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生产实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5:27

化工生产实训篇1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在大一首先进行化学与生物物料识用,对工厂生产过程缺乏系统了解,这需要在后面的生物化工综合实训中加强实践动手操作。“生物化工生产运行与操控”是为化工学院生物化工工艺专业配置的生产技术类专业课程,学习情境以典型生物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装置和生产操作技术等知识和技能组成。为此选择学生在生活中的啤酒和化工中常用试剂乙醇的生产过程作为实训项目,这两个项目不仅是生化过程的典型案例,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其生产过程的兴趣。以淀粉为原料的酒精生产过程,学生可以学习菌种扩大培养、糊化、糖化、发酵、精馏等多个工序,操作空消、实消、发酵罐控制系统,精馏等。在啤酒的发酵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低温发酵,变温控制、吸附过滤等操作,达到了以情境学习,项目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消化。

2工程化、职场化、生产型的工学结合实训平台建设

2.1菌种扩大培养按照无菌要求建设无菌操作室,缓冲更衣间、传递窗,采用消毒剂和紫外灯消毒,在无菌操作台中进行无菌操作。培养室配置了光照培养箱和恒温震荡培养箱,能够进行各类微生物培养。可开展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计数、菌种扩大培养、菌种分离纯化等实训。本系统除了空调净化系统缺陷外,其他均按照生产实际建设。

2.2酒精生产线建设酒精生产线按照淀粉质原料生产工艺,如图1所示,在发酵罐内采用双酶法进行淀粉的糊化、糖化,配置两级种子培养发酵罐,发酵结束后,对发酵液进行过滤和精馏,通过精馏可获得医用酒精或工业酒精。此系统除了能够满足酒精发酵外,还配置空气净化系统、溶氧电极、pH电极、补料系统等,能够进行其他生化产品的好氧发酵。公用工程建设了一套空气压缩系统、蒸汽发生系统,能够同时满足整个实训室发酵罐系统需求。

2.3啤酒生产线建设啤酒生产装置包括糖化锅(煮沸锅)、啤酒发酵罐、麦芽汁过滤系统、板框过滤系统。该系统直接采用麦芽粉进行糖化、过滤、麦汁煮沸、酒花添加、低温发酵、过滤等操作,满足啤酒酿造工艺要求,如图2所示。啤酒发酵采用低温发酵,设置主发酵温度9~9.5℃(上限10℃,下限9℃),主发酵结束后,以2℃/天的速度降温至4℃,后保持24小时,2℃分4次降温,每次0.5℃。最后以3小时/℃的速度将发酵罐降温至1~1.5℃,保持此温度3~5天(贮酒)后,最终获得鲜啤酒。

3使用实效

3.1学生实训学生在该实训平台中能够进行基础的微生物功能与应用实训、生物化工生产运行与操控综合实训以及相关制药专业生物化工技术综合实训,学生能够熟悉培养基配制、微生物培养、微生物纯化、染色、形态观察、计数等操作,在发酵系统方面,熟悉发酵过程工艺参数控制、生产工艺流程、公用工程。该实训平台能够满足学生实训需要,学生职场化氛围浓厚,普遍反应较好。

3.2教师科研在该实训平台基础上,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申请并建设了一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江苏省生物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在与精细化工综合实训平台共享的基础上,成立了两个科技服务团队,完成了近十项校企合作横向课题,进行了“生物生产运行与操控”课程改革,完成其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平台为本专业教改和科研服务,所建设的仪器设备要能够满足教师进行科研的需求,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进行科研试验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实训平台为师资队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石,特别是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物质保障。

4结语

化工生产实训篇2

关键词:精细化学品校企融通工作过程

校企融通模式实现了“学校与社会融通、专业与行业融通、课程与岗位融通”的“三融通”。在校企融通的教学模式指导下,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取正是紧紧围绕“工作岗位”进行的,行业的能力评价标准是行业企业相关专家制定的,教学条件和培训体系是由校企共建的,师资力量是由企业提供或培训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行业、企业全面引领、深度参与、积极指导、严格评核职业教育与教学,充分体现了产教合作,做到了校企合作、行业主导,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

《精细化学品生产实训》是精细化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一门提高和强化精细化工专业技能,为学生顶岗实习做好前期准备,承担衔接在校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的核心实践类课程,对本课程进行校企融通模式下的工作过程化改革,可以有效针对企业需求,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掌握从事精细化学品生产需要的关键技能,所获得的能力更加符合企业的能力标准,毕业后可以更好、更快地胜任工作岗位。

一、基于企业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课程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门课程的灵魂,培养目标给课程内容的确定、实训项目的选取指明了方向,合理的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实现校企融通的关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的确定经历了以下历程:

1.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结合地方产业,选择校企合作单位。通过研究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选择适合本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并尝试建立合作关系。已经建立校企合作的单位有:海伦石化、南通艾德旺、积华灵大、阿尔法沥青、迈康升华六家企业。拟进行校企合作的单位有扬子江制药、强力电子、苏利化工、恒源涂料等企业。

2.通过就业市场调研,确定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典型岗位以及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江苏高职院校提供的人力资源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合理的劳动力结构尚未形成,常会出现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化工专门人才的缺口很大。通过对校园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信息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需求量较大的工种有操作工(化工总控工)、分析工、化工研发助理(化工工艺试验工)、涂料技术员,生产管理员等。参考化工总控工、化工工艺试验工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生产管理员和技术员的职业要求,制得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典型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表(见表1)。

3.通过走访企业、毕业生回访、多方参与,找准课程定位,精心筛选本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到合作企业以及江阴周边从事精细化工行业的企业调研,结合企业专家的意见,对精细化学品生产典型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进行筛选,初步确定本专业需要培养的核心知识、技能和素质。近期的走访了扬子江制药、强力电子、苏利化工、迈康升华等企业,得到的反馈是:企业需求量最大的是化工生产的一线操作工和工艺试验员;对10届~14届毕业生访谈得到的反馈是:企业岗位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DCS操作技能、反应釜操控技能、产品分析检测技能、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结合本课程在精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化工行业标准和化工总控工、化工试验工国家职业标准确定本课程需要培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及其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必备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用电、防火、防爆、化学品的取用、存放和使用等),掌握典型化工设备的基础知识(类别、结构及适用场合),掌握精化工艺基础知识(酯化、复配、缩合、氧化、水解等),掌握化工单元操作基础知识(精馏、萃取、流体输送、干燥、传热)、化工中试知识(单因素分析、正交分析等)。

(2)技能目标。:掌握小型反应釜的操作、维护,掌握塔设备的操作,掌握常见换热器的操作、维护,能进行简单管路的安装、维护,掌握典型化工产品生产的开车、正常运行、停车的操作方法,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工艺参数,熟练读取和绘制生产工艺流程图的能力,检验产品质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掌握化工试验基本操作,掌握产品常见性能、成分的分析检测。

(3)素质目标。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强烈的产品质量意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校企融合、岗课融通、项目引领”,基于工作过程,确定本课程的培训项目

对课程的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目标进行梳理、组织,联系合作企业的现有生产岗位,精细选取实训项目。采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见表2)

