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8:54

建立卫生管理制度篇1

战时卫勤任务的特点体现在组织指挥的时效性、合理设置救治阶梯、及时救治后送伤病员、药材筹措与储备等方面。战时野战医疗所执行任务时,往往面临着机动路程长、作业环境条件差、保障供给难及任务持续时间久等问题。实战实训、联战联训要求野战医疗所在野外条件下完成机动、展开、前出救治、接诊、巡诊等训练,然而卫生装备在野外条件下状态不稳定、故障率高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卫生装备展开和维护是野外条件下医疗所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医疗所完成持续保障任务的关键支撑,必须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卫生装备的保障能力。本文就执行多次任务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通过总结和探讨,提出野战医疗所战时卫生装备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卫勤保障能力。

2战时野战医疗所卫生装备管理的突出问题

2.1卫生装备展开难度大

野战医疗所执行战时任务地域的地理状况差异大,驻地展开地面状况往往不佳,山洼、山坡较多,可供选择的平地也多为沙石地面、草地,地面平整度差,地基松软,影响卫生装备的展开。特别是配属的车辆装备,如消毒灭菌挂车和X射线车,需要在平整地面展开,以利于完成作业。但是在野外条件下,受地基影响,车辆水平调节困难,车身厢体稳定性较差。网架式卫生帐篷的展开也同样受到地面影响,往往出现帐篷内桌/台倾斜的情况,导致装备不能平稳放置。对于离心机等对平稳度要求较高的装备,如摆放不稳则无法正常运行。

2.2卫生装备运行故障率高

野战医疗所执行战时任务时,所处环境往往昼夜温差大、空气潮湿。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卫生装备易受气温、电源不稳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损坏、断电、电子元器件失灵等故障,严重影响卫勤保障任务的开展。

2.3卫生装备零配件、耗材供给困难

野战医疗所执行战时任务时医疗保障覆盖面广、保障地域偏远、交通不畅,装备零配件及耗材供给困难。如依托当地的医疗机构提供零配件及耗材保障,又要面临沟通协调困难、就地动员筹措周期长及物流和快递难以到达任务区等问题。

3战时卫生装备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战时卫生装备管理制度是平时卫生装备管理制度的延伸和补充,其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战时条件下卫生装备管理水平,切实为战时卫勤保障任务提供优质、稳定的物质基础。其基本要求如下:(1)战时卫生装备管理执行三级监察制度,野战医疗所指挥组负责指导和监督卫生装备的管理工作,医疗保障组具体承担卫生装备的战时管理工作,卫生装备操作使用人员(专人专管)负责卫生装备的战时日常运行管理工作。(2)战时卫生装备管理按阶段实行分段管理,包括机动、展开、运行、撤收,根据各阶段的特点进行针对化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加强维护检查,实现对卫生装备全流程、全环节管控。(3)战时卫生装备管理须遵循“三分四定”原则,注意装备的伪装和防护,制订应急预案,建立供给渠道,防范天灾人祸,做好水、电储备等,以保证卫勤保障任务的完成。

4战时卫生装备分阶段管理

4.1机动阶段

机动阶段应做到战前充分准备、物资合理装载、途中定时检查、加强安全防范。根据任务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机动卫勤分队的保障能力,着重突出平战结合的特点,将平时卫生装备的维护管理经验充分应用到战时卫勤保障任务中,合理制订需携带的卫生装备标准,准备好各类卫生装备Sop(标准操作流程)、维修手册、维修工具、易损零配件及耗材。物资装车时应做到合理装载(箱组统一编号,摆放应遵循大箱靠内、小箱靠外、同类叠放、扎带紧固的原则)、紧凑包装(卫生装备的大小应与箱子的容积相配套,精密贵重装备采取缓冲措施)[2]、避免碰撞(氧气瓶等无法装箱的设备之间需放置防撞垫,避免剧烈碰撞)、控温包装(有条件时使用冷链存放,也可使用低温保存箱,并配合冰袋来控制低温)。机动途中应定时检查,查看箱组捆扎是否松动以及低温存储物品保存情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2展开阶段

展开阶段应做到合理选择地点、组织伪装防护、注重运行调试。指挥组统一协调进行装备展开,顺序为先网架式卫生帐篷,后卫生装备箱组。医疗组室展开时,应尽量选择平整硬质地面,并合理规划网线及电源线的布置,尽量避开人流、物流通道。同时,指挥组统一组织医疗区域的伪装防护工作,对重要帐篷及车辆(野战X射线车、野战手术车)加装伪装网或用树枝覆盖,并合理设置重要装备疏散路径。车辆定位展开时,应在千斤顶下加垫板,以增加支撑稳定性。车辆水平调整后,注意检查水平仪状态。因野外条件下地质松软,应重复检查水平情况,必要时进行重复调整。根据现实条件调整帐篷内仪器布局,并准备简易垫板,用于增加桌台的稳定性,必要时将摆放不稳的仪器两边固定,以避免仪器损坏。

4.3运行阶段

运行阶段应做到注重安全用电、严格规范操作、防范天灾人祸。各装备开机前必须检查供电是否正常、接地线是否牢固、电源线有无破损等,雷雨等恶劣天气应物理断开所有电源连接。卫生装备操作使用人员应做好卫生装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严格按照Sop操作使用装备,定时对装备进行开机预热。任务完成后,关闭所有装备电源,避免装备长时间运行。同时做好防风、防雨、防火、防高温等措施,设置烟雾探测器、应急照明、警铃、灭火器等“六防设施”[3],并安排专人值班,定时对帐篷及车辆的门窗进行检查。组织人员紧固帐篷地钉,开设排水沟,避免积水。在高温任务地区,根据现实条件搭设防晒网,并检查重要装备的工作环境温度,注意散热。

4.4撤收阶段

撤收阶段应做到按序撤收、权责明确、准确清点。所有人员应积极协调配合,按序撤收装备,即先撤收大型贵重装备,再整理小型零散装备,最后统一清点装车。撤收过程中应严格规范撤收卫生装备,注重保护装备,做好减震措施,严禁抛甩装备箱,以确保人员与装备安全。撤收完毕前,各组室相关负责人还应逐一清点卫生装备,以防装备遗失。

5战时卫生装备故障管理

卫生装备故障时应做到预案周全、立足自身、依托补给、保证时效。装备出现故障时,应主动寻求厂家技术服务支持,并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为卫生装备的零配件供应提供快速便捷的通道[4],快速修复装备。装备临时补充或维修所需配件可依托战时兵站线进行补给,在维修能力不足的时候,参考维修分队应急抽组计划模型向战区联勤现有建制机构申请援助。装备无法修复或无法及时修复时应立即启动装备应急替代预案,具体如下:(1)消毒灭菌装备应急:立即将备用高压消毒锅投入使用,并联系医疗组告知目前消毒状况及所需时间,如果有需要立即使用的消毒器械,可进行简单冲洗及酶漂洗后使用高压锅进行灭菌,节省40~60min时间。消毒灭菌人员应综合评估,急需使用的器械优先消毒,并联系各医疗组室进行资源调配。(2)检验检查装备应急:立即启用备用机(包括心电图机、便携式超声诊断仪、便携式X射线机等),并提前联系任务地点医疗机构和试剂供应商,保证备用试剂能及时供应和委托检验检查能顺畅完成。如血液分析仪故障,可以通过手工法[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计数法及血气分析仪进行检测;如尿液分析仪故障,可通过试纸条直接读取+显微镜镜检来完成检查;如生化分析仪故障,可通过血气分析仪进行na+、K+、Ca2+、Glu检查;如血气分析仪故障,可通过血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及心电监护仪检查项目联合补充。(3)急救、手术及生命体征监测类装备应急:协调其他装备应急替代,并报告指挥组启动医疗应急方案。如呼吸机故障,可通过球囊人工辅助呼吸;如心电监护仪故障,可通过心电图机定时检查心电波形、血压计人工监测血压、指夹式血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等。

