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2:45

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篇1

关键词: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风险;防范

1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概述

1.1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发展现状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我国信息网络技术进入了日益月异的发展阶段,并得以广泛应用。但因特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以及自由性,为应用创造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其安全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现如今,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何种方式来提升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性己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2做好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的意义

对于整个信息网络而言,电子政务是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应用领域,涉及海量的需要严格保护的信息,相较一般电子商务,其表现出下述特点:首先,信息内容保密等级高;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行政监督力度;最后,通过网络能够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网络一旦遇到安全风险,有可能导致重要信息丢失甚至暴露,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也正因如此,电子政务网络也是信息间谍的首要攻击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政府部门重视和做好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对于本部门的高效运行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2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2.1物理层风险分析

对于电子政务网络而言,物理层安全是其整体安全的基础。物理层风险主要包括:地震、洪水以及火灾等导致网络瘫痪甚至毁灭;电源故障导致断电、操作系统异常;设备失窃、损毁导致数据丢失甚至泄露;报警系统存在漏洞等。

2.2数据链路层风险分析

入侵者可能会以传输线路为突破口,在上面设置窃听设备以达成窃取数据的目的,然后再借助相应技术解读数据,还可能会对数据进行一定的篡改。此类风险因素会给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埋下严重隐患。

2.3网络层安全风险分析

对电子政务网络所囊括的各个节点而言,其他网络节点均属于外部节点,属于不可信任范畴,均可能导致安全威胁。风险可能源自内部。攻击者借助snifrer之类的嗅探程序来寻找安全漏洞,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内网发起攻击。风险也可能源自外部,入侵者可能以公开服务器为跳板向内网发起攻击。

2.4系统层安全风险分析

系统层安全一般是指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数据库、配套应用系统等方面的安全。现阶段的操作系统,其开发商一定会设置相应的BackDoor(后门),另外,系统本身也必然存在若干安全漏洞。无论是“后门”,还是安全漏洞,均会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就具体应用而言,系统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全配置,若安全配置不到位,将会为入侵者提供极大便利。

2.5应用层安全风险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远程控制呈现出简单化的发展趋势,受此影响,病毒、黑客程序有机结合之后往往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而病毒的入侵通常会导致用户重要数据的泄露。病毒能够经由多种途径(如网上下载、邮件发送以及人为投放等)入侵内部网络系统,所以,其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在整个网络系统中,即便只有1台主机“中毒”,也会在很短时间里使其他主机受到感染,进而埋下数据泄露等一系列不安全因素。

2.6管理层安全风险分析

在网络安全中,管理属于核心部位。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未能明确界定权责,极可能导致管理安全风险。当网络受到内部或外部的相关安全威胁时,难以及时且合理地应对,同时也难以对入侵行为进行追踪,换而言之,网络可控性以及可审查性不理想。因而,重视和做好管理层的工作便成了当务之急。

3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风险的防范

3.1物理层风险的防范

使用那些可提供验证授权等功能的产品,对内外网用户进行高效管理,从而避免入侵者在没有授权的情形下对网络内的重要或敏感数据进行窃取和篡改,又或者对服务提供点发动攻击,防止入侵者通过伪用户身份取得授权而导致严重的网络危害。可借助系列路由器、防火墙产品、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之间的有机配合,以实现对用户信息(用户名、登录密码、权限)的科学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服务策略。

3.2数据链路层风险的防范

对于政府网络应用而言,其不仅涉及大量的内部应用(oa系统、文件共享以及邮件接收等),同时还涉及大量的外部应用(和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等)。为实现对远程用户的有效控制,保证内网资源的安全性,可公共网络中开辟出专用网络,从而使得相关数据可以经由安全系数较高的“加密通道”传播。由国家相关要求可知,政府网络可依托既有平台构建属于自己的内部网络,但一定要采用认证以及加密技术,从而确保数据传输拥有足够的安全性。对于单独的Vpn网关而言,其核心功能是以ipSec数据包为对象,执行加(解)密以及身份认证处理,若采用该部署方式,防火墙难以对Vpn数据予以有效的访问控制,继而带来诸多负面问题。所以,在防火墙安全网关上集成Vpn便成了现阶段安全产品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可以能提供一个集灵活性、高效性以及完整性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安全方案。

3.3网络层安全风险的防范

在所有网络出口处设置防火墙能够实现对网络的有效隔离,将其划分为若干安全域,从而进行相应的访问控制。以防火墙为工具进行多网口结构设计,如此一来,能够为合法用户提供相关服务,与此同时,将非法用户的访问拒之门外。当防火墙配置了入侵检测这―功能时,便能够以自动检测的方式查找网络数据流中可能的、隐藏的入侵方式,并提醒管理员及时优化控制规则,最终为整个网络提供实时而有效的网络保护。

3.4系统层安全风险的防范

为实现对操作系统安全的有效保护,建议从下述两点着手:首先,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向政府提供源代码的那一类产品;其次,以系统为对象,通过漏洞扫描工具进行定期扫描,以便及时发现相关问题。

3.5应用层安全风险的防范

建议安装高性能的专业防火墙,要求具备下述功能:(1)外部攻击防范;(2)内网安全;(3)流量监控;(4)邮件过滤;(5)网页过滤;(6)应用层过滤等。引入和应用以aSpF为代表的应用状态检测技术,在验证连接状态是否正常的同时,也可实现对异常命令的有效检测。

3.6管理层安全风险的防范

对于网络安全而言,管理层安全是其核心所在。通过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为各项安全技术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建议从两方面入手:首先,立足本地区以及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安全管理规范,充分利用网络,发挥其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其次,以可能发生的电子政务网络突发事件为对象,制定配套的应急预案,构建健全的应急机制,从而尽可能地消除突发网络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为电子政务网络的高效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4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案例

4.1某市电子政务现状分析

某市现辖三市(县级市)、五县、五区和一百多个基层政务单位。在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该市的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正积极向精简化、统一化以及高效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现阶段,各级政务单位均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构建起了不同形式的、规模大小不一的办公网络,然而在互联方面考虑不足,相互之间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因而构建具有高度统一性质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以保障网络资源的充分共享已然成为当务之急。值得一提的是,各级政务单位在构建自身网络的过程中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因而无论是在安全防护上,还是在安全管理上,均存在较明显的欠缺,所以,如何保障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将针对其整体解决方案予以进一步探讨。

4.2整体解决方案

为实现对该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全面、有效保护,应遵循“全网部署、一体安全、简单为本”的原则,为其构建一个一体化的全面安全防护体系,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4.2.1全网部署

在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体系中,各级政务部门于广域网出口处设置了天清汉马USG一体化安全网关如图1所示,并将集中管理系统设置在了该市的市政府信息中心,能以整个网络体系为对象进行统一化管理。在统一化管理模式下,管理员通过面前的计算机便能够及时了解各级政务部位的网络状态,尤其是各类风险以及威胁,若察觉到局部突发性质的不安全事件,可马上对整个网络的安全策略进行相应调整,然后统一下发,消除网络威胁,减轻不利影响,从而构建一个具有在线监测和高效防护功能的一体化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4.2.2一体安全

对于天清汉马USG一体化安全网关而言,其优点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个是高性能的硬件架构,另一个是一体化的软件设计,集若干项高效的安全技术(防火墙、Vpn以及入侵防御等)于一体,还推出了QoS、负载均衡以及日志审计等实用功能,可为网络边界提供及时而强大的安全防护。这便是“一体安全”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借助集中管理技术能够对系统中的多台计算机同时下发安全管理策略,如此一来,大幅简化了安全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

4.2.3简单为本

面对电子政务日趋复杂的网络环境,通过何种途径来更加简单地进行安全防护成了整个方案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简单”在某种程度上是安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同时技术层面的创新是达成“简单”目的的途径。天清汉马USG一体化安全网关在设计过程中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集中反映在下述方面:(1)设备部署变得简单;(2)防御威胁变得简单;(3)策略实施变得简单;(4)管理维护变得简单。

