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战略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0:28

安全战略规划篇1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会科技减灾的

一、2008年北京奥运建设宜从认识安全减灾市情开始

2001年7月13日迄今,"北京赢了"几乎出现在所有中国的报纸上、电视里,广播中。人们用这句话,来表达所有中国人的喜悦、自豪。当我们沉浸在欢乐中的时候,也应该冷静考虑如何来把握奥运经济。从表面上看来,举力奥运会本身,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商机。经赛场馆的修建,信息技术的运用,房地产市需求的增加,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很快就能列出一长串这样的名单,这每一份名单的背后,似乎有很多的财富等着人们去挖掘。从此种意义上讲似乎本论题与奥运建设不合拍。笔者在如下将作出论证,北京奥运建设是京城从未涉及过的重大系统工程,无论从规模及投资都是前无仅有的,切不可盲目投入,要按照自然规律、建设规律办事,即要强调工程建设的科学决策的可靠怀。事实上,北京市科协于2000年9月举办"面向2049年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研讨,市领导及各方专家在展望北京美好前景同时,都强调北京要关注负面效应,尤其要研究安全保障能力提高问题,防灾减灾(自然与人为)将成为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左右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同时近日报道?quot;大北京"的重要区域规划研究也说明北京在2008年之前抓减灾建设,并不仅仅由北京重要的致灾北京背景决定的,也有助于奥运建设的实践,有助于一个高度文明的大都市。

1、北京历史上的灾情不容忽视

(1)元代大都地区的自然灾害:元代自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致国号为"元"至元亡的98年间,共有52个年份在大都地区发生轻重不同的水灾,水为年份占元代总年份的53%;而旱灾占23个年份,为总年份的24%;地震年份约占18%。

(2)明代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明之有国,长达276年。

自然灾害有三大特点:

其一,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率高,在明朝的276年中,水灾为116年即平均2.5年1次水患;旱灾年份160个即3年2旱,总体讲风调雨顺年份很少;

其二,灾害分布地域广,密度大。如在明北京地区,一旦有洪灾害发生,所殃及地域往往是该地区的大都乃至全部;此外发生破坏性大震之年也不在少数;

其三,各种自然灾害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性和明朝同时发生两种以上灾害的年份有192个,约占全部有灾之年的80%以上。

(3)清代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清(1644-1911)之有国,长达268年,经历了十帝十朝。

其灾害特点,延续了明代灾情外,还表现了突出的地域性好就境域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的总的次数,通州居首位,其次是宛平、京师(北京地区)、大兴、密云、昌平、延庆、顺义、良乡等州县。京师是皇帝起居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稍有灾异即引起高度重视。历史的启迪必不可少,因为无论是制订减灾规划,还是建立城市总体防灾体系,都可以以史为鉴。

2、2008年前后北京城市减灾的最大危险源分析

(1)地震危险性性分析:

地震灾害是北京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这一。北京属于华北地震带,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北京均属中国六大古都中多地震的地区。20世纪以来,北京周围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三次,即: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和宁河7.1级地震,它们都给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据1999-2000年中国科协减灾白皮书专家组提供的预测报告21世纪初中期北京地区不排除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性。据我们多年从事的北京城市灾害区划及灾害风险分析,若北京发生一次震中在通县或西郊(历史上发生过)6级左右破坏性地震,城市不仅人员伤亡惨重(估计超过1995年元月十七日日本阪神大震死亡5500人),每日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将在数十亿人民币以上。

(2)城市工业化事故及灾害:

城市易燃易爆危险品火灾事故不少。居民燃气用户爆燃致死致伤,生产装置爆炸起火事故都时有发生,特别是1997年连续发生三起严重事件,足以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5月15日首钢精苯车间三个苯罐起火;6月27日东方化工厂油品罐特大爆炸火灾;7月14日北京化工厂油车爆燃事故)。

按照国家关于"消防车应在接警后五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的标准规定,北京市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全市消防队站数在2000年应达到87个,2010年达到147个。而目前实际情况是只有40个,其中有4个是建在山上的山林消防队,二环路内只有6个,比建国初期还少两个,同时消防队伍的装备状况也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讲,反映出大城市防备灾害之差距。对城市生命线系统,应系统完善并加强防灾能力建设。防灾救援是一项"为纳税人服务"的社会公共事业,在全世界各国都是这亲的,政府每年从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为社会救援队伍免费为社会服务。当前应予以关注城市系统的救援任务。事实上,城市生命线特别应包括交通事故、通讯事故及供电可靠性问题。

(3)沙尘暴与生态安全状况。

北京地处东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节,西伯利亚冷空气,通过古北口、南口等山区狭谷长驱直入,侵入北京、风沙速慢、遮天蔽日,沙尘暴次数及"强度"明显增加,已成为威胁京城生态环境状况的严重致灾因子。

二、2008年北京奥运建设的三大理念的安全减灾科学内涵

1、安全减灾与"科技奥运"所谓科技奥运,就是要在奥运场馆设计中注入高科技的内容,如数字化宽带网络通讯、无线传递、电子信息技术和其它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应用,使奥运比赛场馆更具现代化。特别是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技术将在奥运场馆的设计中被广泛采用。除此以外,还将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推动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节能、节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太阳能也要被广泛采用,新的结构体系,新型建材以及电子信息处理系统都要在场馆设计中得到体现,智能化技术也要溶入现代奥运场馆的设计之中。已经竣工奥体中心综合馆、工人体育场首都体育馆的场馆改造工程,为满足奥运比赛通讯传媒的要求,应用了闭路电视系统、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记者可以在记者席或新闻工作室通过互联网,直接把新闻传递到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或直接往本国通讯社传送图像。观众也可以通过大屏幕在赛场重温比赛瞬间精彩场面,体育官司员可采用先进的传媒手段了解比赛进程和整个工作状态,这些设施在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投入使用并发挥良好的作用。

奥林匹克公园赛后将成为北京最大的综合社区,其功能集商贸、办公,展览、体育、博览、休闲于一体,是21世纪初首都城市建设的标志。特别是奥林匹克公园紧邻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国务院要求把中关村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美。文化气氛浓郁、社会秩序良好的城市新区的情况下,奥林匹克公园的建成,将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形成互补互助格局,这对首都21世纪的持续发展具有亟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除此以外,在奥林匹克公园内新建的可容纳8万名观众的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和国家网球中心,都是规模宏大、造型新颖。科技含量高的部级的体育设施,加上新建和改扩建的其它场馆,奥运会后,又为京需百姓提供了许多新的全民健身运动以及休闲娱乐的场所,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设备完善,完全符合奥要匹克比赛要求的大中型场馆,可为我国和北京市今后承办更多的国内外赛事提供新的高水平的硬件设施。从总体实力来看,拥有这笔财富,这是一次提升,是建设首都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的一个飞跃。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奥运建设及必须赋予的科技含义,有哪些科技减灾的思路呢?我以为至少有如下方面的问题是靠传统技术及规划方法本身是无法解决的。

其一,工程建设,尤其是超大规模建设如何实施安全评估,如何使规划设计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防灾减灾的思路及方针;

其二,虽然从工程建设讲有一系列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方法,但它却分属单一灾种的方面,没能体现综合减灾的大安全观,更缺少量化的风险科学指标值;

其三,北京奥运建设要改变北京的城市面貌,科技减灾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具体的抗震、气象、治理公害的技术方面上有突破,更在于决策科学化本身。所以,科技减灾要为城市规划,尤其是处理新与旧的建筑提供科学规划思路。

其四,无论从发展减灾还是备灾的视角出发,北京都面临彬其重要?quot;大灾"及其战略对策研究背景。灾害的突发性远远大于环境的危害,突发事件即酿成的危机往往是无法估量的,为此应对大灾的科学预案要许研究落实。

其五,大力发展北京防灾应急救援及减灾对策研究,力争在2008年前使北京防灾产业及救援技术及队伍有个根本改变,其目标即是建立在科学减灾基础上的水平及质量的全面提高。目前,北京地震、气象部门已抓紧研讨并制订以自身为中心的应急救援行动计划,将为北京城市防灾救援大规模行动树立示范。

2、安全减灾与"绿色奥运"

中国政府已向全世界承诺,到2008年要把一个开蓝、水清、地绿的新北京展现在世人面前。笔者认为,要足够认识北京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持续要素,现在仅仅在绿色上宣传奥运建设是不够的,至少说不是全面的,北京奥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应包括科学减灾。国际经验证明:忽视减灾的环境保护是不成立的,忽视减灾的绿色奥运也是片面的。为此建议,国家及北京市有关部门应尽快立项,利用过去大量工作的研究基础资料,开展2008年前后北京地区综合灾情及事故隐患的调研和趋势分析,不仅为奥运建设摸清"路障",也为绿色奥运建设充实科学内涵。有专家指出,绿色奥运不仅需要形态结构的表象绿,还需要生态功能的确良内在绿及潜在绿。为此完善的"绿色奥运"要造就京城的蓝天工程、碧水工程、青山工程、绿城工程等。安全减灾对"绿色奥运"的最大补充严格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这种评估要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防灾篇为基础,编制并确立奥运建设的风险评估制度及队伍,并使之纳入建设程序中去,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的综合安全性。建议市规划委员会应率先组织此项工作并落实,如可展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调研,重点检查防灾减灾规范落实情况等。

3.安全减灾与"人文奥运"

刚刚卸任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说"奥林匹克主义将是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于一个完整的?quot;。从场馆规划设计的"人文奥运"讲:旨在注重场馆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和交通便捷,融合并保护好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是世界名城,又是文化古都,从联合国所倡导的防灾减灾视角盾,北京的人文奥运主题建设就必须把传统文化保护提高到安全减灾的高度,不仅不应该一味地拆旧立新,还特别要为旧建筑的文化继承性作好深层次评估。我以为,2008年北京奥运的到来之时,切不能变成又一次传统文化建筑的"大破坏"。有人言:安全是人民之福,便我更认为,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奥运建设策略不仅对北京,也对全国各地建设具有指导性。北京人要缩小与人文奥运的差距,不能不补上安全文化教育这一课。