(一)模块一的由来与设计

大型化工生产由于场地、人员、资金和利润等多方面原因,一般很难在校内实现连续化生产。虽然有部分院校有相关的设备,但由于投料成本较大、产品产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很难实现盈利,因此大都处于停工状态,即使用于学生实习,也多以冷态模拟为主,所以绝大多数的高职类院校倾向于采用仿真软件来模拟工厂化生产。采用仿真软件可以以较少的一次性投资来实现对大型化工连续化生产的模拟,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DCS操作技能、工艺流程图的认读与绘制技能、化工单元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安全生产意识、操作规范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本课程设置模块一为大型化工连续化生产仿真,并选取了均苯四甲酸二酐工艺仿真和乙醛氧化制乙酸仿真作为实训项目,这两个工艺仿真基本涵盖了所有常见的化工单元操作,是锻炼和提升学生化工生产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模块二的由来与设计

仿真实训虽然有上述的诸多优点,但仿真毕竟不同于现场生产实习,对锻炼学生现场设备、仪表、管道的操作、维护能力帮助不大,所以要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离不开现场实操。为了弥补仿真实训这方面的缺陷,本课程引入了模块二,即生产设备操作实训。在该模块中,设置了管路的认识与工艺流图的绘制;常见泵的操作与维护,管路的拆装与维护,流体输送;反应釜的操作;烘箱、离心机、砂磨机的操作等训练项目。要理解某个工段的工艺流程、工段与工段之间的关系、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会阅读工艺流程图,并能够根据现场设备、管道、阀门、仪表之间的联接关系绘制工艺流程图,所以管路的认识与工艺流程图的绘制是从事现代化工生产人员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所以该模块设置了项目――管路的认识与工艺流图的绘制,在该项目中,教师指导学生首先根据实训室现有的设备(由水箱、离心泵、流量计、测温仪表、测压仪表、管道、阀门、反应釜若干组成)绘制工艺流程图(参考图见图1),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流程图的画法之后,进行项目拓展。拓展一,如何逐个进行反应釜夹套注水,写出操作步骤;拓展二,如何同时进行夹套注水,怎样预防流体短路,写出操作步骤;拓展三,对图1管线进行改装使加热介质从反应釜夹套上部进入,下部流出,画出工艺流程图。通过训练任务的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绘制流程图的水平。

反应釜的操作、维护是化工总控工、工艺试验工必备的技能,化工企业医药中间体的生产大都是在反应釜中进行的,本专业毕业生在某些制药企业也主要从事反应釜的操控岗位,所以通过设计或引进与此类企业相仿的生产设备,设置项目――反应釜操作和控温训练来模拟医药中间体的生产过程,并引进相关的生产管理模式和岗位考核评价标准,可以更好地锻炼、提升学生的反应釜操作维护水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工作岗位,也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新员工培训成本、缩短培训周期。

(三)模块三的由来与设计

精化产品的门类众多,生产的工艺也是多种多样,很难用几个项目来涵盖众多的精化产品类别,但无论何种产品的生产工艺都是由流体输送、蒸馏、传热、吸收、干燥、萃取等化工单元操作和氧化、还原、酯化、水解、卤化、磺化、硝化等基本化学反应构成的。通过把化工单元操作和化学反应融合到具体项目中,在不同的项目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化工单元操作基本技能、设备操作能力和化学反应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基于上述思路,本课程从众多的精化产品生产中遴选出比较有代表性几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来训练学生的配方设计、优化,工艺设计、优化,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等方面的能力。每个项目都按照化工产品开发的一般步骤进行设计,主要步骤包括:

(1)产品用途分析;(2)配方确定;(3)工艺设计;(4)方案实施;(5)产品性能检测;(6)产品质量评价;(7)产品工艺改进。

例如,涂料是精细化工主要产品之一,通过与江阴本地的涂料生产企业合作,以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为实训项目,校企共建小型涂料生产车间,引进企业的操作规程和产品检测和质量控制方案,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掌握一般涂料的配方设计、工艺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等技能。选取典型的107胶涂料的制备作为实训项目,通过把实训项目分为:(1)涂料用途分析;(2)涂料配方确定;(3)制备工艺确定;(4)制备过程;(5)性能测定;(6)涂抹性能测定及产品性能评价;(7)工艺改进等几个过程来模拟真实的涂料生产、使用、检测过程,学生学会了107胶涂料的生产过程就可以以此类推明白其他涂料的生产过程。

三、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评价标准和学校评价方法制定企业和学校都认可的课程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指标

基于企业的需求,本专业采取的是“双证毕业”的毕业资格审查模式,即学生要同时取得毕业证和化工工艺试验工(中级)或者分析检验工(中级)才能取得毕业资格,从而创建了专业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的职业等级资格体系。经过进一步改革和建设,本课程可以兼具精化实训教学和化工工艺试验工、化工总控工(中级、高级)的培训功能。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在设定时已经包含了化工工艺试验工、化工总控工国家职业标准的一些核心指标,所以学校和企业的化工人才均可按课程培养目标的评价指标递进式地学习并取得相应资格。一方面,在校的学生可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分阶段层级式地取得这些资格;另一方面,企业的职工也能通过一定课时的专业培训获取相应的资格。

(二)评价方法

采用理论考试(30%)+仿真操作(30%)+现场实操(40%),综合成绩达到60分即为合格,可以获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理论考试主要侧重考察安全知识、职业道德、化学基本知识、化工单元操作基本知识、仪表与自动化基础知识、分析化学基础知识;仿真操作主要考察产品生产原理、DCS操作、化工单元操作、工艺波动的处理能力、设备故障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安全生产意识等;现场实操主要侧重考察化工工艺设计能力、设备操作能力、化工单元操作的规范性、团队协作能力。化工工艺试验工和化工总控工在考核知识点的分布上有所差别,中级和高级在考核的难度上有所差别。

基于校企融通模式下的本课程的改革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和努力,希望可以校企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推进校企融通的程度,培养更多社会满意、企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的化工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东.香港职业教育校企融通模式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81-84.

[2]徐维琳.江苏化工制造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与对策[J].高职教育研究,2007,4(1):12-13.

[3]化工英才网.热点企业招聘.2015-7-11

[4]前程无忧网.化工类人才.

[5]化工工艺试验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化工总控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李永进.浅谈香港职业教育与内地职业教育之区别[m].职教论坛,2008,(4).

[8]林知秋,张建荣.校企融通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5).

