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十篇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十篇

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5:25

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篇1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

深入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采取广泛宣讲、专家解读、集中培训等方式,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增进全社会共识,提高贯彻落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各有关部门对照《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和时间进度要求,抓紧研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制度办法;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意见》贯彻落实的意见或实施细则,确保《意见》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协调有关方面开展《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督查督办,把《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安全生产巡查的重要内容,建立工作交流和定期通报制度。

二、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大安全生产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考核中的权重,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和体现安全发展水平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机制,组织开展对省级政府的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加快建立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制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完成对省级政府第一轮巡查的全覆盖。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绩效与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

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职责和界限,明确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职责。推进建立负有安全监管监察职责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依法依规履职尽责。

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推动企业建立全过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对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生产经营者实施相应的职业禁入。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跨地区、多层级和境外中资企业投资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发挥国有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示范带头作用。

三、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

加强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其统筹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巡查考核等职能作用。完善矿山安全监管监察体制,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监察,不断优化安全监察机构布局。推进危险化学品、海洋石油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理顺铁路、电力等行业跨区域监管体制,完善地方监管执法体制和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体制,建立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执法体制。

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健全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力量规划布局,统筹国家、地方、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层面应急救援力量,依托公安消防、大型企业、工业园区等应急救援力量,加强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等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完善区域化应急救援资源共享机制、事故应急救援补偿机制。深化应急预案优化、简化工作,加强实战化应急演练,发挥信息化支撑辅助作用,提高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协调和现场救援实效。

加快将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纳入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制度,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取消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完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并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加快制定实施工伤预防费用提取、使用和管理办法。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制度,建立并落实守信激睢⑹信惩戒机制。

四、大力强化安全监管法治建设

制定安全生产中长期立法规划,建立实施安全生产相关法规标准一致性审查制度。加快《危险化学品安全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实施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进程。推动将生产经营过程中极易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纳入刑法追究范围,研究建立安全生产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制定实施安全生产强制性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加快修订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完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高危行业领域安全规程,完善长途客运车辆、旅游客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和船舶生产制造标准。全面梳理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促进法规标准的衔接融合。

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安全生产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深入推进两部法律的实施,组织开展《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30号)贯彻落实情况督查。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严格落实各项执法措施,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制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完善事故调查组组长负责制,加强事故调查分析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健全典型事故提级调查、协同调查和工作督导机制,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定期核查督办制度。

制定实施安全监管执法计划,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手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办法》和《煤矿安全监察执法手册》,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安全生产执法行为审议和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完善安全生产执法纠错和执法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安全监管执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制度。

编制实施《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机构监管监察能力建设规划(2016-2020年)》,建立完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监管执法经费保障机制,统一安全生产执法标志标识和制式服装。制定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录用标准,建立健全凡进必考、入职培训、持证上岗和继续教育制度。

五、栏衤涫捣婪抖糁浦靥卮笫鹿矢飨钪贫却胧

贯彻落实《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制定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标准规范,指导、推动地方和企业加强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不断完善预防工作机制。建立企业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

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源头管控、安全准入,将安全生产作为城乡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前提并作为高危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依法关停退出达不到安全标准要求的产能和违法违规企业,积极推动高危产业转型升级。

认真贯彻执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全面落实各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和部门实施方案,督促指导各地区对照《涉及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的行业品种目录》全面摸排并有效管控本地区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进一步强化高危化学品、危险化工工艺、重大危险源、储存场所、使用环节、运输环节、化工园区、规划布局和源头准入等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遏制危险化学品事故。

推进高危行业领域“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开展“千人矿井”科技减人专项行动。加快实施煤矿、非煤矿山重大灾害治理工程、人口密集区域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场所安全搬迁工程,深入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高速铁路和重要航道安全防护、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及预警等重大安防技防工程建设。

强化春节、全国“两会”、汛期、岁末年初等重点时段安全专项治理,深入开展煤矿淘汰退出、瓦斯治理、水害防治、矿山采空区、建筑施工预防坍塌事故、电气火灾隐患专项整治,打击超层越界等“五假五超”行为,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巩固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整治攻坚战成果,持续推进非煤矿山(尾矿库)、烟花爆竹、粉尘涉爆、道路交通、车辆生产、消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

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定期排查区域内安全风险点、危险源,落实管控措施,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加强对城市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隧道桥梁、管线管廊、轨道交通、燃气设施、电力设施及电梯、游乐设施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检测维护,着力排查治理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安全。完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监管。积极运用信息化、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城市安全运行保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预警制度和部门间信息共享、协调联动机制,严防自然灾害引发城市安全事故。

六、积极推进安全生产基础建设

健全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安全生产预防及应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加大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投入,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安全生产经济政策研究,完善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使用制度。

不断优化整合国家科技计划,统筹支持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领域科研项目,加强研发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加快安全生产科技攻关,积极研发、储备和转化应用一批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推广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在危险工序和环节广泛应用。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快构建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张网”,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运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业务深度融合。

加快制定和修订《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标准,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培训体系,逐步把安全知识普及纳入国民教育,加强企业全员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培训,推动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监察人员业务轮训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警示教育,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示范岗”和“平安校园”创建、“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等活动。

七、切实加强职业健康监管工作

按照“管安全生产必须管职业健康”要求,推进与安全生产一体化监管执法,落实工矿商贸、建筑施工、民爆、铁路、民航等行业领域的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建立健全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工作责任体系,将职业病防治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工程及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范围。

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篇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按照“重心下移、机构加强、素质提高、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要求,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夯实保障基础,扎实推进以基层安全监管规范化和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基础管理落实年”活动,有效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目标任务

按照“一年抓强化、两年抓落实、三年抓提升”的目标要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和企业安全保障水平。2012年重点在抓落实上下功夫、见成效,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任务:

1、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持续稳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全面下降,坚决杜绝重大及以上事故,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努力减少一般事故。其它相对控制指标保持在控制范围之内。

2、基层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建立完善基层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充实基层安全监管力量。各镇(街道)配足配强专职安全监管人员,村(居)、园区落实专人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到今年年底,各镇(街道)安监站配足专职安全监管人员,进一步配齐执法、检测检验、应急救援装备和办公设备,实现安全监管规范化。

3、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专(兼)职人员,完善企业及车间、班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全面实施企业安全准入和安全资质淘汰机制,建立安全绩效工资制度。

4、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全面加强。强化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安全标准化、隐患排查治理、现场安全管理、员工安全素质等基础工作。到今年年底,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领域)40%以上企业达到安全标准化;一般行业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通过率同比提高30%以上。

5、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建立完善安全投入、安全法制、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应急救援等五大体系,增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三、活动内容

(一)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1、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组织管理能力。一是落实政府领导责任制。各级要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工作同步规划、部署、推进和考核,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重大问题,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严格“行政首长负责”制,全面落实“一岗双责”。二是落实部门责任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行业安全监管职能,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措施,严格审批责任制,审批前严格把关、审批后强化监管。三是落实生产经营单位责任制。严格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分解落实部门、车间、班组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责任与每位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重奖重罚,形成完备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2、加强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提升安全监管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基层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初步建立起村(居)一级集安监、综治、警务、治保、民兵“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基层安全监管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制度和台账。各级都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安全生产检查督查、事故隐患和危险源管理、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管理、安全事故报告及“黑名单”、事故应急救援及处置、安全生产值班、领导联系安全生产重点单位、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安全监管人员职责等10项安全监管基本制度;建立完善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及烟花爆竹、工商贸企业、人员密集场所、道路交通、在建项目安全、特种设备及农业机械、地质灾害及水利设施、安全生产记录资料、安全监管对象分布图、安全教育培训等10本安全监管基础台账,逐步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能力。要强化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实行委托镇(街道)执法,加大基层安全生产现场执法力度。全面实施安监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各级安监人员的素质培训,未经培训或经培训考核不合格者均不能从事安全监管工作。加大财政资金对基层安全监管装备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为镇(街道)安监站配齐执法、检测检验、应急救援装备和办公设备等。

