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监督存在的不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2:46

财政监督存在的不足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完善措施展望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18-02

一、引言

财务管理是很多企业和单位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工作方法,同时财务管理可以及时反映单位在一个阶段内的运作和管理的情况,财务管理是否能够有效开展,会对单位的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作单位,但是如何利用财务管理实现自身更好的运行和发展也是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一直没有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发展形势快速变化也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影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充分研究并合理利用财务监督工作,以优化后的财务监督工作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提升,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稳定健康的运行。

二、财务监督的现状

(一)财务监督体系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以及其他与财务有关的工作都是单位日常工作中比较关心的部分,而单位对于财务监督的作用和工作细则相对不够重视。现在财务监督工作没有取得积极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财务监督的体系不够健全,财务监督的制度总体来说较为空泛而与实际的财务监督工作联系程度不高,特别是对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具体工作行为的说明不够。同时财务监督体系相对较为落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体系的更新完善工作开展不足,体系中的很多工作细节脱离现阶段的工作实际情况而不能起到有效的监督和规范作用,对单位的管理工作帮助不大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运行。

(二)财务监督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需要由财务监督人员组建的监督部门进行,监督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将会对监督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造成极大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监督人员的选择上存在要求不够严格的问题,很多财务监督人员通常在不具备相关的监督知识和监督能力就参与财务监督工作,因为自身素质不足造成监督工作通常只是在表面进行但没有把单位潜在的问题发掘出来,为单位后续的运行工作埋下隐患。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固定的监督部门,只是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由单位领导带领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监督工作,单位内部的监督意识整体较为薄弱。

(三)财务监督方法不够科学

财务监督虽然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健康发展方面有较大的贡献,但是在单位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够合理的问题。首先是财务监督工作对于财务信息的控制能力不足,o法通过合理的方法收集财务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判别,当财务数据存在错误时进行的处理工作也存在较大的错误。财务监督的工作效率也相对不高,同时单位也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来保证财务监督工作的快速准确进行。财务监督的工作方法整体停留在简单的会计核算方面,对于最近的监督管理的方法应用程度不高,对于日渐增多的财务监督任务表现出工作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财务监督结果利用率低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单位对财务监督的结果利用率较低,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完善单位的管理和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主要是对单位内部的财务信息和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通过数据的核算来确定是否存在不合理性。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重点是在确定单位是否存在相关工作错误并及时去处理,当工作不存在错误时便不对后续的结果采取进一步的分析,所以单位没有合理利用监督结果来完善单位具体的运营不足。财务监督工作与其他方面工作的联系不够紧密,单位也没有采用内部控制和全面管理等方式将处理结果应用到相应部门的具体工作中,并不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更好更合理地发展。

三、财务监督的完善措施

(一)健全财务监督体系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所处的工作环境对自身的管理和运营都有较高的要求,过去的财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单位发展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完善后的财务监督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单位首先需要健全财务监督的工作体系,解决财务监督体系与实际的财务监督工作不匹配的问题。过去的财务监督体系内容存在不够具体的问题,单位需要对单位资产管理、资金流通与使用以及其他财务工作做出具体的监督工作安排,消除过去对监督工作和监督对象没有明确说明的问题,使财务监督工作能够更加准确和高效地进行。财务监督体系的时效性也是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重视的问题,通过对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法律和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的研究来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方向,确保财务监督不仅能保持合理性还能够有较高的适用性来指导单位的财务工作。

(二)提高财务监督人员素质和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比较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但是由于自身非盈利的特点导致单位对于财务监督的质量要求较低,同时也对财务监督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较低。单位要想保证财务监督工作能够长期稳定地开展,必须解决监督人员综合素质不满足工作需要的问题。首先,单位需要设置对监督人员工作能力的要求,当财务监督人员取得了一定的财务工作资质后才能够进行财务监督工作,并定期组织监督模拟训练来提高监督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使其能够熟悉在单位中的财务监督流程。其次,单位也要保证财务监督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在利用监督体系的规范下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工作人员开展高质量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并确定财务监督人员的自身责权使其能够主动去依照相关规定开展监督工作。

(三)增强财务监督的科学性

过去的财务监督的效率不高和工作准确性不足是导致该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没有被积极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单位需要思考如何提高财务监督的科学性来保证自身工作的更好进行。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处于信息化技术较发达同时工作数据激增的阶段,过去的财务监督工作是难以合理解决现阶段的问题,因此单位需要通过完善信息化工作环境以及加强财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来建立信息化财务监督,新型财务监督工作可以通过多层次的数据综合比对和分析及时确定正确的财务信息,并在相关软件的辅助下实现高效率地监督工作。信息化财务监督还具有透明度高和工作公开透明的特点,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准确造成的监督失效并规范了监督人员的工作行为,对单位内与财务有关的工作部门以及监督部门自身都起到了积极的监督作用。

(四)加强对财务监督结果的应用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保证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稳定提升,不仅需要完善以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过去的财务监督只是简单地检查财务工作的正确性并规范财务工作,但是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简单的财务监督工作将会对单位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小,因此需要通过监督结果更进一步的分析和利用并结合其他管理工作来进一步提高单位的管理。财务监督人员需要将现阶段的监督结果与过去各个阶段的监督结果进行对比,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来掌握单位相应的弱势工作部门,通过结合全面a算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等协调单位的资源,通过优势工作部门带动弱势部分来整体提升单位的工作能力。财务监督工作通过深入分析监督结果可以对未来的工作风险进行相应的预测,结合单位其他部分以及单位的发展规划可以对相关风险进行有效地防控。

四、展望

随着财务监督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单位更清楚地认识到财务监督的作用与存在的应用不足,只有在财务监督的全面实施下才能规范单位的各项财务工作并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财务监督工作是未来财务工作的一个重点,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早日意识到其重要性并积极应用高质量地监督工作才能长久保证单位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惠敏.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会计监督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7)

[2]李佳.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初探[J].财经界,2016(29)

[3]刘辉.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督不足之处与应对策略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6)

财政监督存在的不足篇2

一、现行财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处理,缺乏事前事中监督。由于缺乏事前监督,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争投资、上项目为目的,只注重争取建设资金,对于项目立项可行性、投资收益、偿债能力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预算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不能对整个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因此使财政管理中许多不应发生的问题发生了,而且有些违纪问题触目惊心:截留、挪用、支出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问题诸多,有的甚者连人民的“保命钱”社会保障资金也敢挪用。

(二)财政监督偏重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已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整,财政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对企业财务收支管得过死的状况应该改变,对企业财务决算的审核要逐步交给中介机构来完成,今后财政监督工作应主要强化对预算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观监督。这就要求我们的财政监督的思路、方式、手段也要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以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类型为例,真正属于财务会计处理上的问题属于少数,而违纪的实质在于部门、单位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违纪,如:擅自立项收取基金,挪用专项资金等,而对这种行政违纪,再采用经济处罚手段,就难以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三)财政监督绩效的考核指标弊端严重。长期以来,对财政监督机构的考核指标是以组织收入为主,也就是以入库额多少为评价指标,这样造成了现行财政监督存在着重检查,轻整改,重罚缴,轻堵漏,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脱离。一方面监督机构认为处罚数额越大,监督成效就越突出,从而把查处违纪行为作为财政监督唯一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被查单位感到监督检查只是罚款了事,这就促使被查单位在违纪风险与成本和违纪“收益”之间权衡得失,认为查着了是你的,查不着是我的,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也是出现边查边犯,屡查屡犯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目前,财政职能部门尚未与监督机构建立规范、畅通的沟通方式和制度,致使监督机构不能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拨付情况及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使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降低了检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五)财政监督立法严重滞后。建国以来,财政立法取得了显著成绩,相继颁布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财政法律、法规,使财政运行中一些重大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财政立法严重滞后,迄今尚无一部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对财政监督职能、内容和手段等方面作出专门规定的法律。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开展财政监督工作时,至今还是依照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和财政部于1998年制发的《财政检查工作规则》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由于没有将财政监督提到足够的立法高度,因而财政监督地位得不到法律保障,在执法上存在着尺度偏松、手段偏软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成效。

