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2:30

社会治理规划篇1

一、确保全镇社会政治大局绝对稳定

1、强化对敌斗争。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了“六个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进行间谍、渗透、制造事端,插手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破坏活动”的要求。我们将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坚决挫败敌对势力借北京奥运会之机进行破坏活动。绝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活动形成气候。具体到我镇来说,我们将加大深挖打击、防范监控、教育转化和宣传揭批工作力度。坚决遏制“门徒会”等组织在我镇滋生生长趋势。四月份,我们将开展创建“平安”宣传月活动,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2、强化维稳工作措施。“维稳工作无小事”,今年以来,维稳综治工作在镇党委书记的高度关心下,未雨绸谬,防范未然,落实“五包一”具体责任人,确保全国“两会”期间零指标越级上访。为了进一步强化维稳工作措施:一是加强执行益办发[]7号《关于建立维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施意见》的力度,对涉及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敏感的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二是完善基层情报信息网络,健全情报信息,预警机制。我们将充分发挥专门力量的优势,及时获取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信息,确保重大不稳定因素和的苗头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三是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定期定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力争将矛盾纠纷消除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配合的调解工作体系。四是强化处理突出问题及的工作。按照“事要解决”的要求,完善维稳任务交办和领导包案、接访责任制,加大对诉求案件复查复核和纠错追责力度,加大“法理之外,情理之中”问题的处理力度,提高案件罢诉率。加强执法质量考评,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涉法涉诉问题。对待利益诉求群体或个体,以加强思想疏导为主,个案救助。对个别经思想疏导仍不听劝阻的,公安机关收集固定证据,择机处理。

二、坚持“严打”方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

严厉打击“两抢一盗”违法犯罪。强化侦察手段,提高技术侦察能力,摧毁一批盗抢犯罪团伙,抓获一批盗抢犯罪人员。加强政法机关的协调配合,提高办案效率,对惯犯、累犯和盗抢团伙首要分子,依法从重处理,并加大经济处罚和经济赔偿的力度。

坚决遏制地下“”的蔓延。进一步加强党委、政府对禁赌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职能部门禁赌工作责任,坚持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始终保持依法查处打击地下“”等活动的高压态势,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各种手段整治问题,建立健全禁赌长效机制。

突出打击涉毒涉黄违法犯罪。始终坚持“破大案、打团伙、毁网络、缴毒资”的原则,全力侦破一批贩毒大要案件。切实加大禁毒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关爱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无毒村活动”。加强饭店、公共娱乐场所等服务行业的管理,查禁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社会环境。

集中整治重点地区。定期开展治安混乱地区的排查,实行挂牌整治、限期整改。适时组织“打黑除恶”等专项行动,切实解决重点地区的突出治安问题。深入开展交通、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堵塞漏洞。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着力夯实基层

加强综治办规范化建设。按照上级要求,配齐配强综治委、办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内务建设,认真落实治安形势分析制度、协调联系制度、要情报告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考评督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工作制度,确保有专门办公用房、有牌子和章子,有适应工作需要的办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通讯工具,工作台帐规范化经常化。

建立健全村级综治组织网络。村成立“一组一室两会”(创安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治保会、人民调委会),落实“三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维稳信息员、法制宣传员),村民小组都要设立“三长两员一队”(综治组长、民事调解组长、治安联防组长、法制宣传员、情报信息员和义务治安巡逻队),同时,每个村民小组确定一户为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治安中心户,建立一支义务护村队。设立“两室一会二队”(综治办公室、警务室、人民调委会、专业治安巡逻队、义务治安巡逻队),并相应落实“三员”和治安中心户。

加强和改进考评工作。继续推行综治考评排名制度,优化考评机制。强化考评结果的奖罚兑现,对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的单位及责任人进行跟踪监督,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认真实施《省可预防性案件追究办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可预防性案件责任追究机制。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大力加强综治基础工作

突出抓好农村警务室和县城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按照1个或多个行政村划分1个警务区的方式,建立警务室,明确1名民警,选配1名或多名协警员,负责治安防范、人口管理、群防群治等基础工作。今年规划建设农村警务室1个,联防队1个。镇综治办成立三调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司法所,由兼任办公室主任。

突出抓好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坚持“以房管人、以房找人”的思路,推行治安管理、劳动用工、计划生育于一体的“业主责任制”,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控能力。镇派出所设立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服务中心,各行政村设立流动人口房屋管理服务工作站,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控能力。

突出抓好三调联动工作。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全面推行三调联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在派出所设立三调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由综治办牵头,司法所、法庭、派出所参与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对矛盾纠纷实行联合调解。推行矛盾纠纷调处听证制度,建立多部门联合化解矛盾纠纷制度。

继续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全面启动“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犯罪工程”,继续深入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计划”,做好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深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集中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完善中小学聘请法制副校长的工作制度,强化学校内部的安全防范,维护学校教书育人良好环境。

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办好安置帮教基地,建立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衔接和管理。

认真组织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平安示范路段、“压伤亡事故、保行车安全”等活动,大力整治铁路治安重点路段,确保铁路的安全畅通。