建立卫生管理制度篇2

卫生法律制度属于上层建筑,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联;同时,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法制建设进程紧密相联。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文革开始。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比较重视运用政策、法律等手段促进包括卫生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把关心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及时制定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中西医结合”、“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卫生工作方针,并以此为依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提倡国民体育,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保护青工女工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一九五四年宪法第九十三条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些规定,为我国卫生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宪法依据。这一阶段,我国在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条例》、《医师暂行条例》、《药师暂行条例》、《医院诊所管理暂行条例》、《种痘暂行办法》、《传染病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工厂安全卫生规程》等,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为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这一阶段,是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停滞阶段。卫生领域不仅没有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已有法律、法规也无法执行。

第三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这一阶段,是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一九八二年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新宪法为新时期卫生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84年到今年 7月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了药品管理法、国境卫生检疫法、传染病防治法、红十字会法、母婴保健法、食品卫生法、献血法、执业医师法、职业病防治法等9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药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1件行政法规;卫生部、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制定了400多件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医药卫生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我国的卫生领域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卫生事业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为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概括起来讲,我国现行的卫生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规范预防保健方面的法律制度

为了加强预防保健工作,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职业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在预防保健方面主要确立了以下法律制度:

(1)传染病预防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消除传染病传播危害,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设立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的组织或者专业人员,设立传染病医院或者指定医院设立传染病门诊和传染病病房等;二是,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三是,传染病疫情的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四是,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与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等控制措施;五是,国内交通卫生检疫制度,国境口岸传染病检疫、监测和卫生监督制度;等等。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定中央与地方的应急管理体制与职责;二是,建立全国和省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启动制度;三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制度;四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公布制度;五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3)职业病防治制度。根据对职业病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的特点,主要规定了以下制度:一是,建设项目预评价制度、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二是,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审查制度;三是,劳动过程中对职业病的防护与管理制度,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中的责任制度;四是,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并公布防治职业病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建立和完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五是,劳动者享有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保护、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六是,对职业病病人、疑似职业病病人的救治和保障制度。

(4)公共场所和学校卫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卫生责任制度,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员必须持有“健康合格证”,对经营单位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的报告制度;二是,对学生健康进行监测和健康教育的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制度等。

(5)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和公民生殖健康权益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为了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国家提供必要条件和物质帮助,使母亲和婴儿获得医疗保健服务,实行婚前保健服务制度、育龄妇女和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制度以及婴儿保健制度;二是,为了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对女职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明确规定,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特定项目和其他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三是,为了加强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管理,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保障公民的生殖健康权利,规定国家保障公民获得适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权利,免费向农村的育龄夫妻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

(二)规范医疗机构、人员以及医疗救治行为方面的法律制度

为了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制定了执业医师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这些法律、行政法规主要确立了以下法律制度:

(1)规范医疗机构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医疗机构执业实行许可证制度;二是,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预防保健义务,在特殊情况下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三是,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等活动依法实施严格管理,并建立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制度;四是,为了保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实行由医学会负责对医疗事故进行技术鉴定的制度;五是,医疗事故赔偿制度。

(2)规范卫生技术人员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了加强医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实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二是,为了保障农民获得初级卫生保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和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建立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和考核制度。

(三)规范与人体健康相关的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

为了加强对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与人体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督管理,保证其产品质量,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制定了食品卫生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药品行政保护条例》、《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行政法规主要确立了以下法律制度:

(1)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营养、卫生标准;二是,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必须符合法定的卫生条件和卫生要求;三是,生产经营和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凡是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一律不得经营、使用;四是,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设备,以及用于清洗食品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洗涤剂、消毒剂,必须按照国家卫生标准、检验规程进行监督管理;五是,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六是,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食品生产人员实行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的制度;七是,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立食品卫生监督员的制度。

(2)药品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药品统一实行国家药品标准,对药品生产实行批准文号管理制度;二是,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生产(包括配制)、经营药品实行许可证制度;三是,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四是,对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实行规范化管理的制度;五是,对放射性药品、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的制度;六是,建立血液制品管理制度,对单采血浆站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

(3)化妆品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化妆品生产企业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二是,对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实行健康检查制度;三是,对生产化妆品所需的原料、辅料以及直接接触化妆品的容器和包装材料,实行卫生标准管理制度;四是,对进口化妆品、特殊用途的化妆品和化妆品新原料进行安全性评审制度。

(4)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和产品生产注册制度,规定了进口医疗器械的注册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管理,规定了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规定了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制度;对部分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强制性安全认证制度。

(四)规范传统医学保护的法律制度

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医学,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制定了《中医药条例》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确立了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制度;对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规定了对中医药事业的保障、扶持制度,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了推动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鼓励研制开发临床有效的中药品种,对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品种实行分级保护制度。

(五)规范卫生公益事业的法律制度

为了促进卫生公益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制定了红十字会法、献血法和《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确立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性质、开展工作的方式以及我国公民自愿参加红十字会的制度;确立了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的制度;规定了红十字标志使用制度。

随着卫生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卫生标准工作相应的不断加强和发展,卫生标准的实施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迄今已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职业病诊断、放射性疾病诊断、传染病诊断、地方病、血液、临床检验等各类卫生标准1255项,其中国家标准1029项,卫生行业标准226项。初步建立起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卫生标准体系,为我国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特点

卫生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既具有我国法制建设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点。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以卫生保健为中心,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益。因此,卫生法律制度建设,不仅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习俗的影响和制约,还受到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与医学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联。在卫生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医学科学的许多特点得到突出的体现,使卫生法律制度建设与医学等自然科学既紧密联系又相互促进。研究、认识和把握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这些特点,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经初步研究,我们认为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具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

(一)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是以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为根本目标的,它直接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人人享有健康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生命的不断延长,又主要是通过卫生事业的发展来体现和衡量的。卫生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有赖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法律的保障。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基本上体现了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一根本目标。今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应更加自觉地把维护和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根本立法宗旨,以对公民的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客观反映医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认识医学发展的规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进一步明确政府、有关社会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向公民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保健服务,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二)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科学是一切疫病的克星,卫生法律制度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医学科学,是在对疾病的病因分析、控制措施、治疗方法和技术规范的反复验证和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只有正确地反映医学科学的最新成果,才能提高法律、法规的质量,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对卫生事业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对生命科学的探索进入了全新的境界,使医学科学的许多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科学理论被运用到卫生法律制度建设中,使卫生立法和卫生执法工作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使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例如,在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认真研究和运用传染病防治的“三环节,两因素”(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医学理论,针对传染病控制的不同环节和有关因素,规定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特别是在今年的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又如,由于在职业病防治法中较好地运用了“三级预防理论”(一级预防是指致病因素的预防,二级预防是指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三级预防是指在患职业病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病人残障),使职业病防治法在逻辑上比较严谨,在执行上更具有可操作性。实践证明,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必须高度关注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变化,要在学习、研究医学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及时客观地反映医学科学发展的规律,提高立法质量,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三)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疾病的预防治疗问题,客观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有时对一些疾病的防治问题,还可能演化成社会政治问题。例如,由于艾滋病和疯牛病的蔓延,曾经导致了一些国家政府的危机和社会的动荡。因此,必须把卫生法律制度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研究、去思考,应当认识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同公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为疾病的预防和公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公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既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又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的程度,提高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四)卫生法律制度建设,需要研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国际惯例

同疾病进行斗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长期课题。随着交通的发达,国际间人员交往的频繁,各种传染性疾病很容易跨国境或者跨地区迅速传播。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出现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都会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这就需要加强国际之间在医学领域的密切合作和互相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对一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治疗措施。目前,被人类攻克的许多疾病,都是不同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拼搏的结果。世界各国都是通过立法确立本国对疾病的控制体制和防治措施,而这些对疾病的控制体制和防治措施,许多都反映了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他国家一般都是有借鉴意义的。正是由于这种特点,我国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特别是对一些疾病控制的立法活动,越来越受到有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的关注。我国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重要成员,对发展全球卫生事业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必须注意研究国际通行做法,大胆借鉴其他国家在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国际卫生法规、食品法典等,对我国制定相关的法律就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我国政府已经加入了《国际卫生条例》、《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麻醉药品单一公约》、《精神药物公约》以及确定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阿拉木图宣言》等等一系列国际条约,我们在卫生立法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体现这些国际条约中的共同规范。

以上这些特点,既是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又是今后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工作中需要继续坚持的好做法。

三、对进一步加强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建立卫生管理制度篇3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深化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明确责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建立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提高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

