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工退休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2:52

企业职工退休制度篇1

1.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对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就是削减自身福利,这也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因而在改革上必然存在自上而下的阻力。

2.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并不应仅仅是向企业养老保险模式对接.而是应与公务员群体、企业职工养老机制三种类型改革形成联动、对接。改革与并轨,并不只是制度革新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处理不好,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容易引起更大的矛盾。当前人社部对于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就引起了职员与公务员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民众对于政府满意度的下降。

3.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以及其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轨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现在才处于初期阶段,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与并轨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也是从一部分先改革先动手做起,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导致公平的缺失,改革和并轨中遇到的阻力,也可能导致新旧政策的连续和过渡中产生新的问题。

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对策

1.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首先在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就要做到一体联动,不可分割改革。否则,可能造成事业单位职员与公务员之间的矛盾,引起较之现行双轨制更为剧烈的矛盾。所以,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向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变时,应当是一体联动的,这是一个总的大前提,也是必要的条件。

2.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向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要像企业职工一样承担缴费义务,同样实行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一样的统账结合财务机制,退休金也分解成基本养老保险金与职业年金,采用双层结构代替单一层次,分别对应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和企业年金。适当降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使之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接近,逐步实现大范围的全国统筹,辅之以职业年金,力争做到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和公务员退休待遇不降低,在公平的同时,也兼顾效率。在可行性上,以2012年深圳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进人员的养老制度改革方案为例,深圳市人社局局长王敏表示,经测算,在几个参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改革后的事业单位职员养老金和现行的退休待遇大致相当。与此同时,还应放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与工资增长挂钩的机制,代之以与企业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一样的机制,减少两者差距,促进制度并轨。

企业职工退休制度篇2

离退休职工作为企业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期间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了不小力量,在离退休之后企业如何保障离退休职工的利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现状,要想提高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效果,不但要对离退休职工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结合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实际,全面创新管理模式,使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取得实效,保证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现行离退休职工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其问题

从目前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的主要模式来看,现有的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对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现有的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行离退休职工管理的主要模式分析

经过对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现行的离退休职工管理的主要模式是由企业单位专业部门负责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并有相应的配套制度保证管理工作正常开展。但是受到管理机制和管理流程等因素的限制,现行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并不能满足实际管理需求。

(二)现行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过于注重管理形式,对管理内容关注不够

基于对现行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的了解,现行的管理模式在管理形式上投入的精力较多,对管理内容及管理行为的具体实施关注不够,导致了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在实效性上有所欠缺,无法提高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现行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缺乏健全的制度建设,管理依据较少

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在具体开展中,需要有健全的制度和机制作为保障。但是从现行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来看,缺乏健全的制度建设是主要问题,导致了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依据较少。

(四)现行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针对性不强,缺乏有效的活动载体

企业在离退休职工管理中,要想提高离退休职工管理质量,就要提高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的针对性,做到利用有效的活动载体,提高离退休职工管理的实际效果。但是从现行的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来看,针对性不强和缺乏有效的活动载体是其主要问题。

三、创新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的意义及措施

在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中,创新管理模式应与完善工作制度结合在一起,不但要认真倾听离退休职工的心声,还要及时了解离退休职工的思想动态,做到从多个方面关心爱护离退休职工,保证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取得积极效果。在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中,管理模式的创新对提高离退休职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认识到位

企业党政领导能认识到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关乎单位改革发展大局,要求主管离退休服务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常怀儿女之心,恪守敬老之责。

企业的管理层应将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来看待,不但要从观念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在具体的管理行动中加强对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的了解,做到贯彻落实离退休职工管理的各项措施,保证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政策能够落实到位,推动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机构人员设置到位

企业在离退休职工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在管理思想上认识到位,还应建立健全的离退休职工管理机构,并设置相应的管理岗位,配齐管理人员,使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满足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机构人员设置到位,是保证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的关键。

(三)资金落实到位

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企业除了要按时发放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之外,还要给离退休职工管理部门划拨足够的经费,以保证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因此,资金落实到位,是提高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措施,对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具体应按照接管的离退休人员人数划拨离退休服务费,确保资金到位,促进日常离退休服务管理的正常开展。

(四)重视安排政治学习

重视安排离退休老同志的政治学习,使他们“学习充电有书报,活动娱乐有场所,生老病死有人管”。企业离退休职工通常都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在离退休之后,依然关心国家形势和企业形势,为了满足离退休职工的这一诉求,企业在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应积极安排相应的政治学习,并加强对离退休职工的引导,使离退休职工能够通过政治学习丰富自我,提高对企业发展的认识。

(五)进一步完善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制度

在多年的管理服务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并不断创新完善。比如,学习制度、团拜会、座谈会、生病探视、慰问金慰问品发放、组织外出游览活动等。除此之外,还要完善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制度,将好的管理方法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保证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能够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使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其中工作制度在完善过程中,应注意多听取离退休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六)建立健全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能够取得积极效果,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应根据管理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机制,并形成长期、稳定、有效的离退休职工管理机制,保证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满足离退休职工管理的实际需要。

(七)在创新活动载体中,应做好三个坚持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服务细致化,服务个性化,服务亲情化”原则,坚持为离退休职工服务的理念。只有做好这三个坚持,才能保证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模式满足创新要求,才能达到创新活动载体的目的。因此,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的创新,应注重活动载体的创新,同时应注重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的本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八)在创新活动载体中,应不断创新服务形式

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对困难离退休职工晚年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每个细节,都用心去排查,认真对待,妥善解决,最大可能提供便利。在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中,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活动载体的创新有着密切联系,在具体创新中,只有重视服务形式的创新,才能使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最终达到提升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效果的目的。因此,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对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而言意义重大。

(九)在创新活动载体中,重视离退休职工的感受

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的创新,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质量,并满足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需求。基于这一现状,在创新活动载体中,只有重视离退休职工的感受,并以离退休职工为本,才能提高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质量,进而提升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水平。

