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的未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3:58

微生物学的未来篇1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植物病原学;植物病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49-02

一、植物病原学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植物病原学是农业院校或综合院校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与许多课程具有密切联系。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普通真菌学是该课程的基础。但是,其中除了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是各个院校必开课程外,其他课程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有的作为选修课,有的甚至未被设置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作为教师,在授课之前一定要首先了解,学生是否学习过以上课程及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例如,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是否开设直接影响了植物病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

植物病原学课程,同时也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园艺植物病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课。尤其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病理学,与植物病原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与其他植物病理课程相比,植物病原学课程不是强调植物病原物与植物的互作,也很少涉及到“病害三角”等内容,而是更多地单从植物病原生物自身角度来展开。可以把植物病原学理解为引起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线虫与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而植物病原物与植物的互作,和其他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应用与实践部分,放入到其他课程(如普通植物病理学与农业病理学)中去学习。植物病原学只是为这些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知识基础,帮助学生更加系统深入的掌握生物学知识。不应该把植物病原学看成,与普通病理学和农业病理学等课程的平行课程。

二、植物病原学是否单独设课的分析

一些院校已经把植物病原学作为独立课程进行设课,但一些院校并未将它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进行设课,而是把植物病原学的知识拆解成两部分内容:微生物基础部分与病原学部分。微生物基础放在微生物学(或农业微生物学)中学习,病原学内容放在普通病理学部分学习,或者都一并放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中学习。

植物保护专业几乎都会把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专业必修课。但是是否开设微生物学(或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或者把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是否作为必修课,不同院校有着不同的设置。

对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又未开设植物病原学的院校,或者把这两门课程其中一门或者两门都作为选修课。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加重了普通病理学的教学难度,要求普通病理学课程的学时数必须加大,这也给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学过程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加大的教学内容,使普通病理学很难在一个学期内,全部完成其教学内容。加大学时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往往导致较差的教学质量。例如,一些学生通过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学习,了解了细菌与真菌引起植物病害症状的不同,但由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植物病原学课程,却还未能区分真菌与细菌菌落的不同。这显然和课程设置本身不合理有一定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一些院校同时开设了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普通植物病理学,但未设置植物学病原学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较未开设微生物学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虽然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学)分担了一部分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但是针对性不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工作量依然庞大,依然难以在有限的学时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内容。这也是许多院校增设植物病原学课程的重要原因。微生物学,虽然能介绍到一部分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知识,但是并未包含另外两个植物病原物――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知识。而且,植物病原微生物只是微生物中的一小类,很难在微生物学有限的课时内,学到足够的针对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知识。例如微生物中的病毒部分,包含了噬菌体、噬真菌体、动物病毒与植物病毒几个部分,又通常把噬菌体和动物病毒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针对植物病原学部分的植物病毒只是作为一少部分内容进行了学习,这对于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显然不够的。

如果在植物保护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中,难以将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植物病原学同时设置成必修课程,建议保留的是植物病原学而不是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这样有助于完成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使其成为专业型人才。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选修课学习,或者放入植物病原学中的微生物基础部分进行学习。当然,在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同时将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植物病原学设置成必修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植物病理学知识。

三、植物病原学的培养目标与内容设置

明晰了上述植物病原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设置植物病原学课程的必要性,有助于更加合理地制定植物病原学的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植物病原学的课程目标为:通过植物病原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原微生物(真菌、病毒与细菌)的基础生物学知识,理解植物病原线虫生物学知识,了解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其他植物病理课程打下基础。

对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的院校,植物病原学中应该抽出足够的学时,介绍微生物学基础,其中重点介绍真菌、病毒与细菌。因为植物保护专业多门课程中涉及到微生物学知识,植物病原学课程应当一定程度上尽量承担传授微生物基础生物学知识的教学任务。当然,如果在课程设置时,加开了普通真菌学、植物病毒学或细菌学,那么应当避免在不同课程中,过多的重复讲授相同知识点。

对于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相关课程的院校,植物病原学可以将更多的学时,用在以下知识点的讲授:植物病原物的分类与鉴定;致病的特殊细胞结构、生理与生化基础;植物病原生物致病性的遗传基础;以及代表性植物病原生物等。

植物病原学课程内容设置时,还应当注意把重点放在病原生物自身;当涉及到植物病原物与植物互作部分,要更多的从病原生物这个角度入手介绍。为了避免重复,植物病原物与植物互作部分应当更多的交给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及其他课程去介绍。

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方面,对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的院校,第一章内容应当首先介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当学生有了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储备后,剩下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介绍。第一种,按照植物病原生物逐一介绍。这样的方式,非常适合多个老师进行合作介绍。由于植物病原生物跨了多个生物界级,几个老师根据自身知识背景配合完成,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式。例如,植物线虫学部分,由专门从事线虫学研究的老师传授更好。另外一种安排方式是,将植物病原学知识分为:分类鉴定、特殊细胞结构、致病的生理与生化基础、致病遗传基础、植物病原物的生态、典型植物病原生物等,几个章节;然后,在章节中,再根据不同病原生物进行逐一介绍。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在章节内比较不同病原生物。这种安排,也要求学生有着更加良好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四、植物病原学中的不同植物病原生物

在五个病原生物的介绍中,不应等量设置学时。单从植物病原学角度讲,学时由多至少,应当按照以下的顺序: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病毒、植物病原细菌、植物病原线虫,最后少量介绍寄生性种子植物。这样,也与不同病原生物造成植物病害数量和引起的经济损失相符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院校加开了其他课程,来专门学习某一种病原生物,植物病原学课程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调节。例如,一些院校加开了普通真菌学课程或植物病毒学,那么植物病原学部分应当在课程中,适当调整内容安排,将学时更多的应用在未独立设置课程的病原生物上和不同植物病原生物的比较上。另外,一些院校为了突出专业特色与迎合社会需求,可能开设了线虫学,植物病原学部分应当注意避免重复。

五、其他问题

教材的选用方面,微生物基础部分可以参考微生物学、普通真菌学、植物病毒学等相关书籍;植物病原学部分可以参考《植物病原真菌学》[1]、《植物病原病毒学》[2]、《植物病原细菌学》[3]、《植物病原线虫学》[4],以及其他相关的微生物学和植物病理学书籍。在代表性植物病原物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除了参照病原生物本身的重要性外,应该结合院校的专业特色、地理位置及学生未来去向,选择合适典型病原物进行讲解。另外,在植物病原学具体讲授过程中,应当注意例子的选择和侧重点方面,应当突出“植物病原”与“致病”这两个关键词,包括在植物病原学课程中的微生物基础部分,也应遵从该原则,尽量避免只是简单讲解模式微生物,而忽略了植物病原这个关键词。

