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民法典关于建设工程的规定十篇民法典关于建设工程的规定十篇

民法典关于建设工程的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7:48

民法典关于建设工程的规定篇1

关键词:民事习惯;法律渊源;民法典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2015年1月28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召开“民法典编纂工作座谈会”,并于3月20日成立了“民法典编纂工作协调小组”,这也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的正式启动。4月14日,“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后于4月20日正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新一轮的民法典编纂工作已然开展,这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皆具有重大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建国以来的四次民法典起草工作均忽视了民事习惯的重要地位,并没有给予这种极具民族性、对民生影响重大的社会要素以必要的肯定。欣慰之处在于,本次民法典的编纂不同以往,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事习惯的法律渊源地位予以认可,实为立法工作的一大突破。

一、“民法典”对民事习惯处理理念一览

(一)我国“民法典”的立法进程

我国曾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但最终都未能完成。前三次可归结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最后一次则是由于审议分歧太大而告吹。[1]

1.第一次民法典起草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建了专门的班子,开始起草民法典。[2]至中共的召开,我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其内容涵盖了总则、继承、所有权、债权四个部分,整体而言,民法典的基本框架已经具备。[3]然而,整风运动也逐渐扩大,许多知识分子、学术大家都受到影响,第一次的民法典起草付诸阙如。

2.第二次民法典起草

1962年下半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法律室组织人员展开了第二次民法典起草工作。第二次民法典的起草政治色彩浓重,为了区别于资本主义民法典,起草中删去了“自然人”“法人”“合同”等概念。但是,此次的民法典起草工作因当时的“四清运动”而被迫中断。[4]

3.第三次民法典起草

1979年底,全国人大法制委在彭真副委员长的指导下,成立了《民法》起草小组。这也代表着我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工作正式启动。[5]但在第五稿完成后,起草工作又一次停止了。原因在于领导人认为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不宜“批发”制定民法典,而应该先行制定单行法,视其运行情况再制定民法典。

4.第四次民法典起草

1998年,我国第四次民法典起草工作拉开序幕。然而草案在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时,受到了诸多批评,常委会认为制定民法典的条件尚不成熟,宜暂制定物权法等单行法。

(二)历次民法典起草对于民事习惯的处理

建国后的几次重大民事立法,对于民事习惯的立法态度是始终如一的,既没有进行民事习惯调查,亦不承认习惯的法律渊源地位。1954年与1962年的民法典草案,民事习惯都被排除了民法渊源之外。民法典的起草工作由“批发”改“零售”后颁布的《民法通则》,全文没有提及“习惯”。《民法通则》第六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中也没有出现将习惯作为法律渊源的规定,甚至几乎没有有关民事习惯的规定。

民事习惯在历次的民事立法中均被忽视,地位尴尬,但近来出现了转机。2015年4月20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共计五个条文提及“习惯”,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第九条有关法律渊源的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以及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司法解释。法律以及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司法解释没有规定的,依照习惯。习惯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第一百二十七条、第一百三十条、第一百三十一条以及第一百三十二条则明确了习惯在意思表示中的重要作用。

(三)民事习惯的应然地位简析

习惯是立法的活水源头,自古罗马时期即是如此。法形成的最初方式不外乎习惯,习惯是法的最自然和最自发的渊源。[6]一国的民事习惯是亘古以来该区域人民宝贵经验的总结,群众智慧的结晶,往往对于国家民事立法的民族性起到决定作用。民事习惯入法,是形势所迫,更是民生所需。实践意义上讲,社会生活复杂多变,业已形成的刚性法律规定在对于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时,很容易遇到无法可依的困境,此时民事习惯的存在作用可见一斑。理论意义上讲,建国后四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对于民事习惯的处理恐有不妥,而近期的民法典编纂工作使得笔者看到了希望,最新的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将习惯作为民事法律的渊源之一,有利于软化法律、弥补法律漏洞,促进法律得到更好的遵循与实施,由此,民事习惯更应当为我国未来民法典所采纳。

二、我国的民事习惯

(一)我国民事习惯的前世回眸

在中国古代,人们过着一种群居生活,不仅都邑中的居民相对集中,就是在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也形成群居的聚落。[7]聚落中的基本生活秩序很大程度上是靠习惯维持,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对于国内民事习惯进行梳理较为困难。据记载,较大规模的民事习惯调查在我国历史上共进行过两次。第一是基于起草民、商律的需要,晚清政府组织成立调查局,在全国大部分范围内对民商事习惯进行调查。第二次是在民国初年,以北洋政府下设的司法部为主导建立民商事习惯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开展了全国性的民商事习惯调查活动。这两次运动的规模都较大,时间上也都进行了四年左右。[8]调查主要以地区作为划分依据,婚姻家庭方面的习惯居多,习惯中存在着一定的历史陋习,具有区域性、自发型、长时性、闭塞性的特征。

(二)我国民事习惯的今生鸟瞰

建国之后,我国再没有进行任何大规模的民事习惯调查。但当时国内外环境较为复杂,民事习惯呈现出了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诸如短暂性地出现、消失、转化等。尽管如此,较为传统的一些民事习惯仍然被继续保留了下来。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民商事习惯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被逐渐摒弃。传统的民族宗教习惯得到了传承,婚姻家庭领域民事习惯的合理部分得以保留延续。为了活跃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济活动,对商事领域的交易习惯进行了筛选与更新。原有行业与新兴行业形成了本行业内的习惯规范。此外,我国缔结和参加的国际条约数量增多,其中不乏涉及习惯的规定,也构成了我国现代民事习惯的一部分。

三、民事习惯纳入民法典的可能性进路

(一)域外民事立法对于民事习惯的态度考察

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多是以习惯法为主,而大陆法系,如瑞士、德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荷兰等无不将习惯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9]

瑞士民法典的前四条规定向来被认为是其特色与精华之所在。第一条即规定:“法律问题,在文字与解释上,法律已有规定者,概适用法律。法律未规定者。依习惯法,无习惯法的,法院应遵立法者所拟制定的原则,予以裁判。”[10]瑞士民法典在首条就明确地赋予了习惯以法律渊源的地位,不难看出习惯对于瑞士民事立法的巨大影响。

日本也通过立法肯定了习惯作为法律渊源,日本民法总则第九十二条规定了若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适用的习惯与公共秩序无直接关联,则可以从其关系。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各国民事立法,虽然国情迥异,各国形成的民事习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大多数国家均承认习惯的法律渊源地位,将习惯规定为调整民事关系的必要手段,这对于我国完善民事立法颇具借鉴意义。

(二)民事习惯作为未来民法典中补充性法律渊源的设想

首先,群龙不可无首。我国民事单行法,如《合同法》《物权法》等肯定了习惯的地位,如《物权法》第八十五条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第一百一十六条有关法定孳息的取得。但是民法通则缺乏对于民事习惯的相关规定。因此,在编纂民法典前需明确习惯作为法律的渊源之一,并在编纂过程中予以明文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第九条第二款的规定。

其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民事习惯调查,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借力“全国经济普查”和“全国人口普查”,事半功倍,用相对较低的社会成本协同完成“全国民事习惯调查”工作。[11]

再次,立法者可以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谨慎选择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合理民事习惯,将之文字规范化后上升为国家制定法。这是在将习惯规定为法律渊源基础上的升华,是对民事习惯的深层次吸纳。

最后,明确民事习惯与其他法律渊源的顺位关系。在承认其补充性法律渊源地位的基础上,通过法典形式对其与其他法律渊源的关系进行界定。一方面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混乱,另一方面也为法律的适用提供指引。基于民事习惯的广泛存在,对于个别民事习惯也可以适度调整适用顺位,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当然,理论的设想离不开实践的具体设计,充分的现实数据才是最根本的考量因子,民事习惯的地位也应当是以此为基础,从而“名正言顺”地植根于法律渊源体系中。(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关庆丰.民法典编纂制定进程将加速[n].新京报,2014-10-29(a15)

[2]江平.赵凌整理.民法典起草的波折与反思[n].南方周末,2012-09-13(a03)

[3]易清.建国初期我国民法典的起草过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117-120

[4]赵晓耕,王平原.新中国民法典起草历程论纲[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2-19

[5]周清林.经典理论理解与人本主义之间―――回顾与简评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中的基础理论[J].江淮论坛,2007(3):68-72

[6]彼德罗・彭梵得,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2

[7]刘笃才,祖伟.民间规约与中国古代法律秩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1

[8]张强.浅析我国当前物权习惯调查模式―――从清末民初两次民商事习惯调查比较角度[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5):87-92

[9]颜运秋,周晓明.认真对待民事习惯[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1):34-38

民法典关于建设工程的规定篇2

民法典之所以能照拂到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因为其立法过程,是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生动实践。那么你知道《民法典》故事会征文该怎么写吗??为了方便大家,共同阅读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民法典》故事会小学六年级征文【5篇】,欢迎阅读!

《民法典》故事会征文【1】《民法典》就如一块千锤百炼,无比坚固的“磐石”,铺就在“复兴号”列车带领人民驶向更加幸福的道路上,即使在未来可能还要面对更多更大的风浪,但只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这块“基石”在,就能让列车稳稳地全速前进。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许多问题,民法典作出了明确回应,如:《民法典》中对各种“人肉搜索”、非法盗取他人信息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突出的特色规定有“离婚冷静期制度”、“继承人宽恕制度”、“自助行为制度”,确立了“自甘风险”规则,同时对遗体器官捐献、职场和校园性骚扰、非法从事与人类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严格规范。因此,《民法典》将在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复杂,这部包罗万象的《民法典》就像一个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每一条法律规定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建设更加深入人心。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即将精彩亮相。《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崭新时代,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用权利本位构建起整部法典的逻辑主线,必定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民法典》故事会征文【2】典,意味着规范,系统。法典,是对法律的提炼与整合。萨维尼说:“法典是对全部现有法律系统性的整理与编纂,并且具有由国家赋予的排他性的的法律效力。”培根说:“应当制定一部法典的时代,必当在智慧上超越此前的一切时代,因此一个必然的结论是,其立法能力必定为其他时代所不及。”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首部民法典的问世,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改变。

