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行政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3:05

护理行政管理制度篇1

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体制

世界上每一个政府无论什么体制,都对公民的生命、财产和工作行使权力。行政管理是一切事务管理的基础,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成败和效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构建必须取决于我国国情和水资源状况,特别是饮用水水源的实际。当今中国水资源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水资源短缺(危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饮用水水源安全关乎所有人的身心健康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及社会稳定,国家(政府)要承担保证饮用水(水源)安全责任,构建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重要保证。

1、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国务院、省级政府(直辖市除外)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部门

水资源管理在我国长期存在“多龙治水”的问题,水资源的政府管理部门多、职责不清、权力不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体制上必须避免这些问题继续存在,法律、法规必须明确国务院和省级政府(直辖市除外)由一个部门(机关)归口管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目前水资源各部门交叉管理状况没有彻底改变之前,统一由水利部门归口管理,设立相应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局(处),承担饮用水(7JC源)政府行政管理的全责。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条件成熟时由水资源统一监管部门承担此责。一般来说,国务院、省级政府(直辖市除外)并不直接具体负责城乡居民的饮用水(水源)管理,只是承担宏观全局上的管理。

2、直辖市、地级(副省级)市、县(区)政府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

一般来说,城市人口集中、数量规模大,在相当长时期是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重点对象人群。直辖市、地级(副省级)市、县(区)政府必须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具体承担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水源保护的职责。第一,改变已有地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事业单位性质,必须成为直辖市、地级(副省级)市、县(区)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第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是直辖市、地级(副省级)市、县(区)政府负全责的政府机关,对外代表同级政府。第三,行政管理隶属同级政府,直辖市、地级(副省级)市、县(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不存在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但存在上下业务指导关系和信息情报资料网络共享关系。

3、流域管理机构内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部门

目前,我国流域管理机构缺乏全流域治理(管理)的实际权力,这不符合水的流动性自然特点。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包括水质和水量、地表水和地下水、水生态和水环境、人文和水自然等部分。饮用水是一个直接关系每个人生命健康的必需品,多项指标必须达到人体健康要求。现实是许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里跨区域(省、市、县)和跨流域的,必须构建能解决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矛盾冲突的统一管理的流域管理体制,这是我国水资源管理改革的关键。正因如此,治域管理机构必须内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机关,一方面承担流域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职责,另一方面协调跨区域、跨流域的饮用水水源保护矛盾冲突。

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职责

建立合理科学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理顺上下级关系,逐步解决水资源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矛盾,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法律、法规必须明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责。规范性制度的存在以及对该规范性制度的严格遵守,乃是在社会中推行法治所必须依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1、国务院水利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司)的职责

在目前水资源多重交叉管理中,职责权重相对多一些的是水利部,承担水资源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是环境保护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水利部内设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局(司),代表国务院负责全国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承担宏观整体的行政管理职责。第一,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起草建议及组织落实。第二,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编制及组织实施。第三,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信息资料搜集整理及信息。第四,监督全国饮用水水源开发、利用、管理及保护工作。第五,协调跨区域、跨流域的饮用水水源保护矛盾,上报处理建议。第六,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对外宣传交流。第七,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其它工作。

2、省(自治区)政府水利厅及流域机构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处(中心)的职责

一般而言,随着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的进一步理顺,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将非常明晰。省(自治区)政府水利厅及流域管理机构的饮用水水源管理处(中心)的职责主要有:第一,区域、流域范围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起草建议,实施与执行的检査。第二,区域、流域范围内饮用水水源开发、利用、管理及保护的监督。第三,区域、流域范围内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编制及具体组织实施。第四,区域、流域范围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矛盾冲突协调处理。第五,区域、流域范围饮用水水源信息搜集及。第六,区域、流域范围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对外宣传交流。第七,区域、流域范围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其它工作。

3、直辖市、地级(副省级)市、县(区)政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的职责

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序列中,地级(副省级)市、县(区)政府是直接面对社会和具体事务的中间机构,承上启下具体组织实施和执行。直辖市、地级(副省级)市、县(区)政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是保障城乡人口饮用水安全的机构,承担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的全责。第一,制定并组织实施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第二,区域内饮用水水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工作。第三,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保护信息的搜集与。第四,监督检查国家和地方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落实与执行。第五,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保护的行政执法。第六,.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对外宣传交流。第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其它工作。

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运行规则(机制)

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涉及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及运行规则。建立合理的运行高效的全面承担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关键是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运行规则(机制)。

1、政府与市场互动规则(机制)

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市场经济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配置社会资源[1°]。政府的有形之手只能在尊重和服从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发挥其影响作用[11]。主要的制度选择经常表现为政府规制还是所谓的市场调节,或者说是依靠政府税收基础上的供应还是依靠市场谈判和合约来供给[12]。市场经济的最根本要求是自由竞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最好、最根本的手段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是紧密相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关系)。现实合理的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关系应是保证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前提下,以政府的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从而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二元机制良性互动的凸性组合[1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必须保证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前提下进行(运行)。第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所有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尊重并发挥市场主体、社会公众的作用。例如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及控制措施实施、饮用水水源分区保护的实施、饮用水水源安全风险预警评价、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与补偿工作等,涉及面广、矛盾复杂,必须是社会公众参与其中发挥巨大作用,才能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所有行政管理工作真正得到落实。第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出台与实施必须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意愿。一方面,法律、法规制定修改过程中必须吸收社会公众意见建议,必须是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专家学者、普通社会公众及企业、事业单位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法规制定修改过程,吸收他们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各种问题看法和意见。另一方面,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符合市场主体、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最广大人民(公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政府管理部门自身利益考虑。第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行政管理必须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特别是《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必须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污染饮用水水源和破坏饮用水水源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的权利,同时赋予可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同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发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管部门不依法坚守职责的,或有渎职行为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当然必须明确规定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信息予以保密。第四,明确区分饮用水水源行政管理与水资源运营管理的界限。我国长期以来没有明确区分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经营,一方面混淆了社会公共利益和所有者权益界限,另一方面水资源经营效益也难以发挥,政企合一、政企不分,造成水资源浪费与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14]。饮用水水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中涉及到资产属性的合理定位,饮用水水源最根本属性(目的)是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安全健康饮用水需要,与此同时还可实现其它经济、生态方面目的,怎样合理协调矛盾冲突,关键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与运营管理的关系处理。两者的根本目标都必须是保证饮用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安全和水生态、水环境安全,满足人们安全健康饮用水需要。在此基础上,行政管理机构要尊重市场主体运营(主体)的自主权,市场主体必须接受法律法规范围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行政管理。