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的功能;发展历程;

一、电子政务概要

要对电子政务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就必须对其相关内容予以重视。如电子政务的含义、功能、发展阶段等。

(一)电子政务的含义

赵国俊在《电子政务》中对它的阐述是这样的:“电子政务是指高效、开放的政府凭借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上行驶管理职能,开展。”而欧盟非常重视电子政务的公共价值。它对电子政务的定义是这样的:电子政务是在公共管理事务中的现代化和创新行为;它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更新及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用来改进公共服务、增进民主、优化公共政策;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造一个透明的、开放的、包容的、高效的好政府,以实现更好的公共价值。

由此可见,电子政务是一种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平台、整合政府结构、重组工作流程、改革行政方式、完善行政职能,以公民为中心提供高速、高质、高效的交互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即电子政务就是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达到改善政府职能的目的。

(二)电子政务的功能

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其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的职能重心从政治统治和阶级斗争转变到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方面;把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把以管制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

2.促进政府提高办公效率。提高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速度,以无纸办公及远程办公方式克服了文山会海和公文旅行等现象,节约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经费,改变了传统行政的高成本粗放式管理方式。

3.有力的促进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对国家信息化的推动作用表现为国家可以把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作为促进中国it业发展的政策性投入,是中国it业能够获得健康发展的实际支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

4.为社会公众有效地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它在政府与群众之间起着“连心桥”的作用。电子政务大核心理念就是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政府发展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二、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一)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进程

1.“办公自动化”(oa)――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应当说是中国电子政务的初创或准备阶段,当时对电子政务还没有概念,只有政府信息化的提法。

2.“三金工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三金工程”即金关工程、金卡工程和金关工程。

3.“政府上网工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通过“政府上网工程”,政府机关首次大规模地在网上公开可以公开的信息,随着政府网站功能的拓展,一些政府机构将纳税、项目审批等工作也借助于网络平台开展,大大方便了企业和公民。

4.“三网一库”即内网、专网、外网、信息资源数据库。始于21世纪初期。它是我国实现电子政务的基础框架。

(二)外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随着电子浪潮的汹涌澎湃,各国政府都纷纷开始把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管理方式作为政府改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1.电子政务在美国倍加重视。纽约――美国电子政务最领先的城市。现早已完成政府无纸化办公,使居民和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电子化的目标。现在美国政府的网站能够提供包括办公室电话、办公地址、在线报刊、在线数据库以及外部网站链接、外语翻译、个人隐私政策、广告、安全特性,免费电话、技术服务等在内的多种功能。

2.加拿大后来居上。加拿大号称是全球联网率最高的国家,全国主要城市均有高速数据网,通讯上网费用全球最低。

加拿大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大力推广和加大电子政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它不仅实现教育、就业、医疗、电子采购、社会保险等领域的政务电子化服务,而且会根据不同需要不断增加和集成新的政府门户网站。

3.欧盟诸国奋起直追。在欧盟诸国之中,英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走在前列。英国从1994年着手于电子政务的建设,其目标是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高效政府”。

英国在20005年所有的政府服务以全部在网上操作完成,其主要服务以提供在线纳税;还面向用户提供其所需信息,并按照主题对信息进行主题分类,此外,还推进了在线咨询服务,同时已有许多妇女接受预防暴力犯罪的咨询。

法国从1997年开始着手于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已有60个政府机构站点建成,入网的政府部门涵盖又教育、电信、环境、卫生等。普通公民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总体取得直接的联系。

德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在信息化方面稍显落后,为此,德国公布了“联邦在线2005”规划,加速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德国联邦政府在今后的四年通过互联网,为民众提供大约350中服务。随着德国联邦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视,在随后的几年中,其电子政务又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4.亚洲各国相继发展。新加坡的政务电子化程度较高,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已于电子政务紧密结合,如为汽车上牌照、登记服兵役、查询社会保险以及报税都可通过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站进行,对于那些手头没有计算机人,可以到公众成为“电子公民中心”的地方免费进行。

日本于2000年3月正式启动了“电子政务工程”,这项工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因特网办理各种各样的申请、申报、审批等手续,进行政府网上采购,并力争使政府的各个部门的主要业务全部通过互联网进行,建立一个在全球信息化潮流中领先的“e-Japan”。

从电子政务全球的发展来看,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在政府的推动下,电子政务在各国都呈现出阶段式发展,大多数国家起步时间大致相同,而且经历的阶段大多一致。第二,各国发展电子政务的目的基本上都集中在简化政府管理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等相关方面。第三,电子政务的出发点大都是以满足本国人民对政治经济事务的管理和社会服务等要求为主。

参考文献:

[1]Center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atHarvardUniversity.Readinessforthenetworkedworld[R/oL].http://省略,august2002.

[2]worldmarketsResearchCenter,BrownUniversity.Globale2GovernmentSurvey[R/oL].http://worldmarketsanalysis.com.oct.2001.

[3]周宏仁,唐铁汉.电子政务知识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

[4]汪玉凯.中国电子政务的功能定位与政府治理创新[J].信息化建设,2003(4).

[5]赵红梅.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2003,5(5).

[6]张成福.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理解电子化政府的实质意涵[J].中国行政管理,2003.

[7]inSeaD.thenetworkedReadinessofnations[R/oL].http://weforum.org,2002-2003.

作者简介:

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管理创新约束理论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重塑政府、构建电子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从传统政府转变为电子政府,将是一次极为深刻和艰巨的变革。同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同政府管理的结合问题,而应建立一整套全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政务管理模式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初步的探讨,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提出运用约束理论这一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来考察电子政务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从而实现电子政务加约束理论的政府公共管理信息化新境界。

电子政务及其主要内容

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争相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国际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新亮点或者说新动向。电子政府或者电子政务,已成为新世纪国际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之一。

根据美国iBm/Lotus公司技术白皮书中的描述:“电子政务(e-Government,即电子政府),是电子商务(e-Commerce/e-Business)应用体系中,基于网络的符合internet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它政府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电子政务是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深度和广度的延伸,即从内部办公延伸到对外服务,从内部网(intranet)延伸到政府机关间交换网(extranet)乃至因特网(internet)。电子政务能够使网络在发挥政府职能和政府管理方面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电子政务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信息交换系统与协同工作系统。

(一)信息交换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包括办公套件、多媒体处理工具、网络应用工具以及各种政务专用软件。这些软件运行在办公业务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网上,处理来自政府公众信息网、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的信息,输出的信息存储到电子信息资源库。第二,数据共享子系统,包括数据集成软件、应用集成软件、电子政务专用中间件等。由于电子政务系统数据资源开放、信息共享等特点,使得在传统等级森严的层次管理中所形成的“信息孤岛”的联合得以实现,从而为电子政务所体现的“扁平式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第三,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用软件子系统,包括数据标准化软件、业务映像软件以及协同工作调度软件。由于原有的各类办公软件只是对单个政府职能部门政务流程的映像,缺乏协同工作机制,因此需要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用软件子系统将各个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政务流程映像为一个统一的软件模型,并将其在网络中实现。

(二)协同工作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政务数据集成与挖掘系统。数据挖掘就是在一些事实或观察数据的集合中寻找模式的决策支持过程。根据不同的数据挖掘对象,数据挖掘分为内容挖掘、结构挖掘以及用法挖掘等三个部分。第二,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电子政务协同工作平台借助于资讯工程技术、集成化思想,构筑了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并为决策层开发了主管信息系统与主管支持系统。这需要系统平台的支持,更依赖于多源数据的采集、建库、维护、更新,及最终对资料的管理、统计、分析。因此,可围绕网络环境中政府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等应用为内容,建立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政府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第三,应用集成技术系统。由于多年来各政府部门各自为战形成的信息孤岛,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和协同工作的要求,必须通过集成技术在系统中架设数据和应用的“桥梁”,使整个系统能够具备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能力,才能满足新经济时代的信息化要求。第四,安全保障系统。这是电子政务中的重要环节,整个系统安全的设计,必须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等全方位来考虑。