作为新时代的法典,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得以实现。例如,民法典规范了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的到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更加有序,让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一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法律,民法典的实施,在我国立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先后经过4次修改,历时五年,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他的出台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它标志着我国私权治理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对于民事权利的保护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我们相信,作为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民法典必将成为新时代制度文明的重要基石。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应顺应时代潮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民法典》故事会征文【3】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全党要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开展工作要考虑民法典规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民法典》故事会征文【4】千呼万唤,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终于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高票表决通过。民法,是调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乎所有的法律,因此,《民法典》也被大家称为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人民权利的宝典,每个公民的生活和工作,每个企业的设立和运营,都离不开它。这次《民法典》的出台,可以说亮点多多,从第一编的总则编,到第七遍的侵权责任编,都有不少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变化。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民法典普及力度。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调整规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加强立法工作、推动民法典完善发展。民法典颁布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了民事法治建设的所有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还需要不断配套、补充、细化。有关国家机关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推动民法典发展更上一层楼。

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民法典落地生根。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维护民法典权威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加强普法宣传、加快民法典深入民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古有商鞅变法,今有民法典颁布。从古至今,法律一直走在“时尚尖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人们新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不断涌现,法律在一直不断适应新潮流。我们要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一传十,十传百,真正让百科全书式的民法典在世间流传,造福于人民。

《民法典》故事会征文【5】《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领域结出的硕果,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老百姓的生活百科全书,它的实施关系千家万户,做好《民法典》的普法宣传是今年的重中之重。

明法于心,守法于行。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而普法就是要帮老百姓了解熟悉这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法律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全社会对法治的真诚信仰。只有在普法中把人民群众的法治需要真正重视起来,才能让全社会更好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进而培养起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民法典普法工作要注重宣传形式。一方面要做到线上宣传广覆盖。充分利用网站、两微一端、电子显示屏等新媒介,不断提高民法典普及宣传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另一方面要做到线下宣传讲实效。通过张贴宣传挂图、设置宣传展板、悬挂横幅、更新普法宣传栏、入户走访面对面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民法典,普及相关法律法规。

民法典普法工作要抓好具体措施。一是要通过讲解《民法典》立法背景、重要意义和重点内容,引导广大群众关注民法、学习民法、运用民法、维护民法,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思维习惯。二是紧扣重点对象。将民法典规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重要内容,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内容和单位部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清单。三是深化宣传成效。对《民法典》进行系统梳理,突出重点和框架,供全体党员下载、查阅、自学,确保宣传效果喜闻乐见、入脑入心。

广泛深入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营造浓厚社会氛围,要把民法典普法工作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重点来抓,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铺天盖地的强大声势,努力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成为指导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带头尊崇民法典、敬畏民法典,自觉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把掌握和运用民法典作为履行自身职责、做好群众工作、推动改革发展的必要知识、必备能力、必需本领,不断提高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

民法典关于建设工程的规定篇3

合同编分为三个部分,通则、典型合同、准合同。通则部分增加吸纳了债法中关于债务履行的规则,增设了合同的保全规则。因疫情原因,增加了国家订货合同制度。增加了四个典型合同,保证合同、保理合同、物业服务合同、合伙合同,原来的居间合同改为中介合同。准合同作为一个新分编,把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吸纳进去形成一个全新的体系。

合同编总则中如未生效合同,它是合同法上一个独特的概念,指的是依据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当事人约定,应当批准才能生效的合同,在未批准或者没有报批之前,合同处于未生效状态。就合同本身而言,合同已经成立了,只是没有生效。这一类特殊合同,如国有资产转让等合同,对于这类合同,民法典增加了“未办理批准等手续的,该合同不生效,但是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的规定,区分报批义务条款及相关条款与其他合同条款而评定其效力,将违反报批义务的法律救济构筑在违约责任上。

在典型合同中,如建设工程合同,跟现行合同法相比,主要增加了两条,一个是增加了一条施工合同无效,但工程验收合格,如何保护承包人利益的规则,即可以折价补偿承包人,若验收不合格的,经修复后合格同样可以折价补偿,但修复费用可要求承包人承担,修复后仍不合格不补偿费用。发包人对工程不合格造成的损失有过错的,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个是因发包人原因,赋予承包人解除权的规定,即发包人提供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者不履行协助义务,致使承包人无法施工,且在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相应义务的,承包人可以解除合同。

民法典关于建设工程的规定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将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民法典与深入学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结合起来、与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结合起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依法治县重大任务,确保民法典在我县得到全面有效执行,为全县高质量赶超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目标任务

以“三个讲清楚”为主要内容,大力宣传民法典的重大意义。阐释好民法典实施的深刻意义,引导群众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以加强审核备案工作为重点,完善民法典关联配套法规制度建设。加强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备案审查工作,及时纠正与民法典相抵触的制度文件。

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县乡政府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以提高办案质量和司法公信力为目标,加强民事司法工作。司法机关秉持公正司法理念,加强重点领域的民事审判工作和监督指导工作,提高民事案件审理和监督水平效率。

三、重点工作

(一)扎实开展民法典宣传教育活动(县委依法治县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牵头,有关部门分别抓好落实)

1、各级党委(党组)、政府要将民法典列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政府领导年度集体学法学习计划,每年至少组织1次专题集体学习;要将民法典作为干部培训的必学内容,列为党校培训重要内容。

2、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县司法局要会同县直机关工委,组织县直机关党员干部学习民法典知识,组织民法典专题考试,检验学习效果。

3、宣传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要将学习宣传民法典作为宣传工作和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牵头抓好学习宣传工作落实。要在全县开展以“民法典与生活同行”为主题的民法典专题宣传月活动,讲准讲透讲活民法典精神,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不断完善民法典配套制度建设(县人大办公室、司法局牵头,有关部门分别抓好落实)

4、加强民法典关联、配套制度建设。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开展我县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着力清理不利于规范民事主体行为、不利于保障民事主体权益、不利于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有关制度措施,与民法典规定和原则不一致的,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

5、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作用,通过听取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民法典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政府依法行政和法院、检察院公正司法,确保民法典在我县全面有效实施。

6、认真办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据民法典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提出的审查建议,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

(三)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县委依法治县委员会执法协调小组牵头,有关部门分别抓好落实)

7、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行政裁决等活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8、民政部门要依法推动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收养登记制度、婚姻登记制度等完善落实;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当事人利用合同实施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要依法处理;生态环境部门要认真推动生态环境侵权修复等制度落实;县仲裁委要依据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开展民商事仲裁活动,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

9、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要充分发挥法律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作用,帮助群众实现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据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务实解决民事纠纷,提高运用民法典调处化解矛盾纠纷能力。

(四)加强民法典司法活动(县委依法治县委员会司法协调小组牵头,有关部门分别抓好落实)

10、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要通过民事案件审理和监督,依法及时定分止争,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要加强对涉及财产权保护、人格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民事审判和监督指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11、审判机关要依法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上解决民事案件执行难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纾解企业困难。

12、检察机关要加强民事检察工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坚决防止以刑事案件名义插手民事纠纷、经济纠纷。

13、公安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对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

14、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人民调解、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工作,多方面推进民法典实施。

15、政法部门要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依据民法典开展各类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四、有关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党组)、政府要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民法典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全过程,将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民法典纳入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重要内容,把遵守民法典、执行民法典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和督察考核内容。

民法典关于建设工程的规定篇5

[关键词]语言文字工作辞书规划辞书资源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3)05-0047-07

我国辞书的大发展得益于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进行的两次辞书规划,出台了刺激辞书产业发展的辞书政策。这使汉语辞书的发展呈现蓬勃之势,也真正形成了规模化的辞书产业。新合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下发通知,决定组织编制《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这被称为第三次辞书规划,它将在辞书编纂出版现代化和网络时代,对辞书未来的发展进行新的布局。

辞书的内容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是辞书,二者互相支撑,互相发明。当前的语言文字管理工作面临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一个建议:将语言文字管理工作与新的辞书规划相配合,并从中获得强有力的支持,从而实现自己的转型。

1语言文字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转向需要依靠辞书

网络时代是一个解构权威的时代,传统的以专家权威、法规规定为核心的语言文字管理工作逐渐出现一些“不适症”,社会语文生活也出现一定的混乱。例如近几年,比较大的争议就有“恢复繁体字”、国家语委171条新词语、《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中所谓44个“整容字”、《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字母词、国家语委相关文件规范字母词等,如果说这些争议还停留在民众日常语言文字使用范围之内,那么2012年媒体发生的因方言播音而产生的所谓的“脱粤入普”“脱沪入普”之争,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地域文化认同。

国家相关部门主要依靠语言文字规范管理社会语言生活。法规性的语言文字规范与复杂的社会语文生活之间不存在直接对接性,前者要求统一性,后者要求尊重变异性,规范不能自上而下强制推行,否则易在社会上引起不满与反弹。当前语言文字规范推广与社会语言生活之间的切变突兀,缺少过渡环节。未来工作的方向在二者之间必须有过渡,既能体现学理依据,又能充分反映社会需求,在专家权威和普罗大众之间架起桥梁,使刚性规范平滑过渡到丰富多彩的社会语言生活中,起到应有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能承担这一重任的最佳选择被称为“语言文字准规范”的“辞书”。

“规范—辞书—社会应用”构成一个连续体系:国家规范是刚性,是语言政策规划的结果,体现的是规定主义;辞书是软性补充性准规范,体现专家意识,有描写事实和学理阐释的特点,是国家规范的最重要补充。这一由刚到柔,由统一到变异,由规范到引导的一体化模型,极大地弱化了规范的刚性与社会语文应用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要打造好这一连续体系,做好“辞书”这个过渡,传统的语言文字管理工作必须实现转型。但方向在哪里呢?

