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环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9:20

农村消费环境篇1

[关键词]遵义市农村消费环境农村居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环境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解决,本文主要以遵义市农村消费环境为例,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之一。全市有人口732.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2.86%。但近几年来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却不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三分之一。这表明,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又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对促进遵义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遵义市农村消费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消费不均衡现象加重

随着遵义市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在逐年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有所改善,但城乡居民的纯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相对较低。2001年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为城镇居民纯收入的31.5%,而2006年则为27.4%。同时,两者之间的消费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从2001年~2006年一直保持在1:3.6~4.0之间(见下表)。

2.消费层次较低,恩格尔系数过大

据统计,遵义市2006年农村居民纯收入2453元,比上年增加135元,增长5.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8%。而评价农村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则高达51%,比上一年增加了5.1%。这表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且其收入大部分用于食品类等生存型消费支出,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支出较低。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较差

一是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首先,在遵义市的1761个村中,有558个村没有自来水,农村居民的饮用水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其次,169个村没有通车,致使当地的农产品运不出去,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减少了农村居民的收入,而外面的产品也运不进来,当地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再次,这几年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户用电质量得不到保障,且有些地方电费较高,农村居民难以承受,因此农村中的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不高。

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农村居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消费倾向降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还不大,在农村则更为薄弱。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成为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较普遍,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障碍,致使农村居民不敢大胆地去进行消费,从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

三是农村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市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商品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是有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市场,掺假制假,假冒伪劣等现象仍很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农村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农村居民在购物过程中理所当然把价格低廉的产品作为首选,这就为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生存提供了空间。再加上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较弱,于是一些不法企业和商贩也就把目标瞄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农村居民消费者,致使劣质产品充斥农村市场。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06年抽样调查显示,有52.1%的农村消费者认为产品质量问题是当前农村消费市场最严重的问题,种子、农药、食品仍然是让农村居民最不放心的三大商品。

四是农村消费设施落后。近几年,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仍然是比较低的,这主要是由于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如有的地方要么是电视信号不好,要么是电压不稳,要么就是没有自来水,致使农村居民不敢购买电视、洗衣机等。另一方面,通讯、网络建设设施也较为落后,有些地方还没有通上电话,许多地方根本就接收不到手机信号,这些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居民了解外来信息,从而也就得不到必要的生产指导和市场销售信息,产销之间脱节,农村居民盲目生产、农副产品积压和销售难的问题时常产生,这也就从客观上制约了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需求。

4.消费观念落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农村,人们很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联系。一般来讲,婚丧嫁娶、建房、过生日、孩子参军、上学等,都要置办酒席,互送礼金,人情负担较重。另一方面,在农村,人们在平时一般都是比较节俭的,而一到节假日,则是过度地进行消费。最后,一部分农村居民愚昧消费开支较大。近几年,农村居民手中有了一定的积蓄,许多农村居民不是把这部分钱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而是用于建造庙宇、修造坟墓,这不仅浪费了大量钱财,而且促长了不良消费习惯,如迷信消费等。

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对策

1.结合本地区情况,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首先,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遵义市大多数地区都是属于山区,各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发展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强化农业产业支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如绥阳县以畜牧、辣椒、中药材为主导产业,赤水市确立了竹、药、畜、果四大主导产业,遵义县以畜牧、辣椒、蔬菜为主导产业,以及余庆、湄潭、凤岗的茶叶和务川、道真的中药材等。这些措施对于优化遵义市农村产业结构,提高遵义市农产品的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要抓好各地的龙头企业。从政策上加以扶持,资金上给予信贷支持,技术上进行指导,促进农产品商业化的进程,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再次,要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和推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实施农业高新技术,加强农科教的结合,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扩大科学技术在农村的覆盖范围,以此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遵义市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靠资源的开发和投资来拉动,但这两者都是有限的资源。为此,农业的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用多种途径节地、节水、节约能源,既要适应市场高层次需求发展有机农业,还应建立起用消费带动生产的新机制,使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趋向协调。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一是加大政府在水利、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解决农村用水、用电和交通不便的问题。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的力度,做到城乡同网同价,加快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为家用电器在农村普及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加强对乡村道路的改造,为农产品的外运和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基本合作医疗制度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三是要健全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一方面,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建设,帮助农村建立连锁店、服务店,统一进货,统一配送,从而减少中间环节,使不法商贩无机可乘,农村居民也能得到价廉物美的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产品。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尤其是农资市场的打假和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坑农、害农、制假售假的生产经营者。对于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是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在乡村一级建立市场信息网络或通过广播电视等,向农村居民传达市场信息,使之了解市场,进入到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中,根据市场变化,改变其生产和经营方式,更好的进行生产和消费。

4.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在家务农的农村居民的种田水平。通过科技下乡、广播、电视、发放有关科学种田知识的小册子,帮助农村居民掌握先进的种田技术,改革种植方式,从而提高其收益。其次,要提高外出务工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增收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尤其是外出务工的收入。但是,外出务工的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一般在城市里做的都是力气活,收入并不很多。为此,必须加强对进城农村居民工的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拓宽其就业的渠道,为其就业创造条件。

5.培育农村居民正确的、健康的、良好的消费观念

第一,生态意识教育。要高效、合理的使用农村现有的有限资源,保护环境,就必须对农村居民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只有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了,才会自觉地去保护环境,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第二,消费观念教育。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从思想上接受科学消费、可持续消费的观念,鼓励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摈弃那些非科学的、愚昧的消费行为。培养其把握消费的意识及合理进行消费决策的能力,以减少消费的随意性和盲目模仿。第三,权利意识教育。使农村居民明白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和职责,帮助他们树立维权意识,提高农村消费者识别真伪的能力,使其能自我保护。

参考文献:

[1]2001年~2006年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006年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胡代书:遵义市农村消费现状及促进消费增长的对策.(2006-12-12).lbj.zunyi.省略/cms/cms/website/fagai/jsp/page.jsp?channelid=4979&infoid=16549

[4]张枝:试论农村消费环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3),64

农村消费环境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面向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着力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一、东营市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的主要做法

2005年以来,东营市针对农村商品流通网络还不健全,经营设施落后,市场监管乏力,制假售假问题比较突出,农民维权意识较差的现状,在全市农村实施了“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检验检测进市场,‘12315’进农村,建设药品配送网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为主要内容的“四进两网”工程,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1.实施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

按照“小超市,大连锁”的思路,从2005年开始试点,规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所有乡镇建设超市,千人以上的村建立放心店。乡镇超市和放心店要求按照商务部颁布的规范进行建设改造,并由市财政按照乡镇超市10万元~12万元、放心店4000元~50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乡镇超市和放心店实行连锁经营,做到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定价、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管理。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坚持内引外联,选择市内外具有实力和连锁经营管理经验的优势企业作为“龙头”,支持商贸流通企业直接到乡村建立直营店,引导农村现有零售店铺通过加盟和自愿连锁的方式加入到放心店网络中来。目前,全市36个乡镇中已建成16个乡镇超市、168家村级放心店,12个乡镇超市、118家村级放心店正在建设改造中。

2.实施检验检测进农村市场

在进一步完善市和县区肉菜粮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农副产品检验检测覆盖到全市农村所有市场和超市。督促市场主办单位落实自检制度,逐步建立以市场主办单位自检为基础,工商部门抽检为保障,社会检测机构复检为补充的检验检测网络。逐步在乡镇工商所建立农产品检验检测室,配备农产品检验检测车和快速检验检测设备,完善检测制度,正确引导经营和消费。

3.实施“12315”申诉举报网络机构进农村

在全市所有乡镇、行政村设立“12315”消费维权联络站(点),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申诉举报网络,与基层消费者协会组织有机结合,并在市和县区消协的领导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负责农村商品流通领域质量监督、消费维权知识宣传、投诉举报信息收集、消费争议调解、日常工作联络等,有效解决消费者投诉难、维权难、获知难的问题。

4.健全完善农村药品配送网络

建立市药品集中招标统一配送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内全市农村药品统一配送基本做到了全覆盖。配送的药品必须通过集中招标采购,由药品中标企业或委托市和县区医药公司负责对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民营医院、个体诊所、零售药店等农村医疗机构统一配送。各农村医疗机构零售药品的价格,经物价主管部门审核公示后,按有关规定执行。