3、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安全保障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结合各行业企业特点,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生产会议、安全检查、领导带班作业和“三下”(下基层、下矿井、下车间)、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奖惩、教育培训、安全投入及安全费用提取、应急救援、安全设施“三同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等12项安全管理基本制度;建立安全会议、安全投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生产安全事故、安全工作考核与奖惩、安全防护用品、应急预案、重大危险源、安技装备、特殊工种人员、现场管理等12本安全管理基础台账。二是进一步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在完善安全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配齐配强安全管理人员。矿山、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都要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足额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安全技术中介机构、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安全生产专家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二)强化安全管理措施,打牢安全生产基础

1、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应用安全科技成果,提升本质安全保障水平。在全县加油(气)站、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推广Han阻隔防爆技术;建筑施工现场全面安装安全监控系统;非煤矿山实现机械化开采;利用先进安全技术,切实改善特种设备、市政设施、学校、农业机械、冶金等行业(领域)的安全基础保障条件。加大企业安全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强化设备维护保养,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完善生产设备安全自动防控系统,提升设备安全性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三同时”规定,并将其作为各类行政审批的前置条件。

2、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制订各行业安全标准化实施方案,健全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和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按照“管理台账化、装备现代化、指令书面化、操作程序化、行为规范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示范镇(街道)”、“示范园区”、“示范社区”、“示范企业”和“示范班组”等“五项创建”活动,制定标准,抓点带面,动态管理,跟踪问效。

3、深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每个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建立“三违”企业黑名单制度,开展隐患拉网排查、挂牌整改、档案管理、追踪督办,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重大安全隐患实行县、镇(街道)两级挂牌督办,建立隐患登记、整改销号和特别整改管理机制、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各级各负有安全监管职能部门要制定本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和评估制度,加大隐患排查治理监管力度,落实监管措施,提高隐患整治率。对无视法律法规、治理安全隐患不力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4、强化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深入开展安全设施标准化、现场定置管理标准化、文明生产管理标准化、要害部位管理标准化、安全标志标准化、安全操作标准化等系列活动,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现场安全管理。严格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执法,及时消除设备、操作、管理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特种设备规范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维护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开展“零事故活动”,自主组织实施风险识别、安全检查、隐患整治、事故抢险工作,促进全体员工积极、主动、自主参与安全预知和预防行动。

5、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各企业要严格“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以及从业人员转岗、换岗和农民工的安全教育,确保各行业(领域)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各有关部门要督促企业制定培训计划,完善企业员工特别是农民工安全技术培训机制,建立强制培训制度,严格执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规定,未经安全培训合格,一律不得上岗作业。建立高危行业企业员工安全信息卡,将安全培训、安全资质、安全绩效、违章情况等基本信息录入信息卡,公开“三违”信息,对严重“三违”人员实施终身淘汰。

(三)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提升基层基础保障水平

1、建立安全投入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加强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监察执法,严格财务管理。加大财政资金对安全生产的预防性投入,从2012年起,各镇(街道)必须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并且每年不低于10%的增长。

2、建立安全法制保障体系。完善地方安全政策、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综合安全监管部门的监察执法职能;充实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监管力量,充分发挥县安委会的职能,完善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监管合力。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安全评价制度,严把安全资质审查;建立安全资质淘汰机制,坚决依法关闭和取缔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大事前预防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打“三非”(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治“三超”(工矿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和交通运输单位超载、超限、超负荷运输)活动。按照“四不放过”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严厉查处违法违纪和失职渎职行为。

3、建立安全科技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专家组、安全技术中介组织作用,为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的决策咨询、安全标准制订、安全评价评估、安全检测检验、安全检查、事故抢险、事故调查、项目审查、安全标准化建设、隐患治理、安全培训等提供技术支撑。

4、建立安全文化保障体系。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负责、社会参与、企业落实”的要求,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安全诚信、安全道德教育,开展安全文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丰富“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内容,每季度开展一次安全生产专题报告会。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采取制作专题片、开辟安全专栏等形式,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工作成效,曝光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5、建立应急救援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切实加强镇(街道)、村(居)以及企事业单位和重点部位、重大活动等方面的应急预案编制和,要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在应急管理和处置的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高危行业企业和学校、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演练,确保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各镇(街道)要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综合应急演练。要进一步整合现有应急装备和队伍资源,不断加强各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四、实施步骤

开展“安全生产基础管理落实年”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安排部署阶段。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精神实质,提高对加强基础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把加强基础管理作为事关安全生产工作全局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开展基础管理落实年活动的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

(二)单位自查、深化管理阶段。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要求和本单位的实施方案,认真开展自查,查摆基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限期整改到位。要从抓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覆盖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体系,为企业安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按照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对已修订完善的基础管理制度,逐项整理入档、编印成册,作为安全生产的行业指导用书,组织员工认真学习,规范员工安全生产行为,有效防范“三违”现象,促进本质安全。期间,各级安监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对生产经营单位的自查自改、深化管理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

(三)政府督查、深化整改阶段。各镇(街道)要成立由分管领导、安监部门和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的督查组,对本辖区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基础管理落实年”活动情况进行不间断的检查、督查,于11月中旬前全部完成督查,并将有关情况报县政府安委会办公室。从11中旬开始,县政府安委会组织有关部门成立综合督查组,对全县开展“安全生产基础管理落实年”活动情况进行督查。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安全生产基础管理落实年”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层层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细化目标任务,从领导、政策、体制、技术、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要把“安全生产基础管理落实年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奖惩。

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篇3

“十四五”(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打造应急管理事业、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韶关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讲话,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责任落实,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统筹协调好应急管理方方面面的工作,按照“高、统、快、防、实”的工作标准,以“三个严防”和“四不发生”的工作要求,建设更高水平的灾害防御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三是随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四是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提升,“科技强安”战略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五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六是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以来,我们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努力逐步厘清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下一步将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

(二)面临的挑战

我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刚刚起步,应急管理工作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各类事故灾害风险隐患点多、线长、面广。同时,我市各类安全风险隐患量多面广,再加上一些地区、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一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容易造成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市应急管理局作为一个新组建的部门,承担着指导全市各级各部门应对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但在应急指挥平台、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警监测和应急科技支撑建设等很多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企业本质安全程度、从业人员素质、政府监管体制与机制、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社会安全生产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市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事故总量偏大,2016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71起,占全省3.25%;2017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78起,占全省3.95%;2018年发生生产事故196起,占全省3.19%;2019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16起,占全省3.69%。二是较大以上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具体如下:2016年3月4日,仁化县狮井石灰销售部发生一起较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4人死亡;2016年12月21日,新丰县105国道2388Km路段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2017年07月07日,X338县道5Km+900m黎口勋口路段,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3人当场死亡;2017年12月27日,韶关市新丰县发生一起道路运输行业道路运输事故,造成3人死亡。2018年2月5日,在广东韶钢松山7号高炉发生煤气泄漏事故,造成18人中毒,其中8人死亡事故;2018年07月27日,韶关市翁源县官渡利龙路段一起道路交通事故,3人死亡。2019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2020年01月02日,韶赣高速499Km(珠玑收费站出口前500米)处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事故造成3人死亡;2020年1月10日,广乐高速公路北行78公里+250米处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事故造成3人死亡。三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事故多发;经济下行造成企业安全保障条件欠缺,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中,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得不够,安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管理不到位。四是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救灾救助综合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减灾救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还需加强。五是应急管理能力仍然相对落后,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不高,迫切需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与应急指挥能力相适应的现代应急指挥体系。六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城市建设、油气输送管道、危旧房屋、电梯设备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风险突出,城市安全管理难度增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多,使得我市在“十四五”时期的应急管理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领导关于应急管理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重点解决制约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性、基础性、共性问题,促进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强能力、促协同,统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灾害风险和损失。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全市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应急响应、指挥、处置能力和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较大以上事故明显减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2.分类目标