奥运会点燃了中国的热情和梦想,以至于很多人陶醉于其中。笔者却发现,不少国人尚没有真正理解申奥。奥运会不仅仅是一次运动会,奥运的精神体现在人文、科技等多主面,我们应该理解并传承奥运精神,将奥运精神发扬光大。如果说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信息传播等科技发展方面并非每个人能力不及,我们无法直接参与,那么做好环境卫生、爱护绿色植物、遵守社会公德等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确实应该做得很好了。笔者相信:2008年,只要真正努力,我们一定会成功的举办第29届奥运会,将一次精彩纷呈的运动会奉献给世界,将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新貌展示给世界,将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介绍给世界。我以为,建设"人文奥运"的京城不是口叼,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外化,"寂灭中生机宛如,空幻里水天明媚"的内聚,在现代文明的转换性创造中,在改革开放的洗礼下,抖落传统的"糟粕尘垢",愈显生机盎然,更加包容开放。华夏文明本就是凭籍包容开放而生意盎然的,所以有一种与世界优秀文明相新近相交往相渗透的亲合力量,同时也有对一切假恶丑的凛然气势。

北京的"人文奥运"建设,决不仅仅只是经济的,也不仅仅是投入一些高科技设备、发展一些高科技产业,让人们能买得起轿车、盖得楼房、手里拿着全球通、家里安上电脑。它必须应该有一种来自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管理制度、法律道德观念、文化艺术修养,乃至信念与人文精神的关照和积淀等多方面的支持。但只有人的整体素质和认识提高了,才能真正地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并营造一种文化环境、一种文化氛围,来提升人们的这种素质和认识。严格的说要从保护古建筑、抢救文化的高度来实践"人文奥运"建设,万不可以北京奥运为晃子,做出愧对祖先,破坏古都风貌的事。

也必须提出,"奥运"三大理念:"绿色、科技、人文"是个有机体,重要的是通过2008年奥运使北京精神风貌让世界了解,也为世界文化留下北京的美好遗产,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后遗症,在这方面安全保障应置于第一位的。

三、美国"9.11"事件再次为大都城市敲响防灾安全警钟

9月11日突如其来的美国世贸中心"双子"大楼及其建筑群的毁灭,使号称"世界之窗"及"现代技术精华汇集"的纽约市标志性建设永远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恶梦。作为一个灾难性事件除了一系列政治、文化、社会性的启示外,作为城建科技工作者我以为还应多一层联想,即现代化城市建设要全面增强防害及应付突了其变危机的能力。

其一、城市应关注综合减灾城市安全建设。

虽然伴随着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撞机和爆炸事件,美国政府下令全国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但出暴露出国家应急能力的脆弱性,说明现代人为灾害比自然灾害有更大的危险性。美国作为自然灾害多发国家,担近年来地震、台风等灾发灾害除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外,人员伤亡极小,原因在于该国家高度重视来自自然的灾害侵袭。虽然在人为灾害中有技术灾害及环境灾害,但恐怖事件是升级人的人为灾害风险。为此从城市大安全观出发,城市上空防御能力的标志不仅应防、还应具备防空袭、防化学武器、防高技术战争的能力,不如此就不是高标准的防灾保障体系。

其二、城市防灾呼唤建立城市灾害预警系统。虽然美国面对"9.11"事件,但他们有较完备的灾害预警及应急系统,但还应注意其特征是

(1)监测、预报、警报应一体化,有利于整体应急;

(2)政府要有专门灾害管理部门,从而使民间科研机构与市民参与意识融为一体如美国纽约州设有高水平的民防抗灾所;

(3)抗灾部门、处置突出事件救险队行动一体化;

(4)作为人防与防灾为一体的系统,要加强高技术条件下,纵深反空袭作战的要求即不仅能快速反应,还要具有较高的协同作战能力,平战兼容,预先布阵。从此种意义上讲,21世纪必须扩展城市安全防灾的新概念。

其三,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对超高层建筑提高挑战。

虽然超高层建设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由于其固的缺陷,使安全性成为全世界难题。由消防为例共风险性除电气发生灾害、吸烟不慎引起灾害、设备故障引发火灾外,其危害更表现在:火灾蔓延扩大其危险性、但人员流散的极端困难性、火灾扑救的高度艰难性等。如1974年巴西圣保罗焦码大厦火灾,死亡188人;1996年香港嘉利大厦起火持续21小时,死亡39人都成为惨痛之教训。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建设及北京大规模的中央商务区CBD建设,我信为必须要吸取海外在高楼巨夏发展中的教训,坚持在丰富多彩造型下的安全舒适的环境的目标追求。

具体讲

(1)要讲究城市总体安全布局并分析遭遇最大危机条件的可能性;

(2)要研究安全疏散及耐火构造,如必须引入消防直升飞机从事求援;

(3)要研究建设城市防灾公园的可能性必要性;

(4)加大防排烟及报警灭火设备的水准。为此,该反思一下北京奥运建设如何对待超高层,如果建怎样建?如何落实安全第一的准则。

其四、北京城市现代化及"安全奥运"建设应增加评估指标体系

(1)城市灾害综合分区等级指标;

(2)城市地震危险性评价指标;

(3)城市风灾危险性评价指标;

(4)城市洪灾危险性评价指标;

(5)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

(6)城市大风时日及干燥指标;

(7)地面没降危险性评价;

(8)城市可保护区域的重要评价指标;

(9)城市人口密度及经济密度指标;

(10)城市建筑质量状态指标;

(11)城市生命线系统评价指标;

(12)城市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保障指标;

(13)城市综合灾情预测预警能力指标;

(14)城市工程性防灾措施指标;

(15)城市非工程性防灾措施指标;

(16)城市减灾立法及法规完善率指标;

(17)城市求灾能力评价指标;

(18)城市灾后恢复自救能力指标;

(19)城市减灾与人均承保额指标;

(20)城市综合减灾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政策指标;

(21)城市社区及总体规划中的防灾减灾指标设置;

参考文献

[1]金磊编著城市灾害学原理气象出版社1997年12月

[2]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编面向2049年北京的城市发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3月

[3]金磊主编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战略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4]金磊主编中国城市灾害可持续发展战略广西科技出版社2000年4月

[5]金磊主编 "十五"期间北京市必须重视防灾减灾工作 北京社会科学杂志 2001年2期

[6]金磊 北京——科技减灾与绿色奥运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 2001年第9期

[7]王如松等 北京绿色奥运的生态学研究

华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年2期

[8]金磊 由美国世界贸易中心轰然倒下想到的 中华建筑报 2001年9月15日

安全战略规划篇2

起步阶段冷战前期,由于在国内反军舆论的特殊背景下讳言军事问题,军事上以“少说多做”甚至“只做不说”的姿态埋头军备重建,其战略评估机制仅在顶层具有雏形,集中表现为首相私人智囊团以及内阁的国防会议(1986年改组为安全保障会议)。前者以吉田茂的政经问题智囊群和军事问题智囊群为代表,为“吉田路线”这一国家复兴战略的出台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成为日后“有识者恳谈会”机制的先河;后者主持出台1957年版《国防基本方针》,仅有4项、10余行内容,但统领4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使军备数量迅速扩充。相比之下,以1963年“三矢研究”为代表,防卫力量自身的战略评估受到较大制约,发育较为缓慢。

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防卫力量重建的基本完成以及在日美军事同盟中的职能扩大,日本防卫当局开始思考军备建设效率与实际运用问题。在顶层,转为以1976年版《防卫计划大纲》(按年份简称“XX大纲”)统领《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简称“中防”,包括前身《中期业务预估》)的体制,确保军备质量持续升级;在下层,防卫厅、参联会及各自卫队参谋部等,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继出台一系列法规,其战略评估在此时取得较大发展。

升级阶段冷战结束后,日本防卫当局正式进入运用军力谋求国家利益的新时期,对战略评估提出了更高要求。从“95大纲”开始,确立起以首相私人咨询机构(各类恳谈会)为先导、以政府职能部门(内阁安全保障会议)为主体的顶层评估机制;至“04大纲”时,所涉内容从军备计划扩展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被赋予更高的战略定位。与此同时,防卫厅相关职能部门在大纲拟制过程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其战略评估机制有所加强。

定型阶段在“10大纲”和“13大纲”出台前后的最近几年中,一方面日本形成了明确的战略评估体系。2013年,日本内阁安全保障会议改组为“国家安全保障会议”,负责总揽以外交政策与军事政策为主体的国家安全战略管理,《国家安全战略》,《防卫计划大纲》回归单纯军事计划的本来面貌。至此,初步形成了由“10年国家安全战略―10年防卫计划大纲―5年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年度计划”的计划体系,据此实施系统化战略管理与战略评估。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防卫力量自身的评估机制。2007年,通过“厅改省”实现了防务部门的升格和扩权;2009年,为防卫省设置防卫会议,其下随即开设防卫力量愿景检讨委员会,形成了与首相私人恳谈会并行的顶层评估机制;及至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改组,首相恳谈会升格为针对国家安全战略建言,日本防卫当局则相应成为事实上包揽各项军事政策评估的实施主体。现实状态

日本防卫力量战略评估机制已在国家整体以及军事的长期、中期、年度等四个层面之上,按照形势评估、政策拟制与实施、政策评估三个系列,形成“四横三纵”的基本格局。

国家总体层面,由国家安全保障会议负责拟制《国家安全战略》,由内阁情报会议以《情报评估书》等形式为其提供形势评估等支持,由首相组织的所谓“有识者恳谈会”等为其提供先行研究、政策评估等支持。

长期军事规划层面,由各自卫队参谋部以未来10~20年《长期防卫预估》、情报本部以未来5~20年《联合长期情报预估》等,为联合参谋部提供参考;由联合参谋部以未来5~20年《联合长期防卫战略》,为《防卫计划大纲》提供参考;由防卫力量检讨委员会、防卫大臣官房企划评估课以及防卫省各项政策分管课等部门,为大纲提供先行研究、政策评估等支持。

