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行政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2:14

日常行政管理制度篇1

1.不得在办公场所大声喧哗、打闹;不许利用计算机、手机等高声播放音乐或歌曲而影响他人工作。

2.保持办公区域环境清洁,不得在办公室区域内、走廊吸烟。

3.不得在办公区域内堆放纸箱等其它杂物,废弃的文件应及时堆放到指定地点,统一销毁。

4.上班时不得玩游戏。

5.人员外出时,需在白板上留言去向。

6.不得利用公司网络资源、转发任何形式的不当言论和垃圾邮件。

7.工作计算机需设置有效的8位开机密码和屏保密码。

8.不得向外部人员谈论和泄漏内部商业机密。

9.不得、不得聚众闹事、不得使用侮辱性语言。

10.下班后,文件整理整齐,关闭电脑、显示器等其它设备电源,并切断电源。

11.办公区域内禁止焚烧杂物或使用明火,不得自行安装、乱拉电线和接线板复接,杜绝火灾隐患。

12.不得私自将公司财产带出。

日常行政管理制度篇2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不够健全,导致了单位资金使用效益过低

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单位预算管理不够健全,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不够规范。在很多情况下,项目的预算资金使用并不明确,没有做到专项专用的问题,预算资金的使用没有计划,对项目具体使用金额也没有一定的限制。并且有关部门也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以及收支进行必要的考核。直接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项目资金存在挪用、浪费的现象。因此,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益非常的低。

(二)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正确的做到会计核算

现金制度是我国会计的基础。这样可以方便行政事业单位向上级部门汇报收支情况,也能方便行政事业单位做出决算。但是,现金制度并不适合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很容易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无法计算单位日常活动的成本,更是没有办法来评价单位自身的资金使用效率。并且,很大一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设置的会计科目以及核算的内容都和单位自身编制预算报表等无法一一对应。这样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编制预算的难度和工作量。另外,现阶段我国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都是使用一样的会计核算制度,无法区分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特有的项目和核算。这些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内容上的问题,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应用产生一定的问题。

(三)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的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首先,有关部门并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应用工作产生一定的重视。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会计应用仅仅侧重于全面预算和日常核算几个部分,而缺乏细致的会计管理以及监督核算工作。再者,有关不猛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的任命的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甚至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仅仅是因为符合相关领导人的偏好,连基本的《会计从业资格证》都没有。另外,虽然基本上每个行政事业单位都有各种各样的财务制度,但是在日常会计应用的时候,会计人员还是偏向于听上级领导的指示,让财务制度形同虚设。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下属的监管也不够严密,造成财政支出管理混乱。

二、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现状加强管理会计应用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应用体系

因为我国还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此时,我国的经济形式变化的非常的快,现有会计准则很难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财政部应该制定符合国情的细则,并且不断的根据改革情况对会计准则进行补充、修改。财政部门还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经营、发展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财政法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管理。另外,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定额财政支出制度,严把财务收支关,要搞好会计监督,做到支出有章可循,节约资金。按照公共单位财政的规定,落实行政事业单位集中支付的制度,建立科学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来适当调整预算定额的标准。

(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应用实务操作

建立良好的会计应用体系的同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应用实务操作能力非常的重要。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进行会计人员后续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工作,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水平和财务管理的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出了针对会计账目的管理之外,还应该提高对会计的监督,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确保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可以得到保障,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确保会计成果的科学、准确。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应用离不开单位采购,对于公益性质的单位采购必须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来执行,采购工作必须有会计人员对接,并且制定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的管理,确保采购、财务流程可以规范流畅进行。

(三)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设置会计管理部门规范会计应用实务操作

设置会计管理部门,对会计应用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会计管理部门必须要做到引领财务目标,引导会计绩效,追究会计责任等。会计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管理,强化财务监督、控制、指导等职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定以及执行、财务内部控制以及审计监督等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另外,会计管理部门还需要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规范会计日常行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真实、准确、合法、完整,维护国家的经济秩序。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应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计管理部门应该做到积极应对发生的问题,协助会计人员进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救,并且研究解决办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会计制度。

(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自身应该加强日常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应用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自身应该规范亏会计基础工作。会计部门自身制定严格的日常工作规定,既可以确保会计工作顺利进行,还可以以此规定知道会计人员的日常行为规范。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日常工作的特点来进行工作规章制度,确保会计人员可以按照岗位规定来进行日常工作,还可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在选择人才的时候,规范岗位人才要求,在根源上提高会计上岗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自身还应该明确自身工作职责,让会计人员相互制约,确保会计工作合理有效,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三、结论

日常行政管理制度篇3

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一第一条律师事务所业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业务管理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和部颁规章和规则而制定,以本事务所章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为依据,是本事务所业务管理的准则。

第二条业务管理规定的宗旨是: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事务所实行科学管理;本事务所实行律师分工负责制;建立健全本事务所的业务档案制度,真实记录律师活动,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坚持重大案件向有关部门请示汇报,疑难案件集体讨论,为委托人负责,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条本事务所的部门划分如下:

一、办公室:负责本事务所的一般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和财务总务工作。

二、知识产权部:负责办理: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出版著作权、名誉权、税务、保险、注册登记等项法律事务。

三、房地产业务部:负责办理房地产开发、买卖、租赁土地使用权转让、工程承包、招标、合同见证等各项法律事务。

四、金融、证券业务部:负责办理引资、融资租赁、借贷、抵押、担保、企业股份制改造、公司设立、股票发行、上市等各项法律事务。

五、国内外经济业务部:负责办理涉外及国内的经贸、期货、海商、国际保险,企业破产清算、分立,合并等项法律事务。

第四条本事务所按上级下发的工作规程要求,统一接受委托,统一填写受案通知单,按标准收费,收案表应经主任签字。

第五条本事务所建立收案制度,以与当事人签订委托协议之日为收案日期;以接到法院判决书,调解书之日为结案日期。常年法律顾问以合同规定的起止日期为收结日期。非诉讼事件以完成当事人的委托事项为结案日期,无论诉讼还是非诉讼案件都以收案、收费、交卷为统计标准。收结案应由该案的律师专人负责并应建立登记手续。

第六条本事务所对律师承办的案件及其他重要业务工作实行集体讨论的制度,以保证办案质量。讨论案件至少应有一名部门负责人主持,二名以上律师参加,并作详细记录。重大、疑难案件或其他有必要提请全体律师讨论的案件须由部门负责人或事务所主任召集全业务部律师或全所律师参加讨论,必要时向市司法局主管部门报告或备案。

第七条本事务所建立会议记录制,所内所作的各项决定及其全部重要工作,均应作出详细记载,并于年底装订成卷,由事务所主任签字盖章存查。

第八条律师办结的各项业务应及时立卷归档,立卷归档工作由承办律师或律师助理按照《律师业务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负责办理。

第九条事务所承办下列案件为重大、疑难案件:

一、xx案件;

二、对做无罪辩护有争议的案件;

三、在本市或全国影响较大的各类案件;

四、涉及各级人大代表、各级政协委员、民主人士的案件;

五、其他重大疑难案件。

第十条事务所对下列行政事务应向司法局报告或备案:

一、在本市或外省新设立或撤并新机构;

二、与外国律师建立协作关系或举办工作交流活动;

三、其他应当报告的事项。

第十一条本事务所可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和其他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士作为本所顾问,顾问有权得到相应的报酬。

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二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律师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从业思想。

