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法治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2:24

网络法治观念篇1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1-0072-07

理念引导行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念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它直接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和效果。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对于教育理论系统研究和教育实践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的研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容及其形式探讨得较多,对其价值的探讨甚少,这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发展。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涵的界定

要论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首先要弄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什么,即要把握其内涵。而要厘清w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我们首先得解开“理念”“教育理念”神秘的面纱。

“理念”一词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那个时代,理念通常被人们称作“形相”“通型”等,并且得到了哲学家们的青睐,在哲学领域被广泛地使用开来。在西方哲学史中,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们对理念进行探索,形成了“理念是一种模型”(苏格拉底)、“理念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实体”(柏拉图)、“理念是超越经验的概念”(康德)、“理念是观念的总体”(黑格尔)等认识。抛弃其中的唯心成分,这些认识给我们当今理解理念带来了重要的启示:理念是人们意识层面的重要概念,表达的是一种思想,或者一种看法、观念。如今,理念在教育领域广泛地使用开来,但是对于“何为教育理念”这一问题的认识,学者们的观点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阐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它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体现的是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李萍等: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界定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眭依凡等:三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解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理想教育状态的价值倾向与追求,持这种观点的有陈桂生等。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把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对于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体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种属关系来讲,属于教育理念的一种,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根据教育理念的界定,本文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系。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基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属于意识、精神范畴,但它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纯粹的主观意识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观察和思考而获得的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思想观念精髓。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又将服务于实践,指导新一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使其得到检验、丰富和完善。总而言之,这种来源于实践又力求服务于实践的思想精髓,一刻也离不开现实的实践活动。

其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核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作为一种观念存在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幻想,而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如何发展更好的本质规定和终极追问,是根据现实状态描绘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图式和总体指向:它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手段,而是对教育过程中内容的确立、方法的选择、载体的运用等实践问题进行高度抽象而形成的认识。不仅如此,这个高度抽象和追问的过程是理性的。它经历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发展过程呈现何种规律、未来将达到何种理想境界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科学的判断、反复的推理等理性思维加工过程,最后提炼出的是简洁的、指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引领网络社会的人们人格健全、走向幸福美好的思维规定。为此,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

其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旨趣在于描绘了一种理想愿景。也即,它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状态或者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这种理想的期待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美好的”“应然的”理想,作为观念层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直接反映或机械临摹,而是建立在现实实践基础之上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图式,是依从网络社会的客观教育规律作出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应该更美好”的理想表达:二是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追求与现实状况是有适度张力的,它虽然是一种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水平,但是这种理想水平并不是无法触及的,而是经过网络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如果一种教育思想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切身努力都无法达到理想期待,那么这种教育思想就无法被称为理性的、科学的认识,更不能把它作为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

其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观念体系。观念体系,即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不是单指一个理念,而是由多种认识、多种想法组成的、具有一定体系的观念总体,比如对本质的认识、规律的认识、价值原则的认识、思维范式的认识等等。此外,网络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必须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如技术的角度、主体间性的角度等。把握和审视的角度不一样,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认知状况也会不一样,由此凝练出来的思想观念也会不一样。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揭示出来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原则、思维范式等共同组成一个网状的观念体系。在这种观念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理性认识共同着力于一点,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化发展,共同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发展的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

从这以上几个层面来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内容来源具有客观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种蕴含某种理性认识、理想追求的教育思维,属于观念、精神范畴,从形式上看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但是,这样一种观念不是教育者坐在书斋凭空想象得来的,它的内容来源于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发展的规律、呈现的趋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过程规律、价值表现、理想愿景的观念总体,是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对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实施准则。随着实践的深化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也会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这一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发展和时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客观性。

二是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理念的形成,往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这种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实践认知的结果,即他们在科学认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实践经验和规律进行高度概括,是其认知超越于具体的、感性经验层面的存在状态。一般而言,对实践认知程度越高,理念的概括性就越高。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们智慧思维的审视和加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最后以抽象的形式、凝练的语言表达呈现在人们面前,其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另外,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总是以一种观念、一种思维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环节,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过程,从根本上统摄、支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观念统领性和思维支配性,在这一点上与其他具体的操作手段、操作方法相比,形式上呈现出极大的抽象性特征。

三是内容本质具有发展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个由理想愿景、价值规定、精神指向等内容凝练而成的、带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从一种念头的产生到由少数人掌握,再由少数人掌握变成多数人认可的理念,再到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升a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和研究的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性。另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内容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以及形态也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它整体运行态势来看,都具有显著的发展性特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论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既离不开观念的理性抽象,又离不开对实践活动的考察和审视,在价值呈现方面也内在地包含了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其中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它对于理论研究的价值意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生的源头

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一个念头或者“灵感”,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教育理论的雏形,相应的,一种教育理论的创生往往就是来源于教育者(或研究者)头脑中某一刻闪现的“灵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其基础理论的产生,也与该领域理论研究者的头脑中产生的“念头”或闪现的“灵感”密切相关。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社会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教育对象呈现的思想问题、行为问题复杂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各种挑战,运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效果不尽人意。由此,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获得实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运用什么样的载体、采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思考以及头脑中闪现的“念头”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雏形。随着实践的日益深入,思考日益成熟,人们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与上述思考问题相对应的比较完整的关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路和想法,然后再用系统、严密的语言把头脑中的思路和想法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虽然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但并不是玄乎得不可理解,因为外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作为知识形态存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是可以被大家认知的,也可以具化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它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问题的揭示密切相关,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思维规定,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何为根本、本质何在、理想愿景的终极追问,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化发展。具体说来,一方面,研究者们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成教育理论专题来研究,以此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如有学者通过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得出了应该从教育理念着手解决问题的观点,重点研究理念范式的转换,厘清网络社会和传统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区别所在,由此迈开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研究者们还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做理论创新的知识基础,即在了解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教育实践发展的状况结合现有的理念推出新的结论,修正或者创新原有的理论体系。如有的学者根据网络社会的环境特点、生存方式、发展趋势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际遇,提出了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树立“智库”理念。此外,还有学者基于网络人际互动的视域指出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技术性教育理念、主体间性理念、平等互助理念与协商对话理念”。这些研究成果是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原有理念的一种创新;同时,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前发展,它们又将成为新一轮理念创新的知识基础。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工具

