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环境质量监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4:53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篇1

【关键词】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监测点;科学监测

0.前言

环境空气监测是由环境监测机构规定程序和有关法规的要求,对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的各种环境要素而进行技术性监测,对环境行为符合法规的情况进行执法性的监督、控制和评价的全过程。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和产业结构布局的不断优化、调整,许多城市在城市环境、城市建成区规模和人口数量、分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城市环境空气监测呈现出监测点位数量上的不足或者空间分布上的不科学,不能继续满足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的技术要求,从而面临着需要不断进行优化。

1.国内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特点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国内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构成特点比较简单,环境监测部门把从监测站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再由行政部门一级一级的上报。国内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部门都是独立的各项操作都是由监测站的人员完成的。这样的系统已经落后我们应该不断的进行完善。

2.自动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主要组件

自动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主要组件包括:质量保证的实验室、中心计算机室、系统支持的实验室、各个下属的监测站等。(1)质量保证的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所有的监测设备的保养和审定,对检修后的设备进行校准和技术指标的审核,制定和落实系统的质量监测的控制措施。(2)中心计算机的主要工作的内容是通过各种通通讯方式来收集各个下属的监测站监测到的数据和监测设备的工作的信息,并且判断收集到的信息检测和存储,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对下属的监测站远程监测、诊断。(3)系统支持的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仪器设备的运转情况,对系统仪器设备进行保养和设备的维护;对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及时的进行检修和更换。(4)下属监测站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全程的自动监测、收集、储存监测到的信息,按照中心计算机的要求准时的向中心计算机发送监测的数据和仪器设备工作的状态。

3.在现代社会加强监测能力尤为重要

不断的完善环境空气监测,正确的选择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控制点,促进国家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的能力,提高地区性的污染物质的监测水平,不断发展农村特殊性空气监测站和地区性的监测站的建设,使环境质量监测的结果更加贴切实际情况,符合人们的亲身的感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空气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为了让人们了解环境情况,监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效果,应该准确的环境监测的信息,加强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的能力。

4.顺利推进保证能力建设

(1)各级环保部门应提高组织领导的能力,完善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协调机制,制定本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方案,把各阶段工作的任务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做到部署任务、检查问题、以便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问题。(2)各级环保部门应该和同级的财政部门沟通,把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能力的建设和完善加入到公共财政开支里面,国家和地方应该共同承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建设和完善。(3)各级环保部门应该依据现在的发展形式对环境空气监测的要求,规划对监测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定期的进行人才的培训,把培训各类技能性的人才、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和综合性的管理人才为主要目的,促进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保障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的控制提供人才。

5.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我们国家的自动化的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发展的形式,提出了以下的几点意见和建议。(1)把环境监测部门的责任要明确的区分开,不同时期的责任分配到个人。比如:校准日常使用的仪器,每年对仪器进行审核,对收集的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数据的优化应该由专人进行负责。(2)从监测站收集到的数据,经手人必须要谨慎保存原始数据,经手人对数据的修改和筛选的权限要保密,以便于在以后的审核或者是调用这些数据的时候有据可依。(3)不断的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区域性的网络系统。现在21世纪是网络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已经大范围的运用到各个行业中去了,要把信息做到透明化是现在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的目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环境空气监测的系统,促进信息的集中的处理和数据的不断优化,提高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4)要不断的完善城市自动化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按照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现在地级以上的城市都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城市自动化环境空气质量的,分批的把缺少的监测设备补充完整。根据地区特点的不同建立不同的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各个监测点位之间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数据的传输的系统,和网络化的监控平台,进而提高各市、地区的城市自动化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

6.小结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日益重视的社会中,展望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未来的发展,对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的探测,对大气污染、工业废气的监测以及对食品和居住环境质量的检测都对气体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纳米、薄膜技术等新材料研制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气体传感器集成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气体传感器将在充分利用微机械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传感技术、故障诊断技术、智能技术等多学科综合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研制能够同时监测多种气体的全自动数字式的智能气体传感器将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杨亚洋.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分析及处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3).

[2]谢晓实,魏东明.关于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的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03(1).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篇2

关键词:空气质量监测;质量标准;监测控制;环境污染

       一、自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的构成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部分组成。

       监测子站的主要任务: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采集、处理和储存监测数据;按中心计算机指令定时或随时向中心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

       中心计算机室的主要任务: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设备手机各子站的检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并对所收去的检测数据进行判别、检查和储存;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对检测子站的检测仪器进行远程诊断和校准。

       质量保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对系统所用检测设备的标定、校准和审核;对检修后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运行考核;系统有关检测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系统支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根据仪器设备的运行要求,对系统仪器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护;及时对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更换。

       据有关性资料报导,当今世界,没有一座城市的空气是清洁的。据英国环保协会数据推算。全世界每天有20000多人死于空气污染。相当于每天有100多架飞机发生空难。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空气污染,全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可以延长30年,这是许多生命科学家的判断。而社会学家发现。空气污染引起的生理及心理反应。使人类幸福指数降低了1/3。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性的提高,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随着重工业、加工业等认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了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所以科学的监测控制空气质量的重要工作的全面施行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构成较为简单,监测站所得的数据由当地环监部门整理分析,在以行政管理系统依级次上报。与此不同,在英国的系统中,监测站数据直接上传至国家中心数据服务器,数据中心管理控制单元予以校正,处理及分析,各次级行政单位的空气信息均由中心管理控制单元。除此之外。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部门在两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中的位置大相径庭。在英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由独立的质控部门管理,处于核心位置,它贯穿于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相比较而言。国内质控和质保部门并非独立于监测及中央控制系统,所有的质保和质控手段基本由监测站人员实施。而英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系统的完善程度和复杂程度要明显优于国内系统,其数据的集中化,密集化管理为数据的可靠性,比较性,追踪性提供了优良的先决条件。其次,英国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由独立部门承担,不同部门的工作更加专业化,细节化,分工更为明确,值得国内借鉴。

       二、自动空气质量监测中质量保证控制环节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我国环境保护总局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汇编》中,对于空气质量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目的进行了阐述:“规范监测手段,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此规范中对于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两重要指标外,还对数据的可比较性及追踪性提出了要求。由国家空气质量监测部门对空气污染物的趋势分析,空气污染预报,以及数据校正,对数据的制式化

[1] [2] [3] 

