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法制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3:23

医院法制建设篇1

关键词:管理体制;法律顾问制度;构建

从以上简要的论述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独立性强、完整度高的法律顾问制度的构建与健全,是使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实现彻底改革的主要内驱力,因此公立医院大力抓好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建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独立法律顾问制度体系的内容进行解析[1],继而浅析这一新型管理机制实施的意义,最后探索这种制度在我国公立医院履行的业务形式。

一、参与独立法律顾问制度体系构建的内容

(一)健全法律风险预防与管控体系是该制度得以构建的基础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构建需要公立医院与律师事务所相互配合才得以完成的,独立法律顾问制度体系的构建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对医院的违法犯法行为进行有效的纠正以及管控,对医院内进行法制宣传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并对工作人员提出合理的建议。总之作者认为健全法律风险预防与管控体系,公立医院需要进行的工作有聘请一律师事务所作为本医院的法律顾问机构、同时明确总法律顾问需要由高官人员承担的原则。在风险预防与管控体系完整的情况下,公立医院的监督部门在法律顾问制度以及总法律顾问的全力配合下,有效的对医患纠纷以及医疗争端进行处理工作。本文作者之所以认为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对法律风险预防与管控体系的确立具有极为强烈的依赖性,是因为这一制度包含的各项内容能够从根本上遏制或者是杜绝法律风险势头的产生,法律风险预防与管控体系能够大力协助法律顾问对风险的节点进行及时有效、系统采集、规范梳理以及科学分析等工作内容,在这一特殊体系的协同下,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内容更加完整,它能够对医院风险节点进行准确的评估工作并编制有效的应对方案。总之,在法律风险预防与管控体系得以健全的基础上,独立法律顾问制度日趋完善化,同时这一制度将公立医院风险节点的处理视为一种常态工作。

(二)解析独立法律顾问制度构建的路径选择[2]

公立医院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构建,需要目标、原则以及观念转变这三大版块内容的参与,换句话说以上这三项内容可以被视为法律顾问制度的基础内容,以下本文作者将对其进行详细的解析工作:

1.一个核心目标

在公立医院中,独立法律顾问制度构建以及应用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将法治化管理的格局得以有效的建立健全,此时公立医院管理机制得以优化,那么在这种法治化管理的环境中,公立医院新型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对“新医改”政策的落实与实践。总之,法律顾问制度的核心目标可以认为是时刻坚持“依法治院”的管理理念,依法进行医疗事业的策划、依法开展医疗卫生活动以及依法处理复杂的医患关系等项目。在法律顾问制度这一体系中,其构建的目标包括使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树立法治这一健康的意识,当制度的目标明确以后,公立医院的法律法规培训工作顺利的运行,医疗纠纷或者其他隐患问题得到科学的分析与妥善的解决。

2.两个指导原则

在独立法律顾问制度中,原则一是将公立医院的合法权益朝最大化的方向演变,另一个原则是彰显律师事务所诚实信用。前一原则的落实需要法律顾问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时刻将医院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借助专业性、具体性以及有效性法律法规服务资源,那么在此基础上公立医院各种形式的法律风险就得到定性的分析,此时风险根源以及风险节点的科学预测协助了法律意见书的拟定,使院方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也就是说医院的合法权益有了基础的依托;诚实守信原则在法律顾问制度中是这样体现出来的,它要求律师严责遵守法律法规准则,以院方的意愿或者是权益为工作的出发点,获得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文件信息对外采取不公开的的原则,这样律师顾问为医院提供的服务满意度才会实现最大化。

3.三个思想转变

思想的转变总体上可以被认为是服务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这是律师顾问体制得以实施的根本保障,此时要求律师顾问对医患纠纷等常见问题有先见意识,在事件未发生之前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防范工作,此时法律风险扼杀在萌芽中,在这样管理思想理念的辅佐下,公立医院参照法律法律开展治理、医疗政策的实施以及卫生服务事业的运行;第二种思想转变是向主动服务模式靠近,即法律顾问不是在法律风险产生之时去参与矛盾的化解工作,而是加强与院方各科室之间的关联,定期的进行法律事务的采集与汇总工作,对有苗头的法律风险事件进行及时的预防;第三中思想转变是团队整体服务观念的形成,这是是对个体法律风险服务的有效转型,总法律顾问参照医疗事业中各种法律风险的属性、特征将职责细化,这样在公立医院中医疗卫生事业、行政事业以及后勤事务都有与之对应的法律服务。总之以上三个思想的顺利转型,使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服务质量得以提升,专业法律顾问以及主管法律顾问的法律效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在转变的环境中,我国公立医院的各项医疗活动井井有条的、依法进行。

二、浅谈公立医院中法律顾问制度构建的作用

(一)对医院内部管理制度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外聘形式以及内设形式的采用,使公立医院大大小小的医疗纠纷事故得到及时的处理。独立法律顾问制度更为贴近内设形式,它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化解医生与患者或者是患者家属之间的矛盾,它发挥着监督的性能;

(二)对我国社会整体化体制的构建起着导向的作用

从微观的角度对公立医院独立法律顾问制度进行分析,它使医院营造规范性的管理格局,同时也维护了求医者的合法权益,时刻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执法原则,调节好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规范性、法治性的求医环境被构建,那么我国社会的发展前景也是和谐而光明的。

三、探究法律顾问的业务种类

(一)使医院的合同管理机制得以完善

法律顾问制度的建设与健全,使各类合同谈判工作就有专职律师以及专职法律顾问的参与身影,这样与药品耗材采购有关的合同、租赁合同以及房产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的签订有了保障;

(二)参与医院投资、投招标以及院内房产建设工作

法律顾问制度的构建是对“新医改”政策的追随,此时公立医院的产权实现明确化,权责落实清晰化。在法律顾问制度的配合中,我国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权益得到充分的施展,专职法律顾问以及总法律顾问等律师事务所的人员对医疗事业的各项投资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对合作方的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对医院在投资模式的选择以及投招标形式的选取进行规划,法律意见书的编写使我国公立医院的投招标以及其他建设工作得到全面的保护。

四、结束语

其实,在我国公立医院独立法律顾问制度的构建是对国外医院管理体制的借鉴,在这一体制落实的基础上我国的医患关系简单化目标就会尽快实现;当然这一法制性管理体制的健全也可以使我国公立医院中医疗暴力事件发生的几率变小。总之,本文作者认为,独立法律顾问制度在我国公立医院的建立健全以及落实应用,一方面可以杜绝医疗服务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它维护了患者以及院方的合法权益,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医院法制建设篇2

关键词: 以人为本 行风建设

   医院强化“以人为本”管理,培育、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管理的永恒主题,是医院管理的关键所在,也是医院发展的根本保障。为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促进行风建设工作要求,进一步转变行业作风,提高服务质效,不断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我院始终把行业作风、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建设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来抓,行风建设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它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涉及到医院的公众形象。结合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以解放思想大讨论为主线,牢牢把握党员干部受教育,百姓得实惠这个基本点和落脚点,改善就医环境、端正服务态度、规范执业行为、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1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促进行业作风建设

