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环境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9:00

消费环境分析篇1

我国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环境间的关系研究也比较多,国涓分析了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能源活动的环境成本任彪、李少颖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中国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电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而水电的消耗又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影响比较大;曾波,苏晓燕将灰色关联分析引人到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中,探索了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影响的内在灰色关联,确定各种能源消费对我国环境质量的不同影响程度;杨永华等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能源使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并试图从理论上论证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在于资源生产率的提高;王舜,张颖从哲学视角出发,分析能源与环境关系的历史,并探讨了处理和解决能源与环境关系的出路与设想。巳有文献中的多数为定性分析,少量的定量分析也局限于研究能源消费与环境间的相关关系,并没有探讨二者的长期均衡关系,且还没有学着对能源消费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研究。本文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一误差修正模型和边限检验对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与不同环境污染物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1样本选取和研究方法

1.1样本选取

我国当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主要污染物是SQz、烟尘和氮氧化物。图1显示了1985-2007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情况,图2反映了我国1985-2007年Soz和工业烟尘的排放量的变化趋势。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2002年达到最低点66.32%后,又有所上升;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在上升。

图2显示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存在长期上升的趋势,工业烟尘的排放量则存在下降趋势。本文采用二氧化硫(Soz)、工业烟尘(GY)的排放量来衡量我国环境污染的状

况,采用能源消费总量(eC)、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CC)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XC)三个指标来衡量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选取1985-2007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在数据处理时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1.2研究方法

在多元模型中,由于序列的非平稳性可能会给传统的回归模型带来“伪回归”问题。20世纪80年代engel和Granger的协整理论指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形组合可能是平稳的[6]。对于相同的非零阶单整序列,则可用JJ(Johansen-Juselius)检验来分析变量间长期和短期的均衡关系[7]。然而该方法要求所有变量具有相同阶数,尤其当在分析中涉及内生变量、外生变量的选择,滞后阶数、趋势项和截距项的确定时,研究结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模型的稳定性不高。因此pesaran和Shin(1999)与pesaran等(2001)提出自回归分布滞后(autoregressiveDistributedLagapproach,aRDL)协整方法和边限检验(boundstesting)这种分析方法不要求变量具有相同单整阶数,适用于无法确定模型变量是零阶单整、一阶单整还是混合形式,同时对样本容量的变化不太敏感。由于本文只有23个数据样本,于是采用基于aRDL模型和更加稳健的边限协整检验来识别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间的长期关系,同时采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来分析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短期动态关系。

边限检验所基于的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式⑴中a表示一阶差分,ln表示对序列取自然对数,wR为污染物,在具体分析时采用处和工业烟尘这两个指标。边限检验是通过对滞后变量、丨lnCC,.,^lnatC,。系数的联合检验来实现的,采用的是wald检验,输出结果为F统计量。检验的原假设是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表达式如式(2)所示。

利用式(1)计算的F统计值检验水平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pesaran等(2001)构造了检验条件误差修正模型的上下两组边限临界值,临界值上限假设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临界值下限假设所有变量都是零阶单整的。若计算的F统计值大于临界值上限,则拒绝原假设,认为存在协整关系;若F统计值小于临界值下限,则不能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若F统计值落在临界值上下限之间,则不能得出确定性的结论。

2模型估计结果及经济含义

2.1模型估计结果

在利用aRDL模型时我们先按照式(1)对各差分变量进行滞后并利用aiC信息准则选择最佳滞后期,考虑到S02的排放存在上升趋势,本文在进行方程估计时加人了趋势项,然后根据系数的显著性判断是否需要保留;接着利用边限临界值进行检验,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如果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就将变量放人条件误差修正模型中,最后采用aRDL估计方法估计水平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和差分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

由于本文的样本滞后期越长序列相关越严重,且受数王姗姗等: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边限协整分析

据样本容量的限制,我们选择差分变量的最大滞后阶数为值、1阶和2阶序列相关的m检验统计量、边限检验的f2(即p=3)。根据一阶差分变量的不同滞后期得到aiC统计量值,如表1所示。

根据aiC信息准则并结合序列相关的UV1检验统计量,计算式(1)中滞后水平变量系数约束的waLD检验的F统计量,与pesamn等(2001)计算出的边限临界值上下限进行比较,判断水平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表1中可以看出,Soz包含趋势项在5%(p=2)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式(1)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工业烟尘无论包不包含趋势项均在l%(p=2)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依据aiC和相关诊断对%和工业烟尘的估计方程进行处理,剔除不显著阶数,使模型简化。经处理后最终确定的aRDL模型为:Sp2(1010),工业烟尘。

根据最终设定的模型,我们对式(1)重新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长期来说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

表2Soi和能源消费之间aRDL-eCm模型的估计结果

的比重对SQj的排放量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显著的,短期来说,只有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很好的解释我国S02的排放量。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的长期弹性系数分别为:

表3是工业烟尘对应的方程(1)表达式的估计结果。从长期看,只有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工业烟尘的排放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影响显著,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影响都不显著;从短期来看能源消费总量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

重的长期弹性系数分别为:0.06、0.27和-1.40。

为了检验模型的拟合效果,本文做了诊断检验,同时为了检验模型最终设定的可靠性,还利用了估计方程递归残差累计和(cumulativesumofrecursiveresiduals)与递归残差平方累计和(cumulativesumdsquaresofrecursiveresiduals)对模型参数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自回归分布滞后一误差修正模型(aRDL-eCm)的拟合效果较好,模型比较稳定,估计结果可靠。

2.2估计结果的经济含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污染物在长期和短期受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不同,因此在降低污染物排放方面,从长期和短期来说也分别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采取不同的措施。

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SQ2的排放量影响均显著。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降低SQ2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费总量,提高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但要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只有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各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从能源消耗比较大的第二产业向能源消耗较小的第三产业转移来实现。对工业烟尘排放量来说只有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的影响是显著的。降低烟尘排放量,只能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走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来实现。

从短期来看,只有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S02的排放量有显著影响,这进一步印证了我国S02的排放是由煤炭消费引起的。要想短期内降低S02的排放量,只能减少煤炭、焦碳等低质能源的使用,提高污染物的净化处理和煤炭清洁有效利用技术的使用率。能源消费总量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工业烟尘的排放有显著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能源提供支撑和保障,因此,只能通过改变能源消费方式,提高节能意识,加大科研投人,尽快开发和推广可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来降低工业烟尘的排放量。

3结论

消费环境分析篇2

【关键词】GDp;能源消费;环境污染;煤炭消费;可持续发展

引言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GDp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能源消耗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严重。甘肃省能源消费结构上高度依赖煤炭,整个“十一五”期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近70%来自消耗煤炭。同石油、天然气相比,煤炭有很多缺点。生态环境方面,开采煤炭会造成地表塌、陷温室效应等;利用效率方面,煤炭的能源利用效率要较其他能源低;环境影响方面,由燃烧煤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要比其他能源严重得多。环境主要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粉尘、烟尘、温室气体等,其主要来源均为煤炭的燃烧和利用。所以,甘肃省经济的增长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代价。

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那种肆意开采和消耗,片面谋求经济增长发展道路的弊端。因此,如何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战略,成为甘肃经济健康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对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以及环境污染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诸多研究。本文重点研究甘肃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如何协调好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制定科学的政策提供依据。

一、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关系

甘肃省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近70%来自煤炭。由于燃烧煤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对甘肃省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尽管近年来能源消费的结构有所调整,但效果不显著,能源消费总量中来自煤炭的仍有三分之二。且由于所使用的煤炭质量较差,使得甘肃省环境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表1给出了甘肃省近几年能源消费、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单位GDp能源消费、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我们可以注意到,甘肃省能源消费总量随GDp上升而一直上升,但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单位GDp的二氧化硫排放、烟尘排放逐年递减。一方面说明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另一方面也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有关。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二氧化硫与烟尘排放量随能源消费总量的上升而上升,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这也说明大气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费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改善大气环境至关重要。