5.健全完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

在乡镇政府设立食品药品监督协管站,配备监督协管员,在行政村配备信息监督员,以上人员均由各县区政府聘任和管理,并由市财政拨出专款,按每位协管员、信息员每月10元的标准给予通讯补贴。各乡镇、村食品药品监管组织和人员在食品药品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负责本辖区内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协管、信息收集、投诉举报、法律法规宣传等事宜。目前已建立乡镇协管站56个,聘任协管人员2273名,实现了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县、乡、村全覆盖。

二、东营市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的主要成效

东营市实施以“四进两网”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保障了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一项农民得实惠、企业拓市场、政府得民心、发展增后劲的“民心工程”。

1.改善了农村购物环境,激发了农村消费潜力

通过实施“四进两网”工程,制定了乡镇超市和村级放心店的建设标准,实行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定价、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管理,让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方便。现在群众足不出乡甚至不用出村,就能放心买到所需商品,享受到城里人的购物环境,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得到很大提升,对促进农村购买力的释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整合了农村流通网络,促进了零售企业发展

通过实施“四进两网”工程,探索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整合基层传统营销网络,引导城市大型流通企业与供销社及民营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并购、联合,利用原商业和供销社系统的网点设施,把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与整合现有资源结合起来,提高内资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与外资商业企业的抗衡能力,在广大农村地区搭建现代化的“物流网络”,为商业流通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解决了农民维权难题,推动了和谐农村建设

通过实施“四进两网”工程,把超市、放心店、商品检验检测和消费维权联络站(点)建到农村,把药品配送网和食品药品监管网覆盖到农村,完善了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管、信息、信用、检验检测、标准化、预警应急处理、目标责任考核等七大体系建设,堵住了假冒伪劣商品和药品进入农村的源头,降低了农民的维权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促进了和谐农村的建设。

4.带动了农村产业调整,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

通过实施“四进两网”工程,一方面为农民群众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降低了农民消费成本;另一方面发挥现代流通网络优势,在当地直接收购农副产品进入城镇超市中销售,形成了“基地―加工―市场”紧密结合的产业链条,让农民种得放心、卖得顺心,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降低了市场风险。2005年东营市就有300多个本地农副产品成功进入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现代物流配送网络,年购销额达3.7亿元。同时,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建设,还直接间接地促进了大批劳动力就地转移,让成千上万的普通农民,在自家门口就端上了可靠的饭碗,实现了脱贫致富。

三、东营市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的实践启示

东营市实施“四进两网”工程的实践启示我们,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为农民提供了便捷的消费条件,改变了农民的消费观念,更重要的是把农业生产与现代流通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农村产业调整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1.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量力而行

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是一项关系广大农村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要真正把好事办好,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量力而行,树立长期努力的思想。由于区域发展差距比较大,不同地区农民群众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推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一定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合理的目标和进度,切实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做到宁缺毋滥,稳步推进。

2.坚持城乡一体,各方联动,形成合力

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并不仅仅是农村和农民的事情。各级政府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城乡一体,各方联动,形成构建农村安全消费环境的合力。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作用,农业、工商、质监、公安、药监、卫生、烟草等行政执法部门要通力配合,形成农村消费环境综合治理态势,构建完善的维权网络,降低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成本。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从体制、机制和法制等方面加快建设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制度,建立起政府、行业、社会三者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要重点落实好信用信息披露制度,积极推进农村食品企业信用信息库建设,做到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真正使信用体系建设成为一种有制度保障的资源。要整合监管资源,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纵向上建立市、县、乡、村层级领导的工作体系,在横上向建立以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为平台的职能部门工作体系,在动态上建立行业组织、协会、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员、信息员为补充的监督体系,最大化地利用和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纵向齐动、横向联动、动态互动的监管网络,保证监管到位。

3.坚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动双向流通,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流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其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表明,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积极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逐步优化农村流通资源配置,建立起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提高农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快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在传统的集贸、批发和零售等经营业态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引进新的商业经营业态,逐步发展以现代连锁经营为代表的零售流通产业。要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逐步形成健全的商品流通网络,一方面为农民提供“货真、价廉、便利、放心”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收购农产品进入连锁网络销售,促进农民增收。

4.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策为手段,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由于农村人口密度低,消费需求分散,商业基础设施薄弱,物流系统不完善,经营成本高,导致商业企业在乡村投资回收期长,经济效益差。同时,农村流通又是一项基础性和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工作,单纯依靠市场化的手段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农村流通网络的完善,必须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企业开设农村商业网点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因此,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真正发挥流通企业的主体作用,运用政策进行激励和约束,促进城乡之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5.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增强农民维权能力

农村消费环境篇3

2009年开始,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启动,我国农村消费量逐步扩大。农村消费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过程中的环境资源约束效应将日益强化,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国人民小康的新问题。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并提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如果不能未雨绸缪,积极转变农民的消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创新农民消费模式,则“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要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必须转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而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符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构建可持续的生态消费模式,将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目标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生态消费模式与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1.1生态消费模式的内涵及特征生态消费模式是基于人类社会再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是一种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基础上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它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终极目标,是适应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因此,生态消费模式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改变,是未来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是时代的客观要求[2]。生态消费模式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适度性。它是一种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最良好的消费活动,由一定的物质和生态生产相适应的消费规模与消费水平决定,并保证人的生活质量的消费。这种消费模式强调在消费中的各个部分支出必须适度,减少攀比消费,扩大精神消费和绿色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可持续性。生态消费模式将当代人的需求和未来人的需求,今天人的需求与明天人的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并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度的消费,具有一种跨时空的品质。第三,全面性。生态消费模式是一种包含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消费,注重物质文明消费,更注重精神文明消费。由于人类过多地关注物质上的消费,而轻视精神上的消费,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所以生态消费模式更突出精神消费的第一性,强调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的关注。

1.2农村生态文明内涵及特征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和农村自身发展与自然和城市的关系,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村庄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这进一步表明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也包括农村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是2种成果的共同发展。其中,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指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如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善与优化、农村卫生环境状况的改善与优化、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与优化等;农村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包括农民生态观念的产生与增强、精神面貌的改善与提高、农村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内容[3]。农村生态文明具有3方面特征:第一,强调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只讲究速度而不考虑质量,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把“好”字当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生态产业发展为主导,生态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提倡构建农村生态消费体系,注重城市文明的传播、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生态工程技术的运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农村环境质量。第三,强调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处理好地区间、部门间、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

2现有农村消费模式对农村生态文明的负作用

消费可以分为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因此可以从农村生产方面的消费和生活方面的消费对当前农村消费模式进行分析。

2.1农村生产方面的消费

2.1.1农业生产消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投入高,资源消耗大。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相比,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仍十分低下,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粮食等农作物主要靠高资源投入、增加播种面积、加大施肥力度等途径实现增收。养殖业经营仍然比较分散,主要依靠扩大养殖场地、增加饲料供给实现其产量的增加。②非可持续性生产。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依赖性高,农村地区大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发土地,导致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一些地区土地盐碱化,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垃圾的随意处置、桔杆和杂草等垃圾露天焚烧、动物粪便堆放不合理等,造成了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不利于生态农业建设。

2.1.2企业生产消费。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企业数量逐渐增加,但其生产消费也存在不少问题:①粗放式生产造成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粗放式的生产是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企业的发展方式,产量的提高也主要来自于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增加。由于土地、原料等资源价格相对低廉,非节约性生产造成大量资源浪费。②生产设备落后,工业污染严重。农村企业由于资金少,生产设备相对落后,配套的环保设施十分不齐全,生产垃圾处理能力极为低下。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和废水不加处理便随意排放,给农村地区的空气和水土造成了污染;工业废渣随处堆放,不仅占用了土地,也造成耕地污染,不利于生态村庄建设[4]

2.2农村生活方面的消费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消费结构显露出了低层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恩格尔系偏高,文化消费偏低。相关调查表明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农村地区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但相对于城市地区仍然偏高。当前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实际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仍是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消费,其次是住房消费。“有些农民在解决了吃穿后,把建造怎样的房子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甚至有些盲目追求,不惜借钱盖‘有派头’的庭院,一定程度上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在文化消费基本上是贫乏的,读书看报、学习现代科学、掌握知识技术在很多的农村地区仍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情。”[5]消费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农村消费结构的低层次性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许多农民的消费方式也不健康。有些农民为了少花钱而不注重产品质量,买回的产品用一段时间坏了,丢弃后再买同样的产品,造成资源浪费,有些“三无产品”的甚至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随着农村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但农村相关的文化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所以打麻将、打牌等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封建迷信仍然盛行,“找大仙”看病、算命等,这些愚昧的消费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反而浪费了钱财,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的甚至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同时面子消费、人情消费十分常见,特别是农村“红白喜事”时,盲目攀比、大摆筵席的现象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和财富的浪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交流的频繁,农民也开始追求积极向上的消费时尚,但他们环保意识比较淡薄。例如,对使用塑料袋会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只要带来方便就好,造成了农村“白色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到处都有掩埋的塑料袋。另外农村没有专门堆放垃圾的地方,也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站,随处都可能成为堆放垃圾的场所,造成农村环境不断恶化。当前我国农村消费模式的的现状,不管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的消费都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的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利于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当前扩大内需及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繁荣的背景下,应该转变农村消费模式,实现农村地区生态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p#分页标题#e#

