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新技术企业行政处罚十篇高新技术企业行政处罚十篇

高新技术企业行政处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5:48

高新技术企业行政处罚篇1

关键词:地方政府;企业;碳减排;博弈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16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40-03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这对我国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再加上我国企业大多是高能耗工业,并且能源的利用率比较低,使得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递增。荷兰研究机构“荷兰环境评估局”(mnp)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世界总体的1/4,加上排放量第二的美国,共占了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46%(如表1所示)。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的召开,促使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促成全球达成气候减排协议,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50%,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已得到政府与学术领域的普遍认同,我国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在其的《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的报告中称,可以考虑在未来五年(十二五)开征碳税①。从全球大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来看,低碳标准必将很快成为国际通用硬性标准。如果我国尽早自行开征碳税,则能变被动为主动,及早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在我国,企业作为市场中排放污染气体的主要成员,是否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在整个社会的能源减排上起到了主要作用。而政府作为管理者,起着引导和制约企业行为的作用。政府和企业作为一个博弈双方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政府和企业之间具体的作用机制这方面的研究和梳理对于节能减排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地方政府一方面起着遵循中央政府政策执行的作用,一方面又有管理地方的行政职能,所以地方政府在对于碳减排的作用尤为明显。基于此,本文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的角度来研究碳排放。

表12007年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一)模型描述

1、基本假设

(1)假定地方政府同质,包括省、市、县、镇四级;

(2)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都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3)企业如果采用低碳设备当期成本会增加,利益在下一期中体现出来;

(4)中央政府检查的概率设为?琢,不去检查的概率为1-?琢。

2、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中,其基本要素如下:

参与者:地方政府LG,企业:F,则参与者集合为i={LG,F};

策略空间:地方政府的策略空间为SLG={要求企业低碳,不要求企业低碳},其中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低碳的概率为?茁,企业的策略空间为SF={低碳,不低碳}。

(二)模型分析

1、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低碳,企业实行低碳策略

此时地方政府的成本为要求企业实行低碳策略的直接成本DL、因企业安装低碳设备当期利润损失造成的税收减少tL、对实行低碳企业的经济补贴S;地方政府的收益为中央政府在?琢的概率下检查所得的经济奖励?琢p、政绩的提升?琢L以及企业安装低碳设备在未来利润增加所带来的额外税收tR。企业的成本为安装低碳设备的直接成本CF,企业的收益为当地政府的经济补贴S,在未来因安装低碳设备所带来的利润的增加eK以及社会公信力知名度的提高pF。

2、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低碳,企业不实行低碳策略

此时地方政府的成本为要求企业实行低碳策略的直接成本DL、地方政府的收益为中央政府在?琢的概率下检查所得的经济奖励?琢L、政绩的提升?琢p、对不实行低碳策略的企业的经济处罚Fp;企业的成本为因不实行低碳策略所受的处罚金Fp、在未来丢失的额外的利润eK以及社会知名度的提升pF,企业的收益为因不实行低碳策略所节约的直接成本CF。

3、地方政府不要求企业低碳,企业实行低碳策略

此时地方政府的成本为中央政府以?琢的概率检查下对地方政府不要求企业低碳的处罚金?琢F以及政绩的损失?琢L、因企业安装低碳设备当期利润损失造成的税收减少tD,地方政府的收益为因不要求企业低碳所节约下来的直接成本DL、对实行低碳企业的经济补贴S以及企业安装低碳设备在未来利润增加所带来的额外税收tR。企业的成本为安装低碳设备的直接成本CF,企业的收益为因安装低碳设备在未来增加的利润eK以及社会公信力知名度的提升pF。

4、地政府不要求企业低碳,企业不实行低碳策略

此时地方政府的成本为中央政府以?琢的概率检查下对地方政府不要求企业低碳的处罚金?琢F以及政绩的损失?琢L,地方政府的收益为因不要求企业低碳所节约下来的直接成本DL、对实行低碳企业的经济补贴S。企业的成本为因没有实行低碳策略失去的在未来额外的利润eK以及知名度的提高pF,企业的收益为因不实行低碳策略所节约的直接成本CF。

这样,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可以用图1表示。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规定一些符号:U01表示在企业选择低碳策略时的收益,U00为企业选择不低碳策略时的收益,?仔01为地方政府选择要求企业低碳的收益,?仔00为地方政府不要求企业低碳时的收益。

由此可知:企业是否会实行低碳策略与企业实行低碳策略的直接成本CF、企业因实行低碳策略在未来利润的提高eK和社会公信力知名度的提升pF、贴现因子?籽、地方政府对企业实行低碳策略的经济补贴SL以及企业不实行低碳策略当地政府的处罚金FF有关。

得出

由此可知,地方政府是否会采取低碳政策与地方政府落实政策政绩的晋升p、中央政府的经济奖励L、对当地政府不落实政策的处罚金FF、地方政府对不实行低碳策略的企业的处罚金FF、当地政府推行低碳政策的直接成本DL以及对于实行低碳策略企业的补贴S有关。其中,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府政策时政绩的提升p、中央政府的经济奖励L、对当地政府不落实政策的处罚金F、地方政府对不实行低碳策略的企业的处罚金FF越大,越有利于当地政府推行低碳政策,而当地政府推行低碳政策的直接成本DL以及对于实行低碳策略企业的补贴S越小,越有利于当地政府推行低碳政策。

三、政策建议

在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开发新能源、发展新技术已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在市场经济中,如何使得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采用新的节能减排技术而放弃固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设备技术需要政府部门积极的引导和宣传,同时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干预企业的相关行为,使得采用低碳的减排技术成为其最优的选择。

(一)政府应事先做出令企业可以信服的承诺

政府应通过某种制度安排使企业认为,即使企业采取了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政府的承诺仍是有效的。这种制度安排主要有四种:一是强化自己的行动准则,使其无法相机抉择经济政策。二是加强政府制定政策的独立性,有研究表明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可以很好的解决货币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问题。三是建立政府良好的声誉,这就要求政府保持政策执行上的一贯性。四是委托方法,即由某些独立的个体来制定政策。

(二)政府需要大力支持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政府需要设立专门的项目基金来支持有关部门对这方面的的研究和创新。同时政府可以出台具体的措施来补贴和奖励那些在碳减排技术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类评优和晋升都与这个积极的挂钩。在资金的来源方面,政府可以尽可能的开展多种渠道,如民间募集、企业赞助、国际合作的支持、征税等。同时对于资金的去向和用途,需要进行公开透明,每项用途都需要具体的注明,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这项政策措施产生良性的循环,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技术研发和创新的目的。

(三)政府应该有目的的对企业的具体需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对于企业如今的设备和技术特点需要实地进行考察和研究分析,在整合规划市场现有的技术下进行统筹规划,不能盲目的一概而论。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于企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技术予以大力的支持,对某些企业应提供信息技术上的指导和鼓励,使得企业能够及时正确的采用新的减排技术。

(四)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低碳经济下节能减排的实际意义,使民众充分的了解节能减排对于国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作用,使得节能减排真正落实到百姓实际生活中去,使其意识到节能减排并不是降低生活品质,而是可持续发展,为未来更好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形成一种文化,无形地约束着百姓的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的技术不断的朝着节能减排的方向更新换代。

(五)加强国际合作

当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趋势,在国际贸易下,各国也纷纷以绿色壁垒、碳关税作为一个产品进出口的标准。中国目前的低碳技术正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各方面的技术和国际领先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应该树立起一个大国的形象,积极主动的在碳减排等尖端技术上向其他先进的国家学习,通过人员派遣、出国考察、国际项目合作交流、项目引进等方式拉近与先进国家的距离。同时,中国自身也应该不断的自主创新,将先进国家引进的技术逐步的消化吸收,同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和整合,开发出一些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企业相匹配的技术。

注释:

①碳税的目的就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建立一种经济激励。它相当于一种庇古税,通过把外部成本内部化以纳入价格系统,进而影响经济主体决策(Bemardp.Herber&Joset.Raga,1995;hwrenceH.Goulder,1992)。

参考文献:

[1]苏明.开征碳税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72).

[2]胡静峰.建设低碳经济的演化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和企业双方互动角度[J].经济问题,2011,(04).

