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财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十篇财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十篇

财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8:15

财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篇1

【关键字】债务重组,定义,问题,建议

一、债务重组的定义

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对债务重组的定义是:“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新定义中强调了债务重组的两大前提,即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与债权人做出让步。

二、债务重组定义存在的问题

如果单纯从理论角度探讨,该定义似乎无可厚非,但在具体的会计实践中运用该定义来界定债务重组却存在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何为“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对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做出了如下的解释:债务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其无法或者没有能力按原定条件偿还债务。简单地说,如果出现财务困难,主要有以下两个表现形式:一是资金周转困难。其具体表现可能为:无货币资金来源;偿债能力降低;无支付能力;应收账款过大且欠款长期不能收回等。二是经营陷入困境。其具体表现可能为:出现严重亏损;管理混乱;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使得存货过多;原材料供应不足等。企业出现以上这些情况时,公司可能出现了财务困难。但要确定是否为财务困难,往往还需要根据债务人的财务会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结合比率分析法与实地盘查法,同时与工商登记部门,税务机关等往来单位联系,确定公司是否已经没有能力按原条件偿还债务。这看上去是合理的,但实际操作中确很棘手,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每个企业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问题。这些由会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所显示的财务问题,有的可能是形式上的,有的则可能是触及公司发展实质的;有的可能是短时间内因为一些偶然性因素导致的,有的则可能是因为长期积累的问题导致的。市场中存在一些不法企业不惜牺牲商誉故意占用其他公司资金,但实际上没有发生财务困难;也存在一些企业原本已经存在严重的财务问题,但源于各种压力伪造财务报表,掩盖财务困难的事实。由此,一些真正面临困境但不至于破产倒闭的企业无法提供合理有效的证据申请债务重组,而另一些违背市场准则的企业却可以浑水摸鱼。那么作为债务人,应当如何提供证据以及提供何种证据表明自己“发生财务困难”?作为债权人又应当如何准确识别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2)判断的主观性太强。不同的人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出发点来判断,比如有的人重视企业的资金周转,而有的人更看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有的人关注资金负债率,而有的人更加关注资产周转率。由此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另外,即使出发点相同,不同的人对财务困难所设定的量化标准不同,结论也可能不一样。比如对流动比率合理性的判断,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为2:1被认为比较适宜,如果过低,则表明资金紧缺,难以偿还债务。然而不同的行业或者企业,适宜的流动比率不一定为2:1,另外过低的标准又是多少,这些都依靠于个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来进行判断,当然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而这可能会造成债务双方意见的分歧,同时可能给一些企业捏造事实进行债务重组获利的机会。

(二)何为“债权人做出让步”

除了确定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外,确定债权人做出让步也是判断债务重组的重要一步。《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对债权人做出让步做了如下解释:债权人同意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现在或者将来以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金额或者价值偿还债务。

一般说来,如果采用“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偿债”的方式偿还债务,这很容易认定债权人做出了让步;如果采用“以非现金资产抵债”或“将债务转为资本”的方式偿还债务,则常常以非现金资产或者股份的“公允价值”低于债务账面价值作为让步的表现;如果采用“降低利率或减少本金等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方式偿还债务,则常常以未来应付款低于债务账面价值作为让步的表现。但是在实务中,判断债权人是否做出让步时,却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需要建立在一个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上,没有完善的交易市场就难以取得有关造价的完备信息,难以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提供可依赖的证据。从我国现状来看,可以看到很多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在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时,虽然可以用现值技术等手段估计公允价值,但这种主观估计成本偏大。一些存在财务困难,产品滞销的企业,通过低估其产品的公允价值,不仅增大了债权人同意以产品抵债的可能性,还增大了该事项成为债务重组进而确认重组收益的可能性,对企业有盘活资产,改善财务状况的作用。由此,比较公允价值与债务账面价值的大小来确定债权人是否做出让步的方法值得思考。另外,如果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则该事项不能确认为债务重组。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呢?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2)货币的时间价值。在判断债权人是否做出让步时,若考虑了时间价值的影响,结论是很可能发生改变。例如甲企业欠某银行一笔贷款1000000元,2年期,于2012年末到期,贷款利率为10%。在2012年末,由于甲企业发生财务困难,银行同意将贷款展期2年,将积欠利息100000元免除,债务本金降至980000元,利率降至2012年末的市场利率9%,每年末付息1次。新债务本息合计为1156400元,大于原债务的账面价值1100000元。但按利率9%计算的新债务的现值却为980000元。按以往的判断标准来看,债权人并未让步,但用现值来衡量,这种债务重组实际上对债务人是有利可图的,将其确认为债权人让步,更有实际意义并且符合经济规律。

三、完善债务重组定义的建议

正确地理解债务重组的定义是辨别债务重组的关键,而完善债务重组的定义是进一步规范市场,防范滥用该准则进行债务重组牟取利益的重要手段。

财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篇2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内容;问题;措施

一、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

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是指会计管理人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科学的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多种方式来保证企业财务正常发展。

(二)会计信息的精确性

企业会计信息关系到企业策略的制定,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在财务管理中必须确保会计信息的精确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三)企业诚信机制

企业诚信机制是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主要是指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信息的合法性,才能推动企业发展。

二、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并不是很重视。在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方面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规模不大,所以很多中小型企业的管理阶层认为财务管理并不重要。也没有很强的财务管理意识。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往往都是领导或者领导的亲人担当。这样导致会计人员的职责不分,越权行事,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很容易导致财务管理混乱或者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这样由于企业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本该发挥的作用。