3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必然性

消费模式对资源环境有重大影响,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既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也需要变革农村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是理性、科学的选择,是对农村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新的诠释,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1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方式都得到巨大改善。然而,工业也造成了当今环境的恶化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实行过度生产—过度消费—过度废弃,对自然过度开采,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生态危机,我国正不断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重点是在农村,只有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农村地区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生态消费。通过生态消费模式调节农村消费和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从生态角度对消费进行重新认识,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因此,推动农村消费模式的转变,是农村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3.2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有利支撑生态消费模式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该模式强调质量兼顾,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协调发展,注重消费的适度性、可持续性、全面性等,反对过度、不健康的消费。农村消费者选择生态消费模式,在满足自己生产、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选择有利于环境和生态的产品,排斥对环境和生态不利的产品,能够引导企业减少或停止生产对环境和生态有破坏作用的产品,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用生态消费模式引领农民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民在消费或使用消费品过程中,以环保的方式实现较大的效益,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实现生态农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4积极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普及生态消费模式的理念通过普及生态消费的理论知识,倡导生态消费理念,是构建农村生态消费,奠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农民是农村消费的主体,要促使他们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把生态价值观引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采取多形式、多层面的宣传方式,向农民传播生态理念,陪养他们尊重自然、善待环境的习惯;要对乡镇领导干部以及乡镇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培训,引导他们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他们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能力。在生产消费上,引导农民购买由正规厂家生产的农药、化肥、种子以及农用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生活消费上,倡导适度消费,在消费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形成健康的可持续消费模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

4.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生态文明及生态消费理念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据统计,目前有7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45%~50%,在粮食主产省和中西部地区该比重高达60%以上。可见,要想使农民增收必须在农业上作好文章。可以采取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走精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的农业收入得到大幅提高。此外,还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规范劳务输出组织,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才能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使农民收入得到切实增加,生活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农民才可能真正建立生态意识,才有可能实现农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消费朝着生态性消费方向转变,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4.3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相关政策、法律的不完善,忽略了自然、社会的可持续性,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危机。如果不改变原有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将不利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想使农村地区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协调一致,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的政策法规,在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同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这一消费方式,为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绿色消费提供制度依据和法律保障。实际上,政府也有责任和义务推进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规范农民消费行为,强化农民的生态消费理念,积极推进农村地区消费结构的优化,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保证他们得到全面发展[6]。此外,还要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消费环境篇4

一是农村的消费设施不够完善。与县城相比,农村的消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会网上购物,但是,在农村地区存在着物流覆盖率不高、电商服务点少,配送的时间较长,甚至有的农村区域不支持配送或是配送的成本比较高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地解决。

二是农村的消费环境不够充分。农村地区,农村商超规模较小,商品类型少,品质参差不齐,甚至在有的商超存在销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不能为农村群众提供充分的消费环境。

三是农民消费维权意识差,消费维权存在一定的困难。农民大多风险防范意识较差,没有索要发票或者消费票据的而习惯,再者由于消费纠纷处理的法律程序繁琐、存在维权成本等问题,导致部分农民闲麻烦而放弃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让消费维权变得比较困难。

四是我县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建设缓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农村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和转变,但是建设开发的力度与农民的心理期望相比、与农民的消费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面对农村庞大的消费主体、旺盛的消费需求,需要协调各方,共同发力,通过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健全完善消费基础设施、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法律服务等促进农村消费的转型升级。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升农民消费能力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振兴为中心,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奠定经济基础。一是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是结合农村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在农村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土地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以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切入点,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自主择业的能力,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收入。通过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完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搭建农村消费升级平台

推动农民消费梯次升级,既要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又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并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一方面,努力开发符合农民需求、具有农村消费特点的“高人气”商品,另一方面,还要推出“接地气”的农村社区服务,通过新的供应体系重塑农村消费市场和农民消费习惯。此外,还可以通过发掘农业农村的休闲观光、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通过资源整合、增值,增强地方特色产品竞争力,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农村消费环境篇5

农民消费怎么样?——遂宁市农民消费状况调查

解决“三农”问题,是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关系到国家“三农”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农村社会稳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为弄清农民消费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消费市场整治和做好农村消费维权工作,今年8月—9月,遂宁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对遂宁农民消费及消费环境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遂宁是中国西部一个传统农业市,全市人口380万,其中农村人口达300万,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9,“三农”问题尤为突出。此次调查涉及全市5个县(区)、23个行政村,共向农民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96份。主要涉及农民消费状况、农村消费环境、农村消费维权等25个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农民的消费状况看:生产资料消费占收的近三成,生活消费占收入七成有余。电风扇、彩电、自行车、电话、摩托车、洗衣机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普及率较高,普及率达61.1;冰箱、空调、照像机等高档日用消费品普及率较低,个别地方普及率甚至为零。在被调查的1196户农民中,20__年户均医疗消费485元,户均教育消费1294元,有69的农户家庭将其收入的相当部分(个别家庭是全部甚至是负债)用于子女上学;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933户,占78;能源消费仍然以柴火为主,“做饭”使用柴火的806户,占67.4,使用煤的390户,占32.6。

从农村消费的环境看:有1095人认为农民负担在逐年减少,占91.6;有814人认为农村市场的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占68.1;有982人认为当前农村教育收费较高,占82.1;有1049人认为目前农村的医疗环境差或一般,占87.7;有513人认为当前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包括种子、农药、化肥等)最让人不能放心使用,占42.9;有841人认为农村日常生活用品、食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占70.3。

从消费维权状况看:有902人知道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占75.4;有758人在发生消费权益争议时知道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占63.4;有753人会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占63;选择向人民法院的有139人,占11.6。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农村的教育、医疗消费已成为农民消费的主要支出;保险逐渐成为农民新的消费热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质量问题是影响农民生产生活重要因素。农村消费环境状况令人堪忧。

二、农村消费主要问题及原因

造成农村消费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当今各种矛盾的归结。总的来讲,农民的消费意识、消费环境和消费维权等仍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农民收入低,消费低水平十分突出

从调查来看,约70的农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约50的农村家庭靠副业和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只有极少数人靠从事商业、手工业等增加家庭收入。相对农民单一的创收方式,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很低。据统计,遂宁市20__年农民人均收入2580元,除去教育、医疗等花销,几乎所剩无几。加之受长期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导致农民消费低水平,农民维持其生产、生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主要集中在低端商品上,有的甚至是已被禁止或引导不宜使用的商品上,就拿柴、米、油、盐、酱、醋、茶来说,部分农民他们至今还在食用散装的食盐、酱油、醋等,有的甚至已经过期变质。

(二)农民消费素质差,自我保护能力低

在被调查的人员中,文盲及半文盲占13.7,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4,高中、职业高中的占2.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一个也没有。同时,调查发现,农民几乎都没有接受科技、消费知识等继续教育的机会,农村原有传播相关知识、信息的工具有线广播大部份也被撤除,就连传统的墙报等宣传教育阵地也几乎看不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仅靠一两名拿政府补贴的兼职村干部走村串户去落实,农民获取信息主要靠电视、电台和日常生产、生活积累。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商品知识等,农民在购买商品和选择服务时,主要凭感觉和经验,因而极易受到假冒伪劣、虚假广告、商业欺诈的侵扰。如:20__年4月,射洪县柳树镇等地的农民在个体工商户购买的杀虫新药“巴士特”,使用后造成760户农民种植的农作物枯死,受害面积1580亩,虽经射洪县工商局和消委会多方努力,受害农户也只获得了7.5万元的赔偿。