约束理论内涵

约束理论(theoryofConstraints,简称toC)是在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productiontechnology,简称opt)的基础之上,由美籍以色列裔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Dr.eliyahum·Goldratt和Cox等人于1986年在其所著的《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按照美国生产及库存管理协会(apiCS)下属的“约束管理”研究小组(CmSiG)给出的定义,约束理论(toC)“可以被看作是一套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的集合”。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者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约束’(Constraints),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约束’,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与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

e·m·Goldratt认为,(营利性)企业的目标即在于“能够在现在和将来持续地赚钱”。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提出了关于产销率、库存和运营成本的评价指标、toC的九条基本原则(Fundamentalprinciples)、五个核心步骤(FocusingSteps)以及包含六棵逻辑树的思维流程(thinkingprocess)等等,作为一整套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从而为toC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是产生于生产制造业的环境下,但作为一种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演化性的系统观的具体体现,尤其是随着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toC的应用范围已经从单纯的生产经营管理扩展到了包括政府、教育、医疗等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在内的更广泛领域。例如,H·williamDettmer曾明确提出,对于诸如政府、国防、医疗和教育等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来说,他们的目标则在于“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这为运用约束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工具分析研究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基于约束理论的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我国学者刘惠军(2001)曾详细阐述了电子政务在促使政府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提高政府办公和决策效率、推进政务公开、整合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公务员科技素质、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技术系统建设、应用与体制创新等各方面给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本文认为,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应服从于政府的职能的发挥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即“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因此说,所有相关的工作,都应服从或服务于这一核心的目的。而检验电子政务建设是否有效,也应以此作为标准。中国

围绕政府职能这一总的目标,将toC的基本思想方法运用于电子政务建设,就是要将toC的一整套基本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应用于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全过程,并将强调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变化性的系统观来起总的指导思想,通过识别发现和提升其中所存在的“瓶颈”环节,来使得“政府服务于公众”这一目标得到最大化地实现。就是要认识到,电子政务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地将“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无纸化,对外管理服务网络化”作为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实现政府“公共管理电子化”,而是在整个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随着这种外部环境电子化、信息化的变化,必然要伴随着政府运作管理中的“潜规则”变化,伴随着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流程的革新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技术支撑。网络技术是电子政务管理模式的核心,包括计算机辅助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信息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网络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共同实现了电子政务管理的程序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整合。在网络管理模式下,政府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由网络连接起来协同工作,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层级、部门上的限制,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冲突,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让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流通、共享,使公众享受到无组织边界的政府服务。

服务。服务的理念是电子政务的主要管理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是政府管理机构的客户,政府要确定服务标准,向客户作出承诺。这使得政府的职能由控制型转向控制—服务型。

交互。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利用网络与政府打交道,将改变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层次进行书面审核的工作方式,任何个人、企业和团体组织,都可以直接通过交互式的技术手段表达和传递信息,政府与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可以直接的交流沟通。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行使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政策信息,也可通过网络收集、分析反映社会状况以及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需求、意见的数据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观的科学依据。

开放。开放的特征一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让社会和公众容易获得政府信息,为公众获得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二是指管理和沟通的渠道公开,便于公众办事和监督。

知识化。与传统的以日常事务为主的不同,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中贯穿着一种知识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作为当代管理理论之一的约束理论,提出将其应用于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实践,通过政府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来实现电子政务建设实施的核心目的,以更有效地发挥政府服务公众的职能。但限于篇幅,这里尚没有涉及具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问题,这将成为笔者今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寿志勤等.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J].预测,2002.21(6)

2.孙毅.电子政务系统构建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8

3.Goldrattem,CoxJ.著.齐若兰译.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m].上海三联书店,1999

4.王玉荣.瓶颈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5.曹凌,耿鹏.电子政务模式探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9)

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篇4

【关键词】电子银行业务转型区域植根性业务集中化产品创新

随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下文简称:中小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蓬勃发展,其市场功能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就该类型银行的产权关系来看,一方面是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合股形成,另一方面则以区域性商业银行为载体发展而成;就其服务对象而言,中小银行的建立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平台。然而,中小银行在资本金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单靠传统资产类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开展,根本不能与国有银行展开同类业务的竞争,难以满足该类银行的内涵式发展需要。

为此,目前诸多中小银行以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作为业务突破点,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一些中小银行已经形成了以网上银行为代表的电子银行业务运营模式,对服务广大中小客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同质化的竞争又迫使这些银行寻求电子银行业务新的业务增长点,因此电子银行业务的转型势在必行。

电子银行有别于传统的银行柜面服务,以电信方式为基础完成客户与银行的交互,为银行拓展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电子银行业务按照业务渠道分类,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等类型,从使用普遍性的视角来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本身的易操作性,目前网上银行成为了大众消费者使用的主要电子银行类别。基于网上银行的发展,第三方支付、证券、基金、电子商务等网上支付业务不断扩大交易范围,使得中小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面临多方竞争,在资金人力竞争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电子银行业务的转型必须提到战略的高度,而不是简单地在技术投入、安全保障、功能开发等方面消耗过多的资源。

本文仅就中小银行电子银行发展战略的社会环境、研究动态、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针对相关研究的综述

通过梳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许多作者已经开始关注电子银行业务的转型问题。所谓“转型”可以理解为,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建立更符合商业环境的服务模式。不难看出,这对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小银行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我国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王威的《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转型的思考》、王海涛的《浅谈“电子银行区域化发展的科学决策方法”、邓玉的《打造电子银行风险监控系统》以及敦宏程的《构建安全的金融电子支付生态环境》。

从理论研究上看,目前针对电子银行业务转型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且与之有关的文献也呈现出较为零星的特点;同时,针对中小银行电子银行的讨论就更为稀缺,当然就更不用说“转型”问题了。其中,王威的“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转型的思考”,是从总括层面来进行论述的,未能深入涉及中小银行的市场功能特征和其内部运营特点。

正因如此,笔者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强调这样几个要素:(1)针对中小银行的发展战略,适应性的建立其电子银行业务的转型定位。(2)该转型定位与四大商业银行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区域植根性,进而这也成为了转型路径的出发点。以下将做具体阐述。

二、电子银行业务的转型定位

上文已经提到,电子银行转型应实现两个目标:即质量的提升和业务的拓展。然而,传统视阈下的转型模式却无法切实建立起中小银行的行业竞争力,这不仅与其业务发展程度有关,也与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有关。因此,在可操作性和差异性的市场竞争策略引导下,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转型定位。

(一)区域植根性方面

从中小股份银行的产权归属来看,大都隶属于区域性地方政府。政府设置该类型商业银行的初衷存在多元导向,其中对于盘活区域性资金存量则成为了主导意识。正因如此,在给予当地小微企业的融资和居民的消费信贷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客观现实就要求,在电子银行业务转型定位上应满足区域植根性要求,即在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业务拓展方面,须与当地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消费特征相契合。

这就要求中小银行要在调查研究本地经济特点、区域消费、组织构成、客户特征等方面做足准备,以网上银行为主导平台,将资金流转、信贷支持、特色经济服务与电子银行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法人客户、个人客户的不同类别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进行差异化服务、一站式服务,把银行自身发展与本地客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共同发展、互生互利的格局。

(二)业务集中化、产品创新方面

电子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其在银行全部业务的占比日益扩大,这充分证明了电子银行业务的便利性,而从电子商务的角度来看,电子银行不仅应在支付方面显现出便捷的特点,还应在业务集中、产品创新等方面充分发挥电子银行的潜力。在成本-收益比较下,中小银行在拓展电子银行业务时应在深度上下工夫,而不应模仿四大商业银行的“广度”策略。不难发现,建立业务供给的深度服务不仅能在金融技术上锁定合作伙伴的合作意愿,还能形成技术壁垒来规避外域商业银行的挑战。

以上两个方面的转型定位是当前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包括区域商业和政策环境因素都将推动或抑制这种转型指向。

三、转型定位下的路径思考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转型定位下,具体的实施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与区域政府的联系方面

