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环保管理责任制度十篇企业环保管理责任制度十篇

企业环保管理责任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5:59

企业环保管理责任制度篇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39号)、《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3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

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号)精神,加快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我国环境污染风险管理制度,现就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一些地方的工业企业污染事故频发,严重污染环境,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特别是一些污染事故受害者得不到及时赔偿,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

因此,采取综合手段加强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置工作,成为当前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利用保险工具来参与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促使其快速恢复正常生产;

有利于发挥保险机制的社会管理功能,利用费率杠杆机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使受害人及时获得经济补偿,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国际经验表明,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维护污染受害者合法权益、提高防范环境风险的有效手段。

因此,加快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建设,是切实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迫切要求,是环境管理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各级环保部门和各级保险监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的重要性,在当地政府的统一组织下,积极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研究及试点示范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认真履行职责,推动本地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实施。

二、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原则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下原则,逐步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开展。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各地环保、保险监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推进本行政区域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环保部门会同保险监管部门从防范环境风险出发,提出投保企业

或设施的范围以及损害赔偿标准等;保险监管部门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推进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的规范;保险公司积极开发环境责任险产品,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要求履行保险人的责任;投保企业加强环

境风险管理,主动如实报告有关信息。

——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期重点选择环境危害大、最易发生污染事故和损失容易确定的行业、企业和地区,率先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现阶段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标的以突发、意外

事故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直接损失为主。逐步建立配套的标准和法规制度;逐步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一系列制度。

——严格监管,稳健经营。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管,促进企业提高防范污染事故的水平;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保险机构的监管,督促保险机构认真履行保险合同,为投保企业提供

保障;保险公司要完善内部管理,完善费率、理赔等制度,力争取得良好的业绩。

——互惠互利,双赢发展。环保部门、保监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履行监管职责,提高企业环保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规范和壮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市场,有效化解污染事故带来的环境和社会矛

盾;投保企业利用责任保险机制,抵御污染事故带来的经营风险,承担社会责任,维护企业利益;保险从业机构提供适合国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服务,拓展业务领域,力争取得良好经营业绩;广大群

众共享市场化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期间,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示范工作,初步建立重点行业基于环境风险程度投保企业或设施目录以及污染损

害赔偿标准,探索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相结合的环境管理制度,发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社会管理和经济补偿的功能。到2015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相对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保险覆盖面逐

步扩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风险评估、损失评估、责任认定、事故处理、资金赔付等各项机制不断健全,使该制度在应对环境污染事故带来损失的事件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重要的环境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制度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国家部门、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的积极性。在建立这项制度的起步阶段,建议各地在地市以上区域开展试点,由政府

统一组织进行,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健全国家立法和地方配套法规建设。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涉及到环保部门、保险监管部门、保险公司、投保企业等。为规范管理,环保和保险监管部门要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确

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法律地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有立法权的市可以在有关地方环保法中增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

(二)明确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投保主体。要根据本地区环境状况和企业特点,以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企业,易发生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企业、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等为对象开

展试点,尤其是对近年来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行业,具体范围由环保部门商保险监管部门提出;在此基础上,国家和省环保部门制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企业投保目录,并适时调整。保险公

司要开发相应产品,合理确定责任范围,分类厘定费率,提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试点地区保险企业应加强环境技术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

(三)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勘查、定损与责任认定机制。环保部门与保险监管部门应建立环境事故勘查与责任认定机制。在发生环境事故后,企业应及时通报相关承保的保险公司,允许保险公司对环

境事故现场进行勘查,在环境事故勘查过程中,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保守国家机密和信息。发生污染事故的企业、相关保险公司、环保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公开污染事故的有关信息。环

保部门要通过监测、执法等手段,为保险的责任认定工作提供支持。在条件完善时,要探索第三方进行责任认定的机制。

环保部门制定环境污染事故损失核算标准和相应核算指南。在国家没有出台专门的环境污染事故核算标准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委托国家认可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对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定损,根据现

有有关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核定。

(四)建立规范的理赔程序。保险监管部门应指导保险公司建立规范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理赔程序认定标准。保险公司要加强对理赔工作的管理,规范、高效、优质地开展理赔工作。赔付过程要保

证公开透明和信息的通畅,受害人可以通过环保部门和保险公司获取赔偿信息等,最大程度的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五)提高环境污染事故预防能力。保险公司要指导投保企业开展环境事故预防管理,提高企业环境事故预防能力。承保前,保险公司应对投保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根据企业生产性质、规模、管理

水平及危险等级等要素合理厘定费率水平。承保后,要主动定期对投保企业环境事故预防工作进行检查,及时指出隐患与不足,并提出书面整改意见,督促投保企业加强事故预防能力建设,并将有关情

况报送当地环保部门。具备条件的环保部门可以根据国家的要求或地方的规定,把部分行业或企业是否投保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制度结合起来。

四、切实提高工作支持和保障水平

(一)要加强领导,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机制的建设

各级环保部门、保险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取得当地政府、人大、政协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完善相关地方法规,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作为强化高环境风险企业环境

管理的手段,并纳入当地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体系。当前要重点提高环保部门监管能力,特别是对环境风险源监控能力、对污染事故调查和损失评估能力、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等,为环境责任保

险制度实施提供基础支持。

(二)各司其责,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开展

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执法、公平执法,督促企业认真履行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和事故处理等职责。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要开展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企业和工艺设施的调查,充分评估其环境风险和影响

,制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行业与工艺指导目录,积极配合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开展事故勘查、定损、理赔等工作。

各级保险监管部门要高度关注各保险公司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有关情况,加强对保险公司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督促保险公司加强对投保企业的污染事故预防能力审查。

保险公司要把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加强对企业防范污染事故的指导,合理确定费率,事故发生后及时介入,认真执行环境污染事故承保和赔付程序,确保赔款

及时支付给事故受害者。

(三)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

企业环保管理责任制度篇2

一、企业环境审计的内涵

企业环境审计是通过对企业的环境报告以及经营管理情况的环境影响评价,监督其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履行,并对其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评价和鉴证,同时对其提出的有关环境管理问题提供咨询,从而实现对其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履行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特殊的控制活动。它的目标是“确保受托责任主体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全面有效地履行”,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同维护人类与自然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理想环境”。

二、企业环境审计的内容

(一)审查企业环保专项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

主要审查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环保补助和造育林费等专项资金的筹集是否足额到位,是否用于环境治理项目和环保设备设施。比如是否用于建设矿场扬尘筒仓或防风抑尘网、污水处理厂以及设备改造,是否进行矿山植树造林等。

(二)审查遵守国家环保政策法规情况和企业内部环保管理制度情况

主要审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规定采取了环保措施,环保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有关建设项目是否遵守了环保登记等制度。审查内部环保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设立环保组织机构,是否配备环保专业人员等。

(三)审查环境会计资料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

环境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都会形成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必须对环境活动的会计处理进行审查,以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主要审查:环境活动会计估计的正确性及其会计估计变更所产生的影响,环境管理费用支出会计处理的正确性,环境税费计提缴纳的会计核算,违反环境法规支付罚金的会计核算,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

