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法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7:51

医疗法治建设篇1

【关键词】医疗保险;法治;短板;建议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全民医保制度,最可靠的路子当属运用良法之重器、构建法治医保。

1构建法治医保的背景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然要求医疗保险全面进行依法治理,打造法治医保。这是大趋势、大道理,应该人人明白,人人践行,不再赘述。本文主要从医保制度可持续的内在要求略论构建法治医保的迫切性。以1994年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医保制度改革试点为标志,经过20多年的探索,我国已基本实现全民医保目标,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全民覆盖目标的实现和保障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政府推动、增加投入实现的,走的是一条以扩面征缴为主要标志的外延扩张式发展之路,制度的公平性不强、成熟度不高、可持续性面临风险。支撑制度可持续的物质基础——医保基金收支失衡的风险越来越突出。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城镇基本医保基金收入增长率为18.9%,而支出增长率达22.7%;新农合基金收入增长率19.6%,支出增长率20.8%。

同年,全国已有225个统筹地区的职工医保基金出现收不抵支,占全国职工医保统筹地区的32%,其中22个统筹地区将历年累计结余全部花完。居民医保基金全国出现收不抵支统筹地区已有108个。卫计委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近三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幅达13.20%,为同期GDp增幅的1.62倍。2000—2013年,职工医保基金收入年均增幅33.20%,而年均支出增幅达34.39%。报告指出,以此趋势推测,到2017年职工医保基金将出现当期收不抵支,到2024年将累计出现赤字7353亿元。尽管上述数据来源不同,但结论相同:基金支出超过基金收入,赤字已经出现,如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基金赤字风险将会越来越严重。

除了医保基金收支失衡之外,其他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同样不可忽视:支付制度改革不完整、不系统与基金绩效普遍过低并存;就医诊疗行为不规范、欺诈骗保猖獗与取消两定机构行政审批后的无说法、无所适从并存;城乡医保管理体制分割、资源分散与整合的复杂性、艰难性并存;厘不清社保与商保、基本保险与补充保险、基本保险与“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保障的关系,过分夸大与削弱基本医保的现象并存,等等。这些问题说明,全民医保亟待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式发展转变为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从以行政推动、财政投入为主转变为依法治理、提升基金绩效为主的发展方式,全面构建法治医保,推进医疗保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医保法治短板的主要表现

2.1医疗保险的专项立法尚属空白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主要体现在两部综合性法律法规中。一部是1951年2月政务院公布实施的《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是一个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四项保障待遇于一体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依据《劳动保险条例》建立了劳保医疗制度,保障对象是各类企业职工和职工的直系亲属(由企业报销1/2医疗费用)。条例所规定的工伤、医疗、养老、生育四项待遇,在概念上并未冠以“保险”字样,而是将工伤保险表述为“因工负伤、残废待遇”,将医疗保险表述为“疾病、非因工负伤、残废待遇”,将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分别称为“养老待遇”“生育待遇”。这种表述具有科学性,因为这四项待遇是由政府制定政策、企业出资的保障制度,不是保险制度。另一部是2010年10月28日颁布、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一部集五项社会保险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保险法律。

该法在总则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提出五项社会保险的概念,且分别均有专章规定,是社会保险法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填补了基本医疗保险概念及其立法的空白。当然,“基本医疗保险”的概念并非社会保险法出台才有。12年前的1998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就明确提出了“基本医疗保险”概念,并成为由企业劳保医疗制度转变为新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性标志。但是,本文是从法律视角研究医疗保险,44号文件是政府的行政规章,称不上法规,更不是法律。由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早于、快于医疗保险立法。在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政府文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彰显政府的动员、组织和推动能力。但对医疗保险法律体系建设没能进行总体设计、超前建立或同步跟进,且社会保险法中的某些医疗保险条款也已过时,医疗保险立法的滞后状态迄今未能改变。

2.2现有法律条款过粗,不适应

医疗保险管理要求首先是缺乏配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社会保险法是一部支架性的基本法律。同其他基本法律一样,贯彻实施须有配套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包括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形成一个纵向的由基本法律制度到实施细则、操作规范、监督检查的体系。而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与医疗保险相关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没有及时跟进,导致医保领域的改革实践执法无据。二是社会保险法中的部分条款执行成本高,且参保风险、基金风险、行政风险较大,又缺乏规避和化解这些风险的具体政策,导致地方不敢积极推行,如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其追偿总是以耗时费力无效果而告终。三是缺乏从上到下的执法监督检查体系,导致执行难到位,致使社会保险法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其次是现有法律不适应医疗保险改革和管理的实际要求。医疗保险直接涉及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参保人就医选择的有序性等方方面面。因此,医疗保险不仅要管理好法定人员的应保尽保、基金的应收尽收,更要管理好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医疗服务质量、医保基金使用的绩效、参保人员的就医流向等就医诊疗行为。为此,世界上不论哪种类型的医疗保障国家,无不高度关注就医诊疗行为的管控。第一个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德国,为管控医疗费用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1977年出台了《第一次抑制医疗费用法》,4年后的1981年颁布《第二次抑制医疗费用法》和《医院医疗费用控制法》。1998年颁布《增进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之间的团结法令》,限制医疗服务提供方以创收性处方为盈利方式的医疗行为。反观我国,管控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白。社会保险法对医疗服务的规定只有一句话,即第三章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医疗机构应当为参保人员提供合理、必要的医疗服务。”过于原则和单一,难以操作。

2.3有法不依、以政代法的现象严重

存在将法制改为法治,其核心要义就是实现立法与执法的统一,形成尊法信法执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但在医疗保险问题上,置法律于不顾的现象严重存在。部门文件冲击社会保险法。由几个政府部门联合下发的大病保险的指导意见,竟对社会保险法关于“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的规定不屑一顾,硬从医保基金中切出一块,交给商业保险公司进行“保本微利”的经营。请问:这种做法有法律授权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再请问:下发大病保险文件的那几个部门是不是行政机关?如果是行政机关,又没有获得法律授权,是不是有法不依而“乱作为”?法律面前置若罔闻,逆势孤行。

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中,关于管理体制的归属问题屡遭节外生枝的干扰。有的主张一手托两家,卫生部门既管医疗,又管医保;有的主张各为人社、卫生划出几个地区,分别管理一段时间后组织第三方评估,谁管得好就让谁管;有的部门把节外生枝作为医改深层次的问题,派出人马跑到各地调研、论证,甚至求助于所谓的国际经验。为什么说这些行为是节外生枝呢?因为早在2010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已经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规定,总则第七条明确提出:“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由此可见,人社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是法律定论和法定职责,还用得着劳神费财再论证吗?不仅有法律的规定,也有成功的实践。2015年底以前,重庆、天津、宁夏等8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进行了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这些地方均将管理体制划归人社部门,又为何视而不见呢?说穿了,就是想通过“搅和”和“折腾”将人社部门法定的社会保险管理职责变成卫生部门的权力。但是,“搅和”不会改变总方向、总趋势。绝大多数地区都会遵循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和先行探索地区的路子理顺管理体制,这是大势所趋。个别人、个别地区被“搅和”得一时迷失方向,不顾法律规定,将城乡居民医保管理体制划归卫生部门;有的另起“炉灶”,成立由财政部门管理的医保局。这两种做法都是“瞎折腾”。但我们相信,这样的地区在饱尝一段时间的逆行苦果和孤独之后,也会像江苏省的常熟市那样回归按规律行事、按法律办事的轨道。

2.4守法意识缺失,欺诈骗保的违法违规

活动日益猖獗由于打击欺诈骗保缺乏法律依据、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据2015年8月17人民日报披露,在贵州部分地区,从县医院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再到私立医院,均查出套骗医保基金问题,出现了塌方式集体沦陷。六盘水市抽查定点医疗机构135家,发现涉嫌套取新农合基金及基金管理使用不规范的有107家,占76%以上;安顺市抽查定点医疗机构41家,均不同程度存在套取新农合基金的行为,问题查出率达100%。审计署2012年8月的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公报称,部分单位和个人违规牟取不正当利益。有4家药品经销企业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6.76亿元,虚增药品成本牟取非法利益;6个省本级、75个市本级和226个县的医疗机构等单位通过虚假发票、虚假病例、挂床住院、滥开药物、虚报人数等手段套取医保资金2.87亿元;部分医疗机构采取违规加价等方式乱收费1.94亿元。上述情况无不说明包括少数参保人员、医疗服务人员在内的部分社会成员尊法守法的意识严重缺失。