有学者指出:“教育知R具有‘助人创造’的功能。”意即,教育知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们进行创造性教育行为。对于教育理论工作者而言,它能够帮助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或创新;对于教育实践工作者而言,它能够指引教育实践者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当人们用文字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出来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则外显为教育知识,随之具有“助人创造”的工具价值。首先,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思维航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它为人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引领。比如在思维范式方面,它引导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要观照网络技术环境、教育对象网络化生存方面的特点,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在价值原则方面,它引领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时刻观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对网络社会人们如何提升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格进行价值审视:在理想愿景方面,它引导理论研究者们不断分析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为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更完善的认知发展图景,等等。其次,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工具。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奋斗目标的拟定、方法使用原则的归纳、载体适用条件的阐释等是否符合规定性,理论研究者们可以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寻找论证依据,因为它是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是整个时代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总体指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导着研究者们对现有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反复论证,对符合理念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深化研究,落实为实践准则,对不符合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深入分析原因并对其进行转化和创新,由此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工作的贡献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学习的对象

教育理念最初是教育者头脑中的一种念头、思维认识,但是当人们通过实践把这种认识进行理性升华,形成文字,就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使学习者清晰明了地知道“教育的本原是什么”“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什么”和“为了达到理想状态应该如何实施教育行为”等知识信息,明确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路径、理想原则、现实指向和整体规定。从这一思路出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工作者学习和参照的对象。从事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们,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解读繁缛的理论,但是他们又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去解答网络交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一需求矛盾关键在于提供一种简洁明了、指向性强的理论,让实践教育工作者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知识收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来源于实践而且具有引领性和发展性,形式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正符合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论诉求。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实践工作者们能够很快了解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想愿景,以及达到理想愿景应该遵循的思维规定和精神指向。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可以帮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更便捷地获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充电”的对象来源,也是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良方”。换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活动之前,该信息传播活动的目标、效果都已心中有数,这个“数”就是来自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把握,它以简明扼要的信息引领着实践工作者们思考方向,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如技术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者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典型区别,也引导着实践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内容表达方式、效果验证的技术方向思考。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努力的方向

这一实践价值具体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具有指引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树立了教育信仰。它明确地告诉大家,只要按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规定的总体指向和思维原则进行实践,就可以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走出现实困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在极大程度上坚定了广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信心,使其不畏艰难朝着理想的彼岸前进。另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教育操作思路。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前提和思维规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的同时,也清晰地告诉了教育实践工作者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为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和价值原则。根据它的思想指引和价值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可以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符合价值原则的方法、优化实践工作方案,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如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间性思维,关注不同主体、不同层级的交互关系,确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技术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技术的表达方式展开:平等互助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与教育对象交流互动,实现“双赢”的效果:协商对话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通过协商对话来把握网民网络心理行为特征,控制网络谣言;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教育信仰还是教育操作路线都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指引着他们向某种“理想期待”努力航行。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监控工具

要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符合理想期待,就需要对实践过程进行监控,时刻与理想期待作对照,必要时还要把理想要求具体化为行动任务,融入实践过程的相应环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正是这一过程的监控工具。所谓监控工具,具体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发挥的协调、控制的功能。这是理念的工具价值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身上的显著体现。首先,教育者可以根据它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实质是在网络社会环境中通过系列的信息传播活动提升人们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们网络道德人格的过程。由于环境复杂、教育对象层次差异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因素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传送、交换、加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认识偏差,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教育者可以及时调控偏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航线的行为,沿着正确的操作思路前进,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教育者榱舜锏侥勘昴衙獠扇∶つ可境、节点控制教育对象言行的行为。显然,这种高强度的干预方法是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此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对技术教育理念的审视可以发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无论是柔性管理还是硬性管理)也是需要技术的,不仅必要,而且必需。网络教育平台的负面信息需要教育者以技术的方式进行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盲目的删除。其次,教育者可以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调控教育对象的行为。教育对象由于知识阅历、教育经历、认识水平等的差异,其行为与社会要求的不一致,特别是在信息“内爆炸”的处理方面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教育者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调整教育对象的网络信息行为。具体来说,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网络信息行为的调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意义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意义制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意义的诠释,旨在通过积极的意义诠释维持信息受众积极的行为,中断信息受众消极的行为。二是从规范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行硬性或者软性约束,使教育对象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一般来说,规范调控主要通过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来实现。

(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检验标准

网络法治观念篇2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亦提出新的挑战。

1.1信息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念多元化

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弱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网络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全面影响着当代大学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大学长期处于网络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便得有些大学生走向歪路,丧失了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逐步走上歧途。道德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缺乏。网络提供相对无限的环境,缺乏约束力。诱发大学生做出违反道德观念的行为。这将会大大影响整个国家甚至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沦丧,社会将面临大大的问题及一系列令人担心的问题,比如说大学犯罪问题,有很多都跟网络在关,这是思政工作者在网络时代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1.2网络垃圾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给人们带来大量资源、新的文化、自由空间的同时,也给人提供了大量的网络垃圾,如网络信息垃圾、病毒及黄色垃圾等。人格、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网络中五花八门的思想、文化。好的、坏的,东方的、西文的信息集中于一体,则容易形成冲突,危害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网络的一些垃圾本身就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很多学生也是深受其害,甚至会因网络的危害去做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行为。

2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面对网络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找到对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

2.1创新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立专业网站

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网络成为他们是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适当添加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内容,完善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中的有利资源,同时引导他们分辨有用与无用的、好的与坏的东西,引导他们提高认知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的能力,提高道德观念的同时,树立政确的法律观念,用法律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与处理问题。让他们认识网虽然是相对自由的,但也要为自己不当的言行负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同时高校要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的网站。使专业网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载体、新手段,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建设全面、周到、完善的网上服务系统,适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更新信息,便学生能够地较短地时间接受学校的教育理念,增加对学校的归属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

2.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大学生由于学业、感情及就业等的压力,形成以网络为精神慰藉和寄托的平台,甚至形成严重的网络依赖。高校就专门设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心理知识的同时,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那些严重依赖网络的学生适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教学学生疏导个人压力、合理渲泄情绪的科学方法。同时学校要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及通过与大学生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正确处理问题与矛盾,正确对待网络,解除心理负担,回归社会群体。