(三)农村市场发育不全,有效供给不能保障

遂宁现有各类商品市场199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23个,它们集中分布于市、县城区和大的集镇,位于农村的商品市场多数为设施差、服务水平低、交易方式原始的集市。而面对面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大多是零星分散、实力单薄,难以提供后续服务的小商小贩,有的甚至是无主体资格、经营假劣商品的不法商贩,如:20__年10月,3名不法农民经营者,在大英县蓬莱镇的乡、村中走村串户,将批发价四毛钱一袋的保健饮品卖到六、七元,不到一周时间从当地农民手中骗走数万元。可见,农村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一方面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产品积压,卖不出去;另一方面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主体尚未形成体系,势单力薄,市场调节功能差;再方面市场主体信用缺失,经营者素质差,也是重要原因。

如安居区工商局在20__年元旦、春节市场整顿中,查获该区栏江镇“苟大姐”杂货老店所经营的500多个商品,就有179个商品是伪劣商品。

(四)农村市场监管力量弱,消费环境不能有效治理

面对点多、面广、分散、复杂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监管部门的执法力量明显不足,表现在农村市场监管人员少、经费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法手段落后,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出现许多监管盲区。以执法人员较多,机构较密集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例:设置在各个乡、镇中的工商所作为监管农村市场的主导力量,也明显表现出力量薄弱和经费不足。全市真正在农村第一线的工商执法人员不足200人,却要对5000余平方公里300多万人口的农村市场进行监管,难度可想而知。据统计,全市工商部门20__年查处侵害农民消费权益的案件285件,比20__年上升21.6,侵害农民利益案件呈上升趋势。农村消费环境治理力度不够,已成为制约农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由于各级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发展当地经济、招商引资以及应付日常政务、事务上,改善和治理消费环境的重心也偏重于城镇,对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很多时候形式多于实质,缺乏对治理农村消费环境的认识和行动,基本没有形成政府领导、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局面,致使农村消费环境不能及时有效治理。

三、几点建议

治理农村消费环境和解决农民消费维权是一项宠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解决农村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意识淡薄、消费环境差、消费维权不畅等,必须把消费者自我保护、行政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乡、镇和村、社等基层组织作用,构建一个覆盖广大农村的“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农村现代流通网”,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引导农民科学消费。

(一)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教育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重;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加强农民消费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消费素质是改善农村消费状况制本之策。把加强农民消费教育,纳入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重要内容,从农村具体情况出发,构建中国特色农民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民基本素质培训,使广大农民都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通过消费教育,把农民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会生产、懂生活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丰富教育内容。应着重加强对农民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技能知识和消费知识等的继续教育。国家应结合中国农村的特点,尽快组织编写农村消费知识读本,作为农村消费教育的基本教材。对消费知识的教育应侧重四个方面:一是商品服务知识。二是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的知识。三是引导农民树立科学、合理、健康消费的观念。四是传授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法律知识。

完善教育机制。农村消费教育应实行政府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协调的管理体制。政府要把消费教育列入议事日程,编制消费教育规划,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实施消费教育目标责任制,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定期考核。

改革教育方式。对农民消费教育方式应突出特色、喜闻乐见、灵活多样。以农村中、小学为教育基地,学龄教育与农民再教育相结合。首先应从学校抓起。可以在农村学校开设消费知识教育课,从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第二是在农村举办各类培训班,由相关部门对农民进行不定期培训和传授新知识。第三是借助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开办消费教育讲座,开辟消费宣传专栏,举办以案说法讨论,消费信息和消费警示,形成覆盖乡村的开放教育系统。

增加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费用列入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同时,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农民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建立农民消费教育基金,营造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商品流通新模式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引导、鼓励和培育现代商品流通模式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场体系的主要方式。构筑一张保证商品质量,服务方便快捷的“农村现代流通网”,是强化企业自律,引导诚信经营的重要载体,也是保护农村消费者健康消费的一条重要途径。

实施“放心店”工程。在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中,应重点培育和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模式。在农村实施“连锁超市和放心购物示范店工程”,引导和鼓励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向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并向有条件的村延伸开设便利店。从根本上保证农村消费的需要,保证农民放心购买和使用商品。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政府应辅助必要的政策支持。连锁经营网点是一种新型的农村商品流通模式,企业把连锁店开设到村、社,所付出的成本远比在城镇大。为此,各级政府应对愿意在村、社开设连锁经营的企业辅助更多的政策支持。工商部门在登记上只要是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应为企业广开绿灯,引导其发展;税务部门对该类企业应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国土部门应在同等条件下对该类企业的土地使用予以支持;金融部门应对该类企业的融资予以重点扶持。

建立健全诚信经营自律机制。首先,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规章制度、行政执法部门督促检查方式,教育引导经营者树立守法守信意识,做到依法经营、诚信待客、文明经商。其次,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使他们了解农村消费存在的问题,积极改善在农村的服务,督促行业内履行应尽义务,建立规章制度,清除失信行为,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第三,落实经营者商品质量责任制,规范自身经营行为,防止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农村市场。

(三)构建和整合农村维权网络

进一步完善消费维权组织网络,是做好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加快农村维权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消费维权中的领导作用。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农村消费维权中的组织、协调和领导作用。一是建立以乡、镇政府为核心的协调机制。农村各乡、镇应建立农民消费维权中心,中心可设在各乡、镇工商所,与工商所的“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合署办公。工商、质监、公安、药监、卫生、烟草等行政执法部门要通力配合,形成农村消费环境综合治理态势。二是建立政府消费状况、环境的评价机制。对农民消费状况以及消费环境状况,进行科学评估纳入对政府领导的政绩考核的内容。

农村消费环境篇6

关键词:新农村消费市场问题

问题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市场在国内市场结构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改变目前国民经济市场需求不旺、启动难度大的不利局面,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高度重视农村消费市场,充分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最大程度地释放农村的潜在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中部六省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分别所占比重有着较大的开发潜力(见表1)。

在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普及方面,普通家用消费品和高档家用消费品的普及率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通过对农村部分家用消费品普及率比较(见表2),可看出,像电风扇、彩色电视、电话、自行车这些普通家用消费品,其普及率都超过了50%,像自行车这样的产品由于交通工具的发展,已经有了退出市场的趋势;而像电冰箱、洗衣机(见表3)这些发展势头比较强劲的家用消费品,普及率正在迅速提升,且已经成了近年来农村消费市场的热点;相比之下,像电脑、空调、微波炉这些在农村尚属于高档型的家用消费品,其普及率则十分低,但是随着农村市场的不断发育和进步,中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构成(见表4)将逐渐多元化,这也是今后农村消费的新方向。

制约中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

当前,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因素有很多,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制约中部农村消费市场和农民消费水平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强。根据微观经济学的消费决定理论,在供给充分的情况下,主要由需求决定消费额。而需求的决定因素主要是消费者收入水平及消费品价格。收入是制约消费水平的首要因素。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和劳务输出,渠道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的收入有所增加。但近几年,农产品市场受到极大的冲击,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渐放慢。原本农民的农业收入就承担着两大风险:一是自然风险,如洪灾、旱灾、虫灾等。如在2003年非典期间,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工大量返乡,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第二季度的平均现金收入约421元,减少了0.33%,而城镇收入影响明显要小些。二是市场风险。由于我国农民大多是小户经营,这样他们难以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忽视价格信号。加上wto对我国农产品的冲击,使得农民单纯的依靠农产品输出的收入养家糊口很难。此外,农民的劳务输出也是一大难题。国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快,对生产要素的要求提高,而进城务工的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民更是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难度更大。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指数一直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5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2,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为101.6。

农村消费环境差,消费结构不合理。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发展变化并受环境影响的。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都是在包括政策、制度、交通、通讯等特定的软件和硬件环境下进行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较差,是导致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农民消费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及消费结构的优化。长期以来城乡建设投入的巨大差异使农村市场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商业网点布局不够合理,大型商场过于集中在城市中心,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表现为市场规模小,销售网点少,超市、连锁分店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农村发展刚刚起步。

农村市场投资主体十分有限,个体私营企业一统天下,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品少,售后服务差;运输、维修等服务环节尚不健全,在客观上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一些消费品无法在普通农户中迅速普及。水、电等资源的短缺和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延缓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进程。虽然农民在吃住方面的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增加,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农村居民生活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水平仍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

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仍偏重于物质,生存资料的支出比重大大高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支出比重。2005年在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除食品、居住高于城镇居民外,其它各类消费支出都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消费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旧体制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也是导致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表现在由于不均衡的市场发育程度,农民的部分消费不可避免地流向城镇,使城乡市场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阻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均衡发展。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品种类的层出不穷、经营业态的推陈出新,农民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供给性”的消费习惯,逐渐接受了市场经济赋予消费者的“主动选择”的消费理念。

