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9:56

素质教育的内容篇1

[关键词]微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内容与措施

[作者简介]黄勇(1974-),男,河南信阳人,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北武汉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71-02

微文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为依托,以微博为代表而又不局限于微博形式的一种文化形态,体现于细致入微的小事上,具有离散性、多变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微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传统文化、校园文化都产生了强烈冲击,满足了大学生追逐时代文化的需求,已成为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微文化素质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重要任务。

一、分析大学生成长的因素,解读微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微文化的兴起不但是现代科技发展上的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而且将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形势下,我们根据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加强大学生微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适应大学生群体特征变化的必然要求。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他们的思想行为等特征都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变化而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是道德观念多元化、价值判断趋利化、主体意识个性化、心理素质脆弱化、交流方式虚拟化、学习途径多样化等现象日益突出,好奇心强、创新意识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据相关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其中大学生网民占整体网民的24.3%,而且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长,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可见,大学生作为数字化科技的最先体验者之一,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已成为他们实现人际交往、表达个人意志的重要方式。

2.促进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大学生个性,不仅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等新兴媒体以其所具有的信息资源开放性、信息传播快捷性、信息资源多样性等特点为大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这个开放的空间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积极影响面,也有消极影响面。

3.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社会对学校培养学生的认可程度,是检验学校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高校在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时,都会注重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虚拟性、开放性、交流的平等性深深吸引了新生代的大学生,为他们提供了接触社会的一种新渠道,有利于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这些都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形式,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规避大学生健康成长风险的迫切要求。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在带给我们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微博等新兴媒体也不例外,对青少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由于其的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等特点,使这把“双刃剑”更显“锋利”。在信息传播中,一些虚假、不良信息,媚俗、低俗的内容以及虚假垃圾信息泛滥,这些不仅污染了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环境,而且对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中且对新媒体充满强烈好奇、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来说,对其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加强微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一套适应时展要求、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时代感、感召力和渗透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把握大学生发展的时代性,明确微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微文化素质教育是指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科学使用微博等新兴媒体资源,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新兴媒体资源使用能力,以完善自我的品质和行为,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和健康成长为目标的教育,其内涵丰富。

1.微文化知识教育。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新媒体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而现代大学生又是这些新兴媒体资源的最先体验者和最大使用团体之一,如何帮助他们了解这些新媒体的性质、特点、用途等,如何帮助他们掌握这些新兴媒体的基本传播途径与传播的信息知识等,是青年大学生首先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加强微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微文化知识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微博等新兴媒体资源、知晓如何从这些新兴媒体上获取所需的信息,为充分利用这些新兴媒体打下坚实基础。

2.微文化价值教育。以微博为主的新兴媒体资源形成的微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在虚拟空间的个性反映,是现实社会文化通过微博等新兴媒体资源呈现出的一种开放型、新型的文化形态。与传统文化相比,微文化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化、快捷化,传播内容更具开放性、复杂性,这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复杂化倾向,增加了大学生对新兴媒体资源信息价值分析判定的难度。因此,微文化价值教育就是要以先进的文化引领大学生,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解读和分析微文化的价值,努力培育大学生具有符合时展要求的价值观,既吸纳了新时代的元素,又蕴涵了新时代特征的内容。

3.微文化能力教育。微博等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传播的互动性,每一个人可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传受双方的界限变得模糊。如何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参与交流、表达观点、传播思想等成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后,纠正认识行为偏差,积极参与微文化传播,克服微文化消极影响,增强大学生的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为正确认识和利用微文化奠定基础。

4.微文化伦理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微文化对信息的产生、承载、传播以及个性化的知识管理,都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在微博等新兴媒体的环境中,每个人既是传播者、信息传播的源点,又是受传者、信息使用的介点,这就需要加强微文化的伦理教育,构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微文化伦理道德体系,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自律和品德约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审美情操,养成良好的媒介伦理道德品质。

三、着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探索微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随着微文化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面对了新的媒体环境和新的教育情况,“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①,就是摆在素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更新理念,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制高点。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是信息时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工作条件,更重要的是教育者需要更新工作理念,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制高点。微博等新兴媒体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让大学生的主体性、个体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发展,但也有许多不负责任的各种谣言、黄色等不健康信息,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坚持正面灌输与恰当的引导。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网页或站点,由富有经验而又熟悉微博等新兴媒体的教师担任主持,通过多样的形式如知识问答、相关链接、最新消息汇总、谈心互动等栏目吸引学生参与讨论。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大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在实践中使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日益成熟。

2.把握方向,引导学生发展的微动力。微博等新兴媒体成为大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重要方式,一个人分享了一个观点,更多人看到之后继续分享给其他人。这种微动力就是每一个微民诉求表达支持的行动,是由“微信息”和“微交流”共同推动的“微革命”,它可以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大学生微民思想行为的方向,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规范他们的微行为,使其通过合法的途径理性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合理诉求,避免一些偏执的言论和行为,引导他们聚集成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微动力,共同抵制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

3.搭建平台,促进微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与提高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增加微文化的比重,定期组织涉及微博等新兴媒体的文化科技活动,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例如开展专题讲座,指导学生使用微博等新兴媒体来获取新的知识并促进自己的学习;组织开展微文化知识竞赛,以提高大学生的微博等新兴媒体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通过微博等新兴媒体知识、创意、设计等的比赛,让大学生从参与中感受接受挑战、积极创新的乐趣,从而激发上进心和创造性;举办微博等新兴媒体话题辩论,通过对热门话题、敏感话题以及大学生身边发生的事的辩论,引导大学在参与中学会正确看待微博等新兴媒体,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对微博等新兴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