(四)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真实性

环保法规要求,一些工程项目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向环境管理部门提交报告。审计环境报告主要是验证报告中有关内容的真实性。比如审查环境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验证环保投入的资金是否足额到位,环境管理措施是否已实施,环保工作是否取得了预计的效果,环境报告中所列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是否真实等。

三、开展企业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一)企业环境审计是确定和解除企业环境责任的需要

首先是社会环境责任。企业的生产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由此对社会生活和生产环境产生了危害,应承担环境污染治理责任。其次是法律环境责任,企业在生产和其他活动中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法律要求企业应承担治理污染、恢复生产环境责任。再者是经济环境责任。企业在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下,对环境资源造成的破坏和居民造成的损害,应承担赔付、处罚以及治理花费方面的责任。

(二)企业环境审计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内在需要

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环境形象和环境业绩,并且在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否则任何一项或几项环境决策的失误,都可能给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危机,引起财务失败,严重地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和清算。重视环境并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才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维护企业经营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生存环境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管理当局关注自身生存的根本原因,也使企业环境审计有其内在的动因。

(三)企业环境审计是提供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信息的客观需要

企业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而发生环境费用支出,治理产生的污染物而支付环境直接费用和环境教育宣传费用;或企业积极参与治理环境污染而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环境经济收益。这些环境经济活动势必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审计企业环境经济活动,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完整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可为企业环境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四)企业环境审计是企业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

管理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影响企业管理效率和效果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借以提出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和改善管理措施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环境审计是通过定期开展对企业环境管理活动的监督和评价,分析产生影响企业管理效益和效率的环境因素,健全环境管理控制系统,提高环境管理质量,促使企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环境,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就成为企业管理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企业环境审计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贡献

环境审计为保护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企业进行环境审计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生产产品,另一方面也消耗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染物,导致环境污染。这不利于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开展环境审计,促使企业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人民群众的利益、自然环境承受能力和社会的利益,促进企业及其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企业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可以监督企业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对企业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提供有效建议和改进措施,所以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三)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环境的影响,资源的约束。特别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越来越走不通。开展环境审计,尽早发现和揭示资源环境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隐患,防范资源环境风险,保障资源环境安全。推广企业环境审计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五、开展环境审计需要注意的问题为了更有效地检查、监督和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必须关注五点:

(一)关注环保管理部门是否设立

环境管理部门统筹负责企业环境管理工作,负责组织本企业环保工作的管理、监察和监测任务。负责组织实施企业环保规划、参加项目环保设施的竣工验收,提出环保意见和要求。组织企业内部环境监测,掌握原始记录,建立环保设施运行台账,做好环保资料归档和统计工作。可见环保管理部门的职责特别重要,如果没有环保管理部门,企业的环保工作将无人问津,环保工作将无法开展,企业就没有环保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环境审计人员也获取不了有效的环保资料信息,环境审计将不能有效进行。

(二)关注资源开发设计的科学性、设备的先进性

开发设计的科学性、设备的先进性,是决定资源是否节约、是否合理利用的先决条件。科学的开发设计、先进的设备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浪费,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从而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关注资源环保制度的健全性,制度执行的到位情况,各项措施实施情况及其效果

资源环保法规制度是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外部动力和法律保障,企业内部健全的环保制度是执行国家资源环保法规制度的保证,这样企业内部形成的环保制度化、长期化的体制,有利于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及其效果的实现。

(四)关注环境会计资料的健全性、真实性

环境会计资料是环境审计的重要对象。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必须向社会披露有关污染信息的规定,更没有对污染的记录、计量的具体标准,这给环境审计增加了难度。企业的环境会计资料提供越完整、越健全,审计结果就越可靠,越能有效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在环境审计时,应特别关注企业的内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外部节能减排资金、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环保补助、造育林费等专项资金的会计信息是否健全、真实;这些专项资金是否用于污染治理项目和环保储备项目以及使用金额多少是否合理。

(五)关注周围相关环境实景

切身感受周围环境是获得环境审计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其作为直接证据最为可靠。因此要实地考察当地的空气质量如何,山林植被是否保持,是否适度合理地造育林,河水是否污染严重还是水质较好,地面是否塌陷,周围居民的房屋建筑是否受到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损毁等。

企业环保管理责任制度篇3

关键词环境污染;事件;责任;环境风险;管理

2015年6月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将20万元支票交付给在其公司投保环境责任保险的盈利达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代表手中,这是深圳市自2008年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以来该险种首次获赔的案例。该案例中,盈利达公司是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其在火灾后妥善处理了有毒有害物质和废水废气,虽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但因其投保了环境污染责任险并积极处置污染物,所以由保险公司承担了投保控制和清理污染方面的费用。这没有局限于以往保险公司只承担污染事件发生后的赔偿责任。这一措施不仅可以积极防范污染事故的发生,又分散了企业在发生污染事件后的赔付压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既具有市场的灵活性特征,又具有行政管理的色彩。本文着眼于我国环境污染的程度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现状,立足于政府立法明确提出该险种的目的,探索我国政府和投保企业长久可行的对策。

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优势明显

(一)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

我国环境不断恶化,见之各大新闻版块的受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影响的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环境事件愈演愈烈。突发环境事件按其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可分为重大事件、较大事件和一般事件。据我国环境保护部统计,2015年全国共发生330起突发环境事件,其中重大事件3起,较大事件5起,一般事件322起。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城区地下水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和环境侵权行为的频繁发生,引发了社会公众的热议和恐慌。受污染的环境一旦被破坏,却难以恢复原状。在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公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公众反对化工、重金属企业排放污染事件等时有发生,企业越来越难开展原有的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的生产活动。为安稳民心、改善环境质量,我国政府也一直在探索一种市场化的环境污染补偿模式。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首个提出要在全国建立强制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并逐步发展,通过环境保护立法严格规定了环境污染的责任,刺激了转移环境风险需求的产生。

(二)风险承担能力强

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关系中,保险公司负责赔偿因投保企业造成环境污染对第三方造成损害和清理污染物等费用。该险种不仅可以为投保企业在环境污染发生后解压、保护第三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且督促投保企业要及时缴纳投保金,同时也要完善企业自身的环境污染防范措施。现今的环境责任保险合同中大多约定,若投保企业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环境污染防范措施,保险公司将分文不付。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自身风险的管控,从企业的源头保护环境,避免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困难重重

2013年1月环境保护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指出要在涉重金属企业、按地方有关规定已被纳入投保范围的企业和其他高环境风险企业实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但从试点区域和试点企业来看,企业投保的积极性不高。

(一)保险公司推广难

从保险公司运营情况来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没有取到预期的效果,其推进并不顺利。该险种是由保险公司独立承担所有责任,对于资金不雄厚的保险公司来说,推广该险种对其企业运营面临巨大风险。由于我国目前没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推行该险种的保障,尤其是未统一环境污染的责任确认与环境损失的标准,导致在理赔过程中出现纠纷的事件屡见不鲜,保险公司也会因此面临流失客户、甚至破产等风险。且由于环境污染事件的突发性、多样性,保险公司面临制定赔偿费率、保险产品研发、推广宣传等方面滞后等问题。很多保险公司表示推行这一险种风险太大,对保险公司利益也不大。在当前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政府设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目的在于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运转的长效机制,运用“社会”这一无形手来管理保险机制,从而实现我国的环境管理转型。但是一旦出现需要大面积赔付的环境事件,企业无力支撑,只能倒闭,而百姓倒霉,最终只能政府买单。保险公司不负责事后将环境恢复到原状,因为该部分的风险保险公司无法估量。

