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2:54

网络舆情监测措施篇1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危机处于高发期,也是在国家高度重视建设和加强食品安全的关键时期。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主编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中指出,2010年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以食品安全为主的公共卫生类舆情事件占事件总量的14%,位列舆情事件类型的第1位。此外,当前也是一个现代媒体高度发达,更多的关注舆论监督,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空前提高的时代。媒体和公众越关注食品安全危机,政府,尤其是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就越是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食品安全危机的特殊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复杂性和舆论的高灵敏度,使得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舆论引导及应对具有不同的策略。2013年5月30日,浙江宁波市华美线业有限公司的约280名职工及家属在食用浙江新美心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美心公司)蛋糕之后,出现集体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的现象。此前,宁波市鄞州区飞虹幼儿园16名小朋友在食用该品牌蛋糕后也出现集体腹泻。事件爆发后,新美心公司声誉与产品形象一落千丈,事件的后续影响较大。2013年6月4日,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定这是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绿姿慕斯蛋糕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新美心公司对此次食物中毒事件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宁波市政府启动食品安全事故Ⅲ级应急响应并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该事件的发生使相关部门与企业更加警醒,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速度快、势头猛,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监测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对企业、社会都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时舆情监测及应对的意识、经验和能力均不足,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以及国内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严重削弱政府的公信力。而食品安全舆情信息量较大,且真假难辨、传播迅速、影响深远。因此有必要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与应对策略的研究,并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规程,使食品安全舆情应对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

2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研究现状

2.1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食品安全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与焦点,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已经受到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的重视。但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缺少具体的监测手段分析与应对办法研究,使得相关部门无据可依。

2.2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融合起来的研究较匮乏我国目前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研究还仅限于应用性研究的范畴,对网络舆情的理论性研究仍然不足。主要集中在研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网络舆情演变效应以及网络舆情,但这些研究尚未成型。同时,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融合起来的研究更是匮乏,将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作为主要对象的研究尚未出现[1]。

2.3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角度单一虽有一些学者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作为研究对象,但大部分是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效应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较多,且研究相对集中于规范研究层面。

2.4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结合定量分析的研究尚未出现对食品安全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研究多是从实证分析入手,或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结合在一起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尚未出现。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个别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成果。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属于网络舆情的研究范畴,目前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虽然比较匮乏,但参考其他网络舆情理论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和完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理论的研究是可行的,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

3.1网络舆情及其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借助于新媒体(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传播,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新媒体等特点,这决定了它的快速发展与它对传统媒体的挑战[2]。

3.2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手段“舆情监控”就是政府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对舆情信息主动地进行监测、收集、分析、控制与引导,反映社情民意,调动民智和民力,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舆情监控要起到“信息耳目”和“决策参考”的作用,其主要步骤包括:①监测与收集。在可能或已经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进行调查与访谈,关注网络相关媒体,广泛收集公众意见信息,及时、动态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突发事件舆情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涉及“三敏感”(敏感时间、敏感地点、敏感事件)的舆情信息,要实施重点监测与收集[3]。②分析与挖掘。对所收集的舆情信息进行比较、识别、筛选、总结、归纳、分类,同时要拓展舆情的深度,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编写、报送高质量的舆情快报,及时地供应急管理决策者参考。由于舆情未必是对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客观、科学的认识,不能直接作为应急管理决策的依据。同时,舆情信息的价值判断不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注重舆情收集的全面性,并掌握从舆情中“淘金”的能力。③控制与引导。舆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对于那些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网络舆情,以及受国外组织教唆、借突发事件丑化国家形象的网络舆情,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4]。

3.3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控方法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观点,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有“网络”之称。对于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应急管理者应当了然于心。对应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舆论,管理者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此,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舆情分析,从而对其控制和引导[5]。由于网上的信息量非常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完成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转化为主动梳理、引导。这样的系统应该具备舆情分析引擎、信息自动采集、数据清理等功能。

4宁波市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与办法

建立长效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根据食品安全舆情信息的特点,应结合宁波市食品监督管理的实际工作分工和具体职责要求,在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可以形成“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流程”。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

4.1工作目标为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控制食品安全事件危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与应对。

4.2工作方式和内容监管部门日常每天监测网站、微博等媒体以及消费者网络投诉举报信息,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引起公众关注的涉及餐饮、食品风险监测等网络舆情信息,并根据舆情性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形成情况报告。

4.3工作网络及职责分工其中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即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及其分局,媒体、企业等各个单位的职责分工。

4.4工作流程包括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预警范围、处理权限、通报途径、基本应对措施等。

网络舆情监测措施篇2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传播应对措施

虚拟、开放、匿名的网络,可以让人们自由地信息,迅速形成海量信息,加之网络信息的缺少必要的监控,使得大量的网络信息繁杂、混乱,质量参差不齐,可谓“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既有正面的信息也有负面的信息;既有正确的舆论引导,也有不良信息的误导;既有正确的思想理论信息的传播,也有错误的思想、甚至反动的思想涌现。

网络舆情的现状

网络舆情主要是围绕社会热点事件、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发表一些看法与评论,传播网民对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和观点以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它可以迅速地在网上大面积的传播以及即时地获得他人对此事的评价,与传统舆情相比,网络舆情具有传播信息广、快、多等特点,不仅吸收了传统舆情的优点,还弥补了其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狭窄的缺点。

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特别是博客、BBS、QQ、网络新闻频道及各大论坛等宣传渠道的出现并被广泛应用,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各大事件传播的主要载体。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反映。网络社会给人们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这个没有国界的舞台上,人们的个性得到了释放和张扬,与现实生活相比,人们可以自由发言、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网络成了人们宣泄情感的场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烦恼、不敢说的话,都可以通过网络充分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怀才不遇、生活的不公、工作的重压均可在网上表露,以寻求他人的帮助,或得到他人呼应。人们借助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积极参与国家大事、民族问题等热点问题的讨论,因此网络舆情虽然有虚拟性,但也是现实社会的反映。

一元性与多元性并存。为保证网络舆情健康、文明、安全,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即一元化的指导方针。但网络社会是虚拟的社会,存在着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冲突,在虚拟的网络上,政府、单位或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信息,表达其对事件的反应与态度,对事件进行评价与讨论,由于每个人看待事物的准则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件的态度与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从而产生了多元化的网络舆情。因此,一元化与多元化在网络舆情环境下是同时存在的。

