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动机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9:48

家校联动机制篇1

关键词:家庭背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因此,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其中学校和家庭则是对个体成长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因素。高职院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把握好这两个因素,重视了解家长在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倾向,整合学校与家庭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两种各异的教育形式、两种互利的教育资源,探索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与新途径,强化家庭教育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这对于形成教育合力,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家庭经济贫困,自卑心理严重。

生活在边远山区、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的高职校贫困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来源有限、家庭子女多、遭受意外灾害等情况,家庭经济水平较低,家庭经济贫困是其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在学习生活中,贫困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习、生活的压力与困难,部分学生会用消极的态度评价自己所经历的事件,个别学生甚至会自我否定,从而导致学生自卑、孤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家庭关爱欠缺,心理压力较大

随着城市打工族的增多,农村留守学生逐年增多,他们常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缺少别人无法给予的父爱母爱与关怀,致使很多留守学生个性封闭,压抑,人际关系较差,还有部分单亲家庭学生因家庭的不完整,致使性格孤僻,生活压力大,长期生活在心理阴影之中,不愿与人交往,等等,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关注、关怀,消除心理阴影。

(三)高考失利,自信心不足。

目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部分高职学生因高考失利,没能实现自己的本科院校梦想,勉强走进高职院校上学,很多城市独生子女,自尊心较强,面对家庭成员过高的期望,看到班级其他学生都上了心仪的本科院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自责与失望心理的加剧,容易产生自卑、不适应、自信心不足等心理心理现象,这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总是远离集体,封闭自我,孤独、压抑、自卑心理日益严重。

(四)感恩之心欠缺,感恩表达困难

随着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学生的逐年增多,部分城市家庭的“明珠”“宝贝”们因过分受到宠爱,逐渐养成自我心理,从来不会替他人着想,更不会感恩回馈他人,缺少感恩之心;同时,高职院校设置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贷款等各种形式的奖、助学金,帮助家庭贫困的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很多受过国家、社会、学校等帮助的大学生对各种帮困制度认知肤浅,也不知道该如何回馈社会、他人等,更有受帮困大学生拿了学校助学金后随意挥霍,他们不懂得国家助学金的实际意义,存在感恩之心淡化、感恩之行困难等不良现象。

二、生源地、家庭背景差异视阈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机制探索

(一)家校联系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学校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加强家校联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是家长的要求、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首先,每年新生开学报到,学校可以组织安排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见面,一方面向家长介绍学院的历史、发展、信息资源及人才培养等基本情况,使家长对学校的发展、专业特色等有了较深理解。另一方面就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让家长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与期盼,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

其次,组建家校联系手册,建立家长联系方式电话、QQ群、微信、邮箱、班级网站等,利用现代先进通信技术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家长能经常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也可以及时掌握与反馈部分特殊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与疏通,逐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最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专业实习、外地出差、带队社会实践等机会,有针对性地、多层次地进行学生家访[1]。特别是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家校联系与互访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尽早走出心理阴影。

(二)家校协同心理支持机制。

伴随高职院校家庭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农村留守学生及独生子女学生的不断增多,学生心理问题也出现复杂化、多样化、增多化等,他们需要更多关怀、交流与支持,更需要家庭与学校彼此配合,协同支持,共同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

知子莫如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为了解、知晓子女思想、心理状况的人,因此,家长要信赖教师,经常与教师联系,如实地反映子女在家的各方面行为表现,特别是一些曾经有过心理问题史的学生等,积极地向教师了解子女在校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家长和教师一起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彼此协作,共同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采取有针对性、符合子女心理需要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针对部分学生因适应、恋爱、学业、就业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老师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特别是在处理心理危机个案时,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为我们赢得主动和时间,挽救学生。家校协同心理支持系统的建立,二者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才能共同为学生个体提供一个最优化的成长空间[2]。

(三)家校心理互助机制

学校根据学生家长基本情况与实际需求,定期通过相应的学习网站、QQ、短信平台等及时对家长进行心理知识普及与培训,培养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特别是部分单亲学生家长或家庭贫困学生家长,学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技巧与方法,积极开展家庭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与个别辅导,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心育氛围。

家长虽然不具备“心理教师”的资质和水平,但家长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状况、信息反馈、社会反响及自己丰富的经验教训等,通过与老师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现状及学生的新问题等,老师根据家长信息的反馈,及时针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研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发展。

(四)家校心理联盟机制。

学校根据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邀请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区域、不同学历、热心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家长及学校部分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一起组建家校心理联盟。家校心理联盟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构建学校与家庭、课内与课外、自助与互助、交流与研讨等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大学生心理互助联盟机制。

学校定期开展家校心理联盟活动,邀请家长来校参加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家长认识学校,感知学校心理教育,感受学校氛围,进而拉近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家长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学校的心理教育提出好的建议与思路。同时,联盟成员之间经常通过QQ、微信、电话等相互交流、研讨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总结经验,共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大家在相互研究过程中既能获取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教育的新方法,更能在互相学习与交流中解决自己及他人的心理问题,促进自身的心理发展。

总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协同合作,高职院校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家校联动机制,在相互沟通、协作、互助、研究中,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把师生之家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家俊,曾子师.博思“思博”――杨金土先生职业教育思想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07(18).

[2]崔诣晨.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与干预策略的路径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家校联动机制篇2

关键词:案例家校联系高校学生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家长参与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几率比较低,很多家长仅限于新生报到将孩子送到学校顺利报到以后,孩子大学四年期间再也没有同学校进行过主动联系和沟通。实践也发现,高校学生管理需要探索家校联系的机制,家校共同促进学生发展。[1]

一、从实践工作中案例探索家校联系机制,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有效化

1.新生报到初期,召开家长会或要求学生将辅导员联系方式主动告知家长

案例:在新生报到两个月后,辅导员在午饭期间接到陌生电话,问是不是学生刘某的辅导员,得到肯定回答之后,电话告知辅导员是刘某的家长后,将辅导员骂了一顿,随即挂掉电话。辅导员思索之后觉得不对劲,就将电话回拨了回去,心平气和地告诉家长,虽然是刘某的辅导员,但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家长详细告知。家长告诉辅导员说,上午十点的时候有人给他打电话,自称是刘某的辅导员,告知他刘某在学校出了车祸,人在住院昏迷中,急需钱治疗,只要家长立刻打钱。家长一听孩子住院立刻心慌,刘某正在上课期间未接父亲电话的情况下,父亲让刘某将辅导员电话发到了自己手机上,就出现了上述的情况。到办公室与同事交流之后得知,每年新生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可能是由于高考期间信息泄露造成的。[2]

此次诈骗家长的案件未遂,原因在于:一、家长保持了较高的警惕性,在听到消息后立即联系学生本人;二学生本人手机保持畅通,及时回复家长的信息。

针对此类事件处理:将此事逐个班在班会上告知学生警惕类似的诈骗手段,以此事为契机进行安全教育;告知学生务必将辅导员姓名和联系方式告知家长,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得知学生本人的真实信息。

辅导员可以借此机会同家长建立定期联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增强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学生问题,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为了实现全方位的沟通,可建立飞信或qq群,同时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与电话单线联系方式相互补充,兼顾到不同群体家长的沟通方式。

2.引导家长正确理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主动与学校沟通,以便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情况

案例:2014年4月,毕业生李某的论文指导老师几经联系该生未果,请求辅导员协助联系。辅导员在通过各种方式也未能联系上的情况下通过联系家长,让家长告知该学生论文事宜。事后辅导员也当面告知李某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但直至论文答辩结束李某未上交论文也未露面。随后通知家长该事宜,家长得知学生不能毕业情绪比较激动,并且在赶到学生之后告知辅导员该生患有抑郁症,半年前确诊,但其由于其母亲对抑郁症的误解,未告知其父亲和辅导员。大四学生在外实习和工作,辅导员未能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学院在该生治疗后病情缓解的情况下为其设置了补考。导致该生出现此情况的原因,除了学生的病情之外,家长对病情的误解和未主动与学校沟通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大学之后,与中学时期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基本处于“自由发展”或全部交给学校负责。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由于社会经验等尚浅,仍需家长和学校的正确引导。因此,需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主动与学校,尤其是与学生辅导员沟通。