安全生产方面:到2025年,全市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兴安”效果明显,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市民安全素质显著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1)亿元全省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年度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低于?;(4)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待省明确相关控制指标后再完善具体数据)

防灾减灾方面:到2025年,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本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预警、救助体系。

应急救援方面:到2025年,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发展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打造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应急救援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将根据省“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内容及我市下一步重点工作适当调整)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1.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协调。调整完善各级安全生产、消防、减灾、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项综合指挥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各级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2.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形成贯通全市的事故灾害应急指挥网络。加强资源整合,建立救援队伍、专家、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一张图”。建立完善全省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建设标准和服务保障机制,发挥各级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作用。构建应急指挥中心与事故现场全数据传输链路,提升远程协同会商决策能力。

3.加强应急救援响应指挥。建立事故灾害信息搜集报告制度,理顺信息报告体制机制,提升第一时间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能力。完善事故灾害分级响应制度,统筹协调应急力量应急处置。推行现场应急指挥官制度,强化应急救援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统一实施,实现科学救援、安全救援、高效救援。

(二)健全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

1.健全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工作体制。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强化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健全完善分类管理、分工负责工作体制。各级专项综合指挥协调机构按职责分工抓好事故灾害防范部署、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专业化指挥、工作指导、综合管理和协调工作。各级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行业、本领域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3.健全完善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工作体制。明确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应对事故和灾害的事权划分。落实灾区统一指挥事故救援、防灾减灾、灾害救助等应急处置责任。落实乡镇(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责任。

(三)建立灵敏高效的应急协同机制

1.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涉灾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健全工作规程,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成效。

2.完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军地抢险救灾领域协同组织,健全应急指挥协同保障,进一步提升军地联动应急抢险救援效能。

3.完善社会力量协同机制。培育扶持社会防灾减灾救灾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开展各类应急队伍联合培训和演练,强化社会力量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完善灾情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涉灾部门和各种救援力量之间的信息沟通,强化事故、灾害、灾情全过程管理。完善事故灾害信息制度,加强舆论正确引导,确保公众知情权。

(四)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建设

1.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法规制度。健全完善行业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涉灾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制度。

2.推进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开展应急管理标准化试点工作,推动应急标志标识、应急队伍及装备配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等相关标准制定和实施。

3.强化督查、巡查,鼓励举报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执法制度,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各县(市、区)、各部门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推进应急管理法规制度贯彻落实。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构建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系统

1.构建覆盖全区域、全层级、全过程的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2.尽快修订各级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加强应急预案可行性评估,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衔接融通和数字化应用,进一步增强应急预案的实战性、可操作性。

3.强化应急预案演练过程管理,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调整修订、改善提升作用。

(六)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1.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促进双重预防体系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加强执法检查,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分类施策,推进中小企业全面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2.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强力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持续加强非煤矿山、冶金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着力化解安全风险,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深化煤气、粉尘防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深化“九小场所”、人员密集场所、超大城市综合体、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治理。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加强“两客一危”、校车、公交车、桥梁隧道等安全隐患治理,加大高速公路、国省道、城乡接合部、农村道路路面安全管控力度,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治理行动,持续排查整治施工安全风险隐患。强化城市排水、燃气等设施安全巡查维护,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开展“平安船舶、平安渔业、平安旅游”创建行动。开展危爆物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推进特种设备、农机、电力、旅游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切实提高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3.全面推进城乡安全风险管控。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打造城市安全管理品牌,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加大农村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大农村安全基础设施投入,排查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全面提高乡村安全保障水平。

4.全面推进重点时段安全防范。加强季节性安全生产规律特点分析研判,超前采取预警预防措施,全力做好暑期、汛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重大活动安全防范工作。

(七)综合提高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1.优化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强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气象、水文、水务、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加强灾害早期预警工作,提高灾害预警能力水平。健全灾害预警信息体系,扩大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增强时效性。

2.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加强灾害风险分级分类评估,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排查整治行动。

3.对我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推进地震小区划图的应用。

4.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城市低洼地段、下穿式立交、行洪河道和排水防涝主出口等薄弱环节蓄排能力,提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水平。

5.加强河流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病险水库及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等工作,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

6.加快建设森林防火工程,推进森林防火水源地建设和重点林区引水上山,有条件的重点林区逐步构建林火阻隔网络。

7.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8.强化灾后恢复与重建能力建设,提升灾后受损公共设施修复能力。积极研究受灾地区贷款贴息、财政转移支付等扶持政策,及时给予受灾地区物资、人力、技术支持。

(八)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1.加快消防救援体制改革,加强消防救援力量、物资装备建设,建立实战牵引的执勤训练模式,探索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消防救援队伍由单纯的防火救火向实施综合应急救援转变。加强地方专职消防力量建设,新增一批政府专职消防员,建设一批专职消防站,配齐配强救援装备。

2.建设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强化制度设计、人才培养和救援训练,配齐配强设备设施,完善应急救援中心功能,尽快提升战斗力。

3.进一步完善专业救援力量布局,在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等重点领域,整合优化现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职能,扩展增强对森林火灾、洪涝灾害、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专业应急救援综合抢险救灾能力。

4.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运以及矿山、金属冶炼等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鼓励、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和伤亡抚恤政策。建立完善灾害保险制度,鼓励支持各地结合灾害风险特点,探索灾害风险防范有效保障模式。

5.加强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水平。强化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建设,增加储备物资数量种类,优化储备方式,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置力度。强化应急救援交通运输,特别是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确保救援力量及时、快速到达。健全各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提高灾区卫生应急处置和预防控制能力,保障灾区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九)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基层工作

1.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比武”活动,举办应急管理大讲堂,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加强应急管理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应急管理进教材、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培训考核体系建设,规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

2.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3.加强应急管理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落实执法检查计划,规范执法检查行为,提高执法办案质量。完善调查评估统计制度,整体提升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统计分析评估水平。制定事故灾害调查处理和监督落实办法,确保责任追究到位、整改措施到位。扎实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红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

4.加强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开展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园区应急管理能力“六有”标准化建设,开展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三有”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灾害灾情报告的时效性、准确性。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做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工作。

5.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应急管理专家资源库,打造专家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决策咨询、标准制定、安全诊断、应急会商等方面的作用。

四、重点工程

(一)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立足承担市委、市政府应对重大事故灾害总指挥部任务,建设一流水平的应急指挥中心和指挥系统,统一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标准,推动全市各级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突出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预报预警能力。整合全市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重点推进功能全面的应急指挥场所、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网络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形成全市一盘棋、一张网,构建科学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

(三)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

落实项目建设扶持政策,落实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任务,力争到2023年,建成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四)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开展全市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掌握重点区域抗灾能力。

(五)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开展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蓄滞洪区建设,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城乡防洪排涝整治、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防洪设施建设,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全面提高城乡防洪排涝能力。

(六)抗震防灾能力建设工程。

规范城乡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安全设计,提高抗震防灾能力,进一步强化高层建筑抗震防灾措施。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七)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

对已查明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和除险排危。统筹开展地质灾害避险集中安置、工程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对威胁人口多、潜在经济损失巨大,特别是县城、集镇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开展工程治理;对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与脱贫攻坚、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衔接,主动避让,易地搬迁,全面落实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任务。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重要项目、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尽快落地见效。

(二)加大建设投入。

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投入机制,扩大应急管理专项资金规模,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应急管理事业建设,促进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篇4

关键词: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重要性;安全观;探讨

0引言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化工行业在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建设以及交通运输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化工业逐渐向规模化、复杂化、危险化的方向发展,化工生产涉及许多易燃易爆物质,再加上作业环境等不安全因素的存在,使得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化工事故,这严重影响到我国化工行业的正常发展。我国化工业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提高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摆在广大化工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通过在化工企业中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寻找安全文化建设新方法、新思路,对广大化工企业的快速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标志着我国安全科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另一方面,说明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目前,对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中,笔者认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是指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尽量降低生产过程给企业自身、企业员工、以及环境造成的伤害,企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包括企业道德规范、价值形态、意识观念以及文化形式规范等。