四、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结合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实际,以及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现状,在创新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创新,应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在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过程中,管理模式的创新既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的尝试,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模式的突破。但是考虑到离退休职工管理的实际需要,管理模式的创新只有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才能提高管理模式创新的整体效果。

(二)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创新,应贴近离退休职工生活

离退休职工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离退休职工的生活质量,使离退休职工的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基于这一需要,离退休职工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只有重视离退休职工生活,并将管理模式创新贴近离退休职工生活,才能保证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创新取得实效。

(三)离退休职工管理模式创新,应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例如,在拓展延伸工作领域,创新工作载体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开展安全亲情活动,动员鼓励老同志关心企业发展,关注企业安全,参与安全活动,让老同志为企业发展奉献余热,做出贡献,能使老同志享受到老有所做,老有所谋、老有所求、老有所为的乐趣。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以亲情为主题,体现了安全亲情关爱、安全亲情温暖、安全亲情感化、安全亲情帮教,把亲情当作催化剂和溶解剂,把安全教育融入到亲情、友情之中,构筑了一道牢固的安全亲情防线,在促进安全工作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还要通过父亲给儿子上安全课,妈妈替受伤孩子在区队读安全悔过信等这样动人的事例,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在安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真正把老同志当作企业的宝贵财富,使之人尽其才。

为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安全帮教组不问严寒酷暑,不管刮风下雨,不顾年迈体弱,凭着一股安全的热情,凭着一颗对矿山的爱心,把安全送进千家万户,赢得了领导和广大员工的夸赞,这样使得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创新。

五、结论

企业职工退休制度篇3

关键词:退休金会计;权责发生制;劳动报酬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有关部门预计我国的人口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2050年老龄人口将上升到全国人口的28%以上。当前,我国以约占世界5%的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着世界20%的老人。论文百事通提供真实、完善、及时的会计信息,满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需要,对解决我国比发达国家还要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退休金会计的概述

(一)我国退休金会计的定义

退休金会计亦称养老金会计,是反映退休金资产、基金、负债和成本等事项的会计处理及报告程序。退休金的会计处理视退休办法而定。

对退休金性质的理解主要有二种观点:

一是社会福利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企业职工在职时领取工资得到报酬,这是按劳分配的体现;职工退休后领取退休金则是一种社会福利,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这种观点体现在会计处理上,就是将退休金作为费用列入“营业外支出”,且在平时不计提,只是在实际发生支付时才加以确认。我国原来实行的职工退休工资制度就是典型的社会福利观点,而对职工退休工资的会计处理就是根据这种观点来进行的。

二是劳动报酬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退休金是职工在工作期间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只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就递延到了退休以后作为退休金领取,因此,退休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随着对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劳动报酬观这一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1985年12月颁布的87号准则(FaS87)中就明确支持这种观点,并要求公司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即公司在员工为本公司提供服务的期间,除支付工薪外,还要及时计提这部分递延的劳动报酬,计入当期成本,同时确认为负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并按照递延报酬的程序对退休金进行会计处理。

(二)我国退休金计划概述

退休金计划指一种企业和职工之间关于职工退休后退休金支付的协议,企业承诺在职工退休时,按协议上规定的方法,计算给付一定的退休金。企业将退休金计划作为其对职工工资报酬计划的一部分。目前我国采用“多层次”的退休金计划,在会计处理上实行规定受益计划和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即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实行规定受益制,而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是规定缴费制。但我国尚无退休金会计准则规范退休金会计处理,故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的退休金会计制度。

二、我国的退休金会计处理模式

(一)企业基本退休金费用的会计处理

当期退休金的计提作为“统账结合”的基本退休金,企业只需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加养老保险有关费用之和的一定比例提取拨付给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企业每期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拨付的基本退休金,只需在提取时计入当期损益,列入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也可考虑借鉴国际惯例,设置“退休金费用”账户,专门核算计提的退休金费用。对以前年度基本退休金的补提。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在制度转轨时期,对职工以前年度的基本退休金如何补偿。为了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有足够的资金运转,同时为了维护职工享受正当的基本养老保险权利,就应该对职工以前年度的基本退休金进行补充计提。至于补提的资金来源及方式如何,补提多少,补提的基本退休金如何计入成本费用等,是个复杂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企业补充退休金费用的确认

企业补充退休金由企业按国家规定,在按时足额缴纳基本退休金后,根据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由企业与职工共同协商确定退休金的补充方式、待遇标准、发放形式及经办机构等。我国企业补充退休金的给付形式是规定缴费制,补充退休金费用也应按规定缴费制来确定。企业为补充退休金个人账户的供款,一般按照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对有特殊贡献的人员,可以规定较高的供款水平。因此企业各期应确认的补充退休金费用通常就是当期应计提数。如何对补充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我国还没有明确规定。然而企业的补充退休金计划属于半强制性的,它不同于强制性的基本退休金计划,如果对补充退休金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做必要的引导与约束,一些企业就可能巧立名目,以给职工计提补充退休金费用之名,故意转移收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三、对我国退休金会计处理改革的建议

(一)关于退休金性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企业股份制改革与科学管理模式的引进,应把退休金的“社会福利观”逐渐向“劳动报酬观”转变,把退休金理解为递延工资;因此,在企业的会计处理中,退休金由营业外支出,向企业的当期成本转变。同时由于考虑社会稳定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贡献,世界各国会计界普遍接受企业有义务为职工提存退休金,现行退休金会计核算也是建立在此观点的基础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退休金是职工在工作期间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只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递延到了退休以后作为退休金领取,因此,退休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随着对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劳动报酬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1985年12月颁布的87号准则(FaS87)中就明确支持这种观点,并要求公司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即公司在员工为本公司提供服务的期间,除支付工薪外,还要及时计提这部分递延的劳动报酬,计入当期成本,同时确认为负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并按递延报酬的程序对退休金进行会计处理。我国理论界关于退休金的性质也有过争论。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普遍持社会福利的观点,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讨论退休金的性质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退休金的劳动报酬观最终将得到理论界的认同。