(二)资金周转困难

资金周转困难是很多中小型企业存在的问题。而资金周转困难主要是融资难。我国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银行在给其贷款的时候总是存在一定的阻碍或者问题。加之我国并没有专门独立的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机构。所以当中小型企业发展困难的情况下,譬如由于管理不当而导致的负债过多现象。很难有相应的机构来帮助中小型企业。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中小型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资金使用率低

目前中国中小型企业由于发展历史较短暂。很多管理者普遍认为现金越多越好,于是这样就导致了企业的现金闲置问题。这些现金的闲置而不投入再生产或者是进行其他的投资会使得企业的发展缺乏计划性。企业发展没有前瞻性。不利于企业的再生产。

(四)资金回收困难

中小型企业在和合作方合作的时候普遍都存在造成资金回收困难的问题。中小型企业没有标准意义上的赊销制度。随意性比较强,同时没有有效的催收制度,所以往往回收资金的时候容易出现问题,不利于企业资金的积累。

三、解决措施

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提出以下的解决措施――

(一)培雅财务管理意识

培养财务管理意识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企业发展的基础,只有从意识层次注重了,才会在以后的计划、安排中有所体现。企业经营者要从意识层面来转变观念,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在工作中重视财务管理,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做好财务工作,以保证财务部门提供的信息是精确的。

(二)提高资金周转率

提高资金周转率主要是政府的支持。可以参考一下发达地区的中小型企业政策,建立中小型企业基金会,基金会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不同形式的资金。当中小型企业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基金会获取帮助,度过企业危机。或者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让中小型企业能够顺利从银行获得贷款,提高其资金周转率。

(三)提高资金使用率

提高资金使用率是企业提高利润的保证。提高资金使用率首先要确保资金的使用不能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湖北某地的一个企业。领导用刚盈利的100万买了房子。结果最终企业资金周转出问题。而这笔钱又不能及时救急,导致企业声誉不好。提高资金使用率,要合理地进行先有的资金分配,财务管理人员要认真弄清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如何投资,如何使用才能让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四)加强资金回收力度

加强资金回收力度是确保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企业自身以及客户的情况制定赊销制度,什么情况允许赊销,而不是随意的都可以赊销。同时要加强对收账款的管理,定期或者不定期核对应收账款。严格控制账龄。对于企业中存在的死账、呆账等问题。要严格处理。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企业进入中国,企业竞争越加激烈,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面对着很大的挑战。本文就其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做出了具体的介绍,通过多方努力来推动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来提升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晏,中国财经报[J].财会世界。2005。(5).

财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篇3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学费管理创新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生人数众多,2010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招生、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2317929、6617551、5754245人,这其中有相当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贫困家庭或者城镇低收入家庭,持续支付高额的学费、生活费使得这些学生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于是便出现拖欠学费等现象。在此背景下探讨贫困大学生学费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贫困大学生学费管理基本模式

从我国高校学费管理情况来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如全日制学生、成人教育类别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校,存在具有一定差异的学费管理模式,主要分为财务处单独负责和多部门联合负责等,但这两者都存在学费无法全额征缴的问题。

(一)学校通过财务处统一征收学费

通过财务处统一征收一般是学校与银行进行合作,要求学生将学费存入个人银行卡上,由银行按照财务处提供的征收标准进行代扣。当然,学生也可以直接到财务处缴纳相关费用。在这一模式下,学校财务处单独负责学费征收管理工作。

(二)学校通过多部门联合征收学费

通过多部门联合征收学费即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以及各二级学院等多个部门(院系)联合起来,共同研讨学费征收管理工作。在这一模式下,学费也可以通过银行代扣,但学校财务处不再是唯一负责学费征收管理的机构。

二、贫困大学生学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由于自身(包括家庭)经济实力相对较弱,难以连续的、一次性支付数额巨大的学费,甚至部分贫困生出于玩电脑等方面的需求而将学费挪作他用,这都使得学校学费征缴工作面临挑战,在开学后也无法足额收缴。除上述原因外,学校自身对于贫困大学生学费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学校对贫困大学生学费管理存在缺位的问题

首先,学校的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高等学校虽然设置了专门的部门负责学费征收管理工作,但由于人才力量单薄(一般为2-3个人),不可能单独跟每一个未缴纳学费的贫困大学生进行单独的交流,了解其学费缴纳意愿以及未来预期缴纳时间,更多的被动的等待大学生主动来缴纳学费,从而表现为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发挥。其次,学校贫困大学生学费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一方面,财务部门没有制定专门的制度,用于指导如何处置贫困大学生学费管理问题,如如何将贫困大学生进行分类,以辨别其是否具有足够的支付能力等。另一方面,财务部门本身没有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对贫困大学生的学费缴纳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学校对贫困大学生学费管理存在手段落后的问题

首先,信息化手段开发利用不够,虽然学校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费信息化管理的需要,但这种财务管理系统尚未与学生学籍管理、院系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对接,这就使得财务部门难以准确、及时的把握贫困大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不利于学费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传统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方面,各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由于缺乏高层的统筹协调,学校财务部门与各院系、学生工作处(部)的合作不够,难以调动各部门参与学费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助学贷款等补贴手段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学校在与银行合作加大助学贷款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从而难以为帮助学生及时缴纳学费提供帮助。

三、创新贫困大学生学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创新贫困大学生学费管理,可以从创新日常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创新大学生学费管理救济模式等方面着手。

