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技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6:37

电力电子技术分析篇1

关键词:电子技术;智能电网;电力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3-0045-02

电子技术作为一门新型技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人世的广泛关注。将电子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可以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

1电子技术概述

目前,电子技术发展迅速,其作为新技术在电力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主要作用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对电能的控制,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功率,提高电力系统各个元件的运行效率。同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门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在电能供应过程中,通过优化电力,提高利用率,并通过这种方式使人们对电能的应用实现最优化。目前,人们对电能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而在电力系统中对电子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改善民用用电设备和工业用电设备的使用效果,提高电能资源的使用质量。这不仅可以改造传统生产工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生产水平,使整个工业的生产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近几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也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了电力系统中,这也使电子技术的应用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使电力系统的运行变得更加科学合理。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为了突破传统工频的限制,实现高频运行,利用电子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缩小了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需要的体积,这对于电力系统的发展意义重大。此外,人们在对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将更多的先进科技融入到电子技术中,不但对我国电子信息改革来说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快了电子技术向智能化发展的脚步。

2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2.1电子技术在发电环节中的应用

工作人员需要对电子技术进行应用,对发电机组中的质量和性能进行整体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进行适当更新,利用通过先进的技术对机组进行维护,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有以下方面。2.1.1静止励磁控制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对这部发电机进行适当的改造与更新,静止励磁控制环境省去了励磁机在运行过程中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产生的作用,在对建造成本进行严格控制的同时,很好地完成了相应的质量控制工作。永磁式励磁机系统原理接线入,如图1所示。图1中,使用永磁式感应中频发电机作副励磁机,在系统中不需要再使用自励恒压单元,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可以认为用永磁机的出流电压是恒定的,系统运行过程中,其数值并不会发生变化,通过对自动励磁调节器对输出进行调整,并且控制发电机中转子的旋转,永磁式副励磁机系统中,其余励磁的容量与主励磁机的容量相比都量略小,并且响应时间也不如主励磁机,这主要是因为快速的相应是大容量换来的。静止整流器励磁系统中,直流励磁机中的换向器被硅整流元件替代,这使励磁机运行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一方面,降低了维护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使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的永磁电流的提供由可控硅完成,由于可控硅是静止的,因此,将该方式称为静止励磁方式。2.1.2风力、水力发电机通过分析可知,风力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有效功率与风速三次方程正比例关系,风车旋转过程中捕捉到的能量的大小会随着风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系统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为了提高有效功率,机组应当变速运行,调整转子励磁电流在运行过程中的频率大小,从而使钻子的旋转速度在与风机速度叠加之后,确保定子频率恒定不变。水利发电的有效功率大小主要取决于流量和水头压力,在采取水利发电时,水头发生较大幅度变化时(特别是抽水蓄能机组),机组最佳转速将会发生变化。2.1.3风机泵变频调速过去一段时间里,风机泵对电能的利用率很低,在具体运行中,电厂中的机械设备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通过对高电压调速的应用,能够很好的缓解这一问题。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利用低压变频技术对水平、中小容量风机、压缩机进行控制,节能效果能够达到20%~50%;如果将高压变频技术应用到水泵、压缩机、重大容量风机中,节能效果能够达到25%~40%,在节能上有着不错的效果。

2.2输电环节对电子技术的应用

输电环节是利用电子技术的一个关键环节,电气设备、供电仪器等在输电工艺技术方面都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且对电网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也起到了保护作用。具体来说,应用模式有以下两种。2.2.1FaCtS技术FaCtS技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指的是柔流输电技术,其在应用过程中的主要优势是可以实现对交流输电功率潮流的控制,从而使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部分FaCtS设备的信息,见表1。2.2.2直流电输出与轻型直流电输出技术直流电数据具有容量大、调节灵活等诸多优点,在远距离传输过程中,高压直流电具有着较大优势。近几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直流输电技术在技术上也取得了巨大突破,轻型直流电数据的快速发展,使直流电在运输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都达到了解决,实现了向无交流电源负荷点方向的送电。轻型直流输电过程中,无源逆变通过脉宽调节技术完成,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换交流器是由iGBt等电气器件共同组成的,是在直流输电技术上的一种创新。

2.3配电环节对电子技术的应用

将电子技术应用到配电环节中,供电的可靠性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控制电能质量问题上,要确保电压、频率、谐波等各个方面都满足要求。在配电过程中,对电子技术的应用被称作DFaCtS技术,该技术是在FaCtS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两种技术的结构、管理、功能上都有着相近之处。

3结语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对电子技术的应用,要对其进行不断升级与完善,在输电效率、安全、节能方面都得到不错的应用,为确保电力系统高效、安全运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在电力系统中应当加强对电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世民,高敏,任春雷,等.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电气技术,2015,(1):130-132.

[2]彭情,潘元忠,谭文.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及智能电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轻工科技,2015,31(3):42-43.

[3]魏志芬,郝梦薇.探究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子世界,2014,(5):60-61.

