2)解冻设施(如化冻设施等)

(3)切配设备(如切菜机、切肉机、绞肉机、切丝机、切丁机等)

(4)熟制设备(如炊饭设备、炒锅、蒸汽夹层锅、焯烫机、油炸机、烧烤机、蒸箱等)

(5)速冷设备(如真空冷却设备、速冷库等,并配有温度指示装置)

(6)热力消毒设备、灭菌设备(如针对加工器具消毒柜等)

(7)包装设备(包装机、计量称重设备、与包装设备联动的自动打码机等)

(8)金属探测器。

2.必备的检验设备

检验设备的数量应与企业生产能力相适应。应审查企业提交的检验设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书面报告。配备与检验能力和工作量相适宜的仪器设备,检验仪器设备和检验用计量器具应按照相关规定定期进行校验。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包括:1、分析天平(0.1mg);2、天平(0.1g);3、灭菌锅;4、微生物培养箱;5、显微镜;6、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7、干燥箱;8、滴定管;9、水浴锅等。

(四)设备布局、基本工艺流程、关键控制点

1.设备布局

设备的布局应当符合工艺的需要。

2.基本工艺流程

原料摘洗(解冻)切配熟制、调理(灭菌)速冷降温包装成品(金属检测)贮存冷链运输及销售

3.关键控制环节

(1)原料采购、处理:符合接收标准,剔除不可食部分;

(2)解冻:温度的控制;

(3)调理热加工:加热时间、中心温度控制;

(4)快速冷却:时间、温度控制,确保食品烧熟后在短时间内将其中心温度降至

(5)包装、冷藏、运输及销售:温度控制,确保食品在10℃的条件下进行贮存、运输、陈列和销售。

(6)食品添加剂使用品种及添加量应符合国家标准GB2760的规定。

三、产品相关标准

SB/t10648《冷藏调制食品》、SB/t10652《米饭、米粥、米粉制品》、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99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相关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经备案现行有效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四、标签和标志、包装、贮存、运输、销售

冷链食品的标签应符合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GB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

冷链食品的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相关规定。

冷链食品的包装容器及其材料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销售的包装应完整、不易散包。

冷链食品贮存冷藏库库温应在0℃~10℃范围内。冷链食品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无异味,不应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混运。冷链运输车应具有温度监控设备,且温度应保持在0℃~10℃。

冷链食品应在温度0℃~10℃范围内冷藏柜陈列,不应裸露销售。

五、保质期

(一)冷链食品的保质期依企业标准执行,保质期限一般为24小时至48小时。企业在取得充分、可靠、科学的食品安全依据,以及第三方产品保质期测试实验合格的基础上,自行确定保质期。

(二)保质期限起始时间从产品包装结束起计算,要求精确到小时、分钟。

六、检验项目

冷链食品检验项目至少应包括:感官、净含量、标签、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致病菌、过氧化值、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

出厂检验项目按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进行检验,至少包括:感官、净含量、标签等。

企业应对每批产品进行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过氧化值(油炸类食品)等项目检测;每日至少对1批次产品进行致病菌项目检测;每月至少对2批次产品进行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项目检测。

冷链食品型式检验按该产品执行的标准进行全项检验。企业每年至少进行2次型式检验。

企业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产品进行检测,但应保持检测结果准确。企业使用的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应定期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比对或者验证。快速检测结果呈阳性时,应使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复检(致病菌可委托检验)。

七、抽样方法

根据企业申请发证产品的品种(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水产品食品原料),每个品种均应抽取进行发证检验。抽样单上按该产品的具体名称填写。

在企业的成品库内随机抽取发证检验样品。所抽样品须为同一批次保质期内的产品,抽样基数不得少于200个最小包装,随机抽取20个最小包装。样品分成2份。1份检验,1份备查。样品确认无误后,由抽样人员与被抽查单位在抽样单上签字、盖章、当场封存样品,并加贴封条,封条上应有抽样人员签名、抽样单位盖章及抽样日期。样品应注意冷藏保存。

食品运输包装篇6

[关键词]东北经济区;农产品;绿色物流;物流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6.02.020