2、遵守宪法和法律,培育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3、努力提高律师人员的政治素质,对律师进行经常性的从业宗旨、职业道德、从业清廉等政治教育,使律师人员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4、律师执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为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5、积极参加局、所组织的政治、业务等学习,建立经常性的学习制度,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服务大局意识。

6、律师与律师事务所应当依法纳税。

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三第一条为实现本所日常行政管理规范化,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所行政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主持本所日常工作并负责本所行政管理事务。

第三条在实行主任负责制的前提下,本所行政管理推行岗位分工负责制。主任负责全面行政管理事务,副主任、部门负责人协助主任管理某类或某项行政事务。各项行政管理均分解落实到人并建立岗位责任制。

第四条本所行政管理包括接待、值班、收案、财务、公文、印章、档案、考勤、人事、会议、后勤、安全等行政管理事项。

第五条本所每月召开数次所务会议,研究解决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所务会议参加者为:合作律师会议全体成员、相关问题涉及部门的负责人。会议由主任召集、主持,会议决定经与会者多数同意通过。特别重大的事项须经三分之二的与会者通过。

第六条本所每周二、五下午为学习日。周二下午为业务学习日,学习新颁行的法律、法规、文件,讨论疑难案件;周五下午为政治学习日,学习时事政治及有关文件。

第七条本所实行轮流值班制度,每日安排专职律师一至二人负责日常接待、收案、解答法律咨询等事务。值班人员应对办事项进行处理并登记。

第八条收案、收费均由本所统一办理,禁止个人私自收案、收费,具体办法见本所收、结案管理制度和收费管理制度。

第九条本所重视并加强财务管理,详细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

第十条对印章、介绍信严格管理,办法如下:

(一)使用印章或介绍信均应有正当理由;

(二)须经所主任批准;

(三)履行登记手续;

(四)明确专人保管,禁止随身携带印章、空白介绍信或盖有印章的便函外出;

(五)因使用或保管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追究责任并予以处罚;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任人应予赔偿。

第十一条本所重视公文的日常管理。凡以本所名义制作的报告、请示、函件均应符合相应格式并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交所主任签发。公文应用本所稿纸拟就,以钢笔或毛笔书写,字迹要工整、清楚。本所指定专人负责公文的收、发工作,往来公文均应编号、登记,传递要有登记签收手续。

第十二条本所重视档案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具体规定见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本所重视人事管理工作,具体规定见本所人事管理制度、招聘、辞退及辞职管理办法、考勤制度以及奖惩制度。

第十四条本所按《章程》的规定,定期召开合作律师会议,会议由主任召集、主持。

第十五条本所依《章程》及其他有关制度开展后勤服务工作,以便顺利开展日常业务。后勤工作由副主任一人分管。

第十六条本所根据主管和有关部门的规定,做好保密、消防、防盗等安全、保卫工作。安全工作列入本所议事日程,指定副主任一人分管负责,具体实施办法另行规定。

日常行政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管理水平;途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

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管理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很多情况下,财务管理效率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学校是否能顺利实现其运营目标。只有学校财务部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够有效促进中职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各学校都应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积极探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中职学校财务管理的目标

1.保证学校财务正常运行,防止异常状况的产生

中职院校要履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的义务,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或者经费支持,这些经费通常来自于政府财政的教育资金拨款、学校向学生收取的住宿费、联合办学收入、社会各界的捐赠等。学校取得这些资金后需要将其运用到相应的运用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建造教学楼等固定资产、购置实验器材等教学设备、支付教职员工工资、购买大量的办公用品等。学校管理者借助于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资金的来源与去向,才能够进行更为高效的管理。否则,资金使用账目混乱,各项资金审批程序不明确等等情况的出现,都会使得学校陷入运营不佳的境地。

2.确保教育资金的投资效益最大化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日常运营中引入市场机制,既接受政府的主导调控又接受市场的微观引导,逐渐形成一种市场广泛参与的新体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学校运营体制,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也必须更新管理观念,彻底地摆脱原有的计划制管理观念。这就意味着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保证财务工作正常进行,而是需要将教育资金的投资受益最大化摆在第一位,通过耗费最少的教育资金来培养出最多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将市场化体系引入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者们克服“等、靠、要”的学校资金管理理念,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增强效益观念,积极主动地提高培养的人才质量。

二、中职学校财务管理的特点

1.学校财务收支受政策影响较大

中职学校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而财政拨款模式是由财政政策所决定的。以我市中职学校为例,原来实行“财政一般预算生均经费定额补助、学校财政代管收入全部缴存财政专户,统筹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学校的学费等财政代管收入是维持学校运转和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资金来源。自省财政厅实行免学费政策以来,学校原有的经费来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造成了较大的资金缺口。后经市政府批复,调整原有的预算管理办法,人员经费由财政全额负担,免学费补助用于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大大缓解了学校的资金压力。

学校的资金支出也受到国家相关管理规定的制约。例如差旅费、会议费、接待费等一般性支出,国家都有出台相关的标准,需要依据标准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的使用需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执行。

2.财务资金的到期收益与支出水平一般不对称

教育资金相比较于企业经营资金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支出不以获得等金额或者是超额的经济收益作为目的。因为教育资金的耗用主要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所以中职学校教育资金的总支出与其最终取得的经济效益是严重不对等的。在我国中职学校中,来自于学校的自筹资金收入,也只能作为教育费用支出的一部分补偿学校的日常开支。正是这种不对称性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本质的区分

三、提高中职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途径

1.在学校内部树立经济效益的运营意识

从市场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竞争意识”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家推行财政管理改革,中职学校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财务管理工作者们应积极应对国家财政改革政策,主动转变财务管理观念,树立起明确的“经济效益”管理观念,将竞争意识引入到日常的财务工作中。财务管理者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除了要注重学校运营的社会效益,还要充分兼顾学校经济效益的实现,在管理中不断培养专业化的工作人员,提高财务部门的整体综合管理水平,预测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尤其是资金风险,增强成本意识、节约意识,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不断强化学校财务的风险应对能力。财务管理者有必要在筹资、投资、运营等过程中,重点关注投入产出比,尽可能地降低费用开支,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在不损害学校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学校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注重学校财务预算管理,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科学地编制预算是学校下一年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预算的编制应以下年工作计划为依据,根据实际支出的需要,合理地编制。预算的编制既要符合预算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符合当前的政策要求,又要保证重大政策落实和重点支出的需要。在编制收入预算时,学校应将各项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非税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等全部纳入年度预算的编制范围,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统筹各项资金来源,合理安排支出。在编制支出预算时,财务部门在汇总各科室、系部的开支计划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在与各科室、系部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的同时,对项目支出进行排序,优点保障重点项目。对于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等一般性支出,应严格控制,保持“零增长”。项目支出须按市委相关文件的规定安排,明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划分和执行界限,优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保障结构。除经批准的大额采购外,应由综合定额公用经费负担的日常办公用品和办公设备等基本支出的内容不得重复编制项目支出。对于公共财政预算资金50万元以上的项目均应编报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目标,纳入绩效自评范围。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项目资金应细化到具体项目,并建立预算执行考核机制,定期跟踪预算支出进度情况,对于预算执行慢的项目,及时分析原因,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对于上一年不符合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执行率要求的项目按照规定取消或相应调减预算。