在我国,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200,在很多问题上,辅导员心有余,力不足。如果家长能主动与学校联系,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情况,将有助于问题及时解决和恶化。

3.设立学业提醒机制,以挂号信、邮件或快递等方式告知家长

案例:王某,2014届毕业生,大学期间由于思想较为散漫,由于各种原因,大学期间重修课程达到六门,按照学校规定,已达到不授予学位的标准。我院设立有学业提醒机制,在学生重修科目达到三门时,之后每多一门,提醒一次,对学生书面提醒并要求学生本人签字,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该生在大四临近毕业时后悔不已,后通过努力考取某地教师招考,获得补授学位的机会,拿到学位证。[3]

在传统的大学管理模式中,学生进一入大学校门,家长在学生管理中基本处理“退休状态”,而音乐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挂科情况相对其他院系较多,但是在工作中发现,学生不会将自己挂科、重修和作弊等情况如实告知家长。因此,有必要在学业提醒机制中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将学生的学业提醒书除学生自己签字之外,以挂号信、电子邮件或快递的方式告知家长,以便家校合作,共同努力使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4.建立学生返校、缴费提醒机制,保证学生安全按时返校、按时缴费

案例:赵某,女,大三,甘肃人,在暑期过后新学期开学返校工作中,一直不接电话不回信息,处于未返校和联系不上的状态,由于更换辅导员未到位的情况下,一直未与家长取得联系。后经联系家长得知,该生未买到按时返校车票,心中有愧,不敢联系班长。[4]

2012年10月与大三学生刘某家长联系,告知其孩子未按时缴纳新学年学费事宜。家长告诉辅导员,刘某在7月底的时候向家长索要学费,家长已经将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打到刘某交学费的卡上。后得知刘某向家长索要学费之后,同男友外出旅游,将用来交学费的钱只剩下两千元,造成未按时缴纳学费。之后家长赶到学校为刘某交上学费。

目前的在校生以90后为主体,由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在心理上、生活上的独立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表现出对家庭父母更为强烈的依赖思想。加之近期新学年开学,已有数例学生返校与学校失联的情况发生,为保障学生安全返校,有必要建立对家长进行返校、缴费的提醒机制,除学校之外,家长也能对学生进行监管。

可以采用飞信群发、校讯通等方式告知家长学校近期的动态,家长在知情的情况下,与学校共同为学生保驾护航。

5.其他家校联系的方式

5.1设立家长论坛

工作中发现,一些学生所学的专业跟父母所从事的专业是一致的,并且在某些领域成就不俗。例如:小提琴专业周某的家长是北京一家小提琴制作和销售企业的老总,学生高某的家长是某事歌舞剧院团长。在家校联系中,可以设置家长论坛,邀请此类家长为学生做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能力。如果家长从自身出发,结合求学、奋斗和工作经历,给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给同学们指明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参加了一场高质量的现场招聘。

另外,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论坛来增进家长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拉近家长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家校之间相互参与、配合、补充、促进,在共同教育目标指引下,构建起一个有机教育整体,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5]

5.2有重点地进行家访

在特殊学生事件的处理中发现,每一个特殊学生背后基本都有一个特殊的家庭或特殊的父母。针对这些重点群体的学生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也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形式。

二、家校联系的原则

在家校联系过程中,必须遵循和把握两个原则来保证家校联系的有效性。

1.相互尊重,无条件接纳,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

家校联系的双方应是平等的双方,这个双向互动的目标应当是一致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

在教育中,学生接纳老师的前提往往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无条件接纳。家校联系中也是如此,学校是家校联系的主导方,学校要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家长,对学生家长一视同仁,充分信任,为对方创造一个宽松、温暖的氛围,从而使之后的沟通和互动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就事论事,不消极评价

当代大学生从小都是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下无忧无虑长大的,家人视其为掌上明珠,为了孩子的发展倾其所有。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父母比任何其他人更加关注自己子女的健康成长。无论学生同其他学生相比在学校表现如何,在父母眼里,孩子都是最棒的,尤其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老师一打电话就是学生犯错误了。因此,作为校方要尽可能做到客观的同时,就事论事,尽量减少消极评价,这样更易于问题的解决和沟通。在实践中发现,家长对消极评价的老师会存在一种抵触情绪,不利于下一步的沟通和合作。[6]

三、总结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培养的主要内容。家校联系对于如何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重要课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教育的两个支点,相互补充,互相促进。有效的家校联系沟通机制,在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整合学校家庭双方的力量,把教育工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薇薇.家校联系本的有效设计与实施研究.西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2]王国伟.新教育形式下如何开展大学家校联系.科教导刊,2014,2.

[3]张勇.从沟通走向合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必然途径,教育科学研究,2011,3.

[4]杨秀英,罗毅.论高校家校双向合作育人新机制的构建,集美大学学报,2013(14).

家校联动机制篇3

国外互联网校园网网络安全自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十几年里,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以大学校园网为主体的校园网络建设迅猛发展,大学校园网已基本普及,中小学也有近6000所学校建设了校园网。校园网与互联网相连,在享受互联网信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安全管理成为新时期校园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和借鉴他国先进的互联网安全治理经验,对于校园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欧美国家的互联网安全治理

1.美国的互联网安全治理。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在美国发端,由此推动了美国数十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发展过程也是互联网的治理过程:用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网络信息安全及实体基础设施的安全。如早在1966年就制定的《信息自由法》、1976年制定的《阳光下的政务法》、1978年制定的《总统档案法》和《计算机犯罪法》、1987年制定的《计算机安全法》《2001年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法案》、2002年SnaS学会的《保护赛伯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等法律法规,有效地保护了公民的网络信息安全及实体基础设施的安全,这其中也保护了全美大中小学数千万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安全。

2.欧盟的互联网安全治理。2000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电子欧洲”行动计划,主要目标是在欧洲实现信息社会,并重视对互联网的安全治理:

首先,是注重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保护。一是在2009年2月10日第六个“加强网络安全日”,欧盟与全球17家知名网络服务提供商共同签署了《保证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协议》,这17家网络公司包括Facebook、mySpace、Google、Youtube、Yahoo、europe等业界顶级社交网站,要求它们要协同做好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保护;二是对移动运营商进行规范。从2007年开始,与28家移动运营商签署了《为青少年和儿童创造安全的手机使用环境的框架协议》,协议包括对内容进行分级、严控未成年人访问成人内容、撤查清理违法内容等,呼吁青少年和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一系列举措对我们在网络时代如何加强校园互联网治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其次,是在法律规范下有效监管互联网。上世纪90年代,欧盟了4个关于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法律文件,即《关于信息安全决议》《关于计算机犯罪的协定》《关于打击信息系统犯罪的框架决议》和《关于建立欧洲网络和信息安全机构的规则》等4个文件,把公共信息作为管制的重点。并在1997年9月15日了《电信部门个人数据处理和隐私保护指令》以保护互联网个人隐私信息。

从以上美欧的互联网治理看,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对网络社会的措施和实践有着其成功的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网络时代加强我国校园互联网安全管理,我们也应该有应对措施和部署。

二、我国校园互联网安全治理现状

校园网与互联网相连,在享受互联网信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校园网的安全状况又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的活动。我国校园互联网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用户规模大、自主意识强、环境开放、动态性强,管理上相对复杂。

在我国校园网络大规模建设和普及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和弊端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师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网络执法人员不足;校园学生用户缺乏自律和约束;校园网络安全治理方面的资金、人力投入不足,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相对滞后,未能驾驭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我们应该根据以上校园网安全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借鉴他国先进的互联网安全治理经验,构建校园网络安全防御系统,推动校园网络安全管理逐步走向完善。

