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土地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5:38

农田土地治理篇1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定义意义实施工作

1.关于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高标准现代农田建设就是在现有基本农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完善现有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农业机械化体系,将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应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包括:①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出率和效益率必须高与当地平均水平的40%-50%;②土壤肥力较高,保肥保水能力强;③田旱能灌、涝能排;④地下水位低,土壤无冷、烂、锈、毒等障碍物;⑤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机耕面积和运输能力要达到100%;⑥具备高科技应用的生态环境条件。

2.建设高标准现代农田的战略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提出具有时代的意义,对管局乃至垦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建设投资的机遇,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

2.2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是首要任务。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统盘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更大程度的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

2.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在当前“重农强农”的大好政策下,充分利用支农资金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是明智之举,更是当务之急。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地的生产功能,进而可以更好地加强土地的保障功能,从而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2.4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人口大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也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对粮食安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2.5建设高标准农田将为总局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粮食产业和管局提出的建设三江现代化大农业核心功能区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符合了总局管局两级党委扩大会议的精神,必将为两级党委扩大会议提出的目标,围绕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不遗余力地保证粮食高产稳产,为垦区350亿斤产能做贡献。

3.如何做好高标准农田的实施工作

本人认为建设高标准农田,应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的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3.1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加强领导,认真规划

农场领导要十分重视整理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项目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农场成立专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抽出水利等部门的人员,专们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同时,农场要制定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承诺制,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出了承诺:一是同意按上级主管部门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二是同意在项目建设期间,停止影响项目施工的其它活动;三是做好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免因施工造成青苗、土地占用、地力影响等;四是引导项目区农民配合工程建设,防止阻挠工程建设事件的发生,确保工程建设用地调整和工程规划的顺利实施;五是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协调好块石、砂砾石、泥土等材料的价格,降低或免收管理费;六是配合做好工程质量监管工作,选派一名内行、有责任心、公道正派的技术人员作为工程监管人员,脱产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并对工程质量负责。

3.2广泛宣传,积极发动,提高项目区职工群众对项目建设的认识

群众是项目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项目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将会把宣传发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场宣传部和农发办工作人员将深入项目区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及时进行项目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为项目区建设献计献策。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及时把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

3.3坚持制度,从严把关

实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标暂行办法》,对所有工程全部实行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筛选确定,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并与中标单位签定施工合同,明确工程建设质量和工期,严格按照规划和图纸施工,继续推行工程监理制,要求监理单位派驻一名监理长期吃住在工地,做到施工前、施工中、竣工全程监理。同时,农场要成立工程质检小组,狠抓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把好质量关。此外,农发办也要加大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每天都深入项目区例行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

3.4管好用好项目资金,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保证。在资金管理上,一是加强对所有与项目有关单位的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认真组织学习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资金管理;二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政策规定,坚持"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农场及时将自筹配套资金足额拨付到位,项目区发动群众采取种种措施,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使群众自筹资金落到实处。三是严格实行场级报帐提款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按照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严禁挤占挪用。

农田土地治理篇2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评价;对策建议;蚌埠市

中图分类号F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02-03-0003-03

土地整治规划首要目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要求,加快农村土地整治复垦,着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以农田整治为重点,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积极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土地整治工作水平,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上轮规划主要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蚌埠市上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目标年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1至2015年。规划范围为蚌埠市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包括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和固镇县,总面积为5950.72km2。

1.1全面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全市实际完成可用于占补平衡新增耕地2555.93hm2,年均新增耕地511.18hm2。

1.2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18320.00hm2,平均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87,新增耕地1100.00hm2,项目区新增粮食产能150989372.56kg。

1.3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全市累计完成城镇建设用地拆旧区总面积3372.06hm2,增加农用地面积3372.06hm2,其中增加耕地3140.93hm2。

2上轮规划实施效益分析

2.1经济效益

2.1.1增加耕地面积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通过对闲置、废弃、低效利用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复垦,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二是通过土地平整,归并不合理和过于分散、碎化的农村道路、沟渠、田块等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三是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增加耕地面积。

2.1.2提高耕地质量主要表现在通过排水和灌溉工程保证了农田的灌溉率;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增强了农田的防风抗旱能力;田间道路建设工程最大限度的满足机械下田运作需求,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土地平整工程和土壤改良工程使耕作层厚度适当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产出率较整治前均有较大提升。蚌埠市土地综合整治后的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高0.87。

2.1.3优化土地利用布局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根据农民的意愿将农民安置在新建的住宅小区或者就近的中心村、镇中居住,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布局凌乱的问题,提高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和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管理和统一规划。特别是增减挂钩项目,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拆迁复垦和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目标。在不多占用耕地资源的情况下,城镇工矿发展的用地需求得以保障,缓解了土地资源的硬约束。

2.2社会效益

2.2.1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一方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生产物资投入成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调整,提升了农民增加收入的空间。

2.2.2增加就业机会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从而为农户提供新的劳动场所,为农村剩余诙力提供就业机会,减少了劳动力的闲置;并且土地整理工程本身也吸纳一定的社会劳动力,增加整个社会的就业机会,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起到社会保障的作用。

2.2.3增加耕地供养人数土地整理增加了人均耕地资源,提高了土地的基本生活保障能力。意味着农民基本社会保障程度得到提高。

2.3生态效益

2.3.1优化生态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农田土地整治通常以项目为载体,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发挥耕地的湿地、绿地等多种基础性自然生态功能,采用生物、工程等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减轻水土流失,控制耕地石漠化、沙化、盐碱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耕地生态涵养能力,农业生态系统得到维护,项目区内的水资源、植被、农业小气候等环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3]。

2.3.2改善人居环境,美化乡村景观建设用地土地整治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工矿废弃地、采煤塌陷区的拆迁、复垦、整理活动,统一规划、建设独具当地特色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带来了农村环境面貌的显著变化。土地整治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路径和重要举措[4]。

3上轮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评价

3.1补充了耕地数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2011-2015年蚌埠市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332个,新增耕地2555.93hm2;同时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重点项目93个,总规模118320.00hm2,新增耕地1100.00hm2,投资规模15.76亿元;通过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耕地质量;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耕地综合产能。

3.2优化了用地格局,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通过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等工作,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更趋合理。2011―2015年,蚌埠市城镇建设用地拆旧区总面积3372.06hm2,增加农用地面积3372.06hm2。优化了城乡用地格局,促进了城乡良性互动,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进入新阶段。

3.3维护了农民权益,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在做好地籍调查和权属管理前提下,蚌埠市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引导农村集体土地有序流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了农田道路、水利、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居民点安置用房、道路、给水、供电、清洁、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配套,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3.4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的排水和灌溉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林网工程和土壤改良工程,增强了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提高了田间道路通达率和森林覆盖率,控制局部地区的土地继续退化,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同时部分土地整治后的区域内的耕作方式也由此发生转变。通过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加快了矿区生态修复,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推动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出现2个集中,即农民住宅向大村和中心村(镇)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了对农田、农产品污染的范围和深度。