3.加强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从根本上规范财务工作的执行

加强中职学校的日常财务会计工作,首先,需要加强支出审批控制,对会计原始凭证进行严格的审核。审核单据的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审批手续是否健全。例如对公务接待费的审核。其次,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根据支出凭证及时登记账簿,与支出有关的合同等资料应提交财务部门作为附件。对于自制原始凭证的填写,有必要进行事前的培训,做到内容真实、填写规范、字迹清晰。第三,对于达到政府采购标准的商品和服务,应当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单位应从政府采购的预算编制、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招标文件的准备和复核、合同的签订、验收和保管几个方面对政府采购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4.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的控制制度,制定可行的控制标准并加强实践

中职学校管理者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的控制制度,应该对学校所有的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明确每个业务环节的各个科室的职责与分工,找出可能发生错误和纰漏的关键点,并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从源头上消灭错误和纰漏的可能性。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有预算业务、收支审批制度、政府采购业务、票据和现金日常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内部考核制度与奖励制度等。在完善这一系列的控制制度过程中,将各个业务中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融入到每个业务环节中。确定控制的标准,将控制标准从上到下、从大到小进行具体的细分,确保标准与学校不同层次应的日常运营目标实现吻合,赋予各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实现的意义。建立与执行完善的控制制度,需要学校财务管理者在制定制度的过程当中结合学校实际,充分考虑到权、责、利分离的重要性,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要求与责任制度。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对内部管理制度的学习与领会,督促相关人员认真执行有关规定,并对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和奖惩,这样才能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总之,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者在提升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与学校内各个部门的沟通与合作。财务管理工作若得不到其他部门的配合,依然只能成为纸上谈兵,而无法将设计有效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学校的日常运营中去,也就不可能产生预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日常行政管理制度篇5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落实责任、保障投入、健全机制、平稳推进”的原则,明确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的责任,强化交通部门的管理养护职能,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扎实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

(二)工作目标

基本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镇为主、社区协助、各村尽责”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符合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要求的运行机制,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农村公路路况良好、路产完整、路权得到有效保护。

二、实施办法

(一)运作模式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镇为主、社区协助、各村尽责”的原则。

(1)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负责全镇农村公路的行业管理工作,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并做好社区与行政村公路管理和养护相关工作。

(2)镇政府应与行政村或养护作业单位(个人)签订养护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相关责任,特别是村道的日常养护管理职责;镇政府采用“以奖代补”等形式将村道日常养护职责委托社区组织实施。

(3)村级组织或养护作业单位(个人)应按照养护合同和养护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强对本村道公路的养护管理,落实专人负责村道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经常保持路面、路肩整洁,边沟排水畅通,路肩无高草等。

(4)镇政府对农村公路的巡查和自查,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对辖区内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情况进行自查考核,建立档案并上报县公路管理机构。

(二)人员、经费保障

(1)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镇政府要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负责对全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检查、考核和业务指导工作,同时,确定一名副镇长分管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配备四名兼职的公路管理员(路政协管员、信息员),具体负责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业务指导及联络工作;负责划定村道公路养护责任区域;负责对养护人员的培训、管理和考核及有关数据的统计上报工作。有关行政村(或养护作业单位)要根据养护里程和作业内容落实日常养护人员。

(2)经费保障。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主要由上级补助、县财政补助和镇政府、村(居)自筹资金等组成。

镇政府要积极筹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补充用于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与管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平调和挪用。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1月3日至2012年12月10日)。镇农村公路养护站要对本辖区农村公路的调查摸底工作(包括线路、里程、路况等);要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

(二)培训阶段(2012年2月11日至2012年3月30日)。邀请县公路管理领导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组织公路管理员(路政协管员、信息员)和养护工代表等参加由县公路管理机构举办的公路管理和养护技术培训。

(三)实施阶段(2012年2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镇政府要全面实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镇政府要与行政村或养护作业单位(或个人)签订养护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落实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人员,确保农村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状况。

(四)总结完善阶段(2012年11月30日至2012年12月30日)。镇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四、加大宣传力度

(一)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是一项惠及全镇农民的民生工程,镇政府和养护站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赢得群众对该项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培育农民自觉爱路、护路意识。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及时推广好典型、好经验和好做法,营造推进工作的良好氛围。

日常行政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银行监管体制法律基础框架模式制度内容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8-028-04

引言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拥有比较健全发达的银行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渊源各不相同,各国纷纷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银行监管体制。通过以美国、英国、日本这几个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对其银行业监管的法律基础、框架模式、制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建立一种符合当今复杂情况的现代化银行监管制度是不无裨益的。

一、银行监管法律基础比较

(一)美国的“规范管理”。美国是一个以法制化著称的国家,尊重法律、处处依靠法律是美国民族的特点之一,因而其管理制度常被学者标上“规范管理”的典范,也成为其区别于英国注重银行的自律监管、以“习惯法”为主的监管特色。自建国以来的短短两百多年里,美国颁布了众多的金融法规和条例,不仅有银行大法①,还有各种各样的专项法律②,并且不断出台或修订银行条例及规章制度,由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法律框架为基础的、手段先进、机构复杂严密、理性量化管理的银行监管体制。从其银行监管条例的重心看,30年代立法主要从防止银行大量破产影响经济稳定出发,以保证银行安全,维护稳定的金融秩序为主,1933出台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确立了美国银行分业管理的格局;70年代立法倾向于保护消费者利益;80年代立法转向放松管制,提倡效率和竞争;90年代在西方国家纷纷改革金融体制、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浪潮的推动下,1999年美国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FinancialServicesmodernizationact,又称为Gramm-Leach-Blileyactof1999,GLB法),允许金融控股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由此打破了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银行、证券、保险严格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

(二)英国的“非正式管理”。英国是老牌君主立宪制国家,由于历史、地理及其政治环境的影响,加上英国人冷静理智、善于自我克制、尊重社会权威和秩序、保全声誉、遵纪守法的传统,使英国社会采取了以“习惯③法”为主,并与“成文法”相结合的独特的银行监管法律体制。英国并非是一个不重视法律的国家,事实上英国是一个严格执行法律的国家,只是在法律方面采取因袭主义,具有较长的稳固性,而不像美国那样频繁地颁布法律,由此英国银行监管风格被贴上“非正式管理④”的标签,并与美国“规范管理”的银行监管法律体制相区别。英国的银行法很少,主要有《1979年银行法》和《1987年银行法》,《1979年银行法》赋予英格兰银行监督的责任,《1987年银行法》加强了这一监督职能。1997年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成立,成为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九个金融行业的统一的服务监管机构。2000年,英国通过了《金融市场与服务法案》,从法律上确认了上述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三)日本的“金融行政管理”。日本相对于美、英等国,对银行业的监管具有强烈的政府干预色彩,通常也被称为“日本的金融行政”管理。日本金融监管当局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吸收英美行之有效的银行监管措施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银行监管法律体制。日本主要的银行监管法规是1981年《日本普通银行法》、《日本银行法》,该法对银行业务范围、财务监督、经营管理、法律责任进行了具体的规定。1998年日本政府顺应金融改革的大趋势,全面修改《日本银行法》,通过了《新日本银行法》,加强了中央银行――日本银行的独立性。此外,一些银行部门法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银行监管框架模式比较

由于各国地理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民族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性,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不同,政策法律制度的显著差异,形成了各国监管框架模式的多样性。

