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调查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2:36

土地调查制度篇1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土地调查,保障土地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四条土地调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

土地调查经费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从严控制支出。

第五条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开展土地调查工作的宣传报道。

第二章土地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第六条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第七条土地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

(二)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三)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

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调查时,应当重点调查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第八条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

第九条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制作的调查基础图件。

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章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土地调查工作。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土地调查工作,依法提供土地调查需要的相关资料。

社会团体以及与土地调查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配合土地调查工作。

第十二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核准后施行。

第十三条在土地调查中,需要面向社会选择专业调查队伍承担的土地调查任务,应当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组织实施。

承担土地调查任务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有与土地调查相关的资质和工作业绩;

(三)有完备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

(四)有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承担土地调查任务单位的管理,并公布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条件的单位名录。

第十四条土地调查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执行调查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土地调查人员应当接受业务培训,经考核合格领取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第十五条土地调查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技术规程,不得伪造、篡改调查资料,不得强令、授意调查对象提供虚假的调查资料。

土地调查人员应当对其登记、审核、录入的调查资料与现场调查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第十六条土地调查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调查、报告、监督和检查职权,有权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并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现场作业。

土地调查人员有权就与调查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单位和个人,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如实提供相关资料。

土地调查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现场作业以及询问有关单位和个人时,应当出示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第十七条接受调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履行现场指界义务,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和土地登记簿等相关资料。

第十八条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负责人不得擅自修改土地调查资料、数据,不得强令或者授意土地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不得对拒绝、抵制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土地调查人员打击报复。

第四章调查成果处理和质量控制

第十九条土地调查形成下列调查成果:

(一)数据成果;

(二)图件成果;

(三)文字成果;

(四)数据库成果。

第二十条土地调查成果实行逐级汇交、汇总统计制度。

土地调查数据的处理和上报应当按照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有关标准进行。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调查的各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切实保证调查的数据、图件和被调查土地实际状况三者一致,并对其加工、整理、汇总的调查成果的准确性负责。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评价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土地调查成果实行分阶段、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前一阶段土地调查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下一阶段的调查工作。

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五章调查成果公布和应用

第二十四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制度。

土地调查成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接受公开查询,但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地方土地调查成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做好土地调查成果的保存、管理、开发、应用和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等工作。

国家通过土地调查,建立互联共享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并做好维护、更新工作。

第二十七条土地调查成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八条土地调查成果应当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不作为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调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不作为划分部门职责分工和管理范围的依据。

第六章表彰和处罚

第二十九条对在土地调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三十条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修改调查资料、数据的;

(二)强令、授意土地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

(三)对拒绝、抵制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土地调查人员打击报复的。

第三十一条土地调查人员不执行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技术规程,或者伪造、篡改调查资料,或者强令、授意接受调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调查资料的,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计机构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十二条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或者阻挠土地调查人员依法进行调查的;

(二)提供虚假调查资料的;

(三)拒绝提供调查资料的;

(四)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土地登记簿等相关资料的。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期完成土地调查工作,被责令限期完成,逾期仍未完成的;

(二)提供的土地调查数据失真,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军用土地调查,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军队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制定具体办法。

中央单位使用土地的调查数据汇总内容的确定和成果的应用管理,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负责。

土地调查制度篇2

关键词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效绩分析;实际需求;设想;成雅高速沿线地区;四川省

abstractLandexpropriationcompensationsystemisalegalsystemwhichcancoordinateandresolveconflictofrightsandinterestsofthestate,thesocietyandtheindividualinthelandexpropriationacquisitionprocess.ontheissueoflandexpropviationcompensation,therearesomesharpdifferencesanddeviationsbetweenfamers'behaviorlogicandgoverment’sobjectvalue.Byinvestigatingfarmers'evaluationsandactualneedsfocusedontheexistinglandexpropriationcompensationsystem,theresultsshowedthat:theexistinglandexprioriationcompensationsystemwaspoorandthefarmerhadlowsatisfactionaboutit,thustheideasandproposalstoimproveChina'slandexpropriationcompensationsystemwereputforward.

Keywordslandexpropriationcompensationsystem;analysisofefficiencyandachievement;actualneeds;ideas;theareaalongChengyahighspeed;Sichuanprovince

笔者对成雅高速沿线部分农村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以了解现有补偿措施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其运行效绩及存在的缺陷,弄清农民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实际需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设想及建议。

1调查方法

1.1样本点的选择

四川省作为我国内陆的农业大省,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而成雅高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交通主干线之一,其沿线地区也是四川省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地区,因此农民失地现象普遍,失地农民问题明显,所以选择这个地区具有调查代表性。具体选择了成雅高速沿线的雅安市雨城区、雅安市名山县、成都市蒲江县、成都市彭州市、成都市郫县、成都市双流县6个地区作为调查点,六点一线,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差异,这能为调查提供丰富的资料与数据,使调查具有全面性。此次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到各个调查点,对各个地方的失地农民进行入户调查,并采取采访面谈的形式与失地农民进行交流,以获取最真实、最全面的数据。共发放123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0份,平均每份问卷代表一户失地农民家庭。然后运用SpSS16.0软件包统计数据。

2调查结果

2.1调查样本基本特征2.2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实际实施情况

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旦被征收后,农民就会陷入一种失地又失业的困境,造成“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缘”的被动局面。国家施行征地补偿制度就是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生活艰难的局面,但经过实地调查才会真实地了解到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如调查设计的“您认为现在的城镇生活与农村生活相比哪个更好”这个问题,有21%的失地农民认为乡村生活更好,有48%的认为城镇生活更好,但是有31%的失地农民认为两者差不多。可以看出,我国所施行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远远未达到预想目标,效绩不高。

2.3农民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评价

为获得农民对土地征收制度的真实满意度,笔者设计了一些关于了解失地农民对征地补偿制度看法的问题,比如:“您家土地被征用或占用后,有关补偿情况?”其结果是:有74.2%的失地农民认为补偿太少,对补偿满意的只占5.8%。可见农民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满意度总体不高。

2.4农民对征地补偿制度的现实需要

农民对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是不满意的。要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国家必须重视失地农民对征地补偿制度的现实需要。经过统计、分析回收问卷,笔者将农民的现实需要主要分为4种:提高补偿标准、加大补偿范围、严格规范政府、准时落实补偿。

3完善征地补偿制度的基本构想

上述分析表明,农民注重征地补偿措施的有效性,而现有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问题,导致国家的价值目标与农民的现实逻辑产生矛盾与差异。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在未来近30年的时间里,依然将发生大量的征地行为,也将有更多农民的土地被征收。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3.1可持续生计的综合考量