(二)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

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的投保率整体较低,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是小范围,没有专款专营,多家保险公司更是把这个险种直接下架。根据中国平安提供的数据显示,每家企业的平均保费在一至两万元。这样的保费在保险行业已经比较低了,但是企业投保积极性仍然不高。由于企业生产环境污染违规后的惩罚力度不大,且目前也没有强有力的、现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环保法与其他实体法相比,不具有法律赋予的强制执行力。因此企业怀有为环境污染事件负责的主体是政府的侥幸态度,而企业只承担其中微乎其微的民事赔偿责任,这就从本质上削弱了企业购买环境责任保险的保险需求。

三、环境责任保险实施有赖于行政干预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在加剧,但投保企业积极性不高,政府推广险种难,这是我国环境保护正急需解决的矛盾。但从当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情况来看,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鲜少有企业咨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更少参保,多家保险公司已下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一险种。由于缺失行政力量的强制干预,保险公司吸引不了企业自发购买保险。

(一)政府积极干预

目前,环境责任保险主要的发展模式还是由政府引导企业投保甚至政府强制企业投保,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性质、我国的特殊制度等方面影响。上世纪,我国以经济发展为重心,忽视了环境保护。当今,破坏环境不再被政府认为是经济发展必须要付出的代价。1.强化立法力度:在调整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时,政府应该强化环保领域的立法和执法,并着力完善保险的基础配套条件,制定配套政策,不断健全和调整优化各项机制,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制积极发挥作用。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法》和《侵权责任法》两部基本法规都明文指出了要实施环境污染赔偿,但都未明确规定企业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的惩罚机制,而其他具体的行业环保法规对污染企业的罚款也都数额较小或者赔偿标准非常模糊。因此,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急需要完善规定污染企业应承担的刑事和民事责任,并且切实强化责任追究。建立高效的环境立法体系,可大大提高企业的投保率以及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2.加大财政支持:政府部门要积极行使环境治理职能以及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针对具体企业积极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而不是只在某一区域、某一产业推广,应更具有针对性,推动更合理有效发展的环保机制。设立不同的奖励机制,出台针对环境污染责任险的财政补贴,给予必要的税收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信贷支持、保费补贴等鼓励企业投保,减轻企业负担。但要提高保障程度。政府既要督促企业重视自身的环境风险管理工作,又要鼓励保险公司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产品开发,从而更好地引导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市场发展,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3.成立专门的承保机构:目前,我国政府没有统一机构对环境责任保险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完备的管理。而美国政府在国内成立了专门的承保机构,即环境保护保险公司;德国也成立了专门的承保机构和金融公司共同开发环境责任保险;法国将其国内外的保险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开发了一个共保公司。我国目前是由分散在各地的保险公司在当地企业进行承保,而保险公司由于环境责任保险险种的利润较低并不会重视此险种的开发。因此我国也应该成立由政府专款专项支持的承保机构,加强市场引导,吸引企业积极投保。

(二)保险公司精准评估,规范赔偿程序

由于企业经营范围的不同,因此保险公司要针对投保企业的行业环境风险进行精准评估并分类定价。由于该保险合同内容具有特殊性、不定性和复杂性,因此每份保险合同都应设有特有条款个性定制,而不能采取格式合同统一定制。且保险公司除了要做好环境污染后的调查、理赔工作等,也应该为投保企业提供其他有价值的环境增值服务,协助环境监督部门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更好的经营发展。保险公司也可以扩大可投保范围,降低费率,吸引企业投保。为不同投保企业开设个性化、专业化的费率。加大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宣传力度和相关案例,提供义务咨询服务,扩大保险责任范围提高保险赔付率。当前企业多抱怨投保手续复杂,理赔程序繁杂且耗时长。而保险公司对这一险种的开发力度以及投入资金也不多,导致在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后,保险公司不能立即拨款,有违环境责任保险设立的目的。保险公司应设立赔偿程序表,向社会大众公开,增强其投保信心。

(三)社会机构专业评估

2014年3月环保部下发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投保前对企业环境污染风险的评估问题如何解决,因此应按照规范的风险评估指南规范执行,禁止自行定制风险评估手段,从技术方面做好投保前工作。由于保险企业缺乏对投保企业环境风险的全面认识,甚至缺乏相应的专家对环境损害进行识别和评估,因此亟需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辅助保险企业进行专业化的环境风险评估,借助社会机构的力量实现风险评估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四)企业清洁生产,积极投保

企业环保管理责任制度篇4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保险。利用保险工具来参与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促使其快速恢复正常生产;有利于发挥保险机制的社会管理功能,利用费率杠杆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使受害人及时获得经济补偿,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各级环保部门、金融职能部门应积极开展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宣传工作,广泛发动,正确引导,使企业充分认识到投保的重要性和对自身的益处,形成企业主动投保的氛围。

二、明确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目标和原则

从年起,各级环保部门和金融职能部门要在本地区选择部分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储存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危险废物处置的企业、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和化工(工业)园区等,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从2012年起,逐步在全市所有环保重点监管企业全面推行。

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一、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各级环保、金融职能部门要从防范环境风险处罚,对比各类事故发生的概率,明确投保企业,行业或者区域的范围以及损害赔偿标准等;金融职能部门加强行业协调,推进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的规范;保险公司积极开展环境责任险产品,按法律法规要求履行保险人的责任,向投保企业说明保险合同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投保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主动如实报告有关信息,积极配合事故调查。

二、突出重点。重点选择环境危害大、易发生污染事故和损失容易确定的行业、企业和园区,率先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标的以突发、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直接损失为主。

三、严格监管,稳健经营。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管,促进企业提高防范污染事故的水平;金融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保险机构的协调引导,督促保险机构认真履行保险合同,为投保企业提供保障;保险公司要完善内部管理,完善费率、理赔等制度,力争取得良好的成绩。

四、互惠互利,双赢发展。环保部门、金融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履行监管职责,提高企业环保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规范和壮大环境污染责任险市场,有效化解污染事故带来的环境和社会矛盾,让广大群众共享市场化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投保企业利用责任保险机制,抵御污染事故带来的经营风险,承担社会责任,维护企业利益。

三、认真做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勘察、定损与责任认定机制。发生环境事故后,投保企业应及时通报其承保的保险公司,允许保险公司对环境事故现场进行勘察,并遵循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保守国家机密和商业机密。环保部门将通过监测、执法等手段,为保险的责任认定工作提供支持。在条件完善时,探索第三方进行责任认定的机制。在责任认定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规定,提出免责情形。环保部门应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核定。

(二)规范理赔程序。金融职能部门建立规范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理赔程序认定标准。保险公司要加强对理赔工作的管理,规范、高效、优质地开展理赔工作。赔付过程要保证公开透明和信息的通畅,受害人可以通过环保部门和保险公司获取赔偿信息等,最大程度的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三)确保保险合同发生争议后的权利救济途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关系到多方权益,为了保证社会和谐与安定,应明确并保障纠纷发生后权利的可救济,以体现该项工作开展的公平公正,保障合法权益。因履行合同发生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提交仲裁或诉讼。