三、我国校园互联网安全治理对策

1.提高校园师生网络技术素质,构建自主防御堡垒

人是校园互联网安全治理环节中最重要的因素。“大多数网络安全事件都是由脆弱的用户终端和“失控”的网络使用行为引起。”如果校园师生严重缺乏网络安全基本技术素质,网络安全堡垒将不攻自破。所以,对学校师生有计划地进行网络安全技能培训是校园网络安全的首要任务。其中,新生入学教育和新员工岗前培训是提高网络技术素质的好时机。培训内容可涉及查杀毒、病毒库升级、程序安装、对操作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弥补各种网络漏洞等,并就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问题进行培训,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

2.完善网络安全法制化建设,依法保障校园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管理的法制化,是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必然趋势。只有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才能科学有序地应对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实现网络安全的综合治理。一是要落实现行的法律文件,如《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等。二是要及时出台缺位的规章条例,缓解法律法规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带来的弊端,如出台《未成年人信息安全保护法》、《网络游戏管理法》等。三是要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制订适用于自己院校的规章制度,来保障校园互联网的安全运行,如制定《校园网安全管理实施办法》《校园网络管理人员职责》《校园网管理记录簿》《校园网络安全事件记录簿》等,实现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加强校园网络安全教育,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在4.5亿的中国网民中,青少年网民占46.3%,达2.12亿人,其中未成年人超过9,858万人。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上,学校尽管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和义务。但以目前的中国互联网生存状态,家长也依然承担着为未成年人创造安全互联网环境的主要任务,并在孩子们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学校要保持与家庭、社会三方之间的密切联系,要做好对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的指引工作,提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互联网信息,屏蔽有害信息,集合三方的引导力量,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4.完善校园网络安全的组织建设,构建科学化安全管理体系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完善的组织建设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我国校园网安全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可以成立“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组织,完善网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队伍,根据自身条件构建科学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新时期网络安全的严峻形势,要求校园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干预、评估的科学化安全管理体系以及时对网络安全动态及安全状况做出评估和预测,并有科学应对预案,保证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的良性发展,确保它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家校联动机制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结合本次会议主题,由我来向大家做学校安全工作表态发言。安全工作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有麻痹思想。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学校安全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向诸位进行汇报。

一、完善安全防范机制。

“制度+不落实=0”。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制度是为了让人不敢犯错误,文化是让人不想犯错误。我校将不断完善安全防范机制。严格实行“校长负责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自上而下群防群治管理机制。

完善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各类安全预案制度。学校与各条线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要求班主任务必对班级情况全面了解,深入学生,加强家访,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处理;学校后勤、安保定期对校舍、消防设施、体育设施、周边环境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维修;加强门卫管理,严格来客登记制度。

二、营造安全教育校园文化。

通过晨会、广播、宣传栏、电子屏幕、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手段向广大师生宣传教育安全工作。一梯一标语、一墙一提示、一门一图片、一班一特刊。

积极与交警、卫生、综合治理部门通力合作,邀请交警、关工委、司法等,开展交通、心理、法制、生命教育活动。利用课堂学科渗透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安全预防教育,加强学生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溺水、食品安全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

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如“向手机、网络游戏说不”签字仪式及网络安全教育、食堂人员消防演练、反邪教宣传、交通安全教育等。

三、安全工作形成合力。

完善应急学校安全工作预案及各项应急处理预案,形成联动机制。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部门联动的三位一体安全网络,加大了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和外部治安秩序的整治力度。

交警部门、护学岗、值周教师联动,为师生开辟“绿色通道”。

上下学,学校分门、分段、错时、错峰,校门口设置了红色警戒线,分学生接送区、家长等候区。

政教处和总务处联动,严抓学生保险率。把平安保险工作列入班主任考核,要求完成率达100%(含不参保对象,家长要签署承诺书)。

家校联动,完善校级领导家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家访机制。深入了解班级问题学生、潜能生、问题家庭实际情况,深化、细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进行疏通引导。通过每月家访和跟踪辅导,帮助家长、学生解决困惑。

家校联动机制篇5

一产学研联盟的界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产学研合作向着更高级阶段的联盟方向发展。产学研联盟与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联盟要求其成员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产学研合作中一次性技术交易产生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风险的问题,而且也使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同时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为此,产学研联盟成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实现各自利益目标的战略选择。

产学研联盟的界定。产学研联盟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金融和中介机构等有关各方为了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抓住新的市场机遇,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综合优势,争取最佳利益,结合彼此的优势资源而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正式但非合并的合作关系。它是面向市场机遇,建立的一种动态性的知识、技术和经济联盟。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是产学研联盟的主体,高校和研究院所是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的核心成员,政府以及金融和中介机构分别发挥着宏观指导和服务支持作用。

产学研联盟的特点。产学研联盟目的是实现共赢。虽然产学研联盟各方参加联盟的战略意图不尽相同,但各成员都希望通过联盟目标的实现,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在获得经济利益方面,产学研联盟各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正是这种获得经济利益的动力,将各方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现共赢;产学研联盟各方是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基于项目的契约关系,也可以是基于投资的产权关系。基于特定项目的联盟是一种过渡性的组织形式,而且是一种合作关系;联盟成员需要签订一定的合约或协议来规范各方的行为,当目标实现后即解除合约,解散联盟。联盟成员以技术等无形资产、厂房设备、资金和信息等投资入股,建立起来的产学研联盟是一种产权关系;产学研联盟是一种互补性联盟。

二国外高校产学研的基本经验

19世纪初,德国的威廉・洪堡提出了“大学始终是与国家的需要相连的”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并创办了柏林大学。从此,科学研究进入了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开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逐渐成为高等学校的两项主要职能。美国早在1903年就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活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把高校职能发展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内容,将产学研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国家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要素和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来对待。英国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很多企业在大学设立了研发中心或者赞助相应的研究,并将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送到校园,在一定的机构里,学习、研究与经营,三者合为一体。日本大力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结合,把产学研结合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为积极推动大学和产业界的产学研合作,日本建立了共同研究制度、委托研究制度、委托培训制度、捐赠奖学金制度、捐赠讲座和研究室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各方面合作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增强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我国地方理工类高校产学研联盟良性机制的构建

(一)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加强校企信息交流,促进产学研的协同发展

成功的校企合作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加强校企人员的信息广泛交流,相互理解所需的信息,相互合作所需的技术基础。学校主动为企业着想,主动寻求企业参与,主动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主动结合企业技术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与企业保持共同的目标,共享利益,就可以与企业建立“血缘关系”。

(二)完善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和制度建设

完善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和制度建设,形成高校内外互补、互促互利的法规与制度体系,成为推动高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一环。产学研合作的成败,宏观环境特别是政府政策引导作用举足轻重。首先,要为产学研结合建立共赢政策机制。在产学研合作中要注意正确处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利益等各种利益关系,完善技术转让后收入政策、税收政策。其次,要规范产学研合作体的管理,优化融资机制。要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公司制改造和制定严密的管理办法与约束机制,建立起产权明晰、政企分离、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效益显著、充满活力的良性合作管理。第三,积极牵线搭桥,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政府通过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与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举办区域性产学研合作会议等形式,建立起以企业为“龙头”、高校为“躯干”、政府为“尾翼”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产学研合作架构。第四,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设立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快产学研合作服务业的发展。

(三)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

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是提高创新综合指数和投入的中坚力量。企业应加强投资产学研合作的意识,孵化、扶助高校的科学研究,敢于技术投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超前的眼光分析、研究市场,为高校提供市场最新信息,降低投资风险,获得最佳的合作效益,促使产学研合作真正走上良性循环。如校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针对行业和企业发展中科技发展新趋势,有重点地支持高校凝聚学术团队,建设特色学科平台;搭建学校、政府、企业的成果孵化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其它国家也同样如此。我国65%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已经成为创业企业的衍生地和孵化器。大批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以创办高科技企业的方式走向经济建设主市场。应该为他们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条件,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