六、结语

植物病原学课程,在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植物病原课程的学习,对系统理解与学习植物保护专业中植物病理方向的其他课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植物病原学的特殊性,它的课程内容的设计受到了整个专业的其他课程设置情况的影响,同时不同院校的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也会影响它的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谢联辉.植物病原病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微生物学的未来篇2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未来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我国大力推动医疗保障及食品安全的发展,保障我国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并且我国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也相对比较完善,出现了许多新型检验技术,并且其应用与器械的研制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学界不断的实践,能够推动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创新更加准确、高效、可靠的检验技术。

1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现状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一门系统工程,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及步骤进行,才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检验结果,促进检验事业的发展。目前微生物检验技术正从传统的培养方法向分子水平方法改进,向仪器化、自动化、标准化发展。主要方法有电阻抗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微量生化法、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技术以及仪器检测法等,其中电阻抗法占的比重较大。

1.1电阻抗法电阻抗法是目前在微生物检验技术中主要使用的一种新型检测技术,该检测技术具有准确度较高、操作简单等特点,能够检验物体中的细菌数量、细菌类型(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真菌、呼吸感染菌、酵母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电阻抗法准确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细菌的代谢会使得附着无产生电阻抗,而不同的细菌在相同环境下能够忍受的电阻是不同的,通过对物体的阻抗情况来分析物体中细菌的种类及含量[1]。主要的操作方式为:将细菌放置器皿中,通过一定的环境改变来使细菌增长,并且将一些不带电的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通过细菌代谢转化为带电荷的小分子化合物(乙醇、葡萄糖)。通过对细菌导电性的转换,然后对细菌进行电阻变化的记录,并与未转化的细菌电阻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机技术制成相关的细菌电阻种类及数量分析,以此来对物体中的微生物进行辨认及测量。该方法目前已经用于食品、药品的检测。

1.2微量生化法微量生化法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末,直到现代仍然在使用的一种微生物检验技术,其优势在于操作方便、简单快捷、结果准确。微量生化法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微生物鉴定用试剂盒作为细菌的观察皿,观察皿中放置数量不等的试管,当需要检验物体中的微生物含量时可以将样品放入观察皿中的试管中,然后将处理过的微生物液滴入试管中,观察样本在试管中的酶促反应,然后观察样本的颜色变化,并将其记录下来,通过输入计算机内置软件中,通过科学的分析得到相应的结果[2]。该方法常用于临床药物细菌增殖研究中。

1.3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现代新型的技术,是在生命科学与化学发展的基础上创立的一门学科。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与微生物检测中,主要通过分子水平上分析微生物的线性结构来认知样本中的微生物类型,是一种新型检验技术,其主要的优点在于检验结果精确、对微生物的反应比较敏感、效率与特异性都较高等方面,但是由于其技术性较高,对检验器材以及相关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检验方法也比较繁琐[3]。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与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主要技术有:核酸交互法、质物Dna图谱检验分析法、聚合因子透析技术、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等等。文章主要对核酸交互法进行分析,简单为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研究。核酸交互法是利用基因探针法的原理应用于微生物检验中而创新的一种方式,基因探针法的应用机制是在物品基因中的最小介质因子在基础构造中与碱基的化学反应,通过对已经认知的细菌最小介质因子进行相关的排列,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当在微生物样本检验中,对最终得出的最小介质因子进行碱基的区分,辨别细菌的种类及数量。对于具有最小介质因子的细菌来讲,具有最小介质因子的细菌遗传物为Dna,若没有Dna的细菌,其遗传来源于Rna。核酸交互法能够很好的区分微生物中的细菌种类,并且使用效果比较理想,但是由于其使用设备比较复杂,在实际的微生物检验中,使用的频率较少。

1.4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技术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原理主要是由于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施放一些酶元素,通过对细胞产生酶进行判别,将其放入器皿中观察,通过反应液对酶的作用,从而观察细菌的种类与数量,这种检验的方式能够检验样本中细菌的数量以及微生物的种类。优点在于其灵敏度较高,操作简单,常用于细菌计数及种类鉴定。

1.5仪器监测法目前的微生物检验技术中应用的仪器检测法中,主要使用的是气相色谱法、mini-ViDaS法、Vietk-amS这三种技术,后两者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较高,但是在我国的应用程度较少,文章主要针对气相色谱法进行介绍。气相色谱法应用于微生物检验中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检验样本中的微生物在气相色谱仪中检验到的色谱图进行微生物的判断,同时该方法是先将样品与微生物分离,然后再将微生物进行相关的检验。仪器检测法能够适用于样本较多的物品检验中,或者是容易产生微生物的物品检验中。该检验技术的方式是先将样本中的微生物水解,然后使用甲醇分解提取,对微生物进行硅烷化或甲基化等方面的处理,最后由微生物呈现的相关色谱录入色谱仪中进行分析[4]。此检验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检测出微生物的特征峰,并且结果准确、效率较高,优点在于节省工作量,并且实现了自动化。常用于食品、药物的检验中。

2微生物检验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微生物检验技术产自与20世纪40年代,主要是由于美国发生了一系列由于药品污染而出现的意外事故,因此微生物检验技术对于药品质量、食品安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疾病传播以及食品问题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各界对于疾病预防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对疾病控制以及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能够促进疾病控制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发展,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疾病传播使得人们对疾病控制的广泛关注,推动了的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疾病控制的发展。微生物产生的原因来源于各方面,主要由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各种不文明现象,这些都导致微生物的增长。这些都要求了微生物检验技术要不断的进行更新,将微生物控制在一个不影响人体健康的数值。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工作量与辨别的种类繁多,检验样本的构成也比较复杂,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也较高。通过各种物品传播的疾病微生物种类较多,能导致出现传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就有五十多种,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也对检验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5]。

我国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我国微生物检验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对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不能够很好的认知,同时微生物检验的仪器比较滞后。从我国微生物检验行业的整体分析,在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中,将微生物检验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仪器检测法中体现了这一发展特征。所以,在对我国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关的叙述中主要表现为:首先需要提高对样本微生物含量的检验效率,减少常规检测中需要耗费的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实现对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检测;同时检验技术要保障检测的结果,提高检验的精度与科学性;最后要实现检验技术的自动化,推动我国微生物检验技术智能化发展。

3结论

科学技术的带动了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呈现了多样化,新型、先进、简便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将代替传统的培养方法,通过对检验技术与标准的不断完善与规范,保障检验的质量;同时操作人员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检验仪器的使用率,将高效的微生物检验技术投入应用,促进的微生物检验事业的发展,实现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娟.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与未来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4,(23):191-191.

[2]顾兵.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转运系统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10):732-735.

[3]温泉.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8):34-34.

