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文化底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41:57

古老的文化底蕴篇1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松柏文化;题材;意向;审美

松树和柏树是植物的普通品种,但它们却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显现出以小见大、因此及彼的特殊情怀,文人借助于松柏之树寄托了某种理想,传递出某些思想,在反复的运用过程中,赋予了松柏以固定的情趣和人格的标志,松柏的意象代表着不惧严寒、四季常青、挺拔坚韧,文人作品之中大多借松柏“咏志”,[1]形成了具有高度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并蕴含了“比德观”,即:自然物象之美,在于可以将比附之物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操守,使自然属性人格化。无论从松柏的题材,还是从松柏的意象而言,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松柏的文化意蕴和典型意向分析

松柏浸润了古代文学家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赋予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采用托物寓意、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多重的意向和社会文化涵义,典型的意向可以有如下几种:1.墓地松柏和文学表现追溯中国古代历史,松柏是国君陵的专利,成了坟树的别称。在两汉战乱时期,文人用松柏意象倾诉出内心的悲情:“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再如古诗《十五从军征》中,描述了老兵残败的家境:“家中有阿谁?”在松柏象征神灵福佑的文字中,被文人吟唱出生死悬隔的人生际遇慨叹,代表了中华民族历尽磨难后摆脱蒙昧而苏醒的烙印,在现实的无奈之下,赋予松柏以丰富的生命意象,成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旗帜。[1]2.涧底松意象和人格拟喻涧底松是中国古代诗人借以感遇咏怀的物象,在和情感层面显现出新的格调,是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在前期的涧底松意象,主要是其坚贞刚劲的形象,如唐代王勃所作的《涧底寒松赋》中:“磊落殊状,森梢峻节,紫叶吟风,苍条振雪”;唐代阙名《幽松赋》中的“孤山曲涧之幽松”,在松柏涧底松意象之中,还有清高不俗、孤傲不群的品性,如唐代刘希夷所作的《孤松篇》中的南涧之松:“青青好颜色,落落任孤直。”由这些诗词可知,涧底松的风骨可以归结为孤高、贞坚、孤直、自强不息、穷且弥坚。到了宋代,涧底松的意象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在文学作品中显示出文人雅士用松柏寄托超旷淡泊之志,展示出文人雅士恬静优雅之趣,在诗人黄庭坚的涧底松之作《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中,有云:“松柏生涧壑,坐阅草木秋。金石在波中,仰看万物流。”在这首诗作中,诗人将涧底松喻为阅世老人,在仰观万物之中,体察到盛衰之无常,穷通之有定,显示出自我超越的淡然和通达。[2]总体来说,涧底松意象代表了文人对松柏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展示出在涧底松的生存状态中的人生哲学,并具有相应的人格拟喻:寒门俊才、蛰伏之士、迁客逐臣、烈女贞妇等。3.老、怪松柏意象的象征意蕴松柏所独有的苍老、古怪之美也受到文人的关注,他们描述了松柏的逼真意象,具有文人雅士的真情真性,充实了自然审美价值观。在汉乐府《艳歌行》中出现了南山老松的形象,之后文人体会和发现了古松、怪松的古老沧桑之美,他们将古松的丑陋、怪异也融入对松柏的审美之中,体现出以怪奇为美、以新异为美的审美新风尚。这些古老松柏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形体美、姿态美和神韵美等方面,如:宋代石延年所作的《古松》云: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还有明代高启所作的《偃松行》中云:“长身蜿蜒横数亩,巨石作枕相撑搘。……无心昂耸上霄汉,偃仰独向荒山陲。”这些文学作品都给老松增添了古意和生意,并且具有象征性的文化意蕴和比德内涵,如:仙灵长寿、格调高古的君子人格。[3]4.复生、连理松柏意象的文学底蕴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不老松意向、连理松意向、复生松柏意向,它们都有其特定的民俗意蕴和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如,最早在《诗经•小雅•天保》之中,就将松柏作为祝寿的形式,有云:“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在这篇诗作之中,用松柏为君王祈福,祈祝君王长寿安康,子孙绵延,永享福禄,这可以视为不老松意向的文学起源。复生松柏在民俗观念中,有死而复生之意,并在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云:“明皇遭禄山之乱,銮舆西幸,禁中枯松复生,……枯松再生,祥不诬矣。”连理松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在东汉干宝的《搜神记•韩凭妻》中的“相思树”即两棵枝干交相生长的连理木,表达了夫妇生死不离的忠诚爱情。[4]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学艺术中的松柏文化题材和意向的发展

