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科技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9:23

农民科技培训篇1

农业部采取七项措施力保禽流感疫苗供应

全国主要麦区的4项主推技术

家政服务员之产妇护理

保安员之守护工作

雪桃富民筑品牌——记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农广校优秀学员房泽昌娄斌

沼气池越冬五注意

怎样搞好沼气池的冬季管理陈树文

沼气气调贮藏粮果技术及其应用

日光温室杏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吕德国

四大措施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环境

农民工如何安排业余生活

合伙债务不因散伙而免除刘军民,张兆利

合同到期就可终止与孕妇的劳动关系吗宋豫,史代举

蝇蛆的养殖与利用之二家蝇的采收与饲养管理

圈舍饲养肉羊技术之一圈舍饲养肉羊的优势及优点

生态养殖——蟹、鱼、虾混养技术(上)

彩色椒春早熟栽培技术汪学志

绿色食品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孙伦学,王少兰

有机茶园茶叶病虫综合防治技术钟建军

青蟹大棚高密度越冬饲养技术张士刚,邱海波

冬季常见猪病的防治技术仇宝琴

塑料暖棚育肥牛郑卫东

马铃薯的科学贮藏技术探讨马文升

如何预防农用电动机损坏

螺旋榨油机榨油不良巧调整

户用沼气管理技术何文波

沼气发酵残余物的综合利用许美娥,杨英豪,高乾,魁胡凯

桑蚕饲养生产实用技术(二)

无公害洋葱高产栽培技术申慕真,马长生,文,王素景

农民工工伤将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

怎样才能与城里人相处好

就业指导

拒还拾得钱物构成侵占罪李玉法

民工工伤也可享受停工留薪

农田鼠害防治技术之二害鼠的天敌及综合防治方法

滑子菇栽培技术李瑞来

黑豚的科学养殖(二)

温室优质草莓栽培技术汪学志,李中,宋永子

秋冬季节果树病虫害的防治王玉堂

秋播作物的施肥技术

油菜增产新技术--高垄稀植熊飞

秋季养羊几点措施魏南军

水产苗种运输技术要点曾斐

母猪产后缺乳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王道坤,段宝玲

板栗的贮藏

蓄电池的正确使用和保养景全鑫

北京小麦良种推荐轮选987农大3659农大195

水稻新品种--川香优6号

猪毛加工财路畅通

技高胆大种糖橘

昔日地摊女今日店老板

企业发展壮大农民日子红火

边角地种蕉胀了腰包

掌握技术巧经营最终实现致富梦

我国实现全年粮食增产直面四大挑战徐京跃

出国务工如何换汇和购买机票

普通话培训也很重要周慧虹

农民工怎样处理劳动争议

"五保户"的宅基地能否继承

鱼种安全越冬技术刘爱萍

棚室果树栽培八注意曹伟

畜禽粪便污染治理与利用

节瓜栽培技术

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靳海舟,王治业

鸡腿菇发酵料袋栽培技术王冬雪

蟹鱼虾混养生态养殖技术

养好仔猪的技术要点郑晓艳

红薯贮藏保鲜技术

冬季农机具保管须"六防"朱振华

油豆角新品种介绍詹云

女猪倌巧养猪

果农建网站卖火大菱枣魏建青,温海民,李锐

做品牌稻米富全村百姓

变废为宝开启人生创业路

沼气池换料注意事项

病态沼气池的诊断与维修

沼气技工团队建设的四大误区

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的农业防治

枣树无公害生产技术

各类蔬菜无公害施肥原则

创意农业的特征及发展规划

农民科技培训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彰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以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三农”、大力发展蓝莓茶叶食用菌三大特色农业为重点,镇、村农民科技培训到位、建设科普示范基地到位、送科技下乡到位,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一)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市科协选择部分重点镇、村,以三大特色农业为重点,聘请专家举办科技培训班10期。各镇(街道、区)科协要针对本地主导产业特点,全年组织举办科技培训班5期,共115期。

培训对象。以农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乡村优秀科技人才为主要教育培养对象,全市全年培训农民5000人次以上。通过集中教育培训,每个学员新掌握1—2项先进实用技术,使其真正成为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示范户。

培训形式。对农村科技带头人的教育培训工作,由市科协与各镇、街道办事处、区科协联合组织,围绕“三农”工作重点,突出各地工作特点,邀请专家教授,统一组织,集中教育培训。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由各镇、街道办事处、区科协,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季节,组织科技人员到村入户,面对面地教育培训农民想要的技术,传授农民适用的技能。

培训内容。围绕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壮大蓝莓、茶叶、食用菌三大特色农业,以及镇村企业、水产、林果、蔬菜、畜牧、特种作物种植、特种动物养殖等骨干产业进行教育培训。

培训方法。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和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如采取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参观考察、收看录像、现场观摩、座谈交流等多种方法。在开展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镇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学校、新农村大学堂、远程教育、劳动力转移机构、人口学校、成教学校等科普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科技专家、技术人员、镇村干部、科技带头人及其他科普志愿者的作用,切实搞好四个结合,即育培训与分类施教相结合;理论教育培训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集中教育培训与分散辅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以确保教育培训效果。