网络舆情的偏差性。网络能起到力量放大的作用,即能使“善”迅速扩大,也能使“恶”迅速扩大,当某一社会事件受到关注成为热点时,网民便会聚集庞大的舆论和行动力量,对事件产生巨大影响。当事件发生后,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与盲从性,人们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发泄自己的情绪,对一些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情绪更容易产生激化,在网络上发表评论和观点,形成偏激性的网络舆情。往往最早发表的观点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各大网站与网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加上部分网站为吸引网民的眼球刻意制作出不符合实际的标题,网络舆论会在短时期内被急速传播,并形成强大的势力。这时人们不再重视与深究初始事件的真实性及评判标准是否公允。

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

近年来,网络舆情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政治生活、政治秩序和社会的和谐。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的特点。社会突发事件很容易形成社会舆论焦点和热点,在微博、BBS、网络新闻评论等交互性较强的网站,网民可以匿名地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评论,导致网络信息容易被不法分子控制,使信息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网络舆情除了纵外,由于网络管理员不可能对每一条信息进行监管,导致网络存在着一些虚假信息,这些虚假的信息一旦被人们所采信,会给社会造成极大伤害,直接损害网络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度。如何确定网络的不良信息,如何进行信息传播取证、认定等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相关的规定,导致如何判断网络谣言、暴力事件、人身污蔑、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对人伤害的后果没有相对明确的取证鉴定,为公平执法、透明执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进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如果处理不当,会成为一根导火索,直接诱发人们的不良情绪,导致违规与过激行为的发生,使人们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继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分析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时,建立切实可行的网络监测预警机制,对保证网络文化健康、文明、有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网络舆情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热点及焦点问题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并通过BBS、新闻跟贴、博客、QQ等加以强化并实现,随着信息传播与互动式交流的发展,网络舆情也呈多样化。如果对不良信息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给社会的安全带来威胁。对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控,建立一个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造成可感知的这段时间内,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及时妥善的控制,及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网络舆情危机,需制定比较详细、具备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危机不再是无章可循、无据可依。有了应急预案,就能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工作,降低网络舆情危机突发的后果;有了应急预案,可以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避免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所作出非理性的决策,当危机到来时,不会由于临时制定各种决策而浪费宝贵的时间,而是集中精力落实具体行动。

加强监测力度,控制网络舆情的恶性发展。加强监测力度,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网络舆情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主要是由于网络监管不力,导致不良信息趁机而入,使虚假的、黄色的、暴力的甚至反动的信息在网上肆意横行,因此,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是控制网络舆情恶性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监测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的危机苗头,以及能否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要求网络监管部门必须通过网络技术的改进,配备综合素质高的舆情分析人员,利用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对网络交流平台进行监控,通过数据采集与整理,进行专业的评价与分析,控制网络舆情恶性事件的发生。

纵观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如三鹿奶粉等直接关系到社会民生、公众健康及切身利益的网络舆情事件,如果相关部门不能从网络言论中找出敏锐的危机信息,就会造成严重后果:一则危害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二则造成政府的信用危机。在危机到来之前,政府利用网络平台,起动应急预案,对相关部门进行彻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从而制止了事件的进一步恶化,将民众的伤害降到最低。因此,只有加强监管制度,密切注意事件的发展,才是有效处理网络舆情的重要手段,通过此种方式才能对重大事件做到即时、有效的处理。

建立完善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由于网络的即时性,网络舆情会迅速地通过网络传播引起人们的关注,并立刻通过BBS、新闻评价、转贴、网络社区等形式进行迅速转播,在网络舆情危机到来之际,通过对网站的封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直视危机,坦然相对,才是解决危机的有效措施。尽管发生危机时面临巨大的压力,但有关部门仍须迅速研究对策,作出主动反应,使人们了解危机真相和政府采取的各项措施,争取人们的支持,减少危机的损失。一定要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减少信息的失真与冗余渗入,降低信息的损失。特别是防止欺上瞒下的事件发生,制止报喜不报忧现象的出现。

例如2005年肯德基在应对“苏丹红”危机时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就是典型案例。肯德基在“苏丹红”事件被曝光后,不是采取封杀言论或辩驳的态度,而是在第一时间内主动向全国和地方各大媒体发表声明,承认在部分产品中发现了“苏丹红”,并向消费者致歉。肯德基主动承认“涉红”的态度,有效地避免了谣言的传播,并在第一时间就赢得了媒体的认可。在发表声明后的第二天,肯德基的自报家丑、勇于承认错误的行为得到了报道此事的大多数媒体的肯定。全国最大的媒体如新华网等几大权威网站也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最后的结果是肯德基当月的销售量不降反升。

网络舆情的监控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是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是保证网络舆情健康、安全、文明的发展基础,为保证网络舆情健康、有序发展,除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外还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将不稳定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网络舆情监测措施篇3

一、网络舆情风险现状

随着媒体形式发展的多样化,手机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群众获得媒体信息更加简便快捷,微信、抖音等新媒体隐秘性强,信息方便、快捷、传播速度快,群众思维活跃化,导致网络舆情监管难度大,2021年下半年我乡网络舆情风险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二是“厕所革命”工作的推进,三是产业项目收益,四是“双代”工作的开展,冬季取暖电费补贴问题。

二、应对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建立“网格状”的舆情动态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任副组长,其他乡领导班子成员任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设专人负责舆情网评,形成包村领导、村两委干部、网格员三级联络的“网格状”动态管理机制,及时监测上报

二是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梳理舆情风险点。充分利用村网格员职能,对所分管片区群众关注的舆情热定问题及时了解梳理,特别是对信访矛盾排查的重点对象进行定期动态跟踪,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同时包村领导干部既要“访民意”,更要善于“解民忧”,要采取有效措施把现实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转化为工作内容研究解决,尤其是群众反映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

网络舆情监测措施篇4

网络舆情,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也有人认为“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我认为网络舆情为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互联网新时代条件下,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有关人员和系统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在预警环节,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哪些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哪些容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哪些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这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如何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一、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两种。

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本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日常监测的意义在于,随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情,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通过“舆论领袖”等手段,对日常舆情进行引导;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突发事件监测将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突发事件的变化因素多,内部关系较为复杂,发展趋势难以预测,相关信息纷繁复杂,给管理机构的信息判断和决策增加了难度。另外,由于突发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影响或阻碍了原有信息沟通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给各种“小道消息”提供了填补信息真空的机会。此类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而巨大的压力使决策者很难从容地对所有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判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可能被遗漏或者忽视,从而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因此,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极其重要。