切实做好和群众工作站工作。我镇将全面加强工作,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巩固我镇群众满意度调查和优秀民调单位。进一步建设好群众工作站,在全镇10个村推行“干群携手结对”、“用群众工作统揽工作”等方法来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

五、注重实效,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

社会治理规划篇2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十三五”规划;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D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1-0049-06

2015年10月26―29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领导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十三五”规划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也终将服务于党的领导大局、党的执政大局。同时,为实现和落实“十三五”规划,对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党的建设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健全推动“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的体制机制样态、组织动员形态、政治环境生态,也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党领导制定发展规划(计划)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党、执政党。党的领导不是虚空的、不是抽象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其中,党领导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就是体现领导党角色、展示领导党功能、落实党的领导的重大生动体现。

在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中,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是有序的、有计划的,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无序性。据此,列宁在其1906年所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概念。斯大林时期将社会主义经济明确定性为计划经济,并着力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推进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28―1932年,苏联开创性地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基本上是全部照搬苏联,对“苏联模式”高度推崇,其中就包括学习苏联的有计划推进经济建设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做法及经验。新中国初期的1949―1952年,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乱,国家一穷二白、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根本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条件,所以这三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从1953年开始,在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基本好转的前提下,我们效仿“苏联模式”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那么,党的领导是如何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之中的呢?概括地说,就是每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形成之前,党都研究制定了《关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建议》,最终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则是在党的“建议”的主导指导下编制完成的。党通过这种“建议”的形式,领导、主导、指导着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形成确立,并以党强有力的领导去保证计划的贯彻落实。

自全面执政与新中国成立66年来,我们党已经领导、主持制定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分别是:

1.“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2.“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正式通过由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讨论并批准了《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

3.“三五”计划(1966―1970)。1963―1965年,是经历、三年困难时期“重创”以后,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时期,当然党也无力制定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计划。但是“三五”计划的研究和编制从1964年初就开始了。其中内容比较详尽的计划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国家计委会提出的经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另一个是1965年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拟定的并经中央讨论基本同意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4.“四五”计划(1971―1975)。“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1970年2月15日―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1970年9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曾作为参考文件印发。1971年3月,中央在批转1971年计划时,《“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的部分指标也作为附件下发。

5.“五五”计划(1976―1980)。1975年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其中着力安排了“五五”计划。

6.“六五”计划(1981―1985)。按照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中央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

7.“七五”计划(1986―1990)。1983年,国务院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l985年上半年拟订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经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原则通过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交至1985年9月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审议通过。

8.“八五”计划(1991―1995)。1990年l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9.“九五”计划(1996―2000)。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这是我国在十四大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所制定的第一个发展计划、也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

10.“十五”计划(2001―2005)。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11.“十一五”规划(2006―2010)。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的突出特点是,以“规划”取代“计划”。

12.“十二五”规划(2011―2015)。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十二五”规划。

13.“十三五”规划(2016―2020)。2015年10月26―29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

在中央领导制定这13个五年规划(计划)的过程中,有几个过程性变化必须予以特别关注。其一,我们党主要是效仿苏联搞五年计划的做法,通过提出五年一个周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建议的形式,去着力体现党对经济社会的领导权。其二,“六五”计划(1981――1985)是一个重大分水岭。在这之前,我们党的“一五”到“五五”计划,仅仅是关注“发展国民经济”。从“六五”计划开始,我们在计划制定中不仅关注“国民经济”,同时还关注“社会发展”,而且将二者并列、整合起来,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建议”的形式进行呈现。其三,从“九五”计划(1996―2000)开始,每届中央委员会的第五次全体会议的主题固定为,本届中央委员会研究制定出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其四,从“十一五”(2006―2010)开始,我们在提法上以“规划”代替“计划”。这既是因为在延展性上“计划赶不上变化”,而规划却可以很好地应对变化;也同时标志着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向市场经济靠拢,从表象到实质都致力于消除计划经济的影子及“后遗症”。

二、党对“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所作的《关于的说明》,党的领导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形成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在对“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体系架构设计中体现得尤为到位。

(一)党领导确立“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十三五”规划的提出、建议、编制及确立,都不能是空的,而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据此,党将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的中心要义确定为:“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1〕

(二)党领导确立“十三五”规划的原则遵循。“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确立了这一特殊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若干重大原则。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牢记发展的起点是人民,终点也是人民,切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二是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原则,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四是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五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六是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为“十三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组织、领导保证。

(三)党领导确立“十三五”发展的理念遵循。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念通常能够带来先进的行动。我们党在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过程中深谙此道,特别明晰地确立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遵循,即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一,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二,要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因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三,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因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其四,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因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五,要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因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四)党领导构建“十三五”“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个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我们党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构建形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其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主要涉及到,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等。其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主要涉及到,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等等。其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主要涉及到,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等。其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主要涉及到,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等等。其五,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主要涉及到,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等。