[9]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化工生产实训篇3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

辽宁省专项基金课题:辽宁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职化学工艺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12ea015)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无疑为实现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达到教学一体化的模式,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为实践教学,特别是生产性教学,学生只有在生产性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体验生产的重要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于实现工学结合教学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技能训练,掌握一定技能技巧,具备一定顶岗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近年来结合我校《中职化学工艺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内涵

就当前国内中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几年来基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校内实训基地要做到生产性实训,必须要处理好实训与生产、教学与技术研发、学校与企业之间关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深入探索理论与实践点的结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的形成等。基地由"课堂与实训一体化"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一体化"的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以及"教学与技术研发一体化"的技术服务中心三部分构成。通过探索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与现场实训的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上机操作、现场演示设备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做中教、做中学"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的互动,实现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在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中,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集训,在真实化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了综合操作技能,具备了校外顶岗实习能力。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校内实训基地要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同时要实现"二化",即:

1.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开辟政府、学校、企业多元化的投资渠道。积极邀请行业企业的参与,由学校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吸引行业企业的人才资源、行业最先进的设备资源以及技术资源和资金进行共建、共享,多渠道筹资。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进行三种模式尝试,即企业主导模式、学校主导模式、共建共享模式。

2.功能建设多样化。校内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载体。根据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和作用,它必须做到生产、实训、技能培训"三位一体":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还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

三、校内实训基地在教学实践结合中的作用

1.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

2.学生零距离就业实现的重要途径。

3.校企合作的重要纽带。

4.办学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的必要手段.

5.实训教师短缺解决的有效措施。

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化工专业具体实践分析

我校化化学业工艺专业采取"学做合一,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通过流程化基地实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做合一基地:由我校校内实训室和辽宁北方煤化工有限公司组成,一个以实训为主,一个以生产为主。校内实训基地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现场设备操作演示和实际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中实现实训和生产的互动。实训过程中,实训指导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检查与纠正,达到了良好的学做合一的教学效果。辽宁北方煤化工有限公司既是合作企业生产合成氨车间,也是学生校内项岗实训基地,车间的技术工人既是生产人员,同时也担任化学工艺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工艺技术,实现教学与生产互动。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经过"学做合一"阶段后,学生进入与企业合作成立的产学中心进行综合生产性顶岗实训阶段。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挑选一线熟练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到化工技术系的实训中心兼职任教,并解决实训材料问题。产学中心在生产的同时,承担学生实训指导任务,在流水线两侧交替安排生产工位和实习工位,实现了校内生产性项岗实训的目的。

五、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思考

在化工工艺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学校相继建成了制药、质检类校内实训基地,并引入十多家对口度高、在行业中实力领先的合作企业,校企合作初具规模。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思考。

1. 推进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等,采用"1+1+1"、"1+2"、"2+1"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同时,改革现有教学管理、监督与保障制度,建立一整套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监督与保障制度。进一步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和权益。建立弹性学制,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建立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工作日记制度和相应考核办法。建立工作预防和实时监控相结合的监控制度,保证校内实训落到实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职称评审等适当向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倾斜,确保实践教学课时数和课时费不低于理论课。

2. 推进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主要通过深化基地的内涵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的完善、校企合作的深入等,按照基地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满足学做合一的基本技能实验和实训、校企合一的生产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的毕业综合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从而推进"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改革。

3. 基地运行长效化。如何保证基地运行的稳定、持续运转,从长远看,关键还是校企双赢机制的建立。这就需要我们在共建合作中从彼此的利益出发,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和纽带,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4. 校内外实训一体化。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校内实训基地分别承担并有效落实了学生基本技能实训、综合操作技能实训,为校外顶岗实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校外实习基地能够促进学生巩固技能、接触行业最前沿技术信息、加强校企联合、促进产学互动。因此,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要实现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基地建设要做到有针对性,实现校内校外实训的连贯性,尤其是企业的引入要考虑企业接纳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能力;在校外,要尽可能做到"预就业"顶岗带薪实习。

参考文献:

化工生产实训篇4

【关键词】对接生产现场高职实训教学管理模式

一、对接生产现场高职实训管理模式研究的内涵分析

对接生产现场高职实训教学管理模式是近年来高职院校进行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具体指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把班级建在企业,实行“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出学生,企业盖厂房,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基地可同时容纳成百上千名学生上岗,可以承揽企业部分或全部的加工业务。通过合作,学校提高了办学效益;对企业而言,相比从社会上招收的工人,学生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管理难度小,也缩短了培训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对接生产现场高职实训教学管理过程的研究

在本文中,笔者拟构建一套完整的对接生产现场“生产化”实训教学课堂管理模式流程。

(一)安全教育是实训教学管理中的基础知识。安全教育的方式除了在实训教学之初给学生们普及,更应贯穿在整个实训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让安全意识深入学生内心。

(二)将班级学生以企业生产线班组的方式进行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可以以任务或者工序为标准;同时,在保质保量地完成一阶段的生产任务后,班组之间的生产任务可以互换。

(三)生产任务即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明白此次生产作业的任务。一般来说,企业生产任务普遍使用的是看板生产,它可以显示现场的实际进度,指示搬运、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信息,按照看板记下的顺序着手安排生产,可以明确生产的优先顺序,因此看板在某些范围内具有自动调整生产顺序的特征。

(四)在明确生产任务后,学生需要进行的下一步工作则是领料。在此工作中,笔者拟打破传统的教师分发工具、材料给学生的方式,提倡学生根据各自的生产任务自行领取材料和工具。

(五)在完成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进入生产加工,即实训教学中的“教学内容”。通过生产加工,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生产加工的程序和工艺,同时培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既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应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生产现场较为熟悉。

(六)质量是企业产品的关键,质检是实训教学管理模式中重要的一环。质检的对象可以多元化,比如自检、教师检查或独立的质检组。

(七)入库是该“生产化”实训教学管理模式中的最后一环。如果生产加工的产品为成品,则进行入库;如果为瑕疵品,则需进行返修。

三、对接企业生产的“生产化”实训教学管理内容的研究

(一)成立实训教学管理组织结构

高职院校成立由学校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实训教学管理指导委员会,作为实训教学管理中的领导、协调和指导机构,负责规划实训教学的目标、统筹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审核实训教学项目、统摄实训教学的开展。就具体组成人员来说,应该由各系部领导和企业行业里的专家(如技术、生产)组成,具体指导实训教学过程,牵头解决实训过程中的问题。专业教师则负责培养学生实训所需要的相关理论和技能知识。为了更有效地监督管理实训教学,以保证实训教学平稳进行,建立一支实训教学督导组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工作主要包含实训教学工作检查、信息搜集与反馈、教学质量评三个方面。

(二)制定实训教学管理制度

要使实训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保证实训教学取得预期效果,实训教学管理必须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具体来说,应该仿照企业生产车间的劳动纪律,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实训教学工作规范、高效。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实训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和实训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同时,对于实训教学档案的管理需要分块,实训室相关档案由实训室管理员负责编目造册;实训教学相关的档案资料则由系部教务负责,以便方便查阅。

(三)确定实训教学管理内容

1.教室模拟车间化。为了让学生更快速融入企业氛围,可以进行场景模拟,具体来说,将我系的数控加工实训室按企业方式进行重组命名,比如“车间主任”“班组长”,在数控加工实训室布置与企业文化相似的宣传板报、警示语等,使学生在场景中融入企业。

2.教学内容任务化。在该实训教学管理模式中,教学内容即生产任务。目前在我系的数控实训教学中,具体生产任务包括数控机床的操作、维修、数控加工三大块。

3.教学纪律制度化。生产车间劳动纪律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制度化,无论是劳动纪律、安全生产还是质检,都严格实行制度化管理。

4.现场管理科学化。高职院校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要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现场管理是他们要学习的基础管理课程。

5.教学过程工艺化。在整个“生产化”实训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过程已不同于传统的实训教学,其创新之处在于教学过程的工艺化,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来进行教学过程,将学习的教学和企业生产有效融合。

6.考核制度规范化。在前面提到,产品质检是实训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一环,因此,对于产品的质量检测应纳入学生考核范围内。

总的来说,对于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管理模式,必须和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对接,以达到有效管理学生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魏建森,李自鹏.高职实训教学中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4).

