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容十篇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容十篇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0:05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容篇1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2020年全县行政执法工作先进表彰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会议既是对去年以来我县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建设情况的一次全面总结验收,也是对在执法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一次鼓励和表彰,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不断推动我县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让法治观念在执法队伍中生根发芽从,不断优化我县县域营商环境,进而促进我县整体经济向好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今年以来,县直各执法部门、各乡镇街道办能够始终坚持以法治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将落实服务型行政执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全面落实,一年以来我县的法治环境逐步改善,吸引了鲁花等一批知名厂商落户延津,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矛盾的存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讲到“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变的非常迫切,为此我们管理者更要认真研究社会管理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新变化,以问题和变化为抓手,下足绣花的功夫,将做好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作为我们每一名行政执法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全县行政执法单位提出以下要求:

一、要注重执法队伍整体思想的建设。

“思想不牢地动山摇”,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正首位。各单位负责同志要明确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服务型行政执法是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求的统一,其核心是实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其内在目的是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各执法单位要在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的过程中,要提前做好宣传培训,转变执法人员理念。通过以会代训、执法人员培训、一对一指导、开展交流学习、实地调研、工作督导等多种方式,指导各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纠正观念误区、固有传统执法理念,实现了从管理思维向法治思维、从管制导向向服务导向、从刚性方式向刚柔并济方式的转变。

始终明确做好这项工作的必要和重要性,把这项工作作为我县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抓手,作为助推我县经济的燃料剂,作为建设法治延津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要依法执法、严格执法、规范执法。

要处处讲法,处处守法。一方面要依法执法,“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全县执法单位要做到履职到位,而“到位”就是要求执法机关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从目前来看现在越位现象比较少了,但缺位现象还大量存在,该管的不管或没有管好的情况还很多,这也是履职不到位,如任其不管,法治环境很难改善。

另一方面要以严格执法为基础,将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精神有机结合,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与为人民服务宗旨有机结合,将管理、执法和服务有机结合,实现管理、执法和服务“三位一体”、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相统一,这是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重要内容。

最后行政执法最终要体现在服务上,要把行政执法寓于服务中,规范服务。要达到规范服务,在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三点:权力要公开、效率要提高、服务要到位。

三、要不断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要进一步优化完善行政执法内部监督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真正从源头上、制度上、机制上防止和纠正执法工作中的不正之风。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充分运用各种监督手段,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类违法行为和不当行政行为,努力提高行政执法工作水平。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容篇2

[关键词]基层党建工作;作风;效能;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132-02

基层党建工作在作风与效能建设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其落脚点就是要保障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让人民满意。加强作风与效能建设,必须进一步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和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效能,更好地落实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三服务”理念,切实提高“三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紧紧围绕卫生监督工作实际,把作风和效能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要在提高“五个能力”上下功夫。

1在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做服务型监督员

搞好服务是作风与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严格执行发证标准及审批程序的前提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强化服务意识,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限,不断加强卫生审批窗口的建设,提高办事效率,以最快的速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2005年以来,卫生窗口办证时间先后三次提速,包括办理食品、公共卫生许可证从原来的30天,经审核后材料齐全,提前到8个工作日内办结等内容。为保证提速工作顺利进行,区卫生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申报的相关材料必须齐全,不得有漏、缺现象,资料质量列入考核内容。同时,要求卫生窗口实施行政许可首问负责制,坚持做到“五个心”(对服务对象热心、对受理工作细心、对来人咨询耐心、对服务企业诚心、对服务对象的批评虚心),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做到“解答咨询一口清、反馈问题一纸明”,对待审批事项坚持做到“六个不让”(不让优惠政策在窗口截留、不让差错在窗口发生、不让部门形象在窗口受损、不让人民群众在窗口受落、不让招商引资项目在窗口搁浅、不让办理时间在窗口浪费),进一步发扬“明星窗口”的优良作风,做好“百姓创业的知心朋友”。

2在提高执法能力上下功夫,做学习型监督员

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是作风和效能建设的不竭动力。实施“以人为本,学习为先”的管理理念,将“学政治理论、学法律法规、学业务技术”等活动有机融入科室目标考核等内容,与平时和半年、年终检查相结合。教育全体卫生监督人员,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的理念,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真正学懂弄通,领会精神实质,提高理论素养。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和业务的学习培训,我所目前有20余名监督员利用双休日参加法律大专、本科班的函授学习,并结合工作需要,安排有关人员参加上级举办的培训班或专题讲座,不断提高全体卫生监督员的业务素质,做到依法正确履行行政管理职责。

3在提高监管能力上下功夫,做实干型监督员

良好的作风是效能建设的前提条件,重实际、说实话、抓落实是作风和效能建设的具体体现。积极引导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大力开展“六有六做”争当表率活动,在提高监管能力上下功夫,争做实干型监督员。一是有坚定牢固的宗旨意识,做勤政为民的表率;二是有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做无私奉献的表率;三是有吃苦在前的时代风范,做艰苦奋斗的表率;四是有求实求知的踏实理念,做与时俱进的表率;五是有永葆先进的不懈追求,做模范带头的表率;六是有自警自励的思想境界,做廉洁自律的表率,结合争先创优活动,评出“六有六做”标兵。同时,根据卫生监督工作实际,与全体监督员签订综合执法百分考核责任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有关精神,切实做到雷厉风行,令行禁止。还要进一步做好投诉举报的查处工作,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复当事人。

4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做创新型监督员

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卫生监督全过程是作风和效能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行政执法全过程,大力创新行政执法方式。除了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传统的行政执法方式外,更新行政执法理念,将行政执法逐步朝着公共服务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从注重审批向注重监管转变,从注重结果处罚向注重过程控制转变,并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倡导教育先行、调解疏导等方法,对当事人能主动意识到违章并积极整改的一般不予处罚,努力提高执法水平,消解执法冲突,化解社会矛盾,防止行政执法简单化、粗糙化、强制化的倾向。

5在提高廉洁执法能力上下功夫,做清廉型监督员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容篇3

机关效能建设演讲

近年来,我局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新管理理念,夯实管理基础,推行行政效能管理,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全面提高地税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尽管分局面临任务重、税源紧,减收因素明显增多等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但立足工作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正努力完成全年收入任务。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只要树立一个理念,采取多项措施,朝着一个目标,大力推行行政效能管理,就能显著地提升地税管理水平,使各项工作呈现出“勤、新、实、快、好”的良好局面。分局在推行行政效能管理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现分述如下。

牵动全局贯穿始终——行政效能管理的理念管理是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地域牵动全局、贯穿始终的大事,它可以把具有某种联系的因素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它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协调的运动。而这种协调和运动往往是随着一系列指令、规章、制度乃至法律的形成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效能发挥,则环境整洁,秩序井然,举止文明,效率大增。没有严格的管理,就不会有工作上的高效率和高效能,也不会有人员的高素质。同样道理,涵盖地税工作各方面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包括行政法制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行政事务管理等制度,并依法行政,依法监督,努力提高税干整体素质,营造一个严格的科学的管理环境,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地税工作体系,就会使管理水平、整体效能明显提高,纳税服务逐步融入到行政行为的各个环节,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纳税服务指南,构建公开的纳税服务体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纳税服务作为新征管模式的基础性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前一个阶段,分局就如何做好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优化纳税服务,推进税收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及强化内部行政管理,努力提高行政效能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当前管理理念正在从人治型向法制型转变,应对税收工作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靠过去老一套的办法已经很不适应了。而我们少数干部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还没有意识到危机在前,转瞬即到。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不注意学习,不注意知识储备和知识更新;在征管中不注意摸索规律,凭老经验应付,创新的欲望和要求还不够强烈。另外,纳税服务作为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得到根本落实,现代的科学管理思想和理念没有应用到税收征管工作中。与纳税服务相适应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责任追究、质量管理、监督控制等未与纳税服务岗位挂钩,形成有机的整体。纳税服务的内容、标准和方式也没有规范,征管规范化水平还比较低,优化服务也是口号化,抽象化,不具体,不明确,没建立起纳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纳税服务信息化程度低,没有切实解决纳税服务手段的问题等。由于没有建立起集纳税申报、催报催缴、法规公告、政策咨询、问题解答、信息查询、服务投诉等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对现有征管信息系统数据加工、分析、再应用的管理制度多元化,纳税申报范围小、层次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观念在数据管理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以至税收征管业务还不够规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随意征管行为。而有关行政效率、服务质量、工作作风等行政效率的投诉和处理等也相对滞后。对于过去十年取得的成就,我们深感自豪,正因为大家认清了形势,明确的任务,全体干部职工切实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存在的问题有了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我加压,推行行政效能管理,去实现地税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采取措施注重服务——行政效能管理的手段今年是省局确定的“规范管理年”,分局上下统一思想认识,集中精力时间,采取过硬措施,抓好“规范管理年”活动,推动分局地税工作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发展。行政管理是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今年省局“规范管理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抓好行政管理,分局采取的措施围绕“服务”二字做文章,以落实加强征管,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的工作方针。内容包括:

——健全执法机制。首先是要加强对《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行政许可法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组织和推动,要求政府和行政部门转变职能,立足发展、营造环境、创新进取、勤政为民、廉洁高效、公正透明、依法诚信、完善长效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对经济的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由具体管理到宏观管理,从行政隶属管理到依法职能管理的转变。因此,要进一步健全行政许可法,以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条不紊。行政许可法以构建民主、廉洁、高效的法制化政府为目标,克服滥用行政权力的弊端。为依法行政,我们一是健全税收征管制度。将税收从登记管理、纳税入库到税收稽查全过程均纳入各项制度管理之中,按要求操作,按制度办事,减少人为因素和执法的随意性,从细节上严加防范,降低税收执法风险。二是严格执法。地税机关的一切税收征管行为均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办事,一切涉税行政行为均要有法律依据。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主体合法、手续完备、程序到位、引用法律准确,严把执法关,提高执法质量。三是开展执法责任追究。一切执法行为要合法有效,否则,对无效的行政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每个税务人员均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依法行政,正确执法,热情服务,力求公正无误。对执法过错实行责任追究,有错必究,究错必严。

——增强服务功能。税收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这就是努力收好税,壮大地方税收规模,努力执行好税收政策,这是大的服务。另一方面要优化纳税服务,把纳税人摆在税收工作的中心位置,为纳税人提供文明、周到、高效的服务。针对有的人不太关心纳税人的合理要求,存在高人一等的思想,我们把纳税服务逐步融入到行政行为的各个环节。税收工作者真正转换角色定位,由“执法管理”的强势角色向“平等服务”的平等

角色转变。始终把纳税人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纳税人的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把纳税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纳税人的需求作为第一追求,把服务理念融入税收工作的过程之中,加大软、硬件建设力度,形成诚信纳税氛围。为突出税收服务的效率,力求高效快捷,分局办税服务厅集中税务登记、表票供应、纳税申报、咨询宣传等涉税事宜,在办税服务上有“八公开”,限时服务及首问责任制,大力提升税收征管和内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效能化服务水平,分局努力做到:一是完善征管稽查。应用征管软件,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建立科学使用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式,全面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状况,堵塞管理漏洞,改进完善稽查工作规程和检查管理手段,加大案件执行力度。二是改进管理手段。巩固完善提高纳税申报,实行纳税一窗式管理,按时完成一窗一人一机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监督管理由征管向管理服务型转变,稽查由数量收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信息化建设由简单操作型向管理决策型转变,干部人事工作由日常事务型向整体人才型转变。三是密切加强协作。做好地税工作,光靠分局自身还不行,还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需要工商、银行、海关、公检法等部门的支持,需要新闻媒体的支持,特别需要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与各部门协作作为行政职能,重点抓好信息数据交换工作,及时交换纳税人户籍信息、相关税种收入数据等,实现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

——提升工作效能。以提升行政能力为前提,严格管理为基础,完善监督为手段,在征管查、信息化建设方面建立运行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并抓好落实。对于行政管理,分局党组针对实际制定和修订了14项制度,包括经费管理、车辆管理、办公用品管理、招待制度、集体采购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使分局行政事务的管理有了依据。并将工作任务分科、室、所将全年任务细化为具体的工作目标,具体的工作思路,具体工作措施;目标分解到岗位,界定到个人,落实到实处。认真执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责任制,督查考评考核奖励等。由于分局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激发了工作热情,增强了工作活力,提高了办事效率。文秘站版权所有

——发掘干部潜能。前段,税务行政管理工作有些滞后,吃大锅饭、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问题,使部分干部感受不到工作竞争压力,行政效率低下,为此,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依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理顺部门组织,合理设置机构,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高效运转的政务服务体系;并激活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分局首先着重抓好工作作风、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从完善用人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上下功夫,通过学习培训来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明确了抓队伍管理方面的思路,对一些管理环节建立了8项制度。比如“六好科所评比制度”,“六好”的内容,就包括队伍建设、规范管理、信息技术实力、执法服务、完成任务、廉政勤政等;“队伍建设”的内容,又包括规范服务管理,信息技术运用,执法服务,完成任务,廉政勤政形象好。对于这8项制度的落实,经过召开行政民主生活会,听取广大干部职工的心声,经过归纳整理为117条。通过抓紧队伍管理,使全分局系统干部的管理意识、管理水平、管理效能得到明显提高。涵盖地税工作各方面的符合实际的长效机制及科学管理制度,服务优良的地税干部队伍,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地税工作体系。——督查强化调控。再严格的制度如果没有贯彻执行也只是一纸空文,达不到管理的效果。税收执法监督是促进税收规范执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重要途径,外部监督和内部督查要坚持双管齐下,多头防范,外部监督主要是畅通监督渠道,加强对税务机关贯彻执行国家法规的情况检查,调查或评议,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社会调查、审计、制约、监督和督导,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创新监督渠道,优化监督手段,增强监督效果,铺就绿色通道。使税务机关改进税法行政执法活动,提高行政效率,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内部监督,构筑严密的内部执法防线,完善监督机制,设立内部监督机构,赋予相应的监督权力,做到监督内容清楚,目的明确,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加大税收执法公开力度,全面实施税收阳光工程。为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和考核,达到行政效能的均衡发挥,分局建立督促考核体系,成立以副局长为组长,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规范管理工作督促检查活动小组”,对分局各科、所督查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督查表明,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分局工作逐步走上了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性轨道。各科、所和干部的工作都讲原则依程序,增强了计划性,减少了随意性。在落实制度方面改变了以往工作中“失之于松,失之于软,失之于散”的状况,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分局督查小组还下达“督查通报”与“整改通知”,如8月23日,分别下达到天顶所、望岳所、望城坡所、岳麓所、银盆岭所的整改通知书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内提素质外树形象——行政效能管理的目标推行行政效能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内提素质,外树形象,提升地税管理水平。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分局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取决于税务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可借鉴企业的做法,对业务类税干实行持证上岗,对政务类税干加大民主选举力度,对确实难以胜任工作者实行下岗分流,从总体上提高税务队伍的素质。要全面加强税务队伍建设,培养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全面提高税干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本领。依法治税,依法行政的理念要渗透到税法执法工作之中,税收执法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税务部门的形象。我们要从维护国家税法权威,及时足额组织财政收入、公平税收负担,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出发,树立税务部门的形象。要坚决维护国家税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解决执法不严,税收征管秩序较乱的问题。这主要表现是一些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比较松驰,对纳税人的违章行为没有采取税法所规定的措施,纳税申报率、税款入库率比较低。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容篇4

关键词:创建“五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S7-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04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战略需求,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作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中的政治工作者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跟时展步伐,用创新思维的理念在创建“五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活动中,(即: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把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到林业行政执法工作中去,以增强林业行政执法为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能力;来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维护林业法律、法规尊严的历史使命。

一、以打造“学习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为切入点,力求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素质有“新提高”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学习是创新思维的基础,雄厚的知识积累是创新思维的源泉。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发展,新科学、新知识急剧增加,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知识结构变化速度明显加快,如果不及时学习新的知识,没有一定量的知识积累和一定质的知识升华,创新思维将无从谈起。面对日趋复杂的环境,只有向学习要素质,向素质要战斗力,才能应对新的挑战。所以作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中的政治工作者,就是要把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林业法律、法规,作为培养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为切入点。

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新的形势给林政执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提高林业执法水平,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法制理论,学习法律知识,熟悉掌握法律,准确适用林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因此只有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业务技能培训,才是提高执法队员执法水平的治本之策。只有牢牢掌握业务知识,正确规范公正执法,才能更好保护管理好森林资源,树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要组织林业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森林法》及相关林业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采取自学和参加业务培训等形式,抓好教育培训。同时可以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有所侧重地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良好氛围,提升执法人员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以创新思维的理念,开拓进取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去学习,夯实自身素质,力求做到能干事,不出事。使整个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素质有“新提高”

二、以创建“服务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为落脚点,力求促进社会和谐有“新成效”