松柏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学艺术中的题材,是缘由它们特殊的风姿、力量和景致,在松柏这个特殊树种中,文人创作了诸多文学作品,以松柏为文人的审美对象,运用比喻、象征、衬托的手法,赋予松柏以斑斓之文采,并在历史发展的源远流长之中,有其不同的阶段:1.松柏文学的初始阶段《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品中,便出现了咏颂松柏的诗文:“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淇水滺滺,桧楫松舟”“山有乔松,隰有游龙”等,这些诗文都寄予了作者感应外界的朦胧意识,作为一种单纯而质朴的文学形象,鲜明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楚辞》是一种新诗体,它用杜若对应松柏,以松柏作为比兴,具有极为明显的象征意味,也被赋予了一个品性纯正、志向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在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地表达出强烈的社会性内容,如“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其借物抒情之作《赠从弟三首》中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通过比兴的手法,表现出抱负之士守志不阿的节操,体现出诗人“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高洁情操,也成了松柏文学的重要标志。[5]2.松柏文学题材和意向作品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松柏文学有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诸多文学诗作,如范云的《咏寒松》、李德林的《咏松树诗》、隋炀帝杨广的《北乡古松树诗》等,又如拥有充实内容文学作品的杰出诗人左思,他在《咏史》八首中云:“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这首诗以松柏起兴,形象地揭示出古代门阀社会的不合理,并创造出“涧底松”的文学意象,在松柏文学中拥有重要价值并占据着重要地位。再如刘琨所作的具有寓言体特征的诗《扶风歌(艳歌行)》:“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本自南山松,今为宫殿梁。”诗中以兴起意,描绘出一颗高大的松树被用作宫殿之梁,隐含有“物不得其位“的感慨,后来在后世作家的作品中,这个形象被逐渐丰满而深刻,并最终形成了松柏文化中的“栋梁材”的意象。吴均也作有《赠王桂阳》一诗,用以表明自己的志向,诗中云:“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这首诗显示出作者以松自拟的孤傲不平之气,显露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也流露出作者对压制人才的辛辣讽刺和沉痛的诘问。还有在汉代兴起的文体“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松柏文化中仅有的一位女作者是左九嫔,她所作的《松柏赋》对松柏的生长环境及“长风鸣条”之声,极尽赞美,写了松柏的细腻之情趣,显示出松柏文学作品中的又一番天地。[6]3.松柏文学题材和意向作品的繁荣阶段隋唐是统一王朝,为松柏文学作品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辽阔的疆域推动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发展,引领松柏文学走向了全面繁荣的巅峰,在有意无意之间可以看到诸多“松柏”的身影。如王绩所作的《古意六首其四》,诗中云:“松生北崖下,由来人径绝。……宁关匠石顾,岂为王孙折,盛衰自有时,圣贤未尝屑。”还有李峤所作的《松》:“郁郁高崖表,森森幽涧陲。……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上述这些诗作流露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得到明君赏识而建功立业的心情,表达出蓬勃、进取的昂扬精神和状态。在盛唐时代,出现了许多激荡人心的豪迈之作,松柏文化显示出丰富多姿的景象。盛唐时代的王维在《新秦郡松树歌》中,用自己的眷爱之情关注自然中的景物,松柏之物成了情感化的内容,如:“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蓬。……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还有“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显示出松柏的佛家意味。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作的《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诗中,以松言志,流露出作者的不同流俗和高风峻节,这位“谪仙人”将松柏的高洁品性张扬到了极致,有诗作证:“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南窗萧飒松声起,凭崖一听清心耳。”“时游敬亭上,闲听松风眠。”……可见,“诗仙”李白的风度和气质可以用“松风”的意象加以彰显和表达。白居易所作的《涧底松》是唐代松柏文化的突出的代表,他通过对松柏的赞颂,表达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在松柏的品格之中解读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如:“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

三、结束语

总之,松柏的题材和意向丰富,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如墓地松柏、不老松、连理松等,它们显示出生动的民俗文化心理,表达了不同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贾军.植物意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2]李杰玲.山与中国诗学[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3]白帅敏.唐宋词声音意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4]石中华.作者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5]廖启明.清初唐宋诗之争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古老的文化底蕴篇2

每年7月下旬为客家泼水节,青壮年男舞龙者头戴头巾,上身赤裸且有龙形文身,下身着短裤,脚穿草鞋。女舞龙者则头戴花环,身着短裤、肚兜。当祭祖仪式司仪发出“舞彩龙”的号令时,舞龙者上下腾挪、左右挪闪,周围群众则用面盆、水枪等盛水器具向舞龙者和龙身泼水。

2、古迹胜多

洛带古镇上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和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留下了众多的民间传说、历史遗迹、客家会馆。古镇老街以上下街、北巷子、风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柴市巷、马槽堰巷、糠市巷等一街七巷为代表,现存的建筑多系清末民初风格。此外,镇内还有药王庙、基督教堂、烟霞洞、红豆林、玉带湖等多处古迹胜景。