二、改善环境状况的能源消费调整策略

甘肃省经济一直处于粗放增长状态,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为前提的。这也造成能源消耗方面对煤炭有很强的依赖性的甘肃省,煤炭的粗放型消费,随之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以上问题,试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针对煤炭的粗放型消费,甘肃省应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促使甘肃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值的增长转变为突出产值的增长速度,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二)调整产业结构

甘肃省三产业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要远远低于第二产业。甘肃省第三产业比重应继续增加,使产业结构向高度方向转化。要改善甘肃省的环境面貌,就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中高耗能的工业,同时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的支柱产业,工业企业要逐步规划调整,发展金融、贸易、商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

(三)大力使用可再生能源,发展环保产业

甘肃省应大力发展新型替代性能源(如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等资源),这些能源在甘肃省资源比较丰富,且对环境几乎无污染,同时还能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尽可能多的使用新型替代性能源,遏制资源的浪费、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

中国环保市场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水平,与其经济规模相比显得很少。但在环保意识日益浓厚的背景下,发展环保产业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四)完善环保制度,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在环境治理保护方面,甘肃省未来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根本措施是对一些建设项目从产业政策、整体规划、污染排放等方面严把环保关,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把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的项目拒之门外;同时加大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完善现行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切实把环境管理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

参考文献:

[1]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

[2]杨永华,等.经济学视角的能源使用与环境质量关系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

[3]韩文科,胡秀莲.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及调整对策[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4]罗佐县,汪如郎.优化中国能源结构的思考[J].天然气技术,2009.

消费环境分析篇3

关键词新媒体消费者碎片化空间分析

abstractthepaperanalyzesthetransformofmethodforconsumeranalysisinthechangeofsocietyandmedia,aimstostudyadvertisementfromcommunication,advocatesahistoricalprocesssignificanceofthenewmediaconcepts.andthethesisdeclarestheimportanceofspatialanalysisonthebasisofcriticismoriginalmethods;theconsumeranalysiswillleadtothewayonwhichtheimaginationofspacedominatedbythecombinationofvariousmethods.

keywordsnewmediaconsumerfragmentsspatialanalysis

现代广告发展的早期,消费者的形象一直隐而不见,好像他们就是天生的隐匿者。这其实不难理解。在一个社会产品匮乏、媒介管道单一、消费者同质性过高的年代里,有产品有信息就能打开市场销路,广告业的创意冲动与行业细分实在是没有太多的内在推力。作为大众的消费者面目模糊。报纸是历史最为悠久生命力最为顽强的广告媒体,但完全意义上的报纸广告还是要从《纽约太阳报》这样的便士报时期开始,这个时期也正是新大陆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市民阶层或者说消费者逐渐聚合的时期。

一个健康的社会使得其中的各主体都有健全发展的可能,由此形成一种稳定的健康的演进,这里新知识的替代与生成极具解放意义,比如传播学对于“纸上推销术”的广告探究提供的新视角,广告信息的受众或者说消费者开始引起更多的重视,他们是谁?他们怎么样消费?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区别他们?成为一代又一代研究者不懈的努力。尽管消费者研究与分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智威汤逊公司“人口与人口分布”的研究,以及大萧条之中盖洛普为扬—罗必凯公司所作的市场调查,但消费者分析方式真正的成熟还需要等到战后的黄金岁月。

以技术的视角的考察,20世纪的上半叶同样也是广告媒体充分发展的重要时期,报纸、杂志、广播与电视迭次登场,四大广告媒体的主导地位到今天以至将来很长时间都很难撼动。近年来全球广告投放额的分配的变化正是表明了这一状况,但同样也要看到,传统的四大媒体在风起云涌的广告新媒体的挤占下,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的事实,

自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传播学的兴起无疑为人们看待广告贡献了新的视角。作为传播的广告观分析消费者受到怎样的信息影响时,需要对于所处的具体传播环境有一个具体的框定。消费者会出现在哪些环境、在哪些环境中会发生类似的体验,在这种情态之下,消费者分析在摆脱一种线性的、简单决定论的基础上急需发挥空间的想象力。

有什么样的特质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特质式的分析方法在阐述观念的视野中已经变得及其可疑。社会的发展以及关系的复杂,符号所蕴含的象征资源的交错,特别是消费主义文化的蔓延本身已经让尽管具有相同基点的消费者的差异与偏向迅速拉大。这一切本身与广告新媒体的技术进步卷入了同一历史实践过程。

时间与空间勾勒了宇宙的基本模式,长期被压制在人们思考的范围之中的后者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眼中得到了重估,列斐伏尔就有“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的论断,这一观念认为“空间里弥散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生产。”④空间本身构成了消费者群体划分的界限,简单说来,社会精英常常出没的楼堂会所并不是普通大众生活空间的常态。戈夫曼所讲的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但要细分的话这样的舞台不计其数,不同的舞台上演着不同的悲喜剧。一些传统的杂志广告媒体衍生出的在不同公共空间中的亚形态即是与特定消费者族群发生关联的努力。而公共空间数量的增多是一个社会文明演进的表征,消费者的空间聚合形态的发展会变得更为频繁与多样化。

广告新媒体的发展为抹平现实的政治经济差异提供了技术的轨道,知识沟在理论意义上消灭殆尽,“世界是平的”的判断着实醒目。以新媒体的代表网络为例,它更是搭建起了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同规模内容各异的亚空间之中,不同的人(消费者)进行着形态多样的聚合。电子杂志的广告效应已经显现,博克空间则是待开掘的金矿,搜索引擎广告都在不同面向上吸引着特定的人群,实现着广告的定向传播,消费者以不同的兴趣、目的和方式在不同的空间中穿梭。

现代人不同于传统人之处在于他必须更多的在空间之中寻求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如果说“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时间为脉络的社会,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其根源无不在历史之中,个人的自我认同是在寻找历史的脉络感中实现的。相比之下,现代社会则更多是一个以空间为核心的社会,”⑤这也就不难解释新媒体所勾画的虚拟世界为什么就能够吸引如此多的潜在消费者。

从一定意义上,广告新媒体所分割出来的新空间大体上有两种理解的方式,一种是实体的物理空间,如楼宇视频、公交视频、高校食堂视频,医院视频等等;另外一种则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文化虚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如电子杂志、博克与网络游戏中的广告作业等等。

虽然消费者分析方法的转换目前称为范式的替代还缺乏支持,但消费者聚会点分析还是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延展出了新的思路。没有人天生喜欢看广告,除非在一个比看广告都无聊的时间。楼宇视频所切割出来的广告媒体空间之所以发展极其迅速,即是对于身处这一空间中的消费者,以及出入电梯间的人群的消费体验与能力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大体说来,人们出现在某个地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得已而出现;另一种则是乐于出现的。消费者聚会点分析需要对出现在这两种情景的消费者有明确地了解。比如出现在网络游戏中的可口可乐广告,或者在战争网络游戏中出现的征兵广告,又或者固定浏览某些网页、博客的网民,都可以凭赖新技术的支持对于聚集在这些节点的消费者进行描述,而缘于同样的环境对于身处期间的消费者来说,更能容易唤起更多的共同体验,发生更多的购买行为。医院是社会生活正常运作的体制性机构,医院视频瞄准在漫长的候诊和等待之中的病患,成为广告新视频中针对性极强的操作,大量的医疗与药品信息通过这一渠道向聚集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群传播,广告投放的效度迅速上升。这些都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生活在城市空间中的人们或者说消费者正在以不同的姿态穿梭和出现于物理或者非物理的城市空间,空间划分出来城市不同的层级、趣味与体验,并区隔着不同的消费者。在这种境况之下,传统的人口统计学及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分析都有不足,消费者分析方法将是结合了消费者聚会点分析,在重申空间意义重要性的基础上、多方法结合的整体化方法与策略。