通过推进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实现以政府举办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面覆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现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建立;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需求得到满足,并从降低药品价格和改善服务中得到明显实惠;医务人员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城乡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到年底,实现以街道为单位,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中心带站一体化管理达100%;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信息化管理率达70%以上;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3名及以上经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0%,其中60岁以上老年居民达95%;科学利用居民健康档案,促进具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力争建成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社区卫生发展模式改革,建立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机制。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规划。大力推进以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城乡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每个街道建成一所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心覆盖不到的地方,按每一万人左右设立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逐步建立起以中心为主体、站为补充,中心带站一体化管理,覆盖全区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集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于一体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

2.抓好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继留园、彩香、石路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后,年完成白洋湾街道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石路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楼建设。抓好原虎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修缮工程,力争到年底实现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规划新建新虎丘街道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力争“十二五”中期建成使用。按照“增量建公立,存量调结构”要求,加快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力争年完成。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力争留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批建成部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建设标准。

3.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设置30~50张康复床位;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面积200~300平方米。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含中心和站)业务用房原则上由所在街道办事处免费提供,各街道可结合老新村、老街坊等综合改造或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等方式积极争取,或通过现有房屋调剂解决。房源选址需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要求。

4.妥善解决过渡时期相关问题。在推进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要积极、稳妥处理好新老机构过渡时期人员、资产以及转制历史遗留等问题。人员安置按照“符合条件、双向选择、优先录用”的原则进行分流,尽量保持人员平稳有序过渡。资产处置按照“谁投入谁所有”的原则,政府投入资产无偿收回,原机构经认定自行投入部分资产经评估机构评估后按协商价格回购。回购资产原则上交新机构使用,并按国有资产管理要求纳入管理。涉及转制历史遗留问题按街道与原机构的约定,由街道负责处置,区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涉及原街道卫生所转制退休职工管理,由街道负责接收。原机构发生的债权债务由其自行承担。

(二)推进社区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体现公立公益的新机制。

1.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性质。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政府投入主办,资产归政府所有。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区编委会批准设立,为区卫生局下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管理。按照“政事分开,管办脱钩”原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后,由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管理,可以委托市级医疗机构开展日常运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独立建账、独立运行的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不作为独立法人,实施中心带站一体化管理。按照上级要求,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使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票据。

3.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责任。

区卫生部门履行统一监管职能,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建设、执业行为、财务执行情况和人员准入等管理,并会同相关部门和街道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绩效评价制度。

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受委托履行政府出资人代表职责,负责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运行和资产、财务、人员、药品、绩效等管理和考核,逐步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标识、药品、财务、服务、信息、制度和考核的“八统一”管理,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按照上级要求全面履行“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并负责对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日常管理。

各街道办事处要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街道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组织协调和宣传发动工作,协助卫生部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具体工作,逐步提高居民满意度。

4.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机制。全面推进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和保障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在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行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重点推进社区药品管理、社区电子病历、社区门诊叫号、社区移动随访、社区检验、社区影像、社区慢病管理、社区保健、居民满意度评价等信息系统建设。

实施以“一卡通”工程为基础的区域社区卫生信息化,逐步实现社区与社区、社区与医院、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信息共享。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综合医院之间开展协同医疗,使居民在社区能享受综合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

加强卫生、人社、人口计生、民政、公安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实现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与医保信息系统、与人口计生信息系统、民政信息系统、公安信息系统的互连互通。

(三)推进社区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用人管人的新机制。

以服务人口为基数,按12~15名/万人的标准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下辖社区卫生服务站)卫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编制,并结合实际工作量统筹安排、动态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进行科学合理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岗位数的80%。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所有工作人员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必须在核定的编制数额内,根据工作需要、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择优聘用。严格执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不具备执业(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考或内部人员民主推荐的方式选择聘用,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期满考核不合格的,重新选聘,优胜劣汰。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工作,努力培养一支具有专业业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中心主任队伍,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管理队伍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建设。

(四)推进社区卫生绩效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分配的新机制。

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双考核、双挂钩”,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一方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财政经费补助挂钩;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建立以按岗定酬、按绩取酬的分配激励机制,考核结果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通过绩效考核,建立以公益性质为导向、以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的奖惩机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服务职能,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五)推进社区卫生基本药物制度,建立零差率销售的新机制。

按照“统一目录、统一品规、统一价格、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的要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办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增补药物目录内药品,不再使用目录外药品。在市确定的统一目录框架内,根据临床需求和“一品二规”要求遴选基本药物产品,统一在省药品集中招标监管平台上采购,统一执行省招标采购价格,由指定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完善基本药物使用和管理流程,依法加强对基本药物的日常监督管理,做好公众的宣传解释工作,促进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

(六)推进社区卫生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补偿的新机制。

1.落实政府投入责任。政府负责其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所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照区街两级共同承担的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及其建设经费原则上由街道承担。

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市区两级承担各半的原则,以常住人口计算,年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35元/人,并逐年增加,到2015年力争不低于50元/人。

2.建立合理稳定的补偿机制。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支出和业务支出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及政府补助给予保障;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

实行政府专项补助和医疗服务收费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性收入仍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办法补偿,由政府在年度预算中安排,采取先预拨后考核结算,建立科学合理稳定的长效补偿机制。

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聘用制和绩效考核制,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逐步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3.加强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探索和稳步推进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和服务收入全额上缴区级财政,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经常性支出由区财政会同相关部门核定并全额安排。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

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具体负责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管理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业务。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全区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工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将社区卫生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管理的重点统筹推进,对于机构建设、民营退出、核编定岗、人才引进、财政补助等重点环节,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取得实效。

2.强化资金保障

要切实保障改革所需各项资金,确保各项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财政部门要做好资金调度和经费保障工作,优化资金拨付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3.完善督查机制

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基层,加强检查指导,落实责任制,明确专人负责对口联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按时序推进;区监察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区审计部门要依法对相关资金的运作和结果进行审计监督,为完善体制、机制和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认真受理人民群众的举报和投诉,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违纪违规行为。

建立卫生管理制度篇4

健络、完善机制,全面覆盖、规范管理。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村居、社区、专业机构三级管理网络,不断创新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城镇化建设,运行有效的以村居为单位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加强网底建设

加强乡医管理,强化乡医公共卫生职责,根据《关于在我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乡村医生作用的通知》精神,在社区公共卫生工作中充分发挥乡医作用。根据村居人口和城镇化进程,结合乡医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每个村居设1-2个乡医负责辖区内公共卫生工作。其中张贵庄街、丰年街及新立街、万新街部分居委会等没有乡医设置的地区,工作由社区站医生承担,充分发挥居委会、社会工作者作用。根据《*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准》对乡医或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居委会或社会工作者进行补助。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体制机制

⑴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与儿童保健门诊建设

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与儿童保健门诊职能建设,合理配置门诊人员和设施,明确工作职责,加强质量管理,切实提供优质的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服务。完成儿童疫苗接种信息的汇总、上报、接种反应监测与处理,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做好儿童疫苗接种管理,及时登记和核对接种信息,完成儿童系统保健服务和信息收集工作。

⑵完善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科建设

按照妇幼保健相关工作要求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要求设置和完善科室建设,合理配置人员、房屋,强化工作管理,高质量完成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妇女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

以公共卫生项目为主线,以村居为单位,统筹中心工作人员,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建立公共卫生管理包村(居)制,根据单位和辖区内实际情况,设置专人包村或专组包村。组织和实施相关工作,提供以健康为中心的优质健康服务。

⑷建立公共卫生管理科(团队)

统筹中心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和职责,建立公共卫生管理科或者是具有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团队,负责辖区和本中心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技术指导检查,做好辖区内乡医和社区服务站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与管理,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和工作培训。并负责做好院内传染病疫情报告、门诊登记管理、慢病和死因监测、健康教育及基础档案管理。

⑸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

建立信息核对制度。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门诊、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科每月定期核查工作完成情况,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管理科,由管理科组织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乡医或社区站医生组织实施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

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中心工作例会、乡医例会,沟通信息、研究和部署工作。

建立完善考核制度,定期对工作完成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评估。

3、强化专业机构职能

疾控中心与妇幼保健院要切实履行专业机构职责,发挥专业机构龙头作用,加强业务指导,提高业务指导效能,定期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情况进行评估信息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业务的研究,制定科学的公共卫生管理策略,有效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