按照前期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了解,农民在逻辑上和实际中都是土地所有权的拥有者,故在农民生计所依赖的土地所有权变迁时,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必须综合考量其可持续生计问题,以此为原则与基础来设计可持续生计补偿模式。其中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失地农民本身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征地时的补偿,完全忽略了失地农民未来的生活与发展,而这样不仅会导致失地农民的生活得不到完全保障,还会产生大量的土地纠纷,造成社会矛盾增加,这样反而会影响城市化的发展,因此必须将这部分内容重视起来。而此模式具体体现在失地农民收入的增加、劳动就业的解决和社会保障的建立3个方面是否达到最优[3]。

3.2确立公正合理的补偿原则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属于不完全补偿,对被征收者来说是非常不合理的。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被征收者的损失获得合理的补偿,建议在宪法中规定“公正合理补偿”的土地征收补偿原则。

3.3改变单一的补偿方式,结合地区实际,长远考虑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3.4科学设定征收补偿程序

一是完善立法,制定《土地征收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土地有关的财产权将构成一般居民家庭财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征收必然会涉及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导致大量的纠纷,单凭目前的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难以及时化解纠纷。国家应该制定专门的《土地征收法》,详细明确地规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与一般法律相衔接,组成严密的土地征收法律体系,从根本上规范土地征收,这是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关键所在[4-5]。二是建立和完善征地补偿程序。行政主体在递交征地补偿方案后,主管部门应当对其合法性及可行性进行审查,如是否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必须严格限定在公共目的的范围内进行审批。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补偿回访程序,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情况进行回访,以保证失地农民的补偿落到实处,防止地方政府的滥权现象。

4参考文献[2]夏宁.夏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制度障碍与改革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8(11):66-70.

[3]王作安.中国城市近郊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土地调查制度篇3

国务院总理近日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土地调查条例》,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负责人就条例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为什么制定该条例?

答:土地调查是摸清我国土地家底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有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着土地分类标准不统一、土地信息不健全等问题。因此,通过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尤为重要:一是,为科学制订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吃饭和建设的问题。搞好土地调查,摸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是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二是,为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提供依据。掌握真实可靠的土地数据,既是当前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需要,也是推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需要,还是把好土地调控“闸门”的需要。三是,为合理使用土地、优化空间布局提供依据。通过土地调查,查清各类土地使用情况,既可以为节约集约用地打下基础,又能掌握土地利用程度和承载能力,为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区划提供依据。四是,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理顺土地权属关系提供依据。土地市场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土地调查,弄清农村和城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归属,有利于规范和发展现代土地市场,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土地调查,保证土地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国务院制定了《土地调查条例》。

问:土地调查的内容是什么?

答:条例规定,土地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三项:(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二)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三)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

同时,为了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条例还规定,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调查时,应当重点调查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以便做到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

问:土地调查采用什么方法?

答:条例规定,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为实现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需要的目标,土地调查需要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同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中明确,充分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客观现实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在此基础上,农村土地调查要实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的外业调查,城镇土地调查要开展大比例尺权属调查及地籍测量。

问:土地调查采用的地类标准是什么?

答:为了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明确土地利用各类型含义,统一土地调查、统计分类标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为了建立权威的土地调查数据规范体系,保证土地调查质量,条例规定,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制作的调查基础图件。

问:条例对土地调查成果的处理和质量控制作了哪些规定?

答:土地调查成果的处理和质量控制,关系到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调查工作的质量,条例对此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规范调查成果的汇交、统计制度。条例规定,土地调查成果实行逐级汇交、汇总统计制度;土地调查数据的处理和上报应当按照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有关标准进行。

二是,建立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调查的各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切实保证调查的数据、图件和被调查土地实际状况三者一致。

三是,建立调查成果抽查制度。条例规定,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评价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重要依据。

四是,建立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制度。条例规定,土地调查成果实行分阶段、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前一阶段土地调查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下一阶段的调查工作。

问:条例对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和应用作了哪些规定?

答:为了规范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和应用,条例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规范调查成果的公布。条例规定,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地方土地调查成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

二是,规范调查成果的保存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做好土地调查成果的保存、管理、开发等工作。

三是,明确调查成果的应用。条例规定,土地调查成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同时,条例还规定,土地调查成果不作为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调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不作为划分部门职责分工和管理范围的依据。

问:违反条例规定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答:设定严格的法律责任是确保土地调查数据真实性、杜绝弄虚作假的重要手段,条例对此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明确有关领导的责任。条例规定,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擅自修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强令、授意土地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对拒绝、抵制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土地调查人员打击报复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土地调查制度篇4

逐步壮大的30年

(一)1978年-1990年:试点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的地籍工作主要是结合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以土地调查工作为主,逐步开展土地登记、统计等相关试点工作,探索制定一系列地籍工作制度,建立统一的地籍管理机构,培养地籍人才队伍,拓宽地籍工作经费渠道,为全面开展地籍工作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开展土地利用现状概查和土地详查试点。1979年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区划会议上布置了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科研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概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试点。

机构的恢复和建立。1979年,农业部首先恢复了土地利用局,主要管理农业用地。1981年,中国土地学会成立。1982年5月农业部土地管理局成立,下设地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建设用地等业务处。地籍处主要负责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及土地评价等工作。1986年8月1日,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下设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管理、监察等业务司。

开展全国性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即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1984年,《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决定,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同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此次调查以县为单位统一组织力量,主要采用航空遥感技术,严格按照全国统一的技术规程和土地分类标准,进行野外调查和内业工作,此项工作持续十多年,取得了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工作进行试点。1987年,国家土地管理局与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了土地统计报表制度。同年,国家在上海、山东省青州市、广东省花县等地开展了城镇地籍调查以及土地登记试点。1988年,为适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国家开征土地使用税的需要,在全国城镇普遍开展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申报工作。

建立相关法规制度。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对土地登记、变更登记、注销土地证、权属纠纷的处理及土地调查统计等作了详细规定,从此地籍工作有法可依。同时,在各项地籍管理工作试点的基础上,国家土地管理局进一步制定各项地籍工作的技术规程和规定:1981年公布《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试行),1984年正式;1987年印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补充规定,增加了权属界线调查的内容;1988年颁布《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试行);1989年9月《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城镇土地定级规程(试行)》;1989年11月实施《土地登记规则》。

(二)1990年-2000年:全面发展阶段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一阶段的地籍工作主要是以土地产权管理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土地登记工作,强化高新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夯实地籍基础业务,推进地籍管理信息化和系统化,健全完善一系列地籍工作制度,全面展开地籍工作,实现地籍工作由初始地籍向日常地籍的转型。

1990年底召开的西安地籍管理研讨会明确了“八五”期间及以后十年地籍管理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及技术路线。随后,全国初始地籍工作全面开展,以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和图解法为主要技术特点的城镇初始地籍调查、城镇初始土地登记和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县级调查工作基本完成,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基本结束。在成都、杭州地籍管理工作会后,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快速发展的新情况,日常地籍工作开始注重为全面规范土地市场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土地产权管理服务。