[3]聂力.低碳时代基于节能减排的博弈均衡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2011,(12).

[4]胡静峰.建设低碳经济的演化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和企业双方互动角度[J].经济问题,2011,(04).

高新技术企业行政处罚篇2

严格做到依法监管确保执法监管到位

科学监管的核心是依法监管。实现依法监管,首先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执法监管到位,是构建“三位一体”监管体系的关键。确保监管到位,必须提高执法监管的能力水平,丰富执法监管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一要提升自身监管素质。要履行好监管职责,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为实现科学监管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药品监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行政执法工作,这就要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者既要有较强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丰富的业务理念知识。要注重加强执法人员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学习创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应对各类复杂局面的能力。要强化监管知识学习,采取以案说法、模拟办案、集中研讨、以会代训等形式,指导交流监管工作经验,创新监管方法,提高监管能力,拓宽视野,在执法的实践中加快成长。

二要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创新是力量的源泉,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药品监管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药械市场监管规律,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监管部门需要在监管思路、监管模式、监管手段上有所创新,要变事后监督为事前规范,变事后处罚为事前预防。首先,要体现监管的专业化,要对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及对辖区内监管对象的管理水平和信用状况做到了如指掌。其次,要体现监管的精细化。按好、中、差,实施分类监管的思路,采取不同的策略、标准和方式,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第三,要体现监管的科学化。不仅要告诉管理相对人“不能做什么”,更多的还要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或“应该怎么做”。第四,要搭建网络监管信息平台,集企业信息、举报信息、监管信息于一体,提高科学监管的技术手段。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分片综合监管模式,优化人员组合,调动和提高个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三要完善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强稽查装备投入,为稽查人员配备手提电脑等设备,实现稽查信息化,提高稽查工作效率。使用快检技术,使监、检结合的药品抽验体制不断趋于完善。要健全药品抽验管理机制,建立规范、科学的药品抽验管理机制,制定药品抽验操作规范,防止主观因素对药品技术监督工作造成的影响,增强药品抽验的针对性,提高监督抽验的靶向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药品技术监督的作用。

四要规范依法监管行为。第一,要严格执法。对于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都必须严格依法查处,切实履行好药品监管职责,坚决杜绝渎职、越权、滥用权力及徇私枉法现象的发生;第二,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由于药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比较大、广,因此,在作出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的行政处罚时,更要主体明确、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量罚合理、适用法律法规准确;第三,要进一步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投诉、执法人员基本行为规范、重大行政处罚备案、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等执法监督制度。严肃查处以收代罚、以罚代刑、、随意处罚等违法行为。

五要构建起大稽查格局。根据实际,将监管与稽查职能优化组合,将行政指导、经济处罚等监管手段有机结合,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形成了“以稽查为中心,实施综合监管”的大稽查工作体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完善举报投诉机制;完善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奖惩措施,调动其积极性。

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发挥企业自律作用

追逐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能,不可能有绝对完善的监管制度。因此,要引导企业提高自律意识,使企业真正树立是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一要强化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促使企业认识到诚信生产经营的重要性,加强对其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法规意识。二要开展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将诚信体系建设与日常跟踪检查等工作紧密结合,建立企业动态监管档案,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将行政指导、经济处罚、道德约束等手段有机结合,为企业营造了公平竞争的信用环境;四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

推动医药企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行政处罚篇3

一、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基本特征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不仅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同时对整个资本市场带来严重的干扰。本文从Choice金融终端查找有关舞弊上市公司披露情况,从证监会公告中查找处罚公告进行研究。

(一)舞弊上市公司披露基本情况

本文以2006年至2016年6月30日证监会公布的152个处罚公告为数据来源,剔除有关个人、金融类公司及非上市公司行政处罚公告后为所选样本,共计得到148个行政处罚公告样本,涉及138家上市公司,其中3家上市公司因重复舞弊受到多次行政处罚;制造业舞弊公司最多,有68家,是政府部门监督重点;其次高发舞弊的行业还有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为14、10、7家。可见,随着技术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财务舞弊的多发行业也发生较大变化,虽然制造业依然是监督的重点,但其他舞弊多发行业逐步由基础行业转向服务业和技术性行业。

(二)舞弊上市公司组织形式类型

本文从组织形式类型的角度来研究舞弊上市公司,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特别注意其管理结构、内控情况,也有利于监管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监督防范。

由表1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舞弊的比重为58.96%,地方国有企业为32.09%,中央国有企业占6.72%,其余所占比重均不超过5%。可见民营企业是监管重点,同时地方国有企业也需要加大关注,由于地方有些企业为了隐瞒财务亏损,比如绿大地,为了保持地方国企在全国的形象,舞弊金额重大。虽然央企所占的比例不大,舞弊上市公司数目为9家,但是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其舞弊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视,对资本市场、央企社会形象、股民忠诚度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二、上市公司舞弊的手段

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繁多,本文依据舞弊的财务信息在年报中存在的形式,将财务报告舞弊分为调节利润表项目、调节资产负债表项目和调节财务报表附注舞弊。

(一)财务报告舞弊手段

由表2可以看出,舞弊国有企业中调节利润表项目的舞弊公司有32家,其中最常用的调节手段是虚增收入,所占比例达40.63%;舞弊非国有企业中调?利润表项目的舞弊公司有41家,其中最常用的调节手段也是虚增收入,所占比例达73.17%。其次,由表2可以看出,少计期间费用的舞弊现象也比较严重,所占比例分别为25%和14.63%。有近10%的公司在投资收益中进行调节,虚增投资收益主要为调整利润,但隐瞒投资收益主要是为了隐瞒违规使用筹集资金用于投资。

由下页表3可以看出,舞弊国有企业和舞弊非国有企业调节资产负债表项目分别为27家、33家,相比直接选择调节利润表的舞弊的比例略少,但直接调节资产负债表项目也将直接影响财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所带来的危害同样较大。虚增资产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9.13%、60.61%,其中应收账款的虚构常常是为了配合虚构收入同步调整,保证报表平衡。虚减负债比例也较高,分别为17.39%和12.12%,舞弊主要是为了降低资产负债率,虚增其偿债能力。其他调节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手段也不少,所占比重也超过25%。对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虚增资产的舞弊情况较少,但虚减负债的情况却较多。

由表4可以看出,首先,财务报表附注中的信息舞弊情况最为严重,在未按规定披露(隐瞒)重大事项中担保事项所占比重最大,其中国有企业有21家,非国有企业有32家;未按规定披露的重大诉讼和借款事项比重均超过12%,且涉及的金额并不低。其次,舞弊上市公司未按规定(隐瞒)披露与关联方有关的事项,隐藏不公允的交易或不合规的资金活动,避免股民怀疑利润的可靠性。其主要是未按规定(隐瞒)披露与关联方的交易事项、披露关联关系、关联方资金占用,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这些行为所占的比例都不低,合计分别达31%、37.34%。从总体上看,非国有企业附注舞弊的情形比国有企业严重得多。

(二)舞弊持续情况

舞弊持续时间计算从处罚公告提及存在舞弊行为的第一年起算,至提及的最后一年。“舞弊行为的第一年”是指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被发现包含舞弊性信息的第一年,“最后一年”是指对外披露舞弊行为的实际最后年份。

由表5可以看出,仅在一年进行舞弊的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各占21.43%、27.17%,70%以上的舞弊公司,其舞弊持续时间有2年甚至连续8年及以上,国有企业持续舞弊时间所占比例较大是3年,而非国有企业是2年;超过3年持续舞弊企业中,国有企业占35.71%,非国有企业占31.52%。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舞弊持续期都较长,国有企业更为严重。持续期较长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在短时间很难转亏为盈。

三、舞弊上市公司外部监管情况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有效性

由于有些上市公司舞弊持续时间大于一年,本文对整个舞弊期间的最后两年及舞弊发生后一年的审计意见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否存在滞后。