1绿色物流的主要内容

物流业是运输物品或产品的服务行业,那么绿色物流指的是在物品或产品以及商品运输过程中注重了环境保护问题,将环保理念融合到物流产业当中,在我国,最早提出绿色物流的是《物流术语》一书,其中对绿色物流给予了严格的定义,是在物流各环节中对环境造成的各种污染以及各种危害进行抑制,在最大限度利用物流资源的同时对环境起到净化的作用。在绿色物流的各环节中,在保证正向物流的同时,也要注意供应链下的逆向物流,再对已有的物流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绿色物流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优化整合资源

对现有的资源进行集中利用,不但可以提高利用的效果,而且还能减少浪费和消耗;有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的物流设施以及资源当中有一半以上处于空闲状态,如此大的浪费与物流业的发展显然是相悖的,绿色物流根本无从谈起。

1.2节能环保的运输模式

农产品的运输过程必须要有交通工具,无论是哪种交通工具在运输过程中都会造成尾气排放,无形地造成了空气污染,绿色物流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运输任务的合理安排尽可能地降低车辆的空载率。

1.3绿色储存

物流业离不开仓储问题,对于仓储既不能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针对仓库的位置与配送路线设计出合理的仓储方案,争取做到既要节约运输成本又要避免仓储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危害。

1.4绿色包装

在农产品从生产地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对其进行包装,因农产品的特殊性,会使用大量的编织袋进行包装,大部分的包装材料均为一次性使用,使用结束后,大部分被消费者扔掉,一些塑料包装以及泡沫包装不能在短时间内分解,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绿色包装要求一些物流业务的经营者要对包装进行改造,使用一些环保型的包装材料,对包装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

1.5逆向物流

所谓的逆向物流就是指参与整个物流过程的各种相关活动,比如资源回收再利用、资源替代以及资源处置等。实施逆向物流可以使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同时也可以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效果。

2我国东北地区粮食绿色物流的现状

我国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产粮大区,是玉米、大豆、小麦的主要产地,东北地区的粮食作物大都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如此数目众多的粮食在存储和运输等一系列的环节中都存在很多的问题,粮食物流是一个很系统的过程,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从种植、买卖、仓储、运输、加工一直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一般人看来,粮食物流被看作是单一的运输、存储和装卸,只关心产量和收成以及价格的高低,不考虑粮食的流向,因此造成了粮食物流因环节链的脱节而影响结构调整的突出问题,另外在粮食的运送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运输污染

从国内形势来看,近几年利用汽车运输粮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这里要特别指出长途汽车运送所排放的尾气以及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2运输成本

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缺少精加工,经过调查,发现每100吨毛重粮食中经过筛选会产生将近2吨的杂质,这些杂质也就无形地增加了运输的成本。

2.3运输过程中管理不善

各种粮食以及农产品在长途的运输过程中因气候或天气以及人为管理不当等因素造成的腐烂、变质现象比比皆是。

2.4存储不善

粮食存储条件简陋,卫生条件差,多数粮食存储仓库害虫肆虐,得不到有效的管理。

2.5化肥农药残留过多

农民在种植经营过程中为避免植物的病虫害,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农药,以确保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殊不知过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对粮食以及一些其他农产品的销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3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建议与措施

3.1建立绿色、安全的农产品销售系统

根据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以及安全条例,在东北地区加大对农产品主要是粮食商品市场的硬件投入,打造一个高标准的批发地和周转地,免去农产品经过长途运输所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和浪费,对于不合格、不达标的产品一律不得进入市场,配备专业的农药以及化肥检测仪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

3.2增设农产品绿色通道

在东北地区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调度指挥,联合公路、铁路等交通部门,逐渐形成高效率的运输体系,对于路上设置的收费站进行免费直接通行,确保运输过程的快速和运输成本的最大化压缩。改进运输车辆装置,对于高质量要求的粮食或农副产品,尽量使用集装箱,防止变质或腐烂。

3.3加强法制法规建设

卫生防疫部门要及时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估,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条例》等,执法人员要做到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监督,对于“问题粮食”“问题农产品”要坚决严厉打击,避免进入批发地或周转地,保证绿色物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4优化粮食种植结构

粮食的种植受土地、气候、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在一个地区种植不适宜的粮食品种,其产量和质量都会大打折扣,农民的收入也会低很多,劣质粮食会对仓库储存造成严重影响,大量的滞销粮食积压在仓库,严重阻碍了物流的正常运营,因此,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对于东北地区发挥优势和保护农民的长久利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3.5优化库存管理