2、法律、法规约束规则(机制)

市场经济社会是法律规范约束机制强化的社会[15]。强化法律、法规约束机制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所有成员(主体)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其中就包含了政府行政机关要守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各级政府行政机关存在大量违法行为,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一,必须制定与《水污染防治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规一《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赋予各级政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职责权力的同时,必须对其行政管理行为及执法权给予约束,包括制定具体明确的责任制度。第二,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处于初创之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体制机制不完善。必须对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水法》、《水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进行相应修订。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要赋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职责权力,另一方面X才其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给予法律、法规约束。第三,利益平衡与约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是各级政府的主管机关,事实上既存在部门单位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又存在地方局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如何平衡与调节这些关系和利益矛盾,关键是制定合理科学规则制度,强化法律、法规约束机制。

3、合作与竞争规则(机制)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在其公务活动过程中,毫无疑问要与社会方方面面打交道,要与政府其它机构相互配合,其公务活动同时存在效率绩效考核。一方面为避免行政主管领导单纯追求自身政绩(升职)而违背自然和经济规律,伤害老百姓利益;另一方面也避免行政主管领导产生腐败行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必须制定相应规则,形成有效的合作与竞争机制。第一,饮用水水源保护机构必须与其它政府相关机构有效合作。饮用水水源保护涉及林业、环保、农业、财政等政府主管部门。饮用水水源(地)要长期有效地得到保护,最根本的是科学规划与控制水源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方面要积极行动采取如植树造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控制各种污染物排放,滋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被动地采取适度控制人口增长规模、移民搬迁和控制经济发展速度规模,调整经济发展项目结构等。所有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实施,必须要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取得其支持。第二,饮用水水源保护机构必须与社会(市场)力量合作。一方面,保护饮用水水源必须取得社会各种力量的支持,包括当地居民、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控制其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其非环保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饮用水水源保护过程必然与社会各种主体发生利益冲突矛盾,协调与平衡这些矛盾冲突不是简单地实施法律、法规惩处和行政管制,而首先是多方面沟通协调的过程。第三,饮用水水源保护机构的国际合作。我国相当多河流、湖泊是与周边国家共有(流域)的。水的流动性特点决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涉及非常广的区域[6]。饮用水水源保护机构必须与许多周边国家建立沟通协作机制,一方面,相互通报各自国家控制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另一方面,相互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方法,调整生产和生活方式,适当控制人口增长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相互督促主动采取涵养水源、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有效对策,打击污染破坏饮用水水源的各种违法行为。

护理行政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变迁

长时间以来,我国公路保护的水平并不高,公路经济的运行效率也偏低,如果站在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落后,需要我们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去进行改革。

一、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变迁路径

究竟何为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它具体是指公路管理机构及交通主管部门通过对公路进行安全管理、维护及使用管理等,促使公路保持完好、安全及畅通,从而确保使用公路的广大人民群众出行安全、便捷等。[1]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改革及创新不仅存在优点,也有一些不足,而路径依赖和物理学中的惯性类似,一旦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改革进入到某一个路径,就会对该路径产生依赖。

只要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变迁走上了某一条道路,其既定方向就会促使制度变迁不断得到强化,从而产生惯性。那么,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可能会沿着以往错误的变迁路径继续下滑,从而越变越差,甚至会一直处于某种无效的状态里;它也可能将沿着既定的变迁路径走上良性的循环发展轨道,从而得到持续优化。所以,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变迁路径拥有很强的依赖性,其改革及创新受到制度环境的重大影响。

二、构建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对策

我国现代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构建务必要从各个不同层面进行。[2]一是立法机构,应以我国现代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的特点为依据完成专项立法工作。二是公路管理机构或交通主管部门,应努力掌握好法律的精神、精髓,并严格落实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三是路政执法人员,应知法懂法,并严格以法律为依据处理问题。四是公路使用者,应严格遵守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合法使用公路。具体对策如下:

(一)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

在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构建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多重且混淆。因此,构建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第一步就是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促使公路主管部门以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等的发展需求为依据改变自身的管理能力、管理方式,调整自身职能结构。主要包括五点内容:一是政府的公路主管部门应调整职能宽度、深度及管理领域、程度。二是转移职能体系中的职能重点、职能核心。三是优化职能结构,通过分解机制、整合机制等提高职能的合理性、科学性。四是改变职能运行手段及程序。五是努力完善公路主管部门的功能,提高公路管理能力。

(二)完善专项立法

立法机构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立法精神,以公路经济行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据尽早出台专项立法,明确规定公路管理部门及管理机构等的职责、职权,并明确公路使用者的义务、权利,从而对公路进行统一的、综合性的治理。毫无疑问,运用专项立法去规范引导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改革、创新,将对公路经济的管理及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新的法律法规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对执法规范进行重点强调,以明确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的行政主体、管理主体。

(三)建立执法机构,建设执法队伍

为确保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管理的顺利进行,我们应从其特点出发,建立起一支综合性的执法队伍,并明确指出执法者的义务、权利及具体的执法方式,争取统一执法步骤,最大程度减少执法环节和执法开支。当然,建设执法队伍的前提是要建立执法机构,打破当下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管理的条块分割机制,通过政府规章的方式赋予该执法机构一定程度的强制力,以对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管理的软弱做出弥补。在现代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管理中,公安机关不再是独立的执法参与部门,而应通过在执法机构里设置派出所来履行自己的执法权力,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有效缓解公安及路政两大部门存在的职责交叉矛盾,成功提升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管理成效。紧接着,执法人员素质的提高十分迫切,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还应熟悉法律,真正体现执法者的权威性、严肃性。