4.整合资源,完善微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微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坚持社会的规范疏导、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引导以及大学生的自我提高等多种方式,形成微文化素质教育的合力。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利用各种形式介绍微博等新兴媒体知识和相关活动,加强舆情引导和监管,切实承担起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微文化素质教育的社会责任。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微文化素质必然在学校素质教育的范畴之中。因此,学校要注重对微博等新兴媒体的研究和思考,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建立起适应微时展需要的微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微时代使得很多家长往往无所适从,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也就变得力不从心。而家庭又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必须顺应为时代的要求,具备一定的微媒体知识与技能,以自身行为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微媒体行为。

总之,加强微文化素质教育是微时代的必然选择,大学生的微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以怎样的素质和姿态迎接微时代的挑战,是当前以及今后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6.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10).

[2]李宪东.网络发展与高校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素质教育的内容篇2

一、思想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等素质。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周髀算经》记载的商高和周公的问答,商高所处的年代约公元前1120年,竟有“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的论述。它比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早600多年。又如圆周率,它是我国几何学举世公认的成就,南北朝的祖冲之经过不懈努力推出小数点后七位,比德国人早了1100年。这些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的爱国品质。

二、科学文化素质

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学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抽象数学,就其性质和内容来说,有其显著的差别,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来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字母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式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统计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公式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基本图形导出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迁移、发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一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就在于课堂教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精力放在课堂内,精心设计,精心施教。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以最少的教学投入,产出最多的教学成果。“教学最优化”是理想的教学境界。应该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技能操作素质

众所周知,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较之于过去的统编教材,明显的一个差别就在于:九义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实习作业”,这类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学完后的实习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制作测倾器,测量物体的仰角(俯角),从而计算物体的高度。而这类作业却受到了很多教师的冷落,殊不知,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了能力。

四、美育素质

素质教育的内容篇3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政府也依据此思想对学生进行了减负。而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以小学的教改相对比较顺利能够偏向素质教育。这一方面与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没有中考和高考_样巨大的考试压力,另_方面也与小学生对教师的服从性相对较高,教师的指导效果较好有密切关联。

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存在多种不同的思想争论,体现对素质教育的不同理解。有些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的综合知识的教育,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提倡对小学生的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的教育,让小学生获得多学科的发展。有些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是有别于应试教育的教育,应该以创造性思维发展为主,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小学提倡进行求新、求异的思想,采用类似公务员形测式的题目考察学生的能力。而还有_些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是在于对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应当掌握学习的高级技巧,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教师倾向于对学生传授学习科学的应用性知识,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学习计划等技巧。

小学的素质教育已经持续多年,不同的观点都有支持的研究者。但是,从总体的教学效果来看,小学素质教育的教育成果在进入初中、高中后没有起到对应的作用。这就促使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本质进行反思。小学的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到底应该在人的一生的教育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二、小学的素质教育承担的教育内容的分析

当前小学的素质教育存在的种种尝试,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小学的教育究竟应当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将该问题简单化就是:小学的素质教什么能对初中有用,对应就需要解决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拔出的小学生能够在初中也表现良好。

按照初中生所学习的内容来看,要求初中生有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我控制能力,能够制定学习计划,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有较强的学习耐力,能够长时间地在没有积极性反馈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对这些内容所包含的意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初中对小学的教育的需求,首先,要求小学生有基本的教育素质和基础知识。其次,要求小学生能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计划组织能力、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要求小学生能够有较高的延迟满足感,能够长期坚持既定目标。

进一步将以上的要求结合小学生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目前小学的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行为的培养是非常符合初中的教学要求。而对小学进行多学科的教育,在小学生缺乏对应的学习兴趣的条件下,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不是每名学生都适合进行多方面的教育,离开个人的特色谈多学科的教学难以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也决定了不能为每_位学生提供全方面的资源,只能由学生另行寻找。基础教育本身要实现的是国民基础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的知识水平,这也需要学生对大量的知识进行识记。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进了相当长的时间,尽管对与初中和高中的内容还所有所争议,但对于小学教育部分所应当教学的内容已经取得了相当的一致性。从当前的教育内容来看,由于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识记的内容占主要的部分是必然。在这种情况下,考试的题型过于倾向成人化,则不利于小学生按部就班地发展思维能力。

三、小学的素质教育主要在于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随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由于信息、物质条件的发达,小学生的身体发展向前推进,青春期明显提前。这就使小学教育面临新的问题,随着青春期的提前,学生的叛逆期的提前,使教师对学生管理和教学的权威性大大下降。这就使在小学教育早期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显得更为迫切。

由于小学教育的大部分内容在于记忆,而记忆对小学生本身相当消耗时间和精力也相当的枯燥,考验小学生学习的耐心。因此,教师对小学生进行的记忆技巧的传授,帮助小学生进行记忆计划的制定,教导小学生如何按照记忆计划进行自我管理,促进学习的自主性的提高,均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地短暂,也非常容易疲劳,当前小学生完成作业的困难,很大的原因在于其注意系统本身发展不足。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加快小学生注意唤醒能力,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由注意分散再次集中,就成为一个解决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再进_步,如何教会小学生能够把握自己注意的兴奋与低落的规律,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则成为影响小学生_生发展的关键。