(一)美国的“双线多头”监管模式。“双线”即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条线对银行都有监督权,“多头”是指在每一级又有若干个机构共同行使监管职能。在联邦这一级上,有8个监管机构,有联邦储备体系、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住宅贷款管理总局、国民信贷公会管理局、联邦储备贷款保险公司、国民信贷公会保险基金,其中最主要的三个监管机构是:联邦储备体系(FederalReserveBoard,简称FRD,负责管理在州注册的、属于会员银行的商业银行);货币监管署(theofficeoftheControlleroftheCurrency,简称oCC,负责管理在联邦注册的国民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DepositinsuranceCorporation,简称FDiC,负责管理在州注册的、属于非会员银行的商业银行)。美国银行业主要管理机构及其责任见表一。在州这一级上,50个州各有各的金融法规,各有各的银行监督管理官员和管理机构。

实行“双线多头”监管模式的国家都是实行联邦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地域辽阔,经济金融状况、生产力分布和经济部门结构等情况差别很大,此外美国民族崇尚公平竞争和自由选择的特点、联邦和各州权益严格的分权制,使银行业的集中监管难以实行。建立在分业经营基础上的美国“双线多元”监管体制正适合了美国的国情,其优点在于:它能适应地域辽阔、金融机构繁多的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防止一国金融监管权利的过分集中;可以使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专业化,提高金融监管的效果。但“双线多元”监管体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金融监管机构交叉;金融法规不统一;监管分散,出现监管空白或重复监管;银行容易钻不同监管部门的空子,逃避监管,加剧金融领域的矛盾和混乱。

(二)英国的高度集中的“单一制”监管模式。高度集中的“单一制”监管模式,指单一型的监督管理设置模式,由单一的中央级机构如中央银行或专门的监管机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长期以来,英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权高度集中在隶属于财政部的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对银行的监管是由隶属英格兰银行的银行业监督委员会(BoardofBankingSupervision)和银行业监督局(BankingSupervisonDivision)负责的。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为银行业监督的最高机构,每年发表执行银行法情况的年度报告,汇报根据银行法对银行监督的执行情况。银行业监督局具体负责管理商业银行,并由英格兰银行的一名执行董事或常务副行长负责。为了适应金融全球化和欧元诞生的挑战,1997年,英国政府提出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方案,将包括英格兰银行、证券和期货监管局、投资管理监督组织、私人投资监管局等九家机构的金融监管职责移交给新成立的“金融服务监管局(FinancialServiceauthority,简称FSa)”,统一负责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九个金融行业的监管。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这种高度集中的“单一制”监管模式。英国的社会经济金融发展是一种较少人为干预的、自然的历史发展模式,直到《1979年银行法》颁布后,才以法律的形式授权英格兰银行具体实施对银行业的监管。这种监管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使金融监管集中,金融法规统一,银行不易钻空子;能较好地适应高度集中国家政治机构;运行得当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的效率;也有助于克服其他模式下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相互扯皮、推诿责任的现象。缺点是这种模式会使监管部门作风官僚化,监管任务过重,不利于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

(三)日本的“单线多头”监管模式。“单线”是指对金融业的监管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这一级,“多头”是指在中央这一级政府有多个机构负责对金融业的监管。长期以来,大藏省一直是日本金融事务的主管机关,对银行业的监管也主要由大藏省负责。日本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行政上接受大藏省的领导、管理和监督,也承担一定的监管职责,形成了由大藏省和日本银行共同负责对银行业实施监督管理的模式。大藏省监督的重点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依据银行法以及相关法规、制度对银行的业务经营的合规性进行监督检查,保证银行体系的健康有序运行。日本银行只对在日本银行开设往来帐户或需在日本银行取得贷款的银行进行监督和管理,其监督的重点是从经营风险和资产状况角度,通过对其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的监督检查,保证银行业经营的安全性、相互竞争的平等性,使银行的经营活动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保持一致。1998年,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体系计划厅从大藏省分离出来,成立了综合性的单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日本金融监督厅,到2001年,日本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金融监督厅为核心,独立的中央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共同参与,地方财务局等受托监管的监管框架。

实行“单线多头”监管模式的国家大多是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不同发展层次的市场经济和议会政治结构,导致了比较分散的经济政治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反映在日本的银行监管体制中,就形成了“单线多头”的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的优点在于集中统一的监管可以提高监管效率,形成各权力机构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各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一个不善合作与立法不健全的国家中,这种体制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同时这种模式也同样面临“双线多头”监管模式类似的问题,如监管职责划分不清,重复监管等。

三、银行监管制度内容比较

银行业监管的制度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准入监管,日常审慎监管,问题银行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

(一)市场准入监管。三国都实行核准主义⑤,普遍重视最低准入资本金是否充足。市场准入监管是指制定对银行业开业条件的具体要求,以防止不合格的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保持合理的机构数量,避免恶性竞争,包括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三个方面。

在市场准入监管方面:1.美国相对于英日管理较松。不同性质的银行由不同的监管机构审批⑥,其中美国的国民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为100万美元;2.英国最为重视。英格兰银行监管的主要目标就是使银行持续满足银行法规定的授权标准⑦,不断地评估和考察这个标准是否被遵循,按照谨慎原则决定是否取消或限制授权。英国的银行准入的最低注册资本为500万欧元;3.日本最为严格。以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为首要目标,实行严格的开业管制,从1960年后几乎没有新的普通银行建立,限制了金融机构的数量,100%属于世界性的大银行,垄断性非常严重。日本的银行准入的最低注册资本为20亿日元。

(二)日常审慎监管。日常审慎监管是指在银行正常经营期间内对银行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管,防范银行业务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主要包括对以下几个指标的监控: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分析(包括资产集中程度、不良贷款的水平和发展趋势等)、流动性指标、呆账准备金、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分析,以及对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管。其中几个主要指标的比较情况见表二。

(三)问题银行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问题银行监管制度是指旨在防止银行出现可能导致对银行体系安全威胁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纠正性监管、救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其中存款保险制度是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核心,存款保险制度模式按隶属关系分为独立、隶属于央行和隶属于财政部两种,按功能分为单一⑧和复合⑨两种。美英日三国也各有自己的特色:1.美国于1933年首创存款保险制度,其存款保险机构独立于政府,具有复合功能,保险上限为10万美元;2.英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于1982年,存款保险机构也是独立的,但只有单一的功能,保险上限为存款余额的75%,最高可达2万英镑;3.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于1971年,存款保险机构隶属于财政部,具有复合功能,保险上限为1千万日元。

综上所述,美英日银行监管体制都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历史条件和人文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监管体制是完全一样的。而且在市场和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监管体制也需要根据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任何国家或任何发展阶段的固定单一的银行监管体制。因而,各国应结合各自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长期以来形成的金融体制、金融文化等逐渐摸索和形成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银行监管体制,以推动本国经济、金融健康平稳发展。

注:

①重要的监管大法有:1863年《国民银行法》;1913年《联邦储备法》;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78年《国际银行法》;1980年《放松存款机构管理与货币控制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与加强法》;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善法》,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等。

②重要的专项法律有: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1966《银行合并法》;1968年《消费信贷保护法》;

1982年《加恩-圣吉曼存款机构法》;1983年《国际贷款监督法》;1994年《瑞格尔-尼尔跨州银行和分行效率法案》等。

③所谓“习惯”,是指仁人志士着意创造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自然形成,成为社会成员主动遵守的行为模式。它是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况下,人们的习惯,成为稳定社会的一种手段。