(二)对退休金的确认

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是和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一起由财政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统筹,按照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建立的。对于企业来说,应按期足额地向社会保障基金拨付。在此,就有一个退休金费用的确认问题。按照当今企业退休金会计的国际惯例,退休金费用的确认应该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即企业应作为当期的退休金负债。这种做法很值得我国企业参考。为此,企业应该设置“退休金费用”、“应付退休金(负债)”或相应的科目,每期计提退休金时,应按计提的金额借记“退休金费用”,贷记“应付退休金”,向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拨付退休金时,按拨付的金额借记“应付退休金”,贷记“银行存款”。

(三)对退休金的计量

对退休金费用的计量,一般采用保险统计估计方法,具体估计方法很多。因此,为了避免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确认的退休金费用所产生的差异而导致相关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有必要通过会计准则对企业在计量退休金负债、费用时所应用的方法做出规定。目前,国外应用于会计核算的保险统计估计法基本上有两类:一类可归为成本分配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估计出的职工退休时可领取的全部退休金,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条件下,分配到各个会计期间,同时使得各期间的退休金成本与利息成本总和等于职工退休时领取的退休金总额。另一类是利益分配法,其思路是将职工在各个会计期间提供服务而取得的退休金折算为退休日的现值,并以该现值为服务成本,各期现值的总和即为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全部退休金。我国在制定退休金会计准则时,可以参考国外的这些做法。

(四)对退休金的披露

由于退休金事项的发生形成了企业的负债及退休金费用,同时退休金的拨付也会引起一些资产负债项目的变动,因此,企业在其财务报表中至少要对以下事项进行揭示,

1.当期发生的“退休金费用”,应在当期损益表的管理费用项目下列示;

2.当期“预付退休金费用”作为资产在当期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项目下列示;

3.本期已计提、尚未拨付的退休金,作为“应付退休金”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或长期负债项目下列示。

另外,由于退休金是一种“递延劳动报酬”,企业对退休金负债及拨付的基金资产经常会由于一些不确定事项的发生而加以延期确认,这就使得在退休金会计处理中,一些及时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在财务报表中得不到体现。因此有必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这类信息进行披露,如尚未摊销的前期服务成本、尚未摊销的利得和损失以及摊销的方法等。新晨

同时,由于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退休金费用”、“退休金负债”等项目的金额是非常概括的数字,因此,与这一数字相关的一些项目,如:退休金计划的类型、职工参加退休金计划的情况、退休金费用、利益等计量所采用的保险统计估计方法、拨付退休金的方式以及当期退休金费用的构成等,也应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资本市场、税收制度和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状况和西方国家都有较大差异,这就造成中西方在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准则的制定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并适当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绝不能全盘照搬西方国家的准则蓝本。为提高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质量,应制定既适应于我国实际情况又与国际趋同的年金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彭洋.我国企业退休金会计问题研究.中南大学,2004,(9).

[2]吴华建.我国企业退休金会计研究.暨南大学,2002,(13).

[3]林克利.退休金会计研究及借鉴.四川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3):34.

企业职工退休制度篇4

关键词:企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

一、河北省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现状及问题

(一)企业养老保险概况

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实行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负责,“统账结合”的制度。在河北省,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河北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意见》和《河北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规定,目前河北省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职工个人按照本人上月实发工资的8%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缴费基数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高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按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缴费。企业按照上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对于缴费基数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和不能核定工资总额的企业,可按职工缴费基数之和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概况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本上实行的是“国家财政保险”(全额拨款单位)、“单位保险”(自收自支单位)或“国家财政与单位共同保险”(差额拨款单位)的制度。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养老通常由国家财政负担或单位自理,按照职工退休时的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个人不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些地区已经对事业单位的聘用人员建立了个人账户,但缴费标准不一,全国各地事业单位个人缴费的比例为2%-8%,多数地方为2%左右,但仍有很多地方并没有建立个人账户。河北省对于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有建立个人账户及缴费比例的相关规定,但多数事业单位职工并没有个人账户,退休待遇依照工作年限和退休前工资待遇决定。

(三)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比较

1、资金来源不同。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由财政支付,个人并不缴费,主要来源是国家税收。每年各级财政根据支退休费的实际需要直接做出预算安排。虽然这样的资金来源稳定性、保险性高,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给政府财政造成了沉重而且直接的负担。

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目前已经是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支付,国家负担部分一方面是对企业缴费部分的税收减免(税前列支)形式体现;另一方面是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国家财政予以兜底。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的来源主要还是靠个人和企业的缴费。

2、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模式,几乎没有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不存在对养老保险基金增值保值的运营。而由现收现付制逐渐转向基金积累制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有大量的基金积累。现实生活中,需要对其进行投资运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目前企业的养老保险金基本实现了社会化管理,当企业职工退休之后,将在当地社会经办机构领取养老金,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仍然在原单位领取退休金,还未实现社会化的发放与管理。

3、企事业单位职工待遇不同。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取决于其工作年限及退休前的工资水平,与缴费无关。而企业职工退休后养老保险待遇取决于职工缴费年限和缴费工资基数。缴费年限长、缴费工资基数高,退休后的养老待遇就高,缴费年限短、缴费工资基数低,退休后的养老待遇就低。

在这样的养老保险制度下,传统的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养老保险制度是单一层次的制度安排,退休人员只能从一个渠道获得退休养老金,其老年生活也就完全依赖这一制度的保障。事业单位曾经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职工工资长期偏低,自己积累的养老基金较少,因此,除了提高退休养老金替代率很难找到能够确保退休人员老年生活的替代办法。许多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替代率几乎达到了90%,部分获得有关荣誉称号及有特殊贡献者的退休金替代率达到100%。而相对照的是企业的退休金替代率在70%左右。

