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的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9:38

变更的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现场签证;成本控制;价值工程

【中图分类号】F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22-0042-03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在此期间,可能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测的问题,容易发生与计划不符的情况。基于此,按照合同约定,承发包双方代表可就合同外的责任事件作出相应的签认证明,这就是现场签证。现场签证管理是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重要的工作,且施工时间越长,其发生的概率越大,管理越难。在建设项目投资全程中,项目施工阶段的资本投入占总投资的比重最大(如图1所示),可见,强化现场签证管理、提高成本控制意识,对项目施工阶段乃至整个建设项目运行过程的投资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现场签证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

(一)价值工程的内容

从工程投资的视角看,现场签证的产生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成本控制。建筑行业中,常用价值工程法(Valueengineering)控制成本。价值工程主要是从研究对象的功能和成本费用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用最低寿命周期成本来实现使用者所需的功能,并获得最高价值[1-2]。其公式为:V=F/C

式中:V――价值系数;F――功能系数,现场签证的必要功能;C――费用系数,签证的寿命周期成本。

上述三个系数的任意相互作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工程法进行成本控制会产生多套方案,其核心任务就是找出并确定最佳方案(如图2所示)。图2说明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总能找到一个最低点Cmin,此时功能达到最适应的水平。

由此得到启示,在建设项目现场签证的成本管理中,首先,对现场签证的实质进行分析,找出并剔除不合理及过剩的功能,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价值。其次,确定影响现场签证管理成本的因素,并分析各要素的影响程度。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现场签证管理的成本受制度体系、设计过程、现场管控、合同管理和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如图3所示)。若成本控制出现多个方案,还要从方案的可行性、准确性、经济性等角度进行验证,选择最佳控制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对现场签证进行成本控制,控制的并非签证这个行为,而是签证的必要性。因此,从降低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角度实现成本控制,并不是简单地降低投资成本,而是为了提高建设项目现场签证的管理效果和效益。

(二)价值工程的应用

某写字楼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几项工程变更,其引起的成本变化及功能评分与价值系数如表1、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特大暴雨造成停工的价值系数约为1,说明由此工程变更引起的成本增加接近于实现此功能的最低成本,是比较合理的变更,应予以签证;合同以外零星工程的成本系数小于功能系数,说明该工程变更存在功能过剩;而擅自修改施工图内容及隐蔽工程验收造成的价值系数小于1,说明这两项工程变更造成了成本偏高,签证时应谨慎处置,适当控制。

二、现场签证管理的成本控制策略

(一)在结构上把握,建立成本管控体系

一是建立成本管控体制。建设项目施工过程耗时长、环节多、成本高,为了更好地发挥成本管控效果、严控工程变更数量、规避不合理变更、提高签证的经济效益,可以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建立层次分明的成本管控组织体制,各主体按比例承担工程的收益和风险,从不同角度发挥优势,推进现场签证环节的成本优化。

二是健全成本管理机制。建设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工程量变更是可控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变更。因此,为提高现场签证的成本效益,应逐步完善管理机制与方法,突出事前成本控制的作用,在成本控制目标制定时,逐步分解量化责任目标,把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现场每个环节、部门和人员,根据责权利划分签订相应责任书,达到规范管控的目标。

(二)在源头上控制,严格设计管理过程

一要确保图纸设计深度。图纸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根本,在工程建设活动中,有近60%的变更是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的,给工程项目成本管控带来极大的障碍[3]。基于此,在设计施工图时,要严格按照设计程序和标准,规范设计行为和质量,严禁人为压缩设计时间,避免边设计边施工,确保达到设计深度和质量要求后再施工,从而降低设计修改概率,有效控制施工成本。

二要完善设计变更制度。有些学者认为现场签证的成本控制就是减少甚至杜绝变更,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设计变更在工程实际运行过程中较为普遍,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变更制度体系,以落实设计变更检查制度,检查是否按设计组织施工;对施工中容易出现的新技术、材料等事务,要及时检查由此引起变更的可靠性及必要性;建立设计变更问责制度,剖析设计变更的原因,对可规避的变更要追究设计单位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三要加强设计变更审核。施工过程中,有些设计变更是难以避免的,但有些人为造成的变更是完全可以规避的。因此,严格审核设计变更,合理确认签证,将直接影响到签证管理的成本控制。具体来说,审核设计变更通知书的完整性,明确变更的原因、签发时间、签名印章等相关手续;审核设计变更的真实性,规避随意更改设计造成的成本控制风险;审核设计变更的经济效益,从技术经济的角度综合权衡变更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后再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四要科学评估设计变更。为避免口头变更和随意变更现象的发生,在现场签证执行前,先要对施工工期、造价以及变更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评估主要从变更的经济性、社会性、技术性等方面展开,全面权衡变更对成本控制的影响。设计变更一旦没有通过评估,要想执行生效,其变更通知书就必须由监理、设计、建设和施工四家单位共同签字,且要加盖公章。

(三)在制度上限制,完善工程合同管理

一是审慎合同条款。工程变更的主要参照对象就是施工合同,合同条款的科学严谨与否,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工程变更率及现场签证的数量,这就进一步强调了合同环节的重要性。因此,要做好现场签证的成本控制,必须审慎合同条款,完善合同内容,在合同签订前,全面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合同,细化合同条款,力求合同精细明晰。

二是控制合同变更。如前文所述,工程变更无法完全杜绝,要想确保成本最优,就必须合理控制合同变更。在合同中设置约束条款,制定变更标准与条件,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牵制,规避或严控不必要的变更签证,防止其无限扩大,从制度上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对难以控制的工程变更,要谨慎审查其变更情况、原因及内容,及时将内容补充到合同里。

三是强化索赔意识。在严控变更数量的基础上,成本控制的另一途径是强化索赔意识,这就需要熟悉合同索赔程序及内容,对发生的合同违约事件,要及时提出索赔,办理好相关签证手续,做好现场原始资料采集,争取使变更引起的损失得到补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四)在措施上约束,加强工程现场管控

第一,增强现场成本控制意识。现场签证管理的成本控制,归根到底还是一项管理工作,这就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成本控制意识和能力,从思想上重视成本管控,并落实到行动上[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现场签证管理规定,认真审核承包人提出的变更请求,做好应对措施方案的比选,辨清责任主体,做到不随意签证,不弄虚作假,从施工技术和技术经济层面上做好签证的确认。

第二,严控现场签证发放范围。项目实施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变更都能进行签证,现场签证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及筛选。因此,加强现场签证管理的成本控制,应严控现场签证范围,对设计变更通知书、招标说明书、定额等明确规定不应签证的项目,坚决不予签证;对存在虚假、不必要变更及存在争议矛盾的项目,要坚决不予签证。

第三,明确工程变更签证权限。工程变更签证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要达到成本控制的最优价值,必须做到权限分明、审批严格。应建立专业分工明确的签证制度,根据专业的不同,授权专业技术人员和造价管理人员实施现场签证。除此以外,根据签证费用的大小,明确各类项目签证人员的审签权限,建立多层次的签证审批制度。

第四,健全现场签证审核制度。现场签证对工程投资控制影响极大,有时签证单的一字之差,就可能引起总投资的大幅变化,给工程结算带来麻烦,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工程变更时必须符合签证范围,且数据准确,内容真实,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签证审核制度和程序。可由聘请的专家检查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变更和工程签证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检查现场签证的签认程序及手续,对有关合同变更的条款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尽可能控制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的数量,实现建设项目现场签证的成本管控。

(五)在执行上配合,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一是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特性。施工合同的价格调整是一项专业的工作,其专业性并非短期的培训能够掌握,必须由造价工程师这类专业人才来完成。因此,加强现场签证管理,提高成本管控力度,必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配备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造价工程师,负责工程变更签证的审核和签署,实施工程造价管理。

二是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经济性都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在现场签证的审核把关中,一个小举动都可能给工程造价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除具备造价师的专业性外,还应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严格按章签证,不弄虚作假。

三、结论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受内外因素影响,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的发生在所难免。做好建设项目现场鉴证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工作,降低不必要签证概率,对控制工程造价、确保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开林.工程变更全过程管理[J].会计之友,2013(6):40-43.

[2]杨朝晖.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探究[J].会计之友,2011(10):31-32.

