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统计调查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4:18

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篇1

关键词:农村基层统计解决对策

一、农村基层统计调查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基层统计调查,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农村经济单一、欠发达,又实行队为基础、大队所有制的管理体制,农村基层统计调查能够及时、客观、全面地取得统计调查数据,真实地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随着,乡、村两级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多元化发展,农村基层统计调查工作难度加大、任务加重。相反,农村基层统计调查却出现了工作人员少、素质低、调动频繁和经费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取得和真实性。目前,我国农村基层统计调查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问题:

一是农村统计调查队伍不稳定。统计调查队伍的不稳定,影响农村统计调查工作的正常进行。目前,相当一部分乡镇仅设一名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多数村无统计人员或由村干部。同时,统计调查人员在岗不在位、业务不专、调换频繁,对新换人员的文化素质、统计专业知识和统计调查业务能力又没有严格要求,形成农村统计调查新手不断,培训没完,效果不大,能力不强,制度贯彻不力,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局面。

二是农村基层统计调查经费不足。目前,许多乡镇农村基层统计调查经费未列入县、乡(镇)财政预算。农村统计调查机构经费不足,导致办公设施不齐备,统计调查手段落后,档案资料整理不规范。村级统计人员大多工作没报酬,经费也就无从谈起。调查经费不足不仅影响统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更加影响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农村统计调查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目前,农村统计调查人员中持《统计从业资格证书》上岗的不到一半,精通统计调查业务和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人员就更少了,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统计工作的需要。在进行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等大型统计调查活动中,需要有很强工作能力的统计调查人员去组织实施,但乡镇只设一名专职或兼职统计调查人员,难以有效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开展工作。到了村组,由于统计人员素质不高,对普查、统计调查方法和要求理解不到位,采集的数据不准确,漏报、错报现象经常发生。

四是统计普法不到位。目前,在广大农村统计普法缺乏广度和深度,统计政策法规的宣传,还未深入到千家万户,部分群众、特别是一些乡、村干部,对统计调查的认识仍然片面,认为统计调查数据准确与否与经济发展和自身利益无关。因此,缺乏参与统计调查的积极性,虚报、瞒报和拒报统计数据,使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五是农村基层统计调查抗干扰能力差。农村基层统计调查工作缺少独立性和强制性,对虚报、瞒报和拒报的单位和个人难以实施强制措施,真实的统计数据取得经常受到人为干扰。同时,乡镇考核机制不完善,在对干部实行责任目标考核时,诱发一些领导干部“左顾右盼”,相互攀比,要求统计人员给统计调查数据“注水”。

二、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统计调查水平

农村基层统计调查,承担着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和报送数据的重要职责,在整个统计体系中起着源头、活水的重要作用,决定着统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因此,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统计调查水平,对农村经济现代化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加大统计政策法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农村基层统计调查公信力。目前,农村基层统计调查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公众对统计数据的信任度不高。因此,加强统计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是当务之急。各级统计部门应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统计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县、乡两级统计工作人员应进村入户,在田间地头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政策,释疑解惑。与此同时,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对虚报、瞒报和拒报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面对面的法制说服教育,对不悔改的应依法采取措施,彻底扫清农村统计调查人员取得真实统计调查数据的各种障碍。

其次,农村基层统计调查要健全机构,扩大队伍,保障经费。目前,各乡镇都应恢复和建立农村统计调查站或农村统计调查信息网络中心,定编定人(大乡镇5-7人,小乡镇3-5人),经费列入乡级财政预算,配备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切实解决和改善乡村两级统计调查人员待遇、工作环境及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篇2

[关键词]农经统计;农村经济;统计方法

当前,农经统计工作逐渐成为制订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性科学依据。因此,应优化农经统计工作方法,提升农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政府及农业生产之间的协同关系,及时发现和梳理当前农经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建设、统计方法改进上来提升农经统计工作效率。

1农经统计工作的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农经统计工作是基于农村经济现状,通过相关数据的统计、整理来反映当地农村经济运行状况,了解和掌握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特点,为制定农村经济政策,引导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参考。因此,农经统计工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1有助于为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农经统计工作实践中,结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单位要求,通过深入当地农村实际,了解相关数据信息,将之作为判断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料。比如,开展农村农民负担调查与统计工作,来分析当地农村农民负担构成、负担水平及发展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减负政策提供依据。1.2有助于为当地农业经营体制完善拓宽发展途径。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农业经营体制建设与完善,真正促进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了解和获得农村农业经营体制信息是农经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成效,针对存在的问题,梳理和发现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比如,在农村土地流转调查统计中,通过土地流转给企业的统计数据,来反映土地流转政策的执行情况,再结合这些问题,挖掘相关部门的政策机制是否合理、有效,并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路径,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1.3有助于完善和补充国家统计相关数据。农经统计工作是国家统计局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状况的获取渠道,担负着国家统计局的工作使命。通过细化和深化农经统计工作,从具体的调查统计工作中来完善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状况、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状况,并未包含在国家统计局的工作内容中,但这些内容又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紧密。因此,需要开展农经统计工作来梳理相关统计工作任务,完善相关数据信息,补充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料。

2当前农村农经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农村农经统计工作实施现状来看,尽管在统计调查制度建设、统计方法上进行了完善,引入了检验、评估和论证环节。但是,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因人力、物力束缚而影响统计结果真实性、准确性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2.1农经统计制度不完善,缺乏长效机制。当前,在基层开展农经统计调查工作,其管理机制仍以统计部门、各业务科室主管部门协同参与为主。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对相关统计指标、统计要求、统计内容缺乏深入关联性分析,使得交叉、重复统计问题突出,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另外,缺失农经统计长效机制,导致不能及时解决农业调查统计中遇到的问题,也影响了统计记录的有效性。2.2农经统计数据有失准确性。关于农经统计工作的数据,必须要做到客观、真实、准确。而当前农业统计制度、统计方法的选择,很容易导致记录数据不准确。比如,一些统计数据不完整、记录不准确、误报率和误填率较高,对统计记录未能引入核算制度,对统计工作方法未进行优化,导致带来统计误差偏多。2.3缺乏完善的农业统计网络。农经统计工作在实施中,往往通过乡镇、村组的分级机制,分段收集和汇总,最后统一填报上缴县区统计局。理论上讲,分段统计有助于充分发挥各统计部门、各农业管理部门的优势,便于提升统计工作效率。但事实上,由于各部门、各业务侧重点不同,对相关统计数据的收集、测算存在差异性,也影响了农经统计资料的全面性。比如,在农业部门基础统计报表统计中,因缺失基层统计网络,未能明确各领域统计记录、数据的关系,使得统计信息难以反映农村经济建设实际情况。另外,由于统计部门、农业部门间的业务差异性,对相关独立的统计记录,因参照标准不同而无法进行有效综合。比如,农作物统计数据因品种、规模、生产方式的不同,无法进行有效整合;各乡镇、村组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等基础性数据,无法反映其本地实际情况。