近些年相关部门也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管理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例如:针对当前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网络化传播、全民性参与特点,国家y语言文字委员会采取很多与时共进的措施,逐渐使规范工作由从专家行为过渡到“专家+民意”的模式;重视语言生活现实的描写,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建立了十多个研究中心,对语言文字应用的热点领域进行监控,动态捕捉和描写语言事实的实时变化,并每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绿皮书,为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数据。这些工作说明相关部门已经关注到语言管理工作的资源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但还缺少一个明确而集中的载体来统筹。

语言文字管理工作是语言规划理论的具体应用。根据周庆生先生[1]的介绍,“语言规划”这个术语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美国语言学家豪根(haugen,e.)引入学术界的。该术语是指为了改变某一语言社区的语言行为,而从事的所有有意识的尝试活动,“从提出一个新术语到推行一种新语言”[2]都可以纳入语言规划之中。卢兹(rz)提出了影响语言规划的三种取向:语言作为问题(languageasproblem),语言作为权利(languageasright),语言作为资源(languageasresource)[3]。所以,当前的语言文字工作应该由纯管理转向本体规范、

会语言文字应用引导、语言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其中服务是核心。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向社会和民众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源——以辞书为载体的语言资源建设应该成为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转向之一,这就与马上要进行的第三次辞书规划形成了互动。

2海外以词典为中心的语言文字管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的语言生活包括政策和资源两个层面。海外语言政策多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规定,出台的刚性政策少,主要是语言地位政策,目的是维护社会各种交际关系,并解决语言推广以及语言的民族问题等需要。在操作层面上,多以各类词典为载体,重视规范性语言资源、文化语言资源、教学性语言资源建设,可以说整个社会语言管理工作都是以词典为主要载体来完成的。其具体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2.1采用语言规划理论来指导语言文字工作,核心是词典载体

海因茨·克洛斯[4]指出:语言本体规划,即关注语言本身或语言内部结构的规划;语言地位规划,系指某一特定社会中,为了改变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和功能而付出的种种努力。

从这个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规划其实就是将语言工作分为本体和社会应用两部分,后者同时属于社会语言学的社区方言规范,这与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的边界是相似的。但也有不同:海外的语言规划更多是将二者统一到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过程中,从语言规划的实施过程看,包括“选择”、“编典”(codification)、“实施”和“细化”(elaboration)这四大阶段。其中最核心的还是编典阶段,编典主要包括文字化、语法化和词汇化三个部分,而最终的工作成果必然体现为词典载体。词典是物质基础,舍此,语言规划的宗旨、定位、选择、实施、细化等环节都无从谈起。我们目前还缺少这方面的具体的操作性理论和实践经验。理论研究上的疏缺,极大影响到我们在这方面的管理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2细化语言资源类型,用不同类型的词典进行收纳、承载

海外的语言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2.2.1以国家语言资源工程建设为己任的大型词典

国家词典的建设目的是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建立资源库,是典型的查考型资源。历史最悠久、最典型的国家词典是《牛津英语大词典》。这一词典编纂和修订前后历经两个世纪,一直被作为英国的国家语言资源而存在,其收集信息全面,既关注到词源等方面的历史信息,也考虑到音义引申等历时信息,又照顾到共时的使用信息,且各种信息经历了时间考验、专家权威审核、社会应用检验,吸收词典评论方面的意见,修订持续、及时,所以资源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权威性都得到了保证。用户可以在这样全面的国家语言资源词典中检索到自己关注的信息,查全率高。

还有一类国家词典是以保护自己国家语言的独特个性而存在的。澳大利亚的国家词典中心一直以编纂和维护修订《澳大利亚国家词典》为核心任务,除了具有同《牛津英语大词典》一样的资源建设功能外,还在保存澳大利亚英语的独特个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把有地域色彩标记的词汇作为收录重点。这是利用词典对语言发展和语言变化结果进行忠实记载的资源存储功能。

有的国家词典的资源建设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更有活力,而且减轻国家的负担。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政府尽量减少对词典编纂出版的相关具体业务的干预,一切交由市场运作,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严密的立法来进行保障,所以美国并没有明确的国家词典的概念,但却有大型出版集团出版的相类似的大型词典,本质上也起到了国家词典资源建设的任务,如collins、webster、macmillan等出版社都有相应的完全版大型资源词典,与《牛津英语大词典》相类。这些词典大多注重收集和反映美国英语变体的词汇、词义和用法。这种由市场进行国家语言资源建设的最大好处,就是引入竞争机制,体现词典编纂的创新和多样化特色。这几大家族的大型词典内容较少冲突和重复,为获得相应的市场和用户,它们会以认知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形式语言学等的不同的理论为指导,将语词的各种属性值采用不同表达方式、表达侧重以及不同的编排体例描写出来,体现出很强的创新性。

在使用上,海外的大型资源类词典大多具有公益性、服务性。这些大型的国家词典主要体现为查考型词典,由于卷帙浩瀚,个人购买者少,靠这样一部词典去获取大

量经济利益是不现实的。所以,很多出版社将这类词典都作为公益品牌来打造,尽量通过电子化、网络化实现共享,体现服务性,例如《牛津英语大词典》就出了电子光盘版,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网络版、光盘版一样,成为词典服务意识的典型代表。这些大型词典资源的公益性特点,真正体现出语言文字工作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众的意识。

这些出版社将大型词典资源视为公关形象工程,视为相关组织或出版社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品牌,并在社会树立语言权威资源形象,然后在这个良好形象的带动下,从这些词典中离析出各种类型、各种系列的专门性词典或中小型词典,如满足市场需求的规范性词典、描写性词典或学习型词典,这些词典直接面向广大的普通用户群,销售量大,可以保证利润增长,从而有经费继续建设和维护原有的大型词典。

2.2.2重视收录各语域语言资源的描写性词典的建设

海外语言规划中的“实施”是用各种类型的中小型词典发挥“轻骑兵”的作用,迅速地服务于各语用领域的需求,在服务的过程中起到规范和引导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的作用。例如,西方针对各语域编辑了大量的办公室语言词典、政治语言词典、少儿俚语词典、司法语言词典、刑侦语言词典等,且特别重视俚语及新词语词典的编纂,这类词典多为描写型词典,关注这些词语的实时变化的时态,如美国文化词典——culturaldictionary,就收录了当前在办公室白领间流行的最新俚语、双关语、成语等。

2.2.3把学习型词典作为在教育领域推广标准语言的最重要的工具

英美的牛津、剑桥、朗曼、柯林斯、韦伯斯特、麦克米伦六大词典出版公司都拥有自己的有创新性标志、区别度明显的学习型词典,如著名的《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collinscobuildadvancedlearner’senglishdictionary)。这些学习词典在编纂理论的创新性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将用户使用词典的需要、爱好、使用方法、习惯等研究得非常深入,并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采用了整句释义、释义词汇控制、义项索引等创新性的释义和编排方式,体现了编纂理论的创新性。

2.2.4重视语言资源变化的监测与记录,用词典迅速反映语言变化实态

欧美词典不论是由政府层面、还是出版社层面组织编纂,都建有巨型的动态平衡语料库,并且能保证语料的动态、适时、足量更新,这使欧美词典对词汇资源发展变化的把握更客观,更准确,其基于语料库词频、义频的统计进行的释义和义项分立操作,都可得到量化的学理上的有力支持,而且词典的修订周期也因此大大缩短。巨型语料库的建设有些由国家负担,但在英美等国,则多由出版社负担。

动态更新的巨型语料库可以对语言变化实态及趋势的适时把握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语词总量变化进行监控。例如,根据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的调查,目前每天大约有14.7个英语新词产生[5]。这此词中反映出语言中新质的产生,其数量是惊人的,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全国各阶层各领域人们的语言交际。而这种对词汇总量的精确把握和对词汇变化的准确捕捉,极大地提高了词典资源的建设与更新的效率。

(2)语词资源监测领域越来越细化。海外多根据细化的使用领域,采集与动态捕捉各领域词语的细微变化。例如:英国智库“政策研究中心”汇编的2008年lexicon辞典就收录了100多条“政治语言”,这项工作意味着词典编纂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其背后的语料库需要及时细化和深化。 (3)对语言中即将消失和复活的现象予以高度关注。澳大利亚国家词典中心发现单词dag曾被美语词nerd(令人讨厌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替代,这个词最近又复活了[6]。这些词汇的运动轨迹无不一一被国家词典中心捕捉,并在词典中记录下来。

2.2.5在语言资源监测的具体方法上,更重视尊重民意和实证,并将成果迅速反映在词典中

海外语言规划理论中,泰格奈尔[7]主张语言是一堆符号,只有“最易于传递、最易于理解”的符号才是最佳符号,而最宜于理解和传统的符号必须是全民大多数所公认的标准和内容。这一点国内的陈原也认可:“语言规范就是一个语言群体在一个特定时期一个特定空间,经语言群体多数成员所公认的标准表达形式,这个形式是根据(个人的或集体的)交际环境,包括所处的社会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而自然形成或有意识地制订的,其作用

是在调节语言的社会功能。”[8]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语言文字工作中,刚性政策推广的基础是民意共识和调查实证。这一点欧美国家把握很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一些重要的词汇现象的认定与取舍多由民意决定,并在词典中及时反映。对于新词语是否进入词典,我们采用的方法多为由编者主观认定或判断。西方多采用征集民意的做法。全球语言监测机构、美国方言协会(americandialectsociety)、韦氏在线词典都例行性公布年度词汇,采用的方法都在网站公布候选词汇,然后由民众投票选举。这些词语往往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2)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实证方法,调查和评估语言的新发展变化,并在词典中加以及时反映。在西方的语言规划的流派中,有一派理性选择学派,他们认为语言规划的决策程序包括五个步骤:辨识语言问题,开展语言调查;制订规划目标;提供多种可能的解决办法,理性选择其中一种;实施这种办法;评估,将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9]。其中对语言调查的重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当前的电子和网络时代,对新语言现象的调查与评估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在定量分析方面,欧美词典多结合语料库和网络。海外特别重视语料库的建设和更新。例如《牛津英语词典》编篡和收录新词主要依据拥有一亿多词汇的“英国国家语料库”(thebritishnationalcorpus),这一语料库保持着频繁的动态更新,而且《牛津英语大词典》还拥有4800万词汇并以每年近500万词汇递增的“牛津世界阅读课题”(oxfordworldreadingprogramme)。

语料库提供词频、义频的客观数据,而网络搜索引擎在记录语言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数据来自于民众查询实态,因此更为客观,更能反映民意。例如,在google公司每年公布最流行搜索词汇中,每个单词的搜索点击量均超过了10亿次。这些词汇的排序是根据用户的搜索量来确定的,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因此具有相当高的公正性。可见,“搜索引擎不仅起到了记录语言的作用,它自己也成为了语言的一部分,这正表明语言是在生活中被创造并发展的”[10]。

在新语言现象的认定上,定性分析标准科学严谨。新的语言现象要进入词典也必须有足够的科学依据,客观的定量统计只是新语言现象认定的辅助手段,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定性认定。例如《韦氏词典》的选词标准是“在特定时间段内,某一词汇被人们广泛使用,并被多家出版物所引用”[11]。而编辑们的例行工作是采用“阅读并标注”寻找新词、新用法,这些工作都是发挥词典编纂者主观经验性特点的表现,与客观定量分析配合使用。

(3)网络词典在线更新的方式也是海外词典公司监测新词语资源时主要采用的手段。如《韦氏大词典》《牛津英语大词典》这些部级词典的网络在线版频频纳入新词。而英国的词典编纂者打造了一个名为“granslang”的在线征集俚语词典。这些做法不但对在线词典建设有助,而且对传统词典的修订也起到积极作用。