(一)创新日常管理体系

首先,要强化分析,了解学校贫困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财务部门要全面、客观的了解欠费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其欠费的原因、历年欠费情况以及未来缴纳学费的可能性,从而为强化学费管理提供基础。其次,要加强日常管理,建立贫困大学生学费动态管理制度,学校财务部门要按照月份、季度对贫困大学生学费缴纳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对其补交学费情况、校园内部生活消费情况等进行研究,从而为推进学费管理提供参考。再次,要加强合作,不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一方面,财务部门要加强和银行等外部单位的合作,通过银行的信用记录等了解贫困大学生的信用情况,另一方面,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强化分工,如学生工作处主要分析、跟踪贫困大学生的个人资金使用情况,教务处及时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学籍注册情况,就业部门则主要了解即将或者已经毕业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通过各部门的合作努力帮助贫困大学生及时上缴学费。

(二)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学费(财务)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要能够包容所有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学院(系)、学费征收标准、学费缴纳情况等,同时还要能够进行数据查询与汇总、数据自动筛选,以此满足学费管理的基本需求。其次,要加强各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即要加强学费(财务)管理系统与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等个系统之间的对接,加强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为多部门联合进行学费管理提供条件。再次,要不断强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如对各院系贫困大学生欠费总额超过一定数额的进行自动预警等,以此帮助学校掌握贫困大学生总体欠费情况。

(三)创新贫困大学生学费管理救济模式化解学费管理难问题

创新贫困大学生学费管理,必须不断完善其救济模式。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助学贷款,要充分利用银行资金实力雄厚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取银行资金支持。其次,要积极引入企业奖学金等救济模式,学校要积极引导、鼓励企业设立贫困大学生奖学金、贫困大学生助学金等,以此来帮助学生获取足够的学费。再次,要不断开发勤工俭学等救济岗位,一方面,学校内部要积极开发各种可用于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如教室卫生清洁工作等,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向外拓展,挖掘家教等工作机会,帮助贫困大学生获取资金收入。

参考文献:

财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篇4

关键词:企业概况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建议

abstract:theoveralllevelofcorporatefinancialmanagementtoimprovehaveagreatimpactontheeconomicefficiencyofenterprises,therearestillmanyissuesandareasforimprovement.thispaperanalyzedthestatusquoinfinancialmanagement,andproposedcountermeasurestosolvetheproblemsofcorporatefinancialmanagement.

Keywords:Companyprofile;problems;Solutionsrecommends

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企业坚持成功很难,失败率较高,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三至五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和盈利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地进行资本运营,而这一切都需强化财务管理。

一、中国企业经营概况

1。在企业中,经营者往往就是最大的股东。自己出资,自己经营,这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决策灵活及时,体现出经营目标明确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优势,但是在另一方面表现为公司在经营上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资金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公司的良性发展。

2.企业的经营决策主要依靠领导自己对市场的直观把握,因此企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能力。

3.企业从事的行业多容易进入,所以在扩大其产业市场的时候,许多新对手会参加进来,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使企业很难经得起时常波动的冲击。

4.企业在经营中表现可合理调度和配置资金和劳动力资源。

5.企业经营的初始资本主要来源于个人积累及借款,资本额少,加上外部融资能力的限制,使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资本增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这就将中小企业的活动领域限于中小资本能以操业的范围,否则会遇到极大的风险。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一般的企业投资普遍存在所需资金短缺的问题。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而增加了企业融资的成本。

在企业发展方面,一是片面追求“热门”产业,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无视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二是对项目的投资规模、资金结构、建设周期以及资金来源等缺乏科学的筹划与部署,对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现金流量缺乏可靠的预测,对环境条件,市场行情,技术措施,对人力资源的调配没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仓促投资。近几年来,许多企业所投资的经营项目由于资金困难而夭折,或低价卖出或成为永久性“在建工程”,不仅企业自己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将一些银行拖入泥潭

2.目前中国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偏低,在融资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为此制约企业的发展。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素质,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信誉不高、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加上目前不良贷款比重较高,收贷难度大,而国家在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方面目前尚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对不良经营行为进行有效防范,为降低贷款风险,金融机构不得不持谨慎的态度。

3.首先,从资金筹集上看,由于中小企业创办初期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的能力弱,开办后银行对其限制较多,扶植较少,于是一些企业便设法挂靠“集体”,然后以集体财产做担保向银行、信用社贷款。在挂靠及贷款的过程中往往靠金钱铺路,钻政策、法规管理的空子,以打开借款大门,带有很大的腐蚀性。其次,从资金使用上看,由于企业直接面向市场,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生产投资带有盲目性和不合理性,有些投资甚至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与社会整体利益不协调。为了摆脱国家的诸多限制,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畅或难办的事,行权钱交易,使经营费用逐年增加。由于企业主还普遍存在着“谁也不敢得罪”的心理,使各种摊派日益繁多,这也使其经营费用居高不下,不能使企业资金更有效地运用于经营和发展。再次,从资金分配上看,一些私营业主谎报营业收入,乱定税前开支,在发票上弄虚作假,偷税漏税。在企业发展的问题上,私营业主多半持“谨慎发展”的态度。

4.财务控制力不强.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2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

5.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一方面,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这些企业的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资金经营的能力差等决定了它通过市场融资资信很低的特点。这从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稳定的融资机制给予适当的扶持。

2.加快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过程中,要把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和建立其他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为企业融资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二)面向市场,采用科学投资策略,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

一方面,为了回避投资风险,企业应稳健理财,适时扩大规模。企业的成长过程充满风险,企业要发展,关键是要稳健理财,科学投资。另一方面,企业投资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一是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企业的产品,其市场占有份额有限,企业拳头产品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果不断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上市,同时又不断淘汰陈旧的老产品,这样可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应当重视,应作为企业的一种长期策略。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尤其是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拥有,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可以采用招聘的方式引进人才;也可以通过对内部现有人员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