3完善农经统计方法的对策

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篇3

一、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调工作会议精神

全省农调工作会议后,我们积极给县委、县政府认真做好汇报,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3月24日,召开了有各乡镇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统计人员及农村贫困监测调查和农村住户调查点辅调员参加的全县农村统计工作会议。州统计局、农调队和县四大家领导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上传达了全省农调工作会议精神,并就今年全县农村统计调查工作作了部署,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业务培训,同时对先进统计站、先进个人及优秀辅调员进行了表彰。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

一是早计划、早安排。年初下发了《今年农村统计调查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了我县农调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使全队从领导到一般干部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肩上有担子,从而使我县农调工作有了新的活力。

二是制定了《今年乡镇统计站考核评比办法》和《今年农调工作岗位目标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明确规定了县队队员和乡镇统计站报送专业报表的时间、撰写分析材料的数量、完成上级交办的临时性调查任务的要求及质量标准,同时,规定了奖励和扣分标准。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县队队员和乡镇统计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专业的常规报表任务,还较出色地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各项临时性工作任务。同进,把统计分析研究任务量化到人,建立奖惩机制,使统计分析的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三、狠抓业务基础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半年来,我们在抓业务基础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狠抓了农调基础工作。半年来,由局(队)领导带领全体队员多次到各乡镇、调查网点检查指导。一是对县级100户农村住户调查点和100户贫困监测点经常进行检查指导。在专职副队长李启柏的带领下,于2月下旬到全县11个乡镇和住户、贫监调查网点进行基础工作质量全面大检查。为了保证检查效果,我们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当场进行解决和纠正,通过现场办培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等多种形式,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使记帐户记帐水平和记帐热情大为提高,促进了全县农调工作的平衡发展,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辅调员和记帐户;二是对全县乡级650户调查网点的检查指导,按照上级的统一方案要求,层层审核,严把数据质量关。通过检查既掌握了情况,又起到了督促作用。

2、强基层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一是加强乡镇统计网络建设,乡镇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统计工作的基础。我们将部分乡镇的好经验、好作法作为典型模式在全县乡镇中进行推广,使全县农村统计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作环境得到改善。二是加强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今年以来,县农调队开通了广域网,实现了与省州的联网;咸丰活龙坪乡统计站认真贯彻全县统计工作会议精神,在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5月底活龙坪乡统计站宽带网开通,上报给县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资料已全部采用电子邮件从网上发送,宽带网的开通不仅提高了该站的统计工作效率,而且也在提高全县乡镇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方面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3、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素质。一是组织乡镇统计人员和辅调员进行集中培训;二是采取派员到乡镇和调查点方式进行培训,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使各项工作任务得以圆满地完成。

4、抓好数据质量评估。各专业对基层上报的各项农村统计数据进行认真核实,由分管领导把关,主要领导拟审,在上报前进行认真评估,写好评估报告,确保了了农村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继续推进统计制度改革

一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乡级50户农产品产量抽样调查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乡级抽样调查制度,使终把重点放在乡级抽样调查上,坚定不移地对全年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进行抽样推算,并实行分季核实定案制度。全县10个乡镇和1个区工委普遍开展了50户住户调查,农产品产量、农民收入等主要指标数据均以此作为定案数。为了搞好乡级统计规范化建设,多次到各乡镇检查指导,使各乡镇的统计数据全面实现了微机软盘上报,从而大大减少了人为干扰。从而确保了全县农业产品产量、农民收入等指标的准确性。

二是狠抓了县级100户农村住户调查和100户农村贫困监测调查基础工作。新一轮的贫困县确定之后,我县属全省29个贫困县之一,对搞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为开展好新一轮贫困监测工作,我们经常到点检查,使基础工作基本实现了高起点、高要求,并定期召开贫困监测联席会议对贫困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

五、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专题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半年来,按照上级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县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农村经济运行状况、监测及各项政策落实情况调查,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咨询建议。一是二月下旬对全县农业生产春耕备耕情况的调查和农民增收调查;二是三月下旬,与县委、县政府两办进行了农民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三是4月上旬,农调队队长(局长)杨军、专职副队长李启柏与队同一起深入基层进行了农业生产情况调查。四是为了准确把握上半年咸丰县农村经济形势,6月1日至6日,咸丰县统计局党组成员、农调队专职副队长李启柏同志带领全体农调队员和局农业股的同志,深入到忠堡、甲马池、清坪、黄金洞、朝阳寺等五个乡镇及农户开展农村经济调查。通过深入调查,为正确判断全县农村经济形势,搞准统计数据掌握了第一手材料。

上半年全队已撰写各类信息和统计分析37篇,其中统计分析资料9篇,被省级采用5篇,州级采用6篇;农村重大信息和政务信息28篇,被省级采用9篇,州级采用15篇。所写资料和信息立足于客观实际和准确及时,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不少资料被领导批示和采用。

六、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工作。

半年来,多次到扶贫联系点与村组干部共商发展大计,并取

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篇4

    我站XX年的各项工作,在县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经过全站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认真搞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

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之一,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努力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工作,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平稳推进,全县没有发生因违反农民负担政策而引发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

    (一)认真贯彻执行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规定,全面落实了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免收杂费等政策规定。今年,我县根据中央的部署,在继续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的基础上,全部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杂费,全县仅此一项就减轻农民负担1750余万元,再加上向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贫困女童课本费和住宿费等430余万元,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共计减轻农民负担2180余万元,农民人均减负48.4元(学生人均减负290元/年),农民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

   (二)切实加强了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督管理,防止村组借“一事一议”名义增加农民负担。今年5月,安排各乡镇开展了XX年度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情况的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县XX年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找准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搞好今后工作提供了依据。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各地的筹资筹劳工作基本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没有出现强行筹资筹劳的现象;二是严格坚持了一事一议原则,没有把筹资筹劳变成固定的收费项目;三是普遍推行了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筹资筹劳项目和筹资筹劳标准等由群众会议讨论决定,公开资金的收取和使用情况,做到了资金专款专用。