注释

方烨,《新媒体崛起,四大传统媒体广告分额将全面下降》,.cn,2005年9月22日。

加力著,冯建三译:《广告的符码》[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第185页。

迈克尔·舒德森著,陈安全译:《广告,艰难的说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33页。

消费环境分析篇4

中国的电子商务经过十余年发展,从ebay入华到阿里巴巴兴起,再到如今各类电商公司、网站层出不穷,可以说已经到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黄金时代。电子商务不仅在涉足领域上不断拓宽,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成熟的市场规范,它正在切实且迅速地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思维的大范围普及,物流快递、互联网金融等电子商务相关体系建设的完备,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与经销商正投入到电子商务的浪潮之中,他们或是进驻电商网站,或是开发自己的电商系统,加之自身特点与行业优势,不断开拓出新的电子商务发展可能与模式。伴随着软硬件技术的提高,电商网站层出不穷,这在数量上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电子商务消费需求。同时智能技术的飞跃,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始采取智能机器人来完成自己的售前、售后以及相关咨询服务。这可以看做是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即智能化。通过智能化的完成,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智能化的数据分析,能够帮助电商平台更为便捷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为自身的发展制定更为有价值的决策。除去在电商平台数量的增长之外,电子商务在横向上未来还会进一步拓宽。

早期的电子商务销售主要集中于服装百货,提供的服务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线上交易货物以及相关服务。在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全国许多地区均已建立了专门针对电子商务的产业园,而电商平台本身,也将自己的经营范围扩大到生鲜、家居、装修、生活缴费等各个方面,这些拓展也刺激并带动了包括上下游产业链、资金结算、包装物流等相关一系列领域的创新与升级。

二、电子商务大环境之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一)让市场消费更加细分化。以往的传统商务体系下,一般市场的细分都是针对固定消费群体的,对特定的消费者提供消费产品以及服务,其最大特点是市场占有率。然而在实行电子商务之后,借助科技技术的优势特性,把固有市场细分更加纲化,进而实现细分针对到每一个单体的消费者,要体现出的是企业对顾客的占有率。

(二)让服务的需求趋于主流化。有可靠理论显示,人们一旦满足基础生活需求,比如生存需求之后,就会开始渐渐对更高层次的需求呈现出欲望。对此,众多消费者开始进行网络消费,其不但是需要产品,更是为了情感等方面得到有效满足,也就是需要得到商家的尊重和理解。面对这种情况,商家借助电子网络进行从4pS到4CS,最终发展到4RS的理念转变,完成电子商务体系满足各种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服务需求。

(三)拓展选择范围及促进消费感性化。固有的老式营销体系中,一般消费者只能在固定且有限的空间里进行选择消费,通常只是在一个区域下展开相邻商家产品的比较进行消费。这种体系下,消费者普遍看重的事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消费多半是出于理性状态。然而在进行电子商务消费时,消费者是针对全球化实施消费选择,各种产品的价格都是比较透明化的,于是消费者可以对产品进行估算。这样的模式看似更为理性化,其实质却是由于更多的信息干扰而导致消费者的选择出现依赖情感,这种情感的需求使得消费者的选择消费逐渐偏向感性化。

三、电子商务对于消费者的具体影响

(一)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电子商务最大的成就就是让广大消费者能够方便收集到想买产品的信息,并且在收集过程中大大节省了时间,这也是这种营销体系能够越来越被接受的原因。如今的世界,人们日常生活的节奏非常之快,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大家渐渐开始放弃原有赶集式购物,转而开始在网络上展开网购模式,而这种现象只会越来越明显。大众可以说是已经迷上了网购,由于其方便快捷的特性,让大众可以直接在网上轻松选购产品,对于想要的任何产品的品牌以及数量都能很明确选择。眼下,我国的网络交易支付费用的手段主要是信用卡、数字现金以及电子支票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点欠缺,在安全性方面也有缺陷。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些中间承担责任的机构和大型企业,从而使得人们进行网购时在支付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效率的提升,同时交易安全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在这样的系统之下,人们进行电子商务时更加安心,也就大大提升了电子商务的使用价值,促进了人们参与电子商务的信心,让人们能够对网购产生巨大的购买决心。

(二)对消费者消费之后的行为产生影响。消费者在进行消费之后,会对购买的产品进行审核,评判其是否与购买之前想象的一样,如果满意还好,若是不满意就会让消费者感到失望,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日后是否还会进行消费。电子商务的出现,极大改善了消费者对产品审核的效率,消费者可以在购买后和相关服务人员进行交流,并借助一些预先知道的条款进行权益维护。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安全感得到了最大化提升,致使消费者可以展开放心购物,在购买满意时可以对亲朋好友宣传,当感到不满意时可以得到及时回复以及快捷的退货换货。

消费环境分析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大学生;网上消费行为

网络购物出现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被网民普遍关注、逐渐接受并产生兴趣和需要。而中国it研究中心的《2014年Q1中国移动网购市场调研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Q1中国网购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1亿人,其中年龄段在18~35岁之间的网购用户占总数的70%以上,达到75%;网购用户中,大专/本科学历占比近一半,达54.2%,表现了极强的年轻化特征,远高于其他群体。在18~30岁这个年龄段的网络购物用户中,绝大多数用户为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推动网络购物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网购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

1.大学生的消费资金的基本情况。

第一,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增强。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主要经济来源包括家庭供给、亲友资助、勤工俭学、贷款、国家助学金补助和学校的奖学金,其经济来源的多样性使其消费能力有了提高。再者,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体消费水平也在相应提升,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也自然随之提升。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月生活费水平在1000~1500的人占36%,2000元以上的占13%,而600以下的大学生人数仅占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在逐年提高。

第二,大学生的网购消费水平情况。从调查问卷中“月网购消费金额”来看,网购消费300~400的大学生最多,有151人,所占比例是38%,而在月生活费中最高的2000元以上的人数虽相对较少,但是网购消费超过500的人数却不少,有49个,在月生活费较高的少数人中却有着网购数额很多的现象出现,可见网购中的消费随着个人可支配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2.大学生男女网购消费结构分析。

图1大学生网购男女比例图

从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中网络购物的男生占22%、女生占28%,两者都是势均力敌,可见“购物”、“消费”不再是女士的专有,男士也成了网络购物的“先锋队员”。因此,可以得出男、女同学的网购市场都很大。

(二)大学生网购消费心理分析

1.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大学校园中不乏追“新”族。他们喜欢追求新潮,敢于创新,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从而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引起大家的关注,证明自己的存在。网络消费正好符合大学生富于想象力、渴望变化、喜欢创新、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他们往往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选择的已不再是商品的实用价值,更要与众不同,充分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这已成为他们消费的首要标准。个性化消费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2.追求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对于大学生来说,购物中的及时、便利显得更为重要。传统的商品选择过程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再加上往返路途的时间,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网上交易弥补了这个缺陷,如今网上订餐、网上订票、网上充值、手机支付的推广更加体现了网络消费的简单快捷,从而深受大学生们的喜欢。

3.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产品的质量与价格”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讲求实用、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调查问卷中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其次是商家的信誉。大学生会搜索各大网站,各个同款网店,货比三家,综合考虑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商品。网络商品往往折扣较大,价格相对便宜,因此网上淘宝,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被大学生津津乐道。

(三)大学生网购消费特点

1.消费多元化。新时期的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潮流且易于接收新鲜事物,并将之发展扩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从物质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多元化的消费结构成为一种趋势。

大学生旅游消费。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现在的大学生的旅游意识普遍比较强。他们的旅游动机多样,例如想要看看不同的事物、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品尝特色美食小吃、感受韵味十足的古城小镇风光,同时还有旅游商家的大篇幅广告和促销活动也带来了刺激性消费。不管是校园内,还是携程网、去哪儿网都会在节假日,特别是“五一”、“十一”的大型节假日打上活动广告。而且有了手机购物的方便支持,一部手机、一个背包、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可以踏上旅途。