(二)坚持高标准创建科普示范基地

科普示范基地必须是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经济效益好。基本要求是:具有一定规模;品种优良,科技含量在当地处于领先地位;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化;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经济效益高于当地同类产业的30%以上;能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各镇(街道、区)科协,在年内须新建立2处科普示范基地,在科普示范基地内新引进2以上个新品种或新技术,加强科学管理,产出更好经济效益,发挥示范推广、带动周边农民依靠科技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作用。

(三)常年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1、组织镇直部门、单位的科技人员在驻地或集贸市场举办科普活动1-2次,以发放科普资料、现场咨询等形式,传播科技信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使农民及时得到科技实惠。

2、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按照农村农民种植、养殖产业特点到田间、到地头、入农户、进大棚,面对面地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科技疑难问题,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

3、聘请专家到本地产业化集中区,采取科普讲座、科技交流、现场指导、现场咨询等方式,面向广大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能力,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主要措施

1、发挥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由各镇、街道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各项科普工作,以推进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

农民科技培训篇3

一、新形势下,农民利用科技的新特点

1.依靠科技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强

随着农民科学种田思想的增强,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和转化,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把农业新科技的应用视为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比如精制复合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优质高产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全面推广,农民十分欢迎,一些高经济效益的品种像果树、西甜瓜、食用菌等的技术培训更是受到农民的青睐。农民学习科技、依靠科技、应用科技由被动变为了主动。

2.对新技术应用的要求越来越理智

目前,大多数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处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环境下,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生产经营规模小,承担投资风险的能力弱。他们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是否采用新的科学技术,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农业新技术,都要考虑能否降低成本、能否明显提高产量和效益。如果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绝大部分农民便不愿接受。为此,农业科技服务单位在推广新技术的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增产与增收的问题,这样才能为农民所接受,才便于推广。

3.获取科学技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

农民获取农业科学技术及其科技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由过去单一依靠各级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扩展为通过多部门、多媒体和多种手段。他们获取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途径有技术培训、技术资料、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等。

二、现阶段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为增加农民收入,各地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农民的培训工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突出表现为:

1.政府统筹力度不够,培训资源分散

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有农业、教育、劳动、妇联、残联、财政等多家部门,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基本上以区、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为主。由于政出多门,未形成权威的规划和管理部门,造成培训资源分散,培训内容重复,培训费用增加,培训效果不佳。

2.农民培训面狭窄,针对性不强

农民培训长期以来一直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而且由技术部门制定培训内容,这一做法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随着农民向产、加、销综合生产经营方向的不断扩展,应拓展和延伸培训范围,朝二、三产业方向发展,拉长农业技术服务链。同时,应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这样的培训依靠一个部门往往难以胜任,需要多个部门联手实施,实行资源共享。

3.农民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效果不佳

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专业基础较差,习惯以"三分看书,七分学样"的方法学习新技术,但目前除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开展的培训有入户指导、田头会诊、现场观摩外,其余由农广校、镇成校等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形式基本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培训形式和内容单调且枯燥,致使培训效果不佳。因此,各培训单位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开展培训。

三、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措施

当前,搞好农民科技培训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努力转变培训观念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从“三农”工作的实际出发,提高培训层次,扩大培训对象,拓展培训范围,实行“以需定培”,实现农民科技培训的“四个转变”:一是由常规的实用技术培训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转变;二是由过去主要培训骨干农民向骨干农民和一般农民并重转变;三是由单一培训农民向培训对象多元化转变;四是由传统的“以培代需”向“以需定培”转变。通过实现农民培训的“四个转变”,来达到强化农民培训的目的。

2.以培训“专业农民”为抓手

围绕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的“专业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业科技的培训力度。要依据本地区农业、农村实际和农民的现实需求,结合“专业农民”培训的计划和要求,以技术和技能培训为重点,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周密制订培训规划,严格选定“专业农民”,精心挑选培训教师,并且培训的全过程要做到三个“实”,以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2.1注重实用。培训的专业、内容一定要和当地农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相一致,一定要和当地农村的经济基础和种养习惯相一致,一定要和农民的接受能力和农民的需求相一致。

2.2注重实际。要充分挖掘潜力,开动脑筋,勇于创新,结合当时、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所乐意接受和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开展培训,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和入户指导两种方式。可以镇为单位采取实物演示、技能训练、现场参观、经验交流、田头会诊、跟踪辅导、入户答疑等方法,以有利于农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快地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2.3注重“实效”。培训工作要做到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强化管理、扎实推进。从领导小组到工作推进小组,从项目实施单位到专业培训单位,从教师到学员,要建立严格的考核督查制度,并且做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相互协调,相互督促,以保证培训质量。

3.利用多种形式,实现农民培训的三大目标

3.1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农民。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据统计,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6.3%,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2.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6%。这种低素质劳动力不仅影响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吸纳,而且由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对生产要素的投入和配置水平不高,农民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农民。

农民科技培训篇4

关键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154-02

一、新型农民强调的重点在“新”上面,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让农民能够成为新时期的主人,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去[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前来说迫切需要大量素质高的新型农民,这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当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需求。假如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没有新型农民的参加,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就比较论难。也就是说,新农村和新型农民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当然是劳动者,同时劳动者也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主体。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是人们依靠本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并且控制了人与自然之间有关物质交换的一个过程[2]。在物质交换的过程之中,劳动者本身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往往更强调质量,尤其是劳动者的智力,这将直接影响生产力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对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就目前的体制来说,绝大多数的从事农业工作的劳动者其依靠的生产技术仍然是体力与长期从事农业的生产经验,可以说是较为典型的农民[3]。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劳动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断加快,农业发展的关键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不但要求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数量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强调农民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等都需要劳动者尤其是农民的生产素质不断提高,所以可以这样说,提高从事生产领域的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是最关键的。