3、文化底蕴厚重

古老的文化底蕴篇3

我们并不希望眼见着古城的秀美典雅慢慢消逝,也不愿看着她只是迎合时代潮流,而随着浮世而喧嚣直至磨灭了自身的特色。

所以,让古典与现代相融合便是我们不过的抉择。

千百年来,小街小巷一直是与苏州古城相生相伴的“血脉”,直到现在,苏州城区仍有小街小巷一千多条。除少数街巷外,许多曾经粉墙黛瓦、勾勒着姑苏城古典韵味的“古城血脉”,已经红颜老去,丰韵难再。余秋雨在《白发苏州》中所回忆:当时的苏州十分沉静,但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但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仅仅只是商业区几片小小的土地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于是呢,拆迁、改造、重建等一切事件的实质无非是让有古典韵味的江南乌衣巷变成那一抹血色残阳。

倘若不改造呢?多少年风雨过下来的古城已是残破不堪,无法满足居民正常的生活所需,再等下去,恐怕也只是座无人城。

所幸,20xx年,位于苏州古城区的沧浪区城管局就对道前地区开始了“古巷新韵、幸福社区”的试点整改,没几个月,十二条老街巷面貌一新,赢得了市民和海内外游人的众口叫好。今年该区老街巷整改涉及一百条街巷,其中特色街巷二十条,面积二平方公里、人口一万多户。该区借助先期改造的“两街一河”,用足依水傍街、水陆并行的特色条件,利用散落在中间的控保建筑和名人故居,在解决、改善部分居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基础上,重在深化提高,全面融入文化元素,引导老街巷旅游。

同样位于苏州古城区的平江、金阊区的老街巷改造计划也将陆续出炉,并启动改造步伐。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涉及这个历史街区,整治时要求会高一些。专家认为,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建筑特征贯穿其间的是一种平民文化,也因此生命力更强,成为苏州保留至今最完整的历史街区。要留住苏州老街巷的真实生活,保留一个独具风韵及古风的苏州,也保留下苏州独特的城市记忆。

按照苏州市xx规划,苏州市将在未来几年内完成对全部小街巷的改造工作。这便是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例证之一。

但是,并非所有的古城区的现状都是这么喜人,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城区都可以既保有韵味又不失时尚的。譬如在苏州古城区中心的黄金地段,有一条街巷叫范庄前。这条老街,有着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日前,政协委员黄裴莉就范庄前老街的历史文化发掘和周边环境的保护向大会递交了提案。

范庄前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但这里的历史文化遗存没有被很好地挖掘,而且环境肮脏、凌乱无序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老街整体路面坑洼不平,每逢雨天不到200米的道路上起码有100多处积水坑洼,路上很多私自接拉的电线纵横交错在空中,街上有个卖鸡的摊贩常年在此杀鸡、脱毛、倾倒杂物。街上有2个废品收购站常年把收来的废品摆放在街头,占据了很大的公用道路面积。此外,街上还有不少流动摊贩向行人兜售无证食品,加上许多汽车在这条并不宽阔的路上乱停乱放。这些都让这条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街脏乱不堪。

希望城市规划部门在深挖这条古街巷的文化底蕴上多做工作,城市建设部门尽快把老城改造的步伐延伸到这条老街。她还建议城管部门加强管理,尤其是对无证摊贩、不合理经营点该取缔的就要取缔。第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

真希望这样老街不要在时光中磨灭了自己的光芒。

与之相对的,也有个驰名中外的古镇——木渎。

已带有浓重故苏韵味的千年木渎的古镇韵味又将添上浓重一笔。这个镇专门规划了“老字号街区”,计划在明年春节前后开街。据介绍,建“老字号街区”在我市尚属首创,已有13家百年老店在前天签约。

这13家老字号是雷允上、朱鸿兴、稻香村等,它们大多有百年历史。木渎镇在其商业宝地香港街商圈规划了1.7万平方米面积,首期将以27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启动这个特色街区。

据悉,为了吸引老字号的集群,让自己的古镇韵味更加浓郁,木渎这次不惜以“免费两年房租”作代价。对于老字号来说,不固守高成本的大都市黄金地段,而另辟一条探索振兴之路,不失为良策。

古老的文化底蕴篇4

扬州给我的第一感觉不是她的文化底蕴,而是她的现代气息,汽车站颇具点现代气息,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城市的文明,干净,和谐。在乘公交途中,我惊奇的发现了一段路旁的人行道很大一部分被一些小摊给占了,我对旁边的同学说,“这有点不适合扬州吧,城管还管不管?”,我觉得同学说的有道理,“这些人都是没工作的,没办法,这样做也是没办法,政府能忍心?”是的,不仅对于扬州,对于其他一些城市也是一样,这丝毫没有影响扬州的气质。