二、网络舆情预警

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以上海为例,无论在涉日舆情、地铁调价,还是普陀城管打人等“网络热点舆情”处理上,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三、网络舆情应对

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必须要依托:

1.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技术支持。如上海市专门成立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与各大互联网站建立紧密的联系、沟通机制,通过网络编辑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素质。

2.制定一套较为成熟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各地危机预案正在或者已经制定,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制定高质量的预案。以九龙坡“重庆最牛钉子”户为例,预案内容包括通知重庆所有新闻网站,对相关消息不做头条、不开专题、不开设新闻留言板、不在论坛中讨论;加大监看力度,遇有相关敏感信息及时专报。

3.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以“大渡口07年打狗事件”为例,宣传部网络管理指定专人积极与公安、通管局加强联系,及时沟通,及时处理;公安、通管局也指定专人与网管处联系,各部门间建立起了稳定、顺畅、高效的沟通渠道。这对于提高处理违规网站的时效,及时应对突发热点起到了关键作用。

4.危机事件后的系统有效评估。内容包括危机情况、采取措施、对下一阶段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反思与建议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有好的评估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就是对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的提升。

尽管如此,由于网络传播是新事物,而网络舆情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尤其当出现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在很多方面因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尚待改进。

1.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展。很多部门,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日常监测,目前主要集中于卫生、教育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领域。事实上,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领域,都有

可能引发大的负面网络舆论,进而形成危机事件。因此,适当扩大监测范围,扩大监测机构的人员规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2.预案大多是原则性规定,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导和演练。要做到预案求实,不仅要有危机发生后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遏制危机、处理、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方案,更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从现有情况看,在制定网络舆情危机预案时,还有相当部分预案比较粗线条,也缺乏对预案内容的日常培训和演练。一个优秀的预案,就是一本好的操作手册,对危机发生时的具体步骤,都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当预案制定后,要不定期地进行演练,提高警惕性和实战能力。

3.信息公开要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喜欢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政府各部门习惯用传统的方式应对大众传媒,使媒体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部分政府为了“保稳定”,部分官员为了“保乌纱帽”,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过分看重吸近期局部利益,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在危机处理中信息透明度较差。

四、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的措施

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中,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既有先后顺序、也有交叉混合。看起来,每个环节逐步向后推进,但实际上,不断融合、互动。监测是常规工作和基础工作,耗费精力最多。预警其次,当通过监测发现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时,就开始进入预警阶段。就发生概率而言,应对的几率最小,只有当现实的危机发生后,才开始进入应对程序。但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性并非可以由此而小觑。监测、预警、对应三个方面构成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并形成紧密契合、逐层推进的工作流程。

1.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除了制定《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总预案》外,还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2.尽快实现网络立法

网络立法是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情绪型负面舆论的有效保障。国外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启示,美国参议院于1995年6月通过了《传播净化法案》。新加坡政府则规定,新加坡的3家isp(网络服务供应商)和拥有网址的政党、宗教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在新加坡广播局注册并接受其管理。其管理的内容包括“可能引起对政府痛恨或轻视的内容,或煽动对政府不满的内容,以及危害公共安全和国防的”等等。

3.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

有关研究显示,当权威信息缺失时,就给小道消息传播提供了契机。因此,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个有效举措。通过新闻发言人,既向公众传递了权威信息,又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新闻发言人”这一权威信息源。

4.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

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的参与情况看,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普遍做法。这些“舆论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5.强化网络“把关人”

任何信息传播,都是信息选择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把关人”。网络把关人包括网站编辑、网管等,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把关人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设置好有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在把关中,切忌简单粗暴地删帖,要注重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艺术,使网民产生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

6.加强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中的作用

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部分重要论坛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尽管这些做法会引来种种争议,但至少在短时期内依然是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的有效手段。

网络舆情监测措施篇5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207-01

舆情指的是社会舆论,狭义上指的是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民众对该事项所持有的政治态度。在网络的环境下,社会舆情的表现形式就是网络舆情,其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和限制性、匿名性和外显性、突发性和多变性、时事性和交互性、少数性和分散性等特点。高校网络舆情一般以校园网站、论坛、QQ、博客等为载体,根据学生学习、工作、生活身边发生的事件作为客体,针对同一事件产生具有代表性的意见,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阵地。在比较宽松的网络言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加入了网络的大熔炉,高校在进行言论引导中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保持网络舆论阵地的纯洁性,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高校实施网络舆情的存在的困难

(一)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学生处于情商易激动的时期,心智尚未成熟,遇到问题或者挫折,心里调试较慢,容易受煽动,便通过网络方式宣泄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的不满情绪。网络舆情成为了某些学生发泄不良情绪的阵地。

(二)网络监管预警机制有待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可以监测校内群体教师和学生对于公共事件、热点问题的讨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员应该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避免酿成突发事件,对学校口碑的评论,比如学校形象、教学质量、学生管理等,但是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不断完善。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薄弱。主要是数量虽然不少,但是专职较少,兼职较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行政任务和教学任务的压力下,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当成了兼职,对学生思想的监管、人格的培养、行为的引导也欠缺。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待于提高,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有待改进。

(四)校园文化开展参差不齐。由于每个高校的硬件设施、领导文化建设重视程度、机构管理健全模式及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性。有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有些高校校园沉默不已。学生通过网络看到了各高校文化建设的情况,随之而来是学生的自豪感和失落感,这不利于做好学生的稳定工作。

二、高校网络舆情实施的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网络道德建设。针对大学生年龄特点,在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大学生思想网络道德建设,在虚拟的网络中,通过辅导员日常生活和任课老师德育课上的教导,使学生遵守正确使用网络的各项法律法规,提高安全健康使用网络的意识。

(二)建立校园网络预警机制,明确网络监管员的职责。大学生发表言论、表达思想动态的重要阵地是高校校园网络。因此,高校网络监管员要加强常规检测与突发事件监测。网络管理员要多关注学生日常网络舆情的动态,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发现有苗头、针对性或者指向性的问题,甚至出现谩骂、煽动、“一边倒”的不良言论,应该与发帖者沟通,弄清发帖意图,争取发帖者能主动删帖,清除影响。突发事件的监管主要是针对校园发生的时的网络舆情监管及应对。主要包括在事件发生时,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重点加强监测力度,大范围收集舆情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

(三)建立校园网络监管监察队。高校负责校园网络监管的教师一人之力难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监察学生网络的动态。所以,高校培养一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力的校园网络评论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网络监管员要对学生队伍进行全方面的培训,确保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对相应的法律规定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和身份把高校网络舆情的导向引导向积极、健康和向上的方向,维护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集体利益。

(四)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打造文化型的教育人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高校党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是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高校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积极打造成文化型的教育人才,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速到,广泛吸取人文和社科类知识的养料,使自身的教育能力与文化内涵实现完美的统一,使学生能够追求崇高的信仰,崇尚科学,塑造健康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教育新氛围。高校网络舆情对于传统校园文化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打造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高校应有机的将网络舆情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开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文化教育和主题活动,将网络舆情与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结合形成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新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尚旗.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及其管理[J].学术论坛,2011(2).

