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6:30

城市社区发展篇1

关键词:社区旅游;城市社区旅游;资源条件

abstract:tourismisthesecondurbancommunitiesinruralcommunities,community-basedtourismaftertheancientvillageofanotherformofcommunitytourism.tourismhasbeenabreakthroughinurbancommunitiesthepastlimitedtoscenicspots,touristresortconceptistobroadenthevariouscommunitiestourbanareasintheconceptofatourist.asanewtypeofurbantourismproducts,urbancommunitiestoenhancethetourismcityofChina'stourismcompetitivenessofcitiesisanimportantstrategicpath.inthispaper,theobjectofurbancommunitiestoexplore,fromthetourists,citytourismsustainabledevelopment,communitybuildingananalysisofthedevelopmentofthreeurbancommunitiesoftheneedfortravel,pulsefromtheelements,contextelements,networkelements,culturalelementsofthematicanalysisofthedevelopmentofurbancommunitiesandthetourismresourcesofthedevelopmentoftourisminurbancommunitiesconstraints.Finally,thedevelopmentoftourisminurbancommunitiesinthreemodelsandthedevelopmentofurbancommunity-basedtourismspecificmeasures.

Keywords:communitytourism;urbancommunitytourism;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5-29(6)

近年来,城市社区旅游作为城市旅游的重要产品形式,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越来越受到旅游研究者和各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重视。2005年7月由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主持的西双版纳“边境旅游与社区旅游”国际研讨会是对国内外社区旅游研究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阅;中山大学阳朔社区旅游研究基地的建设,则是中国首家社区旅游学术研究的户外基地,标志中国社区旅游实证研究进入新阶段。事实上,早在1978年美国政府出版署出版的美国国家旅游政策研究总报告中,社区旅游就被定义为“人们离开其家庭所在社区去往其他社区的旅行活动”。1979年美国学者DeKadt首次倡导社区旅游(communitytourism),引起社会对社区旅游的广泛关注,社区旅游逐步成为旅游学科研究的热点。在我国,社区旅游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区,以阳朔、丽江、大理等旅游社区为典型代表,以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社区开展城市旅游活动的资源条件,探讨了发展城市社区旅游的模式和基本对策。

1发展城市社区旅游的必要性

1.1城市社区旅游的界定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空间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概念突出“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旅游的概念核心是“社区+旅游”。社区旅游所体现的是一种先进的开发思想,与传统旅游、生态旅游相比,社区旅游的对象不仅包括景观和环境,还包括社区本身;它的开发目标,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优化;开发原则上从社区互动、社区进化和社区结构优化的角度指导开发行动;在居民关系方面,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力量。

城市社区旅游是实现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途径。通过对上述社区、社区旅游等基础概念的理解,本文的城市社区旅游定义可以概括为以城市社区为载体,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为实现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所开展的一种旅游产业活动。它既是城市旅游中的重要产品形式,又是城市旅游产业空间组织和发展的重要模式,且当地居民的参与是其重要特征。

1.2发展城市社区旅游的必要性

开展城市社区旅游,一方面,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了解异地文化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城市旅游发展与城市社区建设的良性互动,实现城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1.2.1城市社区旅游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人情味最浓的行业之一,旅游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情感或精神需要。现代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少。而情感交流的实现恰恰又必须依赖于人际交往这一动态的手段,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为中心的社区旅游的提出则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这一方面的需求。其次,社区旅游满足了人们了解异乡人民的生活动机,例如很多国际旅游者到我国旅游后,普遍认为:中国的古老文化和名胜古迹令人欣喜,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更令人陶醉。再者,城市社区旅游的提出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对异地文化的需求。在国内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了广大游客的青睐。旅游者的生活有一定的时空限制,时空分割产生了特定意义上的“距离”及“不可及”,文化憧憬和追求便由此产生。

1.2.2是促进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越来越明显,社区作为城市旅游资源的载体,更有利于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城市社区基础设施为旅游业提供了设施保障。另一方面,依靠社区的积极参与支持,城市旅游发展能更顺畅和高效。社区旅游的开展通过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直接接触,使文化之间的直接传播和交流成为可能,有助于增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都很顺畅,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无论是城市服务功能及服务设施的完善,还是城市管理及服务水平的提高,都有赖于社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对旅游业的重要性从中可见一斑。

1.2.3是加快城市社区建设的需要

社区旅游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可将旅游开发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使旅游开发更能为当地居民接受。

首先,经济上的直接受益,弥补了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一项调查表明,有49.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经费缺乏,经费不足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进而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形象建设。通过发展旅游,形成旅游消费,从而使城市社区在经济上直接受益,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

其次,社区发展旅游业还可以有力地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平,增强社区居民文化认同感,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依托旅游主题的社区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社区本身的品位和人气,同时也带动了其周边地段的环境改善和地价升值。不断强化整个城市的价值和凝聚力。

最后社区发展旅游,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2发展城市社区旅游的资源条件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社区旅游发展有良好的资源基础。文化源于生活,社区文化就体现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正是这种社区文化,表现出了一个城市所特有的风貌,各社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性是发展城市社区旅游强大的资源优势。

2.1发展城市社区旅游的资源优势

2.1.1地脉要素――城市社区特有的地脉优势

城市社区中的建筑物、街道、环境、富于地方特色的小商品等,都是城市空间活动高度集中的结果,也是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如北京的胡同、苏州的小巷,这些都是城市建筑的代表。它们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当地社区的文化,社区的旧式建筑是吸引游客前来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旧式建筑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的风格和文化。又如上海的城市建筑,以不同的存在形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诠释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时尚与怀旧、成熟与自信交融并存的城市特征。有高楼拔地而起的雄伟,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有异国风情的建筑,也有古朴的石库门民居;有雕梁画栋的传统楼宇,也有抽象城雕的前卫风格。建筑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花纹、每一块砖瓦,都让这座城市的岁月定格,成为不朽的篇章。

2.1.2文脉要素――社区间的文化差异

城市是它们从属于的那个地域文明的产物。不同的城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城市起源的不同,造成和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个性。这种城市文化个性是城市社区成为旅游吸引物的关键。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而社区内则积淀了每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脉络。越是民族的,地方的,就越能吸引旅游者。城市社区由于地域的差异性使得体现出来的文化千差万别。不同地方的人们在语言、习惯、性格、文化传统、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区域和社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成为社区旅游的吸引物。

我国各民族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开放的社会里,具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和相似的生活方式,但在语言文字、气质性格、文化传统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讲的就是民俗的地区差异性,不同城市都有着它们区别于彼此吸引其他城市旅游者前来观光的魅力。

2.1.3人脉要素――社区是中国市民生活的浓缩点

城市社区是中国市民生活的缩影,是理解中国市民文化的一把钥匙。社区以人的活动为中心,是旅游者了解异地文化的一个最真实的窗口,是一种贴近生活的文化旅游方式。社区最能表现出异地文化的原有风貌,其文化旅游吸引相比于复制物和仿造物都更有吸引力。例如仿造的民俗文化村,虽是经过大规模的建造,由于失去其所依托的环境和人文氛围,原有风貌荡然无存,人们置身其中已感受不到原汁原味的文化气息。近年来,旅游者对居住在居民家里的民宿旅游有着普遍的兴趣,原因就在于这种旅游方式更贴近百姓生活,能更好地理解蕴涵于其中的深厚文化内涵。在社区中游览,旅游者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温馨、散淡、闲雅,从而真挚地体验到人生文明的美妙温馨,这是社区旅游与传统旅游、生态旅游的区别之处,也是社区旅游的魅力所在。

2.1.4文化主题性要素――社区旅游的形象优势

城市形象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着一种必然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形象的涵义本身就具有旅游导向性。城市社区旅游形象是城市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社区旅游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区旅游吸引旅游者的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组文化景观或一系列主题性文化活动。而这种社区文化主题性活动要如何形成一种特有的风格,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是发展社区旅游的关键。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已经形成了不少这样的社区文化品牌。以江苏为例,江苏各个城市社区都有自己的一种文化氛围,都有各自的主题性文化活动:以苏州、无锡市为代表的吴文化社区,具有清新、柔美的水乡气息,形成了聪颖灵慧,细腻柔和的文化风格。南京和镇江历史上被称作“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形成了南北交汇的金陵文化,即“六朝古都”的宫廷文化、“十里秦淮”的市井文化和书坊林立的尊师重教的学术氛围。扬州则形成了淮扬文化,在其古、文、水、绿、秀的城市风貌基础上,形成了清新优雅与豪迈超脱相结合的文化特色。而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地则形成了海洋文化,既有开放意识而又充满年轻活力。