3构建法治医保的对策建议

3.1加快立法进程,急用先立,补齐短板

鉴于医疗保险立法任重道远,应该分清轻重缓急,从现有法律基础出发,急用先立,补齐短板,逐步完备。现有法律基础,就是立足于已经颁布实施五年的社会保险法,尽快出台配套法规《基本医疗保险条例》,这是当务之急。医疗保险法律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应该在基本医疗保险条例的基础上颁布基本医疗保险法,让医疗保险有专门的基本法律。有观点认为,在社会保险法中设立医疗保险专章就够了,不必建立医疗保险基本法律。笔者认为,我国的医疗保险是一个拥有13亿保民、12万个定点医疗机构、19万个定点药店的世界上最庞大的医保体系,调节医保与医疗、医保与医药、医保经办机构与参保人员、医疗机构与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关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应该有一个国家层面的基本法律担当此任。从国际看,只有几千万人口的德国,既有基本法律《疾病保险法》,也有规范参保范围、医疗行为、就医行为、经办机构行为等方面的配套法规,仅笔者的案头就达12件。而且还有包括12卷的《社会保障法典》,将医疗保险纳入其中第五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德国医保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值得我国借鉴。

3.2强化法律实施,排除行政干扰

强化法律实施,应摆正权与法的位置。在我国,法律实施的主要瓶颈在于行政权力大于法律、官治大于法治。因此,应将政府部门、政府官员的决策行为、领导行为、管理行为规范到法律规范之中,排除以言代法、以政代法、以权压法的恶习。为防止或减少以权压法恶习的屡屡重现,对于政府及部门出台的涉及医疗保险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建议增加社会公示环节,让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有说话的机会。有的规定还应该征得参保人员的同意,如动用基本医保基金建立大病保险资金,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征求保民意见,这是合法性的要求,也是尊重参保民众权利的要求。医保基金是参保人员的救命钱,是社会保险基金,不是政府财政,政府无权直接动用,但可以通过法律授权来解决。在没有授权、没有征得保民意愿的情况下便将医保基金用于非基本保障,过于武断或蛮横,应该作为构建法治医保的重中之重的问题来破解。

3.3加强执法衔接,形成部门合力

这是一个老话题,又是难题,还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课题。实施医保法律法规,仅靠医保经办机构甚至人社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奏效。人社部门及经办机构没有判罪权,骗取医保基金的大案要案的犯罪嫌疑人对此少有顾忌。迫切需要公安、法院、卫生、审计等部门的及时介入,与医保经办机构形成合力,协同作战,增强执法的威慑力,提升执法效率。

3.4加强执法监督,打击欺诈骗

保为提升监督效率,须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如何发挥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政府官员对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整改建议置之不理怎么办;二是如何将行政监督、社会监督、专业监督、司法监督由分散行事变为有机结合,形成打击欺诈骗保的监督体系和合力;三是如何将多年存在的事后监管为主,真正转变为以事前、事中监督为主;四是如何利用新媒体拓宽监督渠道,提升社会举报的便捷性、及时性;五是如何将依法打击与舆论引导结合起来,形成欺诈骗保可耻、举报违法光荣、全民自觉守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王东进.让认知聚焦常识让制度回归本位[J].中国医疗保险,2015,87(12):5-8.

医疗法治建设篇2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村民自治;政治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了全国90%的行政村,成为我国农民主要的医疗保障形式。但改革开放后合作医疗迅速崩溃,1985年其覆盖面骤然下降到5%,1989年再次降到4.8%。20世纪90年代初,政府曾提出“恢复与重建”合作医疗制度的任务,但各地的合作医疗试点大多以失败而告终,其覆盖率始终低于10%的水准。前卫生部长张文康承认,即使这小得可怜的覆盖面也还不巩固,往往是“春办秋黄,一进、二送、三、四重来”。

合作医疗的恢复与重建制何以如此之难?国内学者多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但笔者认为,对其简单地诉诸于经济因素的分析,不符合制度分析框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尤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及合作医疗制度变迁的真实历史图景。制度变迁研究应该向着更为复杂的“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扩展。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过程进行政治分析,以期对当前正在我国大力推进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一、政治因素是合作医疗迅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自古以来,我国没有形成西方国家那样的经济权力支配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而是政治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政治领导人的个人魅力与权威在决策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我国,用政治学的理论来解释经济与社会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似乎更具说服力,也更切合实际。如果教条地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解释我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似乎是不合适的。解放后,我国之所以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根源正是政治因素的作用。著名思想家顾准曾鞭辟入里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大弊在于“服从政治权威”,“不是只有经济基础才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能使什么样的经济结构生长出来或生产不出来”。

诚然。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初是农民自己在实践中创造的,它起源于1938年在陕甘宁边区创立的“保健药社”及“卫生合作社”,当时农民用“凑份”的办法互助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但是,解放后它在全国的迅猛推进,则开始于时期。即使在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我国农村重点推进的是农业生产、供销和信用三大合作。农村合作医疗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期,全国合作医疗覆盖率仅达到10%。1958年的兴起。全国掀起了举办合作医疗的第一次热潮,到1962年,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近50%。但合作医疗在全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却是在史无前例的“”及其随后的徘徊时期。1968年,主席发表“合作医疗好”的批示,推广湖北长阳乐园公社的合作医疗经验。当时正值“”政治运动的推动,支不支持合作医疗,关系到是不是团结贫下中农,“是不是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是不是执行无产阶级卫生路线的大问题”。因此,为了贯彻的最高指示,各级政府把推行合作医疗列入重要日程,采取群众运动的办法大力推广。在当时“政治挂帅”的气候下,这种大办合作医疗的政治热情迅速遍及全国。于是全国掀起了举办合作医疗的第二次高潮,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90%。

由上可见,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高潮的到来,是由强大的政治权威和行政干预而推动的,政治因素在合作医疗迅猛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政治上的高度重视和强大的政治动员力使合作医疗获得无与伦比、举世无双的外部推动力量,因而使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超乎寻常的普及与推广,迅速在全国农村广泛实施起来。因此,客观地说,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取得的成功,不是由于其自身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制度创新,而是由于其所嵌入其中的高度集权的、革命性的、全能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国家与社会关系。使得逆向选择和控制医疗成本的问题几乎不存在。概而言之,合作医疗在中国的成功,是主席的个人魅力型政治权威在20世纪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导演的一个罕见的“杰作”。

二、改革开放后合作医疗制度难以“恢复与重建”的根本原因

20世纪70年代末,合作医疗嵌入其中的政治制度与政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政治动员为核心的全能主义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改变之后,合作医疗从强制性集体福利回归到自愿性社区医疗筹资。卫生部1979年底的《农村合作医疗章程》明确了合作医疗“自愿互助”的原则,政府对合作医疗采取了放任自流的做法。资料显示,从1979年到1989年,中央政府几乎没有出台任何关于合作医疗(甚或农民健康保健)方面的专门文件。结果,我国农村合作医疗迅速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坡,1985年全国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过去的90%猛降至5%,1989年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全国的4.8%。合作医疗的衰落。使大多数农村居民失去了基本的医疗保障,许多人无法负担疾病费用,形成因贫致病和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

1990年,为了兑现向wHo承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我国政府提出农村“集资医疗保健覆盖率”要达到50%-60%的水平。199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1994年。国务院研究室、卫生部、农业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在全国7个省14个县开展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及跟踪研究工作。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肯定了合作医疗在保证农民健康、防止因病致贫中的重要作用,并再次要求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同年3月,卫生部等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若干意见》,国务院当年5月批转了这个意见。政府的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合作医疗的恢复与重建。据卫生部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统计,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比重由80年代末的5%提高到6.5%。但是,与70年代末的90%以上的合作医疗覆盖率已无法相比。