由表6可以看出,在舞弊期间,越是在舞弊期靠后,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越低,审计报告反映上市公司舞弊的有效性有所提升,审计有效性存在滞后。舞弊持续到最后一年(舞弊仅在当年)中,国有企业的标准无保留意见比例从80.49%到40.38%,非国有企业从62.07%到44.16%。在舞弊前段时期能起到提示的审计意见数目较少,国有企业占不到20%,非国有企业不到40%,其中能反映可能存在重大舞弊而被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比重更低。本文还特别统计舞弊结束后第一年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国有企业有提示性的报告有所下降,但对非国有企业有提示性的审计意见比例有较大提升,占65%左右,可见,非国有企业注册会计师审计滞后更为严重。

(二)证监会的处罚情况

1.监管滞后情况。从表7可以看出,政府能在当年发现舞弊并采取处罚的情况较少,国有企业仅占7.14%,非国有企业占11.96%。政府监管存在很大的滞后情况。其中对国有企业处罚延迟超过3年的占71.43%,非国有企业则61.96%。很明显,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滞后更为严重,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国有企业舞弊比较隐秘,监管部门发现较难,另一方面可能是有碍于其所属部门,监管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较为宽松。

2.处罚方式。从表8和表9可以看出,证监会处罚手段主要是罚款、警告、改正,罚款金额介于10万元到60万元之间。由表8可知:三种处罚手段并用的情形比例不高,占17%左右,无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证监会处罚方式最多的是罚款和警告并用。由表9可知,处罚金额整体较低,十年以来,一般最高处罚金额为60万元,处罚的金额较为集中在30万元或40万元,除了2014年证监会对非国有企业深圳海联讯科在ipo的舞弊行为作出了高额处罚822万元,2016年证监会对国有企业恒力石化股份未按规披露重大资产转移的舞弊行为作出140万元的处罚外,相对舞弊金额,舞弊处罚成本低,不利于防范舞弊的发生。

3.处罚的针对性。在计算平均处罚金额时,剔除特殊处罚金额,由表10可以看出,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比较侧重于财务报表附注舞弊。一方面附注舞弊不易?l现,另一方面财务舞弊处罚金额偏低,对国有企业的平均处罚金额仅为26.92万元,非国有企业为28.27万元。对于国有企业来讲,涉及利润表项目舞弊的企业,处罚金额都相对较高,近50万元;对于非国有企业舞弊处罚较高的是三种类型的混合舞弊,处罚金额近45万元。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通过对2006―2016年间证监会查处并出具处罚公告的138家舞弊的上市公司舞弊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在舞弊行业中,制造业是舞弊最多的行业,也依然是政府部门监管重点,其次高发舞弊的行业还有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舞弊高发行业由基础行业逐步转向服务业和技术性行业等第三产业。企业类型中,民营企业是舞弊高发区,其次是地方国有企业。

2.财务报表附注舞弊情形最为严重,舞弊不仅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调节。公司舞弊持续时间多在2年甚至连续8年及以上,其中超过3年持续舞弊企业中,国有企业占35.71%,非国有企业占31.52%。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调节报表手段相似,都侧重虚增收入、资产,非国有企业虚增情形更严重。

3.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效性与政府监管均存在滞后,非国有企业注册会计师审计滞后更为严重,而国有企业的监管滞后更为严重。目前我国舞弊上市公司所受处罚相对较轻,近10年处罚金额都未曾调整,舞弊成本低,难以对舞弊行为起到震慑和预防作用,但处罚较有针对性,尤其是对直接影响利润的舞弊,处罚力度较高,在对严重事件的处罚中有特别的处理。

(二)建议

1.加强高发行业的监管。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个市场结构有所改变,服务业、高技术性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舞弊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需要监管部门调整原有监管对象,对舞弊高发性的企业加以重点关注。

2.在加强对民营企业监管的同时重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研究表明,民营企业的舞弊情形最为严重,国有企业的舞弊发生率也不低。为使监管真正发挥实效,必须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从影响较大的国有企业的严格监管着手,以对民营企业起到震慑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行政处罚篇4

关键词:环境管制;产品质量;罚金

一、引言

自从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后,环境问题一直吸引着国际学术界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量文献关注于政府环境管制对企业生产的微观影响。传统假说的观点是,环境管制会负面影响企业生产,因为较高的环境标准将导致国内厂商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损害其竞争力,因此采用较高的环境标准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做法。以walley和whitehead(1994)为代表的观点是,对单个企业而言,随着环境治理成本的增加,企业的收益会减少,从而企业越来越难以实现环境与竞争力的双赢。

然而,porter(1991)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管制可以激发被管制企业创新,相对于不受管制的企业,这可能会产生绝对竞争优势,从而会提高企业的收益;相对于管制标准较低的国外竞争者而言,环境管制通过刺激创新可对本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地位产生正面影响。Christmann(2000)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改变生产工艺、完善产品设计等有效措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收益。曲如晓(2001)认为,政府通过严格的环境政策可以使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取竞争优势。傅京燕(2002)指出,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以及需求弹性的差异,通过实行差异化策略来增加利润,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Simpson和Bradford(1996)却指出,环境管制的影响取决于被管制行业的具体特点,行业不同,影响也不同,而且理论上也不太可能精确估计这种影响。Sartzetakis和Constantatos(1995)用一个国际寡头模型分析,在古诺―纳什均衡下,用排污许可证交易体系的企业与用命令和控制方法的企业相比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企业竞争力的高低不仅与环境管制措施的松弛程度有关,而且还取决于环境管制的形式。porter和VanderLinde(1995)指出,之所以有环境管制降低国际竞争力的观点,主要是观察问题时所采取的静态方法。如果进行动态分析,由于环境管制会刺激创新,所以严厉的环境管制是完全有可能提升一国企业的收益,从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并且eliste和Fredriksson(1998)为此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持。他们的模型显示,环境质量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两个政策变量即污染税和生产补贴的同时增加。通过游说,污染者可能得到补偿,以弥补其在新管制标准下增加的支出。结果,企业收益增加,竞争力不降反升。

目前,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关环境管制对企业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管制对一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在实证方面,主要是关于单个企业的环境管理策略与企业收益关系的研究。而研究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中,消费者偏好、政府的管制行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却是很少的(许士春,2006)。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环境管制的特点通常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以某些环保标准为依据,而往往呈现出转型经济的特色。从以往的事实可知,政府进行环境管制主要是通过征收污染税或罚金的方式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往往没有关注到实施这些管制措施是否会使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考虑到中国的现实情况,本文试图建立一个三部门经济模型,分析在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下,政府对污染厂商征收罚金时,对厂商的产品质量和净收益带来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就目前有关环境管制对企业生产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给出了本文的假设条件和模型框架,在博弈论的思想方法下阐明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最优决策;第三部分探讨了政府环境管制措施对厂商产品环境质量的影响,论证了在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下,政府征收污染罚金时,会降低产品的环境质量;第四部分探讨政府环境管制措施对厂商收益的影响,论证了政府加大罚金力度会提高生产清洁产品企业的净收益,而降低生产污染产品企业的净收益,并且清洁生产企业的利润比污染生产企业的利润高;第五部分是本文更深一步的讨论,假如政府放弃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对清洁生产的企业予以激励,对污染的企业在说服教育的基础上责令其限期整改,否则即对其征收罚金,这样会使两类企业都进行清洁生产;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基本假设与模型的构建

考虑到经济转型时期政府管制的动机,以及问题处理的简化,我们给出了以下假定条件:

由于厂商1是清洁生产的,因而政府对其征收正常的从量税t。厂商2是污染生产的,因其污染了环境,政府除了要对其征收正常的从量税t外,还会征收一定的罚金。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只能以θ的概率对其单位产量征收罚金F。

根据假设4我们知道,如果消费者选择购买了产品i,那么根据显示性偏好弱公理就有:

由此,政府是不会让厂商2退出市场的,否则政府无法实现财政收入的最大化。此时污染生产企业的利润是大于零的。

三、政府环境管制与厂商产品质量

如果厂商2进入市场,则厂商2的产品价格必与厂商1的产品价格相等,这主要由于政府知道市场上清洁产品的正常价格,如果厂商2产品的价格低于厂商1产品的价格,即p2<p1,那么这一价格信号就会很容易吸引政府的注意力,从而政府会很容易鉴别出厂商2产品的环境质量,此时厂商2被处罚的概率是1,即θ=1。这样,在F≥p2的前提下就有π2<0,因而厂商2一定会令自己的价格水平等于厂商1的价格水平。那么其均衡价格一定为p2=p1=p*。最终在均衡条件下,厂商1实际上充当了价格领导者的角色,厂商2是价格的追随者。在均衡条件下,厂商的最优价格p*将由下式决定:

由于两个厂商的产品价格始终相等,根据式(4)厂商i的市场份额变为:

下面我们讨论在竞争均衡条件下厂商1和厂商2产品的环境质量。

当政府对污染厂商进行环境管制时,我们分别考虑厂商1和厂商2应对政府罚金的情况。

对式(7)求F的偏导数,经整理可得:

命题1:在本模型经济中,政府加大对污染产品的罚金力度会降低污染产品的环境质量,也会降低清洁产品的环境质量。

命题1说明,在政府加大征收罚金力度时,虽然厂商2降低产品的环境质量会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参见式(6)),但面临政府的高额罚金,厂商2只有被迫通过降低产品的环境质量来节约成本,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厂商1预期到厂商2会降低产品环境质量,而厂商1的产品一直被认为是清洁产品而不会受到处罚,从而厂商1也会降低产品的环境质量来节约成本(注:根据式(6)可知,厂商1降低产品环境质量和维持原来的产品环境质量相比,会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厂商1降低产品环境质量后节约成本的收益会大于失去一定市场份额的损失。否则,厂商1不会降低自身产品的环境质量。这一结论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在对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进行管制时,同时还要监督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因为如果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降低产品质量时,原先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可能也会跟着降低产品质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我们对t2/t1求F的偏导数,并将式(14)代入可得:

命题2:在本模型经济中,政府加大对污染产品的罚金力度会加大两种产品环境质量的差异程度。

命题2说明,在政府加大征收罚金力度时,厂商2与厂商1的产品环境质量差距会变大,这意味着厂商2较厂商1的产品环境质量下降的幅度大。这主要由于政府仅对厂商2处以罚金,面临政府的高额罚金,厂商2只有被迫通过降低产品的环境质量来节约成本,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除非让厂商2退出市场,否则政府处以罚金的力度越大,厂商2的产品环境质量下降的幅度越大。

四、政府环境管制与厂商的收益

以上我们主要探讨了政府征收污染罚金对厂商产品质量的影响,下面我们探讨政府罚金会如何影响两类厂商的净收益(利润)。

(20)等号右边各项为负,所以π*2/F<0,这说明政府加大罚金力度会减少厂商2净收益。由此我们可得如下结论:

命题3:在本模型经济中,政府加大对污染产品的罚金力度会提高清洁生产企业的利润,而降低污染生产企业的利润。

命题3的经济含义是:在政府加大征收罚金力度时,厂商2面临政府的高额罚金,其成本负担加大了,利润也就会自然减少;厂商1的利润会随着其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而增加。

现在比较在政府征收罚金的情形下两类厂商的利润,用式(18)减式(19)得出:

命题4:在政府对污染生产企业征收罚金时,清洁生产企业的利润比污染生产企业的利润高。

五、简短的讨论

从上文的分析得出:在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时,政府采用污染罚金会降低产品的环境质量;同时,提高罚金力度会提高清洁生产企业的利润,而降低污染生产企业的利润。这说明在现实经济中,政府在进行环境管制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特别当企业提高产品环境质量的边际成本很高时,政府提高惩罚力度可能会适得其反,不能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此时,如果能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帮助一些污染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效果会比征收罚金要更好些。

我们假设政府放弃了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目标,并且政府不进行环境管制时,比较式(10)与式(11),当F=0,即政府不对厂商2进行环境管制时,则式(11)与式(10)是一样的。厂商2和厂商1的产品环境质量水平都是t1,此时市场产品的平均环境质量为t1;当政府进行环境管制时,根据式(11)可知厂商2的产品环境质量肯定低于厂商1的产品环境质量,即t2<t1,市场产品的平均环境质量为tS1t1+S2t2<t1。由此可得如下结论:

命题5:在本模型的经济中,政府不征收污染罚金时,两厂商都进行清洁生产(因为t2t1);当政府征收罚金时,厂商2进行污染生产(因为t2<t1),市场产品的平均环境质量水平小于不征收罚金时的情形。

此结论初看好像与常理相悖,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结论主要是由于:在政府不征收罚金时,厂商2还可以利用目前的资源来提高生产的清洁水平,从而提高其市场份额来增加收益。然而在政府对其征收罚金时,企业只有通过降低产品的环境质量来节约成本,从而会出现这种情形。这就说明在现实经济中,政府在进行环境管制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特别当企业提高环境质量的边际成本很高时,政府提高惩罚力度可能会适得其反;此时,如果能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教育引导一些污染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效果会比征收罚金更好些。这点我们将予以证实。

我们假设政府放弃了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目标,政府实施环境管制并对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发现清洁生产就按单位产品给予补贴,假设补贴为B,对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企业,在教育引导的基础上责令其限期整改,否则即对其每件产品征收罚金F(此措施有的学者称为“创新弃权书”(注:创新弃权书是基于激励策略尤其是创新激励而设立的一种环境手段,通常由政府与企业签订弃权或豁免证书,企业承诺如果进行技术创新而清洁生产,他们在豁免期间将免除惩罚。创新弃权书是推进环境政策改革的一种新尝试,曾在一些国家获得过成功。笔者认为创新弃权书给予了企业必须进行清洁生产的整改时间,这有利于企业“改过自新”。))。假设此时清洁生产的产品环境质量为t′1,污染生产的产品环境质量为t′2。在这种情形下,两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收罚金,厂商1的利润比厂商2的利润高,所以对于厂商2来说,其最优选择也是进行清洁生产,并且环境质量也提高到t′1的水平。本结论可由下面的命题来表述:

命题6:当政府放弃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对从事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激励,对污染企业在说服教育的基础上采用创新弃权书的管制方式,否则即对其征收罚金,这样会使两类企业都进行清洁生产,并且生产的清洁水平会更高。

这点表明了政府在进行环境管制时,要对从事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激励,对污染的企业不能一味地采用惩罚的方法,而应是首先采用教育引导方法,要给予污染生产企业整改的时间,特别是企业初始环境质量水平为t′2,如果立即征收罚金,只会使企业在征收罚金的约束下处于次优选择的状态,如果政府能给予污染生产企业一定的整改期限,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帮助其改进生产,则t′1的环境质量水平也是污染企业的最优选择。所以,罚金仅仅是一种手段,不是政府环境管制的目的。罚金政策必须在督促企业整改之前使用才会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否则,不分情况搞“一刀切”,很难达到其预期的使用效率。在现实中,单纯的惩罚经常是以关、停、并、转中小企业为代价来寻求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一做法即使有利于环境保护,却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加重了各地执行环境保护的经济成本,也使环境保护政策难以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六、结论及建议

本文建立了一个三部门的经济模型,分析在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时的市场均衡情况。由于在经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主要考虑财政收入,所以在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的情况下,政府征收污染罚金是不会让生产污染产品的企业退出市场的,这也是市场经常出现劣质企业“打而不死”的主要原因。在本文的假定条件下,政府征收污染罚金会降低产品环境质量;同时,政府这种环境管制措施会提高清洁生产企业的利润,降低污染生产企业利润。

在本模型中,我们首先假定政府以财政收入最大化为目标,这主要是由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往往会追求政绩而一味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这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往往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故意降低监管力度,如烟草行业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对人身健康危害很大,但因其能给政府创收而未被禁止;还有在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中,经常出现“打而不死”的现象。然而,如果政府放弃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并对从事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对污染的企业首先采用教育引导的方法并给予一定的“整改”期限,惩罚则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为起到“威慑”作用而使用时,两类企业都会进行清洁生产,并且环境质量较原先更高。本文的分析发现,无论政府是否管制,清洁生产企业的净收益都高于污染生产的企业(至少相等),这点表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主动采取清洁生产,这样才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此外,在本模型分析中,发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厂商的影响很大,因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决定了厂商的市场份额。这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在进行环境管制时,不能仅仅针对企业,还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