中期军事规划层面,由各自卫队参谋部未来3~8年《中期防卫预估》、情报本部未来3~8年《联合中期情报预估》等,为联合参谋部提供参考;由联合参谋部未来3~8年《联合中期防卫构想》和《联合中期能力预估》,以及各自卫队参谋部未来3~8年《中期能力预估》等,共同为“中防”提供参考;由防卫省各项政策分管课,为“中防”提供先行研究、政策评估等支持。

年度军事计划层面,由联合参谋部与各自卫队参谋部,依据“中防”分别出台《联合年度业务计划》和《各自卫队年度业务计划》;由防卫省各项政策分管课,为年度计划提供先行研究、政策评估等支持。

除上述全局性、综合性的战略评估外,自卫队在各专业领域,多以常设审议会或临时委员会的形式,履行战略评估、规划等咨询职能,分为政策研究、事态应对、事业推进、业务协调和调查审议五类。不仅如此,部分内外机构也拥有战略咨询功能,甚至设有相应职能部门,承担自行课题或委托课题的相关研究、评估工作。内部机构主要以科研院所为主,如防卫研究所、技术研究本部、防卫大学、各自卫队军官学校等,防卫研究所即设有防卫战略研究会议;外部机构则以安保领域各类研究所为主,如森野军事研究所、防卫基础建设协会等。突出特点

框架要素比较完善。日本防卫力量的现行战略评估机制虽成型不久,但框架要素齐备。一是形成了以政府和防卫当局高层为主导、以专职职能部门为骨干、吸纳内外智力为补充的战略评估组织体系,层次较为分明,职责相对明晰;二是评估内容涵盖全局课题与局部课题、长远课题与短期课题、政策课题与技术课题,项目较为全面;三是评估周期贴合各级战略实施周期,时机相对固定;四是评估体制总体上呈现“树立国家理念,论证国家利益,设定国家安全保障目标,提出安全保障课题,拟定对策措施”的基本路径,程序相对合理。

基本保障比较完善。为确保战略评估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日本防卫当局主要从两个方面加强保障。一是制定各种法规,以对战略评估的组织、实施等做出明确规定。如《关于情报业务实施的训令》(2006年)和《关于设置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的法律》(2013年)等。二是在各层级设立相应的专职机构,负责为战略评估和规划工作提供情报支援。为确保提供客观、准确的情报支援,日本防卫力量坚持“情报与政策分离”的观念,强调情况部门依据政策部门的情报关注进行情报搜集、整理、集约、分析和成果反馈,政策部门依据情报制定和实施政策,提出新的情报关注,形成良性循环。如2008年出台的《官邸情报功能强化方针》规定,为进行适时正确的政策判断,需要由独立于政策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以客观视角对所获情报加以评估、分析,官邸政策部门与情报部门在分工上应相互独立。

反馈调控比较完善。日本防卫当局强调,战略评估乃至整个战略管理工作均须密切跟踪客观形势,依据形势变化做出适时、妥当调整。从顶层看,属于长远规划的《国家安全战略》和《防卫计划大纲》均在文末规定,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体系化评估,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加以修订。从下层看,属于短期计划的各自卫队《年度业务计划》也规定,由各自卫队监理部门首长和具体计划主管、责任人等,以年度计划中对力量建设和维持有重大影响的主要业务事项、预计目标达成困难的事项、实绩显著偏离目标的事项和业务整体共通问题事项等,随时进行分析检讨;如有必要,计划实施过程中可随时调整,以更有效地促进目标达成;分析检讨的结果应区分为“业绩”与“问题事项分析检讨”两个部分,及时逐级上报。

信息比较完善。由于战后日本国内反战、反军思潮高涨这一历史背景,防卫力量自重建以来在军事政策评估方面始终重视对民众信息。进入新世纪,除传统的宣传窗口外,还强调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加强政策评估结果及其对政策反馈情况等的信息。在顶层,各种恳谈会、委员会除发表中期报告、最终报告外,还及时公布历次会议研讨纪要、参考资料等;在下层,防卫省企划评估课对于历年主要事业、业务的各类评估情况,均在互联网上及时公布。其目的:一是制造力量体制公开透明的印象;二是为防卫政策赢得合法性地位;三是引导舆论走向;四是在形式上为政府决策与国民共识之间保留一个互动渠道。存在问题

自主空间十分有限。日本在防卫战略上对美附庸,这对其战略评估成效形成了根本制约。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早已沦为美国军事殖民地,虽然通过日美同盟貌似实现了和平与发展,但事实上是以牺牲民族独立、国政自主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也是日本被视为“非正常国家”的真正根源。正因如此,日本防卫战略决策从根本上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决策空间,必须也只能服从和服务于美方战略利益,其战略评估不可能为战略规划提供真正有效的依据,突出表现为日本拱手将自己有限的军事资源献给美军享用,形成军备成果“所有权归日方、使用权归美方”的局面。如驻日美军享受“东道国支援预算”(关怀预算),比例高达75%,在所有东道国中位列第一,较美国本土驻军还省钱。恳谈会是日本战略评估的重要一环

顶层规制十分有限。体制机制不健全,事实上造成日本防卫当局顶层战略评估空洞化。二战前,日军战略管理体制的封建专制色彩浓厚,决策不外乎出自天皇、首相等高层核心政治家的所谓“圣裁”“英断”,因决策圈子过小而很容易缺乏专业性、科学性,不可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评估。二战后,日本防卫当局吸取教训,逐步形成了借重首相私人咨询机构(各类专家恳谈会)实现战略评估和规划的机制,收到一定实效,较之战前有所进步。然而,此类恳谈会机制本身的不足,正在日益削弱战略评估的作用。首先,恳谈会并无法律依据,既非政府机构,也非执政党派,只是首相私人咨询机构,存在“不合法”的硬伤;其次,恳谈会机制虽然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高效而广泛地汇集专家及各方意见,但未必能确保形成科学的最终结论,特别是受通常不足1年的会期限制,其研讨往往欠缺深度、精度和长远性;再次,随着近年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根据政治领导人个人意愿组成的恳谈会日益沦为已有“预设结论”的政策工具,战略评估和规划机制在总体上有从“科学决策”模式向二战前那种先拍板、后论证的“决策科学”模式回归的迹象。

安全战略规划篇3

【关键词】美国国防预算资源配置程序国防预算改革

一、美国国防资源配置程序概况

美国国防资源配置程序是一个由各国防预算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的核心价值目标是国家利益,从属价值目标是国防战略。由国家利益这个核心价值目标,确定国家目标,也就是国家的大战略。在大战略的基础上,考虑到资源约束和国家的技术水平,根据国家面临的机遇、威胁与挑战,依托国家机构,制定国家的安全战略,其中包括政治、经济与军事因素。在安全战略的基础上制定国家的军事战略,并将国家的军事战略与财政原则与规划指导相结合,评估政策的缺陷与风险,进而对国防与军队发展的政策做出选择,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军事力量规划,最后通过军费资源的配置实现军事能力。

1、美国国防战略的决策过程。战略决策是战略指导者的首要责任和基本任务,它必须在全面掌握国家安全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这个过程一般包括明确的战略目的和战略任务,确定战略方向和战略部署,制定战略规划和战略预案等。在这一过程中,判断战略形势是进行战略决策、定下战略决心的前提和依据,只有通过分析和判断情况,揭示战略对手的意图,判明威胁的性质和程度,才能权衡利弊,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对策。美国依靠国防最高决策机构为轴心,进行战略决策,形成“政策山”机制。美国的国防最高决策机构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由总统任主席,成员有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等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中央情报局局长为列席代表。在政策山的底部,政府各有关部门,如国防部、国务院,就某些问题起草文件、提出政策建议并尽力达成一致意见,提交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计划委员会;在政策山的中部,计划委员会将对这些政策方案进行审查、修改、扩充或重写,并尽可能消除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歧。计划委员会通常在周四和周五下午开会,讨论这些政策方案。出席计划委员会会议的通常是各部门派往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助理部长级代表,包括来自参谋长联席会议和中央情报局的顾问,经过计划委员会修订过的文件提交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进行讨论。政策山的顶峰是总统领导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每个星期四上午,国家安全委员会要召开全体会议,审核各种行动的目的。会议通常先由中央情报主任介绍情况,然后审议计划委员会提交的各种政策建议,探究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考虑各项建议的深远意义,从各部门的对策中选择最好的方案。讨论的结果以《国家安全委员会行动》(nSCactions)的形式呈递给总统批准。由于总统一般都参与讨论,所以总统通常会批准《国家安全委员会行动》。一项战略决策于是形成。

2、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与国防预算过程的衔接。美国国防部的资源配置由四个系统组成:联合作战计划与执行系统(Jointoperationplanning&executionSystem);联合战略计划系统(JointStrategicplanningSystem);规划计划预算系统(planning,programming,andBudgetingSystem)及国防采办系统(DefenseacquisitionSystem)。其中,ppBS在这四个系统构成的关系图中,发挥着协调、联系的作用,最终完成从国家安全战略到预算的转换。联合战略计划系统(JSpS)流程提出战略评估,制定战略指导方针,战略规划,以及计划建议。其关键作用是确保所制定的战略能够有效率的实现。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在联合计划文件(theJointplanningDocument,JpD)与参联会主席计划建议(theChairman'sprogramRecommendation,CpR)中对计划与项目提出建议,并以此来衔接联合战略计划系统与设计计划预算系统(ppBS)。国防部长根据国防部各部门的实际需要来评估联合战略计划所需的投入,并由此决定是否调整当前的国防战略以及为实现这一战略所制定的国防部保障计划。国防战略、实现国防战略的关键计划、以及计划项目的优先顺序组形成了国防部长指导意见,以指导国防部各部门制定计划目标备忘录(programobjectivememoranda,poms)。这两个系统都是被设计用来帮助国防部长制定国防计划指南(DefenseplanningGuidance,DpG)。在联合战略计划系统中制定的战略规划,国家军事战略,以及军队发展计划在设计计划预算系统(ppBS)中被转化成所需的预算。