(4)语言资源监控型词典能比较宽容对待语言中的新变异和新质的出现。很多国家都有保持自己语言纯洁性的要求。例如法国的“拉鲁斯词典”为规定性词典,其目的是为保护法语的纯洁性,所以不允许有对语言的混乱使用或不合适的夹杂,其规定性的特色非常明显。我国对字母词的使用也采用比较严格的态度。欧美英语词典对待外来词语的态度比较宽容,这也成就了英语成为一种复杂的、全球性的语言的胸怀与魄力。

其实,语言的纯洁观是语言规划中的一种比较落后的观点,法国的词典拉鲁斯一直坚持要纯洁法语,但现在的法语及其词典也充斥着大量词源是英语等其他语言的词汇。外族词汇的渗透往往不是侵略,而是民众在自由交际中的自主选择,最后形成一种语言使用共识。语言共识一旦形成,就是约定俗成,语言文字再进行规范时一定要谨慎,首要看其是还真正危害到汉语汉字的母体。王力先生对此持开放的态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而基本词汇具有不可渗透性,基本词汇保存了,一般词汇大大扩张了,汉语的发展就是这样正常而健康的。”[12]另外,汉语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只要不废除汉字,而且普通话仍是国家的共同语,就不必过于担心外来词。但如果这些外来词汇或新创词汇的使用影响到社会用字、用词的秩序性,则必须采用规范措施

3语言文字管理工作与辞书规划相结合的途径

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3.1加快出版语言资源存储与监测型辞书,维护汉语汉字载体及其承载的文化的全面性与多样性

(1)国家语言词典

上世纪80年代后,我们出版有泛时性的《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词资源辞书,这些辞书的出版大多是在相关政府部门的两次辞书规划中安排下编纂的,体现了一定的政府行为特点,但其均为古今兼收型辞书,侧重在古今资源的收集上,而且修订进度缓慢,远远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与海外大型词典几年推出一个修订新版以及在线适时更新的做法相比,差距还很大。《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型语文词典,虽修订比较及时,但其定位在推广普通话和国家语言文字规范,资源功能不是其核心编纂追求。我们目前还缺少一部国家语言资源库式的大型共时词典。

(2)语言实态监测词典

每个新的词语的产生往往代表着国家相关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热点现象。语言发展实态的监测是国家相关部门重要的工作职责。国家语委建立了十个中心,监控每年产生的新词、流行语、教材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变化信息,每年语言生活状态报告绿皮书,向社会报告年度语言生活状态,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化工作思路。

但绿皮书绝不可取代辞书资源建设。绿皮书是调研报告集,不可能具体、完整、全面地反映词语的年度变化。比较可行的方法是编纂监测型词典。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尝试推出小型年度本词典,如年度新词语词典、年度流行语词典等,但由于出版周期的影响以及效益问题,现在仅见商务印书馆推出小薄本的年度新词语。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华语词典

华语圈同文同语,但由于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事实上的汉字地域变体以及语言地域变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大陆是华语圈语文生活的母体,有义务把这项工作做好。汉字的差异主要体现为繁简字、正异字的区别,因为文字的稳定性,这种差异是有规律可循、可把握的。语法的稳定性强,差异较少。语音基本都是以民国时审定的国音为基础,差别也不大。但词汇的差异比较大,除了异称词、文言与口语之别,这些年各地在译介引进外来词方面以及产生的新词语方面都有很多差异。因此编纂一部大型华语词典迫在眉睫。

这三类辞书资源的建设一定要首先建立国家层面的大型语料库。欧美资源储存与监测型词典不论是由政府层面还是出版社层面组织编纂,都建有巨型的动态平衡语料库,并且能保证语料的动态、适时、足量更新,这使欧美词典对词汇资源发展变化的把握更客观、更准确,其基于语料库词频、义频的统计进行的释义和义项分立操作,都可得到量化的学理上的有力支持,而且辞书的修订周期也因此大大缩短。巨型语料库的建设与维护有些由国家负担,但在英美等国,多由出版社承担。我们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聘请专门团队,专职从事此项工作。没有这个大型语料库,以上三类辞书永远不可能高水平实现。

3.2加快出版中型规范词典,为民众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困惑提供权威规范的解决方案

西方语言规划中有一派为语言治理派,认为语言规划是一种语言治理的过程。“在语言治理过程中,授予特定人员某种权限,以便他们能够发现其所在社区成员潜在的或实际遇到的种种语言问题,并能提出系统、严谨的解决办法”[13]。所以,语言治理的中心问题就是要面向广大基层群众,解决大众语言运用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

作为以辞书资源为中心的语文文字管理工作首先在建好一部公益性的规范性词典。这部词典的编纂宗旨应该直接服务于语言文字规范,服务社会语言文字应用,帮助民众解决语言文字应用的困惑,正字正音正用,引导释义。它不是简单在贯彻语言文字现有的规范,更重要的是要在法定语言文字规范没有覆盖的地方,提供共识性的语言属性值,建立模范引导作用。

这部规范词典应该是字典与词典的合一。辞书编厚了难,考验的是知识的广度和尝试,但编简要了却更难,因为对语言文字知识的取舍的标准需要更准确的拿捏。建议以经过历史考验的经典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为蓝本,只进行最基本的形、音、义、用属性的规定,特别是对有争议的语言文字属性,必须给出权威的或推荐性的答案,但支持罗列异说。如同古代的正字之书,在出正体字形后,还罗列俗、简、异等字

体。所立字头宜以一万左右为宜,收词宜以《现代汉语通用词表(草案)》的五万词为宜,保证规定性或推荐性内容的覆盖面。释文不应过多、过细,越详细规定性内容就越易引起争议,只提供常用义项,采用自编例方式提供最典型的例证,但建议列出与其他华语圈的对应词汇,加强沟通。释义不出语用标记,但字头释文要提供正音和正字形、构词编码、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等规定性内容。

其实,在民国时的国语运动中,已经出版了一部类似的规范性词典——《标准语大辞典》[14],收词三万多,但只进行最简单的释义。这部词典的编纂理念、编纂思路很值得借鉴,但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3加快出版学习词典,把教育领域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主阵地之一

中小学是一个人规范的语言文字观养成的黄金时期,因此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培养的最重要的阵地。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该组织专家编写面向母语、面向各少数民族、面向海外的学习词典,将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内容和意识贯穿其中。编纂时还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处理好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也是语言文字准规范的一种,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蓝本。目前各地方的教材均不一致,就迫切需要先制订一份教学字表、词表,然后有针对编纂相应的学习词典。词典释义应该以释教材用义为核心再行扩展,而用例也应该以改编自教材用例的自编例为准。

二是重视与推荐性规范——行业教学手册的关系。海外有教师语言手册、教学语法手册等行业资料集,我国也有《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和《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等语法手册;围绕对外汉语的等级考试,相关部门在词汇规范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这为中小学汉语教学词表的建设提供了借鉴,但目前还没有研制出《普通话基本词汇表》;语音方面,虽然目前的法定规范也比较全面,但还没有针对语文教学的需要的《普通话标准音节表》《普通话轻声词表》《普通话儿化词表》等手册。

应该组织相关专家研究有权威性的文字教学手册、语音教学手册、词汇教学手册、语法教学手册、修辞教学手册、表达手册等,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统一界定,明确推荐性的解决方案,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习得。但行业教学手册毕竟不同于词典,只能与学习词典互相支撑,互相发明。

三是加强与语言教学研究的联系。要将最新的语言教学研究成果和方法体现在学习词典的编纂中,实现整合效应。

四是与语言文字测试结合,编纂应试词典。应试型词典也一种特殊的学习词典。海外出版过多部高级应试词典,如longmanexamsdictionary,内容整合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四版)、朗文英语联想辞典(第二版)、托业/托福/雅思/cae/fce等考试指南及模拟试题、语法手册、写作手册等内容,非常适合学习英语以及参加各种英语考试时参考备查。 用编纂应试词典的方法来推广语言文字规范更具推动力。国家相关部门要重点研究测试标准、测试内容等,开发的测试大纲,已有的测试大纲如《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1997)、《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1992)以及《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2006)等推行得都很好。辞书界要根据这些大纲,组织编写有针对性的应试词典。目前对外汉语领域已经有多部针对hsk词表的详解词典,便尚无应试词典的出版,而向母语的应用词典更没有见到。

3.4加快出版服务社会需求的分语域词典,体现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

词典具有辅助表达的元功能。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各种表达和交际。表达与交际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艺术表达和应用表达,私人表达与公务表达,对内表达与涉外表达等。立足“表达与交际”这个词典的应用中心,为各个领域编纂建设相关的表达词典资源,可间接地将语言文字规范推广到社会各应用领域。

相关政府部门不应参与这类词典资源的具体的编纂,但可细化出满足不同语域需求的资源词典体系,规划选题,然后由出版社组织专家编纂,最后向各领域的语言文字应用者推荐,以调动出版社、编者的最大积极性。这项工作全面推广后,政府将成为分语域词典资源集群的规划者,体现语言文字工作服务民众、服务社会的政府职能。

4结语

总之,在相关部门新的辞书规划即将出台这个大好时机,建议国家语言文字管理部

门一定要抓住机遇,与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协同工作,将语言文字管理与辞书出版两项具体业务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既能促进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健康发展,又能使新的辞书规划体现出更广泛的实用价值,同时也能从辞书内容上保证本次辞书规划的顺利进行。

注释

[1]周庆生.国外语言规划理论流派和思想[j].世界民族,2005(4)

民法典关于建设工程的规定篇6

一、民法典对行政机关执法的重要影响

(一)提供法律标准

通过对民法典的学习和思考,从行政机关的角度来说,民法典能够为行政机关执法提供重要的法律标准。法律的特点就是公正公平,只有通用的法典,才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人民的权益进行综合性的保护,而民法典就是我国当下最实用的一部法律。当行政机关在为民服务的基础上解决各类难题的时候,民法典就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参考,帮助行政机关推进执法的进程,解决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且提供通用的法律标准,这就直接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动力,能够提升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

(二)提供法制指导

除了作为法律标准之外,民法典还为行政机关的工作提供了法制化的指导。民法典中各领域的法律要求规定的非常细致,当行政机关进行执法工作的时候,可以通过参考民法典来达成工作目标,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例如说在拆迁单位非常为难的拆迁问题中,面对群众的不配合,除了合理化的沟通之外,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法律的手段去提升工作的效率,这种工作方式能够为法律的发展提供动力,同时推进社会建设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法治之路前途更加光明,立法机制也越加完善。法治系统向着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的原则不断建设。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下,全面从严治党也逐步推进。同样,全面从严治党也是依靠法律基本为准则,对于党员干部提出了更严格、更标准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进力量,在中国坚持法治建设的当口,也应该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力量推动国家的进步。