二、建立新型的财政监督机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机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工作的制度创新。回顾财政监督工作的实践历程,我们认为,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新型财政监督机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一)加快财政监督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研究制订《财政监督法》以及完善各项财政、预算、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税法律框架和财政监督法律体系,把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财政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二)监督方式要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事后检查型的监督方式,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新格局。

一是事前预警。对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在财政资金使用中,项目前期准备不足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项目工程概预算与实际资金需要差别很大,资金缺口无从解决;有些地方反映拿到资金感到措手不及,来了钱不知道是干什么,来了钱不知道是给谁的。因此,财政监督机构要参与项目立项工作,对项目的论证过程的可行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对项目借款的偿还能力进行论证。财政监督部门要落实还贷资金是否有可靠来源,督促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对还贷资金作出具体规划,测算各方面的财力和资金来源,制订出具体的还贷计划。

二是事中监管。财政工作要一手抓好分钱,一手抓好管钱,两手都不能软。财政部门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督职责,必须睁大监督的眼睛,监督跟着资金走,财政资金分配到什么地方,财政就必须监督到什么地方,建立跟踪监督机制,随时掌握预算单位资金增减变动情况,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财政监督要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范违规违纪与损失浪费的屏障,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与高效使用。

三是事后评价。建立资金使用效果或效益评价制度,以利于调整政策,改进工作。

财政监督存在的不足篇3

关键词:财政监督;财政监督法规;预算监督;其他经济监督

财政监督是国家经济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财政监督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其中:狭义的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依法对财政管理中财政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的监督;广义的财政监督是指包括各级权力机关、财政机关在内的财政监督主体依法对财政分配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监管和督察。本文将从广义的角度针对当前我国财政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财政监督体系,以促使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及时性、有效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当前我国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财政监督工作,把严肃财经纪律、整顿财经秩序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长期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监督在总体上得到了加强,财政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当前我国的财税秩序仍较混乱,规范的财政自主监督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使得现行财政监督的法制建设、工作方式和监督手段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管理的需要。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财政监督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财政监督的方法不够规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要求财政监督的理念或方法与之相适应。但目前财政监督的理念不适应,监管方法比较单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偏重于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从监督内容上看,对公共收入的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对财政分配的最终结果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少;从监督的方式上看,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从监督环节上看,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这就导致很多财政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既成事实后才被发现,从而造成财政管理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止,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财政的内部监督比较薄弱。财政监督有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之分,二者相比较而言,财政的内部监督显得极为薄弱,也就是财政对自身的监督力度远远不够,给国家财政资金的分配和预算的执行留下了漏洞和隐患。近年来,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内部管理松懈,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财政系统违纪问题时有发生,有的还相当严重。财政部门腐败现象的蔓延与财政监督尤其是内部监督不健全、不完善,缺乏约束机制不无关系。

3.财政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尚未理顺。我国现行的经济监督体系主要由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审计机构监督等共同构成,负责对经济运行秩序实施监督。从理论上看,这些监督主体职责分工应该明确,监督内容各有侧重,并允许适当交叉,逐步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尚未理顺,各个经济监督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不甚明确,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检查计划上不能相互衔接,工作信息上不能相互共享,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总体效果。

4.财政监督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财政监督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必须依法行政。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系统地规定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财政监督缺乏独立完整的法律保障。尽管我国已相继出台了《预算法》、《预算法实施细则》、《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财政法律,但由于这些法律有其自身独特的规范对象,对财政监督仅限于原则性规定,并不完整和系统,对财政监督的职责权限、监督范围和内容、监督程序和步骤等并无详细规定,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依据,财政监管工作难以覆盖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导致在财政监管执法上尺度偏松、手段偏软,严重影响着财政监管的权威性。

二、完善我国财政监督体系的对策

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框架及其有效的财政监督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监督体系,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规范的财政监督的方式。针对现有财政监督方式的不足,为切实有效地加大财政监督的力度,使财政监督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运行轨道,必须建立起适应财政管理改革需要的、规范的财政监督方法体系,包括:(1)由重事后监督为主转变为财政分配全过程的监督。财政监督要适应部门预算管理改革,通过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对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监督,对国库拨付资金的监督等,及时发现财政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符合新形势的需要,也有利于财政监督转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中运行。(2)由重收入监督转变到收支监督并重上来。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过去一些人把监督检查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一项措施。诚然,通过加强收入监督,可达到增加收入、防止公共收入流失的目的,但公共支出资金使用效率如何,有无挤占挪用等,更是公共财政监督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财政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关系到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财政监督工作要尽快实现由重收入、轻支出向收支监督并重转变,从而逐步建立公共预算收入解缴、征管、入库、退库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同时,建立从公共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跟踪监督机制。(3)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规范化的经常性监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工作的中心是以加强管理为主。因此,财政监督工作也要转变监督方式,逐步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经常监督上来,要立足财政管理,着眼于财政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发现财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真正形成财政监督与管理并重,日常监督管理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工作新格局。2.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体系。科学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现代财政监督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科学的预算监督体系。预算体现着国家政策的意图,规定了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否,执行得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预算管理效率。近年来,随着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我国的预算管理开始改变过去轻约束的状况,朝着依法理财的方向迈进。目前,在预算编制的执行中,非规范性因素仍较多。因此,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监督体系。具体是:(1)加强预算编制的监督。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大都实行部门预算,这是我国预算编制的重大改革,意义深远。部门预算的核心是要细化预算和实行综合预算。预算编制监督的重点在于监测预算单位基本情况及其上报预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剔除水分,减少随意性,确保部门预算的科学和规范。(2)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随着“金财工程”的实施,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手段,随时掌握财政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方向、结存等动态情况,并对管理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追踪监控。同时,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对财政资金的管理监控要一直延伸到财政资金使用单位和商品与劳务供应者帐户,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即时监控,真正将监督寓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3)加强预算执行结果的监督。预算执行的结果体现为财政决算,这方面监督的重点是决算的真实和合法。具体包括:预算收入是否及时足额上交,是否存在擅自减征、免征、缓征预算收入现象;是否出现截留、占用、挪用及隐匿收入、私设“小金库”行为;预算支出是否及时拨付、支出的范围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巧立名目、虚报支出、弄虚作假行为;预算调整是否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预算会计的处理是否正确、及时、合法等。