素质教育的内容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领会文章主题扩大知识面

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己任,它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这里,我就自己二十年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的见解,以期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什么是阅读?阅读是读者和作者在一起思考。可见,阅读是借助视觉器官,通过思考来理解文字、句子、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一种有声和无声的智力活动。它重在理解和吸收,是摄取材料的重要途径。

学习语文,首先必须会读。读有两种形式,即有声的朗读和无声的默读。在语文的欣赏教学中,阅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巩固字词,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有效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语言,促进语言交流,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基础知识,如字、词、句、句群、语法、修辞、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教学内容,都寓于阅读这一美感的活动情境之中,并调动了眼、脑、口、耳四种器官协调动作,它能加深对字词、文章的理解、体验,有利于产生较为持久的记忆效果。美国有位专家通过研究得出:一个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息是从眼睛进去的。我国古代有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也是说靠阅读确能获得各种信息。从现行的语文教学安排来看,也体现了这一特征。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先学读,到三、四年级才学写,到了中学时读写并举,但从教学时数来看,阅读的时间还是大大超过了写作的时间。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是使学生练成读的能力。同志1936年在一封信中也说过,我们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读书,学会读书。可见,阅读是多么的重要。

既然阅读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学会阅读呢?根据我的体会,阅读要目的明确,循文入意,句贯其通,篇会其旨。

目的明确,就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确立自己阅读的目的。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我们就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选择地进行阅读。阅读必须做到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企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只有这样,阅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理想的效果。知识是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得来的。

循文入意,就是要在阅读时了解掌握其真意。具体应做到:字顺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只有这样阅读,字、词、句、篇才能较好地落到实处。顺其义,就是要提炼,要推敲。我们读书一定要凝神贯注、要做到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层层加深。要读得进,跳得出。

所谓读得进,就是能领会它;所谓跳得出,就是能运用它。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可见,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们的学习,既要懂理论,又要会实践。要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

句贯其意,就是要弄懂句子中的各种关系。如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还要理解句子中的含义、感彩、组织结构及变化等。我们一定要把文章的内容读通读懂。要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搞清脉络。提倡阅读重近。近作者,近生活。因为近,能观察作者之须发,近,能体味生活之甘苦;察作者之须发,如瞻彼面;味生活之甘苦,如感己肤。

篇会其旨,就是要领会文章的主题。只有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和主要精神,才能真正达到阅读目的。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描写了一夜风雨后的一个春天清晨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那种悠闲的生活情景。一开头写春天人闲酣睡,不知不觉中已是天亮,一下子就写出了一种闲散的生活情调。但是,尽管诗人对生活采取淡泊的态度,终究是春天带来了新的生活气息,处处鸟语花香,这也不免令人心动。于是,诗人在久睡初醒朦胧中记起了夜里的风雨,自然而然地想到经过一夜风雨的花儿不知道又落了多少,隐约地透露出了他对春天来临的淡淡的喜悦之情。诗句虽不华丽,确很耐人寻味,成为人们朗读的千古绝句。

在学会了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路去发展。

朗读是人们通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尤为重要。虽然每个学生都会朗读,因此,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要重视领读,加强范读。

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即使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高年级要加强范读。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要以情导读。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

因此,朗读教学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上。要让学生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孩子都会把课文读好,哪怕他的字音不很标准,哪怕他的嗓音不很甜润。只要用心朗读,用情朗读,全身心地投入时,孩子那一张张小嘴巴读出的不是课文的语句,而是浓浓的情。

(3)要重视略读、浏览。

素质教育的内容篇5

abstract:thestrategicsubjectofeducationalreformdevelopmentandtheerademandsofourparty’seducationalpolicyimplementionisputtingpeoplefirstandwidelypracticingquality-orientiededucation.thispaperhasanalysiedthecurrentsituation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qualityanddiscussedhowtoconstructthereleventtalenttrainingsystem.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内容体系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talenttraining;ContentSystem

素质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以后,就是在不断讨论、深化和明晰。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曾作出过这样的解释:“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大问题,是人的培养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教育领域最核心的一个变革……通俗地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既要成人又要成才。”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是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导目标。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现状的分析,来探讨如何构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体系。

一、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现状分析

(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缺乏应有的深度

从整体上看,当前在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有朝气、活泼,政治上拥护党的路线,热爱国家,拥护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思想素质呈现积极、务实、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是存在着整体政治理论及思想深度仍需进一步学习与加强的问题。

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途径一般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党校、团校、主题班会来开展。党校、团校的学习只有一部分学生才能参与,并不是全员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是全员性的,但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形式、效果、手段满意度不高,对固有的授课传统模式不满;而传统的主题班会形式,大部分学生认为其形式简单化,内容滞后,缺乏针对性,不能应对现实的挑战等等。这些造成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缺乏应有的深度的现状。

(二)学生人文素质水平较低

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知识相对匮乏,主要精力用在实用技能学习及娱乐上。由于高职院校特殊的培养目标,学生比较注重专业的学习,对于本来就少的人文课程并不看重,而且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实用技能学习和娱乐占据了生活的主导地位。

例如,在阅读课外书籍方面,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的少,对网络小说、魔幻文学、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励志成才等畅销书感兴趣的比较多;在艺术鉴赏方面,生对娱乐性较强、流行歌曲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但对中外名曲和经典影视知道得不多。高职学生对艺术的了解大都只限于以往课堂学习涉及的内容,范围非常狭窄,文化艺术知识的学习面过窄、文化环境的熏陶不足。