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重视、各级政府及其卫生等部门大力推进、众多专家学者甚至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组织也积极参与和支持,而合作医疗制度在新时期却如此难以“恢复与重建”呢?这其中的原因曾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

的看法。笔者认为,既然合作医疗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的产物,我们只有从政治与政治发展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概而言之,合作医疗难以恢复与重建的根本原因,是其所嵌入的制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地说就是:我国正处于个人魅力型权威向法理型权威的转型时期,原先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个人魅力型权威的作用虽然逐渐消逝。但影响仍然很大,而现代法理型权威尚在形成与发展之中,依法治国的方略一时难以具体、全面地实现。

众所周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确立了他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型权威。1949年之后我国进入建设期,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权威理应转变为法理型权威。但当时的人民群众乃至党的大多数干部对于法理型权威深感陌生,他们更乐于接受的个人魅力型权威形象。“”和“”运动中,亿万人民群众都是热烈响应领袖号召,而且真诚投入其中的。因此,主席提倡的“合作医疗”能够获得迅速的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个人魅力型权威的统治从本质上讲是权威政治而非民主政治,是人治而非法治,是一种最不稳固的、非常态的统治形式。个人魅力型权威的行使没有确定的制度程序和法律程序。与现代化建设期规范化的社会管理方式格格不入。它固然可以挟革命之余威,雷厉风行地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但同时也使现代化进程充满不确定性和震荡性,把现代化引向危机。个人魅力型权威在现代化建设期的负面效应使得个人魅力型权威的神圣光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因此,改革开放后,尽管政府及社会各界都试图恢复与重建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主席的逝世,加上法理型权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合作医疗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收效甚微、屡次出现“春办秋黄、前试后垮”的现象,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合作医疗的恢复与重建工作由于在宏观上缺乏法理型权威和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一些地方的在任领导如果选中了合作医疗作为表现其政绩的切入点,则会不遗余力地大力推进之,合作医疗就如同穿上了水晶鞋的灰姑娘光彩四射;如果换了另一任不重视合作医疗的领导,合作医疗则犹如没有了水晶鞋的灰姑娘,只好躲在厨房里自惭形秽了。合作医疗像得了疟疾一样忽冷忽热。这也是我国合作医疗的发展曲线为什么呈波浪型,而且波峰都出现在有关政策或精神新下达前几年的原因之一。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困境的求解

在关注“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与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2003年12月,在经历了“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后,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在湖北宜昌召开,、就会议都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路子。这些政治动向表明:高层领导人已决心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同时也预示着合作医疗制度将再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恢复与重建。

几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运行和管理中也存在较大问题,如一些基层部门为了得到中央的补助金,出现了大量的垫资行为;有的基层试点地区竟然公开使用大额借贷资金等不正当手段钓取中央的资金,与试点的宗旨背道而驰,使该项工作成为“钓鱼工程”;少数乡镇卫生院采取伪造病历等不正当手段虚报、冒领合作医疗基金,等等;结果在一些地方,医疗机构获得了很多利益,农民得到的实际补偿却很少,从而大大弱化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民的吸引力。因此,如何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根本的办法是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与村民自治体制相结合,实行民主管理,同时加速推进其法制化进程。也就是说,要通过民主与法制的手段,通过法理型权威的建立实现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一)与村民自治体制相结合,探索合作医疗制度民主管理之路

解决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困境的关键,是在合作医疗组织与管理中引入农民利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服务于农民。理应体现农民的利益。因此,必须调整合作医疗组织内部的利益主体结构。使农民与合作医疗管理与服务组织在制度层面上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民真正参与到合作医疗组织管理决策中,并有能力表达其利益要求和对政策发展的影响力。否则,由政府一手包办实行自上而下的合作医疗制度变迁是难以成功的,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必然难以持续。

实际上。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是典型的地方公共事务。从村级自治的职能来看,卫生保障制度应该是属于村级自治的范畴,是村民委员会应该履行的职责。而从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来看,合作医疗制度没有进入村级自治的视野。因此,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将合作医疗纳入村级自治“一事一议”的范畴,赋予农民更多的自和组织权,引导支持农民建立自己的医疗合作社,以合作社组织的名义倡导发动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并负责合作医疗资金的支出与管理。同时促成农民在合作医疗问题上与政府、医院的平等协商与制衡机制。这样,农民的声音就能够影响合作医疗的推进过程,并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推行,农民作为合作医疗政策受惠者的合法权益就有可能确实得到维护,合作医疗制度中途夭折的命运就可能不会再次出现,而且将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与村民自治体制有机结合起来,村民通过对合作医疗事务的共同管理,还可以使其成为村民自治“四个民主”一项实质性的内容,从而实际地锻炼他们的民主管理与合作能力,促进农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构建农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为合作医疗制度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医疗法治建设篇3

一、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继续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加大查螺力度,对钉螺滋生区与钉螺滋生环境整治工作力度。

抓好禽流感与霍乱防治工作,做好全市在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与应急演练。

加大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

加强肠道门诊和登革热防治工作,严密监测与防控肠道传染病、登革热的发生和流行。

进一步健全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完善疫情报告程序和时限。

二、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加强卫生监督队伍素质建设,强化卫生执法,做好食品、职业卫生等监督管理工作,加大医疗市场、食品市场等整治力度,保障群众身体健康。落实卫生系统医疗、消防安全工作。

三、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快市二医院和漳港卫生院等建设步伐。加强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农村卫生院的医疗仪器配备,完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卫生人才,提高农村卫生院的诊疗水平,满足群众医疗保健需求。

四、继续抓好“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和卫生下乡活动,加强医疗护理工作体系建设和医疗护理质量监控工作,保障群众医疗安全与医疗保健需求。

五、加强医疗卫生单位及医务人员的廉政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卫生行业作风建设与治理卫生系统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和纠正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强化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努力营造舒适、便捷、优美、服务态度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

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机制,扩大农民群众的受益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率,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稳步实施。

七、加强预防保健、妇幼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强化农村预防保健网络,加强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促进妇女、儿童系统保健体系建设与完善,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医疗法治建设篇4

一、总体目标

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全面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通过采取相应措施,使医疗执业环境明显改善,医院及周边安全状况明显好转,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医院内部医患纠纷、刑事案件、治安事件和安全隐患明显减少,医院治安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医患纠纷调处机制逐步完善,并努力形成平安医院建设长效机制,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有序的诊疗环境,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到*年,全市85%以上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含相应规模的民营医院)达到平安医院建设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切实改善医疗服务。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德医风规范和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教育,使广大卫生工作者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各级医疗机构要创新服务流程,优化诊疗环境,为患者提供及时、方便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坚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原则,建立健全医患纠纷预防处置、情况研判机制,周密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加强医患沟通,完善沟通内容,改进沟通方式,注重沟通效果。结合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切实加强医院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组织,落实各项核心医疗工作制度和安全措施,保证医疗仪器设备合法、合理、安全使用,避免发生医疗差错和事故。认真贯彻《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加强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储存、使用质量的监督管理。严格技术准入制度,规范医疗执业行为,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规范医疗价格行为,严格执行医药价格政策,切实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