微生物学的未来篇3

[关键词]复方生物黄酮ames实验

中图分类号:R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物黄酮有了广泛的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具有抗肿瘤作用;植物雌激素样作用;减少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糖作用和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和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对细胞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提高作用。生物黄酮的种类众多,其来源不同,所发挥的生物活性也不同。根据传统中医理论以枸杞、黄芪、银杏叶为主要原料,辅以其他辅料制成的复方生物黄酮,可以更好的发挥黄酮的提高免疫作用,尽管这些主要原料均来源于“既食又药”的物质,但是关于复方成分的致突变性研究较少。为了研究复方生物黄酮(圣安泰牌百力康片)可能对人体造成的潜在致突变性,我们对该产品进行了ames实验、小鼠骨髓微核实验和小鼠畸形实验,以期为今后开发利用我国“既食又药”的医药宝库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复方生物黄酮的商品名称为圣安泰牌百力康片,由哈尔滨圣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样品以枸杞、黄芪、银杏叶为主要原料,辅以其他辅料制成,功效成分为总黄酮。

1.2材料昆明种小白鼠(批准证号:医动字第09-2-7号),购自黑龙江省肿瘤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ta97a、ta98、ta100和ta102四种菌株引自美国加州大学ames实验室。

1.3方法

1.3.1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实验(ames实验)?ta97a、ta98、ta100和ta102四种菌株引自美国加州大学ames实验室。经菌株特性鉴定均符合实验要求。活化系统为pCB-五氯诱导的雄性wistar大鼠肝s-9液。按1:9加入辅助因子(ames1983年配方)配成10%s-9混合液,经阳性诱变剂活性鉴定符合实验要求。实验样品经XaD-11树脂柱过滤及洗脱预处理,最后以DmSo为溶剂,剂量设计分别为5mg/皿、1mg/皿、0.2mg/皿、0.04mg/皿和0.008mg/皿受试物。除上述5个剂量组外,又设未处理对照组、溶剂对照组(DmSo)和阳性对照组[加s-9用2-aF(ta102用1,8-二羟蒽醌),不加s-9用DeXon(ta100用叠氮钠)]。采用平板渗入法进行实验。在保温的顶层培养基中依次加入测试菌株新鲜增菌液0.1ml,混匀;加受试物或对照物0.1ml[需活化时加入10%s-9混合液0.5ml(含s-95μl)],再混匀,迅速倾入底层培养基上,转动平皿使顶层培养基均匀分布在底层上,平放固化,37℃培养48h观察结果。每个剂量平行做了3皿,并重复一次,最后以3皿平均值报告实验结果。

1.3.2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昆明种小白鼠,体重25~30g,共50只,在本实验室适应环境7天后,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高剂量组剂量为10g/kgbw;中剂量组为5g/kgBw;低剂量组为2.5g/kgbw;阴性对照组经口灌胃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环磷酰胺,剂量为40.0mg/kgbw。按20ml/kgbw灌胃容积进行灌胃。采用30h给受试物法,即二次给受试物间隔24h,第二次给受试物后6h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股骨,常规制片。显微镜双盲法阅片,每只小鼠观察1000个嗜多染红细胞(pCe),记录有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数,计算出微核率。每只动物计数200个嗜多染红细胞,观察嗜多染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比值。

1.3.3小鼠畸形实验?昆明种小白鼠25只,体重25~30g;随机分成5组,每组5只。设3个剂量组,剂量设计同小鼠骨髓微核实验,即高剂量组为10g/kgbw,中剂量组为5g/kgbw,低剂量组为2.5g/kgbw。阴性对照组给予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剂量为40mg/kgbw。所有各组均按20ml/kgbw容积灌胃,每日1次,连续5天。各组动物均于首次投入检样后35天处死。按常规方法制片,固定,2%伊红溶液染色,每只小鼠镜检1000个完整,计算畸形率。

2结果

2.1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实验(ames实验)?圣安泰牌百力康片二次ames。???

实验结果表明,受检样品对ames各实验菌株在加与不加活化系统条件下均呈阴性结果,即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实验为突变阴性结果。

2.2?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泊松分布检验,结果两个性别小鼠除阳性对照组外,各剂量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亦无剂量效应关系,说明受试物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为阴性结果。此外,各组动物pCe/RBC值经方差分析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各组动物均未见到细胞毒性作用。

2.3小鼠畸形实验

各组小鼠均可见到一定数量的畸形,除阳性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小鼠的畸形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没有超过2倍,且无剂量效应关系,亦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受试物对小鼠畸形发生率无影响。

3讨论

复方生物黄酮的主要来源为枸杞、银杏叶和黄芪。研究证实这几种成分未见致突变毒性结果。枸杞的ames实验(ta97、ta98、ta100、ta1024个菌株)结果为无论加S9与不加S9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空白对照的两倍。雌性和雄性动物的微核率分别为1.6‰与1.2‰,与阴性对照组微核率相比,差异不显著。小鼠畸形实验畸形率均在正常范围内,与阴性对照组畸形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银杏叶的遗传毒性实验研究也未见致突变作用,目前尚未见黄芪的突变性研究。本文在急性毒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复方生物黄酮的ames实验、小鼠畸形实验和小鼠畸形实验,结果表明复方生物黄酮对ames各实验菌株在加与不加活化系统条件下均呈阴性结果。各剂量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亦无剂量效应关系,说明受试物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为阴性结果。各组小鼠均可见到一定数量的畸形,除阳性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小鼠的畸形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没有超过2倍,且无剂量效应关系,亦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受试物对小鼠畸形发生率无影响。总之,本研究结果说明实验剂量的复方生物黄酮没有致突变性。

微生物学的未来篇4

尚未开拓的巨大生物圈

地下的温度随着靠近地球内部的热地幔而升高,每距地表深1000米,地温约上升20℃至30℃。我们知道现阶段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记录是113℃,所以乐观地估计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值是120℃至150℃,由此认为在距地下5000米左右地方仍是微生物可能生息的环境。如果估算这样的地下微生物的生物量,有可能是远远超过迄今为止所知道的陆上或海上的生物量总和。地下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物圈,这是地球上留下的至今尚未开拓的巨大生物圈。

地底的微生物研究室

日本岐阜县的东浓地质中心为研究地下生命,在东浓矿山的地下坑道成立了地球化学实验室,这是日本第一个正式进行地下微生物研究的设施。地球化学实验室是大小仅有12平方米的小屋,研究室里侧露出岩盘的部分有采样地下水的钻孔,从这个孔随时能采集不与大气接触的、不同深度的地下水。采水点有3处,上面2个是在沉积岩,下面1个是在花岗岩的部分。海底或湖底的泥等堆积构成的沉积岩得到某种程度太阳能量的恩惠,包含由光合成制造的有机物,但是由岩浆缓慢凝固的花岗岩完全是无机的世界,通过这个花岗岩的小缝隙的地下水中每毫升栖息着10万~100万个微生物。这样的微生物是无氧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厌氧性微生物)。为了在无氧状态下采集包含这样微生物的地下水,实验室设置了充氮的无氧球形容器。此外,还有在无菌状态下处理试样的净化台,保存试样的冰箱,以及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器具灭菌的高压釜等装置。被采集的水照样在无氧状态下被送到其他微生物研究室进行培养。