(三)学生心理素质偏低

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读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

调查数据显示,对学习、生活和工作压力的态度方面,大多数高职学生承认失恋或者其他不好的事情会对自己成生极大的消极情绪,自控能力较差,情绪起伏大,一点成绩或一点挫折都会引起思想上的很大波动;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方面,少数学生认为自己在人与人间的沟通交往上存在障碍,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知心朋友、学生承认与同学相处的状况会让自己感到压力,当对异性表白时,会感到有压力。

二、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体系

以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高职学生素质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生活生存能力教育、学习创新能力教育、交往适应能力教育、审美修养能力教育、生涯发展能力教育、思想政治修养教育等六个方面构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体系。

(一)生活生存能力教育

生活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活着或存在的最基本能力。生活能力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可以通过户外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卫生知识教育等来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通过户外素质拓展提高学生户外生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防火、防盗、消防安全教育、卫生知识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生活常识,增强抵御风险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系列方式,覆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学会心理调节,学会自我完善,逐步培养健康心理。

(二)学习创新能力教育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一定技能的专门人才,其能力就包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来说,有了好的学习能力,才有好的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实践经验的积累、技能竞赛、设立创作园等方式来培养。例如开展有关学习主题的专题讲座、学生经验交流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创新教育,开展各种技能比赛,鼓励学生多参加省级、全国性专业技能比赛,设立创新奖金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

(三)交往适应能力教育

交往适应能力相对生活生存能力是高一层次的能力,是指人们在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接触过程中,调节、控制自己作出正确恰当反映的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交往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题讲座、班级主题活动、职场体验等方式来锻炼、强化。例如,学生平时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了解相关知识;通过班级主题活动提高能力;假期通过社会实践、职场体验来系统地培养自己交往适应能力。

(四)审美修养能力教育

审美修养能力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美的感知、教育与熏陶,进行心灵、行为的教育,使其认识理解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追求美和享受美,大学生认识和把握这其中的规律,就可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各种不同美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修养能力可以通过艺术理论鉴赏课、艺术文学社团等方式得到提高。例如多开一些选修课如: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建筑、园林、雕塑、戏剧、影视、文学等课程。同时要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建立文化活动中心,舞蹈训练厅、画室、健身房、体操房等。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职业发展能力教育

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建立在职业素质基础上,能适应经济和职业发展要求而不断获得增强和发展的职业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更为强调突出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发展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该是从新生入校至其毕业全过程。从新生入校后职业测验开始,实施班级导师制度,进而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能力方向对学生进行学习与就业全程指导。通过各班级导师引导学生了解专业认识自我确定目标,制定出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计划,开展实习与就业全程跟踪指导。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学者、企业经理董事举办专题讲座,对学生学习,尤其是职业发展给予指导,为每位学生在校的学习、实习、就业及就业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指导。学院有计划地邀请毕业生回访,改进学校的各项工作,了解他们走出校门后的成败得失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在校生现身说法,并为在校生联系实习就业。从入校到毕业为学生提供全程、有效的职业发展服务。

(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工业化的进程。思想政治素质包含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

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例如,通过名著导读、影视导读、英语角、文艺汇演、课外阅读、演讲赛、辩论赛、书法比赛等来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寓教于乐,陶冶大学生情操;依托网络阵地在网络空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握走向,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讲到爱国问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等;让学生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田间地头,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等。

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应该从以上六个方面进行构建,其中以职业发展能力教育为核心,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保证,以生活生存能力教育、交往适应能力教育为前提,以学习创新能力教育、审美修养能力教育为基础的一种模式。各种素质的教育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要保持一个完美的整体,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把素质教育的发展导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和震.建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论[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2]王明海.浅谈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鸡西大学学报,2005(03)

[3]仇有望.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和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报,2004(4)

[4]李柏良.论高职学生素质结构的内容与特点[J].辽宁高职学报.2007(1)

作者简介:

素质教育的内容篇6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课堂 内容 几个结合

1.前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把素质教育体育观渗入进每一节课是刻不容缓的。目前,社会公认的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全面性、全体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这三个特征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的越强烈,我们的体育教学就越接近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加体现素质教育的改革成果、更加强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本人认为,素质教育课堂应严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机的结合,只有这样,一节素质教育的体育课堂就会体现的更加完美、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

2.体育的竞技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2.1

在这样的商品社会,什么都可能成为商品,体育也不会例外,目前体育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了,例如:美国的篮球(nBa),拳击运动等,竞技体育有着她独有的欣赏性、刺激性,所以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强烈的需求了,体育竞技性固然深受人们的热烈欢迎,但就学校体育而言,应该是竞技与趣味相结合,才能适应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年龄段,他们需要全方面的锻炼,包括心理、身体的,这样趣味性也就成为学生渴求的学习方式了,学生的心理正处在泛化阶段,只有强化趣味性教学,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心理,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知识,最后达到利用知识为社会去创造财富,去体现自己的价值。

2.2

竞争是社会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体育最终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于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中又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否则将违背贯彻终身体育的宗旨,这就要求组织者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富有创意的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化身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的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的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