三、实现“十三五”规划关键在党

鉴于我们党的领导党、执政党地位,提出和形成确立“十三五”规划是党必须担负的政治责任;同时,贯彻落实、努力实现“十三五”规划确立的各项发展目标、发展部署,也毫无疑问关键在党。为使党的领导充分体现到“十三五”规划的落地落实中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通过的《建议》,特别强调要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组织和领导保证。

(一)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形态、工作模式。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决非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党领导经济社会面临的环境、形势、任务、使命等的变化,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或变革,否则,就会阻碍党的领导之实质内容的充分实现。“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基于这样的客观形势,从更好地推动“十三五”规划落地落实的角度出发,“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对此,《建议》就“十三五”时期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了新举措。一是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各级党委全委会是由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党的执行机构,同时又对党代会闭会期间的党内重大事务具有决策权、监督权。但是,长期以来,在党内政治权力运作中,由于全委会是一种会议性组织与功能性组织且有时处于虚置状态,因而由党委全委会选举产生的党委常委会很大程度上代行了全委会的职权,使得全委会的权力与运行均被边缘化、“空壳化”。这与规定的全委会是党代会闭会期间各级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明显背离,与党内民主精神明显背离,也造成党委常委会过分高度集权。因此,恢复全委会在运行中的应然地位势在必行。《建议》聚焦于此,明确提出要“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2〕力图推动党委全委会的权力回归常态。二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决策是行动的方向,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也是最大的浪费。“十三五”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决策上不能犯错、也犯不起错,否则,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因此,从中央层面讲,必须切实保证“十三五”时期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是正确的,地方各级党委也是如此。对此,《建议》明确提出,应着力“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3〕

(二)强化党的政治动员力

实现“十三五”规划,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把各个方面的力量都充分调动起来,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激发出来,形成广泛的政治动员、党内动员、社会动员,凝聚形成强大的政治合力、行动合力。对此,《建议》着力从以下方面加以强调。其一,就党内动员而言,必须深入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党的各级组织都投身到实现“十三五”规划的行动中去,重点是要切实“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其二,就社会动员而言,社会动员说到底就是对人民群众的动员、对社会各界的动员。从强化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社会动员入手,《建议》着力强调了以下举措。一是必须“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5〕。二是必须“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6〕。三是必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7〕。

(三)打造过硬的执政骨干和人才队伍

实现“十三五”规划归根到底在人,这里所说的“人”,一个重要基本面就是领导干部和人才。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人才是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壮大的中流砥柱。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我们党的看家宝。从打造过硬的执政骨干和人才队伍入手,《建议》提出了若干新思路。其一,在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上。依据“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总体要求,《建议》着力提出,应“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其二,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上。《建议》突出强调要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进而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为党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其三,在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上。《建议》着力要求应重点聚焦优化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致力于提高班子的专业化水平。其四,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建议》从党管人才的框架出发,着力提出:落实“十三五”规划必须“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8〕

(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实现“十三五”规划需要一个良性健康的政治环境、政治氛围。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我们才能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去干事创业。良性的政治环境氛围,意味着要不断优化现有政治生态、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此,《建议》强调指出,要从党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继续坚持高压反腐等方面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营造“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

(五)推进党的治理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自此,“治理”取代“管理”,成为我国政治活动、社会活动中的基础理念。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视角切入,我们党特别强调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治理方式。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所确立的“十三五”规划目标,对党的治理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对此,《建议》在强化党的治理能力建设方面明确了以下路径。其一,突出依法治理。各级党委必须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始终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做到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其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社会治理不好,国家治理也好不了。鉴于实现“十三五”规划需要最广泛地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所以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功能势在必行。对此,《建议》着力强调指出:在社会治理的体制和格局上,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9〕;在社会利益的协调和维护上,要“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10〕。

社会治理规划篇3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一生中所要经历的职业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学习、工作、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发展趋势等。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单一的概念,它是与家庭、组织及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个人家庭、工作和社会等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一个人的职业期望或多或少会有些许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学习方向、职业发展、爱情规划等,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系统,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行程符合社会所需求的思想道德的一种实践活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和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提高自身所需的综合素质,如品格的塑造、个性魅力的培养、人际沟通的技能、团队合作的技能等;将引导大学生培养在专业方面所需的基本素质,即提升自身所学专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当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找准目标,包含学业目标、生活目标等,遵循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枚“利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一)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用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完善其社会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的在于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目标,并不断地提升自我,从而获得学业和事业的成功。其本质也是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过程。

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对学生的共性教育出发,实现个人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现实目标和职业目标的有机融合,从而帮助大学生从职业规划的探索期向成熟期过渡,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更加合理清晰。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都在于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们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二)教育过程上的融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上是将思想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求,使其思想观念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一致。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实现个人发展为基础,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职业需求,指导学生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实现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环节和过程中,正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为培养人才服务、为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职业观念的转变过程。因此,在二者融合的基础上,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来说,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补充,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三)教育内容上的互通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了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诸多方面,其重要内容在于“德”的教育。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不仅包含设计职业方向、职业指导、职业能力培养等,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内容上互通,从思想理论上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同时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从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及实现的途径。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的,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两者在内容上的相互交叉及互通融合会进一步扩大。