地下微生物的住处

地表附近的水,例如在农田中,每毫升有100万~1000万个微生物。据该研究室的调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值几乎到地下840米不变。甚至在近1000米的地下,生存着几乎与地上同样数量的微生物。地下微生物的住处是在地下的岩石等缝隙空间。因微生物的尺寸是1微米左右,所以只要有此尺寸大的缝隙、裂缝和水,微生物就有存在的可能性。

不同的生活方式

微生物学的未来篇5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123-03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必修科目,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践性及技术性很强的重要课程。随着生物科学技术在众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日益革新和壮大,这门前沿科学无疑成为研究和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新途径、新武器[1]。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作为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联结纽带,鼓舞着专业人才的科学创新思维,极大地推动环境化学、污染控制工程等领域的发展[2]。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的系统讲解和演练,指导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其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有效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较好地服务于该专业本科生未来的科研活动和工程实践。

面对国家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就业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各大高等院校坚持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根据学校条件和专业背景,建立与社会服务相融合的特色教育,为培育更具专业素养和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3]。微生物学实验作为训练专业人才基础操作技能的实用型课程,同环境工程专业领域有着重要的关联性和辅,因而成为各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的重要发展学科[4]。同时,由于微生物学特有的微观性、精密性和抽象性,环境专业学生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和兴趣的薄弱,使得教师对该课程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活动普遍存在诸多缺陷和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教材教学资源的陈旧滞后;教学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学生积极性、重视程度不高;缺乏课程考核制度;等等。因此,笔者根据以往教学经历及同行反馈意见,对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一系列设计和改进,在此进行简单总结论述。

1开放式多元化实验教学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如细菌染色、培养基配制和灭菌、菌种分离培养、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观察等,大都属于验证性实验,着重于强化理论理解和掌握操作流程,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对未来毕业设计和就业中面对实际问题造成不利影响[5-6]。开放式实验教学讲究内容、形式、地点的开放,除了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重,比如各类环境中(不同空气、土壤或水中)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测定,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药品和所需设备,教师帮助其审核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认真分析实验结果,从实验操作过程中寻找和总结不同结果的原因[7]。为此,实验教师需要注意配备多余培养基或菌液等,对于实验过程中的失误或其他影响造成的异常情况,提供修正和弥补的机会,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实验空间和条件。同时,可以适当拓展设计性实验,加入观摩性实验环节,比如安排实验与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体系相结合,让学生自主选择污水处理厂或者环境监测站等相关单位,提前接触认知实习的对象,通过观察污水厂水质变化情况、取样环节及污水处理流程的切身体验,了解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作用和反应原理[8]。

在课程学时的安排上,教师及时安排学生对被培养菌种的观察和记录时间,提前布置下次实验内容,保证各实验小组方案的设计和讨论时间。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加入教师主持的相关课题,拓宽专业思路,从而对想继续专业深造和进行科研工作的学生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2武装课程背景,紧跟前沿热点

依托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本科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要求尚属理论学习水平,重在掌握操作过程的原理和流程,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相差甚远;又鉴于大多数生物工程技术仍处在实验室探索研发阶段,或者依附其他行业生产和研发,纯生物工程行业的人才需求并未扩大,而纯微生物学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属于辅专业课程,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不够高[9]。

首先,从环境微生物课程相关理论及实验教材上讲,避免沿用陈旧的教学材料,借助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拓展课堂内容,选择和侧重与实际问题接轨的内容,将国内外微生物科学技术的前沿进展呈现给学生。教师还可以在原有的课程里增设环境生物技术课程、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等,掌握生物工程在相同的技术原理下在不同环境领域的应用,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延伸和拓展。同时,鼓励和督促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保持开阔的眼界和与时俱进的科研精神,通过分享国内外生物技术热点和相关科技文献,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求学态度,增强对所学专业的就业信心。

3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将实际生产生活的相关知识点融入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在课外有选择地参与趣味性微生物小实验,诸如自制酸奶、酒酿、泡菜等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的日常食物,对常见菌种如真菌、大肠杆菌等作观察和分析等,通过将微生物原理生活化、生动化,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体验微生物与日常生产生活奇妙关系的同时,将所学技能融会贯通。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坚持“学生主导,教师为辅”的原则,放手让学生从参与准备实验(培养基的制备、灭菌、接种等)到全程设计和操作,通过自行准备实验器具,自主安排实验时间,熟练微生物实验基本物品的配备、操作及其应用。当实验遇到困难受阻,鼓励学生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案例文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启发其创新性和设计性思维,帮助其产生一定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为今后独立参与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依托学校现代网络教育教学系统,把目前互联网上优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资源或者教师自制的视频、音频、图片等收集和整理起来,以多角度、动态清晰的方式将实验的全过程提前展现给学生,丰富了原本枯燥的实验内容,弥补传统教学及演示的不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0]。笔者特别推荐将多媒体网络资源实施在实验预习阶段,尤其对于菌种的分离、接种、平板涂布划线法等环节,配合影像资料,更能寓教于乐,让他们在实验预习过程中即能得到充分的引导,更加直观、形象地领会到实验操作的要领。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后期的实验考核中,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摄像记录、动态试卷等,这样更加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课程考核效率。

5严格保证教学实验安全

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大力投入,实验教学质量的要求提升,实验室的各项安全管理事宜也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教学科研顺利有序地进行,保证校内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加强实验室设备及药品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以防各类事故的发生[11]。高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主要涉及生物安全、化学品安全、电气安全、紫外线辐射及消防安全等。例如:实验室酒精分类较多,用于清洁双手的酒精棉球、浸泡镊子(需沾取氯化汞溶液、75%乙醇等化学试剂)的酒精溶液等,要求实验教师严格配制和区别标注,防止混用造成不必要的污染,用后及时洗手消毒,未用完的菌种和培养基等合理保存并记录使用情况;无菌操作过程中,关闭门窗,严控课堂纪律,不得进行与实验无关的讲话、走动、吃东西等行为,防止杂菌污染;紫外照射灭菌过程中,清理超净工作台附近人员及物品,避免辐射伤害,以及臭氧对呼吸道的刺激;对于实验室经常使用的高压灭菌锅、酒精灯等,要规范安装及操作,定期检查仪器表盘、维修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修理,以免发生爆炸、火灾等事故。