3.健身性与观赏性相结合

社会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全民体育运动的意识,增强了群体素质,然而群体运动多以观赏性、竞技性、商业性为多,就学校体育而言,更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卫生方面的教学,但面临学校体育课堂的“死板”、“僵化”的模式化教学,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灌输与改革,是迫在眉睫。本人认为,素质教育的课堂还应将健身性与观赏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一种“乐”、“想”、“懂”、“动”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将体育的观赏性、竞技性的激烈场面与美感渗入课堂,使学生首先感觉到“美”,学会欣赏“美”,在学会怎么样去鉴赏“美”,这样在“美”的教学旋律中,学生在直观的学到了体育技术,技能动作要领的同时,也懂得了比较抽象的体育的“建美、健康”内在的含义,在不知不觉中会体育卫生知识的学习也有了大的收获,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中找到“美”感,找到“快乐”的感觉,给学生一种“美与快乐”的学习环境,在那里他们可以尽情的吸取知识,在那里他们可以找学习的快乐,在体育知识的海洋中他们可以放松的学习、快乐的吸收、大胆的掌握与运用。

4.校园体育项目与社会体育项目相结合

4.1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社会体育运动逐渐推向高潮,许多民族体育项目也相继被开发出来,而学校体育教育,就教科书而言,都是常规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又受到教师素质、场地、时空的限制,所以学校体育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走多元化体育教学的道路,可以将民族运动项目如:健球、移动篮球、社会与民族项目等挪用到学校体育课堂中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又可弘扬民族的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间的了解,当然社会上的群体运动同样可以采纳学校的体育教学方式,让学校常规的严谨的体育研究、体育教学方式及学校体育竞赛项目进入社会体育大家庭,进入民族体育竞赛中去,真正做到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达到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是学校、社会的体育教育改革达到全球性的突破与发展,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4.2 使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意义更加深远社会上有更加丰富的体育运动项目,是群众自发创造,研究的,他是多年以来,经过反复实践得来的,是真理,让学生吸取更多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涵,如:杂技、武术、摔跤、散打等,这些项目不但能改善学生的体魄,而且还能锻炼他们更加坚韧的性格,在这样强烈的竞技运动中,让他们感受胜与败,体验人生,为今后得成长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5.考核与考评相结合

5.1 作为一名学生,考试是他们的天职,应该随时或阶段性的接受学校及老师的检验,以鉴定自己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体育技术、技能的运用与吸收情况、体能的增长情况等,学校与教师也可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去总结经验,找到教学上的不足,通过考核对每位学生公平、公正、合理的进行验收与评估,根据这些东西对下一步的教学可以进行调整与改革,包括学生组成结构的调整有:队列调整、学生组别调整、运动量的调整等等。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也可以从教学的思路进行调整与侧重,例如: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调整课的密度,也可以从项目上进行调整、调换,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的开发,对体育专长的学生来说,经过阶段性的考核结果,可以根据季节不同搭配技术、力量的训练实践与强度,使每一位学生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最佳锻炼时间,达到最高的运动水平。总之,作为一名学生,接受学校与教师的考核是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5.2体育是一门特殊学科,他可以激发起学生浓浓的兴趣,也可以使一名学生产生压抑感、恐惧感,甚至有的学生有了一到体育课就“例假”的不良倾向,提前到医院或小门诊开上一张病假条,以摆脱体育课的恐惧心理,有的严重者完全放弃此门学科,这些都是体育技术底子差,体育知识缺乏、体制差的学生为最多,他们的考试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些学生应怎洋去刺激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重新走进体育课堂,让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运动场上也可看到他们的身影,队列练习时也可听到他们洪亮的声音,针对同一个班的学生虽然同时入学,但他们有着强弱、高矮之分,运动技能也有着差异,这些的原因给许多学生产生了对体育课的不同心理,面对他们就不能采取“一起起跑”的教学方式了,为了更好的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在考试时可以采取“考试+考核”的考试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与自己原来的情况纵向比较,发现自己长进了的同时,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感觉到自己日益健康起来的体魄与考试较高的分数,使他们的信心就足了、兴趣浓了,体育课堂的主动性、锻炼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只有这样,考核与考评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评定一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过程,才能使他们对体育课产生号的感觉,远离对体育课的恐惧与逃避,信心百倍的投入到体育课与体育锻炼中去,重新体验胜利与成功的感觉。

6.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相结合

6.1 理论只有投入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实际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理论也如此,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完美的结合才是使素质教育推向高潮的最终目的与结果。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但应该具有高超的技术技能,还应该有高深的体育理论基础知识的高层次水平,在运动中讲解,在讲解中做出完美的动作,这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到行神并茂,使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健康的动作概念,这种概念的形成是牢固的、长久的,是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使学生终身受益。

6.2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领会”、“掌握”、“吸收”、“运用”,老师在教导、传授学生的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教”的感觉,来验证其所学,也是至关重要的,是很可取的方法之一,同时,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来说,也可以走进学生的队列,去体验学生的真实感受,去体会,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学生站在教师的位置上,站在队列的前面,根据自己的所学去教会其他学生,这样不但验证了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否牢固、扎实,而且进一步讲还能加深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对每一个体育动作的掌握、鉴赏程度,这样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当自己不能顺利的讲解动作要领,当自己不能熟练的完美的完成每一个动作时,他们就会自觉的发现自己的错处与薄弱环节,自觉的去改正、去弥补,同时他们会将错误动作的亲身体验、感觉传授给其他同学,因为学生对学生的传播更加容易接受、容易领会,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又教会了同学,更增加了同学见的关系与友谊。6.3 体育时间可以使学生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去想、主动去问、主动去运用,这样才能体现体育教材的示范性,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思维开阔起来。本人曾在一次内堂体育课上,真正的、大胆的将一节体育教学课完全交给了学生去上,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编排出并实施了许多的体育游戏与体育节目,然而这些东西是体育教课与课外读物中都找不到的。最后我将可取的东西进行了整理,再进行一下合理的教学探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收到了很好得效果。