要是说,扬州没有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就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了,扬州的那种“古典和现代”相结合的城建方式,让人称赞不已。第一,古城区的保护修缮的好,这样做,对得起祖宗的留给扬州一笔文化财富,对得起子孙后代享受熏陶的要求,比方说,文昌阁,石塔寺的保护,这些并没有给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反而通过这样的“古典和现代”保护,增添了她的城市魅力,气质,进而给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相比于那些只顾经济利益,不顾历史文化保护,是何等的明智。在东西方向的公交车上,古城区,新区,都布置很好,扬州这种做法值得思考思考。

顾坚的《元红》描写的那种繁华,古老,一点都不失真,在双博馆,广陵潮的汹涌澎湃足以见证她的苍桑与亘古,古代国际化的大都市,装在一个博物馆里,时间的匆匆,那些文物是来不及去仔细分析的,匆匆浏览,足以花你好长时间,我对旁边的同学说“在扬州这样城市里上学,不错啊”,我想我和在扬州上学的同学也许都是这个城市的匆匆过客,不管说我同学在扬州呆三年,还是我在扬州停留一天,但是我们都在这城市留一下我们的脚印,足矣!

也许这一次没时间去瘦西湖,大明寺,二十四桥,也许算是一种遗憾。但是能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城市风貌,不虚此行!

南京篇

到南京已是晚上,在火车站前面看南京,感觉是现代化的大都市的感觉,灯红酒绿。足见城市魅力。

早上醒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景,给这趟旅行增添了一些活力,南京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大都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走在玄武湖边,一点感觉不到这个城市的喧闹,而是现代文明与生态和谐的统一,南京,真的很有底气,路边的那些梧桐,足现六朝古都的神韵。南京,生活的节奏正的很快,从行人的走路,从公交,地铁的速度,一切都很快。

走进的东南大学,来给我的是一种严谨从实的学风,典雅古老的建筑风格,朴实从容的优秀学生,走进这所大学,一下子觉得自己渺小许多,可是这是多余的,没有人觉得你渺小,他们的教授骑得依然是破旧的自行车,那些学生依然是朴实的穿着,他们学生看上去都很忙,相比,我们是都么的浮躁。东大,真是不虚此行。匆匆的过客,却收获了很多,勉励自己,踏踏实实,只要心在,梦在!

一路步行,感觉着这个城市的多样性,有当街乞讨,卖唱求生的年轻人,有大声叫卖的生意人,有皮包领带的白领族,匆匆走路的行人,在路边打盹的摆摊老头。在夫子庙,可以想像当年的繁华,但我无缘感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听不到商女犹唱后庭花的声音。江南贡院,作为古代最大的科举考试试场,想想明代的八股取士,还是有点伤感的。

古老的文化底蕴篇5

[关键词]高职动漫教学;中国古典文学;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118-02

1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经典的文学作品精彩纷呈。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辞令、雄辩的智慧,汉赋恢弘的气势、华美的铺排,唐诗宋词瑰丽的辞藻、华丽的语言,明清小说波澜起伏、曲折动人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刻画等等,这些古典文学作品均是经历时光淘洗的优秀作品,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生命活力,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丰富的人生意蕴。古典文学作品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即是推崇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忠、信、节、义、孝、悌、勤、谨、仁、礼、廉、爱,从治国安邦之官品到兴家宜室之人品,其优秀的文化精神浸透在古典文学诗词歌赋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丰富内蕴的根底所在。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各种来自古典文学的经典故事经典人物都深入人心,耳熟能详。以《三国演义》为例,这部作品无疑获得了历史的检验以及广大读者的充分认可。它所表现的人物无论是桃园结义的刘关张、赵子龙,还是曹操、孙策父子、吕布、周瑜、黄忠、黄盖、姜维等人,都早为妇孺皆知、脍炙人口。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步伐的加快,中国正在逐步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风也随之席卷全球,特别是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动漫行业的关注,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动漫影视作品也在创下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例如美国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系列等,日本的以中国美食烹饪为题材的《中华小当家》,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三国志》,以西游记为题材的《七龙珠》,以及最近一直热播的动画《火影忍者》中出自《易经》的“八卦六十四”掌、阴阳五行。这些例子无疑都表明中国古典文学具有丰富的可以攫取的创作源泉。

中国动画初创时期,当时的动画创作大部分来源于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早期的《金猴降妖》取材于《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原文中对于白骨精幻化的女子的描述“在那山坳里,摇身一变,变作个月容花貌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再比如蔡志忠先生的漫画《老子说》、《孔子说》、《孟子说》、《庄子说》就是将中国古典文学中诸子百家的要义用通俗易懂的漫画手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2动漫教学中引入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意义深远

笔者作为一个工科院校的教师,对于现在大学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实用性、技术性的专业教育,忽视文学修养培养的通识教育的教育现状有很多感触。特别是对于动漫专业的学生来说,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底蕴无疑是他们日后创作的源泉。所以笔者认为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引入到动漫的教学实践中来具有深远意义。