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服务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既是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宏伟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在行政执法领域实践“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服务型的行政执法是现代民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党中央的要求和行政执法人员应有的基本品质。作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中的政治工作者,就是要以创新的理念为建设一支以社会与公众为主体、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取向;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服务和公正执法的队伍为己任。这是因为在建设服务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这一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中,行政执法队伍能否热情服务和公正执法是行政执法工作中具有非常关键的环节,其原因就在于它的行政权和行政执法权是国家权力中最活跃、最实在、最广泛,因而也是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一种权力。

服务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还需在政治思想工作中解决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总体较低等问题,解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行政执法主体价值观念错位、服务意识淡薄和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执法违法、循私枉法、执法谋私、执法不公的现象;存在着多重多头执法、执法扰民、致使老百姓不堪重负的弊病;存在着缺乏严格的执法责任制、执法行为缺乏自律和他律机制、执法权力得不到有效的规范和制约的问题。如此等等,严重地损害了执政党和人民政府的形象,阻碍了服务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进程,恶化了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发展环境。因此,建设服务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必须加大整治和改革行政执法的力度,从转变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观念;重塑行政执法者形象。再是改进行政执法方法,在行政执法中体现服务。例如:开通执法服务热线受理法律咨询、解答办证工作程序、查询缴纳规费信息等服务;实行上门提醒服务,解决因办事人员变动、通讯变更等因素延误办证、审核、缴费等问题;开展执法服务跟踪工作及落实人性化服务等措施,力求促进社会和谐有“新成效”。

三、以构筑“创新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为立足点,力求改革林业行政执法有“新探索”

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树立创新意识,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与时代俱进,不断创新。随看林改工作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林业行政执法的工作环境、条件、容、形式、对象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思想工作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提高,才能保持活力,积极探究新形势下他们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研究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机制、新途径,善于运用心理、教育、社会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其服务。

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常规思维方式就是在思维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稳定性的或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不可否认,常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经验范围以内的常规性问题是有用的,它可以使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者的思维驾轻就熟,简捷、快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但是它对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则是一种障碍,就会变成一种“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思维的产生,使其无法跳出框框、打开思路,在决策时,往往是没有“红头文件”等文件,有了文件等决策,有了决策等安排,有了安排等别人出经验。这种思维方式的弊端在于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求稳怕变,闭门造车,不愿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这是制约开展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瓶颈”。是阻碍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是创新思维的大敌。作为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者,只有打破已有的常规思维方式,冲破陈规旧习的束缚,给心灵松绑,才能使自己思考问题的路子新、决策问题的方法新;才能在改革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方法上有“新探索”。

四、以建立“效能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为制约点,使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有“新高效”

创新思维的最终目是在于把创造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如果只有创造新思维而没有创新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纸上谈兵,毫无价值。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中的政治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就是不能让创新思维成为一个时髦的口号,而是要使其真正成为创新的实践,不断开拓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新局面,这就需要在提高效能上下工夫。要用创新的意识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又要用创新的思维去研究制定新的工作制度,并在新的工作制度中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以《森林法》为基本的林业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保护林业资源有续利用、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但是任何法律规范都要靠具体的人去加以执行,否则,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对于掌握了执法权力的人来说,要做到公正、高效执法,仅由执法者本人靠觉悟,靠良心,靠道德,靠自律是远远不够的,最终也是难以靠得住的。这就要靠他律机制,靠监督制约。以达到不断提高每个林业行政执法队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积极主动性。使每个林业行政执法队员都做到发文办事及时准确;文件起草、审签精心细致;收发、传阅和归档及时高效;各类工作标准和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办事缜密周到、不出差错;办事优质高效,取得实效;事务协调管理制度健全,做到快捷高效。各项工作要做到自己精心,领导放心,同志认可,单位和群众满意。各项工作程序要做到简捷高效,程序优化,无繁文缛节,方便快捷。要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度和限时办结制度,确保工作落实有效。

五、以强化“廉洁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为着眼点,使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有“新保障”

“公生廉、廉生威”。公正是法律永恒的价值追求,廉洁是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者的最基本职业操守。作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中的政治工作者要在围绕公正廉洁执法,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上下工夫。

政治思想工作的创新思维,就要使廉洁型的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一是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夯实人员忠实履行职责的思想根基。二是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为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与纪律作风和自身反腐倡廉建设结合起来,强化人员廉洁从检信念。四是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倡导文明执法新风。五是与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六是与提高岗位履职能力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执法能力建设。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容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密切结合,以打造“净、序、畅、美”的城市环境为目标,以“奉献社会、关心党员、服务群众”为主题,以打造行政执法服务品牌为重点,在我局广泛深入开展各种主题鲜明的党性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开展党性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我局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实施,推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不断上水平、上台阶。

二、党性主题实践活动内容

(一)深化“五项工程”。继续深化以“精简机构、规范行政审批、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推行政务公开、建立政府部门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五项工程”。以“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构筑高效廉洁、流转顺畅的行政执法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管理的要求,在分片包干及三、四、五中队分别派驻同和、李园街道办事处及开发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责任体系,深入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将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行政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人性化执法,切实提高执法效能,打造“净、序、畅、美”的城市环境。针对执法推进中的工作难点,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做到制度磨合,实现信息共享,合力攻坚克难。

(二)建设“四型机关”。建设学习型机关,就是要树立学习的理念,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学好政治理论及执法业务知识,以提高“五个能力”为重点(“五个能力”为:合理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按规定程序执法的能力、驾驭执法现场复杂局势的能力、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沟通协调其他部门形成执法合力的能力),不断提高规范化执法的水平和能力,以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来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建设创新型机关,就是要用创新的思维来破解城市管理难题,进一步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进一步增强“发展城市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不断创新执法机制及运行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亲民化、人性化”的转变,做到与时俱进;建设竞争型机关,就是要做到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争先创优来体现党的先进性,发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争创一流的精神,比学赶超,相互促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推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不断上台阶;建设服务型机关,就是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法为民,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三)开展“双学三创”活动。深化“单位学海尔、个人学许振超,个人创一流工作业绩、单位创一流品牌、企业创一流效益”为内容的“双学三创”活动,执法人员学习许振超精神,就要做到恪尽职守、勤于管理、精于服务、提高效能,立足本职工作岗位练绝活、争创一流工作业绩;单位创一流品牌,就要以打造“净、序、畅、美”的城市环境为工作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将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打造今年城市管理的新亮点及示范路为重点,打造执法服务品牌。

(四)开展“三快一提高”活动。开展以“快办理、快审批、快落实、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为主要内容的“三快一提高”活动,就是要以提高执法效能为重点,发扬雷厉风行、马上就办、迅速行动的作风,切实加强城市管理的力度和密度,对各种投诉举报做到快反应、快落实、快反馈,切实增强执法敏感性,通过实施“六个一”、“四承诺”等积极举措,认真做好工作,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在落实各项执法工作时,要掌握好“四个善于”,一是善于理解和把握上级文件精神,做好与行政执法结合文章;二是善于吸纳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科学化;三是善于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实现城市长效管理;四是善于总结和推广基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动城市管理上水平。

(五)深入开展“三访谈”活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行政执法工作,开展以“访贫问苦送温暖、访贤问能促发展、基层谈心保稳定”为内容的“三访谈”活动,来强化管理和服务职能,化解行政执法工作中的矛盾,促进执法、管理、服务的协调发展。访贫问苦送温暖,就要做到面向执法对象中的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协助其寻找生活出路;访贤问能促发展,就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城市管理工作好的建议,请他们献计献策,以推动城市管理发展;基层谈心保稳定,就要做到面向执法对象,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管理的要求,争取广大市民的理解与支持,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树立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

(六)大力开展“文明执法树形象、打造执法服务品牌”活动。以行风建设为龙头,大力开展“创城管执法品牌,树文明执法形象”活动。要求执法人员在执法中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执法艺术,文明执勤,做到“四先一后”(先敬礼、先亮证、先指出违法事实、先讲清处罚种类和依据、后进行处罚)、“三理”(纠正违章要有理、宣传教育要讲理、处罚尺度要合理)、“四心”(调查核实要细心、说服教育要诚心、对方不服要耐心、纠正违章要公心)、“四不准”(不准打人、不准骂人、不准搜身、不准体罚)。切实以“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文明执法的标准,打造行政执法服务品牌。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由局领导召开全局大会进行动员部署,讲清开展每项党性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活动内容及目标要求,同时面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全面实施。随着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对各项党性实践活动制定出工作推进时间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理事,推动各项实践活动全面深入实施。

四、保障措施

1、建立领导责任制。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中队长(主任、科长)为成员的党性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将党性实践活动纳入我局执法目标绩效管理考核体系,与评先选优相挂钩,将实践活动细化、量化为多项指标,落实到每名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切实将党性实践活动抓紧抓实,务必抓出成效。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容篇6