2.2发展城市社区旅游的制约因素

相对于景区旅游,城市社区旅游是在与城市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所进行的,其不可避免的会对社区居民的生活及社区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城市社区旅游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旅游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冲突,导致社区居民对开展社区旅游的反感。在城市社区旅游的开展过程中,旅游者不可避免地要与社区居民产生接触和互动,或者让旅游者与居民共用社区的服务设施,这无疑会减少各类设施的使用寿命,而且对城市社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果不能协调好社区旅游与社区居民生活的关系则很有可能造成旅游者与城市社区居民的对立,有可能会损害到社区居民的安全和隐私,甚至诱发冲突,影响城市社区旅游的开展。二是如社区居民没有公平获得旅游发展决策的权力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减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旅游的积极性,将有可能成为社区旅游发展的重要障碍。

3发展城市社区旅游的对策

随着中国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参与性、持续性、文化性和特殊性强的城市社区旅游将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热点,我们如果能充分发挥城市特有的旅游资源,在与社区深层互动的基础上,对城市社区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势必能推动城市社区旅游进一步健康发展。

3.1发展城市社区旅游的基本模式

(1)“国际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即以社区文化底蕴为基础,站在国际化的战略高度,集旅游、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于一体,强调休闲的国际时尚性。将其定位于多功能的社区旅游目的地。这种模式强调社区旅游市场定位的国际化。即“高端市场为主,兼顾中端市场”的市场定位,把低层次的密集住宅区改造成为高档次的休闲游憩街。其主要目标群体就是国际游客。上海的石库门就是典型的代表。此种发展模式要考虑目标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2)“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即引入国际化元素的同时,依然保留传统文化以及原始社区等,突出休闲与艺术元素。旅游社区市场定位的大众化。客源市场不仅仅是国外游客,还包括国内游客和当地居民在内。社区旅游活动既有突出本土的体验活动,又融入西方的时尚体验活动。这种将“本土化”与“国际化”要素相结合的休闲体验活动,既是一种基于传承的创新,又是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开放性创新。

(3)“本土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本土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主要强调社区旅游市场定位的大众化,强调尊重历史,修缮亦是“修旧如旧”。旨在保持原貌,体现本土化,体现社区本色。旅游活动以当地比较有名的特色旅游活动为主,主要突出社区旅游的文化教育功能。

3.2发展城市社区旅游的基本对策

由于各城市的地理区位、客源市场以及自身旅游资源等存在很大差异,故发展城市社区旅游无固定模式,应因地制宜,应该根据区位条件、市场潜力、资源特点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但总的来讲,无论哪种类型的旅游城市,其社区旅游发展模式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城市旅游的发展与经济、文化、自然相协调,立足“本土化”,将城市的实体环境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是城市社区旅游发展的根本。具体发展对策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2.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在市域范围内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需求,经由城市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的一系列城市功能设施的集合体。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三大板块: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社区交通系统(公路、地铁、水运、航空、步行道);水、电、光纤及通信设施;垃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城市电子信息查询系统。二是城市接待及服务设施包括:酒店;旅行社;餐馆;邮政服务设施;电信服务设施等。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旅游整体旅游环境的一部分,其形成受城市经济、文化、政治、规划、建设状况及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依赖于城市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城市社区旅游的发展需要更加发达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

3.2.2构建城市社区旅游信息与引导系统

信息和引导系统在我国景区和一些正式参观场合都有设立,主要指参观指引标识、图示、景点牌以及解说系统等,目的是使来访者方便地进入与游览,同时也是景区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体现。因此,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城市社区旅游也应该构建完整的旅游信息与引导系统。

(1)路标引导系统。在城市的交通枢纽或交通与活动的集散中心,如:城市本身与汽车站、火车站等游客主要集中的区域设置旅游交通指示牌,便于旅游者认路。各旅游社区内及各种旅游设施也应当建立相应的道路标牌引导系统,使游客能方便地到达他们想要到达的社区或旅游服务设施。

(2)游客信息咨询中心。游客信息咨询中心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渠道、服务指导,为游客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信息咨询中心可建立二级:城市游客信息中心、目的地社区游客信息中心。城市游客信息中心设于旅游城市景点集中或游客集散地。旅游目的地社区游客中心设于社区的入口处,由专人负责,详细介绍社区的游览路线、历史自然景观特点。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的建设应从旅游信息咨询体系设立、服务管理规范、运行管理与支持等方面进行筹划和修正。

(3)网络旅游信息中心。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为人们获取有关信息的重要渠道。作为一种旅游综合信息网络,应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设施,为广大用户提供了高速、稳定、安全、有效的旅游信息服务。因此组织相关人员建立权威性高的社区旅游网站。网站除社区的介绍、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广以及一些游记外,应及时准确地提供综合的旅游交通图、路况、气象等信息和互动性的在线咨询为旅游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旅游信息。

3.2.3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

所谓社区旅游参与即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旅游的发展中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分享旅游发展所获得的利益。城市社区旅游的核心资源是“社区性”,而居民是城市社区最重要的构成元素,缺少了居民参与的社区旅游,无法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旅游,因此社区参与是城市社区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其参与规模、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城市社区旅游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社区参与的核心体现在参与的内容和目的两个方面:获得参与社区旅游发展决策的权力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支持,因此,城市社区旅游参与机制就主要包括社区参与、社区利益分配和社区保障机制(见图1)。

在这个框架中,社区旅游居民参与机制确保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规划和决策中来,并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旅游的认识和社区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它与社区旅游开发同时进行。社区旅游保障机制保障社区旅游所获得的权益归社区居民及相关利益者所有,并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决策和利益分配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它贯穿于社区旅游开发和发展的全过程。社区所得利益按照社区旅游利益分配机制分配给社区居民。城市社区旅游居民参与的内容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共同参与旅游决策。社区内各利益主体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社区旅游发展出谋划策,共同参与社区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决策。

(2)社区各利益主体参与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社区旅游的开发者和社区管理部门除了为社区各利益主体提供旅游知识培训外,还应经常举办旅游发展、旅游规划、社区建设等方面的讲座。

(3)社区信息及时公开。有些社区居民之所以对于社区事务参与较少,与他们对社区事务了解不够有关。因此,社区在宣传各种社区事务时,还应详细介绍相关的信息。

社区旅游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是为了使社区居民能平等享受社区旅游所带来的利益。与景区旅游不同的是,现阶段的城市社区旅游公益性质较强,盈利性质较弱,对游客收取的费用较少,社区旅游的开展给社区带来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社区环境的改善、配套设施的完善等方面,因此,要让社区居民了解社区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让社区居民在社区旅游的开展中能有所收获。而对于社区旅游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应该由社区的各利益主体平等享受由旅游而带来的各项利益分配。平等并不等于平均,利益分配应视实际情况和个人对社区旅游的贡献而定,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服务的类型、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将决定其利益分享的程度。

3.2.4打造特色社区,建立品牌

城市的特色来自于城市的文化,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本。

创建社区文化的特色首先在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独一无二的设计理念是城市社区旅游发展的灵魂,而社区旅游主题的确立,取决于对旅游社区的消费习惯、区域历史文化、建筑与商业文化的把握,要求与社区原有的历史基础相吻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即应在保护与延续地方的历史文化上下功夫。

(1)注重挖掘城市社区文化内涵。首先要强化旅游文化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挖掘整理传统文化,在景点建设、项目开发、经营管理等环节突出文化内涵,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交融。

其次要确定城市社区文化主题及产品开发方向。城市社区发展旅游业,不在山,不在水,而在乎一种有地域特色的富含传统文化的生活氛围。所以城市社区旅游应从文化源于生活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主题定位。如南宁市发展城市社区旅游就可以壮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多样性文化为主题,通过进一步挖掘壮族文化和利用南宁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建立起有南宁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建设一批壮族文化类项目,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功举办为突破口,开展壮族文化大采风行动,围绕壮族习俗,深度挖掘壮族文化旅游资源,动静结合,做强、做大、做精壮族文化旅游项目,体现壮族文化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兼容性。