二是规范会计秩序的监督制度。加强会计监督是保护国有资产、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应成为财政监督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1)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的主管部门,对会计工作负有管理、指导、监督职责。由于会计工作所依据的政策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都是由财政部门制定的,在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经常会出现现行制度无法完全满足会计核算要求的情况,这就客观上要求财政部门要不断地适应新情况,适时调整会计政策,完善会计制度。同时,要按照调整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实行对会计信息定期抽查制度,由此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减少会计领域的造假行为。(2)必须加强会计中介机构的监督。依靠会计中介机构对企业单位的收支活动、会计信息和经营者行为进行监督,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用做法。在现代社会已成为除国家监督之外最重要的监督形式。中介机构的发展壮大对于节约国家的监督成本,维护国家和公众的正当利益以及正常经济秩序,具有重大作用。政府财政部门应该在要求中介机构加强行业自律、制订行业标准、规范执业行为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督,对违规执业行为严肃查处,促使会计师事务所规范发展。

3.理顺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要妥善处理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以及财政监督专门机构与财政部门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财政部门及财政监督专职机构依据《会计法》实施监督管理,重点监管各单位在财政收支过程中执行国家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情况,确保财政收入支出安全有效。要与审计监督、税务监督加强协作,互通信息,有机结合,避免工作中的重复和推诿现象,形成合力。在财政部门内部,要理顺各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能关系,建立起财政内部的监督与再监督机制。只有这样,财政部门才能在整体上建立起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三位一体的财政监督机制,进而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

4.健全财政监督法规体系。建立和健全财政监督法规体系是财政部门依法行政的首要环节,是开展财政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要尽快制定《财政监督法》,出台配套的行政规章,明确财政监管的职责、任务、权力和义务,规范工作程序,使财政资金的运动完全置于财政监管之下。要建立财政行政复议制度,有效地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保障和监督财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监管。

[参考文献]

[1]华国庆.我国财政监督法律制度建设刍议[eB/oL],/.

[2]刘孝诚,刘静.论国家财政监督机制[J],财政监察,2002年第2—4期.

[3]杨舟.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监督初探[eB/oL],/Lw/16/10179/.

财政监督存在的不足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家财政 财政监督 对策建议

财政监督作为财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财政运行的各个环节,是保证国家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对财政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调节职能的有效发挥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改革越深入,经济越发展,财政监督越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监督也必须将随之不断调整充实,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如何建立和完善财政监督的机制,使财政监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就显得更为关键和重要。

一、财政监督的涵义

所谓财政监督是指具有财政监督权的主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财政资金运动的方式、效果、过程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所进行的监控。它体现财政管理的本质属性,在财政管理活动当中,与财政资金同步运行,其实质是规范和约束财政主体行为的机制。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整个国家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内在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加强财政管理、整顿财经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1、法制建设相对落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金融危机肆虐,财政监督的主体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而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更新与修订,在当前特殊的情况下,目前存在的执法依据已不完全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需要,其适用性与可操作性都待提高。尽管《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重要的法律法规,为财政监督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性的法律依据,但这些法律法规其本身有特殊的调整和规范的对象,对财政监督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对财政监督职能、内容和手段等方面做出专门规定的法律。

2、体制建设不够健全

从财政监督主体设置的方面来看,存在多个监督主体共存的局面,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审计机构监督共同构成完整的经济监督体系,负责对经济运行秩序实施监督;从监督主体职能划分来看,存在财政监督职能重叠交叉的问题,各个经济监督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不甚明确,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主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均有对财政经济活动监督检查的权力,并且政府的财政和审计部门均可对财政事项进行监督审计,具有较大的同一性。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中,更要我们节省行政资源,降低政府行政开销。

3、监督方式不够规范

当前我们财政监督的方式仍然是相对单一、不够规范的。其监督方式往往是按年度或按工程项目完结后根据需要对其财务收支行为进行监督,是一种纯粹的事后监督,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与被动性,财政监督成为了摆设与工具。从监督方式上看,表现为专项性和突击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从监督环节上看,表现为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从监督内容上看,表现为对公共收入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对某一事项检查多,全方位跟踪监督少。当前金融危机大环境下,国家投入四万亿的救市资金,更需要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保证资金的安全与效率。

4、信息渠道不够通畅

从收入环节看,财政与收入征收单位、国库部门等尚未及时联网;从支出环节来看,财政部门对资金分配使用情况仅限于拨付阶段,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网络,难以将情况准确、全面、快速地反映到财政部门。缺少规范化的保障信息通畅的程序,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决策辅助系统和监督决策支持系统,财政监督的软硬件建设投入不足,财政监督业务与现行电子政务工程存在的对接问题以及缺乏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影响了财政监督的及时性、严密性、有效性。

5、监督机构不够合理

现有的财政监督机构是财政机关的所属单位,《宪法》和《审计法》等相关法律只赋予了监督机构行政处理权与经济制裁权,其监督机构本身并没有被赋予充分的职权。监督机构的权威势必会受到极大的挑战,出现监督难、处理更难的问题。首先,监督机构的先天不足使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履行相应的职责;同时,无力的监督权力也会给监督工作带来人为的障碍,衍生诸多困难。因此,为保证监督的独立性与有效性,应考虑建立司法监督模式,不断加强监督的权威性。

三、加强我国财政监督的对策建议

我国正处于市场转型期,目前又遇上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一些本来就存在的财政监督的问题就显得更加尖锐、更加刺眼。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提高、改进财政监督,使现行的财政监督机制在法律建设、工作方式等方面与新时期的监督要求相适应。

1、强化与完善法制建设

依法行政、依法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相对完善的财政监督立法保障,是顺利开展财政监督工作和建立健全完整的财政监督体系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法制建设逐步得到完善,财政法制建设的步伐也必须加快。首先要规范和完善财税、财务、会计活动的法规制度。一方面要对现有法规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正和完善,消除法规中存在的内涵外延界定不清和可操作性不强所带来的执行困难;另一方面,要加快财政法规的立法进程,让财政监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要建立健全财政监督自身的法律体系,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财政监督地位、作用、职责、任务,强化财政监督检查手段,规范财政监督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以一部相对完整的权威的法规对财政监督工作的程序、方式、地位、内容和作用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税法律框架和财政监督法律体系,全面指定监督工作细则,依托不断完备的法律体系,逐步形成有效的财政监督约束机制。

2、建立财政监督与其他监督的协调机制

财政监督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面对成千上万、形形的财政收支执行单位,仅靠财政部门一家实施监督,是没有效率,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因此要实现多部门共同协调监督,要调整好财政监督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关系。目前代表政府实行经济监督的有财政、物价、审计、工商等部门。这些经济监督部门,有着相对固定的监督范围,但其业务在一定范围内又有交叉。如果不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会降低监督效率,削弱监督力量,损害财经法纪的严肃性。因此在完成经济监督的任务时各部门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又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而且必须明确划清职责权限,避免重复,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完成监督任务,全面提升监督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最终

形成较为完整的以财政部门的专职财政监督为核心,以财政部门内部业务机构为依托,以审计、税务监督为载体,以社会监督、社会中介机构实施监督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完整的监督体系。

3、建立科学完善的财政监督新机制

围绕公共财政管理的目标要求,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针对现有的不足,切实有效的加大财政监督的力度,使财政监督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运行轨道,逐步建立起涵盖财政收支、体现财政管理特色的事前参与与预警、事中跟踪防范、事后审核问效的多层次、全方位财政监督运行机制。一是由微观监督转变为宏观监督,通过对整个财政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经济和财政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起到大处着眼、大局着想的作用;二是由事后监督为主转变为对财政分配全过程的监督,通过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对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监督,对国库拨付资金的监督等,及时发现财政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三是由重收入监督转变为收支监督并重,公共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无挤占挪用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财政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公共财政监督的重要内容;四是由突击性检查转变为规范化的经常性检查,财政监督工作必须立足管理,着眼于财政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五是由对外监督为主转变到内外并重监督,要采取有效措施,对财政部门内部机构预算资金、专项资金以及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加强自我约束,规范行政行为。