6完善考核制度,培养独立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程预习—实验讲解及演示—分组操作—记录实验结果—评定实验报告”教学模式,不能够全面、清晰地考察学生的基础操作和应用能力。就石河子大学目前的实验教学条件看(2个超净工作台、8台显微镜、4个分光光度计等使用情况),仪器设备明显不足,造成学生在分组实验(4人/组)的情况下,得不到充分锻炼的机会,导致部分学生积极性不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另外,部分高校实验课程的成绩是依附于理论课程中的,没有单独的学分考评,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造成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实验收效难以保证[12]。因此,本文坚持“强化操作能力,弱化抽象理论”的考核方案,实行“预习设计(10%)+实验完成情况(30%)+单独实验操作(30%)+实验设计方案答辩(10%)+实验报告(20%)”的评分标准,在促进学生提高实验能力和重视程度的同时,优化教学反馈,便于教师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授课效果,调整教学计划、侧重点、难易程度等。

7结束语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其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以及对日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高都不是短期内能达到的,这需要相关专家和教师根据自身经历,提出宝贵的整改方案,供同行们不断实践、总结和切磋,更科学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13]。本文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方式、安全措施及课程考核的探索改进,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性,坚持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旨在搭建环境专业类背景下微生物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强化和拓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学生完成相关毕业论文起到辅导作用,对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应对相关生物学实验、分析和研究探索提供一个很好的认识和锻炼机会。

参考文献

[1]梁璐怡,胡宝兰,朱亮,等.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126-128,131.

[2]曲娟娟,金羽,程茁,等.浅谈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226.

[3]游少鸿,刘杰,林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素质教育的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15-17.

[4]周群英,王仕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高冬梅,张民生,洪波.环境微生物综合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14(3):53-55.

[6]焦迎春,王虹,谢占玲,等.环境微生物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初探[J].科技资讯,2012(20):197.

[7]姬晓娜,曹文平.关于开放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13(3):34-35.

[8]张根林,鲁建江,易丽娟,等.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体系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81-83.

[9]童英林,袁永平,陶雪琴.《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15):176-177.

[10]高冬梅,王秀海,洪波.环境微生物实验演示影像库及教学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146-148.

[11]刘慧玲,杨世平,温崇庆,等.高校微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98-199,213.

[12]刘敬勇,罗建中,黄绍松,等.环境类本科专业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微生物学的未来篇6

关键词: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分析;对策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微生物检验已成为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指标,也是指导医师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有效依据。标本采集工作是微生物检验的第一道程序,是控制医院标本质量的关键。所以正确采集标本,对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准确性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提升微生物检验的整体质量,对前质量控制进行合理分析尤为重要。笔者对我院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情况给予分析,以此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整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各门诊及病区送入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检验的标本,包括:胸腹腔积液、粪、尿、痰、血液等标本共24568份,其中不合格标本522份。

1.2方法按照采集内容、科室及不合格原因对522份不合格标本进行分析与统计。

2结果

2.1不合格标本分布情况2012年1月~2013年12月送检标本24568份,其中不合格标本522份,占2.12%。本次调查统计中,呼吸科护理方面的不合格率最高,占4.70%;其次为内科护理方面,占3.78%。内科护理方面包括:内分泌科、消化科及肾内风湿科。见表1。

2.2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其构成比522份不合格标本中,不合格率最高的为痰标本,占40.42%;其次为尿标本,占14.37%。见表2。

3讨论

标本采集是医学临床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控制标本质量的主要环节,标本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了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调查发现,我院呼吸科标本的不合格率最高,占4.70%,笔者分析这与呼吸科的临床特点相关。大部分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需要采取痰培养来判定感染细菌的类型,而从表2可以看出,痰标本不合理发生率最高,占40.42%。多数痰培养物由患者自行留取,若医护人员未说明有关的注意事项,极易导致标本留取不合格。

3.1不合格标本原因①非标准痰液、痰标本污染:痰液留取不正确是导致标本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患者自行留取标本,但部分护理人员对标本送检的认识欠缺,送检时间过长或未向患者交代留取方法,未分清痰和唾液,往往会导致实际感染与病原学检测不符,最终造成临床药物应用不合理或出现耐药菌。②尿标本污染:留取不正确或送检不及时是尿标本污染的主要原因。部分医护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收集标本时不规范,或部分患者留取标本时,未清洗外或尿道口,从而造成了尿标本污染。③标本与申请单不一致、条形码不清晰:我院实验室采用信息系统将患者信息生成在条码上,但部分护理人员对电脑操作不熟练或责任心缺失,在标本与申请单不一致的情况下将标本送出。④采血污染:采血污染主要体现在未严格消毒,医护人员无菌意识差,未按照消毒法进行消毒,或对采血注意事项及采集要求认识不足,最终导致了送检标本不合理。

3.2对策为有效保证微生物标本检验的正确性及有效性,提升我院标本合格率,在对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后,采取措施如下。①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培训与学习,内容包括检验项目的意义、采集标本的规程等,并对实习生、进修生及低年资的医护人员进行岗前标本采集培训。培训中不断加强医护人员对无菌操作的意识,以避免标本污染。②认真落实好"三查八对",加强医护人员工作的责任心,送检时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做到送检及时、新鲜。③指导患者收集标本,并将其做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向患者讲解收集标本的注意事项,并及时跟踪收集情况,保证标本的有效性。④加强医护人员对标本检验质量的教育,使其从思想上认真对待标本采集工作,合理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参考文献:

[1]尹秀云,陈建魁,曾利军等.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及解决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0):2499-2501.

[2]杨秀云.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

床,2012,09(15):1933-1933.

[3]陶宝芹.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医药前沿,2012,(32):374.

微生物学的未来篇7

关键词:微生物;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培养

abstract:objectivetheclinicalmicrobialcultureresultsguidingroleofantibioticsinvestigation.methodsaretrospectiveanalysisofthewayinourhospitalinJuly2013-betweenJuly2015microbialcultureresultsareconsistentwiththeclinicaluseofantibioticstoinvestigatethesituation.Resultstheresultsofsputummicrobialpathogendetectionandantimicrobialdruguse43casesconsistent,consistentrateof53.1%;microbiologicalpathogensinurinespecimenstestresultsand32casesofuseofantibioticsconsistent,consistentrateof47.1%;bloodsamplesofmicrobialpathogens50casesoftestresultsconsistentwiththeuseofantimicrobialdrugs,consistentrateof51.5%,thetotaltallywas50.8%.Conclusionthehospitalmicrobiologicalcultureresultsanduseofantimicrobialdrugsneedtoimprovethecompliancerate.