变更的管理制度篇2

制度变迁有两重含义:一是制度创新,二是新旧制度转轨。制度变迁也可以看作是制度的替代、转化与交易的过程,即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率较低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要受来自制度变迁主体方面和客体方面的各种变量和因素的约束。①

从主体方面讲,参与制度变迁的行为主体包括个人、社会企业和政府这三个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基本单位。从客体方面讲,成本差异、制度竞争以及路径依赖的“惯性”对我国高校宿舍管理模式影响相对较大。

二、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

诺斯认为:“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媒介,并且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②什么是组织,它包括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教育组织。这些组织作为制度实施管理、变迁的主体,起着关键的作用。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以高校为管理主体的模式,高校作为教育组织,由校方统一集中管理可以把物业管理和育人整合起来。

半社会化的管理模式,是以高校和社会物业管理公司为管理主体的模式,一方作为教育组织,一方作为社会经济组织。两者考虑的事项不同,对于某些模糊的管理区域存在产权不清的情况。如何协调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育人目标与成本目标的统一问题成为这一模式的难题。

社会化的管理模式,是以社会物业公司为管理主体的模式。物业公司作为经济组织,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和服务机制,首要考虑的是成本利润等生存问题,而我国的物业管理层在管理水平、思想教育、沟通交流上经验不足,缺乏行为规范管理体系,社会化管理模式尚不成熟。

从三种模式管理主体或管理层来看,传统的管理模式更符合有效组织的要求,更适合我国高校学生数量多且杂的特点。传统的管理模式相较于半社会化的双重主体的管理模式和社会化管理模式,更能兼顾管理对象。

三、制度变迁的成本分析

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要获得制度变迁的收益,必然要支付制度变迁的成本,包括:新制度设计的成本,即用以探索、研究、设计等形成新制度的成本;实施成本,它是指该制度方案确立后具体组织实施成本;摩擦成本,它指新旧制度转换之间摩擦或减少变革过程中阻力所需的成本;随机成本,它是指制度变迁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和机会主义所带来的成本。

首先,我国90%以上的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管理模式,就目前来看,并没有一种完全崭新有效的高校管理制度出现,所以,新制度的设计成本必然很高。

其次,在新旧制度转换之间,高校宿舍管理权被市场决定,让市场竞争来决定管理权的所有者,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弊端:一是在实施制度的过程中,制度内的成员只想获得制度变迁的好处,而不为制度变迁支付成本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搭便车”等问题,增大制度变迁的随机成本,影响人们对新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在管理权的竞争中,当政府或高校管理机构通过招标的方式放权时,难以避免“权力寻租”,高校内部知情机构或人员易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获取额外的利润。

最后,以物业管理公司为管理主体的社会化管理模式,作为市场上的经济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微观经济理论表明,由于边际收益递减,生产规模的约束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此时它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提高价格,即提高住宿费用和管理费用,而住宿应属于缺乏弹性的商品,提价对“销量”影响小,而学生的负担会因此加重。二是企业因边际收益递减选择退出该市场,相关的沉没成本较高。

所以,从成本上看,传统的管理模式的优势在我国更加明显。但社会化的管理模式潜力巨大,现实中呼声很高,而据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存在监督、管理、实施等问题。

四、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诺斯认为,制度变迁过程与技术变迁过程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自我强化。所以,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③

“路径依赖”使高校宿舍管理制度变迁的阻碍变大。传统管理模式缺陷渐显又根深蒂固。传统的管理模式,宿舍就是单纯的宿舍,学生发挥作用小,处于被动管理的状态,学生对宿舍等公共产品的维护意识不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学校专业的人员配套少,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加大管理成本。而半社会化管理模式在竞争中,资源配置的效率相对较高。管理方也会根据经营需要在满足住宿需求的基础上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休闲、娱乐提供多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在服务质量上更好。

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半社会化、社会化的管理模式更具优势,与国外剑桥等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度类似,渐渐成为高校宿舍制度变迁的大趋势。但对传统管理模式已有基础条件的“路径依赖”依赖,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改变,路径依赖体现出来的弊端,即导致一种有效率的制度难以冲破固有制度的束缚。

五、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竞争

除了我国常见的三种高校管理模式,西方的住宿学院制度在一定程度也会对我国的高校住宿制度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住宿学院制度与我国高校宿舍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基本实现了学生教学机构与学生事务管理相分离。“社区”管理方式不仅保障了学生生活的质量,也保障了有足够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

在探索一种有效的高校宿舍管理模式过程中,西方的住宿学院制度给我们在探索中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在全球化时代,制度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制度差异对成本水平、效率影响很大,那时制度选择就变成了一种竞争性选择,会迫使无效率或效率差的制度进行变迁(创新)。相比而言,西方的住宿学院制度的管理效率和体系的完备度都较优于我国的管理模式。

六、结论

以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的理论知识为切入点,分析高校管理模式(制度)的在我国的现实情况,探索我国高校管理制度变迁的难点和新制度或制度转轨的趋势所在。从实际情况和“路径依赖”和管理层面的保险思想,现阶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不现实的,传统的管理模式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长期看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社会化的管理模式是不可忽视的制度变迁趋势。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要吸收和借鉴其他管理模式的优点,提倡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学生宿舍的物业化管理,既借鉴一般性物业管理的通常做法,努力向物业管理行业看齐,又要研究学生宿舍的特点,努力探索学生宿舍的物业化管理新的方式、方法。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解:

①朱琴芳:《新制度经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变更的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工程变更;建筑工程;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建筑工程是指搭建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为载体的一项工程,它是工程师按照投资者所规定建造物的大小、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工程竣工的期限和劳动人员等的总和。工程变更则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按照签订的合法合同对建筑工程的建筑材料、施工方法、建筑的结果构造和设计等进行变化。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影响,比如说人为环境的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器材、施工方法;自然环境的施工环境,包括:气候、地质、地形等几个方面。因为这些因素,所以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会有可大可小的变更。而这些变更会给建筑施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建筑施工的进程。

1.建筑工程变更形式和因素

1.1建筑工程设计变更

由于设计人员和建筑工程环境的原因,建筑工程设计可能会反复变更。这类形式的变更通常较为复杂,其变更的因素是:(1)承包商或者是投资者对设计的方案不满意,或者是其设备要求和施工力量不足以达到设计方案的要求;(2)设计不完善,在工程的设计上有很多设计都忽略了环保这一块,结果造成了大量的材料浪费而不得不进行设计变更;(3)因为建筑工程有周期性长的特点,因此在途中可能会遭到法律法规调整而引起工程设计变更;(4)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况,因为这些突况的产生,所以不得已要进行建筑工程设计变更。

1.2施工现场变更

建筑施工现场变更主要是在建筑场地上的变更,这就要求其施工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来应变现场变更。有些是由于管理人员的失误而引起的变更,有些则是现场环境引起的变更,但这些变更相对于建筑工程设计变更来说,变更的程度要小很多,因为现场变更通常只对管线的走向、材料的规格或种类、施工技术或方案等作出相应的调节,一般不会有重大的设计修改或技术调整[1]。

2.工程变更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

工程变更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导致建筑工程造价出现预算超支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很多的建筑工程中都出现过,因为项目投资的资金问题而不得不暂停施工,直接造成经济损失;(2)在施工过程中,工程的变更会导致工程设计方案变得不适应原本的工程设计方案,因此要重新设计,这就直接造成了成本变动,而且给工程的进度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建筑工程一般都有竣工日期,为了赶在竣工日期之前,不少人都会选择工程的进度而忽略工程的质量控制;(3)最后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的次数较多,其工程的成本必然增加,因此在竣工之前会出现工程索赔等现象,因为其成本不够,没有多余的资金,因此工程的竣工也成为了一大难题。以上三点都是工程变更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

3.造价工程管理中工程变更管理的策略

3.1对建筑设计变更进行重点管理

建筑设计工作是一项要求理念、技术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工作,一项好的建筑设计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建设工期、建设经费以及建筑的质量都完好的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尤其是对建筑的造价管理方面有重要的投资控制功能,因此一定要减少建筑设计变更。首先要对设计的理论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另外对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要求也要提高;其次不轻易改变设计的方案避免增加建筑工程的投资资金;最后,设计之前一定要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进行建筑工程设计。

3.2完善建筑工程监管制度

工程监理制是我国工程建设“四项制度”改革(项目合同制、工程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和工程监理制)的措施之一,工程监理的四项职能是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工期控制和合同管理[2]。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管制度是不完善的,不能正确发挥它应有的职能,因此要完善建筑工程监管制度,为工程建筑的施工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应当要培养高水平和高素质的监管人员,这是基础。此外,还可以对工程监管单位进行评定,打造出顶尖的建筑工程监管人才队伍。

3.3加强建筑工程变更规范化管理

目前我国没有对建筑工程变更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工程变更,所有人都会手忙脚乱,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因为缺乏规范化管理,所以才会导致在建筑施工管理实践中出现许多的工程变更问题。应当对建筑工程变更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定完善的建设项目工程变更控制指标体系及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激励制度,使得项目管理人员既有管理工程变更的压力,也有控制工程变更的动力[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工程的变更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工程变更,但是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引起工程纠纷,造成建筑工程造价上升,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工程施工中止,因此工程变更的次数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对工程变更的次数控制在一个可处理的范围,才不会影响工程造价管理。因此笔者提出了造价工程管理中工程变更管理的策略,其策略是:(1)对建筑设计变更进行重点管理;(2)完善建筑工程监管制度;(3)加强建筑工程变更规范化管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工程变更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程晟,蔡景萍,仝彦冰.浅析工程变更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7:79.