(2)塑造特色品牌。城市社区特色旅游品牌是指它在游客心目中的不可替代的个性和在市场上的定位。因此,城市社区要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针对游客市场有选择的推出不同的宣传主题与口号,以迎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另外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再加上举办一些色彩纷杂、变换无穷,引人心悬的活动,通过挖掘并不断创新特色产品,深化特色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丰富和深刻的精神和文化享受。如通过一些民间的节庆活动与区域、社区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相结合打造具有城市社区特色的品牌节庆。以广州市为例来说,广州的社区节庆活动不仅可以沿袭中国民间节庆传统,更多的是要在活动中融进岭南地区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

(3)对城市社区进行品牌和个性化营销。在市场拓展方面,一是要做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与交流;二是开展品牌的立体营销。面对全球化、日益细分的旅游市场竞争,多样化、全方位的旅游立体营销是打造旅游品牌地必然选择。三是借助现代化网络技术以及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媒体类文化产业综合、快速、广泛的传播和宣传作用,推广本社区的旅游产品;四是要树立品牌意识,逐步在旅游市场上形成一批自己的、叫得响的旅游品牌。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意义上,城市社区也是一个产品,也需要进行管理和营销,城市社区文化是影响城市社区旅游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社区营销的过程也就是认同和推广社区文化的过程。一个旅游社区如果缺乏有效的营销机制,就难以传播独特的社区文化以及个性化的社区旅游品牌,社区营销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社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会影响游客对社区文化的理解,进而影响对旅游城市社区品牌的评价。根据社区文化及社区本身个性,在营销理念、方法和模式上创造差异,创造个性化社区营销机制,不仅可以提高旅游社区品牌的知名度,更能提高社区的竞争力。

3.2.5协调好旅游者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

城市社区旅游以人的活动作为主要的观赏对象,旅游者把社区居民当作风景的一部分,大部分居民的生活方式、语言、服饰、活动行为等自然而然成为旅游者眼中目的地的一部分,与风景同样地被观赏。而目的地的居民也会相应地、自然地将旅游者视为与之不同的人,也会去观赏他们。所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成为互为观赏和交流的对象,这种观赏和交流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双方互动的态度和行为。所以社区居民应该树立良好的居民形象,营造热情、友好的社区氛围。同时,旅游者必须要尊重旅游地的文化,通过与旅游地社区的接触,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和欣赏;不对旅游地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积极参与各种保护活动,通过自身的行为保持并改善旅游地的社区环境。

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旅游产品形式,城市社区旅游应成为城市旅游产品中的新亮点。只有充分挖掘、分析社区文化脉络,把握社区文化内涵,才能展现社区自身的旅游价值,不为文化趋同所湮没。同时,旅游开发应与社区建设互相结合,相辅相成,以取得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汪宇明,程怡,龚伟,等.都市社区旅游国际化的“新天地”模式[J].旅游科学,2006,20(3):36-42,52.

[2]陈秀琼,甘武林.城市社区旅游刍议[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71-75.

[3]潘秋玲,李九全.社区参与和旅游社区一体化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4):38-41.

[4]郭琰.论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J].中州大学学报,2007,24(2):34-36.

[5]赵福祥.旅游与社区的整合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1):64-67.

[6]保继刚,文彤.社区旅游发展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4):16-17.

[7]聂献忠.现代城市旅游业经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6-77.

城市社区发展篇2

【关键词】西部地区;城市;社区教育;发展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社区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区教育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社区教育稳步向前,尤其是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西部地区城市的社区教育,明显滞后,在运行机制、经费保障、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随着西部地区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寻找出适合社区教育发展的现实途径,已成为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深层次课题。

一、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教育模式

社区教育活动要想达到教育目标,并经常、持久地开展,必须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基本的教育设施,二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我国,除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外,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社区屈指可数,西部地区更是寥寥无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经费严重不足,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的机制尚未形成,经费问题已成为西部地区城市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

社区教育机制的单一化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的文化教育都属公益性质,政府是社区教育投资和管理的主要渠道。随着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社区教育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改变传统的依靠政府办学的单一模式,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社区教育,兴建各种为社区居民文化教育活动提供便利的设施、场所,逐步形成政府、社会机构、民间组织各占一定比例的社区教育投资模式,允许社会机构、民间团体等非政府组织成为社区教育的经营主体,发展社区教育可经营性的一面,让福利型的无偿教育服务与有偿教育项目并行共存,用这种有偿教育方式筹集资金,以弥补西部地区社区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扭转我国社区教育过度依赖政府的不良局面,给社区教育的自身发展带来活力。社区教育要长期发展,机制的创新势在必行。

二、对接社会,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教育经费短缺、基本条件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发展社区教育,就要从地域的角度审视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内丰富多彩和富有活力的资源平台,培育社区教育实体。一方面,动员社区内各个教育单位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精心选择真正能够承担社区教育职能的社区教育实体,并与之合作办学,如,可以以社区内学校、企业为中心,与之签订协议,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使社区教育与地域需求结合起来,有的放矢;还可与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办学,利用他们的网络平台,构建开发社区教育网络,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内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让各种社会机构的潜在教育功能得以全面实现,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在多元办学机制下,社区教育的主体应引入竞争机制,以品牌意识为核心确立社区教育的理念,这样不但可以大大增强社区教育实体面向社会办学的责任与动力,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学习者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当然,在发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教育需求的变动,调整社区教育的结构、规模,不断更新和扩充教育资源。

三、确立项目,丰富社区教育内容

办学成功的前提在于明确定位,在于凭自己的能力发展出独特的培养项目。西部城市的社区教育应在对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社区内部环境资源能力做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在社会众多需求中根据本社区的特点确定自己的位置,寻找有社会效益的特色和优势教育项目,并以此来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满足社区居民生活学习的需要和社区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西部地区城市人口的基本情况来看,比较明显和迫切的需求主要反映在生存需求、职业发展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上,相应的教育内容主要表现在职业学历教育、实用技能培训、城市流动人口的基础教育和对老年人的生活教育等方面。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社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特点、生源特点选择特色和优势项目。在高校资源丰富的社区,着重发展高等学历职业教育项目,如:成教班、自考班、职业资格证书班等可以成为本社区教育项目的亮点;在工矿企业林立的社区,可着重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如:基础电工班、计算机培训班、财会电算班、办公自动化技术班等,这些又可以成为该社区教育的品牌;在外来人口众多的社区,针对城市流动人口、民工的基础素质教育和生存技能培训应成为本社区的重点项目,如:法制常识、电器维修、汽车维修、推销技能、美容、理发等各种服务行业培训;在中小学聚集的社区,青少年课外辅导项目可大有作为。此外,老年人的教育、家庭妇女的家政培训、各类兴趣拓展等项目都可成为社区教育的内容。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树立品牌项目,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是解决好社区教育发展问题的根本保证,也是西部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四、健全制度,完善社区教育保障体系

社区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首先在于建立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的机制,这一点,上文已有论述。其次,重新划定政府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职能作用,改变对社区教育的控制模式,也是社区教育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不再是社区教育的唯一投资者,它的职能更重要的体现在能否发挥其调控功能,引导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如何完善机制,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对社区教育进行监控,从而保证社区教育的质量等方面。尤其是社区教育中的一些有偿教育项目收费的合理性、社区中弱势群体和贫困居民的教育公平等问题,应引起政府特别关注,并通过行政手段尽可能予以调节。政府还要对社区教育实体的办学资格和教育质量进行审查和评估,并把审查评估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起社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从而构建成熟的社区教育体系,促进社区教育事业健康长久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把教育和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教育正在从被动地适应经济发展走向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内外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不应该让城市社区教育孤立存在,社区教育应积极主动地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对接,一方面创新机制,多方面筹措资金发展社区教育,另一方面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为社区居民提供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这是完善社区教育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立.汉正街社区教育实践的启示[J].江汉大学学报,2000.02.

[2]夏鲁惠.农村社区学院发展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07.