Keywords:microorganism;antimicrobialagents;pathogenicmicroorganismcultivation

近年来,抗生素的种类不断更新,不同种类的抗生素针对的病原菌也不同,若随意使用不仅无法达到治疗的效果,甚至会加重患者感染情况。微生物病原检查能够对患者疾病性质进行判断,并能够对患者细菌感染类型进行了解。我院在2013年7月~2015年7月,对临床微生物培养结果对抗菌药物的指导作用进行调查,旨在促进抗生素规范、合理的使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来我院进行临床微生物培养的患者23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2.5±26.8)岁,男性121例,女性116例。其中痰液标本81例,尿液标本68例,血液标本97例,患者若有两份血液或两份其他标本均视为一份,若有两份不同标本则视为两份。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式对患者情况进行调查,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病历号)、病原微生物检测信息(标本类型、标本采集日期、标本鉴定结果、药敏鉴定结果)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3判断标准采用我院自行设立的病原菌培养结果与抗菌药物使用相符评判标准。

1.3.1相符判断标准患者抗生素使用的主要目标与检测结果不发生冲突,与患者的药敏结果也不发生冲突;细菌培养为阴性,临床中未使用抗生素。

1.3.2不相符判断标准只有要以下一项就可判断为不相符。①使用药敏试验结果中为中介或者耐药的药物;②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培养不相符;③病原菌培养结果为阴性但仍然使用抗菌药物;④培养结果为阳性但临床中不使用抗菌药物。

2结果

患者微生物病原检测结果与抗菌药物使用的符合率:痰液标本微生物病原检测结果与抗菌药物使用相符的43例,相符率为53.1%;尿液标本微生物病原检测结果与抗菌药物使用相符的32例,相符率为47.1%;血液标本微生物病原检测结果与抗菌药物使用相符的50例,相符率为51.5%,总相符率为50.8%,见表1。

3讨论

在我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痰液标本微生物病原检测结果与抗菌药物使用相符率为53.1%,尿液标本微生物病原检测结果与抗菌药物使用相符率为47.1%,血液标本微生物病原检测结果与抗菌药物使用相符率为51.5%。三个样本中,尿液培养的相符率与抗生素使用的符合率最低。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血培养患者通常是在体温升高后进行血样培养、检查,临床中仍然会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因此导致血液微生物病原检测结果与抗菌药物使用相符率较低[1]。痰液是临床中常见的微生物培养标本,对于下呼吸道未感染的患者来说,痰液经过上呼吸道排出体外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上呼吸道污染[2]。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临床中有部分患者痰液培养结果为阳性,但并未使用抗生素。此外,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尿液培养为阳性的患者也未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尿液在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容易与尿道周围的皮肤接触,导致尿液感染,因此培养结果可能出现假阳性,进而导致微生物病原检测结果与抗菌药物使用相符率较低[3]。我们认为,在临床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微生物检测结果与抗菌药物使用相符,我们应该积极引入新的技术,积极改善现状,提高检测分离率,为临床中提供更为权威的报告。

参考文献:

[1]李广权,周卫东,陈月洁,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调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04):447-449.

微生物学的未来篇8

【关键词】生物化学;微信平台;教学应用

生物化学是医学类院校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临床医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抽象、概念繁多以及代谢反应错综复杂的特点一直是生物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1]。目前医学类生物化学教材内容有所删减,根据安徽中医药大学临床专业学生的掌握水平来看,仍未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面对教学难题,教学改革的重点不仅是教材内容本身,而应适当考虑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1目前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物化学是安徽中医药大学临床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临床和科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存在抵触和惧怕。目前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1)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我校临床专业实行文理科招生,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其中文科学生的化学三基知识大多停留在初中阶段,导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难以统一。(2)学生认知程度不足。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对该门课程认知程度不足,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尚未充分体现,学生并未把生物化学和临床实践有效连接起来。(3)教学形式单一。目前我校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充分调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4)教学学时不足。我校临床专业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仅有40学时,在这种学时较少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只能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5)课程衔接不充分。其它医学相关课程与生物化学存在广泛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前具备一定的医用化学等知识。但由于部分文科学生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在学习生物化学之前,对医学相关课程特别是医用化学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6)缺乏师生交流。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少,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挫伤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2微信平台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微信是一款具有支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传送,具有多人群聊、实时交流功能的特色手机应用软件[2]。随着微信平台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在高校各学科教学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给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彼此交流、共享知识的新的辅学习平台。它是移动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项新技术,是一种易于接受的辅助教学手段[3]。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微信平台传送到学生手机终端。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课下学习,解决问题,充分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

2.1课前建立资源库,充分准备教学内容

上课一周前,组建授课班级微信群,推送相关学习材料(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件、知识点总结、自主学习任务单、同步习题等),让学生对即将所学内容进行充分预习。学生通过教材、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完成学习材料,并在上课前将预习情况通过微信反馈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对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需要课堂教学重点讲授的内容。同时,授课教师可以在微信平台上传、转载有趣的相关病例讨论资料、实时新闻、医学前沿等,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积极性,扩大学习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度。

2.2互动式课堂教学

通过授课教师课前的学习材料以及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讲解后,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模式能让学生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使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师生互动交流和探讨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3课后交流反馈

通过微信平台,学生课后学习中遇到困惑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及时与授课教师及班级其它同学进行互动、讨论,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授课教师课后可以利用微信平台检查学生对所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然后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最后进行课堂小结与反思,及时优化教学方法、方式,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在每章教学结束后可以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在线测试,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3微信平台应用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是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环境不断优化,在生物化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只要合理设计,以手机为媒介的微信互动必然成为高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发挥积极的作用[4]。

3.1传统教学的有力补充

微信平台的应用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我校生物化学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在传统的讲授方式中,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生物化学的知识点,学生并未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不可能把课堂中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利用微信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学习,它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

3.2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微信平台是目前学生非常喜爱并经常使用的网络交流平台,以此平台辅助生物化学教学,学生乐于接受。从传统的“教师-教材-学生”转变为新型的“教师-教材-微信-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微信,下载到与生物化学相关的材料进行辅助学习。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获得有限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又可以通过微信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学生将教学重点掌握的更牢,教学难点理解得更加透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授课教师由“主导者”转变为“合作者”。

3.3加强师生交流沟通,构建教学辅助平台

教学过程是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融洽的师生感情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并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前,授课教师课下很少与学生当面交流并答疑解惑。学生遇到的问题如果未能及时解答,会影响学习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微信平台作为共同语言把授课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通过微信聊天、朋友圈等进行交流和沟通,拉近了师生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感情,使授课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老师转变为老师和朋友,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支持,通过授课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对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授课教师也能及时反思教学过程,改变教学策略,以此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3.4促进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在以微信平台为辅助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掌握和理解的知识进一步增加,他们会提出更多的专业问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领域,并及时掌握生物化学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通过微信平台向学生介绍生物化学方向的重大进展。例如,体细胞克隆的流程,干细胞的研究进展等。这些资料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窥视生物化学前沿的窗口。微信平台也是自由、平等的社交平台,学生可表达自己对授课教师的喜爱和肯定,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授课教师提出一些教学上的建议或意见,授课教师可以实时的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地进行反思。这样授课教师将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展望

微信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创造了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正逐渐成为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5]。授课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专业素养,掌握更多的网络新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尽快适应新媒体时代教学的挑战。如何能更好地发挥授课教师在微信平台辅助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建立更加合理的、完善的、操作性强的网上作业、网上测试、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俊涛,郭睿,刘志贞,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6):452-455.