[2]王欣.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J].考试周刊,2010(35).

[3]张彬慧,毕莹.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应对[J].科技向导,2010(06).

网络舆情监测措施篇6

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近年来,学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学校正常秩序造成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和破坏,甚至诱发出其他社会矛盾。面对突发事件,学校建立了各种应急预案,以便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进行处置和引导。但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空间成为社会民众意见表达的重要空间,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影响力量。每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民众在网络空间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给学校网络舆情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如何管理网络舆情,对舆情进行正确引导,是学校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学校突发事件引起网络关注的原因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民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学校突发事件由于其后果的危害性,更是社会和网络空间关注的热点。系统分析和把握网络空间舆情形成的根源,有助于学校及时正确管理舆情。

1.网络舆论的“涟漪效应”

“涟漪效应”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JacobKounit)提出,亦称为“模仿效应”。网络舆情的“涟漪效应”是指某些事件引起的社会波动。学生是网民中的一个庞大群体,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缺少社会阅历,对问题思考不周密;他们好奇心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从众心理表现突出。这种状况很容易造成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导致网络舆论的“涟漪效应”,引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现象,使学校的突发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2.公民新闻的兴起

个人传播技术的普及、受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以及网络传播促成了公民新闻的兴起,公民新闻颠覆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民众能够以“快餐”方式了解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新闻动态。但是,基于各种各样的初衷,他们并不满足于担当“看客”的角色,而是更倾向于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通过互联网新闻,他们主动寻找新闻信息,对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对整个事件的应对过程评头论足,形成各种舆情,影响事件进程。在传统媒体时代,话语权主要是由媒体方控制,但网络时代公众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网民可以借助网络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按动键盘个人的“权威”信息,表达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态度和观点。

3.网络舆情负面信息的凸显

网络舆情倾向于出现与主流舆情分歧的局面,由此引起网民的围观甚至是追随。这种分歧多数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网民所存在的不满情绪和心理压抑所致。很多情况下,网民在进行网络意见表达的时候,常常不重视突发事件本身的有关信息,而只是一味地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过度的负面渲染,使得负面消息不断扩散、蔓延并引起公众聚焦,负面信息叠加到某种限度时,可能会演变成危机事件。同时,民众对于学校所寄予的理想期盼与现实的实际差距也增加了他们的负面情绪。负面的网络舆论一旦占据主导地位,便产生了网络舆情危机。

4.“眼球经济”的驱动

“眼球经济”是依靠吸引公众注意力获取经济收益的一种经济活动。“眼球经济”时代,一些社会媒体,只为吸引消费者眼球,刺激消费欲望,抢占市场份额,而不惜突破公共道德的底线,乃至违背法律。过多地关注和追求高“收视率”“发行量”和“访问量”,使一些媒体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消费者的关注度上,把心思放在如何让“噱头”更吸引人上,淡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甚至为了吸引眼球不惜自降品格,传播虚假信息,歪曲事实真相。这种舆情引导的扭曲一旦牵扯到学校,学校突发事件很容易成为某个时期的一个极端舆论“热点”,使学校的声誉遭受贬损。

二、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的制约因素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给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造成了很多困难,导致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顾虑重重、谨慎小心。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方面,很多学校更是缺乏经验,也制约了该项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学校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网络舆情话语权的局限性

“话语权”简言之,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学校仅仅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BBS论坛、微博等宣传阵地,还没有其他媒介话语权,而目前学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却源于校外网络。话语权空间的局限性制约着学校舆情应急处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也削弱了学校化解舆情风险的能力。当前,学校引导和化解网络舆情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帮助,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错过舆情引导的有利时机问题。面对突发事件,如何建立同地方的联动机制,有效加强对舆情的管理,是需要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2.责任被“无限扩大”

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聚集的焦点通常都是学校管理存在的漏洞以及学校应当承担的责任问题。然而,认真梳理分析舆论指责的原因,常常是把学生安全责任被“无限转移”到学校。事实上,学校、老师对学生所负的是教育、管理、保护的关系,而不是监护关系。此外,学校还担负了许多“无限社会责任”,学校突发事件一般被要求由学校单方面负责并予以解决。当然,学校有责任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以及管理好网络舆情,但也需要家庭、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教育和保护学生的重担。

3.身份被不适当界定

网络舆情中,学校的身份常常被民众主观地界定为“强者”。关爱弱者、帮助弱者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都要力所能及地去做的事情。在对待强者和弱者的问题上,人们总是习惯于从弱者的角度去确定价值判断的标准。学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学生经常被看作是弱势群体,是网民同情和支持的对象,而学校被视作强者,是网民认定的责任方。这种对强者和弱者身份的主观界定,有悖于对制度、道德规范的尊重。社会民众情感、态度的支持映射到网络舆情中,就会导致学校责任的无限扩大以及一面倒地对学校进行质疑和指责,使学校面临强大的舆论压力。

三、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网络舆情使学校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置更为棘手,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如何遵循法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对策,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是各类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和科学决策

建立常态化的组织机构,加强对网络舆情工作的管理,完善对网络舆情的决策程序,是提高网络舆情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长效工作联动机制。同时,在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过程中,组织机构要深入调研,查清事实真相,确定事件性质,并充分征集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作出处置决策,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2.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

舆情监测是对网络平台社会公众的言论和观点进行监视和预测。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会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发公众热议。特别是一些非理性议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测和应对,往往会造成难以预料的结果,进行舆情监测对于学校来说非常重要,完善的信息资源可以准确地把握网民的思想轨迹。要加强日常监测和特殊时期的重点监测,关注网民的主流声音和负面情绪,做好舆情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方面的舆情监测工作,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同时,要做好舆情研判,通过来源分析、真伪分析和归类分析,对舆情的趋向作出判断,以便于制定出正确的工作预案,采取应对措施,确保舆情彻底解决。