[3]郭瑞芳,周振朝.山西省城市社区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

城市社区发展篇3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治理模式;社区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渐渐步入了一个新时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国的城市发展也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在这一环境下城市社区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城市社区概念

社区作为一个城市的基础,是城市运行和管理的基本载体。社区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着所在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社区的发展不仅仅是需要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同样需要公众的社会参与。社区发展就是致力于通过居民积极参与,促进所在社区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与社区自治水平。

社区主体就是社区人口,是社区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社区生活的物质基础就是设施与区域;社区生活的关系调节也就是社区的制度和管理机构是;社区文化、生活方式和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是社区成员同为一体的纽带和粘合剂。[1]社区的发展伴随着一个综合系统,其中包含着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医疗服务等多种因素。从这个社区系统来看,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些因素不是单独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当各个部分协调稳定运行、功能趋于平衡时,整个社区的综合系统就可以获得发展。反之则会导致系统结构的恶化,造成城市社区系统运行机制的紊乱。[2]所以可以总结出社区的基本特征就是:社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实体,具有多种行政和服务功能,是社区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和生活场所,是发展变化的。[3]

二、城市社区的内涵和功能

城市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4]要维持一个城市社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协调好社区内部的有关社会关系,这种协调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实现有效治理的一个过程。社区治理的概念就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各主体包括政府机构、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市场组织、社区居民及政党在法制与规范的前提,组成社区治理互动,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也在不断地改变,社区治理的主体已经由之前的政府作为唯一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发展社,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力量已经由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其他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管理。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在社区自身发展与政府推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开始了城市社区治理,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多元利益群体自主性的增强、社区民众的社区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逐步提升,社区居民望通过自治性管理来实现利益的需求,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内部重要力量。政府作为社区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外部推动力量,在社区居民能够广泛参与社区活动的同时,政府重点推进城市社区的各项建设,最终实现发扬民主、整合资源最终到达有效治理社区的目的。[5]

三、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现状

现阶段城市社区发展状态处于迅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国城市的社区基本表现为五大类型:传统的市民社区、单位集体住宅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社区及新兴商品房小区和福利小区。

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经历了两大转变,一个是由区域性的社区转变到整体社区服务,另一个是政府主导的社区建设转变到整个社区共同参与。我国社会发展理念的变革也同样体现在了这种转变过程中。研究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历史,可以了解到我国社区发展对于我国城市居民社会生活愈来愈重要这一现实,随着社区的健康有序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关系也是日益紧密。在维护社会系统稳定,提供社会各项服务,完善社区基层民主以及创建精神文明城市等基层社会管理方面,我国城市社区发挥了显著的作用。[6]

四、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的了解与分析,再借鉴西方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笔者认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前景就是:社区治理主体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

(一)应积极培育居民社会和社区中介组织,发挥社区多元主体的合作性作用,介入在社区内部的非营利组织需加强自身能力,督促政府在社区政策方面进行有利的改革,做到不断与政府沟通。[7]促进社区治理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发展。

(二)建立政府、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单位及社区居民之间的多元互动运作模式,改革传统政府领导式运行方式,充分将发挥空间留给社区自治和社区管理。

(三)建立健全社区组织的规章制度,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可依据条件。[8]促进社区的制度行改革创新,坚持保持与宪法选择原则互补的社区的选择规则、社区操作规则。

五、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有两个问题需要着重解决。第一、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政府职能下移的本质不同。对于政府角色与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的重新定位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对政府的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部分地区过分的只强调政府的管理重心下移,将二级政府的职能转变为三级政府的职能,将原应由区级政府承担的任务,转移到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这种政府职能的下放,并不符合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不是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二、与法律地位及其不相符的街道办事处的职责,这种不合理情况不仅影响街道办事处的合理定位,同样也影响社区自治组织职能实现。按照国家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的任务有三项:办理市、市辖区的人民委员会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与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

正因为我国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国情,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需要进行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公民的共同努力,来进行社区这里模式的创新,针对社区环境、社区经济发展及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改善,进而促进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9]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德玉,张玉枝.社区分化――整合运动一般规律探讨[J].人文地理1997(6).

[2]李武艳.公共选择与转型中的城市社区治理[J].南京农业大学,2004(6).

[3]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一一社区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4]程玉申.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钟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J].四川大学2007年4月.

[6]巢小丽。浅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趋势[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6期.

[7]冯玲、李志远.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变迁的过程分析[J],人文杂志,2003,(1).

城市社区发展篇4

关键字:宁夏社区服务和谐社区

作者简介:孙雪(1974年12月出生),女,籍贯山东省淄博市,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城市社区建设与经济发展,电话:13439380286,email:sxue92@163.com

充分而又完善的社区服务,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永恒主题和生命力所在。因此正确认识完善社区服务在构建宁夏和谐社区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如何完善社区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对于宁夏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详和和谐社区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而又完善的社区服务,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原动力和“润滑剂”,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永恒主题和生命力所在

(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区和社区服务共同的原则。

完善社区服务与构建和谐社区在原则要求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是它们共同的首要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就是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总概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尊重、理解、爱护和关心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才能摸清人民内部矛盾的症结,找到化解的办法。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社区服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服务群众是社区工作的主题和主线,也是衡量社区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

(二)充分而又完善的社区服务,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和谐社会的矛盾汇集在社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内部矛盾也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各种经济利益矛盾也凸显出来。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改革中的许多矛盾。体制转轨、社会转型,需要我们建设和谐社区。社区服务对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社区服务实践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往往被人们理解为单一的政府行为,仅表现为某些便民服务和有偿服务,现实中社区服务活动缺乏广泛的社会性和成员的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理念可概括为,社区服务是一种发展势力,是一种自助合作和互益共建的社会行动,是一种达到社区发展和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的手段。所谓社区服务,就是在一个社区范围内进行的社会服务,是通过发动、组织本社区的力量,为社区成员解决困难和提供福利的社会工作。完善的社区服务对诸多的社会问题(如安置下岗职工生活、再就业、稳定社会治安、人口老龄化问题、流动人口管理等)的解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由社区服务所具有的功能决定的。

社区服务的内容涉及生活服务,对孤、老、病、残幼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优抚服务,家庭服务,治安服务,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等许多方面。通过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性保障和福利性照顾,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需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社区,最终是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社区服务可以吸收大量人员就业,减轻就业压力,可以使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正确对待改革开放的辉煌和带来的一些弊端,有利于人们理解、支持、参与和促进改革开放;并且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可以承担很多原由政府和单位负担的繁杂事务,从而可以使政府和单位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总之,充分而又完善的社区服务,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当前影响宁夏城市基层社会稳定、影响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应该是稳定有序的社区。具体分析当前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导致宁夏城市基层社会不稳定、影响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

(一)就业问题

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结构性失业,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隐性失业公开化,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式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紧张,由此引发诸多矛盾。

到2008年底,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0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2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554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1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30%;但是,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仍达845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仍然为4.0%。2008年宁夏全区实现新增就业6.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3.2%,但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达到4.3%,由于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导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9年宁夏计划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还将上涨,力争控制在4.6%以内。

在城市,失去职业意味着稳定收入来源的丧失和断绝,是导致贫困的最重要的原因。贫困和失业会使生活陷入困境,挫折感、失落感,导致对社会产生不满,易诱发家庭纠纷、反社会行为、甚至导致犯罪行为,是很重要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做好再就业工作和贫困就业工作,就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环节。

(二)贫富差距问题

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最新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宁夏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31.5元,同比增长19.1%,扣除居民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素,实际收入增长10.4%。虽然高、中、低收入户收入都全面增长,但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支配收入为1.937万元,10%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6元,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上年同期的1.3993万元扩大到1.7044万元,增加了3051元,高、低收入户收入之比由去年的8.13﹕1扩大到8.33﹕1。据调查市县资料显示,宁夏地区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收入水平最高的银川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43元,最低的海原县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85元,两者的收入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675元扩大到2958元。

尽管城市居民之间由于多种原因在收入分配上存在差别是必然的,但这种差别在特定时期应当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应将现实的社会承受力等因素加以充分考虑。低收入者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心里失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导致仇富、报复社会等行为。特别是不公平竞争、非法手段和腐败因素导致社会分配不公,极大加速了社会分配的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会使贫困受挫者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能否公正执行好现有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能否为弱势群体解决生活困难、抚平心里创伤、消除逆反心理、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样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环节。