二、河北省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的障碍

(一)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

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各省有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由于各种原因也迟迟未能实施,出现养老保险改革难,养老保险费征缴难、管理不统一、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任何改革都会有改革的成本,如果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必然会使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受损,在没有法律强制力和约束力的情况下,既得利益者会阻挠改革的发展,阻碍改革。

(二)待遇下降与福利刚性的矛盾

企业的替代率相对于事业单位较低,如果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那么根据目前国情和目前状况,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会下降,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的待遇也会大幅缩水。福利是存在刚性的,原来待遇较高的事业单位职工如果因为改革而导致待遇下降,那么其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会非常低,并且具有抵触心理,这会增加改革的难度。

(三)巨大的转制成本

目前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保障模式,个人无需缴费。如果和企业并轨,向基金积累制转变,那么目前退休的老人和即将退休的职工没有个人账户,财政需要为他们的日后生活考虑,这笔资金数额巨大。同时,在职职工建立个人账户后,其资金积累时间不足也会影响其日后养老保险待遇,这同样需要资金支持。在保证替代率不会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这笔资金将更为庞大。

目前,河北省企业养老保险的转制成本还未消化,如果事业单位没有统筹规划的话,河北省财政将会承受非常大的压力,经济不够发达的市县将无法支撑。

三、河北省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构想

(一)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河北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应该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保持一致,减少运行成本,防止政策碎片化。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养老保险,这个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是一样的,其制度设计、计发办法、替代率水平、调整机制应和企业养老保险保持一致,这一层次主要体现养老保险的公平原则,目的定位于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其养老工资目标替代率建议在40%-50%。

职业年金属于补充养老保险,属于养老保险三支柱中的第二支柱,与企业年金相对应。但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可以定为强制性的,而非像企业年金一样为选择性的。这是因为在制度设计时,降低了第一层次的替代率,离退休人员若要保证生活与在职时差距不大并同时减少福利刚性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第二支柱将是必要的。另外,公益性事业单位职工在职时工资不及企业,退休后仅凭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较低,通过职业年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差距。这一支柱的养老工资目标替代率建议在20%-30%之间。

(二)建立个人账户,参照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运营

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应为事业单位职工建立个人账户。个人每月按一定比例缴费,所缴费用全部进入个人账户,事业单位也按照一定比例为职工缴费,进入社会统筹账户,费率参照企业费率执行,保持一致,即正常工资水平内实发工资的8%,国家提供将缴费税前列支等税惠政策。转型时期,国家负责弥补转制成本。针对改革时已经或马上退休(老人)、在职职工(中人)和新入职人员(新人)三类不同人群,个人账户在建立时有所差别。

已经退休的人群不参与改革,仍旧按照原有规定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对于即将退休的人群,建立个人账户,待遇参照已经退休的人群,由国家对其账户进行做实。对于在职职工,建立个人账户的同时,按规定费率进行缴费,国家根据工龄提供转制时期的补充资金。对于新参加工作的职工,建立个人账户的同时个人和单位按费率进行缴费。

职业年金按照工资一定比例也打入个人账户,但与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分开管理。个人账户内资金应进行专业的资本运作,实现保值增值,在投资运营时期实行针对其运营环节和增值情况给予免税政策,但在未来作为养老金提取使用时,应进行课税。

中人和新人日后退休时,其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和其缴费金额及年限挂钩,职业年金待遇与其职业年金的缴费与账户内资金保值增值情况相联系。

(三)推迟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政策

事业单位主要是脑力劳动者,对体力要求不及其他行业高。例如高校教师不仅从事脑力劳动,而且其学历水平高,受教育年限长。往往在25岁-35岁之间入职,如果按照女55岁,男60岁退休的话,实际工作年限不到30年。而在退休后,其身体状况往往可以继续讲课,而且经验丰富、学识广博。对于这类事业单位,应实行弹性的退休政策,根据职工身体状况允许职工延迟退休,这样也会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加速到来所引发的危机。

(四)出台法律进行指引与规范

针对目前法律法规缺失的状况,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权威性较高的法律文件。厘清缴费基数、费率等问题,对计发办法作出明确规定。当改革方式与程序确定之后应写入法律强制执行。

通过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与职业年金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首先,有利于河北省事业单位人员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的相互衔接。企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持一致可以在人员调动时,账户随人走,养老目标替代率基本一致,不会引起因替代率陡然下降很多,事业单位不愿去企业工作的现象。其次,有利于控制提前退休的现象。一些事业单位职工前退休,按照退休前工资待遇其养老金不比同龄在职职工少,这样没有达到养老保险实际目的也不利于社会公平。而个人账户的建立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控制体现退休现象。再次,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对自身养老保险基金的关注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职工个人账户和职业年金,既可有效地增强参保单位依法参保缴费的法律意识,又可增大参保职工对所在单位缴纳养老保险及本人养老金积累情况的关注,并可以提高公益性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仇建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DB/oL].中国社会保障网,2009-10-29.

2、马英.进一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J].发展研究,2006(3).

3、陈佳.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山东济南大学,2009.

4、孙建民.对河北省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问题的思考[J].唐山学院学报,2008(7).

5、李黎.关于建立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思考[J].经济师,2009(7).