④“非正式管理”是指没有正式的规则、由监管者看管金融群体并警告它们,当其陷人危险时,金融机构或自我改变其行为方式,或听从管理者意见进行动作。

⑤核准主义,又称许可主义,或审批制,即事先的行政许可,是商业银行登记及成立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说,设立商业银行除具备法律所规定的条件之外,还须报请金融监管机关审核批准,才能申请登记注册,公告成立。

⑥联邦级银行由通货监理署颁发执照,州级银行由州政府颁发执照。若州银行要成为美联储会员银行,要经联邦储备理事会审批。通货监理署审查开业银行是否符合注册标准时,须考虑以下因素:(一)资本充足性;(二)合格的管理标准;(三)社区的便利与需要;(四)已有设施的供求关系;(五)银行业内部的竞争因素;(六)未来盈利前景;(七)申请者的守法情况。此外,对于每个因素还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测评手段,这样不仅使监管部门在操作时有章可循,也能够让申请者做到心中有数。

⑦英国1987年《银行法》对于授权标准也有明确要求:(一)最低实收资本;(二)专业技能要求;(三)谨慎行为标准;(四)设置非执行董事;(五)人员适合与适当标准;(六)"四只眼原则"。

⑧单一存款保险的职能仅是在投保机构破产关闭时,负责赔偿存款人,因而被称为“付钱箱”式存款保险。目前全世界共有39个国家实行这种模式,主要分布在欧洲。

⑨复合存款保险不仅承担着偿付破产银行存款人的职责,而且具有监管银行和处置破产银行的功能。目前全世界共有33个国家实行这种模式,主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

日常行政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现状;问题;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10-02

一、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教育在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学府作为学生寒窗苦读十二年的最终目标,更是所有学生的理想。其基本方向是教书育人,为社会输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但是大学不仅仅是教育学生成材,同时也教育学生成人。所以,高校的管理的关键,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对学生的培养和日常的教学质量。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成果的基础。所以,加强健全和完善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及其相关机构设置迫在眉睫。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是否科学化和完整化,是体现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只有完善的行政管理、完整的规划,才能保证顺利地展开日常的教学工作。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只有实施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才能使高校的教育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

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及制度主要沿用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高校的行政部门存在政府机关的影子,工作的内容和职责分配不清,工作没有具体的负责人。这样的情况导致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效率低下,整体的管理方法难以为继。随着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进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问题日益扩大,加快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已刻不容缓。从现阶段来讲,要实现高效平稳的行政管理,就必须进行相关的改革。应加强建立起有效的组织结构,实现高校管理改革从教学向有效的行政办事能力的平衡转变。面对日新月异的育人方针,加强高校的行政管理改革创新是使高校实现目标,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和任务。

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①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过于功利。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功利思想,盛行。主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务实的思想,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做事不负责任,官腔官调。在高校中,这种做法是严重杜绝的。高校主要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行政权力辅助教学权力而存在,二者之间是互相协同的管理,而不是对立的关系。行政权力如果大于教学权力就会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业务水平无法得到施展,会使学生感染到不良风气,不但影响学校的发展,也影响到学生正常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②行政人员素质较低。在目前的高校中,后勤行政人员主要是一线教学经过提拔进而发展到行政部门。这样情况导致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行政素养,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行政培训。对基本的业务不熟悉,办事墨守成规,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行政管理思想一成不变,造成高校行政制度僵化,观念守旧,严重影响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

三、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

1.健全行政管理制度,不断更新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学校高效率运转的基本条件。只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使高校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改革创新行政管理制度,首先在落实决策上要进行一定的责任制,填写责任状。在学校的重大决策上要明确责任人,并对决策进行专业系统的分析,行政人员要具备必要的责任心和全局管理观念,不对没有把握的事进行不合理的主观臆断,有效保证高校在制度和决策上的科学性、民主性。其次在行政部门中要注意协调合作,要明确行政部门为学校全体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基本目标。在面对学校的整体利益时,要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不能互相推诿,应协商解决。最后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在人员的任用上,招贤纳士,竞聘上岗,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在工作中实现奖罚分明,从个人的办事效率、言行举止上全面考核,对于优秀教师要重点培养,提供完善的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挖掘行政人员的潜力,有效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其提高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2.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及创新能力。在工作中,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在行政管理中,增强应变问题的能力,善于突破常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是有效进行创新工作的前提和条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使行政管理工作具有新颖性和高效性,就必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要善于研究新情况,积极创造条件,解决新问题,同时也应该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增强在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用科学发展观辩证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多增加素质拓展训练,增强对工作深入研究的能力和兴趣。在积极的氛围下,高效地辅助好师生的教学和学习,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四、结束语

1.简述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为下文研究现状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铺垫。

2.分析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并提出存在的相关问题。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解决问题,提出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策略。健全行政管理制度,不断更新创新;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召前.院校研究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之思考[J].江苏高教,2010,(01).

[2]蔡梅.高校行政管理问题分析与解决[J].当代经济,2006,(03).

[3]刘敏姬.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思考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07).

日常行政管理制度篇8

1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内涵

"执行力"原是企业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指企业执行政策和策略的实际表现能力.执行力实质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政策和策略的设计与构思过程展开和延伸的方法途径过程的管理与评价以及最终的结果指向水平.高校执行力就是指高校落实国家或地方的教育方针政策完成学校战略决策决议和工作部署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高校执行力的构成要素涉及高校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组织与人员领导体系的内部结构学校的运转机制等.对教育部门来说执行力的核心作用在于实现学校的战略性长远性目标."执行是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执行是一整套非常具体的管理行为和技术如果能充分放大执行力的效能它就能帮助学校在任何情况下得以建立和维系自身利益的竞争优势.可以说只有不断提升执行力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水平".121世纪执行对高校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的竞争力.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执行力的高低并不完全由高校本身来决定而是受到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从外部看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效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政策与法规等制约着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执行力.从内部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高校行政管理组织机构高校行政管理的模式与方法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等制约着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执行力.总之管理体制建设和完善管理政策的社会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法律制度的保障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管理机构的执行效率等成为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主要因素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条件.

2日本高校行政管理特点与执行力分析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逐步根据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其高校的行政管理与执行力也随着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演变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二战前高校的行政管理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尝试到初步建立国立大学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国家根据发展需要制定颁布一定的法律与政策对大学进行管理.但是国立公立和私立的大学都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从执行力的表现看由于日本的高校在此阶段以国立大学为主国立大学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体现很强的国家意志的执行力私立大学则在一种艰难的环境下生存在体现国家管理执行力方面没有国立大学表现的那么突出相对表现自己的办学思想与理念和自我管理的特色.日本大学最后由于受军国主义的影响在行政管理上最终走向了极端的国家至上的中央集权制.二战后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令保证了高等学校的运行与管理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日本高校的行政管理特点与执行力进行分析.