4上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规划目标较为单一规划目标侧重于补充耕地,忽略土地的综合整治和增产增效;为了片面追求新增耕地数量,没有经过适宜性评价,一些不适宜整治的未利用地也被过度开发,部分新增耕地由于缺乏水源,缺乏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等,导致新增耕地产能较低,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5]。

4.2指标设定不合理如全市实际补充耕地是规划目标的234%;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补充耕地是规划目标641.56%等。

5新一轮规划修编建议

5.1科学设定规划目标加大对土地整治规划目标设定的科学分析,根据全市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合理确定各类土地整治目标和控制指标:一是完善补充耕地目标;二是调整农用地结构和布局;三是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整治模式;四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5.2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的重点,积极开展“十三五”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储备库工作,按照全域布局的工作思路,对符合条件进入储备库的高标准农田项目,逐县逐年分解建设任务。怀远县是全市唯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应在资金和任务量上予以倾斜;同时设立1~3个生态高标准农田保护示范片或示范区,建立健全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以建设促保护,发挥农田保护示范区典型示范作用[6]。

5.3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按照蚌埠市制定的城(矿)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和建设“两型”城市的要求,推进老城改造、棚户区改造,促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利用;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好乡村”;加大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力度,落实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任务,建设和谐矿区。

5.4落实保障措施强化规划管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持续发挥土地整治机制创新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土地整治规划执行的考核工作;加大规划期内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力度,强化投入保障;积极引导基层政府和群众的广泛参与;培养土地整治专业技术队伍等[7]。

参考文献

[1]韩姝娴.蚌埠市土地整治潜力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05.

[2]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Z].2012,03.

[3]徐炜.湖南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后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10.

[4]张统生,李宏军.新时期土地整治规划的任务[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1.

[5]潘凡等.关于土地整治规划定位的思考[J].浙江国土资源,2011,12.

农田土地治理篇3

基本农田触及国度粮食平安,关系到农人的久远生计,是耕地维护任务的重中之重。党中心、国务院及省委、省当局和市委、市当局高度注重基本农田维护任务。《中共中心关于进一步增强乡村任务进步农业综合出产才能若干政策的定见》明白指出,要严厉维护耕地,节制非农业建立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削减,质量不下降,用处不改动。增强集体建立用地和乡村宅基地治理,鼓舞乡村展开地盘整顿和村庄整治。《国土资本部关于增强和改良地盘开拓整顿任务的告诉》中指出,开拓整顿任务要以进步农业综合出产才能为起点,鼎力展开基本农田整顿,促进增补耕地数目、质量、生态三者一致。《人民当局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变革严厉地盘治理决议的定见》中明白要求,在仔细维护基本农田的还,要整合地盘资本、对属于中低产田的基本农田执行集中连片整顿,进步基本农田的质量。

鼎力展开基本农田整治,是处理我市局部基本农田低产、低效、结构不合理,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维护面积不削减、质量不下降的需求;是乡村具体建立小康社会、包管国度粮食平安、改善乡村出产、生涯前提,进步粮食出产才能的需求;是落实城市建立用地添加与乡村建立用地削减相挂钩,进一步深化展开“三项整治”任务的需求;是地盘应用总体修编和地盘更新查询的需求,对促进我市经济开展和社会提高具有严重而深远的意义。

二、展开基本农田整治任务的指点思维及目的、内容

(一)指点思维:仔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心乡村任务会议精力,结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开展观,对峙统筹城乡开展的方略,进一步增强耕地特殊是基本农田的维护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大深化变革力度,实在增强农业综合出产才能,起劲完成粮食增产,农人继续增收,乡村经济社会具体开展。

(二)任务目的:经过基本农田整治,使我市基本农田数目有所添加,质量分明进步、结构愈加合理,“三项整治”任务进一步标准,将中心提出的耕地总量不削减和基本农田维护率不降低的政策落到实处,为城镇化开展供应有力的用地保证,具体进步我市农业综合出产才能。

(三)内容:一是在基本农田维护区局限,以革新中低产田为首要内容的地盘开拓整顿;二是不在基本农田维护区局限内,使普通农田改变为基本农田的地盘开拓整顿;三是经整治可以到达基本农田或耕地规范的“三项”整治。

三、展开基本农田整治任务的准则、办法及顺序

(一)展开基本农田整治任务的准则

1.依法展开。关于国度司法律例规则的制止开拓整顿的区域,不得进行基本农田整治;

2.有利于城镇建立用地添加与乡村建立用地削减相挂钩,有利于乡村建立用地流转;

3.基本农田整治应避开未来的城镇建立开展区域和交通、水利等严重工程区;

4.统筹规划、分步施行;

5.先整治、后运用、谁投资、谁受益。

(二)展开基本农田整治任务的办法

基本农田整治任务要依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分类施行的办法进行。作为省国土资本厅选定试点的县要先行一步,其他县(市)选择1-2个乡(镇)或连片的若干个村作为试点,在项目布置上予以倾斜,技能上赐与重点指点,获得经历后具体推开。第一批确定的试点单元是:县的陈曹乡、小召乡;禹州市的鸿昌镇、鸠山乡;长葛市的南席镇;鄢陵县的彭店镇、马坊乡;襄城县的十里铺乡、双庙乡;魏都区的高营乡、七里店乡。

(三)展开基本农田整治任务的顺序

1.查询摸底:基本农田整治任务展开前要摸清底数。各县(市)要根据地盘应用总体规划、地盘开拓整顿专项规划、地盘应用近况图和基本农田维护图,依照基本农田整治的准则和目标,查询各地适合基本农田整治的区域,摸清区域内详细地块的权属、地类、面积、地盘应用近况、新增耕地潜力等有关状况。现有的基本农田局限界限用赤色标注到1:10000地盘应用近况图上。

2.确定区域:在摸清底数的根底上,依照集中连片、一致规划、先易后难、分步施行的准则,确定若干个整治区域。整治区域的选定尽能够思索将国度投资开拓整顿项目和市、县投资地盘开拓整顿项目和“三项整治”项目连系起来,执行规划化整治。普通应选择耕地出产前提较差,新增耕地潜力较大、群众根底较好、底层组织较强的区域。

3.组织施行:各地根据基本农田整治区域,依据基本农田整治的内容和地盘开拓整顿的有关规则,编制项目可研申报等相关资料,组织项目评价论证。契合前提的,依照有关规则和治理权限,依据整治规划和运用资金类型,树立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库。项目标组织施行,依照地盘开拓整顿项目施行的相关规则,从项目库中拔取项目,凡列入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库的项目,不得自行组织施行。