变更的管理制度篇4

一、浅析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差异

1.总说明的比较

总说明主要有两部分发生变化:适用范围的变化和会计基本规定的变化。(1)新的制度适用的范围更广、更科学、更全面。主要区别在于:1997年颁布的制度适用于国有事业单位及其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而2012年颁布的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及其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同时,还可以按照有关的规定单独核算、单独建账。(2)新的会计制度对会计基础工作有着更规范的要求。新的制度在“要求会计档案的管理和有关会计核算事宜及一般要求分别按照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处理”这一点与旧的会计制度相同外,新的制度还强调了《会计法》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要求“会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档案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等还要按照《会计法》的规定执行”。

2.会计科目的比较

与旧的会计制度相比,新的会计制度所涉及的会计科目更规范、全面和科学。新的制度的会计科目的变化是增加了一些新的会计科目、取消了一些旧的会计科目。新增加的会计科目有:“财政应返还额度”、“文物文化资产”、“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拨款结转余额”等科目。这些新增的会计科目不仅丰富了会计核算的内容,还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取消的会计科目有“拨入专款项”、“借入款项”、“拨出经费”、“结余分配”、“结转自筹基建”、“销售税金”和“成本费用”等科目。另外,新的会计制度还规范了一些会计科目,如,“应交税金”规范为“应缴税费”,“现金”调整为“库存现金”,“事业结余”变更为“事业结转结余”,“产成品”、“材料”统一为“存货”等。

3.会计要素的比较

为了能够更为准确科学地进行会计核算,更为适应我国事业单位特点,我国积极学习和借鉴一些先进的国际和企业经验,对我国会计制度的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对会计要素的计量原则和确认条件做了进一步的明确。主要变化表现在:一是资产要素的应收款型、存货、文物文化资产、在建工程等要素发生了变化;二是对负债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分类,并对相关的核算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三是对净资产要素的财政拨款及结转结余加强了分类核算管理,并增设了文化文物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资产折耗等作为固定基金科目下的二级科目;四是收入、支出要素的变化,相比收入要素的变化支出方面的变化比较大。

此外,会计报表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会计报表体系和结构两方面的变化。新的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报表体系和结构更为完整,更能满足企业会计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

二、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效衔接的措施

1.加强对新的会计制度的宣传和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第一,做好对新制度的宣传是执行和落实新制度需要做的基础工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新制度进行深入的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中要积极解决疑难问题,确保相关人员掌握和理解了新制度。第二,针对新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是有必要的,因为新旧制度有较大的差别,通过专门学习和培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制度,专项培训可以为新旧制度衔接奠定良好的人员素质基础。

2.完善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处理工作

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首先要以国家财政部的相关规定为准则,从思想上要重视这项工作,要加强新制度的有效落实。第一,按照相关管理程序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分类和核实,进而依据各项规章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以及维修处理等给予制度约束。第二,加强对在建工程项目的核算,进行基建工程名目之下的的明细项目设置,加强基建项目的单独核算力度。第三,相应调整财政补助与非财务补助的会计核算工作,明确财政收入与支出科目,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和年末余额结转。

3.加强管理与升级

会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新制度上台后,事业单位必须相应地进行信息化管理软件及信息管理设备的更新升级。会计核算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要根据新制度的内容变化进行配套升级,或者重新购置新的管理软件,从而确保会计核算工作与编制的报表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和及时性。

变更的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工程变更;程序;变更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727—5123(2012)04—016—03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政府对所投资的建设项目一般都采用由使用单位设立一个临时机构来管理的模式。随着项目通过各项审批后,设计和建造商的重心就转向了使用人,政府投资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被明显弱化,进而导致超标准、超规模、超预算、拖工期成为常见现象。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地方政府在改革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实施中也涌现了各种创新模式,“代建制”就是其中相对比较先进的一种。

代建制,是指根据有关规定,通过市场竞争等方式择优选择有相应工程管理能力的企业,作为项目实施期法人,按照合同约定全权负责项目投资管理和组织项目实施的一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代建制是我国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和项目管理制度创新的产物,是一种项目组织和合同安排的方式,是一种项目管理模式。它能更好的控制投资,提高管理水平,有助于节约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社会成本。

我国各地的代建制大致来说,项目参与者有投资方、使用方、方、设计方、承包商。代建制的运作程序分成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投资方决定需要投资的项目;然后由使用方提出投资额,经政府审批后,有使用者主管单位选择方;方进行设计招标,确定设计单位;施工图完成后,方选择招标机构进行施工招标,待施工承包商确定后进行项目施工。代建制的管理组织机构大部分是由使用单位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与方签定合同。

“代建制”即投资人利用国家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委托以赢利为目的的招标公司,选择专业化的项目建设单位负责落实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实施,管理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

在我国,从1993年开始福建省厦门市就通过采用招标或直接委托等方式,将一些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委托给一些有实力的专业公司,并在改革中不断地对这种方法加以完善,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项目代建制度。实施代建制通过市场招标选择项目代建人,即政府投资人从市场采购项目管理服务资源,这样既落实了政府投资人对项目监管的深度和力度,提高了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又能使政府的项目管理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转变,规范了政府自身投资行为,遵循市场规则。

在房价疯涨的背景下,两会上许多代表都提出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来平抑房价的建议,商品房降价之外,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重视并探索适应调控的另一条路径——建设保障房。保障性住房项目的主要形式就是代建,即政府出钱,开发商代建,政府同时会支付开发商一定管理回报。

保障房项目一般具备体量大,施工周期长,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将贯穿全程,其中业主方(政府)提出的工程变更是造成项目目标变化的主要根源,且影响是多方面的。代建项目团队(开发商)只有加强了业主方(政府)工程变更的管理,项目的计划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保障房项目政府工程变更的分析研究,向代建人(开发商)提供管理业主方(政府)工程变更的有效流程,以优化工程变更管理,利于保障房项目的目标的实现。

工程变更是指在工程项目过程中,对于已有的条件、要求、计划等的改变和修正。由于工程项目在技术、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复杂性,工程变更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工程变更干扰工作流程,可能造成工期延误、成本超支、质量缺陷等问题。因此,全面认识工程变更的类型、原因及后果,加强工程变更的管理,对于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和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是十分重要的。

按照变更的内容,工程变更一般包含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两大类。设计变更,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完善工程设计,纠正设计错误以及满足现场条件变化而进行的设计修改工作;一般包括由原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通知单和由施工单位征得由原设计单位同意的设计变更洽商单两种。工程签证,是指承包商就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所确定的工程内容以外,由于施工现场的各种原因,出现了与合同规定的情况、条件和事实不符,需要由建设、监理、施工

单位负责人共同签署的,用于证实施工活动中某些特殊情况的一种书面手续;如施工条件变化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所引起的工程量变化。

按照提出者不同,工程变更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由设计部门提出。由于设计部门在原设计时时间偏紧、工作不仔细、工作深度不足、设计基础资料不齐全或不准确,导致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造成不合理设计或设计错漏。因设计者本身造成错误设计,以致施工中无法按原设计实施或不能保证工程质量及其功能实现,必须进行设计修改或优化。

第二类,由业主(建设单位)提出。一般是提高设计标准或改变设计方案或业主在合同限定范围内,根据工程投资、建设、进度需要提出变更。

第三类,由监理提出。监理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为满足质量要求,认为有必要提出修改设计,或由于原设计过于保守、浪费或施工不便等,对原设计进行优化。

第四类,由施工单位提出。施工过程中遇到不能预见的地质条件或地下障碍,以及为了节约工程成本或加快工程进度等情况下,可提出工程变更。

第五类,由工程相邻地段的第三方提出。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而提出变更。

按照可预见性与否,工程变更可分为可预见的变更和不可预见的变更。可预见的变更属于事先有计划的变更,或打算进行的变更,如项目团队有计划地进行人员调整;而不可预见的变更属于自然发生的变更,并不存在事先人为计划的任何成分,如无法预见的异常恶劣气候所引起的变更。可预见的变更是一种主动的变更,项目团队事先进行周密计划,然后采取必要的步骤或行动实施变更计划;而不可预见的变更是一种被动的变更,一旦发生这类变更,项目团队只能被迫进行应对。对于项目团队而言,主动变更往往意味着机会,而被动变更往往意味着威胁。项目团队应充分利用从以往变更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尽量采取主动的方式,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进行成功的变更管理。 根据变更引起的后果和影响,变更还可分为有利的变更和不利的变更。有利的变更不仅会在短期内取得正面的效果,而且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不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有利的变更,如改用先进的技术或管理方法,可以创造持续改进的有利环境,从而提高项目的价值,因此应该受到充分的鼓励和支持。相反,不利的变更,如被迫赶工,往往导致管理混乱的不利局面,从而降低项目的价值,因此应当尽量加以防止和避免。

根据可选程度划分,工程变更可分为强制性的变更和可选择的变更。一些工程变更是必须进行的,例如伴随着法令或规范的修改,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另外一些变更则是可以选择的。

理论上建设工程项目参建各方主体都有可能提出工程变更,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但实际工程施工阶段的绝大部分工程变更都是由施工单位提出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很少提出工程变更,并且都要涉及增加投资、延长工期。