仓储在整个物流运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仓储在物流过程中具有时间功效和地点功效,它是减少物流成本的关键,粮食的仓储必须保证来年新粮上市之前的供应量,仓库存量过大或存储时间过长都会无形增加管理的费用,进而增加物流成本,在东北地区仓库存量要保证在一年之内周转4次以上。既不能出现粮满为患,也不能让粮库没有粮源。

3.6改进仓库的储存设备

在东北地区,现有的大型仓库都是早些年遗留下来的,我们通过走访发现了,有的仓库设备老化,有的仓库漏雨漏风,没有熏蒸设施,有的仓库没有灭火设备,从根本上说,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粮食安全和质量,所以,对现有仓库的设备改进刻不容缓,具体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仓库改造技术,建立起具有现代化、多功能的仓库。

总之,绿色物流赋予了物流业新的理念,它着眼于未来,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就农产品来说,除了关系到人们生活的环境之外,还注重安全与健康。在今后的农业经济发展中,绿色物流将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色物流会成为整个农产品乃至社会经济的主要潮流,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陈子侠.现代物流学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食品运输包装篇7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最直接、最重要的重复消费品,食品原料来源于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农业(动植物)资源,消费市场分布在全球各地以满足70亿人口需求,其食品制造业产值为各行业之首,把丰富的农业资源变成巨大的市场需求,隐藏着无限商机,吸引无数投资者加入该行业,赚取丰厚的利润,近期食品安全成为各企业之间竞争的有力武器,也是各国之间贸易壁垒的重要门槛。

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加强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先后颁布了《标准化法》、《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产地安全法》、《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食品安全法》。这一系列配套的法律,使食品生产、加工、消费、监管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加强了食品安全标准和认证工作。目前有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1800余项,食品行业标准2900余项,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相对合理、具有一定配套性和完整性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实施了良好农业规范(Gap)、HaCCp管理体系认证,基本建立了食品、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认证认可体系。

加强了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初步形成了“部级检验机构为龙头,省级和部门食品检验机构为主体,市、县级食品检验机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两点:减少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某些中间环节;建立集装箱模块化全程密封移动的网络监控安全环境新模式,即提供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密封无缝接式安全环境,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全程食品安全运行的环境进行监控。

全过程食品安全定义

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顾名思义包括农产品产地生产安全、加工安全、运输流通贮存安全、终端销售安全等囊括了全程各个环节。只有从农田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安全,才能保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

万物生长都离不开阳光、水、土壤以及适宜的气候,全球各地地理(环境)位置以及气候千差万别造就了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分布区域性、生长季节性,所以,人类食品原料的来源地分布在世界各地;

我们看出,农田(食品原料产地)与餐桌(消费地)两个固定点之间存在着多对多的对应关系,二者之间有空间地理位置上的距离,需要物流运输来实现,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往往要把原料加工成半成品、成品减轻重量,方便运输。

农产品特别是鲜活类农产品的产后生物特性受温度影响易腐败难以保存,原料的存储与运输需要适宜的温度,也就是,需要冷链运输;把原料加工成半成品、成品,目的是延长食品的保值期,减少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要想解决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只要解决了源头原料离开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环境安全,即加工、运输流通贮存、终端销售等各个环节中的环境是安全的。解决思路是:把上述全过程各个环节不同的环境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可控的移动的密封环境贯穿于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提供一个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密封无缝接式的安全环境,这一思路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发明一些新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运行新技术

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运行新技术,将专利技术组合在一起应用,贯穿于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原料运输、加工、物流运输、终端销售等环节,实际上也就是提供一个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集装箱密封环境,通过集装箱的组合实现空间放大,满足原料加工、设备安装、人员操作等需要的空间;通过保温材料的集装箱实现温度、洁净度的控制;通过升降自装卸式集装箱实现全过程采用的集装箱移动方便快捷;通过智能集装箱实现全过程采用的集装箱可以和互联网连接,保证原料运输、加工、产品物流、终端销售都在网络的监控之下。