(三)改变陈旧的观念,全方位转变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新的理财环境,若企业不能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1.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重视人的发展和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趋势。企业的每项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理解人,尊重人,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其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人们科学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树立资本多元化理财观念。企业应抓住资本市场开放这一契机,积极寻求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树立风险理财观念。企业防范风险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制定翔实的财务计划,通过计划将不确定因素确定下来,使企业产生应对变化的机制,减少未来风险的影响;二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有预见地、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

(四)强化资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力

1.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作出贡献

2.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形成合理的资金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使资金应用得到最佳的效果。在改善资金结构的同时要维持一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运用的周转灵活,预防市场波动和贷款困难的制约,确定最佳的现金持有量。

3.加强对存货及应收账款的管理。近年来,很多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而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当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的按期收回款项,否则会因拖欠时间过长而发生坏账,使企业蒙受损失。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编制账龄分析表,对不同时间的欠款,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出经济、可行的收账政策,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则应提前提取坏账准备,充分估计这一因素对损益的影响。

(五)加强内部控制,改变僵化的管理模式,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

财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篇5

[关键词]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成本核算

0引言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通知》(财会[2017]25号)的要求,高校自2019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政府会计制度,高校会计核算要具备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功能,全面、清晰地反映单位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但是,由于高校情况比较特殊,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许多问题。本文结合高校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顺利落实政府会计制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高校实施政府会计制度面临的问题

1.1财务工作量大幅增加

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对提升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优化配置高校资源提供了制度基础,但在双分录、双基础的核算模式下,财务管理及核算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尽可能降低政府会计制度对日常会计核算的影响,各高校普遍通过财务会计自动生成预算会计凭证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在实际业务中,财务会计凭证生成的预算会计凭证是否正确,仍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分析和判断,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提累计折旧、核算往来业务单位等相关信息披露要求业务增加,给日常会计核算带来了很多困难,财务人员处理业务的时间也大幅增加;为了自动生成预算会计,财务系统需要设置相关辅助核算,项目管理、科目管理、资金来源管理、经济科目管理、自动转换设置等系统管理及维护工作大大增加。此外,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项目数量庞大,项目管理要求较高,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后,同一个项目需要同时进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两套账务处理,给相关人员开展日常查询以及数据统计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1.2权责发生制实现困难

政府会计制度要实现双会计基础,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由于各高校长期以来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进行会计核算,相关资产负债管理、合同管理等基础薄弱,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给高校财务工作带来巨大挑战。第一,计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困难。由于各高校固定资产数量大、种类多,很多高校都存在资产不清、账实不符的情况,计提累计折旧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校资产数据清晰,财务与资产数据账实相符;另一方面,资产与财务信息能够有效对接,从而智能生成计提累计折旧的会计凭证。由于高校资产数据庞大,除了少数规模较小的高校通过手工方式入账,已实现相关累计折旧计提外,大部分高校的累计折旧都尚未顺利计提。第二,跨期收入支出分期确认困难。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部分跨期收入和支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收入和支出在多个会计期间进行分摊,从而需要以良好的合同管理为基础,借助信息化的合同管理系统实现。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合同管理都相对分散,信息化程度较低,而相关收入支出合同的数据十分庞大,通过手工记录方式很难满足会计核算要求,权责发生制的收入支出核算实现困难。

1.3特殊业务处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明确

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各高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很多制度规定不明确或存在操作困难的问题。一是根据《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补充规定和衔接规定的通知》(财会[2018]19号)中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学生用家具折旧年限为5年,但在高校固定资产分类代码中并未区分学生用家具和其他类家具,不利于高校规范管理固定资产,并给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计提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二是在调整涉及对以前年度收入支出或结转结余业务时,由于高校财务管理涉及不同的资金来源管理、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在发生以前年度收入支出退回或调整等业务时,现有政府会计制度的通用做法给实际项目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尤其是控制科研项目的明细预算,在进行业务处理以及未来数据统计查询时都会造成不同影响。高校业务中“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科目和“累计盈余”科目核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核算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结合高校实际进一步明确核算规则。

1.4成本核算基础薄弱

全面实施政府会计制度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契机。政府会计制度强调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会计功能,用“费用”会计要素区分“支出”的概念,为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高校长期以来的成本核算意识不强,教育成本核算领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尚在探索过程中。对于高校而言,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成本核算层级、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期间以及信息化辅助手段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需要专业且详细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有待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各高校需要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和需求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在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背景下,为实施政府会计制度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但如何合理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结果如何纳入绩效考评体系都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1.5报表编制要求不明确,编制困难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政府会计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政府会计制度在报表编制说明中提出了未来需要编报的报表内容以及相关填列要求。但高校具有自己的特点,实现信息披露十分困难,比如债权债务人信息披露、收入来源单位以及支出付款对象信息披露,对于大量的高校业务往来来说,以学校现有的人力及信息化程度很难满足需求,获取存量信息存在很大困难,获取新增业务单位信息更是困难重重。目前,国家并没有统一的单位编码,即使上报了相关信息,各高校也不具备可比性。实施政府会计制度仅能满足基本的会计核算需要,编制“双报告”还并未进入“实战”阶段,报表编制要求并未对相关披露事项做出明确规定,比如多大金额以上的信息需要披露、各业务相关单位如何分类、如何编码等,财务报告与决算报表编制要求对日常基础会计核算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不进一步明确相关规定,将很难规范会计基础核算工作。

