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未来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0:10

新媒体运营未来发展篇1

一、手机媒体处于低级发展阶段

笔者认为,我国手机媒体无论在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业务模式上,尚处于探索阶段。

首先,手机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所办的多采取合作的运营模式。目前,手机媒体主要采取如下方式运作。一是传统媒体+Sp(服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模式所兴办的手机媒体,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都是采取这种方式。在这种运营模式中,传统媒体提供内容、Sp提供应用服务、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相应的收入一般按照内容、Sp、电信运营商25%、25%、50%的比例分成,当然,相对强势的内容提供商获得的分成比例会高一点。目前,很多报业集团旗下报纸的手机报总订户在几十万的数量级上,一年的收入在几百万元级别上。二是传统媒体直接和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手机媒体,如新华社、CmmB(中广移动)等。这种运营模式直接跳过Sp运营商,或者传统媒体收购Sp运营商,或者电信运营商直接跳过自己的平台进行运作,如中国移动旗下有卓望科技、中国联通旗下有新时刻公司。在这种运作模式下,传统媒体的分成比例略高,但是一般不超过40%。三是3G门户网如空中网等专门化的手机媒体网站,他们致力于打造专门的手机媒体平台,并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得收入,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四是门户网站的手机媒体业务。目前,门户网站的手机媒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门户网站自身提供Sp业务,通过和电信运营商进行分成,这些业务主要包括铃声、图片、文字传情、新闻、游戏、短信等;另一方面是门户网站设立专门的频道专门提供相关的手机媒体业务。

其次,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中手机媒体的定位都是附属业务,而没有把其定位为独立的业务。当然,由于作为从属业务,尤其是传统媒体重点扶持的业务,手机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既有的内容资源,不需要投入大量的采编费用就可以获取一定的收益,因此,目前传统媒体的手机媒体业务多为盈利项目。但是一方面收入规模小,远远不足以成为新的业务增值点,另一方面如果和现有的业务采取交易的方式来获取内容资源,甚至可能出现亏损状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新的业务尤其是发展前景巨大的新业务必须作为独立的业务来发展,采取相对分权的组织模式,否则就会受限太多,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导致业务得不到发展,或者出现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的局面。

第三,目前,手机媒体在表现形态上,主要采取的是手机报、wap网站、手机电视和手机视频等表现形态。如CmmB采取的是手机电视形态,传统媒体多采用手机报形态,3G门户网站多采取wap网站产品,门户网站多采取wap网站产品和手机视频网站形态。

最后,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二、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有着巨大的手机用户群且手机具有的自身特性,手机媒体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未来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首先,手机媒体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手机媒体已经有巨大的用户,而且潜在的用户市场更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4738.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部/百人。全国网民数达到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其中手机网民数净增1.2亿人,达到2.3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0.8%。因此,有着庞大用户群的手机媒体必将要迎来黄金发展期。

其次,手机媒体的自身特性更符合读者阅读趋势的变迁。当前,从读者阅读趋势上看,一方面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将更善于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主要由等待和无聊时间构成,等待的时间包括等车、等人、候机等时间,无聊时间包括乘车、如厕等空隙时间。在这些时间获得信息,需要相应的媒介具有及时、易携带、展示性好等特性。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可以分为娱乐需求和信息需求。在娱乐需求方面,年轻人有着更强的需求,也更为电信运营商和广告主所看重,广告主看重的是年轻人所具备的庞大的潜在消费能力,电信运营商看重的是年轻人所钟爱的手机视频能够带来大规模流量的消费形态;在信息需求方面,这部分人群多为消费能力强的中产阶层,这部分读者需要个性化、量身定做的信息,这部分读者也更为广告主所看重。由于手机媒体具有易携带、及时、迅速、展示性好的特点,这些都完全符合读者阅读趋势变化的要求。

第三,从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手机报、wap网站都是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将以网络媒体的现有架构为基础来发展。无论是手机报、wap网站还是CmmB提供的信息依然具有标准化、信息量少等缺陷,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这也注定这些形态只是手机媒体的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然以巨型的娱乐信息平台为基础,并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为驱动,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分层娱乐信息收费。

第四,手机媒体将采取“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由于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一样,具有前期投入巨大,而后期成本投入较小的特点,可以在基础业务平台方面利用免费的优势来尽可能地吸引用户,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巨型平台。由于其平台的空间是海量的甚至是无限量的,成本低廉,手机媒体就有能力和意愿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而且由于其存储空间海量,它就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具体说来,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巨型平台发挥长尾效应,把各种个性化和小众化的用户吸引到巨型平台上来。手机媒体“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可以具体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用,利用免费优势吸引巨量的用户,进而搭建大型平台进行资源协同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增值业务。在具体的盈利模式上,手机媒体将多采取交叉补贴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付费的给不付费的提供补贴,一方面,同质化的信息变得免费,而客户定制化的信息则要变得昂贵;另一方面,第三方给获得免费信息和服务的用户付费。

第五,电信运营商和新技术公司将大力进入手机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大、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拥有渠道优势和巨大的用户群,又急需寻找新的业务增值点来实现转型。从电信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将从通话消费为主转变为以流量消费为主。据国外媒体报道,思科首席技术官帕德马锡·沃里奥(padmasreewamor)日前表示,到2013年,全球互联网流量将达到560亿GB。而这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这一信息服务业新兴形式,以带动自身流量的大幅度提升,才能保证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电信运营商必将大力发展手机媒体业务,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下一步将是人力、物力的大规模投放。另一方面,google、苹果、微软、腾讯、新浪等以技术起家的新媒体公司正在虎视眈眈手机媒体业务,由于手机媒体业务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强,这些新技术公司将在未来的手机媒体业务领域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三、传统媒体发展手机媒体的关键

当前,传统媒体意识到手机媒体的良好前景和潜在的市场规模,纷纷采取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多种方式进入手机媒体领域,但是囿于观念、技术、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成效不大。传统媒体要想真正发展新媒体,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包括手机媒体的发展思路观念、利益观念以及合作观念。

首先.要加深对新媒体本质的认识。一些新闻人还只是把网络当成一个既有内容分发的工具和渠道,这种思维的缺点在于:首先,没有认识到传媒业巨型信息终端的趋势,未来任何媒体的内容只能是巨型信息终端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个信息终端必须符合互联网理念并以互联网为平台。其次,没有认识到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阅读趋势的变化,原创的内容无论其渠道怎么变化都依然是统一、标准化的信息提供,和读者的要求相差悬殊。第三,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媒体业的改变:一是网络媒体可以通过提供平台使自媒体成为可能,这就大大拓展了信息源,也使得媒体从业人员的专利转变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权利;二是可以利用技术提供及时、深度的信息分析,例如,和讯、东方财富网等可以通过相关分析软件为你及时提供各只股票的各种技术分析;三是更为重要的是能通过技术手段来分析读者的信息阅读偏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四是网络技术也可以解决信息的筛选,解决互联网现实存在的泥沙俱下的情况,一方面可以利用众包理论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对信息的求证中;另一方面可以设计评价机制,一旦信息者假新闻就把他的等级大大降低,这就能保证信息者为了自身的声誉而自身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思路决定出路,传统媒体要想真正发展手机媒体,就必须按照互联网的要求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这就要求首先意识到网络媒体平台化的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内容优势充分利用巨型信息平台对内容进行优化和分类,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找到需要自身内容的个性化读者,并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因此,在未来,信息服务和内容服务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还会更快发展,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在于改变自身对内容的认识,从“传统媒体的内容认知”快速转变为“互联网基础上的内容认知”。

其次,突破既有利益格局.对手机媒体进行倾斜和扶持。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利益的变革和调整,尤其对于手机媒体战略这样的重大变革,改革中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以及资源的重新配置将决定着手机媒体战略的成败。在传统媒体中,向来占据利益最为重要部分的是传统业务的采编部门,但是要想成功实施手机媒体战略,就必须把资源向手机媒体业务倾斜,而当手机媒体业务尚未成为企业的主要增值点或者规模很小时,这必将会影响传统业务人员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的高层要充分体现实施手机媒体战略的决心和信心,一方面下定决心矢志不渝地把利益和资源向手机媒体业务倾斜;另一方面要做好传统业务员工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认识到传媒业的发展趋势,以达到能够平稳过渡的目的。