3、规划计划预算系统(ppBS)。规划计划预算分三个阶段:规划阶段(planning)。规划活动的基础是四年防务评估(theQuadrennialDefenseReview,QDR),国防计划指南的内容依据四年国防评估每年进行更新与重新界定,而ppBS每一循环周期的开始都依据国防计划指南(DefenseplanningGuidance,DpG)。负责政策制定的国防部长帮办以及计划分析与评估办公室主任(theDirectorforprogramanalysisandevaluation,Dpa&e)负责起草国防计划指南。国防资源委员会(theDefenseResourcesBoard,DRB)监查整个起草过程直到最终。规划阶段(planning)流程将产生一个财务指导(FG),提供了每个军种及国防部各机构获得经费的最高限额,或每个项目预算不能超过的总金额。计划阶段(programming)。重点是制定各项计划目标备忘录(programobjectivememoranda,poms),并将这些计划目标备忘录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国防计划,以保障参谋长联合会议提出的作战需求。同时未来多年国防计划(FYDp)也依据计划目标备忘录数据进行更新。首先是制定计划目标备忘录。各军种在国防计划指南的框架下选择计划(项目),并决定该计划(项目)应获得全额资金还是部分资金,该推迟实施还是撤消。由国防部办公厅领导的,由来自各军种、各司令部及办公厅工作人员组成的分析团队将对每个重大问题进行评估,并向这计划审议小组提交分析报告,提供相应的替代性方案;参联会主席要通过计划评估,反映了其对计划目标备忘录可能发挥效能的整体评价,以及可能带给军队的风险;国防资源委员会还要直接向各联合司令部司令征询建议,听取各联合司令部司令对国防战略的建议与意见,并对计划目标备忘录及涉及的其他重大议项做出相应的调整,形成计划决策备忘录(pDms),成为计划阶段的最终文件。预算阶段(bugdeting)。在这个阶段,各军种、国防部各部门,以及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制定各自的预算评估报告,并由国防部办公厅及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进行审核与调整,以使其符合财务指导(FG)的规定。国防部长办公厅联同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对预算评估报告进行联审。负责审计的国防部部长帮办主要负责审定重大或特殊的事项的预算问题,以及各军种与国防部长办公厅对这些重大或特殊事项的说明与解决方案。计划预算决策草拟好后就提供给各军种和国防部各部门征求意见。主要是通过对预算计划决策草案的讨论与评估以补充新的信息并进行完善,或是提出新的替代性方案。各军种及各联合司令部司令就对各自的重大问题提出最后的意见与建议。未列入计划预算决策但各军种仍然认为是特别重大需要列入预算的问题,则由各军种部长与国防部长进行协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也会参与协商,提供自己的建议,协调参谋长联席会议与各联合司令部之间的关系。这是最终的讨

论与协商,此后各军种会依据最终结果调整其预算。然后汇总成国防部预算,并被列入总统预算向国会提交。

二、美国国防资源配置程序对我国国防预算改革的启示

1、加强国防建设的顶层设计。首先,在最高决策层上必须保证国家主席兼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常委以及财政部部长和国家战略情报机构共同参与决策。可考虑建立一个由以上的党政军领导人组成的委员会,通过委员会讨论决策,使国家战略、军事战略与军事发展规划能够与国家的财政承受力相协调。其次,在军委决策层面,要建立一个各军兵种领导共同参与的预算决策委员会,对各军兵种的发展予以统筹规划,进而制订各军兵种的预算以及项目预算。再次,在具体的国防预算编制机构上,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专职的、由高学历专家组成的知识型班子,组成由精英组成的国防预算编制机构,保证国防预算高度的科学性。

2、推行自上而下的国防预算方法。目前,我国国防预算信息系统还处于空白状态,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传递能力都比较差,因此除了不断突破信息处理的瓶颈外,可考虑给予各下级单位一定的自,允许他们在一部分经费中,根据本单位建设现实,设立一些目标,围绕目标来促进自我激励与加强自我控制,在单位或部门内部通过协调,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也就是说,在军队内部可以采取目标管理的预算方法(tBB)。因此,当前,我国国防预算可以采取设计规划预算(ppB)与目标管理预算(tBB)相结合的预算方法。在操作层面上,由于两种预算方法都是自上而下的,因此不会出现程序上的冲突,因此是比较具有可行性的。

3、提高国防预算决策的分工程度。国防预算体系内必须要有所分工,一些人负责编制预算,另一些人负责审批预算,另一些人负责执行预算。专业化分散了预算所指向的内容和相关参与者在其中的责任,使得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和备选方案就相对有限,决策者就可以在相对狭窄的责任范围内更有效地利用理性。专业化同样可以限制决策者在选择各种备选方案时所需考虑的价值,如果决策者代表了一定的组织利益和要求,那么备选方案的各种选择势必更为复杂;专业化能够影响决策者的认知前提,专业化的培训和职业特征都会对备选方案的范围进行限制。这些都会使对信息的处理上得到简化。因此,针对目前预算编制、执行与审查为一体的国防预算组织形式,成立独立的国防预算编制机构、国防预算咨询机构、国防预算监督机构与国防预算执行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

4、塑造“公共型”的国防组织。在国防预算的改革上,美军提出要转型诸如适应性强的计划制定,更加讲求效益、面向未来、基于能力的资源配置计划制定程序。国防部必须改革能力确定程序和进行战略分析转型,能够完善基于能力的计划制订程序。美军认为国防预算转型能够对军队转型产生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国防部门的管理中总体上来说是职能导向的,容易使各部门由于片面强调各自的利益而争夺事权,使得国防部门的运行变得松散、拖沓,影响了国防整体效能的实现。必须要坚持战斗力导向,也就是要不拘泥于国防经济的部门界限,跨越部门职能,围绕战斗力生成的最终结果,以战斗力最大化为目标,对国防经济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进行重新设计,打破各部门的权力分割与局部利益,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和权利,将破碎的运行流程以新的方式运转起来,使国防组织形成合力。

5、加大国防预算的监督力度。目前,我国国防预算“以决代预”的现象十分严重,使预算沦落为“向上要钱”的工具,人治于是代替了法治。必须从制度上保障权力监督的实现。美国国防预算信息的披露制度、国防预算的审查制度、听证制度都比较完善,以民权制军权的作用十分明显。因此,我们无论在国防预算的立法、执法还是司法上,都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实现法治的“无缝隙”。必须培育“法治精神”,牢固树立民主法治观念和自由平等精神,不畏权、不畏势,提高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保证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高金虎:美国战略情报与决策体制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ScottKey、ericn.nyberg、Davidp.Smith.:Resourceallocation:theFormalprocess,2ndedition,U.S.navalwarCollege,usnwc.edu/nwc/nsdm.htm(pDF).

安全战略规划篇4

核力量运用战略是美国整体核战略中最核心、最机密的部分,集中体现美国最高决策层对核战争的基本观点和意图,反映美国对如何使用核力量的战略筹划和考虑。这将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第三次修订核力量运用战略。从国防部长提交国会的报告内容看,新战略与上一版(2002年制定)相比,在坚持核力量运用基本原则及“三位一体”核力量结构等基础上,在战略环境判断、核力量规模需求以及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

变化的主要内容

在战略环境判断上,认为“全球核战争威胁已渐渐远去,但核攻击的风险却与日俱增”。因此特别强调美国必须为威慑失效做好准备。美国当前面临最直接和最极端的核危险是核恐怖主义,最紧迫的威胁是伊朗和朝鲜的核扩散,还要保持与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稳定。新指南提出:俄罗斯依然是唯一能够与美国匹敌的核国家;应密切关注中国的核现代化计划、核规模、核战略等的变化,积极开展与中国的核对话,构建一个更加稳定、透明、弹性的双边安全关系。

在战略核力量规模需求上,新指南指出,到2018年新StaRt条约执行完毕,美国的战略核力量规模仍将略高于国家安全目标所需数量。总统已决定在确保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国的安全、保持强大和可靠战略威慑的同时,寻求在新StaRt条约基础上,将美国部署的战略核武器数量再削减1/3,即削减到1000枚左右。

在核基础设施现代化上,新指南强调,为保证美国实现核威慑、延伸威慑、安全保证及有效防御等目标,在减少核力量储备规模的同时,应对核武器综合体持续投资,加速构建具有灵活反应能力的现代化核基础设施。同时,鉴于基础设施建设成效需要10多年的漫长过程才能显现,美国近期内仍将继续库存一定数量的非部署核弹头,以规避潜在的风险。

进一步降低核武器的作用。新指南提出,虽然核武器仍是美国确保盟友和伙伴国安全的重要手段,但美国在强化地区安全方面已更加依赖非核手段,包括前沿部署常规军力和构建有效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等。美国防部应制定周密非核打击计划,综合评估各种非核打击可实现的目标和效果,并提出实现途径,以进一步降低核武器作用。

首次提出降低“接到预警即发射”在核作战规划中的作用。“接到预警即发射”是在接到敌方发起核攻击预警信息即发射己方战略核武器的作战方式。美国长期采取这种作战方式,强调战略上的“主动控制”,但这种作战方式要求预警信息的绝对准确。新指南首次提出,在保留“接到预警即发射”能力的同时,需要研究降低“接到预警即发射”在作战规划中的作用,避免由于虚警或误判而引发核战争。

维持不变的内容

保持核力量运用基本原则不变。一是美国核武器基本作用仍是遏止对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国的核打击。二是美国只有在保护自身及盟友和伙伴国核心利益的极端情况下,才考虑使用核武器。三是美国要保持有效的核威慑,使潜在敌人相信,对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国实施打击的严重后果,将远远高于他们想从中获得的好处。四是在满足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国当前及未来安全需求的情况下,将使用尽可能少的核武器实现有效核威慑。

维持“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结构不变。新指南明确,美国要继续保持由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具有核打击能力的重型轰炸机组成的“三位一体”核力量结构,并保持它们的日常战备值班。这既是以合理成本保持对中俄战略稳定、威慑地区潜在对手的最佳选择,又是有效防范潜在技术问题和意外风险的需要。

维持非战略核武器的前沿部署态势不变。美国将继续保持在欧洲前沿部署核武器,直到北约同意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提出改变,以支持延伸威慑和对盟友及伙伴国的安全保证。

安全战略规划篇5

一阵沉默,继而,与会者们起身鼓掌,欢呼:我要的就是这个。

而对于本书作者,前Ge中国区副总裁许正经历过无数这样的时刻:“嘿,就是这个东西,我们终于找到了!”