(二)依法妥善处置医患纠纷。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把医患纠纷处置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各县、区要在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下,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调解中心,努力化解各类医患纠纷。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把医疗责任保险与医患纠纷调处有机结合起来。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专门设立“医患纠纷调解中心”,依法、公平、公正调处医患纠纷。提高医疗事故鉴定工作质量和水平,逐步形成各级医学会管理的专家鉴定组织与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鉴定机构并存,并由委托方自主选择鉴定组织(机构)的机制。运用综合手段,防止因医患纠纷引发和恶性事件,严肃查处和打击严重影响医疗秩序、危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不断强化医院内部治安管理。各级医疗机构要全面执行省卫生厅制定的《医院安全保卫工作规范》,定期组织安全工作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学习培训,落实各项内部安全保卫措施。建立健全治保会、护院队、义务消防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加强医院内部技防设施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及时消除内部安全隐患。制定和完善防恐怖、防破坏、防灾害事故、防等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加强医院内部重要部位和重点科室、部门的安全管理,特别要加强对各类毒、菌种和放射源的管理,严防发生流失事件。认真贯彻《保密法》,切实做好保密工作。建章立制、强化监督,努力预防职务犯罪。落实防范、惩治势力和非法组织活动的各项措施。加强与基层社区组织、公安派出机构的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四)认真治理医院及周边环境。加强对医疗机构周边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和出租屋、旅馆、招待所的管理,及时排查并消除各种治安隐患,防止违法犯罪分子隐匿其中。合理规划和建设医疗机构特别是人、车流量较大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周边的交通安全设施,改善医疗机构及周边交通秩序。强化对医疗机构周边煤、油、气、电设备的管理,及时拆除违章建筑、取缔违法摊点。经常分析医疗机构及周边地区违法犯罪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巡逻守护,严密防范侵害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发生。定期组织开展医院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整治,依法打击“医托”、“号贩子”和散发、张贴虚假医药印刷品广告等违法行为。

(五)进一步改进涉医新闻宣传工作。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强化政务公开和院务公开意识,建立统一协调的信息通报机制,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最新的政务信息和医疗服务信息,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满足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新闻媒体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大力宣传医务工作者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精神,营造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社会氛围,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客观宣传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特殊性、高科技性和高风险性,引导群众理性对待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和医疗损害纠纷;对有关医患纠纷,在搞清事件真相前不轻易、轻率地报道,杜绝不实报道。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舆论氛围。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要把平安医院创建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的重要内容,强化整体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市政府成立由分管秘书长任组长,市综治办、公安局、司法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协调小组”,在市卫生局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委派一名联络员参与办公室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二级及以上医院都要成立创建活动协调组织,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医疗法治建设篇5

根据射委发(201*)10号文件精神,围绕201*年全镇政法工作要点和**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下发的《**县201*年“平安**”建设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射综治委[201*]1号)及《关于做好重要时段和敏感节点常态化平安创建工作的通知》(射综治委[201*]3号)文件要求,为创造良好的医疗执业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决定在我镇卫生院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结合我镇卫生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在我院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医疗机构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破坏医疗秩序、危害医患关系的违法犯罪行为,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确保医疗机构稳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我院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使医疗执业环境明显改善,医院及周边安全状况明显好转,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医院内部医患纠纷、刑事案件、治安事件和安全隐患减少最低,医院治安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医患纠纷调处机制逐步完善,并努力形成平安医院建设长效机制,努力达到“五个不发生”,即不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及治安案件,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不发生越级上访和集体性上访事件,不发生三级以上医疗事故,不发生医务人员和医院职工违法犯罪。落实相关标准,深化行业平安创建活动;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开展,加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落实相关服务均等化;积极落实艾滋病人“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艾滋病宣传;协助做好地方政府做好安全工作,整体提升全社会平安建设水平。

三、主要措施

1、强化医疗服务理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卫生院要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医德医风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要结合当前深入开展的医院管理年和“三优一满意”创建活动,继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流程,优化诊疗环境,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及时、方便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完善沟通内容,重视沟通技巧,改进沟通方式,确保沟通效果。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组织,切实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工作,落实医疗护理核心制度和安全措施,保证医疗仪器设备合法、合理、安全使用,避免发生医疗差错和事故。要严格技术准入制度,规范医疗执业行为,严格执行诊疗、护理技术规范和常规,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严格执行医药价格政策,杜绝乱收费、不合理收费现象,切实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

2、完善医患纠纷处理程序,依法妥善处置医患纠纷

卫生院制订医患纠纷预防处置预案,成立医患纠纷预防处置机构,坚持及时发现,有效处置的原则,努力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因医患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卫生院要完善内部治安保卫保障工作机制,及时解决因医疗事故、医患矛盾等引发的医患纠纷,逐步将医患纠纷处置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依法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群众的合理诉求。

3、加强医院内部治安管理,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卫生院要定期组织安全工作重点岗位人员开展学习培训,落实各项内部安全保卫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和重要时段及节假日的突击检查,及时消除内部安全隐患。制定和完善防恐怖、防灾害事故、防群体性事件等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演练。强化重要部位和重点科室的安全管理,做好财会室、机要室、档案室、计算机信息室、重要物资仓库、病房、药房、收费处等部位的管理,做好防抢防破坏工作,按规定安装物防、技防设施,夜间要有值班守护,确保不发生重大可防性刑事、治安案件。加强与政府、公安派出机构的联系,严肃查处和打击严重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危害医务人员、患者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4、认真整顿医疗市场秩序,坚决打击非法行医行为

卫生院要精心组织,深入扎实地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采取日常监督检查、明查暗访、突击检查等方式,对违法违规医疗广告、超范围执业等进行严厉查处。同时将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与加强医疗机构审批和规范化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为平安医院创建创造优良的医疗环境。

5、建章立制,强化监督,预防职务犯罪

我院要全面组织开展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增强服务意识,恪守服务宗旨,提高服务质量,促进行风建设。继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通过自查自纠查找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从制度、教育和监督入手,建立完善齐抓共管、纠建并举、群众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促进平安医院建设。

四、工作安排

1、宣传发动,安排部署。

201*年5-7月,在全院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成立领导组织,健全管理体系,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工作,安排部署“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工作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开展创建活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的浓厚氛围。

2、全面启动,整体推进。

201*年8-12月,卫生院各科室围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整体推进,全面启动“平安医院”创建工作。

3、考核评价,总结表彰

2014年1-2月,对照全国“平安医院”创建工作考核办法及考核标准(试行),开展联合检查与考评,适时组织召开总结交流会,对“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先进进行总结和表彰。

五、具体要求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卫生院成立以羊勇院长为组长的《凤来镇卫生院创建“平安医院”活动领导小组》,卫生院各科室主任要高度重视。努力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牵头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创建格局,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2、明确创建职责,狠抓工作落实

各科室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根据创建目标任务,认真履行职责,把创建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认真组织学习和研究全国平安医院创建考核办法及考核标准;二是对照标准细化分解,明确责任建立工作台帐,强化工作措施,推进创建工作。

3、强化监督,实行责任追究

卫生院将采取定期不定期检查或抽查等方式,对各科室创建工作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要求限期整改到位,对科室主任不重视而发生的重大责任事故,影响社会稳定的,视情节轻重分别进行责任追究,直至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

附件

凤来镇卫生院

综合治理和“平安医院”创建工作

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羊勇 (院长)

副组长:蒋琼 (副院长)

成员:田正(办公室主任)

黄建(医务科长)

王爱平(住院部主任)

卿培斌(门诊部主任)

医疗法治建设篇6

关键词:医疗保障;城乡统筹;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具有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重城轻农的制度设计理念和城乡分割的管理运行体制。这种医疗保障制度既不公平也非效率,它人为地割裂日益模糊的城乡关系,明显不适应现阶段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从而构建城乡间更为公平的、一体化运作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即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促进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

一、构建城乡统筹、更为公平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助于保障基本人权,维护宪法尊严。医疗保障是基本人权保障的重要方面,其人权地位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也得到我国宪法的保护。《联合国人权公约》规定:“本盟约缔约国确认人人有权享有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现有医保制度将城乡居民分为三类人,即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规定城镇居民享受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只能享受低水平合作医疗,忽视农民平等享受医疗保障合法权益的国民地位,违背宪法精神。从维护宪法尊严的角度讲,需要构建更为公平、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二、构建更为公平、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保障具有纠正市场失灵、减少收入差距和促进社会正义的功能。秉承计划经济时代重城轻农设计理念的二元医疗保障制度,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居民面临共同的疾病风险和农民拥有经济资源不足的现实,非但没有承担起农民的医疗保障功能,反而沦为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弱化农民经济状况的制度安排,是市场体制不完善的表现。可以说,构建城乡统筹、更为公平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三、构建城乡统筹、更为公平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助于改善民生,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民生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在现代民主政治背景下,一个在民生方面长期没有建树,或无力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政党和政府,不可能获得政治合法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看病难、看病贵”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是重要的政府治理内容。相较于城镇居民,重城轻农二元医保制度使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为突出。据统计,目前农村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占全部贫困户的33.4%。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需要构建城乡统筹、更为公平的医疗保障制度,这既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健全预见性治理机制、提高政府治理水平的要求。