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对当地政府来说,要尽量从长远利益出发,不要为了暂时的政绩而追求财政收入。在进行环境管制时,不能仅仅为了征收罚金就认为进行了环境管制,罚金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政府更应重视政策的使用效率,要能深入企业了解具体情况,重在教育引导,并建立起激励型生态补偿制度。

第二,政府应为企业提供优惠的财税政策,以财政资助形式推动研究开发,对从事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公司、科研组织或个人提供无偿拨款或补贴,对有助于技术进步的项目给予相应的减免税收政策;在金融市场上,可以采用各种措施促进金融机构为企业进步提供资金,并重视对风险资本的投资,从而鼓励引导国内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政府要特别关注污染生产的企业,通过资金、税收等政策手段予以扶持,使其尽快获得清洁的生产技术,引领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有效地结合,促进中国的环境保护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又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环境质量。

第三,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宣传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提高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在我国消费者中普及绿色观念,引导绿色消费,为我国的绿色产业发展开拓空间。因为消费者的环境意识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消费者对高环境质量的产品偏好越强,产品的市场需求越大,企业越会通过提高产品的环境质量来提高竞争力,从而会激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

第四,对企业自身而言,应注重提高产品的环境质量来提高其竞争力。因为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得知,无论政府对企业的生产是否进行环境管制,生产清洁产品的企业都比生产污染产品的企业利润高,也更具有竞争力。企业应积极引进和学习国内外的清洁生产技术,要在政府的环境管制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之间架起连接的桥梁。

参考文献:

傅京燕.2002.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产业国际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6).

曲如晓.2001.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9).

许士春.2006.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6).

CHRiStmannp.2000.effectsofbestpractice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oncostadvantage:theroleofcomplementaryasset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43):663-680.

eLiStep,FReDRiKSSonpG.1998.Doesopentraderesultinaracetothebottom?Cross-countryevidence[m].mimeo,washington,DC:theworldBank:213-236.

poRteRma.1991.america'sgreenstrategy[m].Scientificamerican,16(8):264-267.

poRteRma,VanDeRLinDeC.1995.towardsanewconceptionofthe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relationship[J].theJournalofeconomicsperspectives(9):97-118.

SimpSonRD,BRaDFpRDRL.1996.taxingvariablecost:environmentalregulationasindustrialpolicy[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30:282-300.

SaRtZetaKiSeS,ConStantatoSC.1995.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J].JournalofRegulatoryeconomics(8):61-72.

waLLeYn,wHiteHeaDB.1994.it'snoteasybeinggreen[J].HarvardBusinessReview(5):45-55.

environmentalRegulation,productQualityandprofitofenterprises

――ResearchontheefficiencyofpollutionFinespolicy

XUShichun1HeZhengxia2

(1.Schoolofmanagement,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Xuzhou221008;

2.SchoolofCommerce,Xuzho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009)

abstract:thepaperutilizesaconsumer′sutilityfunction,governmentcostfunctionandenterprisecostfunctiontoanalyzetheeffectsofenvironmentalregulationonproductqualityandtheprofitofenterprises.thepaperdemonstratesthat(1)undertheconditionofgovernmentmaximizingfinancialincomes,thegovernmentwon′tallowtheenterprisestoretreatfromthemarket;(2)Undertheconditionofgovernmentsmaximizingfinancialincomes,consumersmaximizingutilitiesandenterprisesmaximizingprofit,environmentalregulationwilldebaseenvironmentalqualityofproducts;(3)themorefinesthatthegovernmentlevies,thelowerenvironmentalqualityofproductsinthemarket.thegovernmentenvironmentalregulationwillincreasetheprofitofenterprisethatproducescleanproducts,andreducetheprofitofenterprisethatproducepollutiveproducts;(4)ifthegovernmentabandonsfinancialincomesandgivessubsidytoenterprisesthatmanufacturescleanproductsandinducesenterprisethatmanufacturespollutiveproductstomanufacturescleanproducts,bothofthemwillmanufacturecleanproducts.thisdemonstratesthatthegovernmentshouldpayattentiontotheefficiencyofenvironmentalregulation.

高新技术企业行政处罚篇5

在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中的主体是相关的质量技术监督局,我国规定拥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是县级以上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机构以及拥有法律授权的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直属机构。另外,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形式有多种,但是总结起来可以分为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监督检查、行政处罚以及强制等几种。行政许可是指质量技术监督局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允许当事人进行某种行为的过程;行政确认是指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对当事人行为的法律地位、法律事实的确认;监督检查是指质量技术监督局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检查当事人是否存在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是指如果行政主体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当事人存在违法行为,那么行政主体可以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强制是指质量技术监督局为确保社会安全,对可能威胁社会安全的违法行为采取强制措施以及当责任当事人拒不履行相关责任义务时,采取强制措施要求当事人履行责任义务。

二、我国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体系发展研究

第一,起步阶段。

我国质量监督行政执法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1998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起步萌芽。此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范围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科学研究、贸易、国防等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

第二,调整阶段。

我国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发展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其中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整改进。199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国务院直属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调整为由国家经贸委管理的直属机构。然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工作职能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与1988年的工作职能基本保持一致。

第三,改革阶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政府管理体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为提高国家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国家对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改革。此次改革中,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又重新升级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其地位得到了大大提高,同时将技术质量监督局的药品质量监督职能与质量纠纷仲裁职能划分给其他专业机构,并且在技术质量监督局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职能,从而使我国的技术质量监督体系更加的专业化、全面化。

第四,发展壮大阶段。

从2001年开始我国技术质量监督管理局正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2001年至今国家政府就在不断的调整技术质量监督管理局的职能地位,采取了分段监管、品种监管等更为优化的监督管理方式,同时通过立法等进一步明确了技术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地位等,推动着我国技术质量监督行政体系进一步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技术质量监督行政执法体系研究

1.我国技术质量监督行政执法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改进发展,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质量监督行政执法体系,但是目前的行政执法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行政执法的法律效力较弱。

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技术质量监督行政执法体系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对于违法质量技术监督管理规范的企业或个人采取的处罚措施还是以罚款为主。但是一些企业违法经营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罚款数额,因此这些企业个人宁愿接受罚款处罚,却不改进生产技术质量,从而导致质量技术监督的行政执法起不到预期效果,法律效力十分薄弱。

第二,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较为专业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队伍,但是目前的行政执法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不高,由于一些企业或个人在行政执法时试图通过贿赂执法人员以避免处罚,因此一些素质不高的行政执法人员往往会包庇违法企业或个人,从而导致行政执法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2.完善技术质量监督行政执法体系的措施。

第一,完善技术质量监督的法律体系。

技术质量监督法律法规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符合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规范社会经济市场,保证公民、企业或者组织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说,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标准化法以及计量法的修订完善,建立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并且与世界发展接轨的标准化体系,从而使得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有法可依,增强行政执法的法律效力。

第二,完善技术质量监督行政执法体制。

任何行为都需要体制的约束,行政执法也不例外,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针对现阶段技术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的弊端制定完善的行政执法体制,将行政处罚的权利集中统一起来,以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另外,要着力完善各级技术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机制,提高技术监督部门的内部管理工作水平。

第三,加强建设技术质量监督行政执法人才队伍。

行政执法部门要改革现有的用人机制,实行公开招考、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机制,同时要做到人尽其才,针对人才的能力特将其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从而提高技术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的工作水平。另外,用人机构还要定期对内部人员进行培训,统一组织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政治思想学习,提高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技术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的工作水平。

四、结语

高新技术企业行政处罚篇6

关键词:产品质量;抽查;有效性;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

产品质量抽查是产品质检的一种措施,是可以用小范围的抽样检测来对企业的产品整体质量进行预估与评判【3】。产品质量监督的目标是:产品有侧重、检验有标准、产品质量监督不仅仅规划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安全,也极大地保障了消费者的经济效益的权力。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督经过30年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现今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是产品质量问题仍是我国现今最为严重的一项问题。如何提高产品质量监督中抽查的有效性,成为现今质量安检部门尤为突出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影响产品质量监督中抽查有效性的因素