2高校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对策

2.1加强指导,组织专题培训

高校实行政府会计制度的时间尚短,在制度交替的过渡时期,上级部门要充分听取各高校对新制度实施过程中特殊问题处理的困难和疑惑,明确处理方法和原则,加强对各高校日常工作的指导,使各高校对日常会计核算和业务处理具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统一各高校的核算口径,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在现有条件下,上级主管部门应结合各高校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专题培训,通过组织政府会计制度实行效果好的高校介绍经验、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等方式,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介绍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优秀经验。

2.2加强业务学习,组织校际交流

各高校应主动加强学习,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研究,结合准则和制度,积极组织校内外的业务培训,深入研究政府会计制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为处理日常业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业务安排允许的情况下,应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财务人员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以及信息化建设方面经验丰富的学校进行交流和学习,加强各高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互相学习先进经验及做法,促进各高校政府会计制度有效落地,完善政府会计制度下的财务信息系统建设。

2.3统一标准,明确具体规定

高校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合同系统管理、特殊业务处理等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上级主管部门应针对相关问题制定统一的口径和标准,使各高校在政府会计实施过程中有据可依,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尤其对报表编制与成本核算等尚未进行或尚在起步阶段的问题,上级主管部门应当提前制定详细的编制依据和核算标准,明确报表编制和成本核算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并及时传达给高校。

2.4加强成本核算

高校实施政府会计制度为学校提供了全成本核算的契机,学校应逐步探索建立成本控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分配机制。通过摸清存量资产,计提累计折旧,合理归集、反映学校的运行费用和各项业务活动成本,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进行辅助成本分析和控制,挖掘不同维度和视角的成本收益数据,为预算绩效评价、预算分配提供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持。同时,高校应通过成本核算促进人财物等重要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加强学校资产管理,降低运行费用,防范财务风险,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

2.5加强信息化建设

高校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离不开学校的各种信息和数据支撑,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核算质量,高校应更加重视信息化建设,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与业务部门加强沟通合作,实现学校人事信息、学生信息、资产信息、合同信息等与财务系统的互通互联,一方面解放人力,节约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为实施政府会计制度、教育成本核算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颖.新视角下高校政府会计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9(1).

[2]宋秀芹.简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9(11).

[3]季小红.高校政府会计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9(3).

财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篇6

一、企业风险控制含义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部、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等各方面的财务问题。

二、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主观上轻视企业中的风险控制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普遍不重视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重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普遍轻视对企业会计中的风险控制。企业管理阶层对企业中的风险控制的忽视会导致在今后的工作安排中缺乏对风险控制的安排,这种忽视企业中的风险控制不利于企业对企业管理中的风险进行控制,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二)企业财务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会计管理中财务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导致会计财务合法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归结于会计工作人员的失职。在很多小企业普遍都是企业领导自己管理会计,他们对于企业的成本计算不精确。

(三)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水平有限

目前我国的企业中负责财务管理的会计人员很多都不是很专业的人员,这些非专业的国内工作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按照传统的工作,他们不明白具体的盈利模式和销售模式带来的利润的不同。

(四)资金周转困难

资金周转苦难是企业会计管理中风险控制存在的普遍问题。设想,没有足够多的资金周转,企业财务管理中遇到了困难则是很正常的,遇到了困难也很难有解决措施来解决。这里的资金周转困难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表面个别企业为了逃税避税而造成的资金周转困难的假象,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的收账款催收不力,应收账款周期过长,资金长期被占用。这些资金收不上来就导致了企业产品的成本控制和核算不到位。这些很容易导致企业的风险程度加大,不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三、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提到的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我们给出以下的解决措施――

(一)管理者要重视企业中的风险控制

企业的管理阶层要意识到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企业管理阶层只有意识到重要性,才会在今后的财务管理中有具体的计划安排。企业管理阶级除了在考虑目前企业的盈利能力之外,还会考虑到长期偿还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等涉及到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

(二)确保会计信息合法化

确保信息合法化是企业加强风险控制的重要措施。企业会计信息合法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确保信息合法化需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制订科学的财务计划、加大对财务的监督力度、开展财务分析探讨、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反馈、实行财务考核等等,只有各个环节都做到位,才能确保企业信息合法化,从而做到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三)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水平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水平是解决企业会计管理中风险控制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的水平可以推动企业多元化生产和企业再扩大。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有比较灵敏的市场准确程度,对于风险意识有着很强的反映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提高资金周转程度

提高资金周转程度是解决企业会计管理中风险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企业应该通过避免以科学的财务计算方法来确保企业资金的最佳结构。通过完善收帐款制度、对于赊销客户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定期核对应收账款等这些办法来提高资金周转程度,有了资金成本做保证,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化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结束语:“企业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其信息质量的高低对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要重视对企业会计的发展,通过上述提到的问题以及建议,来解决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控制问题,继而推动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财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篇7

关键词:建筑行业营改增应对策略

建筑行业的营改增政策是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建筑行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而迟迟没有落实。因为建筑行业的营改增政策会涉及到人工劳务和建筑材料以及增值税进项发票的抵扣问题,不仅使资金运算难度系数增加,还会使建筑行业的赋税发生巨大的变化,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将成为未知数。

一、建筑行业“营改增”政策分析及应对策略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渐完善,营改增政策也逐渐在建筑行业开始推行。自2012年起,我国开始采用试点法对建筑行业的营改增政策进行推行,并以上海作为首个试点,取得了显著地成绩。在2012年末,由上海向全国各地推广营改增政策,在减轻企业赋税负担、带动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社会就业率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建筑行业的营改增政策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但是准备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建筑行业所涉及的产业链过长,因此导致增值抵扣较复杂。而且建筑行业与市场经济价格体系密切相关,给赋税征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在建筑行业“营改增”政策分析及应对策略方面我国任重而道远。

