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一体化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5:52

运维一体化培训篇1

硬件系统包括仿真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教员台、变电运维中心学员台、输电运检中心学员台、配电运维中心学员台、专业检修中心学员台以及网络辅助设备等。运维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采用对等结构,教员台和学员台可以相互替换,通过屏幕分配器可将教员机、学员机中任意一台切换至投影仪显示,方便进行教学演示、竞赛考评。同时为了能够让系统在使用上更加方便、灵活,功能上易于扩展、升级,采用了一机多模的工作方式,教员台、学员台上均可实现所有仿真培训功能,各个计算机可以互相替代,一台或几台计算机出现故障不会影响整个仿真系统的稳定运行。系统的硬件架构如图2所示。

二、主要功能及特点

运维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根据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所辖电网的生产实际与设备现状,将变电运维仿真培训功能、输电运检仿真培训功能、配电运维仿真培训功能以及设备检修仿真培训功能进行一体化设计,并与数字化电网生产管理系统、三维GiS系统有机结合,实现电网生产运行、维护、管理的全过程、全范围、全场景的仿真培训,满足“大检修”体系下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运维检修人员的技能与技术培训需求。主要功能、适用范围及对象如表1所示。

1.变电运维仿真培训功能在“大检修”体系下,变电运维人员不仅承担了原变电运行业务,还要负责变电设备的带电测试、维护检修等工作。因此,该子系统除了能够实现传统变电站仿真系统所具有的一二次设备建模仿真、倒闸操作、运行巡检、事故及异常处理等功能外,还增加了设备的C、D类检修、常规试验、安全工器具使用等仿真培训功能。新增仿真培训功能很好地适应了变电运维人员工作模式的转变,使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变电运行及变电运维三维仿真场景如图3所示。

2.输电运检仿真培训功能该子系统对典型500kV、220kV、110kV输电线路、输电电缆等进行仿真建模,对铁塔、导线、金具、绝缘子等各种输电设备、线路场景、地理环境以及检测工具设备等进行全范围详细仿真,形成了交互式虚拟场景系统,可以形象地反映出输电设备的正常、异常及事故状态。输电线路运行人员、检修人员、带电作业人员以及输电电缆作业人员可以在相应的仿真工作场景中进行标准化作业训练,提高受训人员操作技能。输电运检三维仿真场景如图4所示。

3.配电运维仿真培训功能该子系统以10kV及以下城市配电网、配电线路、配电站、配电电缆为对象进行1∶1建模仿真。其中配电站仿真包括各类典型配电站仿真(如开关站、环网站、箱式变电站等)以及各种可操作的一二次设备的仿真(如变电所内断路器、闸刀、变压器、继电保护装置等)。配电线路仿真包括典型架空线路、电缆线路的仿真以及杆上变压器、闸刀、跌落保险、避雷器等一次设备的仿真。利用配电运维仿真功能可以对受训人员进行配电线路运行巡视、配电检修、配电带电作业、配电电缆作业等全过程动态仿真培训。配电运维三维仿真场景如图5所示。

4.专业检修仿真培训功能该子系统以500kV、220kV、110kV、35kV、10k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典型设备、辅助设备以及仪器仪表等设备为仿真对象,对其整体结构和内部结构进行详细仿真。以专业检修(a/B级)和高压试验岗位技能为基础,以实际生产中标准化工作流程为依据,对各项检修以及高压试验工作进行全场景、全过程和全范围仿真模拟。可以实现专业检修和高压试验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工作原理、工作流程及工艺标准等内容的仿真培训。专业检修三维仿真场景如图6所示。

5.系统主要特点运维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在设计与功能实现上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系统设计理念先进。运维一体化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着眼于“大检修”体系建设,改变了传统变电站仿真系统功能相对单一的设计,增加了变电运维、输电运检、配电运维、专业检修的仿真设计,使系统在培训功能及适用性上具有领先水平。系统大量运用3D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素材进行集成,加之对作业流程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场景的仿真,使系统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可操作性以及沉浸式、体验式的培训方式可以进一步强化受训人员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培训效果。(2)培训功能针对性强。相较于其他传统的仿真系统,运维一体化仿真系统在培训功能的设置上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根据“大检修”体系下运维检修人员的工作特点和岗位技能要求而设计的变电运维、输电运检、配电运维、专业检修四类仿真培训功能,使系统更加适应电力生产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满足运维检修人员技术与技能培训的需要。同时系统采用单元制培训内容管理模式,可以根据学员自身的专业和岗位情况,提供定制的培训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3)培训模式新颖灵活。传统的培训模式忽视了成年人学习的固有规律,没有把理论与实际生产生动形象的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最后的培训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运维一体化仿真系统采用过关、对抗、自助餐式培训模式,学员可以自行选择培训内容,并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进入三维再现的实际生产场景中,进行相应的操作,然后系统根据各个知识点对学员操作内容进行考核。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加深学员对理论及正确操作的理解认识,从而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三、仿真系统的培训应用

1.运维检修人员培训运维检修队伍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保证“大检修”体系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运维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对一线运维检修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业以及事故分析处理等培训,使其提高安全生产意识,熟悉设备情况及业务流程,掌握正常工况、异常工况和事故状态下的操作与处理方法。贴近生产实际的培训内容以及有针对性的培训功能设置有助于全面提高运维检修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

2.竞赛比武与技能鉴定运维一体化仿真系统具有一整套智能考核评价体系以及覆盖全面、内容丰富的理论和操作题库,可以对学员进行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和事故处理等方面的考核,并且全面科学地记录学员答题和操作的内容、过程、步骤等,准确、及时、科学、公正地给出评判结果。完善的考核管理与评估管理体系使该系统完全满足对运维检修人员进行考核的要求,适用于开展运维检修人员技能竞赛比武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

3.其他人员的培训随着“大运行”体系建设以及无人值班变电站比例的不断提高,监控人员在变电站值班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变电站值班经验不足导致部分监控人员对站内设备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因此,在变电站内一二次设备的特性及运行特点、继电保护原理、故障及异常信号产生和上传原理等内容上,监控人员是存在培训需求的。运维一体化仿真系统能够实现变电站一二设备的精细仿真,形象地反映设备的正常、异常、事故状态及其动作过程,恰好满足监控人员对该部分专业知识提升的需要,可以作为监控人员业务培训的有效补充,提高其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同时系统还可用于新上岗人员的岗前培训,使其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并掌握日常工作的内容、流程及基本技能。

四、仿真系统的教学应用

运维一体化仿真系统是开展培训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同时先进的系统设计及完善丰富的培训功能也对培训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对仿真技术有所研究的培训师队伍,是运维一体化仿真系统培训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培训效果能否实现最大化的关键。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训中心调动内部师资力量进行仿真技术的学习、研究,并成立创新工作室,打造一支由老中青相结合,跨部门、跨专业的高绩效团队,全程参与运维一体化仿真系统的开发、建设、使用及维护。在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上,通过激励机制引导培训师在仿真技术研究、仿真课程开发、仿真课件制作、仿真教材编写等方面下功夫,拓展了仿真系统的思路,丰富了仿真培训内容,高效能地发挥了仿真系统的作用,提升了培训效果,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五、结论

运维一体化培训篇2

【关键词】运维车间;分散;立体式培训管理网络

1.引言

电力企业运维车间员工工作地点分散,且其三班倒的运转模式给工区各项集训、调考、工作布置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困难;另外,设备的快速更新及企业变革带来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使培训管理工作急待一种更有组织、更具规模性的管理突破。现根据保供运维工区现状针对运维车间培训管理工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2.运维工区现状及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工区现有运维员工255人,平均年龄41岁,呈老龄化趋势。第一学历大专及以上的18人;后续学历大专及以上163人,其余为中专及以下学历。共设13个运维班,所辖138个变电站分布在22个县市,其中3个班组采用“长白班”模式,10个班组采用“三班倒”运转模式。主要负责所辖站运行、维护工作。一般采用集中培训、班组培训与自主培训的方式。

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员工培训存在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工作地点分散、三班倒的运转模式给工区各项集训、调考、任务布置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困难。二是培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倒班方式的限制,工区集训只能组织休班成员参加,连续几天的工作后,休班员工有很多生活中的事务要处理,参加集训时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培训效果不佳。三是设备的快速更新及电力企业“运维一体”带来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同样使培训管理工作急待一种更有组织、更具规模性的管理突破。