然而,要做到如此,并不容易。

隔靴并不能搔痒

2008年,作者任职于iBm公司时,与同事一道为陕鼓集团制定战略规划。他们对自己的提案非常自信,相信陕鼓集团若能按照他们规划的路径执行下去,就一定能转型成功。但出乎意料的是,陕鼓集团董事长印建安并不买账。

尽管对提案不买账,印建安却邀请作者加入陕鼓集团,出任副总经理,负责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战略转型。

有意思的是,作者加入陕鼓之后,跟印建安一样,对iBm提出的框架有了同样的犹豫。因为,他发现,他实际上并不了解这家企业,甚至都不了解这个行业,而此前做的提案和建议更多是理论推导以及对成功案例的演绎。

作者自诩为“屁股决定脑袋”,因而他决定推迟执行iBm提出的战略规划,以免“自食其果”。

战略脱离不了实际

不了解陕鼓集团,对这个行业也相对陌生。那,怎么办?

作者开始频繁走访客户,了解企业的产品、业务以及所在的行业,去寻找内在的知识、逻辑和产业发展的规律。了解越多,也就越会无知,而作者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在通过不断地了解、学习、探讨、质询、实验和求证之后,作者发现过去商学院里大而全的战略规划方法并不适用于陕鼓集团。要找到真正的战略,关键是了解企业内在的运营特质和行业的规律。而作者也发现越是完美复杂的理论或许就越不实用,重要的是回到事物的原点,对战略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思考。

10个月之后,作者的想法日趋成熟和明朗,而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业务会议上,受到探讨的启发,陕鼓集团的战略方向以及可能的业务划分在作者头脑中前所未有的清晰,当他迫不及待将初始的战略规划介绍给印建安时,印建安连连点头。

安全战略规划篇6

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仍很严峻,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尚待时日,欧债危机影响继续漫延,新兴经济体增速普遍放缓,国际市场需求短期难以走出低迷。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我国面临的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加剧,国外先进技术产品进口和国内产品出口阻力加大,高技术产业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压力增大。

(一)有利条件分析

综合分析高技术产业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家政策利好。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促进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高技术服务业、民航业、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和规划文件,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发展环境。为拉动内需,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国内市场,国家启动实施了“太阳能屋顶”、“十城万盏”、“十城千辆”、“智慧城市”、“三网融合”等新兴产业应用示范工程,出台了强力扶持政策,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二是省内政策利好。省委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改善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建设环首都新兴产业示范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设立了1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制定有力政策措施,支持引导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为应对光伏产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冲击,省政府研究出台关于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专项支持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将会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重要支持引导和激励作用。三是后继支撑有力。省政府组织了百家央企、百家院所校进活动,大力推进大型央企、知名院所、高校与我省、我市开展深层次、宽领域合作,签约引进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为我省、我市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增添了新的动力。2012年11月26日,市政府办公厅以〔2012〕)243号文件印发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三大发展目标、两大发展重点、总体空间布局、四项重大工程和四项保障措施。《规划》同时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亿元及以上在建、前期及谋划重大支撑项目189个,总投资1987亿元。

(二)关键问题分析

总体分析高技术产业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面临5个方面的关键问题。1、资金问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规模、长期的资金支持。从“战略性”的角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面广,绝不是有限额度的资金能够支撑得起的;从“新兴”的角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远未成熟,从投资到见效的时间跨度大,在技术研发、产业化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反复的创新尝试,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因此,资金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优先考虑的一个问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财政投入只能起到引导性资金的作用,不可能包办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在政府财政资金的基础上,撬动社会资本,吸引社会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技术问题。一方面,从国际社会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要以开放的思维,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日新月异,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经常是一种技术还没成熟,就可能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而且前后的两种技术之间往往具有颠覆性。因此,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应该选择那些产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3、政策问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有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政策上予以保障。在激励方面,既要重视技术创新的激励,也要重视需求侧的拉动作用,要对一些企业创造出适合国情、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予以奖励,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当前,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了推进产业化或进入应用导入期的条件,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也应该及时跟上。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果激励不到位,延误了发展突破的时机,就会远远地落在其他国家之后,失去市场机会。在约束方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严格的市场准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不是任何一个企业就能够进入的,如果一哄而上,资金被分散利用,不利于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如果缺乏有序发展的约束机制,就有可能形成在新兴产业领域里出现新一轮产能过剩,造成资源的浪费。4、主体问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强大的主体发挥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定位,决定了国有资本必须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又决定了民营资本由于其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灵活的机制,抓住时机,也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显身手,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快速形成竞争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发展的关键是要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点,涉及面不宜过广,在大的行业背景下找到有自身优势的具体方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需要破除藩篱,消除利益之争的偏见,推动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同发展,两者之间通过互相促进,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产业发展。5、产业化问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核心技术作为支撑,通过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后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企业是技术的需求者,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方面具有优势,应该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体;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具有优势,既有利于知识创造,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各自聚集大量科技资源,通过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使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各自发挥优势,把各方具有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引进有效组合的新的联合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化方面要求非常苛刻,技术出现以后,要快速产业化,有些技术起点不低,但产业化上出现困难,造成站在技术的领跑线上,却输在产业化的起点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应当支持和鼓励企业创造适合于国情,符合新兴技术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组织模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3年高技术产业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总体思路

概括起来说,就是“五抓五突出”。

(一)以贯彻落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抓手,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在全市“转方式、调结构”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认真做好《规划》的宣讲辅导工作。一季度举办一次由各县(市、区)发改局主管局长、重点企业主管领导参加的集中学习研讨班,对《规划》进行宣传和深度解读,指导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做好《规划》目标的分解和重大新兴产业项目的谋划。二是成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三是研究设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起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请市委、市政府参照省和兄弟省市的做法,研究设立市本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进一步培育发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办法》将明确资金规模(拟与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同等规模1亿元)、使用范围、使用方式、申报程序和申报条件。

(二)以积极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抓手,突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国家、省相继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的有利时机,准确把握国家、省制定和组织实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示范性工程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的内涵,努力提高项目谋划和对接的质量和水平,积极争跑,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项目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支持。以此为动力,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国际、国内500强等战略投资者的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形成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重点推进总投资558亿元的65个重大支撑项目建设,2013年计划完成投资89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项目7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项目15个、市级重点推进项目43个。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2013年即将实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化专项:1、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2、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3、宽带中国工程;4、高性能集成电路工程、物联网和云计算工程;5、新型平板显示工程、信息惠民工程;6、蛋白类等生物药物和疫苗工程;7、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工程;8、生物育种工程;9、生物基材料工程;10、航空装备工程;11、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工程;12、海洋工程装备工程;13、智能制造装备工程、新能源集成应用工程;14、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15、新能源汽车工程;16、创新能力建设工程;17、省“双百工程”(100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100个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围绕上述各发展专项,积极做好以下具体工作:一是认真筛选、包装项目,积极争跑,在2012年争取资金12000万元的基础上,2013年争取达到13000万元。二是适时启动市本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的项目申报工作。

(三)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为抓手,突出科技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进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技术中心,吸引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已有邯钢、新兴铸管和晨光生物3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再培育硅谷、力尔型材、中船718研究所、汉光重工等4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或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在已有摩罗丹药业、鹏达等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再培育6-8家传统优势企业和成长性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启动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在行业层面,建设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突出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汉光重工为依托,谋划建设国家地方共建的光电技术重点工程实验室。在已有中船718研究所核电安全工程、工程大学煤矿信息化、硅谷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6家省级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再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四家省级工程实验室。一是出台《关于加强全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二是出台《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

安全战略规划篇7

一、宽带网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近年来,宽带网络正加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渗透,推动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新一轮浪潮,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创造就业机会、支撑科技产业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基石。首先,宽带网络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要素和扩大信息消费的基础平台,加快向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等经济运行各环节渗透,并孕育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和信息消费热点。其次,宽带网络已成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是聚集全球科技资源、推进协同创新的新平台。第三,宽带网络已成为政府改善民生服务和宣传先进文化的新载体,通过宽带网络提供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已成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方式。第四,网络空间竞争形势日趋复杂,信息安全挑战日益严峻,高速安全、自主可控的国家宽带网络,是构筑网络空间竞争优势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基础。

从世界范围看,大力发展宽带网络已成为共识。截至2012年底,超过127个国家和地区并实施了宽带国家战略,把加快宽带网络发展作为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先导领域,力图通过战略指引,统筹政府和市场力量,加大政策扶持。从我国情况看,近十年来,我国宽带网络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网络能力不断增强、用户普及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储备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宽带网络发展还面临着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宽带应用不够丰富、宽带产业链上游环节对外依存度较大等问题,既不能满足在国际竞争中塑造国家发展新优势的外在需要,也不能满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为此,亟需在国家层面启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动我国宽带网络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战略方案》基本考虑

(一)关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战略方案》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以支撑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为着力点,深化宽带网络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二是坚持政府统筹引导。发挥政府战略引领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宽带网络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导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宽带网络建设和投资模式。四是坚持产业链协调发展。紧抓网络建设、技术研发、应用创新、安全保障等关键环节,推动网络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基于上述考虑,《战略方案》提出了应坚持的五个原则,即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步推进相结合、网络建设与应用服务相结合、网络升级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宽带普及与保障安全相结合。