2.3加强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网络法治观念篇3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据调查结果得出,主流报刊对大学生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网络影响占比增大,境外网络信息虽然比例较低,但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力不可小视,课堂教育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影响的比例在下降。虽然大学生平时主要生活在校园,客观上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机会较少,然而随着手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获取丰富的政治信息,移动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大学生面临大量的网络信息,某些不良社会思潮容易扭曲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政治信仰弱化、政治鉴别能力削弱等现象。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水平。

1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内涵

对于“政治价值观”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从哲学的角度,认为政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不具体的观念;另一种是从政治学角度定义的,政治价值观是“人们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它包括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政治活动的标准,并由此形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综上所述,可认为政治价值观是围绕政治文化,以政治价值认知标准为基础展开的,致力于政治主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人们对政治社会许多现象会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并且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从而会对其生活和政治体系产生影响。

2网络文化传播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2.1网络文化传播的特征

2.1.1非可控性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形成需要网络媒介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体现的特点是非可控性。一方面,表现在信息源的非可控性;另一方面是使用主体的选择非可控制。一定的知识和信息是大学生形成政治价值观的前提。网络上拥有许多网站和其他信息来源,但是政府可以控制的网站是有局限的。这样大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就可能受到一些不良或者是多元的信息影响。还有大学生在信息选择方面是无法控制的,他们在上网的过程中有权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政府和其他机构是无法控制的。2.1.2多元性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有时是受到其他思想观念的影响才形成的。网络作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形成的途径,具有信息多元性和网民多元性。网络上信息传递的观念思想是多样的,不仅国内流行的思想而且还有国外的多样思想。大学生在浏览境外网络信息时或多或少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经过自己的内化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同时,网络使用者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网络使用者会根据自己不同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言论,这样在大学生也会受到由不同环境背景的人影响。2.1.3开放性大学生在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网络的开放优势。第一是信息开放性,网络信息是可以随时随地被浏览到的,不受地点时间的局限。大学生可以及时获取可用资源,得到丰富的知识和资料。第二,网民主体条件的开放性。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不会受到自身的地位,民族,年龄等的约束。无论是信息的开放还是主体条件的开放,都对大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政治价值观是有益的。网络的开放性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2.2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影响:第一,网络能够带来丰富的政治信息和政治知识。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传播媒介,拥有大量而丰富的政治信息和知识,这就使得大学生能够找到丰富的信息资源,学习丰富政治知识,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获得判断政治事件的能力和评价知识。第二,网络为大学生参加政治活动提供了新的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新闻,网络论坛,网络聊天来获取大量的政治信息,拓宽自己的政治视野,网络中的信息共用逐渐地向思想共用转变。在网络的开放空间中,大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政治知识,并且对重大的政治热点问题和新闻事件抒发自己思维情感和间接,还可以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进行关注。第三、网络增强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大多数网络信息是以平等开放的形式展现给所有网民,其中也包括大学生。大学生爱上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在网上没有家长的限制,老师的约束和同龄人的歧视,不管成绩好坏,能力高低,在网上可获得相同的资源。这种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是大学生形成民主意识的前提。此外,在各个的官方网站中,监督和建议的话题逐渐变多。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民主政治的新方式,在培养大学生民主参政议政方面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亦有弊,弊端在于:第一,大量复杂的信息导致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冲击。网络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面对这样复杂多元化的信息,大学生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选择。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少,抗诱惑性差,不可避免受到求利、享乐的社会心理影响。当大学生接受具有诱惑的信息,就会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还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青年学生求独、求奇心理使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呈现逆反心理,一旦接受某一观念,就会出现盲目的跟从和认可,从而引起他们政治价值观的模糊。第二、扰乱大学生政治判断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聊天、电子邮件、微博等方式进行政治活动,进一步形成政治态度,政治观点和政治思维能力。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主要使用网络技术,容易形成简单机械的训练模式,只重视网络上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中政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日益的依赖网络,必然会逐渐的削弱实践中对大学生政治判断能力和政治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弱化。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信仰,同时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坚持自己的选择。大学生群体也有属于自己的政治信仰,自己认同的观点和思想。但是,网络上多元的政治信息资源给大学生造成了不同的影响。网络主体的身份和地位都与现实是不相同的,网民作为复杂的参与群体,具有不可控制性。一些网民运用虚假的身份在网络上发表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甚至宣扬个人主义等消极的思想,使得大学生网民在这样的环境下深受其害。一些大学生网民受这些复杂信息的影响开始对现实生活不满,抱怨不公平,甚至会对国家建设和发展产生怀疑。开始言行偏激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伤害。

3培养大学生正确政治价值观的应对策略

3.1摸清大学生心理特点与行为方式,提高辅导员应对和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水平

青年学生之所以易受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社会阅历有关。由于社会阅历较浅,涉世不深,其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激情有余,理性不够,非常容易产生对某些社会思潮的非理性共鸣。作为政治辅导员,我们需要对其心理特点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教育功能,对学生加以引导,以实现个体理性、健康的自我构建。如因就业压力催生的负面情绪演化为对不良社会思潮的心理共鸣。作为高校辅导员,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把握多元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动向,娴熟的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多元社会思潮,通过对各种社会思潮演变轨迹的观察分析,预测其影响大学生成长的新动向,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高点,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3.2多渠道推进参与式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鉴别力

大学生面临对于网络的依赖,缺少参加政治活动的机会,导致大学生政治判断能力的下降,可以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在校园里,可以通过营造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来锻炼大学生的政治判断能力。可以在学校举办团日活动,五四知识竞赛,国庆晚会等等,通过大学生自身参加活动,获得政治知识和感想来逐渐的增强大学生政治能力。高校还可以利用重大纪念日和重大成就节点,推进参与式教育。例如可以让大学生依托社团走出校园进行与改革开发有关的访问或观察,并与暑期社会实践结合。像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周年纪念等重大政治活动,可扩宽大学生参与渠道,通过寻访先辈足迹、校园辩论赛及到基层党委政府挂职锻炼等方式,增加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