3.针对上述问题的相应解决方法和措施

更新运维车间培训管理模式,建立“立体式”培训管理网络,并辅助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推动专业管理网络的有效运转、知识共享,全面提升运维员工各项技能,强力组建“一岗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1)三维“立体式”培训网络的建立

“立体式”网络培训,由三个维度空间组成。

一维:是由工区培训主管牵头组建的由工区领导、各专业管理、技术员组成的培训网络;二维:是由工区各专业管理牵头建立本专业管理网络;三维:由各班组培训网员牵头将本班组各专业管理网员组建为班组级培训网员。

(2)明确目标、细化指标,实施指标体系

将培训专业必须实现的两个核心指标:应培送培率100%、全员培训率100%,分解为各个工作项目的时间节点及质量控制要求,实现目标值量化,同时为保证各个量化值的实施和实现,绘制指标体系图,将可量化指标与实际工作紧密吻合,不断改进思维、改进方法。

(3)建立岗位规范,明确责任分工

机制的建立需要文件制度、目标、激励机制等坚实基础的支撑。首先依据各岗位规范,在《培训管理》中进一步明确各维度培训网员的培训职责及分工,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4)有效运用“三个维度空间”夯实员工专业技能

在健全的“立体式"培训管理网络中,各维度培训网员积极发挥自身价值,以工区培工为总牵头人,各专业管理为专业培训项目负责人,制定符合工区实际的培训计划和项目,并组织实施;以培训专责为总策划人,各班组培训员为督导推进人,定期督导并推进培训计划的落实;以各专业专责为总教练员,各班组相应专业管理网络成员为实施推广员,通过工区级的专家培训和班组级的落实推广,切实做到学以致用。通过三维立体培训网络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同时助推专业管理网络的有效运转。

1)“一维”阶梯式培训,减小员工技能差异

“立体式”培训“一维”培训带头人——工区培训专责,首先要针对培训工作中发现的诸如电网新设备、新技术对运维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统一组织的培训没有针对性,员工技能提高缓慢的问题,组织“一维”网员(专业管理及班组技术员)在认真分析素质胜任力和岗位能力的基础上,评估员工工作的差异性能力,根据其结构特点划分技能梯队;工区各专业管理(“二维”培训牵头人)将运维专业培训项目分模块,如:电力基础知识及变电站值班员技能鉴定、倒闸操作及异常、事故处理及现场把控、综自保护专业管理及班组管理、智能电网及数字化变电站五个模块,并对应列出培训计划,利用培训计划的纲领性进行最有针对性的培训,员工技能等级得以快速提升。

2)“二维”专业培训,夯实技能基础

“立体式”培训“二维”培训带头人--各专业管理,结合本专业特点及日常工作中发现的技能弱点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上报培训专责,培训专责组织实施,并组织各班组级专业网员采用抽调考的方式进行培训效果评估。专业性的培训,即能够有效的培养专业能手,又能够有效推动专业管理网络有效运转。

例如:工区主管可靠性、及pmS的两位“二维”专业牵头人--运维管理,针对可靠性、pmS系统的应用及日常填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组织本专业班组级网员,采用每周一通报、一讲解的方式进行点滴式贯彻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多名在省公司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3)“三维”班组培训,固化专业技能,夯实安全基础

“立体式”培训“三维”培训带头人--各班组培训网员组织本班组各专业管理网员,将从专业管理那里汲取的专业知识,结合班组倒班特点、所辖设备特点、人员特点开展针对性的集训、现场培训、现场模拟事故处理等,在现场培训过程中直接发现每位员工的技能短板,现场指导,有效解决了因倒班带来的培训漏项的问题,更能够起到“查缺补漏”、逐个提升的效果。目前各运维班组在结构性缺员的情况下,各项工作均能够有效开展。

(5)完善管理文件,固化良好做法

在“立体式”网络培训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文件,如将各维度培训网员的工作要求、时间节点纳入文件。通过不断的修订、执行、检查再修订的pDCa循环,工区培训管理文件日益完善,为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6)建立培训检查、激励机制,激化各级网员及每位员工进步能量

各项工作的稳固开展和不断提升均离不开互查交流这一重要环节。“立体式”三维训管理要求班组专职培训网员每月开展培训自查、整改;工区培训管理按《运维工区工作检查管理》5.6条及附录F培训管理月度工作检查,每月至少抽查3个班组,限期整改,班组整改完毕后反馈,工区组织复查、收存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培训方式,提炼推广典型经验,确保员工技能有效提升。

机制激励是一种手段,也是推进培训工作的重点,工区将各维度培训网员培训工作与绩效考核管理挂钩,建立专业管理年度绩效合约、培训专业一线员工积分指标库。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班组培训对标管理,细化培训考核实施细则,每季对标,并结合对标结果、普调考、竞赛结果填报月度绩效考核表上报劳资管理,工区进行沟通交流后列入月度绩效考核。从各角度激发员工培训热情,强化进步能量。

4.结语

通过对运维工区培训工作现状的分析发现:员工培训效果与工作方式、企业环境存在很大得联系,而有效的“立体式”培训网络管理是运维车间实现知识共享、快速提升员工各项技能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电力职工教育培训[Z].电力职工教育编辑部.

运维一体化培训篇3

关键词:中国石油;人力管理系统;运维管理;运维服务;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行各业的信息系统也不断增多。为了使系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充分发挥工作效能,就必须加强系统的运维管理。系统运维管理对信息系统运行至关重要,在企业运营管理和经营决策中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自2009年初全面上线后,逐步搭建了一套适合自身的运维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运维管理工作。随着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和运维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系统运维管理工作,对中国石油人事业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概述

中国石油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以油气业务、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工程建设、石油装备制造、金融服务、新能源开发等为主营业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综合性石油公司。2000年,中国石油制定了《中国石油信息技术总体规划》,eRp是it总体规划中的一条主线,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含在eRp系统中。借鉴国际大型企业成功实施eRp的经验,采用相同软件、统一标准,在对人事工作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独立实施eRp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块,用较短时间建成统一高效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平台。[1]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全面实现了人事管理、考勤管理、薪酬管理、经营管理、人员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操作技能人员管理、报表统计等功能,统一了中国石油的人事管理系统,实现了中国石油整体业务数据的高度集成,从日常人事行政工作职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员工共享服务等多方面满足了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需求,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2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现状

2.1系统运维管理工作发展历程

2009年2月27日,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揭牌启用,标志着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全面上线应用。按照中国石油信息化管理要求,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应按照三级运行维护体系实施。为此,根据中国石油信息化“谁建设、谁运维”原则,首先设立了由系统建设实施团队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息技术支持中心,负责系统的日常应用和整体运维工作,为系统应用和三级运行维护提供共享技术支持。其次,组建了由各类信息技术和业务专家、外部软件和咨询专家等人员组成的信息技术专家中心,负责解决复杂故障、突发事件和宕机恢复等问题,为系统升级、功能完善、扩展实施等提供技术支持。最后,每个企事业单位专门设置了一至两名系统关键用户岗位,负责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现场运行维护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维管理工作以三级运行维护体系为基础有序开展,主要包括《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用户及权限管理办法》、《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用户认证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则制度,梳理规范系统业务流程及运维工作流程,制作各类审批表单,明确工作要求,按照系统应用推广期间的区域划分策略,进行系统日常应用支持工作,管理用户需求,新增功能开发;定期系统应用监控分析;数据备份及系统应急工作等等。