新媒体运营未来发展篇2

【关键词】媒体经营理念创新

经营,指人们在社会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内进行的社会活动。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媒体经营:指对围绕媒体的发展目标,针对媒体产品生产、销售等流程进行精心策划和组织,使媒体在市场中有效运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经营活动。

当前,国内不少媒体在经营中普遍重视广告、发行和印刷,对自身的资源(如积累起来的无形资产)并未充分利用,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又面临许多障碍,导致媒体经营只能是限制性发展。另外,一些媒体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却没有达到1+1>2的规模效应。近年来,许多媒体经营者不断探索新的媒体经营方式,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现代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的创新运用正在成为中国媒体经营的新趋势。

1、重视新技术

在现代社会,技术条件对媒体经营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的推陈出新一直是决定媒介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技术进步不断创造着新的媒介形态和信息传播方式,同时也影响着媒体经营方式的转变。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信息和通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媒体经营者不断发掘新的经营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带着与生俱来的霸气迅速瓜分广告市场。这些新媒体因其形式新颖,目标受众具体明确而受到许多广告商的青睐。写字楼、超市、电梯、地铁、公交车、手机等都成了新媒体广告商争夺的对象。数字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依赖的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接收系统,这是无线通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能否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先发制人,媒体经营的前瞻性是重要的一方面。关注新科技的发展,及时引进新技术,并探索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的有效经营方式,成为媒体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媒体经营者对新技术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重视无形资产经营

无形资产是和有形资产对应的,其核心是商誉,此外,还包括企业经营机制、管理能力、关系渠道、营销网络、频道资源、频率资源、栏目品牌、节目形式和内容、播出时间等等。在西方发达国家,无形资产已成为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媒体尤其是强势媒体的权威性、影响力和品牌效应,都是具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有的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甚至数倍于有形资产。如迪斯尼品牌的价值为325.91亿美元,占其市值的54%。②在我国,媒体经营者虽然日益重视品牌建设,然而,许多媒体对包括品牌效应、关系渠道、营销网络等在内的无形资产还未实现有效利用。对无形资产的有效经营,需要经营思维的创新和突破,需要打破原有思维方式,寻找新的着力点。同时,借鉴国外和其他行业的经营理念也能对媒体经营起到启示作用。关键是要进一步创新市场经济和商业化运作的理念与方式,不断拓展经营视野。

3、树立服务理念

媒体不光要生产和销售产品,还要向人们提供服务,如提供获取信息的方便性以及有偿服务。向受众提供良好的服务,是新形势下媒体保持优势增强竞争力的要求。媒体在市场的经营活动应该确定信息服务的经营理念。所谓信息服务的经营理念,即媒体是做服务产业的,而且做的是关于信息的服务,媒体的信息服务不同于别的经济组织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以及信息咨询的服务,而是基于媒体的受众资源、节目内容资源和广告资源整合的信息服务。③

报纸分类广告的经营就是信息服务经营的一种。我国报纸的广告业务一般以工商广告为主,分类广告所占版面很少,原因是分类广告价格低,且不稳定。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不少成功的报纸其分类广告占的比重很大甚至超过了工商广告。分类广告可以吸引受众,扩大发行量,并且能够提供服务信息,即告诉读者这里有他所需要的信息。由于分类广告经营得好,这些报纸已经成为了读者必备的工具和生活指南。在我国,许多人找工作、兼职、租商铺时还是会有意识地去翻报纸的分类广告,然而往往会感到不能满足需求。我国报纸分类广告的种类和功能有限,还未真正形成影响力。但这也意味着我国分类报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随着广告制的推广和深化,媒体对广告主的影响将削弱,媒体分类广告将成为媒体自身广告的主营业务之一,这也让媒体不得不努力开发分类广告资源,重视分类广告的经营。

4、树立宏观市场观念

我国媒体目前大多只是局限于对媒介运作流程各环节的经营,在树立经营媒体的宏观理念和整体概念上还有所欠缺。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传媒理应与其他产业形成合理分工、立体合作关系,在大市场中运用商业手段建立关系和配置资源,主要依靠资金流动来增值。把媒体经营与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在市场条件下和其他产业进行有效链接和融合。这是适应市场基本要求的媒体经营理念。

在传媒国际化日益加快的今天,我国媒介经营理念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传媒产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①凌昊莹:《媒介经营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②http:///200406

/ca499106.htm

③褚多锋、奚春雁:《媒体经营运作实务全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新媒体运营未来发展篇3

获奖名称:金远奖年度最具合作价值广告公司奖

获奖理由:北京未来广告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的翘楚,与客户一同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优质的广告资源、完美的服务成就了一批快速发展的客户,如霸王、丸美、安踏、匹克等。目前,公司正向策略型广告公司转变,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其品牌快速成长。

2009年,未来广告已经开始试水电视剧整合营销,启动了电视连续剧《大国医》的系列营销工作。

今年的央视招标,再一次验证了中国本土日化企业的快速成长,仅纳爱斯、霸王、伽蓝(集团)、广州环亚、丸美几家国内化妆品企业便联手拿下超过4亿元的央视黄金广告段位。霸王一举从宝洁手中夺下连续四年的“一套晚间电视剧合作企业”冠名,成为此次招标会爆出的最大冷门;丸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此次总中标额过亿元,成为本土化妆品企业中的先锋。

不为人知的是,霸王、丸美第一次走向全国、走进央视,都起源于和北京未来广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未来广告)的合作。“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两家企业在和未来广告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快速成长,客户的成长是对我们的最大褒奖。”北京未来广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华如是说。

作为本土领先的广告公司,10多年来,未来广告以其先进的理念、优质的资源、专业的服务,成功服务了国内外数千家企业。同时,未来广告一直央视五套和央视八套的广告资源,专注于体育营销和电视剧营销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经验。

向电视剧整合营销迈进

2009年,中国电视剧市场的竞争可谓是硝烟弥漫,先是抢播成风,后有独播、自制大战等,但是在这种混战局面中,央视电视剧频道的收入仍保持20%的速度增长。究其原因,沈华认为:金融危机导致广告主缩减了广告预算,客户的广告投放更加集中,对于日化和乳品企业塑造品牌而言,央视是最高效的“空中轰炸”平台,他们追求的正是电视剧大众化的效应。央视八套作为中国居民收看电视剧的首选平台,每天提供大量的海外剧、独播剧,频道受众的女性特征、家庭特征、时尚特征、大众特征符合客户的需求。很多日化品牌、乳品品牌扎根电视剧频道,行业的集中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帮助了频道的良性发展。

随着广电总局61号令的出台以及电视剧对电视收视和广告经营的突出贡献,电视剧市场的竞争必将更为激烈。为了应对2010年市场变化,未来广告对央视电视剧频道进行了大力调整。据悉,频道将于2010年2月1日前后进行全新改版,频道的品牌形象、风格、个性、节目编排等都会发生变化。具体而言,针对受众收视行为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会对剧场和相应时段进行重新编排,晚间将打造一个8集联播收视平台,黄金强档依旧3集联播,海外剧场也将实现3集联播,同时黄金强档前进行两集港台剧或自制剧的首播。显然,这一变化将更突显央视电视剧频道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电视剧营销的深入发展,利用整合营销模式进行深入营销成为发展的必然。沈华表示,未来将在电视剧营销上做更多新的尝试,比如对首映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持续推进地面活动的开展,与观众进行深度互动,开发网络传播资源等。2009年,未来广告已经开始试水电视剧整合营销,启动了电视连续剧《大国医》的系列营销工作。通过地面活动、网络、平面媒体的公关,得到了立体化的传播效果,同时该剧广告主之一的霸王的品牌知名度也得到迅速提高。据悉,未来广告2010年将通过整合媒体和客户的资源,加大电视剧的整合营销传播服务,同时还会加大娱乐营销的力度,深入运用明星和剧目资源,通过娱乐营销,帮助客户更好地占领市场。