(四)有效预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保险公司要指导投保企业开展环境事故预防管理,提高企业环境事故预防能力。承保前,保险公司应对投保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根据企业生产性质、规模、管理水平及危险等级等要素合理厘定费率水平。承保后,要主动定期对投保企业环境事故预防工作进行检查,及时指出隐患与不足,并提出书面的整改意见,督促投保企业加强事故预防能力建设,并将有关情况报送当地环保部门。

企业环保管理责任制度篇5

(一)加深企业全局化的客户需求导向流程思想控制

通过对企业系统的整合,将企业相关任务进行系统的划分和整合,将输入的各类资源,经过相关的增值处理,输出适合客户的相关数据,确定认可的合理化和满意化的产品处理,经过合理的设计企业的相关生产和经营管理流程,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多变化的需求,从而提高客户的品质和数量,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合理化指标控制,为企业提供较为合理的增值服务,按照企业的价值管理原则完成企业的业务水平增值,设计合理的企业价值优化控制,实现eRp系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一个全局的业务流程输出开始完成企业的业务输入处理,构建合理的客户需求和企业提供业务对接平台,完成市场客户需求的导向原则。

(二)规范、细致、信息化的管理模式eRp

系统管理通过对数据进行系统的集成化控制,对企业的历史类信息、现行的数据信息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数据信息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管理,建立合理的统一化的、共享形式的、安全化的企业数据管理模式平台,建立合理的业务处理规划方案,提高企业的系统集成管理控制,加深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和企业数据信息实时共享管理,信息化的集成管理可以将企业相关的所有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保证任何一条数据信息、任何一个管理人员在任何时间完成系统的调控和处理,根据相关的数据信息业务进行分析按照合理的数据运算方式和方法,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工作时间和管理人员的数量,保证数据信息责任化分明,从而企业的整体信息掌控能力,有效的控制企业相关信息数据的变化,从而提高企业及时处理相关问题的应变能力,保证企业信息集成化管理和信息共享水平的有效提高。

二、eRp环境信息化的会计实时控制管理

eRp企业的资源管理是对于企业的实施管理控制,从而实现企业对会计实际的控制管理,保证企业eRp环境下的管理控制有效化运行,构建良好的企业eRp管理控制系统,实现企业会计实时的管控,保证实际企业会计管理的运维。

(一)构建合理的内部企业

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是企业的管理控制基础问题,对于企业员工的管理控制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的管理者以企业的活动内容为中心,加深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的控制,加快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培养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诚信态度,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保证企业内部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合理的企业环境维护和员工道德品质的建立,保证企业内部的会计运行效率。企业通过eRp系统转换会计的相关信息,对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资金业务网络化子项目控制,通过eRp系统中的记账程序,完成成本会计的准确性,按要求完成不同会计数据的分析。加强eRp系统会计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对eRp系统中会计进行信息控制,完成对于会计数据的整体信息转变,加深企业的控制管理机制,实行eRp系统企业会计人员的财务的会计管理作用。

(二)根据企业实际发展完善

会计过程根据实际的会计业务对各类经济事务进行有效的处理,在eRp环境系统中,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处理,加深会计信息处理的顺序流程,在资金业务过程中,对企业内部的程序数据业务进行有效存储,以业务数据库中的信息为数据源信息,经过业务部门的加工处理,提高信息系统的选择能力。在eRp系统中会对信息进行代码设计,在eRp环境下,统一设置系统输入和管理的相关数据,保证实际结构的有效性处理,加工数据库的信息收集和整体。虽然,eRp环境系统的数据巨大、详细,这造成数据的管理的繁琐,但是通过财务会计和业务相关部分的统一化管理后,就实现了eRp系统的同步效果。eRp环境运维下的会计管理是对业务的流程管理,对经济业务中的各类数据进行子系统控制,将数据信息存储于eRp环境下的数据库中;对企业数据的资金管理的审查,由系统记账处理数据库的相关存储,保证信息可以被eRp环境有效的存储起来;按照企业规定的业务数据进行有效的业务管理,方便企业使用者对于随时数据更新和输入管理;利用eRp系统中的会计模式,建立企业的资金统计和清查,实现企业会计资金成本和利润的有效财务统计。

三、eRp环境下,企业会计的实时控制方法

结合企业会计系统控制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的会计预算进行分析,对企业的会计实际运行的内部资金进行监控和修正,对企业的会计后期的会计信息进行效率管理和实时抽检,完成企业eRp环境下的信息系统的有效监管,保证会计成本的控制和企业会计工作的有效实施。在企业的eRp环境控制中,在原有企业会计管理控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新型会计数据进行分析,确保成本会计的控制,企业预算会计的控制,保证企业大量数据的使用。

(一)eRp环境下的企业成本化管理控制

通过对企业成本实际会计的精准控制,加强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完成企业的有效运行,实现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在企业的生产中,定期对企业的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化成本进行分析,确定成本间的相互差异,采取有效的控制管理措施,完成企业成本的各项控制管理。在eRp系统业务管理中,实行企业成本化组织相互之间的关系,准确的完成企业的成本核算。

(二)eRp环境下的责任会计管理控制

企业环保管理责任制度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完善

一、引言

随着中小企业数量的递增和规模的扩大,中小企业已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原有的管理水平已不适应企业新的发展,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二、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管理环境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制度的贯彻、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加强企业管理的建设,强化管理主体职能,应依据中小企业实际情况,首先建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使股东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真正得到保护。目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董事会,即使有董事会其监控作用也严重弱化。董事会是公司管理系统的核心,它负责为公司经理制定博弈的规则,形成管理控制的逐级向下延伸,建立良性循环的职业经理人进入、退出机制。对企业管理而言,一个积极主动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

2、合理设置组织结构

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实现其整体目标,而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则在于提供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框架,企业组织结构建设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及控制效果。企业要有效地从事各项业务活动,必须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行使管理与控制的职能。中小企业要根据企业目标和自身特点,设置不同的组织机构,充分注意部门之间职能的科学划分,做到高效、协调、简洁,并确保企业的目标以最合理的成本实现。

3、适当的权责分配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企业要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根据各职能机构的经营任务与特点划分岗位系列,确定需要的岗位,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力和责任是关键一环,对不同的管理环节要有不同的授权,并承担与之相当的责任,使之“越权”将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

4、信用和责任

信用是商业社会的基石,责任是信用的基础,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中,无论是岗位与岗位的关系,还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都可视为责任关系。第一,责任的可传递性。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从企业最高管理者至企业的一个具体员工,应根据其职责大小、工作性质、标准要求,逐级传递,并以此形成企业的责任体系和责任流程。第二,责任的可量化性。企业责任的实质是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目标(指标)的逐级量化实际上是随着责任的可传递而得到量化。第三,责任的可追溯性。企业的任何过失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都应对责任的主体和相应的责任人进行追究,包括对过去的责任过失行为进行追溯性追究。