,标准化做出高要求的工作可以看出数据的可比较性,追踪性尤为关键。

       (二)具体完善促进实施手段

       .质量保证环节包括:

       a.监测人员培训;B.设定标准监测方法;C.分析员筛选;D.站点考核;e.检测仪器的阶段性维护; F.仪器使用,校准,维护历史记录。

       .质量控制环节包括:

       a.数据检查;B.数据处理;C.监测仪器的日常校对;D.监测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

       从完善的角度来讲,质量控制环节应该做到数据的多元化比较,之后进行科学性的校准,最后完成独立评估,有效的为全程质量监测做出完善和促进。所以为更好的做到全面性的务实工作,以下将对空气监测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具体规范,我国规范中的主要具体控制手段为:

 .主要控制手段:a.监测时间与频次控制;B.监测数据有效性质质量控制;C.监测仪器校准;D.监测仪器性能审核;e.检测仪器,校准装置,标准物质等的质量检查;F.落实数据审核。

       因在我国操作规范中并未明确的划分进行上述操作的明确责任范畴和权限的划分,在实际操作中很可能会导致责任重叠和责任空白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关键性的可行措施必不可少,对于不同的质控操作要做到有明确的权限以及责任划分。

       三、质量控制操作责任划分

       (一)监测站操作员质量控制环节责任范畴。

       .按照操作条例,执行监测站的例行操作和仪器的站内例行校准。.鉴定和设备报告,监测站环境的潜在变化和潜在问题。.鉴定和报告监测站的潜在安全问题。.对监测仪器进行简单的站内测试和维修。.定期参加质量控制部门的组织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操作培训。.当被要求时,参与质控和质保方面的监测站审计工作。.在监测站点巡查后小时内,完成仪器校订电子记录表格并上传至中心数据服务器

       (二)设备供应商、设备服务商部门质量控制环节的责任范畴。

       .例行和紧急设备维护和维修监测及辅助设备。.保证所有监测站的年数据捕捉率高于%。.保证两个自然日内到达故障站点排除问题。.保证所有设备非站内维修,非站内校准的历史记录。.保证所有校准原始数据的保存管理,为全局数据鉴定提供可靠的校准数据。

       通过全面的测试及校准,对所有监测仪器的关键功能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做到完善行的独立质量控制。

       四、建议与总结

       就我国的自动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目前形势所提出的质控质保过程的可实行的优质化建议与总结:

       .对于环境监测部门质控质保责任范畴划分的明确化,对于不同阶段的质控质保责任分配到户。如,仪器日常校准,仪器的年度审核,数据的分析,处理,优化应由专人负责。

       .对于监测站获得数据,经手人应有明确的修改权限,和筛选权限,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在未来的审核或者调用中,有据可查。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篇3

[关键词]开放光程监测仪点式监测仪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对比

中图分类号:X8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12-02

1背景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我国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对环境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监测采用两种监测仪器,分别为差分吸收光谱法(DoaS法)的开放光程监测仪器和点式监测仪器(二氧化硫--紫外荧光法、二氧化氮―化学发光法、臭氧--紫外光度法)。

目前福州市城市评价点五四北路、紫阳、师大、杨桥西路和快安均采用开放光程监测仪(瑞典opSiS长光程差分光谱仪)监测并环境空气中的So2、no2和o3,对照点鼓山采用点式设备(美国赛默飞世尔自动监测仪)监测与环境空气质量。为比较研究两种监测仪器对监测结果产生的差异,2012年在紫阳监测点安装了美国赛默飞世尔自动监测仪,同步监测So2、no2和o3。

2研究方案

2.1监测仪器

(1)点式监测仪器:美国热电公司thermo43iSo2气体分析仪,thermo42inox气体分析仪,model49i臭氧分析仪;

(2)开放光程监测仪:瑞典opSiSaR500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3)校准设备:美国热电公司的146i动态气体校准仪和111零气发生器;瑞典opSiS的CB100气体校准池和oC500臭氧校准仪。

2.2评价依据

按照国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新要求,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HJ633-2012)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的评价准则,对两种监测仪器的同步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2.3数据来源

选取福州市环境监测站紫阳监测点2013年全年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原始数据,并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剔除无效数据。由于一年的数据量很大,为了便于分析,取各监测参数的日均值来评价比较。参考《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o3在环境空气质量日评价时,计入评价的是o3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

2.4质量控制和保证

严格执行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每周对aR500进行预防性维护,点式仪器每周定期进行零漂和跨漂的校准,用于校准的标准钢瓶气为由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提供。

3监测结果分析

3.1监测结果的比较

比较2013年紫阳监测子站的So2、no2日均监测浓度值和o3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曲线图如图1、图2和图3.

比较2013年紫阳监测子站的So2、no2日均监测浓度值和o3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随时间的频率分布如图4、图5和图6.

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3.2分析讨论

(1)采用点式监测仪测量的So2监测值在最大值、平均值和最大频率出现浓度上都比采用开放光程监测仪器的So2监测值要小,两种监测仪器监测值的相对偏差范围和相对平均偏差都较大,相关系数0.458,查表得知,相关系数临界值为r0.05(300)=0.113,这表明两种监测仪器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采用开放光程监测仪器的no2监测值数据较为集中,年平均值比点式监测仪测量的no2监测值略大,点式监测仪的no2监测值分布范围较广。两种监测仪器监测值的相对平均偏差较小为10.22%,相关系数0.806,查表得知,相关系数临界值为r0.05(200)=0.138,这表明两种仪器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3)采用开放光程监测仪器测量的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数据分布较为集中,年平均值比点式监测仪的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略小,点式监测仪器的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分布范围较为松散。两种监测仪器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的相对平均偏差较小为13.65%,相关系数0.814,这表明两种仪器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4)通过t检验对成对双样本均值统计分析:三组数据的t检验值分别为:1.33202e-27、0.007767、7.5957e-06。查表t0.05(∞)双尾临界为1.95996,三个项目统计值均小于临界值,说明开放光程监测仪器与点式监测仪测量结果无差异,即两种测量仪监测值不存在系统测量偏差,表明两测量仪器具有一致性。

4两种监测仪器监测结果对空气质量评价的影响

4.1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比较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HJ633-2012),计算两种监测仪测量值的aQi指数,并统计两种监测仪测量值对空气质量指数aQi的级别分布的影响,分布图如图7、8所示,两种监测仪测量值对空气质量指数aQi统计结果列于表2。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计算两种监测仪的监测结果对福州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的影响并列表如表3。