对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别的商品,农民会选择不同的场所进行消费,他们习惯于光顾村子里的“便民性个体商店”,购买农药和化肥等农资产品时,他们更愿意选择乡镇“正规化农资站”,购买价格教高的家用电器和消费品时,农村居民表现出谨慎的消费心态,他们通常会到信誉较好的县城或市中心的“大型家电专卖店”以及“权威性药房和药店”去购买,从而导致这部分消费流向城镇实现,直接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农民消费观念保守。农村居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相应的商品和消费知识,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在消费行为上显得比城市居民谨慎。消费观念对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主体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缺乏信心,或者由于目光短浅,不能看到长远以来发展农村消费市场能给农村和全社会带来的巨大效益,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产品结构和农村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和短缺经济制约形成的某些根深蒂固的消费定式和传统观念,主要表现为重生产、轻消费,先储蓄、后消费,拒绝和排斥信贷(信用)消费的观念等,都对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农民消费行为的改变产生了阻碍。

中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对策

综合以上对制约中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的总结可以看出,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收入、环境、制度、观念等一系列方面入手,系统地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一)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以提高农民购买力

综合以上对制约中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的总结可以看出,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收入、环境、制度、观念等一系列方面入手,系统地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首先调整农、林、牧、渔业结构,提高其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其发展必然会在人们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增加农民非粮产业收益的比重;其次调整好种植业的内部结构,加快农产品品种技术更新,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生产,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和效益型,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户的生活条件,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和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进人农业开发领域,吸引城市资金投入农业,激活农民的投资行为,想方设法拓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使农民成为投资主体,允许民间投资,建立投资保险公司,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三,重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乡镇企业生产效益不佳,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要重组乡镇企业的资产,推进乡镇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鼓励向政府支持的方向转型,由一般加工工业向涉农加工业转型,有效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四,切实减少农民的负担。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规范各级政府行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精神,杜绝以资代劳、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人为抬高收入水平、变相多收取费用以加重农民负担等现象。大力精简乡镇机构,消减富余人员,控制乡镇财政支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实际购买能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村税制改革,使农村税费征收制度化、法制化、公开化。

(二)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

不论是对农村和农民来说,还是对城市和商家来说,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统筹城乡发展,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这是促进城市和乡村实现良性沟通和互动,促进商家和农民真正在市场上发生共赢性联接的关键。

第一,积极改善农村基础环境。继续增加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加快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信息网、公路网、医疗卫生网等。同时还要兴修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适用技术推广,为商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降低过高的电费、电话费以及各种不合理收费,实现城乡同价,让家用电器进入农户,改善其消费环境,进一步扩大农民的需求。扩大农村商业网点,建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第二,完善农村市场环境。要加强市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将维权活动延伸至农村,方便农村消费者投诉维权,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着力推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尽快与国际市场联结,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顺畅的渠道。

第三,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应注重向农民提供生活资料金融服务。加快信贷消费的立法工作,建立范围较大直至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对个人资信状况、信用等级的专业评估机构,为普及信贷消费创造良好的法制和制度基础。各个银行要与和消费信贷有关的法律、评估、保险等机构紧密合作,简化手续,为消费者提供快捷的“一条龙”服务。放宽贷款的条件,增加贷款品种,将更多的消费项目列入消费信贷的业务范围。

(三)大力开发、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改善生产结构

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离不开众多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积极参与。然而,多年来,企业一直把商品生产、开发和销售的注意力集中在城市,偏重于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而忽视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造成产品的生产结构不合理,产品的功能和价格定位与农村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价格适宜、经久耐用、功能简单、使用方便等适合农民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特点的商品货源相对不足,出现了许多产品积压,而农民所需商品又供不应求的矛盾。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居民购买力的实现,也给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带来了挑战。

因此,各工商企业应当深入农村,吃透农村消费市场。对农村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挖掘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组织生产适应农村和农民的商品。加强对农村消费的引导和示范宣传,提高农民现代消费意识,加快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这不仅能够大大地在城市之外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也能够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转变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人的核心作用。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知识和观念对人类行为及其所产生效果的巨大影响。实践表明,劳动力文化素质越高,各种经营形式的收入水平也越高。同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村居民市场经济意识,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转变,实现城乡沟通的重要环节。我国中部六省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差(见表5),因此,一方面,在坚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大财政对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增加农村高中学校的数量,尤其要鼓励社会办学,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农业职业教育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交流等非正规教育形式,极力和帮助人们为增加收入、改善生产以便获取知识和技术。

结论

综上,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有针对性地为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和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必须在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过程中,既要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也要重视企业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和对农民消费需求特点的分析;既要重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要注意理顺城乡之间、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关系;既要致力于构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分工和法律基础,也要重视通过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提升农民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市场经济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池波.中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GordonRorr.whythriftyisnolongersonifty(encouragingconsumerspendinginChina)[J].London:Financialtimes(themcKinseyQuarterly),2004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C].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农村消费环境篇7

论文关键词:农村消费需求;农民增收;农村市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我市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大市,现有农村人口247万人,占城市人口72.5%,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农村市场一旦打开,无论对我市农村经济增长还是对全市整体宏观经济协调,皆意义巨大。所以,我们要立足我市农村消费现状,分析农村消费不足的制约因素,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探寻拉动我市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

一、我市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村人口的消费状况有了较大改变,农民生活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消费结构日趋优化、消费热点纷呈,农村整体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年得到提高,但消费水平的层次低于城镇居民。近十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连续多年不断出台富农惠农的相关政策,在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生活消费水平逐步得到提高。2008年,我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4072元,比2000年增加2772元,年平均以23.3%的速度增长。但是城乡消费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渐趋优化,消费热点纷呈。“九五”以前,我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表现为吃饱穿暖的消费特征,其生活消费支出的顺序为:吃、穿、住、用,主要是解决温饱的问题。近十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农村居民收人增加,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渐趋优化。在吃饱、穿暖、住好的基础上,享受型消费开始显现,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的比重逐渐下降,用于文化教育、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其他服务的比重逐渐上升。

(三)我市农村整体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第一,我市农村人口比重大,但消费比重小,使我市农村市场富有开拓潜力。我市农村人口2008年末为247.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2.5%。从人数上说,农村的消费额应比城市大。但事实是,2008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4%,刚到三分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如果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就会带来2.08元的生产性支出和消费需求,如果我市每个农民多消费1元钱,就会拉动全市消费需求500万。由此可见,我市农村市场具有很大的市场容量和消费群体,如果将农村消费者消费积极性调动起来,将会给我市消费市场带来无限生机。第二,我市农村消费需求量大,但市场占有率低,使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上升的空间较大。我市农村人口密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正处于整体上从温饱走向小康,消费倾向相对较高,随着购买力的上升,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渴望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特别是城镇居民对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移动电话、家用计算机等消费品的日益普及和消费引导,无疑将带动农村居民的拥有和消费愿望。对广大的农村居民来说,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万件(台)的消费需求。加上农民对农业机械和建筑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以及对医疗保健的期望,因此,农村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第三,农户家庭收入及存款增多,但购买力表现弱,为引导合理消费、形成有效需求提供契机。2000年至2008年,我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4.8倍。2008年底我市人均储蓄10807元,比2000年增长3.1倍,使农村居民的储蓄存款形成了一个可长期挖掘的潜在购买力。随着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政策越来越优惠,农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升将会进入一个薪的层面。因此调动农民手中的现金将其转化成现实购买力,引导其合理消费形成有效需求,对于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繁荣有着重要作用。

二、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没有收入,就没有购买力,就扩大不了消费。所以,增加农民收入是拉动农村内需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从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来看,它也是拉动经济实行平稳较快发展的正确选择。这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单靠农民力所不能及,只有靠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依靠社会各相关部门共同协调努力,才能更好地推进。