电力电子技术分析篇2

传统“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很多,但内容上主要集中于电力半导体器件、整流、直流斩波、逆变和变频变压等几个章节。以“单向半控桥式晶闸管整流电路的设计(纯电阻负载)”课程设计题目为例,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仅完成整流电路理论概述、电路结构和特性介绍以及一次验证型的实验结果,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是弱电控制强电的实验,平时开设的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型实验,主电路结构都是以挂件形式开放着的,控制电路部分也是安置在面板上,学生很简单地就能完成实验指导书中的要求。而对于一些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弱电部分一般都是学生自行设计的,这就要求处理好强电和弱电的接口部分,而操作不当很容易使电路损坏。课程设计要求理论分析与实验论证相结合,但对于电子信息专业学生,首次接触这门强电类型的实验,很难把实验结果与书本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如做整流电路实验,学生一般不思考示波器上显示的可控半波波形、直流电压表读数与控制相位之间的关系,从实验中获益不多。

2课程设计内容的制定和教学安排

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主要包括电气传动、电力系统和开关电源三个领域。小容量开关电源设计与制作作为课程设计内容比较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简单的开关电源包括启动电路、控制电路、驱动电路、输出滤波、保护电路和变压器等诸多部分。而且开关电源的设计种类也很多,设计成本不高。因此,我们将开关电源的设计作为综合性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项目。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分解项目任务,分配给他们不同任务要求。如有的学生负责电压反馈型并联Buck电路的设计,有的学生着重于主电路的设计和参数计算,有的学生要求侧重于均流控制电路的设计,有的学生侧重于驱动电路的设计等,这样的分配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为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教师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可适当选择一些案例进行讲解,籍此为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提供范例。案例可取自科研文献或当前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开关电源的设计项目。例如,考虑节能项目中使用的综合整流、逆变和直流斩波电路等,设计LeD或LCD等的控制和驱动电路以及电动汽车逆变电路等。

3电路仿真与实验结合

电力电子技术分析篇3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子电力技术;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4-0168-02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也随之有了较大的进步。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背景下,我国企业在进行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根据当前时展潮流以及同类行业的竞争空间,进行自身发展战略的调整,并逐渐增加信息化技术、数字技术、电子技术等新型技术在智能电网当中的应用,建设优质电网,以达到更加便利人们生活的目的。

1电子电力技术需求特征

1)安全性

智能电网是一个较多依靠于当前现代化技术的电网系统,其在信息传递的基础上,使用较多的新型设备以及相关技术对其加以支持,智能电网属于一种新型电网应用模式,是建立在信息传播以及其他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测量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的提升,而产生的一种更为适应当前发展现状的电网。此类电网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并且可以根据其所处地点所发生的变化,自动处理一些相关传输信息,并且可以高速反映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此种通过电力电子技术所产生的电网创新,在其实际运转中已有了一些新发展。但当前智能电网正处于建构阶段,其应用能力较为薄弱,在电子电力技术促进其自我提升方面,需要加大对该类技术安全性能的构建,以技术上的安全促进智能电网发展安全[1]。

2)有效性

当前在使用一定技术进行发电时,使用水力、火力发电的情况较多,但火力发电会浪费较多不可再生资源,促使诸多相关专家以及从事电力工作的各种技术人员研制出其他发电方式,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但每一种发电方式都存在其自身需要克服的困难。风力发电较为分散,并且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进行大规模发电后,其电力难以直接使用。这就需要一定的电力电子技术对于此类发电方式所产生的电能进行特殊处理,建立智能电网,增加电网的容纳能力以及输送能力,以更好地进行新型发电方式的开发。因此,有效的电力电子技术可以直接促进智能电网功能的良好建设。

3)高质量

在使用电力电子技术构建智能电网时,需要注重该技术是否可以长时间使用,并且一直对智能电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电力电子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具有良好的使用质量,并且具有较为广泛的使用前提,不会受到诸多其他因素的限制,可以直接解决智能电网在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系列问题。当前各种发电方式所产生电能以及容纳这些电能的电网,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电力企业甚至是国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且这些损失在随着现代化发电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因此,当前的当务之急是利用其他相关技术解决电力在发电过程中所产生的系列问题,并且可以将电能真正的投入实际使用当中,高质量的电力电子技术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对策。

4)环保性

随着全球变暖现象的加剧,地球的生态平衡已遭到了破坏,为了缓解这一现状,绿色发展、低碳生活是当今时展的需求,世界各国以及每一个人都应当为此做出一定的贡献。在进行智能电网建设时,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涉及的各种电力电子技术以及相关的器件材料,都应转变为低消耗性、高环保性能的技术,不可随意对环境产生破坏或污染,并且应当逐渐对其加以完善,使得电力电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真正实现清洁、零污染[2]。