   1.1加强领导,纳入日程,使行风建设有切实的组织保证。

   为使医德医风教育和行风建设工作有切实的组织保障,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书记、副院长为副组长,各科主任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从上到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随时发现行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医院领导小组每季度都要召开专门的行风建设会议,研究医院在行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工作实际,制定促进行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从院领导开始层层落实责任状,对行风建设实行一票否决,在责任状中明确规定对出现医德医风问题的科室,在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的同时,年底科室不评先进科室,科主任不评先进个人。使医院的行风建设工作做到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进一步加快了医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步伐,使医院的行风建设工作始终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建康发展。

   1.2完善制度,使行风建设有了切实的制度保证。

   为使行风建设做到有章可循,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先后制定了:医德医风教育和行风建设工作计划;职业道德继续教育计划;“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制度等,以及科室医德医风责任制、科室拒收“红包”责任制、党员廉洁自律规定、临床用药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院管理规章制度、行风投诉管理办法、医德医风承诺书等,并建立职工医德医风档案。为促进医务人员对医疗法规的学习,有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制定了全年学习活动方案。同时为进一步明确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了首诊医生负责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本着谁主管谁负责和一级向一级负责的精神,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为及时正确解决患者上访投诉,制定了医疗纠纷、差错、事故处理工作方法和流程;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制定了各病种的医疗护理常规、各种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各项急诊急救工作制度等。通过努力,使管理从过去经验化管理步入了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在行风建设工作上人人有职责。

   1.3大力宣教,营造氛围,使行风建设成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

医院法制建设篇3

1.1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

国家、省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从宏观层面出发、兼顾整体利益,一般比较笼统,其实施应结合本院实际进行相应调整。因此,通过建立医院工作制度,有利于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1.2有利于规范医院管理工作秩序

医、教、研、防、管理是医院的基本功能与特征。医院医疗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多方利益,对医院其他工作深具影响,是医院最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医院工作制度建设,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规范。

1.3有利于提升医院的文化建设

医院工作制度建设,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管理工作制度的建设,除了体现“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等道德、伦理文化外,还能实现个性化、多元化、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实现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提升医院内在质量,巩固医院核心竞争力,提升医院文化品牌。

2医疗工作制度建设遵循的原则

2.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即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设计不能违背国家法规和政策,并与国家有关法规相协调。第一,内容不能与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范相抵触,以保证它的合法性。第二,内容要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第三,制定过程要符合程序。如,文件的草拟(调研、征求意见)、审核、签发、复核等程序。重要的、全局性的工作制度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

2.2适应性原则

即制度设计既应遵循统一法规,又必须充分考虑医院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密切结合单位实际作出具体规定。医院医疗工作制度的制定要讲实用性,其根本的作用就是通过规范工作行为及管理行为,最终为医院的发展服务。规章制度没有不行,但过多、过乱、过繁琐也没有益处。

2.3程序规范性原则

程序的规范性是指医院制度起草和通过要有明确规定。制度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修订、清理、废止要规范。应当按照申请立项、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协调论证、合法性审查、审议决定、签署公布等程序进行。文件的管理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

2.4内容科学性原则

内容科学性原则即制度设计必须体现医学科学性、合理性,便于操作和执行。制度不合理、不科学、不易操作,很难富有生命力。医疗工作制度的制定,语言要精炼、简洁、明了,不能冗长;前后制定的制度不能冲突,要一致;不能增加临床的工作负担,执行路径要方便。

2.5连贯性原则

医院医疗管理规范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因此制定医疗管理制度时一定要参考医院已有的制度规定,从而保证医疗管理的连续性、稳定性,避免制度之间冲突与不一致,体现医院医疗管理制度的生命力和权威性。

3医疗工作制度建设的体会

近年来,我院根据制度建设的原则和标准化流程对照原卫生部《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和《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并结合医院实际,全面修订完善了医疗管理制度,确保了医院医疗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3.1规范医疗工作制度的出台

维护制度的权威性通过制度建设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确保各项医疗工作制度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修订、清理、废止的规范性,避免制度出台的随意性。

3.2医院医疗管理工作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

医院建立健全各项医疗工作制度,如《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制度》《患者病情评估管理暂行规定》《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管理暂行规定》等20余项。全面修订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标准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成为推动和规范医院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

3.3医务人员管理意识明显提高

通过医疗工作制度标准化建设,让每位医务人员都“参政议政”,为新制度的出台献计献策,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人人参与管理,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

3.4医疗质量明显提高

医院法制建设篇4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随着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竞争日趋激烈,对于医院发展来说,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它反映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展现了职工的精神风貌。因此,抓好医院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年来,我院通过医院文化建设,促进了医院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医院文化是促进医院发展的内驱动力

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医院精神,医院精神是医院发展的原动力。医院精神是贯穿整个医院文化建设过程的纲领,是其他医院文化建设要素的灵魂。我院把培育能反映本单位特点,能够发挥导向、激励、凝聚、陶冶等功能的医院精神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主线。为此开展了向全院职工征求医院精神和医院院训的活动,大家集思广益,对医院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积累的传统进行挖掘,总结出全体职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和服务理念,将“责任、荣誉、协作、博爱、进取”作为医院精神,将“仁心仁术,致新致远”作为医院院训。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确定下来,医院精神和院训的确立不仅秉承了医者仁心的传统医德文化,而且起到开拓进取,求新思变,促进了医院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成为规范和激励全体职工的行为,教育职工、凝聚职工、感召职工的力量源泉,职工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2008年医院荣获台州市首批“无烟医院”的殊荣,“守信用、讲诚信”单位。获得县政府和卫生局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

2医院文化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

医院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建立、健全医院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使院、科两级管理的执行力不断增强。为了加强科室管理,明确目标,增强责任意识,贯彻落实医院“责任、荣誉、协作、博爱、进取”的医院精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安全发展、多些满意”的年度目标,每年初,医院与各科室签订科室目标管理、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安全生产责任状。这些责任状的签订对于科室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使管理的执行力大大提高。同时也是鞭策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医院坚持把“以制度管人管事”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医院工作制度和规程,对原有规章制度适时进行认真梳理,对不合时宜的修订或废止,使之行之有效。特别是近两年我院先后出台的《奖惩条例》、《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医院职工年度考核办法》等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的出台形成了规范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使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减少工作的随意性、随机性和盲目性;医院加强医疗管理,以市场为导向提供新技术、高质量服务。医院抓住2005年等级医院评审和2006年等级医院“回头看”契机,在管理上和制度建设上向着规范化不断迈进,医疗质量明显提升。进一步了完善首诊负责、首问负责、急诊急救、危重病报告、疑难病会诊和术前讨论等制度,切实加强了医疗安全防范,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医院还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在文化建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根据市场和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创出自己的医疗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专科。我院的糖尿病专科、中医妇科、精神卫生科等特色专科,在周边县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为医院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医院文化促进医疗服务的提升