4、完善考核评估制度

制定《*区卫生局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实施方案》明确社区公共卫生工作标准。定期组织社区公共卫生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对拨付社区公共卫生专项资金。

各社区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对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兑现乡医补助和中心职工个人分配和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5、完善责任体系

建立责任追究制,明确工作职责和责任。根据职责与分工,对照工作进行奖惩。对不达标的单位予以通报;连续考核不达标的单位予以警告和责令限期整改,对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以上工作责任中如因专业机构不能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导致,追究专业机构负责人或相关人员责任。

四、组织实施

1、明确责任乡医(去年12月15日-26日)

各社区服务中心根据辖区情况和乡医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每村根据村居人口及城镇化进程情况,设1-2名乡医负责相应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其中张贵庄街和丰年街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或居委会、其他社会工作者承担。12月26日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乡医和社区站名单。

2、召开启动培训会(去年12月25日)

启动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各岗位和乡医职责,明确经费补助标准,明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3、建立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去年12月26日-31日)

⑴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明确单位公共管理组织体系,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各项工作制度。

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乡医和社区站医生建立辖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底册。

4、强化实施(今年1月1日-今年7月31日)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运行三级管理模式,专业机构和卫生局相关科室加强工作督导与检查。

5、工作验收与总结(今年8月1日-今年9月30日)

组织专业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估三级管理模式运行效果。总结和推广经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五、经费补助

1、补助标准

根据《关于在我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乡村医生作用的通知》和《*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准》进行补助。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居委会或社会工作者补助参照乡医补助标准。

2、经费支付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对工作考核结果,依据工作量和补助标准计算额度,采取年初预付和年末结算方式进行核算和支付

六、工作要求

1、提升社区公共卫生与健康服务水平

各单位和专业机构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认真研究工作,明确各岗位和乡医职责,明确经费补助标准,明确单位内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加强对社区公共卫生工作指导检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进一步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切实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2、不断创新与完善,提升管理体系的科学性

各单位要认真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工作质量。

建立卫生管理制度篇5

一、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二)建立农区卫生医疗救助体系,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为缓解农区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我区积极推进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此项工作正式启动,成立了海勃湾区新型农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和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以“点对点”,“点对面”等多种形式进行多渠道广泛宣传,2008年参合率达95%;实行新型农区合作医疗网络化管理系统,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新农合资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审报程序,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医疗救助,协调区民政局对五保户、低保户和大病医疗实施救助工作,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截至目前,参合农民累计有2052人次享受到了合作医疗费用补偿,补偿金额共计150万元(其中获得二次补偿634人次,补偿金额6.7万元),门诊直接核报7613人次,核报金额17万元,农区居民的医疗负担有所减轻,患病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以逐步缓解。

二、2009年卫生工作安排

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农区卫生和社区卫生,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推进中医事业发展和科技兴医战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及自治区建设项目资金,完成2009年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国债投资项目(一是新建千里山镇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二是卡布其平沟煤矿改建项目)的建设任务,上述2个项目总计投资139万元,目前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组织开工建设。同时,积极争取海勃湾区中医院、海勃湾区县级综合医院、海勃湾区海北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综合楼建设项目。

(二)继续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执法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配置监督监测装备,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和卫生全行业监管,加大对农区及城乡结合部等薄弱环节的卫生监管力度,探索农区卫生有效监管模式,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监管机制;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

(三)切实加强农区卫生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完善乡镇卫生院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完善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质量;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参合率,缓解农区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四)继续推进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和布局;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医院管理为主线,突出公益性,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依法加强对公立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继续推行济困门诊和济困病房业务,进一步开展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治理工作,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优化执业环境,构建医患和谐关系,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建立卫生管理制度篇6

一、从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看医改基本目标

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08年工作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预期目标及需要把握的原则时,就“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温家宝强调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从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讲话看医改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

2008年1月8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作总结讲话。讲话中谈到关于医改的内容有: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二是立足中国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三是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四大体系建设;

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是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和健全完善的卫生法律制度体系。

三、从卫生部部长陈竺报告看医改总体框架和重点工作

2007年12月26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做了《关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情况的报告》,透露了医改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二是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三是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完善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

第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第二,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第三,改革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四,加快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第五,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第六,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新医改,医改没有定论,我们还在期待!

新机遇,机遇大量存在,关键在于把握!

新营销,营销永无止境,突破需要创新!

建立卫生管理制度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以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为目标,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医疗卫生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益性质。注重社会效益,强化政府职责,完善财政保障机制,落实村级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突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坚持综合改革。推进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财政补偿、药物制度、保障制度和管理体制等综合改革,调动村医积极性,建立充满活力的长效机制。

坚持综合考核。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的绩效综合考核评价制度,促进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的转变。

坚持惠泽群众。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落实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村卫生所(室)基本职责

主要负责辖区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

(一)负责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报告。

(二)协助做好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三)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知识,提高农民医疗保健意识。

(四)参与农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更新,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的随访。

(五)协助做好儿童免疫规划预防接种、老年人保健以及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和村级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

(六)积极宣传新农合政策,协助做好参合农民医药费用报销补偿情况的定期公示工作。

(七)使用适宜技术和国家基本药物,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急重病人的初级救护、及时转诊和家庭康复指导等。

四、机构设置

(一)机构设置原则和标准。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有一所村卫生所,结合我县实际规划设置村卫生所109个(含太平川畜牧场、太平川辽源村和加信镇鱼种场),屯卫生室88个。屯卫生室设置在村卫生所下,隶属村卫生所管理,村卫生所和屯卫生室均为同一独立法人,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屯卫生室不单独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村卫生所房屋建设,原则由当地政府支持建设,资产所有权归属村委会所有;鼓励有条件的村医个人出资建设,资产所有权归属村医个人所有。屯卫生室房屋建设,原则由村医个人出资建设,资产所有权归村医个人所有。村卫生所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用地由当地政府无偿划拨,审批配套费用享受减免政策。村卫生所建筑面积不少于60-80平方米,屯卫生室不少于60平方米(业务用房与生活用房分开,相对独立),村卫生所做到预防保健室、诊查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和值班室六室分开,分区合理;屯卫生室做到诊查室、治疗室、预防保健室、药房四室分开,分区合理。到2012年底,全县每个行政村至少拥有一所基本达到国家标准的村卫生所,房屋建设较为规范、基本设施较为齐全,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到2013年底,全县村卫生所设施、设备配备达到国家标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人员设置原则和标准。每个村卫生所设置村医2人(根据工作需要应配备女性医务人员和中医人员),屯卫生室配置1人。结合我县实际设置村卫生所(室)人员306人,其中村卫生所218名,屯卫生室88名。村级卫生机构人员按照省市要求采取统一考试、考核等方式,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依据《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要求,对竞聘上岗的村卫生所(室)法人和乡村医生履行聘任及注册登记手续,与乡镇卫生院签订聘任合同,聘期3年,合同聘期满后,根据3年中考核结果合格者继续聘用,不合格者取消从业资格,不再聘用,聘用人员可在乡镇范围内统一调配。到2012年底,全县每个村卫生所至少拥有1名经过规范培训、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乡村医生,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有所提高。到2015年底,力争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比例提高到50%,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医疗行为进一步规范,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五、管理机制

(一)加强对村卫生所和乡村医生的考核。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所签订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责任书,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村卫生所和乡村医生身上。以乡(镇)为单位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居民满意度等情况,每季度开展一次绩效考核工作,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对承担并经考核完成基本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乡村医生,发放政府补助经费。

(二)规范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执行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用药规定,落实医疗质量和安全措施,做到诊疗有登记、开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诊疗记录完整,确保医疗安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严格执行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规范药品的使用与管理,基本药物统一由乡镇卫生院采购和配送。

(三)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素质。按照《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乡村医生执业准入管理,严格执行执业注册制度,新进入人员必须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逐步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素质。继续开展在岗乡村医生规范培训工作,用三年时间,按省卫生厅要求完成在岗乡村医生规范培训的轮训任务,注重培训实效,提高培训质量,加强10项急救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切实提高乡村医生临床诊疗能力。鼓励在岗乡村医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医学继续教育、学历教育。