2.2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稳步推进各项系统运维管理工作,成功保障了系统健康、稳定、高效、安全地运行,为中国石油人事工作提供了有力帮助。虽然,系统运维管理每年都能够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满足服务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2.1人事业务复杂,关键难度较大中国石油人事业务模块较多,业务工作繁杂琐碎,各单位人事业务也不尽相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关键用户岗位,包括信息技术支持中心一线支持人员,虽然具备it技术能力,但是很难对问题岗位人员的人事业务完全熟知掌握,在实际的系统运维支持中,经常需要充分了解其业务情况,结合系统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样对于问题处理的有效、及时性都会受到影响。2.2.2岗位意识有待增强,服务意识有待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维工作不仅仅是系统热线支持,还包含问题跟踪处理、配置变更、应用监控、数据备份、系统培训、安全保障等几十项工作内容,信息技术支持中心人员少、任务重,只能采用“一人多岗、一人多技、一岗多能”的管理机制。因此,运维人员每天忙于完成工作,虽然有很多事情干,但是重复性工作居多,时间久了,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对于那些常见问题,反而不愿花时间去帮助用户深层次解决问题,感觉做了也没什么成就感。2.2.3系统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效果落地难系统培训工作一直是系统运维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关键用户取证培训、高级用户功能培训、企业最终用户培训等系统用户培训,还包括运维人员轮岗培训、新增功能知识转移培训等信息技术支持中心内部培训。系统培训工作一直采用传统面授的形式,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学员积极性不高,经常出现教室里听讲师讲得头头是道、条分缕析,实际系统操作寸步难行、束手无策的情况,学员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3提升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几点想法

中国石油人事业务不断变化,决定了运维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完善的过程,无法做到一劳永逸,如何改进运维质量,提升系统运维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弱化关键用户部分职责,调整系统运维体系架构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持续推广新功能,人事模块不断细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级用户逐渐深入应用系统,企业关键用户岗对于系统模块应用维护工作也越来越吃力。为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稳定运行,应定期分析运维体系架构,不断完善系统运维体系,如将企业关键用户岗各人事模块业务支持职责逐渐划转至企业高级用户,让更多的企业高级用户参与到本单位系统运维工作中来,使企业高级用户逐步变成企事业运行维护队伍的一部分。这样不仅有利于系统各业务模块新功能在企业中的应用推广,企业最终用户能够得到更专业的解答,企业关键用户岗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系统监控、用户考核、系统培训等非人事模块业务工作中去。

3.2激发运维工作热情,培养运维服务意识

系统运维工作的有效进行,离不开高素质运维人员。作为一名优秀的系统运维人员,不仅要具有优秀的技术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岗位观念及服务意识。只有这样的人员组成的团队,才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工作,不断提高运维队伍的服务水平。那么,如何能让运维人员明晰岗位定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首先,在运维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参与“岗位技能大比武”、“争当系统专业讲师”、“有奖更新运维知识库”、“参与专题QC小组”各类活动的方式,扩大运维人员知识面,丰富其岗位生活,使运维人员对本职工作的重新认识,重新定义;其次,可以定期请外部专业讲师进行运维理念、方法培训,使运维人员不仅懂得先进的it技术,也懂得先进的管理思想,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运维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最后,可以采用“走出去、看一看”的方式,去其他it公司调研学习,看看周边优秀的团队是如何工作的,看看运维业界现在发生了什么。这些都能够带来很多的反向思考。

3.3培训形式多样化,吸引系统用户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培训工作也必须跟随时代的潮流,利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使培训工作变得丰富多彩,吸引培训对象,可以获得更好地培训效果。在目前面授培训的基础上,将培训场景化,如挑选授课内容流程性强的培训,采用扮演流程各个环节的形式,请学员分组协助完成,完全改变传统老师台上讲、学员台下听的模式;将培训在线化,如利用标准课件制作工具将培训内容制作成电子课件,放置在中国石油统一在线培训平台上,方便学员随时随地学习;将培训社区化,如讲师将面授学员利用网路社交工具,组成一个学习团队,有问题一起交流讨论,大家共同提高。这些都是很好的培训多样化的改进方式,这样不仅提升了运维团队系统培训水平,学员也不再感到枯燥无聊,更加乐意学习。

3.4转换沟通思维,化被动为主动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系统作为信息系统,提升系统运维服务能力也可以采用从“沟通管理”下手的一些通用方法。沟通是运维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对于系统运维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的沟通手段包括运维热线服务电话接听、电子邮件接收、即时消息接收、门户在线交流等。既然已经有了多样化的沟通手段为基础,我们就可以转换思维,将原先的“响应式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如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询问了解业务部门需求,协助进行分析,满足业务部门个性化需求;组织不定期运维座谈会,相同岗位、地域相近的业务人员、运维人员聚在一起共同讨论,互相交流经验等。

4结束语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中国石油人事业务也与系统之间的耦合越来越紧密,对系统运维工作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系统运维管理工作,使我们的信息系统运维服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智能,更大地发挥信息化对人事业务的支持作用,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法玉晓,卢山,王爱玲等.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策略[J].石油规划设计,2010,21(4):20-22.

运维一体化培训篇4

关键词:检管一体化;变电;检查;维修;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1检管一体化管理模式基本含义

实现检管一体化的变电运行和维护模式,主要是指相关的运行人员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对站内的一些设备基本的维护和检修工作,以及一些紧急的缺陷处理工作。还有在比较繁忙的检修工期内,例如春秋安全检查以及一些大的检修工作开展的时候,配合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和维修工作。

2检管一体化管理模式基本指导思想

在进行监管一体化的工作时,基本的原则是保证设备人员的安全,保证安全生产的正常开展,不能舍本逐末,安全生产是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底线。在进行检管一体化时,要注意管理模式的改革,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对相关的维护检修工作的管理制度予以健全。在开展变电设备进行维护的工作之前,还要完成对运行人员的专业检修技能的培训,要做好相关的检修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设备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为即将面临的新技术新知识做好必要的技术储备,最终提高生产效率,完成检管一体化的既定目标

3推进检管一体化实施进程

3.1提高认识和统一思想

在进行检管一体化工作之前,相关的生产和检修人员要做好思想的准备。对个人的思想进行统一,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的水平,还要定期组织举行专题会议,实现全员对检管一体化的工作情况和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的实际情况,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和运行切实可行的的监管一体化管理模式。

3.2建立监管一体化的组织机构

检管一体化的运行时间还不长,在运行中,欠缺必要部门的牵头和组织。检管一体化在不断的实践和运行中,必须有对检修和运行都有了解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建立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势在必行。在近几年中,还需要加入对检修和保护等都能够进行专业的技能鉴定证书和运行的人员,以在技术上对其他员工进行指导。

3.3加强提高检管人员素质

随着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变电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工作的强度越来越大。在不能大幅度增加工作人员的情况下,提高每个人的生产效率势在必行。各个单位的培训中心需要对检管一体化的培训工作进行了详细和全面的制定,采取系统和综合性、操作性很强的培训计划。要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对下班休息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还举办各种技术性的专业讲座,邀请相关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对检管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的解疑答惑。还要派站内的技术尖子人才和检修人员一起在各种专业的培训班中去学习。还可以利用设备停电,或者是春秋大小查建设和一些基础扩建的机会,到现场进行实地的培训和操作观察。运用各种资源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打破专业的界限,对检管人员进行及时和充分的培训,实现他们业务能力的提升。能够在出现一些设备的缺陷时,及时的进行设备的检修和维护。让检修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4怎样实行检管一体化

4.1在关键点上下功夫

实现检管一体化管理模式,要在两个关键点上下功夫。首先需要做好对安全原则的把关。遵循“生命第一,安全第一”,这样即便出现任何情况都是可以避免的。要做到对安全的关注,实现对安全的有效贯彻,做到意识的不断增强。要重视对安全理念的贯彻,围绕安全理念,和安全生产的目标,做好对安全的风险控制,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管理、技术和教育三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建立起能够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的安全管理模式。还要做到对检管一体化的现场的管理和实现检管技能的提高。进行必要的技术控制,对设备施行实行专业责任制,还要实现检管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等许多方面的工作。做好对相关工作的协调,和必要的规范。从根本上提高对变电设备的检管水平,让变电设备能够始终处在安全的运行环境之下,实现相关设备的高效和安全运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实现对检管人员的培训和技能的提升。要向着培养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方向前行,不断实现对员工素质的培养,实现变电设备的运转和维护检修的有机结合。