化工生产实训篇5

安全教育培训对象:公司安全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安全员、特殊工种和技岗人员(包括新入场和转岗人员)。

一、公司安全管理人员

1.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法规、政策,安全生产发展新动向,安全生产意识教育。

2.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内部强化培训、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3.安全教育培训时间:内部强化培训安排在年初、年末的空闲时间。上级主管部门培训根据要求按时参加。

4.培训地点:公司会议室

5.安全教育培训目的: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搞好安全生产。

二、项目经理

1.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法规、政策,项目安全管理制度,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安全生产发展新动向,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安全生产意识教育。

2.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内部强化培训、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3.安全教育培训时间:内部强化培训安排在年初、年末的空闲时间。上级主管部门培训根据要求按时参加。

4.培训地点:公司会议室

5.安全教育培训目的: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搞好安全生产。

三、安全员

1.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法规、政策,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安全生产发展新动向,安全技术技能培训,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安全生产意识教育。

2.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内部强化培训、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3.安全教育培训时间:内部强化培训安排在年初年末的空闲时间及安全生产月期间。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根据要求按时参加。

4.培训地点:公司会议室

5.安全教育培训目的: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搞好安全生产。

四、特殊工种、技岗人员。

1.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基本常识,施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技能培训,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安全生产意识教育。

2.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内部强化培训。

3.安全教育培训时间:内部强化培训时间根据在建工程进度进行安排,每个工程培训次数不少于2次。

4.培训地点:工程所在地会议室

5.安全教育培训目的:强化安全生产和保护他人意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搞好安全生产。

五、教育培训实施措施:

充分发挥各科室及项目部的作用:员工培训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涉及到各科室、各项目部。充分发挥各科室及项目部的作用就可以保证员工培训工作按计划实施,可以对员工培训工作进行综合管理,可以使员工培训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公司生产实际需要相结合。

化工生产实训篇6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三个合一;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真正开展工学结合,离不开实践性教学,尤其是生产性实训,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与实训,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是开展工学结合最实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尽管每个学校都建有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但是在现阶段仅仅依赖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工学结合是不现实的。原因有:(1)企业积极性不高。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就无法顶岗实习,而且会对企业的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2)学校自身优势不明显。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服务、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优势还不明显,无法吸引企业主动来校开展校企合作。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具备了一定的顶岗能力后,企业才愿意提供实习的岗位,学生才能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实现。近年来,我院对“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这里做一简要介绍。

一、“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与实践

1、“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理念的提出

我院从创办伊始,就坚持走“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针对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几年来学院基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校内实训基地要做到生产性实训,必须要处理好学校与企业、实训与生产、教学与技术研发之间的关系,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重视探索课堂与实习点的一体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的形成等。

根据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我们把学生技能的习得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重在基本技能的掌握,中级阶段重在综合技能的训练,高级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发能力。针对技能掌握的规律,为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实训需求,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并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实践。

2、“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

所谓“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是指以“学做合一”和“生产性”实训为基点,以相应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为支撑,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优越的实训条件。基地由“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以及“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技术服务中心三部分构成。

通过学做合一基地,探索课堂与实习点的一体化和现场教学与现场实训的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现场演示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的互动,有效落实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通过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集训,在真实化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了综合操作技能,具备了校外顶岗实习能力。在“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技术服务中心,通过参加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的应用性课题完成毕业设计(或综合实践),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锻炼,并满足了实现校企双赢和实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在要求。

校内实训基地要体现“三个合一”,必须要做到“三个紧密结合”,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同时要实现“三化”,即:

(1)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开辟政府、学校、企业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尤其是鼓励行业企业的参与,由学校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吸引行业企业的人才资源、行业最先进的设备资源以及技术资源和资金进行共建、共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渠道多样化。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进行三种模式尝试,即企业主导模式、学校主导模式、共建共享模式。

(2)运行机制市场化。在运行机制上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出资、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构建有效的校企双赢和利益共享机制。基地作为一个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学校不干涉其合法的经营活动。在承认其作为一个经济主体的同时,要处理好生产与实训的关系、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要确保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场所、资金。

(3)功能建设多样化。校内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载体。根据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和作用,它必须做到生产、实训、研发、技能培训“四位一体”: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还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并且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

3、“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

(1)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能弥补校外实习受生产制约大、轮岗机会少、岗位内容单一等缺陷,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扎实掌握综合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能满足学生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需求,提高学生依靠自身的技术技能解决生产现场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2)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途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的是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块,因此通过这种真实职业环境的营造,有助于他们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形成,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深化校企合作的纽带。学院实训基地具有生产,行业企业才会把产品放在学校生产、加工。学院实训基地配备良好的生产设备,行业企业才会把员工放在学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院实训基地有技术服务中心的支撑,行业企业才会与学院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学院有能力为行业企业解决实质性的技术问题,校企合作才能形成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

(4)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要手段。一方面,“三个合一”的校内实训基地有助于把市场信息及时反馈、吸纳到各个教学环节,推进“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通过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立,可以把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技术开发成果通过实训基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的有效平台。

(5)解决实训教师短缺的有效措施。“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吸引一批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来校任

教,开展社会培训、技术创新与服务,实现校企人力资源共享。同时,校内教师也可能通过基地锻炼提高实践技能,建设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4、“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实践

温州为中国鞋都,我院设有制鞋工艺专业,根据“三个合一”的要求,制鞋实训中心采取“学做合一,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通过流程化基地实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做合一基地:由制帮工艺实训室和制帮生产车间组成,一个以实训为主,一个以生产为主。制帮工艺实训室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现场设备操作演示和实际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中实现实训和生产的互动。实训过程中,实训指导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检查与纠正,达到了良好的学做合一的教学效果。制帮生产车间既是合作企业生产精品鞋的制帮车间,也是学生校内顶岗实训基地,车间的技术工人既是生产人员,同时也担任制帮工艺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工艺技术,实现教学与生产互动。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经过“学做合一”阶段后,学生进入与企业合作成立的中国鞋都产学中心进行综合生产性顶岗实训阶段。学院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挑选一线熟练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到学院的实训中心兼职任教,并解决实训材料问题。产学中心在生产的同时,承担学生实训指导任务,在流水线两侧交替安排生产工位和实习工位,实现了校内生产性顶岗实训的目的。

研发服务基地:实训中心下设制鞋研发中心,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展研发工作。研发中心采用企业运作模式,根据生产需要,确定设计主题,组织毕业班学生参与各季鞋款的设计。在中心设计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最后定稿,中心负责对设计稿进行样品鞋制作,学生参与整个制作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研发能力。

二、“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在制鞋工艺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学院相继建成了轻工类、机械工程类和建筑工程类三大体现“三个合一”的校内实训基地,并引入十多家对口度高、在行业中实力领先的合作企业,校企合作初具规模。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思考。