通常人们将工程变更描述为“设计变更”,但不是说只有设计方能提出工程变更,之所以称谓“设计变更”,是因为无论哪一方提出工程变更的要求,在技术上、实际中都需要设计单位进行确认,也只有设计进行了确认,各方特别是施工方才能合理的提出增加费用,延长工期。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府的有关政策发生改变,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下,各种许可批准程序繁杂,速度缓慢等。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动荡,通货膨胀,劳动力、材料及机械设备的价格上涨,市场竞争加剧等。

法律环境主要包括:劳工法、安全法、建筑防火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等发生变化。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劳动力供不应求,劳动力素质差,工程项目所在地周围公众的反对等。技术环境主要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的应用,工程项目的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普遍加大等。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无法预见的不利的现场条件,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异常恶劣的气候条件(风、雨、雪、温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

业主引起的变更。由于业主没有明确定义项目目标,改变要求,缺乏资金,没有及时付款,没有及时决策,没有及时提供施工场地等原因,都可能在工程项目中造成工程变更。其中,业主改变要求的情形包括:改变工作范围(新增工作或取消工作),减少预算,缩短工期(要求赶工),提高质量标准等。

设计引起的变更。没有正确理解业主的要求,设计人员缺乏技能,假设条件发生变化,设计失误和疏忽,与现场条件不一致,缺乏可施工性,价值工程实践,所有这些与设计有关的原因都可能在工程项目中导致工程变更。

承包商引起的变更。与承包商有关的变更原因主要指没有正确理解设计图纸和技术说明书,没有制订科学的施工计划(成本、进度、质量计划),现场管理混乱,劳动生产率低下,不良的沟通和协调等原因。另外,分包商也可能引发工程变更,上游分包商的工作延误也可能造成下游分包商的工程变更。

直接影响。①工作范围变化,如新增工作、取消工作;②时间变化,如工作时间延长、赶工;③成本或资源变化,如成本超支、资源浪费;④需要修补缺陷,设计图纸和技术说明书校正、施工返工。

间接影响。①劳动生产率损失;②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③打乱工作流程;④索赔和争端;⑤士气降低;⑥声誉受损。

正面影响。少数的变更能给项目带来正面的影响,如在设计阶段利用价值工程进行方案优化,通过成本效益分析,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而该方案最能使变更带来的效益大于为此付出的费用。

负面影响。大多数的变更只能带来负面的影响,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对于这样的工程变更,项目团队必须加强变更管理,尽量减少变更带来的负面影响。

工程变更控制的管理,应该遵循“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的原则,对工程变更的范围、工程变更的内容、工程变更的相关责任方进行必要的界定。

同时,对工程变更的目标进行确认,对工程变更的技术性进行论证,对工程变更的方式进行优化,工程变更的费用进行权衡,对工程变更的工期影响进行评估,对工程变更所带来的风险进行预测。所以对工程建设相关各方提出工程变更,监理工程师对工程变更的内容、必要性、费用变化、工期影响、工程风险进行全面的论证;报建设单位进行审批,进行费用、工期、风险的最终核算,下发设计变更单,按变更单施工。

在处理工程变更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工程变更提出方的目的,往往提出工程变更的主体不同,其对工程变更所要达到目标是不同的,如设计单位是以相关规范及条文为变更底线进行基础性把关,但现在设计人员为了逃避责任往往在满足各种规范条例的前提下,做出非常保守的变更,相应地也增大了费用。而施工单位在提出工程变更申请时,往往是会无中生有,夸大事实,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修改合同价格,增加工程费用。

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建设单位代表及监理程师,应充分考虑到工程变更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价值性。

在工程管理的活动中,事前控制是必须加强的工作。变更涉及建设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根据经验,项目进入施工阶段后发生的大多数变更,均是因为前期决策考虑不周或设计时的错漏,所以一定要在实施以前就要想办法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及前瞻性,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手段控制设计质量,从源头上遏制变更的发生,提高变更管理的水平,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规范项目管理。如果项目从启动开始就按规范进行管理,真正实行专业的项目管理,在项目决策时就使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度,有效的控制变更的发生,进而提高管理水平。

第二,在建设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设计就成为关键。据有关资料显示,项目的设计费用一般只占建设工程费用的1%以下,而这小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0%以上。故应当抓住设计这个关键阶段,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案的优劣、设计质量的高低,与设计单位的技术、装备水平、人员配备、专业设计之间相互配合,三级设计审核制度及设计院质量事故责任制度均有密切联系,因此要在设计合同中对设计质量和返工等作约束、考核;同时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提高设计施工图质量。第三,遵守工程建设管理程序,杜绝“三边工程”。边设计、边施工、边更改的“三边工程”,往往为保证工期,大部分的设计图纸都是在催促中提交的,出现错漏再所难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变更。而这一类变更通常是在合同外的,这对于工程的投资控制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要保证工期,那么赶工加班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业主一定要按照科学的建设程序,杜绝“三边工程”,将工程

变更的出现频率降到最低,从而使工程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第四,加强设计方案的优化。设计方案的优化是最大的节约,加强变更的全过程管理,对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决策,对设备的选择、结构形式的选用等,要与设计院一起研究、管理,否则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设计方案能优化到什么程度,同时由于业主参与设计的全过程管理,通过设计阶段限额设计,边设计边算帐,能使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现象得到基本控制。

第五,加强对施工图的审查。每当施工图到时,及时交各专业技术人员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和设计院联系并交换意见;加强总图的会审和审查工作,做到合理使用,综合布置,节约使用土地,一次考虑到位,杜绝重复投资;加强施工图的设计审查和设计交底工作,还可有效减少设计变更和设计修改。

第六,要加强管理人员的配置、素质和责任心,否则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提出优化的方案和意见;而且在工程变更控制的诸多因素中,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加强对变更控制人才的培养是一件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第七,提高招标文件的质量,在招标文件与合同条款中对变更引起的费用变化作出明确规定。招标是合同谈判的第一步,对于中标单位来说,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对招投标双方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招标文件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业主的经济利益。如果在招标时没有详细的条款进行约束,那么将会给项目的投资控制带来巨大的困难。所以,变更调价的原则必须详细列入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中,为下一步的施工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尽量避免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现象出现。

必须制订详细的变更管理制度,并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变更审批原则。为变更管理提供制度保证,各个部门之间互相制约,使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堵塞管理上的漏洞,避免发生扯皮现象。在具体的审批过程中,明确审批变更的权限层级,做到有章可循,审批严格,职责明确,做到每一次变更都有完整的审批记录。

从变更管理的程序上看,要有完善严密的审批程序。特别是对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在设计院提出方案后,还要再次组织审查会,对新方案进行再一次审查,通过后才进行施工。在施工单位提出变更申请时,必须要求以标准的形式(例如表格)上报,并且要有完整的内容叙述。

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工程变更,给业主和监理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带来一些困难,影响项目实施管理的效率。要做到科学、有序地应对各类型的变更,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变更管理程序,从变更的受理、审核、审批以及后续工程量的确定、签证、结算等方面要有明确的管理办法,确定变更的管理程序。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组织职责及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坚持原则,按程序审批,杜绝工程变更处理的随意性。对于提出的变更方案要从经济、技术、工期、安全、质量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在审核的时候一定要对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进行分析,杜绝那些不必要的或是方案没有优化的变更发生,避免不必要的费用和工期损失。

工程变更是项目投资失控和工期延误的主要原因,它对项目的投资、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都会产生影响。工程变更涉及了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并且每个项目的变更发生各有各的特点。但变更的产生一定有其共性的一面,所以在项目的管理中须重视对变更的总结研究,不断查找变更产生的原因,寻求有效的管理途径,将工程变更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将其对工程项目的影响控制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成虎.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胡晋岚.总承包工程中的变更管理[j].建筑设计管理,2009,(7)

3赖炳喜.如何做好建筑工程中的变更管理[j].山西建筑,2010,36(17)

4刘清明.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的变更管理[j].山西建筑,2009,35(13)

5张青云等.加强施工阶段的变更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0,(24)

6刘新伟等.加强建设工程的变更管理[j].南北桥,2009,(3)

7王静源等.加强建设工程的变更管理[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18)

8王晓燕等.加强工程建设变更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09,(21)

9李有花.关于工程建设中承包商项目变更管理的几点经验[j].科技信息,2010,(21)

10高永红

.工程变更分析与管理[j].山西建筑,2010,35(21)

11徐卫电.工程变更的控制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9)

12黄远智等.对加强施工项目洽商变更管理的思考[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6)

13陈建胜.代建制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业主方工程变更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9

14倪银丽.从变更管理入手进行工程投资控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报,2009,25(4)

15刘华奇.建设项目全过程变更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9

16刘华奇等.工程的变更管理与投资控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1:75~78

17李梦莲等.工程变更与索赔关系研究[j].基建优化,2007,28(6):29~31

18张安军.论工程变更的实施和操作[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9)

19吴敏等.关于工程变更与工程造价管理的讨论[j].科技信息(学术究),2008,(18)