2.大学生消费趋于理性化。相关资料表明,当代大学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从而每学期的寒暑假都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行社会生活体验,通过自己的辛苦体验收获工资。参加体验后,大学生明白赚钱的来之不易,在消费时也从之前的“看到就买”变为“仔细斟酌”再进行消费。在消费方式上,会“理性消费”,逐渐减少“冲动消费”和“盲目消费”。在网络购物时,会更多的选择“季节性换季消费”、“网站促销购物消费”、“物品缺失时购物消费”,改变过去的冲动性消费,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做出购物选择,选出自己最需要、最合适、性价比高的产品。

3.大学生网购支付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移动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为电子商务注入新的发展活力。网络购物的主要支付手段也从早期的网上银行支付、网盾支付发展到更便捷的手机支付。现在包括微信支付在内的手机支付手段使作为“手机党”大学生成为了使用该支付方式最多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的网购支付方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满足其消费需求。

二、大学生网购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购物的环境问题

1.网购产品质量需要加强。在大学生反映网购问题时,提到最多的往往是产品质量问题。一个产品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满意度。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在网购建议时就有关注产品质量问题,只是网络卖家不可忽视的本质问题。产品质量的好坏也能体现一家商店的品牌形象,而为了商店的长远发展,网购产品质量必须得加强。

2.网店要加强信誉品牌建设,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网络卖家同实体卖家一样,应树立诚信意识,以客户的所想所感为首要准则,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电商要从售后服务上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加强专业客服人员的培训,培养客服的服务意识,及时处理客户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客户满意度,这样可以维护客户,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培养长期学生客户。

3.物流运输体系需完善。网购离不开物流运输环节,而高效安全的物流运输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一大关键。大学生在网购时会遇到掉货或晚收到货的情况,也会遇到不负责的快递员不及时的派送快递现象,这些都大大降低了网络购物的满意度。

(二)大学生网购问题

1.网络消费风险意识有待加强。大学生对网络消费风险性往往认识不足:一方面,我们在网购时提交给网站的私人信息可能被非法利用,银行卡账户和密码可能被盗用,所购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可能和网站上的宣传不符;另一方面,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系统,目前仍缺乏适当的法律或其他手段进行规范。因此如果网上交易发生纠纷,我们消费者的权益未必能获得足够保障。所以,我们应该认清网络购物的利与弊,加强风险意识,在保障自身安全时享受网络购物带来的快乐。

2.大学生消费者要准确识别“降价陷阱”。大学生在网购时要提高警惕,切莫因为商品价格实在有诱惑力就心动产生冲动型消费,到头来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吃亏的还是我们大学生自己。在购买之前要货比三家,查找一下该类商品的平均市场价格,如果该商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平均市场价,就要三思而后行。

三、企业的营销对策

(一)抢占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

1.大学生旅游价格策略。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大多还是依靠父母供给,因此对价格的敏感度比较高。所以旅游开发商应该制定较为灵活的价格策略,例如在周末、十一长假、寒暑假等不同的时间段内制定不同的价格体系,给大学生提供选择。降低旅游产品价格,使产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争取扩大大学生的旅游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2.大学生旅游营销策略。旅游开发商与网站强强合作,加强公司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大学生旅游市场和旅游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节假日前期在各大门户网站进行广告投放,走进校园组织校园赞助活动。例如校园高校达人秀活动,在学校粘贴海报、派发宣传,线上线下宣传结合。另外,加入新媒体渠道投入,由于现在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大多来源于网络,因此旅游企业可以尝试构建高校旅游网站,针对大学生设置相关的旅游专栏进行网络动态营销,利用在大学生中比较流行的微信、微博做互动宣传。

(二)做诚信公平交易的卖家

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商品。商家要从长远发展看,不能以低价商品来吸引消费者的驻足,而卖给消费者劣质商品。这种做法降低了商家信誉度,损害了大学生的利益。为了在众多商家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卖给大学生满意的优质商品,公平公正地进行买卖。另外要培养专业客服人员,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平台,在大学生遇到网购问题,及时处理消费者问题。

(三)建立完善的物流运输体系

商家加强与物流运输公司的合作交流,做好库存管理,及时发送货物。一方面,要加强快递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提升服务素养;另一方面,及时更新物流信息,方便消费者随时对货物进行跟踪查看,了解物流消息。建立一个客户服务平台,多与客户交流,主动咨询消费者是否顺利收到货件,以确保物件安全送到消费者手中,保障消费者权益。

(四)加大货到付款方式的投入使用

如今的网购支付手段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同在线支付相比,货到付款的体验式营销方式更加能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消费者都选择在线支付,因为在网络购物中,部分网络购物平台缺少货到付款的支付方式。所以企业需要努力营造用户体验氛围,增加货到付款的支付方式吸引消费者到网络中来,让网购消费者也进行“先验货再付款”的实物体验式消费。

参考文献

消费环境分析篇6

关键词:消费环境;城镇居民消费;消费需求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都是依靠投资和外贸“两架马车”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放缓,对我国外贸和国外投资的经济产生副作用。这时候就需要投资、对外贸易和消费这“三架马车”并驾齐驱,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保增长的重要立足点,为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措施,而消费环境的改善又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我国的研究综述中,关于农村消费需求的研究文献较多,其中,王静在《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及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的不确定性低于经营性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收入多元化降低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孙慧钧的《我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运用协整理论对1978―2002年实际数据的分析》中综合考虑了相当多种影响的因素,分别利用协整理论研究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关系,分析了制约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并比较分析了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共性和差异性。而研究消费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综述较少。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的研究中,只有晏艳阳主持课题组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动态关系的比较研究》立足于城乡统筹的视角,分别从总量、结构、区域等多方面对我国城乡收入消费现状进行了描述,综合运用考虑突变点的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修正后的eLeS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居民收入消费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且指出启动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有助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孙凤、易丹辉在《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的协整性及误差修正模式》一文选取了1954―1997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从协整的角度对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进行研究,得到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

本文综合运用西方消费理论中适用于中国的收入效用理论和消费需求理论,对我国消费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情况加以分析,是西方收入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对充分运用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分析我国消费环境对城镇消费需求的关系,找出制约其效应发挥的症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对策及建议。这对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完善中国市场经济,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和优化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环境现状分析

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两方面。本文将从这两个层面探讨居民消费环境。

1、经济环境层面

经济消费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水平等指标为影响的变量。下面将逐一浅析经济环境层面是如何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

(1)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经济环境层面中最能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在这个变量中我们选取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参数作为衡量指标。一般来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直接影响到城镇居民的消费的,当经济形势好,人均可支配的收入越多,居民的消费能力就越大,就越有消费的欲望,人们的消费倾向就越大。

(2)就业水平。就业水平也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选取就业人数作为衡量城镇居民就业水平的参数。就业水平是一个能直观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当城镇居民就业水平高时,就意味着城镇居民就业人数较多,失业人数少,经济形势较乐观。就业的人数越多,人们挣的钱就越多,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也就提高了,同时意味着人们的消费倾向也就提高了。

在上面的衡量影响居民消费的经济层面的消费环境中,我们例举了两个衡量指标来推倒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环境的经济因素。

2、社会层面环境

在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环境中,除了经济因素的影响外,还有社会层面环境对城镇居民的消费环境也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将列举收入分配做为影响因素来衡量城镇居民社会层面的消费环境。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扩大。本文利用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来进行测算,得出影响我国城镇居民社会层面的消费环境。当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时,财富都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但每个人的消费需求是有限的。而收入少的城镇居民将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这也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在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社会层面的因素中,我们将对收入分配进行分析,来探讨社会因素方面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三、模型以及实证分析

本文假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就业水平以及不确定等因素对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中经济因素用econ来表示,社会因素用soc表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用nC表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用wag表示,就业水平用emp表示,同时基尼系数用gini来表示。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分别从《中国统计年鉴》收集了从2000―2013年的数据,假设居民消费是消费环境的函数,据此可构建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