(四)加强产学研结合要加强中介机构建设

计划经济条件下,科技活动的机制是政府安排项目、科研机构组织研发、再把科技成果转给国有企业,可以不需要中介机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触角不可能延伸到千千万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还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类型的中介机构,特别是市场化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规划纲要》中要求,要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社团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要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扶持。

(五)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快速适应当地经济对不同人才的需要

如今我国许多区域的乡镇企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需求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以增加其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地方高校的本质作用就是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则有助于实现这种功能。为此地方理工类高校的大量各类专业人才要设法适时满足基层与乡镇企业的急迫需求。应全面认识社会的需求变化,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冷热兼顾,灵活机动,对展示自身特色和水平的专业,应依照市场需求调整改造,切莫因市场需求不旺而随意削减。对社会急需自己却不具备优势的热门专业,可结合实际,优化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需要。杜绝盲目攀比,不从自身办学优势出发,升级成风,无视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避免出现毕业生“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困境。

(六)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

大学凭借独特的科技、人才和创新优势,使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科技辐射源。因而高校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应始终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既要贯彻落实政府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政策,明确界定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后学校和个人的分配比例,鼓励师生带着成果出去创业,支持利用节假日从事成果转化;还要尽可能减少师生创业的后顾之忧,充分尊重创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创造性。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分配关系,积极探索新的分配机制,调动创新与创业人员的积极性,通过鼓励创办公司,培养师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资源。

家校联动机制篇6

一、“家庭—学校—社区联盟”家长学校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为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家长大多来自城乡地区,他们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生活经历、家庭生活环境不甚相同,决定了家长学校只有采用多种形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践中,借鉴“家庭—学校—社区联盟”的模式,学校逐渐形成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家长学校工作模式。

1.完善制度和机构保障

2004年,我国重新修订了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特别强调要加强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与建设。2012年2月17日,《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颁布。这些纲领性文件为推进家长学校的管理与建设提供了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为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同时为了使家长学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将家长学校工作落到实处,首先,我们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同时在各年级设立年级家长委员会,各班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两次年级家长委员会会议,了解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动态,及时反馈家庭教育信息,收集并反映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商讨办好家长学校的措施和方案;协调三方力量并鼓励家长、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实效。其次,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家长委员会章程、家长培训制度、家长开展专题研究制度、家长学校考核制度、家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制度等,进一步完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2.加强学校师资培训

为提高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水平,学校十分注重师资培训。先后组织教师阅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班主任工作兵法》《我是这样和家长沟通的》《广州市中小学家长学校教材》(高中阶段)《真爱与错爱》等书籍;积极组织参与广东省班主任工作论坛或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全国教育专家王金战老师、华南师大刘剑玲教授和《中小学德育》王清平主编、北京十一中学曾军良校长、广州礼仪专家刘树谦教授、区教育局陈照麟副局长、明人学校大山校长等教育专家来校讲座。另外,鼓励教师通过自学、面授、研讨等方式,了解新的教育理论,掌握家庭教育指导的方法、技巧,从而为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亲子沟通提供专业支撑。

3.开辟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沟通渠道

家庭、学校、社区间的和谐互动只有建立在家庭、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互动,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方式与途径。如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培训、家长专题研究会、电话、校讯通、家访、家校联系卡(《学生成长记录卡》)、班级博客或QQ群、飞信或电子信箱等方式与家长、社区工作者实现畅通交流,为实现最优化的教育合力提供了条件。

4.充分挖掘家委会的人力资源

学校特别注重挖掘家长委员会的人力资源,把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请进学校,为学校的教育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如邀请胡忠医院医生来校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手拉手亲子活动;邀请热心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家长开办感恩励志讲座、为全校师生赠送《感动中国人物》等书籍。同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功能,将社区资源引进校内。通过家长委员会广泛挖掘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层面接触社会并参与社会实践的宝贵机会。学校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与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要求高二年级学生做好人生规划。于是,利用家长委员会的社会资源,通过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组走向社会并了解各行各业提供了绿色通道。高二年级学生曾先后开展过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交警一日工作体验、海豚俱乐部采访名人、志愿者协会了解社工、花都文化遗产采风等,走访过的单位包括风神汽车公司、市国土规划局、环保局、狮岭皮革皮具公司、机场、新华书店等,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了解了各类职业状况,为尽早做好高中阶段的人生规划和今后十年的人生规划打下了基础。

二、“家庭—学校—社区联盟”家长学校管理模式的思考

1.重视家长委员会建设

基于“家庭—学校—社区联盟”模式的家长学校工作要特别重视家长委员会的建设。通过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功能,提高家长学校的工作效能,直接加强了家长、教师与社区工作者之间的互动。第一,通过家长委员会工作,家长对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的认识较之前更全面更深入,因此更倾向于主动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第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不仅有助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而且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实现协同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三,由于得到了家长更多的支持,教师们感到自己与家长及社区的关系更加密切,从而以更大的热情与更强的责任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2.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全面合作

家校联动机制篇7

关键词:家长学校建设;办学模式;调研;思考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重要的地方,在于人从这里走向生活。”可见,家庭是人最初接触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环境,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与基点,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等重要。就整个家庭教育工作来说,家长学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家长普遍接受系统家庭教育理论、知识、方法学习,提升科学教子水平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我市家长学校建设与办学状况,总结已有的办学模式和工作经验,通过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探究对策,进一步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长学校工作格局,夯实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今年9月至10月,市妇联联合市教育局等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赴各县(市、区)进行深入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66份,回收率为96.6%。参加座谈会的有各地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以及部分中小学、幼儿园领导等同志。调研组还查阅了市、县(市、区)有关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台帐资料和专家论文。现将调研情况反映如下:

一、我市家长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家长学校建设稳步发展、办学质量逐步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家长综合素质和家教素养的提升。20XX年,全市共建有家长学校XXXX所,当年培训家长XX万人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家长学校办学率均达到了100%,城市社区和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的比例分别为98.52%和99.88%。

(一)近年来的主要做法、经验与成效

1、组织架构日趋完整、工作机制运行良好。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我市健全了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形成了党政领导,妇联、教育主抓,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全市家长学校指导服务的工作网络已基本形成。去年,市教育局还更名建立了“嘉兴市禾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咨询中心”。同时,各地相应成立家庭教育、家长学校组织机构,纷纷出台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社区家长学校管理办法等文件,促进了家长学校组织网络的快速形成和工作机制的良性运转。市级各成员部门进一步明确在家长学校建设与管理中的分工,积极发挥优势、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特别是妇联、教育两家紧密合作,通过联合发文、联合调研、联合督查、联合培训等形式,切实推进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

2、考核评估逐步规范,示范效应初步显现。为保证家长学校的健康发展,打造我市家长学校建设品牌,我市积极培育和评创各级示范家长学校。今年6月,我市制定下发了《嘉兴市示范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评估办法》和新一轮示范家长学校评选通知,通过学校申报、组织推荐、考核验收、专家评估等环节,推动形成各地争创、命名表彰、逐级评创、上下衔接的机制。“十二五”以来,全市已创建示范家长学校省级17所、市级10所,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亦形成有效的评创机制。秀洲区规范开展区级示范评创,命名数量以评审结果确定,不安排具体指标,并且每两年进行一次复查,不合格的取消称号。

3、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服务质量保证有力。目前,我市的家长学校师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专职教师。主要是中小学、幼儿园的班主任或者分管德育的校长(园长)。为进一步提升师资教学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品牌化的师资队伍,今年上半年,市教育局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专门开办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培训班,对学校从事专兼职家庭教育辅导的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第二种是各类讲师团。现有各级各类讲师团队伍XX多支,成员X万多人。其中由市、县两级妇联建立的家庭教育讲师团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和家长需求每年推出授课菜单,常年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传播科学家教理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是活跃在家庭教育第一线的主力军。第三种是志愿者和社工队伍。各级关工委组建的“五老”(老战士、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队伍,通过搞调研、作讲座、指导年青教师等,积极为家庭教育事业发挥余热。同时,市妇联的“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团市委的“拾星者”未成年人教育社工事务所的社会工作者,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对象着手关注家庭教育,参与家长学校建设。