关键词:大部门制;纵向改革;服务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3-0006-04

党的十报告在部署今后一个时期行政体制改革任务的时候,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目标。这个目标从基本内涵上讲就是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而从行政体制类型上讲则应当是大部门制。两者的结合就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模式。它解决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最终要建成什么样的政府的根本问题。其他各项具体的改革内容和要求都是以此为核心,围绕这个目标模式展开并为其服务的。在实现这个目标模式的过程中,大部门内的纵向决策与执行分开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大力探索和推动的一项改革内容。

一、大部门制与服务型政府是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一体两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经过了从以“破”为主要内容向以“立”为主要内容转变的两个阶段。所谓以“破”为主要内容的阶段是指20世纪80-90年代的行政体制改革。它要完成的艰巨任务是逐步将作为计划经济体制核心构造部分的传统行政体制予以破除,解除这个体制对发展生产力的束缚作用,从中释放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应和促进性作用。改革的主要对象是传统行政体制中政府部门与企业的相互关系,即一方面放松政府对企业的严格管制,给企业松绑,还企业以活力。另一方面扭转企业对政府部门的严重依赖性,让企业成长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经济单元。改革具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改造建筑在传统政企关系之上的政府职能体系,转变政府部门对企业从组建到架构设置、内部人事、财务、经营管理、原料和产品购销直至每一笔贷款的发放与归还、每一个生产项目的上马与撤销等等这些微观环节的指挥、命令和事无巨细的管控与安排的职能,把政府部门长期充当的企业董事会、总经理兼监事会班子的角色还给企业,将企业从实质上充当的政府部门生产车间的地位提高到真正自主经营的企业地位。二是撤销履行这些微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机构,首当其冲的是细分至产业内部的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例如一轻局、二轻局、纺织工业局、化学工业局等等部门。这一任务名曰“拆庙”。因为不拆除这些实体性的庙堂,政府不合理的微观管理职能就不可能转变。所以,从1982年开始至1998年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主要都是在完成这种“拆庙”亦即“破”的任务。伴随这个进程,我国市场导向的改革逐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搭建起来。

但是,“破”始终只是“立”的前奏。行政体制改革不是以破为目的的,而是要在破解传统行政体制之后建立一个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行政体制。对于这个体制的未来模样,从党的十二大开始历次党代会报告都有一些要求或某种程度上的描绘。这些不同的描绘尽管是根据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改革任务而提出的,但有逐步向前推进的意蕴在里面。今天回过头来看20-30年前的行政体制改革,我们也确实发现当年改革的设计者对未来要建成的行政体制的类型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没有形成一个确定的目标模式。换言之,“破”的任务完成之后,我们究竟要“立”一个什么样的行政体制,长期没有归纳成一个简洁鲜明的类型。例如,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突出了要下决心改革现行行政管理体制,虽然要求政府要“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但尚没有明确指出改革追求的新体制的内容和类型。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描述了在精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后要建立的是“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首次界定了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体制的内涵。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又对这个目标体制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要求“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但仍然没有提出一个内涵和外延高度统一、形式和内容兼具的目标体制的概念或者模式。这个目标模式直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才第一次清楚描绘出来,这就是大部门体制基础上的服务型政府。大部门制是这个目标模式的体制形态,服务型政府是这个目标模式的本质内涵。

如果说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以大量专业经济主管部门构造起来的行政体制的话,那么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则是以行业管理部门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行政体制。而与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则应当是以大系统管理为特色的大部门制构建起来的行政体制。纵观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基本上都实行大部门制。这可以视为是一种规律性匹配现象。我国要建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也要配之以大部门行政体制。正如我们不可能在专业经济主管部门构造起来的行政体制上实行市场经济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在一般行业管理部门构建起来的行政体制上建成较为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这就是我们从体制形态的角度来分析选择大部门制并与国际潮流接轨的基本原因。

另一方面,从体制内涵的角度来看,计划经济式的行政体制就是典型的管制型行政体制,而成熟市场经济式的行政体制则必定是服务型行政体制。因为成熟市场经济让政府回归自身的基本功能,它划清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政府的职能回归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不再集规则制定者和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为市场运行和社会生活提供基本秩序和保障服务成为政府的天职。这正是服务型政府的特点。所以,在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中我们必然选择党的十报告要求的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然而,如果不实行大部门制,政府的职能和组织机构不能综合到相应的高度,不能集中到以宏观战略管理为重点,它就仍然会沿着无止境的细分方向发展下去,陷于众多“替民作主”式自我设定的事务藩篱、众多包含设租性质的行政许可的诱惑陷阱之中不能自拔,服务型政府的愿望最终也会落空。所以,要建成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就必须推行大部门制。大部门制与服务型政府是现代政府体制的两翼,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一体两面,分别从内涵品质和形态结构上相互支撑、相互补充,是改革目标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大部门制改革的关键在于纵向的决策与执行分开

大部门制由纵横结合的两个基本内容构成。

一是大规模、高综合性的政府部门组织结构。从我国改革的顺序来说,综合型大部门需要从传统行政体制中细化分工的小型、专业化政府部门进行横向归并而形成。归并的原则是职能相近,或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性,或可以在一个大概念下归入同一个大系统之内。这种归并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政府管理方式变革、职能体系调整和运行机制变化提出的必然要求,否则政府管理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巨大阻碍作用,所以它并不同于过去那种主要出于机构精简需要而进行的捆绑式合并。归并形成的综合性大部门可以带来诸多优势,例如可以解决因小型部门众多而造成的职责交叉、宏观调控与监管不力问题,因部门专业化程度高和目标视野窄而造成的战略管理力度弱、水平低和决策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机构重叠而带来的管理成本较高和沟通协调困难的问题,因部门相互推诿而执行力相互抵消的问题。部门的归并整合还可以因为减少了部门数量而优化人员结构,强化监督问责,优化运行机制,等等。

二是由决策和执行适度分开形成的新型政府部门组织机构类型和新的政府管理、运行机制。比较横向的体制内容来说,这个纵向改革内容更具复杂性、操作难度更高而意义更大,因此是大部门制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实行大部门制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都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决策与执行分开模式,表明它不是大部门制中可有可无的内容。而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逻辑顺序来说,我们既可以先对小型化部门进行某种程度的横向归并,再对其进行纵向决策与执行分开,也可以将二者同时展开。不过,如果要等基本完成横向归并之后再尝试纵向决策执行分开改革,或者根本就不打算推行纵向改革,只合并出大型部门就以为是大部门制了,那么所谓大部门制就不能真正建成,更无法顺利运行并发挥出这种体制的独特作用,反而可能受到这种不到位的大部门制的危害。

将纵向改革视为大部门制的核心和重点内容,是基于如下几个原因。

其一,党的十报告要求的政府“职能科学”必须在决策执行分开的前提下才能全面实现。改革要求我们应当在形成大部门组织机构的同时对从数个小型部门中归并起来的各种职能进行整合处理,最终形成大部门内有机统一的新职能体系。原职能的简单叠加既不是改革追求的效果,也不可能达到有机统一的境界,而必须要对众多职能进行两个方面的深度加工。一是删繁就简,清除重复交叉,抹掉由部门权力划分而人为造成的职能边界,并根据社会发育程度适时将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可以自主处理的事项权归还公民个人和社会,将市场机制可以自行调节的事项处理权还给市场,使政府职能逐渐回归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公共性职能。二是对大部门内的政府职能按流程原则进行决策与执行的纵向划分,尽可能将执行性职能交由专业化、高自主性的执行机构,使其发挥出企业和社会组织运营的灵活高效优势,增强政府管理的效能效率和回应性。决策职能在高度综合化之后集中于核心决策机构统一行使,摆脱了其与执行职能一体化时严重的部门利益诱惑,分化了政府部门封闭式的权力自利循环圈,使其更具公共性和科学性,更多地回归到追求公平正义的天职上来。如果不将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纵向分开,这一效果将不能达到。

其二,党的十报告要求的政府组织“结构优化”必须要在决策与执行分开的基础上完整实现。部门横向归并只是完成了结构优化的一半任务,它使政府部门数量减少,交叉重叠性降低,综合程度提高。但是,从实践上看,在归并形成的大部门中,其内部各机构往往保留着原小部门内设机构的结构形态和职能履行方式,丝毫没有变化,仅仅是挪了位置而已。这就难免使大部门成为原小型部门内设机构的“大口袋”或收纳所,运行机制也没有实质性变化。这样的内部组织结构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没有什么优化,反而趋向劣化。改革要求大部门内设立具有独立自主管理权限的执行机构,其与决策机构分开设置,不再按一般内设厅局或处室模式运行,而是依绩效合约自主管理、独立运行。这样的组织结构是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大部门制的通行模式,它可以带来政府组织的新形态,是部门内部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我国的执行机构模式可以具有中国特色,但独立自主性的基本属性不能取消。