由模型可以得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水平以及不确定等因素对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都通过显著性的检验。从上述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各个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都具有正的作用。其中,社会因素中的gini系数对城镇居民的作用是,当城镇居民的gini系数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增加04623个百分点。经济因素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没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增加0.5672个百分点。同时就业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增加0.7254个百分点。中间就业水平的提高,对城镇居民需求的因素最大。

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

从上面的结果中得到显然原序列变量的检验t统计量在10%的显著水平下都不能通过平稳检验,因此它们是非平稳的序列,需要进一步做差分检验。经过进行一阶差分后得到方程依然是非平稳的,再次做二阶差分,二阶差分后,所有变量的t统计量小于显著水平为5%的临界值,即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平稳。

四、政策建议

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是稳中有升的就业水平,而就业水平是保证居民不断提高收入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民生的问题。因此,政府系列配套的就业促进政策将有助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并实现整体就业水平稳定。从结论可以看出,为提升中国居民消费的健康增长,需要从收入与就业这两个影响因素着力,包括适时优化税制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通过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多方式来促进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减少社会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现在已到了增长“反哺”收入的转折期。从长远来看,促进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健康提升,需要打造一个有利于促进消费的消费环境,除了经济环境建设之外,还需要从完善社会环境着手。完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切实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等主要方面。

良性消费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是经济和社会政策综合而长期积累的结果,要真正实施提高居民消费的措施,就需要一个“稳中求胜”心态下的政策系统组合共同形成。

参考文献

[1]王静: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及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2(3).

[2]孙慧钧:中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运用协整理论对1978一2002年实际数据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

[3]晏艳阳课题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动态关系的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2012(6).

[4]孙凤、易丹辉: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的协整性及误差修正模式[J].统计研究,1999(增刊).

[5]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

[6]陈锋:中国现阶段居民消费与收入分配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7]田成川:城市化: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必由之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4(8).

[8]李林杰、申波、李杨:借助人口城市化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7(7).

[9]夏华:从基尼系数的测算看我国居民收入状况[J].现代财经,2002(5).

[10]申朴、刘康兵: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过度敏感性的经验分析:兼论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利率[J].世界经济,2002(6).

[11]龙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预防性储蓄实i正研究[J].经济研究,2000(11).

[12]尹世杰:关于扩大消费需求的几个问题[J].消费经济,2003(1).

[13]姜涛、减旭恒:中国居民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宏观管理,2008(5).

[14]Stephenp.Zeldes:Consumptionandliquidityconstraints:anempiricalinvestigatio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9(97).

[15]JonathanSkinner.Riskyincome:lifecycleconsumption,andprecautionarysavings[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22).

[16]Karle.Case,Johnm.Quigley,RobertJ.Shiller:Comparingwealtheffects:77theStockmarketversustheHousingmarket[J]-advancesinmacroeconomics,2005(1).

消费环境分析篇7

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和威胁

每年都做战略规划的企业会对环境的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因为这需要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并深刻理解环境背后的机会和威胁。所以,如何通过对环境的分析发现企业的机会和威胁是环境分析的最重要目的。企业运行的环境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消费者、竞争对手和企业都在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影响下运行的。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会对行业、消费者和竞争对手产生全面影响:竞争对手和企业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产生动态反应,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是企业进行战略或营销行为的最直接原因。企业的营销策略需要围绕着消费者需求进行变化,所以,企业首先需要深刻理解的就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就是潜在的市场机会。

外部环境分析系统是企业的感应器

企业营销策略的选择,是建立在消费者和环境的周密分析之上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需要建立一套成熟的外部环境分析和反应系统。目前企业对环境的分析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对环境的分析只停留在脑海里,没有形成书面文字,看似想清楚了,实则一头雾水,结果只能模糊决策;二是没有将对环境分析与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与竞争对手的影响密切结合起来。

企业可以参照动态外部环境分析工具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发现市场机会,形成企业的营销策略(见表1)。

在以上分析工具中,对变化趋势预测和竞争对手反应预测,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的思想;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分析从正反两面进行,体现的是一种机会和威胁“互藏”的思想,企业要更多地关注机会方面,通过分析找到企业的营销机会,形成营销策略,这是分析的目的所在。企业通过这样的分析,会对“未来看不明”的前景看得更清晰。

环境分析需要企业将三个层面上的变化尽可能地全部描述出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对环境的变化有更完整、更清晰的把握。三个层面的环境虽然范围不同,但其结果有一致性。在金融危机下,宏观环境的分析主要是经济环境和国家相关经济政策的分析,如通胀、紧缩、信贷和税率等因素的影响。行业环境主要是指对上下游和竞争对手的分析。上游供应商的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源和原材料的供应,而下游企业的变化会引起企业营销模式的改变。消费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最直接,企业需要特别关注。所以,企业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环境,更需要密切关注客户或消费者的外部环境。

消费者行为分析是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

金融危机对中高档商品的影响比较大,而生活必需品由于弹性小所受影响非常有限。不过,金融危机的影响会使消费者收入降低,需求下降,特别是中产阶级的消费将受到明显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加理性,更加注重产品性价比,对促销信息会更加关注。由于行业所受影响程度不同,加上救市政策的出台,所以,金融危机对某一行业某一公司的影响仍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不管所受影响程度如何,企业都要密切关注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这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

案例:

阿里巴巴最近宣布了一项3000万美元的海外推广计划。阿里巴巴为何一反常态在美欧等国家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市场推广?显然,阿里巴巴没有能力改变这些发达国家外需下降的趋势,但是阿里巴巴却可以通过此举让中国中小企业在危机中找到更多的贸易机会。

原因很简单:无论发达国家经济如何衰退,居民基本的生活消费需求不会减少,减少得更多的是奢侈品的消费;同时,对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居民将更加倾向于寻求物廉价美的产品,“中国制造”无疑在这方面拥有优势;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途径进行贸易,将大大降低进出口双方的交易成本,以满足在经济危机时期居民对于物廉价美的产品的消费需求。

很显然,阿里巴巴从美欧消费者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更“喜欢折扣商店,喜欢更廉价的商品”这一消费行为变化中找到了巨大的商机。如此操作,阿里巴巴不仅可以在美欧经济不景气的危机下获得良好的收益,而且,还可以将此举作为进入美欧市场的切入点。

加大品类管理,调整产品结构

很多消费品企业的产品毛利率本来就不高,受金融危机影响,销量下滑,费用比大幅上升,利润率急剧下降。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本身的替代性不强。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这和产品缺乏独特的价值,很难进行“高价定位”直接相关。所以,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还要从为目标消费者创新更好的产品入手。这就需要企业加大对现有产品的品类管理,利用“二八原理”,认真分析企业的重点市场和渠道,主要贡献产品或条码等。这时候,营销需要的不仅是精细化的策略和管理,更需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不能遍地撒网。根据分析淘汰对企业贡献不大的产品,集中资源提升核心产品销量,然后借品类管理的机会,调整产品结构,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充分提升产品性价比

金融危机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为理性。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产品定价时,需要更多地考虑产品的性价比。要么产品不变,价格上给消费者更多的实惠;要么价格不变,但在产品上给消费者更多的实惠,如加大产品规格或更实用的包装等。总之,围绕如何提升产品性价比做足文章,既可以促进销量,又可以提升目标顾客忠诚度。

企业需要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创造,而不宜过多关注赠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焦点将聚焦在产品本身,所以,充分提升产品性价比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最直接方法。即使需要进行促销,在赠品的选择上一定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可以选择生活必需品或者必需品的替代品作为赠品,这样就可以减少消费者的其他购买开支,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在和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加理性的诉求,突出产品功能、性能及耐用性等核心内容。如目前的汽车行业需求不足及消费者信心不足的情况很明显,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其实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这将引发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换代,经济型、低油耗、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市场新宠。