4.效果治理和应用:基本农田整治后,经历收到达基本农田规范的地盘,列入基本农田后备资本库,树立专门的计算台帐,待调整或需求补划基本农田时,实时进行调整和补划。“三项整治”完成后,可以构成折抵、置换目标的,要实时进行地盘改变查询,树立置换或折抵方案目标备用库,并实时到省国土资本厅立案。立案时执行“三图一表一申报”准则,即按项目反映的项目区1:10000规范分幅地盘应用近况图(整治前、后)、整治规划图、地盘置换项目入库表和项目验收申报。

四、任务要求

(一)增强指导,健全组织

增强对全市基本农田整治任务的指导,成立市基本农田整治任务指导小组,成员单元有国土资本、财务、农业、规划、林业、水利、交通等部分。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本局。详细任务由市国土资本局牵头,有关部分参与任务人员,依照职责分工担任。县(市、区)当局及国土资本部分要将基本农田整治任务列入首要议事日程,研讨详细办法,做到看法到位,资金到位,任务到位。

(二)加大投入,稳步推进

各地要依照国土资本部《关于增强和改良地盘开拓整顿任务的告诉》精力,做好国度级项目标立项和优选任务。经过项目争夺国度、省专项资金。市级征收的新增建立用地有偿运用费70%用于基本农田整治,由市国土资本局和财务局按项目组织施行,征收的耕地开垦费除用于耕地占补均衡外,残剩局部也要用于基本农田整治,用于农业地盘开拓的地盘出让金30%局部首要用于基本农田整治。各地可以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吸纳企业和小我进行投资,执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分级担任,严厉顺序

基本农田整治任务必需扎实,注重实效。各级国土资本治理部分要严厉依照有关规则展开任务,增强敌对项、施行、验收等全进程的监视,制止任何方式的故弄玄虚行为。一旦发目前基本农田整治中有故弄玄虚或在项目施行中以机谋私的,依法严峻查处,追查有关指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农田土地治理篇4

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提出背景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确定这个目标既符合科学规律又符合现实国情。2011年7月20日,国务院第164次常务会议上,总理要求“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制定并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011年8月23日,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同年10月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全面提升耕地持续增产能力”,同时提出“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至此,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决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011年10月,国土资源部印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了此项工作。

2012年3月29日,国土资源部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再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到2020年力争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可提高1等,相当于每亩提高100公斤的生产能力。4月6日,国土资源部联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标志着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

随着整治规划和建设标准的相继出台、制度支撑和资金保障程度的不断加强,大力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备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

国土资源部印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主要是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和提高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水平,达到以下五个目标: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三、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已经新增耕地4580多万亩,农田整理新增耕地率达到5%~8%,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实现新增粮食产能130多亿斤。各地在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做法。“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群众参与、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一年建、两年修、三年原地再重建的情况不可回避,真正实现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护、高标准利用仍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为确保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我们需要对规划布局、资金项目科学管理、创新机制保障等关键环节认真思考,开展创新研究。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必须强调规划的龙头地位,以规划引领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投入、共同建设”的要求科学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项目规划编制由国土资源部门统筹协调,县级政府组织,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水利和交通等规划相衔接,从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出发,科学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和任务,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体现现代农业区域特点和农产品品牌价值,不仅要有生产功能,还要有生态景观功能、传承农耕文化功能。可根据不同区域类型,优先选择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开发潜力大、配套能力强、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地区,建设一批示范工程,发挥辐射带动功能。选对区域,严格标准,以点带面,有利于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二)尊重民意,维护权益

农民对于世代耕种的土地处置情况理应具有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收益权和监督权。在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中央有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要求,认真做好地籍调查和权属管理工作,确保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使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土地产权能够合理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治理。对土地调整互换使用、农田整理方案等涉及农民财产权益的问题,提供多种选择并进行公告、公示、听证和论证,充分听取当地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意见,不搞强拆强建。发挥政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带动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工程实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整治前农民同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使农民群众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管护主体。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涉及到农业和农村工作诸多领域。要进一步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机制,健全集中统一、分级负责、全面全程的监管制度,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良好局面。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监管、统一验收”,着力解决标准执行不力、工程进度较慢、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确保资金投入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监督管理到位,真正做到优化配置资源,捆绑使用资金,灵活运用政策,催生综合效益。

(四)整合资金、集中投入

面对“十二五”期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目前的亩均投资标准偏低,将会一定程度地制约项目建设实效性的发挥,因此应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主体,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各司其职、各计其功”的要求,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共同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鼓励农民自筹资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模式和途径,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农田土地治理篇5

关键词基本农田;高标准;4亿亩;十二五时期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3-0001-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1

在2011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会上,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在此之前7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第164次常务会议上,总理也在强调土地管理近期应该重点做好的5项工作时指出,要“制定并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力争‘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近年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日益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自从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后,2009年和2010年中央1号文件相继提出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2011年颁布的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领导又在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内连续对这项工作作出明确指示和硬性要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之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可见。目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颁布出台在即,总书记和总理的重要讲话对于各地正在加快推进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尤其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而言,既意味着新的机遇、新的发展,也意味着新的使命、新的挑战。鉴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十二五”时期要把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全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核心任务,积极主动的统筹谋划、大胆务实的改革创新和规范有序的开展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全面实现既定建设目标。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需要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实践证明,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1]。总书记也一再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1949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在促进粮食生产、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2]。目前,我国已经实现粮食年产“八连增”和综合产能5亿t以上,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但是,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在生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前,我国粮食产销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客观存在,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甚至脆弱平衡状态,对国际市场依赖也将越来越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业基础设建设滞后,我国粮食生产“靠天吃饭”局面迄今尚未得到根本扭转[3]。

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加快发展,以及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和消费水平调整升级,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将刚性增长。由于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和调剂国内余缺空间有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基本农田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了扮演口粮田角色的历史使命[4],正因如此,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要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永久基本农田的用途,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仍然是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和基础。另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度推进,粮食生产重心已从温暖多雨的东南部“雨养农业区”向寒冷干旱的中西部和北部“灌溉农业区”转移,在目前粮食生产格局和供求态势仍将继续维持的情况下,加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尤显必要和紧迫。

1.2加快农业现代化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出了现实需求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保证。虽然目前国际上并无有关农业现代化的一致定义,但一些专家学者将其基本特征界定为: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农业基础设施优质完善,以及先进科学技术得到推广、高效管理手段发挥作用等。由于资源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5-6]。对照既定的农业现代化目标,不难发现,我国目前仍有较大距离。