二、建筑行业“营改增”政策分析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营改增试点方案的成功进行,我国的财政部门和税务局已经将营改增试点范围向全国推广,并开始着手进军建筑行业。但是在建筑行业“营改增”政策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下文就针对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建筑企业设备抵扣问题相对较复杂

在实行建筑行业“营改增”政策时,建筑企业需要对设备进行抵扣。然而由于建筑企业设备多样复杂,而企业有的设备由于使用寿命较长,还存在试用期均匀分摊和购置当期进行税额抵扣两种抵扣方式,使得建筑企业设备抵扣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不利于营改增政策在建筑行业的顺利实施,更不利于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人工成本进项税抵扣问题比较困难

我国在进一步研究建筑行业“营改增”政策分析及应对策略的过程中,在人工成本进项税额抵扣问题上存在两个严峻的问题:从税率层面上来讲,人工成本进项税额抵扣所产生的税率差异较大,并且这种税率差额将有建筑企业来承担,显然给建筑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不利于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从税基层面来讲,人工成本进项税额税基较窄,而且国家规定五险一金与工资不参与营业税缴纳当中,使得人工成本中很大一部分不能进行抵扣,从而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负担,不但不利于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建筑行业“营增改”政策的迅速推广。

(三)材料成本进项税额抵扣税率多样化

建筑行业中,建筑材料成本进项税额抵扣税率的多样化也使得建筑行业营增改政策的推广更加困难。由于建筑企业材料成本依照当前的17%的税率,但是却采用11%的销项税额,这是相当矛盾的。这二者之间的差额会使得材料成本进项税额发生冲减,进而给建筑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也给建筑行业营改增政策的推行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增值税发票的收集和认证工作困难

同传统贸易型企业相比,建筑企业的业务规模较大,并且盈利基本来自采购与销售的差额,因此增值税与企业的经营效益密切相关。但是我国的建筑行业材料采购地不集中,管理部门混乱,使得增值税发票的收集和认证相对困难,给建筑企业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流转税负负担。

三、进一步促进建筑行业“营改增”政策推进的具体措施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领域推行营改增财政税收政策已经势在必行,但是在建筑行业推广营改增税收政策中我们还存在上述的一些困难,为此下文就针对上述建筑企业遇到的困难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旨在促进营改增政策在建筑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和建筑企业的迅速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营改增政策系统培训

为了积极应对我国将要推广的营改增政策,建筑企业将进一步加强财务部门关于营改增政策的培训,通过提高财务人员关于税收政策信息的了解,进一步提高财会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这样不仅可以尽快落实营改增政策,还可以相应的对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降低建筑企业的的经营负担,促进建筑领域的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企业消化税负的能力

由于营改增财政税收政策的实行,将在一定程度上给建筑行业但来一定的税负增加,因此建筑企业必须积极提高自身消化吸收税负的能力。比如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投标时的报价,从收入源头着手减少税负负担。同时建筑企业还可以通过在合同签订、选择材料供应商等方面采取相关措施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从而进一步降低建筑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优化劳务工具来降低税负的负担

在选择劳务工具方面我们应该优先选用专业的建筑企业单位,因为这样可以将建筑劳务公司的专用发票进行抵扣,从而相应地减少企业的财务负担,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我国营改增在财政税收政策的进一步推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近年来随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我国在建筑领域的营改增政策也逐渐开始落实。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严峻的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建筑企业,在税负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不但要从营改增政策方面做相应的改进,从建筑企业角度出发,也应该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劳务工具选用、消化税负的能力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旨在促进建筑领域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运贤.刍议“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未来影响及对策[J].会计师,2014年14期

[2]张泽洋.浅议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收的影响及筹划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年12期

财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篇8

论文摘要: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的缺陷导致县乡财政困难,这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因而需要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加强县乡财政的实力,使其财权与事权相统一,以发挥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作用。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民行路难、通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用电难等不良后果,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导致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因而,增加和改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在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背景下,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加大了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力度。本文主要从财政体制改革的视角讨论增加和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一、我国县乡财政困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同时并存 

 

虽然增加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可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也可尝试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但不容置疑的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依然只能是县乡政府。然而,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县乡财政日益陷入困境,县乡一级政权的财政收支矛盾相当尖锐,主要表现为工资欠发、赤字规模不断扩大、实际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日渐膨胀等,县乡财政多维持在“吃饭”的水平上,用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非常有限。据推算,目前中国平均每个乡镇负债约400余万元,共计2200亿元左右(许正中,2004)。乡镇负债规模庞大,来源复杂,债务利息高,累积时间长,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形势极为严峻。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离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城镇实行由政府供给为主导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城市的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保障,并列入财政预算;而对农村的公共产品来说,政府投入很少,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常年失修,农村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均十分落后,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自筹制度取消,县乡财政主要依赖农业税来应付日益庞大的财政支出,县乡财政更显困难,无力提供农村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随着取消农业税改革的实施和落实,以农业为主的县乡财政失去了其主要收入来源,县乡财政尤其是大部分乡镇财政更加困难。

我国县乡一级政府和财政是面向农村、服务农村、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主体。尤其在当前“三农”问题日益凸出、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县乡一级财政,实现县乡财政解困,增强其服务农村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能力,是财政体制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应从现行财政体制的内在弊端着手,找出当前县乡财政困难的体制原因,以明确县乡财政解困和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 

 

二、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的缺陷 

 

