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石拱寺石窟调查简报范文5篇石拱寺石窟调查简报范文5篇

石拱寺石窟调查简报范文5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1:50

石拱寺石窟调查简报范文第一篇

新疆石窟寺遗址类型丰富、分布广泛、规模宏大,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我区多种宗教并存、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新疆此次石窟寺专项调查统计,全区现存石窟寺遗址59处,摩崖造像3处,调查总面积万平方米,其中有6处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疆石窟所在地貌图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新疆石窟寺专项调查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配合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开展新疆石窟寺专项调查是对新疆石窟寺的基本情况、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的一次全面调查,通过专项调查,为编写新疆石窟寺名录和专项报告提供依据,为编制新疆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提供参考,为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石窟寺保护管理体系提供支撑,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石窟寺保护研究队伍提供实践机会。

澎湃新闻联系到南疆片区调查组,他们表示,此次调查组新发现一处石窟点,即和田地区墨玉县的乌恰特石窟。调查也更正和充实了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如库车市克日希石窟等。

南疆片区是新疆地区保存石窟寺最多的地区,此次调查按照自治区文旅厅、xxx的统一部署,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牵头,会同南疆各地州xxx,成立了南疆片区石窟寺现状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调查组,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

2020年10月起,石窟专项调查小组集中对南疆片区的各石窟群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组由苗利辉、杨杰和吴丽红带队,包括沙娜、李博、穆林肯、王建军、古丽扎尔·吐尔逊、张文爱、任皎、张金亮、张小江、麻杜辉、裴鲁疆和赛买提·阿不拉。

调查组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除测绘数据的37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的田野信息采集工作以及调查报告的初稿。

石拱寺石窟调查简报范文第二篇

整个调查过程中,使调查组非常感动的是一路走来不断遇到的文物看护员。他们常年坚守野外,对重复而略显枯燥的文物巡查工作充满了热爱。

文物看护员讲述布朗村摩崖造像的情况

12月,调查组去到了位于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黑英山乡都维力克村阿克塔西组东南的阿克塔什石窟。石窟附近有农田、林带等,南约50米有一住宅。东部及东南均无人烟。因为车开不到石窟遗址前面,有一段路只能步行前往,陪同大家一起前往的是一位年迈的看护员。

在路上,调查组了解到看护员的父亲曾经就是这个石窟的看护员,在他小时候就记得父亲曾经给他讲过石窟里有壁画。父亲每天都会去石窟巡查,还会告诉周边的村民要保护石窟。他说受父亲影响他现在也会那么做。当走到洞窟前,看护员告诉大家洞窟里原先有壁画的位置,只是现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壁画已慢慢脱落。

“印象最深刻的还有布朗佛教遗址的两位文物看护员,他们每隔三、四天就要背着馕和水,驱车几十公里前往遗址点巡查,一路穿过边防哨所,翻过沙丘,又沿着悬崖边的石子路艰难前行。回程时,他们的皮卡陷到了沙坑里,一位看护员淡定地拿出铁锹开始挖沙,一边告诉大家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所以他们都会随车带着铁锹以防万一。后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车子被顺利地推出了沙坑,当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开始鼓掌欢呼时,工作所积攒的疲惫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调查组说。

调查组谈道:“在和身边这些简单而又执着地默默为文化遗产奉献的看护员一起工作时,大家常常被他们的精神所打动,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文博人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和自己的责任;这种精神也给了大家继续前行的动力,激励我们将继续未完的工作,精益求精,为新疆石窟寺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调查人员与看护员合影

(注:文中关于考察情况的描述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的沙娜、古丽扎尔·吐尔逊、任皎、王建军提供,部分图片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

石拱寺石窟调查简报范文第三篇

调查组的成员中绝大部分是年轻人,平均年龄30岁左右,大家对调查工作充满了热情,但也时时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艰辛。

此次南疆片区石窟调查工作队员们先后赴阿克苏地区、库尔勒、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开展石窟寺调查活动,行程近万公里,克服种种困难。队员们通过传统测量,定位坐标、拍摄和三维立体扫描等手段对每个调查的石窟尽最大能力采集数据,做到全面、准确。

洞窟三维数字化扫描拍照测量形制

洞窟三维数字化扫描拍照测量形制

去年开始考察时,新疆已经入冬,山区的天气变幻莫测,有时晴朗的天空,忽然飘起雪花,队员们每去一处石窟都有许多感慨。如在调查萨喀特喀石窟的时候,山体被大雪覆盖,坡面接近70度,根本找不到上去的路,只能用小铁锹挖出一只脚的地方,手脚并用斜着向上攀爬,很是危险,队员们克服险阻、迎难而上。