3.3占领网络阵地,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是进行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工具。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和掌握互联网技术手段,加大网络监管力度,要把握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对青年进行引导。特别要关注和重视网络意见领袖,随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在关键时刻邀请他们配合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同时,要熟悉相关的互联网法律法规,加大网络规范的力度。为解决大学生政治信仰弱化的问题,高校可通过建立政治教育网站,建立一种互动性好,渗透力强的新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在网站上学习更多有关政治的内容,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将学校内新闻,重要报告视频,报刊信息等信息资源及时快速地传到网上。网上可以设立理论学习与答疑、论坛等栏目,将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上开展。网站还可以建立反馈信息的留言板,对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解答。还可以组织辅导学生工作人员上网,针对学生在网上提的问题,进行教育沟通工作。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大学生政治信仰弱化问题,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公共环境,使得互动性好、渗透力强的新的形式得到具体实施,及时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积极向上的政治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雷.政治学原理[m].辽宁: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惠岩.政治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网络法治观念篇4

1.开放性网络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诸多便利。由于网络交流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对话交流中接受来自网络的信息和观念,根据自身需求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多样性师生可以在网络中把握最新的思想文化,其信息容量之大前所未有,为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信息的传播交流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涵盖思想、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多种信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影响力。

3.快捷性网络时代,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通过网络尽知天下大事。网络的传播更新速度之快,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地扩大教育覆盖面,从而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更加前沿和迅捷。二网络时代高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无孔不入的网络垃圾信息很容易侵蚀尚不具有完全识别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影响其正确意识形态的形成。网络的开放性在为人们带来丰富多样的便捷资讯的同时,也由于其虚拟性而具有相当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部分学生容易沉湎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或热衷于网上游戏、或热衷于网络交友恋爱,不仅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处理失衡和理想与意志的消沉,更容易导致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加之学校又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个人生活和心理状况,因此无法及时消解其内心的苦闷和迷惑。

此外,网络技术的更新瞬息万变,加之其遍布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掌握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术。掌握先进的科技手段,组建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不断创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适应学生成长的身心要求,持续有效地开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身处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增强时代精神,从基本的教育理念上转变教学思路,大胆借鉴互联网中的积极成分,了解最前沿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文明成果,还要掌握最及时的教育信息动态,并将其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根据信息时代学生在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手段,对互联网络丰富的资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应在教师队伍中培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信息网络技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工作者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当树立兼容并包的教学理念和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熟悉和了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满足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多样性、快捷性的特点,将其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要抓好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的学习,又要将健康积极的学习内容与图文并茂、生动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形象活泼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网络法治观念篇5

一、网路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的困难

网络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主要存在着理论内容受挑战,现行模式稍落后;民族文化遭冲击,价值观念易混乱;内心情感受影响,人际交往渐淡化等方面的问题。

(一)理论内容受挑战,现行模式稍落后

网络时代背景下,世界逐渐连成为一个整体,人们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域的影响,网络中各式各样的内容层出不穷,消极的观念、积极的观念相互夹杂[1]。传统的思想理论指导方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时展环境当中,需要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进行适当创新。

(二)民族文化遭冲击,价值观念易混乱

网络环境下的“地球村”充满了各个国家的思想和文化,优秀的思想观念对于青年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而腐朽的思想则会使得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年易于在其中迷失自我,对我国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2]。人们沉迷于网络,人际之间的交往渐渐淡化。

二、十八大后网络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对策

十八大后,网络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以通过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加强管理,提升素养等方式,营造良好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一)创新理念,创新方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在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3]。网络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结合网络环境的具体背景、特点,进行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多为“灌输式”的指导方式,这种方式下,青年思想政治学习存在懈怠的心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和质量较差。在新时期背景下,可以借助网络环境,通过建设青年思想政治学习、交流网站,构建微信群等等方式,对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评价,由思想品质优秀的人员进行管理和正确引导,将网络的优势和价值应用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4]。

(二)加强管理,提升素养

网络中时常会出现网络暴力行为、网络不规范行为等等,这些不良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网络大环境。构建良好的网络氛围,需要加强对网络的全面管理,密切观察青年的评论和状态,一旦发现消极的因素要及时进行清除和处理,避免由于网络的传播性特点而快速扩散。同时要加强网络预防管理机制的构建,预防问题的发生[5]。

与此同时,可以定期组织青年开展爬山、游泳等健康的体育活动,参与“红色之旅”主题活动等等,使人们能够放下手机、暂别网络,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感受我国民族的特点和今日幸福生活之不易,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形成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感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网络法治观念篇6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性;情感化

网络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服务个性化、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其互动性和自由性强,且具有隐蔽性和虚拟性。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更新理念,已成为一种时尚。年轻一代在网络的陪伴下成长,其政治态度、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交流手段、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情感意识等诸多方面越来越与网络密不可分。

网络技术在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与应用。网络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为快捷、方便有效的途径和手段,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网络上丰富的信息给广大师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资源。网络的虚拟性和平等性缩短了人们心理距离,增强了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及时性,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有利于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有利于采取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

迷惑与甄别

网络上大量的信息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提高了人们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节奏,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体会到现代生活的乐趣。然而,在其中同时存在黄色网站、信息垃圾及不同政治立场的主见。、由于其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严重干扰。对思辨力不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学生将产生消极的影响,容易误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网络信息传播成本低廉,传播手段隐蔽而快捷,青年学生可以轻易得到,部分自制力较弱的学生通常会出于好奇心,刻意追求色情暴力信息,心灵深受黄毒的侵蚀。网络传播的道德败坏、精神空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信息比比皆是,吞蚀着意志薄弱者,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蜕变和扭曲,道德价值丧失,走上堕落和犯罪。

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我们着眼于青年学生思想处于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过程。一方面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合理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学生登录我们的主流网站,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人的成长是一个前进、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从思想深处着手去培养学生个人的思辩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电脑网络中,各种观念、思潮互相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思想政治与法制教育,批判腐朽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理念,让青年学生具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在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的同时,极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各种网上信息能够有效地甄别吸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摒弃信息垃圾,增强对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利用实践的方式,驳斥错误观念、澄清是非、辨别真伪,真正做到让学生能正确分析和处理接触到的各种形形的信息.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真、善、美,抛弃假、恶、丑,使青年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舆论,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体系,牢牢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求知与教育