(四)建立并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乡镇卫生院承担对辖区内村卫生所的管理职责,实现“七统一”,即机构设置、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七个方面一体化管理。鼓励乡镇卫生院派出人员到村卫生所巡诊或执业,提高村卫生所服务能力与水平。通过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立起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和适用、有效的乡村卫生管理制度,促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共同发展,满足农村居民初级卫生保健需求。

六、补偿渠道及标准

(一)村医工资补助。由县级财政部门解决村医工资,每人每年不低于1.1万元。

(二)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偿。

1、一般诊疗费10元纳入新农合报销,报销比例80%。

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将不少于40%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医承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照确定的相关项目补偿标准,通过绩效考核,将相应比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到村卫生所。

3、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所(室),按农业户籍人口每年人均4元标准补助。

村医补助要随着国家和省补偿政策的调整,及时按照新的补偿标准和规定要求落实县级配套补助经费。对年龄超过60周岁的村医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离岗证书,原则上不再予以注册,县财政每月应给予200元最低生活补助。

七、实施步骤

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体制综合改革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机构设置,人员竞聘。在2012年2月底前完成村级卫生所、屯卫生室医疗机构设置,建立乡村一体化管理制度,选聘村医,签订聘用合同。二是建立补偿制度。在2012年1月底前完成补偿机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2012年3月1日起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三是村卫生所达标建设。全县力争用两年时间(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完成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具体完成时限如下: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1月25日)。组织前期调研,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等,召开全县启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体制综合改革动员大会。

(二)机构设置、村医竞聘阶段(2012年1月25日至2012年2月25日)。按照国家、省、市统一要求,设置村所(室)医疗机构,对竞聘的村医进行考试和组织考核,公开竞聘,择优录用。

(三)建立补偿机制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阶段(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2月末)。建立补偿机制,核定补偿标准。组织清查原有库存非基本药品,做好处理工作,全县从2012年3月1日起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

(四)房屋建设阶段(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末)。按照村卫生所、屯卫生室建设标准统一规划、统一专业设计、统一验收,力争用2年时间完成村级卫生所(室)建设任务,全部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密切合作。为确保我县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有序进行,成立县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同时县卫生部门要切实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作用,负责牵头组织协调落实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任务;县发改部门要将村卫生所设置规划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安排村卫生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资金;县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村卫生所的公共服务职能,制定财政补助政策,形成政府统筹安排、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组织,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和任务,切实加强领导,将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列入政府卫生事业年度工作目标,尽快启动实施。

(二)建立责任体系,强化责任意识。各乡镇对本辖区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负总责,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制,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落实综合改革工作任务,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各村委会也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协调解决村卫生所建设用地、配套资金等具体问题,确保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按期顺利完成。

建立卫生管理制度篇8

为贯彻省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粤府〔*〕23号)精神,推进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结合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切实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基本原则:坚持公益性质,注重服务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坚持区域规划,全市统一布局,立足现有卫生资源,辅以其他卫生资源转型和新建,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逐步规范;坚持与社区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同步。

(三)工作目标:到2010年,全市街道基本建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适应社会需要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居民可就近便捷享受费用比较低廉、质量比较优良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实现“小病在社区、防病在社区、健康在社区”的目标。

二、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城市卫生服务网公益性基层卫生组织,实行区(市)管理,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等综合服务,是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每街道设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辖区社区居委和辖区内人口密度较大的新建小区,根据需要设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

街道范围内已有区级综合医院及大型综合门诊、镇转街道前的乡镇卫生院,由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和标准认定一个机构,进行转型、改造,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辖区社区居委和辖区内人口密度较大的新建小区,已有区综合医院或镇转街道前的乡镇卫生院门诊和历史形成的城中村卫生站,进行转型、改造,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

街道范围无区级综合医院及大型综合门诊、镇转街道前的乡镇卫生院,无区级综合医院或镇卫生院门诊的,由区(市)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和标准,从辖区内已有其他卫生资源中,在同等条件下首选公立卫生机构进行转型、改造或新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街道范围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后,不再新设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层次相同的综合性医院、综合性医疗门诊(诊所)和服务中心。*区、*区政府不再办区级医院。

(五)坚持公益性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工作方式,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与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

(六)按法规和标准,规范社区卫生机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应符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2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并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科室、床位设置和设施配置符合国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定要求。社区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它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用房面积、设备、布局应达到提供专项服务规定要求。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原则上按照低于3万人口的街道(含3万),按每万居民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配备;大于3万人口的街道,按每万居民2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配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执业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按1:1比例配备,其他人员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数5%。设病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5张病床增配1名执业医师和1名注册护士。设药房的应配备药剂士以上的相应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再核定人员编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等要素按设置条件和标准依法实行准入制度。

(七)建立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工协作关系。调整市级预防保健机构职能,逐步将适于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区、*区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区、*区范围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市级预防保健机构业务指导与评价,其他区(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所在区(市)级预防保健机构业务指导与评价。

*区、*区范围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区三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其他区(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所在区(市)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实行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部分疾病社区首诊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医院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对限于设备或技术条件难以安全、有效诊治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相应医院诊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医院转诊病人,应按医院建议和病人要求,提供必要的随访、病例管理、康复等服务。公立医院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病人提供便利,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业务指导、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命名和标志应符合规范要求,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不得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命名,不得使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及以上名称。

(八)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度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和业务培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人员聘用、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中、西医技术服务规范与工作制度,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服务质量管理制度,财务、药品、医疗器械、固定资产、档案、信息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社区协作与民主监督制度,其他有关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探索建立与家庭或个人“契约式”服务制度。

(九)深化改革,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活力。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服务需要和精干、效能要求,实行定编定岗、绩效考核,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分别实行聘任制、合同制;制定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评体系,切实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服务绩效考核,对年度工作绩效考核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考核不合格人员,进行离岗培训,对培训后仍达不到要求人员按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

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分配管理制度,实行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收入不得与服务直接挂钩。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独立核算,与其下伸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没有隶属关系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指导。

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

(十)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市卫生行政、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制定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有关区(市)人民政府制定本地社区卫生服务年度发展计划,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落实政策措施。

(十一)加强准入管理,完善工作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准入由区(市)卫生行部门按市发展规划,征询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民委员会意见后,对符合要求的,依法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作为机构唯一名称进行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开项目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论证基础上,由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意见,报市卫生局审核,对符合规定的,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办理项目行政许可。

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医疗机构信息平台,组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开展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医德医风建设,加强机构服务质量管理;要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接受服务的居民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进行年度考核;要协同有关卫生监督所加强机构日常监管,规范医疗行为;要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单位。

(十二)加强编制管理,确保新进人员素质。区(市)编制部门要会同同级卫生、财政部门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卫生资源和卫生机构职能调整情况,以精干、高效为原则,落实人员编制,加强编制使用管理;要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和工作需要明确岗位名称、工作任务、工作标准、职责范围和任职条件,做好定编定岗工作;新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应在机构编制人数控制范围内,符合岗位要求,医生类应具备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医技类应具备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护理类应具备国民教育中专以上学历。要完善各类人员管理、奖惩和分配措施,吸引优秀卫生技术人员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十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区(市)发展和改革部门要根据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做好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工作,指导项目建设单位按要求报批项目建设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申请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项目设计、施工、监理、采购招标、投标工作实行公开。建设项目严格按批准规模、标准和内容建设。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加强稽查、审计、竣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十四)落实财政投入经费,加强经费监管。区(市)财政部门要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和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业务培训、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按国家规定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原则上通过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及个人付费等方式补偿。

要积极开展药品零差价销售工作,逐步降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销售药品加价率,弱化药品收益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偿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政策原因造成基本医疗服务亏损,由同级财政根据基本医疗服务成本与收费标准之间差额,统筹考虑整体收支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经费由区(市)、市按省有关规定共同承担。

区(市)财政部门要会同同级卫生、发展和改革部门依法对政府补助资金的分配、核拨、使用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强追踪。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要在财政部门严格监督下,按卫生行政部门绩效考核情况予以核拨,对服务绩效好的给予适当奖励,对服务绩效差的相应扣减补助。

区(市)财政和卫生部门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办法,明确收入和支出范围、项目和标准,积极探索收支两条线管理;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严格会计核算,提高财务收支透明度,规范收支行为。