1、推进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三个合一”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等,采用“1+1+1”、“1+2”、“2+1”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同时,改革现有教学管理、监督与保障制度,建立一整套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监督与保障制度。进一步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和权益。建立弹性学制,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建立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工作日记制度和相应考核办法。建立工作预防和实时监控相结合的监控制度,保证校内实训落到实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职称评审等适当向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倾斜,确保实践教学课时数和课时费不低于理论课。

2、推进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主要通过深化基地的内涵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的完善、校企合作的深入等,按照基地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满足学做合一的基本技能实验和实训、校企合一的生产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的毕业综合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从而推进“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改革。

3、基地运行长效化

如何保证基地运行的稳定、持续运转,从长远看,关键还是校企双赢机制的建立。这就需要我们在共建合作中从彼此的利益出发,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和纽带,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化工生产实训篇7

[关键词]校企交融实训组织氛围营造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吴丽华(1975-),女,山东潍坊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服装教育;曹新锋(1977-),男,陕西渭南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王福娟(1979-),女,黑龙江绥化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河北邢台05403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1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对一线高级技术工人需求量加大,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做了很多理论与实践探索,如校企合作教育、顶岗实习、轮岗实习等,并已取得了相应成效。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也普遍体现出高职教学的企业化特色,具有企业化特点的工作过程式教学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特征,已逐步成为全国公认的教育模式。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怎样使校企合作更好地进行,使企业任务真正走进课堂,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对接机制,许多院校的校企合作只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融入教学之中。企业顶岗实习中,大部分企业为保证正常运转不愿接收学生进入核心岗位实习,学生只能从事一线生产或其他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鉴于以上情况,为使高职教育企业化得到进一步加强,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的发展,作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高职实训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以供探讨。

一、深入调研周边产业环境优势互补,校企共建实训课堂

许多高职院校以引进名企为荣,力求借助名企带动发展。但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产业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可充分依托周边地域产业环境,深入企业调研,与不同层次企业合作,特别是需要技术支持的中型或小微企业,联合进行生产或研发项目合作。也可把企业的部分生产线引到学校的实训课堂,校企交融共建实训课堂。深入调研分析著名企业机构设置及各岗位要求,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机构及岗位,借鉴企业生产流程及管理方式,吸引企业人员参与实训教学计划制订,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协助管理指导,校企共建完善的课堂企业化实训机制。河北邢台周边县市服装加工产业发达,如石家庄、辛集、保定、宁晋、清河等地,但独立品牌不多,多为订单加工,服装批发,出口外单,军工服装生产等,因此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与石家庄、宁晋等城市的多家企业进行不同层面的合作,将小型服装厂的加工生产线引进学校,并将企业生产任务作为实习载体,实施全境化的服装生产实训教学。为中小型技术薄弱的企业进行技术输出,也是校企合作的很好方式,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与际华轻工集团职业装研究中心合作联合开发职业装样品,将企业任务引进实训教学,丰富不同课程的实训内容,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企业的核心岗位、核心任务,用企业项目将各门课程实训融于一体。

二、实行全程企业实景化实训教学,实现校企交融

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某一专项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整体的思维结构;在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重点训练关键能力及积累技术、方法上的经验。如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这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在校企交融式实训教学中,确立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阶梯式实训组织结构。各课程实训教学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及公司生产流程排序,所有实训按统一项目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因此课程实训的选择与编排,要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和职业过程训练。每一工作过程都要有对应载体,如产品、任务、部件等。具体组织实施分析如下:

(一)校企交融式实训教学组织管理方式

在设定实训教学计划前根据课程实训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岗位设置及生产组织流程调研,依据企业调研,结合教学实训内容的需求,设立相应的企业化实训机构及岗位构成,引进企业人员参与管理。以班级为单位组成模拟企业实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相应岗位,如部门经理、产品设计人员、产品生产人员、市场推广员等。实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学生,又是模拟企业的工作人员。每个职能部门由一至两名能力强的学生当经理,指导教师安排好各部门的总体任务后,由部门经理负责安排实训顺序、分配任务,并监督实训过程,甚至组织讨论、处理实训结果等。这样,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实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做各部门的总指导,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在实习之前将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纪律要求、工作时间及额定工作量讲解分配清楚,实习过程中指导、监督、巡查,协调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传帮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以及互助协作的精神。实习作业既可以是与企业合作的工作任务,也可以是学校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的自主研发课题项目。校企交融式实训教学将企业机制与生产流程引进到教学组织中,让学生成为模拟企业下的员工,班级变成虚拟企业实体,淡化课堂概念,强化了工作形式。以“企业项目任务”为载体,将实训教学变成企业工作过程,学生实训作业即是企业产品,使高职实训教学与企业有机结合,是校企共赢的有效组织形式。

(二)合理安排实训任务,因材施教

在实训过程中,实习任务的安排很重要,合理的任务安排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人基础、理解接受能力、动手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因此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人特点为依据,把实训任务分为不同难易程度的阶段任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自我爱好进行合理任务分配,做到人尽其才。如接受能力慢基础差的学生可安排基础性生产环节任务,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参与综合项目的设计开发环节任务等。另外也可根据任务的性质及难易程度分流水线式操作管理,高中低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分成一个流水线式协作完成额定工作量,环环相扣,任何一环都不可忽视。通过合作完成工作任务,可避免差等生掉队和自卑心理的产生,团队成员相互协作与监督,可让学生建立团队荣誉感,锻炼协作能力,培养职业素养。

(三)校企交融式实训教学中的激励机制措施

合理的激励机制会使学生的实训效率提高,有效的竞争机制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实习效果。指导教师在实训内容的安排和组织上,可有意营造竞争的气氛,比如开展部门小组之间的工作成果比赛、竞争上岗制度、晋级式岗位设置、额定工作量制工作时间管理等,给学生一定的激励管理,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如实训初期,所有学生先进入基础任务环节,按完成情况及学生表现出的潜质,分批次让学生晋级高级环节的实训。这样,可保证所有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利用竞争心理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行部门之间进行工作效率比赛、技能比赛、产品创新比赛等,获胜的组可颁发一定数额的奖金,并给予加学分奖励。比赛可提高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实习的热情,促进提高实习效果。对于指导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激励政策,如根据平行班级之间的实习成果比赛、技能大赛的评比结果,给予指导教师一定数额的奖金,教师职称晋级时给予等比例加分等政策,提高教师实训教学指导的热情与力度。

三、营造实训课堂企业文化环境氛围,实现全面职业化熏陶

学生创新精神和企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都是单纯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实景化工作环境的熏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高职院校实训场所环境布置要融入职业文化的内涵,体现企业工作环境,从而体现企业风格和职业内涵。用企业文化理念来带动和引导课堂实训管理,使学生接受一些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的熏陶,在就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融入企业文化。教学实训场所的环境布局、环境装饰、文化传播设施、文化展牌等物质环境,对师生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要布置一些与实习对应的规章制度、生产管理规定、岗位职责、操作流程标准、文化标语、文化展牌等,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通过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使教学实训环境进一步与企业工作环境接轨,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所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