建立集装箱模块化全程密封移动的网络监控安全环境新模式

建立集装箱模块化全程密封移动的网络监控安全环境新模式就是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各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衔接处都采用集装箱密封对接,保证原料离开农田就一直在密封的集装箱内完成原料运输、加工、产品运输、终端销售等全过程。特别是原料装车、卸货、入库、出库、上生产线清洗等中间环节,采用集装箱运输与加工,减少了中间环节。以石榴加工为例简要论述:在果园里石榴采摘时就把好关,残次品严禁放入塑料筐子,一筐筐石榴放入停在果园旁升降式集装箱里,装满石榴后集装箱启动制冷机组,这时集装箱既是活动冷库又是货物周转工具,不断循环在果园与生产线之间,同时箱内温度等信息通过网络监控,装满后由汽车运输配载运到与附近的由集装箱模块化构成的移动生产线(加工厂)密封衔接,即直接上到移动生产线(加工厂)的石榴清洗生产线上,去完成后续破碎、籽与石榴皮分离、籽榨汁、汁调配、罐装等加工过程。其果汁在移动工厂包装后,还是进入集装箱,装满后汽车配载运输到社区,在社区集装箱升降从汽车上卸载下来,作为具有冷藏功能的售货亭直接面向社区销售果汁进入百姓家冰箱,石榴汁的生产与销售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都在集装箱内完成加工、包装、运输、终端销售,并且始终处于网络的监控之下。

集装箱组合放大与密封对接是专利技术精髓,是建立集装箱模块化全程密封移动的网络监控安全环境新模式的核心内容,我们还可以开发出更多的集装箱组合放大与密封对接件,制定出标准,使其密封对接更容易、更方便!我们完成了集装箱的升降功能,移动快捷,脱离了汽车避免了占用汽车资源增加了成本;我们完成了集装箱网络智能功能,通过网络控制了集装箱内的设备与环境。

新模式适应和谐节约型新农村建设

我国动植物品种资源相当丰富,每一个品种都对应生产出一种食品,如果,每加工一个品种都征地建厂,那将在全国各地重复建设大量的工厂,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和资金,农产品季节过后,每年都有设备与厂房闲置,影响经济效益,造成严重的浪费。

现在,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出售手中的农产品大部分以原料的形式对外销售,其加工增值部分,不在农民手中,影响农民收入,更影响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

采用新模式中的移动加工技术,构成各类移动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厂),就地加工农产品,把产业链的加工部分向农田前移,一则,原料新鲜、节省运费;二则,农民变成农业工人,享受加工增值部分带来的利润,增加农民收入是根本;三则,农民的农产品以半成品、成品面向市场,直接面向消费者,以后会更加注重原料质量,把好种植养殖第一道关;四则,各地资源有各地地道性特色,注重原产地品牌建设,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

采用新模式运行,无需遍地开花建工厂,却能开展各类农产品加工,加工过后,大量的废渣就地还田做肥料,不污染环境,设备移动到别处去重新开始新一轮加工,设备利用率高。

我国特有国情是分田到户承包经营,食品生产一定要注重源头,到达高效、快捷、灵活、低成本等效果的新模式,在源头树立农业工业化理念,实现从分散型向组织型转变;在源头树立农业生态化理念,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源头树立农业市场化理念,实现从生产型向市场型转变;在源头树立农业多功能化理念,实现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走和谐节约型新农村建设之路。

新模式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方向

全球70亿人口需求多样化与全球资源分布区域化,新模式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通过新模式中移动加工技术和物流新技术把世界各地资源地与世界各地消费市场有机连接起来,其连接的速度最快、成本最低、区域最广。

食品运输包装篇8

军队食品安全的概念可表述为:军队的整个饮食保障环节符合国家和军队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任何有可能损害或威胁到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导致官兵病亡或者危及其后代的隐患,能够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我军取得未来战争胜利提供饮食安全保证。

由于军队本身的特殊性,军队食品安全的内容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具有自身的特性。

(一)保障对象的特殊性

保证军队食品安全之所以极其重要,最主要是由于保障对象―全军官兵及其所肩负的使命所决定的。军队肩负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军队食品安全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其保障对象在整个国家和人民中的地位特殊性。