(十五)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价格。区(市)物价部门要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和收付费措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严格控制政府定价药品实际零售价格,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价格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要进行严肃查处。

(十六)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障措施。区(市)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按定点资格条件及规定程序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医保定点机构,并及时向社会进行公布。要明确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适当拉开医疗保险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支付比例档次。要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办法,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参保人员的服务。

(*)完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其他机制。区(市)民政部门要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民主监督制度,加强监督;要探索建立以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医疗救助体系。

区(市)城市建设规划部门要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规划,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用房纳入城市新建小区或旧城区改造总体规划,在新建或改扩建居民小区时,按要求在公共服务设施中预留社区卫生服务用房,与市政公用设施同步建设。

区(市)人口计生部门要落实社区计划生育指导工作。

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质量、医疗器械质量监督管理。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

(十八)做好宣传,加强领导。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区(市)政府要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列入政府工作目标,统筹安排,加强领导。要把组织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措施,解决广大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要广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认识,争取社会各方和广大群众支持。

为加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发展和改革、卫生、城乡规划、物价、劳动社保、人事、民政、人口计生、教育等部门和*区、*区、曲江区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有关部门研究落实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政策,实施社区卫生服务规划,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社区卫生工作进行综合评估,解决实施社区卫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根据上级要求,提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年度工作计划,评价指标体系,对社区卫生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区(市)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在市领导下,统一步调,加强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积极开展创建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落实。

(十九)社区卫生工作实施步骤。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分三步实施:

1、准备阶段。*年上半年,成立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学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有关文件,组织开展卫生机构现状调查,制定市实施意见和发展规划,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财政补助、人员编制、功能定位、医疗保障等措施。

建立卫生管理制度篇9

(一)积极推进“一大一小”项目建设,科学规划和配置卫生资源,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卫生事业“一大一小”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市委市政府发展卫生事业的重大决策,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现代化卫生事业的重要基础。高强部长*要率先建立最先进的卫生服务体系,这就对我市卫生设施建设的标准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卫生事业“*”规划》已经定稿,《*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的实施意见》也于去年出台,卫生系统“一大一小”建设的发展蓝图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现在的关键是要精心组织,抓好实施。

在卫生事业重大项目建设方面,我们要着力做好几件工作:一是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集中力量,统一办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有关业务。已列入市政府*重大建设项目的21个卫生建设项目今年必须完成项目可研报告评审;二是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落实解决规划项目的立项、用地、人员、资金等关键问题的措施;三是加强建设项目的管理,实行重点项目进度报告和督办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重大项目建设的进度;四是在项目进行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严格用人标准,确保项目按时投入使用。

以“创新管理机制、完善服务体系、落实服务功能”为重点,大力推进社区健康服务工作。进一步贯彻市政府《关于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的实施意见》,落实各项配套改革,完善以公共卫生服务包为核心的社区健康服务规范标准。加快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全年完成建设120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任务,实现社区健康服务的全覆盖。成立社区健康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研究制定发展和管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具体措施。完善社区健康服务工作考核评估体系。积极推进卫生部、科技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基地”建设工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的培训和聘用工作,启动社区健康服务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项目。进一步完善社区健康服务信息化管理工作。

各区要落实责任,确保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新点建设任务的完成,实现社区健康服务全覆盖的目标。社区健康服务实现全覆盖要达到以下标准:一是社区全覆盖,建设15分钟社区卫生工作服务圈,实现以社区工作站管理区域为范围的全覆盖。二是人口全覆盖,实现以常住人口居住地为范围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全覆盖或实现以纳入了劳务工医疗保险的企业厂区为范围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全覆盖。三是服务全覆盖,实现在每一平方公里社区范围内,居民均能享受到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全覆盖或在区域范围大而人口稀少的社区实现“流动社区健康服务”形式的全覆盖。

(二)加强改革创新,努力建立健全“四项基本制度”,进一步发展具有创新特色的*卫生事业

*年,国家卫生部将出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的政策和措施,我市将认真组织贯彻和落实。市委市政府在部署今年工作时,也要求卫生系统要全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障制度、药品流通体制和医院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围绕卫生部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建设“四项基本制度”的工作部署,结合*的实际,今年全市卫生改革的重点是:

1、改革医疗卫生体制:以建立健全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体系的建设。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责任,政府将保障公共卫生、社区卫生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投入,市卫生局将与财政等部门密切协作,于今年内完成医疗卫生单位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调研工作和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加强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能力建设,通过培训和全科医生教育,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技术能力,确保服务质量。三是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要在社区建立工作平台,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四是研究探索构建城市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基本内涵和框架,推广采用适宜医疗技术和基本药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五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投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六是按属地化原则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严格把握医疗机构、技术水平等准入标准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格局,健全城市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七是继续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及分配制度改革。

2、改革医疗保障制度:一是要积极配合劳动社保部门建立健全服务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医疗保险广覆盖,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的矛盾。二是要积极配合劳动社保部门从医疗保险管理机制上引导市民初诊到社区,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减轻大型医院常见病、多发病门诊及住院压力。三是要积极配合劳动社保部门改革医保管理体制。建立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社会医疗保险偿付标准,将医疗服务后付费制度改革为定额包干预付制度,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基金的保障效率。四是要积极配合劳动社保部门建立对医疗保险费用偿付的第三方监督机制,维护投保人和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权益。

3、改革药品流通体制:一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推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根据国家、社会、个人承受能力和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二是按规定积极参与全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活动。三是总结推广盐田区从厂家直接采购药品的做法,探索建立全市统一药品物流配送的购销模式。

4、改革医院内部管理体制:以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深化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政补助机制等改革,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纠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实行“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的关键是强化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主要措施是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对医疗机构不分投资渠道和隶属关系,实行属地政府监管的机制。“医药分开”的实质是改革医院“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政府财政对医院给予相应经费补贴,切断药品收入与医院的经济联系。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关键,是科学确定划分两类医疗机构的标准,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维护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以防控非典、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业的处置能力和重大疫病的防控能力。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机制,规范卫生应急管理,强化卫生应急准备,建立健全各种卫生应急队伍,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要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和各项工作制度,制订应对处置程序、应急调查处理操作规范和技术方案。完善部门的协调制度,健全部门间和地区间的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管理工作。加强媒体信息监测工作,完善监测预警系统,组织开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决策系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调查工作。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处置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方面重点要抓好重大传染病的防控,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艾滋病防治规划执行能力,继续做好孕产妇的艾滋病筛查和综合干预工作,强力推进美沙酮门诊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全球基金流动人口和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扩大免费管制肺结核病的范围,降低患病和传播。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抓好寄生虫病预防和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和流动儿童免疫管理。做好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工作,提高防范和处理能力。进一步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学校口腔病防治的管理、指导及追踪随访工作。继续做好恶性肿瘤、脑卒中报病监测工作。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规范,规范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逐步推进项目化管理。进一步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严防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继续做好心理卫生工作,积极推进“心理卫生进社区”。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高整体检测水平。进一步加大疾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及干预和宣传力度,提高市民自我防范能力。

(四)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今年卫生监督执法的重点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机构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加强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一,全面加强我市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制定贯彻实施《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具体政策措施。开展卫生监督队伍能力现况的评估,提高卫生监督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完善卫生监督员准入、培训、考核和轮岗等管理制度。建立全市卫生监督员信息档案库。规范卫生执法稽查行为,建立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推广使用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完成全市卫生监督工作规范的编写工作。

第二,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完成日常卫生监督任务。建立完整的医疗卫生机构档案,实行医疗机构违法行为记分制、医疗机构违法行为通报公示制、医疗机构法人代表约谈制、卫生监督执法巡查制等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执法的长效机制。开展社会医疗机构“三规范”工作,规范社会医疗机构的名称、诊疗项目和人员聘用行为。加大对医疗机构违法广告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在采供血活动和用血过程中的违法行为。继续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监督抽检制度和食品安全预警制度。积极推行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管理工作,做好卫生部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力争在全市推广,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监督工作,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第三、努力完成卫生监督重点工作和专项整治工作。完成工业区食堂整顿与建设工程的各项具体工作,完成全市卫生行政许可的统一和规范工作,推广卫生监督信息化系统,开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执法“三同时”工作,加强重点职业病危害整治力度。积极推行公共餐具集中消毒工作,加快餐饮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积极推(试)行“医疗机构违法、违规行为记分制”的实施,规范卫生监督机构综合档案管理。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企业、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理、无证集中供水、社会医疗机构非法开展母婴保健技术、学校管道直接饮用水等各项专项整治工作。