1997年在佛山召开的全国地籍管理工作会议,确立了地籍工作从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向日常土地产权管理转变的发展战略,地籍管理从此全面转入了日常管理阶段。在完成初始土地登记和初始地籍调查的基础上,及时开展了变更登记和变更调查;在全面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及时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为满足耕地保护工作的急需,开展了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

土地登记制度基本建立,土地产权管理得到强化。在开展初始土地登记工作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了变更登记,开展了国有企业和房改房、商品房用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积极开展土地登记公开查询试点工作,调解了大量土地权属纠纷。

建立了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在土地详查的基础上,1996年10月31日完成了统一时点的变更调查,此后每年基于此时点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目的是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基本完成了城镇地籍调查,并结合土地变更登记,及时开展变更地籍调查,掌握了全国城镇土地利用和权属状况。部署开展了西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坡耕地调查。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体系建设有长足发展。制定了统一的遥感监测技术规程,对全国50万人口以上城市进行定期监测,对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进行核实,对土地规划执行情况、重大建设项目、严重违法用地等进行随时监测。遥感监测已初具规模,初步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地籍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大部分市县建立了土地利用现状属性数据库,300多个市县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图形数据库建设。以1:1万土地详查图为基础,建立了部级1:50万土地详查数据库。县(市)级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一批大中城市完成了系统建设并进入正常运行,不少城市经过多次升级换代,系统功能日趋完善。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地籍工作的技术规程和规定。《土地登记规则》于1995年进行了修改;1993年6月《城镇土地估价规程》(试行),1992年公布《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农村部分)》(试行);1993年7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市)级汇总技术规程》等等。这些规程、规则、办法为全面开展城乡地籍管理工作做了必要的技术准备,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籍管理制度,使地籍工作逐步走上全面科学管理的轨道奠定了基础。

(三)2000年至今:完善提高

阶段

这一阶段的地籍工作主要是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科学规划,不断加强地籍成果应用,努力拓宽工作经费渠道;大力推进管理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地籍管理发展的动力、活力,形成推动地籍事业健康、持续、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地籍产业化、社会化发展,加快由传统地籍向现代地籍转变,使地籍更加科学、有效地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

尤其在国土资源部成立后,地籍工作围绕国土资源的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中心,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土地登记制度、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土地遥感监测范围逐步扩大,地籍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地籍管理产业化、社会化开始推行。

地籍事业纳入科学规划。2001年,国家第一次了地籍的第一个规划纲要――《地籍管理“十五”计划纲要》,对“九五”期间的地籍工作做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部署了“十五”期间的地籍工作。2006年国家实施了《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总结了“十五”地籍工作,规划了“十一五”地籍工作。这两个纲领性文件的连续出台标志着地籍事业纳入科学的规划序列,使地籍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了保障。

土地调查工作取得新突破。自2007年7月开始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开局良好。成效初显。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GB,t21010-2007),实现了全国土地分类标准的统一;土地调查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土地调查条例》于2008年2月开始实行。

土地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国家及各省通过立法积极促进土地登记工作。《土地登记办法》已经于2008年2月1日开始施行;《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办法》也在广泛征求意见中,准备修订出台。在“十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土地登记制度,出台了《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办法》、《土地登记人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土地登记人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等。各省也积极通过立法促进土地登记工作,已有山东、福建等9个省(市、区)出台了《土地登记条例》等地方法规,浙江、河北等9个省(市、区)出台了《土地登记办法》、《确定土地权属若干规定》等地方政府规章。土地登记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5年年底,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率达86%,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率达53%,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包括宅基地使用权)登记率达73%。

积极探索地籍管理的社会化和产业化道路。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和政企、政事分开的要求,加快机制创新,把事务性和技术性工作交给事业单位和中介机构,集中精力做好行政管理和组织工作。积极探索地籍成果的资产化管理,增强地籍工作自我发展的能力。

例如,南宁市在土地登记工作中,将地籍调查作为专项工作,交测绘机构承担,形成“地籍调查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收费、调查成果由调查机构负责”的地籍调查新模式。2002年一年,南宁市委托地籍测绘任务1908件,测绘机构按标准收取测绘费用达550万元。广州市黄埔区在原来地籍工作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借助社会力量。吸收民间投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区119平方公里土地实现了数字化地籍测量全覆盖。

2008年12月,国土资源部新的“三定”方案中地籍管理司的职能已删除了原“组织地籍权属调查”等事务性工作职能,增加了“各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整理、共享和汇交管理”行政管理职能。

30年的基本经验

通过三十年的发展和壮大,地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也越来越大:既是经济宏观调控的基础依据,又依法保护了土地产权人的权益:既规范了市场经济环境,又实现了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监测,同时,也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基础和前提。三十年的地籍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坚持围绕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以服务经济建设大局为中心,不断适应改革发展新要求。地籍的每一步发展都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最终目的,围绕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展开。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满足经济建设,“摸清土地家底”的基本需要,到土地“两权”分立的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需要,到“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参与宏观调控需求,再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两个“最严格”的土地制度,地籍事业都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坚持以实践创新为动力。不断促进改革经验的制度化。一方面,坚持“先试点、后推广”,“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地推进地籍工作。从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到地籍信息化、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以及现在进行的土地登记成果资料汇交等地籍各项工作,都是本着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展开。另一方面,充分发扬并尊重地方的实践创造,并积极推广。一些地方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完善,应用高科技等各种手段推进地籍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北京、福建等成立了登记事务中心专门负责登记的事务性工作。浙江、黑龙江等积极推行土地登记公开查询、登记、自我举证等制度,解决了登记经费与人员不足的问题;海南省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地籍的数字化、信息化,大大提高了土地登记的效率和登记质量。江苏、黑龙江等实行分割登记,在便民利民的同时推动了土地登记工作。南京市实现对内以图管地对外以证管地。河北廊坊以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为契机,确定了以地籍管理全覆盖为中心,以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和“两库建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数据库)为主线,带动其他地籍管理工作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累计制定规范性文件20余个,为地籍管理工作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彻底解决了全覆盖难、调处纠纷难、地籍信息系统现代化建设难等三大难点。

坚持以夯实基础业务为抓手,不断巩固和提升基础地位。地籍事业“有为才有位”,地籍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是靠地籍的各项坚实业务工作取得和巩固的。通过三十年的发展,土地登记覆盖面不断扩大,地籍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土地遥感监测范围不断扩大,土地统计制度不断完善,地籍的各项业务工作基础越来越夯实,地籍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才得以巩固和提升。