萨喀特喀石窟山体被大雪覆盖

每到一处石窟点都会迅速进入状态,有条不紊的开始工作,考古组与保护组一边讨论一边测量做记录,摄制组的同事则往往是最后的收尾。遇到砂石堆积严重的洞窟,大家就从窄小的缝里爬进洞窟内部进行观察与测量,摄制组的同事还因为跪姿拍摄照片,膝盖出现大面积淤青。遇到开凿在山崖上的洞窟,大家就需要踩着厚厚的积雪爬到山顶上去,然而积雪下覆盖着的砂石给向上攀登的道路带来重重困难,前面的同事拿着铁锹或木棍开路。

调查博斯坦托格拉克石窟途中车辆陷入河中

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的博斯坦托格拉克石窟是调查组开始调查的第一个石窟群,由于路途遥远,为了能赶天黑之前回来,队员们早早出发了。该石窟在河滩的另一侧,车只能在淌水的河床上寻找路线,可车却陷在了冰冷的河里,大家蹚水推车才把车从河水推出来了。此时大家已经精疲力尽,浑身冰冷。于是大家在河边点了一堆柴火,烤了烤湿透的袜子、鞋子和衣服,一起吃了些馕,就抓紧时间开始工作。虽然这个石窟只有一个洞窟保存下来,但看到后室残存有壁画,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调查博斯坦托格拉克石窟时烘烤湿透的鞋袜

石拱寺石窟调查简报范文第四篇

四川参与石窟寺调查的研究者和学生们也写下了很多生动的调查记,从这些文字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广袤的乡野中石窟寺所处的环境及现状,也可以了解到千百年间这里的地域文化是如何变迁的,当地的老百姓是怎样看待和保护过这些石窟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李见在调查记中写道:“2021年1月5日,我和彭州文管所的刘勇伟同志一起去灵石村摩崖造像进行调查。这是一次以出行学习为目的的远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天下午2点,我们开车至灵石村旁的一座山脚下,背着工具爬山。由于造像位于山顶最高处,且年久失修无人看管,山上完全没有了道路,满眼都是茂密丛生的野草,我们二人边走边用手扒拉出一条难以下脚的荒路。经过几个小时的扒拉,在山上晕头转向地攀登了几个山头,最终在一座山头的隐秘处找到了县保单位——灵石村摩崖造像……爬山期间最为惊险的是一群野狗不停地我们身后狂吠、追赶我们,与其说这是一次调查出行,倒不如说是一次调查历险记。”

四川大学石窟寺调查小组的一份调查记中写道,在走访一处名为舍身岩的石窟寺中,一位当地的老人家带着大家在山上七绕八拐才找到。好不容易找到了,结果却发现有门锁。虽然在铁门外也能看到大部分窟龛,但是终究不如近距离考察。

舍身岩周围环境

“为了能够尽善尽美的调查这座摩崖石刻,我们只能耐心的等待管理钥匙的人。已经记不得具体等了多长时间,但是我们到达舍身岩时还是下午两点多,离开时已经快五点了。在这个过程中,给我们带路的老爷爷很热心,山路难走,落叶遍地,潮湿易滑,他不停的提醒我们注意脚下,时不时停下来等我们,路上遇到采摘柠檬的村民们,也很热情的介绍,大家对我们的到来没有排斥,没有阻碍,有的只是对我们这些外人的善意和对拥有这么精美的摩崖石刻的骄傲。等待中老人家一直在向我们介绍目所能及的山水,虽然有些方言不大能听懂,但是能看的出老人家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这些山水的熟悉,以及对我们的热情。正是因为他的讲述与眼前的风景,所以等待时也不觉无聊。目光所及处,自然风光是说不出的美丽,摩崖石刻也尽显它的魅力,身旁还有当地人述说着眼前景过去事,大家在一起默默听着看着,这样的场景怎不令人感动,心生欢喜。”调查小组的成员写道。

“在考查过程中,常常想起那句话: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也。我们的石窟寺专项调查不正是这样吗?四川省的石窟分布范围广,数量多,许多都隐藏在山林中,有些甚至于连路都没有,还需要特别熟悉的村民帮帮忙开路。晴天还好,下过雨后更是难走,许多队员都摔倒过。但正因如此,此次经历才显得如此宝贵。先人筚路蓝缕启山林,为我们留下珍贵的遗产,后人自然要栉风沐雨砥砺行,不让这些珍宝被埋没。”

调查小组在山野间

在调查中,当地的文管所、司机、村民们也都对调查小组伸出援手,如“营山、广安调查小组”介绍,营山县文管所魏亚林主动联系到他们,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很多地方变动很大,为了联系到当地文化干部,花了大量的时间。“他每天陪我们一起调查,工作上和生活上给予了很多帮助。调查强度大,一天开车都要一两百公里,爬山的时间也很多,魏亚林同志还是坚持下来了。”