4、加强财政监督的信息化建设

当前信息化所带来的财政管理革命把财政监督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财政监督机构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平台和监督网络并设计出适合不同监督任务需要的监督软件等,帮助监督人员完成数据采集、转换、抽样、分析等操作,提升监督效果。首先我们应该加快软硬件基础建设,逐步实现财政监督手段信息化。保障资金投入,搞好规划,统筹兼顾,避免重复建设,闲置浪费;在此基础上建立财政监督信息网络系统,整合和提升监督的信息资源。其次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财政信息通畅透明。通过单位间的信息互联,可以有效配置监督资源,提高监督效率,实现互相监督、互相借鉴的良性循环。最后要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监督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培训和考核机制,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监督检查的技能,提高广大监督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二要逐步调整监督队伍,甄选优秀人才,进一步培养复合型人才;三要统一思想,提高监督的信息化意识,积极学习相关信息化操作技能,在实践中锻炼与运用。

财政监督存在的不足篇5

【关键词】财政监督;财政法制意识;财政监督法

一、立法中的问题和对策

1.存在的问题。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如何,不仅仅看该国立法的数量,法律制度是否齐全,更要看该国能不能把已有的法律制度有效地贯彻,实施下去,是否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监督机制监督法律的实施,目前我国的监督立法与实施是个薄弱环节,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条款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这种状况导致解释空间过大,监督手段弱化,给权力滥用者和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比如在预算监督立法中,1995年施行的《预算法》规定了各级权力机关和各级政府对预算监督的职责权限以及法律责任,但内容比较原则、笼统,没有体现在预算的事前、事中监督,同时也缺乏操作性;对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导致“小金库”屡禁不止,大量国家财政资金流失。(2)缺乏实施财政监督的程序性法规。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而我国在财政实体法上有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在财政监督的程序方面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规定,这样会导致监督效果的不明显,不合理甚至违背立法者的初衷,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3)事后监督中惩罚措施和力度不够。比如我国税收监督中,税收法律和法规规定的惩罚措施和力度不够,导致国家大量税收流失,在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中,采用转移,隐匿等手段或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逃税、骗税的事件时有发生。又如,在法律责任规定中,缺乏惩治力度,只对违反预算行为者做出给予一般行政性处分的规定,如对挪用公款游山玩水,挥霍浪费行为,按违纪处理或一罚了之,这既是预算约束软化的表现,也是财经违法违纪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4)地方财政监督的需要未充分考虑。比如新《会计法》只规定财政部及派驻机构才有查询被查单位银行存款的权利,而地方财政部门却无此权力等等,与地方财政部门所要承担的财政监督工作明显不适应,使地方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缺乏法律依据,造成地方财政监督工作弱化。

2.解决的对策。(1)合理规定财政监督的手段和程序。不可否认,强化财政监督的力度,加大对违法事件的惩治力度,是完善财政监督法的当务之急,另外,还应当本着严谨、简明、适用的原则,对实施监督的每个环节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于指导财政监督工作。使得实质正义能够和程序正义相结合。(2)细化条款,明确操作规则。为了便于操作,避免过于宽泛的解释空间的出现,条款应当细化,以明确的操作规则来规范执法主体的行为并提供能够相应的标准。比如,《预算法》应当对截留、占用、挪用财政款项的行为规定相应的行政、经济、刑事责任的追究条款。(3)立足全局,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就国家整体立法而言,国家立法须从全局出发,实行统一立法原则,禁止各搞一套,以保证全国统一立法体系的完整性,避免法律或法规相互之间的矛盾和碰撞。同时,又不能过度压制地方财政监督的职能,使得地方财政的有效运行受到影响。在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下,允许地方制定适合本地情况的规定。总之,要立足全局,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利益。(4)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财政监督法规。人们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制定的财政监督法律制度要保证财政方针,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作为立法机关应充分发挥立法职能和作用,对财政监督立法应给予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将其作为整个经济监督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吸收外国的立法经验和成果,更要立足于本国实际,体现中国的特色。还要加快财政监督立法的步伐,但也要注重立法质量。

二、执法中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多数财政监督主体的监督工作没有权威性。对于违反财政法的行为,监督人员缺乏强制手段,只有监督权和建议权,没有纠正权和处罚权。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执法机构和人员没有把执法监督工作摆到应有的地位、重执法、软监督。(2)财政执法监督中存在着“关系网”。当今社会,“关系网”无处不在,在财政监督领域也是如此,表现为以权压法、以情代法、以钱乱法、徇私枉法、甚至知法犯法。它严重阻碍了财政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增加了财政执法监督工作的难度。(3)国家机关公务员的财政法制意识不够。财政监督执法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法律知识和工作能力,还应当有一种主人翁意识,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的责任感,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着眼点的使命感。而目前我国财政监督执法队伍在上述尤其是最后一种素质上还有待提高。(4)执法监督方面的立法滞后,缺乏具体工作规范。这一点,在前面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中已经作了分析,这是立法和执法共同存在的问题,没有具体的规范,执法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二)解决的对策

(1)建立财政税收警察制,配置相关的执法人员。从国外财政税收征管工作情况来看,有些国家除设常规警种外,根据本国实际需要还设立了专门的财政税收警察,如意大利、新加坡、土耳其、肯尼亚等国分别组建负有特殊使命的特种警察即财政(税收)警察。该种警察不同于常规警察,其职责是维持财政税收征管秩序,对涉及财政税收违法犯罪案件,如偷税、漏税、抗税、骗税等案件进行侦查与调查,协助财政税收机关完成财政税收征管任务。借鉴上述国家做法,我国也可以建立财政(税收)警察制度,配置相应机构及人员,目的是提高财政税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加大财政针管工作执法监督力度,保证国家财政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实施。(2)提高全民尤其是国家机关公务员的财政法制意识。意识指导行动,正确的意识才能为合情合法的行动做导向。为了保证财政法的实施和使财政事业健康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加强财政监督法制建设,大力宣传财政监督的重要性和依法理财,依法治财的必要性。这是纠正人们在财政活动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重要措施之一。另外,也需要国家公务员自身对财政监督重视起来,从主观上作出应有的改进和提高。(3)建立并健全财政监督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执法监督责任制是执法主管部门或者专门的执法监督主管部门与执法部门或专门的执法监督部门之间,通过契约形式明确各自职责权限关系的制度。其目的是保证执法或执法监督质量和效益。

错案追究制是对执法人员或者执法监督人员事后监督的有效措施,也是对错案受损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的一种补偿制度。其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外,它也是严格执法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与保障财政法和财政监督法的实施以及整个财政事业顺利地发展。建立并健全这两个制度,有利于我国财政监督的良性发展。

财政监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财政管理的本质属性,没有监督的财政管理不可能是科学的财政管理。完善财政监督制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必须在加强立法的同时强化执行护法工作。完善财政监督制度势在必行,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财政监督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财政中心工作,拓宽思路、健全职能切实做好财政监督工作。要加强财政监督的管理机构。必须在财政系统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构,加强统一领导和管理,配备一批德才兼备的财政专业人员,保障财经法规的全面贯彻实施,维护正常的财经秩序,促进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总之,加强财政监督对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促进依法治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财政监督存在的不足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监督体制

一、引言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同样如此,随着国有企业的成长,其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且已经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整体实力的增强,因此,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听的解决策略十分必要。