(二)安全监管的复杂性

由于我军现有的军需饮食保障模式形式多样,使得军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较为复杂。首先,由于大部分食品及原料来源于市场,而我国现今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整个市场中存在着假冒伪劣产品,所以对于来源于地方的食品及原料是监管对象之一。其次,部队目前还有一部分农副业生产,对在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要进行监管。第三,军队是国家的安全保障,敌人往往会利用一切机会对军队进行打击,而通过饮食对军队造成伤害是比较简便与事半功倍的方法。

(三)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在平时,食品安全事故将直接危害广大官兵的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到各种训练,甚至让官兵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到部队的稳定。在战时,食品安全事故会对战争起到决定性作用。小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影响战争的进程与部队的士气,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将可能左右整个战争的胜负,决定国家的存亡。

二、影响我军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食品安全的整体环境不容乐观

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我国每年因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中毒。每年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于农作物上,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越来越重。

2、毒素污染。毒素污染是目前极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毒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如贝类毒素和真菌毒素。贝类毒素不易被加热所破坏,所以其危害性是相当大的。我国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曾多次发生贝类中毒,导致中毒的是蚶子、花蛤、香螺、织纹螺等常食用的贝类。真菌存在于大多数的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直接或间接进入食物链导致动植物食品受到毒素污染。在众多的真菌毒素中,黄曲霉毒素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常存在于花生、坚果等粮油类食品及其制品中,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毒大米”事件,即为黄曲霉毒素污染。

3、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为了预防和治疗家禽、畜和水产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类等化学药物,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在食品中由于药物本身的副反应或耐药性细菌种群的增长,将增加潜在的健康安全问题。

4、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

5、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

6、假冒伪劣食品。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肆意横行。如:用化学合成物质掺兑的酱油、食醋;粗制滥造的饮料、冷食品:

7、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8、腐败变质的食物上市流通。食品基本都以动植物生物组织作为主要成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和生物变化,产生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另外,部队食品安全的监管力量相对薄弱,这些都给军队食品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带来了阻碍。

(二)战时军队食品安全工作的难题

现代战争在高技术的强烈作用下所发生的特点,造就了战时军队食品安全工作的难题。一是战场环境恶劣,食品的筹措、贮运、加工和分发食用等环节容易被污染,更易被敌方利用。通常会利用水、食品及与饮食保障整个环节相关的载体进行恐怖活动,表现最多的是投毒、传播致病菌与病毒。因此,我军食品安全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防止给敌人进行恐怖活动提供可乘之机。二是水源不易选择,水质不能保证。未来战争的不可遇见性使得后勤保障尤其是饮水保障在我军未来的作战行动中显得尤为重要。保障部门不仅要具备检测出水质好坏的能力,还要具备对受污染水进行净化与消毒的能力,还要避免敌人可能采取各种方式对水源进行了人为的破坏。所以,如何在战场环境中保证水源也是未来我军食品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是未来战争各类新式武器的应用,如何保证食品的安全防卫,消除和减轻核、生、化武器条件下食品的沾染,仍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军研究的重点。四是目前我军关于未来战争的食品安全工作的准备机制还没有经过战争的检验。

三、解决军队食品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军队平时食品安全工作

1、加强军地合作,把好食品质量安全。目前我军饮食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部队不再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部队的食品及其原料主要来源于地方市场,再加之非作战部队实行饮食保障社会化,决定了我军食品安全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食品安全环境的影响,地方的食品安全状况将是军队食品安全形势的晴雨表。平时军队食品安全工作重心更多的应该放在对食品及原材料的质量检验上,把好食品采购关。

2、强化部队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一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二是要加强食品安全卫生保障。除了食品采购之外,要强化贮运管理,把好食品贮运关,不仅要加强食品运输卫生安全防护,还要合理存放,科学贮藏,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严格屠宰卫生。把好检疫检验关;规范加工工序,把好食品加工关,首先要搞好屠宰场所卫生,其次要加强屠宰过程的卫生管理,还要严格兽医卫生检验:规范加工工序,把好食品加工关,要严格食品原料的选配,食品的加工工序以及按规定使用食品的添加剂等。三是要搞好环境卫生。

(二)部队战时食品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1、搞好食品采购和采集安全保障。食品采购方面:战时食品采购应以成品、半成品为主,以便简化加工程序,缩短制作和供膳时间;筹措食品时,应进行色泽、气味、滋味、弹性、硬度、粘度、杂质或异物等