坚持以应用促发展,不断健全地籍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地籍成果应用,完善地籍成果应用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努力拓宽地籍工作经费渠道,推动地籍中介机构建设,大力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推动地籍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不断增强地籍管理发展的动力、活力,形成推动地籍事业健康、持续、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产业化:现代地籍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地籍的概念、内涵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变得也越来越丰富、广泛。地籍已变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国家的软基础设施。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特别是在国家要求土地要素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以及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满足国家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多样化需求的新情况下,地籍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地籍的建立以及地籍成果如何更好地为人民和政府提供服务,能及时提供高频、快捷、现势、准确、丰富的决策信息,地籍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目前,对地籍产业化、社会化仍存在误区,有人认为地籍具有公益性,不能走产业化、社会化的道路。其实这是没有真正理解地籍产业化、社会化的内涵。

地籍产业化是地籍部分产业化,是经营地籍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我们在地籍上所强调的是管理。在经济学中,管理是指在既定资源的投入条件下如何提高效率。而经营和管理不同,资源不是固定的,可以寻找新的资源。地籍不仅要注重管理,而且更要注重经营。另一面,经营目标决定了其性质,但经营结果并不决定性质。地籍经营好了,产生了效益,并不否定地籍具有公益性特点。

土地调查制度篇5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法律确定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的重要财产权,由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总体滞后,有的地区登记发证率还很低,这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任务十分紧迫繁重。确权登记发证的目的是为了依法确认土地权属、界线、范围、用途和面积,维护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为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奠定基础。通过开展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可以依法保护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有效规范农村住宅建设,防止乱占耕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对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依法调处土地权属纠纷、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依法落实征地搬迁补偿安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目的和内容

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

调查目的是查清各级农民集体拥有的土地,并明确权利主体,精确测量位置和面积,并根据相关资料,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所有权证书颁发给各级农民集体或集体经济组织。

2、宅基地使用权调查

调查目的是查清各农户使用的宅基地状况,并明确权利主体,明确土地权利人,精确测量位置和面积,并根据相关资料,依照法定程序,为符合条件的使用者颁发土地使用证书。宅基地使用权调查时此次调查的难点。宅基地牵涉面广,牵涉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宅基地矛盾也时有发生,所以,此次对宅基地调查除对测量工作要求比较高以外,同时应充分调动基层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高效完成各宅基地的签字盖章等核心工作,同时注意稳定工作,避免因为调查引起不稳定因素。

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

调查目的是查清各乡镇企业或个人使用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状况,并明确权利主体。具体的讲,就是查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区域内部除宅基地以为的乡镇工商企业、公益设施等使用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明确土地权利人,精确测量位置和面积,并根据相关资料,依照法定程序,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已经形成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登记发证。

4、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信息系统建设

在全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建设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数据库、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信息库、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

三、技术路线

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实地调查土地实际所有和使用状况,通过调绘或者实测完成地籍调查成果,进行土地登记,利用地籍调查,建设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数据库、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信息库、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

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路线。

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和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的正射影像图,制作1:10000比例尺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的工作底图,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调查成果和无争议的权属资料,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调查实际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属,核查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情况,调绘(或实测)各所有权的界线,并按照实地情况对界址走向进行详细描述,采用实测界址点方法进行调查,以第二次土地调查确定的行政村土地面积和地类为基础,采用图上量算或者数据库计算的方法计算宗地面积,将原有地类归入相应宗地。在查清、确认权属的基础上,按照《土地登记办法》的规定进行土地总登记,向所有权人发放土地证书,建设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

2、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技术路线。

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和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以及已有的土地登记和土地权属资料,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范围内外的宅基地使用权进行权属调查(核查);对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外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调查(核查);野外实测1:500比例尺地籍调查图,获取农村居民点用地内每宗宅基地和其他土地以及村庄居民点用地以外的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属、界址、用途、面积、分布及土地利用情况等信息。在查清、确认宅基地使用权的基础上,按照《土地登记办法》和有关规定进行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总登记,向使用权人发放土地证书。建立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数据库和管理系统。

四、工作程序

1、资料收集准备

包括控制资料、相关图件、土地权属界的调解资料、征地资料、政府或法院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资料、土地的征用、划拨、出让、转让等相关资料、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生态退耕、结构调整等资料。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

2、控制测量

3、工作底图测绘

4、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

调查程序包括公告、动员、实地调查指界、资料整理上报、资料审核、审核结果公示、登记发证等步骤。

5、成果整理,验收。

五、保障措施

1、完善相关政策。围绕地籍调查、土地确权、争议调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创新办法,细化和完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政策。

2、加快地籍调查。严格按照地籍调查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工作,查清农村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大比例尺地籍调查为基础,制作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特别是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籍图。县级以上城镇以及有条件的一般建制镇、村庄,要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将地籍调查成果上图入库,纳入规范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开展土地总登记及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建立地籍成果动态更新机制,以土地登记为切入点,动态更新地籍调查成果资料,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确保土地登记结果的准确性。

3、加强争议调处。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信息库,及时掌握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属争议动态,有效化解争议,为确权创造条件。

4、加强信息化建设。把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同地籍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确权登记的同时,一并将地籍档案数字化,实现确权登记发证成果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全国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逐步实现土地登记资料网上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建立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地籍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地籍工作的社会化服务程度。

5、强化证书应用。实行凭证管地用地制度,凡是依法进入市场流转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必须经过确权登记,做到产权明晰、四至清楚、没有纠纷,没有经过确权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律禁止流转;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涉及宅基地调整的,必须以确权登记为前提。

土地调查制度篇6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土地管理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土地在宏观调控中的特殊作用、严把土地“闸门”的重要基础。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建设用地、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未利用地的数量和分布,掌握城镇、村庄以及独立工矿区内部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等各行业用地的结构、数量和分布,是科学制订土地政策、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落实土地调控目标的重要依据,是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前提,是准确判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规模、及时调整供地方向、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仅为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每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分布,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将基本农田上图、登记上证、造册,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监督、考核各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权属状况,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全面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是有效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土地管理必须充分应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各项管理扎实有效。应用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获取准确、可靠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为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等各项土地资源管理业务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全面的服务,才能不断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政能力。

(四)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

《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31号)明确规定,“以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考核、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有量责任目标考核的依据”,“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缴纳范围,以当地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准”。要求必须全面、准确掌握耕地、新增建设用地实际情况,必须及时、快速获取各类土地数据。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各地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的调查数据库,建立土地资源信息快速更新机制,为考核各地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收缴等提供准确依据,是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

二、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调查目标

根据《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是全面查清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我国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按照国务院《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国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具体任务如下:

1.农村土地调查

农村土地调查是指对城市、建制镇以外的土地进行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点任务。按照调查内容,农村土地调查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两部分。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1:1万比例尺为主,以县区为基本单位,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2)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主要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充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2.城镇土地调查

城镇土地调查是指对城镇范围以内的土地开展大比例尺调查。依据地籍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查清城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状况,确定城镇内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用途等。通过汇总分析,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房地产用地、开发园区等土地利用状况。

3.基本农田调查

由各地组织,依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资料,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上证,造册。