当代青年学生大多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参与欲。但是,由于他们在中小学所受教育围绕着忙于做作业追求进重点学校;到了大学阶段,面对社会择业观偏重于应用类的自然科学的实用主义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作用,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淡漠,.人文素质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根基没有打牢。

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着眼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开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的优势。不断整合教育资源,精选内容,拓宽服务渠道,初步形成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体系。使之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启迪他们的智慧和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人格,增强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一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网络作为新世纪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从思想观念、道德、价值取向、意识、行为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渗透,最终把他们培育成“四有”人才。我们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可着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坚决防止伪科学的蔓延。

掌握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组织专家开发有针对性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软件,软件内容定位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及难点问题以及网络中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强化思想引导,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潜力,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端正其思想政治立场,满足其求知的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素质、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

引导与参与

网络传播声音、数字、动画图像信息,为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陈述观点提供媒介。网络的资源共享为人们提供了更方便、更大范围的群体交流环境和更广泛的人际交流机会。网络还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们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福兮,祸之所伏”,与网络上有价值信息形影不离的还有西方的意识渗透、黄色风暴、所谓的“网络病”及学生因网络形成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西方拥有信息优势推行网络霸权,把其操纵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文化等,对上网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动着一场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战争。网络上黄色网站成了色情交易的媒介,提供色情资料,交换性的经验。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导致了大学生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的增多。据统计,目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极少数被发现,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人侵和网络诈骗等案件逐年上升,而偷看他人的私人信件,不健康信息的不道德行为也己成为网络公害。许多大学生迷恋网络,沉溺于虚拟世界,长期下去,会使人离开人群,产生孤独、苦闷、压抑、消沉等情绪,人际关系淡漠,渐渐与社会疏远,自我封闭起来,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网络迷恋症”“网络孤独症”,使不少大学生行为变异、心理错位乃至生理失调,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媒技术其信息传播速度快、共享性强、覆盖面广,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自由性,使不同地位、身份、年龄的人都可以上网浏览信息,参与一些主题讨论。在网络上设置一些思想动态专栏,如:“聊天室”"BBS"“学术空间”XX信箱”,提供学生交流和交换感想的渠道,学生能毫无顾忌的敞开心扉,参与对话,使教师通过网上对话的平等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观点,知道学生们的兴趣和关注点,也可知道他们对这些问题及社会热点总的看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思想动态,通过这张“晴雨表”反映学生思想。理所当然.这些专栏成为在网络时代开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工作的新阵地。

设置网上“论坛”“交友”“电子信箱”等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场所,师生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平等在网上讲座发表各自的见解,实现真正的民主,学生消除顾虑.教师放下身份,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渲泄情感的重要场所。通过网络了解学生思想真实状况,对症下药,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引导,使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能及时得到沟通和化解。

信息化与情感化

划拨专项资金,设置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建立网站着眼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对外宣传学校的校风、校容和校貌,招生就业信息;对内则管理信息化,实现无纸办公。日常工作的信息化变为现实,把学生切实关注和关心的信息、条例、工作程序,教师关注的会议通知、学术研讨会等刊登和在学校网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及时、动态的把握信息,实现思想交流同步化,实际行动及时化,体现各种问题解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实现办公的民主化和信息化。

在网上开展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将“两课”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利用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的目的。学生的浏览和参与不仅受到“两课”知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从思想上出现认同,从心理上产生共鸣,从情感上表现为依恋。

针对互联网信息双向选择的特点,要提高学生的点击率,一方面制作一批思想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多媒体德育软件,另一方面增设合适的具有选择力的多种栏目丰富其内容,通过网络媒介在短暂的时间内将学校相关信息和国家的最新政策传播给青年学生,他们可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事情。网络通过此途径发挥它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增强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引导作用,这将极大地增加其对校情和时事的关心程度,促进他们不断接受新信息,加快更新观念。同时,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理想场所。由于该网站的信息具有针对性、及时性、交互性和趣味性,故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常访问该站点,缩短了其心理差距,增强了该站在其心中的知名度和权威性,无形中接近与其的情感。

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

网络法治观念篇7

【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创新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截止至2013年底,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用户群,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这个人获取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力量,互联网正改变着中国人的商业模式和工作方式。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网络正改变者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经验都不能应对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故而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容和方法。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有其特殊性,主要是面度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广大青年学生。大学生素较高,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对网络有着极大的兴趣,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方面的机遇

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影响较大,首先,校园网络的改变了原来的单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大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网络的信息量是过去信息传播手段不能比拟的,很多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了大学生珍惜时间、讲求效率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开放意识;其次,网络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资源,使知识的传播更加快速、高效,这是其它任何手段都无法比拟的,有助于使大学生及时接触更多的新知识;再次,校园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产生新的思想。网络信息是文化的大汇集、大交流,使大学生淡化了对权威的迷信,网络的交互性让大学生可以及时展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兴趣,有利于大学生独辟蹊径。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的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不同性格和知识结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实行“齐步走”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不顾学生的性格和接受能力等差异,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网络可以展开生动活泼而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的匿名性、交互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迅速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使师生成为互相信赖的“网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同时,网络的便捷性可以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利于各方力量的沟通和整合。

3.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面的机遇

特定的时空条件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而网络以及便捷性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的一种全新手段,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相结合,网络集成了文字、图形、声音等各种要素,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方面的挑战

首先,网络文化使大学校园日益强烈地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大学生很容易受网络的影响导致价值取向紊乱;其次,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网络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思维方式非理性化,大学校园网络中的信息量大,大学生注意力转移太快,这会阻碍大学生认知,会使大学生的想象力过于虚幻,导致其获取知识缺乏系统性;再次,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因过分关注人机对话而淡化直接人际交往,容易导致大学生行为方式异化;第四,网络的使用具有匿名性,导致许多青年学生忽视道德规范的约束,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品质弱化和法制观念淡化,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最后,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身心健康受损,导致兴趣丧失,睡眠不足,社会活动减少,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的挑战

网络文化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网络时代创造了过去所有时代知识的总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原来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面对大海般的知识,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网络信息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并在此过程中对新闻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加强网络道德修养。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的挑战