企业职工退休制度篇5

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的模式,体现了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养老金取决于缴费积累,体现个人缴费和养老待遇间的平衡关系;机关事业单位实行退休金制度,退休金来源于当期财政拨款,个人不缴费,退休金水平以退休前工资为基础,按工龄长短计发。

二、养老金调整机制不同

在国家目前实行的“双轨制”的社保体系中,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可以享受国家财政提供的比企业职工更丰厚、更有保障的退休金。从1995年起,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调整按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40%~60%调整,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则按同级在职职工工资增长率的90%调整。从2000年到2005年的6年间,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金年均增长13.07%和11.48%,同期企业退休职工的收入年均增长仅有6.92%。

三、企业年金制度未普遍建立

企业职工的养老金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两部分组成,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分别为58.5%和20%.但实践中,企业职工养老金大部分为基本养老保险金,本应该作为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有力补充的企业年金,并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2006年底,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共2.4万个,参加职工964万人。覆盖率只占当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7.04%。而世界上167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中,有1/3以上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了约1/3的劳动人口,而且我国企业年金目前的替代率约为5%,距离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20%~30%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必须逐步提高企业年金的替代率。

四、现行的企业职工养老金计算办法中导致待遇偏低的因素

(1)近年来企业职工工资上涨比较快,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还按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三倍封顶,对于收入偏高的人员封顶数偏低,导致退休后养老金替代率更低。

(2)企业职工在职期间缴纳养老保险费时,缴费基数按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和300%核定上下限标准,但是在计算退休费时,平均缴费指数是按当年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使平均缴费指数偏低,进而导致退休费偏低。

(3)2006年出台的新的退休费计算办法中,平均缴费指数按实际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加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视同年限的缴费指数规定为1)然后再加权平均,这样就拉低了平均缴费指数,使退休费偏低。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企业现行的社会保险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1.改革现行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计算办法,尽快实现制度并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视同缴费年限不参与平均缴费指数的计算,视同缴费年限按“1”计算,人为拉平了缴费不同带来的退休金差异;

(2)在职期间,缴纳养老保险费按照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核定,退休计算平均缴费指数时,应该也用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3)提高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的整体水平,在退休时提高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相应降低每年调整幅度,同时妥善过渡。

2.加大对养老金的财政补贴力度,做实个人账户,可以采用信托模式,社会化运营,防止个人账户缩水,更好的保护企业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

3.尽快制定出台对企业年金的税优政策。㈠将企业税前列支企业年金的比例提高到8%;㈡对企业缴存的企业年金和个人缴存的同等比例的企业年金,在缴费时不计入个人所得税,或者将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在支取时分期缴纳,即“延迟纳税”,同时,通过“延迟纳税”鼓励个人多缴存企业年金。

4.通过确定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来控制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增长过快的现象。

5.对企业退休人员建立最低养老金制度,确保低收入人群在生活上得到保障。

企业职工退休制度篇6

不过,此举并没有赢来一片喝彩,反而出现了“吃了肉还骂娘”的不应有现象。这其中最大的质疑是,与“体制内”退休人员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越来越大。

事起“退休金双轨制”

之所以会出现“年年涨,差距年年增加”的状况,就是因为现行的退休金制度一“退休金双轨制”。

“退休金双轨制”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具体表现为:统筹办法不一样―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分别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则由财政统一筹资;支付渠道不一样一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则由财政统一支付;享受标准不一样一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

大部分人认为,按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分,在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工资分配等方面实行的双轨制,使得企业退休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差距过大。“退休金双轨制”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它在无形中造成了贫富差别,加剧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平,部分企业的退休职工已到贫困底线。据相关调查显示,73%的被调查人认为“退休金双轨制”非常不合理。与公务员有着一样学历、一样职称,甚至有职级的企业职工,为企业贡献了一辈子,退下来却只有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的几分之一的养老金。上海、江苏徐州、河北邯郸等地的退休高工还曾为此发出公开信,呼吁解决“企业高工的退休待遇,不如机关司机和门卫”的问题。有网友发帖表示,“退休、医疗等等方面的双轨制伤透了几千万企业退休人员的心,我们强烈要求取消双轨制,还公正、公平于民。”

当然,也有部分人认为不能只看退休金的多少来衡量是否公平,也要考虑退休前领取工资的情况。据统计,在沿海地区,在职的正厅级干部每年工资、福利等加在一起有10万元左右,而同级别的在位的国企老总平均年收入有60万元左右。广东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刘富才感慨地说,有人告诉他。假如他一直在企业工作,现在工资加起来就有上千万了。他还打了个比方:“假如有两个人同时在50岁当上国资委主任和国有企业老总,到60岁时一起退休,国资委主任只有100万元。国企老总则有600万元。退休后,假如同时在80岁死掉,国资委主任的工资、退休金共拿到300万元;而国企老总退休后一分钱不拿也有600万元了。”

“退休金双轨制”的形成

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人均月收入远远高出企业退休人员的人均月收入,不是“本来如此”、“古已有之”,而是由不同的体制造成的。

改革开放前,所有全民制身份人员的工资,包括退休人员的工资都是统一由国家包揽、银行发放的,即全民吃财政。但所有全民企业盈利也要统一上交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起。退休金制度开始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未列入改革范围,其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依据退休人员的工龄和退休前一个月的工资计发,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则逐步改为了企业和个人共同上交,退休金按照其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计发,由国家劳动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发放。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在职工养老保险的问题上,要“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由此,出现了“退休金双轨制”。

在退休金改革之初,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退休金几无差距。据资料显示,1990年的企业、事业和政府机关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分别为134元/月。148元,月和143元/月。后来,由于工资增长制度的差异,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开始逐年拉开。从1989年开始,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待遇进行了多次调整,由于工资福利刚性的存在,待遇水平只可能继续提高而不会降低,因此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不断提高。再加上上世纪90年代末公务员队伍裁减30%,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开始大幅提高。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企业需要考虑成本核算,不可能无限制地给退休人员增加待遇。因此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的增幅有所下降。而退休金的计发又与职工在职时的工资或社会平均工资存在一定的关联,所以在职时工资的差距也必然会反映在退休后所享受的养老待遇上。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差距开始显现,随着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为适应改革需要,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曾在1993年5月向全国推广取消企业干部编制、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当时企业中建国创业的一批已退休的老干部和老科技人员全部按一般工人待遇处理。在此期间,由于已退休但没参加缴费建立个人账户的企业人员已与原企业脱钩,通通捆在劳动保障部门,养老金来源成了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国家拿出更多资金向参加工作早、退休早的企业老干部按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标准执行。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工作重点放在社会统筹和建立个人账户方面,1995年3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案。