二、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概述

财务监督指的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目的所执行的对企业财务的以及收入等情况的全面监督。相对于私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同样存在财务监督,但其却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负责监督部门方面。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由政府来完成,因此本身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国资委是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的主要部门,在监督过程中,国资委具备极大的权利,而国有企业必须接受其监督。无论对于任何企业而言,财务监督都是财务管理中的重点,如监督力度不足,很容易导致财务管理出现漏洞,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连带反应,最终对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实力的增强造成阻碍,由此可见,做好财务监督工作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企业成长与经营的要求。

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高,这一点不容否认,但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其在财务管理监督体制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了出来,总的来说,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财务监督重视不足。对财务监督重视力度不足是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一项问题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一问题完成的效果,对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的建立而言同样如此。总的来说,财务监督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领导者方面,领导者没有重视监督,会直接导致监督水平不足,对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十分不利,同时对于其长远发展也会产生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国有的财务监督机制仍以制度的形式存在,虽已经制定,但并未真正实施,这是领导者对财务监督重视不足的主要体现。解决上述问题是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其根本。

(二)政府监督不到位。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的主要部分,其监督力度如何决定着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能够达到合理的标准。目前,我国在财务监督方面仍存在不到位的问题。众所周知,政府具有较多的职能,因此日常工作所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有很多,无法使每一项工作得到权衡,在部分阶段,很容易出现忽略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工作的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源于政府,因此问题的解决也应从政府入手来实现,这一点必须得到重视。

(三)内部监督体系不完善。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是提高监督水平的基础。仅仅依靠政府无法达到较好的监督效果,同时也就会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内部监督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工作。目前,内部监督体系不完善已经成为了国有企业在财务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监督部门设置不合理以及责任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这一方面,长此以往,会导致监督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因此也就会导致财务管理水平的降低,对于国有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会产生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

(四)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心的监督体制方面同样存在。监督权利的漏洞或不规范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的主要体现。具体而言,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各监督部门的权利并未得到有效的分配或落实,一部分权利甚至没有被有效分配,由此导致的权利漏洞对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监督体制的完善十分不利。另外,存在一部分权利被分配到了不同的部门,各部门均能够实现这一权利,这又导致了权利的重叠,这也是监督体制方面存在的显著问题。

四、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监督体制的策略

鉴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监督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提出相应的策略对其进行解决,策略的提出要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使其效果得到充分发挥。进而达到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的目的。

(一)加强对财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针对国有企业领导者对财务管理中的监督工作重视力度不足的问题,加强其对监督问题的重视程度十分重要。领导者要认识到,在社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的今天,对自身的完善已经成为了各企业的追求的主要目的,要从不同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国有企业本身在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具体的策略解决问题,以达到提高监督水平的目的。除此之外,领导者还应认识到,监督制度不应仅仅存在于制度的范畴,要在考虑其合理性的前提下,将其真正应用到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这样才能使财务管理力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二)政府提高监督力度。作为负责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主要部门,政府如存在监督力度方面的问题,会直接导致监督体制的不完善,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对于企业而言由此不利。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根据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监督体制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具体发展目标为基础,提出具体的监督措施,并将措施真正落实到具体监督过程中,以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为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政府必须对个部分职能进行权衡,要保证每一职能发挥的合理性,避免一般职能无法发挥的问题,以达到提高国有企业监督机制完善水平的目的。

(三)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内部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部门设置的不合理以及责任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这两方面,因此解决问题也需要从上述两方面出发来实现。首先,应对国有企业监督部门进行进一步的分配,并在每一部门中设置以为管理者,以提高其合理性,与此同时,还要将不同的监督与管理的任务分别分配给不同的不同部门,不同部门的管理者要全面承担责任,一旦工作中出现问题,管理者的责任会被首先追击,这对于其监督力度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使各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提高法人治理结构的合理性。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职能的重叠或欠缺两方面。对此,国有企业要选择固定的时间,对各部门的职能分配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如发现其中存在权利的重叠,要取消其中一个或几个部门的权利,并将其集中在同一部门手中,最终摆脱权利重叠的限制。另外,针对没有实现的权利,国有企业要在合理规划各部门的基础上。将其分配给某一部门,以使这一权利能够更好的实现,这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与合理程度的提高意义重大,从长远的角度看,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存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能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面貌与动力,是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国必须重视的一点问题。

五、结束语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监督体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政府与国有企业本身要联合起来共同解决问题,政府需要提高监督力度,国有企业本身要完善内部监督体系等内容,这对于国有企业的成长能够带来极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江翔,李游.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6:269.

[2]许芯蕊,么娆.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09:151-152.

[3]祝雨虹.新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15:157.

财政监督存在的不足篇7

一、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监督的重点

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对财政监督产生了较大影响,财政监督必须做出相应调整,适应和满足公共财政新框架体系运行的需要。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下财政监督检查的重点应包括:

(一)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的监督检查。针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造、国有股减持、拍卖等多种方式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情况,为确保公共利益和国有财产安全,财政监督机关应通过审计等形式发挥好监督职能,重点检查股份制改造或拍卖等产权改革过程是否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国有资产包括无形资产价值的确定是否经过了权威估价机构的评估审核,其价值是否体现了市场公允价值,是否存在借企业改制之机化公为私或损公肥私的情况,进一步检查有关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是否有效,是否借企业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或税款。

(二)对财税改革中新出现的管理模式和监督检查。我国在构建公共财政管理体系过程中,采取了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国库集中支付等新的管理模式,但财政监督检查对这些新出现的财政管理和运行方式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漏洞,必须根据财政管理模式的变化,选择新的监督检查内容,重点加强对政府采购的检查,检查政府采购制度是否有效,评标委员会成员是否真正独立,招投标过程是否流于形式,是否存在串标等行为,是否存在地方或行业保护;检查转移支付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管理是否完善,执行是否严格,专项补助资金是否严格按照指定用途使用;检查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是否合法,是否存在挪用社会保障资金的情况;检查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支付的过程,评估预算编制办法是否科学;检查预算约束是否具有刚性,国库集中支付金额及科目是否与预算一致;加强对“收支两条线”的审计,检查各项基金和收费项目的设立是否合法,征收使用是否合规,应纳入预算的是否全部纳入预算,是否存在乱收费、对收费实行全部或按比例返还、将收费与财政拨款挂钩等情况。

(三)加强对财政风险的审计监督。在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财政风险。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巨额国际资金迅速流动的不确定和我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逐步增加,加重了我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国有企业的脆弱程度,并对财政存在潜在影响。此外,我国近几年政府债务规模迅速扩大,中西部部分地区基层财政极端困难,上述因素都会导致我国财政风险增加。因此,在新时期,财政监督检查应将财政风险纳为重点内容,加强对政府的各种债务尤其是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监督检查,对财政风险水平进行评估,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四)对违反wto规定的财税政策和政府行为的监督检查。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必须接受国际“游戏规则”的约束,遵循公开行政、透明行政、效率行政的原则,在实施各项行政行为时,必须与我国在加入wto时所承诺履行的各项义务和国际通行贸易与投资规则相一致。否则,我国有可能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因此,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出、征税或征收其他各种基金或收费时,必须符合公平竞争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性原则。在新形势下,财政应检查我国地方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出台的各项政策和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我国加入wto时所承担的义务是否违反《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以各种名义对特定对象给予财政补贴;是否违反公平竞争原则和非歧视性原则对特定对象给予税收返还;是否违反国民待遇原则,实施各种地方封锁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征收歧视性税费或基金;是否不实行国家的统一财税法规政策执行是否标准不统一、畸轻畸重内外不一致,政策法规是否透明等。