6.4 同时,老师也可以走进学生队列中去,在那里也可以找到在教学过程中自己不容易发现错误的东西,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就会使每一位体育教师都会自觉的改变小的毛病,减少了许多课堂中的尴尬局面,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使每一节体育课堂都会收到最佳效果,达到锻炼的标准。例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在讲完动作要领的之后,继续做动作,然而动作没能做到最好,致使篮球没有进筐,此位老师为了弥补自己错误的动作说:“这个动作是错误的”。他的一句话引起了学生的哄堂大笑。作为老师应该谦虚的、正面的对待自己的错误动作,为了减少这样的场面,体育教师很有必要走进课堂,渗入课堂中去,去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在学中教,教中学,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体育教师。

素质教育的内容篇7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来源:文章屋网)

素质教育的内容篇8

(一)有关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的表述

关于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因其对象的特殊性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学者们赋予了高职素质教育以不同的内涵。杨理连以有机系统的方式解析高职素质教育,他认为,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包含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职业技能及身心健康四个子系统。[2]卢小平认为,素质教育的要素与通用能力具有一致性,将素质教育的要素加以简约处理,界定为可操作的六个部分:道德与责任、思维方法、沟通与合作、管理方法、心理与生理、职业素养。[3]方波认为,要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要重点考虑建构起最核心的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终身作用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创新及实践能力素质三大核心素质教育体系。[4]鲁伟将高职素质教育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两大部分。其中,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职业素质是职业人所共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5]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高职教育、高职学生特点等现状,明晰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素质、规格的诉求等基础之上。且由于现实中对素质教育操作困难的问题,必须将素质教育具体化、细化,以便实施操作。

(二)有关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内涵的研究

课程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张良认为,课程作为育人的方案和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我国高职要实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伟大使命,就必须重视课程建构问题并就此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6]课程体系指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时和进程的总和。白月桥认为,课程体系具有历史时代性,不同特点的课程体系,决定于不同的编订、设计和构建的指导原则。[7]黄克孝就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主要指导思想课程观进行了理论思考,主张必须在课程体系各方面更新观念:(1)建立认定高职课程方案特性的观念;(2)树立高职课程目标多元化和兼容性的理念;(3)确立高职课程内容以创造性智力技能导向和适用性的思想;(4)创立高职课程模式多元整合的概念。[8]

二、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研究

本文主要从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这两方面,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展开研究。

(一)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构建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方向标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目前,高职院校出现了两种易出现偏差的价值取向:(1)岗位技术的培养。以高职生胜任某种岗位技术的要求为出发点,把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只理解为专业技术素质,以专业知识为核心来构建素质教育课程。(2)文科知识的传授。这是基于高职学生在企业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不适应性,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严重失衡的问题提出的。后者是对前者出现问题的弥补,但两者只有真正结合,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9]熊文华等人认为,学生获得满意就业岗位是我们高职教育教学成功的标志。只有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才有可能进行素质教育课程模式的根本性改革。[10]李红梅以企业的视角进行研究,她认为,高职院校要树立以企业精神的培育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以职业意识的养成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塑造为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11]这种价值取向综合考虑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对接,但是过分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忽视了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无论是以能力为本位,还是以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本位,都会相对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容易导致极端化或片面化的现象。因此,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必须清晰,必须在两者中有所侧重,但又不偏失某一方面。

(二)高职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是课程构建的依据

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是实践课程的根本准则,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属于已有目标。熊文华等人提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即:坚持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就业需求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体系完整性与延展性相结合的原则。单纯的说教是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的。并指出,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来完成综合素质的养成。素质教育需要有专门的课程,但单纯的素质教育课程也是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不是上了一门或几门课就可以提高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需要各类课程、各类活动共同发挥作用,并且,应该贯穿于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每个阶段,或者说整个教育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将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生活动的始终,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10]但值得深思的是,这一理想的素质教育课程方案实施、操作起来的可行性如何,会不会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唐磊指出,高职素质教育统整课程体系设计原则是经验的统整、社会的统整和知识的统整,组织的中心是由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问题组成,强调知识内容与学习活动的密切联系,保证学习内容的横向衔接与纵向连贯,目的是以真实世界的生活内容为核心,让学生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而非考试的内容。而整个学习形态是动态的且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包括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让学生有机会培养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合作态度以及沟通协调能力。[12]

三、高职素质教育课程目标、内容的研究

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高职素质教育课程目标决定课程内容,目前,高职学院的素质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很难实现高职学院素质课程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因此,必须明确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陈向平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以培养健全的人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她认为,须构建素质教育理想的通识教育课程,将素质教育精神贯穿到专业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她指出,高职课程建设的目标取向很明确:(1)能力目标,具有具体可操作性;(2)素质目标,是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的确定,必须依据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但具体的课程设置原则与目标取向都必须突出能力核心,素质基础的高职人才培养大目标,围绕这个大目标,两个系统之间也必然有交叉融合的部分。他提出,高职教育阶段要解决两大基本任务:(1)在学生已完成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补充和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2)使學生具备进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国家的、行业的或用人单位的标准或条件。[13]李红梅认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重点有三:(1)职业理想教育,它包括职业认知教育、职业情感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2)职业态度教育,它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范意识教育和职业责任意识教育等;(3)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技巧教育和思维训练等。[11]