3.提高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突发事件发生时,网民既关注突发事件的本身,同时还关注突发事件的原因、事件的进展以及与事件相关的其他一些情况,特别是学校对事件处理的态度和方式。网民形成或扩大舆情的过程,其实是期盼事件能够得到合理解释的一种方式。如果期待时间过于漫长,他们对学校的处置工作便会产生怀疑,进而负面情绪就会大量汇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产生对抗情绪。同时,网络的便捷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学校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要及时通过微博、门户网站、新闻会以及媒体专访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学校对事件处理方式方法、进程以及措施,解答公众的质疑,提高事件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有效控制负面舆情,防止虚假信息肆虐和蔓延,取得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4.注重网络舆情的平衡与引导

加强网络舆论的平衡与引导是网络舆情管理中防止出现舆情危机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网上舆论平衡员”队伍,发挥学校专家学者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指导作用、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对负面舆情进行疏导和化解,控制负面舆情的发展势头和矛盾激化,防止出现舆情危机。其次,重视对“舆论领袖”的教育以及对舆论领袖的培养。意见领袖是网络空间对突发事件的传播起主要推动作用的网民,时常在网络信息并对他人的观点施加影响,意见领袖的意见表达极易取得学生网民的遵从和认同。学校要重视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对舆情的影响,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成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抑制网络空间负面舆论的扩散。

5.重视突发事件中学生的心理干预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经历过突发事件时,会不同程度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问题,例如,恐慌、焦虑、压抑、情绪低落等,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调试和干预。如果心理干预不及时、不到位,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持久的心理阴影和心理压力,进而再次引发一些不可预知的危机事件。学校要高度予以重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业机构心理辅导或者通过在线咨询、心理干预辅导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化解内心困惑,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消除该事件对学生的影响

6.对网络舆情处置进行事后评估

对网络舆情处置进行事后评估,可以有效地总结经验,发现漏洞,进一步提高学校应对和处置舆情的能力,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平息后,学校要组织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对舆情事件的发生原因、传播特点以及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处理的效果作出客观评价,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提高学校在网络时代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荀瑶.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安全[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6).

[3]刘志明.微博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识别及分析[J].系统工程,2011(6).

网络舆情监测措施篇7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网络舆情的联动应急机制,指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有关人员和系统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在预警环节,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哪些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哪些容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哪些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这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如何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网络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方面保障:一是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二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

就物质保障而言,各地政府相继成立了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由专人组成若干小组,24小时不间断对重点网站的舆情、重点论坛进行监控。各下属职能单位和部门,尤其是卫生、教育、交通等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也不同程度上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起本部门内的舆情监测任务。此外,对网络舆情较集中的场所如各高校的BBS,通过诸如聘用学生作为兼职的“网络调研助管”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动态。通过各层次、各领域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从物质、制度、资金、人力等方面,保证了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日常运作。

就技术保障而言,要监测网络舆情,少不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信息反馈、信息决策系统,这就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系统尤其是一套高效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对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必须要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相关评论、网络论坛等,从这些信息中提取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分析舆情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情况,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进行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可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有必要通过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来进行。

正是依托了物质和技术两大体系,网络舆情监测部门才能对舆情信息进行评估,分析规划舆情监控内容,形成舆情预警信息。同时,根据舆情的监控级别规划新的监控内容,开始新的监控周期,形成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周期往复的社情民意反馈系统。

从类型上看,网络舆情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两种。

日常监测,指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本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日常监测的意义在于,随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情,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通过“舆论领袖”等手段,对日常舆情进行引导;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突发事件监测,尤指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突发事件的变化因素多,内部关系较为复杂,发展趋势难以预测,相关信息纷繁复杂,给管理机构的信息判断和决策增加了难度。另外,由于突发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影响或阻碍了原有信息沟通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给各种“小道消息”提供了填补信息真空的机会。此类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而巨大的压力使决策者很难从容地对所有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判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可能被遗漏或者忽视,从而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因此,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极其重要。

网络舆情预警

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以上海为例,无论在涉日舆情、地铁调价,还是普陀城管打人等“网络热点舆情”处理上,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005年8月15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当天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引起网民极大愤慨。为有效控制、理性引导网上涉日舆情,上海市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未雨绸缪,8月11日起就密切关注境内外中文新闻类网站、外电有关报道和评论、网民留言情况,及时把握媒体对小泉动向的报道以及网民情绪发展动向。在制定周密预案的同时,有关部门及时和各大网站进行沟通,协同作战,共同做好危机事件的预警。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向全市100多家影响较大的重点网站(含新闻网站、登载新闻网站、论坛网站、918爱国网等网站)发出《关于近期加强论坛等互动栏目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网上涉日报道管理的通知》等两则通知。上海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还加强了监测力度,做到专人专项24小时值班,在第一时间内把最新情况通报有关部门。正是采用“预案+协同作战+全方位监测”三合一的立体预警模式,使上海顺利度过了“8・15”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应对

从上海等地的情况看,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必须要依托:

1.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技术支持。如上海市专门成立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与各大互联网站建立紧密的联系、沟通机制,通过网络编辑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素质。

2.制定一套较为成熟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各地危机预案正在或者已经制定,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制定高质量的预案。以“8・15网络涉日舆情”为例,预案内容包括通知上海所有新闻网站,对相关消息不做头条、不开专题、不开设新闻留言板、不在论坛中讨论;加大监看力度,遇有相关敏感信息及时专报。15日、16日两天,编制关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相关新闻网上传播情况及舆情态势专报”;监看中如发现上海网站及其论坛上,如有过激言论或负面信息,立即删除并报告;传统主流媒体评论部做好素材与引导文章准备工作等。

3.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以“地铁调价”为例,网管处指定专人积极与公安、通管局加强联系,及时沟通,及时处理;公安、通管局也指定专人与网管处联系,各部门间建立起了稳定、顺畅、高效的沟通渠道。这对于提高处理违规网站的时效,及时应对突发热点起到了关键作用。

4.危机事件后的系统有效评估。内容包括危机情况、采取措施、对下一阶段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反思与建议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有好的评估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就是对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的提升。

尽管如此,由于网络传播是新事物,而网络舆情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尤其当出现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在很多方面因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尚待改进。