   (三)认真搞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准确掌握农民负担现状。为了准确掌握农民负担动态变化情况,根据重庆市农办的安排,从XX年开始,我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民负担监测县。我们在下路镇、龙沙镇选定农民负担监测村6个、监测农户30户。认真开展农民负担监测培训,按时完成了半年和全年调查上报。

   (四)落实有关制度,确保减负工作收到实效。XX年,我们配合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真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乱收费、对农业生产性费用和经营服务性收费中的乱收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收费等专项治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我县农村全面推行;各涉农价格和收费单位普遍设立了公示牌(栏),乡镇建立了涉农价格和收费监督站;各地除订阅党报党刊外,无强行订阅报刊的现象,切实减轻了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负担。

   (五)组织开展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自查,督促扶持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各种补贴、补偿资金落实到位。今年,配合县财政局搞好种粮农户的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全县兑付补助资金345万元。8月,会同县级有关部门,对我县XX年免征农业税以来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自查,督促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认真调解处理土地承包纠纷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减免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也越来越多。为了维护好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利用会议等形式,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提高广大干群的政策水平,增强学法、守法自觉性。

    (二)转发《重庆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文书格式的通知》(渝府农〔XX〕26 号),对《重庆市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

    (三)指导各乡镇加强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今年共协助南宾、三河、西沱、沙子、中益等乡镇调查处理农户土地承包纠纷6件(次),指导各乡镇调解处理土地承包纠纷130多起,做到了承包纠纷出现一件就调解处理一件。全年共提供政策咨询服务150多人次,维护了广大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益。

    三、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乡镇政府高度重视,县级有关部门全力指导,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成效显著。据统计,到今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1个(包括烤烟生产合作社231个),其中XX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个,全县累计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7个(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村基层专业经济协会12个。XX年登记注册29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1.33万户,带动农户4.5万户,分别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0.3%、34.9%,全面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共3页,当前第1页1

   (一)起草制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今年,代县委县政府起草制定了《关于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石柱委发〔XX〕16号)和《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指导任务和考核办法》(石柱府办发〔XX〕84号)等指导性文件,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

    (二)狠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建设工作。为搞好XX年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评选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XX年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石农发〔XX〕101号)。在各乡镇推荐的基础上,组织对推荐申报的23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评审,共初步评选出大歇乡双坝长毛兔专业合作社等1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XX年县级示范建设的拟建单位,待县政府审定后即可开展示范建设工作。目前由于补助资金尚未落实,县级示范建设工作未能全面完成。另外,通过积极争取,今年我县已申报农业部XX年年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个,市农业局批准我县XX年市级试点农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3个,市供销总社批准示范专业合作社2个,各级示范(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三)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验收评价工作。为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验收评价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验收评价工作的通知》(石农发〔XX〕117号)。今年共收到验收评价申请21个。依照评价办法,组织对符合验收评价基本条件的1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实地验收。通过听汇报、查资料、民意抽查等办法进行量化评价,达到合格等次的有大歇乡双坝长毛兔专业合作社等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待县政府审定后即可兑现补助资金。

    (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知识培训。利用县委组织部举办的“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理论骨干培训班”和农业局举办的“农业知识更新工程培训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知识与实务”培训,共培训人员140多人次。

(五)深入实际,加大了指导工作力度。深入龙沙、大歇、枫木等乡镇检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帮助合作组织完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大歇乡双坝村制订XX年~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四、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一)利用各种会议等形式,广泛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政策宣传,加强了农村财务公开工作指导,指导乡村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行为。

    (二)根据农业部的统一安排部署,组织各乡镇开展了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工作。通过摸底清查,基本掌握了我县村级债权债务现状,按时完成了全县村级债权债务的摸底清查和分村录入上报工作。

    五、认真开展农业和农经统计,按时完成农产品成本核算和市场价格调查报送工作

农业、农经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业价格调查工作是农村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基本任务是为各级党政机关研究制定有关农村政策,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经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业价格调查工作,坚持按照调查统计规程要求,开展调查统计培训,加强调查统计工作的指导,保证调查统计质量,按时完成各项调查统计任务。

    (一)制定印发了《关于布置XX年农业和农经统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我县今年的农业和农经统计工作任务,提出了做好当年统计工作,确保统计质量的具体要求。

    (二)按时完成了今年大小春农作物实产等农业统计定报的调查统计上报。全年共完成调查统计上报各种农业统计定报7期。据农经年报统计,XX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1.02万亩,比上年增长3.7%,产量24.98万吨,比上年减少8.0%。

   (三)按时完成了全年四个季度农户家庭经营收支预测上报和大小春4种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的调查上报。

    (四)按照农业部农经统计制度要求,全面修订了我县农经统计年报指标,印发统计报表10.1万份,开展农经年报培训,搞好年报汇总,按时完成了《农村基本情况及农业生产条件》、《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及负担情况》等14种农经统计年报的审核、汇总和上报。据农经年报统计,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70452万元,比上年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2525元,比上年增加310元,增长14.0%。

   (五)按时完成了农业部“全国物价网点价格月报”和“重庆市农产品市场价格半月报”的市场价格调查报送工作。共上报农业部物价信息12期,网上报送调查表72份,上报价格变动情况分析说明12篇。在市农业局局域网上藏经寺农贸市场价格信息24期。共3页,当前第2页2

    (六)积极为各级各有关部门提供统计数据查询服务。全年共为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查询80多人次,查询数据6000多个。

    六、认真开展各种调研活动,努力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是按照市农负办安排,组织开展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按时完成《关于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二是按照市农业局的安排,对全县各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按时完成《关于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改革情况的调查报告》;三是按照市农经站安排,组织开展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现状调查,按时完成《关于开展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四是积极报送农经信息,《中国农经信息网》、《重庆农经信息网》等登载我县农经信息6篇,在市农业局局域网农业信息62篇。

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篇5

一、调查统计抓规范,夯实工作基础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升级晋档活动考核体系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做好调查统计工作,是升级晋档活动健康开展的基础环节。在分级建档的过程中,探索建立了一套依法据实统计村级农民人均收入的调查方法和工作体系,有效解决了以往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乡村干部“拍脑袋”、农经站估算,导致数据不实、不准、不详的问题。

1、抓好“三落实”,确保调查统计依法有序进行。一是落实承担机构。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统计工作的通知》,采取“数据抽样调查评估”办法,由国家统计局调查队负责村级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统计工作。二是落实调查经费。县财政列支12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调查统计工作。并由各乡镇筹措资金,解决调查户、辅助调查员补贴,保证调查统计工作迅速启动。三是落实分级责任。县委组织部负责调查统计工作的总体协调,县调查队负责调查统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建立调查网络、加强业务培训、做好调查数据的收集测算和复审评估,建立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库。各乡镇负责调查统计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资料收集上报工作。