变更的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高校;财务制度;财务决算

由于我国财务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高职院校的制度也从原来的精英模式变化为大众化模式,高校的支出和收入方式也跟着进行了变化。从原本单一拨款的财务途径转化为渠道多、种类多的综合型方式,这种变化也给高校的财务决算工作带来了显得挑战。随着新制度的退出,高校的财务工作也有了新的标准,怎么样提高每年的决算工作是目前财务人员的主要工作。

一、新财务制度的特点

(一)引入责权制度,更客观的体现高校财务情况

高校的财务制度是会计制度的分流,是根据学校运行特点产生的独特的会计制度。由于制度的改革.责权制度改变了传统的核算方法,把已经出现的权利或者任务作为标准,更加客观的体现出学校收入和支出的比例,让高校的财务情况更加清楚的表现出来,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二)会计事项的改变更加符合预算改革的标准

新的制度对学校支出的事项做出了新的改变和预算项目的要求达到了相对应的标准,让传统的会计项目和政府会计项目更加简便,节省了决算填写的时间,也防治出现因为理解不到位而产生的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出现。

(三)规定更加完善和细致

新的制度改变了关于财务的具体范围,让财务的日常管理规定更加完善,尤其是关于预算资金的使用要求。按照政府对预算资金的标准,相关的使用范围和审核计算方法更加细化,让高校的财务资金管理更加按照政府及社会对相关的使用更加符合了相关标准。遵循建设高校的财务管理过程,更高效的体现出财务的保值增值作用,让预算资金在高校的运营活动中的使用率得到提高。

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措施(一)完善预算制度,合理进行预算预算是进行决算的基本,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点。预算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于高校的日常运行和财务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认真进行预算。准确合理的使用进行估计补助资金、事业资金、上级补贴资金、经营资金等收入事项的资金,适当的预算教育及科学研究事业收入的范围,按照有关规定,合理的对各项支出资金进行预算。在对学校的各个部门、系别的计算过程中,要根据量入为主的标准进行各年级的预算。在让正常的教学、研究工作不被影响的情况下,最大化的节省资金,提高学校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提高支出的核算规范

准确的对不同来源的资金进行分类,准确计算支出资金。根据预算标准的要求,财务资金必须根据预算中的规定进行使用,不能在其他方面进行挪用。高校的资金渠道很多,所以在日常的计算工作中,提高对每项支出的分别管理,准确计算基本的每项支出资金,特别是要进行重新分配的资金,要根据相关的标准,正确的确定不同项目需要的额度。提高各系的支出管理工作,避免出现超额的情况发生,提高各项表格数据的准确性。

(三)提高对决算工作的重视,加强沟通

学校的总会计或者财务管理工作应该由副校长负责,监督年底决算工作更好的进行。高校应该技术和主要的管理部门进行沟通,根据年初计算允许文件的数据,对于学校的每项支出进行核算,认真计算资金,按时对项目的转接、约进行计算。学校应该正确看待决算工作,真实的体现出每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对于自身的格外收入和债务事项不能有隐瞒情况;对学院的真实资金和研究的支出要如实的上报;按时核算来往资金和上交资金的情况。应该按照记录完善、核算没有错误的数据记录和其他方面的会计计算资料制度进行决算,确保数据能够真实有效,内容健全,帐证、实帐、帐表等都统一、对应。

(四)增加分析能力,制定长远规划

高校的财务决算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年度财务情况、运行结果以及管理效率。经过对决算工作的仔细分析,让预算制度更加合理,从而让高校的财务管理的效益更高。相关的财务部门要对年度和以往的收入支出等费用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找到其变化的规律,了解财务变化的趋势,和我国的教育政策改革相结合。让高校的财务管理更有价值,更有规划的制定高校的发展策略。

变更的管理制度篇7

化工过程(chemicalprocess)伴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物料和产品,涉及工艺、设备、仪表、电气等多个专业和复杂的公用工程系统。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是国际先进的重大工业事故预防和控制方法,是企业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精神,加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收集和利用化工过程安全生产信息;风险辨识和控制;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通过规范管理,确保装置安全运行;开展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严格新装置试车和试生产的安全管理;保持设备设施完好性;作业安全管理;承包商安全管理;变更管理;应急管理;事故和事件管理;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等。

二、安全生产信息管理

(二)全面收集安全生产信息。企业要明确责任部门,按照《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aQ/t3034)的要求,全面收集生产过程涉及的化学品危险性、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全部安全生产信息,并将其文件化。

(三)充分利用安全生产信息。企业要综合分析收集到的各类信息,明确提出生产过程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通过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操作规程、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制作工艺卡片、编制培训手册和技术手册、编制化学品间的安全相容矩阵表等措施,将各项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纳入自身的安全管理中。

(四)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制度。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制度,及时更新信息文件。企业要保证生产管理、过程危害分析、事故调查、符合性审核、安全监督检查、应急救援等方面的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获取最新安全生产信息。

三、风险管理

(五)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企业要制定化工过程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险辨识范围、方法、频次和责任人,规定风险分析结果应用和改进措施落实的要求,对生产全过程进行风险辨识分析。

对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以下统称“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储存装置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要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技术,一般每3年进行一次。对其他生产储存装置的风险辨识分析,针对装置不同的复杂程度,选用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HaZop技术等方法或多种方法组合,可每5年进行一次。企业管理机构、人员构成、生产装置等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要及时进行风险辨识分析。企业要组织所有人员参与风险辨识分析,力求风险辨识分析全覆盖。

(六)确定风险辨识分析内容。化工过程风险分析应包括:工艺技术的本质安全性及风险程度;工艺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严重事件的安全审查情况;控制风险的技术、管理措施及其失效可能引起的后果;现场设施失控和人为失误可能对安全造成的影响。在役装置的风险辨识分析还要包括发生的变更是否存在风险,吸取本企业和其他同类企业事故及事件教训的措施等。

(七)制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企业要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的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参照国际相关标准,确定本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对辨识分析发现的不可接受风险,企业要及时制定并落实消除、减小或控制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四、装置运行安全管理

(八)操作规程管理。企业要制定操作规程管理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内容,明确操作规程编写、审查、批准、分发、使用、控制、修改及废止的程序和职责。操作规程的内容应至少包括:开车、正常操作、临时操作、应急操作、正常停车和紧急停车的操作步骤与安全要求;工艺参数的正常控制范围,偏离正常工况的后果,防止和纠正偏离正常工况的方法及步骤;操作过程的人身安全保障、职业健康注意事项等。

操作规程应及时反映安全生产信息、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变化。企业每年要对操作规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至少每3年要对操作规程进行审核修订;当工艺技术、设备发生重大变更时,要及时审核修订操作规程。

企业要确保作业现场始终存有最新版本的操作规程文本,以方便现场操作人员随时查用;定期开展操作规程培训和考核,建立培训记录和考核成绩档案;鼓励从业人员分享安全操作经验,参与操作规程的编制、修订和审核。

(九)异常工况监测预警。企业要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对重要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控预警;要采用在线安全监控、自动检测或人工分析数据等手段,及时判断发生异常工况的根源,评估可能产生的后果,制定安全处置方案,避免因处理不当造成事故。

(十)开停车安全管理。企业要制定开停车安全条件检查确认制度。在正常开停车、紧急停车后的开车前,都要进行安全条件检查确认。开停车前,企业要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制定开停车方案,编制安全措施和开停车步骤确认表,经生产和安全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要严格执行并将相关资料存档备查。

企业要落实开停车安全管理责任,严格执行开停车方案,建立重要作业责任人签字确认制度。开车过程中装置依次进行吹扫、清洗、气密试验时,要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引进蒸汽、氮气、易燃易爆介质前,要指定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流程确认;引进物料时,要随时监测物料流量、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变化情况,确认流程是否正确。要严格控制进退料顺序和速率,现场安排专人不间断巡检,监控有无泄漏等异常现象。

停车过程中的设备、管线低点的排放要按照顺序缓慢进行,并做好个人防护;设备、管线吹扫处理完毕后,要用盲板切断与其他系统的联系。抽堵盲板作业应在编号、挂牌、登记后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并安排专人逐一进行现场确认。

五、岗位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

(十一)建立并执行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企业要建立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明确教育培训的具体要求,建立教育培训档案;要制定并落实教育培训计划,定期评估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效果。从业人员应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十二)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企业要按照国家和企业要求,定期开展从业人员安全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及本岗位操作要点、操作规程、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掌握异常工况识别判定、应急处置、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技能与方法,熟练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当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等发生改变时,要及时对操作人员进行再培训。要重视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教育,使从业人员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化工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和极端重要性,自觉遵守企业安全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企业要采取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估措施,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和效果。

(十三)新装置投用前的安全操作培训。新建企业应规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要求,变招工为招生,加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养。工厂开工建设后,企业就应招录操作人员,使操作人员在上岗前先接受规范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培训。装置试生产前,企业要完成全体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岗位技能培训,确保全体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考核合格后参加全过程的生产准备。

六、试生产安全管理

(十四)明确试生产安全管理职责。企业要明确试生产安全管理范围,合理界定项目建设单位、总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方的安全管理范围与职责。