体育大年的大体育营销

央视体育频道作为全国最具价值的体育营销平台,在经过了2008年体育大年的繁荣之后,迎来了2009年体育小年的发展瓶颈。2009年,面对经济危机和后奥运效应带来了双重打击,央视体育频道整体运营情况步入回落调整巩固期。奥运过后,“每个商家都捂紧了腰包。”相关产业专家分析,后奥运时代更多的商家在奥运期间的“大投放”后,持续投放上会后劲不足;广告主在寻求一种既有效而省钱的方式突破营销瓶颈,这就需要媒体资源运营方急客户所急,想客户之想,为客户提供更多性价比更高的营销传播方案。

另一方面,经过2008年奥运营销的锤炼,一大批客户开始钟情体育营销,相信体育营销的威力。毕竟,在这个碎片化的媒介时代,体育赛事是为数不多能吸引大众的传播资源。未来广告2009年因势而变,一方面进一步密切了与客户之间的的合作关系,同时围绕不同的大赛资源,尽力吸引更多的新客户。奥运的举行,让越来越多的非体育营销的客户也接受了体育营销的概念,把它作为体现品牌活力,成为与具有消费活力的消费者沟通的平台,这正是未来广告的机会。

2010年是个体育大年。沈华表示,2010年央视体育频道经过1年的内功修炼之后,品牌价值也将进一步释放出来。未来广告对2010年体育频道的广告市场和广告产品做了一定的规划。从客户的签约量和与客户沟通的情况来看,央视体育频道很受市场欢迎。未来广告将通过一系列广告项目和产品的研发整合,帮助更多的广告主进行体育营销。

向策略型公司转型

在沈华看来,一个好的广告公司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掌控优质的媒体资源,二是掌控优质的客户资源,三是掌控优质的人才资源。未来广告公司作为一个媒体资源型的广告公司,不仅仅是媒体资源的销售商,更希望成为客户利用媒体资源达到市场目标的咨询和策略提供商。

未来广告深入挖掘媒体资源的广告价值,在媒体广告产品的创新上一直保持着比较大的优势,其推出的产品基本处于业界领先水平。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未来广告和上千家企业、广告公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深度的合作。未来广告深知,只有掌握了优秀的人才资源,才能为客户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为此,未来广告实行企业化管理,规范化运营,建立了完备且最具激励性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不断和一些咨询公司建立联系,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有效保证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

新媒体运营未来发展篇4

一《明日报》的特点

2000年2月15日9时,被称为台湾“第一份网络原生报”的《明日报》(tomorrowtimes)正式上网,它是由pChome集团和惊爆吕透莲是绯闻传播源头的《新新闻》杂志共同创办的。运营初期投入1.4亿台币,并计划将陆续增资2至3亿。该报一面世便受到欢迎,影响很大。作为网络原生报它与其它依赖于传统媒体的网络媒体有很大不同。

1、运作的独立性

当今网络媒体,无论是台湾的还是大陆的抑或是美国的,它的运作,包括新闻资源,人力资源都依靠某一个或多个传统媒体,如台湾的联合日报社推出的联合新闻网,中国时报社推出的全球资讯网。大陆有依托于新华社的新华网,依托于人民日报社的人民网,依托于上海90多家媒体的东方网和依托于北京市9家媒体的“千龙网”。就连网络最为发达的美国,其网络媒体也是靠在传统媒体上的,如就依托nBC和《华盛顿邮报》。但台湾的《明日报》则不同。虽然它是由pChome集团和《新新闻》共同创办,但并没有从那里得到新闻资源和人力资源。《明日报》运作独立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资源的独立。《明日报》不是文摘类网络报,不照抄其它媒体的新闻,也没有传统媒体为其提供新闻,而是通过自己的采编队伍采编新闻,新闻报道具有独家性。二是媒体经营的独立性。许多依托于传统媒体的网络媒体经营不独立,财务与传统媒体不分,经营收入入不敷出时有传统媒体给它补给,生存压力小。而《明日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pChome和《新新闻》给了其1.5亿便由其自行经营运作。也正因为这,经营亏损,又没有资本追加,而不得不停刊。

2、有与传统媒体相匹敌的人才资源。

《明日报》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董事长詹宏志,媒体经验丰富,是台湾新闻界的知名人士。总编辑陈裕鑫有着在传统新闻媒体工作20年的资历,熟悉新闻业务。发引人王健壮,在中国时报工作多年,在经营上有自己的理念。而其他的编辑记者原先也大都在各大新闻媒体,如中国时报报系等干过多年。在媒体业务上不输于传统媒体,他们把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以及言论的指导性、公正性等基本原则引入《明日报》,通过强有力的采编报道来树立其权威性和公信力。

《明日报》不仅人才质量高,而且数量上保证了媒体的正常,快速运转,报社人员总计300人,其中记者200人,编辑40人,工程师15人。《明日报》240人的采编队伍也许是其他网络媒体所没有的。大部分的网络媒体只有编辑没有记者,虽然新浪网的新闻网站有自己的记者,但人数不多,新闻报道多是复制粘贴传统媒体的新闻。

《明日报》停刊后,以《壹周刊》而闻名的香港传媒集团主席黎英直接从《明日报》引入了150名采编人员,从中也可看出这支从《明日报》出来的采编队伍的实力。

[page_break]

二《明日报》停刊的原因

《明日报》拥有300人的采编队伍,拥有1.2亿台币的资金,运作了一年零五天之后却被迫停刊,其中缘由是多方面的。董事长詹宏志把其归因为“投入时机尚未成熟,以及启用规模较大。”很多业界人士认为《明日报》没有一个好的获利模式是其失败的关键,该媒体的发行人王健壮也同意这种观点。那么到底那些因素使得《明日报》没有明日了呢?

1、网络广告市场远未成熟。

网络是泡沫。最近纳斯达克的网络股大幅下跌更加深了人们的这种看法。新浪网每股已跌至不到1美元。网络世界的普遍不景气和它的新生儿身份使得许多人对网络媒体的发展持观态度,虽然网民在大速度增加,但相比于传统媒体的收视(听)率和阅读率,其点击率还是不高,再加上网络广告手段的局限性(主要形式有旗帜、点击、漂移等),把广告投放到网络媒体的广告主不多。就台湾而言,网络广告收入仅占广告总额的1%左右,1999年其网络广告金额为3.5亿元新台币,2000年为8.7亿元。网络广告不多,但却有许多网站分食,造成大家都吃不饱的状况。这些网络广告的分布更是差异巨大。70%的网络广告主将网络广告放在大型入口网站上,其次是社群网站,主题式网站等而新闻网站所分到的比率不到1%。众多的新闻网站再来瓜分网络广告总额不到1%的广告收入,可见其生存的窘境。

就《明日报》而言,每月收入在300-400万之间,90%依靠网络广告,这对一个有着300人的大型媒体来说,这收入肯定是捉襟见肘。

2、经营成本过大

依托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因其新闻资源来自传统媒体,不需要在记者聘请,采访报道上投入巨资,通常只需十几个或几十个编辑和技术师,所以经营成本并不高。像内地的新华网,因其母体是新华通讯社,所以其新闻资源异常丰富且不需要有自己的记者。新华网在新闻信息的原创量上,在图片的上网量上,在国内外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首播率上都是国内第一,国为它有新华社分布在国内外的几千名记者和全国40多家行业报纸记者为其提供新闻,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

《明日报》不同。它不仅要发给300人的工资、奖金,它还得花费大笔资金保证记者的顺利采访。据称,《明日报》每月支出大致是2000多万(又说是4000-5000万),经营成本之高令人瞠目结舌。而每月300-400万的收入使得其每月出现近两千万(又说四千万)的亏损。董事长詹宏志花费4个多月的时间也未能找到足够的资金来源。创建时的1.5亿台币也就不足为继。