(四)加强社会监督

在构建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公路使用者的法制意识,加强社会监督。例如,我们可利用标语、布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管理的相关法律条款,提醒广大群众知法守法,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到公路保护管理工作当中,在监督执法人员的同时确保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其约束作用、强制作用,这对我国现代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完善十分有利。

三、结语

在我国制度环境的影响下,现代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构建将涉及管理机构、方法及手段等各方面内容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然而,我国一系列改革的基础就是现代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构建,所以我们应以改革制度为入手点,在理顺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改革管理方法、手段,从而取得最好的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护理行政管理制度篇3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以下简称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49号,以下简称国办49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抓紧研究制订改革实施方案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交通、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按照中央1号文件及国办49号文件的要求,共同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在省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起主要责任,积极推动改革实施工作。省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支持,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今年12月底前,各省(区、市)要研究提出适合本辖区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报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备案。同时,要积极研究提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制度、技术规范、养护定额、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标准等行政、技术管理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不断规范和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二、精心组织,积极开展示范点创建工作

*年各省(区、市)要视情况分别选择若干个地市(不设地市的选择县或区)作为示范点,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的方法和途径,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的相关政策。各地在示范点建设过程中,要在国办49号文件所规定的政策范围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管养体系,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渠道,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切实为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提供示范。具体安排如下:

8月底前,要制定完成示范点工作方案,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并将方案报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备案。12月底前,集中精力做好示范点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并对示范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针对示范点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全面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奠定基础。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将联合成立督导组,选择部分重点地区进行跟踪和督查,并对落实情况差的省份予以通报。

三、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政策措施

(一)落实责任,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

各省级交通、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在省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要按照国办49号文件的总体要求,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进一步落实县级人民政府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公路管养主体缺位、资金缺乏的突出问题。要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积极性,把农村公路管养责任落实到位。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乡镇要积极投入力量,共同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要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有关协调、监管、考核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管理水平。

(二)保障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制度。

地方各级交通、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筹措工作。在制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政策时,要充分体现中央1号文件确定的“逐步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的要求,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正常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一是省、地(市)、县、乡四级地方政府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保证农村公路正常养护。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增加和地方财力的增长,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财政资金要逐步增加。

二是要统筹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确保公路养路费总收入在扣除征收成本、交警费用和水利建设基金后用于公路养护的资金比例不低于80%。交通、财政部门要加强管理和监督,结合当地实际,逐步落实汽车养路费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投资部分,集中用于农村公路的养护工程。要加强农村拖拉机、摩托车养路费的征收和使用管理,所收资金原则上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三是要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引导沿线村民投工投劳养护农村公路。同时积极鼓励包括受益企事业单位在内的社会捐赠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在农村公路普查的基础上,根据统一的统计标准与口径,确定本辖区需要列入养护范围的农村公路里程,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数据库。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对本辖区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成本进行全面测算,并以此为基础合理确定养护资金投入标准。

(三)健全机制,提高管理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率。

地方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要合理配置干线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技术、人员、设备等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避免机构重复设置和人员膨胀,不得利用改革之机新增人员。要努力降低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中人员经费的支出比例。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可以通过竞争方式承包给公路沿线的村民,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鼓励通过竞争方式,将油路挖补和水泥路修补等小型养护工程捆绑承包给专业化养护队伍,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鼓励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捆绑招标,面向社会公开择优选定具备资质条件的公路养护公司,充分发挥专业管理、施工、监理队伍在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中的作用。

(四)分级负责,加大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力度。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适合本省情况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落实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机制,保障农村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乡村道路的路政管理工作可以结合养护管理工作,采取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沿线村民保护公路的积极性。

(五)切实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监管。

各省级财政、交通、发展改革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研究制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管理办法,完善资金管理和监督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应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定期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完善资金申请、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并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管。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的,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办理。

护理行政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生态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环境是自然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环境污染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破坏了生态平衡或者危害了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我国不仅建立了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而且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但环境保护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环境保护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刻不容缓。

二、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问题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为次生环境问题。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首次把环境保护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确立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其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建设。政府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规定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各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

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管理的环境保护体制。分散式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管理资源,从而形成良好的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往往决策成本较低,反应很灵敏。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不是单个部门和行业的管理体制,是一个多部门配合、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体制,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机构必须站在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从而有利于国家环境政策的不断贯彻和落实。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必须按照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环境管理,必须依靠地方政府和其他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一个综合的制度体系。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有效的政府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改善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从逻辑上来讲,政府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政府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创新的目的所在。不断依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完善政府环境保护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体制上和制度上最可靠地保障。随着社会新矛盾和新情况的出现,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如现行法律法规与现实中的管理体制存在矛盾,法律法规间存在着职责交叉、规范内容不一致现象等许多方面。因此,不断完善政府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体系上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之一。政府必须注重经济激励机制、税收调控机制、污染治理市场调节机制、价值补偿机制等市场调节机制,从融资渠道、资金支撑以及经济刺激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科学管理,这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提供了重要经济保障。作为主导的政府,进一步的完善诸如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社会公众表达机制以及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等公众参与的制度环境,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环保力量,拓展公众的参与渠道和形式对于培养全民的环保意识,真正的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巨大的社会保障。

三、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要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我国的政府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我们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吸收和学习它们的管理经验。如日本为有效控制公害,1970年成立了由首相直接领导的公害防治总部,2001年日本环境厅升格为环境省;韩国于1973年在健康和社会事务部卫生局设立污染防治处,1990年韩国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升格为环境部,直属总理管辖。如美国不仅在中央即华盛顿设立了环境局总部外,而且还在全国设立了10各大区环保机构。法国、韩国等也设置了流域环境管理机构。日本环境厅(现日本环境省)自成立以来,人员总数由最初的501人增加到2001年的1311人。美国环保局由成立之初的5000多名职工发展到现在的1.8万多人。美国环保局预算逐年增加,1996年为62.81亿美元,2001年为72.57亿美元。日本环境厅的总预算资金一直在稳步上升,年均增长率为5.4%。

四、创新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4.1加强宣传教育

经济发展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基本的生活环境。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正确地解决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了环境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由于政绩观的偏差而出现许多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现象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要真正的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真正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