1、应付产品质量监督设立精品屋

精品屋,即高质量、高精度、高合格率的产品统筹地。为了方便统计分析处理,产品质量监督往往有其固定的时间和规律,对企业产品的抽查往往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且每年的监督抽查产品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部分企业掌握了产品质量监督的时间规律,在某一段时间内设立精品屋应付产品质量监督。其主要的方式有:(1)企业有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但是在主观上却故意不生产合格产品。其往往体现在,企业在可能监督的抽查的时间段内,企业严格按照自行的产品质量标准流程进行生产制造,在日常的管理上企业也加大调控力度,再生产管理上精益求精。(2)企业自身无论是从主观故意上或者从客观不主动方面,为了应付产品质量监督而设置精品屋。企业往往在进行监督抽查的这段时间内,会从个别的厂家内购进合格的产品,然后出去生产上的各种标识,进过重新包装,贴上自己的企业信息,等待产品质量监督的抽查,抽查的结果必然呈现合格。自经过产品监督后,质检部门往往在一年之内不会再次检查,此时,企业会继续生产销售自己的不合格产品。

产品质量监督技术层面操作差

产品质量监督技术层面操作差的具体表现为:(1)质量监督体系标准度不合格。其主要体现在,国家标准的起草质量不能完全说服群众;标准制定的周期过长,往往一套标准出台需要将近三年的时间,导致了产品会长期处于没有国家标准的状态下;国家标准中的某些政策,往往执行力度有失平衡,应该强制的地方没有强制,不该强制的地方反而被过分的强制执行。(2)产品质量监督机构的检验能力不足。现今的多数质量监督机构都缺乏一定的高度、精度、专业度,不能完全满足质量监督机构的质检需求;财政的保障力度欠缺,多数机构没有财政经费的相关保障,自身生存存在诸多问题,根本不能对自己的企业素质、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

3、产品质量监督的工作人员素质低

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是抽样检查,对抽样的科学性要求极高。其用一部分产品的质量来对企业产品总体进行预估,做出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判断。主要体现在:(1)产品质量监督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产品质量监督人员只是过渡的要求数量,对质量的要求不高,造成样品的代表性较低。(2)抽样人与那不能准确的把握产品的运输与保存,在成样品的质量会发生变化。(3)抽样人员违反法定程序的事情时有出现。部分抽样人员不能严格按照要求和程序进行抽样,甚至对企业有“吃、拿、卡、要”等现象发生。

二、产品质量监督中抽查有效性的相关措施

1、调整并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调整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加大处罚力度。例如:(1)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在我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至一百四十八条的罚金部分应进行修改,加大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处罚力度,将原本的“处罚销售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两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改为“处罚销售金额两倍以上十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2)加大民事处罚力度。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进行修改,将“假一罚一”修改为“假一罚十”。(3)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对不法的企业生产者,不仅仅要在经济上给予重罚,也要吊销其营业执照,并公开消息。

2、提高监督抽查的信息透明度

提高产品质量监督的各种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监督的信息透明度。其具体的措施有:(1)扩展信息的产地渠道,针对虚假宣传的企业应进行信息通报,执法力度面积要广泛,提高对伪劣产品及企业的查出范围。(2)形成全国的信息共享式,将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全国的通报,提高产品质量监管的有效性。(3)消除产品质量监管信息的不对称性,保证监管机构向消费者所传达的信息真实有效,通过市场消费选择达到产品质量优胜劣汰的目的。(4)检查无规律,实行随时检查。不给按照监督时间来进行安排生产的黑企业,留有钻空子的机会。

3、推行企业质量诚信体系的建设

推行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措施有:(1)相关部门应不断地强化企业的诚信意识,从主观上改变经营主体的诚信意识,让企业从被动的诚信向主观上的诚信转变。(2)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造势与宣传作用,把认可度较高的、质量诚信建设成绩突出的、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企业给予积极宣传,同时对那些信誉度低、危害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企业进行曝光。(3)强化中保关系,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其自身的行为,积极开展公正检验和采购验收的检验,不断完善产品质量的认可机构,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4)完善产品质量监督的各个环节,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流程,提高监督抽象的针对性、公正性、准确性与机动性。

4、提高监督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提高监督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是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有效性的关键措施,更是杜绝监管人员不务正业,凭借一己之私,贪图回扣,不能真正体现产品监督精神的重要手段。提高监督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的措施有:(1)加强培训,完善质检部门的工作制度,灌输与员工遵守职业道德思想的标准。(2)互相监督,对揭发检查过程中行为的员工奖励,并严惩者,予以警戒。

结束语:

产品质量监督中抽查不仅仅是一项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更是一种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本文就影响产品质量监督中抽查有效性的因素、产品质量监督中抽查有效性的相关措施进行剖析,得出了完善相关的行政、刑事、民事手段可有效的提升产品监督抽查的有效性,但要想从根本根除还应从员工的思想观念意识上及相关的技术层面尽心疏导,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产品质量监督的抽查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永和.也谈提升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有效性[J].质量观点.2012,12(10):13-15.

[2]段芬,沈华清.提升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有效性[J].质量检测技术.2011,38(19):37-39.

高新技术企业行政处罚篇7

第一条为保护职工健康,消除粉尘危害,防止尘肺病发生,促进生产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所辖范围内所有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

第三条尘肺病系指在生产活动中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包括因直接从事粉尘作业或者从事服务于粉尘作业的各种工作而发生的尘肺病。

第四条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本地区尘肺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在制定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统筹安排尘肺病防治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做好尘肺病防治工作。

第五条企业、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卫生标准和防尘规定,制定本系统、本行业的尘肺病防治规划,落实到企业、事业单位,并督促其实施。

市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应当协助各县、区政府做好乡镇企业尘肺病防治工作。各县、区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必须指定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乡镇企业尘肺病防治工作,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并指导乡镇企业开展尘肺病防治工作。

第六条企业、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尘肺病防治工作负有直接责任,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理措施,改善劳动条件,使粉尘作业场所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应当包括粉尘治理和尘肺病防治目标。

第七条市卫生局、市劳动局是本市尘肺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监察)管理部门;区、县卫生局和区、县劳动局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本管辖区内尘肺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监察)管理。

第八条各级工会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有权对本系统、本单位尘肺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职工有依法享受尘肺病预防与治疗的权利,并可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向卫生、劳动部门提出控告。

第二章防尘

第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执行国家和本市有关防尘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尘措施和无尘或者低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新建有粉尘作业的项目,其粉尘浓度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原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在卫生部门、劳动部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在未达到国家卫生标准之前,应当采取个体防护措施。

对粉尘危害严重而又难以改进的企业、事业单位,由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实行关、停、并、转。

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严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未积极治理,又未采取防护措施,严重影响职工安全健康时,职工有权拒绝操作。

除国家粉尘浓度卫生标准外,本市需补充的粉尘浓度卫生标准,由市卫生局会同市劳动局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第十条防尘设施和有粉尘产生的生产设备应当具有安全性能,设计、制造、安装应当达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85)和国家有关防尘的卫生和技术规定。

企业、事业单位自行设计制作或者购买安装的防尘设施,应当经劳动、卫生行政部门验收,符合要求者方可使用。

企业、事业单位中有粉尘产生的生产设备的产品定型,应当由其上级主管部门组织鉴定,劳动、卫生、环保行政部门参加。

第十一条防尘经费应当按下列规定提取,并纳入企业、事业单位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经费计划,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每年在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中列支;不足部分,由企业自有资金安排。

(二)没有更新改造资金的事业单位,应当从单位经费包干结余和预算外收入中解决;不足部分从当年事业经费中调剂解决。

(三)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应当从更新改造资金或者税后利润中解决。

第十二条禁止任何企业、事业单位将粉尘作业以外包或者联营等形式转移给没有防尘设施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私营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

禁止中、小学校办实习工厂或者车间从事有粉尘的作业。

第十三条任何企业、事业单位将粉尘作业外包或者与其他单位联营的,须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由承接单位报经所在地卫生局、劳动局审批。

第十四条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发给职工符合防尘要求的特种防护用品,建立使用考核制度,并督促教育职工严格按规定正确使用。

对初次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由所在单位进行基本防尘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第十五条禁止安排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粉尘作业。

第十六条企业、事业单位新建、改建、扩建、续建有粉尘作业的工程项目,其防尘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设计任务书必须送卫生行政部门、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审查,经同意后,方可施工。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时,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参加,凡不符合要求的,不予验收,不得投产。