3、资金来源单一,难赢利

《明日报》每月收入是300-400万元,其中网络广告占了90%。如果网络广告市场非常看好,网络广告总额收入很大的话,其广告收入高到能维持运转,资金来源的单一倒不是致命伤,但目前的网络广告并不景气,所以它过分地依赖广告的经营方式把它带上了绝路,犹如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一样。《联合晚报》的报道认为,明日报的营收来自网络广告,而现今台湾的网络广告费用偏低,在广告主还未将网络广告成本纳入预算之中的情况下,要光以网络广告维持生存并不容易。

作为一家独立经营的报纸,资金来源单一是一种潜在威胁,而长时间不能赢利则是直接威胁。《明日报》从开创之初到关闭的一年多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虽然在台湾一份印刷报纸,通常每年亏5000万,而且要连续亏损5年之后才能赢利,但《明日报》的1.5亿元的资金显然无法支撑它继续亏损下去。

三网络媒体的明天

作为原生网络媒体的《明日报》,在新闻业务、影响力、公信力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情况下,却因经营乏术、成本过高、亏损过大而停刊。这使得人们对网络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忧虑。但《明日报》的失败只能说明在当今的情况下,一份原生网络媒体是难以生存的。同时它的失败也给我们以启示:(1)原生网络媒体生存发展的条件没有成熟,特别是它所依赖的网络广告市场还未繁荣起来;(2)网络媒体,尤其是原生性网络媒体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使经营收入多元化,减少过分依赖网络广告的风险,融资渠道要宽,多吸收招募社会资金;(3)原生性网络媒体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新媒体运营未来发展篇5

“点穴”报业经营的痛处

早在2005年,很多人就在质疑报业的发展空间,曾经盛极一时的“拐点论”、“冬天论”使很多人对报业的发展持悲观态度。事实上,自2005年至2009年,尽管经历了各种政策调整、市场剧变、大事件的影响,中国报业还是在稳步发展,只不过是发展的速度放缓。从各种因素分析,中国报业发展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传统观念、体制机制对报业发展尤其是报业经营的制约。“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应当是一种进步,但由于大多报业并没有实质上按照企业化运作,报业便在一个“融机关、事业及国有企业”等各种“计划特色”的环境中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行政区域保护壁垒下的报业跨区域发展制约。国内区域报媒多呈现以省委、市委机关报为母报,以晚报、都市报及专业报、生活服务报为子报的报业管理格局。以“行政区域”划分报业市场区域的管理模式带有鲜明的计划色彩,这对报业的扩张发展尤其是报业的跨区域扩张形成了强力制约。具体体现在体制上,大多子报没有体现出“市场主体”角色,但由于面对日趋激烈的传媒竞争,又不得不按市场规律去经营,区域市场的报纸若想寻求合作伙伴做大做强,必须由母报决策,而“母报”作为省委、市委机关报,作为“事业单位”,要牵涉众多的人事归属,并交由所属区域党委、政府决策,受“行政壁垒”制约,跨区域的报媒合作往往说来说去,最后被一票否决。转企改制后以企业主体谈合作,就可以突破“壁垒”。

2.传统媒体管理体系下的跨媒体发展制约。在以欧美为代表的国际报业市场,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出版等媒体是可以组合在一个传媒集团下的,而在国内现有的传媒管理体系下,上述几类传统媒体的相互渗透发展却被人为地“隔”开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技术的进步,传媒业在期盼一个以媒体“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市场组合,而现有的媒体管理体系却阻断了跨媒体的联合。

3.报业区域市场的“同质化”现象和“恶性竞争”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不断挤压着报业的赢利空间,使报纸难以保持可持续发展。在每个一线和二线城市几乎都有二三份以上的晚报、都市类报纸,有的城市多达四五份,大家为了争抢其共同的目标客户和市场,不惜拼尽财力、物力、人力,有的报纸多年亏损,负债越来越多,但依旧在“坚持”着,这种“畸形”的报业竞争格局严重制约着报业的发展。

4.报业的“企业化意识”不强,大多数报业至今未建立起现代传媒企业的制度管理体系。更多的报纸还高枕在“机关、事业单位”的旧观念里,“讲级别、论资排辈”、“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等。在中国国企改革、机关公务员改革均已走向成熟的大环境下,报业一时还没有真正找准自己的定位,而是夹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三者模糊的状态中往前发展。现代媒体的竞争和发展强烈要求媒体作为一个明确的“市场主体”参与,这就引发了种种矛盾,出现了大多报纸在日益开放的市场中不得不“带着脚镣跳舞”的怪现象。

5.报业赢利模式单一,使报业自身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不能持续提升。从全国看,晚报都市类报纸的赢利模式主要为广告创收,报纸发行亏损较严重。受报业恶性竞争影响,“厚报”和庞大的发行量使单张报纸的发行亏损越来越重。一份100版左右的晚报、都市报仅纸张及印刷费用就在2元左右,如果零售0.5元,按40%发行费率结算,售出一份报纸报社就要亏损1.7元以上(未核算采编成本、管理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及财务成本等),一份发行量60万份的报纸在出版100版时,当天的发行亏损就要100多万元。如果广告收入达不到100多万元,报纸当天就只能接受亏损的尴尬。受国家政策调整,宏观经济走势及报业恶性竞争影响,报业广告收入的不确定性较明显,同时纸价的起起落落也与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因此从长远看,报业单一的广告赢利模式对报业经营规模和效益的持续增长有很大的局限性。

6.理念、观念更新落后于社会整体改革发展的速度,使报业整体经营水平偏低。由于大多报业没有完全实质树立“企业化运营”的市场主体意识,报业经营在战略规划、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分配机制、人才团队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已非常成熟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很多报业的广告、发行运作更多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广告部”、“发行部”,即使有了实体化的广告公司、发行公司,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运作,更多地还停留在部门化运作。“官本位意识”、“级别意识”、“小部门小团体利益至上”等各种意识影响和制约报业经营的良性发展。尤其是对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方面,报业经营更是缺乏通常企业的“人才战略规划”。

7.由于企业化运作不到位,报业内外资源的整合过多依赖行政化的命令,缺乏有效的市场化整合手段,导致不能按市场规律科学配置媒体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媒体的品牌资源及渠道受众资源充分整合外部市场资源,使报业经营丧失更多发展机会。

转企改制后的转型

对正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报业发展来说,转企改制无疑是一种顺应大势的明智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众多行业的成熟发展都验证了一条基本的“规律”:从行政计划指令主导渐渐过渡到市场主导,从政企不分到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从快速发展的初级市场到竞争惨烈的无序混乱,再到逐步成熟规范有序的市场,行业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并逐步从国内市场影响到国际市场,其中家电业的发展成熟最有代表性。相比其他产业的发展,作为中国文化产业中坚力量的传媒产业才刚刚踏上产业化发展的轨道。未来的报业发展成熟,必须使一些区域主流报纸从惨烈无序的报业恶性竞争中解脱出来,通过品牌运营、资本运营和产业运营,实现报业的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做大做强传媒集团,既是报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对国家振兴文化产业,推进传媒体制改革大势的顺应,而这一切的改革创新,首先要破解媒体的转企改制。