4.2建立综合机构

管理机构是实现管理的组织保证,要推进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部门职能冲突、环境治理效率低的问题。在全国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地方政府再将自己的职责具体化,形成一个具有系统性和协调一致的环境管理体制,如设立地理区域或流域建立执行机构,比如长江流域环境管理局等。加强各环保部门的协调配合,清楚划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

4.3优化环保能力

法律上规定乡镇政府环境保护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确保其乡镇人民政府能够履行其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环境的职责。合理分配乡镇等基层政府的环境保护职权,设立乡镇环境保护机构。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对辖区内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建设项目执行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并参与处理。

4.4落实行政问责

行政问责制的逐步推行和完善,是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关键和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度,对问责范围、问责程序进行详细的程序化、制度化界定,对环境保护任务定期公开。进一步落实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无视法规准许污染排放形成后果、造成环境重大事故的官员,不管其地区经济多么成功,都应该坚决追究责任,让违法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4.5健全绩效考核

加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环境绩效考核机制建设,提升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的经济GDp考核体系在引导经济活动最大化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源占用和生态破坏的最大化。必须把环境因素引入到现行政府发展考核体系,把环境因素引入GDp指数以构造“绿色GDp”。现今在完善环保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相关性、地区差异性、通用性、可评估性、潜在性、社会评议性等因素,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政府环保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护理行政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市政桥梁;养护;问题;对策

前言

市政桥梁是现代交通运输网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对于交通运输网络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市政桥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养护管理,则会出现一系列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到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更危及到人们的什么财产安全。现如今我的市政桥梁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其工作重心也转向养护管理,市政桥梁的养护管理也随着时展而变得更加科学和完善,但是在养护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前市政桥梁养护管理现状

现如今,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市政桥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而市政桥梁的养护变得愈发重要,然而在现实中的市政桥梁养护中管理不到位和市政桥梁养护不被重视的情况却颇为严重。在日常养护中,很多也都是走走过场,检查不到位,检察人员素质不高,检查设备落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就使得市政桥梁的一些问题难以被发现,致使市政桥梁的使用寿命大大缩减,为交通运输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当前市政桥梁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我国市政桥梁养护体制存在较多问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市政桥梁养护管理体制经历了权力下放到收回,市政桥梁养护管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挥在那,我国传统的市政桥梁养护体制的弊端逐步暴露,政企不分的现状让大锅饭的现象尤为严重,这就使得市政桥梁养护缺乏活力;另一方面,对于市政桥梁养护的部门机构设置冗杂重叠,职权和分工不明确,这就使得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再者,市政桥梁养护人员冗杂,队伍庞大,但效率低下,缺乏精英队伍;最后,混乱的体制使得市政桥梁养护的工作停留于表面,过于形式主义,缺乏实际效果。

2.旧的市政桥梁养护观念根深蒂固

我国对于市政桥梁重建轻养的观念一直很严重,长期以来建养都无法并重,使得相关部门都沿袭了这一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对于市政和桥梁的养护有较大的趋同性,而没有考虑到桥梁和市政之间的差异性;三是对于养护的认识不够,很多人认为养护就是打扫,对于真正的养护少之又少;第四是过分依赖国家的经费,缺乏自主自立的能力和精神,浪费了国家许多相关的优惠政策。

3.市政桥梁养护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市政桥梁养护管理制度虽然一直在不断完善,但仍不健全,相关部门要么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能够执行,要么有相关制度却难以执行;二是对于市政桥梁养护管理技术规范认识不足,或者仅仅停留表面,不能真正针对各种类型的地区和气候制定相应的市政桥梁养护方式,市政桥梁养护管理方式过于刻板,少于变通和创新。

4.市政桥梁养护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首先,市政桥梁养护管理行业的人员整体素质低下,许多人员甚至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就上岗,及时经过一定培训的人员其理论与实践也不能成正比,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缺乏经费,市政养护人员工资和劳动不成正比,这就使得大量人才流失,特别是无法留住技术和管理人才;三是养护任务往往因为资金问题而延期,导致市政桥梁养护管理无法及时进行。

三、市政桥梁养护管理的对策

1.健全市政桥梁养护管理体制

为了不断完善和健全市政桥梁养护管理体系,应当对市政桥梁养护管理部门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改变以往的机构和人员冗杂的局面,加你健全新的市政桥梁养护管理体制,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保证市政桥梁养护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对市政桥梁养护管理部门实行市场化运作,将管养分离开来,使其融入市场竞争中,以加强其活力。将工程资产部转化为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和统筹规划,将养护交予各管理处的公司,从而优化市政桥梁养护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2.改变落后的市政桥梁养护观念

以往旧的市政桥梁养护管理观念是阻碍我国市政桥梁养护管理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此就必须改变管理人员对于市政桥梁养护管理的意识,让其认识到市政桥梁养护管理的实际作用和职能,认识到市政桥梁养护管理不仅仅是对于市政桥梁的清理和打扫,而是具有更多内容,使其真正认识到市政桥梁养护管理的作用,这就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市政桥梁养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3.完善市政桥梁养护的管理制度

改变以往旧的管理模式,加强市政桥梁养护管理,增加日常市政桥梁养护的巡逻和保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以确保市政桥梁养护管理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加强市政桥梁养护管理的技术性,引进更专业的设备和理论,从而保证市政桥梁养护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4.建立专业的市政桥梁养护管理队伍

市政桥梁养护管理是具有一定技术性的工作,应当组织和建立一批专业的队伍来保证市政桥梁养护管理的科学性。为此,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对于市政桥梁养护管理人才的培养,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尤其是市政桥梁养护管理的技术性人员的培养,从而建立起起批专业队伍从事市政桥梁养护管理的日常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总的来说,我国市政桥梁养护管理随着时展在不断进步,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是长期落后的市政桥梁养护管理观念导致的,为此就必须首先改变以往根深蒂固的错误的思维模式,使得市政桥梁养护管理趋于科学化;另一方面,还应对市政桥梁养护管理部门进行改革,建立健全新的市政桥梁养护管理体制;除此之外,还应该大力培养相应的黄钻也技术人员,加强市政桥梁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保证市政桥梁养护管理的科学性。(身份证号码:320322197707315331)

参考文献:

[1]龚益波.市政桥梁养护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技资讯,2012,06:149-150.