在突出电子银行的区域植根性方面不但需要有自主意愿,还应将诸多业务构想传递与区域政府主管部门,从而借助政府公权力的释放来加速实施路径的连接。在与政府的联系方面应落实这样几点信息:(1)该电子银行业务由自己做,而不由四大商业银行的做的优势是什么;(2)电子银行在业务服务上,能为当地实体经济和消费经济带来怎样的益处;(3)在进行业务转型时,需要得到政府哪些方面的支撑。不难看出,前两点都是集中阐述自己的功能优势来获得政府的支持;最后一点,则明确政府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二)与商业伙伴的沟通方面

这里的商业伙伴同样具有区域性特质,如本土连锁卖场、中高档餐饮企业、中高档服务性企业、中高档电影院等等。从这一点来看,中小企业电子银行在业务拓展上主要是进入大众消费领域,通过网上银行的订单提交、餐位预定、服务预购,以及网上订票等服务,建立起外域电子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无力竞争的态势。从现实所反馈的信息显示,中小股份银行在上述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在生产消费领域,电子银行可以扮演类似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角色。

(三)与需求主体的联动方面

上文已经指出,中小股份银行电子银行在品牌号召力上存在不足,这也直接影响到当地消费者(包括企业)对它的利用程度,而利用程度的频率大小又将决定与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因此,在业务转型时还应通过媒体和政府官方宣传,强化消费者对相关业务的了解,并在促销模式下能建立起商品购买的折扣价格策略。这样一来,四大商业银行便难以复制这种服务模式,自然为中小银行的电子业务转型提供了空间。

诚然,关于本文主题的实践模式还有许多策略,但结合我国大部分中小银行和区域商业环境的特点,按照本文的观点,相信大家会得到符合实际的结论,限于篇幅,本文不能详细说明。当然,业务转型本身就具有动态、可变特征,这就表明本文结论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四、小结

本文认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应把握区域植根性和业务集中化、产品创新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应与区域政府、商业伙伴、需求主体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突出自己的业务优势才能在四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夹击下获得生存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威.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转型的思考[J].金融科技时代,2012(6).

[2] 王海涛.浅谈“电子银行区域化发展的科学决策方法”[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7).

[3] 邓玉.打造电子银行风险监控系统[J].金融电子化,2012(7).

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篇5

2006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明显进展。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下发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这一意义深远的文件,并为此专门召开了全国电子政务工作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代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到会发表重要讲话,详细阐述了文件精神,部署了“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工作。曾培炎指出:“这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骨架,有了这个骨架,全国电子政务体系就能竖起来。框架从战略高度明确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为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

五个组成部分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以极为简明清晰的结构,深刻揭示了电子政务的历史使命及社会价值,科学地将电子政务的社会功能、技术关键、管理要素有机组成统一的、动态的整体并划分为五个部分,符合中国电子政务实际,不愧是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五个组成部分,它用一句话予以概括: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

服务与应用系统,说明了电子政务的社会使命,它是新世纪中政府服务于社会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它强调服务是宗旨,服务对象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强调要惠及全民。

信息资源,不再是静态地将其看做是数据,而是突出其能够持续具有应用价值所必须的全部要素及与服务、应用体系之间的动态、有机的关系。这些要素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信息采集和更新,二是信息公开和共享,三是基础信息资源,如空间地理信息等。信息采集更新必须来自社会、公众,公开共享是通过应用系统的服务提供给社会公众的。

将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归于基础设施,作为服务与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撑环境,恰如其分地表述了这些技术要素在国家电子政务中的支撑地位。因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必须有组织地、按统一标准、有序地建设和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支撑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持续运行。

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纳入基础设施是一大创新。它深刻地揭示了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是由管理的范围制约和决定的。各自为政搞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广泛、有序共享的。

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实施电子政务必须保障其社会性和公众性需求。电子政务是为全社会、全民服务的,其服务需要得到法律法规的确认,其规模性和有效性必须通过标准化体系加以保证。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最薄弱的环节正是管理体制。我们在宏观层面上没有司令部,在微观层面上没有法律责任人是不争的事实。这正是电子政务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将管理体制纳入其中,必将有效地、有针对性地推动电子政务组织保障体系建设,使电子政务健康、持续发展有了决定性的保障条件。

基本原则与策略

再仔细看看《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对五部分的基本要求。

对于服务与应用系统,强调服务是电子政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对已建系统必须强化应用,推动互通共享和支持部门间协同。对在建和拟建系统,要有利于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优化组织结构,避免简单地在原有体制和业务流程基础上建设应用系统。这项建设原则的提出,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无误地提出电子政务是为政府机构改革服务的,其目的不是在原有管理体制上建立面向本部门的应用系统,这种应用架构不仅易发生重复建设,难于整合,成本高昂的弊端,最重要的是不利于业务整合、流程优化和机构重组。

对于信息资源,强调在信息采集和更新时,要减轻社会公众和企业负担;在信息公开和共享上,要围绕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公开行政决策的程序和结果,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拓宽群众参政议政渠道。这些极重要的原则,充分体现电子政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理念和作用,是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于基础设施,强调建设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提高整体使用效益。对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特别强调要充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统一标准规范;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特别强调要依托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统筹规划,分级建设;对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特别强调要规范信任体系建设和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建设。

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篇6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文件;信息安全

1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概念

上个世纪末期,我国正式开始加入电子政务的行列。电子政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我提高我国政府的办公效率;第二,增强我国政府在办公过程中的透明度。在电子政务领域,信息安全问题是非常关键的。电子文件是电子政务的基本组成结构,和传统的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有一些自身特点。比较典型的是:首先,电子文件对于电子政务系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其次,电子文件中涵盖的信息可以和离开相关载体等。上述特点为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关注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影响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

威胁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2.1电子文件的不稳定性

电子文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存储电子文件的设备和电子文件是可以相互分离的。就电子文件信息而言,它对存储载体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人们完全可以将信息存储在不同的载体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信息从一个载体转移到另一个载体时,信息的完整性有可能无法得到保证,有时还可能丢失一部分信息。和纸质的文件相比,这是电子文件的劣势。第二,人们可以非常容易的对电子文件执行一定的操作,如修改、删除等。这个特性的优势在于:人们可以比较简单的对电子文件进行管理,如更新相关数据等。同时,该特性也使得电子信息具有一定的劣势,那就是任何人员都可以对电子文件信息开展一定的操作,这不利于保障电子信息的安全。

2.2电子文件的系统依赖性

电子文件对系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这主要体现在:第一,电子文件离不开相关软件的支持;第二,电子文件离不开相关硬件系统的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就电子文件领域而言,比较关注的硬件设备是光盘等,这是用来存储电子文件的。目前,好多光盘等载体都可以将电子文件信息保存很多的时间,甚至可以达到数十年。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数十年之后,人们可能不太容易获取光盘中存储的电子信息。这主要是因为硬件的环境可能不一样了,此时电子文件信息也就相当于不存在了。

2.3技术障碍

在电子文件信息的产生和存储过程中,操作人t起着关键作用。笔者认为电子文件信息面临的技术障碍主要包括:第一,“黑客”攻击。在黑客的蓄意攻击之下,电子文件信息很有可能出现泄露现象,或者信息遭到恶意篡改等;第二,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可以为系统带来一定的破坏,如毁坏文件的原有分区结构、删除数据等;第三,设备故障和失效。如果相关设备出现了一定的故障,如电源损坏等,此时电子文件信息就非常有可能出现丢失现象;第四,计算机操作平台漏洞。操作系统的存在对于电子文件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操作系统出现了问题,那么电子文件信息也就会受到影响。

2.4管理疏漏

科学合理的电子文件信息管理工作对于保障信息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讲这里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对相关技术的管理;第二,对相关人员的管理。现阶段,人们仅仅关注的是对于技术的管理工作,未能重视对人员的管理工作,从而形成了管理上的漏洞。

3保障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举措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性,笔者认为相关人员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技术保障

首先,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电子政务系统,并大力开发相关系统软件。在电子文件信息安全中,必须重视技术安全问题。现阶段,好多电子政务系统都过分依赖国外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从而导致我国的电子文件信息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问题。其次,重视构建和健全现有的电子信息防御系统。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研发有效的防病毒技术、开发高级别的文件加密技术等。

3.2管理保障

主要包括下述内容:第一,开展科学合理的安全监管工作。为不同的电子文件配置合适的保密等级,从而为其配置一定的访问权限。对电子文件信息的访问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相关信息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保证信息得到合理的利用;第二,不断增强信息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离不开相关工作人员的支持,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者就是工作人员。因此,相关领导需要定期的组织工作人员参与技术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水平;第三,健全电子文件信息管理体系。对现有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从而形成对电子文件信息的全程管理。

3.3法律保障

现阶段,在电子信息安全方面,我国未能为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也就是说,和传统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要相对较大,这增加了电子文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难度。法律保障主要包括:第一,对电子文件实施标准化的管理;第二,进一步健全和电子文件信息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4结语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关注的是电子政务中的电子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探讨了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保障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曾庆云.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构建[J].中国新通信,2016,(16):106-107.