1、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农业现代化的切入点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根本途径是对农村的生产方式进行革命性的变革,也就是要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转变成为更有效率和效益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大生产;要大力培育“名、优、特”农产品,集中生产,形成规模,使生产与市场相结合,实现产销两旺、增产增收。在调整农村产业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要搞好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和转移。劳务输出是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约70万,占农村劳动力的47.2%。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政府应重视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具体可以借鉴朝阳县做法。这样既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又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现金收入比重,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三)关键之举是加强农村消费市场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环境。长期以来我市农村消费市场体系不完善,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和消费档次的提高。要激发农民的消费热情,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充满生机的农村市场体系。首先要从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条件下的农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人手,呼吁生产厂家努力开拓针对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产品研发。还要在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上,为农民消费商品提供便利。其次,要特别重视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建设一批农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对此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进一步扩大农家店覆盖面;另一方面政府要引进和鼓励一些实力较强的商业企业进农村,以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到农村设置商业网点,方便农民购物,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管理,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商品,保护农民消费权益和消费信心。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不仅让农民有消费的能力,也让农民有消费的好环境和心情。首先,进一步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产生的对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要求。由于我市地处西部地区,县乡财政状况困难,因此,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比如兴修水利基础设施、植树造林、兴修农村道路和桥梁、兴修农村电网、有线电视和铺设自来水网、治理水土流失等劳动密集型基础设施,既可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使广大农村具备生产和消费的基础设施,又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和间接的增加农民的工资性和劳务性收入。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其次,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也是创造良好消费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不仅可以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而且可以成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切入点。因为目前我市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走农村城镇化道路,有利于新型消费理念的示范效应的扩散。

因此,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搞好规划,把现有的中小城镇发展成上档次、上规模、商业发达、环境优美,能容纳更多农民居住的地方,成为农村商品的集散地和农民购物的天堂。

(三)确保之措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树立健康积极消费观念

农村消费环境篇8

关键词: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F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经济运行中的原始需求,是经济增长真正而持久的推动力,而农村居民消费是整个国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会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同城市居民相比,受收入、环境和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能力比较低,消费水平的发展不均衡是不争的事实。湖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4.9%[1],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湖南省农村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消费群体。因此,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对拉动湖南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由于总体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不断上升但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但升级缓慢,消费方式不断发展但仍不够健康和文明等。在目前条件下扩大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笔者在调研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认为影响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1.农村居民收入低且不稳定

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等可知收入是决定消费行为最主要的变量,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虽然目前湖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了一定的消费支出,但由于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仅靠种地很难维持生活,又不容易在城里找到较高收入的工作,导致了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并且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湘西、湘南等偏远地区较其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也制约了湖南省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所以出于长远考虑,农村居民的谨慎消费意识不断增强,消费倾向较低,他们把收入的大部分拿在手里或者存入银行,来应付未来的一些大额支付和未知风险。

2.消费环境差

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制约因素。[2]近年来,湖南农村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虽然得到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湖南农村消费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体现在电压不稳、有线电视信号和有线宽带网络未覆盖全部农村地区、村村通公路没有到达所有的村组、农村居民用水不方便、不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农村居民对空调、电冰箱、电脑、洗衣机、热水器和车辆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其次,农村市场体系仍不完善,便利超市少,商品价格高,售后服务差,农村居民购物不方便等也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再次,由于农村市场分散,市场管理缺失,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多,坑害农村居民的现象时有发生。较差的消费环境不仅严重制约了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也影响了湖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3.消费观念落后

湖南是一个内陆省份,湖南省的农村居民由于长期以来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有些农村居民满足于现状,不求进取,这也制约了消费的增长。“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谷防饥”的消费心理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3]并且农村居民普遍存在低档消费心理,表现为消费上偏重住,忽视吃、穿、用、行和娱乐;偏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消费观念比较落后。农村居民由于传统或攀比心理,面子消费也比较严重,婚丧喜庆等大操大办,人情消费也成为中低收入家庭的沉重负担,这种现象一方面导致资源的铺张浪费,另一方面抑制了对其他商品的消费。同时,有的农村地区盛行,有人甚至会将一年在外辛苦打工赚的钱在过年的时候全部输掉,而不用于正常的消费支出。再加上农村居民在教育、养老、住房、医疗等方面面临巨大的支出压力,使农村居民害怕消费,谨慎消费,而将所增加收入的全部或大部分存入银行,只将其中小部分用于消费。

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缺乏强有力的财政和制度支撑。如对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它只简单地对低保对象、低保标准作了一些抽象规定,使保障对象的鉴定难以摆脱人际关系的影响,有时候低保没能落到最需要的人身上,而且低保的金额过低和覆盖面较窄,也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使广大农村居民得到了实惠,但对于某些重大疾病和一些重大意外事故来说也可谓是杯水车薪,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湖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覆盖全省农村居民,但由于养老金数额较少,对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活改善作用也有限。所以,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全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然而就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体制,加上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领域过度市场化,导致其价格问题日益突出,这就促使农村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消费倾向,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消费。

5.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要发展农村的经济,就要改革完善农村的金融体系。现阶段,湖南省的农村金融领域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一些农村金融改革没有完全贴近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金融改革在机构建设和产品服务上还没有“因地制宜”。农户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小规模的工商业发展。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客户风险信息掌握不够准确,因而资产质量不高,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发展上强调做大做强,而忽视做精做细,更忽视农村地区真正所需要的服务。所以对农户而言,以个人身份向银行贷款很难。与此同时,保险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也不完善不全面,没有针对农村居民的合适的保险产品。总之,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和金融部门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及门槛太高,加上消费信贷宣传不到位,农村居民缺乏对消费信贷政策、信贷业务和信贷产品的了解,农村居民难以进行大额的消费,导致湖南省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缓慢。

二、扩大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1.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根本。湖南省的农村居民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只有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从根本上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才能加快农村社会的发展,进而提高整个湖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首先,要大力转变湖南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格局,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增加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其次,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扩大非农就业机会,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真正发挥地方本土企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再次,要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广大农村居民的不动产如房屋和土地等很难为他们带来财产收入,同时,由于理财方式和观念落后,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多数储蓄起来,投资理财意识淡薄,要创造条件让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让农村居民的财富保值增值,让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财富。因此,多渠道开辟农村居民增收领域,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是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

2.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良好的消费环境能够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积极优化农村的消费环境。首先,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对电力、供水、公路、有线电视、宽带等的建设,这样才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从而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其次,要大力拓展流通渠道,建立健全农村市场,商务部2005年2月开始启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就是为了满足农民消费需求,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这一工程社会效益日益凸显,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偏远农村地区的市场建设。第三,要大力整顿农村市场秩序,强化商品质量监管,要严厉打击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等行为,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自我防范和保护的能力。第四,要调整商品供给结构,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工商企业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农村居民买得起、用得上的产品,同时也要扩大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使用,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有很大的作用。

3.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目前,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对其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制约着湖南省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所以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势在必行。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湖南省农村居民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鼓励农村居民随着生活的改善,由数量需求消费向质量需求消费发展,由生存需求消费向享受需求消费和发展需求消费发展。改变农村居民传统生活方式和谨慎消费心理,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由传统的消费领域向现代消费领域转变,把消费重点放在教育、文化、卫生和交通通讯领域。从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要转变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就要加强农村居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农村居民文明、理性消费,彻底改变传统的消费陋习和愚昧落后的消费观念。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理念,最终才能优化湖南农村消费结构,提升湖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扩大湖南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重了农村居民对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的担忧,同时制约着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因地制宜的加大农村社保力度,改善社保征缴方式,提高社保标准。在新形势的要求下,湖南省要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等,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规范化。其次,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涉及的内容较多,但规范这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因此,健全这方面的法律体系急不可待。第三,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要加大,要加大对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另外,要强化宣传,提升农村居民对社保的认识,全面提高农村居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意识和意愿,当然,相关措施也要做到位,这样才能使农村居民真正的从社会保障中得到实惠和好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的富裕程度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5.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以金融带动“三农”持续发展,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方面,各级政府和相关经济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努力促进银行与农村经济的合作,如对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定存款—贷款比例,减少农村资金的外流,实现金融与农村经济共同发展。其次,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要充分利用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的资金、服务优势来为农村市场服务。要在加强管理,完善制度,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促进农村居民提前消费。要简化手续,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在信贷的方式、利率、抵押等方面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优惠,加大金融创新,如发展小额信贷、开办家庭耐用消费品贷款、住房贷款、车辆消费信贷、大型生产工具贷款等等,以此来扩大农村消费信贷规模。

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还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因此,我们要切实掌握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发展的状况和制约因素,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把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缪海.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1(6):26-28.

[3]杨婧,周发明.以优化消费支出结构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以湖南农村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09(4):81-83.