四、调整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实训效果

考核是检验实训效果的手段之一。企业化实训教学应以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完善考核配套政策,调整考核标准、考核方式,才能促进实训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考核应以工作过程中的岗位职责的称职度、工作内容完成的程度、工作结果的优良程度、对于工作完成产品的创新、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评委由教师、企业管理者、团队小组同学、学生本人等多方组成,完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实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评价标准也不一定体现为分数,可以分等级评价,如优秀、称职、不称职等,能够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遵守工作纪律者为称职;能够创新工作方法,高效超额完成工作任务,或创新改良产品,遵守工作纪律者为优秀。总之,高职企业化教学实训考核应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为目的,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全面职业素质的提升为目标,辅助实训教学高效顺利进行。

五、校企交融式实训教学的意义

通过模拟企业制实训使课堂教学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使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不出校门承担企业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岗位,更有兴趣完成实训作业,有利于职业技能的提高。学生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为他们就业提供良好的参考。在企业制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亲手承接各类公司的生产任务,同时可以参与项目运行的策划和决策,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实训过程中,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可以在学校体验未来工作,积累工作经验。模拟企业制实训组织,既不打乱企业的正常运作,又为企业提供了产品或技术服务;学生在实训中体验了企业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因此企业交融式实训教学的实施可使企业和学校共赢。

高职实训教学重点应缩小学校实训与企业工作之间的差异,以达到校企无缝隙融合。学校要与企业共同制订实训方案、编制实训计划,在实训和业务研讨中融进一定比例的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负责和承担实际的实训任务;充分利用地域产业环境,加强与周边企业的合作,有计划、深层次地融进企业管理与任务,借鉴企业组织模式及工作流程,有效改进实训教学,校企交融,才能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企业输出高水平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化工生产实训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112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一直施行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理论教学,而实训教学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学校与企业相分离、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懂新技术、新工艺,缺乏与企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操作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训设施不足、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训成本高、实训模式落后。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经过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之一。

笔者所在的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经历了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之后,对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在校内外初步建立了中西餐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形式

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北海市烹饪协会、合浦惠来宝有限公司、北海一手贝艺等企业深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建立了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为教学团队,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参与生产的“教、学、研、产、销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

1.“厂中校”形式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作为中职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拥有一套先进的数控技术生产设备,但运行这套设备需要较大的成本,且缺乏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导致数控专业的实训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学生的技能操作远远达不到该专业的教学要求。为此,学校在2013年主动与合浦惠来宝有限公司合作,在惠来宝公司成立“厂中校”,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数控专业设备,由企业提供相关原材料和技术人员,组织学生开展生产和实训,这样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又能达到实训的目的,真正实现“学做合一”。

2.“校中厂”形式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南珠系列手工艺加工项目作为学校中职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特色项目,在项目建设中采购了贝雕等南珠系列手工艺加工设备。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贝雕等民族手工艺技艺,学校与许承斌等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合作,引企入校,在校内建立了“北海一手贝艺”企业,同时作为学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学校设备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运用市场机制运行,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对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训、实习、生产等任务。

3.“合作经营”形式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与北海市烹饪协会合作,聘任北海市烹饪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等为学校中西餐烹饪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经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中西餐烹饪设备,共建学校中西餐烹饪实训基地(校内)、D家饮食文化实训基地(北海市教育局)、校园饮食文化实训基地(北海中学)等4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从烹饪生产性实训中加深了对烹饪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参与烹饪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烹饪实训基地的菜品研发、生产制作、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在真实的职场氛围、真实的产品制造过程、真实的企业文化中实现了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触。学校自主经营,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和生产任务,在规定实训课程外,还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以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4.“自主经营”形式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还采取公开招募的形式,招募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及掌握一定咖啡技术的在职教师担任咖啡文化实训基地管理人员,实训基地除了教学、实训任务之外,还对外经营并承担咖啡技术培训任务。在咖啡文化实训基地中,不仅学生提高了专业技能,实训基地教师也在实践中得到了磨炼,迅速成长为“上得讲台、下得基地、做得项目、擅长经营、懂得管理”的复合型教师。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成效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开展专业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更是实现中职学校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

1.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降低办学成本

为降低办学成本,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施优势,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开发和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选取合理的市场产品与学生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探索一种既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学校技能训练成本,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技能和创新能力,树立质量意识,实现“三赢”的实训教学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2.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形成

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其他基地相比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将企业的产品融入实训中。学生在全真市场下进行实训,不仅可以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而且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检测也进行了深入了解,这样可以较快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在就业工作中能尽快适应企业。

3.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职业精神在现代企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员工的职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也早已不再局限在职业技能上,很多企业都成立了企业文化部或类似部门专门负责对员工职业精神的培养。生产性实训基地可微缩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学生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进而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时间”的目标。

4.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复合型教师的培养

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专家可以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课程实施方案及教学计划,特别是实训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以及专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制定等。学校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生产性实训的指导,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学校教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教学、教研、经营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成长为“上得讲台、下得基地、做得项目、擅长经营、懂得管理”的复合型教师。

三、目前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性实训基地规模小,产品少

受学校办学资金制约等因素影响,学校目前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规模不大,服务项目数和业务量较小,能够组织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时间和人数还是有限,生产性实训占实践教学的比例不高。比如学校的咖啡文化实训基地,服务对象仅限校内部分师生及外来参观考察人员,业务量不大,可以为学生提供的生产性实践岗位有限。

2.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组织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目前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不高。学校专业教师实践技能不强,企业技术人员缺乏教学经验,既懂做又会教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同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典型性。实训项目内容往往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缺少规划及系统考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对接程度还不够紧密。比如学校的几个烹饪专业实训基地,虽然聘请了北海市烹饪协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带领学校师生对北海D家特色菜肴、校园健康营养菜肴等进行了系列研发,目前也开发编写了对应的校本教材,但在实训教学中仍缺乏系统性、递进性及典型性。基于以上原因,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组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的思考

1.建章立制,强化管理

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教学实训,为保障其不偏离主要目标,要建立健全基地内部的管理和运作机制,落实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保证基地教学实训功能的实现。还要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考核和预警机制,对无法按合同或章程履行人才培养义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或负责人,先给予一定期限的整改,经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应终止与其合作。

2.拓展功能,扩大规模

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一般实训基地最大的不同在于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教学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体。学校可以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等资源,根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有计划地拓展技能考证、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成果展示等功能,不断扩大基地生产服务规模,实现基地效益最大化,促进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学校的烹饪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在2015年就承担了北海市教育局的“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2016年对外开展了“家庭厨艺”培训班及“亲子厨艺”培训班,并于2016年成功申报了两个省级教改项目,把基地拓展成融中职教师培训、技能研发、技能鉴定、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实训中心。

3.系统规划,提升水平

要提高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组织水平,应制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学校应根据专业、课程、实训内容等要求对基地建设制定系统整体规划,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施,同时要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水平。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指导水平,鼓励实训指导教师不断开发适合的工学结合课程,优化实训项目,完善对工作过程的指导评价。通过增强软实力,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组织水平。

[参考文献]

[1]蔡智军.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6(6).