2化工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化工企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庞大,生产环节越来越复杂,这极大的增加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此外,随着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的提高,人们的安全生产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化工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势在必行。21世纪是一个管理竞争、技术水平竞争、人才竞争的世纪,随着广大化工企业计算机管理模式的普及,如果化工企业缺乏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就难以提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诸如火灾之类的化工事故。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化工企业大力弘扬安全文化建设,对全面提高企业员工文化素养、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

化工企业通过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能够提高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通过开展各种安全教育以及安全操作规范活动,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此外,化工企业应该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大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持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建立并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机制。

3.1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将提高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作为工作的根本

“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且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方针。化工企业要想搞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从改善企业员工工作环境做起,以树立企业安全生产为荣,以发生化工事故为耻,强调对企业员工的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所有工作的立脚点,配备完善的事故防护实施,定期对不同工作环境中的员工采取有针对性的体检,从而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时刻让企业员工有安全感。建立并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做到“人人有职责、事事有人管”。

3.2将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体系建设作为工作的关键

人是所有安全工作的主体,但是企业仅有高素质人才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企业制度来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能够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结合化工企业的自身特点,将各种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转化成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章制度,并对其进行为期2~3年的评审及修订,确保该安全生产操作规章制度能够有效的适用于企业全体员工。作为丰富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因此,化工企业应该将企业已有的制度与新建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融合,从而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安全管理模式。

3.3将加强化工企业安全教育及技能培训作为工作的手段

化工企业开展安全教育以及技能培训活动是实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为切实提高安全培训教育的时效性,化工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安全培训教育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培训教育计划,建立并完善安全培训档案管理制度,使企业全体员工都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从而实现员工安全知识及技能向企业安全行为以及安全文化的完美转化。

3.4加强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活动

化工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活动,首先需要企业领导高度重视,要立足于有组织性和有计划性,要定期的和周期的搞好宣传工作,比如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有奖竞赛活动、以小品或话剧的方式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每年的安全月要周期性的张贴安全生产宣传标语、安全漫画等安全生产文化宣传活动,突显化工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

3.5将加大物质保障以及安全投入作为工作的保障

企业硬件设施水平的提升是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基础,通过加大物质保障以及安全投入力度,购置完善的安全设施硬件,使化工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得到有效的控制。于此同时,适当的安全投入能够为企业开展各项安全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化工企业应该建立并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确保所有投入资金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化工企业资金投入管理力度,针对化工企业资金投入机制出台了专门的安全生产费用管理规定,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取费标准、使用范围以及资金管理方案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化工企业只有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费用投入机制,才有可能切实提高企业安全硬件建设水平,才有可能更深一步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4结语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使广大企业员工牢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做到时刻敲响安全警钟,安全管理工作常抓不懈,使企业全体员工由之前的“要我安全”思想向“我要安全”思想成功转化,降低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化工事故发生几率,保障全体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朱桂明,焦静,马荣胜.探讨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安全管理,2011,(11):35-38.

[2]严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探讨[J].安全文化,2006,6(5):46-47.

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篇5

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2017年12月9日)

安全生产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标志,是党和政府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过程中,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和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并存,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监管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完善、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等问题依然突出,生产安全事故易发多发,尤其是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事故发生呈现由高危行业领域向其他行业领域蔓延趋势,直接危及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现就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安全发展,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以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重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领导、改革创新,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着力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着力堵塞监督管理漏洞,着力解决不遵守法律法规的问题,依靠严密的责任体系、严格的法治措施、有效的体制机制、有力的基础保障和完善的系统治理,切实增强安全防范治理能力,大力提升我国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安康幸福、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发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安全生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破解安全生产难题,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监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增强监管执法效能,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

坚持源头防范。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安全为前提,把安全生产贯穿城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严防风险演变、隐患升级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坚持系统治理。严密层级治理和行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实施社会共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提升全社会安全生产治理能力。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基本成熟,法律制度基本完善,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明显减少,职业病危害防治取得积极进展,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整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到2030年,实现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民安全文明素质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稳固可靠的安全生产基础。

二、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四)明确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领导责任。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同级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地方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在统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同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定期研究决定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严格安全生产履职绩效考核和失职责任追究。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发挥人大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促进作用、政协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监督作用。推动组织、宣传、政法、机构编制等单位支持保障安全生产工作。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监督安全生产工作。

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健全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及时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作用,实施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管理。建立安全生产巡查制度,督促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履职尽责。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建设,推进安全科技创新,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严格安全准入标准,指导管控安全风险,督促整治重大隐患,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依法依规开展事故调查处理,督促落实问题整改。

(五)明确部门监管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关系,明确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职责,并落实到部门工作职责规定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政策规划制定修订、执法监督、事故调查处理、应急救援管理、统计分析、宣传教育培训等综合性工作,承担职责范围内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管执法职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履行相关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强化监管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其他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要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行业领域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指导督促企事业单位加强安全管理。党委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支持保障,共同推进安全发展。

(六)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负全面责任,要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责任,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企业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主要技术负责人负有安全生产技术决策和指挥权,强化部门安全生产职责,落实一岗双责。完善落实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跨地区、多层级和境外中资企业投资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企业全过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国有企业要发挥安全生产工作示范带头作用,自觉接受属地监管。

(七)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和体现安全发展水平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核制度,统筹整合、科学设定安全生产考核指标,加大安全生产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考核中的权重。各级政府要对同级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和下级政府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实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各地区各单位要建立安全生产绩效与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

(八)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安全生产责任制,日常工作依责尽职、发生事故依责追究。依法依规制定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严肃查处安全生产领域项目审批、行政许可、监管执法中的失职渎职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严格事故直报制度,对瞒报、谎报、漏报、迟报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责。对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生产经营者依法实施相应的职业禁入,对事故发生负有重大责任的社会服务机构和人员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并依法实施相应的行业禁入。

三、改革安全监管监察体制

(九)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切实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承担本级安全生产委员会日常工作,负责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巡查考核本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履行综合监管职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职责,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落实监管职责。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坚持管安全生产必须管职业健康,建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执法体制。

(十)改革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监察体制。依托国家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优化安全监察机构布局,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的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事项移交给地方政府承担。着重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和力量建设,明确和落实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及生产、储存、使用、销售、运输、废弃处置等环节的法定安全监管责任,建立有力的协调联动机制,消除监管空白。完善海洋石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理顺民航、铁路、电力等行业跨区域监管体制,明确行业监管、区域监管与地方监管职责。

(十一)进一步完善地方监管执法体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作为政府工作部门和行政执法机构,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强化行政执法职能。统筹加强安全监管力量,重点充实市、县两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强化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建设。完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等功能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明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构,以及港区安全生产地方监管和部门监管责任。

(十二)健全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行政管理职能,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现场救援时效。健全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机制,建设联动互通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依托公安消防、大型企业、工业园区等应急救援力量,加强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等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实行区域化应急救援资源共享。

四、大力推进依法治理

(十三)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涉及安全生产相关法规一致性审查,增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制定安全生产中长期立法规划,加快制定修订安全生产法配套法规。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法律法规衔接融合。研究修改刑法有关条款,将生产经营过程中极易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列入刑法调整范围。制定完善高危行业领域安全规程。设区的市根据立法法的立法精神,加强安全生产地方性法规建设,解决区域性安全生产突出问题。

(十四)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安全生产标准制定修订和整合,建立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为主体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鼓励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和企业制定更加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标准,结合国情积极借鉴实施国际先进标准。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预防治理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统筹提出安全生产强制性国家标准立项计划,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起草、审查、实施和监督执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及时立项、编号、对外通报、批准并。

(十五)严格安全准入制度。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条件。按照强化监管与便民服务相结合原则,科学设置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事项和办理程序,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环节,实施网上公开办理,接受社会监督。对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的行政许可事项,依法严格管理。对取消、下放、移交的行政许可事项,要加强事中事后安全监管。