关注和控制渠道风险

渠道风险是企业当前应该注意控制的。金融危机会对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往往是行业重新洗牌的重要机会),企业渠道成员也会发生巨大变化,不注重风险控制的企业,将有可能被淘汰出局。企业应重点关注渠道成员变化带来的风险,在制定策略时应该先稳定再发展。企业在销售政策的设计上,需要特别关注销售货款的风险控制,“现金为王”在这个时候表现得特别突出。必要的时候企业可以与上下游企业形成联盟,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关注渠道成本,为消费者创新渠道价值。金融危机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改变,他们会寻找一些成本更低、更适合自己的渠道,这时候企业如果了解目标消费者的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购买的便利性和经济性等需求,会在渠道上赢得更多的主动权。同时,这往往是催生新的渠道模式的机会,如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危机时的新创意或许会成为危机后的一种商业模式。

抓住机会趁虚而入

企业在制定策略时,除了密切关注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还要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动态,很多市场机会都与竞争对手的反应相关联。竞争对手选择退的时候,也是企业考虑是否趁机进入的时候。相反,对于一些鸡肋市场,如果竞争过于激烈,可以选择放弃,守好重点市场。

不仅仅是金融危机,对于因意外事件导致竞争对手出局留下市场空隙的情况,企业都要迅速作出反应,抢占空白市场。三鹿奶粉事件后,进口奶粉迅速反应,抢占市场空隙,就连豆奶粉都想分一杯羹。当年“康泰克事件”之后,为抢占市场空隙,“白加黑”迅速反应,加大广告投入,配以系列终端推广,最终成就感冒药市场前三的霸业。

案例: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电影工业受到严重损害,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国营电影企业纷纷倒闭破产,他们在经济窘困面前的退缩留下的市场空白给了美国影片极好的乘虚而入的机会,也给了好莱坞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数据资料显示,1945年-1949年,意大利累计进口美片2000多部。

同样,抗战胜利后,中国的电影事业暂时还没有发展起来,好莱坞电影也是第一时间抓住机遇挺进中国,给中国市场输送了大量影片。好莱坞如今在中国家喻户晓,可以说是得益于此。

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

营销团队的打造是营销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可能,企业最好不要裁员,因为企业一有困难就裁员,将会让留下来的员工失去安全感。他们会认为,企业在下一次遭遇困难时将抛弃他们,带有这种心理的员工很难做到“战时”的“精忠报企”。

企业领导人需要具有更长远的眼光。企业在考虑如何渡过眼前危机之时,也要积极思考当危机过后经济复苏时,是否有足够的人才去帮助企业抓住未来的市场机会。优秀团队的打造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企业现今更应该加强团队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团队技能,为下一次的机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经济危机犹如海上“飓风”,很多企业不能成为“百年老店”,是因为没能躲过“大风大浪”的冲击。真正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是那些能在飓风下“顺势”而为,乘风而进的人。

消费环境分析篇8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研究与反思基于聚类分析的我国各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研究综述我国老工业基地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我国农村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关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现状及对策探析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研究心理预期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流通产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我国汇率对居民消费信贷的影响效果研究我国财政支出波动对居民消费波动的影响研究人情文化对我国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研究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影响下的供给侧改革研究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关于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问题研究关于我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我国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实证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及对策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因素分析居民消费视角下人口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07.

[2]曲建升.欠发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对策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3]ShuiBinetc.totalenergyUseandRelatedCo2emissionsofamericanHouseholdConsumption,1997-2007,2010aCeeeSummerStudyonenergyefficiencyinBuildings.

[4]朱勤,彭希哲,陆志明,等.1980―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测算与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2):72-76.

[5]叶红,潘玲阳,陈峰,等.城市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影响因素――以厦门岛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0,(14):3802-3811.

[6]李艳梅,张雷.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J].资源科学,2008,(6):890-895.

[7]张.中国农村居民生活间接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分析[J].统计教育,2010,(12):35-40.

[8]凤振华,邹乐乐,魏一鸣.中国居民生活与Co2排放关系研究[J].中国能源,2010,(3):37-40.

[9]王妍,石敏俊.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源消耗[J].资源科学,2009,(12):2093-2100.

[10]智静,高吉喜.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3):429-434

[11]杨选梅,葛幼松,曾红鹰.基于个体消费行为的家庭碳排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35―40.

[12]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与城市交通Co2排放及减排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09,(6):747-752.

[13]冯蕊,朱坦,陈胜男,等.天津市居民生活消费Co2排放估算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1,(1):163-169.

[14]刘晶茹,王茹松,杨建新.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的家庭消费生态影响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2):15-17.

[15]姚亮,刘晶茹,王如松.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隐含的碳排放对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25-29.

[(6]刘晶茹,Glenp.peters,王如松,等.综合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在可持续消费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7,(12):5331-5336.

[17]Yi-mingwei,Lan-CuiLiu,YingFan,etal.theimpactofLifestyleonenergyUseandCo2emission:anempiricalanalysisofChina’sResidents[J].energypolicy,2007,(35):247-257.

[18]魏一鸣.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9]智静,高吉喜.生活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C].proceedingsof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emoteSensing(iCRS2010)Volume3:625-629.

[20]陈家瑛,彭希哲,朱勤.家庭模式对碳排放影响的宏观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5):68-78

[21]张馨,牛叔文,赵春升,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9):65-75.

[22]彭希哲,朱勤.我国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人口研究,2010,(1):48-58.

[23]吴开亚,王文秀,朱勤.上海市居民食物碳消费变化趋势的动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161―167.

[24]SiqiZheng,Ruiwang,edwardL.Glaeserandmatthewe.Kahn.theGreennessofChina:HouseholdCarbonemissionsandUrbanDevelopment.nBeRworkingpaper15621.http:///papers/w15621.

[25]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4):41-54.

[26]霍,郑思齐,杨赞.低碳生活的特征探索――基于2009年北京市“家庭能源消耗与居住环境”调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与区域规划,2010,(1):56-84.

消费环境分析篇9

【关键词】能源经济环境;综合能效;评价系统

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的消耗,而近年来出现的能源危机则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国家在各行各业采取了相关的节能措施。对于能源的使用效率如果只是单纯的依据能源消耗率进行评价,那么社会中的能源消耗并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因而需要采用多指标的评价体系,本文主要就能源经济环境的综合能效分析系统构建分析如下:

一、能源经济环境的综合能效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根据《2014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中的相关数据显示,在2013年,我国社会总体能源消耗以标准煤换算后可达到37.5亿吨,同比增长3.7%,其中有90.4%的能源属于自给,能源的大量消耗,一方面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量的能源消耗产生了一定的环境环境问题,在我国一些主要城市,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着严重的雾霾天气,也就是说能源的消耗与经济发展以及环境问题息息相关,根据能源消耗,国家制定了相关的节能政策,同时采取了节能措施,但是对于能源消耗的只是单纯的通过单一的能源消耗强度进行评价,这与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不一致性,因而需要通过构建能源经济环境的综合能效分析系统,通过多个指标对经济、能源以及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进而真实反映社会发展现状。

二、能源经济环境的综合能效分析系统构建

能源经济环境的综合能效分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学者将能源效率内涵总结为:能源消耗量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其中包括维持作用、促进作用以及负作用,所以在综合能效分析中需要通过多个指标进行评价,从而明确能源的实际使用效率,并且真正意义上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不管是国内还是在国外,对于节能减排的综合能效分析系统的评价指标主要是:能源的高效利用、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环境问题的改善。也就是说在多个有一定联系的评价指标中均是围绕提高能源消耗,促进经济发展以及降低环境污染进行的,本文通过对三个子系统以及12个评价指标完成综合能效系统的构建。其中在能源子系统下包括终端消费电力所占比例、终端消费煤炭所占比例、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以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等;在经济子系统中主要包括的评价指标有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以及工业用能比重等;在环境系统中评价指标主要有: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粉尘排放强度以及工业排水排放强度等,这些指标均是常用的评价指标,图1所示即为综合能效分析系统评价体系结构示意图。在这些评价指标中终端消费电力所占比例、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均属于正向指标,其余的属于逆向指标。在能源消耗指标中通过终端能源消耗所占比例以及能源生产消费指标综合性的反映出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能源的消耗速度以及产业能源消耗完成经济指标的评价;通过污染物的排放完成对环境的评价,多个指标的综合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降低的协调发展[2]。