4.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建立四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以县(区、市)为单位组织开展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和基本农田等数据进行管理,满足县级日常变更等业务需要;在市级,以市(地、州)为单位,结合市级管理模式,整合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构建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满足市级国土资源日常管理需求;以省为单位组织,对市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全面整合,建立省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满足省级国土资源管理对土地基础数据的基本需要。在中央一级,借助现有的网络系统,由国家组织建立部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对各级土地数据到地块的查询检索、统计汇总、分析输出、及时调用和定期备案等功能。另外,各级数据库之间提供访问和调用接口,满足数据上传、接收、交换、备份、更新维护、日常应用等工作需要。

(2)建立市县地籍信息系统

各市(县)按照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以市(县)为单位,组织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对市(县)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结果的图形数据、宗地属性以及各种表、卡、册等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提供编辑录入、查询统计、日常变更、制图输出、登记发证以及办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满足日常业务及管理需求。

5.成果汇总

(1)数据汇集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增加非调查区域的港澳台地区的土地数据,形成国家及各级行政辖区内的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

(2)图件编制

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全国土地调查图形数据进行整理缩编,编制出国家、省、地(市)、县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

(3)成果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耕地、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土地开发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

为保持调查成果现势性,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继续进行每年一次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组织各地对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及时汇总调查成果;国家建立及时监测系统,运用航空(天)遥感等高技术手段,定期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变化监测,并周期性覆盖全国,及时检查各地变更调查工作情况,并利用监测成果积极做好成果维护和应用工作。制定土地调查、统计、登记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稳定的常设调查队伍,保障调查经费,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

三、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围绕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农村土地调查按照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成果,采用无争议的权属资料,运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技术,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获取全国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连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城镇土地调查,严格按照全国城镇土地调查的有关标准,开展地籍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工作,现场确定权属界线,实地测量界址和座标,计算机自动量算土地面积,并以调查信息为基础,建立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二)技术方法

1.以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农村土地调查将以1:1万比例尺为主,充分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客观现势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采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遥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获取的光学及雷达数据,以实现在较短时间内对全国各类地形及气候条件下现势性遥感影像的全覆盖;采用基于Dem和GpS控制点的微分纠正技术,提高影像的正射纠正几何精度;采用星历参数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结合的卫星影像定位技术和基于差分GpS/imU的航空摄影技术,实现对无控制点或稀少控制点地区的影像纠正。

2.基于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农村土地调查以1:1万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在GpS等技术手段引导下,实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外业调查,并详细记录,绘制相应图件,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以外业调绘图件为基础,采用成熟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对每一地块的形状、范围、位置进行数字化,准确获取每一块土地的界线、范围、面积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镇土地调查以1:500比例尺为主,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大比例尺权属调查及地籍测量,准确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地籍调查尽可能采用解析法。

3.基于统一标准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法

系统整理外业调查记录,并以县区为单位,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技术规范,逐图斑录入调查记录,并对土地利用图斑的图形数据和图斑属性的表单数据进行属性联结,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平台,以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管理数据库,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借助网络技术,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方式,有效存储与管理调查数据。考虑到土地变更调查需求,采用多时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历史回溯。另外,由于土地调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权属调查数据以及土地动态变化数据等,数据量庞大,记录繁多,采用数据库优化技术,提高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的运行效率。

4.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及社会化服务技术方法

借助现有的国土资源信息网络框架,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先进、高速、大容量的全国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网络体系,按照“国家-省-市-县”四级结构分级实施,实现各级互联和数据的及时交换与传输,为国土资源日常管理提供信息支撑。同时,借助现有的信息网络及服务系统,依托国家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信息平台,实现与各行业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为各相关部门和社会提供土地基础信息和应用服务。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主要成果

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调查成果。具体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各级行政区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各级行政区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各级行政区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5.各级行政区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各级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3.市县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5.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综合报告

(1)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2.专题报告

(1)各级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各市县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

1.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2.各级土地权属数据库;

3.各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4.各级基本农田数据库;

5.市(县)级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五、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

按照国务院要求,从*年1月起,开始启动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年1月至6月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调查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制定,以及试点经验总结、业务培训和舆论宣传等。*年7月1日全面启动调查工作,至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国调查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年7月至2009年6月,开展农村土地调查,逐地块查清全国土地的位置、类型、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

2.*年7月至2009年6月,查清农村部分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确权达到90%以上。

3.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全面开展城镇土地调查,到2009年底,完成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调查。

4.到2009年底,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汇总统计调查,查清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和房地产等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5.到2009年底,在农村土地调查基础上,依据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完成基本农田的上图、登记、造册,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6.在调查的基础上,2010年上半年,完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和城镇地籍调查数据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全国土地调查信息共享。

7.进行土地调查成果统一时点变更,将成果统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逐级汇总土地调查成果,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二)实施计划

国家负责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和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制定,负责全国的技术指导、省级培训和质量抽查,组织建设部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等。同时,国家负责1:1万比例尺以及小于1:1万比例尺的遥感影像购置及正射影像图制作,为农村土地调查提供基础图件。另外,国家对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地类将开展外业实地核查,以保证调查成果真实、准确。

各省(区、市)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省(区、市)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本地区的实施方案,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各省(区、市)在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土地调查的实施细则,通过招投标方式统一选择专业队伍,利用国家下发的基础图件,负责组织各地实地开展土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基本农田状况调查以及城镇土地调查等。另外,省级负责对各县(市)土地调查工作的质量检查和成果验收。

(三)宣传培训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渠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资源、环境、社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国家负责对省级土地调查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省级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对市、县土地调查人员以及专业队伍的业务培训,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安排培训课程,按照培训教材,培训统一的技术要求、技术方法。国家统一标准、分级开展调查队伍的资质审查工作。通过资质审查的队伍和经培训且考试合格的人员,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国务院成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并设立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按照工作需要,全国土地调查办内设工作组,分工负责调查工作的具体业务和日常管理事务。同时,抽调部分地籍管理和土地调查的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对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另外,邀请部分土地管理的老专家、老领导,组成调查巡视组,通过巡视、考察及时掌握各地工作动态和调查进度,及时发现和研究重大政策问题。

各地成立相应的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政府领导担任,同时组建土地调查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办公室成员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本地区的土地调查工作。

2.政策保障

(1)编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系列技术标准及调查规范,包括制定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编制调查技术规程、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制定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等;针对调查中涉及到的颁发林权证的林地调查、法院查扣地调查、军队用地调查以及权属界村组调查等具体政策性问题,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性调查规定,提出解决办法。

(2)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将作为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土地调查完成后,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土地管理工作,应以调查成果为依据。

(3)充实人员和队伍,保证调查经费,并加强经费监督审计,完善土地变更调查制度。各地随时将更新数据报部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保证国家数据库数据准确、客观、现势。部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审批等涉及的基础数据和图件将以此数据库为准。