我院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服务理念,并把这一理念渗透到医院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健全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为患者提供清洁、温馨、私密性良好的就诊环境和人性化服务。医院扎实推进全程护理服务理念,从2008年初开始向全院推行“入离院工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出入院制度,规范护理服务及工作流程,如建立病区优质服务要求、病区巡视服务规范、输液巡视规范、护士交接班规范、护理操作告知制度、出入院告知程序等,注重细节管理,让患者在任何阶段任何地点都能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工程实施以来,医院服务形象得到显著提升,病人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为进一步完善服务环节管理。我院继“入离院工程”后又实施了“满意度工程”,将全院各科室按临床、医技、后勤纳入考评中,开展“满意度工程”流动红旗的活动,强化激励机制,让职工更多地看到了制度的积极面,促进了职工遵守制度,群众满意度及职工的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在我院形成“机关为基层服务、领导为群众服务、后勤为医疗服务、全院为病人服务”的工作机制。

4医院文化促进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医院法制建设篇5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医院管理者

2020年是新医改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年中,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国家医保局不断加大力度,DRG试点持续推进,国家组织的集中带量采购由药品延伸至高值耗材领域,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使得公立医院运营成本陡增。公立医院想要在新环境下生存与发展,必须自我反思自我革新,努力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水平。而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就是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然而,实践中公立医院管理者由于缺乏医院管理专业知识,在医院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许多误区,影响着内部控制建设的效率和效果。

1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四大误区

1.1对内部控制目标存在认知偏差,重合规而轻效率

在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中提到医院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证医院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管理办法中“保证医院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这三点强调内部控制目标的“合规”导向,“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和“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这两点则强调内部控制目标的“效率”导向。然而,在公立医院运行实践中,“确保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往往被医院管理者所忽视。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医院内部控制的建设中,同样体现在各个外部监督中。例如针对医院的财务审计,主要针对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以及发现管理层舞弊等方面的内容;纪检巡查组则主要针对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这一系列的检查中对医院运行效率的关注都远远低于对合规的关注,从而进一步使得公立医院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将内部控制目标等同于合规,认为只要守住合规这条线,不触碰防腐的高压线即实现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更有甚者为了实现无风险、无差错而制定严格、繁杂的规章制度,使得医院运行缺乏效率,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缺乏活力。例如,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规定:所有发票报销都要求经手人签字并注明日期,防范日后可能出现的风险。而在差旅费报销等业务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医院的财务部门要求发票背面必须经本人签字,非本人签字或者经本人同意他人代为签字一律不予报销。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锁定责任人,以便日后发票的溯源和追责。如果发票提供人已明确同意经办人代为签字并附上某某代办字样,从财务合规的角度看是可行的,对日后明确责任人并无影响。如果财务部门生硬的要求为非本人签字不可,则无法应对很多特殊情况,使得员工对医院的规章制度产生抵触情绪,有损医院运行效率。

1.2错误认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人,而不是风险

公立医院是公益性的行政事业单位,其管理者大多来自临床一线,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缺乏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特别是一些县域小型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解还停留在用制度控制人的阶段。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基层员工的行为以达到内部控制的效果。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中也指出医院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由此可见,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风险评估的定义看,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应及时识别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因此,应明确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对象是医院日常运营管理活动中的风险。

1.3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局限在财务会计领域,由财务部门主导内部控制建设

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由早期的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经20世纪90年代末的内部会计控制阶段,再到现在日趋成熟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阶段。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内部控制仅针对财务会计领域风险的控制。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现在的内部控制早已不仅仅局限在会计领域,而是针对整个企业(单位)的所有风险。但是在很多公立医院,财务部门仍然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主导部门和责任部门,内部控制仍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阶段。这就导致内部控制建设仅涉及预算、收支、资产、绩效、采购等财务会计领域,而在医院运营、医疗质量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是缺失的,不能有效应对财务会计领域之外的风险。例如,在2017年浙江省某中医院因操作人员违规重复使用医用耗材导致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重大医疗事件中,如果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对医疗质量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点有严格的梳理和管控,就能有效避免此类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

1.4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容仅停留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将内部控制建设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

许多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仅停留在制定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这些制度一经制定,就放在一项项的制度列表当中,并没有发挥其“控制”之意。所谓控制,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在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后,应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还有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最后是对原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例如,在某一公立医院的出差管理制度中规定一般人员出差由科室或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院长审批,中层管理人员出差报分管院长审批,医院副职领导出差报医院正职领导审批。这一管理制度制定没有问题,但是在实际oa信息系统出差审批单的流转中却出现中层管理人员及医院副职领导的出差审批单还是流转至其本人审批的问题,且长期没有解决。这种情况属于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后得到了执行,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却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两条线走,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pDCa改进循环。

2对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2.1公立医院管理层应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五大目标,兼顾合规与效率

公立医院不是企业,不能以追求会计意义上的利润为目标,但是不追求利润不等同于不考虑成本投入与产出。医院收入主要来源于药品、卫材、医务性收入以及财政补助四个方面。当前,随着药品、耗材零加成政策的实施,公立医院亟须降低药品、卫材收入在医院业务收入中的比例,摆脱“以药养医”的单一模式,转而提高医务性收入。而提高医务性收入的关键在于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因此,在医院内部控制建设中,医院管理层不应只关注合规目标,更应关注“确保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这两大“效率”目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追求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营目标。所谓风险可控即医院不能以高额的成本一味追求无风险,而应在坚持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将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2.2公立医院管理者应基于风险管理理念进行内部控制建设

公立医院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医院经营风险。当前,随着分级诊疗制度、执业医师多点执业政策以及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的推进,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同时民营医院的迅速发展也给公立医院的经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二是财务风险。公立医院的国有背景使得其对资产的使用效率普遍偏低,资产账实不符现象大量存在,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决策指导功能,财务管理风险高。三是医疗质量管理风险。近年来各种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在大型公立医院时有发生,医疗质量的管控成为医院管理的重点。四是医患关系风险。由于医生和病患的特殊关系,使得医患关系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更加紧张和微妙。各种恶性伤医案件的发生告诉人们必须将医患关系风险作为医院风险防控的重点。五是清廉医院建设风险。公立医院管理者应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以风险评估为起点,结合医院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和经营环境,以及医院自身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和未来规划,对医院整体、各个部门、各项业务自上而下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识别,确定风险承受度以及风险应对策略。同时公立医院应确定风险评估的牵头部门,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并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以应对日常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

2.3建立覆盖全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财务会计部门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底层支撑作用