(四)教育功能上的互补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发展、职业指导为桥梁,它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出发,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逐步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道德观、价值观,为其职业规划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道德问题的重要补充,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达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也体现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二者在教育功能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二、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载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内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的分析影响他们职业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客观的分析自身特长、兴趣、个性等,充分挖掘潜在能力,进行个人职业目标的合理定位。

因此,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极大的动力性,通过指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逐步内化为大学生个人发展、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更加贴近学生的个人和现实需求,更易于被学生所接纳,从而内化为其职业能力,激励学生为实现职业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始终贯穿其中,使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一方面,要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深度,积极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形成浓厚的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帮助学生解决职业发展中需求,又达到了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将培养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队伍相结合,构建多位一体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体系。

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职场训练。一方面,要广泛的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如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教育等,将谅解相结合,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未来职业体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校园文化载体和实践载体充分运用于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职场体验活动,更早、更全面的了解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通过将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环节,形成“三位一体”(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环节,真正的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从而指导和帮助学生,同时也要学会区分不同的学生类型,学生不同层次的职业需求,深入细致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实践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其阶段性和系统性。如在一年级,主要进行养成教育,侧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在二年级,主要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侧重进行生涯设计;在三年级,主要开展实践创新,进行职场训练,侧重拓展素质;在四年级,主要开展就业辅导,侧重择业、就业。虽然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不同,但是每个阶段又彼此相通,互相补充。

社会治理规划篇4

关键词:村庄规划;村域规划;农村社区规划;村庄整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村庄建设规划要从村域入手,对村域范围内的村庄,根据乡镇总体规划,评价村庄的发展条件,确定村庄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村庄类型。对发展条件好的中心村进行社区规划,以吸引周围自然村向中心村积聚。对于限制发展型村庄和不能一步到位的撤并型村庄,进行村庄整治同时控制其发展规模。

一、村域规划

村域规划要根据乡镇域总体规划,评价村庄的发展条件,确定村庄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提出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村域范围内确定公路、铁路、河流、水渠、电力线路、电力电缆、供热、燃气、变电站、给排水、防洪堤、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位置及走向,同时根据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划定村域的禁止建设区、非农建设区、控制发展区。

(1)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时,首先要研究确定村庄的性质,作为村庄规划的依据,村庄规划要为村庄的性质服务。

(2)村庄规模包括人口和用地规模

村庄的性质确定以后,就要根据规划期限,对村庄规模进行估算。村庄规模是指人口规模和相应的用地规模。人口规模不但影响着村庄用地的大小,也是村庄规划的基础指标,是各项配套设施的设置依据。村庄的用地规模可以按照人口规模和人均用地标准进行计算。由于村庄人均用地受到自然条件、现状建设情况的影响,很难有明确的数值。另外,村庄的用地规模还受宅基地的标准、村庄住宅建筑的层数等方面的影响。

(3)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村庄是构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单元,村庄的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目标和村庄建设目标两类:①经济发展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村庄工农业总产值;集体经济收入;产值构成比例;人均生活支出;中小学普及率等等。②村庄建设目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绿地面积;人均住宅面积;自来水普及率;电话普及率等。

(4)村庄空间布局及引导

村庄空间发展引导管理应根据不同情况划分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三类区域,并制定各区域规划管理措施。

(5)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规划应根据村庄空间布局的分级,确定各类村庄配置的类型和标准,中心村应加强各项设施配套完善,规划撤并村庄则维持现有基本设施条件。配套设施规划应结合城镇体系规划,科学配置镇村水、电、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要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农村社区规划

农村社区是指居住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社会互动并拥有相应的服务体系的一个社会群体,是农村中的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农村社区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社区空间布局的规划设计、社区功能结构的规划、社区交通系统的组织、社区绿化及空间景观规划、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社区市政工程设施规划等。

(1)社区空间布局的规划设计包括:突出农村社区的空间环境特色,尊重传统村庄布局,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创造尺度宜人的社区空间;社区要重视整体形态设计等。

(2)农村社区的功能组成上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居住功能,为新村村民提供生活和休息的场所;二是生活服务功能,与居住功能相配套的各种社区服务设施;三是产业发展与服务功能,在社区建设地点周边提业发展空间,为社区产业提供服务的配套设施。

(3)社区交通系统组织

农村社区住宅不仅是农民的生活场所,而且是生产场所,农用车、运输车辆占新村机动车中的主要部分,这些车辆往往车况较差,大多车辆的体形也比较大,车辆启动和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尾气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更大些。规划设计应包括:步行与车行交通流线的有机组织;生产用车的集中停放;小汽车的停放和对外交通对新村建设的影响等。

(4)社区绿化及空间景观规划

社区作为村民的居住生活场所,社区绿化的环境对村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对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和新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规划设计应包括:社区绿化;街道和广场是社区中重要的公共空间;街道空间序列设计;街道的节点设计等。

(5)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规划是农村社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道路与交通、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通信工程、供热工程、燃气工程、环境卫生工程、防灾工程等九个方面。