其三,党的十报告要求的政府管理“廉洁高效”也需要借助决策与执行分开得以实现。这是因为大部门权力更多更大,更难以从外部进行有效监督,更需要内部的相互制约。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到十三次党代会的报告都要求决策、执行之间的相互制约,说明这个目标只能建立在决策与执行实质性分开的组织体制基础之上,即要设立拥有自主管理权限的执行机构,使其与决策机构之间保持适当张力,切断部门利益的欲望链条和实现途径,二者之间因此存在权力上的制衡性,从而形成内生性监督动力。如果没有决策与执行分开的体制,大部门内的所有下属机构就必然要按传统体制模式百分之百依部门首长指令行事,从而丧失监督动力,全部门、全系统集体腐败、沉默认可甚至攻守同盟式集体掩盖腐败与过错责任的局面就会反复出现,廉洁高效将无从谈起。

三、积极推动大部门内的纵向改革,促进建设服务型政府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大部门制如果没有决策与执行分开的体制机制就几乎等于没有灵魂,当然也难担当服务型政府体制形态的重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大力推动大部门内部的纵向改革,就是促进建设服务型政府。

推进大部门内的纵向改革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问题。自党的十六大始提决策、执行与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改革理念以来,海内外舆论就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中国实行“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的前奏,是先在行政系统内部试行小“三权分立”。由于这种观点触及到国体、政体这样的基本政治制度问题,造成了不小的理论误解,对改革形成了十分不利的舆论环境。事实上行政决策、执行与监督三者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协调关系是一种管理性分权关系,局限在管理体制问题范围之内,并且主要是以效率为追求对象的纵向流程性分开关系,与政治制度上三个权力的横向平行分立在性质、范围和目的上完全不同。我们应当将二者清楚区分开来,打消思想顾虑。事实上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推行这项改革时,已经明确将其定性为管理改革,确认其不涉及宪制层面的问题。另一种思想顾虑则是怀疑这项改革的价值,它简单地从概念出发认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决策与执行都无法完全分开,或者不能产生分权改革的价值。事实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对此早有验证。正如特伦斯·丹提斯和阿兰·佩兹所说:“独立执行机构这一制度设计扩展到欧洲,就是最有力的明证”[1]。党的十再提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2]28,就是要大力推动这项改革。

其次,推动大部门内的纵向改革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决策执行分开方式,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确定一种执行机构的类型,同时确定它与决策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式。执行机构类型包括纯政府机构式、半政府机构式、非政府机构式和混合式等几种。纯政府机构式又包括普通部委内设机构式和半独立内设机构式两种。半政府机构式包括法定机构等形态。非政府机构式包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对于一个国家和一级政府来说,多种执行机构类型都可以同时选择使用,从而形成混合执行机构体系。它们和决策机构之间关系类型不同,但共同的一点是都有较高的独立自主性。我国大部门内的执行机构可以选择以政府机构内设的半独立式执行机构为主的混合执行机构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在保持政府强大控制力的同时带来决策与执行分开的体制新优势。

再次,推行大部门内的纵向改革需要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因为,对于我国来说,这项改革是全新的,且不是如机构精简那样易于操作并广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所以,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就在于它可以避免各种认识混乱、不知所措和推动不力的状况。当然,这不排除在层级较高的地方政府率先进行探索试验。党的十七大以来深圳和顺德的试验各有特点。不过,如果有中央政府部委的率先改革,那么各级地方改革的推行将会更加顺利。

最后,我们说大部门内的纵向改革有力地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因为这项改革有利于政府部门更快速地植入服务型政府的基因。例如,纵向改革能使政府部门更专心致志于公共利益,更少追求自身利益。正是决策与执行的分开使大部门的核心决策机构不再有强烈的动机通过政策制定寻求自身利益,特别是意图通过更多设立行政许可来设租的欲望得到了遏制。因为决策与执行断开之后设租者将不能从寻租中受益,因此他们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政策的合理性、科学性上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官员的自利动机被压缩到仅限于设法挥霍预算取得某些个人享受方面,但大规模权钱交易的空间则会越来越小。

同时,服务型政府是有服务效率、有责任担当的政府,而大部门内的纵向改革将会促进政府部门朝着这个方向迈出更大步伐。决策执行分开后设立的有较高独立自的执行机构以专业化为保证,致力于降低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运用企业化的运营方式,克服传统官僚制的怠惰习惯,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够更快、更高质量地到达服务对象面前。这一点已经在英国等国家得到证明。效率是英国执行局改革的主要诉求。另一方面,在决策执行不分的体制下,政府公共管理责任难以具体落实和追究。在西方国家,政务官和业务官会相互推诿。在我国则会出现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互相扯皮的普遍性现象。但是,随着决策与执行权力和责任的明确区分,政策制定的责任和政策执行的责任将清楚地划分开来,扯皮的情况将大大减少,责任认定和追究将比从前更加方便。这样,落实党的十报告要求的“健全部门职责体系”[2]28也将更有保障,政府部门履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责任的模糊地带就得到大大压缩。这正是服务型政府建设所需要的重要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容篇7

广义地说,行政责任是指参与行政行为的所有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在行政行为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因而行政责任的主体包括行政主体、行政公务人员和行政相对人。但是,从现代行政法治的重心在于规制行政权而不是规制行政相对人出发,法律设立行政责任的目的,更主要的应在于追究行政主体及行政公务人员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因此,在我国现阶段,行政责任体系应该主要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公务人员的责任。这其中,行政主体的责任因为具有集体责任的特点而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而行政责任体系中行政公务人员的个人责任则是具体明晰的责任,其直接落实到每一个行政公务人员身上,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因此,行政责任体系中,应该以行政公务人员的个人责任为中心。只有强化了行政公务人员的个人责任,才能落实行政主体的行政责任,也才能真正实现责任政府的目标。行政责任体系包括行政主体的责任、行政公务人员的个人责任,但应突出以行政公务人员的个人责任为重心。

二、服务型政府对构建工商行政责任体系的要求

一般认为,服务型政府的观念源自新公共服务理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起源于西方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政府再造运动,其主要内容是主张政府的社会职责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向社会提供服务。通过对政府治理的理念、原则、结构、行为等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提高政府的绩效和政府服务的品质。在我国,2003年以来,服务型政府构建开始提上日程。2005年3月的《政府t作报告》、2006年3月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强调要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笔者认为,服务型政府应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从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和国情出发,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要求应该有四个方面,即权为民所用、权自法出、有权即有责、服务理念。对工商行政责任体系的构建而言。这四个方面的核心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一)权为民所用:一切工商行政权必须服务于人民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的公权力是用来为公众谋福利,行使行政权力的目的在于达成行政目标。因此。服务型政府要求工商执法权应该服务于广大企业和个人等市场参与者,为市场参与主体构建和谐、有序的市场秩序与市场环境。工商执法人员应该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的观念,明确工商行政执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公众谋求福祉,修正行政观念,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和权力观。

(二)权自法出:一切工商行政权皆来自法律

服务型政府首先是法治政府,要求权自法出。法治意味着政府的全部权力必须有法律依据,必须有法律授权。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贯彻权自法出的原则,首先要求工商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在法律的边界内活动,在工商行政执法过程中既严格执行实体法,也严格遵守程序法,做到不越权,不违反程序,确保工商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其次,工商行政执法人员应该合理执法,即在行使工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时,按照社会公序良俗,在合理的幅度和范围内确定执法结果,确保工商行政执法行为的合理性。

(三)有权力即有责任:树立责任工商的意识

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主张政府必须为其行为承担责任。服务型政府认为权利义务对等、权力责任对称,是法治的基本要求。政府行使权力,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履行职责、承担责任。服务型政府要求树立“权责”观念,明确政府的职责和责任,对违法设定管理权力、违法行使权力、不依法履行法定监管职责等,都应承担法律责任。就工商行政执法而言,服务型政府所主张的责任政府即是责任工商。这要求工商机关和工商执法人员必须各自承担行政执法的责任,尤其是工商执法人员个人,要有十分明晰的执法责任意识。

(四)强化服务理念:树立工商执法的服务意识

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在于强调政府的服务意识,强调政府要尽可能改变行政行为的方式。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政府应以便民、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以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柔性的方式进行行政管理,达成行政目标,体现行政行为的人性化,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行政服务。就工商行政执法而言,工商机关及广大工商执法人员,应增强服务意识,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良好的工商服务,树立工商执法的服务意识。工商机关和工商执法人员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工商执法服务,本身就是工商机关及执法人员的职责,是工商执法责任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当前工商行政责任体系的不足