1.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展。很多城市,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日常监测,目前主要集中于卫生、教育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领域。事实上,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领域,都有可能引发大的负面网络舆论,进而形成危机事件。因此,适当扩大监测范围,扩大监测机构的人员规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2.预案大多是原则性规定,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导和演练。要做到预案求实,不仅要有危机发生后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遏制危机、处理、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方案,更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从现有情况看,在制定网络舆情危机预案时,还有相当部分预案比较粗线条,也缺乏对预案内容的日常培训和演练。一个优秀的预案,就是一本好的操作手册,对危机发生时的具体步骤,都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当预案制定后,要不定期地进行演练,提高警惕性和实战能力。

3.信息公开要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喜欢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宣传主管部门习惯用传统粗暴的方式管理大众传媒,媒体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使媒体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部分政府为了“保稳定”,部分官员为了“保乌纱帽”,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过分看重吸引外资、发展旅游等方面的近期局部利益,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在危机处理中信息透明度较差。

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的措施

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中,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既有先后顺序、也有交叉混合。看起来,每个环节逐步向后推进,但实际上,不断融合、互动。监测是常规工作和基础工作,耗费精力最多。预警其次,当通过监测发现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时,就开始进入预警阶段。就发生概率而言,应对的几率最小,只有当现实的危机发生后,才开始进入应对程序。但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性并非可以由此而小觑。监测、预警、对应三个方面构成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并形成紧密契合、逐层推进的工作流程。

1.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除了制定《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总预案》外,还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2.尽快实现网络立法

网络立法是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情绪型负面舆论的有效保障。国外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启示,美国参议院于1995年6月通过了《传播净化法案》。新加坡政府则规定,新加坡的3家iSp(网络服务供应商)和拥有网址的政党、宗教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在新加坡广播局注册并接受其管理。其管理的内容包括“可能引起对政府痛恨或轻视的内容,或煽动对政府不满的内容,以及危害公共安全和国防的”等等③。

3.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

有关研究显示,当权威信息缺失时,就给小道消息传播提供了契机。因此,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个有效举措。通过新闻发言人,既向公众传递了权威信息,又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新闻发言人”这一权威信息源。

4.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

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的参与情况看,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普遍做法。这些“舆论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5.强化网络“把关人”

任何信息传播,都是信息选择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把关人”。网络把关人包括网站编辑、网管等,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把关人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设置好有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在把关中,切忌简单粗暴地删帖,要注重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艺术,使网民产生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

6.加强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中的作用

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部分重要论坛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尽管这些做法会引来种种争议,但至少在短时期内依然是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的有效手段。

7.探索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创新机制

初步设想是,由网宣办牵头,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每天或每周按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提供简单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或者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内部信息系统”,网宣办位于该系统的核心,负责将每天监测到的信息分门别类地传递到各职能部门。具体职能部门通过该系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和本部门有关的最新网络舆情,并对这些舆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判,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应对。当出现重大危机事件时,由各部门抽调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加入到网宣办的工作中。专业人士的加入,体现了具体职能部门对危机事件的重视,也体现了政府高效执政的姿态,对尽早化解危机,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杜骏飞主编,《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16页

②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网络舆情监测措施篇8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引导的必要性

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一直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机遇。为此,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互联网发展,明确互联网阶段性发展重点,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进下,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海量、高速、便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已经把我们每个人深深融入到互联网之中,虚拟社会已经渗透到现实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管理者必须学会去重视、善待、规范网络虚拟社会,积极应对网络虚拟社会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新挑战。

面对网络虚拟社会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新挑战,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时把虚拟社会的管理纳入社会管理,把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起来,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1]这体现出党中央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高度重视。在虚拟社会管理中,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而大学生是我国网民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是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涉及到大学生的舆情热点事件不断出现,由于处理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对高校声誉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可以说,相对党政机关和企业,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总体上看还明显不足,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尚有待提高。因此,对虚拟社会管理中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进行研究,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具体策略,尽可能降低网络舆情对高校及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以及大学生和谐、全面、健康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征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2]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网民和其他网民由于受到那些涉及到大学生的事件的刺激而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针对该事件的态度、看法和观点的集合。这个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主要是大学生,但也包括其他网民;二是舆情的载体是互联网;三是舆情的客体是那些涉及到大学生的事件。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

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具有一般网络舆情的匿名性、多元性、聚发性等基本特征外,还具有一些自身独特的显著特征。[3]第一,影响广。由于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因而涉及大学生

的网络舆情一般受关注程度较高,产生的社会影响也较为广泛。例如,2012年4月发生的“山东师范大学学生抢考研自习室引发群殴”网络舆情事件不仅引起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广泛讨论,更引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4]第二,情绪化。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主要是大学生。他们往往思想活跃但又缺乏理性思考,容易情绪波动。这也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往往表现出情绪化的特征。以2012年4月发生的“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让女生签订另类承诺书引发争议”网络舆情事件为例,在16日晚上收到班主任发的《××系女生与异性交往自律承诺书》后,即刻便有女生在微博上发表了“我都20了,还早恋,早他妹阿”的情绪化感言。[5]而在该校的百度贴吧中,那些讨论此事的帖子也有很多情绪化的语言。第三,突发性。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诱发因素在时机上往往具有偶然性,加之大学生居住集中,这就使得网络舆情的形成表现出突发性的特征。以2012年4月发生的“广西一高校男女疑在教室偷欢被围观者网上直播”网络舆情事件为例,18日晚9时许,广西南宁一高校3号教学楼6楼一间教室里因有一对男女疑似在“偷欢”而突然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当时,与该栋教学楼并排的2号教学楼里数百名正在上课的学生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并有不少同学用手机拍下上传至微博进行现场“直播”,进而震动网络。[6]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与演化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生成动因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有一定的内外部动因。从社会环境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众多,这是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客观原因。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群体变得越来越浮躁,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日渐式微,丧失了原有的约束力。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现象如近年来经网络曝光的一连串“校园门”事件即是例证。而在2012年4月发生的“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让女生签订另类承诺书引发争议”网络舆情事件中,校方出台文件的主要初衷也是针对在公共场合有些男、女生卿卿我我,搂搂抱抱的不文明行为。[5]