4.2分析讨论

(1)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2013年紫阳监测子站采用两种监测仪器测量后计算的该站点aQi最大值没有变化,采用开放光程监测仪后计算的aQi年均值比点式监测仪的aQi年均值略大。采用开放光程监测仪后该站点空气质量评价的优良率为94.23%,轻度污染占5.77%,点式监测仪的优良率为93.27%,轻度污染占6.73%,优良率下降0.9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这两种监测仪器测量值对空气质量指数的影响不大。

(2)两种监测仪的aQi指数计算结果差别很小,相对平均偏差为5.04%。相关系数为0.92,说明两种监测仪器测量结果对空气质量结果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可比性很强。

(3)采用开放光程监测仪的So2和no2空气质量分指数比采用点式测量仪的So2和no2空气质量分指数高,o3空气质量分指数比点式测量仪的o3空气质量分指数低,导致两种监测仪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变化不大。

5结论

采用点式监测仪设备的监测结果与开放光程设备监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两种监测仪器不存在系统偏差,监测结果可靠。采用点式监测仪监测的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比开放光程监测仪会有所下降,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变化很小。由此可见,两种监测仪完全可以兼容,选用任意一种监测仪都不会对整体空气质量评价产生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HJ633-2012).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02-29.

[3]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09-22.

[4]庄马展,吴宇光,杨青.差分光谱仪与传统点式仪器测定环境空气质量对比研究[J].环境保护.2000年5月:25-27.

[5]张展毅,李丰果,杨冠玲,李仪芳,曾凡进,曾立民.大气颗粒物浓度自动监测仪器的研制及性能比对测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2卷,第6期,2006年11月.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篇4

关键词: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abstract:thequalitycontrolandqualityassuranceisenvironmentalmonitoringoftheimportantpart,basedontheimpactoftheautomaticmonitoringofairenvironmentalqualitycontrolareanalyzed,andbasedonpracticalexperience,proposedtotheenvironmentalairqualityassuranceandautomaticmonitoringqualitycontrolmeasures.

Keywords:environmentautomaticairmonitoring;Qualityassurance;Qualitycontrol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是指在监测点位采用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连续的样品采集、处理、分析的过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4部门组成。自动监测分析仪具有连续运转的特点,仪器的运行状况与标准物质的传递及分析仪器的零点漂移和标准点漂移都是影响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取得合格的监测数据,必须对自动监测系统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这是提自动监测系统数据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监测数据具有准确精密性和可比性的基本保证。下文从

技术保证与管理保证两个方面阐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质量控制。

一、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的现状

我们根据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实际情况,采用《粤港珠江三角洲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手册》作为仪器质量控制的方法依据和标准。质量控制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零点检查、跨度检查、精度检查和多点检查。我们通过先进的网络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和软、硬件装备,按要求定期实施质量控制工作。从而使得质控工作更加规范,质控数据更加可靠,质控管理更加完善。

硬件方面,为使质控数据的获取更加快捷准确,又能增加数据的可比性,我们使用同一品牌型号的析仪器,并将数据传输模式从原来的模拟信号改为串口数字信号。在各个子站中,我们将各台分析仪器及质控仪器串联到现场工控机上,工控机通过网络连接到中心系统。这样,我们在现场或远程都可以操控仪器进行质量控制,并可实时监控仪器的质控情况。

软件方面,我们可在工控机的软件中设置所有分析仪器的质控任务,令其在指定的时间内执行,任务完成后可自行结束。质控任务执行过程中的数据都被标上对应的标识,任务结束后,软件可根据各种标识分辨各类质控数据,并将其存储形成报告。再根据质控标准判别质控数据是否合格。最终将报告传输到中心系统。质控流程见图1。

图1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控制流程图

我们通过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的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对现场仪器的全自动质量控制。这样不但减少了人力劳动强度,也减少了人为处理数据时产生的误差。

二、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的技术保证

1、技术保证的基础

为确保质量控制的目标和成效,经多年经验的积累,我们认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控制要得到有效的保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子站内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由于气体对温度和湿度相当敏感,温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气体浓度的变化。因此,子站内的温度应保持在23℃至28℃之间,湿度应保持在50%至70%之间。

(2)环境空气监测主要针对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凌晨时分人类的活动较为稀疏。因此在设定例行任务(零跨检查、精度检查)的时候,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大气监测和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我们都设定在当天凌晨零点到5点之间。

(3)由于每天工控机都接收了大量的数据(包括正常的监测数据、质控数据、负值、超量程值、零值等),在执行质控任务的期间,其数据统一标上对应的标识。在任务结束后,只要找到相应的标识,就能方便地找到对应的质控数据。同时,统一的标识有利于软件识别数据类型,也有利于人员日后查核数据。

(4)质控数据的获取。一般执行一个质控任务需要30至45分钟,在这段时间内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能代表此次的质控数据。因为不管是零点检查还是跨度检查,要达到最终的目标浓度值,仪器的分析数据是有一个下降或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数据是不能代表质控数据的。质控数据一定要有稳定的5至10分钟平均值。所以每次质控任务获取的质控数据必须是此次任务将要结束前的5至10分钟的平均值。

(5)由于质控任务结束后,仪器的监测数据不能马上恢复到正常的监测状态。因此在任务结束后,需要一段时间作为数据的恢复期,避免将此期间的数据纳入到正常监测数据的统计。

2、零跨检查的技术保证

零跨检查是最基本的质控指标。此指标直接反应了仪器的准确性。因此,零跨检查是检验仪器分析准确性的重要手段。根据标准,我们设定了零跨任务,见表1。

表1零跨检查任务表

表2零点检查结果表

表3跨度检查结果表

从零点检查结果表和跨度检查表中可以看出,所有仪器连续7天的零跨检查结果都在警告限内。除Co仪器的零点偏移量和跨度漂移量较大外,其他仪器连续7天的零跨偏移量不大。

3、精度检查的技术保证

精度检查是一项重要的质控指标。此指标反应了仪器的精密度,对仪器的监测数据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标准,我们设定了精度检查任务,见表4。