项目的感官检验:必要时进行理化和微生物指标检验。其质量和卫生指标应符合国家和军队相关标准。禁止采购下列食品:(1)有毒、有害、腐烂变质、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观性状异常的食品;(2)无检验合格证明的肉类食品;(3)超过保值期限及其他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4)无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供应的食品。缴获的食品在食用前,应经过卫生检验确认无毒、无害方能食用,已经污染的食品,不得食用;经过消毒处理后,进行卫生检验,达到要求后,方可食用。食品运输方面:运输食品的工具应当保持清洁,运输车辆最好做到专车专用:不能做到专车专用的,每次运送食品(或原料)前后应彻底清洗消毒。专用食品运输工具不得兼作非食品运输工具。运输鲜肉、鲜水产品等易腐食品及冷冻食品应尽量减少开启车门的次数,防止车厢内的温度波动过大影响食品品质。无冷藏运输条件时,运输过程不得超过4小时。食品装载时,做到搬运得当,装卸迅速;生熟食品、水产品、蔬菜、肉类等应分容器、分区域盛放,不得混合装(堆)运;冷冻食品用保温性好的包装箱装好,并与果蔬隔离。蛋品、蔬菜、水果、瓶装调味品运输时不得挤压:有挥发性气味的食品或原料不得与茶叶、奶粉、豆制品等易吸味食品同容器装运。严禁将食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同车运输。食品贮存方面:贮存食品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霉斑、老鼠、苍蝇、蟑螂;库房通风良好。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和个人物品。食品应当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并定期检查、处理变质或超过保值期的食品。容易腐败变质的食品应根据不同食品选择冷藏或冷冻。

食品运输包装篇9

关键词:食品;冷链物流;现状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36-02

食品冷链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在低温条件下的物流现象。食品冷链建设要求把所涉及的生产、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性等各种问题集中起来考虑,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以确保易腐食品在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安全。具体来说食品冷链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目前中国食品正在由长期供给短缺转向结构性相对过剩阶段,由主要解决食物总量供需安全问题向主要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转变。由于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如此长的产业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有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以蔬菜、水果为例,果蔬采后加工和流通设施落后,造成腐烂损失严重,物流成本提高,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按1元/kg计算,每年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所以发展食品冷链物流刻不容缓。

1食品冷链的流程

食品冷链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

(1)冷冻加工:包括肉禽类、鱼类和蛋类的冷却与冻结,以及在低温状态下的加工作业过程;也包括果蔬的预冷;各种速冻食品和奶制品的低温加工等。在这个环节上主要涉及冷链装备有冷却、冻结装置和速冻装置。

(2)冷冻贮藏:包括食品的冷却储藏和冻结储藏,以及水果蔬菜等食品的低温贮藏,它是保证食品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的低温保鲜环境。在此环节主要涉及各类冷藏库加工间、冷藏柜、冻结柜及家用冰箱等等。

(3)冷藏运输:包括食品的中、长途运输及短途配送等物流环节的低温状态。它主要涉及铁路冷藏车、冷藏汽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等低温运输工具。在冷藏运输过程中,温度波动是引起食品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运输工具应具有良好性能,在保持规定低温的同时,更要保持稳定的温度,远途运输尤其重要。

(4)冷冻销售:包括各种冷链食品进入批发零售环节的冷冻储藏和销售,它由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共同完成。随着大中城市各类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各种连锁超市正在成为冷链食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在这些零售终端中,大量使用了冷藏冷冻陈列柜和储藏库,由此逐渐成为完整的食品冷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武汉市食品冷链物流发展优势

(1)政策扶持。食品冷链物流属国家政策扶持范围,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到国家政策扶持资金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而且优惠政策将会延续且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2)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强。武汉市更加严厉的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会陆续出台,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运输、储存环境会被要求纳入冷链体系;食品冷链的温度追溯体系将在国家标准及规范上得以明确化。食品冷链企业的优势将会越来明显。

(3)经济进一步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鲜食品、冷链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食品冷链行业的市场会进一步加大。武汉市食品冷链物流中运输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冷链规模增长迅速。