2电子电力技术研究及应用

1)直流输电

直流输电技术是一种具有大容量、低损耗等特性的电子电路技术,其分为常规输电以及柔性输电两种,均采用较为清洁的输电方式,采用相应的电子设备控制技术,为其可以达到的地区进行输电[3]。20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第一项晶闸管管环流阀实验工程在瑞典正式落成,成功地取代了以往的汞弧阀换流器,这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在直流输电中的正式应用。此后,致力于电力研究工作的人们根据电网输电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研究,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探讨,最终形成有关于直流输电的相关电力电子技术,使得直流输电技术有了新的构造,完成了较大容量电力的直接传输,并且在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过程当中,可以使得大容量电力直接传输不在具有较差的接受能力,其在传输过程中可以直接使得电力变得更加柔和,可以直接使用。直流输电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传送到全国,在电力传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交流输电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FaCtS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运而生,这一技术的产生是建立在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控制技术体系对于交流输电系统的阻抗、电压以及相位实施灵活快速调节的输电技术基础之上的。它的出现使得交流输电技术可以在较高的电压下直接进行工作,通过一定的装置使用,可以将智能电网中的电力实现交互,并且直接对其进行简单的操控,使得输电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在智能电网构建的过程中,FaCtS技术会继续针对于其控制性能进行相关研究,并且增加交流电线以及交流电配置的应用,且在其进行电力产品的实际传输中,可以建立相关的单元体系,增强智能电网的输电能力以及其他性能,减少电流过量运输状况,进一步加强该技术相关配件的研发。

3)电能质量

智能电网在构造过程中,主要是其智能性受到了较大的关注。电能在产生以及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相关配置以及电网的承受能力进行一定的检测,在其达到一定标准后方可进行传输使用。当前电能质量已普遍采用相关装置进行监测的方式,该装置中具有滤波器以及调节器等,此种方式首先需要建立一定的质量评价标准,从电网的智能性入手,建立相关的输电评价体系,以将电网工作规范,进而可以将电能状况控制在一定范围内[4]。电能质量技术可以直接将智能电网中所产生的电力产品进行质量上的监管,使得其每一个产品都能够符合一定要求,并且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发电,使用该电子电力技术使得智能电网产品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4)能量转换

清洁能源的应用是当前世界范围内都在进行研究的环保性课题,其在应用过程中是将清洁能源使用一定的技术转化为电能,能量转换技术是在实现智能电网大规模使用及构建的基础之上,将其发出的电能以及输送的电能之间进行良好的转换,并且通过该技术可以使得电能之间的转换变得毫不费力,加速智能电网的建设,有利于智能电网走向规模发展的道路。同时,从能量转换技术中,演化出较多其他技术,如调节器技术、变流器技术、变频技术等。此外,该技术可以使得清洁型环保智能电网的实现变得可能,将其他能源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情况下转换为电能[5]。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进行智能电网建设时,不仅需要从电力电子技术的安全性对其进行功能加强,还需要从增加资源的可利用性、电子技术高质量以及装置可靠、绿色环保方面入手,加大电子电力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并且从输电技术等相关应用技术入手,提高智能电网建设速度,帮助电网企业实现自身现代化、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孝信,鲁宗相,刘应梅,等.中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和关键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29(6):4999-5008.

[2]曹军威,万宇鑫,涂国煜,等.智能电网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3,1(4):143-167.

[3]朱夏,王杰.FaCtS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与发展[J].水电能源科学,2013,8(2):158-160.

电力电子技术分析篇4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领域;应用;研究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能源消耗速度极大,能源短缺已成为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而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电力电子技术的概述、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在电力电子技术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着重介绍,让人们充分认识和了解电子电力技术并加强对其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

1电力电子技术概述

电力电子技术,又称功率电子技术,学术上称电力电子学,是指应用于电力领域的电子技术,使用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包括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设备和系统及其控制三个方面,涉及电力电子器件(上游)、电力电子设备和系统(中游)、电力电子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下游)三个领域。电力电子技术将各种能源高效率地变换成为高质量的电能,是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有效技术途径。电力电子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省材的特点,对于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科学、工业和国防的重要支撑技术。

2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

电力电子技术是实现节能环保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执行当前国家“发展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基本国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以一些能源的开发利用为例,对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

2.1水力发电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没有水,也就不会有生命的存在。有聪明才智的人抓住水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动能可以充当天然的推动力这一有利条件,再加上一些物理知识和电路原理,以著名的三峡水电站为标志的一大批水电站挺立起来了。这一创新,不仅仅降低了对媒体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更创造性的为人类寻找可再生能源并加以利用的道路提供了方向。在水利发电的基础上,一系列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得到了创新。

2.2风力发电

风是大自然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具有清洁、可再生、储量大的特点,而风能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种能够被高效利用的低碳能源。L力发电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为我们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资金成本带来了突破性进展。这项技术不但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转换成源源不断的电能,而且有利于缓解能源危机和供电压力,随着风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风力发电组等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逐渐增多增强,在价格和效用上自然也会更具优势。在当前形式下,除水电技术外,风力发电技术比其它可再生能源技术更为成熟、成本更低、对环境破坏更小,因此还有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2.3太阳能发电

在大自然赐予地球的能源中,太阳能也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之一,阳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因素之一,世间万物离开了太阳就难以继续维持生命。据统计,我国2/3以上国土面积的年日照时间在2200h以上,年辐射总量在502万kJ/m2以上,为太阳能的利用创造了丰富的资源和有利条件。目前太阳能在利用中,主郭建要采用了三种技术:太阳能光电技术、太阳能光热技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这些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太阳能电池是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太阳能热水器、蔬菜大棚的照明、药材和果脯的干燥、太阳能路灯等,都是利用了太阳能发电发热的原理。可以说,太阳能发电技术,在未来生活中具有更广泛、更有前途的发展前景。