(三)约束执法不端等行为

除了带动执法工作的效率之外,民法典对于行政单位的工作者也有必然的约束作用。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推进,廉政从业成为了重要的建设工作,为了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或者是因为权力而产生冲突和纠纷,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法律去进行约束,利用法律的力量去对执法不端等行为进行约束,提升工作的综合效率。

二、民法典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启示

(一)引发了法制化建设的思考

民法典的推进和实施,除了对行政机关的工作方式产生影响之外,还引发了我们对法制化建设的思考。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我国的宪法进行了修改。宪法的修改既表明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决心,同时也证明了法律的与时俱进性。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社会同时也在日新月异,无论是法治还是思维方式,都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调整。我国的宪法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发展的多年历史中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在新时代到来之际,随着时代的变更而做出一定的调整,充分体现了法治的人文性,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也会成为依法治国的根基,让百姓的权益得到与时俱进的保护,让中国的发展在法治之中得到充分保障,这也是法治治理模式的根本优势所在。“依法治国”既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同时也是维护国家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在依法治国的维护和保障下,国家和人民正朝着更加幸福健康的方向前进。作为一种基础的治理国家的模式,“依法治国”会始终保障着国家的治理、保障着人民的利益,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激发了依法执法的工作意愿

民法典能够为诸多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比如说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单位来说,借助民法典无疑可以推进工作的进程。生态环境损害侵权是民事侵权的一种特殊形式,此类侵权不仅危及受害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还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很多企业会想方设法地降低环境保护措施的成本,导致无法及时有效的减少污染,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生态环境损害问题不断,我国在解决生态环境损害损害赔偿的问题上,并没有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依然遵循补偿性赔偿原则,无法全面弥补生态环境损害造成的各种损失,不能有效地遏止生态环境损害行为的发生。引进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于弥补一些现有环境保护法上的不足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惩罚性赔偿制度通过提高侵权行为主体的违法成本,能够对遏制生态环境损害行为的发生起到警示作用,能有力打破“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另一方面,惩罚性赔偿制度可以从源头上促使企业转变生产方式,降低污染排放,有助于顺利落实“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总目标,真正的做到经济和环境保护的互惠共赢。。

三、行政机关如何借助民法典提升工作效率

(一)推进单位内的民法典普及学习工作

为响应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要求,根据相关要求,各执法单位需要积极领会关于民法典宣传活动的相关要求,并将活动要求落实到实践中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观看相关视频、配备书籍等方式,全面细致的落实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民法典作为对我国法治基础构建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公司发展的法治基础。通过对重要意义的积极领会,单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展开了全面思考,试图制定基础的规章制度,利用上传下达的方式完成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全面学习,让广大职工意识到学习民法典的重要意义,并且将学习结果及时的进行总结和反馈,提升学习的综合效率。另外,单位要重视在必要的范围内展开宣传推广工作,确保员工能够接受一定的教育,在正规的学习渠道中展开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学习意愿。

(二)组织丰富的民法典学习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员工学习民法典的积极性,并借助合适的渠道和形式推进民法典的深入学习。单位需要结合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借助组织《民法典》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了学习宣传主题活动,需要主讲人用专业系统的框架对民法典的基础组成架构、重要意义、核心重点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讲述,生动形象的展现了这部法律对中国当下发展的实际意义。通过参加讲座,各位员工对民法典的学习更加的透彻,并且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了紧密的联系,提升了学习的综合效率,带动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要求员工们认真细致的对民法典的内容进行了学习,并且通过思考进行了讨论,了解了民法典在当下社会中传播推广的重要意义,强化了个人的法律意识。同时,单位要鼓励员工自主学习,为各基层人员配备了《民法典》书,让广大职工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书籍的发放为员工们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的条件。收到书籍之后,员工能够进一步的对相关的法律内容和常识进行相对应的学习,并且提升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及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反馈。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会及时向组织反馈,寻找正确的学习方式,提升个人的学习积极性。

(三)注重对群众的权益维护

要想正确的利用民法典这一基础性的法律武器,各单位需要将维权工作做到实际之处,真正的提升依法办事的效率性。要想实现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依法行政。在专题片《依法行政》中,我们也看到了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政府既是国家制度的执行者,又是人民利益的拥护者。作为制度执行的媒介,政府应该做到“依法行政”,严格遵守法律制度,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滥用职权,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国现今社会的治理寻求最适合、最全面的治理方式。一个现代化的文明国家,必定是要由法律来进行约束的。回首中华文明几千年,我们也不难发现,从封建王朝时期,法律就是约束国民行为、治理国家的准绳。社会在发展人,人类在进步,但是法律的作用却没有丝毫减弱。相反,只有坚持法治,才能成为真正的现代化文明国家,才能大步朝着中国梦前进。

民法典关于建设工程的规定篇7

 

从当前我国民法发展来看,目前以《民法通则》为中心,以一系列分散在其他立法中的民事规范和司法解释补充作为民法外部体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尽管我国缺乏形式上的民法典,但民法基本具备传统民法典的规范内容。《民法通则》加特殊立法的松散模式,决定着我国民法立法和发展的特征,显然当前我国民法立法工作相对滞后,整合民法已成为不得不考虑的严峻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讨论“解法典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民法产生与发展

 

中国民法通常是指《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其主要内容对民事活动中的一些共同性问题作出了法律规定,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正式施行。自民法通则施行以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解决社会突出矛盾,政府曾多次对民法通则进行调整和修订。从民法产生与发展来看,毫无疑问民法是现代社会产物,是随着时展需要而产生的文明社会标志。新时代背景下,经济正在逐步向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体都可能成为产品所有者和生产者,人们可自由参与市场交换,农民获得自由成为独立个体。个人力量增强,开始拥有独立地位,政府行政权力和职能开始体现,民主社会成为主流社会发展趋势,人权受到重视,每个人都有自己自由的意识和人格,且不受他人任意支配,每一个体可决定自己的事务,同时也要对自己做出的社会行为负责,人与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侵害他人利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国家对个人间的关系干扰程度被大大削弱,个人没有请求的情况下,国家不干扰私的关系,而是保护私的关系,这就是民法立法的根本与背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就在于此。因此,民事事件中当事人不提出的,法院则不能做出裁判。显然,民法是个体本位的法,以民众为出发点,保护每个公民,是一种以民众为主体的基本法。现代民法基本原则是:人格平等原则、尊重私的所有权原则、法律行为自由原则、自己责任原则。十九世纪后期西方发达国家已出现系统的民法,影响民法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活动有:妇女运动、人权运动、经济弱者运动等。随着时代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民法对人权问题越来越重视,出现了隐私权、知情权、环境权等新型人格权类型,且民法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虽然我国多次对民法通则进行修订,但依然存在问题,相关体系仍不完善,特殊法盛行现象突出。

 

二、“解法典化”现象基本理论

 

“解法典化”理论曾在欧洲法学界引起重大学术争论,从中国法律发展研究历程来看,也受到了“解法典化”理论影响。“解法典化”理论由伊尔蒂教授在《解法典化的时代》论文中提出,根据伊尔蒂教授的观点,“解法典化”是一种现象学上的意义和建构型方法论。“解法典化”现象下层出不穷的特别规范和例外规则,使政府职能与社会团体间的争斗日益分解,法典则扮演着“边缘规则”的角色,法律功能被削弱,这并不利于法治社会建设。“解法典化”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对传统民法体系核心造成的影响,不断出现的特别法使传统民法内外体系逐步分解,民法效能受到严重影响,民法中心地位被降低,这已偏离了依法治国初衷和立法根本原则。“解法典化”现象的主要特征是:特别法现象、民法地位被削弱、民法功能边缘化。特别法和例外法的出现就是“解法典化”现象最直接的表现之一。特别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视为一种一般法的补充,是特定案件的衍生,而例外法则已完全背离民法典立法基本原则,民法典规则实质无法适用这些例外法,显然这些特别规范已成为独立于民法典体系外的微观体系,这必然削弱传统民法典中心地位,便会损害政府公信力,使民众产生质疑,民法典体系解释功能将走向边缘化,虽然这是一种法律体系补充行为,却偏离了立法初衷,影响了一般法,甚至一些时候损害了民众利益。“解法典化”作为“法典化”的对应,生动反映了当前民法解构效应。研究“解法典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想要实现依法治国,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三、中国民法“解法典化”现象的表现

 

通过前文对“解法典化”现象的分析,不难看出民法“解法典化”现象并不利于法治社会建设。很多西方学者都曾针对“解法典化”现象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措施。例如,F.Vassalli、n.Bobbio、G.Capograssi、V.mathieu等。虽然我国没有形式上的民法典,依然存在“解法典化”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中国民法“解法典化”现象的表现:

 

(一)特别法

 

从我国民法通则制定修改和民法总体发展情况来看,特别法数量呈增多趋势,基本民法体系已被分为:特别法与一般法两大体系。若从中国民法立法来看,显然近些年来中国立法中心逐渐倾斜于特殊行业,如,交通、食品、专利、商标等相关方面均出台了特别法。此外,与民生相关的特殊立法工作也在开展,特别法数量明显增多,地方性法规条款数量更是大幅度增长。而我国民事关系处理中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这将加重特别法对民法体系带来的冲击,并不利于我国民法体系完善与规范,一些特别法甚至与一般法存在冲突。

 

(二)民法规范性差

 

通过对我国民法立法特点和进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虽当前我国已建立基本民法框架,但由于当前国内法治环境仍较为宽松。而这种宽松法制环境,恰恰给特别法和例外法产生创造了机会与有利条件,这也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导致的结果。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社会环境复杂,民事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民事关系问题多,从《民法通则》立法角度和法律安排角度来讲,特别法的出现能够增强民法灵活性,应对一些特殊民事问题,是立法者有意对民事行为进行特殊规定处理的结果。但从实际运用结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法律调整越来越频繁,国家社会系统正在趋于稳定,特别法带来的外部作用已不明显,反而造成了“解法典化”现象,影响了民法规范性。显然当前很多条款和基本法缺乏具体法律规范,无法完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这就使得一些突出社会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无法缓解社会矛盾,同时给民法基本法律体系带来冲击,增大了民法典建立难度。

 

(三)民法解释存在冲突

 