[2]张智慧.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6.

[3]洪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通讯世界,2016,(07):284-285.

[4]陈晓东.山东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5]陈宇.扬州市电子政务发展中的信息安全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5.

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篇7

简历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是求职和招聘中间的一个重要媒介,在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和企业招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个人简历模板制作教程,以供大家参考。

个人简历模板制作教程:一、简历制作注意事项

对于如何制作个人简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简历的内容、式样设计方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最关键的是你要记住:

任何一个你好单位,他们收到的求职简历都会堆积如山。和你的预想正好相反,没有哪个人事主管会逐一仔细阅读(read)简历,而是用以一种scan的方式匆匆而过,每一份简历所花费的时间一般都不超过二分钟。无法吸引他们注意的简历很可能被忽略而过,永久地沉睡在纸堆里。因此,“突出个性、与众不同”便是你设计个人简历成功的法宝。

一般来讲,个人简历的内容都应该包括:“本人基本情况”、“个人履历”“能力和专长”、“求职意向”、“求职信”、“联系方式”等基本要素。

“本人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籍贯、民族、学历、学位、政治面貌、学校、专业、身高、毕业时间等等。一般来说,本人基本情况的介绍越详细越好,但也没有必要画蛇添足,一个内容要素用一两个关键词简明扼要地括说明一下就够了。

“个人履历表”

主要是个人从高中阶段至就业前所获最高学历阶段之间的经历,应该前后年月相接。

“本人的学习经历”

主要列出大学阶段的主修、辅修与选修课科目及成绩,尤其是要体现与你所谋求的职位有关的教育科目、专业知识。不必面面俱到(如果用人单位对你的大学大学成绩感兴趣,可以提供给他全面的成绩单,而用不着在求职简历中过多描述这些东西),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使你的学历、知识结构让用人单位感到与其招聘条件相吻合。

“本人的实践、工作经历”

主要突出大学阶段所担任的社会工作、职务,在各种实习机会当中担当的工作。对于参加过工作的研究生,突出自己在原先岗位上的业绩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人的能力、性格评价”

这种介绍要恰如其分,尽可能使你的专长、兴趣、性格与你所所谋求的职业特点、要求相吻合。事实上,“本人的学习经历”、“本人的实践、工作经历”同样在映证个人的能力、性格,因此,前后一定要相互照应。

“找工作意向”

简短清晰,主要表明本人对哪些岗位、行业感兴趣及相关要求。

“联系方式与备注”

同封面所要突出的内容一样,一定要清楚地表明怎样才能找到你,区号、电话号码、手机号、e-mail地址。我们有的毕业生喜欢频繁地变换手机、e-mail,当我们或用人单位需要和你取得联系的最关键时候,往往无法迅速找到你,我们感到遗憾的同时,恐

在2000年毕业生择业过程调查中,一名工商管理学院女同学的择业心得很颇让人感慨:

在择业过程中,我对自己的简历进行了四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都是在基于前几次面试、笔试、填表的经历之上。怕最遗憾的应该是你。

每次修改都重新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收获、自己的性格特长等有了更深的了解。总的来说,整个择业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挖掘的过程。

“功夫非负有心人”肯仔细研究个人简历怎么写的人,肯花功夫找工作的人,一定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这是一个对等式。

二、简历制作五大原则

十秒钟原则

一般情况下,求职简历的长度以一张a4纸为限;简历越长,被认真阅读的可能性越小。高级人才在某些时候可以准备2页以上的简历,但是也需要在简历的开头部分有简洁清楚的资历概述,以方便阅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基本情况,产生进一步仔细阅读的愿望。

当你的个人简历写完以后,权衡一下,是不是能够在十秒钟内看完所有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呢?

清晰原则

清晰的目的就是要便于阅读。就象是制作一份平面广告作品一样,简历排版时需要综合考虑字体大小、行和段的间距、重点内容的突出等因素。

很多简历采用表格的形式,西博认为有所不妥。

针对性原则

如果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职位,您提交的都是同样的简历,那么这样的简历所欠缺的就是针对性。请想一想,如果一个姑娘收到一封她感觉好像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的情书,您认为她还会认真考虑吗?

如果a公司要求你具备相关行业经验和良好的销售业绩,您在简历中清楚地陈述了有关的经历和事实并且把它们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这就是针对性;如果B公司要求你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您在简历中描述了自己做过业余涉外商务翻译的经历,这就是针对性;如果C公司明确要求应聘者具备成都市五城区户口,您在简历中说明自己是成都市锦江区居民,这就是针对性。

不仅仅是个人简历,在写个人求职自荐信、跟进信以及感谢信的时候,针对性都是十分重要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我是个工作严谨而且认真负责的人,在过去的工作经历中我有着十分出色的工作表现”。在许多人的简历中常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

或许您说的没错,但理智的人事经理们没有理由要相信您的主观表白。

所以,个人简历表上应该提供客观的可以证明或者佐证您的资历、能力的事实、数据。比如,“2001年因销售业绩排名第一获得公司嘉奖”,或者“因为在某某促销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协调组织能力而获得主管经理赞扬”。后一个例子虽然客观性也有欠缺,但毕竟是别人赞扬的啊。

为了尽可能地客观,您的简历甚至要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我”。

真实性原则

不要试图编造工作经历或者业绩,谎言不会让你走得太远。多数的谎言在面试过程中就会被识破,更何况许多大公司(特别是外企)在提供oFFeR前会根据简历和相关资料进行背景调查。

但是真实性并非就是要把我们的缺点和遗憾和盘托出,西博认为适当的隐讳甚至采用一些文字、排版方便的小技巧还是十分必要的,毕竟我们需要在下一份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

三、应届生个人简历模板

自我评价:

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

在校期间任职情况:

1999.9——2000.6在班级担任班长职务

2000.9——2001.6担任系学生会副主席

2001.9——2002.6担任学生会副主席、班级体育委员

2002.9——至今

担任班级组织委员

社会实践和实习情况:

1999.11——2000.6辅导某初三学生各门功课,在一段时间的辅导、合作中,该学生的各门功课成绩均有提高,深受该生家长的好评。

2000.6——2000.9在xx市电影公司实习,负责办公室的日常事务,从事人事和企业行政管理,在实习结束后,各领导给予我极高的评价并给予奖励。

2001.6——2001.9在暑假期间,在当地的市政府部门里担任办公室助理职务、处理各项管理事务,协助领导做好管理工作,受到领导们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2002.4——2002.8在xx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合同处实习。

主办“xx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协会”的成立,运用熟练的办公自动化设备,起草及审查各种办公室文件;编排、打印档案;打理办公室日常事务,与其他各单位、部门做好协调,协助本部门领导做好管理工作等。通过自己的努力、认真负责的完成任务,该协会被国家工商总局受予国家优秀信用组织协会。对于实习期间的工作,处长和科长们给予我很高的评价和奖励。