2.4潮汐能发电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潮汐狂妄的拍打着海面,巨大的潮汐能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契机,通过电力电子变换装置,发电机将巨大的潮汐能转换成电能,也就是能使这些波动能(潮汐能)的电能以恒压恒频方式输出,再通过其他的电力装置,为电力系统提供电力,其提供的电能既能源源不断输出,又对克服能源危机(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能源匮乏)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措施,可以说,自然界的可再生资源也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并采用先进的各项技术加以不断创新和完善,就可以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各种新的清洁、高效、可再生、无限利用的能源。

2.5在其他系能源中的应用

上述新能源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占到能源结构的绝大部分。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不仅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几种领域,还可以将其应用到新能源中的很多其他领域,这些领域包括抽水蓄能发电、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储能、低谷电储能。

结束语

由上述诸多例子中可以看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种优势更大的发展趋势,而电力电子技术在这项伟大的工程中发挥着难以想象的重要作用。目前,电力电子技术对我国来说,在大气污染治理、节能环保、电力系统及国民生活等等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从大方面来讲,电力电子技术在国民经济与人民日常生活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可见,电力电子技术不仅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将发展电力电子技术作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的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新能源发电系统给电力电子技术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从事可再生发电能源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国家政策强有力的推动下,电力电子技术正迎来其发展的大好时机。

电力电子技术分析篇5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电力自动化系统;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4)04-00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越来越注重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时监视电力系统的运行数据,可以监控整个电网的运行情况;实时远程遥控命令的发明,让电站管理人员在监控中心内就可以全面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快速地判断出故障的准确位置和使事故发生的原因等[1]。电力系统如果想要实现完全自动化,就必须运用到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这是因为这些技术可以推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进程。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关注提高,因此而产生了电力自动化技术,并且其的产生受到众多领域的青睐。电力自动化结合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力系统,使实时监控电力系统的运行数据得以实现,进而可以控制整个电网的运行状况。这样做法使电站的管理人员工作量得以减少,使其在工作中不再有疲劳感,而起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只需要通过监控中心就可以做到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节省对数据进行大量的判断和分析的时间,并且可以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和准确的位置。因此,从我国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电力系统想要实现自动化,就必须要应用到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二、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一)电网调度自动化

工作人员要实时监控电网和电网的负荷以及电压参数以及主要的设备运行控制。监管电网的安全运行和控制状态是通过控制热能的指标实现的。满足用户的实质需求。通过整对资源进行调度,可以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浪费,降低耗损的能源。发生事故时处理的最好方法是缓解用电压力保证电网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常运行[2]。导致电网事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其多数主要发生在紧急突然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事故发生时处理方法不合适和预测不及时等问题的发生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通过实现现代化或者提高分析事故发生的能力以及增加电网的运行能力。要在事故发生前就作好解决事故的必要手段和监控方法,尽量减少事故发生的损失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变电站自动化

我国的变电站自动化自发展至今,由于建设需求和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一直都是电力行业中讨论的重点。为了适应电网的需求,我国每年都要技术改造很多的老变电站,使其能够进行自动化的管理。特别是在近几年我国的变电站的自动化技术的质量有着明显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智能设备使电子信息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中的应用得以实现,它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数据通信接口,利用计算机可以存储的功能来完成统计记录,还能够直接对多数现场不能衡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使其数字化得以实现。它为了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改变了常规的继电保护和仪表、运行控制装置等,而是运用了自动化系统。

(三)配网自动化

分散控制系统是我国目前发电厂自动化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技术,它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其特点主要是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在发电厂中运用分散控制系统,促进了发电厂的技术,它能够对生产中的数据进行采集控制和保护主要是运用计算机通信和屏幕显示技术,使用通信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的多计算机监控系统,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未来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趋势

(一)电子信息设备与电力自动化设备的兼容问题

目前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热点是电子信息设备与电力自动化设备硬件及软件兼容性的问题。电力系统中微机型产品已成为了设计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类产品的主要方向,并且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被人们广泛的使用。但是由于电力系统具有复杂性,使其所处的电磁环境非常的不好,而且应用微处理器作为核心的微机型产品很容易受到这些电磁干扰,导致误动和数据丢失以及死机等现象,给电力系统安全高效地运行埋下了发生事故的隐患。

(二)电子高新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广泛应用

近几年,在电力系统中广泛的使用视频技术、红外成像技术和图像信息。由于图像信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提高了对其分析与理解的要求,导致少数应用场合必须应用电子视觉技术来代替监控人员进行图像理解。在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的条件下,把可以识别图像的电子视觉技术应用在图像信息分析与理解中,可以使电力系统图像信息的智能处理得以实现。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

近几年开发的各种嵌入式新产品,更新了电力系统中的装置类设备[3]。使装置的硬件电路和应用程序应用结构得以简化,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加快了装置信息处理速度,加强了功能扩展能力,使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更一步加快。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拥有着很多功能和优点,促进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利用完善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发,这些都推进了我国电力自动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晓锋.电力自动化安全管理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22):14-15.

[2]刘宝华.电能的属性与电力工业市场化[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07):17-19.