(十六)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制度,明确每个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主体,制定实施执法计划,完善执法程序规定,依法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制度,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加强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协调配合,完善安全生产违法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与协查机制。对违法行为当事人拒不执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决定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依法申请司法机关强制执行。完善司法机关参与事故调查机制,严肃查处违法犯罪行为。研究建立安全生产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十七)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定期检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各级政协要围绕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开展民主监督和协商调研。建立执法行为审议制度和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评估执法效果,防止滥用职权。健全领导干部非法干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执法纠错和执法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保证执法严明、有错必纠。

(十八)健全监管执法保障体系。制定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规划,明确监管执法装备及现场执法和应急救援用车配备标准,加强监管执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保障监管执法需要。建立完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监管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将监管执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全额保障范围。加强监管执法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确保规范高效监管执法。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制度,激励保证监管执法人员忠于职守、履职尽责。严格监管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定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录用标准,提高专业监管执法人员比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凡进必考、入职培训、持证上岗和定期轮训制度。统一安全生产执法标志标识和制式服装。

(十九)完善事故调查处理机制。坚持问责与整改并重,充分发挥事故查处对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促进作用。完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组组长负责制。健全典型事故提级调查、跨地区协同调查和工作督导机制。建立事故调查分析技术支撑体系,所有事故调查报告要设立技术和管理问题专篇,详细分析原因并全文,做好解读,回应公众关切。对事故调查发现有漏洞、缺陷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及时启动制定修订工作。建立事故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制度,事故结案后一年内,负责事故调查的地方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评估,及时向社会公开,对履职不力、整改措施不落实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五、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二十)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科学合理确定企业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区空间布局。高危项目审批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前置条件,城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安全风险评估和管控。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危产业转型升级。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地区和行业要建立完善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体系,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实行风险预警控制,有效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二十一)强化企业预防措施。企业要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建立分级管控制度,制定落实安全操作规程。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实行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开展经常性的应急演练和人员避险自救培训,着力提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二十二)建立隐患治理监督机制。制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分级和排查治理标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建立与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系统联网的信息平台,完善线上线下配套监管制度。强化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执法,对重大隐患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依法采取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供电和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按规定给予上限经济处罚,对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格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对整改和督办不力的纳入政府核查问责范围,实行约谈告诫、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十三)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定期排查区域内安全风险点、危险源,落实管控措施,构建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安全配置标准,重点加强对城市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隧道桥梁、管线管廊、轨道交通、燃气、电力设施及电梯、游乐设施等的检测维护。完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监管。加强公安、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安全监管、气象、地震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严防自然灾害引发事故。

(二十四)加强重点领域工程治理。深入推进对煤矿瓦斯、水害等重大灾害以及矿山采空区、尾矿库的工程治理。加快实施人口密集区域的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场所安全搬迁工程。深化油气开采、输送、炼化、码头接卸等领域安全整治。实施高速公路、乡村公路和急弯陡坡、临水临崖危险路段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加强高速铁路、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铁路浮桥、航运枢纽、港口等防灾监测、安全检测及防护系统建设。完善长途客运车辆、旅游客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和船舶生产制造标准,提高安全性能,强制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整船安全运行监管技术装备,对已运行的要加快安全技术装备改造升级。

(二十五)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将职业病防治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工程及安全生产工作考核体系,制定职业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实施职业健康促进计划。加快职业病危害严重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和淘汰退出,加强高危粉尘、高毒物品等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健全职业健康监管支撑保障体系,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和职业健康体检机构建设,强化职业病危害基础研究、预防控制、诊断鉴定、综合治疗能力。完善相关规定,扩大职业病患者救治范围,将职业病失能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职业病患者落实医疗与生活救助措施。加强企业职业健康监管执法,督促落实职业病危害告知、日常监测、定期报告、防护保障和职业健康体检等制度措施,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

六、加强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二十六)完善安全投入长效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安全生产预防及应急相关资金使用管理,加大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投入,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安全生产经济政策研究,完善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使用制度,建立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投融资服务体系,引导企业集聚发展灾害防治、预测预警、检测监控、个体防护、应急处置、安全文化等技术、装备和服务产业。

(二十七)建立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优化整合国家科技计划,统筹支持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领域科研项目,加强研发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开展事故预防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在危险工序和环节广泛应用。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融合度,统一标准规范,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构建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信息化全国一张网。加强安全生产理论和政策研究,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安全生产规律性、关联性特征分析,提高安全生产决策科学化水平。

(二十八)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纳入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建立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制度。支持发展安全生产专业化行业组织,强化自治自律。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改革完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管理办法。支持相关机构开展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一体化评价等技术服务,严格实施评价公开制度,进一步激活和规范专业技术服务市场。鼓励中小微企业订单式、协作式购买运用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建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公示制度和由第三方实施的信用评定制度,严肃查处租借资质、违法挂靠、弄虚作假、垄断收费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二十九)发挥市场机制推动作用。取消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功能。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加快制定工伤预防费用的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具体办法。积极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制度,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

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篇6

一、突出四个重点

(一)突出抓好道路交通安全综合监管。将道路交通安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继续抓好《福建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监局关于进一步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6]271号)确定的12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研究、强化、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切实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协调督促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村道路交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办法和措施,加快发展农村公交,解决农村交通安全薄弱环节;继续落实“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强化道路交通路面监管,实施以排查治理危险路段等为主要内容的安保工程,深入开展创建“平安畅通县区”活动;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路段监管,抓好驾驶员培训、考核和车辆年检,严厉打击非客运车辆非法载客和超载超限等违规违法行为;强化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客运、货运企业安全管理和城市公共交通监管;全面推进营运车辆安装GpS,实施道路交通运输企业承运人责任险工作。

(二)突出抓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加快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定实施解决小煤矿问题“三步走”战略;积极指导帮助煤矿企业加强水害防治、顶板管理、“一通三防”,持续抓好“三强化、三推进”工作,规范煤矿开采和项目建设秩序,确保“三同时”等有关规定的有效落实;进一步理顺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政府监管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关系,促进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严格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积极稳妥、分期分批地做好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工作,关闭和淘汰安全生产条件达不到要求的矿井;认真落实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两个《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结合实际推广支护改革、壁式采煤方法;加大安全培训力度,严格监察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认真做好煤矿安全生产规划和科技工作,提高安全生产规划、科技、信息、安全评价、专家队伍和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中介机构监管等方面的工作水平。

(三)突出抓好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加大金属和非金属重点矿区的安全整治力度,深化露天矿山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完善地采矿山机械化通风系统,开展以矿井火灾事故、窒息中毒、冒顶、水患、采空区大面积坍塌为重点的地采矿山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开展尾矿库在线检测试点,全面完成四等以上危、险、病尾矿库的整治任务,消除五等尾矿库存在的隐患;开展大中型排土场隐患治理,规范矿山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继续推广机械化铲装和中深孔爆破技术,基本实现露天矿山机械化铲装,力争符合条件的露天矿山采用中深孔爆破开采技术达50%以上;继续会同矿山资源管理部门,推进非煤矿山资源整合工作,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促进全省非煤矿山规模化、规范化建设。

(四)突出抓好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以安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危化品从业单位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继续做好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审批换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备案工作,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强化对危化品取证企业的安全监管,规范安全监管的措施办法;继续推进危险化学品使用企业、化工企业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反“三违”活动,严格规范企业生产流程各环节、各岗位行为;落实隐患排查整治分级负责、挂牌督办制度,加强对位于城区、安全距离不足的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工作的跟踪督促;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的安全整治,落实发货环节查验登记、车辆实时监控、信息通报协查制度,严厉打击超速超载和无资质运输行为,加强大型项目试运转安全监管。

二、完善四个机制

(一)完善责任落实机制。逐级细化、分解和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强化第一责任和责任第一,规范行政“一把手”安全生产履职报告制度,落实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办法,确保政府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两个责任制和政府行政“一把手”、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落实到位;将安全生产工作计划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年度计划,纳入政绩业绩考核,纳入统计公报;加强责任目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完善通报考评制度,坚持季度通报、半年检查、年终考核和奖惩,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加大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力度,落实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强化对行业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责任部门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监督检查;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依法严肃处理事故责任人,发挥警示威慑作用,促进责任制落实。