(三)文化多元问题

伴随宁夏社会经济的日益多样化发展,宁夏人民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多种社会思潮并存,呈现多元化态势。虽然主流的价值观仍然占有统治地位,但却受到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已成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和转化的思想基础。在认识领域,思想意识多元化导致人们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认识,由此也造成了社会行为规范的动摇和混乱。

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发生动摇和混乱是城市社会不稳定的文化根源。因此,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以社区服务主体多元化为突破口,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和谐社区的构建

宁夏城市基层社会稳定仍然面临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文化多元问题等众多问题的挑战,社区是社会的组成细胞,社区责无旁贷的起到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社会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早发现、早解决,避免积少成多,影响大局。社区机构和组织通过良好、完善的社区服务,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而个人和家庭的稳定必然会带来整个城市、整个国家的稳定。这就需要发挥社区服务的各项功能,努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其中社区服务主体是决定性因素。

(一)建立城市基层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相结合的公共服务主体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虽然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发扬社会民主是社区建设的宗旨和目标,这并非否定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在社区公共服务领域更是如此。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公共服务包括:社区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社区环境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社会综合救助等。要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其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

其次、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协助作用。由于社区居委会直接为群众服务,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因此他们对群众的需求最为了解,所提供的服务更贴近居民的需求。同时,居民可以通过这些组织了解政府的政策和信息,这些组织有把居民的需求传递给政府,从而影响政府社区发展政策的制定,达到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沟通,促进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政府应指导社区居委会搞好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各项活动的组织工作,支持社会各界共建服务网点等等。总之,政府应指导社区居委会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协助基层政府做好社区公共服务。

(二)重点培育以社区民间组织为核心的志愿服务主体

社区民间组织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包括基金会、慈善团体、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等,涉及社会福利、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生态环境、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它是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上的合作伙伴和具体的执行者。其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提供志愿服务,填补政府公共服务的欠缺与不足。第二、通过社区成员广泛参与,开展志愿服务,提高本社区自治、自助能力,加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照顾,缓和社会矛盾。第三、了解和反映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利益。第四、由于民间组织在民众参与和政府监督下运行,能较好的避免贪污、浪费,能较充分的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因此能够增加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首先、通过开展社会活动促进民间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号召社区成员广泛参与是民间组织形成并蓬勃发展的直接有效途径。例如,组织社区健身娱乐志愿团队、组织居民参与邻里互助的志愿活动、组织参与社区环保的志愿活动等等。都能够有效的促使民间组织的形成与蓬勃发展。

其次、根除将民间组织作为政府工具的观念,真正视民间组织为“第三部门”,理顺政府与社区民间组织的关系。在观念上要尊重公众意志,重视公共权利,重视民间组织的社会代表性,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的沟通、理解和协商关系。

再次、培育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需要与政府职能转移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充分认识两者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积极鼓励、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业,使其成为社区服务业主体

社区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不仅解决了就业,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同时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区服务是社区的事业,应该是由社区居民、机关部门、社区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社区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事业。充分调动社区内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本社区内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共同推动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首先,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如果居民的自我服务不能在社区服务中构成主体,社区服务只能算是一种名义上的存在,只能算是民政服务的扩大化,而谈不上实质上的转型。

其次,社区单位蕴藏着丰富的服务资源,如何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共同融入社区服务资源体系?政府在这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社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医院等等,和社区实行共建,实现社区资源共享。

再次,要特别健全利益机制和需求机制,利益机制和需求机制把社区内的各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强韧纽带。寻找各单位共建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动员、吸引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推动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城市社区发展篇5

【关键词】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物业

优秀和完善的城市社区物业管理应该是以专业化和社会化为鲜明特点,以科学和优质的服务为最终目标,通过健全完善的流程设置、财务设置和相关的法律体系作为基础,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为基本规划发展目标。在建设完善的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中不仅需要法制建设和政府的帮助,也离不开物业自身的规划和资源开发。而现如今,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虽然在我国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我国城市社区物业由于发展时间短,相关理论研究较少,物业公司自身建设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物业管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房屋以及社区的管理不到位,物业管理覆盖面小,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经费使用未制度化,从业人员的匮乏及素质偏低等情况较为普遍和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和现状,本文提出了诸如加强法制化建设,规范市场,多渠道保障和加强物业资金来源等方法,促进我国城市社区的物业发展和提升,提高我国物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物业管理更好地发挥带动城镇化进程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内涵及其问题

(一)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内涵

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作为一种综合管理方式,是与现代化房地产开发紧密联系并且相配套的,社区的兴起带动了物业的发展,同时物业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社区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进步。而就城市社区物业管理本身而言,是作为一种完整的成熟的物业管理形式存在的,其形成,发展,完善都是随着住房制度及建房技术的改善和发展而进行的,除此之外,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之一,是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方式。

物业管理是指受到物业所有人的委派,根据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合同规定,专门的管理机构代行管理权,通过现代化的科学的管理方式和维修保养技术,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对物业地区实行统一的全方位的管理,同时为业主和租户提供周边环境清理,卫生清扫,安全防护,绿化建设,道路及设备设施维修养护等一系列的服务,从而达到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及其质量的目的,为业主和租户创造和提供一个便捷的、安全的、清静的、整洁卫生的、有序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共同增长的最终目标。

物业管理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物业管理主要指的是包括公共设施和楼宇在内的居民住宅及其小区的日常管理、运行、维修和保养,而广义的则是泛指在楼盘结束销售后的一切售后服务,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开发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为房地产的开发提供后续的利益,还能提高住宅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二)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主要问题

城市社区的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促进房地产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社区物业管理也是社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教育和文娱活动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通过加强和公安、城管等执法部门的联系,确保社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治理和安全,社区物业管理还能够加强社区环境卫生,从而提高城市的市容市貌。可以说,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不仅对居民和城市,还对企业和社会等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我国现行城市社区物业管理却存在着许多漏洞和疏忽,社区物业管理也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力量,在下文中,我们将着重叙述几点社区物业中的不足。

第一,由于历史和现实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我国物业管理类企业对物业管理认识模糊,相应的制度建设不够完整,我国城市社区物业管理存在着严重的房屋管理不到位现象,从业人员的工作待遇较低,工作积极性较差,工作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在一些建成时间较早的小区内,管理缺失和不到位的现象愈发严重。

第二,房屋的共有部位及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不善,城市社区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房屋共有部位杂物乱摆乱放情况,在某些社区中私搭乱建情况屡有发生,而配套的公用设备如健身器材,共用照明设备等建设和管理不到位,破损后不修理或无人管理的现象严重,住户投诉往往无法得到满意的答复和解决,严重干扰了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日常活动。

第三,管理体制不规范不健全,物业管理覆盖面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物业管理工作未建立完善的一整套的工作流程以及相应规范,导致问题发生后相互扯皮现象严重,收费情况混乱,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等一系列弊病,从而导致居民对物业的长期不满,进一步加剧物业管理活动开展的困难程度。同时,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迅速,物业管理业发展较好,而在内陆及中部地区,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物业管理则存在着一定困难。

第三,物业管理入不敷出,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中虽定期向社区居民收取物业管理费用,但由于物价上涨和人力等成本的上升,维修和保养的费用持续上升,物业管理收支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了物业管理某些情况下的有心无力,同时,由于物业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工作待遇较差,工作强度较高,工作环境也相对较差,因此,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的人才流失和人才匮乏。

除上述问题外,我国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发展还存在着与房屋管理体制不相适应,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工作人员素质不达标,管理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

二、完善我国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对策

根据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发展现状及其相应的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和国外的优秀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用来提高我国城市社区物业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物业管理的法制建设,规范物业管理市场

只有在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促进我国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优良和健康发展。因此,加强物业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应该被作为加强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首要手段和重要因素。对于政府而言,要借鉴外国物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和权利,加快对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为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科学的,规范的,制度的,有序的范围和轨道。同时明确好业主和物业公司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尽快落实和承认业主委员会的法人地位,赋予其一定的权力,通过业主委员会来制约和规范物业公司的行为。

(二)引入竞争机制,培育物业管理品牌企业

市场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给物业公司带来的冲击之一就是竞争,而竞争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对物业公司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竞争机制和物业管理招投标工作的双重作用下,业主有能力选择能够提供优良服务的,信誉较好的,管理水平较高且收费更为合理的物业管理公司,同时那些不良的公司则会慢慢被市场淘汰,因此,为了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地位,充分提高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水平,物业公司要努力引进和学习先进的术和管理手段,通过学习和培训等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

同时,品牌是企业的重要的无形资产,为了确保在激烈的竞争处于领先地位,还要注重实行品牌化战略,要将企业建设成为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形象良好的企业,从而带动和推动我国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整体发展。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物业管理水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要紧抓文化素质、服务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及职业水准的培育,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水平,更好地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需求,加强和居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更好地开展物业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身上,鼓励公司内部良性竞争,实行绩效考评制度,提高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深造和在学习的比例,建设出一批专业本领过硬且职业道德水准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后记

城市社区的物业管理的发展在我国仍是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需要依靠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面对我国房屋管理体制的转型和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发展存在的内外矛盾愈发明显,该如何进一步解决,仍然有待于物业行业的管理人们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贺学良,王子润.中国物业管理[m].文汇出版社,2010.