表4精度检查结果表

根据精度检查任务表,我们在对各种仪器做零跨检查期间,进行了两次的精度检查,观察其精度的变化。观察期间不对仪器的零跨进行调整。其检查结果见表5。

表5精度检查结果表

从精度检查结果表中可以看出,所有仪器两次的精度检查结果都在质控标准内。除Co仪器的精度漂移量较大外,其他仪器连续7天的零跨偏移量不大。对比精度与零跨结果可知,精度检查结果随零跨结果而变化。当零跨检查结果变大时,精度检查随之变大。

4、多点检查的技术保证

多点检查就是检查仪器的线性关系。此指标反应了仪器的整体性能状态,与零跨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标准,我们设定了多点检查任务。

多点检查的技术要点与精度检查一样,也是要以零跨检查为技术基础。多点检查与零跨检查有密切的联系。零跨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多点检查的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因此,每次做多点检查前,我们必须先进行零跨检查,直到零跨检查合格为止,并将仪器的零跨调整至最适当的值。否则多点检查是不能通过的。

三、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的管理保证

1、人员的管理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是集监测、电子、通信、自动控制于一体的技术性强的高端系统。因此,对此系统的质量控制管理,一定要选派经过空气自动监测培训考核的人员。

由于我们将所有子站分包托管运营,其运营单位选派负责运营的人员必须取得空气自动监测培训考核合格证。我们再指定一名质量管理人员专门负责监督运营人员的质控工作。整个质量控制工作流程分三阶段监督,分别由质量管理人员、监督员和室主任三级审核监督管理。为给质量控制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在此我们必须明确运营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

2、纳入监测站的质量体系管理

我们将《粤港联网珠江三角洲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手册》与我站的质量体系文件相互融合起来,形成一套内外兼备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将其纳入到我站的质量体系中。这套质量控制体系,对内符合我站的质量管理要求,不论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都能满足实验室认可准则及计量认定;对外,又能兼顾粤港空气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规范,并且在质控技术和标准上都领先于国内同行。

3、专业运营,严格监管

为使我市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管理更完善、更专业化,我们由专业运营公司管理的运营模式,通过专业化来保证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专业运营公司运营管理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维护、运行管理更专业化;确保监测数据更准确、可靠;数据获取率更高;转变职能,监测人员可专注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运用研究;节约运行经费、提高工作效率等。多年来委托专业公司运营的经验也充分证明这一模式的优越性。通过专业的仪器设备公司来管理运营,他们对仪器的构造、原理比较熟悉,能够及时判断故障原因,且运营公司备有常用配件所以仪器故障排除、修复效率大幅提高,从而确保仪器质控的硬件基础。在专业公司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进行运营的同时,我们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专业运营商的监管办法,以达到运营和监管相结合的目的。

3.4独立第三方对网络的成效审核

我们每年不定期邀请省监测中心或香港环保署专家来对我们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进行成效审核。一方面是为了了解整个系统的准确性、精密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营监管的力度,保障整个系统稳定的运行;另一方面是体现公正性,对各监测子站仪器的性能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同时考核第二方运营商的工作质量及工作成效,确保监测数据更准确、可靠。成效审核工作主要包括有:检查日常运行质量、质控资料,各分析仪器的零跨检查、精度检查和多点检查记录,动态校准仪的流量报告和臭氧的传递报告,并对各个监测仪器及整个监测系统做现场监测比对。通过成效审核,可以对我们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进行检查和对比,判断该系统的仪器工作是否正常,数据是否可靠、准确,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帮助,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从以上的质量控制结果可知,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不仅包括仪器,还包括整个监测系统。因此,我们要做好质量控制,必须保证分析环境、标准气体、管路、电磁阀和仪器等多个方面的性能指标达到要求。并且我们在人员及运营管理上常抓不懈,认真对待每个质控环节。最后,我们认为我们所建立的质量控制体系能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和代表性,是科学管理和控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有效措施。

作者简介:

1、刘宣彩(1984-)男汉江西赣州市现供职单位深圳市龙岗区环境监测站,助理工程师,学士,研究方向:环境工程、环境检测方向。

2、周波(1983)男汉,湖南岳阳现供职单位深圳市龙岗区环境监测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

3、刘育(1984-)男汉广东省梅州市现供职单位深圳市龙岗区环境监测站学士研究方向:环境监测类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篇5

一、监测点位的设置和采样

1.布点原则

室内环境空气监测中采样点位的数量根据室内面积大小和现场情况而确定,要能正确反映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原则上小于50m2的房间应设1~3个点;50~100m2设3~5个点;100m2以上至少设5个点。

2.布点方式

多点采样时应对角线或梅花式均匀布点,应避开通风口,离墙壁距离应大于0.5m,离门窗距离应大于1m。原则上与人呼吸带高度一致。一般相对高度0.5m~1.5m之间,也可根据房间使用功能,人群的高低以及在房间立、坐或卧时间的长短,来选择采样高度。有特殊要求的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采样时间和频次

装修后的室内环境采样应在装修完成7d以后进行,最好在使用前采样监测。年平均浓度至少连续或间隔采样3个月,日平均浓度至少连续或间隔采样18h;8h平均浓度至少连续或间隔采样6h,1h平均浓度至少连续或间隔采样45min。

4.采样的质量控制

采样人员必须通过培训,持证上岗。采样仪器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并通过计量检定。使用前应按仪器说明书对仪器进行检验和标定,采样时采样仪器(包括采样管)不能被阳光直接照射。有动力采样器在采样前应对采样系统气密性进行检查,不得漏气。采样前和采样后要用检定合格的高一级流量计(如一级皂膜流量计)在采样负荷条件下校准采样系统的采样流量,误差不得超过5%。同时还应做好现场空白检验、平行样检验和采样体积校正。采样时要对现场情况、采样日期、时间、地点、数量、布点方式、大气压力、气温、相对湿度等做好记录,每个样品贴好标签,标明点位编号、采样时间、测定项目等。采样记录和样品一同报送实验室。

5.采样装置

室内环境空气监测用到的采样装置种类较多,适用于不同监测项目。主要有:空气采样袋、气泡吸收管、玻璃注射器、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不锈钢采样罐、固体吸附管、滤膜。

6.样品的运输和保存

样品的贮存和运输过程要避开高温、强光。防止运输过程中采样管震动破损。样品因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组分和含量可能发生变化,应根据不同项目要求,进行有效地处理和防护。运送样品运抵后要与接收人员交接并登记,样品要注明保质期和保存期限,超过保存期限的样品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处理。

二、常见项目的实验室分析方法

目前,室内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的对象大多数为新装修的家居房屋,一般监测项目多选择为甲醛、苯系物等。