(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按照国家“隐患治理年”的要求,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隐患治理的目标、责任、重点及要求,建立和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以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突出道路交通事故、煤矿与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渔业船舶、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特别是“三合一”场所等领域,进一步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改善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秩序;强化隐患排查工作的指导、督促,采取巡检、抽检、互检等方式,定期督查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报送制度和隐患数据库,探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分类监管机制;落实隐患整改,督促相关部门、企业、单位落实隐患整改责任、资金、措施、期限,确保隐患及时整改治理到位;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立重大隐患分级管理、公告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逐项整改销号制度,实现重大隐患政府挂牌督办率100%。

(三)完善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完善省级重大危险源监控及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各设区市和重点县(市、区)重大危险源监控机构和系统建设;完善全省重大危险源评估、登记、建档,实施分级属地管理,建立相关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与省、市监控平台对接;强化重大危险源管理,修改完善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规定,明确相关职责和监控要求,加强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切实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完善重大危险源数据库,逐步构建省、市、县三级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事故预警体系。

(四)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推动设区市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应急救援预案,

推进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完善、培训、演练,搞好政府、行业、单位预案的衔接,构建科学实用的预案体系;规范应急救援程序,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单位、人员的职责,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大投入,加快各级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作为事故救援机动力量;加强企业专业、义务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事故损失;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落实防洪、防汛、防坍塌、防泥石流等隐患点的除险加固,防范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

三、抓好四个建设

(一)抓好安全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以《安全生产法》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法规宣传;开展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课题调研,研究提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相关政策规定;加强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加强农民工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安全素质;扎实开展科技活动周、安全咨询日、“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加强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安全生产知识送社区、送家庭、送企业、送学校、送农村等“五送”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全面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安全生产报》、《安全与健康》杂志、各级政府网站和信息刊物的作用,大力宣传典型、经验,揭露矛盾、问题,促进信息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支持各级安全生产管理协会、新闻媒体举办企业安全文化论坛,抓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二)抓好基层基础建设。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制定《基层基础建设年工作方案》,明确基层基础建设年的目标、内容、重点及要求;落实《福建省“平安企业”创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加强对“平安企业”创建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搞好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考核;落实企业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抓好新改扩建项目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工作;继续开展高危行业企业安全标准化试点,积极探索激励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有效途径;强化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监管,加强安全评价机构年度考核、安全培训机构资质复审和日常检查;加强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建设,支持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重大危险源监控中心等发展;强化专家队伍建设,开展安全科技攻关活动,推广安全先进技术,推进科技强安。

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篇7

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安监局的指导下,坚定“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进取求发展,强化责任严监管,突出重点除隐患,完善制度抓落实,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工作水平。

二、主要目标

确保不突破市政府下达的生产安全控制指标,降低亿元gdp死亡率、10万从业人员伤亡率等相对控制指标。突出抓好建设工程、高处作业、电器作业、小企业四个领域死亡事故的控制,突出做好大型活动、人员密集场所、危险化学品单位三种场所重大事故的预防,突出搞好木材加工等出租厂房、场所重大火灾隐患的整治,不断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保证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不发生有严重社会影响的重特大事故。

三、工作任务

(一)监督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签约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季度自查、半年督查、年度考核的效果。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自觉接受政府的监管、行业部门的指导和社会的监督,健全各项制度,加大安全投入,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提升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企业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机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职工,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

(二)抓好四个领域死亡事故的控制

针对近年来我区死亡事故主要发生在高处作业、建设工程、电器作业、小企业这四个领域的情况,采取进一步措施,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法律法规,重点围绕制度完善、责任落实、培训保证、设备完好、操作规范、管理严格、防范到位的要求,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做到持之以恒,并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加以完善,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水平,最大限度地控制死亡事故的发生。

(三)全力做好三种场所重大事故的预防

根据大型活动、人员密集场所、危险化学品单位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情况,严格落实大型活动报批制度、大型临时搭建物安全检查制度、活动中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制度、人员拥挤时的安全保证制度、发生突发安全事件时的快速处置和应急救援制度。做到万无一失,严防人员拥挤踩踏、大型临时搭建物坍塌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对本区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单位和加油加气站的监管,层层设防,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四)切实搞好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治

认真贯彻落实《xx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办法》,继续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木材加工等出租厂房、场所重大火灾隐患的整治工作,从根本上消除此类重大事故隐患。

(五)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培训

认真贯彻《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等七部委《关于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意见》,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对职工的安全培训,采取强制集中培训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有效提高这一弱势群体的事故防范能力。大力开展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安全文化工作,做好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组织工作。扩大安全生产宣传面,使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地、进企业,营造全区上下高度关注、积极支持、广泛参与、共同监督安全生产工作的局面。

(六)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进一步开展对危险化学品经营和使用单位的普查、登记工作,建立数据库。督促上述单位完善安全设施和健全安全措施。按照分级监管的要求,完善各监管部门的监控措施,加强日常动态监管。加强对无证经营危险化学品的查处力度和事故隐患的整治力度。升入开展对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实施风险抵押金制度和责任保险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危险化学品在使用、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漏、燃爆等事故。落实对危化企业的分级监管,开展对a级企业挂牌工作,坚决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和构成重大事故隐患的设备、工艺,帮助b、c级企业提高等级,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七)加强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

按照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的要求,落实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相关工作,完善区级应急救援队伍,制定应急救援管理制度,建立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和支撑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各行业、各重点企业的预案体系,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对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能力。

(八)不断提高街道安全监管水平

完善街道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网,进一步发挥其进行工作指导和交流、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率与水平的作用。全面开展社区、村(居)委会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工作。积极推进社区安全网格化管理,做到安全监管全履盖。大力开展创建安全社区活动。

(九)切实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

强化政府的监管主任责任,坚持以法治安,重典治乱,建立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加大安全生产事前行政执法力度,重点开展企业安全管理机构与安全人员配备、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告知承诺制执行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等专项执法。对查出的事故隐患狠抓整改,对严重的问题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生产安全事故相关责任人员,认真按照《刑法修正案(六)》、《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追究责任,强化警示效果。

(十)努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

紧紧围绕增强素质、提升能力,加大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安监系统干部集中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履职能力。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严格落实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加强队伍政治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忧患、实干、执行、自律意识,养成勤勉敬业、求真务实、雷厉风行、廉洁奉献的好作风。

(十一)充分发挥安委办、交委办的综合协调作用

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篇8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要求,不断推进平安*、和谐社会建设,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实际,现就我县20*年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握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的新规律、新特点,以“安全隐患治理年”为主线,以创建安全生产规范化活动、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管理为载体,落实政府和部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监管、隐患排查整改和联动执法机制,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和监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全县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工作目标:坚决杜绝重大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控制和减少一般事故,确保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和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同统计口径)实现“三个零增长”,安全生产各项目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各项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达到考核要求,继续保持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的总体平稳。

二、主要工作措施

围绕上述目标和思路,今年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安全生产法制宣教工作,进一步营造遵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结合实施“五五”普法教育,深入贯彻《安全生产法》和道路交通、消防、建设等方面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和规程。继续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五进”活动,抓好日常宣传和“安全生产月”等各类集中性教育,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曝光违法案件,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继续抓好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建设,支持配合大安全宣传阵地建设,及时反映倾向性问题。

突出抓好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道路交通驾驶员、建筑施工、危化品从业等高危行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开展安全诚信和安全道德实践活动;依法开展对企业培训教育工作的监察执法,进一步推广建筑业民工学校,确保全县从业人员得到安全生产岗位培训,全面提高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

(二)完善目标考核机制,进一步落实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责任”