(五)开展财政收支绩效的监督检查。效率是公共财政的主要原则之一,在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下,财政收支应遵循效率原则,与之相适应,财政审计应根据政府职能范围,在继续做好合法性和真实性审计的基础上,开展对政府收支的绩效进行审计和评价。对财政收支绩效的审计包括对财政收支的效益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几个方面。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财政收支绩效审计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审计机关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指标分析预算收支、机会成本、债务和或有负债,全面描述、衡量和监管财政操作,建立有效的财政收支绩效评估体系。在开展财政收支绩效审计时,不仅应重视对近期效益的评估,而且更应重视对远期效益的评估,既要考虑实际成本也应考虑机会成本,并要对政府承诺的财政未来资本性支出进行评估,对财政收支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发表意见;既应重视对经济效益的审计,也应重视对社会效益的评估,尤其是要对财政收支是否具有公共性、是否有助于克服市场失灵等方面发表意见,并检查财政收支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既应重视对显性收入和支出的审计,也应重视对财政风险、隐性和或有支出的审计,要建立有效的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监督和预防风险,防止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国有企业亏损、拖欠工资及工程建设费用等问题转化为财政风险。同时,还应试行对政府机构的设置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政府机构的规模是否合理、政府收支规模与结构是否合理、财政支出是否存在损失浪费、政府机构效率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

二、增强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效能

随着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财政职能的重大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效地提高财政监督效能,为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着眼公共财政建设需要,转变财政监督观念。提高财政监督效能,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要。现阶段财政监督工作之所以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财政体制向公共财政转变时,我们的财政监督观念没有相应转变,用老思想、老办法无法满足公共财政体制下监督检查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财政监督不是财政的主要职能,而是一种促进财政管理水平提高的手段,它的主要效能不在于创收,而在于查补漏洞,促进管理,这是提高监督效能的根本。其次要适应公共财政体制变化,全面创新财政监督的内容和方法。监督内容要从微观转向宏观,由单一转向全局。对预算收入、预算支出、资金使用效益、财税政策执行情况等进行重点监督,监督方式也要从突击性检查向管理性监督转变,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督、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方式,注重从源头解决问题。

财政监督存在的不足篇8

关键词:财政监督;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71-02

财政监督是国家进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主要对财政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及对财政分配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监察,确保财政资金得以合理利用。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需要不断完善监督体制,加大监督力度,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财政监督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在财政监督的立法、财政监督职能的认识以及财政监督的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思考并提出优化对策。

一、当前我国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监督立法滞后

作为一种经济监督,财政监督应当做到依法行政。虽然我国在财政立法方面相继颁布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财政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都针对特定领域,并没有对财政监督进行完整详尽的规定,其对财政监督大多限于原则性、完善性规定,难以适应经济监督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财政监督立法相对滞后,至今还没有一部系统地对财政监督职能、内容和手段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的财政监督法律法规,财政监督缺乏独立完整的法律保障。在财政监督的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仍只能依据《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和《财政检查工作规则》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展开工作。立法的缺失在客观上导致了财政监督的依据不足、地位不高,严重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难以保证财政监督的成效。

(二)对财政监督职能的认识不够

对财政监督职能的认识直接关系到财政监督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财政监督仅是一种增收节支、整顿经济秩序的特殊手段,是一种事后惩罚性监督,只有触犯到财政规章制度才会受到处罚,割裂了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之间的联系,将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混为一谈,忽视了在财政管理活动中开展财政监督的重要性,使得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相互脱节。在财政监督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重分配、轻监督,重收入监督、轻支出监督,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经济分配秩序混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在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当前的财政监督更多地停留在行为监督层次,财政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难以充分实现财政监督的职能。

(三)财政监督对外协调机制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经济监督体系是由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稽查监督、社会监督等共同构成,以监督社会经济秩序的有效运行。理论上,这些监督部门是平行的,平行的主体应当分工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充分保证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共同维护经济秩序。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监督主体职责虽各有侧重,但法律上并未严格界定各自的职责边界,职能上仍存在大量重复、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未能理顺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职责划分不明确,缺乏沟通交流,难以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各主体的检查计划无法衔接,存在大量监督盲点,不仅增加财政监督的成本,还影响财政监督的效率。

(四)财政监督方法单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财政监督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监督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受制于财政监督职责权限及监督力量等因素,我国财政监督的监督领域过窄,监督方法过于单一,仍然以直接检查为主。在实务过程中,财政监督主要依赖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部署,缺乏自主性和协调性,停留在对预算单位财政性资金收支状况的监督检查上,偏重对财政收入的检查,忽视对财政支出的检查;侧重于财政分配结果的监督,对财政资金的分配过程及使用的监督相对较少;主要以突击性、专项性检查为主,忽视对日常经济活动的监督;重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轻事前、事中监督。现行单一的财政监督方法极大地制约了财政监督的力度,难以全面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更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

二、优化我国财政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法律体系是财政部门依法行政的首要环节。为进一步提升财政监督的法律地位,应尽快出台财政监督法,以法律的形式对财政监督的具体职能、范围、手段等作出明确规定,发挥财政监督的法律强制力,使财政监督有法可依。同时,制定相应的财政管理、监督各环节的行政法规及实施细则,增加法律手段的使用频率,减少对行政手段的依赖,减少暗箱操作现象,为财政部门行使财政监督职能、加强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财政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改变现行法规零碎、无针对性、无系统性的缺陷,真正把财政监督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建立健全较为系统完整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

(二)正确认识财政监督的职能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该提高对财政监督职能的认识,创新财政监督理念,有效融合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财政监督作为财政职能的一个分支,寓于财政管理之中,有效的财政管理需要高效的财政监督保驾护航。一方面,从其监督的内容来看,财政监督作为一种约束机制,主要对财政资金的收支活动进行监督,是财政的自我约束和监督;但另一方面,从监督的范围看,它又不仅仅局限于财政内容,它是国家通过财政部门运用财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身资金活动实行的一种广泛而深入的管理行为,是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实施的宏观监控。所以,在实践中要进一步凸显财政监督的管理特色。财政监督仅仅是一种手段,通过监督改进和加强财政管理才是最终目的。

(三)理顺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

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稽查监督、社会监督等共同构成了现行的经济监督体系。首先,为了更好地发挥该体系的功能,必须明确划分各监督部门的职责权限,合理分工,避免职能上的重复导致执行过程中互相推诿扯皮,影响监督效率。财政部门应协同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有效协调、相互配合,通过年度工作会议等方式实现信息共享,调整各自的监督检查计划,明确责任范围,提高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其次,财政监督部门要协调好财政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合理分配职责权限,建立起财政内部的监督与再监督机制,形成高层次、多角度的宏观财政监督体系,行使财政综合监督的职能,保证社会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增长。

财政监督存在的不足篇9

关键词财政资金监督机制借鉴

财政资金监督是政府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财政监督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机制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借鉴发达国家财政资金监督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起与公共财政发展相适应的财政资金监督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财政资金监督是政府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财政监督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机制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借鉴发达国家财政资金监督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起与公共财政发展相适应的财政资金监督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达国家财政资金监督机制的主要特征