2008年年底,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支持下,大众报业集团确立了以半岛都市报为核心媒体的半岛传媒转企改制并实现ipo上市的规划,经过近十年发展的半岛都市报有幸踏上了媒体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自1999年创刊至2009年,半岛都市报经历了一个相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成长发展历程,其“企业化”特征相对明显。大众报业集团给予半岛都市报充分的改革创新空间和发展空间,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将半岛都市报培育成了青岛报业市场上有绝对话语权和市场控制力的一份主流强势媒体,之所以选择半岛都市报作为山东报业改革的突破口,是因为这张报纸从一开始运作就推出了“市场化”、“本土化”的运作策略,尤其是体现在其相对市场化的运行体制机制上。在青岛报业市场,从抢滩成功到获得领先地位,从领先地位到绝对领先地位,一直到主流品牌媒体影响地位,半岛都市报在惨烈竞争的报业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同时也奠定了市场化运作发展的基础。尽管如此,半岛都市报在转企改制运作过程中还是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2008年岁末,围绕转企改制做大做强半岛传媒目标,半岛都市报提出了以资本为纽带打造半岛报系,构建半岛传媒,渗透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布局,并将转企改制并上市作为近期目标往前推进。为此,半岛都市报进行了系列的调整转型。2008年11月,半岛都市报成立品牌运营中心,该中心将承担起传媒品牌提升与转换职能,一方面全面提升以半岛都市报为核心品牌的半岛传媒影响力,另一方面实施报业传媒品牌运营战略,以品牌影响力做依托,利用市场化手段整合各类资源,创新赢利模式,并成为传媒产业运营项目的“孵化器”。运作近一年来,品牌运营中心已储备和试运营的品牌拓展项目多达十几个。2008年12月,为建立更完善的现代企业运行体系,半岛都市报进行了创刊以来规模最大最彻底的组织、人事及分配改革,并按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进行了制度完善;配合股改的推进,半岛传媒以市场主体身份与青岛及国内的部分专业机构及企业进行了深度的战略合作或合营合作探讨,为未来发展搭建平台,抢占制高点。

为加快报业经营规模的扩张和增强区域市场话语权,在大众报业集团强有力的支持下,城市信报在青岛成功改版,并在短短三个月内,成为青岛市区零售量第二大报媒。今年9月29日,半岛传媒与潍坊日报成功签约,由半岛传媒出资3000万元,购买潍坊晚报传媒有限公司49%的股份。10月10日,半岛传媒派出由执行总编、总经理等6人组成的采编经营团队,与潍坊晚报原有采编经营团队整合成新的公司化的运作主体。自2008年至2009年,经过多轮的考察、策划,半岛传媒拟与胶南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选址胶南水城规划土地发展半岛文化创意产业园,并打造以高端商务、会务、培训中心、图书音像交易批发制作中心、新媒体及影视制作中心为主体的产业运营平台,夯实半岛都市报向文化产业纵深发展的基础。

新媒体运营未来发展篇6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135-01

0引言

新媒体是“朝阳产业”,发展潜力自不待言。物有所长,必有所短。媒体和自然界的物种一样,存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存在所谓的全能媒体。新媒体传播及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找到有价值信息的难度变大,权威性不够,阅读受设备限制,区域聚焦不力。本文针对传媒企业自身情况,结合国内外对于新媒体的研究,进而为传媒企业找寻一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生存之路。

1影响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问题

中国传媒产业的前景光明,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未来的传媒产业将朝着电子化的方向发展,服务范围日趋扩大;无偿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有偿所占的比重日趋增大;市场化趋向越来越明显,所提供的服务专业化程度呈现提高的趋势。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仍存在如下问题。

1.1品牌栏目不突出传媒企业栏目资源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受众层次低、技术水平低、企业利润低和节目成本高,可以说是传媒企业的通病。同时,媒体发展对新技术有很强的依赖性,技术的发展也使新媒体时刻处于变动之中。这种情况下仍然用传统媒体的思维模式来经营新媒体是不行的。城市台受节目资源、观众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的制约,与新媒体相比,从竞争力要素上看,已无优势可言。

1.2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整体上说,国内传媒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理念和机制两个方面:一是理念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日常管理中人文主义的关怀不足。缺乏人力资本理念,没有将员工个人发展与组织长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而忽略了员工能力培养以及有着更高效用的长期激励作用。二是机制上的不足:主要是缺少一个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或者说是体系。然而在我国当前的传媒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却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可以说,与迅速发展的传媒产业市场及目前大量融入的风险投资资金相比,传媒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远远地落后了,在相当程度上拖了传媒业发展的后腿。

1.3国家政策利用不充分国家政策目前缺少更多对新媒体的支持政策,而新媒体具有得天独后的优越条件,网络不但具有无限的空间,而且具有无限的时间,什么时间都可以上传和下载,节目和视频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可谓具有“无限传播”的话语权。同时,国家政策正确引导也是对传媒业发展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广播电视媒体要做到继续把握面对大众的话语权。

1.4运营机制不成熟经营管理还不成熟,尚未找到有效的赢利模式。中国传媒产业的资本运作与经营,在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与环境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变化;媒体无一例外是采取完全公司化运作和新商业模式运营的。要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舍得本钱,培养人才,孕育生机,厚积薄发。相比之下,传统媒体虽然也开办了新闻网站、手机报、手机电视、户外屏媒体等新媒体业务,但实力很弱,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经营经验缺乏,而且新旧媒体的融合还处于磨合探索阶段,目前赢利还是主要依靠传统媒体的广告和发行收入。同时,媒介融合形成的新产业链以及衍生出的新的赢利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少,尚未找到切实可行的赢利模式和发展路径。

1.5品牌推广方式陈旧我国的传媒业大部分以传统的“口对口”式的推广为主。缺乏必要的公关、宣传及包装炒作,推广方式和技巧比较陈旧缺乏创新。尤其是前些年传统媒体缺乏合作和双赢的思想和观念,虽然媒体高速发展,效益很好,但这一经营模式仍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在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必须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来创新管理制度,打破固步自封的观念,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力量,才能摆脱发展困境,进一步做大做强。

2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媒企业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束缚了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相呼应。本文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针对传媒企业品牌栏目不突出、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国家政策利用不充分、运营机制不成熟、品牌推广方式陈旧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

2.1注重塑造品牌栏目提高节目和频道质量,实现信息投放的高到达率和满意度。树立正确导向。通过多种选择突出栏目的差异性,使观众易于识别,在观众收视后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形成收视期待和收视习惯,达到塑造品牌栏目的。

2.2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培养和选拔对专业知识有较深的研究的人才,否则在节目制作中很难得心应手,更谈不上做专业的、深刻的、有见地的分析。在竞中,完善的人才机制,是迅速提升核心竞争力重要因素。

2.3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广播电视机构利用国家公用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网络提供数字电视服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加快专业化的重组,以此来加快内容创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2.4注重运营机制的创新积极引入电视媒体经营竞争机制,一是在电视媒体内部要建立切合实际的竞争机制;二是全国电视媒体系统要形成一个竞争市场,做到优胜劣汰;三是加强与国际媒体运营机制交流。

2.5重视公关、宣传和包装做好与广大公众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得到公众的合作和支持,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谋求有效宣传,积极开展公关活动,树立良好形象,是媒体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仝静海.全媒体背景下构建传媒核心竞争力初探[J].中国出版,2011(4).

新媒体运营未来发展篇7

竞合,传统媒体直面社交平台

据HCR广告监测数据显示,2013上半年,全国报刊广告刊登额为470.13亿元,同比下滑2.54%,上半年的广告总额不到2012年的一半,报刊广告持续低迷。在前无明路、后有追兵的形势下,传统媒体加速了与新媒体的竞合。竞合是企业管理中的概念,即合作竞争,传统媒体既要与新媒体抢夺用户、争夺广告,又必须与新媒体合作,借鉴和利用其渠道和平台优势,因此,竞合是媒介融合的必经之路。

多渠道,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多元化。无论国内国外,多渠道、多平台已成为媒体消费的共同趋势。为摆脱困境,纸媒进行了积极尝试。2013年7月1日,《人民日报》探路“新纸媒”,利用二维码、图像识别等技术,将稿件由单一的文字形态转化为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态,供读者在不同终端消费,以此抢夺新媒体用户。加上2012年上市的人民网和拥有1246万“粉丝”的新浪微博,《人民日报》已形成网络版、微博、移动客户端、电子阅报栏等全方位的内容生产和呈现平台。除了中央级媒体,很多地方媒体也进行了多渠道、多平台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变革。青岛报业集团打造全媒体矩阵传播模式,以报纸为基础,融合青岛全搜索网,移动互联网掌上青岛app、青岛手机报,社交媒体微信、微博,户外媒体等,形成了包括报纸、网站、手机、自媒体、终端、活动等多平台的全媒体发展格局。其掌上青岛微信公众账号,上线3个月便实现了盈利。