四、构建城乡统筹、更为公平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助于稳定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城乡二元医疗保障制度不利社会稳定和谐:重城轻乡、挖农补工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制度不公、过于悬殊的城乡差异引发工农矛盾;新农合补偿力度不足,不能形成风险共担机制,极易导致农民贫困,城乡收入差距悬殊过大和贫困容易产生仇富情绪,不利社会稳定:城乡二元医保制度不利于农村社会底层“精英”向上流动,易导致其不满和怨恨;中间阶层和橄榄型社会结构有利于社会稳定,城乡二元医保制度不利于农业人口向非农化、市民化转变,不利于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然难以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结构;医保缺陷和待遇低下加剧了本就紧张的医患矛盾、医保部门与医疗供需矛盾等。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有助形成成果共享机制、有助于形成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机制、有助于社会结构转型、有助于消除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构建城乡统筹、更为公平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助于消除二元体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已处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时期,必须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村建设发展的带动作用,必须改变城镇化滞后工业化的不利局面,消除阻碍城乡间人口、要素流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目前,各地多将农民工纳入具有较高缴费门槛和连续缴存要求的城镇职工医保体系,限制了农民工参保和事实公平,城镇更缺乏对农民工家属的医保制度安排,这种医保制皮安排不利于农村人口的非农转化。另外,我国农业人口规模巨大,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人口将面临或已经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传统城市地区发展空间有限;二是欠发达农村人口老化、弱化。故此,我国不能照搬西方大城市工业化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同时依靠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生活现代化提升我国城市化水平。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和小城镇就业、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农村生活现代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国内学者认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障(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该优先发展成为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项目。

六、构建城乡统筹、更为公平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助于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促进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可以促进城市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协调城乡关系、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据测算,过去40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中,约8~10%来自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亚洲经济发展奇迹大约30~40%来源于本地区人群健康的改善;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助于化解农民大病经济风险、减轻农民负担,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助于改变农民消费行为。提高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七、构建城乡统筹、更为公平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助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发展、彼此协调的社会样态,基本现代化是比全面小康社会更为进步的社会样态,发展水平应该更高、关系应该更协调。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减少城乡差异、在于社会建设。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障可以从几个方面减少城乡差异、促进社会进步:有助于消除二元体制对城乡经济一

体化发展的不利影响,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提高财政对农民的人均补贴能力;有助于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稳定农民收入:确保农民获得及时救治、加之收入改善,有助于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有助于形成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均等化机制。

八、城乡分治、割裂运行的二元医保管理体制弊端颇多,迫切需要变革。城乡分治、割裂运行二元医疗保障制度的弊端主要表现为:①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在定点医疗机构选择与管理、药品与诊疗项目甄选、信息化、行政和业务管理、基金管理等方面的软硬件资源是可以共享共用的。城乡分割运行体制不利于医保管理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加剧具体医保制度经办人员与业务经费紧张的局面。②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居民较少、经济发达市县和撤县建区地区农民较少,难以满足医疗保险运行的大数法则,加之逆向选择效应,城乡分割管理不利于医保基金安全和可持续发展。③分割管理体制增加不必要的部门沟通和协调成本、易引发部门利益之争、加大城乡医保制度之间差异,不利于城乡医疗保障整合发展。④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给医疗机构带来不必要的负担。⑤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加大医保政策复杂性,加大群众理解难度。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界限日渐模糊,居民身份变更频繁,两部门分割管理体制不利于医保关系衔接,容易引发管理矛盾,也容易产生重复参保、漏保现象。构建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能有效消除以上弊端。

九、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是新农合走出发展困境的根本出路。新农合现有发展思路面临发展困境:新农合大病补偿水平极低、缺乏小病保障,不能真正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也难以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需求;除极少地区外,集体经济对新农合扶持条款难于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快的地区越来越多地人们参加职工医保制度,一方面使大数法则失效,另一方面也使以户为单位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制度设计受到挑战;非农化使现有农村人口更多的是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没有工作技能、并注定是缺乏支付能力的社会弱势群体,解决乡村留守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需要打破城乡分治的制度设计理念:除极少数地区外,乡级财政困难是不争的事实。突破新农合发展困境在于摒弃重城轻农医保设计理念、放弃医保城乡分割管理体制,走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十、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有助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首先,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可以解决我国医疗保障建设最核心的公平问题和管理体制问题,必将对其他医保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也有积极影响。一是有助整合医疗保障力量,优化医疗供需利益格局,实现有效规范、约束供方行为,即可控制卫生费用,也可重树医生声望:二是有助于卫生部门专心做好区域规划、标准制定和监管规制等职能工作,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卫生行业形象提升,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应然之举:三是促进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改变政府卫生投入过少的不合理现状:四是激励患者到基层就医的医保制度安排对医疗卫生资源有效配置有积极影响,有助于城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促进整个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

医疗法治建设篇7

这一年,中医院的内分泌科成为国家重点专科,儿科、骨伤科成为辽宁省的重点专科。

一年之间,有三个病房同时成为部级和省级重点专科,在本溪市卫生界并不多见。同时,这事也为本溪的医疗卫生事业增色不少,本溪市卫生局局长姜华好评多多。2013年1月25日,姜华在本溪市中医院三甲授牌仪式上的讲话中说:近年来,市中医院在医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院干部职工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始终坚持“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的发展战略,扎实践行“拼搏、进取、求实、创新”的医院精神,推动医院走出低谷、突破瓶颈、步入正轨、渐入佳境。内分泌科成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儿科、骨伤科被辽宁省中医药管理局授予辽宁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

中医人也为此自豪。重点专科的建设成为了中医院“三甲”路上让人瞩目的亮点。

果结今朝,却是多年耕耘的收获

2006年,中医院儿科被辽宁省卫生厅评为辽宁省重点中医专科,并带来了明显的效应。专科建设带动医院的发展在事实面前成了全院的共识。

2007年,中医院为自己的发展勾勒出了一幅发展蓝图:

十年内建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设施完备、管理规范的三级甲等医院。

围绕此,提出以医疗工作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院专科专病建设、注重人才开发培养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思维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力争建成部级重点中医专科和省级重点中医专科数个。

重点专科的建设成了支撑建设三级甲等医院的重要着力点。

在梳理中,一批具有发展优势的科室被列入重点培养的计划中。

然后是一系列保障措施的实施,如明确专科发展方向,推进重点病种诊疗特色,使各重点专科均有明确的重点病种,和围绕解决该病种中医治疗难点开展主要研究课题。

如加强重点专科建设硬件的投入,资金投入向重点专科倾斜。尤其是门诊、病房医疗环境、医疗设施的建设尽量满足重点专科对临床常见病、疑难性疾病、重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预防和保健的要求。

如加强重点专科人才培养,建立合理人才梯队,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保证专科健康持续发展。

如开展专科诊疗技术及特色疗法,重点专科开展特色诊疗技术及特色疗法17种,如内分泌科、肾病科开展中药煎剂保留灌汤技术;儿科伏九贴敷疗法;骨伤科小夹板固定技术。

如加强重点专科信息化建设,在重点专科建立门诊和住院医生工作站,积极推进共享系统的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信息化资源,促进重点专科信息化建设。

凡此种种,有力保障和促进了了重点专科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打造名专科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继2006年儿科被辽宁省卫生厅评为辽宁省重点中医专科。2011年,肾病科、骨伤科成为市特色专科;结石病科是本溪市特色专病。