2.1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加深对于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学生的精神和灵魂世界会得到升华。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韵律、修辞等方法,如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屈原骚体,唐诗宋词的格律。学生们可以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和意境,体会古典文学作者对事、情、景的把握。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古典文学,逐步体会和把握文化精髓,进而提升文学修养,汲取创作灵感。

2.2有助于培养学生由文字到形象的想象力,并为日后的独立创作积淀文化底蕴

将中国古典文学引入到动漫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寻找可以创作的素材。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髓用学生的视角加以诠释。这本身也是动画作为一个载体所应当承载的文化传承的责任。

当学生们真正沉浸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海洋中,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动漫设计的巨大的资源宝库。跟“米老鼠”“阿童木”“白雪公主”一样,水浒梁山好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中的红娘等,都是可以直接转化为优秀动漫作品的形象,关于他们的古典文学就是动漫剧本的创作来源。

2.3有助于培养动漫设计专业学生的意象思维能力

意象思维是动漫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我国古典传统艺术创作强调“立象以尽意”,意象是艺术家将某一想法关注到某一物象之后,使其具有一定情感特征和价值取向的精神形象。动漫设计是通过典型意象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意象思维的培养对于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教育质量有积极作用。

中国古典文学中囊括了本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艺术行为、价值观念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学生可以从中吸取到最宝贵和精华的部分,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同时得到发展。

2.4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底蕴和语言表达能力

笔者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从教的这些年中,发现这一代学生在快餐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长大,能够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已经是凤毛麟角。许多高职艺术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经常词不达意。特别是动漫专业对于学生的叙述描述能力要求较高,比如如果在创作动画剧本的时候,连自己的意图和想法都没有办法描述清楚,让观众或者合作者弄明白的话,后面的制作过程必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所以将中国古典文学引入到高职动漫教育中,这种文学精髓对于学生内涵素质的滋养是潜移默化的。相信通过饱览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有长足进步。

3结论

将中国古典文学引入到动漫实践教学中不仅能够充实自身的人文知识,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而且能够在掌握动漫创作技法和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艺术修养、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和原创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并能充分挖掘本民族文化资源以服务于自己的创作。

参考文献:

[1]蔡艳艳.日本动漫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及其启示[J].电影文学,2012(21).

[2]刘瑞.中国古典文学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方面的重要作用[J].剑南文学,2011(12).

古老的文化底蕴篇6

关键词:语文诗词;教学;初中

对古诗词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生日积月累地用心感悟,而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也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失去诗词教育的意义。本文就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并根据这些问题给出解决措施。

一、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轻视文化底蕴教学

虽然新课改倡导将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依旧影响着老师的思想。在以学习成绩为基础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老师与学生所做的一切准备皆是为了中考,因此,老师对于诗词背景、作者概况等重要信息都一笔带过,学生无法真正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无法更深入地了解其文化内涵,长此以往就会失去诗词学习应有的文化底蕴。

2.授课时间短暂,重背诵,轻感悟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最重要的学习任务,每一首都要背诵,这是积累的过程,但是积累的同时应该与理解和感悟结合起来。初中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因此,学校对课程的安排都比较紧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诗词的授课时间更是短暂,这样学生仅能浅显地了解诗词内容,并不能深入体会其文学魅力。另外,一些语文老师未考虑学生真实的接受能力,授课先背诵诗词已经约定俗成,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不能够了解诗词的大意,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对诗词学习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

二、提高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水平的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应初中这个阶段对素质教育的特殊要求,初中教师应当具备综合教育素质,尤其是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教师还做不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校方重视对教师综合教学素质的培养,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其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和教师才能共同进步,不断提升古诗词教育的水平,避免应试教育对诗词教育的影响。

2.重视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自古以来,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但是近些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们逐渐独占课堂,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老师未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感悟诗词中的世界。因此,老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加强对诗词课外阅读的指导

课堂学习有其局限性,不能深入地了解古诗词被创作的历史和人文环境,这就要求老师按照教学大纲的思想为学生精心筛选有内涵及教育意义的课外阅读作品,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4.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在诗词鉴赏课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词作品,感悟美的形成。另外,老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他们积极地提出问题,并为其答疑解惑,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提升自己对于古诗词的艺术鉴赏水平。

总的来说,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是一个欣赏、了解古代文化的过程。老师在教学中应起引导作用,在充分考虑学生阅读个性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将鉴赏诗词的技巧与方法教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古老的文化底蕴篇7

缘起:皇城文化做奠基

大城古典家具产业,自缘起形成到发展变化,受皇城文化的深刻影响,是其独具一格的特点。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历史上,“宦官文化”存在久远,从秦时期的赵高,到清朝的李莲英,阿谀逢迎、拨弄是非的宦官,缺乏人性、阴暗残暴的宦官制度总让人难以启齿,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贯穿整个封建王朝的起始,属于封建皇城文化的一部分。