[2]韩强,魏小乐.物业管理岗位培训教程[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3]姜林,黄耀明.物业管理岗位培训教程[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城市社区发展篇6

关键词:城市发展社区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252-01

1城市经济的发展,为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城市社区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居民的就业、教育、培训等知识更新需求,也逐步提上了政府的社区建设的日程。社区文化建设对提升市民综合素质、优化人文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努力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对于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市民道德伦理体系和价值观念,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就是兴建社区图书馆。

2应注重社区图书馆建设和服务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建设采取的是以行政区为单位,建设大型的,综合性的图书馆,为人们充分利用图书馆带来了一些不便。为了进一步适应城市现代化的需要,要尽可能地强化社区的传播功能,以增强城市的辐射力。采取多种形式完成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比如利用政府拨款、社会捐资、个人投资等各种的方式来筹建,凡是有利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方式,都可以采用利用社区资源,实现共建共享。社区图书馆要根据读者的实际需要而设立,本着实用并利于多数读者利用查找的原则,不要贪大求全,模仿省级馆、市级馆、区级馆,要以普及型、推广型、大众型的原则设馆,要根据实际需要,办好特色服务,不可片面追求高、精、尖的馆藏。

3要发展完善社区图书馆系统

社区图书馆建立在社区内,要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通过对文献信息及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选择、搜集、加工、组织、并提供社区居民使用,要成为信息交流中心。它有如下优势:(1)缩短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2)迎和了社区居民的独特的信息需求。(3)可以让居民参与管理,民主性强。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真正标志是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完善和服务覆盖的提升。和谐社区是近年来国家一致倡导的,那么可以将社区图书馆建设纳入到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来。社区图书馆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把它列入一个地区总体规划,摆到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五个一工程”和“六进社区”等项活动,积极推进社区图书馆建设。通过各种方式使社区图书馆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在目前社区图书馆图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增加社区图书馆的利用率。

4社区图书馆应关注城市中的弱视群体――城市农民工

城市农民工读者来图书馆的目的不同,指向性不相同,对图书馆的要求也各有差异,从调查分析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4.1为了成才

根据有关调查,从农村中流动出来的农民工中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约占81%,可能在农村他们能算上高素质高文化的了,但是他们到了城市以后就成为“文化素质不高者”另外加上城市产业的专业技能知识要求,就得在流入地争得边工作边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图书馆无疑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因为公共设施费用低,条件好。

4.2急学急用

农民工基本都是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等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很多需要他们用知识回答和解决。比如:农民工在工作中碰到的有关电气、建筑、计算机、花木、运输等方方面面的难题,都需要求助于图书馆。再比如,一些小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他们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解决等等这些,都需要利用图书馆馆藏。

5适应城市发展,服务创新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对图书馆的需求除了是获取知识资料更加开始重视服务细节,也就是更加强调人文关怀。图书馆在一方面增加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使图书馆更有“人情味”注重细节服务,努力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读者在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还能感受阅读的魅力,读者之间共同分享、甚至品茗交流,图书馆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书评活动、专题讲座等让读者参与。另一方面做到和谐相处;建立与读者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与读者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在信息服务和知识传播中为读者努力创设一种富有亲和力的、体现人文关怀的、舒心舒服的人文环境。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化设备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人们在图书馆有了更多选择。不光能满足读者借阅传统印刷型文献,还可以在电子阅览室进行网络学习与娱乐,它已成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图书馆工作人员还要提高服务意识,要随时想到自己是为读者服务的,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真正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思想。

在信息化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人们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不断的储备知识,才能满足在工作生活中的知识需求。当然这种环境也为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城市社区发展篇7

关键词:城市;社区医疗;发展

1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概述

社区医疗服务(简称社区医疗),它和传统基层医疗服务相比的特点是: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提供连续的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提供急诊、现场抢救、家庭出诊等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三级医疗预防保健制度来解决国民基本卫生问题,客观上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发展社区医疗。因此我国的社区医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发展缓慢。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城市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医疗资源利用、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医疗费用增长等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2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兴起的原因

2、1国外因素

社区医疗服务起源于18世纪的全科医疗。全科医疗是指受过一般医学训练且不分科的基层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全科医生主要在社区独立行医,解决居民的健康问题20世纪2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先后通过立法等方式,确立了社区医疗服务的地位。1978年,应世界卫生组织要求,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此后社区医疗便成为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和成熟的运作模式。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一般的,居民的疾病首先在社区得到初步诊断,如果病情严重或确有必要,经过全科医生的确认,再转到相应的大医院治疗。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的社区医疗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在积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这在国外已经很普遍。

2、2国内因素

首先,社区医疗发展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2006年12月,社科院对外的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11.8%,这反映了近几年城乡居民家庭医疗负担上升过快的现实。社区医疗服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也正是我国城市医疗服务的最严重问题。

其次,地区服务的健全也能促进社区医疗发展。我国的社区服务逐渐发展成熟,社区不仅注重居民的自助互助,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而且把社区服务作为社会福利和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医疗服务正是针对居民实际需求而开展的便民服务。它有利于居民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情况,对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提高居民积极性,强化社区整合与稳定机制都有问接作用。

3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区医疗服务被认为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据2006年卫生部门统计,全国政府开办的社区医疗机构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5、5%,病床数占8、1%,卫生技术人员占2、7%。社区医疗的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服务质量难以取得群众信任,和群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有:

(1)机构设施不完善: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具有一般医院所具备的基本医用器械和严格的消毒程序等必备的卫生条件,否则就不具备会诊资格。一些社区医疗机构尽管干净方便,但医疗设施不太完备,对于非常关注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宁可到大医院。这就失去了社区医院存在的意义。

(2)价格不透明:社区医疗机构应该是“平价医院”,但事实上各个医疗机构的药价和其他服务价格往往不相统一。有的地方虚报高价,使得诊者寥寥无几;如果按照要求降低价格,却可能因为价格过低无法补偿其他费用而亏损。

(3)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们往往对社区医生的能力仍存顾虑,造成目前大多数社区医院仍显冷清,而大医院又异常拥挤的局面。对于多数医生来讲,自身并不具备全科医生所要求的素质,在处理所有病人时,不可能完全得心应手,在一些患者心目中,无法留下良好的印象。

(4)相关制度缺失:社区医疗服务是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重大疾病应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但是现阶段缺乏这种“双向转诊”制度,衔接和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完整,也就使得社区医疗能够承担的责任极其有限。而且,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还没能有效解决社区就医报销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精力放在社区医疗网络的筹建上,在铺开点和面建设的同时,却缺乏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容易使工作流于表面,失去群众的信任,就等于堵塞了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是城市社区医疗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具体有几方面:

(1)人们传统意识的影响。由于人们长久以来对大医院形成依赖心理,认为它更有权威,因而更愿意相信医院专家的诊疗;加之社区医护人员的技能学识、工作态度,医疗机构的就诊环境、医疗报销限制等均不能充分满足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要求,更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这种意识。

(2)医疗资源配置有限。政府的医疗公共投入长期以来都向太城市的大医院倾斜,对社区医疗机构缺乏补偿机制,造成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人不敷出,工作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改善。虽然现在各地政府都增加了对社区医疗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只要社区医疗机构还在实施“以药养医”,医疗费用就会继续上涨。当居民发现社区医疗费用和大医院一样高时,他们就不再认同社区医院。政府有限的医疗资源并没有被用来矫正市场失灵,反而被市场所利用,最终形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扭曲的双重问题。