“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进教育内容和手法,利用网络的信息丰富,表现形象直观快捷,表达手段多样,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同时,利用网络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浏览贴吧、空间、微博等方式,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

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方面的挑战

健康有序的文化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而在网络文化迅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今天,,网络文化环境也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数量巨大的信息凭借网络直接传递给大学生,而且这些信息难以监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增添了新的不利因素,使学生的注意力极度分散,大学生把大量时间用于计算机网络,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

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传授相关信息,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在这一格局里,学生仅仅被当成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主动学习者,从而促使其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预期结果。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文化正改变当前社会的方方面面,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逐渐走向平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改把学生摆在与教师自由交流平台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耐心启发学生。

当今社会,信息就是最有优势的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牢固这一一是,学习好计算机使用知识,利用网络寻找、整理、分析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充分意识到网络文化的渗透力,尊重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律,充分准确地辨析信息的价值,改进原有的教学观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必须添加全球化的内容,了解其他国家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教育学生关心国际事务,关注生态等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国际伦理道德教育,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以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视野,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媒体,色情、暴力、丑恶在网络上难以杜绝,大学生长期浏览这些信息会让人在真实的世界里感到很孤独,渐憔悴疲乏、情绪低落,也存在人际交往的障碍,对大学生的人格也有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上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首先,开设网络课堂,组织理论研讨,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同时,立足理论论点和社会热点的结合,通过QQ群、微信群、贴吧等方式展开讨论,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其次,宣传教育方法的创新,网络传播的速度方面是过去媒体手段不能比拟的,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互动的平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榜样示范方法的创新,榜样的作用在于对人的激励和引导,激发大学生模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大学生形成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最后,批评教育方法的创新,批评人格碰撞和经验互享的过程,当大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和教育者进行深刻的心灵交流,真正做到用心灵去感受对方,网络为批评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贴吧、QQ群等网络方式由于其匿名性的特点,了解到大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最后,疏导教育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开设网络心理咨询室,克服了实地咨询中存在的距离和障碍,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何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3)

[2]杨杰.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01)

[3]金菊.新世纪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8)

[4]何纯芳.现代传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

[5]张汉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控手段探析[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04)

[6]李伟东.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嘉应学院学报.2014(04)

[7]雷莹.网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探索.2014(04)

[8]朱效梅.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7)

网络法治观念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前言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随处可见。《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达到4.2亿。到2012年底,中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为18.1%,增幅超过整体网民增幅。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69.3%提升到74.5%。在这些网民当中大学生可以说是其中的主力军。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网络具有信息传递功能、资源共享功能、联机保障功能、网络系统功能等。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对网络环境下高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网络信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技术发展是一个全球化的进程,在网络信息当中既有宣传社会主义政治优点的各种积极向上的信息,但是也存在大量的反动言论和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构建。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期,对一些反动信息和言论没有分辨的能力,容易受到这些言论的影响。另外网络信息当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对当学生生活价值观造成极坏的影响。

2、网络的虚拟性对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影响

网络技术是一个虚拟的过程,使很多现实生活中不能做事情在网络当中可以做,这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无法全面了解上网人员的性别、年龄和性格,使这些上网的大学生心存侥幸,无所顾忌,说出很多不道德的话语和做出系列违法犯罪行为,对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带来强烈的冲击。

3、网络成瘾容易引发大学生的人格障碍

在当前大学生群体当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网瘾问题,网瘾对大学生的学业和人格造成重要的影响。2011年底,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表明,在当今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有网瘾的比例达13.2%,另有13%的大学生存在网瘾倾向。这说明网络成瘾是高校教育中普片性的问题,在这些网瘾的大学生当中,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唯一组成部分,过分依赖网络而忽视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可能会变得更加冷漠而缺乏人性。孤独、抑郁、焦虑与网络成瘾显著相关,网络成瘾的学生在网上网下似乎呈现出矛盾的人格特征,使一些极端思想滋生,造成了大学生的人格障碍。

三、网络环境下高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对思想政治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研究,为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与时俱进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信息技术建设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要改变传统的以老师教授为主,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的教育模式。在网络环境当中要充分的重视网络的作用,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是当代大学生经常使用的交流沟通工具。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提高网络化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大力推动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学校内部的网站和公告栏大量的信息,供师生共享,使学校师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办学的方针政策和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网络文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通过网络这一途径将思想政治的各种观点融入到学生头脑当中。

2、针对网络的各种影响,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分析网络所带来的冲击。掌握网络文化的特点,有的放矢的去教育。积极应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各种挑战,突破工作难点,改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加大学生典型宣传,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上学习科研、网上课外活动等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网络中能够体味到积极因素。努力打造功能齐全、栏目较多、内容丰富,融政策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专门思政网络平台,通过搜集网络舆情、开展网络监控,主题引导帖子,广泛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发挥了网络传播的快捷和方便作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针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学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要对网瘾学生加强思想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形成良好习惯;注重亲情友情,加强情感交流;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业务活动;制定上网计划,控制上网时间;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

3、加强网络技术人员的培养

在网络环境当中,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展开离不开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技术引发的事情还要靠技术来解决,要高度重视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是高校各部门协作完成。因此高校应该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素质较强的网络工作队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师生之间的要真诚、坦率,为了获取真实的学生思想状态信息,高校专门培养了一批政治立场正确、组织纪律严明的学生,负责网络监控和引导帖子,及时反映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为有效解决学生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样一方面为高校节省了人工费用,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提高其将来工作实践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双重的影响,在看到网络技术在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不良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和人格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建立高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非常必要,高校应该在自身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信息技术建设;针对网络的各种影响,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网络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佳惠,赵金辉,张硕.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66-167.