项目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负责编制总体试生产方案、明确试生产条件,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对试生产方案及试生产条件提出审查意见。对采用专利技术的装置,试生产方案经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审查同意后,还要经专利供应商现场人员书面确认。

项目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负责编制联动试车方案、投料试车方案、异常工况处置方案等。试生产前,项目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要完成工艺流程图、操作规程、工艺卡片、工艺和安全技术规程、事故处理预案、化验分析规程、主要设备运行规程、电气运行规程、仪表及计算机运行规程、联锁整定值等生产技术资料、岗位记录表和技术台账的编制工作。

(十五)试生产前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建设项目试生产前,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要及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生产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三查四定”(三查:查设计漏项、查工程质量、查工程隐患;四定:整改工作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确认工艺危害分析报告中的改进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已经落实。

系统吹扫冲洗安全管理。在系统吹扫冲洗前,要在排放口设置警戒区,拆除易被吹扫冲洗损坏的所有部件,确认吹扫冲洗流程、介质及压力。蒸汽吹扫时,要落实防止人员烫伤的防护措施。

气密试验安全管理。要确保气密试验方案全覆盖、无遗漏,明确各系统气密的最高压力等级。高压系统气密试验前,要分成若干等级压力,逐级进行气密试验。真空系统进行真空试验前,要先完成气密试验。要用盲板将气密试验系统与其他系统隔离,严禁超压。气密试验时,要安排专人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气密检查记录,签字备查。

单机试车安全管理。企业要建立单机试车安全管理程序。单机试车前,要编制试车方案、操作规程,并经各专业确认。单机试车过程中,应安排专人操作、监护、记录,发现异常立即处理。单机试车结束后,建设单位要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及制造商等方面人员签字确认并填写试车记录。

联动试车安全管理。联动试车应具备下列条件:所有操作人员考核合格并已取得上岗资格;公用工程系统已稳定运行;试车方案和相关操作规程、经审查批准的仪表报警和联锁值已整定完毕;各类生产记录、报表已印发到岗位;负责统一指挥的协调人员已经确定。引入燃料或窒息性气体后,企业必须建立并执行每日安全调度例会制度,统筹协调全部试车的安全管理工作。

投料安全管理。投料前,要全面检查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公用工程和应急准备等情况,具备条件后方可进行投料。投料及试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现场指挥,操作人员要持续进行现场巡查,设备、电气、仪表等专业人员要加强现场巡检,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投料试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现场人数,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七、设备完好性(完整性)

(十六)建立并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建立设备台账管理制度。企业要对所有设备进行编号,建立设备台账、技术档案和备品配件管理制度,编制设备操作和维护规程。设备操作、维修人员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资格考核,培训考核情况要记录存档。

建立装置泄漏监(检)测管理制度。企业要统计和分析可能出现泄漏的部位、物料种类和最大量。定期监(检)测生产装置动静密封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定期标定各类泄漏检测报警仪器,确保准确有效。要加强防腐蚀管理,确定检查部位,定期检测,建立检测数据库。对重点部位要加大检测检查频次,及时发现和处理管道、设备壁厚减薄情况;定期评估防腐效果和核算设备剩余使用寿命,及时发现并更新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

建立电气安全管理制度。企业要编制电气设备设施操作、维护、检修等管理制度。定期开展企业电源系统安全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要制定防爆电气设备、线路检查和维护管理制度。

建立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新(改、扩)建装置和大修装置的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投用前、长期停用的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再次启用前,必须进行检查确认。要建立健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日常维护保养制度,建立安全联锁保护系统停运、变更专业会签和技术负责人审批制度。

(十七)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开展设备预防性维修。关键设备要装备在线监测系统。要定期监(检)测检查关键设备、连续监(检)测检查仪表,及时消除静设备密封件、动设备易损件的安全隐患。定期检查压力管道阀门、螺栓等附件的安全状态,及早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

加强动设备管理。企业要编制动设备操作规程,确保动设备始终具备规定的工况条件。自动监测大机组和重点动设备的转速、振动、位移、温度、压力、腐蚀性介质含量等运行参数,及时评估设备运行状况。加强动设备管理,确保动设备运行可靠。

开展安全仪表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评估。企业要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安全仪表功能(SiF)及其相应的功能安全要求或安全完整性等级(SiL)。企业要按照《过程工业领域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GB/t21109)和《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安装、管理和维护安全仪表系统。

八、作业安全管理

(十八)建立危险作业许可制度。企业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危险作业许可制度,规范动火、进入受限空间、动土、临时用电、高处作业、断路、吊装、抽堵盲板等特殊作业安全条件和审批程序。实施特殊作业前,必须办理审批手续。

(十九)落实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责任。实施危险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分析、确认安全条件,确保作业人员了解作业风险和掌握风险控制措施、作业环境符合安全要求、预防和控制风险措施得到落实。危险作业审批人员要在现场检查确认后签发作业许可证。现场监护人员要熟悉作业范围内的工艺、设备和物料状态,具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作业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加强现场监督检查,严禁监护人员擅离现场。

九、承包商管理

(二十)严格承包商管理制度。企业要建立承包商安全管理制度,将承包商在本企业发生的事故纳入企业事故管理。企业选择承包商时,要严格审查承包商有关资质,定期评估承包商安全生产业绩,及时淘汰业绩差的承包商。企业要对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入厂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的方可凭证入厂,禁止未经安全培训教育的承包商作业人员入厂。企业要妥善保存承包商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记录。

(二十一)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承包商进入作业现场前,企业要与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安全交底,审查承包商编制的施工方案和作业安全措施,与承包商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安全管理范围与责任。现场安全交底的内容包括: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触电、坠落、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等方面的危害信息。承包商要确保作业人员接受了相关的安全培训,掌握与作业相关的所有危害信息和应急预案。企业要对承包商作业进行全程安全监督。

十、变更管理

(二十二)建立变更管理制度。企业在工艺、设备、仪表、电气、公用工程、备件、材料、化学品、生产组织方式和人员等方面发生的所有变化,都要纳入变更管理。变更管理制度至少包含以下内容:变更的事项、起始时间,变更的技术基础、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消除和控制安全风险的措施,是否修改操作规程,变更审批权限,变更实施后的安全验收等。实施变更前,企业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检查,确保变更具备安全条件;明确受变更影响的本企业人员和承包商作业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变更完成后,企业要及时更新相应的安全生产信息,建立变更管理档案。

(二十三)严格变更管理。工艺技术变更。主要包括生产能力,原辅材料(包括助剂、添加剂、催化剂等)和介质(包括成分比例的变化),工艺路线、流程及操作条件,工艺操作规程或操作方法,工艺控制参数,仪表控制系统(包括安全报警和联锁整定值的改变),水、电、汽、风等公用工程方面的改变等。

设备设施变更。主要包括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非同类型替换(包括型号、材质、安全设施的变更)、布局改变,备件、材料的改变,监控、测量仪表的变更,计算机及软件的变更,电气设备的变更,增加临时的电气设备等。

管理变更。主要包括人员、供应商和承包商、管理机构、管理职责、管理制度和标准发生变化等。

(二十四)变更管理程序。

申请。按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审批。变更申请表应逐级上报企业主管部门,并按管理权限报主管负责人审批。

实施。变更批准后,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没有经过审查和批准,任何临时性变更都不得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验收。变更结束后,企业主管部门应对变更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并形成报告,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相关部门收到变更验收报告后,要及时更新安全生产信息,载入变更管理档案。

十一、应急管理

(二十五)编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完善。企业要建立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要定期开展各类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评估预案演练效果并及时完善预案。企业制定的预案要与周边社区、周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预案相互衔接,并按规定报当地政府备案。企业要与当地应急体系形成联动机制。

(二十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企业要建立应急响应系统,明确组成人员(必要时可吸收企外人员参加),并明确每位成员的职责。要建立应急救援专家库,对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发生紧急情况后,应急处置人员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各自岗位,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处置。要授权应急处置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组织装置紧急停车和相关人员撤离。企业要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动态管理,定期核查并及时补充和更新。

十二、事故和事件管理

(二十七)未遂事故等安全事件的管理。企业要制定安全事件管理制度,加强未遂事故等安全事件(包括生产事故征兆、非计划停车、异常工况、泄漏、轻伤等)的管理。要建立未遂事故和事件报告激励机制。要深入调查分析安全事件,找出事件的根本原因,及时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二十八)吸取事故(事件)教训。企业完成事故(事件)调查后,要及时落实防范措施,组织开展内部分析交流,吸取事故(事件)教训。要重视外部事故信息收集工作,认真吸取同类企业、装置的事故教训,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能力。

十三、持续改进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

(二十九)企业要成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由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开展本企业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

(三十)企业要把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纳入绩效考核。要组成由生产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负责,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公用工程、安全、人力资源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人员参加的考核小组,定期评估本企业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功效,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整改,并核查整改情况,持续改进。要编制功效评估和整改结果评估报告,并建立评估工作记录。

化工企业要结合本企业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指导意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化工过程安全管理。