(3)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不到位。社区医疗服务缺乏专门的组织和监管部门。医疗服务价格不够公开透明;医护人员少,学历结构偏低,缺少必要培训,待遇较差,发展空间小;医疗诊断能力水平偏低,医疗设备陈旧老化。长此下去,社区医疗服务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生存艰难。

(4)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制约。政府提出。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引导参保职工到社区就诊。但这一政策在某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合格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还没有纳入到医保定点单位当中,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二级、三级医院医保用药目录不一致,存在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却不能直接报销的困难。

4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建议

4、1政府主导

4、1、1有效配置医疗资源资金短

缺是制约社区医疗服务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发挥政府主导地位,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渠道,多方式补偿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要建立良好的医疗服务网络,使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明确各自职责重点,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为了保障其公益性,社区医院实行政府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零差价的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模式;社区医院所有收入上交国库,支出也全部由政府审核后下发;发挥全科医生作用,注重社区医院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山东省将政府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全部转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也实现转换,由政府管理;上海让综合性大医院集中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让社区医疗机构更好地发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功能。这些都打破了不同级别医院间的利益壁垒,有利于医疗资源的整合利用,使群众得到经济、便捷、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4、1、2对社区扶植培训

现有的大部分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和更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制约性,笼统的称为“全科医生”还不十分贴切。就全国而言,真正的全科医生为数极少。所以,建立高层次的全国性培训基地十分迫切;人才的培养教育、建立健全职业人员资格的准人制,都十分重要。如沈阳市的医疗专家进社区、服务进家庭活动,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服务制度正式实施,规定拒绝到社区服务的医生不得晋升职称等等。

良好的待遇是稳定社区医护人员队伍的根本保证,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晋升体系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解决社区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社区医疗服务人员也要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态度来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好评,与患者建立优质服务的人文医患关系。

4、1、3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地方政府应把此项工作列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注意各种配套政策的建设和落实。卫生部门要对医疗机构工作开展配套条件、工作流程规范、质量标准的监管,确保社区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专业服务水平质量。

4、2社会组织辅助

政府鼓励符合规定的个体诊所和社会力量参与创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为“社会办医疗”提供了政策依据。一些个人或社会团体出资兴办的条件较好的诊所,它们具有良好的服务、医疗条件以及公道的价格,也可以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不论政府或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医疗机构,只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均应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政府补助。例如苏州市区的社区医院并不是由政府主办,而是通过招投标引进社会力量兴办的。以前,卫生局和社区医院签的《目标责任书》是行政命令,而现在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这样使双方都更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适应“政府购买”的实际操作。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应该高度重视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其综合水平,构建以社区医疗服务为基础,社区医疗服务与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型医疗体系,使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得到长足发展,真正为群众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城市社区发展篇8

党中央、国务院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总书记、总理作了重要指示,国务院审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1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

城市卫生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届三中全会后,放开搞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资源增长很快,一度缓解了当时存在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机构重叠、条块分割、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混乱等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显现出来;同时,公立医疗机构趋利现象也突出出来,医药费用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人群缺乏医疗保障,难以得到基本卫生服务。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年作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3号),提出要改革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随后,同步推进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试点。这是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尽管各方面对改革的认识程度有差别,探索途径多种多样,配套协调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改革已经触及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纵观我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我以为,多年来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取得了很大成绩的,然而目前的卫生体制、机制还不完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与此同时,卫生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城市大中型医院集中了大量的高新医疗设备和优秀医护人才,基层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目前,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8.9%,卫生技术人员数占2.7%。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服务质量难以取得群众信任。因此,大中型医院吸引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门诊治疗人满为患,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很少有患者问津。还没有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机制和“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格局。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们多次召集有关方面的专家座谈,对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先后到河南、吉林、北京、江西、浙江等地,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等问题作了调研,并先后两次召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对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国务院办公厅还邀请部分省(区、市)、市(区)和基层同志座谈,就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各地区也程度不同地进行了实践探索。大量的探讨、调研和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城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严重滞后,基础不牢,从而坚定了我们从基础环节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我以为,这个基础环节就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成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也可以带动和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和医疗救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成为卫生综合改革的交汇点。中央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推进城市卫生综合改革和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性工作,摆到重要位置,集中精力,积极推进。这是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

从实际情况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具有一定的基础。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和86%的市辖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万个,初步形成了一支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队伍。各地区在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增长等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上来。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要以人为本,惠及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特别是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使广大群众充分分享改革成果,决不能让群众承担过多的改革成本。因此,我们在完善制度设计、出台政策措施、制订实施方案等方面始终都要着眼于满足城市普通群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要使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钱都花到群众身上,让广大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同时,也要让群众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积极支持这项事业的发展。二是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医疗卫生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定决心和信心,想方设法,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要切实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的力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稳步发展、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又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避免干部群众产生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过高期望。应立足于“雪中送炭”,满足群众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需求,努力建立起一个“低水平、广覆盖、高效率”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再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三是要努力探索,创新机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改革城市医疗卫生体制,必须解决体制性、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而且还需要解决和克服许多新的矛盾和困难。因此,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坚持探索创新,要花钱买机制,否则难以有所作为,弄不好甚至走到“老路”上去。我们必须着力于体制、机制创新,为深入推进城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趟出一条新路来。四是要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涉及医疗卫生、医疗保险、药品生产流通、医疗救助等多方面,涉及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等不同层面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协调问题。以往医疗卫生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其中一项改革单兵突进或严重滞后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综合改革的交汇点,相关方面的改革要综合配套、协调推进,才可能取得整体的好效果。我们必须在以上四个方面形成新的共识,共同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新发展。

在全国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多年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采取的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地方各级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务必将思想统一到《指导意见》的精神上来,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全面理解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目标和任务,毫不动摇、锲而不舍地把这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实,力争在二三年内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创新机制,扎实做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

总书记、总理关于做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有关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以地方为主,因地制宜,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情况千差万别,加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还有很多做法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探索,《指导意见》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在具体操作上给各地区留下了研究和探索的空间,由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制订贯彻落实的意见和办法。在此,我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一)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这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财政实力还不强,卫生资源相对短缺的状况还将长期存在。因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又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促使卫生资源加速增长。贯彻这个基本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加强宏观指导,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健康需求、卫生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状况,科学制订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并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发展规划。二是要切实担负起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责任。特别是地级市、市辖区政府等一定要根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规划,制定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落实经费预算,加强监督管理。三是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引导他们开办诊所、护理院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多种形式发展、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国务院去年公布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36条意见指出,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公有制社会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捐资捐赠社会事业。现在,不少社会团体、慈善机构不但有捐助和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愿望,也具备这个能力,我们要按照国务院文件的精神加强引导。希望各地区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地大胆探索。

(二)明确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性质和功能。《指导意见》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性质和功能定位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我以为,这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特征。社区卫生服务之所以受到群众的欢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具有这样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始终坚持这个发展方向,坚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坚持不同于医院的诊疗服务模式,坚决避免向大医院模式发展。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适应群众的需求,充分发挥其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双重网底的作用。这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以维护群众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提供从生命孕育到出生成长直至终老的连续性健康服务。二是要使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解决“小病”,并对“大病”能够及时转诊。三是要采用适宜技术和药物,既保证疗效,又做到费用比较低廉,低收入者也能承担得起。同时,还应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项目。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应人口老龄化加快、社区中的老年人增多的情况,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很受群众的欢迎。

(三)合理调整和配置卫生资源。目前,城市卫生优质资源相对集中在大中型医院,而贴近群众、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资源短缺。因此,卫生资源的合理调整配置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至关重要。首先要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存量资源不足的再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千万不能盲目铺新摊子,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城市卫生资源调整步伐。在工作中,要注意以下五点:一是要打破医疗机构隶属关系,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严格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设备审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坚决不许建设、购置。二是目前政府所属的一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的基层医疗机构,都要逐步通过转型或改造改制转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在不少地方就是这么做的。天津市把一批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整体改造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效很快,效果很好。三是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当地政府有责任加大投入或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四是政府新增城市卫生投入近几年重点要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五是要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特别是抓住旧城改造的时机,进行卫生资源的布局调整。同时,要严格执行准入制度,新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配备合格的设备和人才;对不具备条件、不符合标准、没有合格人才的医疗卫生机构坚决不允许准入。调整配置存量卫生资源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各地区务必下定决心、下大力气把这件事抓紧、抓好。