网络法治观念篇9

论文摘要: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已是大势所趋。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要遵循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主动出击,疏堵结合;整合联动,优势互补等原则,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网络的发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已是大势所趋。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把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另一方面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网络上去。这两个方面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一次全方位的、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的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在深入分析和研究信息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基础上,明确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的基本原则,运用有效的方法,将体现现代科技水平和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网络运用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之成为在网络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和阵地。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载体、主体等的巨大变化,给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全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任务,我们首先必须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才能使我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最大效益。

    (一)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网络社会发展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是当今科技、经济以及军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信息网络像所有高技术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对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保持警惕。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把网络看成“洪水猛兽”,采取消极甚至逃避的态度。应当按照“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方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特有优势,扬长避短,占领阵地。对网上的有害信息和负面影响,不仅要做好“过滤和净化”的工作,而且还要针锋相对,澄清是非曲直,要敢于正面对抗;同时要大力加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先人为主”、“先声夺人”,通过正面的、积极的舆论引导,减少不良信息对官兵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环境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充分运用信息网络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和阵地,“以网制网”,攻防并举,从容应对,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网络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二)主动出击,疏堵结合。与传统的三大媒体相比,我们对网络“第四媒体”的研究、开发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目前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在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官兵思想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因此,我们应按照江泽民关于“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杖的要求,主动出击,疏堵结合,扩大阵地。主动出击,就是要在网上传播主旋律,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创办优秀一流的思想政治教育网页,吸引官兵点击、浏览和访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疏堵结合,是指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对信息的控制难度越来越大,通过简单的行政手段去阻止甚至禁止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必须通过教育疏导的形式,引导官兵识别有害信息,端正上网动机,培养正确的网络人格,在网络虚拟社会有效地自律和自我管理,提高免疫力。当然,对有害信息的堵也是不可少的。要运用技术手段过滤和屏蔽不良信息,运用网络法规等强制手段,规范官兵的网络行为,以此来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

    (三)整合联动,优势互补。信息网络时代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个“大教育”,这个教育的重要平台是信息网络系统。在建网的过程中,必须条块相联,织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打开彼此封闭的大门,加大相互交流和协作的力度。军兵种、单位和部门之间,应利用网络共享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做法,有组织地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集中力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问题联合攻关;整合军网上的现有资源,强化联合意识,加强院校与部队的协作,克服那种自我封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做法,全方位地形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还要注重吸收和借鉴地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做法,使军网与互联网、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教育资源和功能得到有机整合。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有很多优势和特色,但它并非独立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其指导思想、使命任务、工作对象、基本内容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的。因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键对键”,也要“面对面”,网上网下相结合,做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网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信息和优质的服务,促进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创新;网下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的主要方法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毕竟还是刚刚起步,许多问题正在探索之中。要保障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的顺利发展,当前需要运用以下一些方法措施。

    (一)主动适应网络,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物质条件,增加了开展工作的工具和载体,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只有及时准确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信息资源意识,才能占领网络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树立教育民主化的观念。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和网络的普及,官兵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再单一地局限于教育者,教育资源也不再为教育者所单独掌握和控制。以青年为主体的官兵获取新知识、新思想的渠道大大增加,他们思想活跃,知识丰富,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更趋于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呈现出独立思考意识提高,民主参与观念增强等特点,这使得他们并不完全处于被教育的地位,在主动汲取知识的同时,他们与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官兵只是在人生阅历、经验、成熟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确立教育民主化的观念,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把他们的思想观念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树立教育引导的观念。强调教育引导并不是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而是要变封闭教育模式下的单向教育和简单灌输方式为双向的教育引导方式,把主动灌输与互动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和侧重点应放在教育引导上,教会官兵判别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让官兵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在日常教育中,既要正面宣传当代社会中先进的东西,又不回避社会上、网络上传播的某些消极的、黄色的、灰色的甚至黑色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用“网民”所熟悉的语言风格进人网络,用青年官兵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引导他们用科学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树立网络信息资源意识。丰富的信息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得以有效运行和生存的动力源泉,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所在。获取、整理、分析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是开展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基础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网络信息资源意识。现在,信息传播的多渠道,给教育双方提供了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某些情况下甚至还会出现一种信息二逆差”。也就是说,在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者所掌握的信资源,比被教育者所掌握的反而少了。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不失时机地全方位地广泛积累、收集、交流各种教育信息,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搜索和下载所需要的信息,对庞大、纷杂的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功效,使网络真正成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源和资料库。

 (二)积极走进网络,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当代青年官兵的变化和需求,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内容和手段,积极指导和帮助官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及时解决新形势下官兵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优势,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服务。

    一是关注网上信息,参与网上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走向对话,积极关注网上信息,参与BBS上有关问题的讨论,与官兵展开匿名对话。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官兵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从而为教育者提供掌握官兵思想动态的重要渠道,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匿名的方式直接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放到官兵面前,更容易为官兵所接受,往往比面对面的谈心说教更直接、更有效。要通过网络了解官兵学习、思想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官兵现实思想,真正达到进人思想和影响人、说服人的目的。

    二是建立专门网站,增设教育版块。在这方面,可以创建一些贴近军营、贴近官兵的融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页,充分发挥“渗透式”隐形教育的功能;运用军营新闻,整合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搭建军营网络新闻立体平台;做好典型宣传、热点透视和舆论引导工作,如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穿插在相关信息版块中供官兵学习和阅读,适时地引导官兵思考、讨论;开设“政治教育辅导站”、“教育讨论园地”、“官兵谈心室”等版块,指派专门人员上网与官兵交流,就官兵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等第一课堂,就网络上传播的有关信息和问题展开评论等。

    三是加强日常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并不是说日常的教育工作就可以放松。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无序性更需要加强部队官兵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网络发展迅速,对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正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青年官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理想、思维方式等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于现实的社会,他们对网上信息的甄别取决于平时所接受的教育和积累的经验。所以,日常教育工作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重了;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加强。要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官兵确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网络道德,提高识别信息、认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网上网下相结合原则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三)宣传网络道德,推动官兵道德意识的发展。网络道德既是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一项内容。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虚拟空间—电子空间,在网上官兵以隐形的身份出现,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角色关系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忘记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因此,要使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地开展,必须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和教育,在青年官兵的头脑中树立网络道德意识。

    一是宣传网络道德,引进现实社会道德运行机制。人的网络行为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人的网络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应该是统一的,不能游离于现实社会行为之外。因此,加强网络道德宣传,必须在官兵中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官兵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军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

网络法治观念篇10

关键词网络游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5.037

abstractinternetgamelanguage,behaviorpatternsandvalues,imperceptiblyinfluenceonUniversityStudents'thought,formedagreatchallengeto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thetraditionalway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facedwiththechallengeofthetimes.Howtoavoidthedisadvantages,thenetworkgameisappliedto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activelyexploretheproblems.Feasibilityinthispaper,throughtheanalysisoftheconceptandcharacteristicsofnetworkgame,onthebasisoftheunderstandingofthecharacteristicsofnetworkgameanalysiscanbeapplied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ofindthevaluenetworkgameistheus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donthisbasistoexplorethenetworkgameisappliedtothe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inthespecificmethod.