2、实行“三统一”,确保调查统计全覆盖。一是统一布点。县调查队采取“1310”模式抽选调查网点,即每个村确定3个中等收入水平的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中采取随机起点等距抽选方法,抽选10户样本调查户,既要突出农村家庭经济情况好、中、差三个层次的调查对象,又要突出村级地域间产业结构特点确定调查对象,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村级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全县123个村共抽选3690户作为样本调查户。二是统一配发调查帐表。县调查队按照统计法有关指标要求,统一印制帐表,印发统计指标说明,并分发到各调查户,确保调查户准确填报。三是统一配备辅助调查员。给每个村配备一名辅助调查员,负责全村30个调查户的指导检查督促和统计汇总上报工作。县调查队定期对辅助调查员进行业务指导,确保调查统计工作依法进行。

3、突出“三规范”,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一是规范记账办法。县上对村级辅助调查员进行了专题培训,并为乡镇调查人员配发了计算器和存储U盘,规范了记账办法。坚持定期对部分调查户入户进行检查核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二是规范上报程序。各乡镇对调查户年度收支数据处理汇总后,经乡镇主要领导签字,于年底前送县调查队进行综合评估。调查户资料按《统计法》的要求,严格保密。三是规范评估办法。首先,由县调查队对数据间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进行复核,对上报数据进行准确性评估;其次,采取入户抽样调查的办法,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评估;第三,结合各村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收益、人均土地面积以及消费水平等情况,参照县农经站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第四,县评估小组统一审定,形成定案数据对外公布,作为考核各乡镇和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健全机制求创新,形成工作合力

升级晋档作为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的新载体,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远工程。必须有良好的工作机制作保障,才能高点定位,整合资源,各方配合,强力推进。县、乡、村三级分别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班子成员负责的领导机制,实现了县级领导、部门领导、乡镇领导、村班子成员、农村党员五级联动责任机制。一是建立常委联点带动机制。10名县委常委分别包抓1个乡镇“升级晋档”活动,确定1个村为活动联系点,坚持定期深入乡镇,抓规划,抓示范,抓项目,抓收入。县委书记王琳同志率先垂范,深系点金渠镇第二坡村,指导制定猕猴桃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资金36万元,使该村年人均猕猴桃收入达到8500元,户均4万元,提前实现了二类升一类的目标。在他的带动下,县委常委年内到点调研指导工作均在5次以上,争取各类帮扶项目18个,协调资金380多万元。二是建立部门联系帮扶机制。开展“双百结对帮扶”活动,组织123个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123个行政村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一帮四年不变,为帮扶村提供技术、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活动开展以来,县级部门累计到村开展帮扶、指导工作356次,提供信息180多条,落实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三是建立干部驻村包抓机制。全面开展“三带三进三促”活动,共选派369名县乡干部,带感情、带项目、带资金,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促农民增收、促升级晋档、促农村稳定,协助包抓村理清发展思路,指导制定增收计划,提供技术信息,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指导抓好所在村升级晋档活动。四是建立抓点示范机制。结合开展创建党建工作示范点,一手抓典型培养,一手抓后进村转化,重点培养树立达到一类村党组织的典型,树立进位两个以上档次的村党组织的典型。去年7月,县委对10个促进农民增收先进村级党组织,10个服务“三农”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奖励,辐射带动整个村级党组织升级进位。五是建立资金项目整合对接机制。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与14个县级涉农部门进行项目对接,整合项目资源和产业扶持资金,重点向三、四类村倾斜;为全县78个村整合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6个,总投资2871万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新增农贷占去年各项贷款净增额的86.1%,为升级晋档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六是建立年度考核奖惩机制。坚持把升级晋档活动作为考核乡村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年初,由乡镇党委书记就本乡镇年度创建目标和四年规划向县委作出承诺,村党组织就本村年度晋升目标向全体村民作出承诺。同时加大考核分值,年终由县上考评小组对照县委制定的四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真考实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下拨专项扶持资金和党费以奖代补资金的重要依据,与村干部报酬待遇、评优树模挂钩。

三、强基固本提素质,激发内在动力

升级晋档既是一项富民工程,更是一项党建工程,要使这项活动取得实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非常关键。县委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坚持重心下移,强基固本,以基层党建推动升级晋档、以升级晋档检验基层党建工作成效。一是抓培训,提升带富能力。围绕升级晋档,大力实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充分发挥134个远程教育站点作用,统筹安排村干部和农村党员培训,同时采取省市党校轮训、专家辅导、外出观摩学习等形式,先后培训村组干部3000多人次,为全县培养了一批工作能力强、发展能力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强双带”型村干部。二是抓激励,激发内在动力。将开展升级晋档活动与村级党组织争先进位活动结合起来,在全县123个村级党组织中评选升级晋档10强村,由县委授予“科学发展先进村级党组织”奖牌。建立争先进位工作机制。对于晋升到一类的村党组织,每年根据评分情况对一类村进行排名,以后每年对照上年位次实现位次晋升的,由县委进行表彰奖励。三抓典型,强化示范引领。深化拓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在全县确定5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科技致富示范基地、500户农村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进行重点培养和重点支持。全县共建成县、乡、村基层党组织科技示范基地78个,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1680多户,示范带动群众2万多户。四是抓保障,强化基础工作。把全县123个村的483名现任村干部与402名离任村干部的补贴纳入财政管理,全年发放村干部补贴343万元,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促进升级晋档工作热情。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3处,村文化广场16处,使村级阵地真正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重要平台。五是抓载体,构建长效机制。在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广泛开展“双承诺、双公开、双评议”活动,要求乡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增分升级、发展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产条件、促进乡风文明、帮扶贫困户增收等方面向群众公开承诺,全县村党组织年内共承诺办实事项目3426项,完成率达99.8%;广大党员共承诺事项18569项,完成率达98%。

四、突出增收抓落实,提升工作水平

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篇6

*年,农调队始终坚持以*理论、*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心一号文件精神,“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牢牢围绕市农调队“创新”这个主题和荣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县农调工作实际,积极努力、开拓进取,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成绩,现作如下述职:

一、强化基础工作

统计数字的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在*年里,我们把农调统计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抓数字质量和基础工作上。针对全县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情况,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争取政府领导重视为手段,促进全县农调统计网络建设。今年我们根据“依靠县、镇两级政府,依靠辅助调查员”的“两靠”方针,针对全县农村统计中存在的题目,专题向县、镇两级政府分管领导汇报,得到了两级政府的有力支持,全年中主要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题目;一是针对今年全县镇政府进行机构改革的情况,对镇统计专兼职职员的业务进行重新培训,做了保机构、保队伍的“双保”工作。二是规范了农村统计数据的使用,要求县级各部分、各镇及所属部分在使用农民收进、粮食产量、生猪出栏等农村经济主要数据指标时,必须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规定,以县统计部分和本级统计部分的数据作为法定依据,而不能使用其他部分的数据。三是要责备县各镇政府切实加强对农村统计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统计工作,认真解决本镇农村统计工作中的题目,保证必要的调查统计用度。

2、做好调查点辅助调查员和记帐户的政治思想工作。全年中,农调队全体同志针对住户、产量、农经、生产者价格及中间消耗等专业调查点的工作情况,采用定期、不定期深进到调查点和调查户中检查和指导工作,对记帐户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指导记帐及统计业务。做到了力争把题目解决在初始阶段,把题目解决在基层调查点上。

二、全面完成了农村调查统计年报和定期报表任务

正确及时地报出20*年农村统计调查的各专业年报,及20*年各项定期报表,是我们县农调队的基本工作任务,为此我们:

1、抓好年报及定期报表的布置工作。

市农调队统计年报会召开以后,我们趁热打铁,紧接着分别召开了全县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农村住户、农村产量调查、生产者价格及中间消耗调查年报工作会。及时贯彻市农调队年报会议精神,贯彻农调各专业统计制度,把农调统计年报和定期报表任务逐一落到实处,以确保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2、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专业。

各套年报和磁盘做到了全面、正确、及时,并写出了综合评估报告。各种定期报表做到了及时传真或上网报出,无迟报、缺报。各套年报做到了表、盘、网页数据一致。所报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实际产量的播种面积与预计产量时做到了一致。

3、农村住户及农经专业。

20*年报和20*一、二、三季度报表都做到了正确、及时。并按市队要求进行了网上报、Ftp上报、电子邮件上报等到方式。其对比资料也做到了按时按要求报出。对住户年报乡经年报还进行了正确性评估。对上报市队的送检资料做到表种全、指标全、时间准。

4、农产量调查专业。

全年中做到了按《重庆市农产量抽样调查报表目录》所列表种如数报出。在及时性方面,从未有过迟报,缺报现象。各次报表在报出之前都坚持从逻辑性、计算科学性方面进行检查。

5、生产者价格及中间消耗调查。

全面按照《国家农产品价格及中间消耗调查》方法制度及时上报各阶段调查表,在“禽流感”时期完成了新老程序的轮换,并做到先传市队审核无误后,再上报国家总队,年度内无迟报、缺报现象。

三、狠抓培训工作,进步全县农调队伍素质

加强业务培训,是促进农村统计调查工作水平不断进步和农调队伍素质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我们在今年的业务培训工作中体现出针对性、经常性、专业性的特点。除了常规性的年报会、工作会上学习业务知识外,全年在不同的阶段,针对镇机构改革职员有所变动的客观情况及时地、有步骤地组织了乡镇农调统计员微机业务培训、农村统计的干部的统计基础知识培训、乡镇统计站职员的统计业务培训,调查户的记帐业务培训。

四、继续开展农调统计执法大检查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部署,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不折不扣地贯彻《统计法》,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心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果断反对和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通知》的指示精神,定于7-9月在全县开展统计执法大检查工作。我们及时布置了县农调队和各镇统计执法大检查工作,并要求搞好自查。在县、镇两级自查工作完成后,县农调队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组织气力开展了统计执法大检查的抽查工作。抽查的内容涉及: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住户和产量调查、乡镇企业、以及财政、计生

、村建、国土等方面的统计工作基础,以及统计数据的正确度情况等。对在检查中发现的各种题目都作了处理并提出了整改意见。我们还结合检查向所抽查对象宣传《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重庆市统计治理条例》,宣传依法统计的重要意义,把抓统计法制建设同利用法规进步统计数据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五、开展调研工作,搞好优质服务

今年,我们加强了对农调统计资料的分析利用,捉住领导关心的题目和全县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在*年,我们全队狠抓责任制的落实,高度重视重大信息工作,围绕党政领导关心的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以及全县农村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题目,开展重大信息的采集和综合加工工作,全年县农调队共撰写出《统计分析与调研资料》30篇,《重大信息》24篇,《农调工作动态》14篇,并围绕统计分析热门、难点,开展了系列分析,受到了县领导和各部分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其中:统计分析与调研资料分别被国家三农数据网、国家农村内部网、市队网、县委县政府采用调研分析17篇,重大信息5篇,政务信息13篇,综合采用率为51.47%。其中《稻米质量提速缓慢》、获奖市统计局、农调队优秀分析报告三等奖,《荣昌笋竹产业发展的思考》、《荣昌县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题目及建议》被国家农调总队采用,《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思考》、《禽流感对荣昌禽业的影响》等文章被重庆市农调队采用。

此外,我们还积极参加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工作,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重庆市抽样调查样本轮换工作,荣昌县20*年国民经济发展公报,荣昌县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全面完成了农村“禽流感”问卷调查。

六、加强农调队内务治理工作

完善农调队治理,以“精干、高效”为目标,以统计工作“四化”为动力,同时开展“两学三比”活动,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考评制度,牢牢捉住统计数据源头,保证农村经济统计的各项数据真实、可靠。农调队的各统计调查对象是农村,对各种调查任务按现有工作职员实行“分片包干、分级治理、奖勤罚懒”责任制,以杜尽迟报、漏报、虚报、瞒报、拒报、篡改和伪造统计资料行为。对农调队的各统计调查工作将作部分协调和治理,并承担了全县范围内的农村经济统计治理工作、法规检查工作。

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篇7

一、检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我局历来重视农村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年初以来,积极探索抓好农村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认真筹划针对乡镇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并做好经费预算安排、培训资料编印、授课人员抽调、受训学员划分批次等前期工作。5月中旬,在认真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市农村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考核办法》(南统[2009]44号),对各县(市、区)的基层规范化建设开展考核评比,并将评比结果纳入年度农村统计工作考评体系。