(四)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激励和外部监管机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改革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等制度,切实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坚决防止走“办机构、养人员”的老路。一是要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原则,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要及时解除聘用关系,做到人员“能进能出”,防止低效率,避免“养闲人”。二是要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不能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医护人员收入不能直接与服务收入挂钩,切实杜绝“大处方”等增加群众负担的行为。三是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收支管理,加强财务监管,有条件的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

要保证社区居民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卫生服务,必须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管和监督。要坚持管办分开,依法严格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项目的准入管理,加强规范管理和行业监督管理,严肃查处非法行医活动。对不符合资质和规定要求的机构,要限期整改,达不到要求的依法取消执业资格。要发挥卫生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医疗保险和救助管理机构以及患者群众等多方面监管的作用,建立社区卫生监管制度和医疗费用、质量、方便程度等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民主监督作用,多听社区居民的意见,将社区居民是否受益、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主要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改进工作。

(五)协调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涉及医护人员、患者群众和医疗保险、医疗救助、药品生产流通以及教育、人事等方方面面。我以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像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样,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各有关方面要从大局出发,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推进。为此,我强调五点:一是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相互支持的机制。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尽快承担起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使大医院逐步减少一般门诊服务,集中力量从事疑难杂症和重大疾病的救治。同时,要采取措施鼓励和组织大医院的医护人员、离退休医护人员等到社区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二是要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卫生机构,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并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工作交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公共卫生中的网底作用。三是要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要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确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将符合规定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并提高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四是要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减少药品供应的中间环节,规范药品购销渠道;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定点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生产和供应合格、价廉的常用药品;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价格并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管。要积极开展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和医药分开等方面试点。现在一些地方进行这方面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五是要加大城市医疗救助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去年转发了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10号),各有关部门和地区要按照文件要求积极推行试点,不断加大对城市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力度。中央有关部门要根据《指导意见》的精神和职责分工,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务必在今年上半年公布实施。

(六)探索创新社区卫生投入机制。从长远看,政府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要逐步与政府行政部门脱钩,最终走向社会化,做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社区卫生服务社会化后,政府如何支持其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社区卫生投入机制。一是要探索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资金筹集机制。财政、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都要研究如何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有稳定资金来源渠道,有合理的筹集资金方式和机制。各级财政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并随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投入。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将按一定标准给予补助。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上,起步阶段可以把“项目包”做得小一些,满足基本需求;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渐做大“项目包”,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二是要探索和完善资金投入补偿机制,即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政府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但不一定要做“生产者”,可以向基层卫生机构“购买”服务。这样不仅引入了竞争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符合建立公共财政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医疗救助制度的要求,各地区要积极试点。现在,财政对社区卫生的资金投入补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社区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服务项目、服务数量和服务成本等核定经费,由政府依据考核结果给予补助;另一种是在尚不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按照其人员数核定基本工资,并提供日常运转经费。在工作实践中,要进一步规范有关制度,完善考核方式等,也可以探索其他补偿方式。要加强资金效益评估和绩效管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补偿方式都要使钱花得合理、有效益。一些地方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如合肥、成都、苏州、长春等地,按照公平、择优的原则,公开招标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承办者,招聘医护人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城市社区发展篇9

[论文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其起居的主要场所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能提供居住的场所,而且能够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希望建立生态社区和寻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介绍我国生态城市社区的研究现状,以及生态城市社区的设计规划。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是一个以居民全面发展为主体,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保障,以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为手段,以生产充分满足社区人口所需要的社会产品为目标,实现社区复合系统良性循环的过程。社区可持续发展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更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其对象是当地居民和他们的意愿;后者的内容更为广泛,覆盖了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舒适、健康、文明、高效益、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和谐共处,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生态型社区。这里的生态社区的“生态”不是简单的生态学含义而是广义的概念,包含“环境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生态社区是“具有适当的地域范围与人口规模,具备共同的生态文化意识,是环境宜人、社会和谐和经济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 

 

一、我国城市生态社区研究现状 

 

进人21世纪,我国的人类居住地与生态社区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如1994年通过的《

(三)节约能源的设计 

节能设计已开始普遍应用,尽管节能设计和节能设施可能是要多花钱,增加投资,但从长效来看,还是比较可取的。绿色住宅注重使用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新型节能建材,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采用外墙遮阴和屋顶隔热措施,控制建筑对热量的吸收,与自然通风降温手段配合,减少空调费用;采用能源及资源的分户计量收费体制,减少能源使用中的大锅饭现象。 

(四)废物处理设计 

生态社区应具备内部废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的基本处理措施,或是能够将废物在就近进行处理,以达到废物在社区内部或最小范围内的转移和消化。例如可以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和加强污水处理,就地回用。 

 

城市社区发展篇10

关键词:城市社区;物业管理;路径

1路径

1.1重视城市基层社区自治组织的不断完善

城市基层社区基层自治组织主要是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它们是基层社区进行自我监管、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组织,这两个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业公司与业主二者在权力方面的不对称状态,抑制基层社区物业监管的行政化行为。然而,上述2个组织当前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它们的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就业主委员会而言,遇到的问题如下。①在一些小区内,没有业主委员会。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程序相对繁琐,假设得不到上级部门、社区物业公司的大力支持,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将会非常难;②业主委员会的运转会给社区内的业主增加一定的经济负担。业主们自愿形成的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要想将其正常运作起来,需要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由业主均摊,无疑会增加业主的经济负担,假设业主不愿均摊费用,业主委员会就难以运作起来;③即使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因为牵扯到内部利益的分配问题,有可能会使得该组织不能发挥维护业主共同利益的积极作用。原因是,业主委员会是受业主的委托,二者之间是委托的关系,在这种状态下,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业主无法在第一时间有效监督、约束业主委员会的各种行为,这时,一些业主委员可能会就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另外,每个社区都有很多业主,业委会在履行其职责时,所有权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业主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差异化的需求。所以,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容易出现利益纷争的现象。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现在的业委会遇到的难题,基本可以归纳为业主开会难、业委会筹建难、司法维权难、正常运作难、业委会及其成员监管难等。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应持续健全社区业委会,积极完善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功能,以缓解物业管理的利益冲突,弱化物业管理的行政性。社区居委会是一个维护居民利益的合法组织,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的权威性很强,这一权威性可以有效帮助协调居民和社区物业管理二者的纠纷,切实维护各方利益。当然,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物业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多元化的合作,共同维护利益的关系,一起推动社区物业更加完善。

1.2重视物业社区共同体理念的不断强化

(1)要强化业主的主体意识。物业公司承担为业主服务的业务,小区不是物业公司而是业主的,实施物业监管的实质是业主在行使自己的权利,业主主导物业,物业为业主服务,这便是二者的关系。(2)要强化居民互动,让他们积极参与物业监管,业主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了解,构建有特色的社区文化,强化业主的归属感,最终建立和谐社区。

1.3强化政府部门在物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1)从制度上规范物业监管者的准入退出资格。要积极完善社区物业监管者的准入制度,加强建设物业监管队伍,提升该队伍的综合素质,如果存在没有物业监管资质的公司存在于社区内,相关部门要责令制止,严禁入内。同时,健全物业退出制度。假设物业监管者在其监管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同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改掉,相关部门就要取消它的资质。(2)政府要规范物业监管者的权利。强化物业监管管理工作。尽管社区内的业主,都很需要物业管理,然而,因为物业监管方式不当,导致了业主的这一需求被弱化,在很多时候,业主和物业都形成了势不两立的局面,所以,要想实现物业监管的可持续性发展,政府的相关部门就要严格规范物业管理者的各项权力,深入规范物业公司的收费行为。(3)保持业主利益诉求渠道通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沟通协调作用,积极回应业主反映的问题,及时将问题解决掉,不可出现问题积累现象。(3)加大对物业监管的支持力度。尽管现阶段的物业监管工作日常运作使用的是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强烈的利益冲突。在管理时,为了将这一冲突降至最低,政府应对为物业监管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帮助物业公司实现良性发展。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