1.甲醛分析方法简介

甲醛是一种溶解度很大、挥发性很强的有毒物质,可以和人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改变蛋白质的内部结构并使其凝固。且甲醛多藏匿于装修材料中室内装修材料,难于释放,因此对人体健康潜在危害极大。因此多年来,对甲醛的分析方法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1.1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酚试剂法又称mBtH法,该方法原理是利用空气中甲醛被酚试剂(3-甲基-2-苯并噻唑酮腙)溶液吸收,反应生成嗪,嗪在酸性溶液中被高铁离子氧化形成蓝绿色化合物,室温下进行15分钟显色反应,然后比色定量。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但检测过程受时间和温度的限制。

1.2变色酸分光光度法

变色酸法是测定甲醛的较为成熟的分析方法,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把其列为标准的分析方法(nioSH方法3500)。

1.3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原理是利用甲醛与乙酰丙酮及氨生成黄色化合物二乙酰基二氢卢剔啶后,进行分光光度测定。

1.4aHmt法

aHmt法指空气中的甲醛与aHmt(4-氨基-3-联氨-5-巯基-三氮杂茂)在碱性条件下缩合,然后经高碘酸钾氧化成紫红色化合物,再比色定量检测甲醛含量的方法。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居住区大气中甲醛浓度,也适用于室内及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测定。

1.5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原理是利用空气中的甲醛在酸性条件下吸附在涂有2,4-二硝基苯肼(2,4-DnpH)6201担体上,生成稳定的甲醛腙,用二硫化碳洗脱后,经oV-1色谱柱分离,用氢火焰离子化监测器测定。该方法可直接进样,无需富集,操作简便,测定线性范围宽,分离度好,但是衍生物同分异构体的分离问题难以解决。

1.6HpLC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室内及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的测定,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精密度好、准确度高的特点。可用于室内及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的测定,同时还可用于水和废水以及餐具洗涤剂中甲醛的分析测定。

1.7其他方法

其他方法还有气相-质谱(GC-mS)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法、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D)法、电化学法、化学发光法(CL法)、检气管法及甲醛气敏元件等。

2.苯系物分析方法简介

苯系物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有毒。早在1993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致癌物,苯是白血病的致病因子,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确定苯为致癌物质。

2.1气相色谱法具有高效能、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速度快和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尤其对异构体和多组分混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更能发挥其作用,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的毛细管柱对苯系物的分离基本上都能达到要求,但对二甲苯异构体的分离常常较困难。

2.2气体检测管法是一种快速、简单、反应稳定、灵敏度较高而且可靠的分析手段。对于精密度要求不严格的情况下以及需要快速进行判断某物质的存在时,气体检测管法是一种经济、更实用、更快速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t167—2004)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篇6

关键词:空气污染;监测;建模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企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但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不断发展的企业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我国的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因此,治理空气污染就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但是,要治理空气污染,必须要先做好对空气污染的监测和建模工作。通过对空气污染的监测数据进行建模,从而根据监测数据,对污染环境的工业进行整治,最终提高空气质量。

1浅谈空气污染监测

1.1空气污染监测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水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森林面积减小三方面上,其中,空气质量下降是对人们影响最为广泛的,例如:pm2.5、二氧化硫等可吸入颗粒物以及有害气体可以进入人体,对人的消化道以及肺造成较大的损害,而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会使空气能见度降低,严重威胁人们的出行安全。由此可见,空气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要治理空气污染,而要治理空气污染,就必须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这样才能对空气质量有较深入的了解,相关部门才能正确做出决策,选择正确的方法来改善空气污染的现状。

1.2空气污染监测的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工业,综合国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却严重的污染了环境。为了改善环境污染,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环保条例,并将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形成了较全面的监测范围,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目前,我国已经在各地方设立了环境监测站,引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对空气污染进行监测。主要是对环境空气进行监测,测定空气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等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对空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现阶段,我国的空气污染监测主要分为环境空气污染源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特定目的应急监测等三种,在整体的环境监测上并没有漏洞,但是由于采取的一些监测手段,设备等较为落后,导致监测结果不够准确,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更为科学的监测措施进行弥补,同时还要加快对监测技术的革新。

1.3加强空气污染监测的方法

空气污染监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做好空气污染监测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是明确监测内容,当对空气污染源进行监测时,主要监测的是烟尘、粉尘、二氧化硫等物质;当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时,主要监测的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可吸人悬浮颗粒物等物质。其次,工作人员要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定期的护理,防止因设备出现故障而导致无法收集数据或监测结果出现偏差。除此之外,监测工作的准确度还取决于使用设备的先进程度,所以环境检测站的工作人员要注意引进先进的空气污染监测仪器和空气质量分析设备,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地总结出空气污染指数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等数据,这样才能切实加强空气污染监测工作的准确度。

2空气污染数据建模的概述

2.1空气污染数据建模的必要性

首先,对空气污染数据建模是对空气污染监测工作的补充,因为一组空气污染数据只能代表该地区在某一时间的空气质量,而不能反映出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但是空气总是相对流动的,每个地区的空气质量变化都会对其他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这就体现了对空气污染数据建模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进行建模会大大的提高空气质量检测工作的效率,建模得到的数据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大片区域在近些时间段内的空气质量变化。这样虽然在前期的工作量会加大,但是在建模之后,就会大大减少监测工作的工作量。

2.2空气污染数据建模的注意事项

空气污染数据建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多方面不同的因素,这其中最应该注意的是要明确空气污染监测的监测对象,空气污染监测主要包括污染源对环境影响的监测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这两种应该分开进行讨论,如果是前者,建模所考虑和调查的主要因素就是污染源,从污染源出发讨论对空气造成的影响;如果是后者,应当监测的数据就变成了空气质量,通过对空气质量的监测,探讨该片地区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从而进行治理。除此之外,还要确定污染源的状况,不同的污染源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建模工作,相关人员应该事先调查清楚污染源的状况和分布,确保建模工作的顺利进行。

2.3空气质量监测点的选取原则

合理地选择空气质量监测点是空气污染建模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同的监测点应当具备不完全相同的地质地形条件,每个监测点都应当由其代表性,例如:不同的污染源、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土壤条件等等,只有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进去,建模的结果才会更加准确。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建模工作的实际情况,如果只是间实行的进行监测,就需要多设置一些监测点,防止出现偶然情况,使得建模结果出现较大的偏颇;如果是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就少设置一些监测点,毕竟过多的监测点会消耗掉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考虑监测点的选取,形成一个覆盖全地区的监测点网,更好的完成空气质量监测工作。