温总理曾经指出,将农民素质切实加以提高,才有利于推动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建设。[4]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靠高素质的农民,他们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能够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使用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真正提升农业的发展潜力,将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能得到根本改变,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也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向前迈进。

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方面的培训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农民科技方面的素质是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相当大,所以说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能否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当中,主要取决于农民所掌握的科技水平的高低。今天我们所说的农业经济,已经与以前只是说到的种地有很大区别,已经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立体产业,主要包括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贸易等,这种综合性的立体产业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支撑和引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农民懂得生产技术,还要学会农业方面的生产经营。

目前我国的农村当中具有实际农业生产技术的人才不足。农民接受教育的时间段是比较短的,并且一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居多,还有文盲或者是半文盲的,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就很少,而正式接受农业的相关职业教育的则少之又少。还存在这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农村之中年轻的劳动力和文化程度稍微高点的基本都选择了到城市打工,从事农业方面的则主要是妇女与年龄较大的男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基本上属于具备传统经验的农民,是不具备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劳动者素质的,很显然也不能够适应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依靠这样的力量去进行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还是有很大困难的[5]。

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只是是能够促进现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我国的农民科技文化素养不高,不仅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影响,也能够对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加以制约。由于农民本身科技素质不高,不但影响了农民在经济方面的收入,也不利于农业劳动劳作效率的提高,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产生影响。对农民加强科技知识方面的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任务还很艰巨。目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已经列入农业部需要处理的实事[6]。可是要将数量庞大的农民培养成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任重道远。所以现在很有必要加大对农民实施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批新型农民,将人口负担努力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这能够提高农业科学技术上的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积极推动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很重要意义的,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民实施科技培训现状

自从改革开开放后,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已经加大力度对农民实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并且始终坚持“三面向”的原则,面向农民,面向农村和面向农业,坚持农业的科学技术教育的方向,逐渐向多个层次、多个形式发展,并注意推广大批新成果、新技术以及新工艺,培养大批的农民方面的技术骨干,已经形成了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网络,进一步将农民的素质提高,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作出很重要的贡献。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固然取得了成绩,但和建设小康社会与农业技术现代化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7]。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对科技知识培训的认识还不怎么到位。某些地方与部门给农民服务的意识还不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知识培训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并没有放在一个突出位置。农民科技知识培训也没有实行有效调控;用人单位在招录农民工时,也只是重视使用,并没有将培训提到日程上来,没有投入人力开发成本。

第二,农民科技经费的投入量并不足,在进行预算安排时并没有设立专项培训资金。

第三,没有对农民科技知识培训的有限资源整合利用好,相关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法律保障也不健全,农民科学技术培训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四,农民培训的管理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在对农民实行分类培训的时候,只是将重点放在了教材、资金、场地等方面,没有对资源进行统一安排,不能进行合理利用,某些内容的实用和针对性还不强。

第五,组织农民培训还比较困难。很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农村中绝大部分的适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或者在当地城里参加工作,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大多数是属于中老年人,其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并且他们本身认为参加不参加培训的意义并不大,这给培训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的相关措施

加强政府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领导工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要在以后的15年内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其基本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是实施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各级政府中的相关领导要切实抓起来。对农民加强科学知识技术的培训,各级政府的响应领导要真正担当起责任来。

第一,思路一定要理清,重点也要明确。各级领导要具有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对农民科学技术培训方面的工作摆在一个与农业、农村工作相对等的重要位置上来。

第二,加强领导,协调安排。注意按照“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管理与运行机制,强化宏观调控,统一协调,相互配合,使得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能成为各级政府行为。

第三,注意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利用好已经存在的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资源,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索好各个部门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协作的新道路,制定利于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作的相关规定,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运行机制进行进一步完善,有效组织农民开展科学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注意加强农民科技知识培训体系建设,尤其发挥电脑远程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作用。

第四,注意加强相关培训经费投入,能够使得培训工作顺利展开。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机制的建立,能够对农民开展有效培训。对农民科技培训的经费要注意再加大投入,建立各级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投入机制。采取中央财政投资,各级地方政府投资,进一步解决广大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不足的相关问题。各级地方政府要善于将农民科学知识技术培训中的经费纳入到本地方的财政预算体制中,并且要确保相关的配套资金能落实到位。并且相关政府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做到专款专用,使得资金效益能够得到最大发挥。

第五,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培训的条件,提高培训能力。注意将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作、农村中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有关培训的工程中去,并在农村实行实用人才专门培训工程,并且加大实施力度。

第六,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保证农民科技培训的目标能够实现。各级政府有关的政绩考核要注意将农民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率、就业率等指标纳入其中,也作为选拔后备干部的相关条件,将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之中,依据“职责有分工、师资有标准、培训有计划、结业有证书、学员有档案”培训标准,开展目标方面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培训任务胜利完成。

作者单位:日照市农广校

参考文献:

[1]赖存理,张耀东.浙江劳动就业发展的十大趋势[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18-23.

[2]仲良华,宣云.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67-69.

[3]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福建省农村职业教育调研报告[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198-203.

[4]朱燕芳,李晓霞.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的有效途径[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58-60.