我国地块分割细碎严重、水利设施短板突出、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农田生态持续恶化等缺陷和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农业户均土地规模不到0.5hm2,不仅远低于欧美国家,还少于东亚的日韩;现有耕地中,田坎、沟渠、田间道路所占比重高达13%;全国主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40%,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5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98亿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49.4%;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50%。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农艺科技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信息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将有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局面,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以及降低农田生态环境污染负荷等,有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因为降低了农业综合生产成本、增加了当地农民劳务收入而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及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而有利于美化农村景观风貌,从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和谐宜居农村建设。所有这些,都将极大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1.3深化扩展耕地保护内涵需要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土地资源是数量属性、质量属性和生态属性的有机统一,土地管理应该树立整体理念,做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理。但是,由于对土地资源属性认识程度不深,加上之前深受“增长即发展”观念影响,我国土地管理长期以来偏重土地资源的数量管理,而忽视质量、生态管理[7-8],目前总体上也仍然处在数量管理的初级阶段,不仅无益于提升土地管理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整体产出能力[5],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土地资源约束更加突出。

在今年9月2日视察国土资源部时,总理在讲话中强调,国土资源工作要“在做好数量管控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和生态保护。”就土地管理的关键环节――耕地保护而言,当前更是亟需转变观念、深化内涵。鉴于基本农田的综合功能和重要地位,当前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贯彻新型资源观和新型资源管理观的有效抓手,是推动土地利用管理方式转变的可行途径,因而也是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管护的主要措施。具体来说,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过程中,因为遏制了非农建设占地势头而有助于实现耕地数量管控,因为提高了耕地质量等级状况而有助于实现耕地质量管育,因为发挥了基本农田生态景观功能而有助于实现生态管护。在实际土地利用中,正是由于基本农田的存在,城镇化无序蔓延才有所忌惮;近年来,全国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耕地质量普遍提高1个等级以上;此外,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基本农田承担了越来越大的生态涵养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兼顾了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理内涵,促进了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有机统一,因而更加有助于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艰巨性和可行性

2.1实现既定建设目标面临很大困难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对于落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极为重要。可以预见,这一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推进,土地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耕地保护将会面临更大压力,土地管理形势也将会更加严峻。就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任务而言,由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惯性犹存,加上路径依赖和制度粘性等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挑战和困难成为躲不开和绕不过的障碍,完成既定任务将要遭遇的压力和阻力也将前所未有。

首先,建设任务非常艰巨。“十二五”期间要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其总体工作量相当于“十一五”时期的2.5倍(2001-2005年间,全国总共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1.6亿亩),特别是截至目前2011年已经快要过去,这就意味着在余下的4年时间里,每年要完成的建设任务应不少于1亿亩,时间之紧、任务之重由此可见。二是资金缺口可能很大。根据初步分析结果,完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约需6000亿元投资,而从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看,“十二五”期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以下简称新增费)预计可以征收4500亿元,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预计可以征收750亿元,两项合计可以征收5250亿元,但资金缺口仍然高达750亿元。三是实施监管难度较大。当前,在农村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重项目审批、轻实施监管现象,导致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工程进度迟缓、标准执行不力、资金使用不当、项目验收滞后、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十二五”时期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样可能遇到这些问题,这就对加强监管提出了很高要求,但要在有限时间内对资金收缴、资金分配、立项批复、施工进展、竣工验收、后期管护、考评奖惩等关键环节加强监管,面临的形势将会非常复杂,所承担的任务也将非常繁重。

2.2完成既定建设任务有着较好的工作基础

近年来,我国土地整治工作在各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推进之下有了长足发展,其中,在基本农田建设方面更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01-2010年间,通过土地整治全国新增耕地4200多万亩,超过同期建设占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面积(3963万亩),共建成2亿多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其中“十一五”期间就建成1.6亿亩,整理后的耕地平均亩产提高10%-20%,实现新增粮食产能超过65亿kg,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得到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促进了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的顺利实施,为2004年以来全国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此过程中,农村土地整治还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如“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群众参与、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得到建立,并在土地整治实践中初显成效;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正在积极报批,省级、市级和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也在加紧部署开展;工程项目设计、技术标准建设和资金征缴使用等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确保了相关工作的规范推进;土地整治监管平台加强建设并已开始投入使用;农民群众参与热情得到调动;以及土地整治专业机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等。所有这些,都为“十二五”期间保质保量完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土地整治尤其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日益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已经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而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更是已经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因此,尽管将会遇到重重困难,但仍然有着较为扎实的工作基础,而完成既定任务也将成为最基本的要求。

3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为确保“十二五”期间完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笔者认为,需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已有的基础,更需要从编制实施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创新资金管理和完善监管制度等方面入手,着力创造条件、改善手段,实现既定目标。

3.1加快编制实施地方各级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规划是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土地整治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明确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统筹安排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以及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有序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主要依据。随着《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的批准实施,省、市、县各级土地整治规划要加快组织编制实施,建立健全土地整治规划体系。根据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的功能定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要将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标正式分解下达到各省(区、市),落实中央支持开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布局和示范省建设任务,以及划定基本农田整治重点区域等,特别是要明确建设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重点县、改造提高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以及新建5000处万亩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具体任务;省级土地整治规划要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落实示范建设任务,制定规划实施政策,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市、县;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要明确规划期内市、县范围内土地整治的主要任务,划定土地整治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切实落地。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应加强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并要严格评审程序,强化实施跟踪评估,切实发挥土地整治规划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宏观指导和整体控制。

3.2健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工作机制

目前,我国土地整治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有效的工作机制,并将在今后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中继续发挥作用。但是,鉴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一般的土地整治不可同日而语,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健全完善已有的工作机制,可以考虑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机制。与现行土地整治工作机制相比,新机制更加强调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更加注重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具体而言,要明确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主体,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作为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一级党委和政府监督实施;要强调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无论是建设前的确权、登记,建设中的土地平整、环境整治,以及建设后的验收、监管等都应如此;要注意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农民自愿、自发、自主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实施,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切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为支撑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要积极搭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平台,加强相关部门之间协作配套,尽量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成效;以及要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热情,尽可能扩大社会参与面等。

3.3创新土地整治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机制

鉴于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缺口问题较为严重,为了不因资金问题而耽误整体进度,“十二五”期间应充分发挥土地整治的平台作用,在土地整治规划引导下,有目标、有计划、有次序地聚合相关资金,集中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努力实现资金供需平衡。首先,要用足用好专项资金。从目前的资金构成来看,新增费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最主要资金来源,因而要严格执行新增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有关规定,将之全部投入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设法提高中央分成新增费留成比例,以更好发挥其引导和示范作用,聚合农村公路修建、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危房改造,以及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电力通讯等涉农资金,发挥资金整合的规模效应。其次,要严格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另一项重要资金来源,但目前无论是在征缴还是在使用上均存在一定问题,今后要严格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的征收管理,不仅要确保足额征收,而且要全部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再次,要探索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金,鼓励各地“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边建边补”等。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资金运作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以及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参与建设等。