[2]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9).

化工生产实训篇9

关键词:产业升级;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041-03

上海石化是一家炼油化工一体化综合性石油化工企业,也是中国重要的成品油、中间石化产品、合成树脂和合成纤维生产企业。企业建立之初,其产品以化纤为主,但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企业最初定位与市场需求渐渐不相适应,经二、三期工程建设,使上海石化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从生产化纤为主到油化纤塑综合发展的转变。2000年以后,公司又建设了以提高乙烯产能、炼油能力为主体的四、五期工程,实现向炼化一体化重化工发展和转型。然而在企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问题,特别是人力资源结构的矛盾也凸显出来。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化纤销售比例逐步降低,岗位冗余

产业结构由以化纤生产为主向油化纤塑并举,再由油化纤塑并举向炼化一体化重化工发展过程中,各行业产品产量结构、销售收入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化纤部分产品总量和销售收入在公司产品总量和总销售收入中比重逐年下降。化纤生产装置由于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差,生产装置开工率持续下降,部分缺乏竞争生产装置已停产,生产装置操作工面临下岗,且为其配套的化纤检修人员也同样面临下岗。下岗后员工收入将大幅减少,影响到员工家庭生活,也不利于员工和企业的劳动关系健康发展,员工内部安置的压力逐年增大。

(二)炼油化工装置新建扩容,操作人员紧缺

与此同时,炼油和化工业务却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新建装置相继建成投产,从事炼油和化工生产的员工紧缺,尤其是一线技能操作人员紧缺问题日益突出。要做好新建装置配员工作,落实好新装置操作工技能培训,确保装置建成后能按时开车。

(三)外部环境也对现有资源产生较大影响

随着周边区域特别是化学工业区中中外合资、独资企业的化工生产装置相继建成投产,吸引了公司内部从事炼油和化工生产的具有丰富经验员工的加盟,使一线技能操作工缺口越来越大。

上述企业人力资源上的矛盾,若不能及时解决,会严重影响生产装置安稳运行。

二、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指导思想

首先,企业内部适当的流动机会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对富余人员,以转岗代替下岗;对新装置人员的需求,以内部挖潜代替招聘新进员工。转岗不但避免了部分员工下岗的窘境,而且促进了企业内部的人员流动,不仅有利于全体员工安心工作,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防止和减少企业人才的流失,还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同时,转岗员工在企业中有着较长时间的工作经历,管理者对其才能和品质有较准确和深入的了解,能降低误用或错用率。企业还可以减少招聘和培训费用。

其次,既要储备人才,又不能浪费人才,将关、停、并、转生产装置中优秀和骨干人员通过内部培训转到同类装置储备使用,确保关、停装置今后市场好转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转,非骨干人员通过跨行业转岗培训转到炼油和化工生产装置使用。在转岗培训再上岗过程中始终秉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管理理念,结合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以盘活存量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实践,以实现人力资源内部优化配置和互补增值、提升员工职业技能、解决操作人员流失和进行人员储备等目标。

根据企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进程,逐步推进专业化集中管理,将转岗培训考核再上岗工作规划成5年的中期实施目标。主要目标是:通过开展转岗培训,一线操作工向炼油和化工装置集中,实现通用工种向主体工种转变,化纤岗位向化工岗位转变。

三、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基础性工作

(一)确立流程和工作原则

以顺应产业升级和盘活存量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实践的关键流程包括:存量分析、人员选拔、转岗培训、培训后人员安置、安排实习、考核录用等。核心环节是转岗培训和录用安置。转岗培训不同于往常的岗位培训,需要根据转岗员工有长期工作经验特点,编制好有针对性培训方案,减少共性内容培训,增加跨行业特有内容的培训,适当缩短理论培训时间,增加现场实际操作培训。

转岗培训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在转岗培训整个过程中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从政策上保障每个转岗员工的权益。在报名阶段,坚持个人自愿原则,不搞一刀切。在学习阶段,采用奖励机制,激励转岗员工,提高学习积极性。在录用安置阶段,按照梯次原则,根据各个岗位的难度要求,依据员工实际操作能力梯次录用。

(二)规范转岗培训工作流程

由于转岗培训涉及到的部门较多,环节较多,若不加以规范会引发各类矛盾产生,若处理不好还会产生,给正常生产运行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为了规范转岗培训工作,使职能部门和转岗员工均能知晓转岗培训操作流程和各个阶段工作内容,特制定了转岗培训工作流程。

由于转岗培训专业较多,为了科学合理地做好报名参加转岗培训员工分班,使员工能较大程度地发挥各自潜能。在审核阶段由所在单位、培训中心和人力资源部三方合审,根据个人意愿、年龄和文化程度进行合理分班,对文化程度较高、接受能力强年轻人安排到化工和发电班学习,对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年人安排到HSe和公用工程班学习。

对于经过理论学习和现场实习后,未能通过考核的转岗培训员工,年龄较大,若本人自愿可安排内退养,若仍想留在企业内部工作还可梯度安置。

(三)明确公司各部门的分工及职责

为了确保转岗培训工作成功,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责:基层单位根据转岗培训要求,负责落实培训对象,广泛宣传转岗政策,组织选送转岗培训学员,并协助培训中心做好转岗员工培训过程管理。培训中心负责组织培训和考核,根据转岗培训特点编制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目和教程,落实优秀教师,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和考核。人力资源部负责确定实习单位和学员调配,根据炼油和化工装置缺员情况,落实实习单位,对不能适应新岗位的学员安排到相应要求较低岗位,给于转岗学员更多就业上岗机会。实习单位负责做好技能带教和考核,安排经验丰富师傅带教转岗学员,使学员尽快适应新岗位。安置交流中心负责办班结束后的人员安置。

(四)从政策方面保障转岗培训员工权益

公司为保证转岗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出台了相关转岗培训政策和管理办法予以支持。

首先,承诺每一个参加转岗培训的员工不下岗。这是对参加转岗培训员工最大的信心保障和学习鼓励。

其次,在转岗培训中,保持员工原有的基本工资,奖金改为奖学金,视员工的培训成绩优劣进行发放。在转岗培训期间,员工可以随时参加各类岗位的应聘,一旦录取,即可上岗。

再次,员工有选择转岗培训专业的自。比如,某原从事化纤操作的员工在化工班培训中,感觉自己很不适合化工操作,可以提出其他内容的培训申请。实习单位在培训期间可根据需要对培训时间和内容作适当调整。员工经过规定时间转岗培训,上岗后经考核达到优秀的可适当缩短周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为了做好转岗培训,定期召开转岗培训工作会议,协调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实践

(一)大力开展政策宣传是动员阶段成功保障

跨行业转岗培训政策出台初始阶段,员工对此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同,反响也不一样。为此公司和各事业部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积极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并宣传经过转岗培训实现再就业的成功典型,另一方面按照实施方案下达转岗培训指标。同时,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到现场办公,分析现状,宣传政策,积极引导。在公司和事业部两个层面的大力推进下,化纤操作冗员过多涤纶部、腈纶部和化纤检修公司员工踊跃报名。