严格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责任,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推进中,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加大奖惩力度,坚持行政首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一岗双责”领导体系;坚持通报、例会等日常督查制度,加强动态指导管理,严格安全生产问责制;探索实行村级安全协管员工作量化考核,确保县、镇区和村三级安全生产责任到位。

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要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推动责任制全覆盖,突出抓好中小企业和村以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改变这一层面安全生产薄弱状况。二是按照《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要求,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加强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督考核。三是责任制落实要与建立实施岗位安全职责、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考核奖惩机制相结合,保证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职工。开展安全生产承诺活动。

(三)完善分级治理机制,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

结合本地实际和行业特点,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增强“治理一个隐患,避免一起事故,增加一分安全”的信心。健全政府和企业两级隐患排查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长效机制,完善县、镇区两级重大隐患评估建档、社会公示、挂牌督办和考核等制度,建立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隐患报告制度,推进重大隐患整改;加强重大危险源分级监管,确保安全运行。持续开展工矿商贸、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公共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重心下移,扩大检查面,提高检查频率,及时发现和报送基层重大隐患,做到隐患排查治理经常化和制度化,加强整改情况跟踪。

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推进“除隐患、降事故、保平安”工作”:

道路交通以创建“平安畅通县”活动为目标,落实“五整顿”(即整顿驾驶员队伍、路面行车秩序、交通运输企业、机动车生产和改装企业、危险路段)“三加强”(责任制、宣传教育、执法检查)各项工作措施,重点整治客运车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中小学生接送车等安全隐患,继续实施道路安全保障工程。

消防安全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全社会火灾防控能力为核心,重点抓好小服装、小化工、人员密集、公共娱乐场所和高层建筑消防隐患整治,杜绝“三合一”、“多合一”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和火灾危害。

工矿商贸安全以查“三违”、查隐患、查制度等为重点,深化危险化学品隐患治理,严密事故易发生产、经营、储存环节安全措施,认真执行化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和试生产备案制度,提高事故防范能力;加强矿山开采作业的监督,进一步建立高新技术支撑的开采系统;深化机械、厂内机动车、造纸等事故多发行业领域的专项整治,实现生产过程中“人、机、物、环境”的有机协调。

建筑施工安全以全面贯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规为抓手,加强对机械设备、支模架搭设、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和施工监理企业项目管理到岗到位等情况的督查,防范坍塌和高处坠落等各类事故发生。全面实施建筑工地标准化活动。

水上交通和渔业捕捞要继续开展制止船舶超载运输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加强“三客一危”(客船、客渡、违法搭客和危险品运输)和危险品装卸码头的监督管理。深化“平安渔业”建设,加大沿海捕捞渔船的登船检验率,查处“三无”渔船,加强对渔船适航性和安全设备配备检查,防止非法载客和超载等引发事故。

特种设备以提高特种设备本质安全为核心,进一步落实各项安全监控工作,严厉打击安装、修理和使用等环节的非法行为。

其他各行各业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署,集中开展不少于二个重点的安全生产专项执法检查,加大对本行业和部门的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四)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发展安全生产监管网络

大力发展社会化监管网络。加强村级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推动工作规范化和管理能力提升。依托安全生产合作组和行业协会(商会),开展有行业特点的安全生产指导管理、宣传教育等活动,年内在所有镇(区)推行安全生产合作组模式。同时发展建筑安全协管员队伍,强化农村义务消防队和志愿者消防队伍建设,完善事故防范体系。

加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依法加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和职责落实的监督检查,确保生产一线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充实安监机构专职人员,加大专项经费保障力度,开展交警中队和专职消防队标准化建设,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坚持作风建设,提高安全监管队伍战斗力和服务基层的水平,增强小企业和农村消防及道路交通安全监管能力。

(五)改善安全基础条件,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加大安全投入。建立资金多方筹集机制,加快全县危桥、临水临崖高落差路段等危险部位的整治,改善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和布局,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依法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有效保障安全投入,依规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和抵押金,完善安全设施,引进安全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材料,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推进规范化建设,继续坚持开展安全生产aBC分类管理、安全生产规范化镇区创建等工作,进一步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力争高危行业、建筑行业达到全覆盖,完善基层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基层基础工作面貌;加强制度建设,改进基础管理,堵塞监管漏洞。

严格行政审批和许可,从源头上控制新事故隐患产生。加强交通运输、消防、危险化学品、建筑、特种设备等在人、机、物、环境方面的安全资质审核认定,加大行政审批前的审查力度,对已不符合资质条件的,坚决采取停产停业整顿、暂扣或取消许可等措施。加大审核发证责任倒查和追究力度,遏制新的事故隐患产生。

(六)深化安全生产执法,严肃事故责任追究

围绕“隐患整治年”活动,加大监察执法力度,推动隐患治理和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落实。

扩大监察执法面,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各部门执法职能,充实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检查频率,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全面推进执法工作;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研究改进执法工作,提高执法效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大对迟报、谎报、瞒报事故行为责任追究力度,严肃查处死亡和重伤生产安全事故。

全面开展镇(区)委托执法。通过对镇(区)安监人员的培训取证工作,按照有关规定,搞好安全生产执法委托工作。加强对镇区安全监察执法工作的指导监督,建立上下紧密配合的执法新格局。

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增强执法人员责任意识和执法能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七)强化大局意识,完善工作机制和应急机制

进一步发挥安委会、道路交通委员会、防火委的综合协调作用,统筹抓好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完善部门间通报、会商等工作机制,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加强对基层监管网络的指导监督,确保国家和省、市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政策措施真正得到落实、见到成效。

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篇9

根据中共**县委关于印发《中共**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工作要点及责任分工》(**发【2018】24号)的通知精神,我单位责任分工为第**项“关于完善安全生产领域改革”,现将我县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推进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县落实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意见工作进展情况

国家、省《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正式后,我们立即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高书记专门召开常委会议进行了学习,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切实抓紧做好《意见》宣传贯彻和落实工作。县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研究,政府乔县长对全县贯彻落实改革发展《意见》提出工作要求。县安监局组织专人分别成立了*个工作小组,分别深入到全县1*8各重点行业监管部门和**各乡镇**各城管委**各工业园区进行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了解和掌握当前制约我县安全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县《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待市政府的《意见》正式通过后尽快起草完成。

二、我县《实施意见》重点完善了以下几点

在制定我县《实施意见》时,我们结合我县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把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推进改革发展《意见》的重中之重,着重把我们在全市率先推行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模式写进《意见》之中,具体在起草《意见》时重点解决以下工作。

一是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责责任明确各级党委政府职责,及时制定了《**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重点行业监管职责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部门监管职责,建立企业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继续深化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责任考核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完善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改革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纳入政府工作部门,建立完善监管执法体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明确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为执法机构,将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进一步加强基层安监机构建设,增加安全监管机构的人员编制,理顺城管委、工业园区安全生产工作机构设置,落实重点行业领域监管监察体制改革措施,健全应急救援管理体制。

三是大力推进依法治理。严格安全准入制度,严格执行高危行业企业审批制度,抓好安全生产源头防控,建设诚信体系,把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完善执法监督制度,落实事故整改督办制度。

四是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安全生产日检查、周报告、月调度、季通报、年总结工作制度,强化企业全过程监管,有效推动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的落实。加强重点领域治理和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构建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实施社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在落实各级政府、党政部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的基础上,建立面向所有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市民的社会全员安全责任制。

五是加强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安全投入长效机制,建立执法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执法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统一要求配足配齐安监部门办公用房、执法车辆和执法装备。推广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强化安全生产建设信息监管平台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制度,将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纳入财政预算目录,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对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冶金等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实施专家会诊服务、定期巡查、跟踪服务和直接指导,解决目前安全生产监管力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问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全方位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三、县安监局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情况

(一)、关于健全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工作方面:根据县政府乔县长、任县长安排以及上级有关精神,从2018年开始,我县要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每年年终按照考核制度有关要求,对全县各乡镇、县安委会各重点成员单位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在这里请求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年终工作突出的乡镇和部门给予适当的表彰奖励,进一步促进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二)、关于改革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问题方面:恳请县委、县政府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纳入政府工作部门,明确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为执法机构(同等于县公、检、法、司等执法部门),国务院已经明确。