综上所述,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表述各有侧重,其具体的实施方式、模式和途径也有差异。殊途同归,即都要使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有质的提高,都必须考虑本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并由此提出对策。

四、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的模式、途径研究

高职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模式和途径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李红梅指出,面向企业文化融入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应该有两大模块组成:素质课堂教育和素质拓展训练。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课程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上几门专业课就能实现那么简单的。熊文华等人从比较完整的全面的角度思考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施,他认为,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宣讲,也更需要实践训练;不仅需要开设专门课程进行训练,还需要学生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和职场里进行训练;不仅需要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训练,也需要各类专业课程的渗透教育。为此,他们设计了素质教育的五个环节:素质教育大讲堂专门能力课堂训练专业课程渗透教育社会实践综合训练工学结合实战训练。五个环节要环环相扣,从时间和空间上增强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连贯性,力争做到知行合一。[10]胡玉斌围绕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培养出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第一线高级技术性人才的主题,设计了一种宽基础阶梯式素质教育高职课程模式,并根据专业面的宽窄分别设计了山字形和倒t字形课程模式结构,并分析了这种模式的支持系统、适应环境和特点。他认为,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应该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三个维度、四大目标与内容(职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态度、职业伦理)以及四种课程或培养途径(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训课程、创业课程)组成。他从理论的高度上提出自己建构的课程模式宽基础阶梯式素质教育课程模式。并就模式主题、模式功能、模式结构进行了详尽的论述。[14]尽管他设计的这种宽基础阶梯式素质教育课程模式适用于基础较好的三年制专科高职院校,但是,模式的实施还需一定的支持系统。郭全美从课堂操作层面,描述了一课一语在高职素质教育课堂上的实践,为丰富高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环节提供了一个新的实践视角。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课作为全面提高大学综合素质的一门核心必修课,正切合一课一语教学环节的导入。通过在课堂中穿插一课一语教学环节,能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所谓一课一语,即开课前五分钟用一句话导入,这些话是散落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些让人值得回味的句子,来源广泛,耐人寻味、有所启发即可。[15]她还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先让二三位学生主动发言,让他们参悟ppt里的这句话;在学生分享完对这句话的参悟理解后,教师再对这句话的原意做详尽的讲解分享。

五、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展望

从以上综述中可以看出,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从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内涵的阐述到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层次更加深入的研究,学者们都在探索如何将素质教育课程落到实处,切实全面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研究仍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借以作为以后研究的展望。

(一)清晰界定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学者们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涵的界定不一,而且,有些学者在高职素质教育研究中,以偏概全,如:将职业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内容扩大化,视为素质教育内容加以研究。对各个概念的解读也存在混乱和交叉,都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忽略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因此,必须清晰界定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不能将素质教育等同于某一方面的教育。

(二)运用多种方法研究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方面,当前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对高职素质教育问题的分析也往往是就某一现象指出存在问题,缺乏具体的数据信息,无法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真实情况和具体问题。因此,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加强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由于各个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状况存在差异,进而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也就应该有所不同。因此,就需要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作调查分析,找出差距与特殊性,构建比较适合本校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以上研究,可以综合运用调查问卷法、实验法和教育行动研究法等,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的实证研究。

(三)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研究

一方面,调动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一线教师必须清晰把握素质教育内容,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重叠;另一方面,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单单是校方的责任,也需要企业参与到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建设中来。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最迫切,也最清楚。因此,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深化校企合作,使企业一方真正参与到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必须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而行业企业和一线教师等如何参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细化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应用研究

素质教育的内容篇9

【关键词】旅游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模式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82-01

目前,我国旅游人才供需矛盾现象比较突出,高素质人才匮乏,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未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导致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低下,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现实需要。因此,高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中心,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教育体制,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视知识技能教育,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能认识到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也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重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但在旅游专业教育中,很多学校都片面地把以能力为本位理解为以知识技能为本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教学围绕知识技能展开,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这种教育模式下必定影响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低下。

2.教育内容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较单一,基本都是片面零散的知识,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有序性,导致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为一句空话。许多高校在旅游专业教育过程中,都是任意选用几门文化素质选修课应付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分析研究不深入、不全面,尤其缺乏一些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职业教育内容不完善,造成教育效果低下。

3.教育方式传统单一

旅游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从教育方式上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方式进行的,缺乏更多有效的教育新途径。在教育过程中,虽然很多学校都采用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但仍对学生素质的关注度不高,真正以“综合素质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导致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

二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1.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理念

学校要真正推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就必须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办学理念,它决定着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类型和内容,决定着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方向。学校要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理念,并能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真正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并积极研究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明确其蕴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知识、能力、人格、涵养等,只有树立素质本位的教育思想,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才能获得成功。