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清朝宦官李莲英,便是现今河北大城臧屯乡李贾村人,在清朝末期,大城成为大量宦官进入宫廷的储备地。然而,宦官也有告老还乡之日。在受到宫廷文化的些许影响后,回归故里的宦官,在带回一些生活用品及宫廷家具的同时,也将一种皇城文化与生活方式带回了大城。就此让大城与皇城文化产生渊源,并为日后大城古典家具产业的诞生埋下种子。

时光穿梭至改革开放时期,一股“老家具出口热”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开来。大批香港人、广东人开始来到大城收集老家具。一时间,陈腐的宫廷家具竟然成了抢手的宝贝。看到商机又熟悉地理的大城人,开始替代香港及广东商人,开始做起了收集老家具,再带去南方售卖的生意。就这样,一部分抓住先机的人富裕了。他们的成功,带动了一支大城老家具收购的产业大军,而其地点就是今日大城县南赵扶镇冯庄村。

随着老家具的大量收购出口,相对完好的老家具已开始渐渐销声匿迹。因此,大城人转而做起了对剩下一些残缺不完的家具再修复后售卖的生意。修复的过程中,他们掌握了古典家具的榫卯结构与工艺制作。最终,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国际贸易政策的逐渐打开,大量木材开始进入国内市场,大城踏入京作古典家具生产制作的新时期。

浓郁的皇城文化底蕴,是大城古典家具产业形成的奠基之石。它既受宫廷文化的熏陶,又有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因此,大城“中国京作古典之乡”名副其实。

发展:十年逶迤而行

十年前,当本刊第一次走进大城时,一条弯曲的土路窄小破旧,面包式的公交车一过,扬起的黄土久久不散。土路两旁垃圾遍地,一条荒凉的水沟里蔓草杂生。在赤条条的烈日下,偶尔有几只野狗漫不经心地游荡着。在当时,天利的展厅可称得上大城最好的。大部分作坊里灰尘满天,几个工人一起做活。若再往冯庄深入的村落走去,大量条件更为简陋的作坊隐匿其中。

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大城家具的材质高、起点高。大量的海南黄花梨、紫檀、红酸枝材料堆放在作坊里。而这,恰是与其受皇城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的。但尽管如此,十年前的大城,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落后农村。

直到2005年左右,大城有了一个大的跨越式发展,那边是“走出去”。当时,有一批企业相继来到北京摆摊开店。有的进入了古玩市场,有的进入了商场。在陆陆续续向外发展的过程中,大城企业开始参加一些展览与活动。“走出去”让大城古典家具生产企业的营销进入一个新开端。与此同时,大城古典家具协会成立。一些企业也开始扩大规模、新建展厅,使大城产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企业开始选择动起来后,大城政府也为产业未来发展投入了一些力量,修建了穿林而过的津保公路,并撤销了收费站。交通设施的完善为大城进一步拓展外部市场创造了物质条件。先后有几十家企业开始在天津、山东等地设立专卖店或分销店。甚至于说,大城产业的发展,直接为山东红木家具产业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飞速的发展中,一些企业开始选择进军北京市场。就当前而言,对北京、天津、山东三大市场影响最大的就是大城,大城也成为这三个市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而大城家具迅速在北方市场得到认可,也与其深厚的皇城文化底蕴息息相关。

在这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大城涌现出了如宝德风、红日、正德发、宏艺轩、永红等品牌。

未来:绽放文化光芒

现在,经津晋高速—京沪高速正线上津保高速,只需行车20分钟即可到达津保高速河北界,也可自外环线与丁字沽三号路相交处的津保立交桥起,沿津保高速行车155公里到达大城。津保高速是贯通京、津、唐经济圈,将中原、西北和东北紧密连接起来的重要干线。津保高速公路全长128.95公里,其中河北段长104.95公里。

因此,随着交通枢纽的建立、大城冯庄产业集群的形成,京津唐商业圈的完善。现在的大城企业开始更多的由外向内回缩。在一进一退之间,大城产业在战略思想与渠道模式上,完成了新的转型。随着越来越多的终端直接来到大城,大城“沿路市场”形成,产业集聚得到进一步巩固深化。

最近,在“中国京作古典家具之乡”落地大城后,大城政府开始给予了产业更大的关注与扶持。据大城县常务副县长侯贵松称,一个总投资达30亿元,总面积达600亩的大城红木家具交易展销文化基地建设,以纳入政府规划中,文化基地的建成,将为大城的腾飞插上一双有力翅膀。