3.技术保障

第二次土地调查坚持统一的调查规范和标准,国家制定调查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明确各流程环节的技术要求及其操作程序、方法和检查办法,保证分阶段调查质量;根据土地调查成果多比例尺、多形式的特点,制定以数据为主体的成果标准,明确成果的表达形式,提高成果信息共享程度;按照国家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依据,结合管理需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等标准,明确调查数据库建设的框架结构、内容、维护更新要求等,提高土地利用信息应用服务质量。

在坚持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同时,本次调查将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进一步充实、完善土地调查工作的软、硬件环境。充分应用成熟、实用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本次调查的科技含量。

4.机制保障

(1)引入竞争机制,依据政府采购法,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推行项目监理管理制,择优选择技术强、信誉好、质量高的单位为项目监理单位。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招投标管理制度,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以及项目进展要求、经费支付方式等。

(2)建立检查验收制度,采用分阶段成果检查制度,每一阶段成果需经检查合格后方转入下一阶段,避免将错误带入下阶段工作,保证成果质量;执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国家、省、市级分级负责。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市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预检,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验收。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对省级汇总成果验收。同时,为加强成果质量检查力度,国家对省级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并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外业抽查核实,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

土地调查制度篇7

良好的开局

据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副司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温明炬介绍,二次调查开局良好,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都成立了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配备了专职人员。中央财政已批复第二次土地调查经费21.16亿元,其中2007年8亿元经费已拨付到位。各省积极筹措经费,落实经费渠道,部分省份经费已经落实到位。

二次调查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也已经得到统一。最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8月10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出台,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分类标准不统一的现状,将从根本上消除各部门土地利用分类不一致造成的土地调查统计重复、数出多门、口径不一。

除此之外,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总指导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行业标准)》、《底图生产技术规定》、《部级核查技术规定》、《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和《检查验收办法》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也陆续出台。《基本农田上图规定》、《数据库整合技术规范》等也正在制定中。

虽然土地调查是《土地管理法》早就确定的一项法定制度,但长期以来,具体的制度建设仍是空白。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开展,土地调查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据介绍,目前《土地调查条例》已经报送国务院法制办进行修改完善。

“《条例》对于保障依法开展土地调查、保证土地数据的真实性、促进土地调查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温明炬介绍。

考验犹在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人坦诚,尽管二次调查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势头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各地虽都已编制了土地调查经费预算,但经费预算批复落实比率低,特别是贫困地区经费筹措难度大;一些地区遥感资料短期内难以获取,对调查工作进度有一定的影响。

尤为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各地对土地问题越来越重视,对土地数据尤其对基本农田的数据越来越敏感,出现了政府干预的倾向和苗头。

这并不是在二次调查中才出现的问题。十年前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真实性受行政因素干扰过大的突出问题,人们还记忆犹新。该次调查获得了相对比较真实的数据,但是和以前统计部门的数据相差很大,各地以前一直引用统计数据,所以就会想方设法找到“平衡点”,对数据进行干扰。

由此对土地尤其是耕地数据带来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2007年11月某媒体的一则报道,披露了一些地方农村耕地面积存在较为普遍的“账实不符”问题,甚至存在“计税面积”和“实际面积”两种口径,一些地区的实际耕地面积比上报面积多出30%左右,部分山坡地的账实差甚至超出3倍多。

事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小组专门就此事展开了调查。调查显示,这些地方国土资源部门的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基本相符。业界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账实不符”,原因主要是这些数据来源于统计、农业部门。而不同部门按照自己的分类体系,对同一地类的认定、调查、统计结果往往相差很大。尤其是第二轮土地承包时丈量方式简陋、土地肥瘦有别采取的折算统计造成数据失真,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为了少缴农业税,故意瞒报、少报土地面积。

“有些地方政府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一位长期从事土地问题研究的专家如此评价这类现象。事实上,他们对于自己地方耕地真实数据都心中有数,但是数据一旦和经济利益挂钩,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

时过境迁,虽然2006年起农业税已经寿终正寝,但现在地方政府对耕地问题的敏感度有增无减。因为耕地数量不仅是衡量各省级政府耕地保有量的基础数据,也是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征缴的直接依据,有些地方难免会抱着多留点建设用地,多给自己留点余地的心态,对土地调查进行干涉。

可以说,第二次土地调查将面临更艰巨的考验。事实上,第二次土地调查从一开始就对如何保障数据的真实性进行了详细周密的部署,从组织、机制、技术等多方面力求保障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首先,在组织上,国务院成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并设立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抽调部分地籍管理和土地调查的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对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另外,邀请部分土地管理的老专家、老领导,组成调查巡视组,通过巡视、考察及时掌握各地工作动态和调查进度,及时发现和研究重大政策问题。各地也相应成立土地调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政府领导担任,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其次,在技术上,第二次土地调查坚持统一的调查规范和标准,国家制定调查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明确各流程环节的技术要求及其操作程序、方法和检查办法。开始调查前,国家运用遥感、航天、航空技术统一制作调查底图,供各地使用。底图既有基础地理信息,又有影像,地方在调查时很难作假。

再次,采用一系列的检查验收制度,从机制上进行保障。地方调查完成后,国土资源部将运用最新的遥感资料,对省级汇总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对耕地等重要地类、东中部等重点地区,国家还要进行野外核查,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

速度、质量同步

作为另一项重要的土地调查制度,2007年土地变更调查汇总会12月底在京召开。这次会议,透露出一些不同以往的信息。

作为一次常规的专项会议,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上,徐绍史强调,要高度重视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地籍管理基础性作用。他还特别指出,要依法依规开展土地调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基础性工作受到如此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寓意发人深思”,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告诉记者。

国土资源部另一位负责人指出,充分发挥地籍管理基础性作用,当前要做好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扎实推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确保通过这次调查,客观、真实、全面地掌握土地家底。这次汇总的特殊意义正在于,变更调查统计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能否认真解决好,将直接影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质量。

按照总体安排,2008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将继续扎实推进。届时,东部地区将完成调查并上交成果,中部地区基本完成调查,西部地区全面开展调查。

据介绍,全国土地调查办2008年将从质量和进度两方面,重点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加强检查指导,全面掌握各地调查进展情况。进一步加大对全国调查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力度,通过专人分片负责、检查组实地检查指导、工作信息定期上报、召开区片工作会等方式,对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

全面完成遥感数据购置与质量检查,及时向全同提供调查底图。2008年将向各省(区、市)提供调查底图587万平方公里,其中委托9个省生产的147万平方公里调查底图将在2008年6月底完成,其他省的调查底图将在年底前全部提供。云南、贵州、重庆、四川、、新疆等6省(市、区)的底图将根据购置遥感资料时间和西部测图进度随时安排生产和提供。