三、村庄整治

对于限制发展型村庄和不能一步到位的撤并型村庄,进行村庄整治,村庄整治的具体内容包括:道路桥梁及交通安全设施、给水设施、排水设施、垃圾收集与处理、粪便处理、安全与防灾、公共环境、坑塘河道、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特色保护及生活用能等。

(1)道路桥梁及交通安全设施

道路桥梁及交通安全设施整治应遵循安全、适用、环保、耐久和经济的原则。通过整治,恢复或改善道路的交通功能,并使道路布局科学合理。

(2)给水设施

村庄给水设施整治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改造完善现有设施,保障饮水安全。村庄给水设施整治应实现水量满足用水需求,水质达标。整治后生活饮用水水量不应低于40~60L/(人・d),集中式给水工程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应满足用户接管点处的最小服务水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主要包括:给水方式;水源;集中式给水工程;分散式给水工程和维护技术等。

(3)排水设施

村庄排水设施整治包括确定排放标准、整治排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排水量包括污水量和雨水量,污水量包括生活污水量及生产污水量。排水量可按下列规定计算:①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②生产污水量及变化系数可按产品种类、生产工艺特点及用水量确定,也可按生产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③雨水量可按照临近城市的标准进行计算。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有关规定;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有关规定。主要包括:排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设施和维护技术等。

(4)垃圾收集与处理

村庄垃圾应及时收集、清运,保持村庄整洁。村庄生活垃圾宜就地分类回收利用,减少集中处理垃圾量。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应在县域范围内统一规划建设,宜推行村庄收集、乡镇集中运输、县域内定点集中处理的方式,暂时不能纳入集中处理的垃圾,可选择就近简易填埋处理。主要包括:垃圾收集与运输和垃圾处理等。

(5)粪便处理

村庄整治应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防止粪便污染环境。应按实际需要选择厕所类型,其改造和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疾病防控的规定。户厕改造宜实现一户一厕。人、畜粪便应在无害化处理后进行农业应用,减少对水体与环境的污染。

(6)安全与防灾

村庄整治应综合考虑火灾、洪灾、震灾、风灾、地质灾害、雷击、雪灾和冻融等灾害影响,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灾害综合防御、群防群治的原则。主要包括:消防整治;防洪及内涝整治;其他防灾项目整治;避灾疏散等。其中防灾项目有包括:地质灾害综合整治;位于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以上地区的村庄根据抗震防灾要求统一整治村庄建设用地和建筑;村庄防风减灾整治;村庄防雪灾整治;村庄冻融灾害防御整治和雷暴多发地区村庄防御整治等。

(7)公共环境

村庄公共环境整治应遵循适用、经济、安全和环保的原则,恢复和改善村庄公共服务功能,美化自然与人工环境,保护村庄历史文化风貌,并应结合地域、气候、民族、风俗营造村庄个性。村庄公共环境整治应覆盖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除家庭宅院外的全部公有空间,包括:河道水塘、水系;晾晒场地等设施整治;建设用地整治;景观环境整治;公共活动场所整治及公共服务设施整治等内容。应根据村民需要,并考虑老年人、残疾人和少年儿童活动的特殊要求进行村庄公共环境整治。包括:村庄内部废弃农民住宅、闲置房屋与建设用地整治;村庄景观环境整治;村庄公共活动场所整治与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整治等。

(8)坑塘河道

坑塘河道应保障使用功能,满足村庄生产、生活及防灾需要。严禁采用填埋方式废弃、占用坑塘河道。坑塘河道整治应结合村庄综合整治统一实施,处理好与防洪、灌溉等相关设施的关系。包括:补水;扩容;水环境与景观和安全防护与管理等。

(9)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特色保护

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树以及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名木;其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遗址、建(构)筑物、村庄格局和具有农村特色、地域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的建筑风貌、场所空间和自然景观应经过认定,严格进行保护。保护具有乡土特色的建(构)筑物风貌、山水植被等自然景观、及与村庄风俗、节庆、纪念等活动密切关联的特定建筑、场所和地点等,并保持与乡土特色风貌的和谐。

(10)生活用能

村庄生活应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村庄炊事及生活热水用能应逐步以太阳能、改良的生物质燃料等清洁环保能源代替低效率的燃煤、燃柴等常规能源消费类型。有条件地区的村庄应逐步对既有房屋实施节能改造。

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地丘陵地区村庄建设规划应首先根据上位规划从村域整体入手,再根据村域内居民点的不同发展条件进行不同内容的规划,这样才能对新时期村庄建设管理工作起到现实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建村[2005]174号.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5