3结束语

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工作虽然也在迅猛发展,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工作人员对于空气质量的预报总是不那么准确,但是,相信当空气质量的监测部门做好空气质量监测与建模工作以后,我国的空气质量预报的准确度会逐步提升,只有这样,环境保护部门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措施来治理空气污染,使得我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得到控制,人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希灿,程汝光,李克志空气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及趋势灰色预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4)56-58.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篇7

上海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加强交通污染的监测和评估,在机动车尾气污染敏感区域建立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笔者分析了上海市目前的交通污染状况,并根据该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开展现状,提出了该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的发展思路。

1上海市目前的交通污染状况

1.1污染物排放总量大

、增速快“十一五”期间,上海市机动车Co排放量约占该市Co排放总量的43%,noX排放量约占该市noX排放总量的18%,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量约占该市VoC排放总量的15%。尤其在该市的内环线以内区域,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直接原因。

1.2局地污染严重

、潮汐现象明显上海市交通干道两侧的局地空气质量受机动车尾气影响较为明显。监测数据表明,2010年上海市交通干道空气中的no、noX、no2、Co的日平均浓度已分别超出同期该市环境空气质量水平的2.96、1.55、0.69、0.65倍。而遇到不利的天气条件时,交通干道空气中的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浓度往往更高。车流量对交通干道两侧局地空气中污染物的小时平均浓度影响较为显著,两者呈正相关性。每天的早高峰时段,交通干道两侧局地空气中的no、noX、Co的小时平均浓度随车流量增加而上升,晚高峰时段后,它们的小时平均浓度又随着车流量的减少而下降。图1显示了2010年4月12~14日,上海市延安东路立交桥下匝车流量与局地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关系。根据图1分析可见,该立交桥下72h的车流量与局地空气中的no、noX、Co小时平均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84、0.67。

1.3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

2010年,上海市降水pH平均为4.66,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所占比例基本维持在30%左右,但硝酸根离子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7.9%上升到2010年的13.1%(见图2),上升幅度接近“十五”期间的2倍。2010年,上海市夏季环境空气中的臭氧浓度最高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0.20mg/m3)的2倍以上,超标时间最长达15h,超标点位数占总监测点位数的80%。2010年,上海市共有28个空气污染日,其中57%的污染日呈现区域性霾污染,而全年受霾污染影响的天数超过1/3。

2上海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开展情况

早在1997年,上海市就展开了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研究工作,但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影响,针对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研究和防治工作进展较为缓慢。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机动车尾气污染,上海市政府也逐步加大了对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投入力度。2006年,为了评估上海市实施限制高污染车辆在内环内高架上通行措施后,该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的•97•黄嵘上海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发展探索改善效果,有关部门采用环境监测车加载自动监测仪的方式对高架道路和典型交通路口的环境空气质量展开了不定期监测。“十一五”期间,为适应上海市中心城区交通发展和道路建设的需要,有关部门有计划地调整和增加了部分道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至2010年,上海市的道路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共达9个,其中移动测点8个,路边站1个。目前,许多发达城市都已建立了专门用于监测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的路边站,以研究交通环境的空气污染状况。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一般设在距离道路5~10m处,或设在交叉路口中间的绿地上;英国肯特与梅德韦的34个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中,有15个是路边站,占总数的44%;日本大阪市设有10个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我国香港地区也设有3个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相比之下上海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仍是依靠不定期的移动采样方式,监测频率、监测周期和覆盖区域都非常有限,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可比性和代表性亟待提高。

3上海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的发展思路

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面的起步较晚。作为国内的发达城市,上海市在设置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时,主要参考的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的有关原则,相关的技术规范尚不够完善。上海市作为人口和经济特大型城市,交通状况尤其复杂。根据国外发达城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发展经验[4,5],笔者建议上海市应从城市交通污染的实际状况出发,构建以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为主的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3.1优化中心城区,兼顾郊区新城区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设立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时,把区域人口密度和交通污染程度作为重要的依据。上海市最早设置的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均位于内环以内的中心城区。“十一五”期间,为适应城区交通发展和道路建设状况,上海市有计划地调整和增加了部分监测点位,目前已有的9个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点中,有7个分布在内环线以内。同时,近年来上海市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嘉定、松江、青浦、奉贤、金山等外环线周边区域均逐步形成了若干新城区。这些新城区由于聚居人口大量增加,机动车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加之这些区域不受机动车环保限行措施的影响,交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有关监测数据表明,2010年上海市环境空气中的no2总体平均浓度较2009年下降了5.7%,但青浦、嘉定等区环境空气中的no2浓度却同比上升了近10%。因此,“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应根据机动车控制管理需要,既要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布置,又要加大对郊区新城区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力度。

3.2侧重地面道路,兼顾高架隧桥

机动车尾气排放所产生的影响通常随着离开道路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道路两侧的no、noX、Co等尾气污染物浓度要比距离路边20~50m处的高几倍甚至几十倍[6]。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应尽可能设在对人体健康造成比较严重影响的尾气污染物高浓度区。根据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经验,上海市在布置路边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时,一般应设置在地面道路两侧,采样点与最近的机动车道应相隔2~15m,采样高度应在距离地面2~7m处。为了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上海市建设了大量的高架道路和越江隧桥。这些是封闭式道路,车流大、车速快,局地空气污染水平普遍高于地面道路。从车辆类型和燃油类别看,上海市内、中环和南北高架主要通行的是小型车、客车,均以汽油车为主,卡车、集卡等大型柴油车被限制在外环等特殊路段行驶。另外,高峰时段还限制外地牌照车辆在中环以内高架道路行驶。因此,上海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的设置,既要侧重地面道路,又要兼顾高架道路和越江隧桥等局地空气污染较重的封闭式道路。