(五)加强医院管理,明确岗位责任,进一步提高市民群众对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好的管理才能出好的质量,好的管理才能出好的效益,要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做好医院的常规管理。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动力。继续深化医院管理“五个创新、五项改革”工作,总结、提炼在医院管理“五个创新、五项改革”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将医院管理机制、医院发展模式、医院业务流程、医院服务意识和医院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创新理念及改革亮点在全市医院推广。

坚持把核心资源发展模式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才、技术和质量是医疗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重视人才的全面培养,只有重视技术的全面提高,只有重视质量的全面控制,也只有重视对核心资源的全面营造,才能赢得事业的发展。

坚持把领导班子执政能力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对各医疗机构领导班子和领导班子成员要严格要求、严肃管理,对领导班子成员,要求在德能勤绩廉几个方面都要做得优秀,对领导班子,要求目标共同,真诚合作,和谐共事。

坚持把社会和群众满意度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永恒标准。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我们要把工作思路从单纯注重行业发展转移到全面维护人民健康利益上来。不仅要加快卫生事业发展,还要注重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医疗卫生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明确岗位责任的着眼点是要强化三个方面的问责制。一是强化院长的责任。我市公立医院实行的是院长负责制,院长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对医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对医院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今年起,要进一步完善院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医院维护群众利益的办院方向。要加强院长的管理能力建设,增强院长的责任意识,院长必须尽量减少专业技术工作量,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技术服务水平上。院长要加强班子的建设,善于团结和整合全体班子人员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二是在强化院长责任的同时也要明确医院各级各类人员的责任,不管在哪个岗位,不管是什么职称的干部职工,都必须脚踏实地的按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三是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执行力。管理需要制度,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制订得再好也不能取得管理效果。要进一步完善医院管理的相关制度,严格执行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制度落实检查机制,坚决纠正阳奉阴违、形式主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风气,对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领导和责任人坚决予以严肃处理。

通过加强管理和明确责任,努力使医疗质量接近零缺陷,医疗服务接近零投诉,医疗费用达到零增长,医疗安全达到零事故。

(六)加强中医药工作,落实中医药强省措施,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能力

继续以建设中医药强省为契机,加快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将《*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纳入市人大的审议项目,力争尽早颁布实施。

加快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按照“*”期间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及项目要求,加快*-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促进中药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继续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建立“名中医工作室”,稳步推进中医师承工作,继续开展中医“四大经典”轮训。制订《*市中医重点/特色专科(专病)评估标准》。逐步建立研究方向稳定、队伍结构合理、管理规范、中医特色突出、群众欢迎的中医重点学科体系。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加强对中医药急诊急救、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医院重大传染病的研究,提高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

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快市中医院住院楼的配套设备及设施建设进度,争取尽快投入使用;加快龙岗区中医院和罗湖区中医院建设的立项工作,加强中医药进社区工作,建设一批中医示范社区,开展中医名家和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活动,积极扶持民营资本对中医药进社区的投入。要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管理,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七)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拓宽健康教育渠道,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市民自我保健能力

以“项目引导、规范管理、提高能力”为重点,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把好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准入关。加强对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日常监督,建立退出机制。继续推行“免费”婚检,健全产前筛查网络建设,规范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管理、随访及干预工作。继续深入开展“降消”项目,全面实施预防出生缺陷干预项目,扎实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项目。进一步完善儿童保健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加强儿童营养指导工作,加强托幼机构儿童心理保健工作的指导。落实《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评审制度》,建立干预机制。推进妇幼进社区工作,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加强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监测水平和质量。

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健康社区”建设,强力推进*市外来劳务工健康促进工作。加快我市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立法进程,力争《*经济特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条例》(送审稿)提交市政府常务会审议。深化健康教育示范项目工作,稳步推进“医院视频健康教育”项目工作。

(八)加强科研教育工作,重点加强人才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卫生服务技术水平

今年卫生科教工作以改革创新、规范管理为中心,突出重点,求是务实,继续实施“科教兴医、人才强医”战略,充分发挥医学科学研究和继续医学教育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医学科研攻关能力和重点学科的综合实力,加快我市医学科技人才培养与建设步伐,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强化科技管理。大力扶持我市医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科学研究,加强对市民健康密切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的经费资助力度。修改完善卫生科研管理办法等有关制度,加强对科技项目实施的监管。根据科技改革发展需求,搞好科技奖评审工作。制定我市开放实验室评审标准、评审办法,在全市范围内组织评审并建设数个开放实验室。加强新技术准入及监管,重点做好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准入和监管。

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合理有效的重点学科分类管理办法,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做好周期评估工作。健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做好重点学科绩效评估。协助制订并督促重点学科严格执行《*市卫生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加强重点学科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能。加强学科建设管理,特别是人才的培养,保证重点学科人才梯队合理结构,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探索建立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核心,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相补充的、协调发展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制定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积极做好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和基地建设,开展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此外,要加强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科医师培养,在全市铺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逐步试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要继续抓好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继续加强与香港中文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深港交流月”活动。

(九)加强卫生文化建设,倡导科学的健康理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和谐医医关系

做好工作,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各级领导要把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认真对待、妥善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维护好医患双方的合法利益。完善工作制度和案件处理机制,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拓宽医患沟通的渠道,增进医患之间的互相理解、尊重和信任,避免医患之间关系恶化甚至产生冲突。我们必须承认一点,现在的医患关系是处在“亚健康状态”,信任已变得很脆弱,医患之间本应有的“互信”变成了“双怕”,患者担心利益受到损害,医生不愿为效率承担风险。一方疑云重重,一方压力重重,和谐医患关系的理想状态还未能在所有的医患之间实现。这是发人深省的现实,也是必须改变的现实。各医疗单位要建立医患沟通制度,耐心细致的良好沟通,才能让信任回归到医患之间。医生是对症下药,患者是按方抓药,不必再考虑身体病痛以外的东西,这才是和谐的医患关系。要加强对卫生行业的全方位宣传,让市民理性看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同时增进市民对医疗卫生行业特殊性的了解,使他们客观看待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加强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倡导市民科学的健康理念。

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谐的医医关系应该是基础。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崇高的内涵中本来就包括了正直、善良和真诚的责任,这是救死扶伤的源动力。古语有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可想而知,医务人员之间如不能以正直、善良和真诚的心态来互相支持和帮助,而是相互诋毁、相互攻击、相互伤害,那必将是没有赢家的结局。医医之间如不和谐,何以取信于民?哪来的医患关系的和谐?古今中外的名医故事告诉我们,术精、德高是名医的根本,以可信的技术与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赢得同事的尊敬,赢得良好的工作环境。各级领导必须重视卫生文化建设,维护和提升卫生行业的形象。要净化医疗环境,增进同事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树立和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典型,打造卫生系统创业、守业的良好氛围。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让他们摆正位置,端正态度,自觉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丰富医护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之成为沟通医医关系、医患关系的桥梁。

(十)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探索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力度,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对党务工作的规范管理。加大民营医院党建工作力度,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党对群团工作领导。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卫生行风建设。继续深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抓好整改落实,建立健全治理长效机制。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力度,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认真贯彻卫生部、广东省和*市纪委纪检监察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进卫生行风建设。

建立卫生管理制度篇10

第二条县城区的环境卫生参照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要求管理,其余乡镇、村(居)参照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的要求管理。

第三条全县城乡环境卫生工作建立县、乡镇、村(居)三级管理网络,县城中心区主要街道、中心广场保洁的管理工作由县环卫所负责,其余区域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县职能单位主要领导、各乡镇长、村(居)委会主任是环境卫生第一责任人。环境卫生工作列入年度乡镇工作实绩考评的一项内容。

第四条县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并定期召开

会议研究全县城乡环境卫生工作。成员由县政府办、规划建设局、财政局、卫生局、行政执法局、工商局、爱卫办等部门和各乡镇一名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县规划建设局,县政府办一名副主任作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县规划建设局一名副局长具体负责日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城乡环境卫生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指导和监督乡镇、职能单位落实环境卫生责任,开展日常巡查和工作检查,向相关部门提出乡镇环境卫生年终考评结果的意见建议,协调全县城乡环境卫生工作有效开展。