在校期间获奖、成果情况:

2000——2001学年荣获“三好学生”称号。

2001——2002学年荣获“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2002学年荣获“实习积极分子”称号。

在实习工作中,主办了“xx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协会”,并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优秀信用组织协会。

在校足球联赛中获得第二名

获得证书情况:

大学英语四级证书、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秘书中级技能证书、公共关系资格证书、

微软windows98产品高手、微软word2000产品高手、微软office2000办公软件专家等等

主修专业课程:

社会学、逻辑学、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企业管理学、基础写作、公共关系学、公共计算机学、市政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信息管理概论、法学基础、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社会心理学、中国政治制度史、大学英语、行政领导和决策学、秘书学、行政生态学、应用写作、机关管理和办公自动化、政治经济学、公共政策学、人际关系学、谈判学、中国历代官制、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公共管理学、社会调查研究学、行政哲学等

个人专长:

交际、组织、管理、写作、电脑、文学、分析研究、足球、音乐等。管理理论知识结构牢固,能充分并成功的运用于实际中;英语基础知识较扎实、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及翻译能力;熟悉计算机网络、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对各种硬件安装及各种软件的运用有着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等。

以上是本人的个人简历,本人的找工作意向为:

愿到企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及军队中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秘、行政助理等相关工作。

个人简历范文:姓名:

性别:男

民族:汉

年龄:26

婚姻状况:未婚

户籍:河南

现所在地:西安

身高:180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求职意向

希望岗位:通信技术工程师

工作年限:3年

求职类型:全职

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

工作经历

2014年3月—至今××有限公司,担任设计师助理。主要工作是:协助设计师测量及预算,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经理交给的绘图工作任务,图纸绘制要求点、线、面标注准确无误。

2010年3月—2013年7月××有限公司,担任bca监控。主要工作是:负责监控基站软、硬件运行状况,派单、监督障碍处理;配合电力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大专

毕业日期:2010-07

专业:通信技术

获得证书:cad中级证

语言能力

英语水平:良好

国语水平:优秀

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掌握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路、CaD、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信号、现代光纤通信技术、3G技术与基站工程、手机维修、通信制图与概预算等课程的基本知识、能熟练运用pRoteL99等软件进行电子电路设计及软件仿真、具有一定的电子与通信专业英语知识、有一定C语言汇编能力。

自我评价

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 主题地图 隐性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开发

[分类号]G252

十七大报告的“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强调了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为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09)推出以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的专题,认为其开发利用工作应融入到服务型政府建设中,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可见,在政府实施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对数量繁多、类型各异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整体开发,难免带来成本与效益的矛盾,从而有必要选择特定的主题进行针对性开发。

1 主题地图及其在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主题地图是一个多维的主题空间,空间包括指引使用者讨论对象的“主题”;建立主题间语义关系的“关联”;指明相关信息资源的“事件”。有体现信息资源集合的信息层和体现知识应用路径与知识间关系的知识层两个层次。它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网络,网络的各个节点代表不同主题的知识,节点之间的连线则代表主题间的联系。

主题地图能有效地组织和揭示政务信息资源、展示特定主题知识结构,有利于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知识转化,构建新型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主题地图可以跨越信息资源在存储形态、存储方式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位置的信息资源的一体化架构。可以编制知识地图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组织与揭示的过程演示,使散布在不同政府部门的同一主题信息资源、蕴藏于不同人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围绕特定主题全方位展示。主题地图将静态的政府信息资源与特定主题关联,赋予解决特定主题的信息资源以意义,形成结构化的语义网络,通过提炼主题等措施将信息资源编码化,将政务信息资源转变成可方便利用的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资源,方便社会公众和政府相关工作者把这些知识吸收并同化,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质的飞跃,把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提升到知识管理层面上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知识化。在政务信息资源的主题揭示与关联过程中,相互的关联形成多维空间的、组合化的信息、知识结构,体现政务信息资源的调配使用过程,展示信息资源的形成与增值过程,提供了一种围绕特定主题的集语法、语义与语用一体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新模式。

2 电子政务隐性信息资源及其开发的必要性

笔者近几年对“电子政务隐性信息资源”论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电子政务隐性信息资源是指在政府决策中,各级行政领导在作出决策时的经验、知识和智慧,是隐藏在行政领导头脑中的主观信息资源。认为电子政务隐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动力源于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实践的现实性,源于用户需求变化的引导性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深化性等诉求。电子政务社会化服务的普及性、效用性和参与性决定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必然从知晓性共享向应用性共享转型,而电子政务隐性信息资源正是这种应用性共享的体现。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构建中,也必须从便于用户使用和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角度构建灵活、动态的共享目录。笔者还构建了电子政务隐性信息资源wHw概念模型,分析了“是什么”(what),“怎么样”(how)和“为什么”(why)三层内涵、特点及价值。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是要利用政府的“示范作用”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利用水平。而最能体现示范与引导作用的是政府在实施管理与服务职能时所进行的各类决策,决策的过程就是政务信息资源调配使用的过程,它能将分散的政务信息资源有序化和指向化。当前,各级政府的信息公开目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决策及其所牵涉政务信息资源的内容,但所体现的基本上是决策结果,而难以体现决策过程及其政务信息资源的调配和使用,所以,对广大公众来说还是一种隐性态。通过一定手段将隐藏在决策过程中的政务信息资源调配与使用的动态变化状况显性化,不仅是政府“示范作用”的体现,也是政务透明度提高的手段。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信息新政中,实施FreeGovernmentinformation(FGi)计划,通过加强公众对政府信息资源的自由获取程度,增加政府决策和日常工作的透明度。而在联合国2008年的192个会员国电子政务水平排名中,排名第一的瑞典就在政府网站首页设立“HowSwedenisgoverned”模块,专门对正在实施的各类政府决策进行解释,不仅向公众提供政府做了什么,还向公众展示做的过程,使公众明白这一决策是怎样做出的,为什么这样做,做的效果等情况。使公众获得的不仅仅是某一主题的结果,而是这一结果获得的过程和原因,由此,也使得政府决策活动更加透明。

3 基于主题地图的电子政务隐性信息资源开发

基于主题地图的电子政务隐性信息资源开发是围绕特定主题,展示政务信息资源的形成、应用以及决策主体的能动作用。其实施的关键是要找到既能代表隐性信息资源的核心又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主题。改革开放30年与建国60周年的辉煌成就显示,政府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决策,要让这些优秀决策从会议中、从文件中走出来,成为全社会共享的知识财富。具体而言,是将政府决策(先以成就总结中的优秀决策作为样本建立理论框架,再以重大、重点决策为引导进行实践突破,再逐步推广到政府各类决策)作为开发载体,通过主题地图的主题、事件和关联展示政府做了哪些决策、决策过程中是怎样连接各个主题的,是怎样调配各种政务信息资源的,将分散的政务信息资源显性化、集成化、指向化,向用户提供“授之以渔”的政务信息资源。

3.1 开发模型构建

开发模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从决策主题角度体现的决策方案“是什么”(what),对应主题地图的主题(topm),是以决策方案为中心的决策主题集合。通过决策方案的公开规范描述,确定决策内容、部门、人员、任务、情境、阶段、取得的效果等相关主题。可以形成公众了解政府的窗口,构建政府与公众间的信任机制,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社会监督。第二层是从决策支撑角度体现的决策过程“怎么样”(how),对应主题地图的事件(oeeul-erlce)和关联(association),是以决策支撑为中心的政务信息资源集合。通过对形成决策方案的政务信息资源编码化,构建对应特定主题的信息资源集合,并通过信息资源的关联为决策提供支撑,为用户架构起政务信息资源调配与使用的信息