(一)多元化的财政资金监督模式

预算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是发达国家财政资金监督制度的共同特征。发达国家财政监督类型包括立法型监督、司法型监督、行政型监督和独立型监督四种。立法型监督是国家立法部门通过制定预算法案等法律形式实施预算监督。立法部门是监督的主体,审计部门是立法部门的组成部分,独立于政府开展事后监督。典型代表是美国、英国。司法型监督强调具有司法性质的审计或会计法院运用国家的司法程序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主体及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典型代表是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行政型监督注重行政体系内部专门监督机构对其他部门的监督,监督部门是行政部门组成部分,监督的独立性不足。典型代表瑞典、瑞士等国家。独立型监督是由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的专门机构作为监督主体,监督过程较少受到干涉,但监督结果未能完全规避立法、司法部门的制约。典型代表是德国和日本。由于各国的国体、政体以及机构设置不同,采取的财政监督模式不同。但近年来,发达国家选择和运用的监督模式趋向多元化、复合型的特点。例如,美国实行财政立法监督制度,又辅之以行政监督;法国实行财政司法监督制度的同时,又以法律形式同步规定了财政部门的监督职权等等。

(二)分工明确的财政监督体系

发达国家都设有专门的财政监督机构,并赋予法定的监督责权,使得监督机构有很强的法定权力,形成国会(议会)、审计、监察部门对预算执行的监督,财政等行政部门的日常监督与内部监督的财政监督体系,大大增强了财政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同时,各国政府也重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履行着社会监督的职能。

(三)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

发达国家财政资金监督范围包括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审计等整个财政资金活动全过程。一是注重预算编制的监督。各国都十分重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预算编制和审批的时间较长,预算内容全面、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和分析。二是强化对预算执行和预算调整的约束。各部门、各单位都必须依法严格执行经立法机构审议通过的预算。预算的调整须按立法程序经议会(国会)审议通过,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无权更改预算。特别是加强对财政支出的事前、事中审核、对关键项目的抽查和专项检查,保证了预算执行有效性。

(四)完善的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各国通常在《宪法》中明确财政监督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力和责任,并对财政收支活动、议会决定和监督财政制度的内容做出规定,以提高财政监督主体和财政监督行为的法律权威。同时,在《预算法》《财政监督法》及相关法规中对财政管理、财政监督以及监督主体的职责与工作程度等都有具体规定,对财政收支监督的约束性强,权威性高。

(五)全面推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

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比较彻底的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改革,除个别临时性资金在商业银行开立账户外,所有财政收支资金全部纳入中央银行开立的国库单一账户核算。实现预算收入的实时报解、预算支出直达收款人账户,实现了收支一本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运用透明度,为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监督提供有利条件。

(六)高电子化水平的财政资金监督

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以电子网络为依托的财政资金收支运行监督网络,实现财政资金运行信息在政府、资金使用部门、财政、审计等多部门之间共享,实现对财政资金网络化、信息化的实时动态监控,提升财政资金监督效率。

二、我国财政资金监督机制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财政资金监督模式的独立性不足

我国属于行政型财政监督的代表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等监督主体都隶属于政府系统管理范畴,各监督主体在财政监督中的地位是平行或准平行关系,各监督主体的监督的权责、内容和手段不够明确,监督职能存在重叠交叉,个别监督主体的管理权与监督权未相互分离,使我国财政资金监督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财政预算管理与监督职能弱化

我国财政监督的内容未实现财政资金收支的全覆盖。一是对预算编制的监督不足。不够注重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事前审核审查,预算编制缺乏完整性、预算外资金未纳入政府预算体系和财政监督范围;预算编制时间较短、预算收支指标设置过于笼统,对重大项目预算支出没有特别的说明及分析,缺乏严密的、科学的论证过程。二是对预算执行约束不严,控制不力。预算调整未按严格的法定程序办理,存在较大随意性。三是财政监督的片面性。重财政收入监督,轻财政支出和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督,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重事后监督检查,对事前、事中监督较少。

(三)财政资金监督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的财政监督法制建设工作在近几年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迄今为止仍尚未出台一部具有完整性、系统性、权威性的国家层面关于财政资金监督的专门法律。财政资金监督的法律依据只是散见于各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中,使得目前的财政监督工作在地位、组织、职责、权利、任务、程序以及处罚手段等方面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四)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制度未完全实现

2001年我国启动了以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至今为止,真正的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制度仍未完全实现。主要体现在:一是仍有预算外收支未纳入国库单一账户核算,未实行政府预算管理,未通过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二是存在财政资金的分散支付。即由国库一次性将资金拨入各单位银行账户,由各部门、各单位自主安排使用。这样容易导致拨出的财政资金沉淀在收款单位账户,使财政资金脱离了财政监督范围,产生截留、挪用的风险。三是财政资金收支流程不科学。有些预算收支通过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财政专户办理,这部分财政资金游离于国库单一账户收支管理外,极易产生监督的缺位。

(五)电子化监控网络体系还未完全建立

目前财政监督系统还比较落后,部门间信息渠道不够顺畅,无法提供适时的、全面的财政监督数据,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起一个与多部门共同联网、共同监督的计算机联网监督管理系统,无法通过电子化手段对财政收入的征缴、入库情况和财政支出的拨付、使用与管理等情况实施网上适时监督和远程监控,预算编制、执行与评价的智能化、标准化水平不高。

三、发达国家财政资金监督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多元化、复合型财政监督制度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审计监督制度来看,最大的特色在于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我国当前采取的行政型财政监督模式存在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科学的财政监督制度,引导我国财政资金监督模式由行政型监督为主向以立法监督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社会监督为辅的多元化监督制度发展,有效增强财政资金监督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二)加强财政监督的法制化建设

一是针对财政监督制衡机制的需要,建议通过立法,制定《财政监督法》或《财政监督条例》,明确财政监督的法律地位、作用、职责和任务,树立财政监督的法律权威。二是厘清各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通过健全财政监督法规,完善各监督主体的职能定位和监督的方式,健全监督处罚措施和手段,保证各监督主体监督的独立性,从根本上解决监督部门之间职责重叠、检复、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等问题,提高财政监督效率。

(三)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与监督

加强政府的预算计划性、集中性、公开性和法治性,是财政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全口径预算,将所有财政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适当延长预算时间,将预算编制期延长至1年以上至3年以下,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将预算支出项目细化到具体的资金项目,改变目前粗框架的预算科目类别设置。硬化预算约束,规范预算调整的程序,使经过人大审议通过的预算议案更具法律性,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四)建立科学的财政资金监督体制和机制

一是要建立起人大、审计、财政、社会中介机构等多层次的财政监督体系,合理划分各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要将财政监督机构与被监督部门相分离,增强财政监督工作的独立性,提高监督效能。二是改变单一的财政监督方式。从事后监督为主转变到财政资金收支活动全过程的监督上来,从注重收入监督转变到收支监督并重,以支出为主的监督上来。加大日常监督和事前、事中监督的力度,真正形成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融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新格局。三是重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提高财政信息透明度,完善社会监督渠道,建立监督反馈机制,使社会监督落到实处。

(五)进一步健全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制度

积极推进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实现政府财政资金“一本账”的核心和基础。将政府所有资金都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上进行核算和管理,所有的支出资金都由这个账户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供应商,以便政府、财政部门全面掌握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克服国库分散支付情况下存在的诸多财政监督的制约因素,提高财政监督效率。

(六)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的信息化建设

财政监督手段的信息化是提高财政资金监督的有效途径。我国应借鉴国外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监督和评价的财政监督信息化系统,实现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全程、同步、动态的监督与控制。同时,要加强监督部门间联网监督体系建设,实现监督部门与被监督部门、监督部门与财政资金使用部门以及监督部门与政府、税务、国库等主要经济部门间的横向联网与信息共享,最大限度满足财政部门预算、决算管理、国库的集中收付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宏观经济预测等多方面监督管理需要,增强财政监督的透明度,提高财政监督效率。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简介:池文丽(1993―),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本科在读。]

参考文献

[1]王银梅.国外财政监督实践综述及启示[J].财政监督,2012(21):24-27.