(二)关于战略目标、技术路线和发展时间表

在编制过程中,《战略方案》注意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指导意见》、《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保持有效衔接,也充分参考了《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行业规划,以及美、欧、日、韩等国家或地区宽带网络发展规划。结合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经过详细评估和科学测算,提出了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并细化为3个发展阶段、5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战略方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成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到2020年,我国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战略方案》在宽带网络覆盖、网络能力、应用水平、产业链发展、网络信息安全保障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为保证目标实现,《战略方案》将我国宽带网络2013—2020年发展进一步细化为全面提速阶段(到2013年底)、推广普及阶段(2014—2015年)和优化升级阶段(2016—2020年)三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发展要求,发展任务也各有侧重。

(三)关于重点任务

一是推进区域宽带网络协调发展。针对当前我国区域和城乡宽带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同地区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二是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针对当前我国宽带速率整体偏低的情况,提出要加快骨干网、接入网和网站等多个关键环节的优化升级,提升网络总体性能。三是提高应用水平。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要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文化建设、应用普及等方面深化宽带应用。四是促进产业链不断完善。通过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品产业化、智能终端研制和支撑平台建设等,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自主能力。五是增强宽带网络安全保障能力。通过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完善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应急通信系统和建立安全管理机制等措施,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为落实各项任务,《战略方案》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将组织实施的具有重大引导作用和示范意义的7项工程。

三、《战略方案》提出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宽带网络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

这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突破,将宽带定位于与水、电、路等同等地位的公共基础设施,这为我国宽带网络后续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各界对宽带网络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凝聚多方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宽带网络加快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

在国家层面成立“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协调小组,加强横向跨部委及纵向跨中央地方两级的组织协调,同时,要求各地将宽带网络发展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规划,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在宽带网络发展上的超前规划部署,并与地方发展做到有效衔接。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针对我国城乡区域宽带网络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战略方案》提出了多项财税优惠政策,争取多渠道投入。如提出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将宽带网络建设和运营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完善电信业增值税抵扣机制;优化基础电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机制等。通过加大财税支持,将有效加快西部和农村地区宽带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

《战略方案》提出多项措施,以进一步健全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市场环境。在市场准入方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和业务运营,推动形成多种主体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在规范市场行为方面,保障宽带网络在住宅小区及机场、高速公路、地铁等公共服务区域的公平进入。在推动开放竞争方面,提出建立网间互联带宽扩容长效机制,保障网间互联畅通。

(五)进一步规范建设秩序

针对宽带网络建设和改造难等问题,《战略方案》提出要将宽带网络建设纳入各地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贯彻落实住宅小区宽带网络设施的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两个强制性规范,实现规划、建设和验收三同步。公共设施场所应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开放并提供通行便利,网络设施要进一步实现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此外,《战略方案》还在频率资源规划、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如制定频谱中长期规划,明确无线频谱综合利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创新宽带网络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公共政策与规则的制定等。

四、“宽带中国”战略将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安全战略规划篇8

规划力、决策力、执行力构成了一个地区发展和治理的实际能力。区域战略规划是一个地方发展思路的表达,建设议程的设置,治理价值和取向的择定。

好的区域战略规划促进发展,差劲的区域战略规划则折腾、延宕发展,造成地方社会经济长久的低迷和徘徊,需经长时间的调整才能“重振河山”。因此区域战略规划的质量和境界,是影响一个地方中长期发展的重要变量。

按照中国现代化的时间表,十三五末期(2020年),我国一是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要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三是初步建成法治政府;四是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五是更为艰巨的,是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取得重大进展。根据这些重大战略目标,进一步厘定区域发展主线、科学设置中长期发展议程,就相当重要了。

区域战略规划的第一境界是“商业境界”。规划和规划的实施主要局限于对包括购物中心、商业街、商务楼、工商企业、主题广场、专业市场、娱乐地产、住宅等进行规模化商业布局,重心在于对商务、物流、园林、交通等硬件进行规划设计。尽管涉及内容林林总总,但主线是商业地产、楼宇建设、产业布局,具有突出的“物理性”发展思路和取向。

区域战略规划的第二境界是“经济境界”。突破拘囿于商业地产、产业园区、楼宇建设、开发区营建、产业布局的局限,而能对整个区域经济作出相对整体的规划布局,如确定包括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比例、人均收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在内的经济发展目标等。在这一类型中,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产业基地、工业区、特色产业园等为主体。好一点的规划,能对区域经济中心模式、发展中轴、产业集聚带以及重点开发基地、重点发展领域作出较好选择和安排;而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或推进,通常占有较大比重。我国目前许多区域战略规划大体处于这一阶段。

区域战略规划的第三境界是“生态境界”。从单线性的商业模式、经济理性、产业布局,提升到“自然-生态”为主线的综合发展模式,把规划建立在良好生态的维护和治理上,不以生态破坏为代价来推动一时的发展,实现经济-环境、产业-生态、人-自然的协调共进。这一境界的规划注重对经济发展软、硬环境的分析,对诸如人口密度、技术密度、劳动密度、资源密度等基本要素、条件以及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文化教育状况以及人与自然的承载关系等,有较为全面的统筹和考虑。

安全战略规划篇9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财务战略

【中图分类号】tU12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001-02

一、财务战略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和关系

战略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总指导思想、总目标和总任务。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在较长的时期内的生存和发展,充分估计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各种因素,所确定的行动的总规划和一系列措施。其内容包括经营领域、差别优势、目标成果、战略行动。

财务战略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它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子系统,是对企业财务活动制定并实施的中长期目标和战略规划。企业财务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合理调集、配置和利用资源,谋求企业资金的均衡、有效的流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战略管理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时,需要企业财务管理的支持。实施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保持企业健康的财务状况,有效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制定长远规划时,财务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有没有科学、合理、连续的财务规划,系统的财务预算以及准确及时的财务战略管理信息反馈系统,是优秀企业与一般企业的基本差异所在。而没有财务规划及财务预算的企业,将无法获得财务战略上的成功。

全面预算是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体员工参与,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部内容的预算体系。是指以货币及数量形式反映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指标的行动计划。它是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纲”,主要作用是:规划企业在预算期间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实施经济业务监控的依据;评定考核各公司、部门工作实绩的标准;确定各公司、部门工作目标、方向;实现公司总体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项科学的控制行为,是企业实现短期经营目标,实施战略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经营管理工具。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的起点是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核心在于对企业未来的行动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对集团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使企业按照既定目标行事,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其实质是根据企业战略配置资源,预算内容所体现的是企业的战略意图。

财务战略具有长期性、全局性、指导性、竞争性、稳定性、追求长期利益的特点,它的特性决定了企业财务战略对财务计划的指导作用。全面预算按时间划分为年度预算和月度预算。企业编制的全面预算一般以年度计划为主,这是短期计划。而财务战略考虑的是长期,它不仅仅着眼于目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编制预算必须考虑同企业的财务战略是否一致。财务战略从总体上规定企业制定各阶段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编制全面预算,要有利于强化内部控制,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严格预算控制,提高资本增值效益。而财务战略考虑的是企业的长期效益,在财务战略实施的各阶段中,短期效益必须服从长期利益。企业财务的月度、季度、年度计划可以根据生产经营情况适时的进行调整。而财务战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战略规定了企业发展的总方向,依照科学程序制定出的财务战略一般不便轻易调整。对于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必须通过调整具体的战术来解决,这种战术可以由各阶段具体的财务计划和项目计划来实现。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实施的保障与支持系统,它是与整个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人力资源流的要求相一致的经营管理指标体系。战略管理在任何一个现代企业都居于核心地位,其他的系统管理都要服从、支持企业战略的需要。缺乏战略引导性的预算是没有灵魂的预算.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而没有预算支撑的战略是不具操作性的空洞的战略。预算对战略实施非常重要,因为预算是配置资源的具体计划,是监测业务运行的过程,是其向实现长期战略目标推进的工具,是考核业绩的重要尺度。

二、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特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和规模日益增大。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在城镇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并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或者销售、出租商品房的行为的企业,其经营的特点为:(1)开发周期长,大多数项目跨年度,需要2-3年,且涉及外部因素多;(2)开发投资额大,动用资金多,成本开支大,资金周转慢,变现能力差,财务风险大;(3)销售受国家政策和金融市场影响,销量和售价波动大,企业把控难度大,经营风险高。

房地产的经营特点决定了企业全面预算执行和控制的基本思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以预算编制为起点,以预算执行和控制为主体,以预算考核为保障。具体为:以开发项目的整体预算为主体,以项目开发进度控制为重点,以动态成本控制为核心,以合同管理和现金流量管理为手段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房地产企业财务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合理调集、配置和利用资源,谋求企业资金的均衡、有效的流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全面预算发挥着连接企业战略与战略执行的纽带作用,企业战略规划属于长期目标,是制定年度经营目标的指导依据,房地产企业从企业战略规划出发,以年度预算的起点,确定年度的整体投资、融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现金流量、土地储备、开发进度目标(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质量目标等目标,将战略细化落实到年度进行执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全面预算管理在财务战略具体运用

1、财务战略实施的准备工作

企业管理者应树立全局观念,采用内部咨询的方法,明确搭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将全面预算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并切实做好下列工作[4]:

(1)分析现有的预算管理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

(2)提出全面预算管理与执行的组织框架。

(3)详细设计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与制度。

(4)认清阻力和可能面对的问题,坚决贯彻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5)建立以全面预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提升财务与会计工作的价值。

2、财务战略实施步骤:

实施财务战略是现代企业追求效益需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财务战略效益实现的重要保障,财务战略实施是通过一定的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实现财务战略的行动过程。财务战略实施是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环节,它包括确定财务战略目标、制定财务计划、拟定行动方案、编制全面预算、确定工作程序、做好战略宣传培训、实施战略控制等工作步骤:

(1)确定财务战略目标。财务战略目标是财务管理目标的具体化,是做好财务战略规划、制定财务战略并组织实施的前提,为企业财务管理与决策明确发展方向,并指导企业各项财务活动。它更侧重于企业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2)制定财务中期计划。财务中期计划是介于长期战略与行动方案之间的计划。从时间上讲,它一般在l-3年之内。从内容上说,它包括了比行动方案更全面的内容。在财务战略的时间跨度不是很长的情况下,财务计划通常就是年度计划。