传统媒体的这种策略,一方面发挥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另一方面又融合了新媒体信息互动、共享和个性化的特征,是改变传播方式的尝试。然而这种改变的本质还是对内容的坚守,盲目的“大而全”的布局实际上收效甚微。在新媒体时代,内容只是传媒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传统媒体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以‘内容为王’的产品导向和从广告主角度考虑的‘渠道为王’最终必将被综合了各种优势的‘服务为王’所取代”。因此,打造或者对接基于互联网的媒介平台,才是实施新媒体战略的可行路径。

多屏幕,移动时代的终端互动。据统计,2012年中国城市平均每个网民家庭中有4.68个屏幕,跨屏观看、多屏互动已成为行业趋势。根据2013年中国网络视频播放量分终端情况数据显示,视频行业已呈现出移动端爆发增长的趋势,在传统电视台平台功能日益弱化、观众规模逐渐下滑的趋势中,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媒体布局移动互联和云端应用是其必然的选择。

2013年1月2日,湖南卫视首款基于电视互动的社交应用“呼啦”安卓版开放注册,“呼啦”可以“将家庭共享的电视大屏与个人私享的手机小屏结合起来,实现手机用户与电视观众的高度匹配”,这是继金鹰网、芒果tV后湖南卫视多屏互动的又一尝试。半年之后,湖南卫视分享出的数据显示,“呼啦”已有超过600万的注册用户。与此同时,2013年央视也建立了“央视新媒体”平台,实现电视屏幕、央视网、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五大平动,其优质内容可以在网络电视、ip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和移动客户端等多终端上传播。

然而,与纸媒转型类似,电视的布局也是多渠道、多平台的思路,并没抓住广电转型的要害。笔者认为,当前广电转型有两个路径:融合与对接。媒体如果有强大的内容和实力,可以通过自建平台与借助平台并举的办法,遵循“以我为主,同时加强合作”的原则,共筑与拓展平台;而如果实力不足,可借力互联网平台,再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为自身内容生产运营提供平台支持。

多门户,基于关系的自媒体发力。在2013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上,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刘胜义表示,2013年1分钟内,QQ空间新增照片139000张,腾讯微博新增83333条,Facebook增加新帖2460000,Youtube新增72小时时长视频。UGC力量开始与专业媒体平分秋色,个人门户兴起,“个人门户使得大众门户的中心地位被削弱,每一个个体成为自己的传播中心”。

2013年,通过个人关系网络传播的自媒体实验真正开始,微信成为自媒体平台的代表。2013年8月9日,在微信平台上,从传统媒体走出来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发起了会员收费,一天之内收入160万元,很多自媒体人纷纷涉足“会员收费”;另一方面,装机量过亿的搜狐新闻客户端向自媒体人开放,为自媒体人打造个人品牌提供了机遇。

自媒体的传播渠道是“粉丝”,即社会关系,在互联网时代“无社交不阅读”,内容生产和社交是相互结合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交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个人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结人们关系的纽带。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整个自媒体生态是经久不衰的,因为总会有一拨又一拨的人投入到‘制造声音、生产内容’的无报酬工作中,说话是人的本性,工具又是那么简单且免费”。自媒体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体内容生产和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媒体内容生产能力有限、商业模式还不太清晰,自媒体运营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

聚合,传媒跨界合纵连横

2013年,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都呈现出显著的跨界特征,呈现出新旧媒体之间、新媒体之间交融聚合的新特点。跨界合作与并购的目的是聚合资源,“聚合”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说的“聚合”是功能性的聚合,现在很少有单一媒体拥有实现价值的全部资源,需要通过合作或并购的方式将不同的社会要素、产业要素聚合,为新功能的形成提供基础和动力。因此,这种聚合多发生在不同行业、不同媒介之间,是纵向的,可以促进企业形成上下游全覆盖的产业链。

双向融合,内容与平台的整合。2013年1月29日,浙报传媒收购网络公司边锋和浩方,意在通过资本运作快速切入新媒体领域,整合其在传统媒体业务上的内容优势和所购网络公司在新媒体上的平台优势;8月5日,互联网“大佬”亚马逊创办人贝索斯斥资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业内人士分析,亚马逊有硬件终端、有用户、有销售渠道和支付渠道,在其新闻内容销售数字化的盈利模式下,缺的是有价值的原创内容,收购报纸意在内容。

一个是传统媒体收购新媒体,一个是新媒体反购传统媒体,都是为了整合内容和平台,实现用户、渠道、广告、技术等多方面的资源聚合。以此为基础,收购者可完善产业布局,拓展新功能,从而实现跨媒体、跨业态经营的快速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当然,功能性的聚合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撑,而且并购的前提是收购者明确自身需求,了解公司的整体布局和未来走向,否则并购后,如果不能实现协同效应,其资源很难聚合互补,甚至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弊端,产生各种风险。

门票之争,布局移动互联网。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约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78.5%,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移动化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移动互联网将成为全球新媒体发展的主要动向和热点。

2013年,移动互联网掀起了入口之争。2013年5月7日,马化腾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表示,腾讯只拿到移动互联网的“站票”,能不能坐到终点不知道,而以百度和阿里巴巴为首的互联网巨头纷纷补票移动互联。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UC、高德地图等,欲打造移动互联网的生态链条;百度则斥巨资收购91无线,欲借此完善其移动互联网入口布局,形成“移动搜索+应用分发”的双入口优势。

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其线上线下的贯通使用户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抢夺移动互联网就是抢夺用户。目前,各大巨头基本完成了移动入口的抢占,但其消费闭环的营造仍未完结,产品商业化的目标尚未铺开,笔者认为,2014年移动互联网纵向的投资并购不会停歇。

物物互连,物联网锋芒崭露。据中经未来数据显示,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2013年底预计达到4800亿元,未来3年中国物联网市场增长率都将保持在30%以上。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与其他终端的结合,可实现物物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将推动一个多技术多领域交叉的新信息时代的到来。

2013年与传媒相关的车联网和可穿戴设备集中爆发。车联网是物联网最典型的代表,实现了汽车和互联网的资源聚合,拓展了汽车的移动互联功能。目前国内已经有22家汽车厂家推出了各自的车联网品牌。车联网对广播电视有重要意义,未来车联网将融合广播电视网,实现车上方便的广播电视收听收视,拓展了广电的传播路径和终端。而在谷歌眼镜之后,苹果、niKe、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不同领域的企业都发挥优势积极布局物联网,手表、衣服、腕带、戒指等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微信的即时传播颠覆了传统的“电话+短信”的信息传送模式,而要打败微信可能需要“所见即所得”的更迅速、更便捷的传播,可穿戴设备或许就是其挑战者。

物联网可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环境间信息的实时共享以及智能化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执行,为信息的传播带来巨大的变革。虽然目前由于成本高、价格贵、稳定性差等原因,只有少数人能够尝鲜,但我们可以大胆预测,移动化的下一个趋势就是物联网,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物联网将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对传媒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整合,行业内外重组并购

纸媒变局,报业合并潮来袭?2013年中国传媒业标志性事件,非上海报业集团成立莫属。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合并,意味着上海的党报几乎整体合为一家。无独有偶,2013年3月,大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半岛传媒与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青岛早报》和《青岛晚报》,以齐鲁传媒、半岛传媒为平台,完成了跨地区的兼并重组。

随着报业市场空间的不断萎缩,同城报业集团的合并和区域内报业资源的整合将是趋势,中国传媒业集中度在提高,这可以充分发挥报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由分散走向集中、集聚,并形成某些行业的控制性、垄断性经营,既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报业有整合的趋势,甚至有人预测“一城一报”格局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成为现实,但上海报业集团的成立主要靠行政手段,其他地区政府实现报业的整合并不容易,况且上海模式只是资源配置的优化而不是转型。报业若要转型,关键还是要在新的环境下找到新的盈利模式,而不是简单的资源整合。