[5]郭怨舟.学陶师陶.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23-24.

农民科技培训篇5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精准化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调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培养任务。2016年,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理念,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资源禀赋是决定国家经济增长和强大的必要物质基础,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在于丰富的人力资源、先进的科技和良好的制度等多方面的作用[1]。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迈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阶段,单依靠政策、资本无法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农业走上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轨道是必然选择,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决定了其他外部变量如资源、信息等在其内部获得。作为现代化农业新生力军,新型职业农民要注重与新时代变化的全面适应,以及农业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来讲,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和满足经济效益,必须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

一、新型职业农民与科技素质的内涵

以“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九字定义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的“农民观”新表述。科技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必备的核心素质。美国学者沃尔夫认为,职业农民需要将农业作为产业来发展,职业农民要充分地融入市场,实现报酬或利益的最大化。而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是决定其是否能够进入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和实现农民自我发展需求,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势在必行,且要充分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及其科技素质的内涵。

(一)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产物,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所在。新型职业农民需具备满足现代农业所需的科技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且为通过市场和现实的选择,长期或相对固定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从业者。王思萍(2015)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掌握较高的生产技能,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2]。魏学文(2013)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固定职业,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一代农民[3]。齐国(2012)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须具备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等相应能力的农业从业者[4]。新型职业农民是自愿以务农为固定职业,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充分把握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则,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等追求利益最大化,获取社会尊重的农业从事者,且科技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素质。

(二)科技素质

科技素质是个体在从事科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内在的心理形式及其发展水平,是个体从事科技活动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素质的结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从教育学角度剖析科技素质的结构,认为科技素质包括认知、智力和非智力三个结构;有的学者认为知识、态度和实践是科技素质的基本结构,而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其基本内涵;有学者认为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是科技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者认为科技素质不仅包括科技读写能力,还包括科技实践能力、科技态度和价值观等。如此,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科技素质大体上由五个层面组成,即科技知识、科技技能、科技获取、科技认知(态度)、科技价值观。

二、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构成

科技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较高的科技素质是现代化农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客观要求。据已有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能力构成的讨论,以往的研究者都认为具备的科技素质应包括科技知识和科技能力等方面。科技意识是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科技知识的前提,因此,科技意识也在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范畴之内。而科技态度、科技价值观、科技信息获取能力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也可以将其纳入科技素质范畴。如此大致可以勾勒出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的五个层面,包括农业科技价值观、农业科技获取、农业科技技能、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科技意识。

(一)农业科技价值观

农业科技价值观是新型职业农民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农业等关系时,需要确立自己在农业生产中的基本角色,对农业科技产生的效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期。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农业科技的非理性滥用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倡导发展绿色农业的理念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树立正确的农业科技价值观,拥有强烈的职业感和责任意识,使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对农业科技将会产生的后果进行判断和预期,理性、科学地运用农业科技。

(二)农业科技获取

农业科技获取是指为谋求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多方渠道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能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必将走向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轨道,科技要素投入会日益增多。在市场、社会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具备农业科技信息获取能力,依靠科技来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

(三)农业科技技能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技能。农业科技技能是基于农业科技知识发展起来的,是农业科技素质的核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农业科技技能主要指新型职业农民运用科学技术和方法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是农业科技知识层面的具体化;主要指新型职业农民能否熟练掌握实用技术,运用较强的农业科技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经济效益。

(四)农业科技知识

内化的农业科技知识是农业科技素质的基础,农业科技知识主要包括了解基本的农业科技理论知识或基本原理,农业科技知识体系的建立是关键。现代化农业生产中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具备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技术、疾病防控等多方面的科技知识。只有先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精准地运用科技知识,建立农业科技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形成科学的工作方法,为进一步形成农业科技技能奠定基础。

(五)农业科技意识

科技意识贯穿整个科技素质结构中,属科技认知层面,是农业科技素质发展的先决条件。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科技认知决定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在农业领域达到效率最大化。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科技的直接承担者,必须具有独到的慧眼、敏锐的科技意识和端正的科技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技术,设计科学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实践,促进科技内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策略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业劳动力发展的必然方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重而道远,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未来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来驱动,科技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的核心。实现现代化农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是极其必要的。要高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需要从教育培训的目标对象、方式、内容、师资、考核等方面具体化实施。

(一)精准厘清培训需求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需求调研活动,深入农业产业领域,加强与农民沟通,详细了解农民现实的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的需求,根据需求内容归纳分类,形成不同的科技需求项目类别,最终为培训相关部门形成决策、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为避免培训内容过于笼统、范化,造成培训资源浪费、效果不佳情况,一切从农民的现实需求出发,尊重其培训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的科技培训,着重培训农民现实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的技术。厘清培训需求是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培训的必要前提。

(二)严格遴选培训对象

要紧密联合基层村级组织和地方农业科技推广站,开展“入户摸底”工作,从农民生产规模、产值、收入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审核要求方能参加培训,明确专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又急需科技支撑的务农人员为培育重点对象。精准遴选培训对象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基础。

(三)多样性创新培训方式

线上、线下混合,传统、现代并举。结合学员的意愿或兴趣,开展富有成效的教学培训,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既有利于激发学员的积极性,也利于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转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培训方式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充分依靠“互联网+培训”,形成线上培训(远程培训)与线下培训(田间培训)相结合,传统与现代并举的多样性培训方式。