实际上,企业职工也曾是“退休金双轨制”的受益者,在市场机制引入之初,企业的工资奖金以及退休金直接与效益挂钩,效益好自然奖金高,而当时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则相对固定。这也是当时不少公务员流行“下海”的一大原因。建立全民参保的退休养老体系

为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关注低收入群众的利益问题,2006年,国家做了历年来对企业退休人员力度最大的一次养老金调整,人均月养老金水平从过去的924元增加到1172元。但要让企业退休职工群体持续收益,切实推进“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推进“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应在不降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完善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待遇,缩小两个群体之间的差距。一年前启动的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金试点改革近日被指再次无果而终。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一旦改革,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将被拉到和企业退休职工一样的标准。如果保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退休金不变。提高企业退休职工的退休金,效果将大不一样。

企业职工退休制度篇7

关键词:油田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

石油企业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重要力量,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以后我国石油勘探开发进入高峰期,大量青壮年进入油田工作,这些职工现在逐步退休,企业离退休职工数量逐步增加。因此,有必要结合油田企业离退休职工特点,对加强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探究。

一、油田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注意事项

当前,我国油田企业老一辈“石油人”逐步退休,油田企业大都进入了离退休职工高龄化、高发病率的“双高期”发展阶段,做好离退休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一是离退休职工群体性活动组织较为困难。现有离退休职工数量多、分布比以前更加分散,个别离退休职工随着年龄增大、疾病增多,很难参加组织的集体活动,特别是油田改制后住房购买办法变化,加剧了职工居住的分散度,增加了管理难度。二是护理照料难度加大。离退休职工“高发病率”的趋势,在定期体检中大部分职工状况不容乐观,因为油田企业工作强度大,老一辈油田人拼搏意识较强等原因,造成现在各类慢性病较多,约有一半职工患有脂肪肝,一半以上职工患有高血压、甘油三脂增高等慢性疾病,因脑梗、中风而丧失自主行动能力的也较多,在此趋势下,住院职工不断增多,因为子女工作压力大,住院和患病职工陪护、治疗、报销等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三是精神慰藉需求增加。有的离退休职工因为常年患病、生活习惯改变、家庭状况变化、亲友或老伴去世等原因,易出现心态失衡及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子女作为缓解这一现象的“主力军”,在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下,工作压力大,对老人关怀慰藉相对不足,在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做好心理慰藉等工作也面临较大挑战。四是收入相对较低。大庆油田作为我国传统油田,建厂和开发时间较长,离退休职工中很大一部分退休时间较早,退休后工资收入增幅相对在职职工比较缓慢,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收入相对较低,有的患病职工甚至存在“入不敷出”状况,影响了职工生活水平的提升,特别是油田企业改制中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五是管理难度加大。受历史因素影响,企业离退休职工包含离休干部、退休职工、大病托管职工、内退人员等多种不同身份人员,待遇情况和增长情况存在一定差异,而离退休职工子女大一部分仍在油田企业内部工作,在各类待遇、福利和管理措施出台后很容易引起职工关注,统筹做好各类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有利于维护在职职工队伍稳定,增强企业凝聚力。

二、提升油田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水平的对策措施

(一)健全完善离退休职工组织管理保障机制

要针对离退休职工现实状况,加大经费和人员保障,按照“总体指导、分片包靠、自我管理、温馨服务”的原则,由各单位离退休职工管理部门引导,依托职工分布情况,挑选责任心强、活动积极的职工作为一定区域内的负责人,建立离退休职工自我管理组织;在居住较为分散的区域筛选年龄相对较小、身体健康、责任心强的退休职工作为联络员,构建全方位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建立完善心理咨询、文体活动组织、医护志愿服务等组织,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为离退休职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二)提升离退休职工信息化管理水平

要针对离退休职工分类多、数量大、人员杂的实际,借助计算机技术,在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建立离退休职工信息库,并建立离休干部、退休职工、内退人员等分类子数据库,实现离退休职工信息化管理。在数据库中补充完善基本状况、联系方式、居住场所、主要困难、主要活动意愿等信息,实现全员信息管理全覆盖,提升工作针对性和效率。在准确把握职工基本信息基础上,对特别困难或特殊需要帮助的职工,探索建立一对一“爱心帮扶卡”等制度制度,将志愿服务与帮扶救助结合起来,将志愿者或工作人员联系方式留给老人,在出现困难需要救助时明确专人负责,实现了日常关怀和帮扶救助的制度化、常态化。

(三)构建特色活动体系

将开展活动作为沟通联系离退休职工的重要措施,立足居住分散、出行不便等问题,以现有组织网络为基础,按照“整体集中、局部分散、突出特色、寓教于乐”的原则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和教育活动,将组织活动与个别走访沟通结合,将走访交流与关怀帮助结合,开展了定期家访、集体活动、病房探望、志愿关怀等特色活动,确保了与离退休职工的紧密联系。同时,结合老同志兴趣爱好和生理、心理特点,依托各类文体协会组织,定期开展集中交流和比赛活动,培养老同志书法、绘画、戏剧、太极拳、舞蹈等方面的兴趣爱好,让老同志更多走出房间活动,保持愉悦心情和健康体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四)加强医疗救护帮扶救助

针对现阶段离退休职工“双高期”特点,定期组织体检,依托信息化平台为每位职工建立健康档案,针对较为常见的慢性病、多发病,聘请有关医学专家或医护人员组织健康讲座,重点讲解预防、康复等内容,引导职工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体检中发现的潜在因素,实行跟踪对接服务,主动帮助职工联系医疗单位进行超前治疗。与工会等组织合作,在企业内部广泛开展孝老爱亲宣传活动,倡导年轻职工常回家看望父母,对子女确有困难无法经常回家的,在节假日、老人生日和特殊时期组织开展志愿探望活动,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对出现严重疾病需要住院治疗的职工,如果子女在油田企业工作,则在不影响单位工作的前提下,与工会、劳资等部门协调沟通,合理保证年轻职工的休息休假权益,使其能有一定假期陪护和照顾老人,必要时可进行脱产陪护;对子女确实无法脱身的,协调对老人实行社会化陪护,并积极提供精细护理和精神慰藉服务。

三、结论

综上所述,油田企业作为传统国有企业,在建厂初期有大量职工奉献了青春和力量,随着逐步进入离退休高峰期,需要离退休管理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保障离退休职工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侯洪飞.做到六个坚持做好新形势下的煤矿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J].经济研究导刊,2010(34).