巨头并购,影视领域重划版图。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从线上平均媒体消费市场来看,观看在线视频是最热门的在线活动,因此视频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也更具代表性。2013年5月7日,百度收购ppS视频业务,并将ppS视频业务与爱奇艺合并,此举撬动了网络视频版图;9月30日,乐视网全资收购花儿影视及乐视新媒体,通过整合视频上下游企业,乐视欲打造视频行业的全产业链;10月28日,苏宁牵手pptV,pptV虽活了下来,但在内容驱动的视频行业其前景并不被看好。2013年,影视行业并购频现,包括乐视网、爱奇艺、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中视传媒等在内的影视传媒公司和视频网站,都完成了大手笔的并购。

一直以来,我国影视市场集中度低,视频网站格局复杂,为了优化资源,谋求新的行业格局,大型并购逐渐成为常态。乐视网Coo刘弘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还会有大型的重组并购发生,最终将只剩下3~5家视频网站”。截至2013年10月初,与2013年初相比,并购之后的光线传媒市值增长3.9倍,百视通市值增长3.3倍,而乐视网股价达到5.2倍。截至2013年11月8日,乐视网市值超过319亿元,超过搜狐集团和优酷土豆。

然而视频网站本身就有盈利模式和经营模式不清晰的不足,并购并非治愈其“发展顽疾”的良药,现阶段完成并购试水的几家知名视频网站,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盈利效果,行业老大优酷土豆2013第三季度净亏损2.186亿元。视频网站若想盈利,还得在内容、技术和渠道等诸多方面下苦功。

妥协抗争,运营商的行动。2013年12月4日,期待已久的4G牌照正式发放,在业界看来,4G给中国带来的是整个通信产业链的成长。回望2013年初,微信收费的消息层出不穷,以微信为代表的ott类app不但影响了运营商的通信业务,更占用了运营商的信道资源。

为了应对互联网企业的挑战,国内运营商一方面积极与其合作推出数据业务,如与腾讯合作的“微信沃卡”;另一方面,运营商不甘心只做管道工,尝试将服务向终端化、智能化发展,三大运营商的ott产品全部亮相,剑指微信。纵观全球,运营商并购也频繁上演:2013年7月,at&t以约11.9亿美元收购预付费无线公司Leapwireless;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日本运营商软银216亿美元收购Sprintnextel;在欧洲,荷兰运营商Kpn(荷兰皇家Kpn电信集团)以81亿欧元向西班牙电信出售其德国移动业务e-plus;9月2日,美国运营商Verizon通信斥资1300亿美元收购沃达丰所持Verizon无线的45%股份……

不管是合作、竞争,还是并购整合,运营商都是在考虑增加自身体量以在4G时代更好地应对互联网企业的冲击。4G以数据为中心,语音业务被边缘化,如果运营商此时仍卖语音、短信或流量,最终只会沦为渠道。虽然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因为政府背景很难进行整合重组,但在产业价值向互联网业流动提速的环境下,为了避免“管道化”危机,转型是其必然选择。4G时代,希望运营商有所作为。

“体用”并举,云时代的大数据

2013年8月,互联网行业发生了一场激烈的网盘大战,网民从此用上了tB级的免费云空间,大战由金山发起,涉及到腾讯、百度、360、华为等网盘服务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与“云端”相连,使得网盘不再是单纯的存储工具,这场大战的真正目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开启之前抢占用户、流量和资源,未来当用户的海量数据存到“云端”,云盘将成为必需品,那时谁占据了这个入口,谁就拥有了未来市场。

与“云”相辅相成的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云计算为体,大数据为用。云计算的存储和计算能力为大数据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大数据的开发“不仅能够使海量数据的生产、传播和相关业务的运营更为便捷,还将为新媒体进行更为科学的发展规划及盈利模式探索提供科学的依据”。这种影响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战略层面的。

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从根本上对世界传媒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调研报告显示,云计算在2015年之前将在全球范围创造1400万个就业机会,并且每年来自云创新的收入将达到1.1万亿美元。而我国云计算与大数据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据预计,中国云计算到2016年其规模将超过10亿美元,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超过6亿美元。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背景下,各大媒体、企业都开始布局相关业务:2013年5月17日,全国60余家媒体在北京启动成立了以云报纸为核心,以国内近百家媒体为渠道的全国云报纸技术应用平台;浙报集团2012年开始投资数据分析项目,将目光放在了未来社交网络的数据深度挖掘上;搜狐正着手搭建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平台,将旗下数据资产全面打通整合,获取每月9亿多人次的用户数据资产……仅2013年9月下旬到11月下旬两个月内,全球大数据方向投资并购项目达35个,超过15亿美元。

当前来说,大数据在传媒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营销方面。2013年2月,雅虎推出个性化首页,为全球用户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定制内容服务,这种高度的个性化不仅提升了雅虎主页的用户体验,也涵盖了所有二级页面和移动应用。此举将雅虎的全球用户数提升到8亿,超越谷歌成为全美访问用户数最多的网站。同年10月,QQ空间《大数据里看电影》的信息图,从电影票房、观影城市、观影人群、口碑效应等维度,对2013年的热门电影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发现电影在QQ空间的讨论次数越多,其票房也就越高,并直观地揭示了电影与大数据之间的关系。视频网站爱奇艺透露其正在根据大数据挖掘的信息自制电视连续剧;盛大文学声称将基于大数据生产电视剧本;华策影视收购克顿传媒之后,也收获了其大量的数据储备和分析经验;乐视影业更是根据《小时代》的相关网络数据研究做了一次成功营销,使其首日观影人次创下236万的纪录。这些基于大数据的营销方略,使数字营销进化到数据营销。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云计算与大数据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动力,也让人们开始反思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与公共安全;同时,按照大数据的发展思路与要求,不同类型的媒体需要对其发展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基础技术进行一定的升级,这对媒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媒体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依据。在这场新一轮的竞争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应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关注与投入,并做出相应的改变或转型,世界媒体的产业格局或许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展望2014年,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会加快转型的步伐,传统媒体网络化,新媒体移动化,各种新平台造就各种新媒体、新业态,新的传媒产业格局将在融合创新中重构。

作者谭天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新媒体研究所所长

新媒体运营未来发展篇8

引言

旅游“大众化”、“智慧化”时代的到来,移动客户端越来越普及,使得受众消费习惯和资讯获取渠道产生了很大变化,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媒体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新型营销工具,旅游行业也非常重视新媒体营销宣传。旅游营销推广要利用好各类媒体资源,充分发挥优势,打造多媒体组合宣传策略。

一、旅游新媒体营销文献综述

国内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2010年以后,文献量较大,侧重角度各异。林思文指出“微营销”是基于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的整合营销方式。胡朝阳认为“微营销”讲究用户参与,让用户在“碎片化”、“支离破碎”的信息中整合形成“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王夏对微信的营销模式及策略进行了总结。王欢从人际沟通视阈入手分析微平台传播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周虹余对不同微平台的功能特点进行了对比,微博注重信息接收,微信则注重人的沟通交流。陈卓威在研究中指出旅游营销应摒弃以往传统宣传渠道单向宣传方式,应采用能适用于多种终端平台的微传播推广模式。李龙首次提出旅游与媒体的互动融合概念。张玲指出政府主导型旅游新媒体营销可能产生模式单一、缺乏行业内联动等负面影响。文彤指出新媒体很容易成为个性化旅游信息的生成节点和扩散节点。柴海燕发现潜在旅游者的购前消费行为受到新媒体口碑数量、类型及旅游产品体验特性的影响。目前研究成果大多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新媒体,以某一主体的新媒体营销案例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案例分析对归纳新媒体的特点、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和借鉴意义。

二、陕西省旅游局新媒体平台营销现状

陕西省旅游局作为省级旅游管理部门,在旅行管理职责同时,还要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同时做好旅游资源营销推广。陕西旅游在营销手段的运用上较东南部发达省份较为保守,这一案例在中西部地区省份的行政管理部门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研究成果具有可借鉴性。