(四)分阶段实施培训内容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学员现实需求和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地设计培训内容,编制培训教材,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培训内容应该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实践能力逐渐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内容必须包含农业科技理论知识、农业科技信息获取、农业科技实践、农业科技伦理观等方面,分阶段进行这些方面内容的培训,循序渐进地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

(五)分层次组合培训师资

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不仅包括一般的科技知识,还应包括农业生产实践经验、技巧、科技价值观等。在师资队伍的组成上,按照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形成高、中、初三个层次,形成不同教师的混合,加强教师合作,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在教师人员的选择上,可聘请具有科技信息畅通、科研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的农业科研院校专家教师,充分发挥传送科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借助农业领域的“土专家”深厚的农业生产实践能力,指导学员农业生产实践。

(六)科学化开展培训考核

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为最终目的,合理规范的考核机制可以保证培训健康、持续展开,使培训更有成效,彰显培训价值。政府部门要制定科学系统的考核方案,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规范执行,如通过“笔试+实践”“专家评分+学员互评”等形式对学员考核,提高培训成效。

四、建议

要整合各种政策、资源,统一管理、规划。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时,要积极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的合作。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主要任务赋予法律保障,纳入法律管理体系内,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主体、内容、管理、实施以及教育培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等。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管理和评估,拓宽教育培训经费以及落实好扶持政策,促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

(一)完善法律保障

综观国外发达国家,美国的《莫雷尔法案》、德国的《职业教育法》等为本国的职业农民培育保驾护航。因此,我们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节奏,如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法》之类的法律法规,通过正式权威的文件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各方主体的职责和义务,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健康有序开展。

(二)强化监管评价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监管评价机制,一方面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培训机构的合法性,培训内容满足学员的需要,培训方式具有创造性;另一方面,建立反馈机制,强化对学员的动态监管,通过实地调查、问卷、电话咨询等方式了解培训后期实际情况,根据反馈信息完善培训体系,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富有成效地开展。

(三)拓宽经费来源

资源禀赋是决定培训能否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当前的培训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支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培训工作无法广泛开展,培训工作缺乏及时性和连续性。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应引导社会行业积极参与培训,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筹资为主体,民间资本为支撑的投融资机制,保障培训资金充沛,助推培训可持续发展。

(四)认真落实扶持政策

新型职业农民对现代化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要给予相应支持,以保障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对于获得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应从土地流转、融资信贷、社会保障等方面支持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明晰强农惠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努力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创业的氛围。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其科技素质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需调整发展方向,走向与二三产业融合的道路,实现突破转型,农产品结构也需优化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化农业发展,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方面入手,以科技武装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实现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翁伯琦,黄颖,王义祥等.以科技兴农推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对策思考———以福建省建宁县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

[2]王思萍.城镇化背景下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6).

[3]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

农民科技培训篇6

[关键词]农民科技培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4-0298-01

一、当前农民培训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国家为了促进农业的持续增长,先后组织了了一系列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等,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了科技养殖、科技种田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觉悟高、善经营、懂科技的农业科技带头人;在这些人的带领下推广了一批新科技、新成果;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是不少农民尝到了甜头,农民获得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但是我校通过多年的培训工作也发现了农民的培训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对科技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以往的农村政策中政府只重视抓农业的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由于以往的政府或者培训机构对农民科技培训重视的力度不够,只重视农村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注重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的现象,同时也造成了农民不愿意参加科技培训对科技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这种情况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在农民科技培训的实践中,许多农民对参加科技培训的事情不重视,参加科技培训班的学习要等到村干部上门挨家挨户的通知后,他们才不情愿的去学习,有的农民甚至认为参加培训班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耽误了自己办正事要求给予自己一定的经济补偿,如误工费、食宿补助、来回的路费等要求,使科技培训的目的变了味。

1.1农民自身对科技培训认识不足

对于政府组织的科技培训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1.1政府组织的培训内容不符合当前农民的迫切需要,听课人员的文化水平差别大,部分人员培训后没有熟练的掌握培训内容;

1.1.2培训人员的授课水平有限,讲课内容理论、专业性较强、专业术语多授课内容不通俗易懂,这样的培训当然不能使被培训人员有所收获,还有些培训人员由于准备不充分,讲课内容脱离当地生产实际、指导性不强,使农民难以在生产生活实际中进行操作;

1.1.3学校自身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对培训工作的准备不足。

2.政府投入不足

2.1财政投入不足

与前些年相比虽然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民科技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与庞大的农民群体与众多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相比,这些资金显得比较微薄。

2.2授课教师尤其缺乏

尤其是缺乏一些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资深专家,科技培训的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大部分教师知识老化,讲课内容实践操做性差,没有接受过在培训授课方式落后。教师的这种现状已经成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阻碍,制约着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没有充分的挖掘利用科技培训资源

目前农民科技培训的场所主要是田间地头,以及培训班进行培训,科技培训的资源缺乏且资特别是组织的村级培训,缺乏固定的培训基地、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及多媒体教学设施等问题严重,使培训达不到满意的质量与效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不到有效发展。

4.科技培训的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农村科技培训教学中运用的培训的手段主要是以电视、VCD等为主,教学手段落后,在农村由于受资金、观念等条件限制而不能使用多煤体等先进教学设施,受这个条件的限制大量新的科技信息与科学技术成果不能及时掌握运用,农业科技水平也不能够很快提高。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被有效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应对方法