农村消费环境篇9

[关键词]城乡经济互动体验产品城市化农村经济发展

一、引言

城市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城市化是中国重振内需和结构转变的枢纽,也是未来驱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本文研究的城乡经济互动模式则是促进农村经济向城市化发展的有效形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便渴望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消费者渴望满足更多的精神需求。体验经济则为消费者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了平台。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或称为服务经济的延伸。体验消费使得消费者的主动性增强,在消费过程中能获得深层次的难忘体验。根据体验经济的特性,体验消费使消费者更深层次的体验商品中的体验元素,从而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体验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为第三产业。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则成为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侧重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高就业、农民消费增长的有效形式。本文针对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功能进行研究,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性参考。

本文所探讨的城乡是指城市与农村。城乡经济的互动基础是消费者和体验产品的互动。通过开发体验产品,逐渐实现消费者与体验旅游的互动,从而发展农村体验经济,促进城市体验经济与农村体验经济的互动,逐渐带动城乡经济的整体互动。城乡经济互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城乡经济互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本文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侧重研究城市消费者与农村体验产品、体验旅游的互动,城市的体验经济为农村体验经济起到带动作用。农村体验经济以城市体验经济为模板,最终从人力、市场、信息、体验产业、文化等各种要素的互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消费者必须尝试才能对其进行评价的商品,这就是有人所说的‘体验产品’。体验产品的开发是城乡经济互动的多种形式之一。体验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最大区别是以顾客为中心,使每位消费者得到的体验都是个性化的,消费者完全参与其中。这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性是城乡经济互动的基础。本文研究的体验产品以农村商品为有形商品,将农村文化提炼成体验因素之一,引起消费者对农村文化来源地的兴趣,从而促进农村体验旅游的发展。而农村体验经济的发展需要吸取城市体验产品、体验经济发展的经验,从而形成农村特色的体验经济圈,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的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

城乡经济互动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使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腹地、资源和市场,城市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整体发展的格局。由于目前我国城乡经济互动性不强,双向辐射动力不足,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并不显著。而要发展农村经济,城乡经济互动是必要手段。体验产品的开发是促进城乡经济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我国体验经济尚未成熟,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通过对制约因素的分析,了解目前城乡经济互动不足的问题,从而找出体验产品开发的关键所在,最终加快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的制约因素

城乡经济互动中的体验产品与一般体验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体现了城乡经济互动的功能――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最终目的。这就要求体验产品的效果不仅使消费者获得难忘的美好回忆,而且在消费者与生产者深度互动、积极参与到体验产品的设计中时,获得一种城市文化意识。这种意识有助于农村体验产品的优质开发,从而促进农村体验经济的形成。而目前的农村的市场环境和体验产品的设计存在着制约城乡经济互动的因素,这些因素便是城乡互动中的体验产品的开发存在阻碍的原因。

(1)市场环境

农村与城市市场环境的双向经济辐射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城市市场环境对农村的带动性和示范性效应有限,城市与农村在产业结构、消费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城市,休闲产业已经成为体验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体验经济对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关于第一产业的体验产业处在萌芽阶段,关于第三产业的体验产业尚不成熟。城市消费者对消费环境要求较高,消费能力强,对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中的无形因素十分看重。农村消费环境缺乏标准化、统一化,市场建设不够成熟,农村消费者对有形商品的消费仍占消费商品的绝大部分。城市消费者平均文化水平较高,城市文化氛围较浓,对文化的开发规范化、系统化。农村消费者平均文化水平较低,农村文化氛围不浓,对特色农村文化开发深度不足。在上述差异下,城市优质的消费服务环境、统一化、标准化的商品质量、城市消费者对体验产品较强的消费意愿等尚没有被农村所吸收,城乡经济互动只停留在商品流通层面,并没有深入到以上层面,体验产品的开发效果将受到直接影响。

(2)产品设计

目前城乡经济互动中的体验产品的设计在普遍的体验产品设计层面和体现城乡经济互动功能的设计层面均存在问题。在普遍的体验产品设计层面,体验产品存在缺乏明确的主题设计、产品形式单一,深度开发不足、体验产品内容与主题相脱离等问题。例如大多数农家乐,没有加入带有地区特色的主题设计。有些无法突显出体验产品的个性与特色,使消费者无法获得深刻的体验和难忘的回忆,有趋同倾向,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有的内容单一、落伍,缺乏创新与管理,直接影响体验产品的质量。在体现城乡经济互动功能的设计层面,体验产品没有渗透城市文化意识,即标准化、统一化的商品和服务、优质的体验环境等。农村体验产品设计没有借鉴城市体验经济的经验,影响了城乡经济互动的功能和产品被城市消费者的接受程度。

2.影响体验产品开发的主要因素

城乡经济互动中的体验产品的开发受多个因素制约。在问卷调查中,对城市消费者对于体验产品的接受程度、休闲方式中体验产品所占的比重、对农村体验产品的喜爱程度、体验消费过程中所看重体验环境因素的比重和郊区对体验产品市场购买力的影响等内容做了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得出了影响城乡经济互动中的体验产品的主要因素。

(1)体验经济的消费者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的调查,有64.6%的城市消费者对体验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有67.3%的城市消费者认识到体验消费的大众化,这表明体验经济时代下大部分消费者认识到了体验消费的存在,并了解体验消费价格定位的原因。城市消费者开始注重体验消费,并能接受体验产品的商品性。在这个趋势下,体验营销会在不久的时间里为城市消费者所喜爱并进行消费。

(2)消费者休闲方式的体验化趋势。城市消费者最喜欢的休闲方式(a)和最经常的休闲方式(B)的比例不同,B比a比例大的有:看电视、听相声、体育健身、读书和上网。a比B比例大的有:听二人转、听音乐会、去电影院看电影、看话剧、逛街购物、看艺术展和其他。影响城市消费者选择最喜欢的休闲方式的首要因素为时间。可以看到,文化休闲方式受城市消费者的喜爱,由于时间因素的阻碍,经常的休闲方式则以方便、快捷作为首选条件。因此,城乡经济互动中的体验产品的开发要结合消费者方便快捷的消费模式和追求文化体验的消费潮流,为城市消费者提供文化休闲体验的场所建设应首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时间因素,建在离主流消费者近或交通方便的地方并能快速地使消费者体验到其中的文化。

(3)消费者对农村或城市体验产品的消费意愿。城市消费者对市区的消费场所有40.2%的人选择富有现代活力的消费场所,32.4%的人选择富有传统民俗气息的消费场所。这表明,城市消费者对城市体验产品十分热衷,并且愿意体验带有传统民俗文化的体验产品。城市与农村文化的融合或成为城市消费者潜在的体验消费模式。城市消费者对农村的消费场所有91.3%的人选择农家乐或采摘。这表明农村体验产品正成为城市消费者的新的休闲体验方式。同时可以看出,农村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导致城市消费者可供选择的农村体验产品较少,满足不了城市消费者对农村体验产品的需求。

(4)消费者对体验环境的重视程度。在对城市消费者对体验餐厅的看法的调查中,有79.8%的消费者去过体验餐厅,饮食特色为消费者最看重的因素,而体验环境则超越了价格和交通等其他因素,成为第二大因素。这表明体验环境成为消费者十分注重的因素之一,并成为消费者愿意前往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可以看出,城市消费者对体现文化氛围的体验环境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望,体验餐厅通过饮食特色和体验环境的双重经营,可以获得城市消费者的青睐。进而对所有促进城乡经济互动的体验产品来说,在有形商品优质的前提下,无形商品是使消费者感受目标文化和深入体验至文化来源地的最佳渠道。

(5)地理位置及市场购买力。在对城市消费者对郊区地带的体验消费调查中,有80.6%的消费者去过,但只有11.7%的消费者常去。而消费者对于未来开发完善的郊区体验消费场所的消费意愿十分强烈的占50.0%,不想去的仅占4.9%。而其中影响消费者消费意愿的最大因素为交通住宿不方便。结合上述影响消费者对体验产品的消费意愿的首要因素为时间的分析,交通方便、地理位置近的地点则成为促进城乡经济互动的体验产品的最佳开发地。而郊区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在地理位置上方便消费者深入体验至文化来源地,能有效达到核心城市与周边农村互动体验的目的,具有发展促进城乡互动的体验经济的潜在市场购买力。

通过上述分析,综合影响城乡经济互动中的体验产品的主要因素,针对对城市消费者的体验产品应经营在方便城市消费群体前往和方便深入文化来源地的地点,体验产品以特色的优质有形商品为基础,融合的目标文化和各种体验方式为无形商品,将城市文化意识融入其中,既满足城市消费群体的体验消费需求,又成为城市消费群体体验不同文化的最佳渠道。