电力电子技术分析篇6

关键词:实践能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创新

前言

根据国家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的要求。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是工科专业学生主要的工程技术方面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实践性,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多引入一些案例,分层式的教学,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对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引入,忽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对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革和教学方法以及模式的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调整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

根据这门课程教学存在的,缺乏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的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问题,根据学校学生的需求构建具有特色的数字电子数字课程体系。调整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传统的课程中内容比较多且复杂,知识零散,缺少一定的合理性。因此,要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根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作出调整,比如,适当减少电路中存储器和数字比较器等的理论知识,增加一些与电子技术实验为主的课程内容,从而更好让教学内容对学生有针对和有效的学习,以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基础为相关的重点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课程目标的要安排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内容,高等教育学校以电子技术实验中多增加验证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为主,增强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中循序渐进,以此达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教学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电子技术教学的内容在不断的增加,但有学校安排课程的课时数少,教学内容增多,原来的教学课时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板书的形式对重点知识的讲解的方式,无法完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在电子技术课中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教学在能够提高教学的速度和效率,减少了老师对教学的重点知识板书和画图列表时间的浪费,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节省更多的时间对重点知识的讲解以及课堂的提问,让老师对于具有抽象和理论性的知识讲解得更加透彻,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学习掌握更多的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此外,这种教学方法能同时使用影像、视频、音频等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现代化、信息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学工作的效率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三)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互动

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通过应用网络信息化的平台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强学生预习和老师教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教学课堂以及教学后等环节都有全新的体验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率。使用知到、学习通,慕课等,教师在教学中有把带有视频、音频、习题的课件通过学习软件传到学生的手机,学生打开手机就能学习,方便老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为活跃课堂的气氛,进行答题、弹幕、互动、回答等的环节,解决传统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学习软件的应用,加强教学课堂的互动以及师生间的交流。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电子技术相关内容的概念和原理教学时,更好的让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在电子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在软件上加强师生的交流教学方式让老师在教学时可以提问,也可以让学生集体的讨论和交流,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创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基础,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偏向较强的实践的教学,通过开设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实验课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验证性的实验主要用芯片验证性能,主要有触发器和电路,能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理解芯片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设计性的实验主要有组合电路和时序电路的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在进行数字电路的设计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学期末进行综合性的实验,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的情况,但有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字电子技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思考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具体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安排要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

(二)数字电子技术采用案例式教学

许多高等教育学校开设电子技术课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电路设计的知识,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能够解决以后遇到电路问题。学生只有认识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实用性才會有学习的动力,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运用到的知识进行讲解,能让学生了解课程的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除此之外,老师选取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案例案例以分析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数字电子技术知识实际的运用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实际的问题的意义,通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问题,和设计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的最合理的方案。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

(三)采取实验教学法进行教学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和实践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现场的示范和演示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掌握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课,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减少在教学中不必要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课堂多采用实用的实验教学多留时间给学生进行实际性的实验操作,在课堂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分析篇7

关键词:高速永磁电机;设计模块;分析技术

中图分类号:tm35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一、高速永磁电机设计分析

高速永磁电机设计过程要结合实际需求和管理参数的具体结构,确保设计效果和实际应用水平相适应,在优化设备使用效率的同时,能进一步提高设备应用价值。

第一,要对电机转子进行精细化设计。由于高速永磁电机在常规化运行过程中,电机的转子会随之存在高频旋转,因此,电机转子在运行时会存在较大的离心力,在摩擦环境中,实际质量会受到高温影响[1]。基于此,要想进一步提高高速永磁电机的运行效率和运行安全性,就要对电机转子进行有效的强度管理,针对其耐高温和低损耗特征建立健全稳定的管控机制。设计人员在对电机转子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后,要对其结构和材料展开深度整合。一方面,电机转子材料设计中,要利用矫顽力较高的永磁材料,材料本身维度系数较小,能保证其处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温度环境之中。也能有效适应高温环境,更好地发挥其实际优势和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当永磁材料具有较高矫顽力时,其抗挠程度也较好,能更好地承受离心力作用。另一方面,要对电机转子的结构进行集中设计,主要是利用表贴式永磁结构与和两极圆柱永磁结构,能在使用过程中对材料产生较好的保护作用。

第二,要对电机定子进行精细化设计。在高速永磁机运行过程中,电机定子是主要的散热通道,因此,其实际损耗程度和定子的材料、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设计人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从根本上提高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效果的最优化。在电机定子结构设计方面,目前较为常见的就是环形绕组结构模式,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定子结构能处于轭部,减少电机转子长度参数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电机转子的刚度。其中,环形绕组结构中的内槽和外槽都能发挥其实际价值,在优化散热结构的同时,为渠道应用和运行通畅性奠定坚实基础。另外,在结构设计项目中,齿槽会对电机转子的损耗产生影响,为了提升其抗损耗能力,增加高速永磁电机气隙长度,选择在0.2毫米以下的无取向硅钢片[2]。