2.1高等教育管理体现法制化及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过程

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法制化的特点通过制定各种高等教育的法令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颁布的帝国大学令(1886年专门学校令(1903年大学令(1918年到战后颁布的教育基本法(1947年学校教育法(1947年私立学校法(1949年以及2004年颁布的国立大学法人法等基本的高等教育的法令.一方面政府对高等教育法令的制定过程体现高等教育及管理与社会的适应性能根据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调整相应的法令与制定新的法令制度保证高等教育发展为社会服务.比如大学令对帝国大学令的修订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发展公立大学与承认私立高校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政策与法令的制定过程体现出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在二战后以及当代表现尤为突出.以教育基本法为例它从起草拟定审议到颁布均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决策过程.战后日本于1946年成立隶属于总理大臣的"教育刷新委员会"负责调查审议日本战后与教育有关的重大事项.教育基本法的起草制定就是在该委员会调查讨论决议提交报告给内阁总理大臣然后由文部省拟定法案交国会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的.从教育基本法实施的历史情况看它的基本精神与框架基本保持不变实施的有效与长期性足以说明其决策的科学性.再如国立大学法人化的改革方案从提出到最终的实施也经历了一个科学民主的酝酿过程.该问题早在1971年的日本中央审议会的报告中便已提出来并在1987年4月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报告中再次被强调.1999年7月日本国会通过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2000年5月文部省提出"根据特例实施法人化"同年7月又召开"关于国立大学等的独立行政法人化调查讨论会议"并提交了讨论报告关于"国立大学法人"新形象作为改革的法律基础.2003年7月日本国会审议并通过了国立大学法人法2004年4月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事实上高校的行政管理受整个日本教育管理环境的影响.首先日本高等教育的法制及其教育行政管理的模式与方法从外部保证高校行政管理与执行的有法可依并且提供了较强的实际可行性与操作性.其次高等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再到高校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议制度都设有教育管理的审议与咨询机构.如1952年设立的"中央教育审议会"1984年设立的"临时教育审议会"他们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日本高等教育的政策与法令制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保证了教育政策与法令制定的科学性与适应性.大学的评议会与教授会同样也起到了审议与咨询的作用.再有高校的校长学部长主要以行政执行为主尽管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之后国立大学校长权力又加大但是也不是校长的独断专行这就保证了高校行政管理决策与执行的民主与科学化过程.

2.2高校内形成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与规范的运行机制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已经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与政策保证高等学校的运营与管理.日本高校的管理模式与体系主要分为三级最高一级是校级机关即大学的校长教授会与评议会(国立与公立大学)或董事会(私立大学)中间一级是学部最低一级是系或讲座.校级领导机构负责全权管理学校同时接受上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领导.校长是大学的最高行政首长校长的下设机构有"事务局"是大学行政组织的中枢机构统管全校行政工作事务局将行政后勤与教学研究部门分开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化.学部相当于我国大学的系或学院学部下设"学科"与"讲座".学部是直接受校长领导的独立机构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以及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工作.学部只设置部长1名由教授担任负责学部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学部长为管理干部通常主持该学部的教授会在处理学部事务中起决定作用同时也是学部管理的责任人.学部长是全校评议会的成员在决策全校重大事务工作中起重主要作用.学科和讲座不设行政负责人由主任教授监管.而学校的管理决策组织则是大学"评议会"与"教授会".评议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决定大学管理运作方面的有关事项教授会主要审议有关学科课程及入学考试毕业等重要事项.评议会和教授会都是大学管理运作方面的权力机构.评议会审议的内容是关于大学宏观管理的较侧重于行政管理方面教授会审议的内容侧重于教学和研究并体现各学部的特点.原则上教授会的议事决定优先于评议会因为大学的中心任务是教学和研究而学部又是教学研究的核心.评议会有权建议教授会对它的决定进行再议但教授会亦有权否定评议会的有关决定.然而由于每个学部都有作为教授会议长的学部部长及两名教授参加评议会因此很少出现上述的矛盾冲突.此外高校的内部管理都围绕科研与教学工作进行在"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原则下在遵照法律制度与政策的基础上国立公立与私立大学以及专门学校等各种高等学校按需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各行政管理机构的任务明确职责清晰.日本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行政机构设置非常清楚而简单各行政机构都有非常明细的管理制度与细则行政人员遵照管理制度与细则执行管理并且行政管理机构并没有很大的行政权力他们均是按照学校权力机构做出的决议进行执行.各行政机构的管理是直线式即只隶属于它的上级机构没有横向的职能交叉避免责任的不明确.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之后国立大学的校级组织机构的设置也是非常明确任务清晰有明确的管理体制与细则.由此看来日本高校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形成与成熟规范的运行机制成为其行政执行高效率的重要保障.

日常行政管理制度篇9

一、养护工作

1、养护工作特点:目前*高速公路处在工程质量缺陷责任期内,剩余工程及质量缺陷工程(绿化、防护、排水等工程),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已列入《交工证书》的有关文件内,计划在4月底前完成。运营公司养护科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路面、路基日常保洁以及对人为损坏的工程进行维修和保养。结合*高速公路具体情况,着眼于将来养护市场化,目前其养护体制采用日常保养与小修工程分开实施的方案,日常保养由养护科督促护路员完成,小修工程已委托河南路桥建设集团总公司养护公司。

2、人员构成:*高速公路养护科现有人员3名,一名中级工程师,两名助理工程师;一名本科学历,两名大专学历;年龄分别是37、25、26岁。

3、养护器械:由于*高速管理采用的是日常保养与小修工程分开实施的方案,小修工程已委托*建设集团总公司养护公司,运营公司不再购置养护机械,目前委托的养护公司主要机械设备有:路面画线机、路面养护车、路面清扫车、护栏清洗车、除雪撒盐车、沥青混合料间歇式拌和设备、移动式砼拌和站等。

4、路况:*高速公路目前路面状况良好,路基边坡、边沟护砌、边坡植被、绿化、沿线设施等工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已列入*高速公路《交工证书》剩余工程及质量缺陷工程内,要求各施工单位在4月底前整改结束。

5、结合*高速公路的具体情况,年度养护计划已于*年12月份制订好,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执行和落实,在冬季除雪和保通工作中,确保了道路畅通,没有发生一起交通安全事故。

6、*高速公路自建成通车以来,积极贯彻落实省厅《高速公路养护施工十条规定》,结合*高速公路的具体情况,科学决策,合理安排,建立了符合商亳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模式,在日常养护工作中,要求委托的养护公司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养护质量要严格按照《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和设计图纸的要求施工。

7、近期养护工作安排:一是积极贯彻和落实去年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绿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沿线县(区)在3月底前完成隔离栅外20米范围内植树绿化工作。3月8日,在商丘市高速公路工作会议上*副市长又分别与沿线政府签定了“目标责任书”。二是协助原建设单位督促落实缺陷责任期内承包商对剩余工程及缺陷工程的完善和修复,增强高速公路的抗灾能力。

8、公司对公路养护人员文明施工和现场管理情况非常重视,所有养护人员都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上岗前接受了严格的业务技能培训和精神文明培训,要求养护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文明施工,在实际施工中养护科人员在现场监督。

9、目前商亳高速公路隔离栅外20米范围内植树绿化已完成2/3,服务区、匝道内的绿化基本完成,现正对一些缺苗、死苗部位进行补栽。

10、公司养护科全部人员都是商亳高速公路建设时期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对路况、图纸、规范、标准等都比较熟悉的先天优势。参加运营公司养护科养护管理以来,养护科人员积极学习“公路养护技术规范”、“高速公路检评办法”,同时,在公司组织下向省内其它高速公路公司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做法,部分人员又参加了省交通厅组织的“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培训学习,很好地掌握了高速公路桥涵、路面、绿化等养护技术。商亳高速公路养护委托的河南路桥建设集团总公司养护公司是一家有国家二类(甲级)资质的养护企业,从业人员都经过了专业技术培训,并经过了监理的业务考试合格后上岗,完全能胜任日常养护工作。今年计划在保证正常养护工作的情况下,养护科人员轮岗外出学习,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