但从整个大城产业的未来而言,大城还需在发展速度上来次“大提速”。当前大城古典家具协会的作用还不够强,活动还不够多,没有充分发挥出协会的领导作用。此外,大城企业对区域品牌的意识不够强烈,在“中国京作古典家具之乡”落地大城后,大城企业更要集思广益,对区域进行“打包式”的高强度推广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大城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城独具特色的区域特征,进而使“中国京作古典家具之乡”的品牌更为饱满厚实。最后,在建设硬件设施的同时,还需在文化发展上下功夫,让大城古典家具真正绽放出更多文化的光芒。

古老的文化底蕴篇8

本文旨在剖析这些问题并尝试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一、对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即然文章就是围绕“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那么我们首先就对“有效性”进行一个界定。而这个有效性又必须从中国的教育现状出发,那就是既要考虑到应试教育的一面,但同时又不能脱离素质教育这一我们的教育事业所追寻的理想目标。

“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两个模块,所以,能否在高考中答好这两道题,能否经得起高考这块“试金石”的检验,是衡量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而理想的诗歌教育又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诗歌这一部分的分数,同时它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责任。对此,《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阐释: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所以,这里的“有效性”就包含着两层基本要求:一是不与高考相冲突,并且要有助于得分:二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帮助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形成传统文化底蕴,进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二、当前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当前诗歌教学中的误区可以简单概括为“走向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唯考试论”、“唯实用论”,在诗歌教学中紧密围绕着高考诗歌题目这一中心,不谈“美”,只谈“分”,结果就是一首首千古传唱的名篇佳作、一朵朵精神之花被肢解为各种题目,诸如“炼字题”、“分析意象题”、“分析表达技巧题”等等,从而使诗歌毫无美感可言,使诗歌教学毫无心灵体验,将感性的东西彻底物化了。

另一个极端就是高举“新课标”、“新课改”的旗帜,对高考、对分数讳莫如深,觉得谈分数、谈答题技巧就是玷污了新课标、亵渎了素质教育。于是,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纷纷呈现,老师对答题技巧缄口不言,整个课堂就沦为了学生热烈讨论、展示的舞台。但热闹过后,当学生面对考试题目时却一筹莫展,毫无头绪。

三、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1.如何确保高考时,在“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两个必考的模块能够拿到较为理想的分数?首先,必须抓好学生的背诵,因为通过背诵就可以解决“名句默写”的问题,而同时,背诵又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和写作素材获取的重要途径。其次,老师还应针对高考中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比如“炼字型”、“分析意象型”、“分析表现手法型”、“对比鉴赏型”等,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从而使学生答题时游刃有余,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2.如何帮助学生获取审美体验,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的五项要求作为衡量自己课堂环节、课堂行为的重要依据,比照自己的诗歌教学与新课标的吻合度。甚至,我们可以将五项要求中的内容直接转化为我们的具体操作。比如第二条中的“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以及第五条中的“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采用,必将拉近学生与中国传统诗歌、传统文化的精神距离,激发学生学习传统诗歌、品味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

古老的文化底蕴篇9

关键词:传统视觉元素;谢馥香;老字号;品牌设计

一、中华老字号品牌谢馥春与传统视觉元素的运用

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时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中华老字号品牌“谢馥春”是扬州著名传统化妆品品牌,但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品牌老化问题,尤其是在品牌的视觉设计中表现得比较突出。本文从分析中华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创新中华老字号品牌视觉设计的新路径与策略,为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谢馥春成立在清代道光年间,当时被誉为中华第一妆,并被百姓誉为“宫粉”,在近现代中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坚持草本配方。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知名品牌的涌入,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使谢馥春受到了冲击,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不如前。中华老字号品牌历史悠久,承载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包括了创立时期到至今的历史文化,除此之外还有人文精神。老字号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巨大的品牌价值,也是老字号视觉形象设计巨大优势。老字号运用的传统视觉元素就是从老字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品牌文化中提炼出来的。老字号品牌标志设计的历史性,由于老字号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不同的时代背景流行着不同的字体,如草体、楷体、隶书等。老字号的品牌设计可以联系当代流行的字体,提升老字号的文化品位。包装设计的历史性,老字号品牌所处的历史时期会有优秀的民俗风情,或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谢馥春所处的扬州,可以想到苏绣,把苏绣这一传统元素融入谢馥春的品牌设计当中,可以区分其他的化妆品品牌。

运用传统元素可以满足消费者对老字号品牌的情感需求,唤起人们对老字号的品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华老字号特有的文化历史底蕴,区别于其他品牌视觉符号,彰显传播其老字号的品牌魅力。因此,中华老字号品牌的视觉设计最终必须凝练出符合其品牌文化的传统元素,并把这些传统元素得到的充分的视觉表现。