从高校内部来看,高校在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等过程中出现行为不当从而导致各种利益冲突以及校园常规渠道不通畅是大学生转向网络、产生网络舆情的现实原因。例如,在2012年4月发生的“山东师范大学学生抢考研自习室引发群殴”网络舆情事件中,山东师范大学多位受访学生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学校公共自习室太少,此外管理跟不上也是引发矛盾的原因。[5]而在2012年4月发生的“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让女生签订另类承诺书引发争议”网络舆情事件中,也主要是学校的此项政策威胁到部分学生的利益,而他们又找不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常规渠道,因而便在网络上聚集起来表达意见,发泄不满情绪,进而汇集成网络舆情。[5]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膨胀,缺乏个人修养是网络舆情产生的直接原因。在大学里,有些大学生只关注自己,想要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自私个性使得他们时而跨越道德的约束。比如,一些大学生情侣在食堂里相互喂饭,在自习室里里卿卿我我,更有甚者在校园内当众热吻。有的男生为了追求心仪的女生,在深夜的楼下放歌,也有女同学每天清早准时敲响男友寝室的房门,或是一不开心就在楼道里大吵大闹。正是由于大学生恋爱中的这些不文明行为,才导致广西一高校男女生疑似在教室“偷欢”被数百学生围观事件的发生以及新乡职业结束学院“另类承诺书”的出台。也正是由于山东师范大学部分学生缺乏自律的不文明占座行为,才引发了群殴事件。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

世界上的事物都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大学生网络舆情亦不例外。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到消解,其整个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产生阶段。在该阶段,涉及到大学生的事件是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最基本要素。当网民对涉及到大学生的某一事件产生兴趣时,就会不断地跟贴或者转帖,从而导致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2)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意见领袖”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网民针对涉及到大学生的事件在互联网上发表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往往凭借自身素质充当起“意见领袖”,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网络舆情的发展。(3)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传统媒体介入并与网络媒体互动将大学生网络舆情推向高峰。一些传统媒体发现了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的新闻价值,并进行深入调查与报道。而传统媒体的报道结果又会被网络媒体转载,从而形成互动并将大学生网络舆情推向高峰。(4)衰退阶段。在该阶段,网上网下多方消解逐步释放舆情压力使大学生网络舆情逐渐衰减。在舆情事件得到有效处置后,如真相公布或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理,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度就会逐渐降低,最后淡出网民的视界,舆情也随之消解。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监控与引导,需要收集舆情信息并进行分析研判,了解舆情的产生及演化机制并进行安全预警与引导。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收集

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首要环节,是做好舆情管理工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及时发现那些涉及到大学生的网络热点问题,才能为下一步的应对工作赢得时间。高校应该采取重点监测与广泛监测相结合、人工监测与计算机软件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在互联网的浩瀚信息海洋中实施有效的监测,从中及时发现并收集那些涉及到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信息。

一方面,主流论坛、高校BBS、百度贴吧、微博、学生QQ群和QQ空间是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需要重点监测的区域。高校需要建立信息监测与收集队伍,密切关注上述重点监测区域。同时,要采用网络搜索引擎技术和网络信息过滤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广泛监测。另一方面,对重点区域网络信息的监测,可以采用人工的方式。但对整个网络信息的广泛监测,则需要计算机监测软件的配合。同时,通过计算机监测软件,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舆情信息的出处、热度、相关度和频次,从而提高信息监测的效率。[7]但是,由于计算机监测软件对热点问题敏感程度的判定力相对比较低,因此也需要人工监测的配合。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

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中心环节。对于搜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高校要及时地进行分析研判。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舆情信息的筛选。由于目前我国的网络监管措施不到位,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论坛、高校BBS、百度贴吧、微博等网络载体上言论。这就给那些网络修养缺乏、法律意识淡薄的网民以可趁之机,为了在网络上“哗众取宠”、提高自己帖子的点击量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会捏造事实、编造细节,在网络上肆意虚假信息。例如,2012年4月中下旬以来,网络上疯传的“内蒙古多个高校学生离奇失踪”舆情事件,最后被证明纯属谣言。[8]因此,对于在网络上搜集到的涉及到大学生的舆情信息,分析人员要仔细地进行筛选,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二是对筛选出的高质量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即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并做“由形到势”、“由点到面”、“由问题到建议”的深度分析,确定这些舆情信息产生的根源、性质、影响范围,进而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关注热点、议论焦点、思想情绪和愿望呼声,并对网络舆情可能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人工与软件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信息分析研判的水平。定性分析主要是研究舆情信息的发展态势、意见倾向、利益诉求;定量分析主要是统计舆情信息的点击率、回复率、转载率、引用率以及持不同立场、利益诉求的帖文条数。在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过程中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就是要通过对新闻量和帖文条数的统计和数据分析,对相关舆论的发展态势、意见倾向、利益诉求等进行量化分析和图表呈现。而采用人工与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就是要以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哲学规律为指导,以现代统计学为工具,借助计算机软件,对舆情性质和走向进行科学的研判。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安全预警

网络舆情的安全预警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灭火器”,是避免网络舆情继续放大和扩散乃至引发舆情危机的一座非常重要的屏障。在完善有效的舆情监测收集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高校要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通过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做出相应的处置预案,从而防患于未然。

能够造成网络舆情危机的一般是负面网络舆情,也就是那些危害社会稳定和校园安全、侵害大学生名誉权益和隐私、损害高校声誉和利益的网络舆情。由于很多负面舆情是被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盲目炒起来的,因此,对于负面舆情,高校要在有效监测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做出反应,尽快向网民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尽可能在舆情未激化之前化解纠纷和矛盾。高校还可以对校园网用户实行实名注册制,这样可以让那些通过校园网散布或传播谣言者有所顾忌,也方便在必要时进行落地查证。同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安全预警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因此,高校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以提高网络监测与预警能力,例如,利用网络蜘蛛能够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测和信息收集,采用关联分析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分析判定事件之间的关联度,通过数据挖掘中的聚类技术能够预测舆情的发展趋势,等等。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干预

网络舆情监测措施篇9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诈骗也以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出现。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网络安全形势的认知度,提高网民对网络诈骗的鉴别力,降低网络诈骗的案发率,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联合猎律网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采集网络公开数据,历时三个月完成《2011-2015年度网络违法犯罪大数据报告》。《报告》以数据统计的形式对2011-2015年度的16种网络违法犯罪数量、地域分布、受害群体、损失情况及作案手段进行归类分析,对当前我国网络违法犯罪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总结。

《报告》显示,近5年来网络违法犯罪案件的数量不断攀升,网络违法犯罪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上海、福建、江苏等省份,犯罪主体日趋年轻化,社交软件是实施网络违法犯罪的重灾区。就网络诈骗类型来说,虚假兼职占比高达30%,退款欺诈位列第二,占比18.2%。网上、金融理财、以及网游交易这三类也极易诱发网络诈骗。《报告》还对电信诈骗行为进行了专门梳理分析。