4.2实行岗位培训激励机制

建立起多岗位的技能培训和激励机制,加强对检管人员的业务和技能的培训。按照科学合理的步骤,实现对变电设备检管人员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教育。新增加的三个大类共计22项维护和检修作业项目,需要按照难易程度分为3个施行阶段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和相关的考核。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微机保护装置定值的更改,以及对设备出现锈迹的地方进行补漆的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大多数单位都已经完成。第二个阶段的培训就是对蓄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对变压器呼吸器硅胶的更换相关技术和一些比较复杂的工作。第三个阶段就需要选择隔离开关操作回路以及电器闭锁的回路,和对遥信回路等一般性缺陷的检查处理。对每个阶段的培训时间一般都定在2个月左右较好,由公司选择各类专家对学员进行现场的详细讲解,“亲自演习和实现学员现场亲自动手”的培训模式。对设计的工作原理和操作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都进行详细的说明。

其次,公司还要建立技能岗位培训的激励机制,对工作的业绩、能力和态度等因素进行量化,着重对业务能力强的员工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对检管一体化的推动。目前,各个单位的老龄化趋势明显,在各个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结构性缺员。在现有的制度下,对部分老员工推进培训工作十分困难。对于有限的新进员工,就必须按照高标准,高要求进行培训,使其一专多能,以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同时,按照高标准高要求培养的员工,必须给予应有的待遇,以激励其成长和发展。不然,实行检管一体化纯属空谈。

5推行变电检查监管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在进行检管一体化之前,运行人员主要负责发现问题,检修人员主要负责处理问题。权责不对等的情况下,就会造成企业内部的消耗。比如运行人员对于设备的保护并不在意,反正弄出一点问题都是检修人员来处理。在操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上都大打折扣。检修人员则因为专业技术力量强,容易发现一些隐藏的问题。但由于运行又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能够隐瞒的小问题并不会主动提出来给自己添麻烦。实行检管一体化之后,员工的权责发生变化,不论设备的问题大小,最终都是自己的责任,在维护设备的积极性和专业性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检管一体化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可以很大的提高维护的人员效率。按照运行和检修分开的工作模式,一处很小的问题倘若需要处理,则需以下人员:运行人员两人,检修人员两人,司机一人,至少共计五人。实行检管一体化模式后,仅需两人加上司机即可。如果配合合理的制度,司机由兼职人员担任,这样处理小的问题,仅需两人,大大降低了检修的成本。

除此以外,实施检管一体化之后,维护人员的平均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对设备设施的巡视和检查很仔细,能够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对设备进行良好的保养,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并可以显著的提升处理问题的效率。

5.1经过实际运转,提升管理的水平

经过实际的运行和检测,检管一体化给管理和设备维护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可以充分的运用有效的人力资源,通过对人员的重新组合,实现运行和维护人员之间的相互补充,对人力资源不够的矛盾能进行有效的缓解,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二是,能够培养出一岗多能的复合型的人才。从实践出发,来对培训进行带动,实现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新老员工进行一专多能和一工多艺的技术培养。三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提升,实现设备的维护和运行员工的工作有机结合,刚入行的可以学习检修维护工作,对设备的维护和运行实现熟练掌握和操作。四是,不断实现生产组织的优化。为整个公司迈向现代生产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尝试。

实现检管一体化后,员工可以充分了解设备运转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减少设备的维修和检查中出现漏洞的情况,做到细致准确的检测和及时处理好问题。在设备增多人员较少的情况下,更多的设备监控手段将介入,由此带来大量的数据。员工需要根据现场知识,对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达到远方精确判断故障,做好设备维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5.2经过实际运转,实现技术的提升

还要经过不断的实际运行,检测总结,让检管一体化能够为技术的提升带来极大的好处。检管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充分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了良好的整合。对倒闸的操作进行了整合,以及设备的巡视做到合理和及时,还做好了运行类的维护工作和维护类的检测工作,实现检管工作的效率不断的提升。实现了企业的效益不断的增加。新的工作模式必然存在磨合期,员工技术水平的提升也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在实际运转中,必然会发现新的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必然会带来技术水平的提升,并由此发现更多的问题,实现良性的循环。

5.3实现检管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在实际的检测和运转中,实现检管一体化的方式对变电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能够不断的实现对设备设施的有效和及时的检测,实现设备的正常有序的运转,实现电器设施设备功效的最大化,不断的满足用户的需要。要注重在检管过程中实现对新技术和检测维修设备的更新和自我发明,提高检修和维护的精确和及时。做到时间和质量的双重把握。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要的维护和后期保障。在不断的实现效益增加的同时,能够实现整个电力企业的运转能力的提升,为不断增长的需求服务,只有检修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保障,整个的设备的效率和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不断的提升。

结语

要实现不断的深化和巩固“大检修”体系建设的良好基础上,做到更加的深化细化检管一体化的检修和维护的建设,实现对带电检测和维护的班组业务范围的拓展。不断实现整个操作质量和效率的保证,提高整个变电设备设施的质量,突出检管一体化的特色。还要健全相关的机制和实现整个流程的再造,不断建立起、制度的健全机制。为实现专业化的运转和分析,还要加强对岗位职工的业务能力的提升,培训培养基层能够起到带头作用的班组排头兵,注重对整个队伍的素质提高和实现建设的稳步发展。除此之外,要不断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问题,注重抢修的质量和变电检查维修的科学合理,把工作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运维一体化培训篇5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思维;职业培训

1互联网思维的含义

“互联网思维”是近年来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互联网时代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对于我们的世界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和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将世界各个角落的每一个个体联结到了一起,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也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贡献者,所有的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很难再像互联网出现之前那样,利用规模化降低成本,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利润,企业需要顺应这些变化,运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用户、市场、产品,而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被称为“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一整套系统化的思维,包含了生产、营销、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不同的企业在运用互联网思维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侧重,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具体内容也众说纷纭,但归根结底,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来源是互联网时代企业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思维也是互联网思维中最为核心与本质的内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传统的市场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首先是企业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直接,企业可以通过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等方式直接向用户传递信息和企业的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获取用户信息,用户也可以直接向企业反馈对产品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用户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依托互联网,用户可以很容易的形成社群,相互交流企业产品服务的相关信息;第三,用户接入互联网的终端从单一的电脑变成了多种多样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等,这就使得用户随时随地“在线”,而互联网也就能够随时随地影响着用户的行为。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重新审视用户对企业的巨大价值,审慎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机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2互联网时代对职业培训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对各行各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对培训行业也是如此。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让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微课、mooC等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能够更便捷的接受各种知识技能……这些变革都给培训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培训的组织形式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培训最明显的变化就在于m织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培训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以集中培训为主,学员需要集中起来在教室或者实训场所接受培训。而互联网时代的培训的组织形式则更为灵活:根据培训项目的具体需要,既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通过互联网远程实时教学、微课、慕课等形式完成培训。

2.2培训机构平台化

传统的培训行业中,培训机构是培训服务的提供者。通常而言,培训机构需要为客户提供培训的课程、培训的师资以及培训的场所等,同时还要对培训项目的运行进行管理;而在互联网时代,培训机构虽然依然提供的是培训服务,但这个培训服务的内涵较之传统的培训服务则有所不同,培训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资源,形成培训平台,这个平台一端连接有培训需求的客户,一端连接有培训能力的专家和师资,平台运营取代运行管理培训项目成为培训机构的主要功能。

2.3培训的内容场景化

传统的培训注重知识技能的提升,而互联网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和技能,“有问题找‘度娘’”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新人类的学习习惯。面对这样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培训中,知识技能的传授已经不再是重点,重点的内容应该是创设实际工作场景,在场景中,提升学员知识技能的运用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正因为培训行业在互联网时生了这些变化,我们更应该思考互联网思维应该如何运用于培训中,让培训发挥更大的价值。

3互联网思维在培训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即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运用互联网技术,最大限度的提升用户的满意程度,真正做到以用户满意为中心。具体到培训行业,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应用互联网思维。

3.1遵循“6D”法则,设计职业培训项目

“学习与发展项目6D法则”从界定业务收益出发,通过设计完整体验、引导学以致用、推动学习转化、实施绩效支持以及评估学习结果等环节,提供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有用的培训”。“6D”法则将培训目标与企业的业务收益联系起来,企业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业务收益的提升,这也是企业培训的根本需求所在;设计完整体验要求培训机构在设计项目时从用户的体验出发,从训前、训中一直到训后全过程的提供完整的培训服务,这正是用户思维的体现;评估学习结果是指在学习项目阶段性完成时即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向客户证明学习项目的有效性。

3.2运用教练与引导技术,提升职业培训效果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知识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足够的获取知识的资源和能力,但是将这些知识信息整合起来并加以运用则是很多人和企业并不具备的能力。在培训中应该充分发挥教练及引导技术的作用,通过建构的方法将学员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整合,通过反思与研讨催化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3.3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创新职业培训模式和方法

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培训有了更多可以创新的空间。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远程培训,利用线上微课、慕课等形式向学员传递知识性和技能性的课程,同时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员提供模拟训练的课程;从培训班管理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微信、远程学习平台等方式实现对学员的考勤、测验、评价等功能。这些技术的运用,能够极大提升培训管理的效率,同时新的互联网技术也为学员参与培训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学员可以更加方便的学习到想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更加安全高效的加以训练,这些都能够极大提升培训的用户体验。

4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用户思维,培训行业要在互联网时代取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在产品设计、服务提供过程上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牢牢把握住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特征,并将用户思维真正融入到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1]姜丹丹.互联网平台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6(21):143-144.