三、能源经济环境的综合能效分析系统评价分析

(一)子系统以及指标权值的确定

对于能源、经济以及环境子系统的分析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根据能源、经济以及环境的影响力度采用能源>经济>环境的排序方法,通过对子系统以及指标权值的计算和确定,最后根据权值影响大小进行分配,结果显示在12项指标中,对综合能效分析系统影响较大的指标主要是工业用能比重、终端消费煤炭所占比例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等,这三项指标占到了12项指标中的45.0%,这一研究结果与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以及技术效率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综合能效分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想要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就需要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电力消耗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减少终端消费中煤炭资源的使用率,尽可能的使用新技术开发新型的清洁能源。当然,在控制工业内部能源消耗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善工艺技术水平等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不过当前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仍然是以煤炭资源为主,想要在短时间内调整煤炭能源能源所占比例,难度较大。此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降低工业中的能源消耗也是不显示的,因此兼顾能源、经济以及环境因素,只有不断的提高工业内部能源的使用效率,才能促进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能源经济环境的综合能效分析系统构建,可以更加全面的对能源消耗进行评价,同时兼顾经济发展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在当前经济条件下,需要不断地采取措施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效率,保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平衡协调。

参考文献:

消费环境分析篇10

关键词消费结构;变动;环境效应;作用机理;兰州市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7)02-0063-06

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由“环境-资源-生产-消费-环境”组成的物质循环系统。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一定的消费结构反映着人类参与生态系统的循环状态,表征着它兼有物质循环通道的效能性。消费通过其在时间纵向序列上和内部组成横向序列上结构的变动,从生产到资源利用和直接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两个方向影响着城市及其腹地环境。

1国内外研究概述

丹麦学者mikaelSkou和芬兰学者ilmomassa研究认为,环境的长期预防法则包括生产和消费模式长期结构变动,推进生态协调根本在于消费结构变化的生态现代化[1]。Carmentanner从消费者个人因素和关联因素两方面分析,认为过度消费是工业化国家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必须转向可持续消费结构[2]。Haraldpayer等以澳大利亚为例,从能源、交通、废弃物等方面论述食品消费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并建立了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食品消费结构[3]。DuarteR和alcántaraV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基于西班牙大气状况分析,通过对So2、nox和Co2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部门的确定,估算了最终消费变动在全球范围造成的环境影响[4]。荷兰HomeS项目提出家庭代谢(Householdmetabolism)概念来分析家庭消费活动的环境影响[5]。

我国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消费结构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童钧耕等对上海能源消费结构与环境的效应作了研究[6]。刘晶茹等、耿莉萍分别对家庭和居民消费的环境影响做了概述[7,8]。吕丹认为食品消费结构、数量和方式的变化,使得资源与能源消耗大量增加,引起环境财产的贬值[9]。董锁成等认为,城市居住者的消费活动对其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外部不经济称为城市型污染,并总结了“污染物传递的‘倒金字塔’规律和资源、环境效应的‘后发优势’规律”[10]。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对城市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中所选择的关键目标群还有较大的差异。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研究城市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旨在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城市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作用机理。

2研究区概况

兰州市位于黄河中部河谷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东西长、南北窄狭长沿河带状城市。其作为一个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组成的有机大系统,在气候、地质、水文、植被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区域所独有的特点,尤其是以封闭性为主要特征的河谷川地地形,严重削弱了河谷环境自净能力,降低了环境容量的阈值,使城市这个有机大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环境污染效应放大、增强,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与城市环境的矛盾开始出现并将逐渐尖锐化。消费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变动和消费水平提高所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变化和加大了对城市环境作用的强度等方面。

3兰州市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研究

3.1能源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根据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城市环境的不同影响及资料可得性等实际情况,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粉尘产生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作为城市环境变量;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兰州市终端能源消费的主要组成为变量:原煤、焦炭、汽油、柴油、燃料油、石油液化气、热力和电力,两者之间做1990-2002年13年尺度下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文中涉及的灰化因子全部取值0.5)[11],结果如表1所示。

从能源消费构成分别与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粉尘和工业固废污染物排放或产生量的关联度分析来看,以原煤、热力、电力和燃料油的消费对兰州市环境污染的影响最大,以汽油和焦炭影响最小,这也是与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所分不开的,以煤、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其变化将直接对兰州市环境产生影响,表现在废弃物产生数量和构成比例上。总体来看,目前兰州市能源消费结构中各种能源的消费量与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关联度大部分是偏大的,对环境影响也比较显著。

兰州市能源消费结构以煤、油为主,因此煤烟型污染是兰州市区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12]。三种主要污染物(So2、nox和tSp)浓度采暖期>全年均值>非采暖期,是因为在采暖期燃煤量大于平常,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得每年采暖期这一阶段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平常,属于典型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因此我们以So2、nox和tSp作为环境变量,分别与能源消费结构组成做同期13年尺度下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见表2。

从关联度大小来看原煤、燃料油、电力和热力是影响

兰州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关键因素。另外从每种能源消费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力度按大小来看,原煤对主要大气污染物影响力度逐次为tSp、So2和nox;燃料油则对tSp影响较大,其次为So2和nox;而石油液化气则主要影响nox,其次为tSp和So2。

总之,以煤、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特有的地形地貌及其形成的特殊的气象条件,再加上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污染源分布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是影响兰州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3.2交通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3.2.1交通消费结构变动的尾气污染效应

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11],以Co、HC、nox和Sox等四种主要机动车尾气污染物[12]作为环境变量,以货车、客车、摩托车及其他车辆等组成交通消费结构构成,以1990-2002年相关数据做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见表3。

通过关联度分析来看,按照关联度大小排序均为:客车>货车>其他车辆>摩托车,并且车辆构成对四种主要污染物的关联力度规律一致,客车对污染物影响力度最大,其次为货车、其他车辆,最后为摩托车,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出行方式和出行机会增多,加之城市流动人口增多,导致客车出行和使用频率提高所致。总之,机动车辆总数和组成其结构的各类车辆数对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别是交通消费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污染物排放种类的变化。另外笔者还计算了交通能源消费构成与尾气污染物之间的关联度,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发现汽油与尾气污染物之间的关联度普遍大于柴油的,说明兰州市尾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车辆燃烧汽油所排放的,这也是与目前机动车主要以燃烧汽油为动力的现状相吻合的。控制尾气污染除控制机动车数量外,还应该合理优化机动车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燃料,比如以天然气、酒精作为燃料来驱动汽车,现在兰州市已经针对公交车辆开始实施清洁汽车计划,这必定会大大减轻由于机动车发展引起的尾气污染。

3.2.2交通消费结构变动的噪声污染效应

利用历史数据田玉军,兰州市城市道路交通调查、评价与防治对策研究:[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通过分析比较混合车流中大、中、小型车所占比重而知(见表5),大型车比重对Leq和L10值影响较大,呈正相关关系,而小型车,诸如出租车,标准营运车辆等则对背景噪声值L90的贡献率较大,随着兰州市车辆消费结构组成趋于小型化变化的情况,兰州市交通噪声逐渐趋于稳定,但背景噪声值L90却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呈上升趋势。

3.3水资源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3.3.1地表水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黄河兰州段是流经兰州市区唯一的地面水源,根据用水情况统计,全市年耗水量的90%取自黄河水,其余取自地下水。但由于市区分布呈狭长带状,各行政区基本上依黄河两岸自西向东顺序排列,位于河段上游的西固区是工业集中的主要排污地区,位于市区东部的城关区是人口密集地区,两区污水排放总量占全市排放量的80%以上,因此此段水污染比较严重。