土地调查制度篇8

【关键词】“3S”技术;土壤布点;土壤采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壤调查的方法也随着时代的脚步而进步。从最古老的传统的土壤调查的方法即经典土壤调查的方法,到利用航片、卫片进行土壤调查。土壤调查的工具也从传统的罗盘、平板仪、土钻等,转而使用航测飞机、卫星等。结合3S技术和土壤调查的理论,得出利用3S技术的土壤调查流程。利用RS和GpS进行数据的采集,用GpS定位采样点,利用GiS的分析功能进行对采样点的分析,最终得出土壤调查的成果。主要是利用3S的集成来进行土壤调查。

一、土壤调查准备阶段

1.制定方案

首先组织土壤调查的人员,进行分组,制定各个小组的工作计划和调查路线。统一土壤调查的技术要求,确定土壤调查的内容;搜集并阅读调查地区的各种自然条件、土壤类型即利用状况的资料和图件;准备共调查填土时用的底图,选用大于成图比例尺的精度要求的地形图,也可以采用通过摄影测量和RS所获得航片或者卫片;准备调查所用的装备、工具和化学分析设备等。

根据研究区的调查,调查的路由选择的方法在土壤中的选线普查调查山地土壤线和平面定位。山的土壤调查的路线线。首先要遵循垂直线的原理,从山下到山上的路线,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植被,苍拉高,母质类型,以及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还应考虑大小,山地,丘陵,山地,中山以及不同的坡度,土壤的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的坡度和地形的区别。对选线平原区土壤调查。平原地区山地土壤变化将是简单的,但平原区,地形,地形的变化,土壤母质的变化程度的影响土壤的发生和分布是很重要的。因此,应遵循平原区的轮廓线的垂直的选择原则。选线通过的主要地貌单元,地形和土壤类型,多作观察,以便掌握土壤的分布规律。从沿海(或滨湖)平原冲积平原山前平原,从平原到高阶地;从洼地到两个斜坡的山,观察不同土壤类型。

2.收集土壤调查的资料及相关遥感图像

我国土壤调查的资料是第二次土壤调查中绘制的土壤图、土壤所含成分等数据,对于今后的土壤调查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选购调查区域的遥感图像,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传感器特性的组合应该是最优的组合

二、土壤调查野外工作

1.线路调查

线路调查是为了获得对调查区域的一个总概念。根据调查区域面积的大小和地形、地质、植被的复杂程度预先确定几条调查线路,每条线路应该通过不同的地形部位,不同的植被和母岩分布区,以便收集到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材料。在线路调查过程中应对照遥感图像随时定位、仔细观察成土因素、景观特征、土壤性质、土壤类型等,进行素描、记载和系统编码。

2.采样点的布设

根据6.1指定的工作计划以及路线进行野外工作。在已经选定的路线上利用GpS布设采样点,并且到实地进行采样。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利用GiS对所选的采样点进行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缓冲区分析,计算各个采样点之间的距离,以便使人员快速找到采样点。这样就可以使采样的分布合理且方便,可以删除一些不方便的点,如采样点在河面、悬崖、山谷、路面等不能进行采样的地点。

3.详测

详测是在线路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清土壤类型及分布界限,绘制一定比例尺的土壤分布图,确定土壤资源的利用和改进方向。包括:设置主要土壤剖面、确定土壤分布界限、检查和校正土壤草图。

4.采样点进行采样

工作组人员按照制定好的采样路线,到实地进行土壤的采样。采样得到的土壤样品分类编号装好。

5.野外验证

野外验证包括:验证预判断时的定位精度、解译的分类精度及制图的界限精度;进行典型样区的土壤剖面观察、记载和取样;进一步了解土壤分布规律及利用改良上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区域改良土壤提供资料。

三、土壤调查室内资料整理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对实地进行的验证,逐块勾绘出土壤类型和土壤组合的界线。

在室内的工作包括:进行对土壤样本的化验;编制微地形图,土壤图件的纠正转绘,经过野外验证和修改后的土壤图,确立土壤――成土因素系统的关系,结合室内的化验结果,将各组解译的土壤图进行拼接;制订详测第二阶段野外工作计划。

将各个过程得到的数据输入数据库中,利用GiS对其进行分析,找到适合调查区域的土壤利用方案和改良方法。方案要求符合实地情况、精度要求,能够实施等。

四、成图阶段和调查报告的编写

室内得出的土壤图与遥感影像对比,将土壤图进行清绘、整理,完成成果图。最后,编写土壤调查的调查报告。

五、应用实例

3S技术在石拐矿区土壤调查中的应用,在石拐地区的土壤调查目的是了解此地区的土壤成分、有机物质、氮、磷、钾、pH值、含水量、土壤紧实度等。

1.石拐矿区的自然环境

土地调查制度篇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3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的通知》**府发〔**〕20号)精神,切实开展好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化认识,增强土地调查工作的责任感

开展土地调查,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土地调查,将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各级各部门要从全面贯彻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土地调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级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要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按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顺利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

二、落实责任,全面启动调查工作

(一)调查内容。在全市范围内利用遥感等先进技术,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逐地块实地调查地类和面积,掌握全市耕地、园地、林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逐地块调查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全市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对每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市、县(区)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及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二)时间及进度。**年7月底前编制调查方案、组建领导班子、设置工作机构、确定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舆论宣传、落实调查经费等准备工作;**年7月至**年底各区县完成农村土地利用状况、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基本农田调查以及包括基本农田数据库在内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市城区、县城、重点建制城镇土地调查工作,并力争完成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年第一季度完成全市的数据汇总,提交市级成果申请验收,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年下半年统一组织整理调查成果,并以**年10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进行数据更新,逐级汇总成果。**年以后,全市每年进行一次土地变更调查,以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实性。各县(区)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制定工作计划,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三)制定实施方案。各县、区要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及有关规范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调查实施方案,充分利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及网络通讯等技术,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提高土地调查的科技含量。

(四)强化技术培训。土地调查技术性、专业性强,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工作班子和技术队伍,加强对调查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调查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五)广泛宣传动员。土地调查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各地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刊、标语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的、意义宣传到各单位、村、社和千家万户,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第二次土地调查工的认识,积极支持调查工作。

(六)调查职责分工。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国家整体控制、地方细化调查、各级优势互补、分级负责实施”的要求,各相关单位对调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负责调查业务指导和检查方面的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协调调查经费和物资保障;民政、建设、水利、林业、农业、规划、环保等部门负责协助提供民政勘界、城镇建设、水利、林业、基本农田和农业用地、环保等方面的资料,市监察局、市发改委和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土地调查中项目招投标工作,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统计局负责处理数据统计和分析方面的工作,各新闻单位和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舆论宣传工作,涉及推进调查进度的工作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进行专项督查。