1.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形式

创新形式、改进内容,能够吸引农民主动参加科技培训,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只有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我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实地调查农民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做到理论讲座与现场传授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经验交流与专业考察相结合;通过多种培训方式让农民理解、掌握培训内容,加强培训成效。

2.培训内容要注重联系实际,增强培训的实效

在举办科技培训班时要坚持实用、实效、实际的原则,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与当地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培训的内容是目前农民最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特点,进行不同专业技术的培训,在生产技术上为农民答疑解惑,由于农业生产的时效性要求,在举办培训班时要结合农时培训,是培训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农业技术人员要下到农村中去,了解农民的需求,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并在农业生产中及时给予农民技术上的指导,增加培训的针对性;调查农民的实际需要培训内容要与学员工作内容和就业趋向相结合,根据培训对象的要求,在培训内容上做适当调整。

3.改革培训方法

农业培训要受到农民的欢迎还要提高培训的效率,就要传统的授课方式,从形象直观的角度、本着易于接受的教学原则,改革新授课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把课堂讲授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吸引授课人的注意,将现代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因人施教对不同知识层面农民的培训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如果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就要适当减少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多举办实践教学,让农业技术人员主动参与农业生产走到田间地头进行农民进行现场农业技术指导,以弥补培训人员论方面的不足,实现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从而使农民的实际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达到我们举办科技培训的目标。通过举办这样的培训班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4.培训后的跟踪调查活动

为了加强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反馈,开展确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跟踪调查活动。对农民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调查可以采取入户调查、电话回访、问卷调查等形式。通过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培训的效果,对农民反映的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仔细研究、认真解决,跟踪调查可以促进双方之间的信息的交流,及时了解农民所需所想,使培训双方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培训效果。

三、结语

农民是农业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农业如果农民的素质低下,这个国家的农业也不会发达,所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一批觉悟高、善经营、懂科技的农业带头人,是我国目前的紧要任务,在这些新农民的带领下使我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逐渐摆脱过去单一的农村产业链条,引导我国农业走向健康发展之路,是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农民科技培训篇7

一、贴近农民,把科技教育培训班直接办到村里

韩城“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市现有人口40万,其中农业人口为26万余人,农村劳动力16.4万人,自然条件较差,山区农民收入较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韩城农民依托花椒产业兴起的热潮,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群众有了发展“支柱产业”的积极性。在进村入户调查中,要求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8%以上。按照这一需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以“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为重点组办培训班,今年已成功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次,受训农民达到2000余人次。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班办到村里,不仅生产、学习两不误,而且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培训班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二、提升素质,教农户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农民素质,最有效的办法是教给他们最需要的实用知识和生产技能,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在村级培训班的教学活动中,韩城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紧紧围绕12个镇(办)实际,充分发挥多功能、多形式、多手段的培训优势,突出培训实效,做到了四个结合:

系统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使学员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在生产实践中,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在培训别注意“农家乐”和椒、果、菜、畜的生产实际和农事活动安排,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书本学习、媒体教学与面授培训相结合。除了组织学员按照培训计划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还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培训辅导,学习适合当地的实用技术。形象生动的媒体教学,把培训中心的教学资源搬到了农户家门口,农民照着能学会,会了就能干,干了就见效。为了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增强吸引力,培训中心结合农时季节,聘请农业系统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任专、兼职培训教师,进村开办专题讲座。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学员们有兴趣、愿意学、听得懂、学得会。

课堂教学与现场示范相结合。每当讲授一项新的技术,除课堂讲解外,培训教师都要进行现场示范,农民学会后马上运用到生产中去,立竿见影;遇到什么问题,再带到课堂上咨询,这种培训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试、考核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训班除按培训计划组织统一考试外,还根据教学阶段和培训内容及时进行测验测评,组织学员开展知识和生产竞赛活动,调动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农民科技培训篇8

关键词:江西农业;农民;科技培训;培训体系

一、江西省农业生产概况和特点

1.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业产值的比重最大,以种植业为主

据江西统计年年鉴2007-2008,在江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始终较大,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在江西各类农产品的生产中,农业劳动力从事的主要的农业生产是粮食生产(见表1、表2、表3)。

2.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高

江西境内的主要农作物是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辣椒9种。湖南省是江西省兄弟省份,其主要农作物和江西省类似,地理位置相近,地理条件也相差不大。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江西2008年的粮食种植面积是3578.10千公顷,粮食亩产364.8千克,而湖南2008年的粮食种植面积是4588.8千公顷,粮食亩产407.5千克。江西的粮食亩产比湖南低了很多,说明江西省的粮食生产效率较低。就农业机械总动力方面,江西2006年是2137.13万千瓦,而湖南省2006年是3416.61万千瓦。这些数据反应了江西省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湖南省相比相差甚远。

3.农业生产成本偏高

据农业信息网相关数据,2008年我国农资价格大幅上升,其中氮肥价格约上涨20%,复合肥价格约上涨50%;5月份综合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3.3%。粮食生产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农资产品的价格上涨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上涨。江西农业信息网的资料显示,以江西永新县用于化肥费方面的支出为例,2008年全县的化肥费增幅都在40%以上,远远高于生产成本的增幅。并且由于江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导致人工成本相对偏高。如果考虑劳动力短缺带来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那么粮食生产成本上涨程度将更大。以江西省奉新县粮食生产成本为例,早稻生产的人工成本是354元,如果采用机械化生产,生产成本则降为304元。由此可以看出,江西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导致粮食生产的人工成本相对更高,进而导致粮食的生产成本偏高,可见,机械化生产对农民增收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江西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现状