二、高速永磁电机分析技术

要对高速永磁电机分析技术进行综合性分析和集中整合,确保技术结构和应用效果切实有效,从而优化整体运行效果[3]。

第一,要对电机损耗进行集中分析和综合性处理。对于高速永磁电机分析技术进行分类管理和应用整合的过程中,要对损耗问题给予高度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电机定子会在运行中出现铁损耗或者是铜损耗等问题,只有建立健全完整的处理机制和管控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分析技术的实际性能和处理效果。技术人员要按照特定的频率以及磁密性对电子的铁耗进行集中的分析和计算,结合经验系数统计结果后展开修正操作。另外,对于铜损耗则需要建立解析模型效应方程,对具体参数进行有效的核算和分析。基于此,在高速永磁电机分析技术建立和应用过程中,要电机转子涡流的分析效果是最关键的,需要技术人员结合解析法和有限元法整合相关数据,为数据分析效果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技术人员要对电机转子强度进行分析,在高速永磁电机运行过程中,电子转子会受到较大的离心力,为了保证其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要对电机转子设计项目展开深度分析和集中整合[4]。一方面,在分析结构简单的电机转子强度时,需要对转子内部的应力和永磁体内部应力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应用计算结果。另一方面,在对结构较为复杂的电机转子进行分析时,为了得出较为准确的数值,则需要对计算结构进行有效的简化处理,并应用Fem法对不同材料的性质展开综合性审定和管理。除此之外,在分析实际运转的电机转子强度时,则需要利用二维轴向截面分析机制对规模较小的电机转子强度展开深度分析。也就是说,为了进一步优化高速永磁电机运行效率,保证其工作性能,要对电机转子临界转速和稳定性等展开详细分析。

第三,对电机温升计算进行集中分析,由于高速永磁体工作点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其中,温度较高会使其出现失磁问题,基于此,技术人员要对温升水平进行集中控制和调节,保证散热设计效果的最优化[5]。其中,利用Lptn法、Fem法以及CFD法等进行集中分析,能有效对计算结果进行整合。例如,在应用CFD法的过程中,只需要技术人员借助流固耦合和共轭传热建模技术等,对高速永磁电机结构进行系统化分析和拆解,从而有效判定其温升情况以及分布结构,只有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才能顺利升级技术管控效果。在利用不同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优化选择,确保温升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尤其要对技术落实结构和管理效果展开深度分析和调研,升级处理效果和技术实效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Ω咚儆来诺缁设计项目和分析技术进行统筹分析时,要着重对定子和转子材料、结构等展开深度分析,优化技术参数的完整性,着重处理电机损耗、转子强度以及温升计算效果等,确保计量技术结构的稳定性符合标准。在电机设计项目开展后,要对高速永磁电机设计技术提供更加有效的思路和技术借鉴,也为高速永磁电机设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凤争,沈建新,林瑞光,等.从电机设计的角度减少高速永磁电机转子损耗[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41(9):1587-1591.

[2]刘刚,张强,毛琨,等.基于电压注入的高速永磁电机谐波电流抑制方法[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6,20(7):8-16.

[3]王晓远,秦庆雷,王耕籍,等.转子结构对高速永磁电机转子损耗影响分析[J].微电机,2016,49(6):1-4.

电力电子技术分析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群电类基础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57-02

计算机相关专业是面向系统开发和应用、软硬件结合的一个宽口径专业,同时与其他学科紧密关联。在各学科互相渗透和交叉、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宽口径人才需求尤为迫切。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都涉及或从事有关电路方面的内容,因此,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较好的电类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才能具备较好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但国内外、区内外不同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定位,开设了不同的电类基础课程。为适应it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布局要求,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群迫切需要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目前,广西已全面启动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以主动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新常态。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群作为广立学院转型试点专业集群,在计算机专业群电类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实验教学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群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和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由于每个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不同,因此开设了不同的相关电类课程。其中4个专业都开设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这门电类基础课程,而网络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专业还分别开设了数据通信基础和高频电子线路等后续电类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由于没有学习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这两门电类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明显缺乏,特别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学习高频电子线路等后续课程非常吃力。由于培养目标方案的不同和学时的限制,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不可能按通信电子类专业那样再单独开设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为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群的转型作为广立学院转型试点专业集群,率先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以及数字逻辑电路三门电类核心课程有机地整合为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一门课程。通过改革,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成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群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统一和贯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群相关专业电类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既让学生掌握电类的基础知识,又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加强计算机专业群学生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it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和市场对软硬件综合能力创新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注重课程间知识内容的融合与渗透,注意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为主线,通过有机整合以减少课程门数,达到提高课程群综合化程度的目标要求。电类核心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电路三大部分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因此,合并后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不能只是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以及数字逻辑电路三门课程的简单相加,但这三门课程作为电类基础核心课程,关联度较密切,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先决条件。我们针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的应用与拓展,经过反复研讨,将改革的原则确定为“必需”、“够用”,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提炼,既要让学生掌握电类的基础知识,保证足够的知识储备,又要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紧密结合后续专业课程确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合并后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以及数字逻辑电路三大部分的内容有效整合,其中电路分析基础的内容占30%,模拟电子技术的内容占25%,数字逻辑电路的内容占45%。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16学时并独立成课。电路分析部分主要讲解电阻、电感、电容的基本特性和基本直流和交流电路,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分析典型电路的能力;模拟电子技术部分主要讲解二极管、三极管的基本特性、放大电路基础及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使学生能对一般性的、常用的模拟电子电路进行分析;而数字逻辑电路部分是计算机专业电子技术课程的重点,主要讲解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使学生熟悉数字逻辑电路基本器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并以中规模集成电路为例,将最新的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当中。教学内容改革优化后,理论与实验的总学时与改革前一样,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及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加强。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一)转变授课方式。课堂授课是教师通过对书本知识的讲解和演绎,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叙述和板书书本知识,而是要以多种教学形式和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针对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许多概念和原理相对比较抽象、电路图和物理过程图示多的特点,授课过程中采用黑板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传统板书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利用黑板比较适合进行习题讲解和完成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对于大量的电路、图形以及公式等,利用黑板板书费时费力,并且难以形象说明,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代替大量的板书,节省时间,而且表达清晰、直观生动。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主体采用ppt的形式,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精简和提炼,对课本的关键原理知识点配上了flas(如pn结的形成等),对课本的主要电路进行了multism软件仿真(如晶体管放大电路等),并且把相关的multism软件仿真和flas与ppt课件进行了有效完整的链接。多媒体课件利用图、文、声、像等媒体有机结合,可以将电路中信号的复杂变化过程,逼真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因此,通过多种教学表现形式,有利于问题的讲解和分析,加强教学的说服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强调基础,减少理论性。由于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概念多、单元电路多、内容涉及面广、分析方法也较为复杂,是学生开始接触电子技术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突出定性分析、强调基本概念,弱化解题技巧、减少理论性,把重点放在分析问题的规律和思维方法上。例如我们在讲授二极管、三极管等半导体器件时,重点讲授半导体器件的功能特性、应用及测试方法,没必要花太多时间讨论其内部结构以及载流子如何运动等问题。同样,在讲授门电路等数字逻辑电路时,重点讲授电路的功能真值表、时序图等,忽略芯片内部电路的分析,主要研究其输入输出特性。由于现代电子设备高度集成化,并且电子器件种类繁多、内部结构复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进行讲解,加强器件功能级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内可以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应用。