第三章监督与监测

第十七条卫生行政部门、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对企业、事业单位的尘肺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劳动部门监督(监察)人员负责对企业、事业单位的尘肺病防治的监督(监察),并具有下列职权:

(一)对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尘肺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二)持监督(监察)员证可进入生产现场进行劳动卫生和工程技术措施、标准的检查、监测,参加有关会议,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并提出监督(监察)意见。

(三)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向监督(监察)部门提出处罚意见。

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可按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有关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的尘肺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员由合格的卫生专业人员担任,由同级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聘任并发给证件。劳动保护监察员凭*市劳动保护监察员证执行劳动保护监察部门交给的监察任务。

第十九条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下列规定自行或者委托有关测定机构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

(一)有石英、石棉粉尘等危害性严重的粉尘作业的,每3个月测定一次;

(二)有其他粉尘作业的每6个月测定一次。

第二十条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对粉尘监测的管理。其所属的卫生监测机构对矽尘、石棉粉尘作业单位至少每6个月监测一次,其他粉尘作业单位至少每年监测一次,并可按规定每年收取一次检测费。

第二十一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指定专人保管粉尘浓度测定资料和卫生部门监测资料。测定和监测结果按规定汇总统计后,每半年须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劳动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及其工会组织报告,并定期向职工公布。

第二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对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的测尘机构及其测尘人员应当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企业、事业单位的测尘人员须经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本单位测尘任务。

第二十三条当事人对区、县卫生监测机构的监测结果不服的,可在接到监测结果的次日起15日内,向市卫生局监测鉴定机构申请复议。市卫生局监测鉴定机构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15日内给予答复。

第二十四条企业、事业单位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征收粉尘浓度超标治理费(以下简称超标费),超标费以累进计征。所缴纳的超标费,企业单位可以列入生产成本,事业单位可在事业费中列支。具体收费标准和办法,由市卫生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经委等部门制定。

对连续3年缴纳超标费而劳动条件仍未改进的单位,从第四年起,提高原征收标准的5%;对本办法实施后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其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应当按超标费标准所列款额增加30%征收。

第二十五条企业、事业单位在接到《缴纳超标费通知单》后,应当在7天内向指定银行缴付,逾期不缴的,每天增收1‰滞纳金。

第二十六条超标费收入的80%,由市卫生局返回给有关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用于补助企业、事业单位的粉尘治理。主管部门下达粉尘治理项目时,应当抄送企业、事业单位所在地的区、县卫生局和劳动局,并报市卫生局、市劳动局和市总工会备案。

第二十七条超标费收入的20%,用于卫生监测机构和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技术培训、宣传教育及超标费管理等方面,由市卫生局提出用款计划,市财政局监督使用。

第四章健康管理

第二十八条企业、事业单位对新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在从事粉尘作业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对在职(含调离,以下同)、离退休的粉尘作业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接受职业性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与挂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从事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健康检查的内容、期限和尘肺病诊断标准按国家《矽尘作业工人医疗预防措施实施办法》和《尘肺X线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以及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职业病管理规定执行,本市尘肺病诊断的补充标准由市卫生局制定。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职业禁忌症者不得从事粉尘作业:

(一)各种类型活动性肺结核病;

(二)慢性肺部疾病,严重慢性上呼吸道和支气管疾病;

(三)显著影响肺功能的胸膜、胸廓疾病;

(四)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三十条对在职、离退休的粉尘作业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下列期限给予健康检查:从事矽尘、石棉尘作业的职工应当每年检查一次;其他粉尘作业的职工每2至3年检查一次。

对确诊的尘肺病患者,由市卫生局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发给尘肺病诊断证,分别交患者本人和所在单位保管。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建立粉尘作业职工健康档案。职工工作调动,其健康档案应当随同调转。

第三十一条企业、事业单位在收到本单位职工的尘肺病诊断证后,应当在两周内向所在地劳动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及其工会组织报告。同时每年1月份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劳动部门、工会组织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本单位上一年尘肺病新病例、累计发病和死亡病例的汇总数。

第三十二条企业、事业单位对已确诊的尘肺病患者必须调离粉尘作业岗位,并给予治疗或者疗养。

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其健康检查费用和患尘肺病的治疗费用,按市卫生局制定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从事粉尘作业者生前未确诊尘肺病,死后家属要求进行病理学诊断的,检查费用由企业、事业单位支付。经病理学诊断为尘肺病的,按尘肺病待遇处理。

第五章奖励和处罚

第三十四条对在尘肺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奖励;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卫生行政部门、劳动部门、工会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五条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卫生行政部门可给予下列处罚:

(一)在职人员发生尘肺病,且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并可对单位按每例尘肺病人5000元处以罚款;逾期不治理的,责令停业整顿。

(二)不执行测尘制度或者不执行健康检查制度者,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假报测尘结果或者尘肺病诊断结果的,给予警告,并可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的,处以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劳动部门可给予下列处罚:

(一)防尘设施搁置不用或者任意拆除的,给予警告并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挪用防尘措施专项经费的,处以该挪用的专项经费总额20%以下的罚款;

(三)强令尘肺病患者继续从事粉尘作业的,除责令限期将尘肺病患者调离并安排好工作外,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四)安排未成年人从事粉尘作业的,除责令调离粉尘作业岗位外,对单位按每人处以2000元罚款。

第三十七条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工程设计和竣工验收未经审查同意,擅自施工、投产的,由卫生或者劳动行政部门处以2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责令其停业整顿。

第三十八条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将粉尘作业以外包或者联营等形式转移给没有防尘设施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私营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的,由劳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处以2万元以下的罚款,并责令承接单位停业整顿;其中将石英、石棉粉尘作业以外包或者联营等形式下放的,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处罚,可以单项或者合并处罚;但一次罚款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5万元。作出停业整顿的处罚,应当由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劳动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条当事人对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按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一条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监督、监测人员,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情节轻微的,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卫生、劳动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收缴罚款,应当出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财物收据。

罚款按规定上缴国库。

高新技术企业行政处罚篇8

总体要求:按照构建惩防体系的总要求,贯彻“深化、完善、创新、提高”的总体思路,以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抓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全面清理行政职权、制定工作规程的基础上,依托电子政务,固化行政权力和办事流程,实行信息网上公开,权力网上运行,监察网上实施。通过构建政府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行政职权网上运行机制及行政监察的网上监督机制,力争到年底,使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逐步成为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基本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运行公开、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和办事程序的阳光运行监督机制。

基本原则:坚持依法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审定、依法公开、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坚持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原则。严格执行“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坚持全程监督原则。对权力运行进行网上实时监控监察。坚持便民高效原则。通过优化流程、简化程序、提高效能,便民利民。

二、主要任务

㈠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确保《条例》的全面贯彻

1.建立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运行机制。按照《条例》规定,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在政府信息公开的时限要求、日常管理及监督考核等方面,规范程序,建立机制,确保全区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严格按照《条例》规定执行。与此同时,健全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关制度,及时公开城乡建设和管理、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等重要政府信息。(区政府办、政务公开办负责)

㈡构建行政职权阳光运行机制,确保行政职权运行公开透明

2.提高行政服务中心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行政审批网上运行平台。按照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区行政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要纳入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区行政服务中心要充分利用现有政务网资源,通过互联互通,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构建行政审批网上运行平台,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的全覆盖。通过导入数字认证等先进技术,增强网上公示、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上联办、网上投诉和网上监管等功能,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做到行政审批权力阳光运行。(区行政服务中心、区信息办负责)

3、加快探索行政处罚网上运行步伐,构建全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网上公开运行平台。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意见》和市政府《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从规范和固化流程入手,将行政处罚划分为案件登记、立案、调查、处罚、结案等若干标准环节。在法定的处罚自由裁量权限内,针对不同违法情形再分解为应的处罚档次,建立行政执法标准数据库。根据规范自由裁量权工作实际,探索运用系统软件自动控制处罚幅度,构建全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网上公开运行平台。(区法制办、区信息办负责)