农村土地的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县(区)城和重点建制镇城镇土地调查以及各类数据库建设由区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市城市规划区内城镇土地调查及建库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开发区、河东新区、创新工业园的农村土地调查由船山区人民政府统一牵头组织实施,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三、落实经费,加强督查,高质量完成调查工作。

(一)切实落实调查经费。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要求,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将土地调查经费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确保土地调查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到位。

土地调查制度篇10

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国土资源服务。我县测绘地籍管理工作也发挥了基础和保障作用,科学有效地为我县国土资源管理服务,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等方面也取得较大的成效。

一、启动第二次全县土地调查县局提请县政府成立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落实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成员,编制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含经费预算及年度经费预算),依据政府采购法,实行项目监理制,编制标书,拟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项目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调查研究镇、村、组如何配合和协调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做好实地调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

二、做好本年度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

按时完成20__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及坑塘水面10月10日上报,易地补充耕地15日上报,变更调查数据25日上报。参与部级项目岔河沿湖片土地整理项目的验收,并及时做好权属地类变更。

三、处理权属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在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对照土地确权的有关法规,及时调解处理高涧窑场、高涧玻璃厂水泥制品厂、仁和镇陈向村大团圩与七一圩之间、朱坝砖瓦厂等土地权属纠纷六起,协助县林牧局、县水利局、朱坝镇调处浔河堆上的林权纠纷,协助共和镇调解共和村两户宅基地权属纠纷,协助西顺河镇处理王业志与镇农业中心土地权属争议,实地确定浔河套闸与高良涧镇浔河村十组土地权属界址线。在春节前按县统一要求,到各镇开展稳定工作。遏制了因土地争议而引起的群众上访,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进一步健全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县局提请县政府成立县土地权属争议调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加强对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领导。提请县政府办公室印发《__县土地权属争议群体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必要时实施该预案;做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的土地权属管理工作。

四、做好土地调查登记发证工作,服务广大公众

至11月15日共办理土地证书计2435本。国有土地证1999本,其中国有出让证1601本,国有划拨证392本,授权经营证6本。抵押他项权利证282本(含县粮食系统24宗地抵押到期再抵押)。集体土地使用权证154本。做好土地登记外业调查工作,完成县供电系统土地登记的土地权属调查25宗,县农行系统股改前土地登记土地权属调查3宗,县信用社系统土地登记权属调查8宗,交通局黄集、东双沟、三河、蒋坝车站土地调查。筛选可抵押土地,协助县城市资产经营公司增资。办理钱码岛1、2号岛土地使用权变更。进一步健全土地登记制度,10月1日物权法实施后,除继续实施和完善原有土地登记制度外,新设立预告登记、异议登记、公告登记制度;完善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制度;推行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及时整理装订地籍档案,将1500宗地850卷地籍资料整理装订归档。

五、完成测量标志维护内外业工作,为测绘工作提供基础服务

我县作为市局测量标志维护试点单位,市局于20__年12月8日在我县召开测量标志维护工作现场会。整个测量标志维护工作于20__年10月10日开始,20__年4月10日结束。维护水准点62点、三角点19点。20__年9月11日,县局召开专题会议,布置全县永久性测量标志用地登记发证工作,局分管领导带队去省市驻洪单位逐点落实委托保管和土地他项权利事项,测量标志登记发证工作于20__年10月底在全市率先结束,受到市国土资源局领导的表扬。全县测量标志控制点81点56个点位,发放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的35点位,发放土地他项权利证的21点位。聘请测量标志保管员56名,并发放测量标志保管员证。

六、为规划修编、耕地占补平衡等提供地籍基础资料

配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础资料收集工作,提供各镇20__年未土地总面积、农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等,为规划修编提供73幅89张(含水面)图纸。为批次征地农转用报批提供土地权属、地类报审材料。迎接国土资源部对我县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抽检,做好05年、06年建设用地、土地复垦整理变更调查情况汇报。配合县规划局进行城乡挂钩调查。配合县农普办农业普查,提供农用地数据。

六、形式多样,开展8.29测绘法

宣传日宣传工作请县政府、县局领导在__通讯上发表署名文章,在县城、集镇主要街道悬挂横幅,在世纪广场大屏幕播放宣传标语,在县新华书店门前设立咨询台,并举办有奖猜谜活动,宣传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受到省测绘局、市国土资源局领导的表扬。

七、自编教材,开展地籍业务培训工作

自行编写培训教材,分别举办物权法与地籍管理、测量标志土地登记发证、第二次土地调查培训班。

八、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为公共利益需要和旧城改造服务

依法收回金莺花园西侧麻访厂、东双沟敬老院、世纪名都南侧、岔河农经站宿舍办公楼,岔河敬老院等国有土地使用权。协助县政府收回惠民家园内县建行、蒋华林国有土地使用权。

二〇〇八年测绘地籍工作计划

一、开展第二次全县土地调查

二〇〇八年测绘地籍工作的重点是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在全市于20__年11月~20__年12月统一完成数字航空摄影的同时,首先完成项目招投标,拟于20__年11月~20__年1月择优选取项目监理单位和实施单位;二是完成技术设计书,由项目实施单位根据《__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于20__年12月~20__年2月完成《__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设计书》,并报市二次调查办审核、省二次调查办审批;三是由实施单位于20__年11月~20__年3月完成基础控制测量;四是由项目实施单位于20__年3月~20__年5月完成像片控制测量及制作正射影像图:五是县国土资源局、县二次调查办组织监理单位、实施单位、各镇二次调查办、各国土所、有关村(居)组于20__年3月~20__年5月外业调查试点;六是于20__年3月~20__年4月在全县开展农村土地调查;七是于20__年3月~20__年底在全县开展城镇土地调查。

二、进一步健全土地登记制度

除继续实施和完善原有土地登记制度外,新设立预告登记、异议登记、公告登记制度;完善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制度;推行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

三、及时调查调解土地权属争议

一是对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管辖权有合理的划分。对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案件,积极引导当事人向镇政府申请受理和处理,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案件,未经当事人协商和镇政府调解,县局、县政府不予受理。二是要求集体经济组织推选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代表。三是做好土地权属争议的申请、受理、答辩、举证工作。无论申请、答辩,都要提交证据和提供证人。引导争议双方用事实和根据说话,按民事纠纷“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引导双方举证。四是在争议双方申请、答辩、举证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门开展核实调查和补充调查。五是力求通过协商调解解决争议,谨慎下达处理决定。六是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准备工作。

四、按时完成本年度土地变更调查

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要求及时完成20__年度土地变更调查。

五、开展8.29测绘法宣传日活动

请县政府、县局领导在__通讯上发表署名文章,在县城、集镇主要街道悬挂横幅,在世纪广场大屏幕播放宣传标语,在县新华书店门前设立咨询台,并举办有奖猜谜活动。

六、做好土地权属地类面积审核

开展征地、农转用、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涉及的勘测定界工作、土地权属地类面积审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