特别法适用于特殊法律关系主体和特殊地区。从民法立法原则来看,目前我国特殊法立法依据和标准是:“与基本法是否存在矛盾”。而基于这一原则制定的特殊法不能与基本法原则相抵触,不能违背基本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适用基本法规则。但实际上,从我国民法基本法与特殊法立法情况来看,显然许多特殊法没有立足于基本法,有着自己独特的微观体系,是根据特殊需求建立的特殊保障性法律法规,没有参考一般法,同时也不能为一般法提供参考。以惩罚性赔偿为例,一般法主张相应惩罚性赔偿。而实际法律问题中则出现了大量特殊法惩罚性赔偿,且法律解释明显与一般法存在冲突。特殊法立法原则是发挥一般法补充作用,然而特殊法与一般法解释间的冲突显然削弱了传统民法中心地位,这不仅会激化社会矛盾,更会给依法治理战略实施带来负面影响。

 

四、中国民法如何应对“解法典化”现象

 

通过前文对中国民法“解法典化”现象主要表现的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民法立法情况并不理想,距离规范化和法治化仍有距离。民法立法关系着中国的长治久安,对于中国民法“解法典化”现象,政府应提高重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中国民法如何应对“解法典化”现象。

 

(一)正确定位一般法功能

 

从我国民法长远发展角度来讲,解决“解法典化”现象是民法规范必经之路,是法治社会发展建设的前提。目前很多西方国家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在应对“解法典化”现象,例如欧盟就制定的《欧洲共同参考框架草案》。显然很多国家都已经意识到了“解法典化”现象带来的危害。虽然我国不存在形式上的民法典,依然存在民法“解法典化”现象,对于中国民法“解法典化”现象,应积极构建自身内外相适应的民法体系,对法治社会发展需求作出回用,解决“解法典化”现象,明确一般法与特殊法职能,对一般法功能进行定位,明确特殊法与一般法的分工,提高法律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合理性、法治性。对于一般法而言,应看到当前国内基本情况、主要问题、导致市场不完善的原因、主体,减少不必要政府行政干预行为,调整法律适用范围,使一般法效能得到最大化发挥,协调一般法和特殊法动态关系,逐步使我国民法走向法典化。

 

(二)定位特别法解决法律解释冲突

 

从特别法角度来讲,应对个人、政府、社会三者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明确区分特别法适用范围及在社会、市场、国家中的界限,解决法律解释冲突问题。此外,特别法应避免与一般法冲突,其立法根本应以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发展、社会法治为基本原则,以促进社会工作自主、自律、自治的实现,而不是搞特权,破坏法律平衡,违背法律初衷。若无法单独依靠政府力量实现的特别法立法,应通过完善社会组织,加强社会合作,健全社会管理体系,组织社会力量,发挥社会职能来实现,避免特别法盛行,干扰个人利益。

 

(三)规范民法立法

 

很显然解决民法中的“解法典化”现象必须要规范民法立法,使民法立法真正意义上走向规范化、法治化。从特别法立法角度来讲,不能仅仅是国家进行特别法的顶层设计,应构建开放式立法模式,增强公众参与性,向社会征集设计,收集大量事实案例,采纳社会公众建议,保障立法有效性和稳定性。一些民法条款立法中就是由于缺乏合理系统设计,才导致法律规范松散,不能实际解决问题,反而徒增干扰。而对于一般法立法来讲,必须走法治路线,综合考虑立法条件,减少特殊法立法机会,进一步提高一般法中心地位。

 

五、结语

 

民法是我国民事问题和民事关系处理的主要法律。从我国民法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没有形式上的法典,仍面临着“解法典化”现象。这说明我国在特殊法立法方面存在问题,我国应提高对“解法典化”现象的重视,规范立法。

民法典关于建设工程的规定篇8

民法典绘就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画卷,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更高境界。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汇总,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1既然民事法律制度已较为完善,为什么还要把与民事相关的法律编纂成一部法典?原来,民事法律调整的主体多、涵盖领域广、关系复杂,相应的法律条文数量也很庞大,其中还有不协调、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地方。因此,编纂民法典就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从而打通民事法律体系“血脉经络”,实现对法律条文的“深加工”。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经过系统编纂,民法典将发挥“1+1>2”的效果。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社会关系在不断调整,调节社会关系的民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今天中国的民法典可以说是21世纪互联网、高科技时代民法典的代表。民法典的一大亮点,就是将“人格权”单独成编,不仅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同时彰显了21世纪信息社会背景下人格权保护的特殊价值。如何应对烦不胜烦的骚扰电话?遇到摄像头偷拍该怎么处理?ai换脸、伪造他人声音算不算侵权?这些只有生活在这个时代才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能在这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由此而言,这部权威、严谨的民法典,又何尝不是一部信息时代的“生活指南”?

法律的生长、完善,离不开其所处历史和文化的滋养。民法典中新设置的“离婚冷静期”,引发不少关注和讨论,这样的“制度设计”本身就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夫妻和谐、珍视家庭价值的文化观念。此外,民法典还专门引入“优良家风”的表述,同时在商事交易与夫妻关系的平衡中更加凸显了维护家庭和睦的价值取向。类似规定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仅体现着“中国特色”,对于世界民事领域的立法也是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和经验。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未来,民法典的实施将是我国法治建设领域中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体现在立法、司法、执法等环节和程序中,也需要每一位公民、每一个民事法律主体参与其中,尊重法律、敬畏规则。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就一定能发挥最大效用,法治中国建设必能再上新台阶。

2020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2当“全面小康”遇到《民法典》,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齐头并进,让生活更美好。脱贫攻坚是我们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最后一战,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是拼搏之气,也是顺畅之气。有时候,在拼搏中虽然有了成果,但可能仍感觉“不开心”。因为除了有成果的收获,更在乎被周围环境所“尊重”。比如工作了一天回到屋里,忽然接到房东电话让明天搬走,一看租期还有半年才到期,那心里的憋屈怎么办?看到小区电梯里打的五花八门的广告,回想到这笔收益去哪里了?越想越生气。好不容易刚处了个对象,在路上散步,突然一条狗扑了上来,狗主人却没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是挥拳相向还是保持绅士风度?让人着实为难。十几岁的孩子偷偷拿着父母的积蓄在网上打了“赏”,父母该怎么办?不用怕,在《民法典》里都能找到答案。有时候,苦一点累一点倒不怕,怕的是被人、被周遭所“忽视”。虽然要想有“存在感”,就要不断去拼搏,但大环境的塑造也很重要。当“全面小康”遇到《民法典》,让群众在关注小康社会“物”的同时,更有“神”,更有“感”,就如同“骨骼”和“血肉”,“有力”而“优美”。

当“全面小康”遇到《民法典》,藏“富”于民,“富”中更“安”,奋斗起来更带劲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要把这两“富”深深地藏于人民的生活之中,让这“富”与时代同进。“此心安处是吾乡”,有“乡”的地方就有“家”。有“家”的地方,就要守护好。有法可依,并不断完善,就是的“守护”。当我们走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再“手握”《民法典》,无论在哪里,心底都会有着落。“底盘”更稳才敢开得更快。《民法典》无论是大到物权、合同,还是小到家庭矛盾、邻里纷争,都能在其中找到依据和答案,可以说是保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无时无刻、无所不在。情况明了,底气足了,就如解“后顾之忧”。俗话说,心稳了,手就稳了,在接续奋斗的路上就会更加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喷薄出那为事业热火朝天的干劲儿。“底盘”更稳才能开得更快。民心安,则天下和。“和”就是心齐,心齐则事成。《民法典》就如一块千锤百炼,无比坚固的“磐石”,铺就在“复兴号”列车带领人民驶向更加幸福的道路上,即使在未来可能还要面对更多更大的风浪,但只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这块“基石”在,就能让列车稳稳地全速前进。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要不忘学习《民法典》。让《民法典》的为民思想和情怀,更加激励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让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成为《民法典》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

2020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3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很显然,民法典姓“民”,集中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反映的是人民的利益诉求,保障的是人民的切身利益,将深刻影响我们每个人,也必将开启人民权利保护的新时代。

保障人民需求和权益是民法典的立法目标。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民法典特点就是体现了“人民性”,涵盖了人们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从婚姻家庭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众多条款都凸显了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化保障。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民法典追求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认同,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民生关键问题给与多角度、全方位的回应,必将成为保障人民需求和权益的重要法治保证和有效的法律利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民法典的立法原则。民法典对我国现行民事法律规范进行了系统性整合、修改和完善,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囊括了全部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保护公民诸项民事权利,字里行间呼应着社会现实。可以说,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一生各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这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而且围绕着“人”做出了周全的利益保障。

坚持开门立法、广纳民意是民法典的运作形式。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经过5年多工作,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据悉,这部民法典(草案)各编10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10次并收到102万条意见,这些数据的背后恰恰是民法典集民智、映民意、应关切的充分证明。不难看出,通过广开言路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公民和机构参与立法,充分考量和吸纳民意,实现公共利益化,保障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而群众意见的接受和采纳,更是与民心民意达成共识的证明,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立法精神。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未来,民法典的实施将是我国法治建设领域中的一件大事,不仅体现在立法、司法、执法等环节和程序中,也需要每一位公民、每一个民事法律主体参与其中。我们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我们相信,在依法治国的路上,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就一定能发挥效用。

2020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4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于5月28日胜利闭幕,在会上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成为近期百姓最热议的话题之一。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法”到“典”,一字之差,意义重大,一字之变,跃升的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象征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许多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都作了回应,为规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这将大大降低国家治理的成本付出,达到国家治理强制约束与规范自律相结合的目标。

称民法典为一部“小宪法”也不为过。民法典共7编、1260条、逾10万字,背后是几代人的心血与期盼,是新中国几十年法律实践经验和法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弥足珍贵。法条渗透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各个角落,涉及公民权利各个方面。人格权包含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关系到每个人的尊严,是民事主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我通过学习特别关注到,民法典人格权对“隐私”进行定义,隐私权是人格尊严的核心,是一个人社会人格的关键。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这不只是在文字上完善了隐私的定义,实际上进一步丰富充实了隐私权的内涵和适用保护范围。这意味着,“侵犯隐私”不仅局限于此前人们熟知的各种非法获取、泄露个人“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的行为,其他任何可能滋扰、破坏“私人生活安宁”或构成严重“扰民”的社会现象,如各种频发的骚扰电话、短信、强制弹窗广告以及噪声、烟尘等各种环境污染等,也被认定为“侵犯隐私”。总之,民法典是公民权利的宣言书,为保障个人合法权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也为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兴权利,新型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民法典是人们用来实现权利,维护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一国世俗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筑牢根基,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作为一名纪检系统的退休干部、老党员,我要以身作则,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同时要发挥好老干部的影响力,加大对民法典的宣传力度,确保民法典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国家情怀今犹在,繁花似锦向未来!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奔小康、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守正善为,砥砺奋进,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优秀的中国老人,真正做到“人老赤子之心不老,人老革命志气不老,人老奉献精神不老”!