2.明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更高了。其中,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隐性方面的素质要求上,也就是对员工的人格修养和品质方面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特点,学校要明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旅游专业职业素质人才。具体内容更要详细斟酌,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1)诚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2)具有服务和责任意识;(3)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具备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5)具有应急处事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综合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容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3.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校要根据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其中,要包括隐性课程,要开创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文化模式,通过课程化教育模式和企业顶岗实习模式的综合应用,使学生能不断体验,不断进行感悟实践,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养成教育的方式途径,使各种方法能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发展。

4.建立有效的旅游专业职业素质考评体系

要通过考评体系的建立,对职业素质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完善教育内容方法,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考评体系要包括以下内容:认知测试、行为考察、实验测试,要重视考核评价的过程性,能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为主线进行考评,通过考评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总之,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参与其中,高职院校要根据行业需要,积极转变教育管理模式,通过实施职业养成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华宁、庞力萍.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之新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2]李逸凡、邹宏秋.职业素质教育的成功探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明理学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素质教育的内容篇10

关键词:尚法理念职业道德结合培育

高职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实用人才,而高素质包含众多内容,其中基础素质是其中基本的构成素质,而基础素质中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应属于底线型的基础素质。高职教育阶段,教育者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传授辅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与人沟通的技能,适应环境的技能等,而维持一个实用人才生存的基本素养中理应包括维持其正常生存的尚法理念和保持其事业发展可持续性的职业道德。

尚法理念是指人们基于对法律的理想、精神深刻理解而形成的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并心悦诚服地认同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态度。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一、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高职教育共有三年时间,而在校教育一般不超过两年半时间,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教育者不可能包办所有教育的职能,必须有选择地布局学习内容、分配学习时间。因此,把培育学生法意识的尚法理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为一门课程,有利于压缩课程数量,节约教育时间,而且这两项内容都属于基础和长期形成的内容,仅仅依靠课堂教授难以取得实际效果,还要和大量专业课实践、课外实践等结合,在活动中体验、领会,才能真正取得良好培育效果。

2.可行性

一是两种教育内容具有结合的先天基础,均带有底线教育、基础教育的特点;二是实践中,过去和目前多数院校开展的“两课”课程的基础模式既包括了法律内容,也包括了德育内容,虽有一定不足,但也有一些成功运用的实证,只要略加调整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三是两种教育内容都要围绕高职教育的培育目标展开,尚法理念作为公民基础素质在高职教育中体现职业法理念特点,与学生职业道德虽同为职业行为基础素质,但尚法理念为最底线素质,职业道德作为职业行为持续性底线素质,分属两个层级,共同构成高职实用人才的就业、发展的基础素质体系,违法则往往意味着职业行为立即中断或终结,职业道德缺失则意味着职业行为难以持续或发展高度、空间受限。

二、科学开展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的培育方式

1.合理界定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边界

目前很多院校的法律基础课、品德课等,但就一门课程而言似乎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不强,与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发展目标缺乏直接的联系,往往是搬到本科院校、成人院校,甚至公众教育中都能通用。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基础素质,简单说起码应包括把学生培养一个奉公守法的公民,一个具有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人士,只要符合这两个基本标准,高职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就达到了教育目标。而目前多数院校的法律、品德教育实际仅将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定位在培养一个有一定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的人,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一个高度差,这直接导致这两种内容教育的目标泛化,模糊了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边界。因此,应首先明确界定高职教育阶段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合理边界,要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使基础素质培养成为专业素质培养的合理助力部分,共同构成高职教育培养实用专业人才的整体。法律教育应着重进行尚法理念培育,努力使学生形成崇尚法律、自觉守法、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和行为模式,同时侧重传授与职业行为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技能;道德教育则应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明晰的界限,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本内容,结合职业习惯、职场环境的适应、职业纪律、职业交往的技能等内容。

2.明确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方向和主要内容

(1)结合培育的主要方向

一是采用目前比较普遍的“两课”模式,在课程内容方面加以改进,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将职业行为必须的法律内容与职业道德内容与职业行为加以有机融合;二是在毕业前的就业教育阶段将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内容列为必要内容,强化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育;三是开设专门的职业技能、就业技巧方面的课程,将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内容作为课程内容进行结合培育;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或开展各种相关主题实践活动进行结合培育。

(2)培育的主要内容

要突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课程内容应涵盖尚法理念的主要内容和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有所侧重和选择,重点是要通过学习培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尊法意识、守法习惯和职业法律底线意识,对职业法律边界有敏锐的警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精神。

(3)积极探索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有效形式

①改进课堂教学

首先要改进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增强课程内容本身的吸引力,要改变单纯的理论为主的模式,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注重实践价值。要在课程内容中加入大量实践案例。其次,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要把以讲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领会、体验、操作为主的模式,要根据学生的组成结构、兴趣爱好、职业取向等进行科学分析,并设计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②丰富课内外实践

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要求,采取主题实践活动、对抗性竞赛、生存体验、职业体验、社会调查、职业环境、职场人物模拟等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实践活动。

③加强就业教育

要将就业教育作为专门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要在充分分析当前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建立合理就业预期,要通过聘请有经验的职场人士和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学生求职的成功率和就业的质量,在这项教育过程中要包含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内容,但可以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④规范实习期间的结合培育

很多学校的学生实习流于形式,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效果难以评估。要提高教育质量,实习是很重要的内容,因此首先要重视实习的作用,要规范实习行为。

(4)科学建立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体系

一是形成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方案;二是组成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组织;三是明确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内容;四是根据评价情况,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并评价结果合理运用到教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邓立强.法律基础与公民道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树青.《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