(一)工商行政责任体系中未能凸显出工商行政执法人员的个人责任

如前所述,行政责任应该以行政公务人员的个人责任为中心。只有明确了行政责任中的个人责任,才能将行政责任落到实处。目前工商行政责任体系中,往往强调作为行政主体的工商行政机关的责任,对实施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工商行政执法人员,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追究个人责任的具体规范,工商行政执法中执法人员的个人责任未能落到实处。

(二)工商行政责任体系缺乏可操作性

工商行政责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实体法,也涉及程序法,目前工商行政责任体系尚处于完善过程中。一方面,各种不同位阶、不同层级的工商行政执法责任规范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叠交叉甚至自相矛盾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某些工商行政执法领域,又存在着行政执法责任规范的空白。由此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工商行政责任体系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在构建工商行政责任体系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行政程序也影响到了工商行政责任体系的可操作性。依照行政法理论,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一种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无法从实体法上予以消除,只能从行政程序法上予以约束。因此,工商行政责任体系中应该有完整的行政程序规范,确保工商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受到正当程序的限定,工商行政责任体系才具有可操作性。而在实际层面,很多工商行政责任体系规范,往往追求用尽可能详尽的实体法规范来明确工商行政执法人员的个人责任,而排除运用行政程序规范。这种看似全面具体的工商行政责任体系,实则削弱了工商行政责任体系的可操作性。

(三)工商行政责任体系未能有效厘清行政主体责任与行政执法人员的个人责任

一般意义上,工商行政责任体系中,行政主体的行政责任是一种对外责任,是行政责任的主要构成部分。而行政公务人员的个人责任是一种内部责任,是行政机关对行政公务人员的一种追偿和行政处分。但是,要将工商行政责任落到实处,必须强化工商行政

执法人员的个人责任,建立以工商行政执法人员个人责任为核心的工商行政责任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的一点在于要在合法而且合理的基础上,分清行政主体的责任与工商行政执法人员的个人责任。既不可以盲目扩大个人责任,随意对工商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追偿与行政处分,也不可以缩小个人责任,放任工商行政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而不予以追究。在实际层面,工商行政责任体系往往未能合理有效地厘清工商行政机关的行政主体责任和工商行政执法人员的个人责任。

(四)工商行政责任体系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力的问题

孟子说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要发挥对社会的调节作用,必须予以认真执行。工商行政责任体系必须予以严格的执行才能达到其规范工商行政执法,提高工商执法人员责任意识的效果。但在实际层面,很多工商机关在构建工商行政责任体系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但一旦进入实际执行层面,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认真遵守执行。

四、适应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以工商执法人员个人责任为中心的工商行政责任体系

工商行政责任体系是行政责任体系的一部分。工商行政责任体系应该包括工商机关的行政责任与工商执法人员的个人责任,但应该以工商执法人员的个人责任为工商行政责任体系的核心。对照服务型政府对工商行政责任体系的要求,更应该强化工商行政责任体系中工商行政执法人员的个人责任。

(一)厘清工商行政执法的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明确工商行政执法人员的个人责任

行政权是行政主体进行行政行为的基础。工商机关和工商执法人员必须依照组织法的规定,享有充分的行政职权,并以行政主体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才能达成工商行政执法的目标。行政职责本身可以看成是行政职权的另一面。工商机关和工商执法人员享有行政职权的同时,就已经肩负起行政职责,需要为自己的行政执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一般而言,工商机关的行政职权,首先取决于各类行政组织法的规定,工商机关作为政府进行工商行政管理的部门,依照有关组织法享有相应的职权。其次,工商机关的行政职权还取决于相关单行法律的行政授权,如《食品安全法》就规定了工商机关监管食品流通的权力。再次,工商机关的行政职权还有待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下位法以及规范性文件的进一步细化与明晰。工商机关应该严格按照上述法律法规与规范性文件,厘清自己依法享有的具体行政职权,从而明确自己的行政职责。

对工商行政执法人员而言,其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权责主要取决于其所在的执法岗位。在不同的执法岗位,享有不同的执法权限。工商机关应该对工商执法岗位的设置、职责、担任者的资格条件等进行具体规定。工商机关这种设置岗位职责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将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进行分解的过程。这种工商执法职责的分解应该尽可能详细,落实到工商行政机关各内设机构和具体的人员。岗位责任越明确,操作性越强,越能达成工商行政执法目标。通过工商执法岗位职责的设定,也能充分调动工商机关公务人员的积极性。

(二)规范工商行政执法程序

行政程序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所必须遵循的法定形式、方式、步骤、顺序和时限,是行政权行使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行政程序的价值在于其公开性,这种公开性可以很好地制约行政执法中行政权这种实体权力的行使。行政法治的核心在于严格遵守行政程序。工商行政执法程序是工商行政执法行为实现的方式、步骤与过程。是确保工商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根本保证。对工商行政执法中的信息公开制度、告知制度、听取陈述和申辩制度、职能分离制度、回避制度、说明理由制度等具体的行政程序进行规范,是构建工商行政责任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健全工商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严格落实工商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工商行政责任体系的执行力

在厘清工商机关及工商执法人员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以及规范工商行政执法程序的基础上,应该通过考评机制进一步保证行政职权、行政职责和行政程序应用于具体的工商行政执法实践。首先,工商机关要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的检查考核制度,加强对本机关行政执法责任落实情况的自查,对于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其次,工商机关的上级机关(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工商机关)对下级工商机关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情况,要进行跟踪检查和督促整改。同时,在评议考核中可采取随机抽样或者明察暗访的方式,以保证评议考核的效果。必要时也可以尝试对工商行政执法状况进行社会评议,以体现工商行政执法评议制度的外部监督性。社会评议的方式有:开展工商行政执法状况的问卷调查。在媒体上公开征求意见,召开社会各界代表座谈会和进行民意测验,向审判机关、人大、政协和派了解情况,通过新闻舆论和受理举报等方式广泛收集信息等。

在认真执行工商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的基础上,更应该严格落实工商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如果考评的结果不能作为工商行政执法人员奖惩的依据,对执法中违法的执法人员没有相应的处罚与制裁,那么所谓的工商行政执法考评制度就流于形式。根据工商行政执法考评的结果进行赏罚,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依法行政落实,正是工商行政责任体系建设的落脚点和最终目标。

(四)增强工商行政责任体系的可操作性

一方面通过健全工商行政责任体系,消除构成工商行政责任体系规范中的重叠与矛盾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合理运用行政程序规范,在工商行政责任体系中保留适当的自由裁量权。与此同时,从实体法角度,尽可能将工商行政权细化、分解甚至量化,将工商行政职权与每一级工商部门、每一级内设机构、每一个工商执法人员进行一一对应。对无法从实体法上分解且必须留给工商执法人员自由裁量的部分,制定严格具体的程序规范。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容篇8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党;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8-0030-0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推进,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政府职能的转变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和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唯一的合法性执政党,要构建服务型政府前提是要构建服务型政党。因此,我国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的关键是要从服务型政党到服务型政府。

一、服务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党的内涵及内在关系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一般认为:“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1]“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2]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服务型政府就是在以“公民至上”理念的指导下,政府从以往的管制型职能向服务型职能转变,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二)服务型政党的内涵

所谓的服务型政党,就是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自觉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责任的新型政党。”[3]“服务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基本内涵之一,服务型政党,既是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角色期待,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自身职能的科学定位。”[4]“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思想: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邓小平提出“领导就是服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作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和前提;把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正落脚点和核心。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把它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三)服务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党的内在关系

在不同的政党制度下,政府与政党具有不同的关系。在竞争性政党制度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既是执政党获取合法性的资源,获取连续执政的重要条件,也是在野党以此为口号,获取选民支持,争取选票的重要工具。在非竞争性政党制度下,执政党较少存在外部压力,可以直接决定政府的组织结构、甚至政策的决定和执行,形成党政不分的现象,在此种情况下,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行为直接决定着行政意识和行政方向。

中国属于非竞争型的政党制度,执政党在政党和政府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的组建、官员的任命、政策的制定,都由中国共产党这个唯一的执政党起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所以,中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不能理解为一种与执政党无涉的单纯行为,构建中国特色服务型政府必须和现代服务型执政党建设高度统一起来。构建服务型政党是服务型政府构建的保障。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服务功能,模范地领导和带动政府服务行为的实现。