3.城乡经济互动趋势分析

城乡经济互动是城市化的必要手段,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乡经济互动中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性和示范性效应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从体验产品的角度来说,生产者可把城市经营管理的理念和城市标准化的服务水平带到农村体验产品的开发中来,为农村体验产品添加进经深入挖掘后的农村文化体验元素,考虑到城市消费者的体验产品的城市与农村文化融合的消费趋势,从而开发出适合推动城乡经济互动的体验产品,体现城乡经济互动的功能。

为更好地达到城乡经济互动的效果,将城市消费者引入农村文化来源地体验农村体验产品是关键一步。通过对体验产品开发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农村体验产品起到宣传功能的体验产品的开发成为吸引城市消费者到农村体验的引子。这种体验产品经营在离城市消费者方便前往的地方或连接城市与周边农村文化来源地的郊区。可以采用体验餐厅等的形式使消费者快速体验农村体验产品,并针对目标顾客加入城市文化的体验元素,使体验餐厅成为城市消费者体验农村的“大门”,而“大门”里的内容是引起消费者兴趣的引子,将消费者引入文化来源地。文化来源地将设计出更为深入的文化体验,体验餐厅将和消费者进行深入的互动,使得消费者拥有属于自己的、完整的、难忘的美好回忆。而在文化来源地的体验经济逐渐成熟之后,体验产品则可以打破体验产品类型的“模板”,形成真正的体验文化氛围,从而使城乡互动从体验产品层面深入到城乡经济层面。

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趋势是以城市带动周边农村、农村形成体验经济圈、城市与农村体验经济联动直至中国整体上城乡经济互动,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成熟。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商业化开发已带动了城市的体验经济发展,通过城市本身的文化资源融合和改进,为农村体验经济发展提供经验,从而带动周边农村体验经济发展,并与城市形成良好的产业合作,周边农村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核心城市的文化因素发展成为城市消费者的主要休闲旅游地,从而促进城市周边农村体验经济的发展。农村体验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农村的体验经济氛围。农村与农村之间互相影响、良性竞争,形成各自的主题文化,逐步形成不同主题的带有农村特色的体验经济圈。中国整体上城市与农村的体验旅游都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形成各具特色,又不能分离的体验经济圈,从而促进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的对策建议

本文整体论述了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功能的研究,有别于其他关于体验产品的研究,本文没有停留在研究城乡互动中的体验产品的改进和种类的创新上,而是分析体验产品开发背后的意义。体验经济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经济形式。通过体验产品的开发促进城乡经济互动,从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便是城乡经济互动功能的体现。本文针对制约因素、开发影响因素、和城乡经济互动趋势的分析,为促进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起到了关键作用。从长期来看,开发农村体验产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短期的收效可能因成本、地区经济活动不发达等因素而不太明显。因此建议政府出台对开发促进城乡经济互动的体验产品的经营者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的相关产业,加大对农村第三产业的投入,鼓励投资规划建设促进城乡互动的体验经济区,从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政府应加强对体验产品开发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稳定体验产品的物价水平,避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产生。此外,政府可鼓励经营者对农民进行业务培训,以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率。这类举措可为推进城乡经济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措施和平台。

其次,旅游地的居民素质直接影响消费者前往消费的意愿。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平均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低,对实用性商品的消费仍占绝大部分。并且经过问卷调查,农村消费者为体验付费没有强烈意愿。农村市场供给不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足,阻碍了农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农村体验产品开发的同时,农村整体的体验氛围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可鼓励对农村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议每村均有精神文化传播站,使精神文化设施与农民自发创意相结合,培养农民的文化修养,并积极鼓励农民挖掘当地文化、对文化活动提出创意,从而深入、有效地整合各地的农村文化。同时,可给予农民对体验消费的“优惠”政策,促进体验“下乡”。这类举措可为丰富农村体验元素、提高农民整体文化氛围提供了基础。

最后,具有城乡经济互动功能的体验产业应提升行业标准。设立体验产品的分级标准,对体验产品中有形部分、体验环境、体验元素、消费者参与程度、个性化及满意度等进行评价与监督,以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建议经营者引入标准化管理方式,保证环境卫生、服务水平等条件的质量,并可与农村的精神文化传播站达成良好的产业合作,双方互惠互利。这类举措可为促进农村体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功能是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由于农村整体消费水平与城市尚有较大差距,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针对农村消费者的城市体验产品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平:面向城市化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机制[a].张平,刘霞辉.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9-2010)[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美)贝恩特•施密特:顾客体验管理:实施体验经济的工具[m].冯玲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mihaly,Csikszentmihalyi:Flow:thepsychologyofoptimalexperience[J].HarperCollins,1991,no.7

[4]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m].夏业良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徐同文: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农村消费环境篇10

【关键词】消费结构对应分析聚类分析R语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居民的消费至关重要,不仅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建设。农村居民人口数占60%以上,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着我国整体居民消费水平,并且,我国疆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研究我国农村消费结构的同时,对各地区的消费偏好进行对比,从而针对不同地区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用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整体分析

从我国各地区农村消费支出可以直观的看出,北京、上海、浙江以及天津四个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整体水平远高于其他各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另外,2014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在一万元以上的只有7个地区,仅占总地区数量的22.58%,而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在八千元以下的占54.84%,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水平较低。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把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分类情况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北京、浙江、上海以及天津;第二类包括内蒙古、广东、江苏和福建;第三类中只有;剩余的为第四类。从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第一类和第二类主要包括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改革开放的前沿,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期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较高。第三类和第四类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较低。

二、我国分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应分析

根据对应分析的结果,在第一类中,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河北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通信和居住两个方面。这些地区处于经济文化中心,居民偏向于享受型消费,另外,现今社会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频繁,则信息消费支出提高。第二类中,东北三省和山西、宁夏、陕西以及内蒙古这些地区的消费支出主要体现在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两个方面。首先东北三省由于自然环境及其他原因,近几年人才流失严重,人们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改变,政府等部门大力提倡文化教育,农村居民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增加了文化教育的支出。其次山西、宁夏、

陕西以及内蒙古四个地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的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增加了教育支出。最后,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在第二类地区中体现的比较明显,说明在2014年,这些地区农村居民的医疗压力较大,卫生环境条件问题突出。第三类中,消费支出主要体现在生活必需品方面,比如食品、衣着、生活用品等。可以看出第三类中的地区主要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单一,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主要是用来满足必须的生活需要,然而其中的四川、重庆、广东等几个地区虽然经济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是受当地生活环以及风俗习惯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更加偏好于食品。

三、结论

(一)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较高,属于享受型消费

上海、北京、浙江、天津、福建等地区经济基础坚实,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相对较高,在满足基本的生活必须品消费外,在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有较高的消费和投入。而广东、福建等地的农村居民更重视物质上的消费,尤其在食物方面,广东人很下功夫。

(二)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受收入的影响

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由于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经济实力丰厚,该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较多,相对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就会较多。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主要靠农业收入,收入来源单一,家庭收入低下,那么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较少,仅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

(三)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结构不合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沿海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远高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达到一万元以上的地区只占全国约22.58%,还不到四分之一,而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在八千元以下的占54.84%,说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普遍较低,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在不同地区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四)东北等重工业地区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较高

近几年环境卫生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东北等重工业地区,废弃物的处理不及时、不合理、乱排乱放,更加重了环境卫生的负担。生活在这些地区上的居民深受其影响,使疾病高发,另外,由于医疗制度的不健全,也造成了这些地区用于就医方面的消费支出较高。

四、建议

(一)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来源

收入决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决定个人消费偏好和实现程度,农村居民消费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要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最主要的是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冲破其靠农业收入的藩篱。首先就要调整当前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的面貌。其次是结合互联网产业,鼓励农村电商发展,改变传统的销售渠道。再次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粮食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进而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的收入途径不变。最后鼓励农村居民自主创业,增加非农业收入,有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居民就业结构以实现充分就业,进而增加居民的收入。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整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偏远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与农村居民息息相关的是医疗制度。近年来,医闹现象仍层出不穷,从中可以看出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农民看病难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建立健全的医疗制度是保障居民健康生活的基础。另外,政府应在农村地区实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并且确定正确的仰赖基金筹集办法,加强养老保险的管理。

(三)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应该建立安全放心、诚实信用、公平交易、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可持续的消费环境。加大对非法生产和经营假冒伪劣产品、价格欺诈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化处理涉农收费,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整顿农村消费市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素质,逐步改变传统的过分节俭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孙颖.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聚类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3):66-73.

[2]吴丽丽.我国城市化对农村消费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