[2]李捷,童浩.高速市政桥梁养护管理中有关技术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0:146-148.

[3]窦璇.市政桥梁养护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资讯,2013,35:137.

[4]王力荣.精细化管理在市政桥梁养护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河南科技,2013,12:260.

护理行政管理制度篇6

引言

2008年12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国发〔2008〕37号),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原在成品油价外征收的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经过两年多的运行,税费改革给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带来的影响已经凸现。以菏泽市为例,深入研究了其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菏泽市农村公路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0年底,菏泽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8470km。(1)按技术等级分:二级公路410.4km、三级公路1388.2km、四级公路16671.4km,所占比例分别为2.2%、7.5%、90.3%;(2)按行政等级分:县道1685.9km、乡道2761.2km、村道14022.9km,所占比例分别为9.1%、14.9%、75.9%。

2税费改革对菏泽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影响

2.1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税费改革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1)组织成员发生了变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从由交通运输部门单一管理变成了由交通运输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管理;(2)组织领导发生了变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从由交通运输部门一家领导,变成了由交通运输部门和财政部门实行双重领导;(3)组织目标和任务发现了变化。农村公路养护目标和任务从由交通运输部门来实现变成了由交通运输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实现;(4)组织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的组织结构形式由“直线式”变成了“职能式”组织形式。

2.2对组织职能的影响随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组织的结构形式等一系列的变化,也影响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组织职能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增加了财政部门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管理职能。税费改革前,财政部门不参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改革后,财政部门被赋予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管理职能和一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计划管理职能;(2)减少了交通运输部门的资金管理职能。改革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性质发生了变化,由“费”变成了“税”,变成了财政资金,明确了财政部门的资金管理职能,减少了交通运输部门的资金管理职能;(3)弱化了交通运输部门的计划管理职能。税费改革后,交通运输部门失去了利用资金控制进行农村公路养护计划管理这一有效手段,更加弱化了其计划管理职能。

2.3对组织人员的影响税费改革后,交通运输部门取消了养路费征收等工作岗位,大部分征收人员被分流安置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岗位上来,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人员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农村公路管理人员得到了充实。一方面财政部门在增加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职能后相应增加了部分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交通运输部门的部分征收人员经过培训后充实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人员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技术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2)农村公路养护人员组成有了变化。改革前,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主要是由农民养护工来完成。改革后,大量征收人员特别是交通运输管理所的基层人员充实到农村公路养护岗位上来,农村公路养护员的文化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

2.4对组织运行制度的影响随着组织机构、职能等发生了变化,原有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需要,其运行制度也将随之产生变化。(1)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由“费”改成“税”后,资金拨付渠道和资金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原有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管理模式,需要建立新的资金管理制度来适应这些变化。(2)农村公路养护计划管理等制度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2.5对组织运行机制的影响运行机制是体制最核心的内容,一个体制的变化归根结底是运行机制的变化,也是最终效果的体现。目前,税费改革给农村公路管理体制运行带来的影响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1)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来源从“费”“税”变成后,资金来源渠道更为稳定,资金管理更为规范,但资金使用的灵活性较小,当处置一些应急事件时不能及时安排资金,如农村公路桥梁发生水毁或其它应急抢险工作时急需拨付资金,按照财政资金管理程序却不能及时进行拨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2)资金数量有所减少。“税费改革”的初衷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增加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量,以满足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正常需求。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2008年全市农村公路拖拉机养路费为1亿元,2009年燃油税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资金与2008年基本持平,2010年此项资金减少到9000万元,呈明显递减趋势。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用于公路养护的资金需求也大幅度增加,而用于公路管理养护的资金却逐渐减少,这与经济发展是严重不相适应的。(3)工作程序复杂,效率降低。税费改革前,农村公路项目计划的申报、实施、资金的拨付等由交通运输部门进行管理,工作周期短,效率高,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改革后,由交通运输部门和财政部门两家共同管理,许多工作需要进行协调,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4)计划项目实施成本加大,实施难度加大。管理程序复杂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管理单位的管理成本。资金拨付程序复杂,延长了资金运行周期。公路养护工作季节性比较强,但有时因为资金不到位而影响了养护工作进度和质量,甚至不能当年完成计划。(5)项目管理责任弱化、责任不明确,管理难度加大。改革后,养护资金主要由财政部门进行管理,养护计划主要由交通运输部门进行管理。而养护资金与养护计划是紧密相连的,养护计划是养护资金的前提,没有养护计划就没有养护资金,养护计划依靠养护资金进行实施。交通运输部门失去了资金制约的强制措施,计划管理手段弱化,加之财政部门的资金拨付方式是项目实施完成后一次性进行拨付,不能很好地进行工作调度,项目管理进一步难度加大。

3对策和措施

3.1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将农村公路的管理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管理工作的范畴。根据《公路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应按照“统一领导、以县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筹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

3.2建立部门联席办公制度,保证管理养护工作顺利开展税费改革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是由交通运输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管理。农村公路养护计划申报、审批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协调工作,工作程序比较复杂。目前,只有建立部门联席办公制度,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3.3建立稳定、长效的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资金渠道按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强化监管”的原则做好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与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农村公路小修保养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安排。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交通运输部门支持、道路沿线受益企业或个人捐助、村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为辅的多方筹资模式。

3.4采用合理的农村公路的管养模式根据国务院﹝2007﹞49号文件精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形成国家、省、市(地)、县四级交通行业管理,县、乡(镇)政府、村或交通运输部门分级实施的管养体制。按照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不同,合理选择专业公司养护、道班养护、分段承包养护、群众突击季节性养护等养护模式进行农村公路养护。

3.5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为保护好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1)明确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执法依据。要以《公路法》和《山东省农村公路条例》作为管理的法律依据,以《行政处罚法》、《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作为处罚的法律依据,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2)明确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主体。目前,县级公路路政管理主体已经确定,对于乡村公路,可以委托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所进行路政管理工作;(3)加大公路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全社会、全方位需要公路,关注公路、爱护公路、管好公路的新局面;(4)加强公路超限整治。一方面要按照规定设置限高、限宽设施;另一方面要制定农村公路超限整治办法,依法保护农村公路路产路权。