二、谢馥春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特点与问题

谢馥春现在的视觉形象设计系统中交替地运用了传统视觉元素,标志、标准字、直营店的装修,产品的包装等都采用了传统视觉元素例如:仕女图、古典花边、宣纸、红色、黄色等,能区别于市场上其他化妆品,例如:佰草集、欧莱雅、美宝莲、大宝等化妆品牌。但谢馥春在品牌视觉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品牌形象识别性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品牌纷纷出现,产品同质化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和谢馥春同种类型的品牌出现,许多还是现在的知名品牌,例如同样打着本草配方佰草集、相宜本草等,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在产品设计中,人们不再满足于产品质量,更关注产品的视觉形象,而许多老字号依然是倚老卖老,自以为是百年品牌,忽视了品牌视觉形象的发展创新,不愿进行品牌形象重塑。

2.品牌形象视觉系统规范不够

中华老字号品牌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但由于各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存在着许多问题。以“谢馥春”为例,谢馥春在杭州、北京、南京、苏州等地都开设了“谢馥春”专卖店,均采用了古香古色的店面装修设计,突出了谢馥春品牌的传统视觉元素。但这些店面牌匾尺寸不一,视觉元素中的花纹和样式差距很大,没有统一规范的视觉印象。此外,“谢馥春”店内缺乏统一管理,店内装修和布置较为随意,无法很好地突出谢馥春的老字号形象和传统文化意蕴,使消费者的品牌识别造成了混乱。

3.设计元素运用得不合理

谢馥春作为一个化妆品品牌,对于女性来说化妆品的一个功能就是补妆,谢馥春的许多产品虽然都运用了传统视觉元素,但是许多都不便于携带。比如胭脂,是陶瓷加盖子的样式,这个盖子没有暗扣放在包里很容易脱落,陶瓷本身的重量也很重,所以存在着不便携带的问题。另一方面虽然很好地采用了宣纸这个元素,但是许多女性乳液是放在卫生间,卫生间比较潮湿所以宣纸类很容易发霉。所以总的来说谢馥春的品牌形象设计系统中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三、谢馥春品牌视觉设计创新的对策

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创新与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新的文化内容注入,也要不断吸纳新的视觉设计元素与方法,适应当下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但许多老字号企业缺乏现代品牌意识,经营模式陈旧,企业形象老化,品牌严重老化,大大降低了老字号品牌的形象认同度,影响了老字号品牌的生命活力。中华老字号品牌“扬州谢馥春”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此要针对中华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探寻老字号品牌视觉设计的改良策略,基于传统视觉元素对老字号品牌进行创新。一方面,传统视觉元素运用传统元素可以满足消费者对老字号品牌的情感需求,勾起她们对老字号的品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其特有的文化历史底蕴,区别于其他同类品牌,在品牌传播中获得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从而推进老字号品牌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绪文,孙明贵.论中华老字号品牌传承中的伦理决策[J].现代商业,2012(03)

古老的文化底蕴篇10

书法有许多讲究,它讲究表现技法,讲究字形、字距与布局,讲究书体的渊源,讲究书写的内容与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讲究整篇的生动气韵。尚璞说,书法首先要掌握“有法”,即先练字帖,潜心临摹,先学其形,后取其神;既要字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又要从整体上纵览全局,注意字距、行式布局,做到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其次更要“无法”,既有章法,又有笔墨情趣,形成自己的风格。

遍临名帖的“童子功”使尚璞打下了运笔、结体的基础。此后广泛涉猎,也多取历代精粹,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书法,特别是隶书作品,笔触稳健、体态娴雅、率真浑朴、静穆中蕴含典雅、矫若惊龙,无雷同乏味之嫌。楷书则字字清新、神采夺人,每字每行都活脱出精微的玲珑,每点每线都似乎在跳跃飞动,丰姿俊美,令人叫绝。行书则是又一方美的境界,其笔力放达、体态雄浑,俊秀中凸现着壮美,摇曳中激荡着浩气。

黄庭坚说“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书法家应当人品与书品统一,具备广博的修养。尚璞就始终如一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他说,要想成大器,不光要能吃苦,还要专心致志苦读诗书。古人读书,不专务词章,偶尔流露讴吟,仅抒平时所蓄之一二,其胸中所贮,渊乎其莫测也。若以十分之学,作十分之书,热中于人云亦云,则无余蕴矣。这就是底气上的差异,底气不足自然会力不从心。古人竭毕生之力,只穷一经;后人贪而兼为之,所以只能循其流而不能溯其源。只有力戒浮躁,摒弃功利主义,潜心读书,甘耐寂寞。天长日久,自然学问大进,书法老道,必然成大器。因此,尚璞格外注重诗书蕴藉、人品修养,他作品的内涵达到了书品与人品二者之间一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他崇尚广采博取,勤奋学习,博闻强识,不断在拓宽眼界,积淀学识,蕴积诗情。尚璞的书法作品如此之雅正是他学养、品格和禀赋的流露,是长期修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