江西要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加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作用,农民科技培训是切实可行的途径。为了详细掌握江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现状,课题组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并先后于2008-2009年暑假组织课题组成员赴江西11个地市70多个村庄,进行调查问卷、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收回905份。调查结果如下。

1.农村劳动力总量大,整体素质偏低

据加拿大经济学教授巴马伦顿・威尔马(parmanandVarma)对世界111个国家的产出与教育关系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每增加一年,产出就要提高5%-15%”,而世界银行在调查了加纳、肯尼亚和津巴布韦等国家的部分公司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如果公司培训的人员增加一倍,那么生产力就会平均增加6%。”据统计,2008年末江西省总人口4368.41万人,乡村人口2629.7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0.2%,乡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4.83%,小学文化程度占27.7%,初中文化程度占51.42%,高中文化程度占12.01%,中专文化程度占2.4%,大专及以上的占2%,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和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的比例也是相当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总量大、受教育年限偏少、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是影响江西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江西农民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农民培训时间少,培训机构数量不多

经课题组的调查,2008年江西农民接受培训时间1天以内、2-3天、4-7天、8-14天、15-30天、31-90天、90天以上的分别占样本数的10%、0、70%、5%、0、0、0,7天以内的培训占80%。总体看来,江西省农民接受培训的时间不长。调查显示,影响江西省农民接受培训的一些主要因素的排序为:当地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没合适的内容>没钱>其它。在影响江西省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一些主要因素中,有40%的农民认为当地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成为影响农民接受培训的最主要的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江西农民接受培训的时间不足,而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3.培训内容不切实际,效果不理想

根据课题组所调查的数据:当前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排序为:内容不切实际>费用太高>不方便>其它。其中,有50%的农民认为培训的内容不切实际。这反映了江西省的农民科技培训内容严重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这样既浪费了已经占有的教育资源,造成教育资源利用的低效,又使得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民对科技培训内容的需求和当地的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内容相脱节,农民科技培训的效果不明显,农民科技培训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显著,农民科技培训为“三农”服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农业技术人员数量相对不足

不论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都需要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支持,都需要和相关的农业科研单位不断地进行技术反馈,都需要农业技术人员不断地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江西统计年鉴表明:从2000年到2007年,和江西其它的技术人员相比,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始终不足,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给江西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和障碍(表4)。

三、建立适合江西省农业发展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1.完善培训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体系是指在分析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设计、规划和配置。根据课题组调查结果:在种植业方面,江西省有60%的农民最期望的培训内容是特种经济作物方面的培训;在养殖业方面,江西省的绝大多数农民最需要得到的是猪、牛、鸡、鸭4种动物的养殖技术;此外,江西省农民对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储藏等方面培训内容的需求较强烈。因此,针对江西省主导产业的实际、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的特点,江西省的农民科技培训机构必须建立起以农民职业化为目标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明确不同行业人员如农、林、牧、渔业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对各个行业分类基础上对每一行业进行层次级别定义和划分;加大农业机械方面的操作技能培训,加强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运用和操作,加大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省的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江西省农民的收入;此外,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适当增加一些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储藏方面的培训内容,这对我省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适合我省各个行业和行业中各个层次的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培训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2.加大培训讲师队伍建设

讲师是整个培训流程的源头,讲师数量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培训质量的好坏。然而,目前江西省的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不容乐观。据2008年调查数据,江西省50%的农民所采用的农业技术的主要来源是农业部门,而农业技术人员主要在农业部门产生,那么,江西省的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相对不足可能会对我省的农民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补充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是关键。此外,为保证讲师队伍的高素质,培训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认证标准,从专业知识、专业经验、成就及表达能力四方面对培训讲师进行认证。对讲师的工作绩效可每半年或一年考核一次,优胜劣汰。培训机构还应帮助讲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组织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和技能训练。

3.强化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估结果将直接作用于培训课程的改进和讲师调整等方面。评估应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反应层面。这类评估主要是考核农民对培训讲师的看法,培训内容是否切合实际。第二学习层面。主要是检查农民通过培训,掌握了多少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第三行为层面。该层关心的是农民通过培训是否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第四层结果层面。这类评估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培训是否对农业生产的经营结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马伦顿・威尔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新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

[2]方亚兵,钱春良,姜明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科技培训实证研究――基于宁波的调查研究[J].特区经济,2009,(1):193-195.

[3]江西统计年鉴2000-2008.