[2]蔡文远.农村发展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35-37

[3]赵林.我国新农村个性规划研究.南宁:广西大学,2007.12-13

社会治理规划篇5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印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总体上认同我国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1]但在认知深度、道德践履的水平以及社会责任感、合作能力、法制观念、心理素质等的养成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存在工作内容单一空洞,方法创新不足等问题,与大学生现实生活脱节,导致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因此,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新平台。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对个人特点进行分析,再对所在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1、职业生涯规划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为线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别重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教育,着眼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2]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涉及内容更加丰富,教育形式更加生动多样,与学生一生的发展紧密相联;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学校强加在个人身上的实施方案,而是源于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并依据现实条件所制定的个性化方案,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和规划的过程,更容易调动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2、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首先要求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理性地分析和选择,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的灌输教育为主动构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职业生涯规划能够督促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对人才资源的整体要求与配置,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树立和集体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人生理想以及职业理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才会实现自我价值;认识到只有思想过硬、能力强、肯合作、善学习能创新的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认识到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见,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为桥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清晰具体,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袭,主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良好习惯,实现个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4、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个人发展的蓝图和前进的目标,要求学生制定行动方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不断提高完善自我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分析制定的行动方案,能够将被动地“要我学”变为主动地“我要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旦调动起来,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环境,以实现学生的个体生涯目标。

三、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讨

1、在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面性的特点,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在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每一个环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探索、自我规划、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理念,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例如,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理解现代社会竞争和合作的生存法则;能使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质量,关注人生价值的体现,从而寻找到强大的源动力,积极地投入到大学生活中,实现成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2、通过专业教育、职业探索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该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社会角色道德。通过专业教育,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和主要的职业方向,了解专业与职业、职业与事业的关系,从而认同自己的专业选择,自觉培养专业兴趣,尽快找到与本专业相关、能力相配、兴趣相符的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探索,让学生认识到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恪守“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敬业、遵守职业规范、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准则,有意识地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求在职业的发展中得到长期的发展和提高。转贴于

3、通过相关心理测验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客观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可以采用多种心理测验,帮助他们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职业兴趣、社会态度、个性等心理特质,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资料袋,以备将来制定个人生涯发展规划所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剖析与定位、生涯机会评估、生涯目标确定、生涯路线选择以及生涯反馈与修正等过程中,以心理测评为基础,用科学、人性的测评技术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指导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3]。

4、在团体辅导中提升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道德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遭遇到各种挫折,特别需要来自各方的帮助,此时团体往往可以发挥极大的助人功能。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

在团体辅导中,通过绘制生命彩虹图、生涯人物访谈、职业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启发学生朝着正确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的方向发展,让学生通过辅导活动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而外化为一定的行动。朋辈生涯辅导还可以发挥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和形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与学生心理认同规律相适应,消除学生的排斥和抵触情绪,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加强个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学生个体上才具有实践意义。大学时代是学生个体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既要完成学业,又要和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面对竞争和就业的压力,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强烈。因此,加强个体心理辅导,对于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充分了解自我,化解职业困惑,逐步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个体心理辅导中,应将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素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相关内容融入辅导或咨询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6、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修正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综合能力,同时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有直观的了解,对社会的人才素质要求有直接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根据社会需求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学习动力。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参加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之外,还有许多值得大学生去尝试,比如: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为自己储备良好的人际资源等等方式来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将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王少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4,11-13.

社会治理规划篇6

中央以中发2006年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水利部门,针对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版权所有!

一、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规划

就我县而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主要是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利工程治理、农田灌溉、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以尽快发挥农村水利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确保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根据全县当前的实际情况,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我们先后完成了××县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县小型病险水利工程治理规划、××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规划、××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县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和××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水利规划的编制。

二、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工作

(一)认真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5年计划解决6.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根据2005年初我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显示,全县现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6.9万人。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今年全县计划投入资金193.5万元,其中农村饮水安全专项资金162万元、市县打井资金31.5万元,计划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扩建3处、分散式供水工程新建4处、打井工程105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630人。到目前止,已基本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扩建3处、分散式供水工程新建4处、打井工程56处,完成投资163万元,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052人。

(二)切实加强病险水利工程治理,5年计划完成病险水库治理50处,病险防洪版权所有!堤闸治理125处。我县现有中型水库5座,中型河坝4处,小一型水库20座,小二型水库90座,湘江、米水防洪堤92公里,普遍存在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差、运行时间长、工程老化严重等问题。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保证防洪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今年全县计划投入资金840万元,完成中型病险水库治理1处,小型病险水库治理10处,病险防洪堤闸治理25处。到目前止,已完成小型病险水库治理10处、病险防洪堤闸治理25处,完成投资350万元。中型病险水库治理荣桓水库中央和省投资550万元,目前,该工程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计划在11月可全面动工。

社会治理规划篇7

*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44号文件转发了《水利部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工作意见》)。现将《工作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工作意见》,进一步增强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现有的长江、黄河等流域综合规划在指导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规划的编制距今已近20年,规划的近期水平年已到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所采用的基本资料、规划思路和内容都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形势的需要。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对于进一步规范新形势下的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行为,保障流域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深入学习《工作意见》,充分认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抓紧抓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

二、深刻理解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基本要求,把握好规划修编的重点和方向。本次修编的流域综合规划应是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最基本的是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在满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需求的同时,从维系河流可持续的目标出发,研究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性指标,制定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能开发、河流岸线利用等方面的控制性指标,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要根据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性指标,科学分析流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水问题,对于生态良好的流域,要协调好流域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对于生态处于严重恶化状态的流域,要将生态修复作为规划修编的主要方向,提出有效遏制流域生态恶化的规划方案;要从保护流域生态与环境的要求出发,对存有争议的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从严控制,待今后认识统一后再作调整;要根据流域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因地制宜,突出流域的特点,保持各流域综合规划的特色。