1994年形成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虽然比财政包干制是一个进步,但远不是一种成熟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还存在较为明显的非规范性和过渡性质,其固有的内在体制缺陷直接导致了当前县乡财政的困难,也制约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改善。 

1.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少法律规范,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存在矛盾。由于行政垂直集权和政府间财政关系缺少法律保障,导致政府间财政关系极不稳定、极不规范,而基层政府在责、权、利的分配上则处于不利地位。这种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并存的体制,极易导致各级政府“上收财权”与“下放事权”的机会主义行为。事实上,我国各级政府在财力分配上层层“抓大集中”,将大税种、大税源抓到手中,到了基层财政也就基本没有大税可分,税种杂而收入规模小,造成基层财政收入来源极不稳定。同时,上级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事权下放”,加重了基层的财政负担。 

2.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侧重“收入”的划分而缺乏对于各级政府事权责任的清晰界定。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明确了各级政府间的收入划分,但对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则没有做出清晰的界定,导致各级政府间事权责任不清乃至于相互推诿,而基层县乡财政尤其是乡镇财政则不合理地承担了过多过重的事权责任。目前,县乡财政承担了许多本该由中央、省级财政承担的事权负担,比如,民兵训练、优抚、计划生育和义务教育等。无论是根据财政分权的“受益”原则,还是参照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做法,这些事项都应划归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或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大部分责任。而在我国却都压到了基层财政头上,由此形成县乡财政的困难局面。同时,也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财政负担78%左右,县级财政负担约9%,省级财政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陈纪瑜、赵合云,2004)。如能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上升到中央和省级财政,仅此一项便将大大减轻县乡财政的支出负担,也将更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财力保障和长远发展。 

3.省级政府对下级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是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分税制改革后,按照中央对省的体制模式,各地在省内建立起的转移支付制度很不完善,直接制约了基层财政获取必要财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省级政府对下级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总量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基层财政运行困难的问题。二是转移支付形式以税收返还、专项拨款为主,这两种形式在财力分配上都有利于富裕地区,不利于调节地区间财力差异。三是各省通过“因素法”分配财力的资金非常有限,无法在贫困地区、富裕地区间实现财力均等化。 

 

三、改革我国财政体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步伐,在各级政府间合理划分职责范围和收入,做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是加强县乡财政、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体制保障。 

1.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范围。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一种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政府的多级供给体制。其中,县乡政府作为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直接为农村居民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产品。而农村公共产品构成上的层次性,决定了作为供给主体的各级政府间的责任划分:属于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承担,属于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承担,一些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承担为主,中央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协调。依据这一原则,诸如环境保护、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项支出应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县级政府负责管理,县乡政府承担具体事务;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服务的支出应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县乡政府作为基层政权,主要承担本辖区范围的行政管理、社会治安和本区域内小型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责任。这种政府间职责的划分应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以杜绝上级政府下放事权的机会主义行为,防止增加县乡财政的负担。 

2.大力培植以财产税为主体税源的县级财政税收体系。县级财政缺乏大宗、稳定的主体税源,是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省以下政府大宗收入是营业税,而从前景看,应注意发展不动产税,逐步形成省级以营业税为财源支柱、县级以财产税为财源支柱的格局。不动产税是最适合基层地方政府掌握的税种,是非常稳定的税源,只要地方政府一心一意优化投资环境,自己地界上的不动产就会不断升值,每隔3年至5年重新评估一次税基,地方政府的财源就会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而不断扩大,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财源的培养便非常吻合,这正适应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调整的导向。我们应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渐把不动产税调整为统一的房地产税来征收,同时考虑不同地段的因素并几年一次重评税基。这样,不动产税就会逐渐随经济发展而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支柱性的重要税源(贾康,白景明,2003),从而缓解基层政府的财力困境,为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保障。 

3.建立规范化的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是简并转移支付制度形式,规范专项拨款,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进一步加大均等化转移支付资金力度。1994年以来建立起的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地区间的财力差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基层财政的困难,基础教育等最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在各省内部也未实现“均等”。因此,应进一步增加均等化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确立均等化转移支付在地方政府间转移支付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进一步调整不合理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格局。将调整“既得利益”的资金用于均等化转移支付,有助于增强中央、省对下的调控力度,进一步缓解基层财政困难。三是建立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专项性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在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上的社会公共服务不平等问题。四是建立稳定的均等化转移支付资金,资金分配要高度重视解决县级财政困境问题。 

4.改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程序和方式。传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是“自上而下”的,这难免会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失衡的现象。在建设农村公共财政体制过程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是非常重要的。要实行乡、村两级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增加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定期向村民公布收支情况。此外,根据公共财政学说的一般理论,很多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公共产品可采用政府与市场混合的方式提供。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可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建立起以财政为主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比如,由政府和私人通过谈判的方式联合供给公共产品,这种公共产品通常可通过产权界定赋予私人部分收益权,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有助于将投资于农村公共产品的各种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孙 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相关体制安排[j].财贸经济,2005,(6). 

[2]徐 超.财政约束条件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创新[j].财政与发展,2005,(6). 

[3]李风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与制度创新[j].社会科学家,2005,(5). 

[4]匡远配,汪三贵.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研究综述[j].新疆农垦经济,2005,(11). 

[5]郭家虎.财政合理分权与县乡财政解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9). 

[6]陈纪瑜,赵合云.取消农业税后县乡基层财政体制亟待创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7). 

[7]许正中等,我国乡镇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4,(2). 