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应当覆盖整个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医疗、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医院应建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工作,并下设内部控制建设职能部门,负责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充分发挥医务、科研、教育培训、财务、组织人事以及信息技术等部门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建立一个涵盖预算、收支、采购、资产、基建、合同、医疗、科教、互联网医疗、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等业务的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此外,公立医院应将财务会计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将其应用到内部控制建设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前述浙江省某中医院因操作人员违规重复使用医用耗材导致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重大医疗事件中,通过分析与该项医疗业务相关的财务数据并结合日常资产盘点工作,不难发现医疗业务收入和医用耗材耗用不配比的问题。因此,公立医院应充分发挥财务会计部门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底层支撑作用。

2.4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应是一个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的动态的持续改进过程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建立在全面的风险评估之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业务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流程规范,梳理各项制度是否相互矛盾,是否能够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医院应指定内审部门或其他专职部门负责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其中,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包括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医院应充分利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时梳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业务流程和制度规范,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执行、评价、改进”,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过程。

3结论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五大目标,兼顾合规与效率;树立风险管理理念,积极发挥财务会计部门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底层支撑作用,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建立一个覆盖全局的内部控制体系,并指定专职部门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持续地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医院法制建设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作为市级专科医院,建立一套系统的内部控制程序守则是尤为重要的,通过实施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以财务管理为载体,以建设项目和合同为重点的制度、实施措施和程序流程对医院所有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一、公立医院内控体系整体框架研究

1.萌芽期(2005年-2009年)

研究进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了初步的重视。研究直接针对医院出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之初,已经意识到内控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加强基础管理和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着手,逐步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医院文化建设;从预算控制、成本控制等角度,尝试加强内部控制活动;从风险防范与控制角度,加强医院医疗风险评价与控制。

2.成长期(2010年至今)

研究进展: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在该阶段的研究出现了两个新的特点,首先研究的理论性更强,出现了采用不同的理论模型构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结合国内企业内部控制的最新政策《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本框架进行研究,从监管机构、患者、供应商、医院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基于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发起人委员CoSo)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对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重新构建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构建医院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的主要做法

1.构建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长效运行机制

根据国家《会计法》《预算法》《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等规章制度,紧紧围绕医院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全面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经济业务单据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经济活动要素,全面评价医院经济活动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运行的有效性后,一方面以制度建设为纲;另一方面以权责为领,成立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小组

2.多方位完善医院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体系

(1)预算管理控制。年度预算编制由财务部门负责协调,会同后勤部门、人事部门、科教部门、院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等共同完成;编制方法采用增量预算方法,以上年度收支情况为预算基数,根据医院年度工作计划制定预算收支方案,同时根据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其总目标框架内按轻重缓急安排大型项目;对于职能部门的预算编制,则在汇总各部门预算信息的基础上,再在医院年度收支预算内进行平衡后,方将预算额度下达至各职能部门贯彻执行。在预算实施监督方面,主要是应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来监督预算的实施情况,这样一方面可通过网络及时掌握各个职能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定期向预算进度执行不达标的科室进行信息反馈,提示该科室做好事中控制,加强执行进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做好每季度的预算进度分析,及时将预算执行结果向医院领导层通报,以供院领导决策参考。

(2)收支管理控制。在收入归口方面,各项收入均归口由财务部门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未经医院批准,任何部门、科室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取任何款项,严禁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同时,积极完善收入业务流程控制,重点审核收入业务是否依据充分。

原始单据是否正确、完整,经办及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强化复核监督,防范错漏和舞弊。在支出归口方面各项支出也均归口由财务部门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严格按相关财经法规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开支;严格执行支出控制,要求所有支出事项及各类凭单均实施支出凭证控制,并需在授权范围内审批,尤其对重大支出,还执行集体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支付控制,要求资金支付均按报销业务流程和货币资金支付结算规定办理手续。

(3)政府采购管理控制。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规范采购行为,维护国家和医院的利益,促进廉政建设,在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医院实际,明确要求医院所有货物类、服务类、工程类等需招标的项目,均必须委托招标机构进行公开招标。

(4)固定资产管理控制。第一,在固定资产管理建章立制方面,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规定,制定了一系列的固定资产购置、使用、保管、报废、定期盘点等多项制度。

第二,在固定资产核算体系建设方面,医院对固定资产实行三级账管理,比如医疗设备固定资产管理:①设备部门每月依据购货发票核准入库资料,编制入库出库汇总表报财务做结算账务处理,并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账务核对,确保账账相符;②设备固定资产入库则按国标码进行分类,按月计提设备折旧,每月将月报表报财务部门审核,确保账实相符;每年对在用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盈亏结果均报主管领导及财务部门审核后再作账务处理;③设备部门每季度对医用耗材库进行库存物资盘点,并编制盘点汇总表后,方按规定进行报批;财务部门则依据盘盈、盘亏的情况再进行相应账务处理。

第三,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方面,仍以医疗设备固定资产管理为例,医院在设备到位并完成安装后,设备部门方组织使用科室、供应商进行三方验收,设备验收合格后,方准予办理入库和领用手续。

(5)基本建设管理控制。在基本建设管理建章立制方面,所有改建、修缮、拆除、装修、消防、供(排)水、供电、供气(汽)、信息设施、园林绿化、家具、导向牌制作、放射防护、各种设备及管道安装、保养、维修等工程项目的管理,均作出了具体规定,并进一步完善了工程审批程序和权限,力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保障和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

(6)合同管理控制。为加强和规范医院的合同管理,保护医院利益和规避合同风险,根据《合同法》要求对各类合同进行归口管理,由各归口部门具体担负起合同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的责任。

综上所述,医院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不仅要从单位层面、组织层面入手,还要从预算管理、资金管控、财务管理、建设项目和合同管理等多业务层面进行业务流程、风险分析和措施改进,形成一套自己的内控体系,形成一套自己的免疫体系。

参考文献:

[1]魏铁荣.加强国有大中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3(8):73-75.

医院法制建设篇7

关键词:医院党风廉政行风建设【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19-02

近年来,医疗行业暴露出种种涉及面广、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医院的行风建设成了当前社会议论和人们关注的焦点;医患矛盾空前激化,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医院的行风建设态势更加严峻、情况更复杂。高校附属医院依托高等学府,主动开展研究、积极实践探索,全面加强医院行风建设,对促进行业和谐发展、保持党和政府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凝聚党心、民心有着重要的意义。

1高校附属医院行风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1.1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滑坡,部分医务人员忽略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修养,不能严格约束自己,一切向钱看,利用工作之便和病人就医的需求,公开或暗示病人索要红包;安于回报,接受吃请。

1.2医院工作人员服务意识错位,服务过程中态度生硬,服务意识淡薄,医疗作风粗疏、责任心不强,医患沟通不良,医患关系紧张。

1.3防御医疗、过度医疗行为泛滥。在用药上,给病人开大处方、滥用抗生素;在检查上,撒大网,不考虑病情的真实需要,为追求经济利益,不必要的检查、贵重仪器检查泛滥。

1.4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现象严重。一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利用各种权力,在临床诊疗、药品、器械、医用耗材采购、基建工程等方面收取回扣提成,导致医疗腐败现象的滋生。