[2]孙兴伟.适应新需求培训须转型[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6-28(001).

[3]白方涛.企业培训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02):102-104.

[4]张博,张吉辉,程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互联网+”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办公自动化,2015(24):28-33+43.

运维一体化培训篇6

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制冷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条件,是学生体验企业环境、熟悉企业设备、熟练职业技能的学习场所,实现学习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的保障。制冷专业在总结多年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了工厂化实训基地。

1.创建工厂化实训基地的基本思路

1.1创设环境,体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从校企共研共建入手,研制适合教学需要并体现企业实际的实训设备。从各种实训设备的整体布局出发,创设一个与企业环境相近的实训环境,强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1.2开发资源,提升实训基地信息化水平。从开发实训教学资源入手,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3D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移动app技术,不断提升实训基地的信息化水平。

1.3探索模式,建设高效的实训基地。从改革实训环境、实训设备、实训流程、实训管理、实训考核入手,探索学生掌握制冷维修技术、提升职业技能、养成职业素质、增强职业意识的高效途径。从实训基地建设入手,实现实训教学由抽象到具体、由静态到动态、由平面到立体的快速转变。

2.工厂化实训基地的研建过程

依据制冷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岗位技能需求的研究经验,依托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双师队伍,创新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工厂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2.1对接岗位技能需求,研建工厂化实训基地设备

2.1.1研建工厂化实训设备。结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制冷专业的实训设备以种类齐全、技术先进、实用易学为原则,校企共同研建了既不拷贝企业又不背离企业、满足学校实训教学需要的实训设备,建设了以电冰箱、空调器、冷库、中央空调、汽车空调等典型设备为载体的工厂化实训基地,开发了与之配套的实训教学资源,并在应用中不断改进完善。

2.1.2挖掘设备实训功能。校企共同根据制冷空调设备运转、制冷空调设备安装维修两大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归纳和提炼岗位职业技能,实现实训内容对接工作内容、实训过程对接工艺流程、实训标准对接技术标准、实训管理对接企业质量管理、实训考核对接员工技术考核。

在突出实训基地特征时,注重实训要求与企业生产要求保持相近性,制定出与企业生产相近的实训教学标准,将岗位能力要求对接到实训教学中,做到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基地与车间合一。

2.2创设工厂化实训教学环境,促进校企文化融合

2.2.1突出企业文化,强化操作规程。在实训基地,采用标语、图板、横幅、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形式宣传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基地熟悉企业的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树立安全意识,感受企业文化氛围,领悟企业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2突出工厂化布局,强化功能分区。根据制冷工、制冷设备维修工、中央空调操作员、空调器安装工、汽车空调维修工五大就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在基地整体布局中,根据维修工作过程的,分别创设电冰箱、空调器、冷库、中央空调、汽车空调五类实训环境。依据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各实训室按功能划分为教学区、实操区、资料区、成果展示区等区域,特别是要利用音视频资源、信息化技术,开发适合实训课程的课件。

2.3立足技能培养,探索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模式。学生通过参与电冰箱组装与维修、空调器安装与维修、冷库安装与维修、中央空调运行与管理、汽车空调维修五大类典型职业活动,学习、体验、建构、获取岗位职业技能,快速成长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2.3.1形成"共研、共建、共管、共用"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机制。

组织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企业专家,形成实训基地建设团队,共研实训基地,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共建实训基地,依据学生岗位能力要求和核心课程教学要求,研发实训设备、创设实训环境、开发实训项目;共管实训基地,遵循既符合教学管理,又符合企业管理的原则,不断完善基地运行机制,保证实训基地管理科学规范;共用实训基地,在满足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满足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的技能培训。

2.3.2对接企业环境,建设工厂化实训基地。工厂化实训基地,具有真实的工厂环境和可供操作训练的实训设备,配备电冰箱、空调器、冷库、中央空调、汽车空调等真实设备,按照工厂的工作运行、工作过程、工作标准、工作要求,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管理与运行管理对接、课程考核与员工考核对接。解决了以往学训不能同时兼顾的难题,边学边训、学训一体,提高了学生技能训练的时效性。

2.3.3依据岗位要求,开发实训设备教学功能。以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转、安装维修两大类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归纳和提炼岗位职业能力,将真实工作项目或任务转化成教学项目或教学任务,将单一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融入了实训项目中,体现为直观认知、拆卸、安装、修理、维护保养等实训操作。实现了实训教学由抽象到具体、由静态到动态、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变,提升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增强职业意识。

3.学岗对接工厂化实训基地成绩及效果

3.1引领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基地成为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考察基地、北京市制冷专业教师的师资培训基地、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制冷和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技能大赛的赛前培训基地和竞赛的赛场、北京市首批特种作业实操示范考点。组织了多次北京市师资培训、特种作业制冷培训,连续三年承办了北京市职业院校制冷设备组装与维修、户式中央空调安装与维修技能大赛。作为北京市特种作业实操示范考点,仅2014年就为北京市氨制冷作业人员岗位培训700多人。基地为北京市教师培训、企业员工培训、特种作业培训、转岗和下岗职工的培训做出了贡献。

运维一体化培训篇7

一、网络培训的优越性

(一)减少集中培训,有效利用业余时间,提高培训率

网络化教育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采取分布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双方不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处于分离状态,而且双方之间又存在着双向通信和信息反馈机制。这些特点和优点适应了社会化、个别化、快捷化、多员化教学训练的发展趋势,应用于机场保障装备维修保障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益。目前,训练机构正规培训的在职修理工数量远远达不到部队正常开展机场装备维修的要求,而利用网络化教育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开展大规模普及培训,使受训人员成倍增加,大幅度提高了培训率。

(二)增强培训针对性

采用集中培训的训练模式不能与不同单位、不同级别部队的机场保障装备特点紧密结合。利用网络化教育的虚拟、预制的特点,根据人才培训的实际需求,虚拟成不同的团体,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教学训练资源,并在网络上共享,装备保障士官能够及时快捷地学到自己想要学的内容。

(三)缩短新装备形成维修保障能力的周期

新装备在部队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维修保障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少维修资料和信息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奋因。开展网络化训练,可以做到资料与新装备同时或提.见前“到达”部队,装备保障士官可以通过这些学习资料和新装备信息来组织学习和训练,从而大大缩短了形成维修保障能力的周期。

(四)及时解决维修保障中遇到的难题

利用网络的信息反馈和专家咨询系统,使用“键盘和鼠标”就能实现“专家会诊”,为装备“悬丝把脉”从“网”上找到装备维修保障难题的答案。

二、网络培训的硬件配置

开展网络化装备维修保障训练,要依托各级装备保障网进行,而开展网络化训练对设备的要求比一般信息网的要求要高,因此,在设备的配置上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一)满足多媒体信息传输要求,碗系

装备系统的网络化教学训练以多媒体信息为主,尤其是涉及装备的大型课件多、数据流量大,这就要兼设备配置上要满足传输多媒体信息速度和带宽的要求。

(二)合理投资

当前,计算机硬件产品升级频率越来越高,软性产品每两年换代一次,因此,在设备投资上要把握.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原则,既要少花钱,又要保证相对较长时期内使用要求。