空间,体现政府信息资源的使用规则和技巧,为用户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提供范例。第三层是从决策人员角度体现决策原因的“为什么”(why),是对主题地图的主题、事件和关联三要素的集成。是以决策人员为中心的关联实施路径和模式的阐释,体现决策人员在主题、事件和关联三要素作用中的能动性,挖掘相关隐性知识,构建体现信息资源应用的知识地图,为用户提供学习情境。基于主题地图的电子政务隐性信息资源开发最终形成的是政府解决特定问题的知识网络,通过网络中的知识节点和关联,不仅展示决策的结果,更能展示决策的过程,如图1所示:

该模型具有以下优势:①定位资源。模型可围绕问题解决形成的决策方案定位和信息资源定位。决策方案定位得出为解决某一问题,政府做了哪些决策,由哪个部门负责、哪些人做出,使政府的决策透明化,为公众的参政议政提供可能性。信息资源定位,虽然有较成熟的GiLS系统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但只能形成以部门或职能为依据的总体定位,而电子政务隐性信息资源是围绕解决某一问题的具体决策所形成的信息资源定位,将宏观定位转为微观定位,从而打破部门的隔断,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具有应用价值的信息资源。②示范应用。模型能体现政务信息资源的调配、关联使用的技巧和方法,为用户提供政务信息资源使用的示范,包括结构示范和过程示范。结构示范是指在解决某一问题时,所牵涉的相关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展示,使用户能形成问题解决的宏观图景。过程示范是指利用过程的描述为用户演示解决问题的程序,使其了解每一阶段的任务和所需信息资源,为用户展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轻重缓急。③演绎知识。虽然政府拥有众多的信息资源,但零散的信息资源集合只能提供一种数量上的保障。隐性信息资源将围绕决策所形成的信息资源系统化、指向化和集成化,将其赋予现实的意义,使其具备学习与借鉴的知识性,从而形成知识演绎网络,为用户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引。

3.2 面向主题定位的开发

这是电子政务隐性信息资源的内容体现。通过决策方案描述引出相应的决策内容和主题分类,告诉用户这一政府决策具体内容“是什么”,反映政府在某个阶段,对于某个问题“做了什么”,牵涉的主题有哪些,具体内容是什么,属于什么类型,获取的路径和方法是什么,其结果是形成以主题定位为目标的导航目录,如图2所示:

以决策方案为基础进行内容描述和主题描述。内容描述是政府解决某一问题的具体措施,体现政府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生成的知识产品状况,虽然广大公民在现实中享受着政府决策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却对这些决策内容了解不多,虽然政府网站的政策法规、重大项目、政策解读等栏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决策,但大多是以部门利益为导向的简单展示,没有形成指向化信息资源集合,会导致使用中的查寻迷航和认知盲点。内容描述应以标准的格式和醒目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①体现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效果;②体现所针对的问题。将问题、方案、人员和效果联接,为用户利用提供多维视角;采用通俗化语言描述,使用户能与自身社会情境结合,从中获取相应的引导。内容描述是对政府相关决策的梳理,体现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式转变。

主题描述有初级描述和高级描述,初级描述是从主题的生成源头“剪贴”而来,如对决策牵涉人员这一主题的捕述,直接从该决策人员所在部门的人员简介中“剪贴”,不添加任何评价。在“剪贴”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和隐私权,并防止国家机密的泄露。而高级描述是对牵涉主题进行加工形成二次或三次信息,如考虑到公民直接提供的载体和描述格式等的不规范、不统一,而对其核心内容由专业人员重新以标准的格式描述,其描述效果取决于加工人员的业务水平,往往可以采用外包形式,由非政府组织的第三方完成。

定位导航是对决策相关主题来源、格式、获取方法等予以揭示,为用户提供面向问题解决的指引,包括部门链接定位和描述指引定位。部门链接定位是在网站中建立该主题的链接,使用户进入有此主题的相关网站,较直接方便,技术上也容易实现,多针对缺乏学习技能的用户。捕述指引定位是对查寻这一主题的路径、方法和工具等进行指导性描述,提高用户信息查寻的技能,多针对具有较高信息素质和学习技能的用户。

主题定位的目的是向用户提供导航目录,告诉用户政府作出了哪些决策,牵涉到哪些主题。这种导航可以利用GiLS来辅助进行,只是将其定位目标确定在与决策相关的主题上。为用户从信息量巨大的政府网站获取相关主题的信息提供“定位性指引”。

3.3 面向事件关联的开发

这是电子政务隐性信息资源的基础支撑,体现决策是“怎么样”作出的。通过信息的传递建立决策主题间的联系,体现决策主题的逻辑空间关系。从决策支持角度将信息资源、决策主题进行关联,形成与具体任务对应的信息节点和网络,构建起决策支持的信息空间。信息空间是通过向人们提供一定信息和功能,帮助人们计划、控制和监测他们在行为空间中所承担的任务。可见信息空间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情境,利用信息的结构性和共享性来分析信息的流动特点,体现相关主题的多维关系,为进入这一空间的主体提供认知帮助。包括编码层、关联层和扩散层,最终形成特定问题的信息结构框架,如图3所示:

编码层实现信息资源编码,展示政务信息资源类型、内容、层次、功能等信息资源本体属性,是在导航目录的资源描述基础上,针对决策主题构建政府信息资源组合的集成化描述:①抽取分布在多个政府部门的不同结构和标准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编码,形成面向特定主题的政府信息元数据;②通过信息资源之间的关联将零散的政务信息进行整合,转化成特定指向和功能的信息资源,纳入到特定指向的数据库,实现数量上的节约和功能上的总体定位。编码关键是信息资源自身层次和符号体系的选择,信息资源自身层次是指针对决策阶段任务所牵涉的信息资源结构良好性和关联建立的可能性;符号体系选择是以不同类型和尽可能少且便于认知的符号代表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集合。

关联层实现各个主题之间、信息资源之间、资源与主题之间的多维架构,展示各要素的关联结构,通过要素间信息流动共享将被编码的政府信息资源与决策要素进行关联,得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体现决策人员对政务信息资源的蓄意摄取和使用,是赋予被编码的政府信息资源以意义的信息调配使用。关键是赋予的意义与决策人员意图的匹配,向用户展示信息资源采用怎样的关联可以解决某个主题,为用户建立起解决特定问题的示范。主题关联描述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核心体现,将决策要素及过程置于透明状态下,通过结构的描述将宽泛的宏观社会环境与具体的问题关联起来,通过决策人员在决策中不同分工和贡献的描述,体现其部门、级别、经历、素质等个性化特征,从而赋予结构化信息资源的现实意义。

扩散层是对信息空间提供的资源与结构的拓展应

用,展示信息空间的利用路径,是结构描述所提供的关联框架的不同应用目标,有三种走向:①;②教育;(3)训练。是直接目标,是将信息空间有效的结构与关联公开,要求精炼、清晰、规范地展示政府决策是怎样做出的,为用户提供政府决策与信息资源的权威性保障。教育是理念的渗透,要求全面、细致、深入、准确的展示信息资源、决策要素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多维关联结构,为用户的学习提供完整的过程演示与资源保证。训练是教育辅助,提供一种人为设计的模糊、片段、甚至错误的结构框架和路径指引,为用户提供基于能力提升的模拟训练。

由信息资源编码、主题关联和应用扩散构成的信息空间显示在某阶段中,信息资源、决策人员、决策主题是怎样关联在一起完成特定任务,形成信息资源和决策主题关联的框架结构,展示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资源调配和使用状况。但信息空间并不添加决策人员的观点,只是客观地显示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并不对为什么建立这种关联做出解释。这种基于事件关联的信息空间可为用户建立起“示范性演示”空间。

3.4 面向关联阐释的开发

这是电子政务隐性信息资源中与人相关的部分,也是开发的难点。关联阐释要说明决策人员为什么调用这些信息资源,为什么实施这种关联,为什么得出这种结果。是对决策人员知识、经验和智慧激发模式与路径的探求,寻找决策人员将相关信息资源转化为决策产品的内在机理,探寻决策人员原有知识结构,解决的是“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通过对各种关联的解释来开发决策人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形成集主题、信息资源和关联体系于一体的“知识地图”。最早的知识地图是一张充满知识资源的美国地理地图,带有索引号或表示层次关系的表格和文件以及信息资源管理表和信息资源分布图。有导航、揭示隐性知识、揭示关系、识别不同系统的知识资源和知识财产清单等功能,可以找到人们创造与思想的相互影响及联系的结合点,为用户提供知识之间的关系。