(二)坚持梯度开发的要求,安排内部转岗

在培训上坚持梯度开发要求,内部留用人员内部培训,跨行业培训人员送培训中心培训原则。如涤纶部是化纤操作工较为集中事业部,也是关停化纤装置较多事业部,为了留好骨干该部组织了46人的内部运转操作转岗培训班,通过半年的“定向、理论与实习相结合”的培训将人员充实到内部的生产运转一线岗位,也保证了在生产运转平稳前提下原岗位人员能有机会参加公司组织的跨行业转岗培训。

(三)按需完善跨行业培训,优化培训过程管理

对于跨行业培训精心编制培训方案,全程跟踪学习过程确保培训效果。首先,采用按需设计的转岗培训模式,由培训中心与意向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协商确定培训内容和方案。其次,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培训班的管理上,充分利用电化教室,配备专职的班主任负责教学管理,还成立班委会让学员实现自我管理。在转岗培训中,学员按原有的基本工资发,但将奖金改为奖学金。奖学金中70%按月发放,30%根据学员培训期间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考试成绩等综合考核后按培训考核成绩阶段发放,这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再次,要求送出培训学员的原所属部门安排专人跟班管理,对于部分学员思想上的困惑和学习上的困难,及时疏导,尽全力解决,使学员安心学习,保证了学习质量和培训效果。

(四)强化现场实际操作技能培训

强化现场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是培训合格操作工保证。挑选有丰富岗位操作经验的生产装置主管和管理人员向实习员工讲解操作方法。为了能够迅速提高转岗员操作技能,以现场问答的形式对转岗学员进行每周一练考核。强化对各种事故处理的学习,每月组织一次以事故处理为主和实际应变能力考核。为充分调动转岗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在进入运转班实习后,在原奖学金基础上每月增加转运实习奖学金。同时,不断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公用工程、安全、质量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切实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转岗见习考核和录用相结合,提高学员主动性

将转岗见习考核和录用相结合,不断鼓励转岗培训学员刻苦学习,直接体现转岗培训效果。用人单位在转岗培训学员实习期间组织了二次阶段应知、应会综合考核,并结合劳动纪律、工艺纪律、工作态度、主动性、发现问题能力及处理问题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对转岗学员进行了综合性客观评价,对于符合要求的人员,予以提前录用。如芳烃部在2008年12月提前录用了守纪律、工作主动、学习刻苦30名转岗培训学员,极大地调动了其余转岗培训学员的积极性。

五、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效能

(一)劳动关系更为和谐

近年,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保护相应处于弱势群体劳动者权益,这也要求企业必须更加严格地依法履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各项法律规定。在企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中,通过转岗培训,给了职工一次重新择业的机会使企业和职工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也为构建和谐企业打下了牢固基础。

(二)提升了转岗员工职业技能

参加转岗培训职工从化纤操作工或机修工到全面掌握化工基本操作的化操工,拥有了多个岗位操作证书,自身的技能优势得到了明显提升,岗位竞争力也得到了加强,为今后的职业身涯拓宽了道路,部分转岗学员在学习完成后还被企外的大型化工企业录用。

(三)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节约了用工成本

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底,共有2728名职工参加转岗培训,占公司在岗职工15.5%。通过七年的转岗培训,压缩了化纤装置富余操作工,盘活了人力资源富余存量,顺应了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同时转岗培训学员满足了新建装置新增配员,减少了从企外招聘操作工,大幅度节约了用工成本。

化工生产实训篇10

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企业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有多种载体,随岗实训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随岗实训是在企业的支持下,通过随岗参与产品生产,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统一融合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四个“对接”是基石

随岗实训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生产工作的实训教学。在组织实施上要做好四个“对接”。

1.1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

随岗实训的课程设置应贴近企业生产需要,使学生能够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通过理论指导完成生产任务,并在生产过程中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在实践学习中承担相应的责任,逐渐培养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以及环保意识,能客观地对自己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评价。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为职业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贯彻“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把生产实践的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在职业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生产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中职学校要改革培养模式,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紧密结合,就是要求两种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让学生知道企业需求,加强自身素质培养,提升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教育与受教育的文化。在学校,同学与同学彼此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利益矛盾少,竞争较少。这与企业文化有本质上的区别,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竞争和客户导向。通过随岗实训,是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能力的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1.4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对接

教师不仅要与学生深入沟通,更要在随岗实训期间深入生产现场,了解学生实习中的具体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解答和指导,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认识来对待随岗实训。

企业导师(经理或生产主管)集中对学生进行培训,主要讲授企业概况、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及随岗实训的要求等内容,每个岗位的企业导师要指导学生严格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完成岗位任务。

2组织管理是保障

为规范随岗实训工作的管理,确保随岗实训的效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制定一套较为全面、规范的制度,以加强随岗实训的制度管理,具体制订的制度可以有《学生随岗实训工作管理办法》、《学生随岗实训管理规定》等。

2.1组织策划

随岗实训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由教研室负责教学计划编写的组织和审定。教务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学生随岗实训工作的统筹和检查;教研室、教务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审核各产业系学生随岗实训协议。

2.2教学实施

产业系负责学生随岗实训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要求进行校外随岗实训基地建设,联系实训单位,签订实训协议,负责与实习单位沟通协调;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组织编制随岗实训计划、随岗实训任务与指导书;

负责安排教师到企业现场指导学生实训,并对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等。

2.3现场指导

随岗实训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指派的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和学校指派的教师担任的学校导师共同指导。校方现场导师同时负责学生随岗实训期间企业现场的学生管理工作。

学校导师职责:

执行随岗实训计划,做好随岗实训前有关准备工作;

关心学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将学生在企业内出现的问题沟通协调处理好;

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和组织管理,并填写《随岗实训教学日志》;

指导学生填写《随岗实训工学日志》,督促指导学生完成随岗实训报告,收集学生随岗实训有关资料;

在企业导师配合下,对每位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情况进行考核,批改实训报告,做出书面鉴定意见,评定学生成绩;

随岗实训结束后撰写总结,对本次随岗实训质量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对今后的随岗实训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负责代表学校与企业进行沟通,对无法协调或超出权限的问题,应及时向产业系汇报。

企业导师职责:对学生进行与企业生产活动相关的知识或技能的培训和指导,如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知识等;协助学校老师进行相关课程或专业知识的培训;指导学生填写《随岗实训工学日志》;对学生在企业随岗实训进行考核评价。(表2)

3三方受益是动力

随岗实训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责任和义务,要保障学生的安全及合法权益。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随岗实训基地的开拓中找到“切入点”,三方均可受益。

3.1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随岗实训,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得到最佳结合。学生有更多的社会体验,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各种缺陷,有助于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通过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职业素质的缺陷,有助于培养社会适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2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显著提升

在教学实施中,专业教师通过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教学资源,更多地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达到了锻炼教师的目的,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3.3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补充

校企合作随岗实训不仅为企业补充了人力资源,也为今后毕业生选择企业奠定了基础。

随岗实训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与有益尝试,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许会产生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做好随岗实训工作,有待于更深入地实践与探索,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定清,等.需求导向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李颖.工学结合轮岗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14(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