7月初,省局通知下发后,我局领导非常重视,迅速召集有关科室人员安排部署,并及时下发了《##市关于开展全市农村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检查的通知》(南统[2009]55号)。各县(市、区)统计局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安排检查工作,全市从市、县到乡、村,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自查自纠全面展开,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落实整改措施。各县(市、区)统计局同时对本级农村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质量也进行了全面检查。

自查采取上下结合、点面结合的办法开展。各县(市、区)对本级的农村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质量全面检查,并安排辖区内各乡(镇、街道)对本乡(镇、街道)及各自辖区内各村(居)的农村统计工作和数据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在各乡(镇、街道)完成自查的基础上,各县(市、区)统计局组织力量,严格按照省、市统计局文件要求开展了重点抽查工作。

二、基层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此次全市农村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检查,农村基层统计总体情况良好,基层党政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条件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统计队伍人员不稳定,变动频繁。在目前的人事管理体制下,乡(镇、街道)没有设置统计编制,乡级统计人员大多数是兼职,常因乡镇党委政府工作需要而被调整和调动到其他工作岗位,造成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定,人员变动频繁,导致基层统计业务不熟,制度执行不力,数据质量不高。村级统计人员常因换届选举,领导班子变动等原因而变更。经调查了解,延平区20个有农村统计报表任务的乡(镇、街道)2009年以来乡级农业统计人员更换10人次。基层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影响了农村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篇8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2、妥善处理农村土地纠纷,做好农村土地承包信访案件的查处工作。今年共接访并办理了三岔河镇三岔河村四组与钱氏家族、三岔河镇大嘴子的韩祝建、中枢镇环城社区的方存娣等20余起土地纠纷上访案件。我站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安排,由县、乡(镇)经管站组成调查组,及时对上访农户反映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做了妥善的处理,并将处理意见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把信访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3、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专题调研。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情况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农办经[2009]5号)及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我站对10个乡镇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速度、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了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及时将专题调研报告上报省市有关部门,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二)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度和监督检查

1、继续落实《##县农村财务管理办法》,在对全县10个乡镇全面推行“村账乡(镇)管、村财村用”的农村财务统管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代管延伸到村民小组,在各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建立“农村集体资金专户”,加大对农村集体资金的管理力度,推进了农村财务管理及监督的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3、按照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农村财务管理及会计人员管理调查的函》的要求,配合县财政局,完成了农村财务管理及会计管理人员的调查工作。全县10个乡镇,140个村(居)民委员会,1384个村民小组,共152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主体,已按《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如期执行新会计制度。实行村账、组账乡(镇)代管和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有140个村民委员会和653个村民小组,占村委会的100%、村民小组的47.18%。县、乡(镇)、村共有农村财务管理人员546人,全部参加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培训,培训率100%。

4、按照《中共陆良县委办公室、陆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2009年政务公开和村(居)务公开及民主管理工作进行督查与调研的通知》要求,参与了全县的政务公开和村(居)务公开及民主管理的督查与调研,并撰写了调研报告。

(三)继续落实减负政策和措施,维护农民合法权益2、加强对涉农收费项目的监督检查。查处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案件35件,涉案资金3万元,各种专项治理减轻农民负担0.21万元,有效遏制了各种乱收费行为。按省市要求,开展了当前农民水费负担项目有关情况的调查,对农民水费负担的现状、水费收取管理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研究制定减轻农民水费负担综合改革提供了依据和建议。

3、严格在部门工作承诺时间内开展涉农上访案件的查处工作。由于各项减负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2009年全县未发生因农民负担而引发的上访案件。

4、顺利完成了农业部的农民负担监测点的半年、年报工作,由于监测点工作成绩突出,被农业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邀请参加在河南省洛阳市举办的全国农民负担监测点培训会议,并代表云南省作交流发言。

(四)按质按量完成农经统计工作

1、认真完成了农产品价格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月报工作、四个季度的农村经济运行分析、四个季度的农户收入预报、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统计、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统计和农村经济统计报表工作。共2页,当前第1页12

2、承担了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的农业基点、农产品成本调查等工作,并按方案要求按期完成了相应的物价和农产品成本统计和核算报表。

3、根据省经管站《关于开展经管总站有关征询农经统计工作意见及问卷调查的通知》要求,代表全市完成了问卷调查工作,并对有关改进和加强农经统计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被省经管站邀请参加农村入户调查方案、软件的修改和测试工作。

4、参加了全省农经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并代表全市提供了交流资料。

(五)加大对农经项目申报和监管力度(六)加大“数字乡村”信息网络系统维护力度

一是充实了硬件设施建设。全县乡(镇)都配备了电脑、数码相机等。二是建立完善了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及相关应用系统,乡(镇)、村(居)委会和自然村三级网页的内容在建立“数字乡村”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完成了各个分系统网站的建立和链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及相关应用系统。三是强化网络系统维护,充实和更新了县、乡(镇)、村(居)委会和自然村四级网页的内容,实现了网络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经费少,很多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农经工作面广量大,农经站仍属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事业单位,既无收费项目,又无收费职能,所从事的工作都是政府职能,直接面向基层,工作任务与经费需求矛盾突出。

(二)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日益增多。随着农业税费的减免,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吸引了许多外出农民重新回到土地经营上来,加之有的地方管理工作不到位,农村土地变动没有及时登记到户,部分农户实际承包面积与村账本不符,有的地方承包档案资料不完整,发生土地承包纠纷后解决问题不认真等原因而引发的土地承包纠纷和上访案件较多,给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增大工作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仍以农户自行转包为主,且操作不规范,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有的未经发包方审查同意,为土地承包纠纷埋下了隐患。

(三)对村民小组的财务、资金代管存在一定困难,还需要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农经干部、村组干部的共同努力。

(四)少数村干部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容村貌、专业合作经济等项目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尤其项目实施后,不能按时提交项目进度、实施情况和总结等资料。

三、下步工作要点

(一)继续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法》、《云南省实施办法》的宣传力度,按照“四统一”、“四相符”、“五到户”的要求,巩固和完善补发换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工作,加快对权属明晰、管理科学、职责明确、体系健全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制的建设。及时调处因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而引发的上访案件。

(二)严格执行《陆良县农村财务管理办法》、《陆良县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管理办法》等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及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促使各乡(镇)完成按时对各村、组的票据年检工作,并做好对各乡(镇)农村财务工作的交叉检查;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锁定村级债权债务总额并逐步建立村级债务动态监测体系;加大对农村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素质。