3.3选择常规污染因子,兼顾特征污染因子

根据GB3095—1996,上海市在开展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时,应选择So2、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臭氧等符合机动车尾气污染特征的常规监测因子。但仅通过采用常规监测因子,还不能达到对机动车污染的科学和全面认识。汽车内燃机燃烧过程中会向大气排放出no、Co、VoC、黑碳、pb等一次污染物,并由这些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会生成no2、臭氧、pm10等二次污染物。从实际监测数据来看,交通环境空气中的no、noX、Co浓度与车流量、车速均呈较好的相关性,增加这些特征监测因子,能更准确地认识机动车尾气污染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4上海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基于上海市交通道路的环境条件,建议在进行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选址和建议时着重关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要有符合条件的场地。根据作业需求,在高架道路上设置路边站站房时,至少需要10m2以上的占地面积,附近应有可接入的电源线和通讯线,空气采样头周围一定范围内应无障碍物遮挡和局地污染源影响,且周边建筑物和树木分布合理,确保空气流动不受限制。

(2)应确保作业安全。路边站通常设置在车流量较高的道路边上,尤其在一些封闭的高速道路上,来往车速很快。必须在车流与路边站站房之间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以供作业需要,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3)设计符合合理、美观原则。路边站站房内部应有足够的空间,满足设备进出、管线架设,以及温度和湿度控制的要求,并为今后仪器扩充留有一定的余地。而站房外观应符合市容要求,并要注意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确保美观原则。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篇8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紧密围绕“十三五”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积极构建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规范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法规、行政和技术手段,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为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理顺体制机制。适度上收环境监测事权,完善考核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实现“谁考核、谁监测”,保障监测数据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二)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构建全国统一的环境监测规范体系和质控体系,实现环境质量监测活动全要素溯源传递和全过程质量控制,保障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三)严格执行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强化外部质量监督,有效规范环境监测活动,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工作目标

2016年底前,上收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事权,建立气态污染物量值溯源体系和颗粒物比对体系,完善空气质量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建立远程在线质控系统、数据及仪器参数变化评估及预警体系,保障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2017年,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表水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质控技术体系,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活动,保障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建立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分析、数据审核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机制。2020年,全面建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用,进一步推进监测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保障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评价及考核数据客观真实、准确权威。

四、工作内容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防止行政干预

1.加快监测事权上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实行省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加快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近岸海域等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全面建成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以下简称国家网),所有站点原始监测数据第一时间直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级环保部门适时上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完善地方环境质量监测网(以下简称地方网)。实现“谁考核、谁监测”,保障用于评价、考核的环境监测数据不受行政干预。

(二)健全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职责

2.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新模式。建立国家与省级环保部门组成的两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环境保护部负责全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活动,指导地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省级环保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负责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分别负责国家和地方的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工作。

3.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推动出台《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修订《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办法》以及《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制订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规定,健全环境监测技术人员从业规范,制定环保行业标准样品使用管理、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等制度,实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章可循、依法管理。

4.强化国家网运行管理。国家网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直接管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采取委托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运维的模式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采取委托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运维)或流域上下游环保系统监测机构联合监测的模式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取地方环保系统环境监测机构采样,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委托有能力的实验室集中制样、贴标和分析的模式开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国家网监测数据传输、审核,监控监测仪器的关键参数,国家网运维机构开放通信协议,监测数据与地方共享。地方环保部门负责国家网的运维条件保障,不再参与国家网的数据审核。

5.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充分发挥国家环境质量监测质控体系的作用,强化主要环境要素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年组织开展臭氧等气态污染物的量值溯源与传递、颗粒物手工比对工作。每年组织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能力考核。不定期组织开展有证标准样品使用情况调查,组织不同来源标准样品之间的分析比对。组织开展地表水跨界联合监测、比对测试和留样复测等。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随机比对测试机制,组织不同监测单位开展比对测试。

6.加快培育环境监测市场。加强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出台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制度,加大人员培训力度,规范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行为,促进环境监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环境监测服务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的诚信评价体系和“黑名单”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质量信用情况,完善退出机制,积极营造全行业“重质量、讲信誉”的良好氛围和市场环境,不断提升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完善技术体系,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7.健全环境监测规范体系。加强环境监测规范体系的顶层设计,建立制修订项目库,形成动态更新机制。加快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规范制修订工作。完善有证标准样品体系。推动部门间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评价技术规范的统一,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评价结果的一致性。

8.构建国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由国家环境监测质控平台、区域环境监测质控实验室、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组成的三级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国家质控平台设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以及监测质量检查工作。环境保护部在全国遴选若干个省级环境监测机构搭建区域质控实验室,负责区域环境监测质控工作,向上、向下开展臭氧量值溯源、量值传递和颗粒物比对等工作,进行例行质控检查。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负责建立、运行并持续改进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按规定开展日常维护和监测仪器的检定、校准与量值溯源和比对等质控活动,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创新质控技术手段。完善自动监测数据采集和远程质控系统。在实现监测数据一点多发、实时直传的基础上,开发自动监测仪器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功能以及水质自动监测仪器远程校准、维护等质控功能,及时发现并减少影响自动监测设备稳定运行的因素。加快建设环境空气和水质自动监测设施视频o控系统,实时记录和保存自动监测站内外环境及人员操作情况,保障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完善手工监测过程质控,探索采样现场和样品运输过程GpS定位的应用,努力实现视频或图片等记录资料实时上传,形成覆盖手工监测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四)创新监管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质控手段

9.推进质量管理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由环境保护部主导、第三方参与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导、第三方参与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构建权责明确、协调有序的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权威专家组建国家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委员会,下设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专家组,评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和全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10.持续开展监督检查。规范日常监督检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区域质控实验室,组织开展质控体系运行情况检查。每年完成一定比例的国家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现场检查,检查结果报环境保护部。强化飞行检查,环境保护部组建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专家库,以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结果和举报线索等为依据,不定期组织飞行检查,重点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11.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环境监测信息作为质控重要手段,按照“能公开、尽公开”的原则,继续执行环境空气和主要水系重点断面自动监测数据实时公开制度,大力推进地表水断面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公开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知情权和监督权。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载体,宣传和解读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政策,畅通建言献策和举报投诉途径,曝光监测数据造假典型案例,不断提高全社会环境监测质量意识。

(五)加大惩处力度,严厉打击数据造假行为

12.建立质量检查与考核联动机制。明确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在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中的作用,对于地方政府,着重考核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于地方环保部门,着重考核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在环境监测质量检查中发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不合格的,该地区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考核适当扣除相应分值;发现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一票否决该地区该环境要素污染防治工作成效。

13.严肃整治不规范监测行为。对监测工作中仪器设备安装不规范、仪器性能测试不合格、仪器维护频次不够、缺少监测质控报告等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对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检查。