(三)结合工程实际举例讲解。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与工程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引入课程理论在日常生活或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实例,在讲解某个电路时,结合其实际应用背景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电路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授电路的基本模型时,引入手电筒的基本电路;在讲授二极管的特性时,引入手机充电器的整流电路;用多媒体教室的功率放大器举例来导入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分析;用电子钟举例来导入计数器的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用LCD视频信号传输中的LVDS信号来说明差分放大电路的优点等。通过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理解学习电路与电子技术的应用价值和意义,从而会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行动。

四、层次化的实验教学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理论教学改革同步,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和市场对软硬件综合能力创新人才的需要优化实验内容,实行分层次教学。每次实验课分必做实验和选修实验两个大模块,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完成必做实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增加选修实验。必做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是让学生巩固和深化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要求学生掌握电路与电子技术的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选修实验一般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工程素质和探索精神,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未来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另外,对于部分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依托创新实践基地由任课教师专门指导其完成设计性的、创新性的实验课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近年来,我们通过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为创新实践基地发现和筛选出了一批优秀的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从事多项国家或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课外科技活动,而且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综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过以上计算机专业群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统一和贯通全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电类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要求,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及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加强,适应了it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为广西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群的转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

[1]喻大华.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

[2]梁野.中新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1)

[3]蔡惟铮,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6)

[4]熊瑛,刘松龄.民族高校《电路基本理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4(9)

[5]姚缨英,等.电类基础实验课程关联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2015C543)

电力电子技术分析篇9

【关键词】基于项目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50-02

1.引言

高职与普通教育有多方面的不同。在培养模式上,高职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应当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性为依据,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

高职的《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电子信息专业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课程分化的纯理论的教学过程,这种形式往往都是纸上谈兵,学生费力不少,却不能与实际结合。《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是电子技术原理与应用的综合体,即便对于现代电子技术来说,其含义也绝非通常的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可以囊括。它是对多门课程内容进行充分融合、序化后形成的一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核心课程。而基于项目化的高职《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通过对实际电路的分析计算、制作与调试,来阐述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目前已有若干高职院校对《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课程进行了改革与重组,如黄业安老师将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中常用器件和基本电路的应用融合起来,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的教学;浙江金华职业学院的于红娟老师,将传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按照企业需求和学生实际需要进行了重构;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夏敏磊老师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电路分析、电路设计能力为目标构建课程内容,突出职业岗位特色等。

2.课程教学改革

2.1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社会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技能人才。它强调实用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上岗能力。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优化与丰富《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的课程教学内容,研究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将实际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了解企业和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将实训项目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和制作出满足一定要求的电子产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岗位就业能力,切实提高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的课程教学效果。

2.2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1)教学内容的改革与重组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典型工作任务,温州市及周边地区企业以电子产品和机电产品生产与制造为主,对电子产品生产与制造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大。本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以生产岗位群为主,兼顾设计等岗位群。通过对本专业职业岗位的分析,明确其具体工作任务。