5、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

秉承“以人为本,知人善任”的人事政策和实务的宗旨,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正直品行和胜任能力。管理者素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绝对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公司职员的胜任能力和正直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有关薪酬、雇佣、培训、福利、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的公正性和程序的合理程度。公司应当合理配置岗位人员并给予能完成所分配任务的资源,这是建立合适的控制环境的基础。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员工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制度有很大的帮助。

三、设立有效的控制活动

在完善了管理环境后,中小企业应当执行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已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采取了必要行动。中小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具体设置以下控制活动。1、独立内部审计

公司内审人员的内审工作直接对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负责,负责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凭证和账簿记录、物资采购、定额消耗标准、付款流程、工资管理、赊销流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账实相符等的真实性、准确性、手续的齐全程度进行审查、考核。

2、明确授权控制

明确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相关内容。公司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的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例如,企业的采购循环就应注意请购单、订购单、采购单等的授权与审批,要注意对采购的单价、质量、数量等的控制审核。

3、职能分工控制

合理设置分工,科学划分职责权限,贯彻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即每一个人工作能自动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工作的原则,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

4、合理的凭证流转控制

合理地制定凭证流转程序,使得经营人员在执行交易时能及早送交会计部门以便填制凭证,已登账凭证依序归档。各种交易必须做相关记录,如固定资产的审批及验收记录、存货的购销记录、支票的领取登记记录等,并且将记录与相对应的分录独立比较。

5、严格的资产控制管理

保护资产和记录安全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实物和技术防护措施。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用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以使各项财产安全、完整、有效。

6、绩效考评

为了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应实施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激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主观能动性。各部门应定期举行绩效考评会议,作为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后控制,它不仅可以总结一定时期的工作成果,同时也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过程。通过绩效考评,配合一些必要的奖惩措施,将部门的工作目标与个人工作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部门的工作目标将通过个人工作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企业环保管理责任制度篇7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又被称为“绿色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国外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许多国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环境风险管理的市场机制。国际上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先进立法为该制度在我国的实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美国

美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又称污染法律责任保险(pollutionLegalLiabilityinsurance),包括两类:一是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以约定的限额承担被保险人因其污染环境,造成邻近土地上的任何第三人的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而发生的赔偿责任;二是自有场地治理责任保险,以约定的限额为基础,承担被保险人因其污染自有或者使用的场地而依法支出的治理费用。

美国的保险人一般只对非故意的、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承担保险责任。对企业正常、累积的排污行为所致的污染损害也可予以特别承保。美国针对有毒物质和废弃物的处理所可能引发的损害赔偿责任实行强制保险制度。1976年美国《资源保全与恢复法》授权美国联邦环保局行政命令,要求业者就日后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和关闭估算费用等进行投保;在有关危险废物储存、处理、处置的法规中,强制要求管理者应为在该设施的运行期间内、因危险废物的管理和操作所造成的对他人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害购买保险;该法规还要求土地填埋设施的管理者、地面储存和土地处理单位的管理者,为非突发或非事故性事件(如渗漏和对地下水的渐进性污染)购买保险。当前,在美国的50个州中,已经有45个州出台了相应的危险废物处置责任保险制度的规定。

德国、法国、英国

德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采取强制责任保险与财务保证或担保相结合的制度。德国《环境责任法》规定,存在重大环境责任风险的“特定设施”的所有人必须采取一定的预先保障义务履行的措施,包括与保险公司签订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合同,或由州、联邦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财务保证或担保。该法直接以附件方式列举了“特定设施”名录,对于高环境风险的“特定设施”,不管规模和容量如何,都要求其所有者投保环境责任保险。

法国和英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自愿保险为主、强制保险为辅,一般由企业自主决定是否就环境污染责任投保,但法律规定必须投保的则强制投保。

印度

印度议会于1991年通过《公共责任保险法》,规定对于处理“危险物质”的有关单位,如果是政府和国有公司,实行环境保险基金制度;如果是普通商务公司,则强制要求投保环境责任保险。印度环境部根据该法授权,于1992年3月公布了《适用公共责任保险法的化学物质名录和数量限值》,具体列举了5组共182种“危险物质”的种类和各自的保险起征数量,这些物质均为毒性高、易燃易爆或具有较高反应性的化学物质。

国际法的有关规定

在国际层次上,国际社会先后在石油运输、核能、海洋环境、危险废物、工业事故的跨界损害等领域,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环境责任保险机制,相关机制还在不断完善之中。(1)海洋石油运输领域《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69年)第7条规定:载运2000吨以上散装货油的船舶所有人,必须进行保险或取得其财务保证,以便承担其对油污损害所应负的责任。(2)核能领域《核能领域第三者责任公约》(1960年)第10条规定:核设施的经营者应当按照主管机关规定的数额和类型,建立并保持保险或者其他财务保证,以便承担相关责任。《核损害民事责任维也纳公约》(1963年)第7条也有相似规定。(3)海洋环保领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第235条规定:为了对污染海洋环境所造成的一切损害保证迅速而适当地给予补偿的目的,各国应在适当情形下,拟订诸如强制保险或补偿基金等关于给付适当补偿的标准和程序。(4)危险废物领域《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所造成损害的责任和赔偿问题议定书》(2000年)第11条规定:运营者应就危险废物损害责任,保持保险、保证金或其他财务担保,包括无力偿付时提供赔偿的财务机制。(5)工业事故领域《关于工业事故跨界影响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和赔偿议定书》(2003年)第11条规定:运营者应就其工业事故损害责任,保持保险、保证金或其他财务担保。

此外,国际法学会1997年《关于环境损害的国际法责任和赔偿的决议》第10条规定:各国应当确保营运者具有承担赔偿责任的财务能力,并要求营运者作出关于保险和其他财务保证的适当安排。如果营运者没有建立保险或者保险数额不足,则国家应当考虑建立“国家保险基金”。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2004年《危险活动引起跨界损害所造成的损失的国际责任原则草案》第6条规定:相关缔约国应采取必要措施,以确保经营者为偿付索赔建立并维持保险、债券或其他财政担保。

2.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地方做法

截至目前,福建、河北、重庆、深圳、宁波和沈阳等地,已经启动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但仍处于试点初期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湖南省全省共有150余家企业投保了环境污染责任险,投保企业中已有16家企业先后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获得了保险公司的服务和赔偿,污染事故均没有引发。广东省环保厅《关于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全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明确提出,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圈先行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建立环境损害赔偿政策机制。重庆市6家企业与保险机构签订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单或者投保意向协议。云南昆明滇池周边已有45家重污染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福建出台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意见

2011年5月,福建保监局、厦门保监局与福建省环保厅联合出台了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四方面内容:

一是试点范围。试点工作将以设区市为单位,选择部分企业或区域先行试点。

二是工作目标。通过2~3年的试点,初步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建立风险保障、风险评估、损失评估、责任认定、事故处理、资金赔付等各项机制。

三是基本原则。明确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严格监管、稳健经营,风险可控、多方共赢的三项原则。提出各地环保部门要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联动,制订工作方案,推动辖区内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环保部门要会同保险机构从防范环境风险出发,提出投保行业或投保区域的范围以及损害赔偿的标准。

四是保障措施。建立由福建省环保厅、福建保监局、厦门保监局和相关保险公司等单位参加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联席会议机制,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实施。据了解,福建省内已有9家财产保险公司向福建保监局报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