(三)设备性能要有长远规划。

一是满足数据量不断增多的要求。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友展和系统运行,网络数据每天都在大幅度增加,因此,在配置设备时,要充分估计到当前数据量及今后可能增加的任务量,保证在三、五年内网络设备有足够的运行能力,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二是要满足系统内部局域网扩展的要求。没有建立自己单位局域网的,要把各级单位内部局域网的接入问题列入系统建设方案,各级受训单位建设内部局域网时,要满足内部网络节点的增加和与外部装备保障网的连接要求。

三、网络培训软件开发

在网络硬件条件一定的条件下,只有重视网络化训练的应用方法、应用模式和装备技术训练内容过程等软件资源的研究、设计和开发,才能够发挥出网络化装备技术维修训练方式的最大效能。

(一)软件构成和特点

软件主要包括网络应用平台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训练资源软件两大部分。网络应用平台软件是指建立在多媒体数据传输基础上能够实现实时交互、多用户协作、远距离网络虚拟、远程操作等功能的软件。多媒体教学训练资源软件是指开展装备技术训练所用到的多媒体教学训练软件、课件、信息等网上资源。网络的软件资源有三大特点:一是网上数据量巨大:二是软件的功能与用户的需求联系紧密;三是技术涉及面广、更新快。因此,开发一个高质量的软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都将直接影响软件的质量和在开展网络化装备技术训练中的作用。

(二)软件开发技术要点

搞好网络软件资源的建设应做好“五化”:一是规模化。开发软件必须集中财力、人力、物力,避免出现效益极低的各自为战、重复开发的局面,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益,确保软件的质量;二是系统化。网络资源的设计、开发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由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组织力量系统地开发,逐步形成规范、投入、管理、开发、试用、反馈、修改、评审、、推广的工作系统:三是规范化。结合上级有关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人才培训的实际需求,制订出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软件规范,要结合装备实际,制定《机场装备保障士官网络化训练标准》。建立权威的软件评审机构,把好软件的质量关:四是集约化。应采用以系统为中心的开发模式,要组织一个有学科内容专家、部队的实际使用者、上级机关的组织者、软件的制作者等多方面组成的小组共同设计、开发。同时应吸收地方某些科研机构、院校以及公司已经成熟的技术与经验,一些非关键性和非保密性的开发任务可由地方有实力的开发单位完成,加快软件资源建设的步伐;五是基地化。依托装备系统现有网络设施,以装备系统所属军事院校、科研院所、各军区空军装备技术训练机构为重点,建设一批网上软件资源信息开发基地和机场保障装备技术训练信息基地。加强各基地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网络教学的覆盖率,提高网络化训练的效率。

四、网络培训的技术保障

网络是一个整体,牵一处而动全身,任何一处的技术失误,都可能造成系统的局部(甚至整体)瘫痪。因此,网络的建立、运行和应用不能缺少有效的技术保障。一个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保障机构

建立一个由计算机网络专家、技术人员组成技术保障机构,为基层部队提供技术咨询和故障解决方案。做好基层使用人员进行“上岗”培训。网络建设和验收结束后,技术人员应对网络进行试运行进行现场指导,及时处理试运行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同时,针对实际。运行对网管人员进行实战训练,确保技术和管理人员能够独立进行网络日常维护与管理。

(二)系统故障的预见性

要提前预测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制订相应预防措施。对于大型故障,要有配套方案和应急补救措施,确保整个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稳定的网络管理系统

系统应具有网络应用的基本功能,如搜索引擎、跟踪故障、查出非法入侵者、为各级用户专设全线产品的备件库和软件版本升级库等。

(四)保密工作

装备技术训练网涉及的装备资料多、保密内容多,对一些容易泄密的环节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设立防火墙、设置信息下载权限和下载登记记录库、对载有秘密的设备进行防电磁泄露处理、定期对网络实体(尤其是文件服务器、光缆、终端等)进行检查、加强对网络记录媒体的保护和管理等。

五、网络培训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好网络化装备技术维修训练,要大力加强网络知识的普及工作,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构成

网络化装备技术维修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硬件支持和软件保证,网络培训人才建设更是重中之重。网络培训活动的胜利完成需要以下三支队伍:一支是网络知识全面、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系统维护队伍;一支是熟悉教学法、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和网络产品开发的网上信息资源设计队伍;一支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上网学习的基层应用队伍。

(二)队伍建设要点

开展好机场保障装备保障士官网络培训,与参与培训活动的一系列熟悉网络环境的人员是分不开的。要加强天员网络知识的培训辅导,分层次培训。一是系统维护人员:二是网上信息设计人员;三是基层使用人员。培训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工作性质,应用目的有针对性地分别制订培训目标、内容和计划。要使培训出的人才既要精通本层次的知识,又要熟悉其它层次的知识,做到一专多能。人才培训要制度化、经常化。由于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装备系统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因此要制定有关制度,根据软硬件和人员组成的变化,结合实际需求,适时进行培训,使培训经常化,宣传引导工作要跟上,针对部分人员在培训中存在畏难情绪等问题,既要正确引导,又要下任务压担子;既要组织培训,又要鼓励自学,努力营造上劲好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学习动力。

六、网络培训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以领导指示代替科学规划

领导指示和科学规划一般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说明情况,坚持科学地开展机场保障士官网络培训。

(二)形式主义

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件踏踏实实的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对网络平台建设不应该以建了多少数据库、有多少点击率来做最后评判,而是应该以是否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高效益产出机制来评判。

(三)官兵参与性不高

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使用起来门槛高,这是造成官兵参与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当他们体会到网络平台为科研、学习和生活提供的方便和快捷以后,这种问题就不存在了。因此,应该首先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并组织大家学习信息化网络知识,鼓励和要求大家使用、建设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

运维一体化培训篇8

关键词:分布式学习管理系统训练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0-0196-01

分布式学习管理系统(DistributedLearningmanagementSystem)是一种全新的符合SCoRm规范的三维虚拟交互式训练课程运行平台,支持加载和运行三维交互式的训练课程,比如虚拟装备对象(如飞机、火炮、舰船等),可供学生进行机械维修/维护任务的训练(如日常维护任务、设备拆装程序、故障排查流程等),可对学生的学习、训练、考核过程进行跟踪记录,非常适合于网络化教学。

1、系统特点

因为分布式学习管理系统从技术上、模式上解决了三维虚拟训练系统不能在常规学习管理系统架构下运行,虚拟课程由专门厂家设计、课程内容不能共享的问题,以及其他通用e_Learning(网络化学习)平台不能支持三维交互对象及实时仿真训练,无法适用于虚拟训练的问题,因而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将三维虚拟训练内容封装到SCoRm学习系统框架下,使虚拟培训具有在线学习、考核、记录等功能,从而真正成为实用化的培训系统;二是学生在自主训练时可得到虚拟教师的在线指导,提高训练效率;三是三维训练课程按SCoRm标准封装,可在异构的运行平台上执行,进而达到课程内容可共享的目的;四是支持按S1000D标准生成的技术手册导入,生成培训课程;五是虚拟训练在eLearning框架下实现,使训练可随时随地开展,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

2、系统组成

分布式学习管理系统由虚拟课程运行平台及虚拟课程创作平台组成,如图1所示。虚拟课程运行平台包括:至少一服务器端、客户端、api实例端;虚拟课程创作平台主要由:课程结构设计部件、可共享内容对象划分部件、可共享内容对象制作部件、课程包聚合与输出部件及标准课程测试部件组成。(如图1)

服务器端有LmS服务器,客户端有SCo运行环境。SCo运行环境可以加载与运行训练课程,启动、运行SCo后与api适配器通讯,发现LmS提供的api实例。

虚拟课程运行平台使用api实例与LmS服务器进行初始化通信和读取或设置值。通过实现与HLa的通讯机制,同时支持实时分布式仿真的初始参数设置、仿真加载、仿真过程数据记录等。

三维训练课程按SCoRm标准在虚拟课程创作平台上进行封装,封装好的课程可在异构的运行平台上执行,进而达到课程内容可共享的目的。虚拟课程创作平台支持按S1000D标准生成的技术手册导入并生成培训课程。实现了虚拟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模块化、标准化、制作流程化。