可见,针对政府决策的知识地图是对政府信息资源、部门、人员、需解决问题、决策方案等之间的多维关系建立的原因进行解释,将政府决策中重要的实体、属性、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化显示,使用户在各部门与关系的转换中进行学习,使其获取知识的可靠性和速度得以保证。除展示信息资源和决策要素关联之外,重点是描述实施关联的原因,说明“为什么”这样做。为政府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提供依据,也为政府信息资源的价值性提供论证。包括针对在导航目录和信息空间中信息资源知识化过程的知识转化和针对决策人员头脑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隐性挖掘两个层次,如图4所示:

知识转化包括全景扫描、关联阐释、同化吸收和异化影响四个过程:①全景扫描。对决策要素扫描以辨别信息来源,对决策过程扫描以确定关联结构。为用户呈现决策中各种关联的类型、数量、层次和结构等,形成从方案、信息资源到解决的问题,形成知识的客体转化环节和从决策人员知识背景到决策情境认知的主体转化环节。②关联阐释。对扫描得出的各种关联利用初步的认知范畴进行解释,赋予决策要素间结构的多维性和政府决策意义的列‘应性,形成决策主体利用资源生成决策知识的显性化描述机制。③同化吸收。利用政府决策过程的适用性与相关性,形成知识链接,将基于决策目标和政府服务职能实现的见解同化到用户知识结构中,形成不相干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重合关系、外包含关系等,最后得到主体对客体认知吸收的路径。④异化影响。将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形,并形成决策的内部惯例和外部传播机制,构建与应用情境对应的知识。知识转化过程蕴含了方案与信息资源的关联、信息资源之间的关联、决策要素间关联、信息资源与决策要素等多维关联。知识转化就是通过对这些多维关联关系的阐释得以实现的。

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篇9

【内容摘要】:通过对有关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综述,总结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及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论文关键词】:电子政务,技术标准,安全保障体系引言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和利用科学技术的历史,随着以全球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步人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一场新的信息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这场新的信息革命就是以数字化多媒体集成和互联网络等技术综合而成的第二次信息化浪潮,网络技术是其主要标志。电子政务就是在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政府管理的改革。而今,电子政务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电子政务在经历了办公自动化(oa)工程、三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三个阶段的重点建设后,已从雏形期开始步人成熟,“电子政务”不仅被学者、媒体所接受,而且将最终达到政府政务运作流程上的无缝集成和结合。1、电子政务的含义在我国“电子政务”有许多不同的表达,如“电子政务”“电子政府”“政府上网”“政府信息化”“网络政府”“政府办公自动化”等等,均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一概念进行阐述。由于电子政务的发展还不成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侯卫真、于丽娟在其编写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管理》一书中认为,“电子政务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简捷、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姬泊在其撰写的“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建设对策探讨”一文中指出,“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运作方式的优化重组和有效改造,构建精简、高效、廉洁的服务型的现代化政府,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透明的管理和服务。”田景熙、洪琢在其所著的《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设计》一书中认为,“电子政务是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办公、行政和公众服务的一种方式。”杨雷所著的《电子政务效益的经济分析与评价》一书中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职能、调整结构、形成规范的运作流程,成为高效、透明、廉洁、低成本政府,通过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把这种改革的成果固化下来而形成新的行政管理和服务系统。”盛辉、成良斌在其撰写的“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分析”一文中指出,“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种管理方式。”以上文献对“电子政务”这一概念理解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电子政务不仅仅只是把现有的业务、办事流程、公共信息搬上网,而是先要对传统政务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第二,电子政务应用范围涉及三个方面: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社会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第三,电子政务是电子信息与网络技术与政务活动的结合;第四,电子政务的目标是建立高效、透明、廉洁、低成本的政府。2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2.1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根据《第十九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国共建成各类网站843,000个,上网计算机总数5940万台,上网用户总人数13700万人,我国域名总数(包括我国国家顶级域名Cn和Com,net,oRG等通用顶级域名)为4,109,020个。虽然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总数很大,增长速度较,但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目前还很低,发展空间仍然非常大。

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篇10

【关键词】电子政务;现状;发展策略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为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政府、开放政府、政府2.0和政府微博等概念和应用层出不穷。我国的电子政务应用发展成效日趋显现,各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特点

电子政务是国家实施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应急能力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政务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电子政务已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相对于传统行政方式,电子政务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行政方式的电子化,即行政方式的无纸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行政法律关系的虚拟化等。电子政务使政府工作更公开、更透明,使政务工作更有效、更精简,为企业和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重构了政府、企业、公民之间的关系,使之比以前更协调,便于企业和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

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当前的成就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取得了飞速进展。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已经越过了初步发展阶段,正在由普及阶段向深度阶段转进,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大幅提高。2002年以来,我国电子政务的网络和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业务信息化、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是各建设单位把电子政务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大了部门间的协调力度,强化业务应用的先导性,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各部门注重发展模式的创新,包括运行与维护模式的探索、国产设备的应用和工程建设的管理等方面。第三,电子政务建设的制度规范逐步建立。

(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定位不明。随着前国信办开展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后,我国政府网站定位开始逐渐成型,主要是目前常规的三大定位:信息公开(或政务公开),在线办事(或在线服务),以及互动交流(或公众参与、政民互动),但这三大职能定位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二是网站内容与实际管理脱节。目前存在的体制性因素导致政府网站与提供公共服务的业务部门是“两张皮”。反映到政府网站的运作上,就表现在业务系统的上网运行与现有行政机构人员脱节,网上办理的环节与线下的传统政务脱节。

三是电子政务未能带动自主产业的发展。电子政务工程的软硬件产品中,自主品牌产品的装备严重不足。国产软硬件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基本为国外产品。核心的软硬件产品基本为国外垄断,我国自主生产的数据库、操作系统、高端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几乎没有得到应用。

四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未到位。由于我国现行的政府机构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曾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运作,尽管现在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但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还随处可见。

三、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的路径思考

(一)完善我国电子政务评估系统

首先,要增加评估指标,健全评估的内容。目前评估的内容主要局限于对政府网站的评估,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成熟的做法包括对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政府电子化服务提供水平、社会影响和领导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评估。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评估的方法,注意点面结合。再次,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第三方评估机构往往能够较好地保证中立态度,关注公众影响,这是政府自身组织的评估无法取代的。

(二)明确政府门户网站定位

政府网站从一开始就不是把它作为一个纯粹的政府组织的网站,而是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方的综合门户,或者说是政府主办的一个国家或地方的综合门户,在具有政治和行政管理特征的同时,融合了众多的其他元素,成为一个国家在网络世界的总体表现;在发展目标上强调对公众的服务的同时,强调通过电子的方式密切政府与公众的联系度,注重把政府网站作为几个领域的战略目标。

(三)把握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律

电子政务建设必须要有导向性和全局性推进建设的发展思路,不仅需要准确把握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在规律,也要深刻理解政府改革发展的规律。我国正处在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改革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期。政务改革正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单一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转变;由传统政府的手工管理向信息网络技术主导的现代化管理转变。未来的发展重点无疑是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

(四)建立合作共享机制

从电子政务的发展愿景和目标来看,电子政务是以各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基础,但不等同于这些管理信息系统各自盲目的扩展和这些系统简单的叠加与总和。必须体现全局性创新的理念,要以国家的立场观察各部门信息化需求,从总体上优化管理流程,并推动部门之间互联互通的过程;而不能仅仅以部门信息化的立场看待国家电子政务。

(五)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应该在财政上予以倾斜,从硬件基础设施上提高一些地区的信息化条件,尽可能地减少这些地区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阻力,平衡不同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特别是缩小东西部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以第三产业为支撑来带动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家骏.数字化社会服务型政府[J].信息化建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