原因分析

2.1高校附属医院的公益性弱化。经过20年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目前作为公立医院的高校附属医院,其运行机制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这就导致了附属医院不可避免地增强追求经济效益的动机[1];政府的财政补贴占医院的比重连年下降,医院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提供较多的低收费服务和免费医疗服务。

我国对卫生事业性质定性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和百姓对其有着公益性的要求。这种矛盾对立也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畸变,医患关系变成了买卖的双方,彼此站到了对立面,而不是共同战斗、对付病魔的良好、互信的关系。事实上,医务人员只能是向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却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而很多疑难疾病难以医治和解释,也不是支付了报酬就一定能得以治愈。

2.2行业管理与监督制度存在缺陷。现阶段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卫生行业垄断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优质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医疗卫生管理制度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医疗机构内部和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竞争机制没有形成,使得医疗卫生服务成为典型的卖方市场,各大医院缺乏面临生存竞争的迫切压力而不断完善的动力,难以保证良好的医德医风;药品定价机制不够完善,药品价格虚高,给回扣、提成等不良行为留下了空间,在药品购销环节利益得到层层瓜分。

2.3高校附属医院定位的偏差。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人对医学的根本目的认识不清,脱离我国卫生资源的实际状况,将一些商业原则过度的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一些医院的领导在办院方向和业绩评价上出现认识的误区,认为市场经济下,医院的运作要按市场规律,出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办院理念。这就导致了医疗机构注重硬件建设,忽视内涵建设,发展模式粗放,过度关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添置大型医疗设备仪器,追求硬件升级和医院规模膨胀,对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内部管理重视不够,存在内部管理差、服务质量差。

2.4医务人员价值观不正确、责任意识不强和工作态度不端正。医疗行业在社会行业中不同于其他,它是以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的重塑为己任。但在预防和诊疗工作过程中,亦存在企业生产活动的一般特征。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加上医疗劳务价格的不合理,因对卫生事业的定位具有社会公益性,进而就认为“卫生服务”不必遵守价值规律[2],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尊重及合理的体现,心态逐渐失衡,在市场经济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下,医务人员职业价值观出现混乱,拜金主义抬头。

2.5观念陈旧与服务宗旨错位。医务工作具高度专业性、独立操作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医疗过程中,主动权掌握在医方手中。部分医务人员服务观念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不能换位思考,对患者这一困难群体缺乏最起码的同情心和责任心,造成错位。

2.6纪检监督意识淡薄。医院的纪律检查部门,对医院行风建设的认识不够全面,监督机制不够健全。面对行业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没有新举措。在行风建设的宣传教育上存在重视不足、力度不大、形式单调,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的问题。

3对策

高校附属医院在我国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中,定位属于公立医院,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充分地认识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改革对高校附属医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设计符合基本医疗服务的支付和补偿制度。作为高校附属医院自身,必须维护其公益性,认清社会功能责任,认真抓好行风建设,做好一代代医务人员医德的培养工作,在行业作风建设中体现高素质、高标准,成为行业的正面典型。

按照我国医院的领导体制,目前高校附属医院中,党组织的主要工作是政治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要做好高校附属医院的行风建设,要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首要环节,抓好党风带医风。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3.1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关键在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认识到位,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明确医院的办院宗旨,不能仅用一些经济增长指标来衡量医院的发展状况,对医生的评价也不该仅由医疗收入来评价;同时更要廉洁自律、做好表率,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管理体系,设立管理机构,日常工作有专门办事部门;同时要落实责任制的考核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将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情况与业务管理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3.2发挥制度反腐的作用。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体制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加强对高校附属医院职务权力和职业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规范权力行为,制约权力运作,从而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运行,构建不能腐的制度环境。

3.3加强思想教育。一是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帮助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提高理论水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二是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救死扶伤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行为教育;改变工作中不负责任、纪律松散的工作作风,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道德高尚的医疗行业新风尚。三是坚持搞好法制教育。通过组织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民法通则》等法规,以专题讲座、观看警示片、参观监狱等形式警示医务人员,使其懂法、知法、守法,在医疗活动中维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3.4加强法规管理。首先把住重点环节,如对群众关注的药品、设备、耗材采购招标热点问题程序公开、信息透明、过程阳光,用法规制度管人管物。其次,要加大处罚力度。对收取回扣、私自行医等现象,严格执法,确保法规的严肃性,才能遏制不正之风的发生和蔓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修正案(六)》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的规定,对医院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行为,明确罪与非罪的界限,严格执法。

3.5加强监督约束。完善各种监督制约机制。在加强纪检监察审计、职工代表大会、院务公开、行风评议等相互结合的院内各种监督基础上,注重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依靠群众力量,加强监督的力度和广度,使各项监督制度化、经常化。

党内: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和《党内监督条例》。医院的纪律检查部门要把行风建设放到事关医院建设大事上认真对待,进一步界定医院工作中“三重一大”的范围,不断规范医院领导集体研究决策的程序。纪检监察部门要主动参与和监督医院重大的经济活动,对药械、设备耗材等大宗物品的采购和基建工程等招投标工作,要源头参与、全程监督,做好职业权力廉洁风险防控、职务权力风险防控、供应商诚信管理、改进患者满意度四个关键环节的工作。

党外:采取多种形式满意度调查,增加医患之间信任度。利用查房、访谈病人、征求病人意见等方式广泛征求病人意见。通过行风投诉箱、医德医风意见簿、举报电话,拓宽病人投诉举报渠道。通过全面的调查反馈,强化患者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不断规范医疗卫生秩序,净化医疗卫生环境,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维护党的形象。

3.6严惩不贷,提高腐败风险与成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从严惩提高腐败的风险和成本。切实加大查办违规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认真执行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违纪违规问题调查处理暂行办法》(驻卫纪发[2011]22号),坚决查处从业人员违规违纪违法案件。严禁在院内进行医药促销活动,严禁收受红包回扣,查处开单提成、滥检查、大处方等现象。提高从业者的腐败成本,让腐败的医疗行业从业者在经济上倾家荡产,在法律上“原型毕露”,道德上“臭名昭著”。参考文献

[1]张娟,黎东生.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医院管理论坛,2007,(5):13-17

医院法制建设篇8

关键词: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现状对策

众所周知,大中型公立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对于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0年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医院财务制度》,提出“三级医院须设置总会计师”,即从国家宏观政策法规层面明确了“允许做、要求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发展仍较为缓慢,实际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医院较少,大多医院也未真正考虑到此项人事安排,总会计师不能有效发挥其提高医院竞争力、促进医院持续、健康、跨越式发展的作用。本文对我国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总会计师制度在我国医院中“做得成”和“达到效果”提供一些思考。