《报告》指出,网络违法犯罪呈现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犯罪主体年轻化、犯罪对象广泛化、犯罪形式多样化、网络违法犯罪监管滞后等特点。为此,《报告》提出,要从加强侦查能力建设、强化网络监管规章制度、优化网络安全技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上网习惯等方面来完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还要注意证据的留存,以便及时寻求司法救济。

网络舆情监测措施篇10

企业是社会的单元,其员工具备“社会人”的属性,一方面有着对社会舆情的普遍认同,另一方面舆情导向时时处处影响着员工的认知取向,随着网络的兴起和逐渐普及,网络舆情更是渗入员工八小时内外的工作生活。因此,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与传播给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随时把握员工的思想行为及意识的变化,从舆论引导、管理机制、网络监控等方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管理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结合起来,在“web2.0”时代有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功能。因此,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认识网络舆情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

一、将网络舆情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背景的可行性

网络舆情研究与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就形成社会认同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行为而言,前者为了解社会成员思想状况进而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也为将网络舆情背景引入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供了可行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长期以来,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一直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有两点“通病”: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理念的灌输,忽视员工个性发展和主体需求,造成员工抵触;二是就事论事,出了问题才会动用各种预案,缺乏防患于未然机制的措施,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其主要来源是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个人网站、网络社区和电子邮件,具有开放性和直接性、实时性与交互性、随意性和多元化、突发性和快捷性、隐蔽性和偏差性等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等无法比拟的优势,也因此汇聚了大量的社情民意,各种利益诉求充斥其中,很容易对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强大的舆论,这些大量的、鲜活的社情民意和舆论关注点是十分宝贵的信息资源。

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可以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舆情了解社会关注热点和主流声音,特别是关乎企业员工的意愿和心声,为更好地把握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抓手提供了必备的“调研”基础。

随着网络舆情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的突破及其自动监测系统的研发。更是给网络舆情监测带来了便利。目前,国内外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范围涉及文本数据自动分析、weB数据自动分析、舆情感彩分析、人工智能检索、自动摘要、决策和复杂性社会网络系统等各个方面。美国tDt系统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之一:涉及新闻分析、话题跟踪、话题发现、新事件发现及其相关发现等内容。国内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有方正智思舆情监测分析系统、autonomy网络舆情聚成系统、互联网舆情信息监控系统、Goonie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等,基本上实现了针对互联网海量舆情自动实时的监测分析,提供全文检索、自动分类、自动聚类、主题检测,追踪、相关推荐与消重、关联分析与趋势分析、自动摘要与自动关键词提取、生成统计报表等功能,这都为创新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便捷。

因此,我们认为,将网络舆情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背景,就是要及时了解研究社会舆情动向以及对企业员工群体的影响、形成和表达方式,抓住苗头,防患于未然,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结合起来,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意识形态要求以及倾向性“思潮”,从整体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根据员工的情绪、言行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立体化格局。

二、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的现实意义

网络冲浪已成为排名第一的现代生活方式,其所反映的信息自然成为被关注的重点,因此,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究,对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一,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传播与影响范围的广泛性越来越明显,同时,网络的快捷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点,使企业员工有了更多的说话意愿,大家进一步吐露心声说实话、说真话,倾诉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绪。企业员工可随时上网,通过QQ聊天、email收发邮件、博客上贴文、BBS上发表评论等方式发表观点意见、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网络也成为企业广大员工获取知识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平台。

第二,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供了最新真实的信息。网络空间信息来源广流量大,文字、图片、视频信息五花八门,积极的消极的信息形形。大家既可从网络了解、阅读、收集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时势事件及热点、焦点,又可以或隐匿身份或现身说法,纵谈国事,嘻怒笑骂,关注民生,交流思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利用网络交互、及时迅捷的特点,应用网络舆情收集程序或工具,可以了解企业员工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从而可以对其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全面的掌控广大员工的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的针对性。

第三,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找到了突破瓶颈的时机。借助网络的论坛、博客、微博等平台,企业员工可以释放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怒。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借助网络发表意见建议,交流思想感情,对企业内外的舆情的生态环境影响越来越深刻,并逐步形成崭新的网络舆论场。网络舆情是社会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风向标,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有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情生态环境,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培育基层群众健康的生活情趣,对于开展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网络舆情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举措

针对网络舆情中反映的员工思想动态情况,结合供电企业实际状况和自身特点,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举措。

第一,借助网络技术创新教育工作模式。

拓宽教育手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借助网络技术,积极组织员工开展网络学习、测试、问卷调查和意见建议征集等活动,让网路教育成为常态化,最大程度的降低员工对网络教育的抵触情绪。同时,定期开展网络互动教育活动,通过在线交流、在线座谈等方式与员工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界限,使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问更加开放、立体,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更加广阔,渠道和途径更加多样化。

发挥网络优势。积极鼓励员工使用网络,网络上的论坛、博客、微博等平台,可以释放员工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员工的情绪稳定。要充分应用网络隐蔽性强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网站。比传统双方询问的心理咨询方式网上心理咨询更具优势,尤其是情感、个人隐私等问题,员工更愿意通过网络寻求咨询和指导。

第二,依托网络影响拓宽宣传引导方式。

应用网络加强员工教育。在网络环境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主题网站,开辟渠道,拓展空间,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手段。要充分应用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传播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吸引员工的眼球,使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中享受视觉、听觉的愉悦,强化对说服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提高说服教育效果,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应用网络发挥引领作用。网络舆情既反映员工的思想、观点和倾向,表达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又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疏导、引导提供便利条件。与员工在网上进行思想沟通,在平等、信任的情境中,循循善诱,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引向正确的轨道,帮助员工解决思想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实现正确引导,将健康积极的思想引向发展,将错误的消极地思想加以指正和驱除,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应用网络开展典型教育。树立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进行巡回演讲,这是原来惯用的宣传方式,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对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进行示范,很容易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在网络上,进入广大员工的眼球,引起大家的关注,对员工很快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利用网络舆情的优势,树立正面典型,加强推广力度,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网络风气,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第三,跟踪网络潮流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要充分应用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技术、善于运用网络方法是网络舆情发展变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迫切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到能熟练地上网查阅信息、浏览资料、发送邮件、在线交流、参与论坛讨论。要主动利用网络,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料、了解员工思想动态、把握话语权,与员工平等沟通、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