(3)拟定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是对财务计划的进一步细化,是实施某一计划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具体安排。

(4)编制全面预算。全面预算是以货币和数量形式综合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的预算,主要包括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财务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从财务战略的角度讲,全面预算是财务战略目标的具体化、系统化、定量化,是财务战略行动方案及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

(5)确定工作程序。工作程序规定了完成某一行动或任务的步骤和方法。企业在确定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工作程序时,必须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使之与财务战略目标的要求相适应。

(6)做好财务战略宣传培训。财务战略通过全面预算来付诸实施,全面预算实施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为确保财务战略的有效实施,企业需要将财务战略及其分解落实情况传递到内部各管理和全体员工。

(7)实施战略控制。在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财务战略的实际执行情况与预定目标往往会出现偏差,为此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财务战略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通过全面预算编制与执行和控制分析,将财务战略的实际执行情况与预定目标进行比较,检测二者的偏离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使之保持协调一致的过程。企业管理层和财务部门应加强对财务战略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动态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于明显偏离财务战略的情况,应当及时进行内部报告;因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行业状况、不可抗力、企业发展战略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应当按规定程序调整财务战略。

企业应以全面预算为核心,建立科学的财务战略和经营战略,对财务管理体系进行诊断分析,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和企业价值,进而加强投资、融资、股权与收益、资本预算等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以全面预算为核心,健全成本管理与控制、财务分析与评价、绩效管理与激励、税务筹划与管理、资产管理等管理会计工作;以全面预算为核心,健全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等财务会计工作;以全面预算为核心,设计科学高效的财务组织结构与财务管理流程,优化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科学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财务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国兴.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审计是财务战略效益目标实现的有效保障.商情,2009,(26):74.

[2]陈述兴,冯琳.企业财务战略初解.经济论坛,2003,(1):46-47.

安全战略规划篇10

本文主要围绕国家安全领域战略管理这个主题,从人员、专业、当前与长远这三个角度,提出人是决定因素、专业是根基、战略规划与危机管理是基本矛盾等看法,为探究美国国安会体制是什么、怎么来的、如何运转、效果怎样以及今后前景等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基本问题与初步评价

一、美国国安会、国安会体制与国安会办公厅

包括诸多美国学者在内的专家,在探讨美国国安会相关问题时,往往将“国安会”(nSC)与“国安会办公厅”(nSCStaFF)、国安会体制(nSCSystem)等问题混淆起来。其实,关于美国国安会本身,就那么几个法定人员以及总统指定的人选,相对简单。

国家安全委员会:在法律上,国安会是美国总统的最高国家安全战略决策咨询机构,是总统与其高级顾问和内阁成员商讨国家安全战略问题的主要平台,在美国安全和对外政策制定过程起中心作用,协助总统制定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并督导协调各部门执行决策。在历史上,它有时发挥作用,如艾森豪威尔、老布什时期;有时没发挥什么作用,如肯尼迪、里根时期。

根据奥巴马总统的“1号政策指令”,当前美国国安会除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能源部长外,还包括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财政部长、司法部长、国土安全部长、常驻联合国代表和总统办公厅主任;经常与会的还有国家情报总监、参联会主席;经常受邀与会的还有总统顾问、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任会议秘书)。在实践中,在酝酿重大决策时,二战后历任美国总统都不是特别在意与会人员是否构成正式的国安委会议,或所有法定和指定成员是否实际与会,它取决于总统和问题的需要。因此,与美国国安会相关的问题,重要的不在于“国安会”这个名称,而在于如何支持总统做出战略决策,总统如何对国家安全领域进行战略领导管理,如何使用幕僚参谋机构来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政策。这属于国安会体制及其办公机构问题。

国安会体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布什总统任内,美国国安会体制基本成型,成为两党共识,并为此后历任总统所沿用。该体制的核心是总统,枢纽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之下,设立部长级、常务副部长级联席会议和助理部长级的跨部门政策委员会。

部长级联席会议,除总统、副总统不参加外,其成员与国安会相同。该会议的职责是讨论重大和跨部门的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问题,评估下级跨部门委员会的报告,达成共识并呈报总统;提出下一步研究意见以及协调各部门的指导意见。部长级会议一般每周1~2次,危机情况下频度更高。

在部长级会议之下,设常务副部长级联席会议,负责具体指导跨部门工作组,确保提交部长级会议或国安会的问题得到适当分析,做好呈报高层讨论的准备。奥巴马在1号总统政策指令里明确规定,副部长级委员会“应确保国安会或部长级会议讨论的问题得到充分分析,公正和充分地摆出事实,考虑所有观点和政策选择,有说服力地评估各选择的成功希望、风险和其他后果”。副部长级会议每天都开,有时一天几次。

在副部长级委员会之下,设多个跨部门政策委员会(工作组)。这些工作组由各部门资深专家和高级官员组成。这些工作组进行日常的跨部门分析研究,提出行动方案,制定政策草案和行动规划,协调政策行动,商讨资源分配。

国安会办公厅:国安会、部长级/副部长级委员会和跨部门政策委员会,都需要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机构――国安会办公厅的支持。该机构隶属总统行政办公室,属高级顾问团性质,在各种重大问题上为总统提供建议。该机构主要成员由总统政治任命,总统国安助理负责组建国家安全团队,从总统竞选队伍、前届政府官员、学术界和智库以及有国家安全事务经验高级职业官员中挑选。

该机构负责白宫国家安全事务的日常管理,主要职责有:协调跨部门政策过程及后续的政策实施;向其他部门传达总统政策;与外国政府高层联络;在总统与外国首脑通话、总统参加峰会谈判等问题上提供保障;协调总统出席峰会及出访;在危机管理时向总统提供直接支持。

二、国安会体制的运转

虽然在战略问题研究、跨部门协调和人才使用方面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总体看法是,美国国安会体制运转得不怎么样。这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一段时期以来,一些人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军事体制议论颇多,但往往言不及义。我们提出美国国安会体制总体上运转得不怎么样,理由在于:

第一,从净结果来看。二战后美国是对外发动战争最多的国家,也是对外实施包括暗杀、秘密情报及破坏活动最多的国家,至今仍对外推行双重乃至多重标准,仍以战略对抗为焦点运筹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当今世界的重大安全风险和隐患,如核扩散,其根源皆在于历史上和现今美国仍在执行的政策。尽管不排除在某时某事上,国安会体制帮助美国赢了某种竞争优势,但总的来看,这套体制对世界、最终对美国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

第二,二战后几乎每一任美国总统都会对前任国安会体制提出批评。如艾森豪威尔批评杜鲁门的国安会体制杂乱无章,肯尼迪批评艾森豪威尔的国安会体制是“废纸制造厂”,尼克松/基辛格把总统搞乱了的国安会体制潜力发挥到了极致,里根则绝不允许自己的政府里出现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式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进入21世纪后,美国战略界组织了多项对国安会体制的大型研究,认为以“变革”为口号上台的奥巴马在国家安全领域改革太小、太少、太慢。美国领导者及战略界自身,对其国安会体制的评价并不能算很高,且都有所依据。

第三,瞻望未来,有60余年历史的美国国安会体制前途堪忧。60年来,世界在科技、人口、环境以及国际关系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各领域的诸多专家都认为,未来60年世界和人类文明的变革只会更大,更迅速,更难以预料。在这个意义上,美国自身的未来就是个大大的问号。例如,自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开始以来,美国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无人机在他国领空领土进行所谓的“定点清除”,造成无辜百姓的大量伤亡。对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及其他国际机构要求美国说明相关问题,美国干脆拒绝回答。在一个正在丰富展开着的变革时代里,任何一个国家对过去成就的自满,对别国真实或虚妄成就的过度关注,都不符合时代精神。

以上诸点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美国的国安会体制植根于美国政治、文化、社会和利益结构,具有鲜明的美国特色。虽然它在某些方面触及了大国国家安全领域战略管理的共性问题,但在更多方面它所展示的是美国的个性问题。这是我们考察美国国安会体制的基本前提。

人是决定因素

从常识出发是考察战略管理问题的最可靠途径

常识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机构,无论它在设计上多么完美,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人。国家安全事务战略管理体制机制的本质,一是如何把人才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发挥最大综合效果;二是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内耗,减少内部摩擦带来的损失;三是两者相辅相成,努力使前两个方面比竞争对手好一些,从而获得某种战略竞争优势。

戴维・罗特科普夫在著作中援引国安会资深官员的话说,“每一届政府都有一套社会学,这套社会学总是起源于总统。”“鉴于繁忙的日程安排,总统很难抽出时间定期与更多的交流。因此,每一届政府只有那么六七个人组成了总统身边的核心幕僚或政策制定圈子。”前国务卿鲍威尔在回忆录里称,“我想讲一个真理,这是多年前从里科弗海军上将那儿学来的。他提醒每个人,解决问题不能只靠组织;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图表或计划;谋事在人,只有人才能办大事,所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挑选正确的人来协助自己完成手头的工作。因此,决定成败的因素并不是决策过程或体制本身,而是创造、组建体系的人。”

美国总统对国安会体制有决定性影响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不是“国家的”,而是总统的,这是该机构与国防部、国务院和情报机构最

根本的区别。总统的个性、施政和管理风格及其与助手们的亲疏关系,决定着国安会的地位及发挥作用的方式。

对国安会体制的首个决定性影响来自罗斯福总统,这个影响是消极的。罗斯福喜欢独自掌控信息,秘密行动,只和一小群顾问商量,还经常以矛盾、模糊的观点和行动迷惑敌人,以巩固对权力的掌控。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说,罗斯福“慎重地组织了,也可以说打乱了他的指挥体系,以保证重大决策上令下行。他最热衷的手段是减少权力下放,让权责的界限模糊不清。这样一来,他把竞争引入政府,导致操作过程陷入混乱,怨声载道”。罗斯福甚至公然向内阁成员吹嘘,“我是一个玩抛球的杂技师,从不让左膀右臂知道对方在干什么。”