4.探索建立全区行政事业性收费网上运行平台,构建全区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长效机制。结合省市非税收入改革,推行电子票据,配合全市探索建立教育收费网上运行平台,并逐步推开,从源头上规范全区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建立网上公开运行的长效机制。(区财政局、区信息办负责)

5.加快便民服务基础建设,构建政府部门便民服务网上平台。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的意见》,各类窗口单位要依托电子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拓展便民服务的整体功能,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探索全区公共企事业单位便民服务全过程实行网上运行,力争到年,真正实现“一个号码对外,一条热线全管”。同时,通过电子信息手段,对“公众监督”、“区长信箱”等渠道受理、处理及回复群众咨询、求助及投诉情况进行固化规范,对关部门违反程序、时限及推诿扯皮等情况及时预警,提高回复率及回复满意率。(区行政服务中心、区局、区信息办负责)

㈢构建行政职权网上监督机制,确保行政职权正确行使。

6.探索建立全区政务公开网上综合监督系统,提升全区政务公开工作水平。积极与市有关部门联系沟通,争取做到技术措施资源共享,确保各项准备措施的落实到位。一是探索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网上监察系统。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对政府及部门是否按规定及时、规范公开政府信息进行适时监控,预警提示存在问题,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符合《条例》的各项规定。二是探索建立行政处罚网上监察系统。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对政府及各部门行政执法情况,特别是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监控。三是探索建立办事公开网上监察系统。以便民服务热线为平台,探索建立办事公开网上监察系统,主要监督办事程序、办事效率、公众满意率等情况。四是从探索建立教育收费网上监察平台入手,建立全区行政事业性收费网上监察系统。五是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网上监察系统。(区监察局、区信息办负责)

三、保障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区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小组,由政府办公室、监察局、发改局(信息办)、编办、法制办、政务公开办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组成,负责全区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㈡落实工作责任。全区深化、创新政务公开在区政务公开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区政务公开办协调关部门具体落实。具体分工为:区政府办公室负责全区政府信息的公开工作;区发改局(信息办)负责全区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指导、网络整合,提供技术保障;区编办负责各部门职能核定及动态管理工作;区法制办负责各部门权力清理核定、动态管理及组织协调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区保密局负责对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监察局负责全区电子监察系统规划建设工作,对关监控监察数据进行分析、对异常情况进行督办,并对关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区政务公开办负责日常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各关部门既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又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㈢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树立公众服务理念,确立依法行政观念和政务公开意识,为深化、创新政务公开工作奠定思想基础;要加强对深化、创新政务公开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为深化、创新政务公开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要组织好社会宣传,营造深化、创新政务公开的氛围,使人民群众了解和熟悉有关政策,引导他们正确行使民利,积极参与深化、创新政务公开的实践活动。

高新技术企业行政处罚篇9

1.1执法的协调力度不足目前,社会对防雷减灾工作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相关部门不配合执法的情况。这些部门不配合气象局行政执法部门解决问题,导致防雷行政执法部门孤军奋战,从而大大增加了防雷行政执法的难度。

1.2处罚办案不规范在处罚防雷行政案件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办案不规范的情况:①没有足够的行政处罚依据;②执法的程序错误;③诉讼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证据不足现象;④被查单位在执法文书下达后拒绝签收。

2防雷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探讨

2.1加大宣传力度新疆地区出台防雷减灾法律法规相对较晚,社会认知度也不高,不利于开展防雷行政执法工作,因此,做好宣传工作非常重要。在宣传过程中,要重点宣传一些优秀单位或部门,提高宣传效果;要抓住一些典型的雷电事故,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防雷减灾意识。通报、曝光气象执法案件,宣传防雷专项检查情况等,不仅能够扩大影响力,还能够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总之,加大宣传力度能够提高民众的防雷减灾意识,并为防雷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2处理好“政、企、事”之间的关系为了与防雷减灾工作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气象局重新对防雷执法、防雷管理、防雷技术服务和防雷产业等进行了布局,但是,部分单位没有将这几方面调整到位,也没有完全将检测与产业、技术服务、管理分离开。因此,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完全将“政、企、事”分开。气象主管机构应该主动承担起防雷行政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使群众满意,让自己舒心”。

2.3强化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的建设提高防雷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注重学习与防雷减灾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以法定程序为依据,履行各项职责,行使各项职权。②执法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行政执法能力和业务素质。在防雷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既要准确、及时地找出防雷的薄弱环节、安全隐患和违章之处,又要明确被查对象违背了哪些技术标准、规范或法律法规。因此,执法人员要针对防雷减灾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学习技术标准、规范以及计算机、建筑、通讯等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执法意识和执法能力。③执法人员要积极参加与防雷行政执法工作相关的学术讨论活动,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行政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④做好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倡导服务型的行政执法,使“执法为民”的观念深入人心。⑤相关部门要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成绩直接与执法人员的利益相挂钩。各级领导更要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尽快提升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能力。

2.4健全气象行政执法机构健全气象行政执法机构是做好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各气象部门要在明确各项职能的基础上建立防雷执法机构,并作进一步完善。通常情况下,省级气象局要成立法规处,并建立行政执法大队;市气象局要成立法规科,建立行政执法中队;县气象局要依据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立行政执法小队,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选取一两名兼职执法人员与市气象局相互配合,确保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新技术企业行政处罚篇10

1、通过严格监管,打假治劣,规范秩序,为医药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开展保宜药品牌专项行动,坚决打击仿冒我市医药企业产品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宜药品牌形象。

2、构建和完善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信用体系,引导和督促医药企业牢固树立“企业是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守法意识、自律意识、质量意识、信用意识,激励守信企业,惩戒失信行为,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3、严格控制涉企检查。认真执行涉企检查备案制度,合并检查项目,减少涉企检查频次,主要实施有因检查,对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的企业进一步减少检查频次。

4、坚持依法行政、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人性化执法。对不涉及药械质量的轻微违法行为或可现场即时整改的行为,坚持教育为主;对首次一般性违规、不属制售假劣药械的企业,给予警告;对符合法律法规从轻或免于行政处罚规定的,一律从轻或免于行政处罚。

5、实行监督检查与抽样相结合,降低药械检查抽样频次。规范药械抽验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6、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加强政务窗口建设,打造一流服务窗口,使行政审批工作日趋科学化、规范化,为企业、群众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7、落实行政审批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间。开辟医药产业投资创业绿色通道,对重大招商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抽调专门人员,实行全程参与、跟踪服务。

8、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准确各种政务信息,逐步完善网上办事查询功能。实行办事程序和行政许可事项公示制,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政务服务。

二、优质服务医药产业发展

9、充分发挥本部门在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在市场准入、行政审批、认证检查等工作中及早介入,主动服务,帮助指导,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咨询、技术服务和培训指导,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快发展。

10、实行局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到医药企业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充分运用政策和监管手段,对企业实行结对帮扶,指导企业实施质量管理规范和标准,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11、发挥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设备、技术和信息优势,为企业提供优质检验服务的同时,加强对产品检验的指导,为企业培养检验人才,切实帮助企业提高检验能力和产品质量。

12、引导医药企业之间优化品种结构,减少药品重复申报和生产,促进企业集约化、规范化生产。支持企业间整合生产资源,开展药品委托加工业务。

13、大力促进中药产业化工作,支持和引导市内外大型制药企业以企业+基地+农户等方式设立原料生产种植基地,推进Gap基地建设,加快全市中药材规模化发展。支持中药企业推广中药制药新技术,不断完善中药生产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和创新体系。

14、引导并鼓励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兼并、重组规模小且竞争力弱的零售药店,优化药品零售行业结构。支持市内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开展药品现代物流业务,提高企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水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15、帮助市内优势企业向市外拓展药品市场。继续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改善农村用药环境,引导企业挖掘农村市场消费潜力,扩大产品市场份额。

16、为企业提供各种培训,向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积极收集市内外熟悉医药生产、懂经营管理的优秀人才信息,及时向需要人才的医药企业推荐,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留住和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

17、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有关部门联系,积极为我市医药企业发展争取项目、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努力提高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全市医药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18、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完善医药产业信息服务、政策咨询、综合协调等体系,推进医药产业项目库建设,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开展医药产业推介和吸引投资工作,大力推进医药产业园区建设。

三、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升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