创新,让三大病房脱颖而出

院长王迎春谈到本院的专科建设时兴奋多多,他说:内分泌科采用自行研发的中药浴足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末梢神经炎取得了良好疗效,很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骨伤科开展的银质针导热治疗软组织病的新技术,填补了我市在该项技术上的空白。外用膏药贴敷治疗骨关节疾病,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儿科目前拥有国家批准文号的中药制剂26种,自行开展中医诊疗特色项目12项。

不断开发创新,是各名专科之所以成为名专科的成功秘诀。

中医院医务科长黄晓手拿着“中医院新开展项目审核工作记录表”介绍,这是内分泌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筛查诊断”的项目申报,这是内分泌科“用中药泡浴治疗糖尿病患者下肢麻木等病症”的项目申报,这是内分泌科“胰岛素泵强化调节血糖疗法”的项目申报……

在内分泌科,听到主任汤秀珍的介绍,更能体会到创新给科室带来的发展,创新给科室带来的活力。

在治疗消渴病和消渴病并发症方面,这个病房研制了消渴系列中药制剂;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通过引进糖尿病足筛查诊断箱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方面的早期发现,大大提高诊断水平……

创新医疗中,病房由原来的一个糖尿病诊室发展成一个研究室,发展到病房,如今已发展成为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诊室,拥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并拥有床位50余张实力科室。

中医院的儿科是本溪地区第二大收治儿童患者的专科,不断创新特色制剂成了该科室的不二法门,科室拥有特色制剂有30余种,治疗病种涵盖了儿科几乎所有的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特色治疗手段有:捏脊、推拿、直肠给药、穴位贴敷、脐疗、口腔喷洒、经皮给药、中药膏外用等,由于专科特色突出、治疗手段多样,并且简、便、廉,无创伤、无痛苦,深受广大患儿及家长的好评。目前,儿科目前拥有国家批准文号的中药制剂26种,自行开展中医诊疗特色项目12项。创新中,而且两届蝉联省级重点专科荣誉。

骨伤科是本溪市骨折外固定治疗基地,中医自有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骨伤科主任哈朝辉说,他们病房所采用的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外固定架治疗骨折技术均居全国先进。其中的力臂式外固定架治疗股骨颈、粗隆间骨折在全市独此一处。经皮穿刺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特色药“活血膏”、“接骨丸”、“育骨膏”等治疗软组织损伤、骨折等誉满山城。

医疗法治建设篇8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建立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研究制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

党的*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指导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都要认真组织学习《决定》,深刻领会《决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决定》提出的目标、方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定》精神上来。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的城乡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化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从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要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确立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和措施,探索建立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为基础、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积极促进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推动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强化公立医疗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公立医疗机构管理,深化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财政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改革,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社会化管理。积极推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和药品购销体制改革,大力推广适宜医疗技术和安全、有效、低价药品,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二、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做好卫生应急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改善服务管理上来。进一步落实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等重大疾病防治措施,加强鼠疫、霍乱、人禽流感、疟疾、狂犬病等防控工作。加强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减少麻疹发生,维护无脊灰状态,落实乙脑、流脑等重点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落实重点地方病防治工作规划,有效开展碘缺乏病和氟、砷中毒防治。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构建城乡公共卫生安全网。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传染病信息的报告与管理。

加强国民营养改善和慢病防治工作,实施慢病危险因素干预和健康管理,关注和维护学生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咨询,促进精神卫生立法。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组织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完善卫生应急机制,规范卫生应急管理,强化卫生应急准备,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和各项工作制度,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制订应急处置程序、应急调查处理操作规范和技术方案。完善部门协调制度,健全部门间和地区间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卫生应急能力,做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推进农村卫生工作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合作医疗覆盖面,确保实现开展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占全国县(市、区)总数80%的目标。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监管,防范基金风险,确保基金安全。指导各地科学制定和调整医疗费用补偿方案,逐步规范统一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完善方便农民的费用结算办法,扩大农民受益面,提高农民受益程度。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提高贫困农民的受益水平。切实加强对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监管,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探索农民参与监督和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大力开展人员培训。加快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步伐,推动部级和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乡村两级为重点,落实职能、人员和工作经费,指导开展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农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试点,推进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组织检查《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实施情况,开展对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和乡村医生的岗位培训。认真抓好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扩大试点工作,指导中西部21个省(区、市)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对各地开展初保工作进行调研总结,调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指标体系。

四、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扩大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试点,推进社区基本用药的政府采购、集中配送、零差率销售管理,改革人员聘用、绩效考核和社会监督制度,逐步推行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持,做好经费补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基本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经费安排。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大中型医院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服务,研究制订有关政策措施,评选、表彰优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

五、规范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巩固医院管理成果,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创建“平安医院”。加强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人员资格准入管理,重点加强器官移植技术、介入技术、人工关节等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加强经常性监督检查,禁止无证执业或超范围执业。加强公立医院规划建设管理,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大建设规模、超豪华装修、负债建设,从严审批大型医用设备购置。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重点抓好医疗服务收费的公开,向社会公布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等信息,严格执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和费用查询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接受群众监督。规范医院收支管理,纠正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与科室效益直接挂钩的做法,开展医药收入分开、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加大医院院长管理责任,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卫生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推行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各类卫生事业单位编制标准研究。

六、加强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和干部保健工作

推进《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的实施。研究制订促进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促进依法管理和服务。继续做好“降消”项目,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继续贯彻《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纲要(*-2010)》,深入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中央保健基地建设,提高干部保健工作能力和水平。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青海、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保健工作。做好各项大型会议、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

七、继续推进卫生法制建设,加强卫生执法监督

加强医疗卫生法制建设,积极做好《初级卫生保健法》、《精神卫生法》、《中医药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场所禁烟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实施“五五”普法计划,进一步推动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加强卫生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卫生标准的贯彻实施。

进一步强化卫生执法监督,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改善执法条件,完善保障措施,强化监督队伍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能力。加强食品卫生和职业卫生等公共卫生监督管理,依法打击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违法行为。加强食品和餐饮业卫生专项整治工作,加快实施《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推广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规范食品卫生许可和准入管理,组织开展国家卫生监督抽检。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加强职业病防治执法监督,开展重点公共场所和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做好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加强采供血机构的血液安全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行为。会同有关部门整顿医疗广告市场,坚决打击违法医疗广告,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八、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卫生科技工作

进一步开展卫生人才供求关系研究、卫生人才资源开发研究和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研究。加强与人事、教育部门协作,加快适宜卫生人才培养,协调大中专毕业生供求关系,鼓励他们到城乡基层就业。加强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结合实施“万名城市医师支持农村卫生工程”,进一步落实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的规定,推动中高级卫生人才定期到农村服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和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工作,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国内一流的医药卫生学术带头人队伍。加强国际职员选拔培养和选派工作,促进我国与国际组织的交流。

继续做好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工作。加强预防医学、家庭医学、康复医学以及护理专业人员培养培训工作,把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作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改善知识结构,增强服务能力。研究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的培养模式,丰富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手段,健全全科医师培养评价制度,探索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制度和全科医师制度。组织开展全国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实施中国高级卫生行政人员培训项目,推进卫生管理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继续完善培训基地、师资教材等基础建设,启动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乡镇卫生院等卫生管理干部培训。

坚持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组织实施《卫生科技“*”发展规划》,继续做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工作,抓好行业科研专项的实施,强化科研项目管理。继续推进卫生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卫生科技发展规律、适合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效、统一的新型国家卫生科技创新体系。继续加强和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推进卫生行业认证认可工作,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构建我国高新卫生技术评估制度体系。

九、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建立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高度重视和加强卫生政务公开工作,继续加强卫生新闻宣传工作,大力弘扬正气,宣传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树立医务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加强与媒体和社会的沟通,正确引导舆论,为卫生改革和发展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进一步规范卫生新闻,“公开、透明、准确、及时、全面”地向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信息。总结推广部分地方开通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的经验,构建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加强卫生工作,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