变更的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系统工程;实施要点

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本质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是医院运营效率的综合体现,也是医院管理者受托管理成果的财务业绩体现。医院作为以公益性为目标的财政差额补助拨款事业单位,也是财政资金预算管控的组成部分。提升财政资金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效益及效果,政府要掌握更全面可靠的信息来进行绩效评估,医疗机构也需要更加科学合理且适应精细化管理发展需要的核算标准和方法来管控医院的运营质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医院会计管理实践活动与会计准则制度的博弈平衡。在此背景下,政府会计制度应运而生,着力解决医院内部信息持有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监管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全新平衡点,因此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本质是会计信息供求双方不断博弈下的一种新模式。

二、医院实施政府会计改革工作的系统工程要点

医院的会计制度变更,是一个系统性制度变更的过程,是国家宏观政策对医院微观经济活动管理的规范和调整。而医院财务会计核算方法的变更,除了直接改变会计科目核算体系之外,也会对成本核算体系和预算管理体系产生直接影响,间接地对物资管理体系、收入管理体系、资产管理体系等产生大的影响。最终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会计信息对财政资金执行效益以及医院经济活动运行效率的反馈。如果将会计制度变革比作湖水治理运动,会计信息质量就是湖水清洁度,预算、成本、物资、固定资产、收入等各系统模块就是生活在湖泊里的各类生物群落,它们之间发生的复杂反应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片湖水的清洁度。清洁度监测器通过对各类生物的监测判断其合理生长范围和状态,并对不在正常生长范围或生长状况不佳的生物及时进行干预,始终保持生态平衡,维持湖水清洁度的平稳。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正好类似于清洁度检测器的过程监控功能。因此制度衔接工作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各资源模块良性运转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各管理模块的运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最终维持会计信息系统这汪湖水的清洁度。如果将这些系统要点整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中心、三驾马车,三个主体、一个支撑。

1.一个中心

会计制度的转变对会计核算体系的影响是直观且根本的,政府会计制度统一了原本分散的教、科、文、卫会计制度,通过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会计模式变革了会计核算模式,改革了会计核算方法,实行会计信息双报告制度,这些变革带来会计科目的变化,核算方法的变化、会计报告的变化,最终带来会计信息系统的变化,这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中心。

2.三驾马车

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无疑是现代财务管理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在财务精细化管理远远不够的医院,存在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两张皮、成本核算结果不准确的普遍问题。因此医院应当利用好制度转变的机会,在设置会计科目体系时,除了依据会计准则和制度,还应当根据医院预算项目来设定,进一步明确具体预算项目,将预算指标落实到每个责任中心,提高会计系统对预算执行效果的反馈精度。同时抓住制度实施的机会培育会计核算人才,从而提高成本核算的精度。注重过程控制的成本核算方法,不断改进间接成本的分摊规则和方法,探索成本核算与标准化临床路径的结合以及作业成本方法的运用。借助会计改革平台形成更为合力的成本核算、成本管控的氛围,加快推进成本会计体系建设。

3.三个主体

(1)物资管理系统。医院不同于其他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其复杂多样的物资管理业务。这些物资是医院开展业务必不可少的周转材料,也是医院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更加高效地管理物资并使用,一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二是搭建更加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只有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协同起来,才能让物资的实际周转情况更加贴合其价值转移过程,通过设置二级库房和高值耗材的条码管理,逐步减少以领代支的成本转移模式,更加真实地反映物资存量和成本损耗情况。(2)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做出调整,医院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合理界定应纳入核算范围的固定资产,通过全面的资产清查,摸清医院的家底,为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同时要厘清固定资产后续管理的难点和重点,规范后续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的规范和标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固定资产的调拨转移进行及时更新,并针对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折旧政策,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损耗的速度。通过这些精细化的资产管理手段切实提高资产数据的准确性,从而提升会计信息和成本信息的准确性。(3)收入管理系统。根据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按照权责发生制、收支配比的原则明确收入的确认时点并调整收费系统的报表格式。明确医联体的收益分配模式和核算方法,及时准确核算医联体的分配收入,为医联体效益分析做好基础铺垫。清理往来款项中核算反映的收入,明确捐赠收入、对外投资收益等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明确各类收入的确认标准,保证收入的及时入账,真实可靠地反映医院收入的全貌。

4.一个支撑

围绕制度衔接转变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变革,要发挥好三驾马车的马达作用和三个主体的基础作用,绩效管理系统的支撑功能必然不容忽视。通过设置合理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动态调整各系统模块的高效运行。通过预算系统和成本系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强化成本管控,推动财务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三驾马车的强力运行推动物资、资产、收入的精细化管理,三个主体的有序协作反哺马达的动力系统。最终通过绩效管理这个支点,发挥杠杆作用撬动医院整体的管理网络。

三、结论

目前,我国正处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攻坚时期,对于纳入政府会计主体的医院而言,这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实现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会计科目及报表的衔接是基础,影响会计数据的各项经济活动是根本,控制经济活动过程的管控系统是关键。只有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才能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实现制度改革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罗小兰.政府会计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医疗与卫生事业管理,2017(15).

变更的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代建制;设计变更;项目管理

1财政投资建设项目及设计变更

财政投资建设项目为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共机构运行提供物质基础,备受瞩目。对于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其中关于承担具体管理行为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选择采用专业的代建模式。代建管理是利用专业的管理主体进行建设管理,实践证明,代建模式管理财政投资建设项目是成功的,避免了项目单位组建一次性的基建班子以及非专业管理带来的质量不佳、效率低下、投资失控等诸多问题。尽管在代建管理模式推行后,管理效果颇受好评,但是项目建设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工程建设自开工之日至建成,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都可能产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工程设计变更,这些设计变更直接与质量、安全、投资紧密联系,影响着项目建设的成败。又因财政投资建设项目参与主体的独特性,其设计变更也有与一般工程建设项目不同的一面,设计变更管理与控制应列为财政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单位的重点工作。七年来,笔者所在单位累计承担近千项财政投资建设任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多亿元,主要涉及城市道路、水利供电、园林绿化等市政类项目与学校、医院、拆迁安置房、行政服务业务用房的新建、改扩建等房建类项目。近几年,中心代建的房屋建筑类项目每年新增立项都在10个以上,投资约10亿元。经过对2012年8月以来70多个房屋建筑类项目的设计变更台账统计,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发生过设计变更,分布在工程设计的各个专业。从岩土、结构到建筑、装饰、安装、室外工程等,无一不存在设计变更。这些变更基本都是对原工程设计的错误修正、遗漏补足,部分是为了更好的工程效果按照项目单位要求进行的。项目设计变更引起的投资增量占工程合同价的5%左右,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工程变更实施后,总投资仍控制在主管部门批复的项目概算控制额内。

2变更产生的原因及各方行为动机探析

经过进一步对全部设计变更内容认真分析,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岩土方面的基坑支护设计部分区段的方案变化,部分场地基础需要增加处理,部分工程桩型需要变更等;二是建筑专业方面对功能设置进行调整、对表面功能材料所使用的标准进行补充、调整;三是根据施工环境、条件的变化,工程界面未达到无缝连接,设计需做补充和调整;四是智能化、水处理、厨房工程、实验室专项等特殊功能要求未达到足够的深度,需要深化设计。

2.1设计变更产生的原因分析

剥开设计变更的内容这个表面现象,回顾工程前期过程,可以看到设计变更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条件不详与变化。场地条件、规划条件等是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但是在工程设计阶段,现场未全面完成征地拆迁工作,详细勘察工作无法进行,设计条件不完善。工程开标后,详细勘察报告较初勘成果有较大变化,这是基础设计、基坑支护设计、场地基础处理等方面产生设计变更的重要原因,个别项目仅基础处理一项就增加投资2%。项目上位规划条件变化也是导致设计变更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工程建设的实践中,规划的稳定性、严肃性还不够,造成工程的局部标高以及水、电、气、路口、围墙等接驳界面需要设计变更。对于改造、装修类的项目,由于原建筑建成时间较远,原竣工资料缺失,设计单位现场查勘、测量不足,施工单位进场后,发现施工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偏差较大,从而产生较多的设计变更。二是建设标准和功能需求发生变化。项目实行代建制度后,项目单位(使用方)卸下了大部分工程建设的责任,其在工程起始阶段对工程建设标准、建设功能需求的细化深化方面放松了自己的要求,未能在项目立项、工程设计阶段提出准确的需求。另外,由于参与项目的管理人员的专业、经验与工程建设相去甚远,在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图阶段,看不懂抽象的工程“语言”(图纸),也未能与设计师深入的交流。随着工程建设的开展,实物越来越形象地展现在眼前,才发现部分细节和功能材料选择不符合要求,这方面的设计变更比重高达四分之一,不少投资不大的改造项目占比更高。三是设计单位、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不够。工程建设的突出特点就是“一次性”,如果设计单位、设计人员没有充足的经验、缺乏优质服务的责任心,就难以设计出优质的工程。虽然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施工图审查是必不可少的法定环节,但是,施工图审查机构往往将工作重点放在规范的采用、安全设计等方面,对项目功能的人性化实现不够尽心,造成施工图“大错不犯,小错常见”,这也是施工单位提起设计变更洽商的主要原因。