(4)武汉市食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华中地区最大的冷链项目―白沙洲冷链项目在武汉奠基开建。该项目冷库容量为6.5万吨,辐射半径1000公里,规模相当于1个半徐东冷库。可带动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及西部地区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不仅有效缓解了武汉现有冷库贮藏压力,大大提高了农副产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对提升武汉乃至湖北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起到了促进作用。四季美冷链市场完成一期招商,明年将开门纳客,万吨冷库搬迁至武汉肉联,坚守城区市场。

3武汉市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食品产地冷链物流发展相对滞后。武汉市尚未普及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区域性食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也缺少冷冻冷藏设施,与冷链物流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现有冷库多为低温冷库,适用于果蔬调峰上市的高温冷库需求缺口还比较大。武汉市周边农村冷链物流投入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的相关投入,加上农民粗放式、小规模的生产方式,结果导致当遇到农产品集中上市的季节,由于缺乏冷库,大量农产品会烂在田间地头,造成巨大的浪费,也严重损害了农户的利益。

(2)基础设施不完备。物流装卸场所设施不完备,易腐物品装卸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进行,运输车辆和仓储设施之间没有过渡区或者防护措施。物流运输设备不完善。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进行储存,运输中多采用开篷设计的普通货车。8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货运车辆约大多数是敞篷式设计,而备有制冷机及保温箱的冷藏车辆只占到很小的比例。铁路冷藏运输设施也有待进一步改进,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冻冷藏运输车厢等。在这方面,与国际标准相差较大。冷库结构也不合理,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式冷库,轻视产地加工冷库建设;重视大型储藏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

(3)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短缺。目前武汉市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数量不多,绝大部分都是原有从事冷藏运输或仓储的企业转制而成的,企业规模小,市场覆盖面窄,网络不健全,发展还不成熟。大多数易腐食品的物流都是由生产商、加工商和零售商自己操作的,市场分散和设备不足,信息传递不畅,极大地影响了产品的在途质量,造成了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4)消费者对冷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随着武汉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食品的消费也在不断地增加,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食品安全常识宣传力度不足,大多数消费者缺少食品冷链常识,无法区分哪些食品需要冷链,不关注食品的储藏温度,也不了解如何判断食品是否安全,使食品价格成了大部分消费者进行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大多数大型超市冷柜都有温度显示装置,但是温度达不到低温食品的要求。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足还体现在消费者消费后的行为上。由于缺乏冷链相关知识,原本新鲜的食品被消费者几番“折腾”后变得不新鲜。对于食品冷链行业来说,只有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提高,才能真正拉动行业发展。

4对武汉市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建议

(1)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工程建设,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加快建设一批冷链物流示范工程,增加冷链物流服务过程的透明度。应充分利用武汉市现有RFiD技术、3S(GpS\GiS\RS)技术及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冷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实时监管,实现责任追溯机制。促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一体化,从而真正有效提高冷链运输的效率,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和物联网产业发展建设。(2)尽快建立第三方监管体系。建议武汉市政府牵头组织食品监督管理局、发改委、科技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尽快建立第三方监管平台管理体系:食品冷链监管平台、农副产品冷链监管平台,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各职能实时监管,变事后被动事件处理为事前计划、事中监控指挥、事后可追溯。

(3)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武汉市中部物流枢纽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促进冷链物流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应坚持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与适用技术并重,走有中部冷链物流特色的技术发展道路。提高中部冷链物流运输的核心竞争能力,打造中部地区的核心优势,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促进中部冷链物流运输产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4)武汉食品冷链可以采取企业导向型或平台导向型两种发展模式。企业导向型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企业,发展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串联供应链上下游,逐步形成覆盖分类食品产业的冷链保障体系。平台导向型是建设连接农产品主产区和消费地的食品冷链主干网络,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武汉市食品冷链变革需要三位一体化,一个地区的食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食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食品冷链是一项系统工程,发展状况能综合体现地区经济整体实力、科学技术水平及人民生活状况。提高食品冷链研发技术水平,是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百姓放心食用安全食品的特殊保障。所以武汉市必须要抓住我国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好时机,提高食品冷链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和改善我市食品冷链设备和管理,建设、健全、完善食品冷链,实现与国际接轨,使食品冷链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丰富我市的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畅,张浩,安玉发.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4-31.

[2]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十二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eB/oL].中国政府网:http://gov.cn/zwgk/2010-07/30/content_1668124.htm,2010-6.