二、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逻辑前提:服务型政党的构建

(一)中国的领导结构和体制决定了中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必须构建服务型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对行政机关的领导主要通过在政府中的党组织加强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中普遍建立了党的组织,政府中的中共成员既是政府成员同时也是中共党员,并且政府中的重要职位绝大多数由中共党员担任。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全过程是在党委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和统一组织下进行的,直接体现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和渗透于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和全部领域,“中共实际上成了中国政府产生的决定者、主导者、组成者”。[5]同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一开始就实行的是党、政、军“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通过长期武装斗争而建立的政府,其政府成员绝大部分是中共党员,在政府的框架、结构、职能设置等层面均体现了中共的意志。这就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对政府领导的前提。中国构建服务型政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中国政府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中国这样的领导结构与领导体制决定了中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必须构建服务型政党。

(二)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决定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必须构建服务型的政党

从中国政治体系上看,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党的决策一直决定和影响着中国政治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进程。中国共产党对政策制定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机关在制定规划、提出议案、出台新的方针政策时,一般要先提交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讨论,经其修改并获得同意后,再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审议表决。二是:中共中央就国家发展问题经过党内决策程序做出决策,并与派和无党派有关人士协商后形成草案,以建议案的形式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审议,审议通过后交国务院贯彻实施。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无论从行政机关制定的规划,提出议案,出台新的方针政策,还是从党自身为国家发展问题做出的决策,中国共产党始终起到决定作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构建服务型政党,必将贯穿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之中,进而更好推动我国政府公共政策体现公民至上的理念,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因此,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决定了中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必须构建服务型的政党。

(三)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决定中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必须构建服务型的政党

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主要由政府机关来负责,但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中始终起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监督作用,起到把握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作用,即对行政机关是否贯彻执行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监督。通过设在人大中的各种组织,教育和管理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中的本党党员,督促他们自觉在工作中执行党的路线和基本方针。其次,在中国政府机关担任重要职务的主要是中共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骨干,通过这些党员领导骨干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在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中起到领导带头作用。因此,中国构建服务型政党,才能使党制定出的公共政策真正体现“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推动政府组织在方针政策的执行中真正为人民谋利益,进而有力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三、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党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强化“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执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执政实践的根本指导力量。“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而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然取决于党的执政理念及其价值实现。”[6]中国共产党要构建服务型政党,就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转变党的执政理念。一是要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二是必须消除“权利本位”的思想,确立“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思想,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党执政的具体思路必须体现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深化党的领导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构建服务型政党,就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就是要加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领导体制的完善。一是要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强调以明确权责为重点,完善各级党委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使党委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真正体现服务于民。二是要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切实做到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诉求。三是要落实和完善党的选举制度,坚持民主、公开选人制度,完善党员干部选拔和管理监督机制,把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党员选到相应的岗位上。四是要加强党内民主集中建设,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更好履行执政为民的宗旨。

(三)加强党员干部的素质教育与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党员是党的主体,“在党的建设、党内民主及党的一切活动中处于自主、积极、主动的地位”[7]。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构建服务型政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要加强党员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一要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鉴别力等。二要提高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党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党员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提高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能力,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的基层组织扎根在基层,与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能够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掌握群众的生产、工作、生活状况。同时,党的基层组织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在社区中、农村中、单位中,时刻关怀和表达民众的利益、全面服务国家和社会,从而在赢得民众与社会的基础上,“真正成为凝聚社会、整合社会和动员社会的政治核心”[8]。因此,构建服务型政党,应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一要通过服务的纽带来凝聚群众与社会,加强基层党组织核心功能的开发,把促进基层的利益表达、有效服务党员与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二要“尊重‘社会生活逻辑’,完善利益协调的体制机制,促进基层组织中不同群体的利益表达与整合”[9]。三要根据基层人民群众的需求,提升服务主体的综合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直接和间接服务能力。四要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加强指导管理、完善激励机制等途径,提高基层组织服务效果和工作效能。

(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社会整合能力

党的社会整合能力是执政党控制和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重要方面,也是党通过积极有意义的社会整合,化解社会矛盾,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功能和公共产品的重要体现。构建服务型政党,就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社会整合能力。一要完善政党制度建设,开发党内民主资源,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提高党对社会的整合能力。二要理顺我国的党政关系,明确党的功能定位,使党和政府在干部队伍和政策方面的协同互动,充当人民与公共权力的桥梁。三要“协调好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支持和鼓励建立合法的社会组织,更好发挥为人民服务的功能”[10]。

参考文献:

[1]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2]石国亮.服务型政府[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12.

[3]夏益俊.努力构建服务型的政党[n].光明日报,2006-12-27.

[4]田芝健,杨建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的执政条件下党建目标的科学定位―――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和未来展望[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7).

[5]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比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5.

[6]高军峰,杜向武.论党的执政理念[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7]黄颖.党务公开是推进党内民主的有力举措[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3).

[8]周敬青,吴海红.中外政党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3).

[9]朱佩明.强化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思考[J].探索,2009,(6).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容篇9

一、转换法治思维,主动服务企业

按照**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支队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贯彻实施《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今年上半年,我科室向“信用中国”“信用交通”“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共上传408条行政处罚信息,主动协助9家失信企业修复了12条失信信息。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用“服务执法”为企业保驾护航。3月18日我科室向省厅、省司法厅报送的《主动服务企业助推信用修复》服务型执法典型案例荣获全省服务型执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二等奖,并在“法治政府建设看河南”公众号上进行推广。

二、完善法治规定,修定相关制度

1.根据市局工作安排,结合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和《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的规定,起草了《行政处罚案件主办人制度》、《行政处罚案例指导制度》、《行政处罚裁量权告知制度》、《行政处罚裁量权适时评估修订制度》、《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制度》共5项制度。

2.按照《关于提高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公示数据及时率和准确率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重新修订了《**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支队错案追究制度》。

3.为全面贯彻落实部、省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动员部署会议精神,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安排,结合实际起草了《**交通运输执法机构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实施细则》开展交通运输执法机构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三、梳理权责清单,清理“土政策、土规定”

1.由于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出台,今年5月,按照市编办工作要求,我科室重新梳理了《******支队权责清单》并对检查事项进行了归类梳理,共提出建议取消6项行政处罚事项,建议修改6项行政处罚事项(含高速罚款额度),建议增加26项行政处罚事项。

2.根据《**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科室针对成立以来的以本单位名义出台的文件、制度、通知等进行了认真排查,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上级规范性文件要求的土政策土规定全面予以清理,共涉及五项内容,并及时要求各县(市)执法大队,支队各超限检测站、执法大队、违章处理室即日起停止执行。此项工作结果被省厅点名表扬,并报送到交通部得到了好评。

四、按期报送“典型案例”

根据省厅《关于定期报关安全监管执法典型案例的通》要求,今年上半年共报送两期典型案例,分别为“****公司使用卫星定位装置出现故障不能保持在线的运输车辆从事经营活动案”和“****未取得经营许可,擅自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案”

五、及时处理外省抄告的督办案件

根据省厅转发的外省抄告我市“道路运输重点营运车辆违法行为抄告信息”和“两客一危重点车辆抄告信息”及时分析案件案情,查询本市违法车辆信息,督办处罚并将结果按要求及时反馈。

六、做好法治宣传,开展诚信专项工作

利用“诚信交通”专题宣传活动,通过制作展板、悬挂宣传条幅、LeD屏播放滚动字幕、发放宣传页、微信转发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并制作宣传展板2块在火车站、高铁站、超限场所、**广场开展展板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页3000余份,利用超限站3块LeD屏进行滚动屏幕大力宣传,深入货运源头企业6家,宣传法律法规。

七、制定培训计划,提升执法素质

今年6月份我科室制定了2021年度*****培训计划,并于7月5号、9号、13号分三批开展执法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民法典、道路危险品运输及企业检查、道路旅客运输及企业检查、公文写作、信息宣传、为民情怀与服务型执法等相关内容。

八、组织执法案卷评比

按照工作计划,今年上半年共进行了两次市**支队执法案卷评比工作,第一季度评比案卷来源为抽检日常报批案卷,第二季度评比案卷来源为自行选报案卷。同时7月4-5日在******进行了******的案卷评比工作,由各县执法大队法制科科长参与互评,评比结果在执法监督通报上进行公布。

九、加强执法监督,加大监督频次

执法监督实行常态化管理。在市处执法监督领导小组的带领下,严格执法监督任务,突出执法监督重点,督促各被查单位积极整改,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今年上半年共组织执法监督检查3次,针对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省厅通报问题及时下发执法监督通报3期,按时反馈省厅执法监督日报、旬报5期。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容篇10