4、宣传氛围日益浓厚,活动品牌深入人心。为普及现代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市妇联依托各级家长学校主阵地,通过组织百场家教讲座、优秀家教案例征集评选、知名专家走进南湖大讲坛、嘉兴在线名家访谈、送家教知识下乡、家庭教育团辅巡讲等形式,深入开展贯穿全年的“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此项活动已连续多年被列为嘉兴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件实事。据统计,近两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家庭教育讲座766场,受益家长11万多人次。同时,每年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月期间,各地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主题,组织家长学校积极开展“双合格”活动,通过评选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好家长、好儿女”等活动,举办“农村家庭教育节”、“社区家庭读书节”、家庭亲子运动会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知识知晓率。

5、理论研究初显成果,实践运用灵活创新。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可以为家长学校建设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此,市家庭教育学会每年开展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评选,定期举办学术交流,积极探索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办学规律。“十二五”期间,我市有21项课题被列为省级家庭教育课题。学会成立三年多来,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共征集到论文629篇,已出刊优秀论文集3册。学会专家团还连续三年参与市妇联系列亲子穿越活动的策划,先后为“童心向党、红色穿越”、“传承文化、城市穿越”、“嘉兴记忆、亲子穿越”三场主题活动进行家庭教育板块的内容设计和现场辅导。

6、家长意识明显提高,教子方法有所改进。随着我市家长学校的发展与家长学校质量的提高,家长的科学家教意识与素养不断得到提升。本次调研对家长的问卷反映,家长愿意参加家长学校的的比率占77、9%;有54%的家长希望在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改变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希望学习内容重点为心理健康教育、亲子沟通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的分别占22.55%、23.48%、25.07%。这些都说明了家长科学家教的学习意识在提高,家教的理念在更新,家校协作教育主动性也在增强。从这些数据也为家长学校的办学新方向和办学新模式提供参考。

(二)目前具备的几类家长学校建设与办学模式

1、从网络布局上看,有一体多翼模式。“一体”就是从纵向脉络来看,以家长学校总校为主体统筹一个区域的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制定计划、设计内容,分工落实,避免交叉与重叠。如嘉兴市社区家长学校总校作为全市社区家长学校的指导机构,对各地分校以及周边学校起到示范引领和指导辐射作用。“多翼”就是从横向内容来看,有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企业家长学校、农村家长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家长学校,而这多翼中又以学校和社区两翼最为重要。

2、从资源整合上看,有辖区共建模式。各地从实际出发,注重挖掘辖区资源、培育区域特色,探索灵活多样的共建办学模式。为推动社区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今年市妇联以南湖区为试点,开展“书香飘万家、亲子共成长”社区读书活动,将亲子阅读作为社区家长学校建设的突破口,立足社区现有的场地、设施等,积极整合辖区内各种资源,组织开展周末社区亲子读书会、亲子沙龙、专家讲座等,推动社区家长学校授课的规范化和经常化。又如平湖市曹桥街道行知小学、行知中学通过建立本区域家庭教育联动机制,立足陶行知教育实践基地资源,与区域内镇街道、村(社区)联合开展活动,把陶行知的家庭教育理念传播到基层,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3、从举办形式上看,有现代多元模式。根据不同家长群体的不同需求,我市已形成更为多元和现代化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如:嘉善县针对新居民人口较多,新二代教育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开设企业家长学校,推出“家教30分钟微课堂”,利用午休时间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同时,各地还在社区开办“爷爷奶奶家长学校”开展隔代教育;针对新婚夫妇开设婚育学校;利用社区宣传栏建立橱窗家长学校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时间管理的需要,各地又在发展上述传统实体家长学校的基础上,向虚拟空间延伸,借助广播、电视、网络、QQ、论坛、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介,探索更为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

4、从微观教学上看,有立体互动模式。为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授课效率,我们探索将传统常规的单向教育方式与更加立体多样、双向互动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如家长团体辅导就是针对实际问题,就不同年龄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对家长进行案例式、连续性的科学教子辅导的有效方式。去年,市妇联与市家庭教育专家顾问团合作,首次尝试将团队辅导课引入家长学校教学,开展了“爱的阳光”走近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专题辅导活动。通过小组建设、心理游戏、角色扮演、现场评析、互动分享等环节,为新居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中有关情绪管理、心理疏导、沟通引导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反响热烈。同时,我们还借助省内优质家庭教育资源,与省家庭教育杂志社合作开办多期“父母茶座”,引导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提高办学水平。

5、从学校层面上看,有家校合作模式。各级教育部门重视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指导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立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的互动方式,进一步提升教育实效。如各家长学校通过QQ群、远程教育、家长会、报告会、家长论坛、家长开放日、家长热线、家访等形式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加强家校沟通。如桐乡国艺幼儿园反哺式家校合作、嘉兴一中的家长论坛等为家长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嘉兴市实验小学创新建立了家长互助成长小组,通过整合家长资源,激发家长社会活动的潜能,开展学习交流等活动,帮助家长在互助中成长,形成了家校合作互动的良好模式,受到家长的欢迎。

二、家长学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市家长学校建设和办学模式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社区(村)各类家长学校普遍建立,并且得到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办学质量还不平衡,与国家的要求,同全国家教工作先进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有些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全市家长学校组织管理不够规范

全市各级都成立家长学校总校、分校,并设立领导小组。组织网络是架构起来了,但目前管理还不够规范、发展不平衡,影响家长学校内涵的提升。部分办学单位还没有真正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整体工作计划和岗位考核的内容,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会议、研讨、学习制度,还存在着无经费、无教材、无教师等“三无”现象。不少学校往往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内容也大多局限在通报学生学习成绩,告知家长注意事项等方面。而调研显示,有88.27%的家长希望每年至少有一次及以上参加家长学校学习。从全市层面来说,今年6月份刚刚下发《嘉兴市示范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评估办法》,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建设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推进过程。

(二)家长学校师资力量还较薄弱

目前,学校家长学校的老师一般由班主任或者德育校长担任。这些老师大多是学科教学的带头人,但是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家庭教育理论知识或者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缺乏与家长交流、传递科学家教理念的经验,未必能担当起家长学校的教学任务。至于社区举办的家长学校,要面对不同学龄段孩子的家长,办学教学的困难更大,对师资的要求也就更高。受到学校、社区家长欢迎的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一方面数量偏少,另一方面他们在本单位往往承担着较重的教学、管理、科研任务,很难有宽裕的时间投入家长学校的教学。

(三)家长学习家教理念和方法缺乏足够耐心

目前,大多数家长都愿意学习科学家教理念与方法,但因为工作忙等原因,主动学习的热情还不高。调查显示,家长自己找书等资料学习的只占16.1%。家长普遍都把自己提高家教水平的希望寄托于家长学校学习,同时又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反映在调查中主要是对每次的学习时间不愿意长,近50%的家长只愿意每次学习两小时左右,每学期有一至两次参加家长学校。希望课程实用,见效快。

(四)家长学校宣传教育阵地缺乏常态化

全市各级有关部门和家长学校,在理念上都重视了家长学校建设,并体会到利用好各类宣传网络强化家教宣传与教育,营造浓厚氛围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因素,使得这些宣传与教育还只是“点点星星”,未连接成片。如媒体宣传大多停留在对家教事件的信息报道上,缺少专题栏目和窗口。短信通讯平台互动大多是学习的提醒和成绩的通报,对家长的家教指导极少。互联网平台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网站,只是以开设专栏的形式进行,质量与流量都达不到家长的期望。