护理行政管理制度篇7

为加强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确保公路完好畅通,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交通部、财政厅、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通知》,各省、市也相应出台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暂行办法。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都非常重视。为了切实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提高道路质量,优化交通环境、保障公路建设成果,在工作中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整体分析,再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养护方案。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要做到市场有序、管养分离、方方投资、专款专用、科学养护、因地制宜、有路必养的基本原则,以公路的畅通与安全为目标。

2.加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管理措施

2.1资金统筹与预算

(1)根据《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意见与精神,在工作中要求市、县、镇按照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世界需要提出相应的统筹预算和概算,安排合理、科学、必要的资金,以保证农村公路的畅通,切实落实各项养护资金的到位。这就要求在工作中市政府、县政府、镇政府每年都需要在实际的财政预算中对于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设置专项的资金划分和归类,以备不时之需,进而保证公路日常养护与管理工作。(2)省、市、县交通主管部门的资金投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省交通厅从养路费中提取一部分补助农村公路养管,即县道每公里8400元、乡道每公里3500元、村道每公里1000元,这些补贴资金用于养护工程和日常养护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为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保障农村公路完好畅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交通局每年再投入1000万元左右公路养路费分成资金。(3)乡村政府的以工抵资。因为乡级政府和村委会财力有限,要让他们拿出资金来养护农村公路实在是困难,为缓解资金压力又减少农民负担,我们采取以工抵资方式,每村的村路除了设立专门的养护工人,保证村路的保洁、保畅工作,还要在对村路实施具体养护时能出工出力,以减少养护工程的开支。

2.2落实资金,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

积极探索逐步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不断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确保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正常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保证农村公路的正常养护。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增加和地方财力的增长,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财政资金要逐步增加。要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引导沿线村民投工投劳养护农村公路。同时积极鼓励包括受益企事业单位在内的社会捐赠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在农村公路普查时,要统一统计标准与口径,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数据库。要努力降低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中人员经费的支出比例。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可以通过竞争方式承包给公路沿线的村民,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鼓励通过竞争方式,将小型养护工程捆绑承包给专业化养护队伍,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

2.3明确划分管理职责

乡村公路实行区(县)、乡镇分级负责,以乡镇为主体的建设养护管理体制。各乡镇政府负责具体落实乡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组织实施乡村公路的建设、养护工作,负责本乡镇乡村公路建设工程的招投标、质量、安全的全面管理,负责本乡镇乡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保证乡村公路畅通;负责乡村公路各项数据的统计及上报,并对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负责。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规定,具体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村道的建设、养护、管理工作;负责乡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支付前的确认和支付凭证的制作。区财政局负责按照上报公路分局备案的年度乡村公路养护计划落实资金,保障本辖区内乡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负责对申报的预算进行审核批复,负责对划转事项的资金进行监督管理。

2.4建养资金监督与考核

区财政局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并对辖区乡镇养护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审查乡村公路建养资金计划,并组织对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进行定期检查,监督计划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乡镇政府要合理安排切实保证乡村公路建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建养资金做到专项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建养资金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内部监督制度,并自觉接受区财政部门、区审计部门等部门的监督,确保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益。建立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考核制度,主要从乡村公路的制度建立情况、组织机构建立及养护人员到位情况、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养护计划执行情况、路网技术状况、资金保障情况、社会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将纳入“区对乡镇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体系”,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2.5健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制度

在养护管理工作职责里要强调指出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农村公路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技术标准;审核农村公路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及年度养护建议计划;制定相关办法,对养护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监督检查县级公路养护质量、乡村公路改造、中修、小修工程质量及养护资金的使用情况等。通过制定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要求各级养护资金管理使用部门和单位必须设置养护资金专用账户,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规定养护资金的拨付程序,做到层层把关,严格拨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和超范围使用养护资金;并要求各单位必须配备相应的财会人员,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运行。

3.结束语

护理行政管理制度篇8

定了市政养护单位在财务管理与控制上的不同之处,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及控制质量不仅影响单位自身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对当地甚至是全国的经济发

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就市政养护单位的财务管理与控制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市政养护;财务管理与控制;财务信息

市政养护工作对于城市的建设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市政建设的质量对于维护城市的形象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要确保市政养护工作的质量

,对于财务资金的管理工作必须做好,以避免财务信息不真实以及防范各种财务风险。当前,很多市政养护单位在财务管理的整体思路、规范制度、

机构设立以及相关的管理办法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其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一、市政养护单位财务管理与控制的现状

就当前市政养护单位的财务管理与控制现状来看,单位内部缺乏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因而也就降低了其对内部财务进行管理和控制这一问题

的重视程度;内部财务预算等资金的管理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够清晰、监督工作跟不上、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对相关岗位人

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信息化进程相对迟缓等各种问题严重影响着市政养护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当然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市政

养护单位中,很多事业单位及各种营利性企业在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上都存在这些问题。

作为价值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财务管理与控制对于单位自身管理的影响以及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价值

管理当中有效的监督控制方式,单位内部对于财务的管理与控制能够有效提高财务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能够辅助决策者提高其决策的水平,保障当

地经济能够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挑战,保持平稳的发展。所以,市政养护单位应当不断加强财务控制与管理,为当地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

基础性保障。

二、加强市政养护单位财务管理与控制

要切实加强市政养护单位财务管理与控制,首先要从意识上进行转变,提高财务风险意识,调整现有的管理控制结构,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控制体

系,对财务管理进行不断的细化,强化对于各项市政施工预算的强制性约束,加强内外部的监督审计力度,从而保障财务管理控制的切实执行。

1.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

管理层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提高对于财务风险这一问题的防范意识,对现有的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结构进行调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

与控制制度。根据财务管理与控制的需要,合理设置相关的岗位及部门,不管是扁平化的管理还是立体化的管理,市政养护单位需要根据单位内部的

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组织结构,严格职位的设置和权利的下放,充分做好集权、分权、授权及用权等各方面的工作,从制度及内部组织架构上为财务