[2]陈渊鑫,肖云峰.国外财政监督与其他监督之间关系的比较及借鉴[J].财政监督,2009(5):23-25.

[3]刘炼.中外财政监督机制的比较与借鉴[J].决策与信息,2006(11):19-20.

财政监督存在的不足篇10

关键词:新常态;财务管理;财政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17201

0前言

“新常态”作为一个当下热议的焦点词,最早是由在2014年5月在对河南的工作考察中被提出的。“新常态”的提出,不仅是对于我国经济后续发展从速度到规模乃至广度和深度的一个修正和重新定位。为了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建设步伐调整,相应的管理工作也要进行修正与提升,这样才能够真正适应“新常态”的环境,才能够在“新常态”下搞好工作,促进全面建设与发展。

1新常态下积极加强财政监督的现实意义

财政监管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常态背景下,财政监管也应该在加强工作、巩固管理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显示出自身的管理重要性与积极推动作用。

1.1财政监管的职能

1.1.1强化内部监管

财政监管是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对整个管理体系及制度执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监督及辅助作用。但想要发挥出这一积极作用,首先就要强化内部监管,而内部监管也是财政监管的首要工作。具体来说,财政监管的内部监管工作主要是强化对局属单位及各科室在财务制度执行的监管力度,规范其运作与细节把控,达到强化运作体系本身规范性、科学化的目的。

1.1.2推动监管具体工作

首先,财政监管检查工作必须坚持组织性与规范性,要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师出有名,避免工作过程中的混乱和无序。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要在体系内强化法制宣传与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关于财政监管方面的大面积普法宣传及具体工作开展的宣传与引导。其次,要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包括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机构的财务管理与财务收支进行严格监管和检查,其重点应放在财政税收的缴纳是否合规问题上,尤其是对于重大事项更要加强听政与调查,一经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1.2新常态下加强财政监督检查的作用

首先,能够有效推进新常态环境各项新的财政管理措施的推行,能够从细节入手,实现全程监控,确保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其次,能够以新制度严格要求管理及工作团队,从严监管,整顿风气,形成一个适应新常态管理环境的新型管理体系。再次,加强财政监督检查能够重塑单位机关的社会形象。

2当前财政监督工作开展现状

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开展多年,其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在新常态环境下,在面对诸多新问题的时候,这些不足与缺点就显得愈加明显。而想要改善这一现状,首先就要从问题分析入手。首先,工作认识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具体工作开展,这里所说的认识不足主要是指对新常态的认识不足,以及如何在新常态下开展工作的知识掌握不足。其次,监督检查深度与广度不足,工作开展或人为或非人为的存在着浮于表面,不够深入的问题,从而既影响到具体工作的开展,同时对于加强整个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总体质量也存在着严重制约。再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财政监督检查工作都仅仅作为探雷器而存在,然后如何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却着力不多,甚至有些问题发现了却没有得到解决,这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健康持续开展,而对于其作用发挥也是影响重大。最后,还有诸如体系建设不健全、检查监督工作未能促进实际工作推进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不仅影响自身工作开展,对于整个新常态环境下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经济秩序稳定也将造成极大阻碍。

3强化新常态下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的思考

只有从问题入手,加强实际工作中的监管与力度,才能够真正让工作实行新常态的要求,才能够不仅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同时也为推进全国经济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

3.1转变工作认识

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一直都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整顿经济秩序、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新常态环境下,面对新问题与新考验,我们也应该积极转变管理意识与工作态度,将新常态的要求渗透到管理工作当中,要明确新常态环境下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尤其是单位高层领导更需要强化这一方面的掌握,这样才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工作指导,才能够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从而确保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始终适应新常态的工作要求,为各项工作具体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2强化监督检查的深度和广度

过去的财政监督监管工作都存在着浮于表面或者着力点不足且工作开展深度不足等问题,从而造成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达不到更深层次的监管与打击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与加强,全方位实现财政监管检查的效力发挥。笔者所在县就坚持了深度加广度的财政检查监督工作理念,从5月下旬开始,对县水利局等14个单位2014年度的财政财务进行了专项检查,止目前为止已全面结束。本次检查共查出违规违纪单位7个,违纪资金71.73万元,其违纪形式表现为:支出不合规,扩大支出范围,票据不合规,扩大现金支出范围元,违规处置资产,未通过政府采购等。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已基本处理到位,处理中坚持了整改与处罚结合的办法,对3个单位进行了处罚,收缴违纪资金10万元,处以罚款4.5万元,责成7个单位进行整改,调整账务60.16万元。经过这一次深入的检查与查处,不仅取得了实质性的工作成绩,同时也让新常态下的财务监督检查工作找准了工作方向,明确了自身定位,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转变工作职能

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作为问题发现者而存在的,许多时候我们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发现了多少问题、找出了多少漏洞上面。而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则往往不属于我们工作的重点。但在新常态环境下,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应该从职能上进行转变,不仅要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更需要根据各项第一手的数据信息快速的寻找到解决问题、弥补漏洞的办法,从而杜绝相同问题的再次发生,真正实现有效监管的作用。这也就是所谓的职能转换、标本兼治。

3.4重视对绩效的关注

过去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时候往往把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着力点放在被检查单位是否存在违规行为这一问题上,也就是了解其是否合格。但是在新常态环境下,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合格,更多的是需要良好与优秀。而业务能力、财务状况以及经济收益是衡量一个单位是否运作良好甚至优秀的重要衡量标准,总而言之就是绩效。所以,我们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将行为合规与否以及绩效高低综合起来进行评价,从而实现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对于具体经营活动与效益提升的积极推进作用。

3.5立体化监督检查体系建设

首先,我们要进行财政监督与业务工作的结合,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增强对绩效的关注。其次,要重视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监督的并重,从而杜绝被检查单位临时抱佛脚,增强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效性。再次,要强化内外监督相结合,不仅要重视内部检查监督,同时对于社会影响、社会舆论也要同样予以重视,从而得出一份具有全面性的综合检查成绩,避免检查死角的出现。而在整个立体化检查体系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关键点的设置,对于这些关键点应该予以更大程度的重视与关注,达到事半功倍的监督检查成效。具体来说,应该重视专项资金的使用及管理、非税收入的使用及管理、罚款没收收入的使用及管理、凭据票证的管理、物资采购规范性及合理性的检查、会计基础工作质量的检查、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效率的检查等。

3.6强化责任落实

责任落实应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对于财政监督检查工作队伍的责任落实,明确工作范围及所负全责,其工作成绩不仅与绩效与奖励挂钩,同时也要推行岗位竞争机制,激发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要落实被监督检查单位负责人的整改责任落实,确保整改意见的有效履行。

4结束语

新常态是我们当前社会经济建设所处于的新阶段,是一个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在此种情况下,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方面必须不断研究新方法与新思路,从而适应新常态的管理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