2020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千呼万唤,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终于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高票表决通过。民法,是调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乎所有的法律,因此,《民法典》也被大家称为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人民权利的宝典,每个公民的生活和工作,每个企业的设立和运营,都离不开它。这次《民法典》的出台,可以说亮点多多,从第一编的总则编,到第七遍的侵权责任编,都有不少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变化。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民法典普及力度。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调整规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加强立法工作、推动民法典完善发展。民法典颁布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了民事法治建设的所有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还需要不断配套、补充、细化。有关国家机关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推动民法典发展更上一层楼。

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民法典落地生根。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维护民法典权威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加强普法宣传、加快民法典深入民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古有商鞅变法,今有民法典颁布。从古至今,法律一直走在时尚尖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人们新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不断涌现,法律在一直不断适应新潮流。我们要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一传十,十传百,真正让百科全书式的民法典在世间流传,造福于人民。

民法典关于建设工程的规定篇9

[关键词]《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理解;适用

[作者简介]谢德城(1989—),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江西南昌330049)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院级一般课题“我省住房租赁制度的完善”(19YB02)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多个区分所有权人共同拥有一栋区分所有建筑物时,各区分所有权人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的专有所有权,对建筑物共用部分享有的共用部分持分权,以及因区分所有人间的共同关系所生的成员权的总称”[1]。《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七十条和2020年5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一条均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权利构成进行了相同的规定,即业主对专有部分的专有权、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对共有部分共同管理的成员权等三项权利共同构成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权利内容。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作为社会治理“神经末梢”的城乡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民法典》关于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正是聚焦业主在社区中的专有权、共有权、共同管理权(也称“成员权”)的行使规则与权利保障,为激发社区自治活力和实现社区治理的现代化,从而构建幸福美好家园贡献立法智慧和法治力量。

一、《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的变化与亮点

《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是在由《物权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组成的既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基础上继承和改进而来。《民法典》第二编第六章设专章规定了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条文共计17个,具体范围为第二百七十一条至第二百八十七条。《民法典》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的条款内容,围绕着专有权、共有权及共同管理权的行使而设定。相较于既有物权制度中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而言,《民法典》不仅有对以往条款的保留与继承,也有因应社会变化和现实问题而进行的调整乃至创新。

(一)新旧条款的类型化比较

《民法典》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在法律条文数量上比《物权法》的14个多出3个。这多出的3个条文中,既有将《物权法》条文中的条款分立出来单设的情形(第二百七十六条),也有新增加的《物权法》中原本不存在的条文(第二百八十二条、第二百八十七条)。通过比较《民法典》与《物权法》的规定,可以进一步发现,在《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17个条文中,有5个法条直接继承《物权法》的规定,未发生任何变化,占比29%;有3个法条属于新设条文,占比18%;有9个法条是对《物权法》规定的增删修改,占比53%。(详见图1)从直观数据可知,《民法典》对《物权法》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规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

《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与《物权法》在内容上相比存在约21处变化,其中既有对旧规则的修改,也有对新规则的创设。为了行文方便,笔者根据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权利构成,将《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分为五大类: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权利构成条款、对专有部分的专有权与权利限制条款、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与义务条款、对共有部分管理的成员权与权利行使条款、业主的权利救济条款。一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权利构成条款。该类型条款由1个法条构成,即《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一条。与《物权法》第七十条相比,该条文未发生任何变化。这也意味着《民法典》与《物权法》在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权利构成上的意见是一致的。二是对专有部分的专有权与权利限制条款。《民法典》与《物权法》对专有权基本内含的认识是相同的。但是,对该项权利的限制规定却存在3处明显的变化。三是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与义务条款。《民法典》与《物权法》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及义务的基本规定一模一样,只是在体例和具体规则上总共有2处不同。四是对共有部分管理的成员权与权利行使条款。与《物权法》相比,《民法典》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成员权的规定有着诸多不同之处,总共有13处变化,是所有条款类型中内容变化最多的部分。五是業主的权利救济条款。业主的权利救济条款主要新增了2处内容,同时也为业主提供了2个新的权利救济途径。以上只是简要地对《民法典》和《物权法》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进行类型化比较,具体内容的变化情况统计详见表1。笔者也将在下文的条款解读中详细分析和论证条款的变化与含义。

(二)条款亮点的归纳

《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按照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对现有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进行了完善。对于群众普遍反映的业主大会成立难、公共维修资金使用难等问题,《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均有所回应,并展现出了诸多“亮点”。

一是克服“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理论思想贯穿始终。公地悲剧的实质是物被过度使用,而反公地悲剧的表现形式是物没有得到充分使用[2]。在克服“公地悲剧”方面,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主要通过新增确权规则和重申对共有部分共有权的行使规则及其义务来实现对公地悲剧的克服。在新增确权规则方面,《民法典》新增了业主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的归属规则和按照业主专有部分面积所占比例确定收益分配的规则;在重申共有权的行使规则及其义务方面,将“车位、车库优先满足业主需求”单独列为一条,且再次强调业主不得以放弃权利为由不履行义务。在克服“反公地悲剧”方面,《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主要表现在创新业主表决规则的方式,即将选举表决的基数调整为专有部分面积占比三分之二以上和人数占比三分之二以上,以及特殊事项通过需达四分之三,一般事项通过需过半数,降低了讨论事项通过的门槛。

二是激发了社区治理的活力,释放了业主成员权的能量。《民法典》新增居民委员会应当对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委员会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更有利克服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难的问题,充分发挥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在小区中的治理作用;如前文所述,创新和优化了业主表决的规则,避免业主自治陷入“僵局”。

三是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民法典》和《物权法》一样,均一致禁止业主任意弃置垃圾、排放污染物或者噪声。与《物权法》不同的是,《民法典》还在第二百八十六条第一款将业主的“相关行为应当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新增为业主應尽的义务。

四是结合了疫情防控工作。《民法典》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的背景下通过的,因而有部分条款内容是在总结疫情防控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新增加的,以便更好地实现依法防疫的法治要求,具体体现在《民法典》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二款和第二百八十六条第一款,分别对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和业主提出应当依法执行应急处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并配合相关工作。

二、《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的类型化解读

《民法典》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一方面继承了《物权法》中经实践检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条款,另一方面也吸收和完善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部分规定。此外,《民法典》还结合近年来社区治理经验和业主常见纠纷,对一些疑难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并明确了相关规则。因此,《民法典》是一部兼顾继承性、包容性、创新性、务实性的“社会百科全书”。笔者在前文已根据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权利构成,将《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分成了五大类,各类型条款涵盖的具体条文详见表2。下面笔者将结合条款的具体规定和相关物权法原理,对条款进行分类解读。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权利构成条款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权利构成条款主要是指《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一条。该条款不仅是阐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概念的法律依据,而且是指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权利构成内容的基础法条。根据条款的具体规定可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分别由专有权、共有权、成员权三项权利构成,而且该三项权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权利,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业主对专有部分的专有权进行转让,则业主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和对共有部分管理的成员权也一并转让;二是业主只要对专有部分的专有权进行了登记,则共有权和成员权也随之产生。“只登记专有权即设立了区分所有权”[3],这表明专有权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三项权利中具有主导性。

(二)对专有部分的专有权与权利限制条款

对专有部分的专有权与权利限制条款主要是规定了专有权的权利内容和限制专有权滥用的规则,具体包括《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二百七十九条、第二百八十六条第一款。该类型法条首先明确界定了专有权的具体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同时也确定了限制专有权滥用的基本原则,即不得危及建筑物安全和损害其他业主合法权益。该类型法条与《物权法》相比,存在三处明显的变动。一是将住宅转经营性用房需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修改为需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一致同意”。此处修改其实是吸纳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解决了实践中围绕“业主同意”是“多数同意”还是“一致同意”的争论。二是增加规定了业主行为应当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即“新增了业主应当遵循绿色原则的要求”[4],该处新增内容是对《民法典》“绿色原则”的具体落实。三是增加规定了业主应当依法配合依法实施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该条款内容主要是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部分业主未能配合物业服务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的疫情防控措施的问题,适时出台了这项规定,有利于在疫情防控期间依法处理好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之间的关系。

(三)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与义务条款

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与义务条款主要是规定了共有权及其义务的基本要求、常见的业主共有财产、收益的归属与分配规则、费用分摊规则等内容,具体包括《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三条、第二百七十四条、第二百七十五条、第二百七十六条、第二百八十一条第一款、第二百八十二条、第二百八十三条。共有权及其义务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两个:一是不得以放弃权利为由不履行义务;二是共有权随专有权转移而转移。该类型条款规定的业主共有财产包括四类:建筑区划内的道路、绿地等场所和设施,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费用分摊和收益分配规则以约定优先,充分尊重和体现意思自治,只有在约定缺失或约定不明的情况下,才按照法定规则即业主专有部分面积所占比例确定。该类型条款与《物权法》相比,主要存在三处变化。一是《民法典》在体例上将“车位、车库优先满足业主需求”单独列为一条(第二百七十六条)。二是增加规定了业主对共有部分产生收入的归属规则。该项规则主要是为解决业主与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其他管理人之间就利用外墙、电梯等共有部分所产生的收入的归属争议提供了具体法律依据,属于《民法典》新设立的条文。明确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归业主共有,实际上是“建立了共益共享的原则”[5]。三是将费用分摊和收益分配的规则修改为“按照业主专有部分面积所占比例确定”。《物权法》第八十条规定的是“按照业主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的比例确定”,再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的规定可知,《民法典》与《物权法》关于费用分摊和收益分配规则的规定是一致的,只是在语句表达上修改得更加清楚、准确、简练,此种修改属于“物权规范的非实质性修改”[6]。

(四)对共有部分管理的成员权与权利行使条款

对共有部分管理的成员权与权利行使条款主要是规定业主对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进行管理的相关规则,具体包括《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七条、第二百七十八条、第二百八十条第一款、第二百八十一条第二款、第二百八十四条、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二百八十六条第二款。与《物权法》相比,《民法典》中的该类型条款是变化数量最多、变化幅度最大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