食品运输包装篇10

在食品企业生产中,往往采取对温度、真空、压力等参数的监测和控制的手段来辅助完成生产过程,不但能过确保产品的自动化和规模化生产,同时还能够批量保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早期的热工计量主要是运用在电力生产和科研方面,通过特定仪器的使用,有效地对火力发电厂等单位进行安全监管。但在食品生产行业,诸如消毒、包装、加工等环节,同样适用该类技术。例如包装之后的真空参数,可以作为食品是否具备足够保质功效的依据,检测部门通过对真空参数的校对,便可以查出食品是否在该方面符合要求,或者存在怎样的质量安全隐患。由此可见,以热工计量为主的检测工作,是基于食品生产的基本要素而开展的,能够直观地检验出食品的质量水平。

二、热工计量对食品质量检测的作用

1.食品生产中的热工计量设备

培养箱:作为在食品的生产环节中用于培养生产所需微生物的设备,能够起到控制微生物生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体的功能。º高压蒸汽灭菌锅:该设备主要用于生产过程中的灭菌环节。»干燥箱:此设备在食品生产中的用途最为广泛,可以用于烘焙、灭菌和烘干等环节,干燥箱通常具备数显设定的功能,可以精确调节工作参数,同时还具备测量箱内温度的功能,在温度超标时会自动发出警报并启动自我保护功能。以上列举的主要设备都是以温度、压力以及湿度等参数为对象,贯穿了热工计量这一概念。

2.热工计量对食品质量的保证

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食品质量对灭菌效果有很高的要求,灭菌时如果温度过低,就无法起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使食物过早腐败变质;如果温度过高,又会损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温度以外,灭菌过程中的气压和时间等一系列热工计量的参数也需要有精确的设定,只有同时将这些参数控制到优化数值时,灭菌工作才曾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3.热工计量在食品包装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条件水平有了巨大的改善,人们对商品的外观也有了许多更高的要求,早些年街头常见的散装散卖的各种商品现在大多已经被定量包装的产品所替代,定量包装已经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的商品包装的主要形式。在食品中,定量包装的模式也日渐增多,尤其是小吃的包装。但是定量包装的商品在毛重和净含量之间普遍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了消费者对商品净含量缺乏准确掌握,因此对消费者维护自身利益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热工计量在食品的包装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

4.热工计量与食品储存

食品的存储是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到食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选择最优化的食品储存方式以保留食品中的营养物质,保证食品不腐败就需要用到热工计量的技术。大多数微生物在常温下较活跃,在低温环境下的生长和繁殖就会受到遏制,甚至死亡。温度作为热工计量的主要参数,可以通过合理控制温度来遏制食品当中的细菌生长,避免食品受到微生物污染。用于食品储藏的冻库必须精确控制温度,如果温度过低会浪费资源、增加成本,温度过高会使食物变质,这对企业的热工计量有较高的要求。

5.热工计量与食品运输

食品运输与食品存储同样重要。如果在运输的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温度,就会导致食品中细菌大量繁殖,致使食品腐败变质,不但会使企业利润受到亏损,还可能造成消费者受害的情况发生。因此,在运输过程中热工计量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运用热工计量的设备来控制运输过程中食品存放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能够保证食品的质量与安全,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还能维护食品生产企业的利益。

三、热工计量的使用建议

1.专门性设备和技术的完善

热工计量离不开专门的设备和技术支撑,唯有完善的设备和技术的相互结合,才能奠定优质检测工作的基础。主要包括:计量装置(用以测定标的所需的各种计量器及相关的辅助设备);计量器具(计量基准器、计量标准器具、工作用计量器具等),确保计量的全面性。技术方面包含:评定计量性能和质量的检定;计量器示值误差的校准;计量数据与相关标准的比对。除此以外还有检测文件的制作、信息传递、计量认证等一系列工作技能。

2.实现检测和监督管理的综合

食品的检测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应当属于生产管理的中间环节。因此,检测环节与生产、销售环节之间必须形成良哇的互动,以检测为基点实现对食品市场的综合监管。质监部门通过采用和推广热工计量,确保官方检测与企业检测适用的是同一技术体系,并建立起快速应急指导机制,一方面企业的日常检测数据能够及时地反馈到主管部门,便于监督;另一方面主管部门通过检测结果及时地对企业生产和市场销售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多方面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