3、系统关键技术

3.1SCo封装技术

课件内容组织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结构化的内容,包括CGm、SVG和3Ko等;另一类是非结构化的内容,包括Flash、音频文件等。对于结构化的内容,将被封装成一个个可重复使用的学习对象SCo。可共享内容对象(SharableContentobject,SCo)代表了一个或多个基本素材的集合,这个集合包含了一个特殊的可基本素材,它利用SCoRm运行环境与LmS进行通讯。

为了可以重用,SCo并不依赖于学习内容,而是其本身。比如,一个SCo可以用在不同的学习体验中来执行不同的课件。另外,一个或者多个SCo可以整合成更加高端的教学和培训单元,来执行更高端的学习对象。

SCo被认为是小型的单元,所以跨课件的重用是有可能的。SCoRm对SCo的大小不会有特别的限制。尽管在设计编写期间,决定SCo大小的时候还是定一个其内容的最小的逻辑大小,而这些内容在运行时可以由LmS跟踪。内容开发者根据学习内容的信息数量和其可重用的水平来决定SCo的大小。

3.2仿真模型采用轻量化技术

在以往的三维仿真和虚拟样机应用中采用的是多边形处理方式,当模型复杂时,比如整机,整船的模拟,三角形数量会上百万,数据量在1GB以上,这就对计算机的图形处理能力要求非常高,只能在高档图形工作站上才能开发和运行,不可能进行网络和批量。

在本系统中的虚拟交互模型,将采用nGRain公司独特的体素(VoXeL)技术,用cell将三维实体实行网格分割,而非传统的面图形(SurfaceGraphics),避免了复杂设备多边形面的巨量计算问题;进而专门开发了针对复杂系统的三维可交互的软件平台,做到了三维模型的超轻量化,保证模型物理属性、外观真实条件下的高比例压缩。

渲染引擎完全由软件实现,不需要硬件三维加速,支持低端计算机平台,如普通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pDa等。

4、结语

分布式学习管理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工科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展虚拟交互式网络课程开发于,可为课堂教学提供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支撑,也可为学生提供课后网络化的自学自训应用平台,同时分布式学习管理系统还能够把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进度及学习结果同步记录下来,并将结果反馈给授课教师,用于教学质量评估或教学效果考察,对促进教学相长、提升教学质量效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运维一体化培训篇9

关键词:民航;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23-03

一、通用航空喜迎春天,人才短缺渐成发展瓶颈

通用航空与运输航空并称为民航的“双翼”。作为民航业完整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用航空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民航业强弱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国家“十二五”规划将通用航空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明确提出“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2012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加之2010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和其它一系列实质性的配套支持政策,都表现出国家层面对发展我国通用航空的强烈信号。自2011年以来,民间资本大量涌入通用航空领域,多地政府相继建立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我国通用航空迎来“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截至2012年底,获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企业146家,适航在册的航空器总数达到1320架。[2]然而,类比美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状况,我国通用航空在机队规模、作业时间、飞行和机务维修专业人员数量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预期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如图1所示。[3]

然而,我国通用航空产业要持续蓬勃发展,除了依靠政策和资本,更应把通用航空人力资源建设作为战略基础加以高度重视,大力开展与产业相关的飞行、机务、空管、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资质证照培训和专项技能短训,为行业储备专业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输航空的发展举世瞩目,但通用航空基础仍十分薄弱,发展格局极不均衡。据统计,截止2012年,我国通用航空从业人员13100余人,其中飞行人员近2000人,约占15.3%;机务维修人员近3300人,约占25.2%;管理人员近2900人,约占22.1%;其它人员4900,约占37.4%。就机务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而言,如图2、图3所示,我国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在学历层次、知识水平、人员结构、事业发展、培训机会、薪资福利等方面与运输航空机务维修人员存在较大差距。数据显示,2012年民航直属院校4000余名机务维修专业毕业生中,90%以上进入到了运输航空公司和相关维修企业,特别是综合素质优秀的毕业生,更愿意到航空公司发展,而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这种“招之不易、留之亦难”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多年,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主要瓶颈,科学规划和实施我国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已相当紧迫。

二、我国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的主要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通用航空“不均衡、不系统、不景气、不入流”的发展局面,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11年被认为是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新元年,健全落实相关适航规章,科学规划和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构建高效的持续安全保障体系是助力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内容。就通用航空维修系统而言,机务维修人员和维修保障体系对于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和持续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然而,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现状在许多方面与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1.长期以来,我国运输航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民航机务维修人员持续旺盛的需求,这对民航院校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基于学生就业和自身发展等方面的考虑,民航院校专门针对通用航空机务维修养成学生的人才培养较为薄弱和滞后,学科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尚处于摸索阶段,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通用航空企业基于成本考虑,除了局方规章要求和自身运行必须的维修人员证照等刚性培训外,往往对其他培训重视不够,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培训、持续安全理念与规章培训、班组团队管理培训、新技术专项培训等。2013年上半年我国通用航空连续发生多起严重不安全事件,通用航空企业的持续安全意识和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高,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和人员的持续安全教育培训是保障安全运行的重要举措。通用航空企业应积极做好员工的职业规划,重视机务维修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切实提升机务维修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

3.与现代运输航空器相比,通用航空器的新技术应用相对滞后、系统原理与结构都较为简单、维修技术的宽度和深度有限,这容易使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产生“一招鲜吃遍天”的技术自满情节;而且通用航空的作业时间相对运输航空更加灵活,没有航班准点压力,平衡安全性与经济性的运行管理流程也较之松散,这种状况除了可能给维修系统带来安全监管漏洞以外,还可能导致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对持续培训和新技术学习的懈怠,对适航法规的习惯性违章,对安全管理体系等新理念在思想上不能完全同步,从而影响整个通用航空的持续安全与产业发展。

4.民航院校或培训机构专门针对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的培训能力不足。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一,缺乏通用航空培训的硬件资源,如系统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飞机和相关零部件实物等;二,缺乏具有丰富的实际通用航空维护经验、且拥有局方授权的相关证照的培训教员;三,缺乏能够根据实际的通用航空维修需求开发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培训课程和评估体系的综合能力。

5.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机务维修人才培养基本情况。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输送复合型人才。作为民航高校,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为民航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为“民航强国梦”助力。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自1956年建校以来,以培养民航飞行员为核心,坚持多学科综合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世界知名”的蓝天大学。2001年,学校正式确立了“以飞为主,综合发展”的办学思路,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民航核心专业发展迅猛。事实上,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校之初的1956年和上世纪80年代中叶。2005年5月,学校顺应时代和行业发展正式设立航空工程学院,将培养应用型民航机务维修工程技术人才作为核心目标,按照“全素质、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学历+技能+英语”的特色培养模式,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绩斐然,行业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学院现已开设有六个本科专业,两个专科专业,和一个“民用航空器维修理论与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民航飞机维修领域的全部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5%以上,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民航机务维修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院校。

三、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民航机务维修系统资源分析报告(2009)》显示,目前我国机务维修系统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工程能力和核心维修能力严重缺乏。作为维修系统核心要素的机务维修人员,对通用航空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航空器事故链的系统性分析能力、适航指令与服务通告等技术文件评估处置能力、维修数据分析与维修方案优化能力和航空器深度维修技术研发能力等4项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民航院校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我院在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软硬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1.学校目前运行有各型飞机230余架,执管着我国最大的通用航空机队;2.学校建立有一整套完善的从航线到大修的通用航空技术和维修保障体系;3.学校拥有近600名成熟的通用航空机务维修技术人员队伍;4.我院拥有长期坚持安排理论教师到学校机务维修一线实习锻炼的优良传统。如何充分发挥好如此丰富的软硬件资源优势,做好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体系建设和实施规划,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1.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强通用航空机务维修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师资培养。继续加强“学历+技能+英语”的特色培养模式,突出通用航空维修基本技能培训和民航专业英语教学。研究通用航空“基础类、固定翼类和旋翼类”教材和课程群建设,为学生建立较为完整和动态的通用航空机务维修知识体系架构;探索跨学科的横向教学小组教研机制,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艺术水平高超的通用航空教学师资队伍;增强理论教师与我校通用航空机务维修技术人员的交流,发挥带动和互动效应,形成师资队伍建设和服务通用航空发展的长效机制。