(五)家庭教育经费、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目前,全市的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成立的嘉兴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妇联,并由妇联牵头开展相关工作,但是每年工作经费只有4万元,位列全省倒数第二。各地家长学校目前也尚未有专项经费,抑制了家长学校的发展。此外,妇联、教育等部门都没有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家庭教育工作,市妇联妇儿权益部仅有两名工作人员,却要承担妇女维权、儿少工作和妇儿工委等三大块工作任务;市教育局家庭教育工作归口基教处,该处虽有5人,但要承担大量的基础教育工作已很难腾出精力专门抓家庭教育,致使对家长学校建设难于形成有效的管理。

三、加快推进我市家长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家长学校,作为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开展家长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阵地,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针对目前我市家长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示范引领,推动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建设

针对目前家长学校建设过程中,办学管理不够规范,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需加强示范引领,推动家长学校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首先,要明确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家长学校由所在地的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牵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中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妇联和关工委共同做好社区(村)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因此,各地应当从本地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分工,责任到位,使各类家长学校的领导管理落到实处。其次,要严格按照《嘉兴市示范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评估办法》的要求,积极开展示范家长学校的创建工作,特别是在办学经费的保障、师资队伍的培训、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材的制订等方面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努力实现突破。第三,要加强家长学校的督查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家长学校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借助全国、省、市示范家长学校创评的契机,开展家长学校督查,督促办学单位切实做好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整合资源,形成家长学校建设的合力

家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个办学主体的“独角戏”,只有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合唱”中,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工作格局,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各办学主体要共同联手、密切合作,建立协同配合、共同育人的家长学校模式,达到相互促进、整体发展的效果。要统筹规划,整合教育资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要求除了主要依靠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建构家长学校外,还应依靠社区(村)、社会机构、行业组织和行业研究会办学,扩大家长教育的范围,并建设各个系统相互沟通、协调、支持和互补的局面。例如,由教育部门牵头,统筹行政部门与各种社会力量,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行业协会、家庭教育中心等,从宏观上整体规划和协调本地区的家长学校建设和发展事宜。同时,各种办学模式也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例如,中小学、幼儿园主办的家长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和吸收借鉴大众媒体、新媒体主导的办学模式的优点,将传统的家长学校授课与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相结合,使家长学校真正成为家庭教育发展的便利平台。

(三)提升质量,促进家长学校的内涵发展

家长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益,这就需要把握好家长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家长学校专职教师的培训,建议将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提高家长学校专职教师科学家教的理念和教授家教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拓宽渠道,发展壮大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志愿者队伍,同时聘请优秀家长为兼职教师,重视发挥他们在指导和推进家长学校建设中的作用。其次,要完善教学内容。教育部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家长的具体特点,制订家长学校的教材。教材尽可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做到既讲理论、讲规律,又讲方法、讲操作,真正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第三,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家长学校除了要教授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以外,还需要遵循实践性和实用性原则,通过教学的体验、分享、互动等环节,就教育技能与方法多做介绍、说明和指导,不仅让家长多听、多看,更应注重让他们多做。

(四)强化保障,确保家长学校良性运作

2011年由全国妇联、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颁布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要求,“各省、市、县财政中设立家庭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各地家庭教育工作获得必需的财力支持”,要“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采用政府投入、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经费渠道”。这种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各界以及家长资助与支持为辅的多元投资共建机制在理论上解决了家长学校经费紧张、办学困难的局面,但还有待在实践中落实。首先,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经费扶持家长学校建设,尤其是保证具有组织、协调功能的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县(市、区)一级家长学校总校的正常运作。其次,结合家长需求强烈的现实,允许家长学校有限制地收取一定的费用。也可以探索按照市场运作模式,让家长学校以法人身份参与到成人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通过“政府拨一点款、家长交一点费、学校出一点力”,这样“三个一点”来解决经费问题,从而确保家长学校的良性发展。

家校联动机制篇8

1.1协同创新是破除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体制机制障碍的“破冰锤”

“2011计划”中明确要求高校要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积极同具有不同优势资源的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共享优势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根据协同创新理念的要求,高校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突破传统的运行机制,主动与其他相关高校、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协同创新活动。以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四大基本职能。因此,协同创新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有助于高校突破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机制障碍,显著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办学效益。

1.2协同创新是促进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催化剂”

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求高校内部进行协同创新,同时也要求高校与其他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进行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理念的要求下,一方面,高校内部必然要打破各组织机构、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界限,实现人才的多学科、多专业复合培养,从而促使学生拓展视野、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全面掌握、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将促使高校深化与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从而引入更多面向社会实际需求的实践性、操作性内容,促进相关成果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显著提升教学成效。因此,协同创新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建立“高校主导、多元化培养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协同创新的要求,高校应建立起以高校为主导的多元化培养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创新人才培养主体不仅限于高校本身,还包括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并以高校为主导,建立配套运行机制及激励评价机制,形成基于多种培养主体的人才培养联盟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联盟机制,一方面能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的局限性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使多元化的培养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相互配合,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2.2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在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应大力探索教学、科研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积极整合利用各人才培养主体的优质资源,建立起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在校内和校外实现人才联合培养的目的。例如,在校企协同培养过程中,可以采取在校内由专科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业,在校外由其他培养主体中的技术人员担任导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的方式,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

2.3建立高校—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培养模式

高校应探索建立高校—企业、高校—院所联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不断完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以形成学校与企业、院所“共谋发展前景、共建学科专业、共享优势资源、共管人才培养”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与企业、院所积极签署联合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积极挖掘自身的办学潜力和学科优势,把控创新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不断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高校需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满足地方企业、院所的发展要求,为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断提高企业、院所的研发效率。

2.4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制度

如今,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趋于多元化,这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多元化学习评价机制。多元化学习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实施,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选择和自身发展空间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结语

家校联动机制篇9

进一步强化师德,更新观念,务本求实,分析研究学生心理特点,以师德提升生德。以丰富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养成教育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突出针对性、主动性,落实实效性,创造和谐、文明校园。

工作目标:

强化一种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提升一种水准:师德水平。

突出一种基础:学会做事。

常记一种思想:光荣教育。

达到一种目的:良好习惯的形成。

形成一种氛围:和谐文明校园。

工作措施:

一、师德建设强化一个“高”字,突出一个“爱”字,落实一个《细则》。

德高为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虽然微不足道,但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乃至一生。爱是诠释师德最明显的文字。慈爱、严爱、深沉地爱护每一名学生是我校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一名教师必备的理念。

二、文化建设强化一个“美”字,突出一个“润”字,落实三种文化的有机统一。

校园文化分为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竞争。优美的环境、完善的制度以及和谐完美的精神文化,必将发挥各自的效用,使学生沉浸其中,慢慢受到文化的侵润。因此,我们要让每一处角落、每一块绿地、每一株小草、每一面墙壁、每一扇橱窗、展板,都承载着它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制度文化,抓好落实、检查、评估等环节,营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

三、班主任工作强化一个“心”字,突出一个“勤”字,落实四个机制。

继续加强班主任思想上的“五心”,突出行动上的“五勤”。在此基础上,学校继续落实和加强“班主任评估机制”、“班级评比机制”、“学生奖惩机制”、“德育研究机制”。

四、常规管理强化一个“细”字,突出一个“实”字,落实三全管理。

常规管理是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有力保证,必须求细求全,突出务实。每学期将第一周继续作为集中教育周,平时结合重点工作内容、活动,针对成绩与不足进行针性的教育。同时发挥少先队组织的先锋作用及积极因素,重点抓好养成教育。关注学生在家和社会的言行及其他行为习惯,落实教育全面性、管理全程性、参与全员性。

五、德育活动强化一个“广”字,突出一个“育”字,落实“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的理念。