第五条全县城乡生活垃圾要达到统一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科学处理的要求。城区生活垃圾建立“户集、社区居委会清扫和收集、县中转和处理”的模式,其他乡镇、村(居)建立“户集、村(居)清扫和收集、乡镇中转和处理”的模式。

第六条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确保辖区内无可视垃圾,干净卫生,做到道路路面、草坪、绿化带、路面两侧、群众门前屋后、公共场所等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污迹。

(二)确保辖区内环境秩序整齐有序,美观大方,做到道路两侧、走廊通巷、公共场所、群众门前屋后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摆摊设点。

(三)确保辖区内溪流、沟渠、水塘、道路两侧水沟无淤积、垃圾、杂物。

(四)确保城区、镇区主次街道街景立面美观,交通秩序良好,车辆停放整齐,“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

(五)按规定禁养或圈养家禽家畜。

第七条县、乡镇、村(居)要把宣传和教育工作贯穿到环境卫生建设的全过程,增强广大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城乡环境卫生的整治和管理。

第二章乡镇、村(居)管理责任和要求

第八条各乡镇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并报县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查。

第九条各乡镇要建立健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机构,确定一名领导具体负责辖区环境卫生工作,配置专兼职环卫管理工作人员,成立一支环境卫生监督检查队伍,具体负责镇区和村(居)日常的环境卫生工作。

第十条各乡镇要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纳入镇、村(居)干部年终考核的内容,作为评先评优和奖罚的依据。

第十一条县城中心区社区按国家建设部关于《城镇市容环境卫生劳动定额》的要求配备环卫保洁队伍。城区其他社区要建立一支满足日常保洁、垃圾转运、垃圾处理需要的环卫队伍,保洁人员实行镇聘,社区居委会管理。

第十二条其他村(居)要按人口的1-2‰配备一支满足日常保洁需要的环卫保洁队伍,配备日常环境卫生监督检查员,配置满足村庄垃圾收集需要的垃圾池或垃圾箱。

第十三条城乡保洁工作实行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的保洁责任制。县城区主要街道、公共场所推行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实行全日保洁制度,其他乡镇商业文化街道、主要道路、公共场所实行10-12小时动态保洁制度,村(居)主要道路、公共场所实行8-10小时动态保洁制度。

第十四条各乡镇要建立健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各类制度,包括乡镇领导干部包片包村制度、工作岗位责任制度、镇区卫生保洁责任制度、检查评比通报制度、考评奖惩制度等。

第十五条加强城乡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城区主要街道两侧每50米左右设1个果皮箱,居民区每60-80户按服务半径50米设置1个垃圾箱。其他乡镇镇区商业文化街道和公共场所按间距50-100米设1个垃圾桶(箱),主、次道路按间距100-200米设1个垃圾桶(箱),建设一定数量的垃圾屋。要求全县城乡居民、商店、农户垃圾袋装化或自备垃圾收集容器,并定时定点投放。

第十六条各乡镇垃圾收集手推(拉)车、垃圾转运车、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场(焖烧炉)等环卫设施建设要满足日常垃圾收集、转运、处理需要。城区生活垃圾收集车配用电子喇叭提醒居民定时投放。

第十七条各村(居)委会是辖区生活垃圾清扫、保洁、收集和村容村貌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有一套村(居)主要领导干部参与的环境卫生管理机构,确定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村(居)日常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建立村(居)干部包片、包组、包段的卫生责任制。

第十八条村(居)要制定实施环境卫生管理的村规民约,建立主次村道和公共场所的保洁制度,群众门前屋后的保洁制度,合理有效的卫生保洁经费筹措制度,保洁工人招聘、辞退、处罚和奖励制度,环境卫生监督检查制度。

第三章部门管理责任和要求

第十九条县财政局负责为环境卫生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按要求管理和支付环境卫生建设专项经费。

第二十条县规划建设局负责做好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环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做好城区公共绿地的日常保洁和养护管理工作,及时修复城区损坏的环卫设施,加强对城区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的管理,指导乡镇做好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做好城区户外广告设置的规划和管理,指导城乡做好垃圾处理费征收和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县行政执法局负责城区环境卫生执法和督查工作,抓好城区街道“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查处城区乱搭乱盖、乱拉乱挂、乱摆摊设点、摩托车辆乱停乱放以及乱扔废弃物、垃圾等行为。

第二十二条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指导创建卫生乡镇、卫生村(居)活动,加强对餐饮业、经营性公共服务场所、医疗垃圾等的卫生监督和管理,开展卫生健康教育促进活动,组织城乡除“四害”统一行动。

第二十三条县教育局负责组织学校开展环境卫生宣传和教育活动,普及卫生知识,培养学生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动员广大师生参与城乡环境卫生的整治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县广电局通过广播、电视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的整治和管理,对严重损害、影响环境卫生的行为给予曝光。

第二十五条县工商局负责审批城乡户外商业广告,配合有关部门对各类市场、工商企业、沿街集市摊点的综合环境卫生管理,督促沿街商店“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

第二十六条县公路分局负责城乡所管辖公路路面的保洁工作,及时修复损坏的路面,搞好公路沿线的绿化和广告管理工作。

第二十七条县交通局负责所管辖公路路面的保洁工作,抓好各汽车站的环境卫生,加强对洗车店、机动车维修店的环境卫生管理,指导乡镇做好农村公路的保洁和农村道路的硬化工作。

第二十八条县环保局负责对城乡污染防治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指导乡镇、村(居)做好污水的处理,加强城乡环保的执法工作。

第二十九条县水利局负责城区主河道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城区人工湖水面的漂浮垃圾,指导和协调乡镇做好溪流、河沟的保护和治理工作。

第三十条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负责加强城乡交通秩序管理,依法查处违章停车、闯红灯、违法行驶等行为。

第三十一条县旅游局负责城乡a级景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周边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县经贸局负责市场服务中心所属城区各集贸市场的卫生管理,确保集贸市场及周边秩序良好、整洁卫生。

第三十三条县农办负责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把环境卫生建设作为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内容,指导农村做好净化、绿化和美化工作。

第三十四条县民政局负责协调相关部门抓好城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落实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措施。

第三十五条县环卫所负责城区垃圾的清运和处理,做好城区主次干道的洒水和县城中心区主要街道、中心广场保洁的管理工作,按要求做好城区环卫设施的配置和维护,及时收集城区果皮箱的垃圾。

第三十六条其他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要结合各自职能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加强环境卫生的宣传和教育,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确保所在区域、办公场所及周边环境干净卫生、整齐美观。

第四章环境卫生资金投入

第三十七条建立完善县、乡镇、村(居)三级环境卫生投入和城乡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理收费机制。

第三十八条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配套乡镇、村(居)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垃圾运送、处理的补助。

第三十九条全县城乡范围内所有产生生活垃圾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营者、交通营运工具、常住人口,均应按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

第四十条县城中心区社区生活垃圾处理费委托县自来水公司按月,先试点再推广,未用自来水的居民户由所在社区居委会征收。

第四十一条城区内的其他村(居)、工业园区管委会、市场服务中心、物业管委会按县政府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管理实施办法落实收费工作。

第四十二条各乡镇、村(居)要将环境卫生整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计划,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辖区环境卫生建设。

第四十三条各乡镇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开征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可参照县政府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管理实施办法执行。各村(居)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于垃圾的清扫、收集和转运。

第四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无故拒缴或拖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对不按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根据国家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第38条的规定,对单位处以应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三倍以下且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处以应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三倍以下且不超过1000元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职人员必须带头按标准准时缴纳垃圾处理费,并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社会捐资赞助生活垃圾处理费。

第五章监督检查和考评

第四十六条城乡环境卫生联席会议办公室分别制定城区社区、各乡镇环境卫生检查考评标准并组织实施。

第四十七条城乡环境卫生联席会议办公室坚持日常巡查城乡环境卫生制度,检查管理责任单位落实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并通过《简报》、电视或向相关单位通报巡查情况。

第四十八条城乡环境卫生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巡查发现的和群众举报的环境卫生问题,要及时督促相关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和处理,被督促单位必须按要求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