要按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基本要求,由以往流域综合规划以重大工程论证、流域治理开发为主,转向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保护、严格管理为主,更加注重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河流的关系,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地区、各行业和各部门在流域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中的关系,使流域综合规划成为政府实施流域综合管理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社会治理规划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03.041

intheCareerplanningeducation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intotheexplor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YanGHan,LiUQiaozhi,wUXiaohui

(XinjiangShihez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Shihezi,Xinjiang832000)

abstractwillbeinthepositionofcollegecareerplanning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in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notonlyconformstothedevelopmentofthecareerplanningeducation,andtoacertainextent,solvetheproblemofthe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andimprovetheeffectiveness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areerplann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2014年12月4日教育部表示,2015年毕业生达到749万,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号召各地各部门各高校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和实地调研走访,认为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来引领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根据调查显示高校75.9%的学生毕业后只想着到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就业,只盯着“精英岗位”,而不愿意俯下身来走向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有些毕业生“宁可在城市中失业,也不愿意在基层中就业”,这其中当然有很多的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毕业生们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造成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恰好能够弥补这方面教育的缺失。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侧重于帮助大学生明确个人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但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思想的熏陶则略显单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及良好品德的培养,但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优势融合,既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又能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找到新的视角,还能够指引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困惑,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和互补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没有这个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起着指导作用。一个人有了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又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入进行,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心、入脑又能够使学生有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

3.1在管理上实现管理部门及教研室的有效融合

据调查,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一般都是由就业指导部门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也都是设在该部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工处来负责,思想政治教研室也就由学工处进行指导开展工作,那么,这两个部门之间就应该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就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两个教研室也应该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研讨商量解决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共同备课,进行相互融合教学重点内容,以利于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

3.2教学设计及内容上实现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是分阶段、分学期进行。在大一阶段应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让大一新生对所学习的专业有一个基本了解,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二阶段可以讲职业的评估和生涯规划的制定及职业目标的设立,同时,讲形势与政策,大三学生进入了顶岗实习(下转第98页)(上接第87页)阶段,应该在学生毕业前进行短期的综合教育,在生涯规划教育中要重点讲述就业指导、职业准备、职业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上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与政策的再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3.3师资管理与培养的有效融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是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教学内容有一个经常的变化和更新,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师的培养与进修应该成为一个常态,在教师的专业进修结束后,可以组织两个教研室的教师集体听进修学习老师的汇报课,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融合的效果。

3.4学生校园活动的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众多的社团组织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成长和发展空间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而现实的作用。在社团文化的开展与组织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个载体,能够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

3.5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寒暑假及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目标任务来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专题辅导,进行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的教育,让大学生在基层和社会实践中接地气,充分感受个人发展同基层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发展要紧密结合起来,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要相一致,只有扎根基层,立足基层,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才能大有作为,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人生,规划职业理想,放飞梦想。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与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要求相符合,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很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稳定发展,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ZY2014-15)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建仁.新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新疆教育出版社,2013.

[2]孙永利.大学生就业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社会治理规划篇9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党的十六大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也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

当前,我们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为了不在重蹈西方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覆辙,我们必须提高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努力推动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年9月《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真正体现环境保护预防为主思想的法律,是一项“战略环评”制度,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历史性突破,它将过去仅仅停留在对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扩展到了对政府各类发展规划的层次上,从决策源头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了法律保障,将有效地防止区域、全局性的污染失控和生态破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向规划层次的提升。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对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其实施对象来说,原来仅限于单个项目,而对政府及各部门各类规划没有约束。单个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一般是局部的,而政府一些政策和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范围更广、历时更久。有些政策或规划一旦失误,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灾害是难以估量和难以挽回的,在这方面,国际、国内都有过深刻的教训。通过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规划进行科学分析、评价,把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与自治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有机结合,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可以避免规划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当前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尽管有发展观不科学、政绩考核不全面、经济体制不合理、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但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我们的很多规划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不到位,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虽然规划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规划的到位和有效实施,有助于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优势资源转换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新型工业化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积极推进规划环评工作,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我委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本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生态环境,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精神要求,协同自治区有关部门积极推进规划环评工作。

社会治理规划篇10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载体构建途径运用策略

职业生涯规划载体,即“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意,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意识地运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大学生成长、成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就业观念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须有意识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载体进行合理构建。