关键词:地方政府、执政能力、预警监测系统、指标体系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深入,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已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主要话题之一。政府如何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已成为检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主要内容。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的直接践行者,其执政能力的高低与保证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地方政府在日常的运作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准确判断地方政府运作效率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尽量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对政府执政能力带来的消极影响,保证政府高效、稳定、持续的发展,也就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内涵和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执政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同时借鉴计量经济、数理统计和信息系统的相关原理与技术构建了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系统,力图通过量化研究和系统分析并在计算机上实现对政府执政能力的动态监测预警,为地方政府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提升政府的执行力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二、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目标、原则和内容

(一)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各种矛盾凸现,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危机。如何预防和控制这些危机,实现科学的监测预警,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日常工作的重心。而监测预警的第一阶段就是危机预警及其相关的准备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说,监测预警在降低危机发生机率和减小危机危害性上的作用甚至大于对危机的应急和救治。如果我们准备充分,预防得当,很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危机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因此,高效的监测预警应该是危机管理中最为有效、简便和经济的做法。

因此,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系统的总体目标是及时发现地方政府在运作过程中存在执政能力诸方面所表现出的优势与不足,指导政府在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依据监测预警系统的分析,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弥补和改善不足之处,统筹规划,不断提升各级部门的执政能力和为民服务能力。

(二)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原则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设计原则如下:

1 实用性原则。系统的建设要从各级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内部流程,做到数据库便于使用管理,数据实时扩充和更新,信息系统易于操作维护与分析应用。

2 系统性原则。该系统从对各级政府运作的现状调查到对政府执政能力的动态监测;从数据库的建设到动态监测体系的建立,都应考虑到地方政府内外运作体系各要素的内容及其相互影响的作用,反映政府执政能力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3 标准化原则。系统的设计要能满足各地方政府网络建设与信息共享的统一原则与标准,采用统一的数据编码体系,并能有效执行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网络信息共享标准与规范。

4 安全性原则。为保证该系统安全可靠的运作,既要能实现多用户的实时操作,又要能对用户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定,网络设计必须强调网络的安全控制能力,关键的核心网络设备只有系统管理员才能有权操作。

(三)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系统的内涵及结构分析

要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进行监测预警,首先要确定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因此只有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内涵及结构进行分析才能准确确定之。

地方政府执政能力体现在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服务公众、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五个方面。任何能力都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体现。地方政府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政府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为了使国家意志得到表达和执行,必须建立、维持并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政府组织”。国家作为政治实体,其职能通过政府来发挥作用,实施社会管理活动。政府职能涉及的社会管理活动范围宽广,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等。政府依法履行政府职能的过程就是政府依法实施社会管理的过程,政府依法进行社会管理所体现出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绩效直接表现着政府执政能力的强弱。(2)服务公众。政府管理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尽可能的提供令公众满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政府必须增强服务职能,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中国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应当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积极为创建服务型政府而努力,提高执政能力,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3)发展经济。政府经济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保护各类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保持经济总体的基本平衡,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改革和完善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4)社会稳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政府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执政能力强则政通人和,社会和谐发展;执政能力弱则社会动荡不稳,在此环境下,即使政府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也无力执行,难以实施。(5)社会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也是政府职能的最终落脚点。政府执政能力是政府治理能力的外在表现,政府治理的过程就是履行政府职能的过程,其直接结果表现为社会发展的状况。

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五项内容。因此我们把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界定为:在一定时期内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行政管理能力,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规划、引导和管理所取得的效果和效益,集中体现在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如图1所示)。

因此,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监测行政管理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等内容。

其相互关系如图2:

三、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分析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五年自然数据和

社会相关事件的数量统计值,考虑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执政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根据统计报表制度中主要范畴指标,经过反复的筛选和推算,最终确立如下指标:

(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等级模型的基本框架

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等级,社会各界通行的作法和人们已经习惯的划分层次为四个等级。在实际工作中,预警人员需要根据预警指标具体情况确定其预警等级。为了保障预警的及时、准确、可靠,根据国内外行政管理的实际,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利用公共管理、社会学、心理学、公安管理学、公共政策等学科理论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等级模型的基本框架形成,主要依赖指标界定、量表设计、配比技术、权重分析、数量统计与计算等方法。其中下列环节尤为重要:

1 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等级模型关键要素的诠释。

(1)设计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等级表。该表由四个部分构成,即预警指标数据区、权重栏、指标等级评定栏、预警数值等级区。

(2)预警指标的具体数值应填写于对应的等级区域栏中。

(3)预警指标的权重通过统计分析、社会调查和德尔斐法获取。

(4)社会安全与稳定预警等级,利用权重和指标综合计算得到等级差。

(5)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标准的模式划定,我们采用国际惯例和国家权威机构预警等级一般范式,分为三类四级四色预警,即根据我国行政区划并结合研究内容的具体特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模式的基本框架为三类:直辖市、省辖市和(区)县;预警等级根据我国地方政府实际情况和警情轻重依次设为四级四色:Ⅳ级(蓝色级)、Ⅲ级(黄色级)、Ⅱ级(橙色级)和i级(红色级)。

(6)预警等级区分实际上是地区人口总量、社会安全相关指标、警情发生状况及具体数量值(频数)、出现周期性规律(频量)之间关系的反映。

2 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等级核算方法

建立预警系统的最关键的技术工作是预警信号界限值的确定,包括单个指标界限值的确定和综合界限值的确定两个方面。界限值是判断各监测指标以及执政能力状态落在不同状态区域的数量标准。单个指标界限值的确定是预警信号系统建立的重要环节,是一件很复杂、很细致的工作。而合理划分各景气状态的区域,确定其综合界限值,则是决定分析模型科学性强弱的关键环节。

地方政府执政能力预警信号系统共设4灯,各自含义如表2:

(三)预警临界值的测算及综合指数

预警临界值是划分灯区的主要依据,其测算结果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可信度。本文借用层次分析法和影响因素分析法两种方法来加以确定。临界值确定的原则为: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为参考依据;大部分指标采用除不确定因素后的同比增长率来定,综合各部门实际运作发展情况及各时期政府的行政管理目标与调控措施。

通过以上方法,可获得预警信号系统预警临界值(见表3)。预警综合指数由预警指标所处的状态而定,首先给不同的信号赋值,见表4:

根据确定的各预警指标的临界值,可判断出各预警指标所落入的灯区,按灯区的分值对各指标进行评分,并把分数相加即可得出其综合指数。

四、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技术实施方案

由于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系统是一个涉及到多数据源、多计量模型的计算机系统,因此在技术上存在如下瓶颈:(1)模型的集成难。即如何实现计量模型的有效组合运用,而检测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却都是通过模型来加以保证;(2)数据集成难。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所需的数据极为广泛,数据获取难度大,需要成百上千部门或行业的实体数据才能最终生成各项指标,而这些数据又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和部门,加大了数据采集难度。针对以上问题,本系统拟采用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来实现系统目标。

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根据决策主题的需要,将来自各数据库的信息进行集成,并对它进行重新组织和提取,通过综合和分析得到辅助决策的信息。联机分析处理是以C/S方式完成多维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利用一系列的方法,从大量的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或知识。

数据仓库实现对决策主题数据的存储和综合,oiap工具实现多维数据分析,Dm工具用于挖掘数据仓库中的知识,模型库实现多个广义模型的组合辅助决策,专家系统利用知识推理进行定性分析,它们集成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可以更有效地辅助决策。

基于数据仓库的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监测预警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系统可以提供的功能和模块如下:

1 数据录入模块。由于大量的数据信息在数据库中往往是分散的、无规律、无结构、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受时间的限制,大量的历史性数据被当作无意义的数据而被抛弃,这使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丢失,从而导致信息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可以按时间、地域、种类等不同,将大量数据分维度、分层次按统一的标准重新整理。该模块通过自定义的验证控件,规范用户输入,避免格式错误的数据和无效数据流入系统的数据库和分析流程。并针对监测数据内容众多、分类繁杂、属性缺失的特点,在系统的内部添加相应的容错功能,保证系统的稳定运作。

2 数据分析模块。通过录入模块的处理可以把大量相关数据以相同的标准、规范、形式集中统一到数据仓库中来,但是这些未经过数据信息处理的大量数据只是以陈述式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并没有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无法被人们所利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根据数据信息的种类、时间、应用不同,分为历史性详细信息、当前详细信息、归纳总结信息、高级决策信息4种。在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数据的不断进入,先前进人数据仓库的数据变成了历史性详细信息,转入历史性详细信息层;同时,当前的详细信息数据和历史性详细信息数据也可利用oLap、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提取、分析,使有价值的信息进入归纳总结信息层,最后转入高级决策信息层。在高级决策信息层,形成数据模型、知识库、领域知识库,使大量数据陈述变成了可以指导决策者进行决策分析的有用数据表示,提高模型库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知识表达和知识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