根据职业能力要求选取课程内容,高职生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好,要完成电子电路内部工作原理分析的培养目标有一定难度,因此以项目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实现项目为载体,以培养技能型人才所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删除元器件原理和内部结构分析;集成芯片内部电路结构、分析;复杂理论计算等内容。突出以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为主,增加手工焊接工艺;pCB手工布局与制作;元器件封装、参数识读与典型应用电路分析、制作;整机装配等内容。增加一些简单实用有趣的电子制作,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和学习的质量。

2)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改革

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以“做”为中心,在“做”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以项目为导向,实现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时间与数量,以实训室为教学场所。实训室应具有220V供电插座,有可调直流稳压电源,有示波器、函数发生器、摄像头等仪器设备;同时应具有白板等书写工具,便于及时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表1课程考核评分方案

基于电子行业“无线电调试工”、“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技能考核国家标准及企业6S管理理念,创建与行业标准接轨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过程考核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10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制作调试完成后要进行答辩考核,考核内容有原理分析,元器件作用、使用注意事项,焊接注意事项,焊接要求,焊接工艺等。整个教学过程成绩积累,形成最终的成绩。具体考核方案如表1所示。

3.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电力电子技术分析篇10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电力自动化;应用

引言

随着我国科技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也越来越关注,并且已经有了对生产效率以及生产力进行改革创新的意识,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促使其能够对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进行满足。人们传统的工作和生产理念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也得到了改变[1]。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电力自动化之中,也能够对生产技术进行提升,在此基础上能够对我国市场竞争水平进行提升。

1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

1.1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若想向用户传送发电厂的电能,就需要升高电压,促使其变为高压电,在其传送到用户使用地的时候,再进行降压处理,这种降压、升压处理实际上就是变电站的主要功能。变电站的关键设备就包括了变压器和开关。应用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能够促使运输电力的过程更加可靠安全,因此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重要性非常高。信息处理技术、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都是主要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其能够优化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对变电站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从而促使自动化在线监测系统形成,保证其完整性。应用自动化在线监测系统,能够促使变电站更加可靠、安全、稳定的运行,对其维护成本进行降低,从而促使变电站输电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更高。

1.2调度自动化技术

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且性能非常高,在此情况下电力系统也更加实用经济且可靠安全[2]。在电力系统在线监测和采集数据两个方面中,调度控制自动化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关键结构,电网调度范围的变电站、工作站和发电厂设备,调度中心打印机、网络服务器、主计算机等构成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能够合理的分配电能,从而有效保障电网调度的安全。在电网调度运行的过程中,其运行的稳定和安全都需要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保障,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能够对科学分配电能的问题进行解决。调度自动化技术主要是对主体为计算机的远动技术和控制系统技术进行应用,经济调度技术、预测系统负荷量、分析运行安全性、控制自动发电技术、预估设备状态、设备监控等都包含在其中。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调度自动化技术能够对调度人员工作量进行减少,对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从而对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进行保障,从而促使电能具有更加优良的品质[3]。

1.3配网自动化技术

配电网自动化主要对高性能配电设备、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手段进行应用,其能够将在线、离线的智能化监控管理对配电网实行,从而保证配电网的运行状态一直保持高效、优质、安全、经济且可靠。配电变压器、电缆以及架空线路等为配电网的主要设备,其在电网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配电网一直以来其操作只能够通过人工控制的方式实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配电网中接入了许多分布式电源,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传统配电网保护,主要对其保护的选择性、灵敏性以及可靠性产生了影响。作为新型保护配置方法,配电网接入分布式电源,将逆功率保护、欠/过频率保护、过电流保护、孤岛保护、欠/过电压保护等引入到了并网点保护中。配电分析自动化、设备管理、馈线自动化、信息分析、自动制图等都属于配电自动化技术主要内容,其能够对统一化、智能终端的数据库以及管理平台进行充分应用,将配网自动化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将电能更加充分的利用起来[4]。

2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

2.1电子自动化设备和电子信息设备兼容问题

电子自动化设备和电子信息设备的兼容问题是现阶段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微机型产品在电力系统中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已经变为了主要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产品方向。由于电力系统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以及较差的电磁环境,因此将微机型产品应用到电力系统中的时候就会受到影响,致使拒动、误动等情况出现。一旦有死机或丢失的情况出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电力系统的经济利益。

2.2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电子高新技术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中图像信息技术、红外视频技术和红外成像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目前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图像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其也有了越来越高的理解和分析技术能力要求,因此需要将人工计算在部分场合中应用电子视觉技术进行替代,在此基础上理解图像。在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安全性的基础上,可以在分析和处理图像信息的过程中应用电子视觉技术,从而将智能化处理在电力系统图像信息中进行应用[5]。除此之外,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模糊技术、专家系统等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3结语

本文就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在社会发展的情况下,人们也有了更多的电能需要,这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来说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为了使得人们享受到更好地电力自动化服务,促使其生活更加便捷方便,就需要在电力自动化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从而促使电力自动化系统能够更加经济、稳定、可靠、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周玲,王建树,张睿智,成方圆.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22):262.

[2]刘成.浅析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0):24-25.

[3]王新环,郑征,余发山.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03):123-126.

[4]殷志锋,周雅,张元敏.基于epon的电力自动化信息传送平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02):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