罗斯福领导管理风格的最大受害者,是他的副总统杜鲁门。从1945年1月宣示就职到4月罗斯福去世,他们俩只正式见过两面。没人告诉杜鲁门有关原子弹和雅尔塔会议的情况,以及罗斯福与其他国家达成的秘密协议。因此,杜鲁门和其他政府官员决定必须做出改变,确保美国不再陷入类似的内部管理危机,

并积极推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管理改革。杜鲁门虽然极力推动军事改革和整合,但作为总统并不希望他的权力受到国安会的制约,因此,起初他对该机构的防范要大于使用。美国总统与国家安全决策体制是一对很不对等的矛盾体,二战后历任美国总统都希望得国安会体制的支持,却不想受它的牵制。

精英俱乐部

国安会体制,尤其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及办公厅,是美国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的“精英俱乐部”。美国学者提出,俱乐部里的一线专家通常不超过100位,都是美国当代研究各个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有着长时期共事的经历,彼此非常熟悉。政府换届时,负责人往往会将各自领域的指挥棒交给另外一个早已相识的人,这样就能真正保证团队决策的连续性。

美国学者提出,制定美国外交政策的班子成员均在精英中遴选。“像欧洲宫廷一样,美国也有一批权贵负责制定外交政策,他们其实比政权更替的统治者地位更稳固、影响力也更持久。”联系他们的纽带有血缘关系、共同的大学以及军方或外交背景。不同政府会出现不同的团队,每一届政府都会给这些团队安排重要职位,然后再把职位传递下去,从而巩固了一群高级外交政策专家的地位。

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美国总统最重要的对外政策顾问

经历史的演变和选择,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机构,在总统直接领导之下担负起战略管理的职责,成为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中枢。总统国安助理的职责主要是保障总统、管理决策程序和日常国家安全事务、督导政策实施。在保障总统方面,国安助理作为总统的个人顾问,要确保总统掌握所有必要的信息,而不仅是他想看的信息;确保提出所有的政策选择,各个选择都经过了充分的利弊评估,并提出政策执行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和资源问题,以及政策执行中的潜在困难;确保所有国安会主要官员参与到政策制定和建议过程当中。为总统节省时间是其重要原则,在充分准备基础上,确定在什么时机请总统介入,也即所谓“大事不漏掉、小事不干扰”,对总统及其他内阁成员的关系处理“到位而不越位”。当前,总统国安助理及其办公厅已经越来越像中央性的对外政策决策咨询和协调机构,而不再是总统的私人参谋班子。

专业是根基

国安会体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专业

什么叫专业?在国安会体制意义上,专业就体现在为对战略决策的支持;而决策支持得力与否,就看是否抓住了对战略决策选择的评估。简单地说,要报告最高决策者,你拥有甲、乙、丙三个选择方案,每个选择的利弊、代价和风险是怎样怎样;建议选择甲,同时注意事态的发展和敌我互动的结果,在符合哪些标准之后,将选择转向其他两个方案。最高决策者有可能最终会选择方案甲,也有可能自己提出方案丁,这是决策者的权力。但这个过程对决策的帮助是巨大的。考虑了所有可能性,在为决策者过滤掉虚假情况和细枝末节之后,把最主要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呈现出来。与军事、外交和其他职能部门相比,美国国安会办公厅的决策支持意见,最具有全局性,也最为超脱不受部门利益的局限。

战略评估和战略推演

在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任内,美国国安会系统开始进行战略态势评估和美苏“战略净评估”。所谓战略净评估,主要指对战略竞争双方进行系统全面的对比分析,对敌我态势及驱动因素做出综合判断,明确敌我双方的强点、弱点以及竞争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在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期间,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艾森豪威尔时期进行战略评估和规划作业的做法,美国国安会系统的战略评估能力和成果继艾森豪威尔时代之后达到一个高峰。

战略推演与战略评估的结合,往往能够产生惊人的预见性和战略判断。其根源在于,战略的本质在敌我对抗和互动,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制定和执行战略的主体都是人。

与技术和战术性的模拟仿真不同,战略推演的要害是以人演人,通过设置场景、提供环境,用高质量的人员扮演敌我双方,因而可以通过内部头脑风暴式的撞击形成对复杂战略问题的新认识。无论对于国安会办公厅这样的最高决策者身边的小团体,还是对于大的职能部门,战略评估和推演是发挥决策支持作用的重要基础与手段。做好评估与推演,需要开阔的视野、历史的智慧、专业和接地气的情报信息、对跨部门资源的管理协调,以及最重要的、适当的人。

多种职业背景的人才组合

作为最高层级的幕僚部门,国安会办公厅的工作要求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其专业性主要来源于领导者处理战略问题的经验和管理能力。情报分析与综合、战略评估与推演都属专业性很强的活动,稳定、高效地进行这些活动,首先是对各种问题、信息、人才和跨部门资源的领导管理问题。处理战略问题的经验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专门工作经历。

二战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主要来自两类人员。一类是研究型,如邦迪、罗斯托、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艾伦、莱克和莱斯;另一类是职业型尤其是职业军人,如索尔斯、卡特勒、古德帕斯特、斯考克罗夫特、麦克法兰、波因德克斯特、鲍威尔、琼斯。如果研究型与职业型人员正副手搭配,国安会办公厅的领导层就能达成某种平衡,如军人出身的斯考克罗夫特与中情局的盖茨、擅长外交的基辛格与擅长军事的斯考克罗夫特搭班子,国安体系就能更好地运转。

规范的作业程序和团队精神

美国国安会体制中的跨部门政策委员会是开展业务工作的主要

平台。由于人员个性、部门利益与习惯、工作重点以及对重大问题难以避免的分歧,该机制的顺利运转难度很大。无论在危机管理还是在战略设计上,规范的程序和团结协作都是成功的关键。大多数跨部门政策委员会遵循界定问题、明确规范、提出目标、制定政策、起草文件等5个步骤。

虽然各地区和功能委员会负责不同的领域,但有一系列基本问题具有共性,有一个罗列的清单。这些工作步骤以及问题清单,既来源于长期的实践,也来源于战略问题研究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当这些东西内化为人员素质和工作习惯之后,会极大地提高跨部门、跨领域工作的效率,使具有不同个性、经验和任务的人员组成协同一致的团队。美国国安会系统特别强调,有效的跨部门政策制定和行动协调,必须具备定期质疑在事件和危机初期所持假设的能力,以保持对事态性质的把握并及时对事态大前提的变化做出反应。

战略规划与危机管理:一对基本矛盾

急事压倒大事

斯考克罗夫特提出,“我一直以为,作为总统的机构,国安会应拥有长远规划职能。我试过两次,都没成功。或者没人有精力做这个事,或者因急着去灭火搁置了这个事。”他认为,美国没能制定长远国家安全战略规划,“主要原因是政府官员的普遍无能。我在国防部时,参与制订了长远计划。那时,我们就做得不太好。后来在(老)布什政府,我特意组建了一支团队来制订长远计划,效果还是不好。我仍然在苦苦地寻找答案,寻求如何把深思熟虑的计划和每天的运作完美地结合起来的方法。每次有人提出什么长期计划方案,大家会说很好,这个计划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与平时发生的危机没有什么关系。”斯考克罗夫特的这个说法表明,繁重的日常工作和危机处理是长远战略规划的重要障碍。

无论现实的危机处理有多么重要,都不能抵消长远战略规划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世界发生复杂、迅速和不可预期变革的时代里,放弃规划就等于放弃了主动,放弃了未来。

战略规划与国家安全体系改革

战略规划是系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近中远期实现目标与资源相互结合的方法和能力。战略规划统揽各领域、各阶段的重大计划制定与执行活动,使这些活动服从和服务于总体战略目标。整体性与创造性的矛盾,是贯穿国家安全事务全局和全程的基本矛盾。战略管理即是对战略的整体性与灵活性的平衡和把握,实现需求、能力、资源的适时、适度地结合。

奥巴马总统以“变革”为口号上台,美国战略界也准备了诸多改革方案。2009年2月,奥巴马“一号政策指令”,明确了各主要机构职责;总统一号研究指令要求对合并国安会与国土安委员会进行研究。3月,时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琼斯发表“21世纪跨部门过程”备忘录,呼吁国安会所有成员机构设立国安专职主任,加强各机构与国安各委员会的协调。5月,合并国安会和国土安全委员会办公机构。新设网络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恐怖主义、跨国安全、信息共享、战略恢复政策高级主任;设立战略局和恢复能力政策局,分别负责长远规划和纵向到底的协调机构。

从战略构想起步

如果说,真正的联合国家安全战略规划很困难,那么注重国家安全“战略构想”的运用,既可加强战略的设计,突出重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可实质性地加强总体规划。综观美战略界的意见,战略构想指国家在未来一定时期,对自身的期望和设想。它回答要到哪里去、怎样去这些基本问题,标示了未来国家安全的大格局、大脉络以及前进的大方向。战略构想是真正进行大战略设计和规划的第一步。

由于战略构想始终直接着眼于根本性问题,因此它有利于组织调动各领域、各层级人员从整体的需要、从各个角度、排除动向热点的干扰、克服日常的惯性,来调查思考这些问题。战略构想承载着想象和创造力,要求国家安全体系成为由善于学习的人员所组成的学习型机构,这是当代战略主动权的根本来源。

评估与展望

历史不会终结,即便有60余年历史,当前对美国国安会体制做出公允评价或许仍然为时尚早。老布什总统任内,美国国安会体制的运转有声有色;而小布什总统的国安会体制(尤其前6年)对美国、对世界的影响,都可以说一塌糊涂。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在回忆录中,对奥巴马总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系统评价很低,尤其对人员的战略素养和人品素质低劣义愤填膺。他指出,奥马巴的首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琼斯上将一直被边缘化,来自奥巴马竞争团队的一些人担任了国安会办公机构的高官,得到奥巴马的信任,他们不仅没有任何战略岗位的经验,而且就本质而言是一群寻求个人利益的政客,他们干预职能部门的大量行为,在以前会立即受到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