3.4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监管力度

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是保质保量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根本保障,也是“十二五”期间实现既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必须及早谋划。首先,要完善制度规范。健全“集中统一、分级负责、全面全程”的监管制度,进一步明确监管责任、监管程序、监管标准和监管内容,尤其是要着力解决技术标准执行不力、工程实施进度较慢、工程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其次,要创新监管模式。在健全和完善常规监管手段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加强建设基本农田质量监测网络,及时全面掌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动态。再次,要建立信息公开与情况通报制度。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立项情况、项目实施进度和项目竣工验收等基础信息,不仅要做到阳光透明,而且要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并进行排名。另外,要重视绩效评估。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方法,注重规划期中考核评价及其结果的激励运用,建立考评结果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分配、计划下达和政绩考核等挂钩机制,激励地方政府加快建设步伐、保证建设质量;最后,还要加强廉政建设和土地整治市场管理。规范土地整治中介服务机构,解决相关机构“为特定人服务”等问题,严格施工队伍管理,提高相关队伍人员业务素质,以及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杜绝工程承包“暗箱操作”等问题。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吴海洋主任的悉心指教,贾文涛博士也对本文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

[1]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YinChengjie.FoodSecurity.GlobalStability:GlobalFoodCrisisandFoodSecurityinChina[m].Beijing:Chinaeconomicpress,2009.]

[2]洪绂曾.新中国农业60年成就、经验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1-7.[HongFuzeng.achievement,experienc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nagricultureofpastSixtyYearsSince1949[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0,20(8):1-7.]

[3]赵波.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85-90.[ZhaoBo.ontheConstructionandimprovementoftheinterestCompensationmechanismforthemajorGrainproductionareasinChina[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1,21(1):85-90.]

[4]蔡银莺,张安录.规划管制下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7):102-106.[CaiYinying,Zhanganlu.ResearchintrendsofprimeFarmlandseconomicCompensationUnderLanduseplanningControl[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0,20(7):102-106.]

[5]王国敏.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的瓶颈约束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91-98.[wangGuomin.ontheBottleneckRestraintsofmodernagriculturalGrowthwithChineseFeatures[J].JournalofSichu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09,(5):91-98.]

[6]王国敏.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9,(5):64-67.[wangGuomin.theoreticalandempiricalStudyaboutmodernagriculturalGrowthwithChineseFeatures[J].theoryandReform,2009,(5):64-67.]

[7]张蕾娜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J]经济地理,2006,26(S1):128-130.[ZhangLeina.outcomeapplicationofagriculturalLandClassificationandGradationinprotectionofprimeFarmland[J].economicGeography,2006,26(S1):128-130.]

[8]何秀珍,宋乃平,刘孝勇宁夏永宁县耕地变化态势和基本农田保护对策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1,32(3):72-76[HeXiuzhen,Songnaiping,LiuXiaoyong.aStudyonFarmlandChangingandCountermeasuresforBasicFarmlandproection[J].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s,2011,32(3):72-76.]

onBuilding4HundredmillionmuofHighStandardBasicFarmlandin

thetwelfthFiveYearplan

LiUXinwei1LiJingyu2ZHaoCuili2

(1.LandConsolidationandRehabilitationCenterof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Beijing100035,China;

2.instituteofGlobalizationandChina’smodernizationproblems,UniversityofBusinessandeconomice,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partyCentralhaveCommitteeandtheStateCouncilhaveplacedgreatimportanceonbuildinghighstandardbasicfarmland,andbuildinghighstandardbasicfarmlandonalargescalehasbeenthestrategicdeploymentandoverallarrangementatthenationallevel.inChinastwelfthFiveYearplan,Chinawillbuildanother4hundredmillionmuofhighstandardbasicfarmlandbasedontheexistingbasis.tofulfillthetaskwillbeusefulforreinforcingChinasfoodsecuritysafeguardingability,promptingChinas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anddeepeningandextendingtheimplicationof

cultivatedlandprotectionarounditsquantity,qualityandecologysignificance.inChinastwelfthFiveYearplan,tocompletethedeterminedtaskwillbefacedwithdifficultiesandchallenges,suchastaskbeingextremelydifficult,capitalbeinginadequate,supervisionbeingdifficult,andetc.However,wehavearathersolidfoundationforfulfillingthetask,suchasarelativelyscientificandreasonableworkmechanismbeingestablishedpreliminarily,landconsolidationandrehabilitationplansatvariouslevelsbeingarranged,andrelevantrulesandregulationsbeingpromulgated,etc.toensurethecompletonofthetaskofbuilding4hundredmillionmuofhighstandardbasicfarmland,inthispaperitissuggestedmakingplansactivelyandinanallroundway,andreformingandinnovatingboldlyandpragmaticallytopromotethework.andthemaincountermeasuresincludespeedinguplandconsolidationandrehabilitationsplansatvariouslevels,perfectingworkingmechanismsofbuildinghighstandardbasicfarmland,innovatingthemechanismofusingandmanaginglandconsolidationandrehabilitationcapital,andreinforcingsupervisiononbuildinghighstandardbasicfarmland.

Keywordsbasicfarmland;highstandard;4hundredmillionmu;thetwelfthFiveYearplan

收稿日期:2011-11-13

农田土地治理篇6

关键词:土地整治;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我国的土地整治正在逐步从单一类型的农用地整治过渡到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一、土地整治的发展历程

从1988年至今,我国的土地整治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阶段,从1988年至1997年,该阶段以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出台为标志,主要内涵是通过对废弃工矿的复垦和未利用地的开发,达到增加耕地面积的目的。第二个阶段是发展壮大阶段,从1997年至2008年,该阶段以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为标志,土地整理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并明确了土地整理的内涵,这一时期的土地整治主要以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为主,土地整治逐步由无序、自发、无章可循过渡到有序、有组织、有规范。第三个阶段是综合整治阶段,从2008年至2011年,该阶段以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为标志,此阶段主要是集中连片推进,通过综合整治,达到提高农用地质量和数量,同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目的。第四个阶段是2011年至今,以国务院国务院第164次常务会议上,总理提出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为标志,此阶段主要是农业、水利和国土协调共建,力争完成再建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的。

二、土地整治项目类型

土地整治可分为建设用地整治和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不改变建设用地性质,主要整治手段是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等,通过归并零散、低效利用的城市建设用地,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农用地的整治,根据地类不同,主要采取整理、复垦和开发等手段,旨在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田间基础设施配套、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用地的利用效率,根据整治的地类不同,可分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大类。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分别对应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按照具体对象可分为6小类,具体类型如下:

1.基本农田整理。主要通过增加基本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达到提高耕地产出率、提高农田质量等级的目的。包括平整土地、新建或改造田间灌排设施和田间道路、新建农田防护林等,以期达到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资金主要来源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2.农用地整理。目的是提高耕地质量,包括改造盐碱地和中低产田、坡地改梯田、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主要通过整理项目实现,资金主要来源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3.地块调整。重点是对零散破碎的地块的调整、整合和归并,以便于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经营,目前一般通过嵌套在整理项目内完成。

4.城镇建设用地的复垦。主要是指废弃工矿用地的复垦,如废弃的砖瓦窑、采沙场等。此类项目主要采用复垦的手段,通过工程措施,达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保障占卜平衡的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耕地开垦费。

5.未利用地开发。根据对宜农未利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宜农未利用地的分布与数量,通过工程措施增加耕地面积。主要是通过开发利用滩涂、水域、荒草地等,此类项目主要采用开发的手段,通过工程措施,达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保障占卜平衡的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耕地开垦费。

6.村庄的治理。主要指治理“空心村”、因地质灾害搬迁或出于生态保护、环境保护需要进行移民等农村居民点的治理。目前此项工作主要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新农村建设实现。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土地整治项目涉及面广、具体实施过程中环节多、协调量大,项目实施仍然存在部分问题t待解决。

1.重数量,轻质量。首先在项目申报时,审查注重的是项目的规模、面积、项目数量等,常常忽视项目的位置、基础设施条件等,导致高投入低回报,项目实施后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其次对项目实施后的面积要求较高,在项目竣工验收时,要求对新增耕地的面积进行复测,新增耕地数量不得小于项目申报的面积,却没有明确耕地质量衡量标准,片面追求新增耕地的数量,忽视了耕地质量这一影响耕地产出的重要因素,导致了新增耕地虽然从数量上达到了标准,质量却参差不齐。

2.重实施,轻管理。不论是从工程体系或是法律、法规、规范的要求均日渐完善,项目从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预算到施工再到竣工验收等各环节均有章可循,而项目竣工后除有检查要求的项目外,工程设施的后期管理和管护无人问津,导致出现新增的田间基础设施被破坏、新增耕地二次荒芜的情况。

农田土地治理篇7

目前,农业产业的发展已经得到我国的广泛重视。我国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加强土地整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土地整治已经能够实现防旱和防涝,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田的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耕作的信心。但是我国要想大范围的开展土地整治,就必须通过研究农田水利设计来提高农田的标准。

关键词:

土地整治;农田水利设计;灌溉水源

正文:

一、土地整治中水资源的平衡

首先,水资源平衡分析能够对水文变量和过程中做出具有科学性的概率预估,从而能够推算出在不同时期内灌溉水源对于可以提供给农田的供水量。其次,利用灌溉模拟的方式来确定每年灌溉的定额和用水的过程。土地整治过程中,土地灌溉范围可以通过灌溉面积的比例、水源的状况以及土地的利用结构来进行确定。水利设计单位要不断搜集当地相关的水文资料,并进行实地勘察,对周边的灌溉水源的分布以及可利用的程度进行介绍,主要包含有水库、河流等。

二、灌溉水源的选择

灌溉水源的选择主要包含水源的质量和位置两个方面。对于水源的位置而言,水利设计可以就近选择附近的水源,也可以选择位置较高的水源。这样可以不用通过抽水来进行灌溉,降低了灌溉的成本。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当实际考察所选择水源的结构情况,要有效运用以前的支渠和干渠,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另外,水利设计中也要合理利用水库、河流等现有的水源,不能因为要增加耕地面积而将原有的渠和沟填平。对于水源的质量而言,土地整治过程中要查看水源的污染情况。如果该区域的地下水较少,那么可用地表水来进行灌溉。这点需要在设计图纸中明确标出,有利于后期基础设施的修建以及渠道的整治。另外,如果水源中重金属含量较高,污染比较严重,那么该区域的水源是不能进行灌溉的。水利设计单位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水源,并在设计图纸上标注水源位置。

三、灌溉方式的选择

目前,我国主要有地表灌溉、喷灌、续灌以及轮灌等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都有着各自的优点,也有着一定的缺点。因此,灌溉方式应当根据当地的地形、土壤的质量、耕作习惯、农作物的需求以及水源的情况来进行选择。水利设计单位应当根据灌溉制度和定额进行选择,从而降低后期灌溉的成本,提高灌溉效率,提高土地整治的效果。土地整治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检修当前所拥有的水利设施,疏通传统的土渠,为农作物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从而使水资源和耕地得到有效利用,提高灌溉效率。例如在运用喷灌时,设计人员不仅要保证农作物的产量,还应当通过干管和只管的变径问题来降低成本。和其他的灌溉方式相比,喷灌能够节约大约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并且能够在农田、草坪等多种土地结构中使用。

四、灌溉渠系的布置和选择

在水利设计过程中,对于平原地区的农田而言,设计人员可以采用灌排相邻的布置方式。这样可以保证农田得到充足的灌溉水资源,也可以使农田多余的水资源及时排出。而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丘陵地带而言,设计人员通过利用双向控制,灌排合一的布置格局来使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大都比较集中,只有少部分地区的农田由于地形原因分散开来。因此,渠系要根据农田的大小和位置来进行有效布置,从而使水利设施得到有效应用。渠系的布置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固已有的渠系并对其进行拓宽,从而使灌溉系统能够对每块农田进行排水。并且设计人员要衬砌每个渠道来提高排水的效率,节约水资源。如果区域在山脚地区,那么可以在地势比较高的地区设置灌排两用渠,在山坡两侧设置排水沟渠。而如果地域处在盐碱重灾区,那么可以在高处布置渠系,低处布置排水沟。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单位要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实现设计的科学性。

五、渠系建筑物的设计

渠系建筑物主要指的是过水建筑物。过水建筑物主要修建在渠道、路、排水沟等的交叉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农田中多余的水分,,合理安排水源,为农田灌溉水源等。渠系建筑物大部分都是一些节水闸、交叉建筑物、便民建筑物、陡坡、输水渠道、量水槽设施等小型水利工程。这些建筑物能够根据当地的地形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并没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适合用于小型的农业生产当中。

六、排水工程和水土保持

排水工程的合理性对水土保持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水利设计单位要根据当地的耕作习惯、降水情况、土质等情况来建设排水工程,从而利用当地的渠道来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出,从而起到了概述土质、防旱以及防涝的作用。农田水体的安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避免暴雨对农田表层的破坏。另一方面是要提高水资源的供应量。排水工程的设计要达到三个方面的效果。第一,及时排除农田中多余的水分。第二,避免农田中的养分流失。第三,改善土地的质量。整治区域中种植防护林也可以使排水工程达到一定的效果,使农田中具有一定的水资源。