[2]邢界宇.试论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

企业职工退休制度篇8

一、本意见的适用范围是:列入市转企改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其转企改制方案批准之日登记在册的在职在编职工。

二、文化事业单位中的艺术表演院(团)转企改制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转企改制前符合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和条件且已经办理离退休手续的职工,其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制度核定的离退休待遇标准不变,继续执行,以后其离退休待遇的调整仍按事业单位的规定执行,享受相关待遇。

在职期间的工资报酬按企业支付的有关规定执行;其档案工资调整由人事机构按照事业单位的工资政策办理,退休时作为计发退休费的依据,按事业单位标准核发退休费;转企改制前已实行人事并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的在职职工,在转制后单位工作至退休时,其退休后享受事业单位职工的同等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国家实行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按照其规定执行。

转企改制方案批准日之后新进企业的职工权益可按企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职工转企改制后,可按《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管理处、市人才交流中心关于人才交流机构人事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意见》(汴社险〔2004〕23号)的规定,实行人事后,可继续参加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统筹,也可参加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转企后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单位的提前退休职工,提前1年及其以上退休的,在按本意见第二条规定的计发退休费的基数上,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并按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规定核定退休费标准,由市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足额发放;以后其退休待遇的调整按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增发办法执行。

四、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已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并符合退休条件的在职在编职工,依照有关规定办理正常退休手续。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其工作年限满2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或工作年限满30年及其以上的,本人自愿申请,经批准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提前退休的年限可与实际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计发退休费的比例年限。其中,转企改制方案批准时间为当年7月份(含7月份)以后的,提前退休人员年度考核工作结果为“合格”及其以上等次的,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后,办理退休手续。提前退休待遇从转企改制方案批准之下月起执行。

五、现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应与原在职在编职工(含在职职工,下同)解除聘用合同,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2002〕35号)规定计算经济补偿金。到新组建企业工作的职工,其经济补偿金转入新企业,如其未到法定退休年龄与新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按转制时解除聘用合同核定的经济补偿金标准支付给解除合同的职工,其在新转制企业工作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按《劳动合同法》的支付规定执行;如其在新企业工作至法定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的,不再支付经济补偿金。

六、转制后新组建的企业原则上应全部接收安置原单位在职在编职工,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新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不低于原签订的聘用合同未履行的期限;按政策规定计划安置的干部、退役军人及其他人员,在原事业单位首次就业、改制后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转企后单位应当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七、转企改制时不愿到新企业工作、自愿与改制前事业单位解除聘用合同或辞职的职工,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标准按职工本人上年月平均实发工资计算,以解除聘用合同或辞职的职工在该单位每工作1年(含按政策规定可以计算的连续工作年限),支付其本人1个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资,工作年限不足1年的,按1年计算;月平均工资高于我市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我市的月平均工资3倍计算;平均工资低于其档案工资中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国家规定的津补贴之和的,按其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国家规定的津补贴之和计发经济补偿金。

八、转企改制前文化事业单位按国家、省和市现行的工资福利政策规定拖欠职工的工资、未聘人员生活费、因公致残人员护理费、遗属生活补助费、丧葬费、抚恤金等其他福利费用,应在转企改制前予以清偿;转企改制前已参加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转企改制后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的,应按规定及时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欠缴的养老保险费用应当补缴,一次性补缴困难的,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市转企改制领导小组同意,可以缓缴;市社会保险机构接收转企改制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关系后,从改制单位转企改制方案批准日之下月起支付相关待遇。

九、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原职工的社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事宜,按照国家、省和市的有关规定执行,由转企改制后单位负责办理其参保手续。

企业职工退休制度篇9

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不是指某个人年龄大、寿命长,而是人类整体偏向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又分为绝对老化和相对老化。绝对老化是指老年人口数量多,占总体人口的比重偏大且不断增加。相对老化是指当生育率降低总体人口不断减少时,老年人所占比重相对增大。

2.延迟退休

延迟退休,简称延退,是指根据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社会养老的承受能力状况以及劳动市场的就业环境,借鉴国外有关提高退休年龄的相关政策及实践成果,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综合考量我国应当采取的延迟退休政策。

二.我国退休现状及待遇

1.事业单位公务员的退休待遇

公务员的退休后的工资待遇取决于其在职时的职务,具体说是按照公务员的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之和乘以一定的比例计算得出,如表2-1所示:

2.事业单位机关技术人员与普通工人的退休待遇

事业单位机关技术人员的退休待遇是按照其在职时的岗位工资与技术等级工资之和发放,普通工人的退休待遇是按照其在职时岗位工作的一定比例发放,如表2-2所示:

3.企业单位员工的退休待遇

企业单位员工的退休待遇的发放方式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有所不同,国家关于企业员工退休待遇规定:在国发[1997]26号文件①实施后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当其缴费年限满15年退休后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根据所在地上年度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及本人指数化平均工资的平均数确定,个人账户养老金根据员工在职时个人账户所积累金额来确定。

三.延迟退休的原因分析

1.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老龄化相比之前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使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拉伸。在退休年龄不变或者变动很小的情况下,职工的退休期限相比之前将会延长面。同时,在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财务机制下,在职一代难以承受退休一代的养老压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会陷入困境。对于制度转轨前的职工来说,缴费年限不足15年或者没有缴费,养老负担会进一步加大。