开展广泛的德育活动,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作用,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达到育人无痕的效果。因此,新学年我们继续结合季节及学校实际广泛开展多种活动。如九月份的尊师教育,十月份的爱祖国教育,三月份的学雷锋活动,四月份的手拉手活动,六月份的我为少先队添光彩活动等。以及每学年固定的趣味运动会、田径运动会、诗歌朗诵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情景剧比赛、读书演讲等,新学年我们还要增加高年级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

六、安全工作强化一个“责”字,突出一个“常”字,落实三个到位。

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是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做好安全工作,我们责无旁贷。学校在新学年将继续和全体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责任。突出安全教育的经常性,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提醒、安全宣传、主题班会等。并做好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继续做到安全工作三到位,即教师说到位、教师跟到位、全体师生做到位。

七、宿舍管理强化一个“共”字,突出一个“合”字,落实五项措施。

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生活教师齐抓共管,相互合作,形成合力,是创设一个安静、舒适、和谐、干净的宿舍文化的重要基础。新学年,我们将继续落实以下五项措施:一是继续提高班主任对宿舍管理的责任心和力度。二是继续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三是继续提高小干部的管理能力。四是继续加强生活教师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五是增加班主任轮流值班和午休值班制度

八、心理健康教育强化一个“思”字,突出一个“做”字,落实心理教育机制。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生活和学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心理问题出现了。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要研究、思考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拟定对策,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少先队要统一安排此项工作,形成机制。

九、家校联系强化一个“多”字,突出一个“会”字,落实“十要十不”。

学生的教育和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也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只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因此,我们必须多和家长沟通,将孩子在校的表现以及在家的情况,家长和老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因材施教。并且教师必须会和家长沟通,除尊重家长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谈话把握分寸外,要做到“十要十不”。“十要”即:1、经校医诊断后提出需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的,要和家长联系;2、学生带病离校回家两天的,要和家长联系;3、各种活动因不慎导致受伤的,要和家长联系;4、同学之间有意或无意造成伤害的,要和家长联系;5、屡教不改带有社会恶习性质的,要和家长联系;6、管理过程中不接受老师批评,态度野蛮的,要和家长联系;7、依据学校规定待罚款的,要和家长联系;8、该返校未及时返校的,要和家长联系;9、学习中落队严重的,要和家长联系;10、情绪不稳定、变化极大的(反常现象)要和家长联系。“十不”即:1、学生在校内发生违纪情况后,未调查清楚前不要通知家长来校;2、没处理结果不要通知家长来校;3、不按时午休、就寝不通知家长来校;4、不服从老师管理不要通知家长来校;5、同学之间不团结不要通知家长来校;6、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要通知家长来校;7、不按时认真完成作业不要通知家长来校;8、学生表现异常不经调查不要通知家长来校;9、因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要通知家长将孩子带回家;10、家长休息时间不要轻易打扰(病、重大事件除外)。

十、展示活动强化一个“趣”字,突出一个“特”字,落实全面性。

展示活动是指“庆元旦”一次大型展示,重点组织好“庆元旦”活动展示。展示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做到趣味性。力求形成特色,全面开花。

具体安排:

一.九月份:

1.入学前教育,制定班纪班规,成立班委会。

2.班级文化布置(像激进榜,班干部职责,值日表,迎“教师节”“中秋节”黑板报等)。

3.各班开展迎教师节庆祝活动。

4.组织学生进行军训。

5.各班每人制定新学期新打算,并且上墙。

6.庆“国庆”书画大赛。

十月份:

1.“爱祖国”诗歌大赛。

2.学生优秀作业展。

3.“我爱大自然”秋游活动。

4.期中考试总动员及制定期中考试目标。

十一月份:

1.组织期中考试。

2.优秀考场作文展示。

3.举行秋季运动会。

4.“我运动,我健康”课外健身活动。

十二月份:

1.传统课《弟子规》比赛。

2.英文歌曲大赛。

3.英语口语,数学口算,语文词语达标。

4.迎“元旦”及“家长会”。

元月份:

1.期末复动员。

家校联动机制篇10

【关键词】nCLB/教育政策/政策研究

【作者简介】田凌晖,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433);陈粤秀,范德堡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美国田纳西州)

中图分类号:G6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09)02-0084-04

2002年,布什政府执政的第二年为兑现布什当选承诺,即“让所有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ChildLeftBehind,nCLB),并以绝对优势获得了国会中共和党和民主党代表的支持。为保证这项政策科学有效地实施,联邦教育部下属的教育科学研究院(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s)以竞争性资助的方式设立了相关的国家研究和发展中心。本文选作案例的国家择校研究中心(nationalCenteronSchoolChoice,以下简称nCSC)便是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成立的。文章将以设立于范德堡大学皮博迪教育学院(peabodyCollegeofeducationatVanderbiltUniversity)的国家择校研究中心为例,通过分析该教育政策研究学术联合体的组成和运作,探索美国教育政策和政策研究机构发展之间的互动机制。

一、发展背景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核心目标是:缩小不同学生群体之间学业成绩的鸿沟,[1]确保所有美国儿童公平、平等地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并达到州的学业成绩标准和学业评价的要求。这份长达670页的法案,建基于四个教育改革支柱之上:(1)加强系统问责;(2)扩大地方权力;(3)运用经实证有效的教育方法;(4)给更多的家长就学选择。

为了探索该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美国教育部下属的教育科学研究院(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s,简称ieS)专门设立了“国家学校选择研究中心”的招标项目。“国家研究和发展中心”资助项目,根据国家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不定期地以竞争性课题申请的方式遴选最能胜任这一研究的机构。成功获得联邦拨款的国家研究中心需要承担起旨在改进教育系统,最终提高学生成就的研究、开发、评价和国家层面的相关领域研究的领导工作,从而为探寻美国教育问题的出路做出重要贡献。[2]每个研究中心都要聚焦于一个专门的教育问题。每一个研究中心需要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对快速的研究,同时为这个领域的相关子问题的研究提供研究资助。此外,这些研究中心需要在这一领域的以事实为基础的教育实践和政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国家层面的领导作用。迄今为止,共有13个研究机构获得该项资助(表1):

作为本文案例的国家择校研究中心,是最早获得联邦研究资助的研究中心之一,该研究中心以择校制——《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四个支柱之一为焦点展开研究。nCLB中的家长择校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3]那些子女在低绩效学校就读的家长可以做出新的选择。如果一个学校连续两年不能满足州学业标准,家长可以将孩子转学至本学区内具有更好绩效的公立学校就读,其中包括公立的特许学校。学区必须为其提供必要的交通服务。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如果三年不能满足州的学业标准便可以接受补偿性教育服务,包括导师指导、课后服务和暑期学校。此外,那些在具有持续性危险或有暴力犯罪危害存在的学校就读的学生,可以选择到本学区内一个更安全的学校就读。国家择校研究中心的核心任务是致力于研究学校选择对个人、社会和系统各个层面的影响。

二、运行机制

国家择校研究中心是一个由联邦教育部提供运转经费,由多个研究机构组成的研究共同体,承担着在全国范围内领导择校领域研究的职能,同时接受来自联邦教育部的问责。

1.拨款与问责

所有国家研究和发展中心项目的设立、遴选、拨款和管理事务都由联邦教育部下设的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教育科学研究院(ieS),是依《2002年教育科学改革法案》而新设的教育部职能部门,其使命是为从早期儿童教育到中学后教育层面的基本知识扩展和理解的增进,提供国家层面的领导,从而为家长、教育者、学生、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公众提供值得信赖的信息。[4]这个机构的设立和发展与nCLB推行的一揽子教育改革计划所强调的“提高学业成绩,增加教育问责,加强联邦控制”的核心目标一脉相承。其职能是直接或通过资助、合同或合作协议,(1)实施和支持科学有效的研究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统计活动,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开发和广泛的传播;(2)广泛地传播科学有效的教育研究的结果和成果;(3)促进那些从科学有效的研究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的发展和应用;(4)强化国家在实施、开发和传播科学有效的教育研究方面的能力和地位;(5)促进科学有效的教育研究在教育部和联邦政府内部的协调、发展和传播。(6)推进研究和开发的应用,以促进课堂实践的改进。[5]这个机构自2002年成立以来,已经资助了上百个旨在改进学业成绩的研究,实施了大样本的联邦教育评价活动,了一系列教育发展的统计资料,投入建设了实证为基础的教育基础设施,如支持许多州开发了纵向的数据系统,还通过学术会议、出版物、公共数据库,以及区域教育实验室和国家研究和发展中心向公众和教育实践者传播教育的基本信息。