七、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土地进行大范围的整治。而土地整治过程中对于农田水利的有效设计能够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本文中主要分析了水利设计中水资源的平衡,灌溉水源和灌溉方式的选择,渠系的布置,渠系建筑物的设计以及排水工程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使水利设计的各个要点得到全面的整理,从而使水利设计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水利设计的成本,提高我国农作物的产量。

参考文献

[1]王树林.在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

[2]葛一霓,杨凤海,杨光.土地整理中的农田水利设计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06)

[3]刘俊,张芳慧.河南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2)

[4]哈元辰.探析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福建农业.2015(08)

农田土地治理篇8

农业是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实施高产农田建设,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土资源部门如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在全州各地掀起中低产田改造工作高潮的同时,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加强保障、狠抓落实,大力开展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资源保障,通过本次学习实践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滇中高原东南部,位于长江、红河两大水系上游分水岭地段,辖4乡10镇163个村委会(社区),人口44万,土地总面积3536平方公里,据20xx年土地更新调查资料显示,耕地面积64.4万亩,其中,纳入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5万亩。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给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趋紧,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县国土资源局把土地整理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破解土地和资金等要素制约的有效途径来抓,积极制定政策,采取向上级争取项目,不断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自20xx年开展以来到20xx年为止,5年间全县共投入资金4681万元,完成土地整理项目6个,整理面积37077.77亩,实现新增耕地9166亩,从而实现了我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全面保障了近几年来各类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制定方案,明确任务目标。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要逐步建设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产农田。围绕这一要求,**县国土资源局通过反复实地踏勘论证,选择具有条件的项目区按流域或水系编制了具体的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方案和可研报告,按照“流域治理,统一布局,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环境协调”的原则,扎实推进高产农田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把高产农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同步推进;与区域水系整治同步落实;与发展现代农业同步安排,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二)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建设思路。我们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认真总结高产农田建设经验,不断拓展高产农田建设思路。一是把高产农田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建设“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高产标准化农田格局,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把高产农田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契机。在高产农田建设项目建成区,大力推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要求,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把高产农田建设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平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双挂钩”、集体用地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项目区城镇化建设,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三)严格监管,确保工程发挥长期效益。我们建立和完善了项目实施管理各项制度,积极探索项目后期管理方式,使高产农田做到了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长受益。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规划化”的要求,全面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各地在坚持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公告制、跟踪审计制等五项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制定和完善了从项目选址到工程后期管护各个环节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在项目后期管护上,各地因地制宜落实管护主体,探索管护方式。

(四)尊重民意,营造良好氛围。高产农田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民群众,在高产农田建设的各个环节,我们始终注意尊重农民意愿,顺应民意定规划,依靠民力搞建设,发挥民智抓监管。在项目设计阶段,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要求作为规划设计的重点;在项目实施阶段,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与监管;在后期管护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地落实管护主体、管护方式。

三、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一是提高了农田排灌能力。通过建设,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二是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通过建设标准田块,新建改建田间道、生产路,为机械化耕作创造了条件。贯通项目区周边道路,方便了农业机械进出和农产品运输。三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土地平整过程中,通过对原有的高低不平、局部凌乱、零星的田块进行合并和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按照耕作层剥离堆放、土地平整、耕作层回填等工序进行施工,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四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通过合理配置排灌沟渠、田间道路,可节约农业用水、缩短灌溉时间、方便田间耕作,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实质性提高。实施高产农田建设,将田间道、生产路建设与“村村通”工程结合起来,把零散村庄与中心村建设结合起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居民点实行统一规划,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家园,改善了交通条件,美化了村庄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三)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得到显著改善。一是减少了水土流失。在高产农田建设中,通过开展土地平整,修建灌排水利设施,建设农田防护林,提高土壤保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有效地改善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二是净化了农村水环境。通过修建各种农田水利工程,完善灌溉主渠道,新建桥、涵、闸等过水设施,使项目区形成了“有水能用、水多能排、水少可引、灌溉无忧”的局面。

(四)农业发展得到有效带动。我们始终致力于通过高产农田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通过农业生产规模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产业化带动现代化,以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罗川镇是全县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区,也是无公害蔬菜种植区,土地整理项目建成后,水稻亩均增产约50公斤,项目区内生产的优质稻米畅销全省内外。折江、上海等外地客商到罗川与高产农田建设项目区农户签订了耕地租用合同,投资建成了无公害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和花卉生产基地。

四、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对土地整理是稳定提高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化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在工作中不够重视,致使有些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中不太顺利。

(二)土地整理涉及的问题面广,思想工作难度很大。目前,土地整理中田块调整、权属变更、房屋拆迁、地上附着物补偿等问题还没有具体的政策依据,缺乏统一的政策措施,工作难度很大。非凡是工程建设占地问题,各部门的责任是什么,没有具体的规章;对业主投入土地整理效益分成没有具体的鼓励措施,没有形成多元化投资土地整理体系。

(三)整理后培肥土质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土地整理只是对耕作土层进行物理化作业,耕地实施整理后土壤质地发生变化,土壤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低,土质的肥力不高,农作物的收成和农业综合效益受到影响。

(四)整理后工程管护制度和责任不明确,建后就毁的现象存在,管护工作无法落到实处,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五)资金投入不足,土地整理受到制约。土地整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中资金问题是制约土地整理的一个要害问题。仅靠向上争取和县财政筹集十分困难,将严重影响土地整理的进度。

五、改进办法和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土地资源的实情、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政府优惠政策,激发干部群众节约用地的自觉性和开发整理土地的积极性;宣传土地开发整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干部、群众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二是强化对土地整理工作的领导,县、乡(镇)政府要将土地整理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列入议事日程,将土地整理的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目标治理,层层落实土地整理目标责任制,使土地整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踊跃参与和支持土地开发整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做好扎实细致的工作,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权属治理

土地整理是对已利用土地进行治理、调整和重新配置的过程,通过土地整理往往改变了土地现状,原来的权属界线、用地位置、土地质量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必然涉及到田块重整、坟墓拆迁、房屋合并、权属重划和利益再分配等诸多关系土地承包人的切身利益问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的贯彻“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整理权属调整、房屋拆迁安置等有关政策,进一步强化土地整理中的权属治理。通过这项工作,既规范土地整理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减少土地整理中的不稳定和制约因素,控制引起新的土地权属纠纷,也为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三)抓好科学规划和监督治理,注重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

土地整理是一项融行政、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科学规划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实施方案和资金预决算;要实行项目工程公开招投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国土资源和相关治理部门要紧密配合,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近期、中期、远期开发整理和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制定便于操作的土地整理实施方案和治理办法,并根据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科学划分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区,分类实施;经过整理的土地,要与规划结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要强化土地整理技术保障,加强政策上和技术上的指导和监督治理;在工程施工中强化监理制,对工程质量和资金运作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标准和质量;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制,强化工程管护,防止整理后的耕地荒凉闲置和构筑物的损毁或被占用,充分发挥土地整理后的长期功能和综合效益。