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保障。

2.进一步细化现有的财务管理

细化现有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对财务管理和控制的内容及手段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化。从内容上来讲,应当抓住那些能够影响市政养护单位财务状

况的最主要因素及关键所在,有针对性地对财务方面的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管理和控制,牢牢把握资金流动这条主线,对资金流动的整个过程进行

介入跟踪与监控;从管理控制手段上来讲,应当加快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的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起单位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和控制体系

,提高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精细度。

3.着力于对预算的约束,加强内外监督审计力度

对于市政工程各种预算的约束,是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市政养护单位应该对各项预算严加约束,每一笔支出都需要严格按照资

金使用程序进行,财务会计人员做好相关凭证记录,努力做好预算的科学编制、约束性使用及奖惩激励监督工作,提高市政养护单位每一项预算的使

用质量。在对预算进行硬性约束的基础上,还必须不断强化单位内外部的监督审计力度,完善内部监督审计队伍建设和组织架构的建立,对单位内部

的财务状况进行定期的盘点,设置不定期的专项审计及月度或年度审计,建立起相关的奖惩机制,鼓励单位内部的每一个员工参与财务的管理与控制

,对内部相关岗位人员的财会行为进行监督,实现从预算到资金流动的每一个环节对单位的财务进行管理和监督。

财务管理与控制不仅在市政养护单位内部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任何企业和单位内部管理的核心问题。作为城市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

政养护单位的财务管理与控制水平对当地城市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而,不断提高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水平,在实践中发现

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是市政养护单位内部需要坚持的工作态度。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永彬.如何对企业加强财务审计工作[j].财经界,2010(5).

护理行政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环境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环境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有关环境管理机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它具体规定了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以及相互关系,核心部分是关于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的职权分配以及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问题。一些西方学者在对环境管理体制问题进行讨论时,往往会把公众参与的问题考虑进去。他们认为,在环境管理体制的结构关系中,除政府的行为之外,还有社会利益团体和管理行为人,它们都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事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企业和公众在环境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较长时间以来,我们所说的环境管理体制仅指政府内部机构的设置,而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则被视为是外部作用机制,一般不纳入进来。

一、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由地方政府通过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来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这一体制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好地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逐步形成了“五级管理”、“四级机构”的组织体系。这种管理体制对于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相对较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也比较晚,正处在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管理手段较为薄弱、环境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转轨时期,因此该体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它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部门分散、地方分割、条块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力。

我国政府对于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大体上是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即中央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人员充足、技术设备好,对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比较强;相对中央管理机构来说,各地方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越往下数量越少、规模越小、人员越缺乏、技术设备越差,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也越弱。就拿我国的县级环境保护部门来说,它的技术人员编制较少,但实际工作人员的数量却严重超编,大多数人员没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中被分流到了环境保护部门,同时又没有较好的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设备配置也比较落后,缺乏基本的监测手段,不能有效地对排污总量和违法排污现象进行监测,有些甚至还需要将监测项目送到市一级部门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监管人员在现场进行执法主要依靠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已有的工作经验,这样及时取证就有一定的困难。由于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与通信工具,一旦发生违法排污现象很难及时到达现场,从而做出快速应急反应[1]。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环境管理体制,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行为差异。

中央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把保护环境上升到了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由地区间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所带来的外溢效应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都意味着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就比较复杂,因为环境本身具有外溢性和跨区域性等特点,该地区对环境问题加大投入进行治理,可能得到收益的并不是该地区而是邻近的其他地区,这样就使得一些地区忽视环境保护而片面地只追求经济效益。在发展与环境的目标选择上,地方的目标函数与中央存在差异。中央政府强调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而地方政府的目标则明显偏重于局部、眼前的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政策的决策与实施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存在着“讨价还价”和“对抗”的倾向。地方政府在落实环境管理的具体政策时,会与中央政府的要求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地方政府则会凭借自身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信息优势,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自身利益的损失[2]。所以,在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存在一定的行为差异。有学者认为,从环境保护的纵向管理上来看,我国是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只对本级政府负责,在环境保护机构内部上级与下级之间只是一种业务指导关系,上级对下级缺乏应有的制约力,执法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3]。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也不相同,因此,在资金投入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地区投入了较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而有些地区则投入较少。这种现象必然造成地区之间环境管理力度上的不均衡,时间一长可能就会导致一些原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地方政府向不重视环境保护的地方政府看齐,减少资金投入。即使某些地方政府一些有远见的官员真的下大力气治理本地区的环境,但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我们也很难全面衡量其治理环境的业绩,这就使得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流于形式。

(二)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在设置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目前全国有不少环境保护部门,特别是县级环境保护部门仍挂靠在城市建设系统上,仅属于城市建设系统的一个部门,这种现象给环境保护的执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城市建设往往引发一定的环境问题,而作为城市建设系统内的机构自然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环境监督管理,环境监管难免会流于形式。因为没有独立的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也都难以保障。有些地区环境保护部门内的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或者根本没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而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反映在机构的设置上,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都应该进行强化,不能侧重于任何一方。有些自然保护任务非常繁重的资源或农业大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有的省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但力量薄弱。在一些县和农村,环境和自然保护工作仍然很繁重,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编制则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甚至还有些地方出现了没有人管理这方面的工作的情况。

(三)行政区划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不利于跨区域环境问题的协调。

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区域性,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其他地区,往往会超越行政区划的边界,不受行政辖区界限的限制,如酸雨污染、流域水污染、海洋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等问题,都具有跨行政区域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设置相应的强有力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同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流域环境保护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够。虽然在几个大的流域建立起了水资源保护委员会,但从隶属关系、职责、权限的配置和法律地位上来看,该类机构并非强有力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环境管理体制,地方环境保护局隶属于地方政府,这就使得一个有机的整体被这种体制分层切块,个别地区为谋求经济的发展而不惜损害其他地区的利益以及阻碍环境管理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跨区域执法难度比较大[4]。