2.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

人力资本投资是当前教育、企业发展的重大投资,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够在未来带来高收益的投入。在当前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条件下,劳动者退休时正值工作经验丰富、技能娴熟的时期,此时退休会降低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不管对企业还是劳动者个人而言,都是人力资本的浪费。因此,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对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有利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3.应对养老金支付压力

按照当前制度规定,劳动者退休时其养老金由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支付。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的财务机制,由在职一代缴费退休一代享受待遇,但是老龄化的加剧和生育率的降低使得养老金支付面临巨大压力。个人账户部分由劳动者在职时的缴费积累负担,部分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迟,意味着个人账户积累少退休期长。因此,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难以承受老龄化背景下巨大的养老压力。

四.延迟退休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1.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

在老龄化的现行条件下,国内对于延迟退休年龄颇为关注。对与公务员队伍而言,延迟退休对该群体有重大影响:

第一,在我国公务员实行旧时规定一旦进入岗位就不会退出,当前我国公务员队伍很庞大,延迟退休会使公务员队伍进一步膨胀,国家财政负担加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第二,公务员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场所,经常出差在外,这一职务对于公务员体力和精力要求极高,延迟退休会使部分工作人员难以胜任。第三,公务员队伍内部分为若干级别,延长公务员退休年龄会延长各级工作时间,不利于职业晋升。第四,在反腐倡廉的政治环境下,公务员的日常工作要公开透明,坚持政务公开,同时要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延长退休年龄会使各层级工作年限延长,加大监管难度。第五,公务员队伍的管理体制坚持垂直管理,其工作创新动力在于上层,然而上层管理人员大部分年龄过大,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如年轻人,所以延长退休年龄不利于公务员队伍的创新。

2.企业单位人员

延迟退休年龄对企业单位人员的影响表现为:

第一,企业希望增加新鲜血液,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行业,引进年轻员工可以迅速适应社会变化,延长退休年龄不利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第二,在企业里,年长员工的薪酬一般要高于年轻员工,企业为年长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也高于年轻员工,退休年龄的提高会使职工缴费比例增加,严重时是企业发展停滞。第三,在退休年龄不变时,职工退休后,企业在需要时可优先召回退休职工,不但可以迅速加入工作,还能够节省养老保险费的缴纳。(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企业职工退休制度篇10

关键词:退休金;双轨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1

退休金双轨制是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度的产物。在这一制度中,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实行有区别的退休金待遇,前者的待遇远远高于后者,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1]。这一问题成为我国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严重阻碍,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尝试通过改革解决这一问题。

一、退休金制概况

(一)退休金制含义

退休金双轨制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退休金制指在我国实行两种不同的退休制度并关联着不同的退休待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的退休制度中,养老金由国家拨款,其来源于由国家财政划拨出来的养老保险基金,以员工的薪资水平为基础制定养老金待遇标准[2]而在企业单位中则实行缴费统筹轨制,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作为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方式,职工的养老金待遇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

(二)退休金双轨制的形成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全民制身份人员的工资都是由国家统筹通过银行进行发放,也就是人们的薪资统一来源于国家财政。自上实际9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退休金制度改革,但是机关事业单位并不在改革的范围之内,其人员的退休金仍然是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在退休金制度的改革中,企业员工的退休金被改为企业与个人共同负担,1993年我党召开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提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明确提出“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的政策,这标志着我国退休金制的正式形成。

退休金制度改革初各单位职工退休金差别并不大,1990年我国企业、事业、政府机关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134元、148元、143元,伴随着退休金制度改革的深入,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水平的差距渐渐拉大。公务员队伍裁剪,薪资水平提高,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降低退休人员待遇等都使得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退休金制的影响

1.退休金不公平引发社会矛盾。退休金制使得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水平差距越来越大,随着经经济的发展,这一差距的不断扩大,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据调查超过75%的人们认为退休金双轨制是不合理的。当今时代越来越注重社会公平,这一制度极易引发社会群体矛盾。

2.机关、事业单位高额退休金造成严重财政负担。据调查,截至2005年底,我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已经超过3035万人,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80%,机关、事业单位高额退休金为我国财政带来了巨大负担[4]。

3.双重退休制度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不同的退休制度意味着需要有不同的管理制度与之对应,我国实行的退休金双轨制为其管理工作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在退休制度管理中,双重标准的管理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无法保证管理工作的质量。

4.给人员流动配置提供错误引导。对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实行两种退休制度,导致大批人争相进入机关、事业单位而不愿意进入企业,公务员热是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这就导致人员配置和流动的不科学性。

二、退休金双轨制改革前景和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退休金双轨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备,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上需要充当分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在西方国家中,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0%-50%),建立全面多层次的养老保障机构而不是依靠单一养老保险制度来进行养老保障。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都暴露出一定的不足,目前,各国正在着手对本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针对退休金双轨制的改革试点工作也在山西、上海、广东、重庆、浙江五个省市的事业单位开展进行[3],主要进行了以下措施: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是养老公平的保障,针对养老保险的立法要对养老保险的具体内容、适用范围、相关问题的处理措施进行准确的说明。科学的养老保险制度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强有力的支持。

2.加快两种退休制度接轨。针对退休金制度的改革需要加快两种制度的接轨,尽快将两种退休金制度进行整合调整是实现养老公平的必要手段,联系我国养老实际情况,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进行科学的调整,并且增加对企业职工退休金的补偿,增加财政在社会公益支出的合理性。

3.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明显不符合时展的需要,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暴露出弊端,针对制度建设中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改革确立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其科学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养老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结束语

退休金双轨制是落后的时代产物,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养老退休金制的改革体现了我国在养老保险事业上做出的巨大努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正在迅速推进中,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改革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则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新的时代形势下,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深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必将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辛梓.从公平角度探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

[2]桂世勋.改革我国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