设立于范德堡大学皮博迪教育学院的国家择校研究中心的经费主要由代表联邦教育部的教育科学研究院下拨,作为项目申请的要求,投标机构还需要获得一定比例的配套研究经费。在中心建立的第一个五年中,将获得总计1330万美元的联邦拨款。其中前4年已获得的联邦拨款389万美元,非联邦的配套经费17.69万美元。充足的经费为开展研究、提供研究资助,以及召开学术会议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为保证学术研究对政策效应分析充分依据实证,不受政府观点影响,联邦教育部与各研究中心签订的条约是非合同性的合作协议。协议确定各研究中心的研究项目和大体范围,并确定总体的问责方式,给予研究中心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考证和发表研究成果的权利。

与此相应,联邦教育部为研究项目建立了严格的问责制度,以确保研究基金的合法和有效使用。作为拨款获得者国家择校研究中心需要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一般的管理责任。涉及遵从法令、规章和申请书要求,明确中心负责人在项目管理和监督上的首要责任,建立财务控制和资金核算程序,以及禁止将项目转移给他人。(2)报告。国家择校研究中心每年都要向ieS提交年度财务和学术研究绩效报告,每半年提交一次中期报告。(3)记录。主要包括与资金使用、遵守规范和学术研究绩效等三方面的相关记录。资金使用记录需要涉及资金的总量,项目获得者如何使用这些资金,项目的总成本,研究经费的其他来源,以及其他有助于有效审计的记录。与遵守规范相关的记录,指研究中心的记录应该显示其遵守各种要求的情况。责任中以学术研究绩效记录为重心,需要记录重要的项目过程和结果,并且项目获得者应该充分利用绩效记录的信息进一步确定实现研究目标的程序和步骤,如果必要甚至可以修改研究目标。(4)隐私保护。研究中心有义务保护学生成绩,以及学生在研究,实验项目和测试中的权利。

2.组织形式

推广跨机构跨学科合作是联邦教育部政策效应研究的主导方式,能够建立具有实力的研究联盟是申请国家研究基金的必需优势。以国家择校研究中心为例,是由范德堡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领衔,与全美多个顶尖研究机构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其合作机构有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institution)、布朗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评价和教育政策中心、哈佛大学、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西北评价联合会(northwestevaluationassociation)、斯坦福大学以及圣母大学。这些成员研究机构在组织性质方面,都具有多元化特征。其中既有一流研究性大学,也有私立的非营利性研究组织。布鲁金斯学会是一个非营利性公共政策组织,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之一,其组织使命是为深化美国的民主,增进所有美国公民的经济和社会福利、安全和机会均等,建设更加开放、安全、繁荣和合作的国际制度,而进行高质量的、独立的研究。其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外交政策,全球经济和发展,治理研究等。西北评价联合会则是一个致力于通过与学区和教育机构建立伙伴关系,改进教与学行为的教育者社团,目前与全美3400多个学区建立了伙伴关系,这种广泛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在微观层面推进择校研究的深入。

在团队成员的学术背景构成方面,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参与择校研究的学者队伍,由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政治科学家、课程专家和心理测量专家、统计学家组成。为运用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理解、分析择校的政策及其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组织职能

随着nCLB改革的纵深推进,公众对教育和选择的关注持续升温。目前美国在基础教育层面,有各类学校13.3万所,其中近1/3已经开始实行择校制。另外全美有47个州实施了开放入学,所有50州都在nCLB法案下提供转学选择。有9个州提供公共或私立资助的教育券,有7个州实行退税政策。对于学校选择政策的争论也在持续着,目前为止,大多数家长由于缺乏资源,如钱、交通工具和学区的批准,并未实施选择行为,学区内的公立学校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一些择校的支持者认为这是不可接受的,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另一些择校的支持者则认为这是一个变革的问题,公立学校需要改进,需要更多的自主以激发创新,问责和竞争可以帮助学校取得成功,而提供对学校的选择可以提供这些要素。反对者相信移动并不能帮助美国的学校或学生,因为择校项目会从公立学校转移出资金。美国儿童绝大多数都是在公立学校中接受教育的,列出更多的选择方式只会降低教育的整体质量,无助于学校的多样化。

国家学校选择研究中心的任务是进行科学的、综合的和及时的调查,了解学校选择和竞争在个体和系统层面产生的影响,并将研究结果告知决策者和实践者,通过研究将人们引向更好的政策和实践。作为一个研究机构,坚持研究的中立性和客观性是基本原则,中心本身并不支持或反对学校选择。他们认为有责任让决策者,教育者和家庭知道:学校选择是否提升了学生成就或改进了学校质量;是否将学生依种族、阶层或能力分层;是否激发传统的公立学区改变其行为;是否需要面对来自政治和法律的限制?

中心的组织发展目标是为全国各种形式的择校研究提供学术性的引导和推动。因此其工作内容,不仅涉及研究,还包括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和介绍。择校研究中心每年一度组织全国择校学术研讨会,参与者有国家、州和各学区的教育行政人员,也有各研究体系的专家,共同商讨择校研究项目和进展。此外,在全国教育效应研究协会和全美教育研究协会的年会上,择校中心都专设主题学术报告介绍近期研究成果。择校中心的研究论文不仅发表于各大教育研究期刊,中心的《择校研究手册》系列汇集有关择校制对教育行政、课堂教学、社会团体等方面的影响的研究文献,为相关各界提供有深度也有广度的资料。

三、研究内容

国家择校研究中心的研究采用跨学科的视角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围绕特许学校、磁石学校、教育券项目、家长参与和满意度、学生学业成绩以及哪些因素在学校选择中起作用等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截至目前,国家学校选择研究中心实施了18项研究课题,出版研究著作80余部。

该中心的研究若根据研究方法论划分,可以归为三类(表2):(1)实验设计研究,应用于对教育券、特许学校和磁石学校等进行随机田野测试;(2)准试验设计研究,用于研究有效学校选择所需的教育内部条件;(3)制度和治理研究,研究学校选择项目的创新和实施所需要的政策条件。其中以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设计等量化研究方法为主,但个案质性研究也是择校中心研究的重要成分。该中心通过微观和宏观层面相结合的政策分析,为教育决策者、实践者和公众提供有关学校选择的科学、可信的信息,从而推进教育政策和教育政策实践的开发和完善。

四、结语

国家择校研究中心是由nCLB这一雄心勃勃的基础教育改革政策所催生的一个研究机构,实施对择校制领域内的教育政策分析,并以科学、综合的研究结论为基础,向包括家长、教育实践者、教育决策者和教育研究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和传播研究成果,为个体和系统两个层面的决策提供信息。可以说,nCLB的推行是国家择校研究中心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国家择校研究中心的研究及其对研究的传播,推进了nCLB的改革向纵深发展,而联邦政府的竞争性研究资助政策,严格的资助问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则是使国家研究中心得以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形成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研究机构良性互动关系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UnitedStatesCongress.noChildLeftBehindactof2001,publicLaw107-110[R].washington:CongressofU.S.a.2002.

[2]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sofU.S.Departmentofeducation.programDetailsofnationalResearchandDevelopmentCenter[eB/oL]./ies.ed.gov/funding/grantsearch/program.asp?iD=13.

[3]U.S.Departmentofeducation.FourpillarsofnCLB[eB/oL].[2009-03-01].ed.gov/nclb/overview/intro/4pillar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