“广安市前锋区文管所吴思明所长全程陪同我们调查,吴所长大部分地方都知道,亲自带我们去,准备也很充分,提前打印了资料,图文并茂,做好极其详细的准备,路线规划的合理,调查效率很高。吴所长手头有比较紧急的有关西渝高铁的事情要处理,但还是抽出时间专程带我们调查。一天半的时间将前锋区十多个点调查完了,还担心时间拿捏得太紧会让我们很辛苦。其实我们很感谢吴所长周密的安排,让我们调查得很顺利。吴所长同时还很关心我们的生活。”调查小组成员介绍。

而行走在崎岖的道路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位负责人的司机,调查小组遇到的司机们会准时去酒店接大家,从不迟到,也会特地买水果放在车上。荒僻处的石窟寺,对情况“最门儿清”就是当地村民,如在调查金城山摩崖造像的时候,一位穿着拖鞋的老人就在雨天亲自带路。

穿拖鞋的当地老人亲自带路

鼎盛于唐宋的川渝石窟

《川渝石窟的历史与价值》一文中介绍,川渝地区石窟寺分布广泛,地点数以千计,造像数量巨大。早期石窟寺建造发轫于与北朝交流密切的川北地区,广元和巴中地区的早期石窟受中原北方石窟的影响较大。随后石窟寺建造深入到四川腹地,在得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中,历经隋、唐、五代的蓬勃发展,至两宋达到鼎盛,川渝地区遂成为全国晚期石窟寺艺术的中心。在此过程中,不仅逐渐独立于北方造像系统的影响,更发展出极富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造像题材和风格。不仅有题材丰富的佛教、道教造像,还有自成体系的xxx题材,以及数量众多的儒释道合一的题材。南宋之后,川渝石窟的修建由盛转衰。元明及至民国,川渝地区多遭战乱,但仍在多个地点延续有造

像活动,并多次对原有龛像进行过修缮维护。就其整体而言,两宋之后的川渝石窟已是盛况不再,逐渐显现出衰落的景象。

中唐以后,石窟造像由川北扩大到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盆地腹地,尤其是绵阳、乐山、内江、资阳、大足等地。这时期的川渝石窟明显地形成了地域性的特点,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佛教石窟划分为广元石窟(包括绵阳)、巴中石窟、西蜀石窟(成都周边)等,隋唐五代的代表性石窟寺除了广元皇泽寺和千佛崖外,还有广元观音崖,巴中西龛、南龛、水宁寺,梓潼卧龙山,安岳卧佛湾、圆觉洞、千佛寨,大足北山,仁寿牛角寨、乐山大佛、夹江千佛崖等。

这个时期的窟龛开凿数量众多,造像内容丰富多彩,川渝地方特色已经展现。隋至唐初的造像组合出现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式,造像身后凿出浮雕双树,双树与窟顶相连构成背屏,并在造像身后表现出人形化的xxx护法形象。盛唐时期释迦、弥勒法图、西方净土变题材最为流行,其后释迦佛、xxx为主导的释迦三圣、西方三圣、观无量寿经变,千手观音经变、药师变、地藏与观音、毗沙门

天王等题材常见。xxx题材的造像在初唐后就少量出现,盛唐开始广为流行,并极大影响到以后的川渝石窟造像。

石拱寺石窟调查简报范文第五篇

乌什县的沙依拉木石窟是调查组阿克苏地区调查的最后一处石窟。调查小组介绍,对它的调查工作可谓是一波三折。

“早晨出发时阴沉沉的天气仿佛就在预示着这一天不会太有趣。从住处出发两个多小时后来到了一处边防哨所,大家依次下车通过检查后,又继续在大雪覆盖的旷野上行进了一个小时,终于从一处小坡拐下了河道。冬季河道里水势尽管不大,但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因而车辆在河道内行驶非常困难。在离沙依拉木石窟还有四分之一的路程时,车辆已无法继续前行,只能徒步前往。在水的冲刷和积雪的影响下,河道内的石头格外的光滑,终于来到了石窟所在的山脚下。洞窟虽然不高,但薄薄的积雪铺在山上,形成了天然的滑滑梯,极难攀爬。而且有些洞窟没有任何道路可以上去,只能几人合作才能进入。”

“终于结束了调查工作,下山时又发生了这次野外调查最为惊险的一幕,一位同事不慎从山脊滑下,覆盖了一层薄薄落雪的砾石上无处着力,她一瞬间就滑下去了好几米,依靠地势双手勉强扒在山坡上,双脚却找不到着力点,然而再往下就是一处几乎垂直的陡坡。两位同事迅速接力趴在坡上去拉她,却还是差一点,其他人又赶紧拿来绳子和铁锹递下去让她拉住,后来总算是虚惊一场将她救了上来,好在人没有受伤,却也是吓得不轻。”调查小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