农民科技培训篇9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三农”,提升效益为宗旨,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实用技能水平,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培训媒体和设施,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以普及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使农村劳动力逐步向智能型、多能型转变,农业生产朝着标准化、质量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全面提高我区农业效益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县(区)夯实人力基础。

二、培训任务

按照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要求和实际,本次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素质,提升技能为重点,着力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和设施蔬菜、时令杂果、特色种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普及和推广,计划举办各类培训班20--30期,培训达到3000人次以上。

三、培训内容

1、以各镇办、各基层站(所)为单位进行发展理念的培训和教育,重点学习“三型”机关创建相关文件及全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会精神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学以致用。

2、局属基层站所需立足职能,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利用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技人员专业技能。

3、以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加大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利用农闲时间,深入镇办村组,指导农民学习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增强农民群众致富本领。

4、积极开展“送教下乡、送技上门”活动,利用冬季农闲时节,重点对全区粮食生产、设施蔬菜、果园管理、特色杂果、生猪、奶牛等种养殖大户、基地负责人、管理人进行一次系统培训,提高作务水平,促进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四、培训时间

从年11月25日开始,到年3月25日结束,为期4个月。

五、几点要求

1、加强领导。为确保今冬明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决定成立以陈德高局长为组长,郭海燕副局长为副组长,科教科、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科教科,局属相关站(所)组织实施培训工作,相关镇办积极配合,确保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2、制定计划。局属相关单位要根据培训任务,提早做好培训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明确培训专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目标、培训人数。配强、配硬师资力量,精心安排,夯实责任,将培训任务落实到村,落实到人。制定的计划要有实用性,可操作性,以保证培训工作有步骤的进行。

3、确保质量。相关单位在进行培训时,要有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要把真正有用的技术传授给农民,让农民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同时各相关单位要加强配合,密切协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确保培训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农民科技培训篇10

关键词:培训新理念;培训领域;培训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东平县积极认真地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当作发展现代新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以县农广校、县职业中专、劳动技校等为主培训阵地的作用,以农业科技入户为平台,整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创新培训手段,在很大程度发挥了科技培训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2a来,共计培训农民3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民技术员1125名,农村党员1800名,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0万人,年创劳务收入11亿元,促进了全县优质粮食、油料、蔬菜、畜牧、林果、蚕桑、水产、沼气及劳务输出等产业快速发展。

1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深刻认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该县地处鲁西南,山区、平原、涝洼三分天下,仍然是农业为主的大县,全县农业人口70万人,占总人口的88.94%,农业产值比重占30%左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保障。只有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实现。为此,该县始终把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东平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把农业农村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抓不放。经过全县各级的积极努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连年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的现状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农民增收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必将影响和制约着东平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就是要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加大科技教育培训力度,全方位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树立培训新理念,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

结合东平县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民需求,坚持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将培训班设在项目实施村,采取集中授课、面对面培训,进村入户指导,现场观摩等有效方式,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及时解决农民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即方便农民学习,又节约培训经费,农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使农民学到了技能,又增加了收入,深受农民欢迎,把经济能人培育成为农民奔康致富的“领头雁”;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推广培训。为激发调动大学生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东平县择优选聘了四名大学生“村官”担作了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为大学生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了平台和机遇。在科技示范户中择优选聘了6名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农民技术员,他们既掌握科技知识,又了解村情民意,非常受当地群众欢迎。通过近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的实施,既解决了有人干事的问题,又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业部门的地位和威信,每次县人大代表评议部门,县农业局都在前三名,连续6a被县政府授予“服务经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2011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3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力求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求

3.1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围绕现有产业进行培训,主要培训粮油、蔬菜、林果、蚕桑、花卉、农产品加工、农机使用保养维修等农业科技实用知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进行培训,主要培训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生产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3.2进行就业技能培训

针对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富裕的现状,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培训了农学、食品加工、土地管理、财务会计、农田水利、道路桥梁、水利水电、土木工程、水产养殖、环境科学、水政水资源管理、机械电子工程、建筑装潢、建筑工程与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学、园林、园艺、林学、植物保护、畜牧、服装加工、烹调、家政服务等60多个专业技能。

4创新培训方式,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为实现培训的目的,确保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在采取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水平、有不同需求的农民使用不同的培训办法和内容,做到因人施教,因需施教。

4.1载体式培训

以县农广校为阵地,利用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载体,年培训农民15000多人。

4.2流动巡回式培训

由于一些乡村居住分散偏远,利用逢集或走村的形式,建立了县、乡二级农业技术专家服务队深入各地开展流动宣传,每年春季、秋季、冬季,县农业局等农口部门都要组织农业专家赶科技大集,巡回讲课和咨询,传授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解答农民遇到的技术难题,指导农业生产。

4.3娱乐式培训

为了使农业主导品种及其主推技术更贴近农民,让农民在娱乐的同时学习技术。县农业局将科学施肥技术、化肥使用与鉴别知识等7200余字的技术资料和50多副图片编制成扑克牌,图文并茂的表现出来,使农民在娱乐放松的同时学到科学的施肥技术。

4.4保姆式培训

针对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技术较慢的情况,县、乡(镇)两级农业技术人员在进村入户宣传的基础上,赠送党的农村农业政策、技术口诀、农产品价格行情表、市场信息致富经验等资讯服务,以方便受训农民学得实、用得准。

4.5结合式培训

培训方式和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与高产创建相结合。如对病虫专业防治员培训,专门拿出1d的时间以农民田间学校的形式举办田间课堂,让培训对象在田间地头现场实践病虫防治,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在培训内容方面,根据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的实际,按照省、市阳光办下达的培训方案和培训专业要求,重点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培植、促进农民创业、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民就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等5个方面开展培训。使培训更加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增强了阳光工程培训的实效性。

4.6普及性培训

在主导产业关键生产时期,县、乡农业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采取播放光盘、现场授课与指导等形式开展培训。同时,通过赶科技大集、发放技术意见、科技手册、明白纸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通过系统宣传、培训和咨询,提高农户科技文化素质。

5注重实际,确保教育培训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