(三)继续宣传、落实有关减轻农民负担方面的方针、政策,加大涉农上访案件的查处和农村兴办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督和管理力度,配合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四)按照省、市有关农村入户调查方案,做好农户的生产、投入、产出、收等情况调查,并以此统计、分析和预测全县农业生产、农民收和农村经济情况。进一步做好农产品价格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月报和农村经济情况统计报表年报工作。

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篇9

关键词:规范;村财乡管;核算

国家财政部新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在新疆巴州乡镇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实施。为配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旧会计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笔者对全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从业人员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摸底,并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对77个乡镇384个行政村的563名村级会计人员进行了新《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集中培训。通过培训、考试,提高了乡村财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按照自治区的规定,对经考试合格的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443名村级财务人员颁发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保障了全州农村财务核算的顺利开展。

一、新旧《村集体经济会计制度》衔接顺利,过渡平稳

2008年8月,巴州财政部门组织人员对库尔勒、尉犁、和静、和硕、博湖等县的7个乡镇进行了调研,从2005年起,这7个乡镇所属村级财务已经100%委托乡农经部门进行核算;县财政、乡财局和农经局的同志提供的材料表明:全县其他各村集体经济财务也已经在不同年份全部由乡农经站统一、核算。

乡农经站财务岗位基本设置总会计1名、会计1名、电算化维护人员1名(采取电算化核算的乡镇);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到位,移交手续清晰,会计档案管理规范,上岗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以前年度提高,会计账户设置合理,科目使用规范,制定和建立了财务制度,能够满足村级财务核算的管理需要。各村彻底杜绝了包包账、箱箱账、白条入账的现象。各村村民按照本村的人口、经济业务规模大小,推举5-7名村民理财小组成员,村里的一切支出必须通过理财小组审核、签章,各乡农经站对被的村级集体经济各类收支能够及时张榜公布,被访的村民都能对村里的支出说上一二,对村里的民主理财、支出和村务公开比较满意。

各县、乡、村正在依据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委托的意见》(农经发〔2008〕4号)文件精神,积极规范乡级农经部门记账业务。

在调研中发现,各核算单位使用的电算化软件统一使用由青岛太阳软件公司开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版本的电算化软件,该电算化软件基本能满足村集体经济组织核算的需要,也能核算国家财政对村级转移支付资金进行核算的需要。该核算软件操作简单,便于学习掌握,全州村级核算统一配备同一套软件便于软件供应商统一培训和售后服务,缺点是无法用一套软件同时核算乡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账务。

电算化软件的配备、普及使用程度各县也不均衡,主要原因在于各县、乡农经部门的重视程度以及该县、乡财政的状况不同。在调研时发现,和静县、尉犁县的乡镇农经部门会计人员仍在通过手工记账、算账。

为了全面了解全州农村财会人员的情况,我州向各县发放调查表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全州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机构目前在岗会计人员249名,持证人员200人,占80.32%,无证人员49名,占19.68%;无证人员主要为村级出纳、报账员。无证人员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山区、荒漠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村,无证会计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低,基本不懂汉语言,个别村仍存在着一任村委会班子一任财务人员的现象,更换、变动会计人员比较频繁;无证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知识主要靠乡农经部门的财务人员临时现教、现学、现用,有会计专业知识和学历的会计人员没人愿去这种状况的村里工作。

二、当前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村级账务核算内容不全面

村级核算,应当全面反映村级经济活动的全部经济内容,包括村集体收入、“一事一议资金”、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补助资金。

通过调查,实际情况是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补助资金除个别年度划归村级核算、支付外,目前统一由乡财政所负责核算、支付。这种人为分割的核算体制,一是无法满足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的审计要求;二是无法体现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对村级的关怀力度。

(二)继续加强对农村会计人员的关怀和帮助力度,加大在职教育力度,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调研中,广大会计人员普遍诉求自己会计专业知识不足,会计基础工作知识不足;在会计电算化核算下,农村难以配备微机专业维护人员、电算化软件维护人员。会计人员只有边干边学,目前在岗的会计人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微机知识、微机维护、电算化软件维护知识严重缺乏,既渴求扩大知识面,更要求解决现实会计工作当中因知识不足而存在的许多棘手的难题。

对农村会计的业务培训,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和农业农经部门主要应侧重于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主要以基础知识、会计基础规范、会计电算化规范、财务制度、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为主。

(三)加强规范农村会计基础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核算的信息质量。通过调查,大多数核算机构基础工作良好,但个别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亟需改进。

巴州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别是偏远农牧区,主要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村级出纳人员、报账人员长期仍将以当地少数民族人员为主。从目前的调查来看,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务人员,汉语言文字、语言表述、沟通能力较差,会计业务知识相对不高,在账簿启用、文字书写、科目应用、经济业务活动的账务处理、职业判断能力方面明显不足。

被调查的乡镇,村级财务大都制定了财务管理办法,其中4个财务人员素质较高的乡镇,财务制度制定得相对完备;个别乡镇仍存在财务制度简单罗列几个岗位责任制了事,存在支出报销单据粘贴不平整,没有经办人签字,没有会计人员审核签字,单据分项支出内容、单据份数都没有填写;账簿使用存在随意性,总账使用活页账本,没有启用单位名称,没加盖启用章;财务主管、会计都没有签字、盖章,普遍没有缴纳印花税;会计科目名称使用不规范,存在随意性。比如制度规定科目为“应付福利费”,实际被改为“福利费”,“银行存款”被改为“银行”或“银行存”等;账户余额存在跨年度不结转,账户没有月结、季结、年结;发生记录书写错误,没按纠错规定采用“红线法”划一道红线更正,而是直接用“蓝笔”划二道线;凭证装订不符合《会计基础规范》的要求。

个别村存在将“一事一议资金”单独开户,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违反了《村集体经济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调查组当场提出了批评,要求立即更正,并要求县级财政事后进行监督检查。

农村统计调查制度篇10

【关键词】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统计

农业隐性失业指工业化过程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没有影响到农业产出的那部分边际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劳动力。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长期存在农村与城市发展严重的不平衡,加之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导致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就构成了中国农业的隐性失业。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了解这一形势及其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的转移问题。

1当前农业隐性失业的形势分析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农业隐性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的农村过剩劳动力为2.5亿,隐性失业率高达60%。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90年代中期,已减少到1.0~1.3亿人,隐性失业率仍高达30%。农业隐性失业现象的存在,以及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隐患,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首先,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大量存在,标志着相当部分农业劳动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是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其次,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1979~1984年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37∶1缩小到1.56∶1(以农民收入为1)。但自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1997年差距为2.47∶1,到了2005年,这一收入差距比率高达3.22∶1。