2.深化职业培训机构功能,探索基于147平台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2008年4月我院取得CCaR-147维修培训学校资质,是获得该资质的首家民航院校。在国外,147维修培训学校是培养输送机务维修人员的重要途径。局方应当进一步加强147维修培训机构持续符合性的监管力度,引导和鼓励147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院校应积极探索养成学生订单式培养模式,通过课程补差和技能培训优化,实现即满足学历要求又符合行业规章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喜的是,我院已于2011年10月在CCaR147平台上成功与欧洲直升机公司合作开办了第一期直升机维修基础培训班,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仅拥有毕业证还能取得了维修人员执照。机型培训方面,利用147平台进一步探索与通用航空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通用航空机型取证和培训力度,创建中国最大的通用航空机型培训基地,切实解决通用航空发展对维修人才的迫切需求。

3.积极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通航产业、维修企业、学生就业和科教事业”共兴多赢的新举措。民航院校应增强对通用航空产业和企业的人才服务意识,通过开门办学、校企合作、学生参与来落实好卓越工程师计划。安排学生到维修生产一线实习,通过参与通用航空企业的维修生产环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让学生切身体会在通用航空发展中可以大有可为,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事业观,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机务维修工程技术人才。为此,我院在2011级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中分出一个直升机班,2012年在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招生中专门开设了直升机方向,率先展开直升机方向的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探索。

4.丰富实训教学资源,创新针对通用航空维修的基本技能培训。机务维修是一个高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工种。技能是机务维修人员的核心能力之一,根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倡议的培训理念,机务维修人员不仅仅要“知道怎么做”,更应以“做”的方式去满足工作的要求。2009年10月我院获批为四川省第四批省级高校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德于心、技于形”的机务维修实训理念逐渐形成。所谓“德”,就是要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持续安全意识和“三老四严”的机务维修职业品德;所谓“技”,就是要锻炼学生娴熟的飞机维修基本技能和按手册/工卡操作的标准施工能力。针对通用航空发展,应积极研发“基础技能+机械系统+结构维修+航电系统”的通用航空维修培训课程体系,加强英语双语教学,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打造通用航空维修精品培训项目。

5.调研产业发展和企业运行,探索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在职复训新模式。相较于运输航空,通用航空维修系统较为薄弱,机务维修人员工程能力普遍偏低。如何提升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整体业务水平,除了民航局方应该前瞻性地开展好维修人员培训机制和要求的统筹规划,民航院校也应该更加积极关注谋划产业发展,在通用航空维修新技术、维修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维修流程、维修可靠性管理、维修班组建设等方面进行有益地探索,开发出行之有效的培训项目,通过在职人员复训来切实解决企业在维修运行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和企业的蓬勃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为民航院校带来了历史机遇。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民航院校进行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积极发挥“智囊团和实践者”的作用,更需要民航局方的统筹引导和通用航空企业的高度重视,从建设民航强国的宏伟目标出发,共同把人才、科教和体系创新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工作抓好抓实,促进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持续安全发展,实现民航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李家祥.中国民航人要为建设民航强国而努力奋斗[J].中国民用航空,2010,(3).

[2]中国民航局.2012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3,(5).

[3]GeneralaviationmanufacturersassociationofUSa.2012GeneralaviationStatisticalDatabook&industryoutlook[R].

运维一体化培训篇10

关键词: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战术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847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08

伴随着羽毛球运动的快速发展,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单纯凭借自身的条件来获得比赛胜利的现象越来越少,要赢得比赛不但需要过硬的个人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运动员自身明白比赛中要扬长避短,利用战术意识来合理地限制对手的发挥,成功地将自己的技术特征发挥出来。由此可以证明,在各类比赛中,战术意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运动员能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高超技术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对比赛中战术意识的探索研究,培养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正确的战略意识,是提高羽毛球运动中运动员整体竞争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1何为战术意识

战术意识,即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大脑思维,运用个人技术,针对对手采取一些战术,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种思维能力。其表现临场的战术运用和应变能力上,运动员可以根据现场的情况来改变自己的战术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技术水平。运动员的瞬间判断能力决定着他在比赛中的表现和选择战术应对对手,抑制对手的正常发挥。

2如何培养羽毛球运动员正确的战术意识

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尤其关键的在于自身在实战中能否合理运用技战术。战术意识的培养“非一日之寒”,它不是一时的主观意识,而是通过运动员长期的刻苦训练以及积累丰富的比赛经验。

2.1基本的技术教学与头脑思维训练是培养运动员战术意识能力的基础

为了在比赛中更好地掌控比赛的节奏以达到取胜的目的,练习技术是第一步。但缺乏目的性的技术练习是徒劳无功的。因此,教练员在青少年运动员学习羽毛球技术时,要将学以致用、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针对青少年的逻辑思维不强,直观印象了解较深刻等特点,在训练中的过程中要通过耐心、反复的引导与不断的开发,让运动员们的大脑反复接受刺激,使战术意识在羽毛球运动员的头脑中潜移默化地逐步形成。在训练的过程中,首先要系统地学好每一个技术动作,并通过学习领悟出自己的特点,在熟练掌握自身技术动作的基础上,提升对球路的判断能力、攻守转换能量、空间及时间意识,来不断加强自身的战术意识水平。

2.2在战术训练和比赛中不断培养运动员的攻防意识

技术和战术是息息相关的,运用战术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技术,而运用技术是建立在战术上的。一套优秀战术之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不同基础技术。在对战术意识进行训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最基本的战术意识的内容,尤其重要的是学生要懂得如何在正确的时机中灵活地运用战术意识,在攻防过程中熟识战术的路线、位置及职责,同时要培养队员在运动场上的应变能力和攻防能力,随机应变地处理场上的各类突况。

2.3结合身体素质训练来培养战术意识

羽毛球战术教学与训练是从良好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开始的,但是一般的身体素质训练或者专项的身体素质训练,并非相互独立的,都应该与培养战术意识相结合来完成,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要提高羽毛球的技术能力,就要有意识的将身体训练的方法与技术动作结合起来,使身体素质训练的方式途径更加适应于培养战术意识。

2.4激发战术思维能力是培养羽毛球战术意识的核心组成

思维决定行动,只有敏锐和灵活的战术思维,才能培养良好的战术意识。因此在青少年的羽毛球运动训练中,训练员要在练习中多培养用脑,培养运动员积极思考,将战术训练和战术思维相结合,进而使运动员的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教练员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引导,把握时机,抓住方位,讲究配合,力求使战术得到更好地运用。

2.5加强心理素质是提高战术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一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战术意识的发挥与良好的是密切相关的。运动员的思维模式、感知能力及其情绪都会对战术意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实战训练中,可将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与心理战术的演练相结合,从而达到强化战术意识的目的。

2.6重视培养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观察力

运动员独特的观察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他们的不断训练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青少年的羽毛球教学和比赛中,教练员要强化对运动员观察能力的训练,引导运动员有针对性地关注比赛过程。只有不断地将获取的外部信息转化成个人的思维素材,并且把过去已经存在的信息资料联系起来,才能得出一个有效合理的观察结果。思维方式是一种习惯,需要我们在工作、学习、训练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要时时刻刻提醒运动员多思考,要“用脑子打球”,凡事多问自己比赛怎么打,为什么会这样等等,学着自己解决问题和自我鼓励,学会认清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教练员还可采用多提问多分析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去培养运动员如何去及时分析、解决最新出现的问题和状况,进而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3结语

一个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如何扬长避短,避实就虚,除了拥有高超的技术之外,尤其重要的是如何去灵活地运用现有的战术。运动员在每一场比赛中各项技能的运用,都是由战术意识进行支配的,都深刻饱含着战术意识的意义。运动员的丰富比赛经验,实际上就是提炼出来的战术意识在比赛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运动员熟练地掌握战术意识,不仅仅可以提高比赛的实效性,更能把握全局,取得控制全场的作用。依据身体特点及战术意识培养的规律,以多渠道、多方式的理念,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针对性的培养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能力,并践行到常规训练中去,以练带进,切实做好训练工作。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