一、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载体的基本途径

1、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停留在组织几次活动,或片面地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视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工作随意性较大,系统性不强,持续性和制度化缺乏。因此,要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载体作用,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相应的制度为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提供资金投入、咨询机构设置、内容及课程安排等方面的保障。职业生涯规划在许多高校还未受到足够重视,虽然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共青团组织、心理咨询机构等部门都有所介入,但彼此缺乏沟通,整体上不协调,工作水平难以提升,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开展,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载体作用的发挥。所以亟需设立全校性的职业生涯规划领导机构和指导机构,负责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发职业生涯课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使职业生涯辅导和相应的德育工作能有序和富有成效地进行。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制约因素。教育主体的载体意识、知识结构等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的充分发挥。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载体,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只有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控性,保证职业生涯载体构建的政治性和主导型。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要求指导者能以心理测评为基础,应用各种心理测评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指导。这就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知识,还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运用测评技术的技能,以便辅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开发自我。高校应有意识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人才测评技术培训和心理测评技术培训,让他们既掌握有足够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又对大学生能力倾向、性格特征及心理状况有全面的把握。总之,要建成一支专兼职统一协调的集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生涯规划、人才测评和心理测评素质于一体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通过他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充分了解个人性格、兴趣、能力对未来职业的影响,以便合理地确定生涯目标,逐步明确和适时调整生涯路线,增强自信,开发潜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3、利用和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网络辅导平台

网络载体是职业生涯规划载体的具体形式。职业生涯规划载体的构建,必须发挥网络信息海涵性,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和平等性,覆盖面广泛性等优点。各类成熟的网络职业测评软件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帮助,学生可以利用各种职业测评软件,充分认识自我。在网络辅导平台建设方面,高校要重视开发网络辅导课程和网络自学软件,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展自主学习。同时要引入人才测评和心理测评系统,用科学、人性的测评技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开发自身潜质,更好实现人生价值。高校要有意识地在职业生涯规划网站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网站首页上开设“时事政治”、“名人访谈录”、“就业法规”等栏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感染熏陶大学生;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网”、“青春建功十二五”、“我与祖国共奋进”等主题教育活动的网络链接,宣传国家创业就业政策,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建功立业,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成才观念。

4、建设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托,树立生涯规划理念、普及知识理论、建立职业规划档案等都离不开课程建设。高校应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将职业规划基础课程列入必修教学计划,将素质拓展类课程列入选修课计划,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形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在大学新生阶段,专业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测评、职业生涯理论等基本知识类课程可以设置为必修课。在大学二、三年级阶段,素质培训类实践性课程可设置为选修课。实践课程应包括基础职业发展素养,涉及职场认知、求职胜出、能力提升、自主创业、素养拓展、入职适应等六方面内容。大四阶段的课程则应注重实训环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应在相关行业建立实训基地,为不同职业性向的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机会,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开展生涯咨询,使学生完成职业定向,提前适应职场规则,培养职业意识。同时,要立足“两课”教学,针对性地增加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准备教案,把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渗透到“两课”教学当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大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择业观念,为职业生涯规划打下一定基础。

5、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学生职业体验平台。

高校要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来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寓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养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实职业生涯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科学性、思想性,增强是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载体的信任和依赖程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有效性、实效性。要打造诸如“生涯辅导节”的职业生涯规划主题活动平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涯活动,能使学生快速的融入现实情景,以达到对生涯理论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加强与工作、社会环境实际情况的磨合,从而启发学生认识自我、解剖自我,进而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优化智能结构,提高自身潜能与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应每年定期举办生涯辅导节活动,并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如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络等宣传生涯辅导方面的知识,定期推荐一本生涯辅导书籍。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氛围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并提高其对生涯辅导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开展生涯心理咨询、生涯辅导讲座、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模拟招聘活动、生涯理想征文演讲比赛、行业调查与考察、职业分析与调查、知名校友访谈等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全校师生重视与参与职业生涯活动,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最终达到生涯辅导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载体的运用策略

1、根据职业生涯阶段性任务,有效地运用职业生涯规划载体

在大一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规划大学生涯,因此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激发学生成才愿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大二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是巩固学生成才意识,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因此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意识地培养其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大三和大四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自觉成才的意识,锻炼学生各种职业能力,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进一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针对学生择业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树立学生感恩母校和报效祖国的信念。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生涯规划载体运用于解决大学生不同生涯阶段的问题和任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逐步纵深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

2、根据教育客体特点,针对性运用职业生涯规划规划载体。

运用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特殊群体。特殊群体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导致他们可能会在将来的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的劣势,而他们在校期间也不会主动寻求职业生涯辅导帮助,高校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需要对学习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少部分进入“学习误区”的成绩优秀学生“主动出击”。这些学生往往存在职业目标不清晰,心理自卑,缺乏职业规划勇气,就业信息获取困难,认知偏执,自我效能感极端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生涯咨询的需求比较急迫。而相应地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载体的依赖性和信任感会更强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载体的教育效果。

3、把握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职业生涯规划载体

大学生在学业生涯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成长的烦恼”。古人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教育者善于抓住特定的教育情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职业生涯规划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策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将每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标与国家培养人才目标定位相统一。在帮助学生确立学业和职业目标时,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在帮助学生选择职业种类时,要启发大学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时事分析国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帮助学生选择职业的工作地点时,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号召大学生去祖国需要的地区就业,努力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无缝对接,充分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载体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春香,王升臻.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理论观察,2007,(02):129

[2]刘智强等.以职业生涯规划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19

[3]严毛新.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途径[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02):34

[4]王亮.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体系的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130

[5]叶龙祥.大学生生涯辅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