14.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建立环保部门与公检法机关联动机制。对于擅自挪动监测点位、修改仪器关键参数、堵塞采样头或采样管路、样品分析和监测报告造假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对发现环境监测行为不规范且多次整改不到位的,以及数据造假或配合造假的社会环境监测(含运维)机构或监测仪器生产厂商,终止服务合同,列入“黑名单”。对造假行为的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强化警示和震慑作用。

五、能力建设

结合“十三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作,加强国家质控平台及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核查能力建设,配齐质控仪器设备,完善环境空气和地表水自动监测在线质控系统、国家网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和远程控制系统、自动监测站视频监控系统等,提高国家质控能力水平。健全量值溯源与传递体系,提升环境监测质量核查、质控样品分装和标准样品验证能力,满足质量控制工作需要。

六、组织实施

(一)环境保护部负责制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开展环境监测规范制修订工作,组织实施对国家和地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技术方案,承担国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构建和持续改进工作,直接管理国家网,对地方网进行业务指导。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篇9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此前只对单位、集体开放,现在也对市民个人开放,这有助于扩大环保信息公开范围,强化市民对环保监测工作的参与和监督,值得肯定。不过,这次北京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之所以引发质疑,并非缘于公众不相信环保监测部门的监测手段和监测过程,而在于环保监测部门依据的监测标准已经相对陈旧,不能反映空气质量的真实状况。尽管环保监测部门加大向公众开放的力度,但只要所依据的监测标准没有改进,得出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仍然可能与公众的实际感受相距甚远。

环保监测部门的数据显示前几天北京空气质量为“良”,部分地区为“优”,与人们普遍感受到的污染程度明显不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环保监测部门根据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只有So2、no2和pm10(直径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三种污染物项目,导致此次雾霾天气的“元凶”―pm2.5(直径2.5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并没有纳入监测范围。

由于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行事,空气质量监测“遗漏”pm2.5似乎并无不妥,但由此得出了与公众实际感受大相径庭的“优良天气”数据,进而引发公众对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质疑,无论如何,环保部门都应当进行深刻反思。

pm2.5能穿透鼻纤毛等人体呼吸系统的防御结构,深入呼吸道直至肺部,诱发肺部硬化、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疾病。pm2.5增多是国内部分城市形成雾霾天气的最大成因,而pm2.5增多的主要原因,又在于城市机动车快速增长,尾气污染严重。

据北京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有能力也有设备监测pm2.5,而且已经获得了一些监测数据,但是不能随意公布,“因为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监测是非常严肃的事,对社会公布的、要公众去参考的重要信息,就要负责,要符合国家的规定。”既然已经进行了pm2.5监测,pm2.5数据为何不对外公布?“要符合国家的规定”显然不是理由,因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未禁止环保部门监测pm2.5,也没有禁止环保部门pm2.5的监测数据。

实际上,环保部门如果大大方方地公布pm2.5数据,既无损于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监测的严肃性,也不会影响公众对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的感知和判断,而且更能体现对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真正负责任的态度。

环保部门对pm2.5数据讳莫如深,主要还是担心由此遭遇更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制定了“蓝天计划”,如果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将明显提高“蓝天”的评定标准,势必使城市蓝天数量大为下降,使完成“蓝天计划”变得十分困难,甚至可能归于流产。如此一来,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岂不是很没面子?“宜居城市”的形象岂不是要大打折扣?

前不久,环保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质量标准进行重新评估和修订,包括尽快修改完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评价指标。在环保部的一次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直斥“人民群众深受污染之害、苦不堪言,而监测数据喜气洋洋、自说自话”的怪现状,要求环保监测部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改进空气质量监测标准,避免出现监测数据与群众感受“两张皮”。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环保部门空气质量监测如果继续对pm2.5视而不见,无异于掩耳盗铃;如果继续对已获取的pm2.5数据“秘而不发”,无异于瞒报政府信息。要避免空气质量监测与群众感受“两张皮”,必须迈出pm2.5监测这一步。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篇10

关键词:雾霾天气;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尤为突出,每到冬季,大半个中国的上空都被雾霾笼罩,甚至连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也难以幸免。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产业结构布局,在全社会倡导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改善当前我国空气污染的形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相关单位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全面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

1.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高质量的大气环境监测能够准确掌握大气环境的优良程度,形成完整的、准确的监测信息,从而为国家大气环境治理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使治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逐步增多,每到冬季,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还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城市,都饱受雾霾的困扰,在此背景下,通过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来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信息,从而寻找更为科学的空气环境治理措施便成为了解决我国空气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2.大气环境监测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气环境监测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大气环境监测意识不强。大气污染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应该引起全人类的重视,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形成大气环境监测的联动机制,有些国家对大气环境监测较为漠视,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还有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置共同保护大气环境的相关条约和协议于不顾,仍然存在严重污染大气的行为。

2.2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不健全。健全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能够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但是,囿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与之相关的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等因素还比较匮乏,难以保证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

2.3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大气环境监测中,采样工作对监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相关部门并没有引起对采样工作的重视,采样的结果往往难以达到监测的要求,对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

3.雾霾天气背景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对策

雾霾天气的逐步增多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3.1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可以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然而,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在监测过程中也没有明确质量标准,致使许多监测人员认识不到监测质量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国应逐步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应当明确环境样品的采集、测量数据分析及数据综合评价等工作的质量标准,对监测过程中的各项行为进行规范,切实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3.2做好现场采样质量管理。采样工作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采样不当或不足会使监测质量降低,从而对后期的环境治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首先要做的便是做好现场采样质量管理,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此外,样品的真实性及代表性也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评估的重要因素,在采集样品时必须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3.3成立基于计算机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环境领域自然也不例外。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其优势在于仪器的功能和结构可由用户自定义,实施网络远程监测等等。该系统的应用对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4扩大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范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不应局限于对低层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估研究,而是应该逐步扩展到高层,在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时最好是选择那些人口众多、污染严重的城市。所谓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对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

3.5实现监测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对助推行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大气环境监测进行质量控制时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度,从而实现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目的。

3.6加强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大气污染防治是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发达国家有着更为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监测体系,我们必须要加强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吸取其它国家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才能确保我们少走弯路,从而有效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雾霾天气的增多不但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不断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并以此为依据寻找大气污染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立明.雾霾天气背景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对策[J].低碳世界,2017,(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