我们采用综合指数法和污染负荷系数法,参照《地面水质量评价》(GB3838-88)iii类标准,对1990-2002年间黄河兰州段常年例行监测的20种水污染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6来看:大肠菌群负荷比占第一位,为86.24%,其次排在前7位的污染物依次是:挥发酚、化学需氧量、pH值、石油类、非离子氨、高锰酸钾指数和总磷,上述8种污染物负荷比占总负荷比的94.99%。由此说明上述污染物是近年来影响黄河兰州段水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从不同污染类型来看,生物类负荷比占5个类型总负荷比的86.24%,说明生物污染相当严重。在化学类污染物中,有机类负荷比占化学污染总负荷比的52.24%,无机类无毒污染物占31.18%,无机类有毒污染物占16.57%。显见,有机类污染也比较严重,无机类无毒污染物次之,无机类有毒污染物较轻。

3.3.2地下水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使得地面沉降,水质逐渐恶化。例如兰州唯一地下水源地“三滩”水源地地下水位已由设计初的3-5m下降到1995年的最大降深达24m,分别围绕着马滩中部和迎门滩井群形成降落漏斗,到1988年河南漏斗面积已达58.65km2,河北为12.8km2。另外“三滩”水源地超采发生沉降的同时水质也正在恶化,如迎门滩4、5、9、10号井在1985年总硬度为110mg/L、118mg/L、156mg/L和136mg/L,到了2001年四口井分别为539mg/L、488mg/L、502mg/L和483mg/L,均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中规定的450mg/L的标准。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为地表污水渗入地下提供了有利条件。

3.4家庭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兰州市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正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型。消费内容和结构的变化,通过“环境-资源-生产-消费-环境”的连锁反应而作用于相对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

3.4.1住房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城市居民选择住房对“市区中心区位”的认同,使得市区中心住房林立,建筑密度高,人口密度增大,加剧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在最近对消费群体购房意向的调查中,回答“希望在什么地段购买住房”的问卷选项时,有55.81%的人选择城关区(这里的“城关区”不包含雁滩和东岗),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加上雁滩和东岗总计才有44.19%,说明了人们对城区中心区位的依赖。由此大量居民涌入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2002年比1990年增加了0.26倍,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又使得用水紧张,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居民住房消费由“温饱型”向改善型、享受型的转变,特别是对住宅户型要求趋向中、大面积和多室多厅的转变。刘义通过调查对比发现[13],对住宅建筑面积,选择80~100m2的,2001年调查时占41.99%,而在2002年调查时却占到55.74%。而且同2001年调查相比,选择二室一厅的大幅下降,选择三室二厅的大幅上升。居民住房消费的改变拉动住房施工面积不断增加,挤占宝贵的建设用地和城市绿地,从而使得其他城市建设只能不断压缩郊区良好的耕地资源。而且每年大量的住房更新,成为兰州市固体垃圾的一个重要来源,加重了垃圾“围城”,给环境污染治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3.4.2居民日用品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

我们选择了1990-2002年间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医疗保健消费总支出等四项指标作为家庭日用品消费结构组成,以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产生量为环境指标,进行关联度分析(见表7)。

通过关联度分析表明衣物洗涤与家庭食品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是城市生活污水的最主要来源,这既有家庭衣物购买量上升带来的衣物洗涤量上升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则是近年来兰州市城市居民普遍使用耗水量高的洗衣机代替人工洗涤造成的。同时,还分析了生活垃圾产生量的主要关联因子,认为兰州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费和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具有最强的关联度,即家庭食品消费和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是生活垃圾的最主要来源,而衣着消费与医疗保健消费过程中垃圾产生量较少。另外兰州市城市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方式向多样化、高级化发展,日用品消费在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日益多样化的日用品消费产生的垃圾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最主要来源。消费结构对环境的影响还包括居民使用交通工具造成的含有So2、铅化合物等污染物质的尾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无线通讯和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污染等。总之居民消费活动的多样性导致消费结构变动从而对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4结论

为了形象的表征出消费结构变动对环境产生的效应及影响作用机理,我们以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截面简图1来表示:

消费结构,从广义来看,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不同消费的构成状态;从狭义来看,是人们消费不同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及其构成状态。但不管是社会宏观消费结构还是居民家庭消费结构,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消费水平、改变消费模式和观念,最终通过消费结构组成上物化表现出来,使得越来越多的物质进入消费领域,从而使得物质代谢呈现多样化,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有害、不易降解、不易净化和处理的物质的不断增多,使“三废”污染成分越来越复杂,处理难度和处理成本巨增。而所有这些过程,都在兰州市以封闭式为主要特征的特殊地理环境的背景值下被叠加放大,加重对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ikaelSkou,andersen,ilmomassa.ecologicalmodernization-origins,DilemmasandFutureDirections[J].Journalofenvironmentalpolicyandplanning,2002,2(4):337~345.

[2]Carmentanner,SybillewelfingKast.promotingSustainableConsumption:DeterminantsofGreenpurchasesbySwissConsumers[J].psychologyandmarketing,2002,20(10):883~902.

[3]Haraldpayer,petraBurger,SylviaLorek.FoodConsumptioninaustriaDrivingForcesandenvironmentalimpacts[J].oeCDCaseStudyaustria.2000,11:23~31.

[4]DuarteR,alcántaraV.ConsumptionStructureandatmosphericpollutioninSpain:towardsaHigherSustainability[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sumerStudies,2003,27(3):237~238.

[5]noormanKJ.ChanginglifestylesintransitionRoutestowardsSustainableHouseholdConsumptionpatter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SustainableDevelopment,1999,2(2):231~244.

[6]童钧耕,席时桐.能源消费结构和上海大气环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8(1):32~34.[tongJungeng,XiShitong.energyConsumptionStructureandatmosphereenvironmentinShanghai[J].UrbanenvironmentandUrbanecology,1995,8(1):32~34.]

[7]刘晶茹,王如松,杨建新.可持续发展研究新方向:家庭可持续消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6~8.[LiuJingru,wangRusong,YangJianxin.importanceofSustainableHouseholdConsumptionResearchinChina[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3,13(1):6~8.]

[8]耿莉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源、环境影响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39~43.[GengLiping,analysisoftheinfluencetendencyofChineseCitizens'ConsumptionofResources,environmentandecology[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4,14(1):39~43.]

[9]吕丹.食品消费数量、结构与方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4.02:103~105.[LvDan.StudyontheimpactsofFoodConsumptionQuantity,Structure,modeChangeontheenvironment[J].CommercialResearch,2004,2:103~105]

[10]董锁成,张文中,方创琳.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规律探讨[J].资源科学,1999,21(4):15~20.[DongSuocheng,Zhangwenzhong,FangChuanglin,onthemechanismandLawsoftheinteractionamongResources,environmentandeconomy[J].ResourcesScience,1999,21(4):15~20.]

[11]刘思峰,郭天榜,党耀国,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4~66.[LiuSifeng,Guotianbang,DangYaoguo,etal.theoryandapplicationofGreyStstem[m].Beijing:Sciencepress,1999:44~66.]

[12]祈斌,张志元,朱学义,等.环境与空气污染[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1,63~210.[QiBin,ZhangZhiyuan,ZhuXueyi,etal.eco-environmentandairpollution[m].Lanzhou:Gansupeoplespress,2001:63~210.]

[13]刘义.兰州市商品房消费群体特点浅析[J].社科纵横,2003,18(5):33~34.[LiuYi.analysisonthetraitofCommercialHouseConsumptioninLanzhou[J].SocialScienceReview,2003,18(5):33~34.]

StudyontheeffectsandmechanismofConsumptionStructureChangeontheenvironment

ZHaoYan-de1,2ZHanGHui2CHenXing-peng2

(1.DepartmentofGeograpgyandtourism,LinyinormalcollegeLinyi,LinyiShandong276005,China;

2.KeyLaboratoryofwesternChinaenvironmentalSystemunderministryofeducation,

Lanzhou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