一、医院总会计师的角色定位和职能

“总会计师”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借鉴原苏联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而设置的单位副职行政领导职务。我国《总会计师条例》中对总会计师的职责做了规定,包括:协助单位法人加强对单位的经济和财务管理;参与单位的经济决策,组织单位预算编制和实施等。医院总会计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主管的角色,而是具有财务专家和财务管理双重身份的“专才”和“通才”,其职能应上升到医院资源管理和战略决策的高度,为医院的战略决策、运营管理、绩效考核等重大问题提供技术分析支持。包括:协助院长完成医院的战略目标制定;建立统一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参与医院的战略决策,开展经济运营分析,改进经营管理;对医院的经济活动实施监督和效益评估等。

二、我国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实施现状

山东省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省内大型医院中设立总会计师。浙江省在2000年就开始向包括浙江省人民医院在内的5家省级医疗卫生机构委派总会计师。卫生部于200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设立了第一家部属医疗卫生机构的总会计师,后续第二家为武汉同济医院。到了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和卫生部北京医院等三家卫生部直属医院都设置了总会计师,同年重庆市江北区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总会计师,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对公立医院实行合约管理并派出总会计师。这些已上任的总会计师对提升医院的运营管理水平、加强医院管理会计及财务会计队伍建设、提高对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截至目前,仍有部分公立医院没有设立总会计师(包括北京、上海的部分部属、市属医院也是如此)。2008年由山东省卫生厅对省内二三级共383家医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设置了总会计师岗位的有110家,仅占省内所有医院的28.72%。2010年,一份对全国31个省(区、市)卫生厅(局)的卫生事业单位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设置了总会计师岗位的机构仅占14.52%,其中328家医疗机构中有65家设置了总会计师,占到19.82%。而在广东,设置总会计师的大型三级医院更是凤毛麟角。林艳等的调查显示,即使在整个华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最集中的广州地区,也仅有广东省中医院和暨南大学华侨医院设立了财务总监。可见,我国总会计师制度近年来虽然在不断地推进和发展,但整体进度仍然较慢,存在的问题较多。

三、我国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政策法规配套缺少,制度建设约束力不够

财政部、卫生部相继出台《医院会计制度(试行)》(1988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意见》(1999年),明确指出在大中型卫生事业机构逐步设置总会计师岗位。2010年,由卫生部牵头、五部委联合发文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也要求在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体现了政策法规对在卫生事业单位配备总会计师的要求从“符合条件”、“具备条件”、“有条件”等弹性规定到“必须”建立这种刚性、硬性要求的转变,表明了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在卫生事业单位设立总会计师问题上的明确态度。

但是,虽有宏观经济政策支持,从全国各地区、各行业比较的层次出发,可以发现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仍存在相关政策法规配套缺少、制度建设约束力不够的问题。在这一方面,目前已有部分省份开始了实践探索,如辽宁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印发了《辽宁省三级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2014年),具体规定了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等,其后立即起到促进效应,短短3个月内有31家医院设立总会计师岗位。但是,总体上说,目前许多地方尚未对在公立医院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给予足够的重视,医院设置总会计师制度还存在行业性实施规范以及地方具体实施意见的不统一等问题。

(二)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医院领导层重视不够

考虑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等特点,卫生管理部门通常更重视对医疗卫生业务的管理和监督,而忽视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当前,医院领导班子绝大多数是医学专业出身,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对财务管理经验不足,对经济数据在医院运营管理中的重要性没有深刻认识,对属于经济管理领域的总会计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不够重视,甚至认为设立总会计师是“分权”、“上枷锁”,使得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设举步维艰。另外,在已经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公立医院中又出现了各种难以履职的情况,如总会计师与负责医院财务会计管理的副院长职务的职能重叠冲突,被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财务部门负责人“架空”;总会计师职责与权力不相符,不能参与医院经营管理决策;由非财会专业人员担任总会计师(例如让某党委委员兼任总会计师),等等。

(三)专业性人才缺乏

曾有媒体对多个设立了总会计师的公立医院进行调查,发现担任总会计师的人员主要来源于本单位的原财务处处长。这种情况在省级大型医院、高校下属三级医院尤其普遍。总会计师作为医院领导班子的成员,在具备医院行政管理能力的同时,更加应当具备医院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等财务专业工作的特殊素质。但是,事实上,目前在很多医院仍缺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复合人才。大多医院从事医院运营管理的都是以财务人员为主,学历一般在本科或以下,综合财务管理能力不强,只能疲于应付记账等事务性工作,无法从战略的高度,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医院的运营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大多数医院往往更加重视培养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因为前者可以给医院带来直接收入,后者可以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对属于医院“非主流”技术人员体系的经济、财务管理人员,医院在人才培养、晋升评聘方面做得有所欠缺,大大影响了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四、加快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总会计师制度建设

医院设立总会计师是一个工作量巨大的工程,需要联合人事、卫生行政和财政管理等部门共同开展。地区政府部门应重视医院财务管理,勇于开拓,敢于改革,首先结合本地区医院的等级、规模、收入状况等指标下达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政策法规条文,要求符合条件的医院“必须”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其次,有了政策必须要利用好政策,可以将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列入政府卫生目标责任书内容,进行相关的考核评分并依据奖惩措施进行处理;并且,各地区可以依据当地的经济水平、医疗服务质量等情况,对制度中的某些要求范围进行适度的放宽,例如在各方面环境较好的发达地区如北上广,对该地区内发展情况良好的、医疗服务有特色的二级医院也推荐建立总会计师制度,这对于二级医院来说,也是敢于先行、敢于进取,全力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体现。

(二)改变管理理念,明确总会计师的权责地位

首先,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医院先把总会计师的岗位设立起来。其次,相关组织、行政管理部门要联合起来、积极协调,对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认真研究并给予方便、特事特办。例如黑龙江省医院的总会计师岗位设置就获得了黑龙江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从而增加领导班子副处级以上成员职数。再次,要做好随访,对已经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医院要定期召集开会进行阶段性总结回顾,取长补短,吸取经验并反馈落实到制度的完善中。

各级领导尤其是医院领导要清楚认识到加快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总会计师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会计师不是一种专业技术职务,也不是财务会计机构的负责人或主管人员,而是一种行政职务。如果总会计师的设置与公立医院的体制有冲突或需要突破的地方,应该向组织人事部门及时反馈有关意见,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或制订合理的替代方案,例如应注意总会计师制度与现行院长负责制等制度的关联与衔接,积极探索合理的人才配备方案。另外,可以采取“以下促上”策略,由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出面,向医院领导班子提出配备总会计师岗位的具体建议,包括配备总会计师岗位的政策依据、总会计师的作用、任职条件、职责和权限等,医院i导班子开院办公会议,研究、讨论该项建议,并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呈报有关材料,做到事事主动积极,而不是消极等待上级领导任命或上级管理部门强制推行。

(三)加强总会计师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了加快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立的步伐,相关的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是关键。可以采用“两手抓”的方法,一方面从医院内部人员中挑选出德才兼备的经济、财会人员,通过学历教育、在职培训、参与总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等手段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经济及财务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单位层面要转变观念,可以有计划地从外部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经济财务管理人才,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制订系统的培养方案。当然,实行总会计师派驻制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例如目前潍坊、马鞍山、芜湖、株洲、七台河、深圳等地区的部分医院采用此方式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于已经配备总会计师的单位,对总会计师队伍的管理也不能松懈,应该建立总会计师继续教育及职业资格证书定期考核制度,不断对医院总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进行科学考核;有关部门要针对医院总会计师制定具体的管理监督制度,加强对医疗行业总会计师的管理与监督等,积极推进总会计师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总会计师人才。

参考文献:

[1]耿成兴.高校推行总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3):106-109.