2.2各相关方对设计变更的行为动机分析

一般意义上,设计变更涉及到项目单位(使用方)、代建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另外还有重大变更的审批单位——行政机关。面对设计变更的普遍性,现就各方行为动机分析如下:项目单位与代建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起主导作用,决定着项目建设的成败。因工程建设的管理责任和权力授权代建单位承担,项目单位在处理其他单位提起的设计变更上基本无倾向性意见,但是随着工程建设的深入,在工程建设效果和标准方面,会主动提出自己的设计变更建议。代建单位向项目单位和行政机构负责,对法律法规和已完成的审批事项负责。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设计变更产生的质量、安全、投资后果和建设效果的综合影响。设计单位是工程建设的设计主体,从统计看,约60%的变更事项是由于设计单位的原因产生的,是设计变更的最大来源。工程设计是一个知识群体进行物化劳动的过程,设计师对工程建设效果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绝大多数设计师都会公平公正地处理设计变更。因此,需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提醒设计师将设计变更消灭在设计前期。监理单位是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主体,其职责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自于项目单位和代建单位的授权。但是在我国现实的国情中,监理单位的部分职责回归到项目单位和代建单位,设计变更的终审就是如此。因此,其对设计变更的洽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的,在设计变更造价审核中起一定的作用。施工单位是工程建设的物化劳动主体,工程建设利润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设计变更往往是其增加承包利润的来源。因此,施工单位会对设计文件的错漏之外提出更多的变更要求,期望改进施工措施、条件,降低成本,增加变更内容、增大工程利润。与工程建设相关的行政机关承担主管责任,其通过制度建设、审批法定事项或其他重大事项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因此,在设计变更审批方面,其工作是严谨的、权威的。

3控制设计变更的对策及审批制度设计建议

通过总结财政投资建设项目发生的设计变更,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各关联方的行为动机,可以看出,要减少设计变更,事前控制至关重要。首先,要扎实做好项目前期策划,建立前期设计工作指引文件,为设计人员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沟通,做好设计单位提交成果的联合审查,高质量地完成前期设计工作。设计变更是多方参与的复杂过程,需要明确一定程序、规定。一般要经过洽商、设计、审批、实施等过程。为做好设计变更管理,制定一项因地制宜的设计变更管理办法是必不可少的。以规管理对控制、减少设计变更,特别是项目群管理中的后续项目管理、对工程建设各参与主体行为的引导具有积极作用。

3.1建立洽商会审制度

设计变更动议提出后,设计单位提出初步方案,代建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当及时组织本单位相关管理部门及各参建单位项目负责人会商,开展设计变更事项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分析审查。设计单位按照本单位内控程序出具变更申报表、变更通知单和相应的图纸,同时设计变更申报要附上原始设计、变更依据及其他资料,各方在申报表签署意见并盖章。

3.2建立专家评审制度

对于超过一定投资额的重大变更事项,代建单位组织跨部门技术审查委员会并邀请利益无关的社会专家参与论证,确保变更内容合理、技术经济可行。(重大变更是指对工程原设计内容进行较大修改,对工程的工期、安全、投资、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设计变更。包括但不限于建设项目性质、面积、高度的改变;结构体系、布置及涉及到结构安全的构件的改变;总平面布置、建筑平面布置、外观效果的重大改变;涉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变更及相关管理部门规定需要送审的设计变更等。)

3.3建立分级分类审批制度

设计变更伴随工程建设随时随地可能发生,如果处理不及时,将极大影响工程建设效率。为了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在变更审批流程和职责管理设计中,根据变更的性质,主要依据对投资的影响分级分类审批,适当向现场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授权,快速审批设计变更,及时处理现场的技术问题,保障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对于投资超过20万元的设计变更,代建单位按照重大事项进行会议集体决策审批。超过100万元的提升到概算区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分级分类审批既提高了审批效率满足工程需要,又控制了设计变更带来的投资失控等风险。

3.4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合同进行尽责管理。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在设计变更的提出、洽商、设计、申报等环节出现失误的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重大失职渎职行为,应上报主管部门,依法依规处理。项目单位、代建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弄虚作假、失职失责的,行政主管部门和监察部门要追究责任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变更的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土地管理;耕地保护;机制

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同时我国的耕地数量也不断的下降,这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想更好的做好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相关部门一定要采取措施,以强制性的方式进行相关工作的展开,但是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制度还存在着很多需要不断改进的部分,这也使得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不断的做好耕地保护工作也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监理耕地保的土地管理新机制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1建立以城镇规划管理区主要对象的分级管理机制

1.1改革开放以来土地管理工作的变化

在1978年到2001年期间我国的土地制度实行的是城乡统一管理的方法,1986年,我国建立了土地管理局,同时在土地管理模式上也实现了单一管理方式向多种管理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出台了一些新型的土地管理方面的规定,在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就是对城乡土地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同时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对农村的耕地进行分保护,但是在后期的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很多城乡结合部都是在以粗放的方式发展,这也给随意占用耕地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其次在工作中对城区和乡村的划分并不是十分的清晰,所以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盲目扩展的现象,随意占用耕地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所以也造成了土地浪费的现象。

从2001年到现在普遍实行的就是体制转轨,土地也纳入到宏观调控的范围当中、当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不断的发展,这也使得我国的房产建设圈地现象更加的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用地的数量也明显的减少,房地产发展过热也成为了土地资源浪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同时对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也十分的不利,所以针对这样的现象就一定要将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土地的价格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耕地的保护,同时在工作中还要对城市规划土地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措施。

1.2建立以城镇规划管理区为主要对象的分级管理制度

首先应该将土地的规划和管理中心转移到城市土地规划工作中,只有更好的保证各级规划管理区的管理质量,才能更好的保证全国耕地的管理和保护质量,在一些城市中所有的耕地基本都分布在城市的边缘,耕地的数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一部分的变化全部来自于农业结构调整,,所以只有保证每个耕地区域的管理质量才能更好的保证这一地区的整体耕地质量得以提升。

其次是要建立一个金字塔形状的管理模式,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国家的管理部门应该对大型城市的土地进行有效的管理,省级的管理单位要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做好省内地市的土地管理活动,市级的管理部门应该将市区内的各个区域的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和监督,只有各级领导都能够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的保证耕地保护的实际效果。

最后就是要在耕地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应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以便能够更好的保证能够更好的实现预期的效果。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对应的区域并不是很大,所以可以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管理信息数据库。同时为了能够让这些资料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数据资料必须要以卫星云图作为数据图像的底图,同时还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建立一个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土地管理系统,确保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效果。

2新工作机制下几项关键性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探讨

2.1土地变更调查及土地统计制度

土地变更调查已经连续开展10年了。10年来,土地变更调查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了基础保障,也为政府科学决策、规划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支持。然而,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如何及时准确掌握数据也成为当前土地变更调查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其原因仍然在于其工作机制完全基于普查数据的“泛”字上,没有找准变更调查的“变根”所在,对城市(镇)规划管理区的家底不清和变数不准。以城市(镇)规划管理区为重心的日常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后,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但土地统计制度需做相应调整。笔者认为,应改变现行的变更调查数据全部由县级逐级上报方式,将数据来源改为两大口径,以农业结构调整、灾害毁坏和开发复垦为主的农村土地变化情况仍然由县级上报,而以建设占用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则直接从城市(镇)规划管理区日常监管工作中获得。有两大手段保证日常监管工作中获得土地利用情况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一是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基础资料现势性与审批结果挂钩,这一点将在下节论述;二是购买城市(镇)规划管理区高分别率卫星遥感数据,建立客观的数据变更渠道,以现在每年每县1万元的中央补助变更经费加上市、县少量配套,两年更新一次卫星数据并不增加经费投入。

2.2建设用地审批制度

现行的建设用地报批和审批方式,用地地块资料由属地提供,上级部门由于并不掌握一套审批底图,主要是基于文字的书面审核,漏洞很多,不能真实反映耕地被占用和耕地复垦情况。以城市(镇)规划管理区为重心的日常土地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后,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以规划管理区的调查资料为底图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日常审批工作资料,每审批一块用地都可及时落到工作底图上,与该区域的卫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做套合比较,真正做到审批有度、监管有据。为保证管理资料的现势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现行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还需作以下两方面的改进:一是建立审批与变更数据资料挂钩制度,审批完成后应要求下级部门及时在土地管理基础图件上标注审批地块信息,并于年底核实现状变更情况更新上报土地利用现状图件,作为下一年度的审批底图,超过建设动工年限未作变更的交由执法监察部门查处。二是废除或改进批次审批用地方式,批次用地是造成用地地块漂移、囤地、土地闲置、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单独选址项目用地方式更利于土地的管理和耕地保护。

结束语

在城市不断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耕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加强新的土地管理机制的研究,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措施对我国的耕地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其形成一个科学的良性的系统。

参考文献

[1]丁成日.“土地开发权转移”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J].中国改革,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