加强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卫生队伍的思想实际,以服务宗旨教育为核心,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以调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重点,不断增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探索建立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实行医务人员考核管理制度,健全处方、药品和高值耗材采购等管理制度,坚决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规范医药采购和使用行为,严肃查处、接受回扣等商业贿赂案件以及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

十、加强中医药工作

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研究制订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发展,努力挖掘中医药文化瑰宝,传承中医药技术。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丰富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坚持中医药创新,研究探索防治重大疾病的新技术、新方法,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城市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的重要作用,组织好重大科研攻关,集中力量攻克疑难杂症和重大疾病防治难题力争有所突破。将中药纳入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加强城乡基层卫生人员的中医药培训。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十一、进一步加强国际卫生交流合作

医疗法治建设篇9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弘扬新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宣传广大医务人员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的抗疫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规范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强化廉洁从医、规范执业。进一步推进“九不准”等相关文件的落实,深入落实医疗机构党组织对行风建设工作的领导,推动完善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二、工作范围

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三、工作任务

(一)严格行业作风建设各项工作要求,切实加强执业行为监管。

1.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把行风建设列为从医执业的重要内容。加大医疗行业行风建设监管力度,着力深化行风意识;优化医疗机构行风工作机制,要将行风建设与主体责任落实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切实加强医院内部行风管理,强化医德医风监管,紧密结合实际,惩防并举,进一步构建风清气正的医疗行业工作氛围。

2.要重点检查医疗机构在医疗行风建设“九不准”等文件规定及医德医风考评和奖惩机制等方面落实情况,是否存在有章不循、落实不力、激励不强、奖惩不公等问题。要建立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诚信体系与考评体系,对于严重违反行风要求的案例要及时向社会通报公布,对于严重损害行业形象的机构和人员要列入“黑名单”并公之于众。

3.要通过、举报、部门协作等途径全面深入排查线索,重点检查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含医生、护士、医技人员、行政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在医疗活动中(包括在介绍入院、检查、治疗、手术等环节)索取或收受患者及其家属以各种名义赠送的“红包”礼金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违规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处理规定(试行)》及《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违纪违规问题调查处理暂行办法》,根据违规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处置。

(二)严密医疗机构行风制度和组织建设,坚决查处收取回扣、诱导消费和不合理诊疗行为。

1.各公立医疗机构要注重制度建设,针对易于产生行风问题的招采、财务、人事等重点环节要有完备的风险点管控措施。要探索完善“三重一大”和涉及重大利益问题的个人事项主动申报、主动规避、主动监督制度,要重点落实在医疗机构内建立党委主导、院长负责、党务行政工作机构齐抓共管的医德医风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实行医德医风的“一票否决”制。要将医疗机构、所有从业人员贯彻执行“九不准”情况在医疗机构校验管理、等级评审工作和医疗卫生人员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医德考评、医师定期考核等制度安排中给予充分体现。要严格落实行风建设组织架构建设的有关要求,各医疗机构要配置专职行风建设人员(人员名单请于8月15日前上报医政医管科)。

2.开展打击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收取回扣专项治理,重点检查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接受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行为;医务人员接受医药企业为其安排、组织或支付费用的营业性娱乐场所的娱乐活动行为;医务人员通过介绍患者到其他医疗机构检查、治疗或购买医药产品等收取提成的行为;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规定医疗广告,参与医药产品、食品、保健品等商品推销活动的行为;医务人员利用任何途径和方式为商业目的统计医师个人及临床科室有关药品、医用耗材的用量信息,为医药营销人员统计提供便利的行为;医务人员违反规定私自采购、销售、使用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行为。加强对医务人员规范检查、规范治疗、合理用药等执业行为的监督检查,加强高值医用耗材、辅用药等领域的监管。围绕处方(医嘱)权限、知情同意、批准程序、外购药品院内使用和用药安全保障等方面完善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管。要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纳入行风监管体系,探索建立不规范、不合理诊疗行为约谈机制。将不合理诊疗行为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进行监督评价。对违反诊疗常规、诱导医疗和过度医疗等严重违规行为,纳入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和信用体系管理,并向社会公布。

(三)严肃查处医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经销人员在医疗机构内的违规营销行为。

1.重点检查医疗机构门诊、住院部、药房等区域出现医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违规向医务人员推销药品、医疗器械,进行商业洽谈的行为。

2.医疗机构应当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或信息化手段,对医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经销人员进入医疗机构内部与医务人员接洽营销行为进行预警、监测和及时处理。

四、实施步骤

专项整治时间为2021年7月-12月,分3个阶段实施:

(一)自查阶段(2021年8月15日前)。各医疗机构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广泛动员部署。组织本单位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有关文件精神,各医疗机构和全体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九不准”要求,不断增强遵纪守法和廉洁从医意识,正确约束和引导医疗服务行为。各医疗机构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开展自查工作,落实监督机制。聘请社会各界行风监督员进行监督,规范行风问题投诉举报渠道,采取短信举报、网络举报、热线投诉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各界提供线索。

(二)整治阶段(2021年8月-11月)。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查处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收受“红包”、回扣等违规行为,收集、整理群众举报线索并依职责查办或转交相关部门查办。联合相关部门对日常诊疗行为及内部管理进行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持续开展专项巡查暗访,强化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主体责任,曝光违规违纪案例,建立举报信息通报制度、大额医疗费用倒查机制和联防联控机制。集中整治范围要实现辖区内医院(含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全覆盖,其他类型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门诊部、诊所)覆盖50%以上。

(三)总结阶段(2021年12月)。对本区域内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单位专项整治行动总结报送卫健局医政医管科。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我县专项行动由县卫生健康局医政医管科,负责综合协调、信息汇总、督导交流等日常工作。各医疗机构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行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开展本次专项行动的紧迫性。要切实加强对专项行动的领导,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细化措施,明确分工,多部门发挥合力,将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坚决打击,严肃问责追责。各医疗机构要切实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加大对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贯彻执行“九不准”的行为查究力度,对整治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坚决打击,建立案件台账,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曝光一批典型违法违规案件,清理整顿一批管理不规范的医疗机构。要层层落实责任,建立问责机制,对存在不认真履行职责、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依法严肃问责。对工作不力导致严重问题的,追究医疗机构主要领导和直接领导责任。对隐瞒不报、压案不查、包庇袒护的,一经发现,从严处理。

(三)严格执法,保持高压态势。各医疗机构要确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红包”、回扣问题举报受理工作,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通讯地址、电子邮箱和举报接待时间、地点,公布有关规章制度。要在门诊大厅等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举报箱,对反映的问题及时组织调查,抓紧进行处理。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在举报热线、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基础上设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违规收受“红包”、回扣监督举报专线和专用通道并向社会公布,广泛征集线索,保持高压态势,发挥震慑作用,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医疗法治建设篇10

一、加强组织管理和行业建设,促进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

一是以党建促进业务发展,用组织带动管理水平。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以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思想建设为关键,以阵地建设、活动建设为载体,扎实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局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制度,加强电化教育的组织领导,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认真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学习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结合卫生系统实际,对照“十个好”内容上半年征求对班子意见建议20条,个人46条,通过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沟通思想,增进了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团结,夯实了党建工作基础,形成了抓党建促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是以精神文明建设、医德医风建设为重点,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卫生建设、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引导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忠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医疗卫生职业行为,树立良好医德医风,使广大干部职工不断提高服务观念和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吃、拿、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卫生信息外宣力度,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我县卫生工作情况提供方便。深化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诚信*”教育活动及各类文体活动,推动干部职工树立牢固的爱国意识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对干部职工和医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制定了《医德医风考评实施方案》,在全系统开展了医学伦理新理念学习培训,176人参加了培训。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组织县红十字会向灾区募捐现金28786.86元。在5·12护士节利用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举办“天使之歌”歌舞晚会,对*县第一届“十佳护士”进行了表彰,营造了“廉洁行医,崇尚科学”的舆论氛围。