Keywordsnetworkgames;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面对长期活跃在网络游戏当中,受网络游戏的观念、逻辑模式影响的大学生,如何在他们当中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应对挑战,必须“知己知彼”了解网络游戏的概念及特点,寻找网络游戏中可被运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索运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值得研究课题。

1网络游戏的概念及特点

1.1网络游戏的概念

网络游戏,英文名称为onlineGame,又称“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

1.2网络游戏的特点

(1)网络游戏的社会性。网络游戏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由人类设计创作而成,因此网络游戏就必然具有社会性。不管网络游戏的内容是科幻、神话还是战争的,不管网络游戏的画面是平面的还是3D的,其中所表达的还是网络游戏创设者的社会目标。除此之外,在每一种网络游戏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真实的社会人在对游戏进行操作。他们在操作游戏的同时,网络游戏所提供的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虚拟社会。

(2)网络游戏的竞争性与交互性。网络游戏的竞争性与交互性是网络游戏强大生命的源泉,竞争越激烈,交互程度越高的游戏,就越能吸引游戏玩家,越能留住玩家。因此,游戏创设者在开发游戏的过程中会在游戏中设计不同的等级,策划不同的困难程度,让游戏者在游戏中不断地相互竞争。在竞争和升级的过程中,他们或成为盟友,或成为敌人,不断地与其他游戏玩家进行交互。

(3)网络游戏的文化性。网络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产品,是一种将传统文化与科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不是空洞的,而是充满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如精美的画面、震撼的音响效果、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逼真的特技效果,这些内容都是文化和思想的承载媒介。

2将网络游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及意义

(1)网络游戏的社会性奠定其具有被引用到思想政教育中的可行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而网络游戏就是社会中社会群体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其加以利用,通过在网络游戏中添加与国家、社会主流的政治立场、社会观念,道德规范,也可以把网络游戏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或方式。

(2)网络游戏的文化性决定着其能成为思想政教育中的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①网络游戏中的所设计的情景或构造的故事情节都是现实中的人根据一定的思维和目标所重现,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总的来说,网络游戏也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文化产品。网络游戏中的故事情节或网络游戏的内容是支撑整个游戏存在的骨架,将网络游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网络游戏的故事情节或游戏中的内容,将游戏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3)引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教学方式。我国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历时数十载了,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没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只能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学模式枯燥、方法单一,无法满足新时代追求新奇的大学生需求,以致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沦为任务或空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如果利用网络游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则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

(4)引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灌输理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方式,最初较为完整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是列宁,他在《怎么办》(1901-1902)一书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②从这套理论可以看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一直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接受教育者的传授而无法主动去探寻和感悟。引入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受教育也就是玩游戏玩家,他投入一种游戏,首先是他对那款游戏的认可,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主动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凭借着对游戏中未知内容的探索热情和游戏中亦敌亦友的相互竞争,而不断地在游戏中体验、总结和感悟,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达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导,并使受教育者对于被传授的知识深切感悟,牢记在心。

3利用网络游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1)需要培养一支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将网络游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定然会对传授者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仅一味固守老一套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必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将网络游戏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如果传授者对网络游戏根本不知为何物,那么又如何要求他们做到对受教育传达授业解惑。因此,必须要培养一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较高,非常了解和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时对网络游戏技术又非常通晓的多方面技能都掌握的全面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他们可以是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又可以是兼职的;应该有思想政教育事业的专家、教授和网络游戏的管理人才;有不同部门的机关干部、又要有教育的骨干和熟悉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他们同时具备开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实践网络游戏技术的才能,他们能熟练地通过网络游戏的内容或情节,讲述这一内容和情节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感悟出游戏想要传达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规律。

(2)开发一款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游戏。引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载体,目前网络世界中的网络游戏大部分都是商业性质,其中开发者为了达到利益目的,实现游戏的商业价值,吸引更多的游戏玩家参与到游戏当中。他们的设计充斥着暴力、血腥、自私、追求享乐等消极思想,不适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因此,必须设计和开发一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引导玩家建立正确、积极的思想和观念的网络游戏,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传播载体。在开发这类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将思想政治的主要知识和内容以及重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渗透到网络游戏的相关情景之中;或者把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作为网络游戏的主题,将网络游戏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具备历史的教育意义,兼顾游戏的娱乐性和教育性。如此不仅可以向游戏玩家传播正确、丰富、生动的思想和价值观,而且能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引导游戏玩家(受教育者)建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3)对思想政教育游戏的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及网络游戏的监管。开发教育类的网络游戏,由于创造此类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因此,在开发游戏过程中必须剔除游戏中可能存在的暴力、血腥、追求享乐等刺激性的、消极的因素。如此,由于教育类的游戏缺乏了这些消极的因素,而事实上这些因素恰恰是吸引玩家的一部分,那么教育类游戏就会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如果将其投入到社会当中与其他商业类游戏进行激烈竞争,那么教育类游戏必然处于下风,难以生存。对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教育类网络游戏的研发和发展。此外,国家必须加大对网络游戏的监督和管理。引导游戏行业积极主动地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以机制的形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网络游戏市场监管。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建立起来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作用,在网络游戏管理中给予展示他们的管理才能机会,让他们当担管理者的角色,使他们以自身的才能切实做好网络游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引导受教育者合理安排游戏时间。虽然是教育类的网络游戏,但由于游戏的娱乐本质,还是会对受教育者存在一定的吸引力。因此,要密切关注网络游戏中游戏玩家(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教育和引导他们要合理安排游戏与学习的时间,防止他们因沉迷游戏无法兼顾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此外,可以通过管理者的身份,要求准入的网络游戏,必须合理地考虑游戏者的生理规律,在网络游戏的情节中注入现实的时间概念,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醒受教育者注意休息,合理安排时间。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