(四)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土质肥力

“沃土工程”是农业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富民工程,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沃土工程”就是要对已整理的耕地质量进行保护和提高。要结合井研畜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来加强农化监测体系和农化信息治理体系建设,抓好“沃土工程”,变废、变污染为宝,充分利用大型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对整理后的耕地尤其是旱薄地、坡耕地科学培肥土层,提升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田土地治理篇9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3.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破碎化程度,建设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复种指数降低、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在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

农田土地治理篇10

杨邦杰现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关注中国农业发展与土地、生态等问题,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了土壤斥水性的世界性难题,荣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我国耕地呈现出“三少一差”的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基础条件差,耕地质量总体不高。

必须加快改变农田基础薄弱现状,推进良田建设,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加快建立耕地保护机制。

农业问题千头万绪,但根在土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物质基础的重要举措。农业转型发展必须先行加强良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该成为全社会和各部门的共同责任。

良田建设任务量大、牵涉面广,各地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良田建设缺乏法律依据。目前,推进土地整治立法的条件基本具备。

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很大。因此,在现有耕地资源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质量就成为提高产出、保障供给的重要手段。

日前,为了切实了解我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建设现状,探求农业转型背景下良田建设的内涵与外延,致公党中央与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部门专家一起赴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围绕此次调研,记者采访了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

耕地“三少一差”亟须保护

记者:我国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现状究竟如何?

杨邦杰:总体上看,我国耕地呈现出“三少一差”的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基础条件差。就数量而言,虽然耕地资源总量能够排进世界前4,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但拿13亿多的总人口进行平均,我们是名副其实的“耕地资源小国”。截至2012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0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就质量来说,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根据国土资源部组织完成的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优等地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7%,高等地占30%,中、低等地占67.3%,中低产田仍然占了大多数。

从后备资源来看,受生态环境制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益匮乏,补充耕地能力有限,全国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的耕地后备资源目前大约仅8000万亩左右,除东北和新疆部分地区外,大多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补充耕地成本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有的省份后备资源接近枯竭,通过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资源补充耕地的做法越来越难以为继。

从基础条件来看,我国农田地块形态比较破碎,全国现有耕地中,田坎、沟渠、田间道路占了大约13%。由于老化失修和功能退化,田间排灌设施陈旧、沟渠道路配套性差,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98亿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49.4%,耕地的基础条件与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成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明显短板。

此外,一些地区土壤污染严重,主要城市周边、部分交通主干道以及江河沿岸耕地的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等等。对此,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对于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的要求更加紧迫。

加快建立耕地保护机制

记者:这些年我们在良田建设上是如何考虑部署的?

杨邦杰:高标准农田建设意义重大。宏观地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要在水土资源更加趋紧的条件下实现长期稳定产出、持续挖掘增产潜力的目标,必须加快改变农田基础薄弱现状,推进良田建设。这是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需要,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良田建设,可有效增强土壤养分协调、蓄水纳墒能力,降低资源消耗,并为推广科学施肥、节水技术创造有利条件,对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加快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这次我们在宁夏贺兰县立港镇兰光村看到,8000亩有机稻蟹种养基地,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通过在稻田内挖沟养螃蟹,让水稻与螃蟹共生。

良田建设,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有利于增产增收。改造后农田的粮食亩产年均至少增加140斤,户均年增收约700多元。不仅如此,良田建设还有利于增加农民在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国家在加快建立耕地保护机制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2001年到2010年间,全国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2亿亩,其中,仅“十一五”期间就建成1.6亿亩。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2011年到2015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目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牵头编制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也提出,到2020年再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土地整治成效明显

记者:宁夏在良田建设中的主要成效有哪些?

杨邦杰:今年6月,我们调查组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4市9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宁夏近年来大力推进国土整治“三大工程”,区情区貌有了显著变化。所谓“三大工程”,就是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中南部生态移民土地整治工程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通过“三大工程”,宁夏在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保障了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64万亩,改造盐碱地9.2万亩,土地质量普遍提升1至2个等级,粮食亩均单产增加110公斤左右。

二是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北部项目区的排水条件得到改善,中部项目区由旱地无灌溉改善为节水灌溉。

三是促进了农业节水和农民增收。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灌水时间节省一半,节水20%,老灌区总用水量减少约四分之一。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785元,亩均节约劳动力1.1个。

四是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共治理沙漠5.6万亩,治理盐碱地9.2万亩,栽种各种树木298万株,初步形成了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项目区80%的农田得到了保护。

先行加强良田建设

记者:宁夏经验的示范意义在哪里?

杨邦杰:宁夏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主要做法。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建立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在良田建设之初,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成立了以政府主席为组长、两位副主席为副组长,15个相关厅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区国土资源厅将其作为全系统“一号工程”,专门成立国土开发整治管理局。

二是注重规划设计,保障工程建设的有序推进。区政府先后从发改、财政、水利、农业、移民等相关部门抽调40多位专家,高标准编制了相关规划,特别注重与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移民工程等紧密结合。

三是注重工程管理,促进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不仅层层建立了工程质量目标责任、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和惩戒,而且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和资金管理。

四是注重廉政建设,构建防范风险的严密体系。通过建立风险防范机构、完善廉政制度、前移防控关口、统一招标平台、完善施工合同等措施,有效防范了腐败案件发生。

作为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践说明,农业问题千头万绪,但根在土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物质基础的重要举措。它的示范意义很突出,就是农业转型发展必须先行加强良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该成为全社会和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宁夏近些年形成的“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变单打独斗为齐抓共管,值得向全国其他地区推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基层做好统筹、群众有效参与。

推进土地整治立法

记者:根据您的调研,我们应当如何解决良田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杨邦杰:目前,包括宁夏在内的全国各地良田建设正在深入开展。但是,由于良田建设任务量大、牵涉面广,各地也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良田建设缺乏法律依据。良田建设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土地整治法制建设较为滞后。虽然良田建设在宁夏等一些地区由于政府一把手的关注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因而顺利推进,但在有些地方却推进不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相关法律支撑。

其次是一些地方良田建设进度较慢。良田建设资金投入量大、涉及部门较多,在此过程中由于资金下达滞后、部门协调困难或权属调整纠纷等,往往造成一些地方良田建设工程工期较长,而且常常落后于施工进度。

再次是一些地方良田建设后期管护不够。一些地方在良田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工程设施后期管护所有者缺位、管理责任不明确、管护资金无法落实等问题较为突出,有的竣工并移交项目的基础设备和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影响良田建设工程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