三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认真落实党风、纠风目标责任制,扎实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注重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做到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一齐抓。坚持一月一期《廉文荐读》,通过“廉文”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结合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从“廉文”当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进一步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建立了《县直医疗机构十项便民措施》,继续实行病人选择医生、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院务公开、医疗检查和医品价格公示等制度,规范了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人员从医行为。通过落实公开承诺,加大督导和巡查力度,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继续在全县公立医疗机构广泛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依法规范医疗机构的审批和准入,把加强医疗市场监督作为衡量卫生行政部门行政能力的检验标志。继续实行医疗机构评价工作,坚持把群众能否享受到安全、有效、公平、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评价医疗机构的重要标准。

四是提高卫生执法监督能力,进一步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开展了“春节”、“五·一”、等重大节日期间食品卫生联合大检查及人大、政协“两会”等重大活动的现场卫生监督。开展了食品卫生、旅游景点、化妆品市场专项检查,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5份。20*年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现场审查率、建档率均达100%。加大了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4所县直医疗机构、6所乡镇卫生院、23个村卫生室和15个体诊所的执业管理、医疗质量、母婴保健、医院感染及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等工作开展情况按季度进行了全面的监督检查。对在医疗行为中因过失等造成不良影响,引起患者投诉的乌兰乡卫生院和本布图镇盲南查干村卫生室,按照行政执法程序进行了认真调查、取证,给予本布图镇盲南查干村卫生室罚款500元的处罚决定。进一步建立卫生系统违纪违法处分制度,落实《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指导意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认真开展自查自纠,防止成风,取信于民。20*年上半年对两起县人民医院个别职工服务态度不良现象进行了处罚,答复群众网上投诉1件。

二、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力度,提高农村健康教育和妇幼保健工作水平

一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自治区卫生红旗县城”成果。20*年调整了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全县进行了健康教育测试,印发健康教育手册2000本,制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评选制度和细则。对创建自治区、自治州卫生红旗单位进行了初验,开展了“无吸烟单位”创建活动,17个单位达到了“无吸烟单位”标准。购进毒饵600公斤开展了春季灭鼠活动。争取国家农村改厕资金35万元,县人民政府召开了农村改厕动员会和现场会,与各乡镇签定了改厕目标责任书,调整了改厕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制定了改厕实施方案。对城镇卫生死角及背街小巷进行了划分,明确了责任,加大了环境卫生检查督导,对不合格单位提出了整改意见。

二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重大传染病及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认真做好艾滋病筛查和健康教育,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和重点防治范围人群,并开展相关防治宣传活动。上半年共发放卡介苗400人份,脊髓灰质炎疫苗5700人份,麻疹疫苗2958人份(包括查漏补种),百白破疫苗1240人份,新生儿乙肝疫苗265人份。于3月1-3日和4月1-3日在全县开展了两轮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两轮摸底4岁以下应种儿童5189人次,实接种5124人次,接种率达99.1%。对全县各医疗单位及村卫生室防疫人员55人进行了夏季肠道传染病防治培训,全县县、乡、村共设腹泻病监测点29个,报告腹泻病病例327例,上报疑似菌痢20例,其他腹泻病(胃肠炎、肠炎、消化不良)3*例。根据上级卫生部门的要求,对看守/拘留所、拘役所在押人员、高危人群进行了艾滋病筛查及宣传工作,抽血人数50人。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26例,其中新发初治涂阳病人19例、新发初治涂阴病人7例,对全部涂阳病人和涂阴病人均按统一化疗方案给予全程免费督导治疗,投药率为100%,治愈率达90%以上。4月对全县12个水厂的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检测、共抽26份水样,5月份对全县5乡2镇的300户居民进行了全定量碘盐检测,6月份对全县的4乡1镇的小学学生和家庭妇女进行了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基线调查,共调查学生150名,家庭妇女75名,按照基线调查结果对全县中小学学生及全县农牧民宣传了碘缺乏病知识。5月份配合州疾控中心对县人造板厂1*名职工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5月26-30对全县2346名18月龄-6岁儿童进行了甲肝疫苗扩大免疫接种活动。按照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加强麻疹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为控制我县的麻疹流行,成立了流调小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和麻疹疫情日报制度,县主管领导、县卫生局及疾控中心多次下到基层进行麻疹防治督导检查,共印发宣传单10000份,组织人员给各学校6000余名学生讲授麻疹防治知识,至5月31日共发现麻疹疑似病例114例,在麻疹流行期间,全县麻疹共计查漏补种2141人。与教育部门积极配合对全县各学校、幼儿园进行了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至5月30日我县手足口病疑似例共计5例,均进行隔离治疗。20*年上半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未发生各类法定传染病漏报、瞒报、迟报、谎报等现象。

三是加强妇幼工作管理,妇幼保健业务体系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对全县各乡镇按“降消”项目要求进行了督导检查。联合有关部门利用“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通过电视讲话、设咨询台、广播、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等方式进行了健康宣传,发放宣传材料4600余份。对全县415名入托入园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6月23日,与自治区肿瘤医院协作举行了以“关爱女性”为主题的义诊活动,妇科和乳腺共两项共检查593人。20*年上半年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幼儿死亡率为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2%,住院分娩率100%,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99.7%。

三、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20*年应筹集资金318.57万元,截止20*年6月底,实际筹集资金178.71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筹集83.11万元,县财政补助41.55万元,自治区财政补助54.05万元。中央、州财政补助资金均未到位。

20*年度1—6月,全县参合农牧民因病就医11839次,合作医疗补偿资金170.19万元,其中门诊补偿9552人次,合作医疗补偿资金26.31万元;住院补偿2287人次,合作医疗补偿资金143.88万元。在乡镇卫生院住院700人,住院补偿29.83万元,补偿比例63.78%;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1033人,住院补偿63.05万元,补偿比例41.72%,在县外医疗机构住院554人,合作医疗补偿资金51.00万元,补偿比例18.66%。与20*年同期相比住院人数、补偿资金、补偿比例都不同程度增加。由此反应了参合农牧民的就医需求和就医意识不断提高,大大缓解了参合农牧民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四、认真贯彻落实国发32号文件精神,努力改善城乡医疗卫生环境

县医院病房楼改扩建项目。项目资金200万已到位,工程前期准备和招标工作已完成,7月份正式施工建设。县医院被列入国家20*年千家数字化建设医院之内,根据国家医院数字化建设要求,我县县医院将得到300万元的设备补助。

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我县已列入自治区20*年计划内,待资金到位后既开始实施。20*年自治区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资金已落实,我县共计105万,每个卫生院15万,设备需求计划已上报自治州。

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20*、20*年,根据自治州人民政府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施方案的安排,我县通过积极争取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26个,每个费用为3万元,由州财政投资2万元,县财政配套1万元。今年,自治区加大了对村卫生室的补助力度,每个村卫生室补助2万元。届时,我局将对村卫生室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并面向社会积极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补充村卫生室的人员空缺。同时,加强我县村级卫生队伍建设,提高村级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今年卫生监督执法取证工具、信息化建设及快速检测设备已配备,目前此项目装备已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不高,人员总体素质偏低。

二是县乡医疗卫生单位经费短缺,负债较重。

三是社区卫生工作没有开展。

六、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有效控制药品价格,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安全。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落实各项卫生应急工作措施,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卫生应急管理和队伍建设,提高卫生应急能力。加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麻疹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改水改厕为重点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高依法监管能力。

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病房改造,争取启动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改扩建项目,完成乡镇卫生院基本设备投入。扩大参合农牧民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降低节余率。

四是探索建立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职能、工作范围和业绩考核办法,全面落实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

五是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医院服务体系建设,严格服务质量监管。依法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医疗技术准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

六是深入开展餐饮消费安全整治和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规范食品卫生许可和准入管理,加强职业病防治检查,开展重点公共场所卫生和生活饮用水等卫生监督检查。加大对医疗机构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七是坚持“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建立健全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加强对农牧区卫生人才的培养,完成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