深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实行“四个挂钩”

深圳保监局于2011年6月对外宣布,该部门与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积极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将试点企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情况作为环境管理的新的参考依据,实行“四个挂钩”:一是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效,作为对其年度综合评价考核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的基本内容;二是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通过环保核查的基本要求;三是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发放环保专项资金的优先考虑因素;四是将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实效与企业环保信用挂钩,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环保季度公报向社会公开,并推动媒体报道和宣传。

截至目前,深圳通过出台指导政策、实施配套激励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有8家企业与保险公司签订了总保额约1600万元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推动人保、平安等多家保险公司开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市场初步形成。

重庆试点环境污染责任险受害者最高获赔50万

近年来,针对不时发生的污染事故,重庆市已形成严密的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网,全市消防、安监、交通等十多个重点部门建立了协作机制,还与兄弟省市形成了应急联动。

2010年12月16日召开的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重庆被列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试点省市,全市202家化工、医药等高风险企业,将先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发生了环境污染事故,由保险公司“埋单”,受污染影响的市民可获最高50万元的赔偿。企业由于突然的意外事故导致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泄漏等,造成承包区域内第三者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等情况,都被纳入了保险范围。重庆川仪显示仪表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公司只需投保2.6万余元,就可换来最高100万元的保障。如果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致人死亡,每位死者最高可获赔50万元。

针对保费和投保额差距之大,人保财险重庆市分公司责任信用险部负责人解释,4家保险公司已组成共同体,就是为了有效分散风险。同时,保险公司还将聘请环保专家,定期对投保企业环境事故的预防等进行指导,并帮助企业消除风险隐患。

2011年起,重庆市将逐步扩大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企业范围,重点在化工、危险化学品运输和重金属污染防控等环境风险较高的企业推行。

江苏无锡进一步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范围

无锡市是国家环境保护部2009年确定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城市,首批18家企业当年签订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2010年该市完成了273家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参保企业达185家,收取保费489万元,保险责任限额达2.65亿元,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但从试点实践情况来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欠缺,对高风险企业推行责任保险的工作尚缺乏强制力。

企业环保管理责任制度篇8

一、我国地方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监督滞后、监管不力

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说明,由于企业的逐利特点,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企业自身无法克服自己的固有毛病,就需要由相关中间机构来监督和管理,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外界的压力,从外部强制企业改变自己的经营观念,从不愿接受到被动接受最后到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这个监管责任就落在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头上。

(一)地方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监管职能缺失

近年来,大矿难、毒奶粉、水污染、特氟龙、苏丹红……使我国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开始关注和重视,可是就在企业社会责任正在被大书特书的时候,最近又不断有媒体报道,2007年6月6日《潇湘晨报》中的《无锡蓝藻暴发有天灾也有人祸》一文中:“这些年太湖治理使太湖水质局部有所改善,但是这个改善的指标主要是CoD,氮磷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2007年6月13日《潇湘晨报》的《“环保先进”单位直排污水40年》一文中:“该公司会议室墙壁上悬挂了30多个奖牌,其中有一块是2005年该县环保局颁发的环保先进单位奖牌”。2007年6月14日《潇湘晨报》《千名孩子被卖山西做苦工》一文中:“记者认为在解救中,面对的最大的阻力是,当地执法部门不配合”……

可见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不但监督滞后、监管不力,而且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及国际社会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对政府的要求还很不协调。

1、地方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知识知之甚少,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根据调查,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了解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概念,对其利害也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企业里存在的很多情况也不了解,甚至明知企业存在问题,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长了部分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之风。

2、地方政府管理部门过分追求政绩和地方经济发展,追求GDp目标。地方政府只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注重经济发展和地方政绩,这种以牺牲劳动者利益而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的行为模式,对企业守法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够、执法力度不严。即使有些地方政府了解相关情况,也没有从整体上采取措施积极推进。

3、地方政府过分注重企业经济项目引进,忽略环境保护或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与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地方政府仅仅是看到了与企业目前经济利益的关系,而没有看到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长期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利害关系。

4、在员工权益保障方面,地方政府只注重不出或少出安全事故,不注重保护职业健康和员工权益保障,造成相当一部分企业中职工职业病严重,或者职工权益严重收到损害,部分企业降低职工的收入和福利、雇用童工、随意克扣工资、超时和超强度工作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5、社会责任审计不完善、不健全。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现有的关于社会责任的法规仍以环境管理法规为主,而且没有制定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则、准则和指南。没有强制性法规的约束,地方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和企业信息披露不透明,没有完全对外公开。

6、缺乏可执行和可操作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标准和执行标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从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企业自发层面上,国家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标注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标准,地方政府也没有根据地方经济和地方企业发展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

二、强化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的监管行为的对策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制度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既不让企业办社会,也不让社会来办企业。

(2)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完善工会制度。发挥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利保障、企业行使社会责任内部监督机制和平衡劳资力量的组织保障作用。

(3)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监督制度。利用社会审计机构和市场评议机构,及时批露企业行为,发挥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权利,引导全社会对企业进行监督。

(4)政府应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地方政府要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和舆论环境。

(5)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应与国际接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建立第三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建立起第三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机构和评价标准体系,定期向外公开,监督企业行为。地方政府则更多的是监管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执行力度。

2、完善立法,严格执法

(1)制定和完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转化为详尽的可执行的成文法律,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在法律面前,在地方正等国家机关的监控之下自觉履行其社会责任。

(2)地方政府严格执法,加大打击力度。地方政府应该严格执法,加大对企业的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尤其是要重点打击侵害员工权益、偷税漏税、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等现象。

(3)地方政府要依法行政,将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地方政府自身应该依法强化自己的行政管理职能,规范自身行为,减少地方行政命令,更要杜绝地方政府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借口,强行向企业摊派,要求企业捐赠、赞助,增加企业的额外负担。

(4)强化法律实施和监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3、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员工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1)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训,提高政府管理部门的官员和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理念。

(2)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参与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中来,营造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从环境促使企业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如若不然,就会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地方政府应鼓励员工、消费者的维权行为。政府应加强对员工和消费者的法律知识教育,简化维权的程序,降低维权的成本,同时提高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对员工和消费者所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维护其权益。

(4)地方政府要发挥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倡议和引导消费者从自身做起,带头消费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品,抵制消费不负责任的企业产品,将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商机,让企业意识到追求利润与履行社会责任并不矛盾,企业的长期生存有赖于其对社会的责任,而社会福利又有赖于企业的盈利和责任心。

4、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和监督机制

(1)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和审计制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首先要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和审计制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其次,要求企业每年提供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首先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再次,要完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审计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更好的促使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

(2)建立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①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应充分了解,并做出定期评估。利用法律、社会舆论、行政管理手段表彰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对那些严重违反劳动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的企业提出批评或惩罚,从而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朝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②政府要建立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依靠媒体的舆论导向和宣传媒介作用。政府要发动社会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监督,建立起广泛的社会基础,号召社会公众的集体参与,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要通过媒介的“曝光台”,促使企业在全社会的关注下规范其行为,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③建立推进企业公民建设的政府机构和协调机制。建立专门负责企业公民建设的政府机构和协调机制。该机构主要负责协调三层面的内容:一是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和措施;二是组织各种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三是在国际上注重企业在所在国履行社会责任。