[2]宋泽.微信、QQ网络平台在影像诊断学课外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3):55-56.

[3]王萍.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5):88-95.

[4]郑君芳,贺俊崎.微信平台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价值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6):58-59.

微生物学的未来篇9

关键词: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发展方向植物基因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S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c)-0114-0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广泛应用于植物保护领域,给植物保护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植物保护与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植物保护工作技术水平,保证植物质量与产量,还能创造新的基因品种,降低生产成本,发展前景非常可观。为此,对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生物技术简述

生物技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原理,利用生物或生物组织、细胞及其他組成部分的特性与功能,设计或改造预期性能的新生物或加工生物原料,研究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并以此为人类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一项新兴综合性技术。总体来看,生物技术就是现代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产物,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综合性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植物保护工作,在30多年时间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2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2.1植物基因工程技术

在植物保护领土,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核心的技术之一,能有效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通过生物、化学、物理等手段导入目的基因到植物细胞中,实现转基因,进而获得转基因植物。从当前应用情况来看,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实施手段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直接转移法,另一种是间接转移法。直接转移法通过利用植物细胞特性,直接将目的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中,而间接转移法以植物病毒或菌为载体,借助这一载体将目的基因转移至受体植物细胞。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植物抗病育种、抗除草剂育种等。众所周知,植物病毒病是最难防治的一类植物病害,以往经常采用给植物打防疫针方法。此类方法的效果虽然很好,但是操作过程过于繁琐,于是利用植物抗病育种方法将病毒部分基因转移到植物中,使植物本身具备抵抗病毒的能力,进而达到预防病毒病目的。除了植物抗病育种外,抗除草剂育种方面也可以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现有的成功案例有抗草甘膦烟草、抗镇草宁大豆等。植物保护采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通过病毒基因转移提高植物抵抗虫病、除草的能力,不仅能杀虫除草,还能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现实意义十分显著。

2.2微生物农药技术

植物保护采用微生物农药技术,可以利用有益微生物对病虫病的抑制作用来增强植物本身的抗病能力,起到杀虫、杀菌作用。有益微生物在植物体内与病菌争夺营养和繁殖空间,同时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强化植物本体对病虫害的抗性,进而抑制病菌生长,甚至是除掉,促进植物健康成长。

为了使植物健康生长,并达到增产目的,可以采用微生物农药技术。微生物农药技术是世界公认的一种无害农药技术,既能增强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也不会使植物产生抗药性,对植物的保护效果十分突出。微生物农药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微生物繁殖能力强、速度快,可以利用农副产品、工业废水等物质繁殖微生物,并以此为原材料生产制作微生物农药,用于植物保护;第二,不同种类的植物有着不同的生长特性,所使用的微生物农药也要有所区别。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微生物除草剂等,根据植物生产特性和目的选用适合的微生物农药,进而得到防治病虫害、除草等目的;第三,利用生物农药技术对昆虫的病毒进行重组,破坏虫害体内的新陈代谢平衡,抑制病虫生长。

2.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体的各类结构材料进行人工培养的一类生物技术,也是植物保护常用的技术。通常情况下,植物病毒、类病毒是不能够人工培养的,可以在细胞内繁殖生长,植物保护应当充分利用植物病毒、类病毒的这一特性。首先,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植物病毒、类病毒与植物细胞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培养无病毒植株。然后,利用无病毒植株的花粉粒进行植物培养,培养出对病毒、类病毒有抗性的植物,进而保护植物,增加产量。

2.4植物细胞工程技术

科学研究证明植物体细胞遗传信息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在适合条件下,单独的植物细胞能够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基于植物细胞的遗传特性,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重新组合植物细胞核物质,从遗传角度上改造植物,获得新的植物品种,进而达到保护植物目的。如,植物育种中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培育出具有抗病虫性的植物良种,增强植物种苗品质,增加产量。此外,通过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对植物病原物、草等生物进行研究,研制出相应的防治技术,进而保护植物。

3植物保护中的生物技术发展方向

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攻克了以往植物保护领域的技术难点,极大提升植物保护工作水平,促进生产力提升,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植物保护中的生物技术应当研究以下几个方向:第一,转基因技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未来的转基因植物将越来越多,相信不久的将来,转基因植物将在全球范围内大面积种植;第二,微生物农药技术。现有的微生物农药虽然人畜无害,不影响生态平衡,但是药效慢,且具有专一性,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效益不是很大。为此,未来工作中还应不断研究微生物农药技术,争取突破传统微生物农药的局限性,使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第三,分子生物学技术。加强植物分子学研究,挖掘出更多的生物源农药活性物质,降低生物农药生产成本。

4结语

综上所述,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生态保护的主要手段,也是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的有效途径。为了做好植物保护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农药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植物保护工作水平,达到增效、增产目的,全面促进植物保护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彩琴.浅谈生物防治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2016,34(3):104-105,107. 

[2]王立侠.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6,15(3):108,110. 

[3]朱明玉,雷世鸣,苏宏虎.植物保护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探析[J].农技服务,2015,32(2):84. 

微生物学的未来篇10

关键词:微商;大学生;创业

近年来,伴随着大学毕业生规模增加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为了解决就业难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始于朋友圈、成本低的微商逐步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选择之一。微商是一种社会化移动社交电商模式,它以微小个体为元素,借助于移动互联网以社会化传播为载体完成商品和服务交易的电子商务过程。微商以微信为平台,利用高效率的信息传播率、低成本优势,是当前大学生创业的首选途径。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微商创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我们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展开调查研究,相关的研究结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开展,同时也为相关部门支持大学生创业提供依据。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做好本次调查,借鉴相关微观调研经验,经过咨询专业、多次讨论,设计了由基本特征、基本问题、微商创业意愿调研等三部分组成的调研问卷。在调查过程中采取了两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者在第一阶段选择院系和专业,第二阶段在选择的专业中抽取学生个体。此次调查既具有个人层面的特征信息,也具有微商创业意愿调研资料,使得我们可以在了解个人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微商创业的相关问题,为大学生微商创新创业提供建议。

本次调研始于2016年5月,以安徽科技学院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01份,有效问卷率为83.5%,其中理科专业约占59%,文科专业41%,有59%的是男生,41%的女生,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分布比例分别为18%、57%、21%和4%。表1汇总了样本分布情况。

二、微商现状的调查分析

微商发展非常迅速。从2010年人们刚刚接触微信,2013年微信成功登上移动社交的头把交椅,2015年成为微商元年,微商已经逐步成为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先驱。然而朋友圈的狂轰乱炸造成很多人对其十分反感,很多购买者对微商的商品质量不放心,微商被认为就是传销等,微商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那么大学生这个群体是如何认识、了解和评价微商呢?为了深入分析微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现状,我们利用7个问题进行分析。