(四)中央政府监督乏力,难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制。

依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也就是说,环境质量的好坏,地方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但相关法律既没有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如何履行其责任,如何保证其履行责任,也没有明确规定如不履行职责应承担何种责任[5]。在经济增长水平仍然是衡量和反映各级政府和领导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情况下,考核干部实行的是自上而下、以GDp增长为依据的体系。在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政绩考核时,各种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仍然是重要的内容,尤其是GDp的增长,把本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企业规模、招商引资情况等作为衡量政绩的硬性指标,而对于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与党的建设等方面则没有硬性要求。这种考核体制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挫伤了地方提供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积极性。“这就促使一些地方将完成经济指标作为本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不顾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盲目上项目,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6]。地方政府中的部分领导从个人和本地区的短期经济利益出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甚至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错误认为要大力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就会阻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政绩目标的实现,甚至出现干扰环境执法行为,明目张胆地保护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在地方政府的默许甚至支持下,一些企业采取暴力手段阻止环境执法,甚至抗法。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是否依法履行对本辖区环境保护质量负责的义务,是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仍然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手段进行监督和制约。

二、实现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发展的思路。

(一)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部门职能。

国家应将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由微观管理转为通过宏观调控进行指导和服务,转变工作理念,由单纯的管理转为真正的为基层和企业服务。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总局在宏观决策管理方面的职能,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单位的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的关系,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行政运行规范。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运用必要集中和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标准等的制定权集中到中央,同时又要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根据各个地区发展存在的差异,环境标准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而对于跨区域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的处理权限都应该集中到中央,将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噪声、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的处理权限放到地方,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问题其处理权限应该放到中央,而环境保护合作项目则可以放到地方,环境主管部门在工作中所起到的只是引导或指导的作用。

(二)加强人员和机构方面的建设。

精简机构主要针对的是非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而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不但不能精简,反而要不断加强。从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在对其他国家机构进行精简的情况下,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国家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因为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只注重发展经济,对于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导致环境污染欠账较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但环境的改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现有的生态环境可能还会进一步不断恶化,在将来的20年甚至30年里,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仍然不会有明显好转,所以,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要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保护。

(三)健全环境保护跨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机制。

环境保护政策离不开部门发展政策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而不单单是某个部门的职能。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入统计指标,使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建立国民经济绿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不仅要有经济指标,而且也要有环境指标、人文指标,用这些指标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地区、单位和干部的业绩。要改变不平衡的管理体制,形成综合权力机构,就需要顺应政府机构改革的潮流,通过计划、预测,综合考虑潜在影响因素,协调各部门间综合处理经济、环境和社会的问题,加强跨部门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在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上,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存在一定的矛盾,健全环境保护的中央与地方的协调制度就显得尤为紧迫。

参考文献:

[1]胡双发,王国平。政府环境管理模式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兼容性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5):91-96.

[2]邓志强,罗新星。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管理探索,2007,(5):19-21.

[3]游霞。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58-59.

[4]孙志燕,高世楫。环境政策存在的若干问题与调整思路[n].学习时报,2007,(11).

护理行政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市政养护;财务管理与控制;财务信息

市政养护工作对于城市的建设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市政建设的质量对于维护城市的形象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要确保市政养护工作的质量

,对于财务资金的管理工作必须做好,以避免财务信息不真实以及防范各种财务风险。当前,很多市政养护单位在财务管理的整体思路、规范制度、

机构设立以及相关的管理办法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其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一、市政养护单位财务管理与控制的现状

就当前市政养护单位的财务管理与控制现状来看,单位内部缺乏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因而也就降低了其对内部财务进行管理和控制这一问题

的重视程度;内部财务预算等资金的管理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够清晰、监督工作跟不上、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对相关岗位人

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信息化进程相对迟缓等各种问题严重影响着市政养护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当然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市政

养护单位中,很多事业单位及各种营利性企业在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上都存在这些问题。

作为价值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财务管理与控制对于单位自身管理的影响以及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价值

管理当中有效的监督控制方式,单位内部对于财务的管理与控制能够有效提高财务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能够辅助决策者提高其决策的水平,保障当

地经济能够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挑战,保持平稳的发展。所以,市政养护单位应当不断加强财务控制与管理,为当地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

基础性保障。

二、加强市政养护单位财务管理与控制

要切实加强市政养护单位财务管理与控制,首先要从意识上进行转变,提高财务风险意识,调整现有的管理控制结构,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控制体

系,对财务管理进行不断的细化,强化对于各项市政施工预算的强制性约束,加强内外部的监督审计力度,从而保障财务管理控制的切实执行。

.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

管理层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提高对于财务风险这一问题的防范意识,对现有的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结构进行调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

与控制制度。根据财务管理与控制的需要,合理设置相关的岗位及部门,不管是扁平化的管理还是立体化的管理,市政养护单位需要根据单位内部的

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组织结构,严格职位的设置和权利的下放,充分做好集权、分权、授权及用权等各方面的工作,从制度及内部组织架构上为财务

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保障。

.进一步细化现有的财务管理

细化现有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对财务管理和控制的内容及手段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化。从内容上来讲,应当抓住那些能够影响市政养护单位财务状

况的最主要因素及关键所在,有针对性地对财务方面的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管理和控制,牢牢把握资金流动这条主线,对资金流动的整个过程进行

介入跟踪与监控;从管理控制手段上来讲,应当加快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的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起单位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和控制体系

,提高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精细度。

.着力于对预算的约束,加强内外监督审计力度

对于市政工程各种预算的约束,是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市政养护单位应该对各项预算严加约束,每一笔支出都需要严格按照资

金使用程序进行,财务会计人员做好相关凭证记录,努力做好预算的科学编制、约束性使用及奖惩激励监督工作,提高市政养护单位每一项预算的使

用质量。在对预算进行硬性约束的基础上,还必须不断强化单位内外部的监督审计力度,完善内部监督审计队伍建设和组织架构的建立,对单位内部

的财务状况进行定期的盘点,设置不定期的专项审计及月度或年度审计,建立起相关的奖惩机制,鼓励单位内部的每一个员工参与财务的管理与控制

,对内部相关岗位人员的财会行为进行监督,实现从预算到资金流动的每一个环节对单位的财务进行管理和监督。

财务管理与控制不仅在市政养护单位内部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任何企业和单位内部管理的核

  

心问题。作为城市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

政养护单位的财务管理与控制水平对当地城市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而,不断提高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水平,在实践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