[2]杨莉.公立医院建立总会计制度的思考[J].医院院长论坛,2012,(11):35-39.

[3]陈哲娟,邱枫林,董先雨等.山东省医院财务主管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经济,2012,(8):87-89.

[4]陈哲娟,张光鹏,方素珍.医院总会计师的职责与岗位作用发挥[J].中国卫生经济,2011,(11):90-92.

[5]林艳,黄少瑜.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实施状况分析[J].时代经贸,2014,(4):98-99.

[6]汤谷良,顾黎.当代公司CFo的职责与能力框架[J].新理财,2005,(1):36-41.

医院法制建设篇9

关键词:现代医院内部控制建立

医院内部控制,是指医院为了合理保证医疗业务活动合法合规和资产安全与完整,及时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医院两个效益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制度、管理措施及管控程序。其核心内容即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对提高医院管理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医院健康有序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建立现代医院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级各类医院都是政府举办。投资主体为各级政府,医院经济核算和管理单一,会计信息仅为政府部门服务,使用主体比较单一。会计的任务主要是记帐、算帐和报帐,会计参与经济管理职能比较淡薄。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逐渐完善,医院改革不断深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规模迅速壮大,医院经济管理范畴和内涵得到扩展和延伸。社会资源在医院资产中的比例迅速增大,政府单一性投资主体格局被打破,“民投、民有、民办、民营”型医院大量涌现。医院投资主体的多样性促进了医院组织形式蜕变,股份制、合作制、混合所有制、个人独资医疗机构等现代化医院组织形式在全国各地迅速涌现。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使得现代化医院在应对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中,不得不深入研究如何建立、维护和完善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内部控制框架,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建立医院会计控制失效的目标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达到的目标与医院发展目标相一致。一般来说包括合理保证医院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等五个方面。

(一)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医院在开展日常经济活动中,各项医疗业务的开展都必需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范围内进行,避免出现因违法违规行为加大经营风险的可能。

(二)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防患医院货币资金和其他资产被挪用、贪污、盗窃风险;同时在资源配置合理性、医疗设备使用效率和效益上,要防止采购浪费、重复。对物资购销制度松弛,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未分离,不按规定手续办理存货收发,不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要有严格内部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账务信息真实完整

医院在编制财务报告、预算预决算报告时,应建立在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基础上,要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预决算要求,真实地反映医院报告期的经济活动情况,为报告使用人提供客观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

(四)防范舞弊和腐败

医院是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公共产品事业单位,掌握了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在进行资源和资金分配过程中,应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杜绝由于监督不力等原因出现舞弊和贪污现象的发生,从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提高效率和效果

我国医院承担了为社会提供基本医疗公共服务服务职责,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医院的重要目标。提高社会效益就是要求医院在提供基本医疗公共服务时讲求服务效率和效果。

三、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设想

内部控制作为医院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医院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保证医院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财务收支的有效合法和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还能保证一个医院医疗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完整的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架构,控制体系、考核评价、外部监督、控制激励等。

(一)内部控制组织架构

建立运行顺畅、保障有力的内部控制系统,首先要有组织领导保证。医院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采取积极支持态度,并直接参与内部控制建设过程,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保证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明确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机构。通常,医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组建由医院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单位还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负责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的牵头部门(以下简称牵头部门)。

(二)内部控制体系

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在医院一线医疗活动全过程中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最好实行双签制,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检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医院管理层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医院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医院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医院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落实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医院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对于违规违章的,要坚决给予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取得良好效果的要予以奖励。只有做到奖罚分明,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四)强化外部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聘请社会政内行风监督员,不定期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同时在医院内部开展履职问责,加强对医院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增强威慑力;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鼓励与支持新闻广播、网络媒体等对医院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五)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内部控制效果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医院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目前,医院会计核算基本上实现了电子计算机账务处理,许多医院内部控制也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信息化,这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今后我们要特别注意开发与完善医院财务与管理软件,逐步建立高质量的医院信息沟通系统。

(六)发挥会计负责人的主管作用

因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医院会计负责人职责错位,未能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实质上,财务活动不仅仅要求会计负责人懂得财务专业知识,而且要承担投资、融资和营运资本管理等决策。因此,会计主管应把工作重点从编制财务报表等具体业务,转移到对财务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协调全过程的控制上,抓好内部管理控制,使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从而发挥其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主导作用。

四、制定和执行会计控制制度应注意的事项

综上所述,医院内部控制是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管理,减少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明确设计主体

为了保证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组织者必须是医院负责人。但由于制度设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很强,设计者既要熟知医院经营政策和业务性质,了解医院经营理念和管理目标,还应熟悉内部控制原理和方法,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述能力。如果医院内部具备这样的人才,医院可自行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否则应聘请外部专家来设计。

(二)找出关键环节

在设计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前,应首先分析在医院日常会计工作和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和漏洞的环节有哪些?针对这些环节或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可以通过设置内部控制制度加以预防或纠正的要作为制度设计的重点。只有找出医院会计工作和管理工作中的这些关键环节,才能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内部控制制度,做到防范于未然。

(三)加强内部监督

为了确保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和取得效果,内部控制应随时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所以,医院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系统,加强对本医院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进行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以期能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四)注重人员素质

医院内部控制的实施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执行者的素质。因此,为使医院内部控制的功能按预定的目标正常发挥,必须配备高素质人才。否则,即使内部控制制度本身是完善的,也可能因为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判断失误或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而失败。

(五)内部制度执行时,应注意加强监督保障

医院领导应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为防止不同职责的人员相互勾结、串通舞弊等情况的发生,医院领导应当通过内部审计,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检查与评价,以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保障。

(六)利用信息化手续,做好会计控制衔接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要做好各环节点会计控制衔接设计工作,对存在问题多、漏洞大的环节进行重点设置,保证会计控制工作得以全面落实,不留死角。

参考文献:

[1]刘明辉.财务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0

[2]刘汝华等.现代医院经济管理[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1

[3]汤谷良.财务控制新论[J].会计研究,2000;3

[5]朱锡莹、杨文士.管理学原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

医院法制建设篇10

[关键词]医院信息建设;专科化建设;人才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126-02

1996年我国卫生部开始建立第一个正规的医院信息系统(HiS)试点,这标志着医务电子化开始在中国兴起。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it应用已经成为医院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最简单的miS(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系统到完善的HiS(医院信息系统)、paCS(影像存档和通讯系统)、RiS(放射科信息系统)、CiS(临床信息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系统)系统,以及系统网络管理、办公自动化、安全软件等都开始在医院实施和运行[1]。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医院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出现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团队的打造也成为医院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1国内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大型的省级以上医院均建立起了较大规模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每年投入不菲的资金进行信息系统的维护、开发和建设,如北京的协和医院、福州总院、上海的瑞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均有30人以上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也有许多规模相对较小的医院,采取工程“外包”或者委托的方式,将医院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开发交给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公司,医院需要做的仅仅是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而不必建设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2002年,卫生部对国内6921家医院进行调查:其中有2179家建设了医院信息系统(HiS),占全部被调查医院的31%。从医院规模看,省级医院建设HiS的比例达到84%,地市级医院建设HiS的比例为37%,县级医院为34%[2]。所以,地市级医院将是医院信息发展的主力。

但是,对于这些地市级综合医院,因为自身经济原因使之不能像大型省级医院那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计算机人才队伍的建设,又由于医院规模相对较大,信息系统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外包,如何解决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团队的打造,突破医院信息化的人才瓶颈[3],是这些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2我院的信息系统建设思路

我院是一所典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市级医院,于2002年开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建设目标,即建成了基本涵盖医疗、行政和后勤各个部门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HiS系统。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院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信息系统的不断升级,我院针对医院信息化建设领域的特点,结合考虑因本院所在的粤东地区医疗软件行业整体发展不充分而致挂靠专业公司后医院对于技术的依赖性等情况,提出了“专科化建设计算机中心”的思路,并进行了初步探索,试述如下:

2.1专科化建设计算机中心的必要性

医院信息系统属于迄今为止世界上现存的企业级(enterprise)信息系统中最复杂的一类。它不仅要同其他所有管理系统一样追踪管理伴随人流、财流、物流所产生的管理信息,以提高整个医院的运作效率,而且还应该支持以病人医疗信息记录为中心的整个医疗、教学、科研活动。

医院信息系统是以数据库为核心,以网络为技术支撑环境,具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化的系统,这是其“信息化”的基础;同时医院信息系统又有其“医院化”的一面:医疗信息复杂、数据量大,病人信息表达方式多,信息的安全、保密性要求高,医院的总体目标、体制、组织机构、管理方法、信息流模式的不确定性,缺乏医疗信息处理的标准,高水平的信息共享需求,甚至医护、管理人员心理行为的影响等。

医院信息系统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其“医院化”和“信息化”特点间的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向交叉学科的规模发展。现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已经包含着医院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无法停留在”医护人员提要求,信息技术人员搞开发”的初级阶段了,而是需要一批掌握软件开发知识,同时对医院的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和发展运行也充分了解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专科化建设计算机中心势在必行。

2.2专科化建设计算机中心的内容和方法

一般来说,专科化建设主要包括基本设施建设,技术能力建设,学术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制度与机制建设,专科文化建设等[4],结合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2.1硬件条件的规划和建设硬件建设是专科化建设的基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院信息基础建设方面。由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了保证医院计算机中心的硬件基础不落伍,避免反复的硬件更换,医院应该高起点做好统筹规划的工作,如对于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以5年、10年这样的时间概念进行规划,在规划之初即以区域性医学信息中心平台为目标,并建设好整体规划的硬件框架,这样既避免了硬件反复升级为计算机中心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又可以保证计算机中心工作平台的稳定性,保证计算机中心发展的连续性。二则是计算机中心的硬件建设,包括计算机中心的工作用房、专用设备等,保证计算机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

2.2.2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我们仿照医院临床科室的建设方式,首先确定学科带头人,这个人既要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对医院的业务流程、管理体系和发展运行能够充分把握,同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应有充分的专业知识,能够紧跟国内外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另外还要有能力担负起医院信息化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的任务。

然后,在学科带头人的下面配备或培养2~3名信息化建设专业知识丰富,同时对具有医院特点的软件开发程序和运行方式有着充分经验的工程师,分别负责医院不同模块的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即相当于医生中的“主治医师”。

再次,在这2~3名工程师下面,还配备3~4名拥有可以对医院的信息系统的运行进行一般维护和调整,针对于简单业务流程可以联合开发软件能力的工程师,由其负责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检修,即相当于“住院医师”。

最后三级人员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并建立相应的集体讨论和授课制度,促进技术提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保障技术能力和学术能力建设的顺利进行。

2.2.3专科制度与机制建设计算机中心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两点:①科室的机制建设,包括保密机制、数据安全机制、系统运行机制、激励和竞争机制等;②科室的制度建设,包括科室的日常工作制度、值班制度、科室人员职责、科室的发展规划等,尤其应该重视科室的发展规划,应该将其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目标相统一,真正实现以科室发展推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另外还有医院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工作站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维修登记制度、设备发放登记制度、数据备份制度、服务器运行登记制度、工作交接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5],这些关系到医院稳定运行和维持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的制度,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医院运行的稳定和安全。

我院计算机中心经过近5年时间的学习、积累和建设,特别是近来按专科化建设模式发展,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医院的数据安全机制、系统运行机制、医院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数据备份制度和科室的竞争机制、日常工作制度、发展规划等机制和制度,同时日常工作重心已经由原来的设备维修、网络硬件建设逐渐向软件系统的改造和开发转移。目前,计算机中心完全掌握了医院HiS系统开发的源代码,能够独立地对现有的HiS系统进行再开发。近期,我院的计算机中心还出色地完成了新《医疗服务价格》程序的开发和编写,不仅为医院节约了建设经费,也对自己的技术力量进行了一次验证。

2.3专科化建设计算机中心面临的问题

虽然专科化建设医院计算机中心存在诸多必要性和优点,但是仍有较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现有的建设规模下如何吸引高水平的综合人才加入科室、如何保证科室开发的产品遵循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如何提高这些产品的技术水平而不仅仅是停留于“土办法”的层面,以及在医院的大型信息化建设项目中,计算机中心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地讨论和解决。

信息系统的成功实现与医院管理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辩证关系。信息系统的成功实现为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开辟了道路,提供了高效的工具;但信息系统的成功实现又依赖于严格的高水平的医院管理[6]。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医院管理模式改造、重建的过程[7],计算机中心的建设正是其中承上启下的一环,地市级医院应该以计算机中心的建设为契机,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包罗.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两个核心问题[J].当代医学,2005,11(91):66-67.

[2]刘向红,王广平,张少辉.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6,(6):46.

[3]苗谦兵.医院信息化:人才瓶颈如何突破[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8):78-79.

[4]吴少林,黄毓文,李海燕,等.试论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内容[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2):102-103.

[5]陈敏,胡建国,张晓强,等.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模式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l(8):542-545.

[6]李包罗.我国医院信息系统新进展及面临的任务[J].中国医院,2001,5(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