二、路政工作

1、路政机构设置:设有*市高速公路管理处路政管理支队。经*市交通局委托执法,并签有行政执法委托书。

2、路政人员状况:

路政支队现有人员6名:

*,男,36岁,本科文化。

*,男,27岁,本科文化。

*,男,21岁,大专文化。

*,男,30岁,大专文化。

*,男,36岁,大专文化。

*,男,30岁,本科文化。

3、目前执行的路政管理模式:路政支队目前归*市交通局主管,由路政支队直接领导巡逻中队开展工作。

目前执行的规章制度有《路政人员八不准》、《禁酒制度》、《值班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内勤制度》、《外勤制度》、《路政装备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报告制度》、《一案一报制度》、《一案一结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以及支队长、中队长、内勤、外勤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

与交警部门协作机制,*市交警支队高速大队四中队、五中队分别24小时驻扎在南站和北站。路政人员和高速交警结合巡逻。

4、路政装备情况:

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路政支队目前有巡逻车辆2辆,勘验箱1个,照相机1部,摄像机1部,勘验灯2个,停车牌4个,其余所需器材、车辆已经申请购买。

5、路政内业情况:

路政支队目前有内勤1名,各种档案柜、档案盒、内业资料基本齐全。商亳路政部门充分认识到内业管理对于加强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从思想上、组织上保障路政内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商亳路政支队明确了路政内业是路政外业的必然反映、是路政管理工作的集中表现,做到了正确处理内业与外业的关系。选拔、培养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强,语言、文字水平高,精通路政业务、懂得现代管理的高速公路路政员从事内业工作。

健全路政内业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路政内业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统计报表制度、信息处理制度、装备购置管理制度、文字档案管理制度,路产登记制度、路政巡查制度、会议制度等,建立、健全这些制度,照章办事、规范行为、科学管理,路政内业管理工作必然走向规范化。没有制度规范的工作不但费时费力,还给内业管理人员增添了许多麻烦。由于路政支队健全了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内业管理工作按“章”办理,十分方便,极大地提高内业管理与利用的质量、精度和效率,实现内业管理工作及服务水平质的飞跃,给工作人员以充分地时间去提高业务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加大高速公路路政内业管理的科技含量。路政支队在改变以往管理理念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改变传统的管理手段,加大高速公路路政内业管理的科技含量。同时使用以往的纸张手工立卷,文件以"件"为基本保管单位的编号装盒的管理方式和以软盘、硬盘为手段,案卷全文扫描入微机中,通过微机实现管理和利用,提高了资料的保存安全性和调阅的便捷。

路政支队现有6名人员全部取得了行政执法证,证号分别为:*w00794,*w00797,*w00806,*w00805,*w00802,*w00801。

6、建筑控制区管理、违章建筑、广告清理情况:目前路政支队所辖K12-K53共41km,建筑控制区管理正常,无违章建筑、违章广告。

7、治超工作:目前尚未成立超限支队,未开展治超工作。

8、路政工作经费和年度预算情况:目前路政支队工作经费由公司支付,采取实报实销的方式。

9、路政案件结案率和索赔率情况:

自路政支队成立以来,仅*年12月27日17时在*高速K32+270m西半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路产损失3950元,已全部追回,路政案件结案率和索赔率为100%。

10、路政人员培训、精神文明和廉政建设情况。

日常行政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探讨

1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正确的认识,行政管理理念落后

在新形势下,教育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加上多方面主客观因素影响,高校生源呈现出下滑趋势。想要解决生源不足问题,高校要多层次深化改革自身教育体制,要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确保一系列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但在部分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将其放在关键性位置,仍然采用传统行政管理理念,而这已不符合新时期行政管理客观要求,导致行政管理滞后,一系列行政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高校急需要强化自身效率意识、大局意识等,科学转变行政管理理念。

1.2缺乏健全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方法不科学

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中,高校没有根据自身各方面情况,根据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没有准确把握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具体内容,优化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导致行政管理制度过于陈旧。同时,高校没有制定合理化的责任制,各部门职责模糊化,分工不明确,出现交叉现象,行政岗位人员职责模糊化,极易出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现象,加上各部门没有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出现各自为政现象,不利于充分发挥各部门多样化职能作用,无法有效指导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此过程中,高校制定的用人机制不灵活,行政管理人员任务繁重,没有根据他们各方面情况,尤其是优缺点,优化调整岗位结构,加上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行政管理人员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处于被动工作状态,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不高,急需要加以优化完善。此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仍然采用传统单一化行政管理方法,加上行政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导致所开展的行政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行政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在无形中也增加了学校管理成本,影响其他相关工作的开展,导致行政管理整体水平不高。

1.3行政管理人员效率意识薄弱,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新形势下,我国教育体制不断优化完善,高等教育事业已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即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而高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行政管理队伍,也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关键所在。就我国而言,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有着鲜明的行政色彩,长时间受到行政事业单位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注重行政管理人员效率意识的增强。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大都属于行政事业编制,加上高校管理者没有多层次强化其效率意识,行政管理人员处于被动工作状态,不注重工作效率的提高,经常出现在规定的时间内相关工作没有顺利完成,影响后续其他工作的开展。同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高校没有全面、深入分析行政管理人员各方面情况,尤其是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针对性培训,行政管理人员也没有意识到自身各方面技能提高的重要性,不注重相关知识、理念的学习,缺乏扎实的行政管理知识,行政管理技能不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不强,无法及时处理行政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急需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优化调整内部行政管理结构,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科学开展行政管理工作。

2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方法以及策略

2.1正确认识,转变行政管理理念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有效转变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全面、客观认识行政管理,将其放在关键性位置,和日常开展的其他相关工作有机融合,根据自身各方面情况,科学开展行政管理工作,加强行政管理。在此过程中,高校树立全新的行政管理理念,注重人文管理,促使开展的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具有鲜明的“人本化、规范化”特点,将人文管理理念贯穿于行政管理始终,最大化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高校要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强化自身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多层次强化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责任意识,采用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开展多样化的行政管理工作,具有鲜明的人本化特点,注重人性化管理,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高校要转变已有的工作观念,明确行政管理岗位方面的权利和责任,树立全新的人才管理理念,构建全新的岗位竞争机制,科学管理内部岗位人才,加强内部文化建设,增强内部凝聚力、向心力,促使内部人才和自身发展有机融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此外,在转变行政管理理念中,高校要强化自身大局意识,树立综合管理理念,站在客观的角度,运用发展的眼光,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正确看待行政管理,促使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处于统一化的网络结构体系中,有效防止出现各自为政现象,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共同为行政管理出谋划策,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整体效率。

2.2加强行政管理体制建设

在行政管理方面,高校必须全方位正确认识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性,科学健全行政管理制度,以及激励、考核、奖惩机制,科学指导日常开展的多样化行政管理工作,规范行政管理流程,提高行政管理整体效率,使其具有鲜明的“规范化、科学化”特点。