再次,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不得不放慢,相当部分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

第四,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持续进入大中城市,造成了许多城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2农业隐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大量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2.1农村劳动力基数大,劳动力的自然增长规模庞大。1979-1993年,农村劳动力增长近1.4亿人,90年代中后期,农村劳动力每年还将增加600万人左右。在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同时,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却出现了缩减的趋势,土地沙漠化等原因造成农业用地大面积减少,并最终导致农业内部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

2.2在农村劳动力日趋增多和农业用地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没有能够相应进行调整,相当一部分农村单一结构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从而使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3在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后,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农村中的文盲、半文盲占的比例仍然不小,每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农村劳动力中,有将近10%属于文盲、半文盲,由于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经济结构变动的要求,因而只能滞留在当地农村,处于隐性失业状态。

2.4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还存在制度性障碍。全国各大中城市对农民工进城就业都有不少的限制,将不断增加的农村劳动力都限制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农村隐性失业。

3解决我国农业隐性失业问题的对策

3.1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使其达到利用的最佳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也是市场的主体,他们完全有理由选择自己所适合的职业。虽然政府在中介性服务组织间加强了组织协调,但从总体上评价,农业劳动力流动中的市场障碍仍然严重。因此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是解决农业隐性失业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平等主体地位的一项基本的制度保障。

3.2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农业内部各产业部门间的配置调整和种植业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其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挖掘资源利用潜力,提高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益。调整农业内部各产业间即农林牧渔业间的配置结构,提高果树、葡萄、花卉和畜牧、养殖等劳动力高度密集型产业的配置比重。通过调整种植业内部的种植结构,减少耕地密集型产品的种植面积,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棉花、烟叶、小辣椒和大棚蔬菜等)的种植比重,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农业深层开发,发展开发性农业、特色农业,要以农业产业化来推进农、林、牧、副、渔深度发展,开发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值,使农民获得比过去单纯靠原料和初级产品搞得多的经济效益。一旦农业获益较大,高素质的农民就愿意留守土地,弃耕撂荒等现象将受到遏制。

3.3发展乡镇企业走农村工业化之路。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尤其是农业隐性失业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企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目前,为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和应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的现实,我们必须确立新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进行乡镇企业制度创新,具体来说,应坚持与城镇化相结合,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来推进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

3.4普及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素质必须首先提高基层技术推厂人员的素质。基层技术人员知识的陈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到位后,要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新技术培训、资格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加强与职业培训院校、农科院所的合作,聘请专家讲学等途径,更高层次地提升农技推广人员水平。其次要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内容和方式要与需求相衔接。建议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农广校、地方农技校等教育培训阵地,采取联合办学或请人授课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

3.5扩大劳务输出。这也是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的重要转移途径。我国是人口密度较高且分布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资源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我国多年来劳务出口一直徘徊在30万人左右,仅占同期国际劳务市场吸纳劳工的1%,与我国劳动力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在当前亚太经济复苏和西方国家经济繁荣的新机遇面前,我们要放开劳务输出的经营权,尽快搞活国内劳动力市场,鼓励更多的外贸行业重视劳务输出,积极向世界各层次劳动力市场进军,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寻找更广阔的就业途径。

4改进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统计的思路

4.1界定农村隐性失业的统计口径。

隐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未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劳动能力,本质上是介于失业与就业之间的劳动力经济参与情况。界定农村隐性失业,通常需要引入克里希纳对隐性失业提出的四种测量标准,即时间标准、收入标准、意愿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所谓时间标准,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里的劳动时数低于被定义为充分就业的时数(我国为40小时/周);所谓收入标准,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里获得的收入低于被定义为充分就业的收入标准最低额(我国可确定为最低工资额);所谓意愿标准,是指劳动者愿意工作的时间和强度高于目前工作的时间和强度;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劳动者从目前就业队伍中撤出而不会减少产出。从我国国情看,对隐性失业的统计标准的选择,以第一、二项较为可行。

4.2完善农村隐性失业统计调查方法:

农村隐性失业调查可借助于国家已经建立的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农村隐性失业劳动力抽样调查的范围是全国的农村地区,调查以户为登记单位,调查人口具体涵盖范围与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相同。调查采用以全国为总体,省为次总体的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即由“省抽县、县抽乡、乡抽村”,并对抽中的样本村进行逐户调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第一级抽样框的县级单位进行分层,分层标志采用人口标准(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经济标志(近三年人均分配收入)或地形标志(平原、山区、丘陵)等,具体由各省市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调查时点也可定为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包含15日那个星期的星期天,调查期间为调查时点前四周。调查对象为年满16岁及以上的农村地区常住人口。调查内容包含个人的基本情况和劳动状况的调查,其中劳动状况的调查项目有①调查期内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劳动;②调查期内累计工作时间;③所从事的行业、有无兼业行为及兼业的行业;④该家庭户是否有外出务工的人员及务工人数(外出务工人员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地区,人已离开农村在外工作的人员);⑤调查期间内未参加有报酬劳动或劳动时间过少(小于充分就业时间)的原因。

4.3建立农村隐性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1)反映农村隐性失业总量的指标:①农村隐性失业总数: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超过农业生产要素协调配置所需要的那部分劳动力的剩余量。采用劳动力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农村隐性失业调查时,可将农村隐性失业规定为那些在一定年龄(16岁)以上的农村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参加农业劳动或其它非农业有报酬的劳动,在调查时点前四周内,周平均劳动时间不足40小时的人员。②各年龄段的农村隐性失业数:按照16-24岁、25-44岁、4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即青年、壮年和中老年)分组统计。③各文化层次的农村隐性失业人数:按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几个层次分别统计,反映农村不同文化水平的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的状况。④不同性别的农村隐性失业数量:按男、女分别统计的农村隐性失业数量,反映调查范围内男女劳动力隐性失业的规模,说明农村生产劳动对男女劳动力的偏好或排斥的程度。

(2)反映农村隐性失业广度的指标:农村隐性失业率。它是反映农村隐性失业相对数的指标,隐性失业率越高,说明剩余劳动力面广,失业的情况严重。

(3)反映农村隐性失业就业结构的指标:各层次农村隐性失业的比重:为各层次农村隐性失业占农村总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之比,该指标按照年龄、文化层次、性别等分别统计。反映了各层次农村隐性失业在总的农村隐性失业中分布的比率,是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许雄奇、杜鹃,我国农业隐性失业的现状[J].经济论坛,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