(一)利用自有新媒体平台开展国内营销。陕西省旅游局目前拥有陕西旅游政务网、资讯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订阅号四类新媒体平台。1、陕西旅游政务网:政务网由于内容特点,阅读人群具有稳定性和局限性,因此在知晓度相对较差,用户主动搜索访问获取资讯的情况较少。2、陕西旅游资讯网:主要为广大游客服务,提供旅游资讯、优惠信息、攻略线路等板块的内容,目前正处于不断完善和推广阶段。但由于上线以来并未进行专门推广,目前访问量不高,大众旅游资讯的平台作用有待凸显。3、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新华、央视微博:开通了新浪、腾讯、新华和央视微博。目前主推新浪微博,同步更新其他微博。新浪微博粉丝量130万,腾讯微博粉丝量17万。微博内容涉及全省的旅游推介和动态,提供及时有用的资讯。目前需要大力提高图文推送内容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的提高上。4、陕西省旅游局官方微信订阅号:2014年4月推出,每日推送旅游资讯,定期开展微信活动,功能板块尚未深度开发,目前关注用户13万人,媒体潜力巨大。遇到的问题有定位不明晰、功能开发尚不完备、图文阅读人数、转发收藏数较低,平台互动较少等。(二)利用国际社交新媒体和搜索引擎开展境外营销。从2014年开始倾向于加大境外新媒体平台的营销力度,进行虚拟社交网络营销。陕西在Facebook、twitter上建立了专门的旅游宣传推广页。Facebook专页上采用基础运营、专题栏目、广告投放、创意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基于twitter平台的时效性,会在twitter专页上更多更及时的资讯,向游客提供最新的旅游信息。还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进行营销,为宣传推广陕西旅游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新媒体营销宣传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几个新媒体平台普遍存在重视不够,倾斜力度不够,平台整合性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资讯内容特色不明显,未能有效吸引用户。推送内容原创度不高,特色性、趣味性不足,未进行特色营销策划,四个平台几乎都有与用户粉丝互动的功能,但相对于用户量来说,互动次数和级别不高,整体互动情况较差。2、平台多但缺乏整体运营思维,营销推广层次和水平较低。陕西旅游形象宣传推广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缺乏自我营销意识,自我推广营销水平不高。(二)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1、新媒体投入严重不足,市场反应滞后。人力、财力上的投入均落后于当前营销发展态势。由于编辑人力缺乏,微信微博原创度较差,缺乏个性,没有进行专门设计,所以各个平台在省级同类平台中的辨识度不高,特色不够鲜明。2、信息渠道来源不畅,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各地市旅游局与省局未形成良好信息互动渠道,网站和微平台多以转载为主。四个平台的定位有差别,但不够明晰,各自为阵,资源整合度不高,关联度相对较差,没有充分发挥各平台特点。

四、新媒体营销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新媒体运营未来发展篇9

2009年5月7日,为期两天的第二届亚太未来电视国际峰会于上海浦东淳大万丽酒店落下帷幕。本次大会汇集了150余位电视行业的国家有关政府部门、世界顶级广播电视运营商、设备供应商等相关组织及企业,无疑是今年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电视行业峰会。

第二届亚太未来电视国际峰会是立足中国、面向全球,讨论广播电视产业中的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的一次盛会,提供了深入了解快速发展的广播电视产业及掌握最即时有效的战略决策信息的资讯平台。亚太未来电视已成功举办了两届,逐渐成为广播电视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国际性会议,得到了来自中国国家广播电视管理总局等各界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同时,峰会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扩大,有来自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级官员及行业领袖出席了此次峰会。

目前,亚太地区正处于数字化电视建设的繁荣时期,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广播电视消费市场之一。在融合、数字化、三网合一、VoD与互动等新热点的带动下,未来电视行业将迅速发展,中国更是随着自主研发的CmmB、CttB等标准的相继出台而受到国际主流运营商的瞩目。基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及本公司成功举办往届峰会的成功经验,此次峰会分设了有线电视、地面数字电视、互动iptV以及移动电视四个主题分论坛,深入探讨了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规划、国际合作机遇、广播电视产业中的技术革新、运营商商业模式的探索等热门话题。

令人欣喜的是本次亚太未来电视行业峰会已经走出了地域的限制,而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未来电视峰会。在上海信息服务行业协会的支持下,本届峰会得到了国内外相关组织及广播电视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的鼎力支持,如: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台湾威达超舜电信多媒体公司、英国电信、法国电信、时代华纳、新加坡传媒学院、上海东方有线网络、中广卫星移动广播公司、北京泰美世纪、清华大学-数字太和研究所、陕西广电网络传媒有限公司、杭州华数、中广互联等。

亚太未来电视峰会为中国的广电行业提供了一个与广电运营商及设备供应商等国际行业领袖的交流平台。此次峰会中,国内外的发言嘉宾包括: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无线研究所李星所长、netinsightaB首席执行官Fredriktragardh、深圳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袁明、台湾威达超舜电信多媒体公司总经理黄彦男博士、英国电信中国研究中心总监张杰女士、微软广告亚太总监mr.ChrisSchaumann、摩托罗拉中国宽带网络技术方案总监BruceZhou、时代华纳特纳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RingoChan、凤凰新媒体首席运营官李亚、清华大学王兴军教授、陕西广电网络传媒公司吕晓明董事长、中广卫星移动广播公司孟斐先生、泰美世纪技术总监杨磊、法国电信战略营销高级副总裁Georgespenalver、杭州华数副总裁乔小燕、Strategy&technologyCo.,Ltdmr.Colinprior等。此次会议更得到了全球17家专业媒体及新华社、俄罗斯电讯社、法新社等国际知名大众媒体的支持,为亚太未来电视2009国际峰会成为全球广播电视行业的国际品牌峰会充当了良好的传播媒介。■

新媒体运营未来发展篇10

获奖名称:金远奖年度最具综合实力广告公司

获奖理由:中视金桥传媒集团作为以央视广告资源为主的传媒集团,在10年的发展中,紧紧地以央视资源央视为依托,在主营业务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相关服务能力已得到全面提升,从创意、设计、制作、媒体研发、媒介计划、购买执行、客户开发、客户服务甚至到品牌整合营销传播――这一完整的媒体运营服务能力如今已经成为中视金桥个性的体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的央视招标都会在传媒广告界掀起一场血雨腥风,众多广告公司在这场智力与实力的较量中来回博弈,“各领一两年”。然而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一个身影,一直屹立在中国的广告市场,并迅速地发展壮大,她就是中视金桥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视金桥)。作为一家本土的广告公司,中视金桥经历10年的发展,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中国本土广告界的翘楚。俗语说,十年磨一剑,这把锋利的宝剑已经出鞘,在中国的广告市场叱咤风云。在Ceo刘矜兰女士的带领下,中视金桥正向中国一流的媒体运营集团的目标而努力。

翻开中视金桥10年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发现,中视金桥一直紧紧以央视为依托,央视资源是其发展的核心业务。从一个栏目的广告资源到如今掌握着众多优质资源,中视金桥在这个领域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行业的翘楚。

2010年,中视金桥在央视栏目广告资源招标中,再获佳绩。获得了总价11亿多元的央视栏目广告资源,囊括了一套和四套一批优质的广告资源,如《晚间新闻》、《新闻30分》、《海峡两岸》、《中国新闻》、《走遍中国》等,加上中视金桥子公司森盟去年已经签约5年经营权的CCtV-7农业频道广告资源,构成了纯粹民营资本最大的媒体运营公司。“今年的央视栏目招标,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相对于以往的资源,此次的中标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品质上,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伴随着优质资源的大量引入,中视金桥也将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2009年,中视金桥营业额达8、9亿元人民币,2010年营业额最少会翻一番,经营目标要接近20亿元。”中视金桥市场副总裁刘国基如是说。

广告行业的竞争,不仅仅是资源的竞争,更是服务的竞争。广告业作为服务行业的一个分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其职责。中视金桥人秉承成为客户“媒介服务伙伴和传播顾问”的理念,不断强化专业服务,衍生服务内容,保障客户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率。公司还建立了卓越的媒体营销理念和运营体系,以及高效的服务执行体系。通过专业媒介研究团队,运用国内先进的研究理念与工具,为企业品牌传播提供周到、细致的研究服务,提供专业智力支持。同时通过新颖独到的媒介创意影响受众,引发品牌宣传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