一是新增了“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的具体条件和程序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的内容。同时,还新增居民委员会应当对设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提供指导和协助的内容。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居民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其对所辖区的居民和治理情况了解地最多,与居民联系地最紧密,也最具备基层治理经验,因此赋予居民委员会指导和协助的职权,将有利于业主提高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的能力和成功率,减少或避免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成立难的问题。

二是对业主共同决定的事项和表决规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第一,增加了业主共同决定事项的内容,将“改变共有部分的用途或者利用共有部分从事经营活动”增设为需经业主共同决定的事项,通过的比例也由过半数(需结合司法解释判断)提高到四分之三,这样将有利于预防他人擅自改变共有部分的用途或者擅自利用外墙、电梯、物业服务用房等共有的场所或设施从事营业活动。第二,新增了表决条件和修改了决议通过的标准,将“面积和人数三分之二以上”作为表决的前提条件,否则不能进行表决或者表决结果将归于无效。第三,特别事项即《民法典》第六项至第八项和《物权法》第五项至第六项,通过比例由三分之二以上调整为四分之三以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两者计算的基数要求不同(但如果业主全部参加,则两者的计算基数相同),因而不能简单地比较“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的大小,更无法准确评价新旧条款关于特别事项通过门槛的高低。第四,修改了表决的计算基数,《物权法》表决的计算基数为建筑物总面积和全部业主人数,而《民法典》则将表决的计算基数修改为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三分之二以上)和参与表决人数(三分之二以上),大多数情况下(除非业主全部参加)将降低业主共同决定事项的通过门槛。

三是维修资金的使用规则有较大改变。第一,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已不再是特别事项,因此它的表决只需要过半数即可,低于《物权法》的“三分之二以上”,在法律上降低了使用维修资金的门槛。第二,《民法典》还新增了紧急情况下依法使用维修资金的规定,使得紧急情况下维修资金的使用无需经过业主的共同表决即可由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依法申请使用,以满足紧急情况下使用维修资金维修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需要。第三,调整了维修资金的使用范围,将“用于电梯、水箱等共有部分的维修”修改为“用于电梯、屋顶、外墙、无障碍设施等共有部分的维修”。第四,调整了维修资金的用途,即将维修用途扩大到维修、更新、改造。第五,新增了“定期”公布维修资金使用情况的规定,以便业主行使监督权和知情权。以上关于维修资金使用的规则修改,将有利于激活维修资金的功能。

四是新增了物业服务企业或其他接受业主委托的管理人的管理义务。一方面,新增了及时答复的义务,即“及时答复业主对物业服务情况提出的询问”;另一方面,新增了执行和配合义务,即“执行政府依法实施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积极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五)业主的权利救济条款

业主的权利救济条款主要是规定当业主权利被侵害时可以采取的权利救济措施,具体包括《民法典》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第二百八十六条第三款、第二百八十七条。一是规定了业主的撤销权,即业主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侵害业主合法权益的决定。二是新增了业主的报告或投诉权,即在业主或者其他行为人拒不履行相关义务的情况下,业主可以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或者投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处理。三是新增了业主请求权,即“业主对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以及其他业主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请求其承担民事责任”,这里的“请求权”可以通过调解、仲裁、起诉等方式实现。

三、《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的适用与完善

通过全面梳理《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总结这些条款“变”与“不变”的地方并归纳其主要亮点,将有利于我们更快适应《民法典》的新规则。此外,类型化解读《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各个条款,能够深化和细化我们对条款内容的理解。在全面梳理比较和认真解读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和总结适用条款将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适用条款的完善建議,以期实现《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的充分适用。

(一)适用条款将面临的问题

虽然《民法典》继承了大量《物权法》中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规则,同时也针对近年来存在的现实问题修改或新增了几十处内容,使《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值得我们探讨和弥补。

一是关于既有司法解释的适用问题。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司法解释主要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六十条的规定,《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届时有多部民事法律将同时废止。但是《民法典》并没有说明有关司法解释在《民法典》实施后将何去何从,原有的司法解释能否继续适用将是《民法典》实施必然需要解决的问题。考虑到原先的司法解释从制定依据到具体条文的表述都是建立在《物权法》基础上的,当《物权法》被同时废止的时候,也就失去了相关司法解释赖以存在的依据。为此,《民法典》并没有给出合理且明确的回答。

二是关于部分条款内容规定不明的问题。第一,紧急情况下使用维修资金的规定中,《民法典》并没有说明“紧急情况”的判断标准。第二,维修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应当定期公布,但是其中的“定期”并没有明确时间范围。第三,《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成立的具体条件和程序,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倘若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关于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的具体条件和程序,是否可以根据部委规章来确定具体条件和程序。目前,《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作为相关法规对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设立有一些基本规定,但是不够具体,然而《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部委规章,对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成立条件和程序做了具体规定。但是《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作为部委规章,并未达到法律、法规的层级,根据《民法典》尚不能确定其能否被作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所依照的规定。第四,《民法典》第二百八十五条新增的“及时答复业主对物业服务情况提出的询问”,其中的“及时”属于一个弹性的表述,但是“及时”的判断标准不清晰可能产生争议,而且也不容易认定物业服务企业或其他管理人是否违法,而且该规定也没有明确“未及时答复”的法律后果,减弱了此项规则的威慑力。

(二)适用条款的完善建议

适用《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将面临的问题,可以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方式予以化解。法律条款的适用不仅要在专业和技术上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使法律条款能够真正成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的有力工具,这就需要扩大法律条款的群众基础。

一是在立法上修改完善规定不明的条款。在充分论证和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修正案的形式及时修改完善规定不明的条款。不过,为了保持法律制度的稳定性,立法修改完善法律条款的方式一般不会轻易启动。

二是通过司法解释提高条款的可操作性。司法解释是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并结合司法实践所制定的用于指导司法实务的规定。对于《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中存在部分规定不明的情况,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条款规定的内容,以便提高条款的可操作性。同时,在《民法典》正式实施之前,司法机关可以提前清理出与《民法典》不相适应或相冲突的司法解释,待《民法典》正式实施时同时废止或修改。

三是通过普法宣传扩大条款适用的群众基础。一方面,充分利用好每年的普法宣传日,有针对性地宣传普及《民法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款;另一方面,各地在编制普法规划时,应当将包括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在内的《民法典》宣传纳入规划。

民法典关于建设工程的规定篇10

一、人防工程的介绍

人民防空工程(简称“人防工程”)是指国家为了应对战争,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需要,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及其设备设施。人民防空工程包括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等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人民防空法》第十八条)。这里探讨的是后一种,通常也被称为结建人防工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政府公共财政的支出项目要统筹兼顾,在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支出费用都非常庞大,短时期内难以筹集大量资金投入到人防工程建设当中。因此,为改变国家投资这一单一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来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和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国家在《人民防空法》中制定相关条款,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必须修建防空地下室,结建人防工程由此而产生。

二、结建人防工程的所有权

随着结建人防工程的迅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其产权问题便成为一个焦点。关于这一问题现实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结建人防工程应该属于投资者(开发商)所有。这种观点认为,结建人防工程最初是由开发商投资建设的,国家没有投入也没有征收或征用,按照人防法中关于“谁投资、谁使用、谁收益”的原则,应当把结建人防工程的产权归为投资者所有。

2、结建人防工程应该属于购房业主所有。这种观点认为,在商品房销售过程中,业主所付的购房款中分摊了结建人防工程的成本,况且结建人防工程属于业主建筑物区内的配套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按《物权法》有关规定,其产权应属于购房业主所共有。

3、主张把结建人防工程的产权界定为国家所有。这种观点认为,结建人防工程通常是投资者(开发商)为了履行《人防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而修建的,投资者如果不履行法律义务,就必须向国家缴纳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开发商用于建设防空地下室的资金本来是要上缴国家的,实际上是用国家的钱来为自己搞建设,因此国家才真正是投资主体,产权应该界定给国家。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国家所有说占据主动。但是由于防空工程的特殊性,无论是开发企业和业主都不可能拥有完全的所有权,因此倾向于国家所有,只不过是由开发企业回租使用而已。下面的相关税收都按照国家所有说来进行处理。

三、相关税金的探讨

1、移交时的所得税。根据目前的规定,人防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报竣等工作都需要当地的人防部门进行监督,竣工后无偿移交给人防部门。因此需要单独核算人防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费用,无法单独核算的需要计算分摊人防工程的成本,汇总后并入到整个项目的公共配套设施中,在所得税前进行扣除。

2、出租时的营业税。人防工程移交后,通常开发企业提出申请,签订租赁合同并领取人防工程使用证后,会将人防工程回租过来。然后进行适当改造,大都改造成地下车库,然后对外转租。这时候,签定的应当是租赁合同,租赁期限20-70年不等,大都是一次纳租赁款。

3、出租时的所得税。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租金收入应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就是说在按照合同规定收到款项的时候一次性确认为收入。同时,将支付给人防部门的租金和改造的费用配比扣除。

4、印花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1988〕第11号)财产租赁合同,按租赁金额千分之一贴花。税额不足一元的按一元贴花。注意,按照合同总金额一次纳。合同未到期解除合同的,印花税不作调整。

5、房产税。2005年12月31日以前,根据《关于房产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财税地字〔1986〕8号)第十一条:“为鼓励利用地下人防设施,暂不征收房产税。”

2006年1月1日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征收房产税的通知》(财税[2005]181号),明确规定:出租的地下建筑,按照出租地上房屋建筑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房产税。

根据房产税的相关规定,以及各地的主流做法,还是认为转租不应当缴纳房产税:

(1)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房产税由产权所有人缴纳。产权属于全民所有的,由经营管理的单位缴纳。产权出典的,由承典人缴纳。产权所有人、承典人不在房产所在地的,或者产权未确定及租典纠纷未解决的,由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缴纳。开发公司既不是结建人防工程的所有人或承典人,也不存在产权未确定的情况,因此不是缴纳房产税的纳税义务人。

(2)根据《上海市地方税务局关于转租房产的租金收入停止征收房产税的通知》(沪地税发〔1996〕42号)规定:“房产税属于财产类税,不同于流转税,根据规定应由房产的产权所有人或代管人为纳税义务人。现对出租房产已由产权所有人或代管人按租金收入缴纳房产税,是否要再对承租人将租入房产进行转租按收取租金高于原支付租金的差额征收房产税的问题,经请示国家税务总局地方税务司后,决定本市关于转租房产按其收取租金高于原支付租金的差额征收房产税的规定停止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