1.你听说过微商吗

约88%调查对象听说过微商,这说明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听说过微商。

2.微商能获利吗

约51%的调查对象认为微商能够获利,11%的调查对象认为微商不能获利,而其余38%调查对象则表示不清楚微商是否获利。

3.你是否做过微商

约86%调研对象没有做过微商,14%调研对象以前曾经做过微商。

4.你认为微商的发展潜力如何

约69%的调研对象认为微商未来具有大的发展潜力,看好微商发展前景。而31%调研对象认为微商未来发展潜力较小。

5.你身边有多少人从事微商

约48%调研对象身边有5人以下的朋友从事微商,约34%的调研对象身边有5至10人从事微商,其余18%调研对象身边有10人以上的朋友氖挛⑸蹋汇总来看,约52%的调研对象身边有5人以上的朋友从事微商营销。

6.你认为微商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在该问题中,我们设置了淘宝的制约、发展不成熟、产品质量没保证、营销模式的缺陷、缺乏创新、宣传范围不广泛宣传方式单一等七个方面的答案,该问题为多选题,调研对象可以选择多个选项。图1汇总了调研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44.5%的调研对象认为微商发展会受制于淘宝的制约,相较于淘宝,微商在发展时间、发展的体系化程度、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等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有60.1%的人认为微商的发展不够成熟,40.1%的人认为微商的营销模式存在缺陷,57.7%的人认为微商的产品质量没有保障。由此可见,微商的发展,外在有着淘宝的制约,内在自身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可以预期微商的未来发展仍十分艰难。除此之外,有43.5%的人认为微商的宣传范围不够广泛,36.1%的人认为微商宣传方式单一,可见微商在宣传方式上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总之,微商发展不成熟、产品质量缺乏保障、淘宝的竞争等因素会影响着微商行业的发展。

7.你认为大学生微商创业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针对该问题,我们设置了资金不足、没有好的创业方向;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家人的反对;要考虑继续深造;占用学习时间等五项答案。图2汇总了调研结果。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阻碍大学生微商创业的主要因素是资金不足,其次占用了太多学习时间。同时有些同学要考虑继续深造,或觉得自己经验不够,以及家人反对,这些因素都在一定条件下阻碍了大学生进行微商创业。

三、大学生微商创业的意愿和影响因素

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崇尚独立,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但是很难有太多时间完成各种实践。另一方面,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就业之外的新兴现象。那么如果有机会的话,究竟有多少学生愿意从事微商呢?根据统计,43%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选择做微商,53%的学生不愿意从事微商,4%的学生表示不确定。

1.不选择微商创业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多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微商的销售主要依靠朋友间的信耐任和人脉关系,而大学生的社交圈有限,几乎都是学生。学生多是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进而导致他们的购买力十分有限,或者一些产品存在着欺骗,虚假等因素,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严重的甚至会引发人际危机。并且大学生选择微商创业,很难选找到可靠地货源。即使找到了,由于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很容易收到假货,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了分析大学生不选择微商创业的原因,我们设置了一项多选题:为什么不愿意从事微商创业?共有资金不足、家人反对、没有经验、不看好微商等四个选项。据统计,约有27%的调研对象认为资金不足是微商创业的不利因素,约9%的调研对象认为家人反对阻止微商创业,约30%的调研对象认为经验不足影响了微商创业,21%的调研对象则不看好微商。

2.选择微商创业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属于新一代知识人群,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拥有很多新的观念和新的想法,可以创造性的提出很多优秀的微商销售模式,其次大学生都是一群刚刚毕业或者还在学校的热血青年,敢闯敢拼。根据以上调研,我们发现有52%的同学都表示他们身边有5人以上的朋友从事微商,且如果给他们一定的条件,43%的同学都表示他们愿意从事微商,70%的同学更表示认同微商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激励了大学生进行微商创业呢?为了回答该问题,本文从外部有利环境和大学生自身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具w分析如下:

第一,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中国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这也进一步的加大了中国学生的就业压力。据调查显示有78.9%的学生认为如今中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恶劣的就业形势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到了自主创业的必要性,82.4%的学生都表示大学生应该更多的尝试自主创业。而成本低,速度快的微商成为很多大学生的首要选择。

第二,优惠的政策支持。此外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与了很多政策优惠。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也曾经大力支持微商发展,他说过“在现有的条件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还很少,与国家倡导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今后可以多考虑以‘微商’为突破口,推动更多大学生自主创业。”这就进一步的激励了大学生选择微商作为创业的新途径。

第三,网上购物的普及。根据调查显示:90.4%的大学生喜欢网上购物,这就给微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淘宝的发展几乎达到了顶峰时代,更多的人越来越偏爱网上消费,改变了传统的实体店销售模式。

第四,大学生微商创业的主观因素。在外部环境极为有利的情况下,大学生进行微商创业的选择还和自身因素相关。因此本次调研问卷设置问题来寻找答案。问题为:你愿意选择微商创业的原因?答案有四项,分别为身边朋友都在做、未来发展空间大、对新事物很好奇、别人推荐等。经过汇总可知,选择“微商未来发展空间大”的学生为138人,约占愿意进行微商创业的学生比例的48%,其次依次为对新事物好奇、身边有朋友在做、别人推荐,所占比例分别为37%、27%和10%。

总之,从外部环境来看,严峻的就业形势推动了大学生微商创业的步伐,同时国家优惠政策、网上购物方式的普及等形成了大学生微商创业的“拉力”。在外部环境的“推力”和“拉力”作用下,大学生看到了微商巨大的发展空间,出于对新生事情的好奇以及身边朋友的鼓励,大学生有了微商创业动力和意愿。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首先,微商在大学生中的熟悉度较高,约88%的大学生都有听说或者接触过微商。然而资金和时间缺乏使得大学生难以进行微商创业。

其次,根据调研结果,约53%的大学生不会选择微商创业,主要原因在于资金不足、缺乏经验,以及对于微商发展前景的担心。

第三,对于那些愿意进行微商创业的大学生而言,之所以可能选择微商这种创业方式,主要原因来自于就业压力、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消费者网上购物模式的普及等外部有利环境,以及微商可能较好的发展空间和对于新事物的好奇。

2.建议

在大学生毕业规模日益增加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鼓励大学生进行微商创业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因此,为了鼓励学生微商创业,首先,国家应该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如优惠贷款政策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外部良好环境支持。其次,相关学校要进行相关的知识宣传,使得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微商、熟悉微商运营方式、鼓励学生创新影响方式等,同时为了解决创业和学习的矛盾,可以以创新创业学分替代学业学分毕业的方式,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业。第三,对于大学生而言,扩大生活中的朋友圈,增加熟识的好友,更新商品宣传方式等,在保障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可以参加相关培训,为创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易灿,赵桑艺,谭双顺.基于Swot分析法的大学生微商创业研究[J].现代商业,2016,(35):186-187.