2.2.1健全行政管理制度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一系列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在新形势下,高校规模日渐扩大,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院校二级管理模式,但极易出现行政管理权高度集中在校级方面,不利于各方面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科学下放行政管理权,避免其过度集中,优化创新行政管理工作。高校要多层次优化内部行政管理机构,科学设置相关部门,比如,服务监督部门、意见收集部门,明确不同部门在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责,相互作用、相互监督,科学开展行政管理工作。高校要根据教育市场动态变化,根据自身各方面发展情况,优化完善已制定的行政管理制度,制定可行的责任制,科学整合行政管理职能,层层划分权责,将其落实到不同岗位,明确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职责,确保行政管理人员清楚自身的职责,有效防止“权、责、利”模糊化,科学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提供有利的保障。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准确把握行政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交叉区、盲点区”,根据行政管理具体内容以及难易度,明确分工,优化调整岗位结构,避免出现重叠现象,多角度构建全新的学术委员会制度等,确保教师、学生等都参与到日常行政管理中,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意见,实现民主化管理,有效改善行政管理现状。

2.2.2健全激励、考核、奖惩机制

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方面,高校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自身所构建的“激励、考核、奖惩”机制存在的问题,加以优化完善,确保其和自身发展要求吻合。高校要构建全新的激励管理机制,采用针对性的激励对策,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多的价值。高校要根据行政管理岗位要求,保障行政管理人员基本权益基础上,不断拓展其职务晋升空间,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有效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客观需求,要根据行政管理岗位性质、难易度,优化调整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确保他们的付出、回报成正比,不断激励他们认真工作,注重自身多方面技能的提高。在此基础上,高校要优化完善已构建的考核制度,注重定性以及定量评价,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科学考核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确保考核更加公平、公正,领导者也能全面、深入了解行政管理人员各方面情况,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合理化解决,优化调整行政管理岗位,确保行政管理人员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充分展现自身各方面才能。此外,高校还要健全对应的奖惩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领导问责制、责任追究制等,依法追究行政管理中违规行政管理人员责任,对其进行科学处理,使其意识到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警示其他工作人员,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

2.3优化利用信息化技术

在新形势下,信息化技术处于飞速发展中,已被广泛应用到不同行业、领域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方面,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加快各方面信息传递速度,简化行政管理流程,确保行政管理信息更加客观、真实等。在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已有了全新的变化,各方面信息数据频繁增加,传统纸质材料、通讯工具等已无法有效满足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的客观要求,导致行政管理效率较低,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加上行政管理工作内容日渐繁杂,涉及到的方面特别多,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明显增加,急需要优化利用信息化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系统,随时全面、深入了解专业教师教学具体情况,开展多样化的人事管理工作,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认定”工作,全方位动态监控教学质量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确保行政管理信息数据更加准确、完整,能够有效指导一系列实践工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行政管理特点、性质等,多角度优化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发挥其多样化优势,优化行政管理方法。高校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优化利用各方面资源,实现远程控制、电话视频会议等,优化完善已构建的行政管理程序,优化调整行政管理具体内容,优化行政管理形式,不再采用传统行政管理方法,采用多样化的现代化行政管理方法,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实现科学化管理,避免行政管理过程中各方面问题频繁出现。行政管理人员要优化利用互联网、电脑等,简化工作流程、减少工作量,借助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行政管理整体效率。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借助先进信息技术,优化创新行政管理技术手段,借助信息化手段,根据日常行政管理情况,构建多样化的实用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具有较好的流通性,确保日常一系列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开放性的信息平台,能够将学校各方面信息及时传达到各院系、部门机构,比如,决定、会议精神。在日常运行过程中,高校要定期安排专业人员维护构建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其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有效指导一系列行政管理工作。

2.4优化行政管理方法

在优化行政管理方法中,高校要优化利用信息化管理方法、量化管理方法,根据自身制定的发展目标,优化利用先进的行政管理方法,逐渐提高行政管理整体水平。在此过程中,高校要优化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全方位动态监督开展的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及时发现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化评价,从根源上进行合理化解决,优化调整采用的行政管理方法,将行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避免造成严重的影响,动态控制各方面成本支出,不断提高自身整体效益。在此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要优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创新行政管理方法、思维方式,最大化提高行政管理整体质量,为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埋下伏笔。

2.5强化行政管理人员效率意识,提高行政人员综合素质

2.5.1注重角色定位,强化行政管理人员效率意识

从某种角度来说,行政管理人员属于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其已有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等都会或多或少影响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中,高校必须意识到角色定位的重要性,多层次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正确认识自身优缺点,认识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拥有的权力等,根据领导者制定的决策、行政命令等,开展针对性的行政管理工作,全方位动态监督其他部门对相关决策具体执行情况,进行合理化控制,能够主动为日常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针对性服务,有效满足领导者、师生各方面客观要求等。此外,高校要多角度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效率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应的行政管理工作,注重自身各方面技能的提高,熟悉行政管理流程、内容等,准确把握行政管理重点、难点等,从不同角度入手有效提高行政管理整体效率,有效指导其他一系列工作的顺利开展。

2.5.2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在高校行政管理多样化特点作用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能够科学使用多种行政管理方法,科学开展不同形式的行政管理工作,而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人才队伍,也是将制定的一系列行政管理制度有效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为此,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高校必须将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巧妙融入到日常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中,将其作为一项关键工作,将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放在和自身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从不同角度入手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比如,认识观念、工作态度、综合能力,为提高行政管理整体质量提供有利的保障。具体来说,高校要根据新时期行政管理人员方面提出的客观要求,结合自身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趋势等,制定科学的人才培训计划,定期对内部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培训,对其进行再教育学习,学习行政管理最新知识、理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优化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体系,具备扎实的行政管理理论知识。高校要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具备必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多角度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将教育事业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端正工作态度,注重作风建设等,巧妙融入到行政管理人员培养、选拔、管理等多个方面,促使行政管理人员加强自律,不断提高他们综合素质。高校要根据行政管理工作各方面开展情况,要借助业务培训、交流研讨等,借助多样化实践活动,引导行政管理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够科学解决行政管理中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为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提供有利的保障。对于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必须意识到自身综合技能提高的重要性,要通过多样化形式,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技能,更好地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展现自身各方面才能。在此过程中,高校要注重优秀行政管理人才的引进,适当提高行政管理人才录用要求,为行政管理工作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优化调整内部行政管理结构,提高行政管理人才层次,优化行政管理方法,加强行政管理,逐渐提高行政管理整体水平。以此,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发展壮大行政管理队伍,提高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利用率,要采用多样化措施稳定行政管理人才队伍,有效防止大量优秀人才流失,有效提高高校软实力,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能够在竞争日渐激烈的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关键性位置。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浪潮中,高校必须与时俱进,科学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树立全新的行政管理理念,客观分析行政管理工作,将其和自身开展的各项工作相融合,确保其和自身发展目标、发展要求等吻合。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中,高校必须全方位客观分析行政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健全行政管理制度,优化完善激励、考核、奖惩机制,借助信息化技术,优化行政管理方法,注重角色定位,强化行政管理人员效率意识,提高行政人员综合素质等。以此,确保各项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同时,将其他一系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动态控制各方面成本支出的同时,提高高校整体效益,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长远道路,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促使新时期高校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宋季.电网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的应用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01).

[2]郑玉婷.试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方式[J].考试周刊,2016(03).

[3]曹国义,李仕凯.新形势下加强施工企业党建工作的五大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2).

[4]洪园.关于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协论坛,2012(06).

[5]戴冬梅.高职《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长江丛刊,2016(05).

[6]高世利.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应对措施分析[J].鸭绿江,2016(08).

[7]龙雄.新课程理念下的电工电子教学改革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6(07).

[8]谢毅晖.探讨怎样提高大学钢琴教育教学的质量[J].明日风尚,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