(三)、关于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问题方面:根据省改革意见要求,将县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

(四)、关于改革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方面:增加安全监管机构的人员编制,根据县政府三定方案有关要求,我县安监局共有在编人员**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编制5人,**乡安监站2人,**安监站2人)。    (五)、关于增加安监队伍执法装备问题:根据国家安监总局2016-2020总规划的有关要求,县安监局各股室、各乡镇安监站全部配备执法车辆、执法装备。我县目前共有安监执法车辆2辆,远远少于国家的配备要求,特别是县安监局还承担着全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任务,装备严重不足,恳请县委、县政府给予配备相应执法车辆,应急救援专用车辆,安全监管执法装备等。

(六)、关于完善安全投入长效机制问题:第一建立执法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执法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将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纳入财政预算目录,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对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冶金等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实施定期巡查、跟踪服务和直接指导,解决目前安全生产监管力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问题。第二按我县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我县除安监局、乡镇安监站现有人员外,全县按行政村大小确定了村级安全员共计**余人,另外按照省安监局关于对已关闭尾矿库实行定期巡查的有关规定,我县共有尾矿库巡库人员**名,恳请县财政给予这些人员落实监管经费,确保我县安全监管网格化工作落到实处。第三按照省、市安监局关于强化安全生产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的有关要求。恳请县委、县政府解决我县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有关资金。

四、下一步工作

一是进一步深化《意见》的宣传贯彻工作。我们将把对《意见》的宣传贯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进一步落实《意见》进行部署。在地方主流媒体上开设专栏,宣传《意见》的重点内容,在全社会营造出学习贯彻《意见》的浓厚氛围。

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以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目标,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降事故、控指标、保安全,从根本上改变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现象,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2009年,力争2个乡镇达到安全生产规范化要求;到2010年,力争6个乡镇和经济开发区达到安全生产规范化要求;到2011年,力争所有乡镇达到安全生产规范化要求。

三、主要内容

安全生产的基层主要是指乡镇、部门、企业,包括监管基层、生产基层、领导基层三个层面。监管基层是指直接面对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安全监管职能的机构及人员,主要工作是完善基层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生产基层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及人员,主要工作是提高本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领导基层是指在安全监管和生产经营一线进行组织领导的政府和部门及人员,主要工作是落实安全生产“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和“一岗双责”责任。

安全生产的基础主要指涉及安全生产工作带有根本性、普遍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基本要素及工作措施。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隐患排查治理、企业现场安全管理、员工安全素质建设等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一)乡镇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主要内容:

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

⑴实行党委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

⑵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乡镇政府与各村居、各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

⑶建立安全生产奖惩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

2、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⑴要保证安全生产检查,安全生产会议及宣传教育培训等各项工作的经费支出。

⑵要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设施和装备。

3、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

⑴设立安监站和监察中队,配备3-5人的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并持证上岗。

⑵村、居委会要配备专兼职安全工作人员,建立乡镇、村居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⑶加强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台帐及登记簿册,完善相应的档案资料。

4、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培训教育。

⑴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开展安全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积极推进安全社区建设。

⑵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

⑶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参加安全培训。

5、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

⑴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执法检查。全面开展执法监察活动,加大巡查力度,打击各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

⑵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建立重大危险源基础信息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

6、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和验收,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7、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数据库,落实隐患排查治理督办制度。

8、做好安全生产举报受理和事故报告工作。

⑴建立安全生产应急值守制度,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演练。

⑵建立安全隐患举报受理制度,设立登记台帐。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及时上报生产安全事故。

(二)县直部门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主要内容:

1、严格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

⑴县直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县政府办公室《落实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暂行规定》(沭政办发〔2008〕36号),切实做到职责明确,监管到位。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本行业、本领域的安全生产问题。

⑵建立安全生产奖惩机制,实行安全生产定量定性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班子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

⑶建立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⑷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制度,完善安全生产配合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规定,实行安全生产问责制。

2、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配齐配强安全科室负责人和专职工作人员,不断充实安监机构人员,确保监管人员数量与工作任务相适应。

3、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要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配备与监管任务相适应的设施和装备。

4、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政策措施。

⑴严格执行产业政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新设立和改建、扩建的高危企业必须符合产业政策、技术标准和规划布局。

⑵严格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严把安全生产条件关,从严控制高危行业市场准入,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

⑶实施安全生产分类监管制度。对工矿商贸企业进行危险等级和安全管理状况分类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实行动态分类管理。

5、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⑴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⑵完善隐患排查治理督办制度。按照分级管理、分级督办的原则,完善重大隐患整改指令、公告公示、挂牌督办、整治验收、整改销号等制度。

6、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⑴建立起覆盖所有行业领域和所有生产经营单位的预案体系,并定期开展预案演练。建立完善防范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联合处置机制。

⑵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成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配备工作人员。

7、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⑴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纳入部门宣传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统一部署,协调推进。

⑵拓展安全生产宣传渠道。新闻单位要开设安全生产专题、专栏,并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刊播安全生产公益广告。

⑶定期通报安全生产情况,及时突发事故灾难信息,公开曝光严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和事故典型案例。

⑷加强安全生产文化建设。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集中宣传教育活动。

⑸完善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强化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重要工种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8、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

⑴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严格查处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坚决取缔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

⑵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建立重大危险源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管理机制。

⑶加快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完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推行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本质水平。

9、推进安全生产科技进步。

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采用安全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⑵加大安全生产科研经费投入。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对危险工艺、设备采用自动控制技术。

10、严格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

⑴向社会公布安全生产举报受理电话、邮箱,并按规定及时处理。

⑵按规定时限和程序上报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严禁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

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做好事故调查处理,严肃追究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主要内容:

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⑴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⑵建立安全生产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企业领导年薪和员工工资与安全生产挂钩制度。

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⑴按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配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⑵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办公场所、仪器装备应与工作任务相适应。

3、加强安全生产文化建设。

⑴积极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和途径,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⑵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集中宣传教育活动。

4、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⑴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制定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全员安全培训教育。

⑵高危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法取得安全资格证。非高危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取得安全培训合格证。

⑶特种作业人员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⑷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档案,教育培训的内容和结果记入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档案中。

5、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⑴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投入应当纳入全年的经费预算并确保落实到位。

⑵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和道路交通运输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

⑶依法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积极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

6、依法落实安全生产保障措施。

⑴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为从业人员无偿提供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督促、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和使用。

⑵对安全设施、设备按规定进行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安全设施、设备正常运转。

⑶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对危险工艺、设备要采用自动控制技术。

⑷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

7、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⑴依法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建立严密、完整、有序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⑵积极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推行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

⑶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定期检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加强安全监管和动态监控。

⑷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及时发现存在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建立事故隐患档案,制定监控治理措施,确保隐患整改到位。

⑸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和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⑹严格落实各级各部门下达的隐患整改指令,认真整改事故隐患,并及时上报隐患整改情况。

8、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⑴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演练活动。

⑵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规定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

9、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处理。

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企业负责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救援,并在规定时间内向有关部门报告。

⑵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单位应积极配合事故调查,落实事故调查处理意见。

⑶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依法妥善处理事故善后工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向事故伤亡人员支付赔偿金。

四、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09年4月下旬)。

各级、各部门、各企业要根据全县“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的总体要求,成立领导小组,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并将活动方案于4月30日前报县安委会办公室。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9年4月30日—2011年3月)。

根据实施方案要求,重点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分解落实。县安委会办公室将加强工作调度,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级、各部门、各企业要制定年度工作意见,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县政府将结合年终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创建活动情况进行达标验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4月份)。

认真总结“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情况,对创建活动先进乡镇、部门、企业进行通报表彰。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各企业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的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紧紧抓住“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这条主线,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分解、职责到岗、落实到人,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设在县安委会办公室,负责全县的安全生产“双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