财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篇9

摘要:21世纪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的我国企业,面临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日趋完善。随着有些市场的日趋饱和,企业开辟新市场的困难加大,市场竞争也随之趋于白热化,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改善企业的财务制度,优化自身财务管理,合理控制企业的生存成本,才有可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企业稳步长远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及其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者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生存发展;重要性;问题;建议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关系日益复杂,随之竞争也随之激烈,。因而更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财务管理作为商品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管理活动,就注定了“市场经济越发展,财务管理越重要。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企业经营的成本控制,将企业的各种成本费用控制最低,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财务管理同样是一项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也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运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通过成本最优使得企业利润最大化,这无疑似的企业竞争力大大增强,从而在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概述

1.1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含义

财务管理不仅仅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最基本的管理活动,同样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环节,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它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也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实现资金或资本的运筹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

1.2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特征

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下内容,首先财务管理是价值管理从财务管理来看,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活动,而资金运动的过程实属即使资金夹着的取得,形成和分配的过程,形成一系列专业管理,但是他们的侧重点存在差异,有的侧重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价值的管理度量和效果,再者财务管理的控制功能较强,企业经营活动包括物质商品运动过程及资金运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所以企业的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资金,而有效的资金管理正是财务管理控制功能得以形成的基础,最后财务管理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主要的资金筹集、资金投放管理、资产管理、成本收入管理、分配管理及企业的设立、合并、分立、改组、解散和破产的处理等。

二、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意义

首先财务管理在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始终居于核心地位,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管理活动中,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组织和构成设置以及财务专业人员的配置对企业管理职务的职能也工作效率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其自身的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趋于白热化的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发展,因而它成了企业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次,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组织和结构中属于最高层次级别,是企业生存的根源,企业强化财务管理有利于更好的应付在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和复杂现状,财务管理在企业的资源配置,管理控制业绩评价中起主导作用,并且能够对与决策有关的诸多要素进行评判,从而在经营决策中起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一个企业经营的所有方面,都需要通过资金的形式来反映出来,而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报表存在与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有利于筹资,资金投资决策,达到最优,同时更好的降低融资成本,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更好的盘活企业枯竭的部分,消除企业存在的财务隐患,由此可见,有效准确的财务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资金效率,降低财务费用,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进一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三.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稀缺

3.1.1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模糊不清

在核算事项中,只重视现金流的多少,而忽略了对资料的分析和讨论,从而忽略了财务管理自身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

3.1.2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缺少

科研技术人员在企业中备受关注,相反,忽视了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过分执着于会计人员的应用而忽视了对其的培养,会计人员每天的工作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很难抽出时间去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

3.1.3监督体制不完善

企业对资金缺乏控制力,不知道资金的动向,当出现问题是容易推脱责任,造成责任不明确,还有一些领导凭借手中的权力,把一部分资金塞进了自己的腰包,形成了财务的漏区,投资投资力度不强,容易造成投资失误,除此之外,资金外流状况严重公司账目不明更加剧了资金控制难度,财务管理部门也很难有效管理企业,这必然影响企业稳定长远的发展。

3.1.4企业融资面临困难,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当前企业发展迅猛,而企业的一步步扩张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去开拓更宽广的市场,当前很多企业之所以融资困难,是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且内部管理体系混乱,这是企业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对于贷款要求相当严格,出现惜贷现象这跟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昂贵有很大的关系。此外,当前的资本市场还不健全,这无疑也加大了企业融资的难度。

3.2针对财务管理面临困难的对策

3.2.1认真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促进整体发展

从企业的特征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不难看出,要解决其会计规范化问题,仅仅依赖一两家企业的自我完善和个别会计人员努力是很难实现的。近几年以来政府对企业的发展给予极大支持和帮助,并且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它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法律举措和依据,反映了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和决策。

3.2.2加强资金管理,提升财务管控

第一,加强资金管理,提升财务管控必须贯彻落实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资金的使用、周转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生产经营环节。管理工作务必落实到位。第二,要大幅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使用产生的效果最佳,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也要有效配合。资金分配要合理,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该在合理范围之内。

结语: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很有必要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抓好资金管理和财务基础工作,从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作者单位:郑州华信学院)

(马克林指导老师)

参考文献:

[1]段九利.“财务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

财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篇10

中小企业受规模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在财务管理方面,一般存在以下弱点:

1、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

2、应收账款控制不严,造成资金回收困难。

一是没有严格的赊销政策;

二是回收期过长,又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

三是应收款项不能兑现或造成呆账。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而且会造成资金损失。

3、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包括银行存款)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而有些企业恰恰相反,资金使用没有计划,大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

4、重钱不重物,资产损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很重视对现金的管理,收支严格,保管妥善,出了差错及时查找。而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却不严,保管不善,出了问题也无人查找,资产损失浪费严重。

二、中小企业财务控制的要点

1、努力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效果,是企业财务管理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为此,首先,要使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得到有效配合,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这样会造成借款到期而投入资金还未收回,势必要从另外渠道筹资来偿还短期借款,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要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更有必要的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两者有效配合,才能产生最佳经营效果。最后,要充分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如应收账款什么时间可收回,什么时间应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容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桔据。

2、要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中小企业受企业规模的限制,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尤为重要。负债过多,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就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负债过少,又会限制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外来和自有资金的相互配合,既要借债,又不能借得太多,以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新晨

3.要保持适当的流动能力。中小企业在改善资本结构的同时,在资金运用上,要维持一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周转灵活。日常应要十分重视存货的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等的管理。

4、要强化财产投制。首先,要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以及样品管理上建立合适的操作程序,从制度上保证操作规范,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其次,财产管理和财产记录一定要分开,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不能把财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个人去做。再次,要定期检查盘点,以揭露问题和促进管理的改善及责任的加强。最后,要不定期地突击检查,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