(3)建立政府奖惩制度。将企业公民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涵,设立政府奖。对履行社会责任,在改善员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环境保护、捐助公益和慈善事业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企业公民,予以政府奖励,而对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则给予重罚。

企业环保管理责任制度篇9

一、社会责任对企业内控审计的影响

(一)控制环境方面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社会创造了经济价值,也为人们带来了生活满意度以及荣誉感等。虽然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但企业需要社会为其提供所需的经营环境,同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对社会带来了诸多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企业诚信的缺失和网络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企业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内部控制审计为企业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更是公司治理的关键之所在。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才能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随着对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和公众对社会责任的呼吁,企业需要创造更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审计并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运行。

(二)控制活动方面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创造利益最大化,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有助于企业的公众形象,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企业的当期损益。公众形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从长期来看会对企业带来深远影响,从短期来看公司形象也会为企业带来更多财富。因此,在企业完善管理追求利益的同时,更应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上,要将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相结合,贯彻履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南》对社会责任的要求,促进企业的持续和良性发展。企业在进行控制活动的同时,既要追求经济发展也要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在促进就业、环境保护及诚信安全等问题上,更需要审计工作的监督和引导。这不仅维护股东和所有者的权益,同时更加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信息与沟通方面

作为企业内部管理需求,内部控制审计是以对企业的合规及增值作为目标。企业是否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否按照相关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企业对员工的契约履行情况以及企业社会的需求满足情况,都是内控审计人员需要进行监督管理的内容。对其监管情况要及时地传递给企业的所有者及股东,同时企业的消费者、员工及社会公众也需要内控审计的结果。企业对于自身的管理,会促进企业内部的经济增长,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对外部的信息反馈,也会促进企业在社会的公众形象及长期发展。社会责任意识的逐步重视,企业内外部和外部的股东及社会公众都需要及时的信息沟通。作为内控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同时应重视信息沟通及反馈,促进企业管理的合规性。社会责任的融合,将企业内部控制运用在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方面,促使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制定与企业自身发展相结合的内控机制,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渠道也有助于信息的回馈及评价工作。通过社会公众的监督和评价,提高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积极性,减少企业的负面影响,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与社会责任上同时实现合规性和增值性。

(四)监督制度方面

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于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进行企业内控审计的同时,不仅是企业内部的监督,同时也是社会公众对企业进行督促。从内部来看,内控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对内控进行审计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在控制测试中取得审计证据,从而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作出评价;从外部来看,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如何,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上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情况,政府及社会公众从审计结果的利用上,可以促使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有效利用外部社会责任监督,推动内部监督的效率,保证企业内控审计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内控审计的思路

1.内部控制环境以社会责任为起点

企业应树立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中体现社会责任的履行,以社会责任为起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审计人员在利用内部控制要素进行审计时,不仅要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同时也要结合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作出必要的监督及评价。首先,结合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来评价企业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检查、观察、询问等审计程序,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其次,企业的管理人员是否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否在制定企业发展要求时,既满足企业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又对其员工及社会公众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员工及社会公众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人力资源,企业在满足员工需求及鼓励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也会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社会公众作为企业消费者的主体,除了企业提供良好的产品及服务外,履行社会责任也是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值,将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最后,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关注企业文化的建立,即是否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是否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鼓励并督促企业的全体工作人员在环境保护、诚实守信及勤政廉洁上,树立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2.控制活动关注社会责任

内部控制活动应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在对控制活动合规评价时,也要关注社会责任是否履行。内部控制制度将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必然是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评价之一,也是审计人员应关注的重要部分。审计人员从企业的控制活动中,评价企业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履行社会责任。首先,从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上,相关机构部门岗位职责是否明确,涉及到的审计主要业务活动是否制度完善,是否能有效防范重大错报风险。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是否有效合理是否存在舞弊等情况。其次,在企业人员的安排上,各岗位人员是否遵纪守法,是否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经营活动,是否符合企业文化的要求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同时是否在履行社会责任上有相关的内部控制活动。最后,在企业内部是否有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是否进行常规的监督活动,企业按照相关的控制活动要求履行社会责任,是否在财务报表的披露上不存在重大错报,是否违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相关审计工作。结合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同时应关注社会责任,不仅要评价企业在内部控制设计上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也需要在社会责任的承担中,考虑企业所存在的控制风险及可能存在的重要错报风险,促进企业的有效治理及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是企业是否履行相关的社会责任,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的审计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在总目标上结合社会责任就需要考虑企业的控制活动是否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是否在财务报表整体上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在审计报告中不仅要反映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真实性,也要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活动进行披露。将财务报表审计目标转向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上,侧重分析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偏离情况,综合分析企业的价值及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于内部审计而言,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可以帮助企业健康发展,规避社会责任风险,提高企业价值;对于外部审计来说,企业社会责任的结合更重视企业的合法合规性。

3.信息沟通落实社会责任

在信息沟通上,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要结合并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既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缩减社会公众的期望差,也是满足企业内部发展的需要,督促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现如今,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已将社会责任披露格式进行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需要合理合规地进行披露。社会责任的范围,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护,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制度建设和信息披露等内容。由此可见,对于社会责任的信息反馈,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势在必行。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评价,发表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的职业准则规定,其内容也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信息沟通的良好桥梁,能够有效地促使企业自身评价及良性发展。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关注企业是否按照企业利益相关的要求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信息披露,是否制定了信息披露事务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企业与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之间信息沟通的事项,按照法律法规与企业制度的规定完整地披露企业信息。

4.完善内部监督制度重视社会责任

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内部监督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审计时,企业是否完善其监督环节,也应参考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内部控制的监督活动,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有良好的助力作用。首先,企业需要加强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确保企业的相关利益者行使其监督权及管理权。内部审计在治理层的管理下,从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开始,对企业内部进行审计工作。其次,企业的治理层与管理层在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确保员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审计人员在评价内部控制活动时,在管理层与治理层的协助下,对生产经营等活动开展各项专项审计。从中有效地评价内部控制情况,防止内部控制制度中的监督疏漏,保证各项职责的明确情况,避免出现重大错报。最后,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要保持独立性,履行审计经济监督的基本职能,并重视社会责任工作以促进企业内部工作的完善和健康发展。

三、结语

通过讨论社会责任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影响,从内部控制的要素来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情况,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建议,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治理及审计目标的实现,促使企业在重视社会责任履行的同时,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对审计工作质量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林钟高,张春艳,丁茂桓.市场化进程、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复与企业社会责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

企业环保管理责任制度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营运能力;制度化管理;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05;F4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14-03

引言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酿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们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企业关注的新热点。

企业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的扩展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长盛不衰。但在充满竞争和变数的市场环境中,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保持其持续、快速、健康地成长,实现人与环境、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和良性循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目前国内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偏重于从宏观层次上讨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管理政策以及国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缺乏从微观层次上创意分析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1]。本文构建一个企业的营运能力、制度化管理能力、社会责任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模型,并以辽宁省中小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这一模型。

一、分析框架

(一)营运能力与社会责任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的经营运行能力,即企业运用各项资产以赚取利润的能力。企业为保证长期经营战略的实现,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视角考虑如何加强和充实运营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本意是指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着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发展留下余地,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王文、张文隆(2009)指出,企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企业要正确地确定自身的使命和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担负起企业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同时也要保证自身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利润,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必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要能适应这些环境条件的变化,要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污染治理等方面为企业自身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2]。

假设H1-1:营运能力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

假设H1-2:营运能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

(二)制度化管理能力与社会责任

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企业实现法治的具体表现。一个公司的规章制度完不完善,直接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KotterandHeskett(1992)认为,企业文化对其长期的经营业绩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可能会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成功的企业在企业管理制度实施方面,即规范性的管理制度编制或创新以及规范性管理制度实施的效果方面较其他企业成功[3]。制度化的管理使企业在应对外部竞争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能形成快速反应机制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

假设H2-1:制度化管理能力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

假设H2-2:制度化管理能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

(三)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的思想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这一理念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强调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美国著名学者卡罗尔Carroll,(1991)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慈善的希望。卡罗尔的社会责任定义包括4个具体方面: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4]。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内涵可以简约概括为3个特征:持续性(duration)、成长性(growth)和创新性(innovation),三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成长性是企业在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成长,持续性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持续,创新性则对企业的持续性和成长性都有重要贡献[5]。由于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时期、分析框架,以及方法论的不同,传统经济观与改良经济观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是否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传统经济观的结论是企业短期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之间存在冲突,改良经济观的结论是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查尔斯・汉迪在《思想者》中告诫企业家:“从理想的角度看,企业和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企业在获取生存所需的利润之外,找到更高的目标,他们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这个更高的目标指的是企业家除了要依法纳税,为股东创造利润外,还要承担其他更多的社会责任[6]。

假设H3: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

二、实证研究

(一)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的自变量是营运能力、制度化管理能力、社会责任,结果变量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自变量营运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采用王建琼,侯婷婷(2009)的研究,具体测量使用生产能力、盈利能力和营销能力3个测项[7]。制度化管理能力主要采用KotterandHeskett(1992)的研究,具体测量使用最高领导者的制度化管理能力、领导者的团队管理能力、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以及企业文化四个测项。任玉岭教授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坚实诚实守信,向社会供应货真价实的产品;承担依法纳税的责任;承担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责任;承担社会义务、扶贫济困的责任;承担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责任;承担技术进步和产权保护的责任[8]。中间变量社会责任主要采用Carroll(1991)和王文、张文隆(2009)的研究,具体测量使用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和慈善责任五个测项。结果变量可持续发展能力采用郭蕊(2006)的研究,具体测量使用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研发能力和企业高层对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3个测项。

(二)研究方案与设计

为完成本研究,我们制订了详细的实验方案:第一,进行问卷设计,根据上文变量测项的分析构建表1的衡量指标体系,编制5分制Likert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第二,选择调研对象并实施问卷调查,本研究选择的调研企业是辽宁省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第三,测量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详见下文的分析);第四,根据信度和效度修订问卷。此次总共分发问卷230份,收到156份问卷。

(三)信度和效度测量

信度检验室测定问卷的可靠性,即在不同环境与调研对象的情况下,问卷是否具有可靠性与稳定性。回收的156份问卷中96份问卷符合信度检验的基本要求,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发现样本整体克隆巴赫α系数是0.866,且各潜变量的克隆巴赫α系数均大于0.694符合问卷信度的要求(表1所示),说明数据的信度良好。

效度指测量工具能够正确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质程度,如果数据的内容效度、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良好,则可认为数据具有良好的效度。本研究各个潜变量的衡量指标均来自于国内外学者的文献,并且根据辽宁省制造业企业实际进行表述,对衡量指标进行专家访谈修正,因此数据的内容效度良好。

使用amos19.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之前,检查Kmo值是0.745,p值小于0.01,适合做因子分析。就实务应用的目的而言,主要从x2/df值、nFi(基准适配度指数)值、iFi(增值适配指数)值和CFi(比较适配指数)值等适配指标来判断模型是否达到整体拟合[9],nFi值、iFi值和CFi值大于0.9,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x2/df值小于3说明模型具有简约适配程度。收敛效度,可通过“平均方差提取值”(averageVarianceextracted,aVe)来测度,aVe反映了每个潜变量所解释的变异量中有多少来自于该潜变量中所有题目。表1中所有aVe值大于0.50(p值小于0.01时),表示该潜变量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本测试中nFi值是0.814,未达到建议的临界值0.9,但考虑到样本数基本满足有效样本要求的数量,并且该数值也十分接近临界值,我们认为该模型适配度较好。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模型中,营运能力、制度化管理能力是自变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因变量,而社会责任既是自变量又是因变量,所以路径分析方法无疑是达到研究目的的最好的分析方法。在amoS19.0Graphics绘制相应的路径图,导入收集的问卷数据,进行路径分析。

首先,在模型拟合程度方面nFi值是0.864,未达到0.9的临界,但是考虑到其他指标均符合,nFi的值也接近临界值,所有指标均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研究的假设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较好。其次,在路径系数方法,除了中介变量(mediatingvariable)社会责任对因变量可持续发展能力路径系数为负值,说明具有负向影响外,自变量营运能力对中介变

量社会责任、自变量制度化管理能力对中介变量社会责任、自变量营运能力对因变量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自变量制度化管理能力对因变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路径系数均为正值,说明具有正向影响。但是,检验结果除了参照路径系数还要参考检验的t值和p值,在测量自变量营运能力对因变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时,t值大于1.96,表示达到0.05的显著水平,检验通过。而变量“营运能力”对变量“社会责任”的影响,变量“制度化管理能力”对变量“社会责任”、变量“制度化管理能力”对变量“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变量“社会责任”对变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的测量中t值显然未达到0.05的显著水平,其路径系数便失去意义,检验未通过。

四、结论

经过实证研究,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企业的营运能力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营运能力对社会责任,制度化管理能力对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制度化管理能力对可持续发展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我们调研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都重视盈利能力、制度化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围绕这一原则下的产量、销售额和利润等经济数量指标视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一分析结果也表明,辽宁省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还处于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若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还需要发自内心的觉悟和决心。

企业忽视承担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责任和道德责任,从根本上说还是源于发展等于增长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这种只追求短期利益不重视长期利益的企业管理必将影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启示是:首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应该是以企业形象为核心,以盈利的持续性、环境协调发展、业务的持续性以及人力资本的持续性为支撑,寻求长期的竞争优势。其次,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必须放弃依靠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只追求短期利益不重视长期利益的传统模式,转为企业经济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基于增强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提高营运能力和制度化管理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宋东风.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保障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1):73-76.

[2]王文,张文隆.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154-157.

[3]Kotter,J.p.andJ.L.Heskett1992,CorporateCultureandperformance,newYork:Freepress.

[4]Carroll,a.B.1991,thepyramid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towardsthemoralmanagementoforganizationalstakeholders[J].

BusinessHorizons:39-48.

[5]郭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五维度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149-152.

[6]查尔斯・汉迪.思想者[m].闾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7]王建琼,侯婷婷.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8):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